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3577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3577A
CN116033577A CN202111242438.7A CN202111242438A CN116033577A CN 116033577 A CN116033577 A CN 116033577A CN 202111242438 A CN202111242438 A CN 202111242438A CN 116033577 A CN116033577 A CN 116033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low
meet
transmission
d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424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24243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357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6808 priority patent/WO2023071068A1/zh
Priority to CA3235388A priority patent/CA3235388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033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35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其中,上述方法包括:AP在确定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进入增强型HCCA模式,其中,在增强型HCCA模式下,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通知AP需要占用第一TXOP进行数据传输;在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AP重复执行向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通知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直至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在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AP已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通过本公开,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保障低时延数据在规定时延要求内传输完成的问题,达到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EDCA(Enhanced distributed channel access)随机信道接入模式下,针对复杂环境下多用户传输,无法对传输时延有可控的保障,即在接入点AP(Access Point)争取到的单次传输时机TXOP(Transmission Opportunity)时间内无法实现多用户低时延数据传输完成的场景下,传统的EDCA信道接入模式由于随机接入的特性,AP再次获取TXOP进行多用户传输的时间点不可控,最终导致无法有效保障低时延数据在规定时延要求内传输完成。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保障低时延数据在规定时延要求内传输完成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保障低时延数据在规定时延要求内传输完成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接入点AP在确定传统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进入增强型混合控制信道接入HCCA模式,其中,在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第一传输时机TXOP进行数据传输;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重复执行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直至所述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已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AP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出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或,所述AP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获取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一STA发送的第一缓存状态报告BSR帧;在确定出所述第一BSR帧中包括目标字段,且所述目标字段取值为第一数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在单次评估周期中,执行如下操作:所述AP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上行多用户ULMU数据传输时,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二STA完成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所述AP在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时间中,所述第二STA完成上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所述第二STA第一次上报给所述AP的缓存低时延数据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在连续多次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在单次评估周期中,执行如下操作:所述AP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下行多用户DLMU数据传输时,所述AP所完成的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所述AP在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时间中,所述AP完成下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所述AP第一次缓存的下行低时延数据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在连续多次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次数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的:确定所述第二STA告知给所述AP的低时延数据要求的传输时间M,以及所述AP端的最大TXOP的時长T;对M与T的比值进行向上取整,以得到所述预定次数。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由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切换至所述传统EDCA模式,并在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以及,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获取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三STA发送的第二缓存状态报告BSR帧;在确定出所述第二BSR帧中包括目标字段,且所述目标字段取值为第二数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上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并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一最大值;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上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所述第一最大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下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并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二最大值;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下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AP在所述CP中竞争到第二TXOP的情况下,所述AP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所述第二TXOP进行数据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接入点AP中,包括:广播模块,用于在确定传统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进入增强型混合控制信道接入HCCA模式,其中,在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第一传输时机TXOP进行数据传输;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重复执行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直至所述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以及,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已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通过本公开,当确定在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接入点AP切换到增强型HCCA模式,在增强型HCCA模式下,AP向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向全部STA通知AP需要占用第一TXOP进行数据传输,在第一TXOP结束后,若确定出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AP将重复执行向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向全部STA通知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直至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AP通过重复向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实现连续多次地获取TXOP用于数据的传输,从而保障了低时延用户对传输时延的要求。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保障低时延数据在规定时延要求内传输完成的问题,达到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相关技术中传统的HCCA模式示例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移动终端硬件结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增强型HCCA模式示例图;
