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4654A -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4654A
CN115994654A CN202211521905.4A CN202211521905A CN115994654A CN 115994654 A CN115994654 A CN 115994654A CN 202211521905 A CN202211521905 A CN 202211521905A CN 115994654 A CN115994654 A CN 1159946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pipeline
data
vector data
seg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219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志玲
王岩
章宽爽
王雪敏
张军锋
徐永伟
吴志成
郭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hang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hang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hang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hang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1152190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946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94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46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属于管线管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管线数据进行人工逐条校准更新费时费力的问题。所述管理系统包括: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新增的折点、跨点;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原管线数据和更新后的管线数据;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原管线数据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数据比较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原管线数据和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得到新增的管线数据。实现了管线数据的自动校准和更新管理。

Description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线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地下管线的建设是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地下管线主要包括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等管线及附属设施等。管线数据是管线分析、可视化应用等的基础。
城市地下管网可以抽象为“管线点-管线段”数学模型,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两点一线”的数据结构。管线矢量数据由带有管线段属性、坐标信息的线和带有管线点属性信息、坐标信息的节点数据构成。对于,城市地下管线部分二维矢量数据,存在关键折点未被标记的情况,即在划分管线段时存在将多条连续的有向线划分为一个管线段的情况;同时存在跨线处的关键节点未被标记的情况。
现有技术中,针对上述管线数据某些节点未被标记的问题,通常直接忽略未标记的点,或者人工逐条线进行校准。直接忽略某些关键节点必然影响建模效果和分析结果,而人工校准费时费力,效率低,并且换一套新的数据相当于一切从新来做,因此人工逐条校准缺乏可推广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管线数据进行人工逐条校准更新费时费力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管线管理系统所述管理系统包括:
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新增的折点、跨点;
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原管线数据和更新后的管线数据;管线数据包括管线段矢量数据和管线点矢量数据;
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新增的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并对划分后的所有管线段重新编号,得到第一线矢量数据;基于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生成与每条管线段对应的两个端点对的数据,即第二点矢量数据;根据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管线点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根据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得到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
数据比较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原管线数据和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得到新增的管线数据。
基于上述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理系统还包括:
可视化平台,用于显示所述新增的管线数据供用户查看;还用于接收用户的管线查询信息,并将所述管线查询信息发送至数据查询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数据查询单元发送的管线数据并显示;
数据查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管线查询信息在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查找相应管线数据发送至所述可视化平台进行显示。
基于上述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理系统还包括:
数据编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可视化平台发送的删除指令、修改指令对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相应的管线数据进行删除、修改。
基于上述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利用新增的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包括:
以跨点为分界点,划分所述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存在跨点的管线段;
以折点为分界点,划分所述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存在折点的管线段;
