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66869A - 厨房电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厨房电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66869A
CN116066869A CN202111275973.2A CN202111275973A CN116066869A CN 116066869 A CN116066869 A CN 116066869A CN 202111275973 A CN202111275973 A CN 202111275973A CN 116066869 A CN116066869 A CN 116066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air
heat
heat exchanger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759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杰林
程超
朱宏灿
钟志尧
田俊
魏留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7597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668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66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668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20Removing cooking fum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9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pparat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厨房电器系统,厨房电器系统包括:抽油烟机;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安装在抽油烟机的顶部,空气处理装置包括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具有进风通道、送风通道和散热通道,送风通道、散热通道分别与进风通道连接,其中,厨房电器系统具有调温模式和蓄冷模式,在调温模式下,进风通道与送风通道连通以调节抽油烟机的工作环境温度,在蓄冷模式下,进风通道与散热通道连通以排出蓄冷产生的热量。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具有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少,可有效降低厨房内的环境温度、提高用户在厨房体感的舒适度,以及能够省去外机和外接风管,简化安装结构,满足不带外机安装位的厨房安装需求等优点。

Description

厨房电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厨房电器系统。
背景技术
用户在厨房做饭时,一般需要使用抽油烟机进行抽油烟,然而油烟不容易很快排出,有一部分油烟会聚集在厨房内,再加上燃气产生的热量,使得厨房内温度较高,用户在厨房内做饭时容易感到闷热使用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厨房电器系统,所述厨房电器系统的使用体验更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包括:抽油烟机;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安装在所述抽油烟机的顶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具有进风通道、送风通道和散热通道,所述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分别与所述进风通道连接,其中,所述厨房电器系统具有调温模式和蓄冷模式,在所述调温模式下,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送风通道连通以调节所述抽油烟机的工作环境温度,在所述蓄冷模式下,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以排出蓄冷产生的热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具有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少,可有效降低厨房内的环境温度、提高用户在厨房体感的舒适度,以及能够省去外机和外接风管,简化安装结构,满足不带外机安装位的厨房安装需求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厨房电器系统还包括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的第一阀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阀门关闭所述送风通道的进口且打开所述散热通道的进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阀门打开所述送风通道的进口且关闭所述散热通道的进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阀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通道内设有风道风机,所述风道风机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进风通道的进口向出口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蓄冷组件,所述蓄冷组件与所述风道组件配合,在所述调温模式下,所述风道风机工作,所述蓄冷组件为所述风道组件提供冷量,在所述蓄冷模式下,所述风道风机工作、所述抽油烟机关闭且所述蓄冷组件工作以储蓄冷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厨房电器系统还包括放冷组件,所述放冷组件包括用于流通载冷介质的第一换热部、第一换热器和泵体,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蓄冷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组件内,所述第一换热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泵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蓄冷组件还包括储液箱和用于流通制冷介质的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均设于所述储液箱内且分别与所述储液箱内的