图5是相关技术中的BSR控制字段的格式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BSR控制字段的格式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相关技术中,传统的HCCA模式分为CFP和CP,其中,CP:contend period,为竞争周期,类似于EDCA;CFP:contend free period,为免竞争周期,由AP发送QoS CF-Poll单播的轮询帧以此指定各个STA进行传输;针对某个STA指定的TXOP时间由AP决定,仅用于SU的传输,图1是相关技术中传统的HCCA模式示例图,如图1所示:
1)、在CFP开始阶段:AP依次给各STA和AP自身分配TXOP进行传输(为简化起见,图1中未表明AP分配给自身的TXOP),在AP或STA占用TXOP的时间内,其他设备需要设置自身网络分配矢量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无法主动发送数据;
2)、在CFP结束阶段:当AP轮询完成准备结束CFP时,主动发送QoS CF-Poll,其中RA地址设置为AP自身,Duration/ID字段设置为0,则所有STA接收到后将自身NAV设为0,进入EDCA模式开始争夺TXOP;
3)、在CP阶段:在EDCA模式下如果AP争夺到TXOP后也可以按照CFP模式进行轮询的传输。
但是,在11AX的多用户传输中没有引入该功能,原因如下:1)11AX聚焦密集环境下多用户传输场景,当用户数过多时,HCCA无法在一个beacon周期中完成全部STA的轮询调度;2)用户数增多时,AP处用户调度处理的开销明显增大。本公开实施例是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不足提出的,以下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可以在移动终端、计算机终端或者类似的运算装置中执行。以运行在移动终端上为例,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建立连接的方法的移动终端硬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图2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202(处理器2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MCU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等的处理装置)和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204,其中,上述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用于通信功能的传输设备206以及输入输出设备208。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上述移动终端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移动终端还可包括比图2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2所示不同的配置。
存储器204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例如,应用软件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资源单元的分配方法对应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202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04内的计算机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方法。存储器204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204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202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移动终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传输装置206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移动终端的通信供应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206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简称为NIC),其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网络设备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206可以为射频(Radio Frequency,简称为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2,接入点AP在确定传统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进入增强型混合控制信道接入HCCA模式,其中,在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第一传输时机TXOP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S304,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重复执行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直至所述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已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
通过上述步骤,当确定在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接入点AP切换到增强型HCCA模式,在增强型HCCA模式下,AP向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向全部STA通知AP需要占用第一TXOP进行数据传输,在第一TXOP结束后,若确定出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AP将重复执行向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向全部STA通知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直至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AP通过重复向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实现连续多次地获取TXOP用于数据的传输,从而保障了低时延用户对传输时延的要求。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保障低时延数据在规定时延要求内传输完成的问题,达到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的效果。
其中,上述步骤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接入点,例如,802.11AX网络中接入点,上述步骤的执行主体还可以是其他的具备类似处理能力的处理设备或处理单元等,但不限于此。下面以接入点执行上述操作为例(仅是一种示例性说明,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是其他的设备或模块来执行上述操作)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接入点AP在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进入增强型HCCA模式,例如,在传统的EDCA模式下,在AP争取到的单次TXOP时间内无法完成多用户低时延数据传输时,传统的EDCA信道接入模式由于随机接入的特性,AP再次获取TXOP进行多用户传输的时间点不可控,最终导致无法有效保障低时延数据在规定时延要求内传输完成,而进入增强型HCCA模式后,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例如,在增强型HCCA模式的CFP期间,通过改进的QoS CF-Poll帧告知该BSS中所有STA,以向全部STA通知AP需要占用第一传输时机TXOP进行数据传输,当第一TXOP结束后,如果确定出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AP将重复执行向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向全部STA通知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直至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即AP可以多次调用改进的QoS CF-Poll帧以实现多次的TXOP占用,当第一TXOP结束后,若确定出AP已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AP则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通过本实施例,可实现连续多次地获取TXOP用于数据的传输的目的,从而实现了保障多用户传输的时延可控性的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AP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出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或,所述AP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本实施例中,AP可以通过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方式,或通过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方式,确定出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实现确定传统EDCA模式的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获取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一STA发送的第一缓存状态报告BSR帧;在确定出所述第一BSR帧中包括目标字段,且所述目标字段取值为第一数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本实施例中,AP可以通过获取STA发送的第一BSR帧,根据第一BSR帧所包括的目标字段的取值是否为第一数值,以确定上行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例如,在现有的BSR