CN116073384A - 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73384A CN116073384A CN202211545457.1A CN202211545457A CN116073384A CN 116073384 A CN116073384 A CN 116073384A CN 202211545457 A CN202211545457 A CN 202211545457A CN 116073384 A CN116073384 A CN 1160733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mode
- direct current
- transmitting
- transmission line
-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直流线运行数据;在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在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能够提高送端交流电压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安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力电子变流器技术,新能源发电机组大部分通过电力电子变流器接入电网;基于电压源变流器的柔性直流输电是远距离直流输电的发展趋势;配电网侧的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和有源电力滤波器也需要借助变流器。随着电力电子变流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增加,以同步发电机为主导的传统电网形态正在发生转变。
传统技术中,送端换流器为柔性直流,为双极接线。正常运行时,送端换流器采用构网型控制模式,为送端交流系统的新能源提供交流电压。直流系统双极运行在发生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时,送端交流系统无功潮流和送端换流器子模块电容电压会出现波动,有可能引起送端交流电压失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性的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送端交流模块、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直流输电线路、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以及受端交流模块;所述送端交流模块,用于发送新能源功率至所述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其中,所述送端交流模块具有新能源,不具有常规电源;所述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用于将所述新能源功率发送至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其中,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用于将所述新能源功率从所述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输送至所述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所述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用于接受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新能源功率发送至所述受端交流模块;所述受端交流模块,用于接受所述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对应的新能源功率;其中,所述受端交流模块具有常规电源。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直流线运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控制模块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控制模式恢复模块,用于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目标电压值得到模块,用于在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上述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系统、装置、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通过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在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在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通过去游离过程之前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且在去游离期间保持使用跟网型控制模式,去游离结束后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解决直流系统双极运行在发生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时,送端交流系统无功潮流和送端换流器子模块电容电压会出现波动,提高了送端交流电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去游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去游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实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目标电压值得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跟网型控制模式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终端102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04进行通信。数据存储系统可以存储服务器104需要处理的数据。数据存储系统可以集成在服务器104上,也可以放在云上或其他网络服务器上。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在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在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其中,终端102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物联网设备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可为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车载设备等。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可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头戴设备等。服务器104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
其中,直流线运行数据可以是直流输电线路在运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报文,其中,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
具体地,服务器响应终端的指令,从终端处获取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并且将获取到的直流线运行数据存储到存储单元中,当服务器需要对直流线运行数据中的任意数据记录进行处理时,则从存储单元中调取至易失性存储资源以供中央处理器进行计算。其中,任意数据记录可以是单个数据输入至中央处理器,也可以为多个数据同时输入至中央处理器。
举例来说,服务器104响应终端102的指令,从终端102处获取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并存储到服务器104中的存储单元中,其中服务器104获取到的数据记录有10条,可以同时为多个数据同时输入至中央处理器。
步骤204,在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
其中,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可以是直流输电线路上面对应的输入端的换流器所对应的故障极,其中,换流器可以是是由单个或多个换流桥组成的进行交、直流转换的设备。
其中,构网型控制模式可以是使用构网型(grid-forming)换流器控制架构对送端换流器故障极进行控制。
其中,跟网型控制模式可以是基于电压定向的电流源对送端换流器故障极进行控制。
具体地,在服务器对直流线运行数据的检测过程中,发现直流线运行数据中包含了异常数据的情况下,服务器发送指令,控制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进行控制模式的切换。可以根据业务需求,从当前模式切换成为对应的目标模式,一般情况下,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在确定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是跟网型控制模式的情况之下,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其中,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
进一步地,基于跟网型控制模式的启动之下(如图8所示),图8中的Vref为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V为跟网型直流电压,PI为比例积分调节器,Udcref为直流电压参考值,Idc为直流电流,Vpj_ref为换流器上桥臂调制波,Vnj_ref为换流器下桥臂调制波。根据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直流输电线进行去游离处理,也就是说,在直流输电线路中的跟网型控制模式影响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输入参数,使得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输入发生变化,进一步去除直流输电线中处于游离状态的因素,基于跟网型控制模式,根据出现异常情况的直流输电线路的初始电流值,确定直流输电线路从初始电流值下降到零的速率。其中,下降的速率不能过快,否则会引起直流输电线路的不稳定;同时,下降的速率不能过慢,否则会导致直流主电线路排除故障时间过长,进一步影响电网系统其它部分的工作。按照合理的直流电压下降速率,对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压值进行降压,直到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值变为零。其中,在直流输电线路中,电流值变为零的情况可能为当前直流输电线路中的总电动势为零,而导致直流输电线路中的正电荷的电势能消失,但直流电压的下降速率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当检测到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值已经为零的时候,保持直流输电线路中的总电动势不变。。
步骤206,在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
其中,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直流输电线路上面对应的输入端的换流器所带有的非故障极,其中,换流器可以是是由单个或多个换流桥组成的进行交、直流转换的设备。