液体换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储液箱的外表面设有保温层和/或隔热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厨房电器系统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储液箱内且具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相邻且分隔开设置,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形成所述第二换热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介质流道包括第一内流道和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内流道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内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所述第二介质流道包括第二内流道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内流道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内流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内流道和所述第二内流道在所述换热器本体内交错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蓄冷组件还包括相连通的第二换热器和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风通道内设有用于所述调温模式的第一换热器和用于所述蓄冷模式的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沿气体流动方向层叠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厨房电器系统具有排气通道,所述抽油烟机具有油烟出口,所述排气通道可选择地与所述散热通道的出口、所述油烟出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厨房电器系统还包括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活动的第二阀门,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阀门关闭所述油烟出口且打开所述散热通道的出口,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二阀门打开所述油烟出口且关闭所述散热通道的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抽油烟机的操控面板的正上方,所述进风通道的进口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出口的上方。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厨房电器系统处于调温模式;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厨房电器系统处于蓄冷模式;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厨房电器系统100;墙体200;
抽油烟机10;油烟出口101;油烟进口102;烟道103;油烟风机11;
空气处理装置20;
风道组件30;进风通道301;送风通道302;散热通道303;风道风机31;净化模块34;开关门38;
蓄冷组件40;第二换热器35;压缩机36;第二换热部42;储液箱43;保温层441;隔热层442;第三换热器45;第一介质流道451;第二介质流道452;流道进口453;流道出口454;
放冷组件80;第一换热部41;第一换热器32;泵体33;
排气通道50;第一阀门51;第二阀门52;
操控面板60;
冷凝水收集装置70;水泵3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100。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100可以包括:抽油烟机10和空气处理装置20。
具体而言,空气处理装置20安装在抽油烟机10的顶部,以实现抽油烟机10和空气处理装置20的集成化,减小占用厨房空间。
此外,空气处理装置20包括风道组件30,风道组件30具有进风通道301、送风通道302和散热通道303,送风通道302、散热通道303分别与进风通道301连接,即送风通道302的进口端和散热通道303的进口端均与进风通道301的出口端连接,以使进风通道301内的空气可以流入送风通道302或散热通道303内,实现单风道进风,简化了风道结构,进一步减小了占用空间。
其中,厨房电器系统100具有调温模式和蓄冷模式。在调温模式下,进风通道301与送风通道302连通,以通过送风通道302向室内吹风,从而调节抽油烟机10的工作环境温度,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厨房内的温度。在蓄冷模式下,厨房电器系统100可以储蓄冷量,而进风通道301与散热通道303连通,可以排出储蓄冷量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以避免热量扩散至室内影响用户体感。通过调温模式和蓄冷模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便于蓄冷和调温有序进行,便于提高厨房电器系统100的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送风通道302和散热通道303的导通状态切换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厨房电器系统100还包括第一阀门51,第一阀门5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其中,第一阀门51在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第一阀门51关闭送风通道302的进口且打开散热通道303的进口,以使进风通道301与散热通道303连通,保证散热效果,从而提高蓄冷效率。第一阀门51在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第一阀门51打开送风通道302的进口且关闭散热通道303的进口,以使进风通道301与送风通道302连通,保证室内调温效果,避免冷量损失。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当用户不使用抽油烟机10时,可以开启蓄冷模式,厨房电器系统100开始进行蓄冷时,此时第一阀门51处于第一位置,第一阀门51打开散热通道303的进口,厨房电器系统100(如蓄冷组件40)在蓄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通道303排出;并且,此时第一阀门51关闭送风通道302,避免空气从送风通道302进入室内而影响室内环境温度。
