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52526A - 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2526A
CN116052526A CN202310127010.0A CN202310127010A CN116052526A CN 116052526 A CN116052526 A CN 116052526A CN 202310127010 A CN202310127010 A CN 202310127010A CN 116052526 A CN116052526 A CN 116052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tern
verified
verification
label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270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烽
罗涛
张晓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t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t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t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t Blockchai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270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525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52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25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3/00Labels, tag tickets, or similar identification or indication means; Seals; Postage or like stamps
    • G09F3/02Forms or construc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该制备方法可以包括:获取原始标签,所述原始标签由展示层和可移除纸层粘合而成;在所述展示层的至少一个验证区域处形成内部区域、主体区域和待移除区域,其中,所述待移除区域位于所述内部区域和所述主体区域之间,以使所述内部区域与所述主体区域相互分离;在所述展示层上印刷预设图案,所述预设图案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内部区域,所述预设图案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主体区域。

Description

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标签防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商品标签的防伪性要求越来越高。标签是用于标志商品等物品的分类、内容等信息的印刷品。标签防伪就是在商品外包装上粘贴一个标签,消费者通过相关设备识别出标签上的信息,从而达到辨别商品真伪和溯源的作用。然而,如果利用标签可转移的特性将真实标签从正品商品上揭下,并转贴到假冒伪劣商品上,进而获取非法经济收入,对消费者、品牌商和电商平台造成了极大危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提供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具体地,本说明书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原始标签,所述原始标签由展示层和可移除纸层粘合而成;
在所述展示层的至少一个验证区域处形成内部区域、主体区域和待移除区域,其中,所述待移除区域位于所述内部区域和所述主体区域之间,以使所述内部区域与所述主体区域相互分离;
在所述展示层上印刷预设图案,所述预设图案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内部区域,所述预设图案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主体区域。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防转移标签,所述防转移标签通过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防转移标签的验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已粘贴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进行图像采集,所述展示层的验证区域包括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
基于采集到的图像获取所述内部区域所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以及所述主体区域所含的第二待验证图案;
验证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如第二方面所述的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并在验证结果为相匹配的情况下,判定所述待验证标签通过验证。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防转移标签的验证装置,该验证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对已粘贴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进行图像采集,所述展示层的验证区域包括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
获取模块,用于基于采集到的图像获取所述内部区域所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以及所述主体区域所含的第二待验证图案;
验证模块,用于验证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如第二方面所述的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并在验证结果为相匹配的情况下,判定所述待验证标签通过验证。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防转移标签验证方法。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防转移标签验证方法的步骤。
