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07879A - 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07879A CN116007879A CN202310092980.1A CN202310092980A CN116007879A CN 116007879 A CN116007879 A CN 116007879A CN 202310092980 A CN202310092980 A CN 202310092980A CN 116007879 A CN116007879 A CN 1160078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gas circuit
- component
- hole
- du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所述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包括有前驱爆轰组件、隔膜组件、从动传播管道和气路模块,所述前驱爆轰组件的前端与气路模块连接、后端设有隔膜组件,所述隔膜组件的后端又设有从动传播管道;本发明通过设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能模拟可燃气体以及粉尘微小颗粒的受限爆炸环境,从而模拟由气体或粉尘爆炸冲击波去冲击个体防护装备的实验环境,为研究防护装备防爆性能提供一种新装置,通过测试系统能够测试不同爆炸环境下冲击波作用到个体防护装备冲击超压数值,为从事危化品行业人员、消防员、排爆员等选用适当的防护装备提供参考,达到保护人生命安全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员安全防护装备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对个体防护装备的防爆性能的测试基本采取一种方式,该方式在国际上通用,参照标准NIJ 0117《公共安全排爆服标准》,该标准规定使用C4炸药模拟爆炸场景,通过定点爆破产生爆炸冲击波,该类爆炸冲击波由TNT炸药产生,具有典型的强热高压特征,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以TNT爆破点为中心呈弧面向四周空间扩散。
但在真实的爆炸场景中,除TNT炸药这类固态爆燃物外,还有许多可燃气体泄漏或粉尘扩散等情况引起的气态、粉尘态爆炸。该类爆炸通常发生在密闭受限空间内,如管道、厂房等内部,其发生特点是爆燃物经过一定时间汇聚在某个空间内,当其浓度达到爆炸下限后遇明火发生爆炸。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可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强爆轰状态,传播速度极快。由于受空间限制,爆炸冲击波只能沿着单一方向传播,导致爆炸产生的能量汇聚在冲击波前沿,使得冲击波多以平面冲击波为主要传播方式。现有的定点TNT炸药爆炸冲击波模拟技术无法准确模拟气态、粉尘态爆燃物在受限空间内单一方向平面冲击波冲发生场景,针对于该类场景缺乏人员个体防护装备抗爆性能测试手段。
比如公开号为CN104502132A,专利名称为一种安装有传感器的仿真人防爆评测装置的现有专利文献,该专利的公开了“在仿真人身上设置有警用防护装备,在仿真人的头部、耳部、颈部、膝部、腰部和足部分别安装有传感器,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数据采集模块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传送至数据评价模块,在仿真人的外部设有自由场测试架,自由场测试架上设置有自由场压力传感器,在仿真人的外部还设有摄像机,摄像机通过影像处理模块与数据评价模块连接。所述装置能够将仿真人体模型应用至警用防护装备效能评价领域,将防护装备的防护效能予以量化,能够从仿真人力学指标的角度对人体的损伤与防护开展研究。弥补了生物试验的不足,提高了逼近真人的数据可信度”,该文献将仿真人与自由场测试架设置在空旷场地中,然后再引发爆炸源,仿真人置于爆炸范围内,而上述技术方案便是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爆破,冲击波只能以平面冲击波为传播方式,无法实现准确模拟气态、粉尘态爆燃物在密闭受限空间内单一方向平面冲击波冲发生场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解决目前爆破冲击波只以平面冲击波为传播方式,而无法准确模拟气态、粉尘态爆燃物在密闭受限空间内单一方向平面冲击波冲发生场景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所述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包括有前驱爆轰组件、隔膜组件、从动传播管道和气路模块,所述前驱爆轰组件的前端与气路模块连接、后端设有隔膜组件,所述隔膜组件的后端又设有从动传播管道;所述气路模块还包括有气态或粉尘态气路、氧气气路和真空抽气气路。
