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5665A - 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 Google Patents

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5665A
CN115995665A CN202111215434.XA CN202111215434A CN115995665A CN 115995665 A CN115995665 A CN 115995665A CN 202111215434 A CN202111215434 A CN 202111215434A CN 115995665 A CN115995665 A CN 1159956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rtex
vortex generating
wing tip
vortex generator
genera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154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天勇
张伟
张戈
王洪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1543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9566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0891 priority patent/WO202306577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995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56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2Housings not intimately mechanically associated with radiating elements, e.g. rado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3/00Influencing air flow over aircraft surfa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C23/06Influencing air flow over aircraft surfa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y generating vort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005Damping of vibrations; Means for reducing wind-induced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10Drag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属于降风阻技术领域。所述涡流发生器包括第一涡流发生部和第二涡流发生部;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包括第一翼尖,所述第一翼尖位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包括第二翼尖,所述第二翼尖位于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第二端相连。将该涡流发生器应用在天线罩上,可以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减少风阻对天线的安全隐患。而且,该涡流发生器能够对从各个方向吹向天线罩的气流进行降阻,从而进一步增强降阻效果。

Description

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降风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背景技术
通信技术中的天线,如基站天线,通常安装在通信塔的顶部,来收发电磁波。
但是通信塔的高度比较高,那么天线在高达几十米的高空中,天线周围无遮挡,导致天线所受到的风阻较大,而较大的风阻会使天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涡流发生器,所述涡流发生器包括第一涡流发生部和第二涡流发生部;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包括第一翼尖,所述第一翼尖位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包括第二翼尖,所述第二翼尖位于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第二端相连。
其中,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均是涡流发生器的尖锐部,气流能够在该处产生翼尖涡。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多个上述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垂直安装在物面上,从第一翼尖进入的气流,可以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减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的分离,起到降阻效果。从第二翼尖进入的气流,可以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减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的分离,起到降阻效果。
可见,该涡流发生器既能对从第一翼尖进入的气流起到降阻作用,又能对从第二翼尖进入的气流起到降阻作用,从而,该涡流发生器能够对更大方向范围内的气流起到降阻效果,与相关技术中只能对从第一方向或者从第二方向进入的气流起到降阻作用的涡流发生器相比,显然,能够进一步增强降阻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高度H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厚度D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
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高度H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厚度D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由于第一涡流发生部的高度由沿着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且第一涡流发生部的厚度由沿着高度方向的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那么,第一涡流发生部的第一端较为尖锐,而形成第一翼尖。
而且,由于第一涡流发生部的高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第一涡流发生部的厚度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使得第一涡流发生部呈现流线型变化。
同样,由于第二涡流发生部的高度由沿着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且第二涡流发生部的厚度由沿着高度方向的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那么,第二涡流发生部的第一端也较为尖锐,而形成第二翼尖。
而且,由于第二涡流发生部的高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第二涡流发生部的厚度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使得第二涡流发生部呈现流线型变化。
这种第一涡流发生部和第二涡流发生部均为流线型结构,能够进一步起到降风阻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关于连接面对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形状均为锥形体;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锥尖为所述第一翼尖,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锥尖为所述第二翼尖。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由于锥形体的锥尖较为尖锐,那么,该涡流发生器的第一涡流发生部和第二涡流发生部的形状可以均为锥形体。
那么,第一涡流发生部的锥尖即为第一翼尖,第二涡流发生部的锥尖即为第二翼尖。第一涡流发生部的锥底和第二涡流发生部的锥底相连。
这种流线型的锥形体具有锥尖,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形状均为锥形三面体或半圆锥体;
