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45997B - 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45997B
CN116045997B CN202210999387.0A CN202210999387A CN116045997B CN 116045997 B CN116045997 B CN 116045997B CN 202210999387 A CN202210999387 A CN 202210999387A CN 116045997 B CN116045997 B CN 1160459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detection
period
monitoring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9938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45997A (zh
Inventor
邓东
王亚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9938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459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45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45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45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45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407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C21/3415Dynamic re-routing, e.g. recalculating the route when the user deviates from calculated route or after detecting real-time traffic data or accid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407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6Input/output arrangements for on-board computers
    • G01C21/3626Details of the output of route guidance instructions
    • G01C21/3629Guidance using speech or audio output, e.g. text-to-speec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终端领域。本申请中路线监测的方法,包括: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监测角度的原点为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且监测角度的开口方向朝向用户的实际目的地,参考位置为电子设备在当前检测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处的位置;根据电子设备在每个检测时刻所处的检测位置、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以及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检测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若检测到电子设备当前的行进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则输出提示信息。采用本申请中的方法,使得电子设备可以检测到用户当前行进的路线是否偏离用户的实际目的地,及时提醒用户,避免用户到达错误的目的。

Description

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航的准确度越来越高,用户通过导航软件中规划的路线的指引可以到达目的地。通常用户在导航软件的搜索栏中输入目的地和起始地,导航软件即可规划从起始地到目的地的行进路线。
然而,当目的地的名称与其他地点的名称差距小,用户输入了错误的目的地,会导致导航软件规划出错误的行进路线,影响用户的行程。例如,用户的目的地为“北京西站”,而用户输入导航栏中的目的地为“北京站”,北京站与北京西站的位置相差大,若用户按照错误的路线行进,导致用户不能准时到达北京西站,影响了用户的行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使得电子设备可以检测到用户当前行进的路线是否偏离用户的实际目的地,及时提醒用户,避免用户到达错误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路线监测的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监测角度的原点为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且监测角度的开口方向朝向用户的实际目的地,参考位置为电子设备在当前检测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处的位置,监测角度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180度;在当前检测周期内,根据电子设备在每个检测时刻所处的检测位置、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以及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检测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若检测到电子设备当前的行进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则输出提示信息。
这样,每个检测周期有各自对应的监测角度,由于监测角度的开口朝向实际目的地,且该监测角度至少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180度,使得该监测角度的无限延伸的范围内包括实际目的地,从而可以通过每个检测时刻所处的检测位置和监测角度检测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由于电子设备是根据朝向实际目的地的监测角度检测电子设备(即用户)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使得即使规划的路线中的目的地不是用户实际的目的地,也可以及时检测出行进路线是否偏离用户的实际目的地,避免用户因输入错误的目的地而导致沿着错误的路线前进,到达错误目的地的问题,避免影响用户的行程。
根据第一方面,在当前检测周期内,根据电子设备在每个检测时刻所处的位置、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以及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检测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包括:针对每个检测位置进行如下处理:检测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若检测到该检测位置未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则确定检测到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