control字段中新增目标字段,当目标字段的取值为1或0或其它值时,确定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根据BSR帧中新增目标字段的取值以确定上行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在单次评估周期中,执行如下操作:所述AP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上行多用户ULMU数据传输时,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二STA完成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所述AP在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时间中,所述第二STA完成上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所述第二STA第一次上报给所述AP的缓存低时延数据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在单次评估周期中,AP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UL MU数据传输时(例如,UL-OFDMA和UL-MU MIMO),STA完成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AP再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中STA完成上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预定次数可以为N次(如3次,5次,或其它次),当确定STA完成上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STA第一次上报给AP的缓存低时延数据量时,即可确定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在实际应用中,AP可预先收集低时延信息,例如,STA可以通过显式的方式告知AP缓存的低时延数据信息,例如,低时延数据要求的传输时间M(ms)和数据大小,AP处在传输队列中缓存了待传输给各STA的低时延数据信息。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通过对单次评估周期中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的评估以确定上行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在连续多次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当AP在连续多个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时,例如,连续3次或5次或其它次数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可确定连续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当在上述单次评估周期中,判断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时,可确定为突发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当在连续多次评估周期中均判断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时,则可确定连续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可避免可能存在的突发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的场景,通过本实施例,可实现提高判断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的准确性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在单次评估周期中,执行如下操作:所述AP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下行多用户DLMU数据传输时,所述AP所完成的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所述AP在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时间中,所述AP完成下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所述AP第一次缓存的下行低时延数据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在单次评估周期中,AP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DL MU数据传输时(例如,DL-OFDMA和DL-MU MIMO),AP完成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AP再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中AP完成下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预定次数可以为N次(如3次,5次,或其它次),当确定AP完成下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AP第一次缓存的下行低时延数据量时,即可确定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在实际应用中,AP可预先收集低时延信息,例如,STA可以通过显式的方式告知AP缓存的低时延数据信息,例如,低时延数据要求的传输时间M(ms)和数据大小,AP处在传输队列中缓存了待传输给各STA的低时延数据信息。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通过对单次评估周期中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的评估以确定下行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在连续多次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当AP在连续多个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时,例如,连续3次或5次或其它次数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可确定连续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当在上述单次评估周期中,判断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时,可确定为突发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当在连续多次评估周期中均判断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时,则可确定连续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可避免可能存在的突发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的场景,通过本实施例,可实现提高判断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的准确性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次数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的:确定第二STA告知给所述AP的低时延数据要求的传输时间M,以及所述AP端的最大TXOP的時长T;对M与T的比值进行向上取整,以得到所述预定次数。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先确定第二STA告知给AP的低时延数据要求的传输时间M,以及AP端的最大TXOP的時长T,再对M与T的比值进行向上取整,即可得到预定次数,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确定预定次数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由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切换至所述传统EDCA模式,并在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AP由增强型HCCA模式切换至传统EDCA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当上下行同时判断满足切换到EDCA模式时,则可在当前增强型HCCA模式传输完成并进入CP阶段后,不再调用QoS CF-Poll,使系统进入传统EDCA模式。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可由增强型HCCA模式切换到传统EDCA模式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以及,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本实施例中,当AP确定出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和下行数据传输均能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可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获取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三STA发送的第二缓存状态报告BSR帧;在确定出所述第二BSR帧中包括目标字段,且所述目标字段取值为第二数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本实施例中,AP可以通过获取STA发送的第二BSR帧,根据第二BSR帧所包括的目标字段的取值是否为第二数值,以确定上行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例如,在现有的BSR control字段中新增目标字段,当目标字段的取值为0或1或其它值时,确定上行数据传输满足低时延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为当第二数值为0时则确定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而当第二数值为1时则确定上行数据传输不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根据BSR帧中新增目标字段的取值以确定上行数据传输是否满足低时延要求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上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并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一最大值;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上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所述第一最大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例如,AP可记录在传统EDCA模式下连续多次(如3次,或5次,或其它次数)的评估周期中上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一最大值,后续确定在增强型HCCA模式下连续多次(如3次,或5次,或其它次数)的评估周期中上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第一最大值时,则可认为传统EDCA模式可以支持当前上行缓存数据的传输。