在本说明书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原始标签的展示层上形成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并将预设图案印刷到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的方法制备得到防转移标签。由于内部区域与主体区域相互分离,并且预设图案在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具有关联性,所以若标签被转移,需要分别对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进行转移,转移过程中很容易破坏这两个区域各自所包含图案之间的关联性,使得转移后的标签上这两个区域所包含的图案无法与预设图案相匹配,因此能够准确识别出未转移的真实标签和已转移的虚假标签,从而有效提高标签的防伪效果,防止标签被二次转移。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标签展示层的示意图;
图3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多种内部闭合压痕和外部闭合压痕的形状示意图;
图4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多种已印刷预设图案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的示意图;
图5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已粘附薄膜的防转移标签的示意图;
图6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除薄膜后的防转移标签的示意图;
图7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转移标签的验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采集到的展示层图像的示意图;
图9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校正后的展示层图像的示意图;
图10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对待验证标签进行本地验证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结构图;
图12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转移标签的验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一定按照本说明书示出和描述的顺序来执行相应方法的步骤。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其方法所包括的步骤可以比本说明书所描述的更多或更少。此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单个步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能被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描述;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多个步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能被合并为单个步骤进行描述。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本说明书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并且相关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处理需要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并提供有相应的操作入口,供用户选择授权或者拒绝。
接下来对本说明书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根据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制备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02,获取原始标签,所述原始标签由展示层和可移除纸层粘合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原始标签可以包括任意领域中用于标明物品的品名、重量、体积、用途等信息的实物标签,比如商品标签、化学材料标签等。通常,原始标签由展示层和可移除纸层粘合而成。使用标签时可以通过撕下可移除纸层的方式将标签粘贴至物品上。展示层上可以印刷物品的分类、内容等信息。
S104,在所述展示层的至少一个验证区域处形成内部区域、主体区域和待移除区域,其中,所述待移除区域位于所述内部区域和所述主体区域之间,以使所述内部区域与所述主体区域相互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模切工艺在展示层的至少一个验证区域处形成内部区域、主体区域和待移除区域。模切工艺可以把印刷品或者其他纸制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形制作成模切刀版进行裁切,通过压力的作用可以在印刷品或其他板料上轧切出所需形状或切痕,从而使得轧切出的形状或切痕不再局限于直边直角。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工艺技术在展示层的的至少一个验证区域处形成符合要求的内部区域、主体区域和待移除区域,本说明书不对此进行限制。
图2为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标签展示层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展示层的信息可以包括标签标题、标签子标题、条码图形以及一些提示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选取展示层上除条码图形所处区域外的任意四个区域作为后续标签验证的验证区域,采用模切工艺分别在该四个验证区域模切形成内外嵌套的内部闭合压痕和外部闭合压痕。其中,内部闭合压痕之内的区域为内部区域,外部闭合压痕之外的区域为主体区域,内部闭合压痕和外部闭合压痕之间形成待移除区域,并且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之间相互分离。闭合压痕可以为任意形状,比如圆形、三角形、椭圆形或者是任意形状的组合等等,并且内部闭合压痕和外部闭合压痕可以为相同形状,也可以为不同形状,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图3为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多种内部闭合压痕和外部闭合压痕的形状示意图。图3中的a内部闭合压痕为圆形,外部闭合压痕为圆形与矩形的组合。图3中的b内部闭合压痕为圆形,外部闭合压痕为三角形。图3中的c内部闭合压痕为正多边形,外部闭合压痕为矩形。图3中的d内部闭合压痕为圆形,外部闭合压痕为正多边形。为了提高标签转移的对齐代价,内部闭合压痕适合采用圆形或正多边形的形状。在同一枚原始标签的展示层中,不同验证区域所含的内部闭合压痕和外部闭合压痕可以是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比如在同一展示层的四个验证区域中分别模切出图3中的a、b、c、d,由于标签转移过程中,需要将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分别进行转移,因此在不同验证区域模切出不同形状、大小的闭合压痕,可以有效提高标签转移的难度和成本。
此外,对于同一批次的原始标签来说,每一枚原始标签的展示层上选取的验证区域可以是相同区域,从而在相同验证区域形成相同的内部区域、主体区域和待移除区域,以提高防转移标签的制备效率。