所述锥形三面体为锥底为三角形的锥形体,所述半圆锥体为锥底为半圆的锥形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连接处具有第三翼尖。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多个上述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垂直安装在物面上,从第一翼尖进入的气流,可以在第一翼尖处和第三翼尖处分别产生翼尖涡,减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的分离,起到降阻效果。从第二翼尖进入的气流,可以在第二翼尖处和第三翼尖处分别产生翼尖涡,减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的分离,起到降阻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第二端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第二端的端面的形状均为椭圆形;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底部形成椭圆形的轮廓;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侧部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侧部的形状均为弧形。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该涡流发生器的底部呈椭圆形,该涡流发生器的顶部边缘的形状为弧线,形成刃边,该涡流发生器的前侧表面和后侧表面均为弧面。
这样,该涡流发生器的顶部边缘为弧线的流线型,可以降低风阻,而在该涡流发生器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翼尖,所述第四翼尖位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且在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顶部,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顶部为远离所述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的位置。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第一涡流发生部的至少一个第四翼尖,增加了翼尖的数量,能够形成较多的翼尖涡,进一步提高气流流动的湍流度,进一步增强降风阻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翼尖的尖端朝向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的第二端。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第四翼尖的尖端朝向和迎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具有降风阻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五翼尖,所述第五翼尖位于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且在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顶部,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顶部为远离所述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的位置。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第二涡流发生部的至少一个第五翼尖,增加了翼尖的数量,能够形成较多的翼尖涡,进一步提高气流流动的湍流度,进一步增强降风阻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五翼尖的尖端朝向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的第二端。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第五翼尖的尖端朝向和迎来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具有降风阻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和最大厚度D之比为3:1;
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为所述第一翼尖和所述第二翼尖之间的距离,所述涡流发生器的最大厚度D为所述涡流发生器在所述第三翼尖处的底部厚度。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和最大厚度D之比为3:1,能够使该涡流发生器的展弦比较大,而展弦比较大,能够起到降风阻的作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在5毫米至40毫米之间取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高度H和所述涡流发生器的最大厚度D相等;
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高度H为所述涡流发生器在所述第三翼尖处的高度;
所述涡流发生器的最大厚度D为所述涡流发生器在所述第三翼尖处的底部厚度。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该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如果太高,则本身产生的阻力会较大,但是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如果太低,则难以形成第三翼尖,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可以根据涡流发生器的降阻效果来确定。例如,该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可以与其最大厚度相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高度H在5毫米至15毫米之间取值。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罩,所述天线罩包括罩体和上述所述的涡流发生器,所述涡流发生器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多个涡流发生器位于所述罩体的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为气流未离开所述罩体且靠近临界区域的区域,所述临界区域为罩体的迎风区域和背风区域的交界区域。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该天线罩包括上述所述的涡流发生器,该涡流发生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这样,从第一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而翼尖涡能够延缓气流和天线罩之间的分离,而一旦气流的分离得到延缓,便能降低气流对天线罩产生的阻力。
所以,将该涡流发生器应用在天线罩上,可以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一旦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得到降低,便可以减少风阻对天线的安全隐患。
而且,由于从第一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吹向天线罩,进入到涡流发生器后,该涡流发生器都能起到降风阻的作用,因此,该涡流发生器能够对从各个方向吹向天线罩的气流进行降阻,从而进一步增强降阻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涡流发生器成排位于所述罩体的目标区域。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天线罩的罩体可以在靠近侧部的目标区域分布一排涡流发生器,当然,天线罩的罩体的靠近侧部的目标区域可以分布多排涡流发生器。
其中,罩体的靠近侧部的目标区域分布多排涡流发生器的方案中,相邻的两排涡流发生器可以相互错开,例如,一排涡流发生器中的各个涡流发生器可以对应于邻近的一排涡流发生器的两个涡流发生器的间隔。
其中,罩体的靠近侧部的目标区域分布多排涡流发生器的方案中,这多排涡流发生器的总宽度可以在5毫米至45毫米之间取值。其中,总宽度可以为排数与涡流发生器的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之间的最短距离之积,加上排间距的数量与排间距之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排涡流发生器中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之间的夹角α在0度至60度之间取值。