其中,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可以是送端换流器故障极或者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中输入的电容电压的平均值对直流输电线路的参数进行控制。
具体地,如果在确定直流线运行数据未能检测到具有数据异常,或者直流线运行数据的具有数据异常的量低于阈值的情况下,则进一步执行恢复模式,也就是说服务器发送命令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恢复的过程中,重点检测直流线运行数据的变化,若在恢复的过程中又重新出现异常数据,则终止恢复过程,重新启动跟网型控制模式。
在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的过程中,同时服务器分别发送命令去控制直流输电线路中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以及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它们两者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如图9所示),根据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确定如图9中的Ucap_ref为电容电压参考值,Ucap_avg为电容的电压平均值,PI为比例积分调节器,其中,电容电压控制平均值的获取为根据业务需求以及过往的数据进行计算,例如,过去一个月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以及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的电容电压控制值进行加权平均。
将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输入至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对应的比例积分调节器,也就是PI调节器,通过PI调节器对给定的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与电容电压控制量构成控制偏差,将偏差的比例和积分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进行控制,得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
根据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中确定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将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压值按照一定的速率调整至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其中,调整的过程中,设定调整的速率不能过快,否则会引起直流输电线路的不稳定;同时,调整的速率不能过慢,否则会导致直流主电线路排除故障时间过长。在预设的条件中进行调整,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与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小于预设误差。
步骤208,在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其中,预设时间段可以是对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的时间。
其中,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可以是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可变化的区间。
其中,目标电压值可以是通过送端换流器故障极进行稳压的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
具体地,给定需要设定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对应的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的时间区间,如果已经超过改时间区间的情况下,按照直流输电线路的具体情况,设定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的下降速率,也就是说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所包含的电压区间的变小的速率被限定,控制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从当前值进行变小,得到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例如,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从当前值为10,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为8,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的下降速率为2,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输出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即输出电压参考值变化量所包含的电压区间变小的按照预定的速率逐渐变小,直到电压参考值变化量零,就可
以得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目标稳定电压。其中,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5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所描述的系统结构如图10所示。
上述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中,通过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在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
送指令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0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
标值,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5式下输出给定;在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0通过去游离过程之前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且在去游离期间保持使用跟网型控制模式,去游离结束后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解决直流系统双极运行在发生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时,送端
交流系统无功潮流和送端换流器子模块电容电压会出现波动,提高了送端交流5电压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发送指令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步骤之后,还包括:
步骤302,根据跟网型控制模式,确定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
其中,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可以是在运行跟网型控制模式之下所投入的电压参考值。
具体地,基于跟网型控制模式的启动之下(如图8所示),确定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如图8中的Vref为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V为跟网型直流电压,PI为比例积分调节器,Udcref为直流电压参考值,Idc为直流电流,Vpj_ref为换流器上桥臂调制波,Vnj_ref为换流器下桥臂调制波。
步骤304,根据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去游离处理,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
具体地,根据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直流输电线进行去游离处理,也就是说,在直流输电线路中的跟网型控制模式影响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输入参数,使得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输入发生变化,进一步去除直流输电线中处于游离状态的因素,即基于跟网型控制模式,根据出现异常情况的直流输电线路的初始电流值,确定直流输电线路从初始电流值下降到零的速率。其中,下降的速率不能过快,否则会引起直流输电线路的不稳定;同时,下降的速率不能过慢,否则会导致直流主电线路排除故障时间过长,进一步影响电网系统其它部分的工作。按照合理的直流电压下降速率,对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压值进行降压,直到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值变为零。其中,在直流输电线路中,电流值变为零的情况可能为当前直流输电线路中的总电动势为零,而导致直流输电线路中的正电荷的电势能消失,但直流电压的下降速率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当检测到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值已经为零的时候,保持直流输电线路中的总电动势不变。
本实施例中,通过利用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后,对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去游离处理,能够使得直流输电线路出现故障的时候对故障进行修复,提高了直流输电线路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根据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去游离处理,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包括:
步骤402,根据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确定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下降率。
具体地,基于跟网型控制模式,根据出现异常情况的直流输电线路的初始电流值,确定直流输电线路从初始电流值下降到零的速率。其中,下降的速率不能过快,否则会引起直流输电线路的不稳定;同时,下降的速率不能过慢,否则会导致直流主电线路排除故障时间过长,进一步影响电网系统其它部分的工作。
步骤404,根据直流电压下降率,降低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
具体地,按照合理的直流电压下降速率,对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压值进行降压,直到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值变为零。其中,在直流输电线路中,电流值变为零的情况可能为当前直流输电线路中的总电动势为零,而导致直流输电线路中的正电荷的电势能消失,但直流电压的下降速率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当检测到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值已经为零的时候,保持直流输电线路中的总电动势不变。