S106,在所述展示层上印刷预设图案,所述预设图案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内部区域,所述预设图案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主体区域。
由于展示层上内部区域与主体区域之间相互分离,所以印刷预设图案时使得预设图案的第一部分位于内部区域,第二部分位于主体区域,可以使得相关联的这两部分图案相互分离,从而在后续标签验证时可以通过验证内部区域所含图案与主体区域所含图案之间的关联性,来验证这两个区域所含图案是否与预设图案相匹配,有效提高了标签验证的准确性。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多种已印刷预设图案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以内部闭合压痕和外部闭合压痕均是圆形为例,预设图案可以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各自独立的离散图案。如图4中的a,预设图案为多个散点的组合,将预设图案印刷到展示层上,散点组合的第一部分位于内部区域,第二部分位于主体区域,两个部分各自独立。
预设图案还可以包括第三部分,该第三部分位于待移除区域。此种情况下,预设图案可以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依次连接的连续图案。如图4中的b,预设图案为平行双斜线,将预设图案印刷到展示层上,平行双斜线的第一部分位于内部区域,第二部分位于主体区域,第三部分位于待移除区域,三个部分依次连接。
预设图案还可以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一局部相连接的第一连续图案,以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另一局部相连接的第二连续图案。如图4中的c,预设图案为内外嵌套的相似三角形,将预设图案印刷到展示层上,内部三角形由预设图案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一局部相连接组成,外部三角形由预设图案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另一局部相连接组成。
预设图案可以是线段、曲线、点中的至少一种。如图4中的d,预设图案为多条曲线的组合,将预设图案印刷到展示层上,曲线组合的第一部分位于内部区域,曲线组合的第二部分位于主体区域,曲线组合的第三部分位于待移除区域,三个部分依次连接。如图4中的e、f,预设图案还可以是一组单中心射线或一组多中心射线。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同一展示层上的多个验证区域分别印刷不同的预设图案,以通过提高标签的复杂程度来提高标签通过验证的难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标签的防伪效果。即使标签被转移也会因难以通过验证而被判定为失效标签,由此有效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当然,对于同一批次的原始标签来说,可以在每一枚原始标签的展示层上印刷相同的预设图案,从而提高防转移标签制备过程中的印刷效率,降低印刷成本。
通过上述制备方法可以得到一种防转移标签。由于制备过程中模切得到的内部闭合压痕和外部闭合压痕便于分离,所以用户使用该防转移标签时,可以先撕下可移除纸层,将防转移标签粘贴至粘贴对象上,然后沿着内部闭合压痕和外部闭合压痕撕下展示层的待移除区域,从而使得已粘贴至粘贴对象的展示层形成多个镂空区域,该多个镂空区域位于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工艺技术移除展示层上的待移除区域,使得已粘贴至粘贴对象的展示层形成上述镂空效果,本说明书不对此进行限制。若该防转移标签被转移,需要对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分别进行转移,提高了标签转移的难度。并且,印刷的预设图案在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之间具有关联性,而标签转移过程中很容易破坏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各自所含图案之间的关联性,因此通过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防转移标签具有较好的防伪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已印刷了预设图案的展示层上粘附薄膜,并且薄膜与待移除区域之间的粘附力需要大于粘贴对象与待移除区域之间的粘附力,而薄膜与内部区域、主体区域之间的粘附力均小于粘贴对象与内部区域、主体区域之间的粘附力,从而便于用户通过撕下薄膜的方式撕下展示层的待移除区域,同时将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保留在粘贴对象上,参考图5和图6。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已粘附薄膜的防转移标签的示意图。用户在使用图5所示的防转移标签时,先撕下可移除纸层,将防转移标签粘贴至粘贴对象上,然后通过撕下薄膜的方式撕下待移除区域,使得已粘贴至粘贴对象的展示层形成多个镂空区域,如图6所示。这种移除方式通过移除薄膜可以将所有待移除区域同时进行移除,无需对多个验证区域的待移除区域进行依次移除,操作简单。
对制备得到的防转移标签的展示层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得到的展示层图像存储至磁盘等非易失性内存中。存储展示层图像时可以标记图像对应的标签编码,以便于后续标签验证时通过标签编码查找相应的防转移标签的展示层图像。也可以在本地临时存储展示层图像,然后通过网络连接将图像存储至验证服务器。
当用户对表面粘贴着标签的物品的真实性产生质疑时,可以通过验证标签的真实性进而查验物品的真实性。图7是本说明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转移标签的验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验证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702,对已粘贴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进行图像采集,所述展示层的验证区域包括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
对标签的真实性进行验证时,待验证对象为已经粘贴在物品表面并且展示层已经形成镂空区域的标签。首先需要对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进行图像采集,该展示层的验证区域包括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或其他设备拍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以完成展示层图像的采集。其中,手机拍摄可以通过特定的拍摄APP、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进行拍摄。其他拍摄设备可以通过相应的拍摄软件进行拍摄,本说明书对此不做限制。采集到的展示层图像中需要包括所有验证区域,以便后续能够对所有验证区域进行验证,提高标签验证的准确性。
S704,基于采集到的图像获取所述内部区域所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以及所述主体区域所含的第二待验证图案。