其中,相邻两个涡流发生器1之间的夹角α可以是一个涡流发生器的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的连线,与邻近的另一个涡流发生器的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例如,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5度。又例如,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排涡流发生器中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的中心距d在10毫米至75毫米之间取值。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关于一排涡流发生器中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之间间距,可以根据经验值和仿真实验来确定,例如,每排涡流发生器中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的中心距d在10毫米至75毫米之间取值。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罩,该天线罩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在目标区域内的外表面的粗糙度大于目标数值;
所述目标区域为气流未离开所述罩体且靠近临界区域的区域,所述临界区域为罩体的迎风区域和背风区域的交界区域。
其中,目标数值可以根据经验值以及仿真实验来确定,可以根据降风阻效果也确定。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该天线罩通过增大目标区域内的粗糙度来减缓气流和天线罩的罩体的分离,以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罩体的目标区域内具有鱼鳞形结构、凹陷阵列结构和凸起阵列结构中的一种。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所述天线包括上述所述的天线罩。该天线具体可以是基站天线,安装在通信塔的顶部。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该天线的天线罩,如上述所述,包括涡流发生器,该涡流发生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该涡流发生器在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之间还具有第三翼尖。这样,从第一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而翼尖涡能够延缓气流和天线罩之间的分离,而一旦气流的分离得到延缓,便能降低气流对天线罩产生的阻力。
所以,将该涡流发生器应用在天线罩上,可以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一旦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得到降低,便可以减少风阻对天线的安全隐患。
而且,由于从第一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吹向天线罩,进入到涡流发生器后,该涡流发生器都能起到降风阻的作用,因此,该涡流发生器能够对从各个方向吹向天线罩的气流进行降阻,从而进一步增强降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涡流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涡流发生器在第一涡流发生部和第二涡流发生部的连接处剖开后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涡流发生器向上掀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物流发生器安装在物面上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涡流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涡流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涡流发生器的多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涡流发生器的多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天线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图9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天线罩的罩体的目标区域内具有鱼鳞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天线罩的罩体的目标区域内具有鱼鳞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涡流发生器;11、第一涡流发生部;12、第二涡流发生部;
13、第一翼尖;14、第二翼尖;15、第三翼尖;16、第四翼尖;17、第五翼尖;
111、第一侧面;112、第二侧面;113、第三侧面;
121、第四侧面;122、第五侧面;123、第六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流发生器,该涡流发生器可以应用在安装在高空中的设备,例如,可以应用在安装在通信铁塔顶部的天线罩,如涡流发生器可以安装在天线罩的罩体的外表面。涡流发生器还可以应用在在高空中飞行的设备,例如,可以应用在飞机和无人机上,如涡流发生器可以安装在飞机和无人机的外表面。
其中,涡流发生器是一种能够让流动的气体,在通过其翼尖位置处产生翼尖涡的装置,其中,翼尖涡是翼尖涡流的简称,流动的气体也可以称为气流。
涡流发生器在翼尖位置处产生翼尖涡的原理是,气体流向涡流发生器时,涡流发生器的位于气流方向的两侧的气压不相同,导致在翼尖位置处,气体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而产生螺旋形的涡流,因是在翼尖产生的,故称为翼尖涡。
气体流向涡流发生器之前,其流动属于层流,层流是气体平滑地或以规则的流程流动的一种形式。而气体流向涡流发生器时,由于在翼尖处产生翼尖涡,而使气体的流动由层流转换为湍流,湍流是气体以不规则的流程流动的一种形式,湍流也可以称为紊流或者乱流或者扰流。
由于气流流向涡流发生器以后,促使气体的流动形式发生了改变,由层流转换为湍流,而从层流到湍流的过渡通常称为转捩,那么,该涡流发生器也可以称为转捩发生器。
其中,湍流能够延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的分离,而一旦气流和涡流发生器之间的分离得到延缓,便能降低气流阻力,也即是,降低风阻。
本方案便是利用涡流发生器能够使气流在其翼尖位置处产生翼尖涡,而使气体的流动为湍流,增加气流的湍流度,进一步延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的分离,来降低风阻。那么,具有该特性的涡流发生器安装在天线罩的外表面,便能够降低风对天线罩的阻力,也即是,降低天线罩所受到的风阻,从而缓解风阻对天线产生的安全隐患,提高天线的安全性能。
而且,一旦天线的天线罩所受到的风阻得到降低,那么,可以适当将天线罩的尺寸做大一些,虽然天线罩的尺寸变大了,但是其所受到的风阻不会增加太多,甚至不会增加。可见,天线的天线罩所受到的风阻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大天线罩的尺寸。
而且,本实施例所示的涡流发生器,能够对各个方向的气流产生降阻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本实施例所示的涡流发生器。
其中,如图1所示,为该涡流发生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沿着涡流发生器的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连接面剖开,使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分开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为将图1所示的涡流发生器向上掀开后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为多个该涡流发生器安装在物面上的示意图,其中,物面可以是天线罩的外表面,也可以是飞机或者无人机的机壳外表面。
如图5所示,为涡流发生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涡流发生器包括第一翼尖13、第二翼尖14、第三翼尖15、至少一个第四翼尖16和至少一个第五翼尖17。
如图1并参考图2所示,该涡流发生器包括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其中,第一涡流发生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相连,如图2并参考图1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可以关于连接面对称。或者,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也可以关于涡流发生器的中心点呈中心对称。
在一种示例中,第一涡流发生部11能够激发翼尖涡,第二涡流发生部12也能够激发翼尖涡,而位于激发翼尖涡,如图2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具有第一翼尖13,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具有第二翼尖14,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沿着长度方向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第一翼尖13和第二翼尖14均是涡流发生器的尖锐部,气流能够在该处产生翼尖涡。