本发明通过设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能模拟可燃气体(如氢气、甲烷等气态可燃物)以及粉尘微小颗粒(如面粉等粉尘态可燃物)的受限爆炸环境,从而模拟由气体或粉尘爆炸冲击波去冲击个体防护装备的密闭实验环境,即冲击波在前驱爆轰组件、隔膜组件和从动传播管道内实现密闭爆破,冲击波以单一方向实现冲击,气路模块实现模拟气态和粉尘态爆破冲击,为研究防护装备防爆性能提供一种新的装置,通过测试系统能够测试不同爆炸环境下冲击波作用到个体防护装备的冲击超压数值,为从事危化品行业人员、消防员、排爆员等选用适当的防护装备提供参考,最终达到保护人生命安全的目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驱爆轰组件包括有驱动腔室和点火模块,所述驱动腔室的前端依次设有点火孔、可燃气孔、氧气孔以及抽气孔,其中点火模块连接到点火孔,可燃气孔、氧气孔以及抽气孔通过防爆软管与气路模块连接;所述前驱爆轰组件以及从动传播管道上均等距设有若干组压力传感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点火模块包括有高能点咀、点火电缆和储能电容器,其中储能电容器设在气路模块上,且储能电容器通过点火电缆与高能点咀连接,所述高能点咀能够连接到驱动腔室前端的点火孔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路模块还包括有配气工作台,所述配气工作台为框架状,其中气态或粉尘态气路、氧气气路和真空抽气气路均设在配气工作台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真空抽气气路包括气路电磁阀组件,气路电磁阀组件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到抽气孔、另一端通过气路单向阀组件与静压传感器连接,且静压传感器还通过排气气路与设在配气工作台上的真空气路气泵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氧气气路也包括有一个气路电磁阀组件,该气路电磁阀组件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到氧气孔、另一端通过气路单向阀组件与气路流量阀组件连接,且气路流量阀组件通过阻火器组件连接到氧气气瓶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气态或粉尘态气路又包括有另一个气路电磁阀组件,该气路电磁阀组件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到可燃气孔、另一端也通过气路单向阀组件与气路流量阀组件连接,该气路流量阀组件通过阻火器组件连接到可燃气气瓶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隔膜组件包括有隔膜夹持装置和爆破膜片,所述爆破膜片可拆卸安装到隔膜夹持装置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隔膜夹持装置为矩形框结构,且中间位置开设矩形孔、顶部开设安装孔,所述隔膜夹持装置内位于矩形孔的两侧设卡槽,爆破膜片能够从安装孔导入并固定到两侧的卡槽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从动传播管道的横截面、壁厚与驱动腔室均相同,从动传播管道的前端宽度与隔膜组件和驱动腔室尾端一致,通过螺栓与隔膜组件连通,所述驱动腔室和从动传播管道均选用激波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发明通过设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能模拟可燃气体(如氢气、甲烷等气态可燃物)以及粉尘微小颗粒(如面粉等粉尘态可燃物)的受限爆炸环境,从而模拟由气体或粉尘爆炸冲击波去冲击个体防护装备的实验环境,为研究防护装备防爆性能提供一种新的装置,通过测试系统能够测试不同爆炸环境下冲击波作用到个体防护装备的冲击超压数值,为从事危化品行业人员、消防员、排爆员等选用适当的防护装备提供参考,最终达到保护人生命安全的目的;
二、本发明的气路模块上的气态或粉尘态气路、氧气充气管道以及抽气管道分别对应驱动腔室的气孔连通,抽气管道用来将驱动腔室内的空气抽出,保证驱动腔室内为相对真空状态,可燃气充气管道能够对驱动腔室提供可燃气或者粉尘态颗粒,可根据工作人员需求选择试验环境,试验灵活性高,同时氧气充气管道为整个系统提供氧气,进而确保本发明的点火试验环境;
三、本发明的隔膜组件设在隔离驱动腔室与其下游腔室部件之间,不仅能够隔离驱动腔室与其下游腔室部件,当可燃气体充入到驱动腔室内,点火后产生爆炸冲击波,冲击波沿着驱动腔室向下游传播,其强度逐渐变大,当达到泄爆压力时,膜片破裂,所有积聚的能量瞬时释放,向下游传播,该方法能获得足够能量的冲击波且因为工作压力为瞬时产生的压力,作用时间极短,对设备的整体安全性要求偏低;
四、本发明的隔膜夹持装置为矩形框结构,中间位置开设矩形孔、顶部开设安装孔,而爆破膜片能够从安装孔导入并固定到隔膜夹持装置内的卡槽,从而实现隔膜夹持装置和爆破膜片之间的安装,此安装方式方便爆破膜片的拆除,以便适用于不同工况,为测试试验提供便利;