由于标签被粘贴在不同形状的物品表面,所以采集到的图像中展示层不一定处于一平直平面,而有可能是处于弯曲状态或倾斜状态或褶皱状态。比如,当标签被粘贴在柱形物品的表面上时,采集到的图像中展示层会处于弯曲状态。当标签在运输过程中因某些原因发生褶皱时,采集到的图像中展示层会处于褶皱状态。由于展示层的平直程度会影响展示层中所包含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的形状,进而会对标签的验证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先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校正,使得展示层处于平直平面上。
对图像进行校正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可以采用TPS变换(Thin Plate Spline,薄板样条插值)、透视变换(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等,本说明书不对此进行限制。以透视变换为例,透视变换是对图像中的物体进行空间坐标变换时,使变换结果满足一定的透视关系。其本质是将图像投影到一个新的视平面(Viewing Plane)。图8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采集到的展示层图像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图像中的展示层处于倾斜状态,展示层所包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已严重变形,会影响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图8进行透视变换,得到校正后的展示层图像,如图9所示。
基于校正后的展示层图像获取内部区域所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以及主体区域所含的第二待验证图案。可以通过在制备过程中事先存储的验证区域的固定位置,在展示层图像的相应位置上查找验证区域,进而查找验证区域中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结合图6,在制备过程完成时,防转移标签所包含的验证区域分别位于条码图形的左上、右上、左下及右下四个位置,将这四个验证区域的位置进行存储。在对图9所示的待验证标签进行验证时,可以直接在采集到的展示层图像的左上、右上、左下及右下四个位置查找验证区域,进而可以快速获取这四个验证区域分别包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提高效率。
S706,验证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并在验证结果为相匹配的情况下,判定所述待验证标签通过验证。
分别验证各个验证区域中所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在验证结果为相匹配的情况下,判定待验证标签通过验证,该待验证标签为真实标签。反之,在验证结果为不匹配的情况下,判定待验证标签未通过验证,该待验证标签为虚假标签。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对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本地验证,从而确定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
本地验证指的是在客户端对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验证,当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满足预设验证条件时,表明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与预设图案相匹配,判定本地验证通过。当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不满足预设验证条件时,表明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与预设图案不匹配,判定本地验证未通过。该种验证方式无需将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与预设图案作对比,可以实现标签的快速验证,筛选并过滤掉一些明显不匹配的虚假标签。
在一实施例中,当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包括至少一条线段时,可以通过验证待验证标签上各个验证区域中第一待验证图案所含直线和第二待验证图案所含直线来进行本地验证。首先需要检测采集到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图像中是否包含直线,可以采用直线检测算法对展示层图像进行检测。比如可以采用HoughLine、LSD、FLD、EDLines等直线检测算法,本说明书不对此进行限制。当检测结果表明某一验证区域中只有第一待验证图案包含直线或只有第二待验证图案包含直线或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均不包含直线时,表明无法在该验证区域实施本地验证。当展示层的所有验证区域都无法实施本地验证时,需要将采集到的展示层图像上传至服务器进行验证,本说明书后续实施例中会对服务器验证进行详细说明。
当检测结果表明某一验证区域中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均包含直线时,分别计算该验证区域内第一待验证图案中各直线的斜率、第二待验证图案中各直线的斜率,可以得到第一待验证图案的第一斜率集合K={k(1),k(2),…,k(n)},以及第二待验证图案的第二斜率集合H={h(1),h(2),…,h(n)}。然后计算第一斜率集合K和第二斜率集合H中各个斜率值的相似度。当第一斜率集合中的某一斜率值k(i)与第二斜率集合中的某一斜率值h(x)相似时,说明这两个斜率表征的两条直线之间具有一致性。当该验证区域中斜率相似的直线对的数量大于预设阈值时,表明该验证区域中的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与预设图案相匹配,此时可以判定该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当然,如果第一斜率集合中的任一斜率值都能在第二斜率集合中找到相似的斜率值,并且第二斜率集合中的任一斜率值都能在第一斜率集合中找到相似的斜率值,同样可以判定该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
结合图9所示实施例,当对图9所示的展示层图像进行直线检测时,检测到验证区域a、c所包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均存在直线,验证区域b、d所包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不存在直线,因此验证区域b、d无法实施本地验证。然后分别计算验证区域a、c所包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中的各直线斜率。如图9所示,验证区域a的第一待验证图案包含3条直线,第二待验证图案包含6条直线,因此计算可得验证区域a的第一斜率集合K1={k(1),k(2),k(3)}和第二斜率集合H1={h(1),h(2),h(3),h(4),h(5),h(6)}。同理可得验证区域c的第一斜率集合J2={j(1),j(2)}和第二斜率集合L2={l(1),l(2),l(3),l(4)}。计算验证区域a的第一斜率集合K1和第二斜率集合H1中各斜率值的相似度,以及验证区域c的第一斜率集合J2和第二斜率集合L2中各斜率值的相似度。在图9中,假设斜率相似的直线对的预设阈值为3对,那么验证区域a中存在6对斜率相似的直线对,验证区域c中存在1对斜率相似的直线对,可以判定验证区域a通过本地验证,而验证区域c未通过本地验证。