在一种示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一体成型,形成涡流发生器。所以,也可以称为,涡流发生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翼尖13和第二翼尖14。
如图4所示,多个上述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垂直安装在物面上,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如图4所示,从第一翼尖13进入的气流,也即是,从第一方向进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可以在第一翼尖13处产生翼尖涡,减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的分离,起到降阻效果。如图4所示,从第二翼尖14进入的气流,也即是,从第二方向进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可以在第二翼尖14处产生翼尖涡,减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的分离,起到降阻效果。
可见,该涡流发生器既能对从第一翼尖13进入的气流起到降阻作用,又能对从第二翼尖14进入的气流起到降阻作用,从而,该涡流发生器能够对更大方向范围内的气流起到降阻效果,与相关技术中只能对从第一方向或者从第二方向进入的气流起到降阻作用的涡流发生器相比,显然,能够进一步增强降阻效果。
在一种示例中,为了增强降风阻效果,相应的,如图1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在连接处也可以具有第三翼尖15。
其中,第三翼尖15也是涡流发生器的尖锐部,气流能够在该处产生翼尖涡。
这样,多个上述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垂直安装在物面上,如图4所示,从第一翼尖13进入的气流,也即是,从第一方向进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可以在第一翼尖13处和第三翼尖15处分别产生翼尖涡,减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的分离,起到降阻效果。如图4所示,从第二翼尖14进入的气流,也即是,从第二方向进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可以在第二翼尖14处和第三翼尖15处分别产生翼尖涡,减缓气流和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的分离,起到降阻效果。
在一种示例中,为了增加翼尖涡的数量,相应的,如图5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四翼尖16,这些第四翼尖16可以分布在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且在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顶部,其中,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顶部是与底部位置相对的部位,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底部是用于安装在物面的部位。
例如,如图5所示,第四翼尖16位于第一翼尖13和第三翼尖15之间的连线上,可以在该连线上均匀分布。
如图5所示,这些第四翼尖16的尖端朝向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二端,例如,第四翼尖16的尖端朝向第三翼尖15,也即是,第四翼尖16朝靠近第三翼尖15的方向倾斜。
同样,如图5所示,第二涡流发生部12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五翼尖17,这些第五翼尖17位于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且在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顶部,其中,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顶部是与底部位置相对的部位,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底部是用于安装在物面的部位。
例如,如图5所示,第五翼尖17位于第二翼尖14和第三翼尖15之间的连线上,可以在该连线上均匀分布。
如图5所示,这些第五翼尖17的尖端朝向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二端,例如,第五翼尖17的尖端朝向第三翼尖15,也即是,第五翼尖17朝靠近第三翼尖15的方向倾斜。
当然,上述所述的第四翼尖16的尖端也可以朝向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一端,也即是,朝向第一翼尖13,上述所述的第五翼尖17的尖端也可以朝向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一端,也即是,朝向第二翼尖14。在加工该涡流发生器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降风阻效果来灵活选择。
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四翼尖16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五翼尖17,增加了翼尖的数量,能够形成较多的翼尖涡,进一步提高气流流动的湍流度,进一步增强降风阻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涡流发生器形成第一翼尖13、第二翼尖14和第三翼尖15的具体结构。
为了使涡流发生器形成第一翼尖13、第二翼尖14和第三翼尖15,相应的,如图2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高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厚度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同样,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高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厚度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
其中,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底部,是涡流发生器的底部的一部分,涡流发生器的底部是用于和物面相安装的部位。
由于涡流发生器的底部是用于安装在物面的部位,那么,涡流发生器的底部和物面相匹配。例如,如果物面为平面,则涡流发生器的底部为平面,而如果物面为弧面,则涡流发生器的底部也为弧面。
在一种示例中,由于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高度由沿着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且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厚度由沿着高度方向的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那么,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一端较为尖锐,而形成第一翼尖13。
而且,由于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高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厚度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使得第一涡流发生部11呈现流线型变化。
同样,由于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高度由沿着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且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厚度由沿着高度方向的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那么,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一端也较为尖锐,而形成第二翼尖14。
而且,由于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高度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厚度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使得第二涡流发生部12呈现流线型变化。