这样,每个检测周期的监测角度由于朝向实际目的地,监测角度的延伸范围内包括实际目的地,若用户是朝向实际目的地运动,则检测位置应当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反之,则检测位置位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之外,通过判断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之内来检测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实现方式简单、检测速度快。
根据第一方面,检测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包括:获取监测角度对应坐标系的横轴与监测角度中第一边之间的第一角度,其中,监测角度对应的坐标系中纵轴为参考位置与实际目的地之间的连线,坐标系的原点为参考位置,纵轴的正方向从参考位置指向实际目的地,坐标系中的横轴垂直于纵轴;获取监测角度中第二边与横轴之间的第二角度,获取第一连线与横轴之间的第三角度,第一连线为实际目的地与参考位置之间的连线;当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的情况下,若检测到第三角度小于第二角度,或者,检测到第三角度大于第一角度,则确定检测到检测位置未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当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的情况下,若检测到第三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或者,检测到第三角度大于第二角度,则确定检测到检测位置未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
这样,利用检测位置的方向角可以快速判断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检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无需计算当前检测位置的坐标,检测速度快且检测的准确性高。
根据第一方面,在检测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时段,误差时段为从起始时刻开始经过第一预设时长的时段;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区域,误差区域为以参考位置为中心,预设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若检测到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超出误差时段,且检测位置超出误差区域,则执行检测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步骤。
这样,用户在前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绕路或者的堵车的情况,本示例中将检测位置与误差区域比较可以避免用户因避开堵车位置而绕路导致前进方向未在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情况,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同时,若用户出现堵车会导致行进时间延长,会导致相邻两个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近,电子设备频繁检测,导致功耗高;而本示例中手机通过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和误差时段的比较,可以避免电子设备频繁进行无效检测而导致功耗高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在检测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区域,误差区域为以参考位置为中心,预设距离为半径的圆心区域;若检测到检测位置超出误差区域,则执行检测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步骤。这样,将检测位置与误差区域比较可以避免用户因避开堵车位置而绕路导致前进方向未在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情况,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根据第一方面,在检测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时段,误差时段为从起始时刻开始经过第一预设时长的时段;若检测到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超出误差时段,则执行检测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步骤。这样,若用户出现堵车会导致行进时间延长,会导致相邻两个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近,电子设备频繁检测,导致功耗高;而本示例中手机通过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和误差时段的比较,可以避免电子设备频繁进行无效检测而导致功耗高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时段,包括:获取电子设备在参考位置的起始速度;获取预设距离与起始速度的商作为第一预设时长;获取从起始时刻开始,经过第一预设时长的时段作为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时段。这样,第一预设时长可以尽可能避免对距离参考位置预设距离的检测位置进行检测,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
根据第一方面,监测角度被实际目的地与参考位置之间的连线平分。这样,使得检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中用户从参考位置向左移动和向右移动的概率一致,避免漏检测电子设备的位置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获取电子设备在每个检测时刻所处的检测位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以起始时刻为起点,获取每间隔第二预设时长的时刻作为检测时刻,第二预设时长小于每个检测周期的时长。这样,周期性地获取检测位置,避免实时获取电子设备的位置,造成功耗高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该方法还包括:获取用户的行程数据,行程数据包括用户的实际目的地以及行程开始时刻;若检测到当前时刻与行程开始时刻的差值小于预设的阈值,则获取行程数据中的目的地作为实际目的地。这样,电子设备可以及时获取用户的实际目的地,以及时对用户的行进路线进行监测。
根据第一方面,第二预设时长的范围20秒~5分钟。
根据第一方面,预设距离的范围为100~500米。
根据第一方面,每个检测周期的时长范围为5~30分钟。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当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的路线监测的方法。