如图1所示,当用户使用抽油烟机10时,此时第一阀门51处于第二位置,第一阀门51打开送风通道302的进口,载有所储蓄的冷量的空气可以通过送风通道302吹向室内;并且,此时第一阀门51关闭散热通道303的进口,避免载有所储蓄的冷量的空气由散热通道303排出而导致冷量损失。
综上所述,通过在风道组件30内设置第一阀门51,可以选择性地导通散热通道303或送风通道302,使载有冷量的空气和载有热量的空气按照规定路径有序流动,以保证蓄冷和放冷的有序进行。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阀门51可转动地设于进风通道301的出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散热通道303的进口和送风通道302的进口,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抽油烟机10内可以设有检测器,检测器可以检测抽油烟机10的烟道内的风压或风速,以判断抽油烟机10的工作状态,当检测到抽油烟机10处于工作状态,控制进风通道301与送风通道302导通,蓄冷和散热部件均不能开启,不能蓄冷;当检测到抽油烟机10处于关闭状态,可以控制进风通道301与散热通道303导通,以便于进行蓄冷。具体地,检测器可以与第一阀门51信号连接,以根据检测结果对应的信号控制第一阀门51的位置,实现导通状态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送风通道302的进口段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散热通道303位于送风通道302的后方,且散热通道303的进口段向后且向下倾斜延伸,送风通道302的下端与散热通道303的下端相连,第一阀门51可绕送风通道302和散热通道303的接触点处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通道301内设有风道风机31,风道风机31用于驱动空气从进风通道301的进口向出口流动。在进风通道301与送风通道302连通的状态下,即在调温模式,风道风机31工作,使流入进风通道301的空气可以在风道风机31的驱动下由送风通道302流出至室内;在进风通道301与散热通道303连通的状态下,即在蓄冷模式,风道风机31工作,使流入进风通道301的空气可以在风道风机31的驱动下由散热通道303排出。换言之,调温模式和蓄冷模式下驱动空气流动的风机集成为一个部件,减少了零部件数量,且简化了风道结构,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小占用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处理装置20还可以包括蓄冷组件40,蓄冷组件40与风道组件30配合。在调温模式下,蓄冷组件40为风道组件30提供冷量,以降低送风通道302内空气的温度,使送风通道302可以吹出冷风,降低室内的温度,提高用户在室内体感的舒适度。在蓄冷模式下,抽油烟机10关闭,且蓄冷组件40工作以储蓄冷量,便于在下次抽油烟机10工作时再次提供冷量,在此过程中,散热通道303则可以将蓄冷组件40工作产生的热量排放出去,以保证蓄冷高效进行,提高厨房电器系统100的工作效率。
举例而言,在用户不使用抽油烟机10时(例如晚上),抽油烟机10关闭,用户可以启动蓄冷模式,蓄冷组件40进行蓄冷以储蓄足够的冷量。在用户使用抽油烟机10时(例如白天进行烹饪时),可以启动调温模式,此时蓄冷组件40可以将所储蓄的冷量输送给风道组件30,降低风道组件30的送风通道302向室内所输送空气的温度,从而实现调节室温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错开蓄冷组件40和抽油烟机10的使用时间、以及送风通道302和散热通道303的导通状态,将蓄冷组件40与抽油烟机10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厨房电器系统100的使用效率,便于降低抽油烟机10和用户所在的环境温度,提高用户体感的舒适度。
具体而言,当用户不使用抽油烟机10时,厨房内的温度不高,无需厨房电器系统100对抽油烟机10的工作环境温度进行调节,此时厨房电器系统100的蓄冷模式打开,蓄冷组件40进行蓄冷,以储蓄一定的冷量,并通过散热通道303将蓄冷组件40工作产生的热量排出,以提高蓄冷效率。
当用户使用抽油烟机10时,此时厨房内的温度较高,需要厨房电器系统100对抽油烟机10的工作环境温度进行调节,此时厨房电器系统100的调温模式打开,蓄冷组件40可以将储蓄的冷量输送给风道组件30,由风道组件30的送风通道302将冷量输送到厨房内,以对厨房内的温度进行降温,有利于提高用户在厨房内做饭时体感的舒适度。
此外,厨房电器系统100具有蓄冷功能,利用所储蓄的冷量实现厨房降温作用,如通过蓄冷组件40所储蓄的冷量实现厨房降温作用,使空气处理装置20可以无需设置外机和外接风管,满足不带外机安装位的厨房安装需求,安装更方便,且有利于减少厨房的墙体200开孔。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100具有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少,可有效降低厨房内的环境温度、提高用户在厨房体感的舒适度,以及能够省去外机和外接风管,简化安装结构,满足不带外机安装位的厨房安装需求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1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100包括抽油烟机10和空气处理装置2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送风通道302的出口位于抽油烟机10的操控面板60的正上方,送风通道302与进风通道301连通的状态下,风道组件30可以将冷量从送风通道302的出口处送出,以降低抽油烟机10的工作环境温度。
具体而言,燃气灶一般设在抽油烟机10的下方(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而用户在使用抽油烟机10时,一般会站在抽油烟机10的前侧(如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
用户在使用抽油烟机10时,可能无法将厨房内的所有油烟排出,部分油烟可能会聚集在抽油烟机10下方,且由于燃气灶在使用时会散发一定的热量,这样会导致厨房内的温度变高,用户在厨房内做饭时容易感到闷热。将送风通道302的出口设置在抽油烟机10的操控面板60的上方,便于风道组件30将冷量直接吹向燃气灶或用户所在的位置,有针对性的对厨房的部分区域进行降温,便于提高风道组件30的制冷效果,有利于提高厨房电器系统100调温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示,送风通道302的出风方向可以倾斜向下,以斜向下吹风,使冷风可以吹向更大范围内的用户,也避免吹风与进风产生干扰,有利于促进室内空气循环。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进风通道301的进口可以与室外空间连通,以形成新风进口,换言之,通过风道组件30向室内送风不仅起到降温作用,还起到新风作用,并且通过室外新风驱动排出蓄冷产生的热量,则可以提高蓄冷效果。当然,进风通道301的进口也可以与室内空间连通,例如进风通道301的进口可以均设于送风通道302的出口的上方,以将室内空间上部的空气吸入,从而促进室内空气循环,并且避免与送风通道302的出风产生干扰。