其中,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二端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二端的高度相等,那么,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二端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二端相连后,那么,可以在连接处产生尖锐部,而形成第三翼尖15。
在一种示例中,由于锥形体的锥尖较为尖锐,那么,如图2所示,该涡流发生器的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形状可以均为锥形体。
继续参考图2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锥尖即为第一翼尖13,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锥尖即为第二翼尖14。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锥底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锥底相连。
其中,锥形体具体可以是锥形三面体。
如图2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形状为锥形三面体,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形状为锥形三面体。其中,锥形三面体是一种锥底为三角形的锥形体。
如图2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锥底为三角形,如图2并参考图3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包括三个侧面,分别记为第一侧面111、第二侧面112和第三侧面113,其中,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用来形成涡流发生器的侧部,而第三侧面113用来形成涡流发生器的底部。
同样,如图2所示,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锥底为三角形,如图2并参考图3所示,第二涡流发生部12也包括三个侧面,分别记为第四侧面121、第五侧面122和第六侧面123,其中,第四侧面121和第五侧面122用来形成涡流发生器的侧部,第六侧面123用来形成涡流发生器的底部。
如图2并参考图1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四侧面121形成涡流发生器的一个侧部,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二侧面112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五侧面122形成涡流发生器的另一个侧部。
如图2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均为锥形三面体,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相连所形成的涡流发生器,如图1并参考图3所示,为锥形六面体,第三翼尖15为锥尖,锥底为菱形。
其中,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不仅可以是锥形三面体,还可以是半圆锥体,半圆锥体是一种锥底为半圆形的锥形体。这两个半圆锥体的锥底相连,其中一个半圆锥体的锥尖为第一翼尖13,另一个半圆锥体的锥尖为第二翼尖14。
为半圆锥体的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相连以后形成的涡流发生器呈梭形。
在一种示例中,如果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为平面,那么,涡流发生器的形状呈梭形。而如果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为弧面,那么,涡流发生器的形状呈月牙形。
在另一种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该涡流发生器的底部呈椭圆形,该涡流发生器的顶部边缘的形状为弧线,形成刃边,该涡流发生器的前侧表面和后侧表面均为弧面。
那么相应的,如图6所示,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二端的端面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二端的端面的形状均为椭圆形,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底部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底部形成椭圆形的轮廓,第一涡流发生器11的侧部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侧部的形状均为弧形。
其中,图6为另一种涡流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中所示的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是在涡流发生器的竖直中心面剖开后得到的,实际上,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一体成型形成涡流发生器,当然也可以先后加工出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再拼接呈涡流发生器,关于涡流发生器的形成过程并非重点,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图7为该涡流发生器在各个视角下的示意图,其中图7中(a)是该涡流发生器的正视图,图7中(b)是该涡流发生器的左视图,图7中(c)是该涡流发生器的俯视图。
这样,该涡流发生器的顶部边缘为弧线的流线型,可以降低风阻,而在该涡流发生器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翼尖13和第二翼尖14。
由上述可见,无论该涡流发生器是呈如图1所示的锥形体,如棱形的锥形四面体(锥底为棱形的锥形体),还是该涡流发生器呈如图6所示的形状,该涡流发生器都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翼尖13和第二翼尖14,这两个翼尖均是由该涡流发生器的底部和侧部形成,那么,这两个翼尖14均是位于底部位置处。
这样,气流从第一翼尖13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会在第一翼尖13处产生翼尖涡,起到降风阻的作用,从第二翼尖14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也会在第二翼尖14处产生翼尖涡,起到降风阻的作用。可见,该涡流发生器能够消除降风阻的方向性,既能对从第一翼尖13吹来的气流起到降风阻作用,又能对从第二翼尖14吹来的气流起到降风阻作用。
其中,本实施例对涡流发生器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能够在位置相对的两端分别形成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均位于底部位置处即可,其中底部是用于和物面固定的部位。本实施例为方便介绍,以第一涡流发生部和第二涡流发生部均为锥形三面体进行示例,那么,所形成的涡流发生器的形状为锥形四面体,其锥底为棱形。
以上是关于该涡流发生器的形状介绍,下面将介绍该涡流发生器的尺寸。
其中,涡流发生器的展弦比越大,其降阻效果越好。展弦比也即是翼展和弦长之比。翼展可以是该涡流发生器的长度,也即是,第一翼尖13和第二翼尖14之间的距离,弦长可以是该涡流发生器的最大厚度,也即是,涡流发生器在第三翼尖15处的底部厚度。
另外,如果该涡流发生器的厚度比较厚,气流流向该涡流发生器时,则该涡流发生器自身会阻挡气流的通过,反而产生阻力,所以,该涡流发生器的厚度较薄。
所以,该涡流发生器的长度较大,而厚度较小,该涡流发生器的长度和最大厚度之比较大,其降阻效果较好。
例如,涡流发生器的长度和最大厚度之比可以为3:1。
其中,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为第一翼尖13和第二翼尖14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见图8中图(c)所示。
其中,图8为该涡流发生器的各个视角下的示意图,其中,图8中(a)表示该涡流发生器的正视图,图8中(b)是该涡流发生器的侧视图,图8中(c)是该涡流发生器的俯视图,图8中(d)是该涡流发生器的三维视图。
其中,涡流发生器的最大厚度D为涡流发生器在第三翼尖15处的底部厚度,可以参见图8中图(c)所示。
其中,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可以在5毫米至40毫米之间取值。涡流发生器的最大厚度可以在5毫米至15毫米之间取值。
关于涡流发生器的高度H,也即是,涡流发生器在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连接处的高度,也是涡流发生器在第三翼尖15处的高度,是该涡流发生器的最高高度,可以参见图8中(a)和(b)所示。
该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如果太高,则本身产生的阻力会较大,但是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如果太低,则难以形成第三翼尖15,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可以根据涡流发生器的降阻效果来确定。