五、本发明的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中的驱动腔室和从动传播管道等各部件轴心均在一条直线上,主要连接方式采用螺栓连接,且采用主体钢结构,这使得本发明具有方便拆装更换且稳固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使用时的整体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驱动腔室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驱动腔室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驱动腔室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点火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气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隔膜组件的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隔膜组件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隔膜组件的轴测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隔膜组件的部分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爆破膜片的平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爆破膜片的侧面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爆破膜片爆炸破膜前后对比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驱动腔室和从动传播管道上设置的压力传感器在爆炸冲击前后的时间和冲击波压力的折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1、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11、前驱爆轰组件;111、驱动腔室;112、点火模块;1121、高能点咀;1122、点火电缆;1123、储能电容器;12、隔膜组件;121、隔膜夹持装置;122、爆破膜片;13、从动传播管道;14、气路模块;141、气态或粉尘态气路;142、氧气气路;143、真空抽气气路;144、气路电磁阀组件;145、气路单向阀组件;146、气路流量阀组件;147、静压传感器;148、阻火器组件;149、真空气路气泵;1410、排气气路;1411、可燃气气瓶;1412、氧气气瓶;1413、配气工作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和图2,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1包括有前驱爆轰组件11、隔膜组件12、从动传播管道13和气路模块14,前驱爆轰组件11的前端与气路模块14连接、后端设有隔膜组件12,隔膜组件12的后端又设有从动传播管道13,气路模块14用于充入气体或粉尘后点燃产生高强度爆炸冲击波,参照图2示出了前驱爆轰组件11、隔膜组件12、从动传播管道13和气路模块14的空间布局;需要注意的是,从动传播管道13的尾端连接到冲击波实验舱室,即前驱爆轰组件11产生的爆炸冲击波通过隔膜组件12以及从动传播管道13作用到冲击波实验舱室,在冲击波实验舱室内安放仿生模型,从而实现仿生模型的冲击爆炸处理;本发明主体结构均为钢结构。
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前驱爆轰组件11包括有驱动腔室111和点火模块112,驱动腔室111的前端依次设有点火孔、可燃气孔、氧气孔以及抽气孔,其中点火模块112连接到点火孔,可燃气孔、氧气孔以及抽气孔通过防爆软管连接到气路模块14。
进一步的,参照图3和图4,需要注意的是,驱动腔室111为长L1,横截面宽D1,壁厚d1的管道,管道尾端设置有开口,尾端开口宽度D2,尾端开口四边设置有螺孔组,尾端开口与隔膜组件12通过螺栓连通,为了方便进行连通时紧固螺栓,设定D2≥1.5D1,驱动腔室管111上侧外壁面中心线处设置有钢结构通孔,钢结构通孔用以连接测试系统3组件;同时由于管道的前端侧壁面开有点火孔,用于与点火模块112相连,其余气孔与气路模块14联动进行充气与抽气操作,且前驱爆轰需有一段距离传播才能保证产生的爆炸冲击波有足够压力强度,形成超压爆轰波,传播距离需满足:
L1≥20D1。
再进一步的,需要注意的是,驱动腔室111内壁面需抛光打磨至光滑,光滑的壁面有利于减小冲击波传播时受到的边界摩擦力;同时腔室内壁面需涂刷防锈蚀涂层,比如无机硅酸锌底漆等材料,能有效避免腔室内化学爆炸后产生的水汽对壁面锈蚀,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参照图6,点火模块112包括有高能点咀1121、点火电缆1122和储能电容器1123,其中储能电容器1123设在气路模块14上的配气工作台1413上,且储能电容器1123通过点火电缆1122与高能点咀1121连接,高能点咀1121能够连接到点火孔内,高能点咀1121能产生高能电火花,使用的时候,储能电容器1123可将交流电整流后贮存,贮存的电能从点火电缆1122输出至高能点咀1121释放,产生火花。需要注意的是,高能点咀1121、点火电缆1122均应使用陶瓷绝缘材料,保证点火性能不受介质和空气压力的影响,可在任何情况下能可靠的发出电火花。
参照图6和图7,气路模块14包括有配气工作台1413,配气工作台1413上方设有三组气路电磁阀组件144,即分为三条气路,三组气路电磁阀组件144分别设在三条气路上,即气态或粉尘态气路141(气态或粉尘态气路不仅可以做气态或粉尘态气路,也可以当做粉尘微小颗粒气路)、氧气气路142和真空抽气气路143分别连接驱动腔室111的前端的可燃气孔、氧气孔以及抽气孔(如图3所示),为驱动腔室111提供可燃气(如氢气、甲烷等气态可燃物)和氧气,以及抽取驱动腔室111内的空气,使内部保持相对真空状态,利于后续的点火测试。