将划分前的各个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划分后的各管线段;所述线属性值包括起点编号和终点编号。
基于上述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将划分前的各个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划分后的各管线段,包括:
若某个管线段在划分后没有分割,则其线属性值不变;
若某个管线段在划分后分割为多个管线段,则将分割前的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分割得到的多个管线段。
基于上述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根据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管线点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利用网络分析工具生成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所有管线点的数据,得到第一点矢量数据;
基于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
基于上述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于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包括:
在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中找出位置坐标与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作为旧管线点,并将原管线点矢量数据中各点的点属性值赋值给各相应的旧管线点,所述点属性值包括物探点编号;
将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中除所述旧管线点之外的管线点作为新管线点,对所述新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进行编号,得到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
基于上述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根据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得到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包括:
在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找出位置坐标与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将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的点属性值映射给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相应的管线点,得到映射后的各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
根据映射前的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和映射后的对应的各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得到各管线段的管线段编号与其起点编号和终点编号,进一步处理后作为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中的管线段矢量数据;
将第三点矢量数据作为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中的管线点矢量数据。
基于上述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根据映射前的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和映射后的对应的各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包括:
若E_Origin[i]=Point[i]_1且S_Origin[i]=Point[i]_2,则End_Point[i]=Point[i]_1和Start_Point[i]=Point[i]_2;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End_Point[i]=Point[i]_2和Start_Point[i]=Point[i]_1;
其中,E_Origin[i]表示映射前第i个管线段的终点编号,S_Origin[i]表示映射前第i个管线段的起点编号;Point[i]_1表示映射后第i个管线段的一个端点物探点编号,Point[i]_2表示映射后第i个管线段另一个端点物探点编号;End_Point[i]表示第i个管线段的最终的终点编号,Strart_Point[i]表示第i个管线段的最终的起点编号。
基于上述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根据映射前的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和映射后的对应的各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还包括:
若E_Origin[i]=Point[i]_1且S_Origin[i]≠Point[i]_2,则End_Point[i]=Point[i]_1和Start_Point[i]=Point[i]_2;
若E_Origin[i]≠Point[i]_1且S_Origin[i]=Point[i]_2,则End_Point[i]=Point[i]_1和Start_Point[i]=Point[i]_2;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End_Point[i]=Point[i]_2和Start_Point[i]=Point[i]_1;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End_Point[i]=Point[i]_2和Start_Point[i]=Point[i]_1;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根据拓扑关系规律确定End_Point[i]和Start_Point[i]。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本发明通过数据处理单元,利用新增的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并对划分后的每条管线段的管线段编号进行重新编号和确定划分后的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实现了对原管线数据的校准更新。
2、本发明通过智能化生成原管线数据中未被标记的重要节点,避免了人工逐条对管线段进行检查,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的、高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本发明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单元获取更新后的管线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线网络“节点-边”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线网络“节点-边”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线网络“节点-边”示意图之三;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管线点进行编号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管线点进行编号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更新管线段编号与起始点编号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管理系统包括:
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新增的折点、跨点;
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原管线数据和更新后的管线数据;管线数据包括管线段矢量数据和管线点矢量数据;
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新增的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并对划分后的所有管线段重新编号,得到第一线矢量数据;基于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生成与每条管线段对应的两个端点对的数据,即第二点矢量数据;根据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管线点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根据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得到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
数据比较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原管线数据和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得到新增的管线数据。
具体地,数据处理单元获取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S1:利用新增的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并对划分后的所有管线段重新编号,得到第一线矢量数据;
步骤S2:基于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生成与每条管线段对应的两个端点对的数据,即第二点矢量数据;
步骤S3:根据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管线点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
步骤S4:根据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得到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
具体地,管线数据包括管线段矢量数据和管线点矢量数据。原管线数据包括原管线段矢量数据WSLINE和原管线点矢量数据WSPOINT文件,原管线点矢量数据为原管线数据中的节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为原管线数据中的边。
具体地,折点表示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多条连续的有向线段划分为一个管线段时,中间部分的节点。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在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将P1至P2作为一个管线段,新增的折点指的是P9和P10。
具体地,跨点表示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两个有向线段的交叉点,即在实际的管道数据中,两条管线处于不同高度位置,实际上并不相交,但将两条管线投影至水平面时会存在交叉点。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在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P3至P4作为一个管线段,P5至P6作为一个管线段,新增的跨点指的是P11。
可以理解的是,数据获取单元根据市政管线管理部门发布的管线信息获取新增的折点和跨点数据并存储;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原管线数据和更新后的管线数据。数据处理单元,基于新增的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数据进行更新,得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并存储至数据存储单元。
具体地,在步骤S1中,利用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并对划分后的所有管线段重新编号,得到第一线矢量数据。
优选地,所述利用新增的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包括:
以跨点为分界点,划分所述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存在跨点的管线段;
以折点为分界点,划分所述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存在折点的管线段;
将划分前的各个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划分后的各管线段;所述线属性值包括起点编号S_POINT和终点编号E_POINT。
具体地,如图3所示,管线段P1P2为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存在折点的管线段,针对存在折点的管线段P1P2,以折点P9、P10为分界点,划分该管线段P1P2,将管线段P1P2划分成管线段P1P9、P9P10和P10P2。
实施时,可以使用ArcToolbox中的【数据管理】【要素】【在折点处分割线】,在弹出的“在折点处分割线”窗口中的输入要素中选择WSLINE,输出要素类中确定输出文件保存路径及名称。
具体地,如图4所示,管线段P3P4和管线段P5P6为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存在跨点的管线段,针对存在跨点的管线段P3P4和管线段P5P6,以跨点P11为分界点,划分该管线段P3P4和管线段P5P6,将管线段P3P4和管线段P5P6划分成管线段P3P11、P11P4、P5P11和P11P6。
实施时,可以采用ArcGIS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WSLINE进行跨点分割处理。首先通过WSLINE图层处右击【编辑要素】【开始编辑】)使管线图层呈可编辑状态,然后在WSLINE图层处,点击右键【选择】【全选】,使用高级编辑工具的【打断相交线】功能将线在相交处打断,在弹出的“打断相交线”窗口中点击确定,即完成对相交线的打断。
具体地,管线段的线属性值包括起点编号S_POINT和终点编号E_POINT,此外线属性值还包括管线段编号PIPEID、建设时间BuildTime、埋设方式D_TYPE、管径D_S和材质MATERIAL等。
将划分后的各个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划分后的各管线段。优选地,所述将划分前的各个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划分后的各管线段,包括:
若某个管线段在划分后没有分割,则其线属性值不变;