本实施例中,通过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确定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下降率后,再进行降低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能够使得对直流输电线路的修复过程中更加准确,减少误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步骤之后,还包括:
步骤502,根据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确定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
其中,电容电压参考值可以是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路中的电容的电压参考值。
其中,电容电压平均值可以是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路中的电容的电压平均值。
具体地,在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的过程中,同时服务器分别发送命令去控制直流输电线路中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以及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它们两者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如图9所示),根据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确定如图9中的Ucap_ref为电容电压参考值,Ucap_avg为电容的电压平均值,PI为比例积分调节器,其中,电容电压控制平均值的获取为根据业务需求以及过往的数据进行计算,例如,过去一个月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以及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的电容电压控制值进行加权平均。
步骤504,根据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确定直流输电线路对应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
其中,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可以是
具体地,将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输入至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对应的比例积分调节器,也就是PI调节器,通过PI调节器对给定的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与电容电压控制量构成控制偏差,将偏差的比例和积分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进行控制,得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
步骤506,根据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调整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与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小于预设误差。
具体地,根据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中确定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将直流输电线路中的电压值按照一定的速率调整至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其中,调整的过程中,设定调整的速率不能过快,否则会引起直流输电线路的不稳定;同时,调整的速率不能过慢,否则会导致直流主电线路排除故障时间过长。在预设的条件中进行调整,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与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小于预设误差。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后,确定直流输电线路对应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再根据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进行调整,能够使得对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准确地恢复到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减少误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包括:
步骤602,根据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当前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变小,得到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
具体地,给定需要设定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对应的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的时间区间,如果已经超过改时间区间的情况下,按照直流输电线路的具体情况,设定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的下降速率,也就是说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所包含的电压区间的变小的速率被限定,控制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从当前值进行变小,得到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例如,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从当前值为10,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为8,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的下降速率为2。
步骤604,根据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对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进行调整,得到直流输电线路的调整后电压值。
其中,调整后电压值可以是根据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对直流输电线路进行调整后所得到的新的直流输电线路电压值。
具体地,相比与原来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变小后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引起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变化的变化量将比之前的都要小。根据已经按照下降速率调整后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对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进行调整,即在原来的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的基础上,相加或者相减调整后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得到直流输电线路的调整后电压值。
步骤606,将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作为当前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返回执行根据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当前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变小,得到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直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具体地,将已经变小后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作为原来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也就是说用变小后的变化量为8,原来的变化量为10,将10舍去,用8进行填充,然后返回执行“按照直流输电线路的具体情况,设定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的下降速率,也就是说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所包含的电压区间的变小的速率被限定,控制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从当前值进行变小,得到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直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对应地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能够自发性的获得稳定后的输出电压值,在不提高成本的同时满足稳压的需求,使得电路设计简要,增加了工作电路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包括:送端交流模块、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直流输电线路、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以及受端交流模块。
送端交流模块,用于发送新能源功率至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其中,送端交流模块具有新能源,不具有常规电源。
具体地,送端交流模块的其中一端连接电网系统,另外一端连接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其中连接电网系统端负责接受电网系统的电能输入,而送端交流模块中具有新能源,不具有常规能源,连接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端为输出新能源功率。
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用于将新能源功率发送至直流输电线路;其中,在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在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
具体地,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的输入端与送端交流模块连接,而输出端与直流输电线路连接。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接受送端交流模块发送的新能源功率,在直流输电线路出现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则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其中,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在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在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最后,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通过与直流输电线路连接端将目标电压值发送至直流输电线路。