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判断传统EDCA模式是否可以支持上行缓存数据的传输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下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并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二最大值;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下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例如,AP可记录在传统EDCA模式下连续多次(如3次,或5次,或其它次数)的评估周期中下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二最大值,后续确定在增强型HCCA模式下连续多次(如3次,或5次,或其它次数)的评估周期中下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第二最大值时,则可认为传统EDCA模式可以支持当前下行缓存数据的传输。通过本实施例,实现了判断传统EDCA模式是否可以支持下行缓存数据的传输的目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AP在所述CP中竞争到第二TXOP的情况下,所述AP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所述第二TXOP进行数据传输。在本实施例中,在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之后,若AP在CP中竞争到第二TXOP的情况下,AP向全部STA广播目标帧,以向全部STA通知AP需要占用第二TXOP进行数据传输,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障多用户传输的时延可控性,CFP期间AP不进行SU传输,在CP期间如果AP争取到TXOP可以进行SU传输(实现向下兼容性)。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具体说明:
图4是根据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增强型HCCA模式示例图,如图4所示,结合传统HCCA在CFP期间控制调度TXOPs功能和11AX中的多用户传输,提出了增强型HCCA模式,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在CFP期间,通过改进的QoS CF-Poll帧(对应于前述目标帧)告知该BSS中所有STA:AP将占用TXOP进行传输,当TXOP结束后,AP可以再次调用改进的QoS CF-Poll帧实现多次的TXOP占用;
2)、在AP占用的TXOP时间内,执行802.11AX支持的多用户传输,包括:UL/DL MU-MIMO和UL/DL OFDMA;
3)、为了保障多用户传输的时延可控性,CFP期间AP不进行SU传输,在CP期间如果AP争取到TXOP可以进行SU传输(向下兼容性);
4)、由于CFP期间由AP触发多用户传输,故不存在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1AX聚焦密集环境下多用户传输场景,当用户数过多时,HCCA无法在一个beacon周期中完成全部STA的轮询调度,或用户数增多时,AP处用户调度处理的开销明显增大。
以下是对本公开实施例的传统EDCA模式与增强型HCCA模式之间的切换进行说明。
具体实施例一:传统EDCA模式到增强型HCCA切换流程
以下从低时延信息收集、传输状态判断准则和传输状态判断模式方面进行说明:
1)低时延信息的收集
上行方向:STA可以通过显式的方式告知AP缓存的低时延数据信息(低时延数据要求的传输时间M(ms)和数据大小);
下行方向:AP处在传输队列中缓存了待传输给各STA的低时延数据信息。
2)低时延传输状态判断准则
判断标准1:
上行方向:记录在单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UL MU传输时(包括UL-OFDMA和UL-MUMIMO),STA完成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连续N次(对应于前述连续预定次数)TXOP中STA完成上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第一次上报给AP的缓存低时延数据量时,则认为当前STA上行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
下行方向:同理记录连续N次TXOP中下行传输中低时延数据总量,与AP处第一次缓存的下行低时延数据量比较,小于缓存数据量时则认为当前针对STA的下行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N=ceiling(M/Tmax),ceiling()表示向上取整运算,(AP端TXOP最大时间为Tmax,在复杂用户场景中,若N次TXOP传输间隔不能完成低时延数据的传输则认为不满足低时延要求);
连续N次TXOP作为一个评估周期。
当不满足判断标准1中上行或下行任一方向条件时,则判断为突发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
判断标准2:
判断标准1可能存在突发数据传输的场景,为避免该场景,提出如下判断标准:
按照判断标准1记录最近3次(对应于前述连续多次)评估周期中上行和下行传输的数据量情况,依照判断标准1确定针对任意上行或下行方向:如果连续3次满足传输总量小于缓存数据量,则判断为连续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
3)传输状态判断模式
①AP端独立判断
上行和下行方向由AP按照判断标准2进行评估;
②AP端和STA端综合判断
减少AP端开销,上行方向由STA端处理;
上行方向:STA端针对上行方向按照判断标准2进行评估,当不满足连续低时延数据传输要求时,通过在后续帧中的BSR Control字段中添加RFEH字段告知AP,其中,
RFEH:Request For Enhanced HCCA,置1表示STA判断当前上行连续低时延数据传输不满足要求,建议切换到Enhanced HCCA模式,置0表示满足要求,建议切换到传统EDCA模式;当该字段不存在时,表示STA无建议;
图5是相关技术中的BSR控制字段的格式示意图,如图5所示,802.11AX通过ACIHigh字段标识不同的QoS接入类别,并且通过Queue Size High字段反馈具体的Buffer信息,802.11AX终端还可以报告多个QoS类别的缓存情况,这要通过图5中的ACI Bitmap、Delta TID和Queue Size All字段来反馈,ACI Bitmap和Delta TID标识多个QoS的接入类型,Queue Size All字段标识其对应的缓存情况,Scaling Factor字段代表缩放因子,用以表示缓存的单位大小;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BSR控制字段的格式示意图,如图6所示,delay tag置1表示缓存的数据为低时延数据,置0表示非低时延数据,delay time为STA要求的缓存的低时延数据最大传输完成时间,单位为ms;当delay tag置0时,delay time字段不生效。
下行方向:AP端针对下行方向按照判断标准2进行评估。
需要说明但是,上述RFEH和(delay tag,delay time)描述的缓存信息无必然联系,即RFEH不表示STA针对当前缓存信息做出的模式切换要求,而是针对历史缓存信息做出的模式切换要求。
通过上述实施例,在不满足上行或下行连续低时延数据传输要求时,信道接入模式由EDCA切换到enhanced HCCA模式(即增强型HCCA模式)。
具体实施例二:增强型HCCA到传统EDCA模式切换流程
以下从传输状态判断准则和传输状态判断模式方面进行说明:
1)低时延传输状态判断准则
判断标准3:
上行方向:记录EDCA模式下最近3次(对应于前述连续多次)评估周期中上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取最大值设为UL MU threshold(对应于前述第一最大值),后续在enhanced HCCA模式下连续3次评估周期的中上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UL MU threshold时,认为EDCA模式可以支持当前上行缓存数据的传输;
下行方向:记录EDCA模式下最近3次评估周期中下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取最大值设为DL MU threshold,后续在enhanced HCCA模式下连续3次评估周期的中下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DL MU threshold(对应于前述第二最大值)时,认为EDCA模式可以支持当前下行缓存数据的传输。
2)传输状态判断模式
①AP端独立判断
AP端按照判断标准3进行上行和下行方向评估;
②AP端和STA端综合判断
AP端按照判断标准3进行下行方向评估;
STA端按照判断标准3进行上行方向评估,评估结果通过上述RFEH字段告知AP。
通过上述实施例,上下行同时判断满足切换到EDCA模式时,则在本次enhancedHCCA传输完成并进入CP阶段后,不再调用QoS CF-Poll,使系统进入传统EDCA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判断准则默认针对所有STA,即若有STA1~STAn共n个STA有低时延数据待传输,则不小于一个STA满足判断标准2则AP需要切换至enhancedHCCA模式;同理,必须该n个STA全部满足判断标准3,AP才能切换至EDCA模式。
通过本公开实施例,在传统的HCCA的模式下,引入了改进的QoS CF-Poll帧实现AP连续多次地获取TXOP用于多用户的传输,在信道接入方面由AP控制调度,保障了低时延用户对传输时延的要求,同时避免了在多用户传输场景,当用户数过多时,传统的HCCA模式无法在一个beacon周期中完成全部STA的轮询调度以及用户数增多时AP处用户调度处理的开销明显增大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可应用于接入点AP中,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应用于接入点AP中,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
广播模块702,用于在确定传统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进入增强型HCCA模式,其中,在所述增强型混合控制信道接入HCCA模式下,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第一传输时机TXOP进行数据传输;