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分别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相对应。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可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对应的路线监测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手机导航的场景示意图;
图2是示例性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例性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软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示例性示出的一种路线监测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示例性示出的手机获取的行程数据的示意图;
图6是示例性示出的每个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的示意图;
图7是示例性示出的每个检测周期对应的误差区域的示意图;
图8是示例性示出的检测位置B是否位于监测区域的示意图;
图9是示例性示出的检测位置C是否位于监测区域的示意图;
图10是示例性示出的检测位置D是否位于监测区域的示意图;
图11是示例性示出的电子设备输出提示信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例如,第一目标对象和第二目标对象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目标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目标对象的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处理单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处理单元;多个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可以实现在线订餐、导航、订票等服务。手机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行程数据,为用户提供行程提醒。例如,用户订购了火车票,手机获知用户的出行数据中起始地为北京南站,目的地为上海,发车时间为8月12日11点整,则手机可以在发车前3小时提醒用户出行至北京南站。行程数据可以由购票网站提供,例如,手机通过出行网站(如铁路12306、航空公司)订购车票、机票后,出行网站可以向手机提供用户的出行数据,出行数据可以包括用户的起始地、出行目的地以及出行的起始时刻,如车票中的起始地、目的地和发车时间。可选地,用户的出行数据可以包括:目的地和起始时间,如演唱会门票中的场地和开始时间。
若用户若查看到该提醒后,在导航应用中输入目的地,由于地名的相似性或者用户输入目的地名称时没有仔细查看,导致手机导航的地点和用户行程数据中的目的地不一致,例如,由于用户经常乘坐从北京站到上海站的火车,在临近出发时,在导航中直接输入了北京站,而实际中的发车站为北京南站,用户若按照导航的路线行进,会导致用户到达错误的出发站,影响用户的出行。
图1为示例性示出的一种手机导航的场景示意图。如图1的1a所示,用户在界面101中输入了目的地“北京站”,导航应用在导航界面102中显示规划的路线。用户按照界面102显示的路线行进。如图1的1b所示,用户实际的目的地为北京南站,导航界面102中“北京站”和“北京南站”相差较远,若用户最终按照导航界面102中显示的路线,将到达北京站,导致用户可能错过行程中的班次,影响用户的出行。
现有技术中导航具有纠偏功能,如图1的1c所示,虚线为用户实际行进的路线,实线为导航应用规划的路线。用户在行进过程中,手机可以进行GPS定位,获取当前用户的实际位置,并根据用户输入的目的地,查询地图(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获取从当前地点到目的地的路线。手机根据用户行进路线与预设路线间的差异,实时的提醒用户路线偏差问题。然而,这种路线检测的方法需要依赖用户输入的目的地,也依赖预设的路线。若用户在短时段内或者短距离内(如由于道路堵塞、道路交通管制等),用户不得不按照其它的路线行进时,此时行进路线偏离了预设路线,手机会即会提醒用户,造成对用户的强打扰。同时,若用户输入的目的地错误,这种路线纠偏方式也不能检测到用户行进的路线已经偏离实际目的地,如1b所示的情况,应用无法检测出用户行进路线是否错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线监测的方法,由电子设备执行,该电子设备可以检测用户当前行进的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的目的地,当检测到用户行进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可以及时提醒用户,避免用户到达错误的地点,影响用户的行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应该理解的是,图2示电子设备100仅是电子设备的一个范例,并且电子设备1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多个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1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软件结构框图。
电子设备100的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三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以及内核层。可以理解的是,图3的软件结构中的层以及各层中包含的部件,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层,以及每个层中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本申请不做限定。
如图3所示,应用程序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包。应用程序包可以包括纠偏应用,导航,WLAN,蓝牙,音乐,游戏,地图,图库,等应用程序。纠偏应用可以用于检测电子设备当前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如图3所示,应用程序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资源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
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程序访问。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程序。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
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电子设备100的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
通知管理器使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电子设备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可以理解的是,图3示出的软件结构中的层以及各层中包含的部件,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层,以及每个层中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本申请不做限定。