当采集到的展示层图像中存在多个验证区域时,如果有一个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那么判定待验证标签通过本地验证。如果不存在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那么判定待验证标签未通过本地验证,该待验证标签为虚假标签。由此判定图9所示的待验证标签通过本地验证。上述通过验证直线的方式来进行本地验证,可以对包含直线的这一类简单图案实现准确快速地识别、验证,提高标签验证的效率。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对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图像进行本地验证时,可以验证待验证标签上各个验证区域中内部区域的外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和主体区域的内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其中,内部区域的外边沿嵌套于主体区域的内边沿的内部。如果两个图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判定该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
在一些制备得到的防转移标签中会存在如下情形:内部区域的外边沿(下述内部闭合压痕)所形成图形的中心与主体区域的内边沿(下述外部闭合压痕)所形成图形的中心重合。以图3中的d为例,防转移标签上的内部闭合压痕为圆形,外部闭合压痕为正多边形,虚线为正多边形的外接圆。图形外接圆的圆心即为该图形的中心。由图3中的d所示,圆形的中心和正多边形的中心重合。
因此,在对待验证标签进行本地验证时,可以先通过目标检测算法(比如Yolo、SSD等算法)识别出展示层上各验证区域中内部区域外边沿所形成的图形,以及主体区域内边沿所形成的图形。然后通过检测外接圆圆心的方式确定各验证区域中两个图形的中心。比如采用凸包算法计算得到这两个图形的外接圆圆心。然后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外接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当计算出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时,说明该验证区域中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之间的位置相对关系符合防转移标签上预设的位置相对关系,可以判定该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同样的,当采集到的展示层图像中存在多个验证区域时,如果有一个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那么判定待验证标签通过本地验证。如果不存在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那么判定待验证标签未通过本地验证,该待验证标签为虚假标签。
图10为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对待验证标签进行本地验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
S1001:对已粘贴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进行图像采集,该展示层的验证区域包括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
S1002:对采集到的展示层图像进行透视变换,以对展示层图像进行校正,使得校正后图像中的展示层处于平直平面上。
S1003:检测各验证区域中内部区域的外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与主体区域的内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是否小于预设距离阈值,若是,则跳转至S1004;若否,则跳转至S1010。
S1004:检测各验证区域中内部区域所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以及主体区域所含的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均包含直线。若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均包含直线,则跳转至S1005;若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中的任一图案未包含直线,则跳转至S1009。
S1005:计算第一待验证图案中各直线的斜率,以及第二待验证图案中各直线的斜率。得到第一待验证图案对应的第一斜率集合K={k(1),k(2),…,k(n)},以及第二待验证图案对应的第二斜率集合H={h(1),h(2),…,h(n)}。
S1006:计算第一斜率集合K和第二斜率集合H中各斜率值的相似度。
S1007:判断斜率相似的直线对数量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则跳转至S1008,若否,则跳转至S1010。
S1008:判定该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
S1009:判定该验证区域无法实施本地验证。
S1010:判定该验证区域未通过本地验证。
S1011:判断是否至少有一个验证区域通过本地验证。若是,则跳转至S1013,若否,则跳转至S1012。
S1012:判定该待验证标签未通过本地验证。
S1013:判定该待验证标签通过本地验证。
图10所示实施例中,通过直线验证和图形中心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地验证,可以有效提高本地验证的准确性。当然,直线验证和图形中心验证可以并行执行,也可以串行执行。串行执行时,可以先执行直线验证再执行图形中心验证,也可以先执行图形中心验证再执行直线验证,本说明书不做限制。
在待验证标签通过本地验证或无法实施本地验证的情况下,可以将待验证标签中所包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上传至验证服务器,以通过验证服务器进一步对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和预设图案进行精细比对。