若某个管线段在划分后分割为多个管线段,则将分割前的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分割得到的多个管线段。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划分前管线段P1P2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1、终点编号E_POINT为2,划分后的管线段P1P9、P9P10和P10P2的起点编号S_POINT均为1、终点编号E_POINT均为2。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划分前管线段P3P4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3、终点编号E_POINT为4,管线段P5P6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5、终点编号E_POINT为6,划分后的管线段P3P11和P11P4的起点编号S_POINT均为3、终点编号E_POINT均为4,划分后的管线段P5P11和P11P6的起点编号S_POINT均为5、终点编号E_POINT均为6。
值得说明的是,若某个管线段在划分后没有分割,如图5所示,在管线段P7P8中既没有跨点,也没有折点,起点编号S_POINT为7、终点编号E_POINT为8,保持不变。
具体地,对划分后的所有管线段重新编号,将所有管线段进行汇总,确定划分后所有管线段的数量。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划分后的管线段P1P9、P9P10、P10P2、P3P11、P11P4、P5P11、P11P6和P7P8的管线段编号PIPEID分别为1、2、3、4、7、5、6和8,得到第一线矢量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管线数据中的管线段远远不止上述管线段P1P9、P9P10、P10P2、P3P11、P11P4、P5P11、P11P6和P7P8,本申请仅仅以上述部分管线段作为示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施时,N_WSLINE表示划分后的所有管线段矢量数据,在N_WSLINE处于非编辑状态下,通过在图层处右击【打开属性表】,选择管线编号字段如“PIPEID”右击【字段计算器】,在弹出的字段计算器窗口处,选定解析程序如用“VB脚本”,则在代码处输入"WSL"&[FID],点击【确定】完成对管线段的重新编号。
通过新增的折点和跨点对原管线数据中的管线段重新划分,得到更多管线段,再通过下述步骤对每条管线段的线属性值,包括起点编号Start_POINT、终点编号End_POINT进行确定,能够得到划分更精细更准确的管线网络。
值得说明的是,在步骤S1结束后,针对每条管线段,我们可以确定每条管线段的管线段编号PIPEID,但是无法确定每条管线段的方向。
具体地,在步骤S2中,基于第一线矢量数据,生成与每条管线段对应的两个端点对的数据,即第二点矢量数据。
具体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包括管线段P1P9、P9P10、P10P2、P3P11、P11P4、P5P11、P11P6和P7P8,针对每条管线段,生成对应的两个端点对的数据,端点为每条管线段的两个节点。
实施时,采用ArcGIS的ArcToolbox工具箱进行处理实现。ArcToolbox工具箱中的【数据管理】|【要素】|【要素折点转点】,在弹出的要素转折点窗口中“输入要素”选择N_WSLINE,“输出要素类”选择输出文件保存路径及文件名称“turning_point”,“点类型(可选)”中选择ALL,点击“确定”,则在内容列表中出现一个名为“turning_point”的图层和点集合数据文件“turning_point”。
具体地,在步骤S3中,根据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管线点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线矢量数据中,存在管线点P1、P2、P9、P10、P3、P4、P6、P5、P11、P7和P8,根据原管线点矢量数据WSPOINT对管线点P1、P2、P9、P10、P3、P4、P6、P5、P11、P7和P8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管线点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利用网络分析工具生成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所有管线点的数据,得到第一点矢量数据;
基于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
具体地,在第一线矢量数据中,是以管线段的形式存在的,所有管线段的端点不是单独存在。在第一线矢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分析工具,将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所有管线点确定出来,即确定管线点P1、P2、P9、P10、P3、P4、P6、P5、P11、P7和P8,得到第一点矢量数据。再根据原管线点矢量数据WSPOINT对管线点P1、P2、P9、P10、P3、P4、P6、P5、P11、P7和P8进行编号,获取包括物探点编号和其他点属性值的第三点矢量数据。
实施时,可以使用ArcGIS中Network Analysis功能获取第一点矢量数据。通过标准工具条打开“目录”,在目录中找到N_WSLINE所在目录及文件处右击|【新建网络数据集】,输入网络数据集的名称“N_WSLINE_ND”;是否要在此网络中构建转弯模型选择“否”;连通性选择默认设置;如何对网络要素的高程进行建模选择“无”;为网络数据集指定属性不进行设置,是否要为此网络数据集建立行驶方向设置选择“否”;新网络数据集已创建。是否立即构建选择“是”;是否还要将参与到“N_WSLINE_ND”中的所有要素类添加到地图选择“是”。
至此内容列表多出三个图层,点图层“N_WSLINE_ND_Junctions”、线图层“N_WSLINE”和“N_WSLINE_ND”。其中,“N_WSLINE_ND_Junctions”为新生成的所有管点集合所在文件,即第一点矢量数据文件。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包括:
在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中找出位置坐标与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作为旧管线点,并将原管线点矢量数据中各点的点属性值赋值给各相应的旧管线点,所述点属性值包括物探点编号;
将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中除所述旧管线点之外的管线点作为新管线点,对所述新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进行编号,得到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
具体地,在第一点矢量数据中找出位置坐标与原管线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作为旧管线点。将第一点矢量数据中除旧管线点之外的管线点作为新管线点。比如图3、图4和图5中的管线点P1、P2、P3、P4、P6、P5、P7和P8,作为旧管线点;管线点P9、P10和P11作为新管线点。
针对旧管线点,将旧管线点中各点的点属性值赋值给各相应的旧管线点,所述点属性值包括物探点编号。比如旧管线点P1、P2、P3、P4、P6、P5、P7和P8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1、2、3、4、6、5、7和8。
针对新管线点P9、P10和P11,对新管线点P9、P10和P11的物探点编号进行编号,比如编号后新管线点P9、P10和P11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9、10和11。
将对所有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都进行编号后,作为第三点矢量数据。可以理解的是,第三点矢量数据中的所有管线点均具有物探点编号。
实施时,通过ArcToolbox工具箱中的【分析工具】|【叠加分析】|【空间连接】,在弹出的空间连接窗口中的“目标要素”选择N_WSLINE_ND_Junctions,在“连接要素”中选择管点原数据WSPOINT,“输出要素类”选择输出文件保存路径及文件名称N_WSPOINT,“连接操作”选择JOIN_ONE_TO_MANY,勾选“保留所有目标要素”,“匹配选项”选择HAVE_THEIR_CENTER_IN,点击确定生成点集合数据文件N_WSPOINT。