直流输电线路,用于将新能源功率从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输送至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
具体地,直流输电线路的输入端与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连接,而直流输电线路的输出端与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进行连接,直流输电线路从输入端获取新能源功率,然后将新能源功率从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通过以直流输电的形式输送至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
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用于接受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新能源功率发送至受端交流模块。
具体地,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的输入端与直流输电线路进行连接,而输出端与受端交流模块进行连接。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从输入端获取新能源功率,通过手段柔性直流换流站的处理,将处理后的新能源功率发送至受端交流模块。
受端交流模块,用于接受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对应的新能源功率;其中,受端交流模块具有常规电源。
具体地,受端交流模块的输入端与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的输出端连接,而受端交流模块的输出端与电网系统进行连接。受端交流模块的输入端接受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输出的新能源功率,通过受端交流模块输出至电网系统,完成了整个输电过程。
通过去游离过程之前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且在去游离期间保持使用跟网型控制模式,去游离结束后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解决直流系统双极运行在发生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时,送端交流系统无功潮流和送端换流器子模块电容电压会出现波动,提高了送端交流电压的稳定性。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
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5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0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所涉及的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的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装置。该装置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中所记载的实现方案相似,故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新能源送出
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装置实施例中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5中对于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提供了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装置,包括:直流线运行数据获取模块1002、控制模块切换模块1004、控制模式恢复模块1006和目标电压值得到模块1008,其中:0直流线运行数据获取模块1002,用于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
控制模块切换模块1004,用于在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
5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
控制模式恢复模块1006,用于在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
目标电压值得到模块1008,用于在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模块切换模块1004,还用于跟网型控制模式,确定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与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具有映射关系;根据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去游离处理,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模块切换模块1004,还用于根据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确定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下降率;根据直流电压下降率,降低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模式恢复模块1006,还用于根据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确定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根据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确定直流输电线路对应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根据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调整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直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与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小于预设误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电压值得到模块1008,还用于根据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当前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变小,得到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根据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对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进行调整,得到直流输电线路的调整后电压值;将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作为当前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返回执行根据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当前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变小,得到变小后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直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上述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1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服务器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1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计算机设备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
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
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
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
在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确定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所述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与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具有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所述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去游离处理,直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对所述直流输电线路进行去游离处理,直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包括:
根据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确定所述跟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下降率;
根据所述直流电压下降率,降低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直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流值为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确定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电容电压平均值;
根据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以及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确定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
根据所述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调整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直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与所述构网型直流电压参考值小于预设误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当前的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变小,得到变小后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