在包括蓄冷组件40和风道风机31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调温模式下,风道风机31工作,蓄冷组件40为风道组件30提供冷量,在风道风机31的驱动下,进风通道301和送风通道302内经过降温的冷风可以持续吹向室内,以保证调温效果。如图2所示,在蓄冷模式下,风道风机31工作、抽油烟机10关闭且蓄冷组件40工作以储蓄冷量,在风道风机31的驱动下,进风通道301和散热通道303内的空气可以持续将蓄冷产生的热量排出,以保证蓄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厨房电器系统100还包括放冷组件80,放冷组件80包括第一换热部41,第一换热部41用于流通载冷介质,放冷组件8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32和泵体33,第一换热器32和泵体33相互连通,第一换热部41分别与第一换热器32、泵体33连通。此外,第一换热部41与蓄冷组件40连接,第一换热器32设于风道组件30内。
具体地,泵体33的进口可以与第一换热部41的出口连通,泵体33的出口可以与第一换热器32的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32的出口可以与第一换热部41的进口连通。泵体33工作时,可以驱动载冷介质在第一换热器32、泵体33和第一换热部41之间循环流动,使蓄冷组件40所储蓄的冷量可以通过第一换热部41输送给第一换热器32,使第一换热器32可以降低风道组件30内空气的温度,从而送出带有冷量的风,以降低厨房内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部41中流通的载冷介质具体可以为乙二醇溶液,由于乙二醇溶液的凝固点低,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流动,因此,在启动调温模式时,乙二醇溶液可以从第一换热部41流向第一换热器32,从而将冷量传输至第一换热器32。
这样,当载冷介质从第一换热部41流向第一换热器32时,载冷介质能够将蓄冷组件40所储蓄的冷量输送给第一换热器32,使得第一换热器32具有制冷、降温的作用。
具体而言,蓄冷组件40蓄冷完成后,在泵体33的驱动下,载冷介质能够将冷量通过第一换热部41流向第一换热器32,以将冷量传送给第一换热器32,使风道组件30内具有一定的冷量,以通过风道组件30调节厨房内的温度。
在包括风道风机31的实施例中,风道风机31可以驱动空气从进风通道301处进入风道组件30内,当空气流经带有冷量的第一换热器32时,第一换热器32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以将从进风通道301处进入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变为温度较低的空气,此时风道风机31可以驱动冷空气从送风通道302处排出风道组件30,以对厨房进行降温。
此外,在第一换热器32持续将空气转化为冷空气时,第一换热器32中的冷量逐渐减少,载冷介质中的冷量逐渐减少。在泵体33的驱动下,载冷介质会从第一换热器32处流向第一换热部41。
到达第一换热部41的载冷介质与蓄冷组件40经过换热处理之后,在泵体33的驱动下,载冷介质从第一换热部41流向第一换热器32,以继续将冷量输送给第一换热器32,如此往复循环,使得承载着冷量的载冷介质在第一换热部41和第一换热器32之间的循环流动。
也就是说,通过载冷介质在第一换热部41和第一换热器32之间的循环,第一换热部41能够持续将冷量输送给第一换热器32,风道组件30再将第一换热器32处的冷量从送风通道302处送入厨房,以降低厨房内的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组件30还包括净化模块34,净化模块34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位于第一换热器32的上游,例如,净化模块34可以设置在进风通道301的进口处,净化模块34可以对从进风通道301的进口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避免不干净或带有污染物的空气污染第一换热器32。
也就是说,当风道风机31驱动空气从进风通道301的进口处进入风道组件30内时,空气先流经净化模块34后流至第一换热器32,便于净化模块34优先对空气进行净化,避免带有污染的空气对第一换热器32造成污染,还可以保证厨房内的空气质量。
如图1所示,当用户使用抽油烟机10,并启动厨房电器系统100的调温模式时,由于抽油烟机10在短时间并不能完全将空气中的油烟完全排出,风道风机31驱动进入风道组件30的空气中可能含有一部分油烟,若带有油烟的空气流经第一换热器32时,油烟可能会附着在第一换热器32上,影响第一换热器32的换热功能,污染风道组件30内的零部件。
通过将净化模块34设置在第一换热器32的上游,以对从进风通道301的进口进入风道组件30的空气进行净化,避免带有油烟的空气到达第一换热器32处、污染风道组件30内的零部件。
其中,进风通道301的进口可以形成正方形或者矩形等,净化模块34的形状可以与进风通道301的进口的形状相同,从而使净化模块34能够完全覆盖进风通道301的进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风道组件30还包括开关门38,开关门38设于进风通道301的进口处,用于打开和关闭进风通道301的进口。在开关门38打开进风通道301的进口时,空气可以进入进风通道301,以为蓄冷模式或调温模式供风;在开关门38关闭进风通道301的进口时,开关门38可以使厨房电器系统100的外观完整美观,也避免杂物进入进风通道301内而影响内部部件的正常运转。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蓄冷组件40包括储液箱43和第二换热部42,第二换热部42用于流通制冷介质,第一换热部41和第二换热部42均设于储液箱43内。
具体地,第一换热部41和第二换热部42可以分别与储液箱43内的液体换热。蓄冷组件40工作时,第二换热部42可以降低储液箱43内的液体的温度,直至储液箱43内的液体凝固,从而实现蓄冷;风道风机31工作时,第一换热部41可以将储液箱43内液体凝固所储蓄的冷量传送给第一换热器32。
在一些例子中,储液箱43内的液体内的液体可以是水溶液,第一换热部41和第二换热部42浸泡在水溶液内。当用户将厨房电器系统100的工作模式切换为蓄冷模式时,蓄冷组件40工作以将储液箱43内的水溶液转化为冰以储蓄冷量,在这个过程中储液箱43内的水溶液放出热量将热量传送给第二换热部42。
当用户将厨房电器系统100的工作模式切换为调温模式时,在泵体33的驱动下,蓄冷组件40工作以将储液箱43内的冰转化为水溶液以放出冷量,第一换热部41内的载冷介质将冷量输送给第一换热器32,以产生可用于制冷的冷空气,冷空气可以从送风通道302处送入厨房,从而对厨房进行降温。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储液箱43的外表面设有保温层441,以对储液箱43内部的环境进行保温,从而减少储液箱43内部冷量的流失,提高了蓄冷组件40的蓄冷效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储液箱43的外表面设有隔热层442,以避免储液箱43内的冷量传递到外部或外部的热量传递到储液箱43内,从而提高了蓄冷组件40的蓄冷效率。