图4为示例性示出的一种路线监测的方法的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以手机为例,该路线监测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电子设备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
示例性地,手机可以周期性对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即用户的行进路线)进行监测,每个检测周期的周期时长的范围可以是5分钟~30分钟。可选地,检测周期的周期时长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置,例如,手机可以获取实际目的地以及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若手机检测到实际目的地与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距离阈值(如15km),则手机确定检测周期的周期时长小于或等于10分钟(如10分钟、6分钟)。若手机检测到实际目的地与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超过第一距离阈值(如15km)且小于第二距离阈值(如50km),则手机可以确定检测周期的周期时长大于10分钟小于等于20分钟(如周期时长为15分钟);若手机检测到实际目的地与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超过第二距离阈值,该检测周期的周期时长可以大于20分钟,如周期时长为30分钟。
手机可以根据每个检测周期的周期时长确定每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示例性地,手机可以将第一个检测周期的起始时刻对应的位置作为第一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其中,手机在行进路线上的起始位置与第一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可以为同一个。手机确定第一个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的过程可以为:手机获取该第一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以及获取用户的实际目的地的位置。手机以该第一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为原点构建一个预设角度作为的监测角度θ,该监测角度θ的开口方向朝向实际目的地,该监测角度的范围可以为大于30度小于180度,本示例中,监测角度可以为30度~60度,如图6中所示的θ为45度。
需要说明的是,手机检测用户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可以是根据手机所处城市的地图,检测地图上用户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该手机可以获取所处城市对应的地图上,并根据参考位置的坐标和实际目的地的坐标构建该监测角度。
手机可以通过获取用户的行程数据,从行程数据中确定实际目的地,例如,行程数据中用户的目的地和行程开始时刻,将用户的目的地作为实际目的地。可选地,手机可以获取行程开始时刻对应的地点作为用户当前的目的地。
举例来说,图5示出了手机获取的行程数据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手机的显示界面501展示了用户的行程提醒,手机可以获取该行程数据。该行程提醒卡502中包括起始站的信息、终点站信息,始发时刻为11点整。手机获取始发时刻对应的始发站作为行程数据的目的地,并将行程数据的目的地作为实际目的地。再如:行程数据为演唱会信息,包括:演唱会地址、演唱会开始时刻,该手机获取演唱会开始时刻对应的演唱会地址作为目的地。
图6为示例性示出的每个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手机获取起点位置pt1和用户输入的目的地df。手机从行程数据中获取用户的实际目的地dt。图6中黑色的线段为该用户行进的路线,手机可以按照预设的周期时长获取每个检测周期对应的参考位置,例如,手机每间隔10分钟获取该手机对应的位置,分别为pt1、pt2和pt3,每个检测周期对应的检测路段分别为dt1、dt2以及dt3。手机将该pt1作为第一个检测周期对应的参考位置、将pt2作为第二个检测周期对应的参考位置,将pt3作为第三个检测周期对应的参考位置。手机以该pt1的位置(即坐标)作为原点,在地图上构建该第一个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该监测角度的第一边为w1,该监测角度的第二边为w2,该第一边、第二边围成以及该参考位置pt1所围成的角度即为监测角度,该监测角度的开口朝向实际目的地dt。可选地,实际目的地dt与pt1之间的连线均分该监测角度。用户从参考位置可能向w1的方向移动(即向左运动),或者在参考位置向w2的方向移动(即向右运动),当监测角度被连线l1均分时,可以使得监测角度监测到用户左移动和向右移动的概率相同,避免漏监测用户的位置的问题。同时,实际目的地与pt1之间的连线均分该监测角度,也可以确保监测角度的朝向面向实际目的地。
步骤402:电子设备在当前检测周期内,根据电子设备在每个检测时刻所处的检测位置、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以及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检测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
示例性地,手机可以从起始时刻,按照周期时长获取该手机在每个检测周期的起始时刻对应的位置。在每个检测周期内,该手机可以按照第二预设时长的间隔获取该检测周期内的每个检测位置,第二预设时长的范围可以为20秒~5分钟,例如,第二预设时长为30秒,即在该检测周期内,每隔30秒获取一次该手机所处的位置作为检测位置。
示例性地,在当前检测周期内,手机可以依次检测每个检测位置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具体地,手机针对每个检测位置进行如下处理:手机检测该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手机若检测到该检测位置未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则确定检测到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
可选地,手机可以获取该监测角度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朝向实际目的地的延伸预设的延伸距离;该延伸距离如10km,手机根据监测角度、该监测角度中各边的延伸距离可以确定该监测角度的监测区域的范围。手机可以获取每个检测位置的坐标,检测该检测位置的坐标是否处于该监测区域的范围内,若检测位置位于该监测区域的范围之内,则手机确定手机的行进路线未偏离实际目的地,可以对下一个检测位置进行检测,直至检测完该检测周期内所有的检测位置;若该检测周期中每个检测位置都处于该监测角度的监测区域内,则继续对下一个检测周期进行检测。若手机检测到检测位置处于该监测区域的范围之外,则可以确定手机的行进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用户在前进过程中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规划的路线前进,如遇到堵车的情况,用户可能会绕路以避开堵车的路段,为了避免手机出现误提醒的问题。手机可以为每个检测周期设置误差区域和/或误差时段,每个检测周期对应的误差区域可以是以该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为中心,预设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预设距离的范围可以为100米~500米,本示例中以500米为例。