执行模块704,用于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重复执行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直至所述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以及,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已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之前,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出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或,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确定模块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获取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一STA发送的第一缓存状态报告BSR帧;在确定出所述第一BSR帧中包括目标字段,且所述目标字段取值为第一数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确定模块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单次评估周期中,执行如下操作: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上行多用户UL MU数据传输时,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二STA完成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在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时间中,所述第二STA完成上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所述第二STA第一次上报给所述AP的缓存低时延数据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确定模块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连续多次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确定模块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单次评估周期中,执行如下操作: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下行多用户DL MU数据传输时,所述AP所完成的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在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时间中,所述AP完成下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所述AP第一次缓存的下行低时延数据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确定模块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在连续多次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预定次数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的:确定第二STA告知给所述AP的低时延数据要求的传输时间M,以及所述AP端的最大TXOP的時长T;对M与T的比值进行向上取整,以得到所述预定次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切换模块,用于由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切换至所述传统EDCA模式,并在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确定模块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以及,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包括:第一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三STA发送的第二缓存状态报告BSR帧;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在确定出所述第二BSR帧中包括目标字段,且所述目标字段取值为第二数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包括: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上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并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一最大值;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上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所述第一最大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确定单元包括:第四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下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并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二最大值;第五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下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之后,在所述CP中竞争到第二TXOP的情况下,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所述第二TXOP进行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设置为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为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为RAM)、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计算机程序的介质。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被设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任一项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装置还可以包括传输设备以及输入输出设备,其中,该传输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该输入输出设备和上述处理器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公开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公开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点AP在确定传统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进入增强型混合控制信道接入HCCA模式,其中,在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第一传输时机TXOP进行数据传输;
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重复执行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直至所述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
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已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AP通过如下方式确定出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或,所述AP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
所述AP获取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一STA发送的第一缓存状态报告BSR帧;
在确定出所述第一BSR帧中包括目标字段,且所述目标字段取值为第一数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
在单次评估周期中,执行如下操作:
所述AP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上行多用户UL MU数据传输时,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二STA完成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
所述AP在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时间中,所述第二STA完成上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所述第二STA第一次上报给所述AP的缓存低时延数据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确定出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
所述AP在连续多次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
在单次评估周期中,执行如下操作:
所述AP记录每次TXOP时间内通过触发下行多用户DL MU数据传输时,所述AP所完成的低时延传输的数据量;
所述AP在确定连续预定次数的TXOP时间中,所述AP完成下行低时延传输数据总量小于所述AP第一次缓存的下行低时延数据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确定出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
所述AP在连续多次的评估周期中,均确定出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下行数据传输不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次数是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的:
确定第二STA告知给所述AP的低时延数据要求的传输时间M,以及所述AP端的最大TXOP的時长T;
对M与T的比值进行向上取整,以得到所述预定次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