例如,该涡流发生器的高度可以与其最大厚度相等,那么,该涡流发生器的高度也可以在5毫米至15毫米之间取值。
其中,本实施例对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最大厚度D和高度H的具体取值不做限定,可以根据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的尺寸来确定,也可以根据仿真实验中降阻效果来确定。
基于上述所述,锥形体的涡流发生器安装在物面上,气流流向涡流发生器时,例如,如图4所示,气流从第一方向流向涡流发生器时,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一侧面111处的气压和第二侧面处的气压不相等,具有压差,在第一翼尖13和第三翼尖15分别产生翼尖涡。
如图4所示,气流从第二方向流向涡流发生器时,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四侧面121处的气压和第五侧面122处的气压不相等,具有压差,在第二翼尖14和第三翼尖15分别产生翼尖涡。
可见,该涡流发生器能够通过翼尖涡延缓气流和物面之间的分离,从而降低风阻。
而且,该涡流发生器既能降低来自第一方向的气流的阻力,又能降低来自第二方向的气流的阻力,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可见,该涡流发生器能够对各个方向吹向物面的气流产生降阻作用,所述的物面也即是该涡流发生器的安装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涡流发生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该涡流发生器在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之间还具有第三翼尖。这样,从第一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而翼尖涡能够延缓气流和天线罩之间的分离,而一旦气流的分离得到延缓,便能降低气流对天线罩产生的阻力。
所以,将该涡流发生器应用在天线罩上,可以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一旦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得到降低,便可以减少风阻对天线的安全隐患。
而且,由于从第一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吹向天线罩,进入到涡流发生器后,该涡流发生器都能起到降风阻的作用,因此,该涡流发生器能够对从各个方向吹向天线罩的气流进行降阻,消除降风阻的方向性,从而进一步增强降阻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的天线罩,其中天线可以安装在通信塔顶部的基站天线。该天线罩所属的天线的类型可以是多进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线、无源天线和A+P天线等,其中本实施例对该天线罩所属的天线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定。
如图9所示,为该天线罩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为图9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9所示,该天线罩包括罩体2和上述所述的涡流发生器1,涡流发生器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涡流发生器1位于罩体2的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为气流未离开罩体2且靠近临界区域的区域。
其中,临界区域,例如,可以是罩体2的迎风区域和背风区域的交界区域,迎风区域是罩体2的气流能吹到的区域,背风区域是罩体2的气流未吹到的区域。临界区域也可以解释为气流未离开罩体的区域和气流离开罩体的区域之间的交界区域。
或者,目标区域也可以理解为气流即将离开罩体2但还未离开罩体2的区域。
在一种示例中,关于天线罩的罩体2的结构,罩体2可以为矩形盒,包括位置相对的迎风面板和背风面板、位置相对的两个侧板,以及位置相对的顶板和底板,其中,背风面板与通信塔固定。
在一种示例中,为了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也即是,为了降低风阻,天线罩通常以一定角度的下倾角,安装在通信塔的顶部。其中,本实施例对天线罩的安装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在一种示例中,也是为了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天线罩的迎风面板和侧板的连接处可以是圆角过渡,天线罩的迎风面板和顶板之间的连接处也可以是圆角过渡,天线罩的迎风面板和底板之间的连接处也可以是圆角过渡。圆角过渡,可以增强天线罩的流线型,达到降风阻的效果。
其中,上述所述的目标区域可以根据经验和仿真实验来确定。例如,目标区域可以是罩体2的迎风面板的靠近侧板的位置处。又例如,目标区域也可以是迎风面板和侧板的连接处。
目标区域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例如,迎风面板的靠近其中一个侧板的位置为一个目标区域,迎风面板的靠近另一个侧板的位置为一个目标区域,迎风面板的靠近顶板的位置为一个目标区域,迎风面板的靠近底板的位置为一个目标区域。
或者,目标区域为两侧板的连接处的情况中,迎风面板和一个侧板的连接处为一个目标区域,迎风面板和另一个侧板的连接处为一个目标区域,迎风面板和顶板的连接处为一个目标区域,迎风面板和底板的连接处为一个目标区域。
或者,目标区域也可以一部分属于迎风面板,另一部分属于迎风面板和其它板(如侧板或顶板或底板)的连接处。
关于多个涡流发生器1的安装,多个涡流发生器可以垂直安装在罩体2的目标区域,例如,如图9所示,多个涡流发生器1可以成排垂直固定在迎风面板的靠近侧板的位置。又例如,多个涡流发生器1也可以成排垂直安装在迎风面板和侧板的连接处。
其中,如果涡流发生器1安装在迎风面板上,那么,涡流发生器的底部为和迎风面板相匹配的板状结构。而如果涡流发生器1安装在迎风面板和侧板的圆角连接处,那么,涡流发生器的底部为和圆角连接处相匹配的弧形板。
其中,本实施例对目标区域具体属于罩体2的哪一部分不做具体限定,满足目标区域为气流未离开罩体2且靠近临界区域即可。
继续参考图9所示,罩体2的迎风面板的靠近其中一个侧部的目标区域内,成排安装有多个涡流发生器1,罩体2的迎风面板的靠近另一个侧部的目标区域内,成排安装有多个涡流发生器1。
这样,垂直吹向罩体2的迎风面板的气流可以通过左右两侧的涡流发生器1,使气流发生分流,且在涡流发生器1处产生很多小的翼尖涡,而激发气流的湍流,延缓气体和天线罩的分离,达到降阻效果。
当然,从天线罩的一侧吹向迎风面板的气流,也可以通过涡流发生器1,使气流发生分流,且在涡流发生器1处产生很多小的翼尖涡,而激发气流的湍流,延缓气体和天线罩的分离,达到降阻效果。
而且,甚至从天线罩的背风面板吹向迎风面板的气流,流向涡流发生器1之后,也能使气流发生分流,且在涡流发生器1处产生很多小的翼尖涡,而引发气流的湍流,延缓气体和天线罩的分离,达到降阻效果。
可见,从天线罩的迎风面板所在平面内各个方向吹向迎风面板的气流,都能通过涡流发生器1,并在多个涡流发生器1处产生大量小的翼尖涡,提高气流的湍流度,延缓气体和天线罩的分离,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达到增强降风阻的效果。
在一种示例中,如图9所示,为天线罩2的罩体2在靠近侧板的目标区域分布一排涡流发生器1,当然,天线罩的罩体2的靠近侧板的目标区域可以分布多排涡流发生器1。
其中,罩体2的靠近侧板的目标区域分布多排涡流发生器1的方案中,相邻的两排涡流发生器可以相互错开,例如,一排涡流发生器中的各个涡流发生器可以对应于邻近的一排涡流发生器的两个涡流发生器的间隔。
其中,罩体2的靠近侧板的目标区域分布多排涡流发生器1的方案中,这多排涡流发生器的总宽度可以在5毫米至45毫米之间取值。其中,总宽度可以为排数与涡流发生器的第一翼尖13和第二翼尖14之间的最短距离之积,加上排间距的数量与排间距之积。
如上述所述,多个涡流发生器1可以成排安装在罩体1的目标区域,每一排涡流发生器中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1之间的夹角α在0度至60度之间取值。
其中,相邻两个涡流发生器1之间的夹角α可以是一个涡流发生器的第一翼尖13和第二翼尖14的连线,与邻近的另一个涡流发生器的第一翼尖13和第二翼尖14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例如,如图9所示,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5度。又例如,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1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0度。