举例来说,如图7所示,第一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为pt1,手机可以将该第一检测周期中pt1作为该误差区域的中心点,将500米为作为该误差区域的半径,形成如图7中所示的圆形区域。若手机获取到检测位置A的坐标,检测到检测位置A的坐标位于该圆形区域的范围内,则获取下一个检测位置。若手机检测到检测位置B的坐标位于该圆形区域的范围之外,则手机执行判断每个检测位置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手机可以设置误差时段,误差时段为从第一检测周期的起始时刻经过第一预设时长的时段,该第一预设时长等于该误差区域的半径与用户在参考位置行进的平均速度的商。例如,用户在pt1位置的平均速度为20m/s,误差区域的半径r为500米。该第一预设时长的公式如公式(1);
其中,表示该第一预设时长,r表示误差区域的半径,/>表示用户在第一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的速度。若第一检测周期的起始时刻即为t1,该误差时段表示为/>
在一个示例中,手机获取当前检测周期的误差时段。手机获取到检测位置后,可以先判断该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是否处于该误差时段内。若手机确定该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处于该误差时段内,则手机不执行判断每个检测位置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并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下一个检测位置。若手机确定该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超出该误差时段,则手机可以确定执行判断每个检测位置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
举例来说,如图7所示,第二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为pt2,手机可以将该第二检测周期中pt2作为该误差区域的中心点,将500米为作为该误差区域的半径,形成如图7中所示的圆形区域。手机获取该第二检测周期中第一个检测位置C,获取该检测位置C对应的检测时刻tc。手机获取参考位置对应的起始时刻t2,第一预设时长其中,/>表示用户在第二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的平均速度。手机获取第二检测周期的误差时段/>手机若检测到该检测时刻tc超出该第二检测周期的误差时段,则确定执行判断每个检测位置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可以为每个检测周期设置对应的误差区域和误差时段。当手机获取到当前检测周期中的检测位置时,可以判断该检测位置是否超出当前检测周期中的误差区域以及该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是否超出当前检测周期中的误差时段。若手机检测到该检测位置超出当前检测周期中的误差区域且检测到该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超出当前检测周期的误差时段,则确定执行判断每个检测位置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若手机检测到该检测位置处于当前检测周期中的误差区域内或者,检测到该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处于当前检测周期的误差时段内,则手机确定不执行判断每个检测位置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并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下一个检测位置。
举例来说,如图8所示,第一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为pt1,手机可以将该第一检测周期中pt1作为该误差区域的中心点,将500米为作为该误差区域的半径,形成如图8中所示的圆形区域。若手机获取到检测位置B的坐标,检测到检测位置B的坐标位于误差区域之外且手机检测到检测位置B对应的检测时刻tb超出则确定执行判断每个检测位置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
本示例中,手机判断每个检测位置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21:手机获取监测角度对应坐标系的横轴与监测角度中第一边之间的第一角度,其中,监测角度对应的坐标系中纵轴为参考位置与实际目的地之间的连线,坐标系中的横轴垂直于纵轴。
具体地,每个检测周期有各自对应的坐标系,该二维坐标系中纵轴为该参考位置与实际目的地之间的连线,如图8中所示,坐标系的原点为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如pt1为第一个检测周期对应的坐标系的原点,且该纵轴的正方向由参考位置指向实际目的地,如图8中的Y轴的正方向。参考位置pt1与实际目的地之间的连线记为l1,该坐标系中纵轴Y与该连线l1重合,该坐标系中的横轴X垂直于该纵轴,横轴的正方向如图8所示,即横轴的正方向逆时针旋转90度与Y轴的正方向重合。
手机可以获取监测角度中第一边与该横轴之间的第一角度,如图8所示,第一角度为X轴的正方向向Y轴的正方向旋转至与第一边重合得到的角度;手机获取X轴沿图8中箭头所示方向(即逆时针)旋转至与第一边w1形成的角度作为第一角度,第一角度记为α。
步骤4022:手机获取监测角度中第二边与横轴之间的第二角度。
具体地,该监测角度的第二边记为w2,第二角度为X轴的正方向向Y轴的正方向旋转至与第二边重合得到的角度,手机获取X轴的正方向沿箭头指示的方向(即逆时针)旋转至与第二边w2重合时的角度作为该第二边与横轴之间的第二角度,记为β。
步骤4023:手机获取第一连线与横轴之间的第三角度。
具体地,与步骤4022和4021类似,获取X轴的正方向沿箭头指示的方向(即逆时针)旋转至与第一连线重合时形成的角度,记为γ。将γ作为第一连线与横轴之间的第三角度。
步骤4024:当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的情况下,若手机检测到第三角度小于第二角度,或者,检测到第三角度大于第一角度,则确定检测到第一连线未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当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的情况下,若检测到第三角度小于第一角度,或者,检测到第三角度大于第二角度,则确定检测到第一连线未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
具体地,当前检测周期中坐标系的原点为参考位置,该坐标系中的纵轴为参考位置与实际目的地之间的连线,且参考位置指向实际目的地的方向为当前坐标系中Y轴的正方向,横轴X的正方向逆时针旋转90度与该Y轴的正方向重合。如图8所示,第一边为w1,第二边为w2,则α>β,α-β=θ,θ为监测角度。若手机检测到β≤γ≤α,则手机可以确定第一连线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若检测到γ<β或者检测到γ>α,则手机可以确定第一连线未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