由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切换至所述传统EDCA模式,并在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进行数据传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传统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能够满足低时延要求包括:
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以及,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
所述AP获取全部所述STA中包括的第三STA发送的第二缓存状态报告BSR帧;
在确定出所述第二BSR帧中包括目标字段,且所述目标字段取值为第二数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
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上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并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一最大值;
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上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所述第一最大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P确定出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包括:
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下行方向传输成功的数据量中的最大值,并将该最大值确定为第二最大值;
所述AP确定在连续多次的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的评估周期中下行缓存数据量均不大于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传统EDCA模式下的下行数据传输能够满足所述低时延要求。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AP在所述CP中竞争到第二TXOP的情况下,所述AP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所述第二TXOP进行数据传输。
1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入点AP中,包括:
广播模块,用于在确定传统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EDCA模式下的数据传输不满足低时延要求的情况下,进入增强型混合控制信道接入HCCA模式,其中,在所述增强型HCCA模式下,所述AP向目标基站子系统BSS中包括的全部站点STA广播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第一传输时机TXOP进行数据传输;
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未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重复执行向全部所述STA广播所述目标帧,以通知全部所述STA所述AP需要占用其他TXOP进行数据传输的操作,直至所述AP完成数据传输为止;以及,在所述第一TXOP结束后,且在确定出所述AP已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所述AP进入数据传输竞争周期CP。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7.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所述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1242438.7A 2021-10-25 2021-10-2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60335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2438.7A CN116033577A (zh) 2021-10-25 2021-10-2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PCT/CN2022/086808 WO2023071068A1 (zh) 2021-10-25 2022-04-14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A3235388A CA3235388A1 (en) 2021-10-25 2022-04-14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42438.7A CN116033577A (zh) 2021-10-25 2021-10-2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3577A true CN116033577A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76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42438.7A Pending CN116033577A (zh) 2021-10-25 2021-10-2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33577A (zh)
CA (1) CA3235388A1 (zh)
WO (1) WO202307106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40450B (en) * 2015-07-08 2018-03-28 Canon Kk Improved contention mechanism for access to random resource units in an 802.11 channel
US20220210829A1 (en) * 2019-04-30 2022-06-30 Hyundai Motor Company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frame through determination of channel expansion in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1918406B (zh) * 2019-05-09 2024-05-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和装置
CN112752350A (zh) * 2019-10-31 2021-05-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492700A (zh) * 2020-07-31 2021-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的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235388A1 (en) 2023-05-04
WO2023071068A1 (zh) 2023-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2477B (zh) 一种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08282899B (zh) 一种两步竞争随机接入方法和装置
WO2020057600A1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401277B (zh) 无线网络接入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US20140031052A1 (en) Method in a base station for allocating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to a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computer progra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EP3322242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ssion instruction, transmission triggering and transmission implementation for multi-station
US9461808B2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and corresponding stations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7690172B (zh) 一种无线网络中的接入方法及设备
EP3352512A1 (en)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CN110366208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
US1112261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2573098B (zh) 通信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和系统
KR20170028786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638384B2 (en)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688301B (zh) 一种多信道的接入方法和装置
CN106165521B (zh) 多信道接入方法与装置
CN113825189A (zh) 一种切换控制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0913485A (zh)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资源竞争方法和相关装置
KR101864238B1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스테이션
EP3637805B1 (en) Random access methods,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CN111465112B (zh) 接入控制信令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6033577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09155999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KR102471155B1 (ko) 중계 장치의 셀 중첩 방지 알고리즘 기반 슬롯프레임 스케쥴링 방법
KR102467634B1 (ko) SWIPT 환경의 IoT 시스템에 포함되는 전자 장치의 슬롯프레임 스케쥴링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