首先,解析展示层图像中所包含的条码图形以访问验证服务器,然后向验证服务器发起验证请求,该验证请求中包括第一待验证图案和第二待验证图案,使得验证服务器响应于验证请求验证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预设图案相匹配。该种验证方式通过将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上传至验证服务器与验证服务器中存储的预设图案进行精细比对,可以有效提高标签验证的准确性。并且由于预设图案存储在验证服务器中,可以避免预设图案被攻击者窃取,提高了标签验证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ZXing等技术解析条码图形,使得验证服务器可以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到预先存储的预设图案。然后验证服务器响应于验证请求,将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以及预设图案输入预先训练的图案验证模型,并获取图案验证模型输出的验证结果,然后验证服务器将此验证结果返回至客户端,以告知用户待验证标签的真实性。图案验证模型用于确定预设图案中是否存在分别与第一待验证图案、第二待验证图案相符的内容。通常采用深度学习模型作为图案验证模型,例如,孪生神经网络(Siamese neuralnetwork)、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s,GNN)等。可以事先基于对比学习策略对图案验证模型进行训练,使得图案验证模型能够达到预设验证效果。图案验证模型中每一层神经网络的感受野(Receptive Field)不相同。感受野是指特征图上的某个点能看到的输入图像的区域。感受野的尺度越大,表示该层网络所接触到的原始图像的范围越大,也就意味着该层网络所提取到的特征的语义层次更高、更具全局性。感受野的尺度越小,表示该层所提取到的特征越趋向局部和细节。因此可以使图案验证模型输出不同感受野尺度的综合比对结果,从而提高图案比对的精确性。
结合图6和图9,图9为已粘贴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图像,图6为与图9对应的防转移标签的展示层图像。对待验证标签进行服务器验证时,验证服务器可以响应于客户端发送的验证请求,将图9中各内部区域所包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主体区域所包含的第二待验证图案,以及图6中各验证区域所包含的预设图案输入至图案验证模型。显然,图9中验证区域b和验证区域c各自所含的图案无法与图6中相应的预设图案相匹配,所以图案验证模型输出的验证结果为不匹配。服务器将此验证结果返回至客户端,以告知用户该待验证标签未通过验证,由此表明该待验证标签为发生了转移的虚假标签。
图1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结构图。请参考图11,在硬件层面,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1102、内部总线1104、网络接口1106、内存1108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1110,当然还可能包括其他所需要的硬件。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基于软件方式来实现,比如由处理器1102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110中读取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到内存1108中然后运行。当然,除了软件实现方式之外,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排除其他实现方式,比如逻辑器件抑或软硬件结合的方式等等,也就是说以下处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并不限定于各个逻辑单元,也可以是硬件或逻辑器件。
与前述防转移标签的验证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说明书还提供了防转移标签的验证装置的实施例。
请参考图12,图1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转移标签的验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软件实施方式中,该装置可以包括:采集模块1202、获取模块1204和验证模块1206,其中:
采集模块1202,被配置为对已粘贴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进行图像采集,所述展示层的验证区域包括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
获取模块1204,被配置为基于采集到的图像获取所述内部区域所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以及所述主体区域所含的第二待验证图案;
验证模块1206,被配置为验证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所述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并在验证结果为相匹配的情况下,判定所述待验证标签通过验证。
可选的,所述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包括预先印刷的条码图形,所述验证模块Y06具体用于:对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本地验证,以确定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所述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在所述本地验证通过或无法实施的情况下,解析所述条码图形以访问验证服务器,并向所述验证服务器发起验证请求,以指示所述验证服务器验证所述验证请求中包括的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所述预设图案相匹配;其中,在所述本地验证未通过的情况下,判定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与所述预设图案不匹配。
可选的,所述对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本地验证,包括:在所述预设图案包括至少一条线段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均包含直线的情况下,分别计算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中所含各直线的斜率,以及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中所含各直线的斜率;计算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中所含各直线的斜率与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中所含各直线的斜率之间的相似度;在计算结果表明斜率相似的直线对的数量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本地验证通过。
可选的,所述展示层的内部区域的外边沿嵌套于所述主体区域的内边沿的内部,所述对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本地验证,包括:在所述防转移标签上的内部区域的外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和主体区域的内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重合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所述展示层的内部区域的外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和所述主体区域的内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在两个图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本地验证通过。