进一步的,参照图7,气态或粉尘态气路141包括有气路电磁阀组件144,该气路电磁阀组件144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到可燃气孔、另一端也通过气路单向阀组件145与气路流量阀组件146连接,该气路流量阀组件146通过阻火器组件148连接到可燃气气瓶1411内。
进一步的,参照图7,氧气气路142包括有气路电磁阀组件144,该气路电磁阀组件144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到氧气孔、另一端通过气路单向阀组件145与气路流量阀组件146连接,且气路流量阀组件146通过阻火器组件148连接到氧气气瓶1412内。
进一步的,参照图7,真空抽气气路143包括气路电磁阀组件144,气路电磁阀组件144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到抽气孔、另一端通过气路单向阀组件145与静压传感器147连接,且静压传感器147还通过排气气路1410与设在配气工作台1413上的真空气路气泵149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气路电磁阀144用于整体气路模块的启闭,同时还用于保持气流流通方向的单一性,用于可燃气、氧气气路的单向阀组件145与用于抽气气路的单向阀145设置气流方向应相反,前者气流方向应设置为往驱动腔室111内流通,后者气流方向应设置为往排气气路1410流通;气路流量阀组件146用于监测通入驱动腔室111内的可燃气和氧气流量,进而保证精确控制可燃气与氧气预混气体配比;静压传感器147与气路单向阀组件145相连,设置于真空抽气气路中,静压传感器147用于监测驱动腔室抽真空时实时压力值P1,P1表示驱动腔室内的真空度;阻火器组件148设置在气体流量阀组件146后方相连,阻火器能有效阻止管道内回火,隔绝气瓶与气路连接;真空泵149用来对驱动腔室111抽气,为驱动腔室111内的空气抽出提供动力,可燃气气瓶1411与氧气气瓶1412为整个系统提供预混燃气,配气工作台1413作为载体搭载气路模块组件,各组件布局参考图7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气态或粉尘态气路141与氧气气路142配气前,理论上静压真空度值应为P1为0Pa的绝对真空状态,考虑到实际执行实验过程中,各部位机械部件以及加工工艺的缝隙会导致驱动腔室不可能绝对封闭,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当真空度P1≤100pa,且可维持该真空度5min不变,视为驱动腔室内真空度良好,剩余空气影响可忽略不计,可进行可燃气与氧气的充气配比操作。
特别地,若需构建粉尘爆炸冲击工况,即可利用气态或粉尘态气路141通入粉尘,除可燃气气瓶1411更换为粉尘发生器外,其余组件保持不变。在完成粉尘爆炸实验工况后,若需进行燃气爆炸实验,需要将气态或粉尘态气路141所有管道类组件拆卸并清洗,防止管道内的粉尘影响实验结果。气路模块14均需选择防爆性能良好的部件构成。
参照图8-13,隔膜组件12包括有隔膜夹持装置121和爆破膜片122,其中隔膜夹持装置121为矩形框结构,且中间位置开设矩形孔、顶部开设安装孔,图8和图9示出了隔膜组件12的主视图与俯视图,设定隔膜夹持装置121的宽度为D2,厚度为d2,该装置四边分别各有贯通螺孔组,螺孔组与驱动腔室111尾端的螺孔组空间上对应。
参照图10和图11,隔膜夹持装置121内位于矩形孔的两侧设卡槽,爆破膜片122能够从安装孔导入并固定到两侧的卡槽内。隔膜夹持装置121内部有对称的卡槽结构,该结构可以固定并夹紧爆破膜片122,厚度d3,可参照图9详细尺寸标注。爆破膜片122整体宽度D1(如图12所示),厚度d4(如图9所示),为了使爆破膜片能够置入隔膜卡槽内,需d4<d3。
需要注意的是,爆破膜片122作为阻隔驱动腔室111与装置其余结构的重要部件,除了阻隔功能,还需在其被冲破的瞬间不能有碎片跟随冲击波气流一起进入实验舱221内,由于高速运动的碎片含有巨大的动能和冲量,会对人体仿生模型组件、传感器等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因此爆破膜片111上还需刻有引导槽线,引导槽线可使膜片碎裂的瞬间碎片沿槽线刻痕开裂且无掉落。
参照图12,引导槽线长D3,槽线呈“+”型于膜片中心处开槽,膜片的厚度d4会造成冲击波破膜时动能的损耗,为了减小损耗,可以膜片中心为圆心制作出凹型薄面,槽线刻于该薄面处;参照图12与图13,示出了该薄面直径Φ1,厚度d5,d5<d4;可沿角α扩展凹型薄面至外径Φ2,角α作为冲击波缓冲角,当冲击波来流时可以在冲至膜片处瞬间缓冲,有利于膜片沿槽线开裂,需要注意的是,Φ1与Φ2存在如下关系
Φ1=Φ2+d5/tanα(0°<α<90°)
需要注意的是,凹型薄面厚度d5与缓冲角α可以根据实际实验开展情况调整,以达到最好的爆破膜片122开裂效果。图14示出了爆破膜片在爆炸前后的形态示例,膜片经冲击波破膜后,开裂情况良好且未掉落。
参照图2,从动传播管道13横截面、壁厚与驱动腔室111均相同。前端宽度与隔膜夹持装置121和驱动腔室111尾端一致,通过螺栓与隔膜夹持装置121连通,驱动腔室111和从动传播管道13选用激波管。
图15为驱动腔室111和从动传播管道13上设置的压力传感器31在爆炸冲击前后的时间和冲击波压力的折线图,在时间为730ms左右,压力传感器31受到冲击波压力3.3MPa左右,之后逐渐回归平稳.