在另一个示例中,当前检测周期中坐标系的原点为参考位置,该坐标系中的纵轴为参考位置与所述实际目的地之间的连线,且参考位置指向实际目的地的方向为当前坐标系中Y轴的正方向,横轴X的正方向顺时针旋转90度与该Y轴的正方向重合。即X轴的正方向与图8中X轴的方向相反,该第一边为w1,第二边为w2,则第一角度小于第二角度,即α<β,β-α=θ,θ为监测角度。若手机检测到α≤γ≤β,则手机可以确定第一连线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若检测到γ<α或者检测到γ>β,则手机可以确定第一连线未处于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图8中未示出该种情况。
步骤403:电子设备若检测到电子设备当前的行进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则输出提示信息。
具体地,手机在检测到当前的行进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则可以输出提示信息,如震动、语音提醒、在显示界面显示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当前行进的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如提示信息可以为“当前的路线偏离北京南站”,以及时提醒用户纠正行进的路线。
下面将结合图7~图10具体说明本申请中检测用户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过程。
手机根据用户的火车票信息,获取到用户实际目的地为“北京南站”。每个检测周期的周期时长为10分钟,每个检测周期内每间隔30秒获取检测位置。如图7所示,该第一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为pt1,以该参考位置pt1为原点构建一个预设角度作为的监测角度,该监测角度包括第一边w1和第二边w2,且该监测角度被实际目的地与该参考位置pt1的连线均分。本示例中,θ为45度。该第一检测周期的误差区域为以pt1为中心点,半径为500米的圆形区域。用户在参考位置pt1的速度为20m/s,参考位置对应的起始时刻为t1,手机确定第一检测周期的误差时段为[t1,t1+25s]。在第一检测周期内,第一个检测位置为A点,该检测位置A对应的检测时刻为ta。若手机检测到该检测位置A处于该第一检测周期的误差区域内或检测到检测时刻ta处于[t1,t1+25s],则获取第一个检测周期中下一个检测位置B,如图8所示。手机检测到检测位置B超出该第一个检测周期的误差区域或检测到检测时刻tb超出[t1,t1+25s],则手机确定执行检测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手机获取坐标中横轴与第一边的第一角度α,获取横轴与第二边的第二角度β,以及第一连线与横轴之间的第三角度γ。手机检测到该第三角度大于第二角度且小于第一角度,则确定该检测位置B处于该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即手机确定当前用户行进的路线未偏离实际目的地。
如图9所示,当用户继续行进,若手机检测时间到达预设的周期时长,获取手机在第二检测周期的起始时刻(如t2)对应的位置pt2,即pt2为第二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该手机进入第二检测周期,同时也进入了第二路段dt2。手机获取该第二个检测周期的监测角度,与图8中相关描述类似,以该参考位置pt2为原点构建一个45度的角度作为监测角度,该监测角度包括第一边w3和第二边w4,且该监测角度被实际目的地与该参考位置pt2的连线均分。该监测角度的开口朝向该实际目的地dt。该第二检测周期的误差区域为以pt2为中心点,半径为500米的圆形区域。用户在参考位置pt2的速度为20m/s,参考位置对应的起始时刻为t2,手机确定第二检测周期的误差时段为[t2,t2+25s]。在第二检测周期内,第一个检测位置为C点,该检测位置C对应的检测时刻为tc。若手机检测到该检测位置C处于该第二检测周期的误差区域之外且检测到检测时刻tc超出误差时段[t2,t2+25s],则手机确定执行检测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手机获取坐标中横轴与第一边的第一角度α,获取横轴与第二边的第二角度β,以及第一连线与横轴之间的第三角度γ。手机检测到该第三角度大于第二角度且小于第一角度,则确定该检测位置D处于该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即手机确定当前用户行进的路线未偏离实际目的地。
如图10所示,当用户继续行进,若手机检测时间到达预设的周期时长,获取手机在第三检测周期的起始时刻(如t3)对应的位置pt3,即pt3为第三个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该手机进入第三检测周期,同时也进入了第二路段dt3。手机获取该第三个检测周期的监测角度,与图8中相关描述类似,以该参考位置pt3为原点构建一个45度的角度作为监测角度,该监测角度的开口朝向该实际目的地dt。该监测角度包括第一边w5和第二边w6,且该监测角度被实际目的地与该参考位置pt3的连线均分。该第三检测周期的误差区域为以pt3为中心点,半径为500米的圆形区域。用户在参考位置pt3的速度为20m/s,参考位置对应的起始时刻为t3,手机确定第三检测周期的误差时段为[t3,t3+25s]。在第三检测周期内,第一个检测位置为D点,该检测位置D对应的检测时刻为td。若手机检测到该检测位置D处于该第三检测周期的误差区域之外且检测到检测时刻td超出误差时段[t3,t3+25s],则手机确定执行检测行进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步骤。手机获取坐标中横轴与第一边的第一角度α,获取横轴与第二边的第二角度β,以及第一连线与横轴之间的第三角度γ。手机检测到该第三角度γ小于第二角度β,则确定该检测位置D处于该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之外。即手机确定当前用户行进的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手机可以输出提示信息。如图11所示,手机界面1101显示有导航界面1102,手机可以在确定当前用户的行进路线偏离实际目的地时,在导航界面显示提示窗1103,该提示窗1103中显示有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导航的目的地错处。
本示例中,手机可以基于用户的行程数据获取用户的实际目的地,根据实际目的地可以确定用于监测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的监测角度,用户在行进过程中,通过判断检测位置是否处于监测角度所处的区域内,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出用户当前行进的路线是否偏离实际目的地,从而可以及时提醒用户行进路线错误,避免用户到达错误的地点而影响行程。
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施例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路线监测的方法。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相关步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路线监测的方法。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芯片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到达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任意内容,以及同一实施例的任意内容,均可以自由组合。对上述内容的任意组合均在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路线监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