可选的,所述验证服务器验证所述验证请求中包括的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所述预设图案相匹配,包括:将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以及所述预设图案输入预先训练的图案验证模型,以由所述图案验证模型确定所述预设图案中是否存在分别与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和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相符的内容,并获取所述图案验证模型输出的验证结果。
上述装置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说明书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模块,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机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和图形处理器(G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其中,中央处理器用于计算仿真,图形处理器用于输出高质量三维图像。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盘存储、量子存储器、基于石墨烯的存储介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类似地,虽然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绘了操作,但是这不应被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的特定顺序执行或顺次执行、或者要求所有例示的操作被执行,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的各种系统模块和组件的分离不应被理解为在所有实施例中均需要这样的分离,并且应当理解,所描述的程序组件和系统通常可以一起集成在单个软件产品中,或者封装成多个软件产品。
由此,主题的特定实施例已被描述。此外,附图中描绘的处理并非必需所示的特定顺序或顺次顺序,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现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原始标签,所述原始标签由展示层和可移除纸层粘合而成;
在所述展示层的至少一个验证区域处形成内部区域、主体区域和待移除区域,其中,所述待移除区域位于所述内部区域和所述主体区域之间,以使所述内部区域与所述主体区域相互分离;
在所述展示层上印刷预设图案,所述预设图案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内部区域,所述预设图案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主体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在所述预设图案的第三部分位于所述待移除区域的情况下,所述预设图案包括: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依次连接的连续图案;和/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一局部连接的第一连续图案,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另一局部连接的第二连续图案;
和/或,所述预设图案包括: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各自独立的离散图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预设图案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线段、曲线、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印刷所述预设图案后的展示层上粘附薄膜;
其中,所述薄膜与所述待移除区域之间的粘附力大于粘贴对象与所述待移除区域之间的粘附力,且所述薄膜与所述内部区域、所述主体区域之间的粘附力均小于所述粘贴对象与所述内部区域、所述主体区域之间的粘附力。
5.一种防转移标签,所述防转移标签通过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
6.一种防转移标签的验证方法,该方法包括:
对已粘贴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进行图像采集,所述展示层的验证区域包括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
基于采集到的图像获取所述内部区域所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以及所述主体区域所含的第二待验证图案;
验证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并在验证结果为相匹配的情况下,判定所述待验证标签通过验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所述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包括预先印刷的条码图形,所述验证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所述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包括:
对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本地验证,以确定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所述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
在所述本地验证通过或无法实施的情况下,解析所述条码图形以访问验证服务器,并向所述验证服务器发起验证请求,以指示所述验证服务器验证所述验证请求中包括的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所述预设图案相匹配;
其中,在所述本地验证未通过的情况下,判定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与所述预设图案不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所述对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本地验证,包括:
在所述预设图案包括至少一条线段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到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均包含直线的情况下,分别计算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中所含各直线的斜率,以及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中所含各直线的斜率;