在本发明别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储液箱43的外表面设有保温层441和隔热层442,以对储液箱43内部的环境进行保温,以减少储液箱43内部冷量的流失,避免储液箱43内的冷量传递到外部或外部的热量传递到储液箱43内,从而提高了蓄冷组件40的蓄冷效率。
具体而言,保温层441一般较隔热层442更靠近储液箱43设置,也就是说,保温层441设在储液箱43的外侧,以将储液箱43包裹在保温层441内。隔热层442设置在保温层441的外侧,以将保温层441和储液箱43包裹在隔热层442内,便于隔绝外部的热量进入储液箱43内,并对储液箱43内的冷量进行保温,避免储液箱43内部冷量的流失。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厨房电器系统100包括第三换热器45,第三换热器45设于储液箱43内,第三换热器45具有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其中,第一介质流道451形成第一换热部41,第二介质流道452形成第二换热部42。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可以相邻且分隔开设置,便于第三换热器45通过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进行换热。第二介质流道452与储液箱43内液体换热时间短导致蓄冷组件40所储蓄冷量较少时,由于第一介质流道451与第二介质流道452相邻,使第一介质流道451能够与储液箱43内经过换热的液体进行充分换热,以保证放冷、降温效果。
具体地,第二换热器35通过第二介质流道452与第三换热器45相连,便于第三换热器45将蓄冷组件40在蓄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介质流道452中的制冷介质输送给第二换热器35,以排出蓄冷组件40在蓄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蓄冷组件40内保持相对的热平衡,以使蓄冷组件40可以持续的进行蓄冷。
第一换热器32通过第一介质流道451与第三换热器45相连,便于第三换热器45将冷量通过第一介质流道451中的载冷介质输送给第一换热器32,使第一换热器32能够进行制冷,并通过风道组件30将冷量送出,以降低厨房内的温度,提高用户体感的舒适度。
其中,如图3所示,每个介质流道均设置有各自的设有流道进口453和流道出口454,具体地,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可分别在各自的两端形成用于介质流入和用于介质流出的流道进口453和流道出口454,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在进行具体安装时,将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的流道进口453、流道出口454分别和单独的介质回路连通,从而使得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内的流通介质之间无交互,且可独立实现各自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三换热器45构造为板式结构,即在该实施例中,第三换热器45可构造为板式换热器,以使第三换热器45的厚度较小,从而利于减少第三换热器45的占用空间,且板式换热器具有较大的换热面积,利于提升第三换热器45的换热效果。
其中,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并排布置在第三换热器45内。从而使得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在第三换热器45内的布置更加规整、紧凑,利于降低第三换热器45的设计难度以及提高蓄冷和放冷效果。
具体而言,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在第三换热器45的厚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即第一介质流道451位于第三换热器45的一侧,第二介质流道452位于第三换热器45的另一侧,从而使得第一介质流道451和第二介质流道452能够通过第三换热器45的两个侧面实现与储液箱43的最大化的换热,提升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介质流道451包括位于第三换热器45内的部分和位于第三换热器45外的部分,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内流道和第一连接管,其中,第一内流道位于第三换热器45的内部,且第一内流道贯通第三换热器45,例如,第三换热器45的宽度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内流道分别贯通至第三换热器45的左右两侧边沿(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上述方向限定仅为便于对附图进行描述,不会对厨房电器系统100的实际设置位置和方向产生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流道为至少两个,如第一内流道为两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个,其中,多个第一内流道沿第三换热器45的长度方向(如上下方向)间隔开分布,且相邻两个第一内流道通过第一连接管连通,在第三换热器45左右两侧均设有多个第一连接管,也就是说,在依次相邻的两个第一内流道中,位于最上侧的第一内流道的左端可与位于中间的第一内流道的左端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一连接管连通,同时,位于中间的第一内流道的右端与位于最下侧的第一内流道的右端通过位于右侧的第一连接管连通,由此,多个第一内流道可通过与第三换热器45左右两侧的第一连接管依次连接,以串联为一个整体管路,从而有利于实现第三换热器45与第一换热器32之间载冷介质的流通。
第二介质流道452包括位于第三换热器45内的部分和位于第三换热器45外的部分,具体包括第二内流道和第二连接管,其中,第二内流道位于第三换热器45的内部,且第二内流道贯通第三换热器45,例如,第二内流道分别贯通至第三换热器45的左右两侧边沿。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内流道为至少两个,如第二内流道为两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个,其中,多个第二内流道沿第三换热器45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分布,且相邻两个第二内流道通过第二连接管连通,在第三换热器45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多个第二连接管,也就是说,在依次相邻的两个第二内流道中,位于最上侧的第二内流道的左端可与位于中间的第二内流道的左端通过位于左侧的第二连接管连通,同时,位于中间的第二内流道的右端与位于最下侧的第二内流道的右端通过位于右侧的第二连接管连通,由此,多个第二内流道可通过分别位于第三换热器45的左右两侧的第二连接管依次串联为一个整体管路,从而有利于实现第三换热器45与第二换热器35之间制冷介质的流通。