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所述监测角度的原点为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且所述监测角度的开口方向朝向用户的实际目的地,所述参考位置为所述电子设备在当前检测周期的起始时刻所处的位置,所述监测角度大于或等于30度且小于180度;
在当前检测周期内,根据所述电子设备在每个检测时刻所处的检测位置、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以及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所述实际目的地;
若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当前的行进路线偏离所述实际目的地,则输出提示信息;
在当前检测周期内,根据所述电子设备在每个检测时刻所处的位置、当前检测周期对应的监测角度以及当前检测周期的参考位置,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是否偏离所述实际目的地,包括:
针对每个检测位置进行如下处理:
检测所述检测位置是否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
若检测到所述检测位置未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则确定检测到所述电子设备的行进路线偏离所述实际目的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检测位置是否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包括:
获取所述监测角度对应坐标系的横轴与所述监测角度中第一边之间的第一角度,其中,所述监测角度对应的坐标系中纵轴为所述参考位置与所述实际目的地之间的连线,所述坐标系的原点为所述参考位置,所述纵轴的正方向从所述参考位置指向所述实际目的地,所述坐标系中的横轴垂直于所述纵轴;
获取所述监测角度中第二边与所述横轴之间的第二角度,
获取第一连线与所述横轴之间的第三角度,所述第一连线为所述实际目的地与所述参考位置之间的连线;
当所述第一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角度的情况下,若检测到所述第三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角度,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三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则确定检测到所述检测位置未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
当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的情况下,若检测到所述第三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角度,或者,检测到所述第三角度大于所述第二角度,则确定检测到所述检测位置未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检测所述检测位置是否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时段,所述误差时段为从所述起始时刻开始经过第一预设时长的时段;
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区域,所述误差区域为以参考位置为中心,预设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若检测到所述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超出所述误差时段,且所述检测位置超出所述误差区域,则执行检测所述检测位置是否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检测所述检测位置是否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区域,所述误差区域为以参考位置为中心,预设距离为半径的圆心区域;
若检测到所述检测位置超出所述误差区域,则执行检测所述检测位置是否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检测所述检测位置是否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时段,所述误差时段为从所述起始时刻开始经过第一预设时长的时段;
若检测到所述检测位置对应的检测时刻超出所述误差时段,则执行检测所述检测位置是否处于所述监测角度所围成的区域内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时段,包括:
获取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参考位置的起始速度;
获取预设距离与所述起始速度的商作为所述第一预设时长;
获取从起始时刻开始,经过所述第一预设时长的时段作为所述当前检测周期内的误差时段。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角度被所述实际目的地与所述参考位置之间的连线平分。
8.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电子设备在每个检测时刻所处的检测位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以所述起始时刻为起点,获取每间隔第二预设时长的时刻作为所述检测时刻,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小于每个检测周期的时长。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用户的行程数据,所述行程数据包括用户的实际目的地以及行程开始时刻;
若检测到当前时刻与所述行程开始时刻的差值小于预设的阈值,则获取所述行程数据中的目的地作为实际目的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的范围20秒~5分钟。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的范围为100~500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检测周期的时长范围为5~30分钟。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
以及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路线监测的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路线监测的方法。
CN202210999387.0A 2022-08-19 2022-08-19 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0459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9387.0A CN116045997B (zh) 2022-08-19 2022-08-19 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99387.0A CN116045997B (zh) 2022-08-19 2022-08-19 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45997A CN116045997A (zh) 2023-05-02
CN116045997B true CN116045997B (zh) 2023-10-20

Family