计算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中所含各直线的斜率与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中所含各直线的斜率之间的相似度;
在计算结果表明斜率相似的直线对的数量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本地验证通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所述展示层的内部区域的外边沿嵌套于所述主体区域的内边沿的内部,所述对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进行本地验证,包括:
在所述防转移标签上的内部区域的外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和主体区域的内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重合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所述展示层的内部区域的外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和所述主体区域的内边沿所形成图形的中心;
在两个图形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判定所述本地验证通过。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所述验证服务器验证所述验证请求中包括的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所述预设图案相匹配,包括:
将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以及所述预设图案输入预先训练的图案验证模型,以由所述图案验证模型确定所述预设图案中是否存在分别与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和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相符的内容,并获取所述图案验证模型输出的验证结果。
11.一种防转移标签的验证装置,该验证装置包括:
采集模块,用于对已粘贴的待验证标签的展示层进行图像采集,所述展示层的验证区域包括相互分离的内部区域和主体区域;
获取模块,用于基于采集到的图像获取所述内部区域所含的第一待验证图案,以及所述主体区域所含的第二待验证图案;
验证模块,用于验证所述第一待验证图案、所述第二待验证图案是否与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转移标签上印刷的预设图案相匹配,并在验证结果为相匹配的情况下,判定所述待验证标签通过验证。
1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防转移标签验证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防转移标签验证方法的步骤。
CN202310127010.0A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60525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7010.0A CN116052526A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7010.0A CN116052526A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2526A true CN116052526A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25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27010.0A Pending CN116052526A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5252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7547B (zh) 图像验证的自动化
CN103456003B (zh) 对象跟踪装置及方法以及错误特征点剔除装置及方法
US915300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henticating a secure document
CN103473492B (zh) 权限识别方法和用户终端
CN105825243A (zh) 证件图像检测方法及设备
US20160267494A1 (en) Tactile anti-forgery method using random raised structures
Al-Qershi et al. Enhanced block-based copy-move forgery detection using k-means clustering
CN106056183B (zh) 印刷机器可读图像的印刷介质及扫描该图像的系统和方法
US20130259324A1 (en) Method for face recognition
CN109034135A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艺术品防伪方法和装置
CN110008664A (zh) 认证信息采集、开户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214834A (zh) 基于区块链的产品溯源方法和装置
US11409239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uthenticity using images that exhibit parallax
CN109906458B (zh) 用于生成表面特征码的方法和系统
CN116052526A (zh) 一种防转移标签的制备、验证方法及装置
CN107038793B (zh) 一种横向拼接纸币的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3111734B (zh) 一种水印分类模型训练方法及装置
RU2457537C2 (ru) Двухкомпонентный штрихкод
CN110263793A (zh) 物品标签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4067401A (zh) 目标检测模型的训练及身份验证方法和装置
CN111291726B (zh) 医疗票据分拣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14417965A (zh) 图像处理模型的训练方法、目标检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936288A (zh) 倾斜文本方向分类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5812214A (zh)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信息处理程序和信息处理系统
RU2739059C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верки подлинности маркировк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