其中,在具体设计时,可将第一内流道的数量设置为与第二内流道的数量相同,以使第一内流道中的载冷介质在第三换热器45内的流动行程与第二内流道中的制冷介质在第三换热器45内的流动行程相同,从而使得两个介质流道中的载冷介质和制冷介质起到的换热效果较为均衡。且第一连接管的数量和第二连接管的数量可设置为相同,从而与相应数量的内流道进行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在换热器本体内交错分布。以增加第一内流道中载冷介质的容量,增加第二内流道中制冷介质的容量,并且有利于提高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内介质通过储液箱43内液体换热的效果,提高蓄冷和放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内流道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内流道的数量为多个,即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的数量均大于一个,以利于实现更大量的载冷介质在第一内流道内流通,实现大量的制冷介质在第二内流道内流通。
且在具体设计时,如图3所示,可将多个第一内流道和多个第二内流道在第三换热器45内以不同的方向交错分布,如两个内流道分别在第三换热器45的第一方向上和/或第一方向上交错分布。也就是说,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可在第一方向上交错分布,或者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可在第二方向上交错分布,再或者第一内流道和第二内流道同时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交错分布。
其中,第一方向可为第三换热器45的厚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为第三换热器45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说,一部分第一内流道位于第二内流道的右侧,且另一部分第一内流道位于第二内流道的左侧,以及一部分第一内流道位于第二内流道的上侧,且另一部分第一内流道位于第二内流道的下侧,由此,可利于实现两种内流道的交错分布。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蓄冷组件40还包括相连通的第二换热器35和压缩机36,第二换热部42分别与第二换热器35、压缩机36连通。压缩机36工作时,第二换热部42可以降低储液箱43内的液体的温度,直至储液箱43内的液体凝固,从而实现蓄冷;蓄冷组件40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换热器35排出,便于蓄冷组件40可以进行持续的蓄冷。
具体地,压缩机36的进口与第二换热部42的出口连通,压缩机36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35的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35的出口与第二换热部42的进口连通。
在蓄冷组件40进行蓄冷时,在压缩机36的驱动下,制冷介质在第二换热部42、第二换热器35和压缩机36以及管路中循环流动,第二换热部42会吸收储液箱43内的热量,以将储液箱43内的液体制成冰,实现冷量的储蓄。而第二换热部42内的热量则通过制冷介质输送到第二换热器35内,由第二换热器35将这部分热量排出,且压缩机36可以驱动将已经排出热量的制冷介质流回第二换热部42内,以实现第二换热部42和第二换热器35的循环换热。
在包括风道风机31和第二换热器35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换热器35可以设于进风通道301,在气体流动方向上,风道风机31位于第二换热器35的下游,用于将从进风通道301的进口进入散热通道303内的空气朝散热通道303的出口引导,以排出蓄冷组件40在蓄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便于保持蓄冷组件40内的热平衡,使蓄冷组件40可以持续高效蓄冷。
具体而言,当厨房电器系统100处于蓄冷模式时,制冷介质在压缩机36的驱动下,在压缩机36、第二换热部42和第二换热器35以及管路内流动,蓄冷组件40可以将蓄冷时产生的热量输送至第二换热器35,此时第二换热器35内储存有一定的热量。
风道风机31可以驱动空气从进风通道301进入散热通道303内,风道风机31在气体流动方向上位于第二换热器35的下游,也就是说,在风道风机31的驱动下,空气先流经第二换热器35后再从进风通道301处进入散热通道303,然后在风道风机31的驱动下从散热通道303排出。
当空气流经带有热量的第二换热器35时,空气可以吸收第二换热器35的热量,并在风道风机31的驱动下,散热通道303内的热空气可以从散热通道303的出口排出,以带走蓄冷组件40在蓄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此外,在空气持续带走第二换热器35的热量时,第二换热器35中的热量逐渐变少,此时制冷介质中的热量逐渐变少,在压缩机36的驱动下,制冷介质会从而第二换热器35处流向第二换热部42。
到达第二换热部42的制冷介质可以吸收第二换热部42中的热量,在压缩机36的驱动下,制冷介质能够流向第二换热器35并将热量输送给第二换热器35。通过制冷介质在第二换热部42和第二换热器35之间的循环,可以实现第二换热部42和第二换热器35之间的循环换热。
也就是说,制冷介质在压缩机36、第二换热部42和第二换热器35以及管路流动过程中,第二换热部42能够将热量传送给第二换热器35,由风道风机31驱动空气流经第二换热器35,以排出第二换热器35内的热量,以排出蓄冷组件40中的热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储液箱43设于进风通道301和送风通道302的后方,散热通道303位于储液箱43的下方,便于实现风道组件30和蓄冷组件40的集成设置,从而减少风道组件30和蓄冷组件40的占用空间,减少厨房电器系统100的占用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抽油烟机10位于空气处理装置20的下,以使结构分布紧凑,并且避免抽油烟机10与空气处理装置20的进出风产生干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道组件30还包括冷凝水收集装置70,冷凝水收集装置70设置在第一换热器32的下方,当热空气与带有冷量的第一换热器32相接触时,部分空气会发生液化形成冷凝水,冷凝水收集装置70可以收集冷凝水。
在一些示例中,冷凝水收集装置70通过水泵37与第二换热器35所在区域连通,在蓄冷组件40蓄冷时将收集的冷凝水通过水泵37输送至第二换热器35,以供第二换热器35在排热时消耗,提高换热效率。