本申请具体的操作原理如下:
本申请在大量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将气态、粉尘态爆炸环境下防护装备抗爆炸冲击性能实验过程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
进行实验组测试过程细分为5个阶段:
1、先安装爆破膜片122,爆破膜片122将驱动腔室111与其余结构阻隔开,随后使用真空抽气气路143再将驱动腔室111抽成真空状态,将可燃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按照当量比定量充入驱动腔室111内,即将可燃气体(或粉尘)依据实际实验需求,在其爆炸上下限范围内自行配比可燃物与氧气的比例;
2、然后在冲击波实验舱室内的仿生模型外侧上穿戴防护装备(比如防护手套、防护衣服、防护头盔或者防护面具等等)并置入冲击波实验舱室,冲击波实验舱室与从动传播管道13的尾端之间紧密连接;
3、随后利用点火模块112对驱动腔室111点火,爆炸产生的压力波沿驱动腔室111传播演变为爆轰波或爆炸冲击波并冲破爆破膜片122;
4、爆炸冲击波从隔膜组件12出来后,然后进入到从动传播管道13,并通过从动传播管道13作用到冲击波实验舱室内,波面能在径向完全覆盖住仿生模型;
5、与此同时,驱动腔室111和从动传播管道13外侧布置的压力传感器对冲击压力进行检测;
进行对照组测试过程与上述实验组测试过程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将上述步骤2中的仿生模型去除防护装备,其余步骤一致。
通过对比防护装备穿戴前与穿戴后的实验压力数据分析防护装备抗冲击性能效果。
其中参照图15,图15为驱动腔室111和从动传播管道13上设置的压力传感器31在爆炸冲击前后的时间和冲击波压力的折线图,在时间为730ms左右,压力传感器31受到冲击波压力3.3MPa左右,之后逐渐回归平稳。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装置(1)包括有前驱爆轰组件(11)、隔膜组件(12)、从动传播管道(13)和气路模块(14),所述前驱爆轰组件(11)的前端与气路模块(14)连接、后端设有隔膜组件(12),所述隔膜组件(12)的后端又设有从动传播管道(13);
所述气路模块(14)还包括有气态或粉尘态气路(141)、氧气气路(142)和真空抽气气路(14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爆轰组件(11)包括有驱动腔室(111)和点火模块(112),所述驱动腔室(111)的前端依次设有点火孔、可燃气孔、氧气孔以及抽气孔,其中点火模块(112)连接到点火孔,可燃气孔、氧气孔以及抽气孔通过防爆软管与气路模块(14)连接;
所述前驱爆轰组件(11)以及从动传播管道(13)上均等距设有若干组压力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模块(112)包括有高能点咀(1121)、点火电缆(1122)和储能电容器(1123),其中储能电容器(1123)设在气路模块(14)上,且储能电容器(1123)通过点火电缆(1122)与高能点咀(1121)连接,所述高能点咀(1121)能够连接到驱动腔室(111)前端的点火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模块(14)还包括有配气工作台(1413),所述配气工作台(1413)为框架状,其中气态或粉尘态气路(141)、氧气气路(142)和真空抽气气路(143)均设在配气工作台(141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抽气气路(143)包括气路电磁阀组件(144),气路电磁阀组件(144)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到抽气孔、另一端通过气路单向阀组件(145)与静压传感器(147)连接,且静压传感器(147)还通过排气气路(1410)与设在配气工作台(1413)上的真空气路气泵(149)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气路(142)也包括有一个气路电磁阀组件(144),该气路电磁阀组件(144)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到氧气孔、另一端通过气路单向阀组件(145)与气路流量阀组件(146)连接,且气路流量阀组件(146)通过阻火器组件(148)连接到氧气气瓶(1412)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态或粉尘态气路(141)又包括有另一个气路电磁阀组件(144),该气路电磁阀组件(144)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到可燃气孔、另一端也通过气路单向阀组件(145)与气路流量阀组件(146)连接,该气路流量阀组件(146)通过阻火器组件(148)连接到可燃气气瓶(1411)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组件(12)包括有隔膜夹持装置(121)和爆破膜片(122),所述爆破膜片(122)可拆卸安装到隔膜夹持装置(121)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夹持装置(121)为矩形框结构,且中间位置开设矩形孔、顶部开设安装孔,所述隔膜夹持装置(121)内位于矩形孔的两侧设卡槽,爆破膜片(122)能够从安装孔导入并固定到两侧的卡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传播管道(13)的横截面、壁厚与驱动腔室(111)均相同,从动传播管道(13)的前端宽度与隔膜组件(12)和驱动腔室(111)尾端一致,通过螺栓与隔膜组件(12)连通,所述驱动腔室(111)和从动传播管道(13)均选用激波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92980.1A