在一种示例中,关于一排涡流发生器中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之间间距,可以根据经验值和仿真实验来确定,例如,每排涡流发生器中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1的中心距d在10毫米至75毫米之间取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天线罩包括上述所述的涡流发生器,该涡流发生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该涡流发生器在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之间还具有第三翼尖。这样,从第一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而翼尖涡能够延缓气流和天线罩之间的分离,而一旦气流的分离得到延缓,便能降低气流对天线罩产生的阻力。
所以,将该涡流发生器应用在天线罩上,可以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一旦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得到降低,便可以减少风阻对天线的安全隐患。
而且,由于从第一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吹向天线罩,进入到涡流发生器后,该涡流发生器都能起到降风阻的作用,因此,该涡流发生器能够对从各个方向吹向天线罩的气流进行降阻,从而进一步增强降阻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罩,该天线罩包括罩体2,罩体2在目标区域内的外表面的粗糙度大于目标数值,其中,目标区域如上述所述,为气流未离开罩体2且靠近临界区域的区域,具体介绍可以参见上述所述,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目标数值可以根据经验值以及仿真实验来确定,可以根据降风阻效果也确定。
该天线罩通过增大目标区域内的粗糙度来减缓气流和天线罩的罩体的分离,以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
其中,增大粗糙度的方式可以包括在目标区域内设置鱼鳞形结构,鱼鳞形结构可以参见图11所示。
在一种示例中,为了消除降风阻的方向性,可以在目标区域设置方向相反的两部分鱼鳞形结构,可以参见图12所示。
其中,鱼鳞形结构在罩体的目标区域内的具体排布方向可以依据经验值和仿真实验来确定。
其中,鱼鳞形结构属于一种仿生结构,这种使用仿生结构来增大天线罩的粗糙度,能够增强降风阻效果。
其中,增大粗糙度的另一种方式还可以是在目标区域内设置凹陷阵列结构,其凹陷阵列结构可以类似高尔夫球外表面的凹陷阵列。
增大粗糙度的另一种方式还可以是在目标区域内设置凸起阵列结构。
其中,本实施例对该天线罩在目标区域内的粗糙度大于目标数值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可以通过仿真结果来选择合适的实现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天线罩的罩体在目标区域内的粗糙度较高,使得气流流过该目标区域内时,增大气流的粘性,延缓气流和天线罩的分离,从而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达到降风阻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该天线具体可以是基站天线,安装在通信塔的顶部,该天线包括上述所述的天线罩。
该天线的天线罩,如上述所述,包括涡流发生器,该涡流发生器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该涡流发生器在第一翼尖和第二翼尖之间还具有第三翼尖。这样,从第一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该涡流发生器的气流,会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而翼尖涡能够延缓气流和天线罩之间的分离,而一旦气流的分离得到延缓,便能降低气流对天线罩产生的阻力。
所以,将该涡流发生器应用在天线罩上,可以降低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一旦气流对天线罩的阻力得到降低,便可以减少风阻对天线的安全隐患。
而且,由于从第一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一翼尖处产生翼尖涡,从第二翼尖进入到涡流发生器的气流,能够在第二翼尖处产生翼尖涡。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吹向天线罩,进入到涡流发生器后,该涡流发生器都能起到降风阻的作用,因此,该涡流发生器能够对从各个方向吹向天线罩的气流进行降阻,从而进一步增强降阻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包括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第二涡流发生部(12);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包括第一翼尖(13),所述第一翼尖(13)位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包括第二翼尖(14),所述第二翼尖(14)位于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二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高度H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厚度D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
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高度H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厚度D由底部至顶部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关于连接面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形状均为锥形体;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锥尖为所述第一翼尖(13),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锥尖为所述第二翼尖(1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形状均为锥形三面体,所述锥形三面体是锥底为三角形的锥形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连接处具有第三翼尖(15)。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二端的端面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二端的端面的形状均为椭圆形;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底部形成椭圆形的轮廓;
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侧部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侧部的形状均为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翼尖(16);
所述第四翼尖(16)位于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且在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顶部,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顶部为远离所述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翼尖(16)的尖端朝向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的第二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五翼尖(17);
所述第五翼尖(17)位于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且在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顶部,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顶部为远离所述涡流发生器所在物面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翼尖(17)的尖端朝向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第二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和最大厚度D之比为3:1;
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为所述第一翼尖(13)和所述第二翼尖(14)之间的距离,所述涡流发生器的最大厚度D为在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连接处的底部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长度L在5毫米至40毫米之间取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高度H和所述涡流发生器的最大厚度D相等;