ID=86116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99387.0A Active CN116045997B (zh) 2022-08-19 2022-08-19 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4599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10119A (ja) * 2003-06-23 2005-01-13 Sony Corp 情報伝達装置及び情報伝達方法
JP2017026453A (ja) * 2015-07-22 2017-02-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経路案内システム、経路案内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8922173A (zh) * 2018-06-20 2018-11-30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偏离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1814109A (zh) * 2020-04-08 2020-10-23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车辆轨迹偏移的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556699A (zh) * 2021-02-19 2021-03-2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导航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000970A1 (de) * 2016-01-29 2017-08-03 Audi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etektionsvor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10119A (ja) * 2003-06-23 2005-01-13 Sony Corp 情報伝達装置及び情報伝達方法
JP2017026453A (ja) * 2015-07-22 2017-02-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経路案内システム、経路案内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8922173A (zh) * 2018-06-20 2018-11-30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偏离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1814109A (zh) * 2020-04-08 2020-10-23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车辆轨迹偏移的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556699A (zh) * 2021-02-19 2021-03-2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导航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45997A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30046B (zh) 一种出行信息的提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US10044851B2 (en)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schedule management based on locations of wireless devices
US9062982B2 (en) Pre-loading waypoint data
US8289171B2 (en) Method of providing crime-related safety information to a user of a personal navigation device and related device
US20160343249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ocessing traffic data
US9329052B2 (en) Displaying image data and geographic element data
EP1720037B1 (en) Location estimating apparatus and location estimating method
US2009010263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gendas in a mobile device
WO2014186199A2 (en) Providing predicted travel information
WO2011084258A2 (en) Transit stop detection
JP2006275673A (ja) 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
US2013022215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traffic notifications
CN109669200B (zh) 便携式终端、位置确认装置、系统、方法及记录媒介
CN114970991A (zh) 一种信息显示方法及装置
US10760924B2 (en) POI information providing server, POI information providing device, POI information providing system and program
CN108965610A (zh) 导航过程中来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JP2009289223A (ja) 交通状況予測システム、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及びサーバ
TW201335572A (zh) 目的地估測及顯示方法、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
CN116045997B (zh) 路线监测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A2686222C (en) Pre-loading waypoint data
CN109115233B (zh) 无目的地导航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6716065B (zh) 信息处理装置、其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JP2015133011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移動端末
JP5531989B2 (ja) 周辺情報検索装置、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006776B2 (en) Route searching system, storage medium which stores route searching program, and route search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