在厨房电器系统100同时包括第一换热器32和第二换热器35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32和第二换热器35可以沿气体流动方向层叠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厨房电器系统100具有排气通道50,抽油烟机10具有油烟出口101,排气通道50可选择地与散热通道303的出口、油烟出口101连通。抽油烟机10可以通过排气通道50进行排烟,散热通道303可以通过排气通道50进行散热,通过这种方式无需再设置外接风管即可排出蓄冷组件40产生的热量,便于减少厨房电器系统100设置的复杂性,节约成本,也使厨房空间设计更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抽油烟机10位于空气处理装置20的下方,例如位于散热通道303的下方,排气通道50位于空气处理装置20的后方,以便于排气通道50与散热通道303和油烟出口101连通。
此外,继续参照图1所示,抽油烟机10还包括油烟风机11和烟道103,烟道103的出口形成油烟出口101,油烟风机11可以驱动油烟进入烟道103内,油烟最终从排气通道50处排出室外。烟道103的进口形成油烟进口102,油烟进口102的开口朝下,以正对燃气灶所在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厨房电器系统100还包括第二阀门52,第二阀门52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活动。第二阀门52在第三位置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第二阀门52关闭油烟出口101且打开散热通道303的出口,第二阀门52在第四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第二阀门52打开油烟出口101且关闭散热通道303的出口,避免油烟从散热通道303的出口内进入风道组件30,污染风道组件30内的零部件。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当用户不使用抽油烟机10,可以开启蓄冷模式,蓄冷组件40开始进行蓄冷时,此时第二阀门52处于第三位置,第二阀门52打开散热通道303的出口,蓄冷组件40在蓄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通道303排至排气通道50,最终从排气通道50排出室外;并且,此时第二阀门52关闭油烟出口101,避免空气从油烟出口101处进入抽油烟机10。
如图1所示,当用户使用抽油烟机10时,此时第二阀门52处于第四位置,第二阀门52打开油烟出口101,抽油烟机10产生的油烟可以通过油烟出口101排至排气通道50,最终从排气通道50排出室外;并且,此时第二阀门52关闭散热通道303的出口,避免油烟从散热通处进入风道组件30,污染风道组件30内的零部件。
综上所述,通过在排气通道50内设置第二阀门52,可以选择性地打开散热通道303的出口或油烟出口101,避免抽油烟机10产生的油烟和蓄冷组件40排出的热空气在排气通道50内进行交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阀门52可转动地设于排气通道50的进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散热通道303的出口和油烟出口101,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抽油烟机10内设有检测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器可以与第二阀门52信号连接,以根据检测结果对应的信号控制第二阀门52的位置,实现烟道103和散热通道303的导通状态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散热通道303的出口设置在排气通道50的前侧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油烟出口101设置在排气通道50的下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散热通道303的出口的下端与油烟出口101的前端相接触,第二阀门52可绕散热通道303的出口和油烟出口101的接触点处转动。
如图2所示,当第二阀门52处于第三位置时,第二阀门52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此时第二阀门52打开散热通道303的出口且关闭油烟出口101。
如图1所示,当第二阀门52逆时针旋转90度时,第二阀门52从第三位置移动到第四位置,此时第二阀门52关闭散热通道303的出口且打开油烟出口10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厨房电器系统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抽油烟机;
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安装在所述抽油烟机的顶部,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具有进风通道、送风通道和散热通道,所述送风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分别与所述进风通道连接,
其中,所述厨房电器系统具有调温模式和蓄冷模式,在所述调温模式下,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送风通道连通以调节所述抽油烟机的工作环境温度,在所述蓄冷模式下,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以排出蓄冷产生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活动的第一阀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阀门关闭所述送风通道的进口且打开所述散热通道的进口,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阀门打开所述送风通道的进口且关闭所述散热通道的进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内设有风道风机,所述风道风机用于驱动空气从所述进风通道的进口向出口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蓄冷组件,所述蓄冷组件与所述风道组件配合,
在所述调温模式下,所述风道风机工作,所述蓄冷组件为所述风道组件提供冷量,