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高度H为在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连接处的高度;
所述涡流发生器的最大厚度D为在所述第一涡流发生部(11)和所述第二涡流发生部(12)的连接处的底部厚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涡流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发生器的高度H在5毫米至15毫米之间取值。
16.一种天线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罩包括罩体(2)和权利要求1至15任一所述的涡流发生器(1),所述涡流发生器(1)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多个涡流发生器(1)位于所述罩体(2)的目标区域,所述目标区域为气流未离开所述罩体(2)且靠近临界区域的区域。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天线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涡流发生器(1)成排位于所述罩体(2)的目标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天线罩,其特征在于,每排涡流发生器中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1)之间的夹角α在0度至60度之间取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天线罩,其特征在于,每排涡流发生器中相邻的两个涡流发生器(1)的中心距d在10毫米至75毫米之间取值。
20.一种天线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罩包括罩体(2),所述罩体(2)在目标区域内的外表面的粗糙度大于目标数值;
所述目标区域为气流未离开所述罩体(2)且靠近临界区域的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天线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2)的目标区域内具有鱼鳞形结构、凹陷阵列结构和凸起阵列结构中的一种。
22.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包括权利要求16至21任一所述的天线罩。
CN202111215434.XA 2021-10-19 2021-10-19 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Pending CN1159956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5434.XA CN115995665A (zh) 2021-10-19 2021-10-19 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PCT/CN2022/110891 WO2023065779A1 (zh) 2021-10-19 2022-08-08 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5434.XA CN115995665A (zh) 2021-10-19 2021-10-19 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5665A true CN115995665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994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15434.XA Pending CN115995665A (zh) 2021-10-19 2021-10-19 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95665A (zh)
WO (1) WO202306577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50215A (ja) * 1999-08-11 2001-02-23 浩伸 ▲黒▼川 カルマン渦低減体
PL2739528T3 (pl) * 2011-07-22 2020-03-31 Lm Wp Patent Holding A/S Układ generatorów wirów na płacie nośnym
DE102013102181B3 (de) * 2013-03-05 2014-05-15 Phitea GmbH Strömungskörper mit reibungsarmer Oberflächenstruktur und Verfahren zur Modifizierung der Oberfläche eines Strömungskörpers
CN208134602U (zh) * 2018-04-26 2018-11-23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用于飞机起落架降噪的空气幕喷口装置
CN113471657A (zh) * 2020-03-31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装置
CN112018515A (zh) * 2020-07-23 2020-12-01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降低天线风阻的装置
CN112808465B (zh) * 2020-12-31 2022-03-01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适用于微细粒矿化的强湍流发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65779A1 (zh)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57879B (zh) 用于飞行器的机翼的翼尖装置、飞行器及用途
US8210482B2 (en) Prismatic-shaped vortex generators
US9623956B2 (en) High-lift device of flight vehicle
EP2063106A1 (en) Optimised wind turbine blade
US20140182697A1 (en) Adjustable supersonic air inlet
US10829206B2 (en) Wing leading edge features to attenuate propeller wake-wing acoustic interactions
EP3168459B1 (en) Vortex generator, wind turbine blade, and wind turbine power generating apparatus
US8939410B2 (en) Boundary layer flow disruptors for delaying transition to turbulent flow
CN107534222A (zh) 用来降低风载荷对基站天线的影响的装置和方法
US10562606B2 (en) Wing, flap, and aircraft
CN107336842B (zh) 一种高超声速乘波鸭翼气动布局方法
US10611461B2 (en) Flap and aircraft
US20180105258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aying Laminar-To-Turbulent Transition in High-Speed Boundary Layer Flow
US6588703B1 (en) Passive aerodynamic sonic boom suppression for supersonic aircraft
CN113859511A (zh) 一种低阻低声爆超声速民机气动布局结构
CN115995665A (zh) 涡流发生器、天线罩和天线
US20210031935A1 (en) Supersonic aircraft and method of reducing sonic booms
CN111891339A (zh) 一种用于推迟大展弦比机翼失速迎角的涡流发生器及方法
CN107253521B (zh) 一种带过渡段的曲线头部双后掠密切锥乘波体
CN211076318U (zh) 一种用于机身减阻及延缓气流分离的涡流发生器
US20120273610A1 (en) Engine pylon comprising a vortex generato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EP3792176B1 (en) Aircraft with no vertical tail
Maruyama et al.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two-dimensional supersonic biplane, covering its take-off to cruise conditions
CN110536833B (zh) 衰减螺旋桨尾流声学相互作用的下游表面特征
CN104613825A (zh) 一种用在带栅格舵导弹上的栅格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