根据变小后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对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电压值进行调整,得到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调整后电压值;
将变小后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作为当前的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返回执行所述根据所述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当前的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变小,得到变小后所述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直到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6.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送端交流模块、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直流输电线路、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以及受端交流模块;
所述送端交流模块,用于发送新能源功率至所述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其中,所述送端交流模块具有新能源,不具有常规电源;
所述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用于将所述新能源功率发送至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其中,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
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用于将所述新能源功率从所述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输送至所述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
所述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用于接受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新能源功率发送至所述受端交流模块;
所述受端交流模块,用于接受所述受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对应的新能源功率;其中,所述受端交流模块具有常规电源。
7.一种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直流线运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力系统中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直流线运行数据;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表征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
控制模块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直流线运行数据检测到具有异常数据的情况下,发送指令将所述直流输电线路对应的送端换流器故障极的控制模式从构网型控制模式切换为跟网型控制模式,并降低直流侧电压开始去游离过程;
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为有功无功解耦控制模式;其中,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d轴有功分量,用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为维持电容电压稳定;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中的q轴无功分量,用于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的q轴电流参考值作为目标值,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所需的相位角θ由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在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下输出给定;
控制模式恢复模块,用于在所述去游离过程结束后,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从所述跟网型控制模式恢复为所述构网型控制模式,并控制所述送端换流器故障极和所述送端换流器非故障极投入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
目标电压值得到模块,用于在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超出预设时间段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的下降速率,控制所述电容电压平均值控制模式对应的电容电压参考值变化量归零,输出所述直流输电线路的对应的目标电压值。
8.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45457.1A CN116073384A (zh) | 2022-12-05 | 2022-12-05 | 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45457.1A CN116073384A (zh) | 2022-12-05 | 2022-12-05 | 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73384A true CN116073384A (zh) | 2023-05-05 |
Family
ID=86182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45457.1A Pending CN116073384A (zh) | 2022-12-05 | 2022-12-05 | 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07338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82123A (zh) * | 2023-05-26 | 2023-07-04 |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控与变流器联合硬件在环的海上风机并网特性测试方法 |
-
2022
- 2022-12-05 CN CN202211545457.1A patent/CN11607338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82123A (zh) * | 2023-05-26 | 2023-07-04 |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控与变流器联合硬件在环的海上风机并网特性测试方法 |
CN116382123B (zh) * | 2023-05-26 | 2023-09-01 |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控与变流器联合硬件在环的海上风机并网特性测试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Bueno et al. | Stability assessment for transmission systems with large utility‐scale photovoltaic units | |
CN109193753B (zh) | 风电变流器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073384A (zh) | 新能源送出的直流故障穿越送端交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 | |
CN107508313B (zh) | 一种微电网并离网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3612272A (zh) | 针对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不间断电源的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6488149A (zh) | 微电网发电策略确定方法、装置以及微电网 | |
CN108551164B (zh) | 一种直流微电网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12564134B (zh) | 电网一次调频备用容量配置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US20220320866A1 (en) | Powe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 |
CN108667121B (zh) | 一种应急电源系统容量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20210364556A1 (en) | Electrical grid control device a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 |
CN115549177A (zh) | 一种光风柴储一体化能源保障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 |
Hu et al. | Inertia-enhanced method for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based on hierarchical control structure | |
CN111555353A (zh) | 一种微电网系统的分布式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2366758A (zh) | 电网调频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7674311B (zh) | 机组无功出力测量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
CN115800336B (zh) | 一种基于调峰调频的储能容量的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12865130B (zh) | 一种提升微电网暂态稳定性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
CN111478447B (zh) | 一种集中器及供电方法 | |
CN114070012B (zh) | 母线防反灌控制方法、装置、控制设备及电源系统 | |
CN113315146B (zh) | 一种储能系统调频控制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464454B (zh) | 一种基于预计算优化的分布式执行优化方法及系统 | |
CN115528722A (zh) | 送端柔性直流换流站、其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16126084A (zh) | 一种光伏系统的控制方法和光伏系统 | |
CN118199096A (zh) | 一种电压源型大容量储能电站并网调控方法及相关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