在所述蓄冷模式下,所述风道风机工作、所述抽油烟机关闭且所述蓄冷组件工作以储蓄冷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放冷组件,所述放冷组件包括用于流通载冷介质的第一换热部、第一换热器和泵体,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蓄冷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组件内,所述第一换热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泵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组件还包括储液箱和用于流通制冷介质的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均设于所述储液箱内且分别与所述储液箱内的液体换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的外表面设有保温层和/或隔热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厨房电器系统包括:
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储液箱内且具有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和所述第二介质通道相邻且分隔开设置,所述第一介质通道形成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介质通道形成所述第二换热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流道包括第一内流道和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内流道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内流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
所述第二介质流道包括第二内流道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内流道为至少两个,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内流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流道和所述第二内流道在所述换热器本体内交错分布。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组件还包括相连通的第二换热器和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内设有用于所述调温模式的第一换热器和用于所述蓄冷模式的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沿气体流动方向层叠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厨房电器系统具有排气通道,所述抽油烟机具有油烟出口,所述排气通道可选择地与所述散热通道的出口、所述油烟出口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活动的第二阀门,在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阀门关闭所述油烟出口且打开所述散热通道的出口,在所述第四位置,所述第二阀门打开所述油烟出口且关闭所述散热通道的出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厨房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抽油烟机的操控面板的正上方,所述进风通道的进口位于所述送风通道的出口的上方。
CN202111275973.2A 2021-10-29 2021-10-29 厨房电器系统 Pending CN1160668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5973.2A CN116066869A (zh) 2021-10-29 2021-10-29 厨房电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5973.2A CN116066869A (zh) 2021-10-29 2021-10-29 厨房电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66869A true CN116066869A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71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5973.2A Pending CN116066869A (zh) 2021-10-29 2021-10-29 厨房电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6686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78082U (zh)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WO2022061547A1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1251802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JP2017003176A (ja) 冷凍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蔵庫
CN209744561U (zh) 可连续制热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579152A (zh) 一种电控箱及空调机组
CN109737513A (zh) 可连续制热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JP688890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215909164U (zh) 厨房电器系统
CN116066869A (zh) 厨房电器系统
CN109318678B (zh) 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15909165U (zh) 厨房电器系统
CN216114245U (zh) 厨房电器系统
CN215909163U (zh) 厨房电器系统
CN113566297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6066870A (zh) 厨房电器系统
CN116066867A (zh) 厨房电器系统
CN116066871A (zh) 厨房电器系统
CN112298575B (zh) 受限空间的空气冷却器
CN114659322A (zh) 风冷冰箱
CN113540609B (zh) 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
JP515022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210772588U (zh) 一种具有厨房补风功能的新风系统及新风机
CN218096299U (zh) 室外机以及空调机组
CN216080130U (zh) 一种室内环境温度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