CN116007879A (zh) | 2023-01-18 | 2023-01-18 | 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92980.1A CN116007879A (zh) | 2023-01-18 | 2023-01-18 | 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07879A true CN116007879A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6033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92980.1A Pending CN116007879A (zh) | 2023-01-18 | 2023-01-18 | 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007879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37656A (zh) * | 2023-05-26 | 2023-06-27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一种可控气态爆轰超压模拟装置及实验方法 |
CN117630324A (zh) * | 2024-01-15 | 2024-03-01 | 成都渝能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氢气爆炸的抗爆材料抗爆性能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
-
2023
- 2023-01-18 CN CN202310092980.1A patent/CN11600787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37656A (zh) * | 2023-05-26 | 2023-06-27 |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 一种可控气态爆轰超压模拟装置及实验方法 |
CN117630324A (zh) * | 2024-01-15 | 2024-03-01 | 成都渝能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氢气爆炸的抗爆材料抗爆性能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
CN117630324B (zh) * | 2024-01-15 | 2024-04-19 | 成都渝能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 基于氢气爆炸的抗爆材料抗爆性能测试装置及其测试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007879A (zh) | 一种气态、粉尘态爆炸冲击波发生实验装置 | |
CN116609211A (zh) | 一种防护装备抗爆炸冲击性能测试实验系统 | |
US7036418B2 (en) | Container for explosive device | |
CN106679500A (zh) | 一种以氢能驱动的二级轻气炮 | |
CN108362855A (zh) | 一种粉尘防控爆实验装置 | |
CN109211305B (zh) | 一种弹珠阵列高速弹射装置 | |
US10073020B2 (en) | Modular light gas accelerator | |
JP2015164839A (ja) | 火花を備品乾燥収納室内に閉じ込め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CN214950861U (zh) | 一种冷发射防暴系统 | |
CN105521836B (zh) | 一种低气压试验系统 | |
CN220251795U (zh) | 一种可燃气管道泄爆实验组合装置 | |
CN202044683U (zh) | 一种石油气体管道阻火器 | |
Jiang et al. | Vacuum chamber suppression of gas-explosion propagation in a tunnel | |
CN215003185U (zh) | 一种冷发射橡胶子弹的防暴装置 | |
CN214666361U (zh) | 一种冷发射防暴装置 | |
CN214950862U (zh) | 一种可调压强的冷发射防暴装置 | |
WO200305815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ermetically sealing openings of an explosion containment chamber | |
Shao et al. |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negative pressure chambers on pipeline explosion venting | |
CN217688779U (zh) | 一种可燃气体无焰泄爆装置 | |
Holmberg |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hock tubes for laboratory scale blast wave simulation | |
TW201337178A (zh) | 火焰防阻器及其卡式火焰防阻元件 | |
CN111068874A (zh) | 一种耐高温的堵盖破碎装置 | |
CN216977653U (zh) | 一种气动模拟射击平台 | |
CN114414626B (zh) | 一种用于高速加载的可燃气体爆轰驱动发生器 | |
CN212691479U (zh) | 消声式泄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