打开N_WSPOINT属性表,删掉Join_Count、TARGET_FID、JOIN_FID、ID等多余字段。然后对EXP_NO进行排序通过计算器或者通过WPS打开dbf文件对EXP_NO字段列未编号的数据进行编号。
如图6、图7所示,以WPS处理dbf为例,通过WPS打开N_WSPOINT.dbf,在A列左侧插入一列,在A2单元格输入1;在A2单元格左下角十字处双击,完成序列填充;以EXP_NO所在列为关键字进行降序排序,以筛选出编号为空的数据;在EXP_NO数据列第一个为空的单元格输入编号(已编号中最大值+1,确保新增编号与既有编号不重复),实施例中输入为WSP1165;双击该单元格十字,以完成对后续数据的填充;以A列为关键字进行升序排序;将A列新增的序号删除,保存文件。至此得到处理完成后的管点集合数据文件N_WSPOINT,即第三点矢量数据文件。
优选地,所述点属性值还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
地面高程SURF_H;
特征FEATURE;
附属物SUBSID;
位置LOCATION。
在第三点矢量数据中,通过位置坐标,确定出新管线点和旧管线点,从而保持旧管线点属性值不变,而对新增的管线点进行接续编号,通过管线点的编号能够体现管线点的时间属性,便于后续对管线网络的分析。
具体地,在步骤S4中,根据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得到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点矢量数据中的点是以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每条管线段为基础生成的,则每条管线段生成对应的两个管线点,即从第二矢量数据中可以得到每条管线段对应的两个端点的位置信息,但此时无法区分两个端点与起终点的对应关系。特别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的点属性值继承自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编号PIPID、终点编号E_POINT、起点编号S_POINT等,终点编号E_POINT、起点编号S_POINT为原管线数据中的管线段对应的终点编号E_POINT、起点编号S_POINT。但是第二点矢量数据中的每条管线段的起点编号和终点编号是不准确的,需要根据第三点矢量数据去校正,得到最终每条管线段的起点编号和终点编号。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得到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包括:
在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找出位置坐标与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将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的点属性值映射给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相应的管线点,得到映射后的各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
根据映射前的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的起点编号S_POINT、终点编号E_POINT和映射后的对应的各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终点编号E_POINT,得到各管线段的管线段编号与其起点编号Start_POINT和终点编号End_POINT,进一步处理后作为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中的管线段矢量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每一行表示一个管线点矢量数据,每两个管线点矢量数据组成一个管线段的数据。在确定了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所有的端点对的起点编号Start_POINT为和终点编号End_POINT之后,需要进一步处理将第二点矢量数据中的端点对数据转化成管线段矢量数据,每一个端点对数据对应一个管线段矢量数据,将进一步处理后得到的管线段矢量数据作为新管线数据中的管线段矢量数据。
值得说明的是,最终的管线段编号PIPEID与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终点编号E_POINT对应关系存在于第二点矢量数据中,还需进一步处理将此对应关系作为更新后的管线数据中的管线段矢量数据,示例性的:使用ArcGIS的字段连接工具,将第二点矢量数据中的PIPID与S_POINT、E_POINT的对应关系关联至管线段矢量数据中。
将第三点矢量数据作为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中的管线点矢量数据。
值得说明的是,经过基于第三点矢量数据的映射后,第二点矢量数据中的每个管线点均具有了物探点编号。
具体地,在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找出位置坐标与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将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的点属性值映射给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相应的管线点,得到映射后的各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
可以理解的是,将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视为同一个管线点的情况下,第二点矢量数据和第三点矢量数据的管线点数量相同,将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的点属性值映射给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相应的管线点,映射后,在第二点矢量数据中的所有管线点均具有了物探点编号。
比如图3、图4和图5中,管线段P1P9的两个端点P1和P9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1和9;管线段P9P10的两个端点P9和P10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9和10;管线段P10P2的两个端点P10和P2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10和2;管线段P3P11的两个端点P3和P11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3和11;管线段P11P4的两个端点P11和P4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11和4;管线段P5P11的两个端点P5和P11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5和11;管线段P11P6的两个端点P11和P6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11和6;管线段P7P8的两个端点P7和P8的物探点编号分别为7和8。
实施时,利用空间连接工具,将经所述步骤S2得到的端点对数据turning_point和经所述步骤S3得到的管线点矢量数据N_WSPOINT中点的位置进行比对,将地理位置即坐标相同的点视为同一点,即将N_WSPOINT中管线点的编号映射到turning_point中。
通过ArcToolbox工具箱中的【分析工具】|【叠加分析】|【空间连接】,在弹出的空间连接窗口中的“目标要素”选择turning_point,在“连接要素”中选择N_WSPOINT,“输出要素类”选择输出文件保存路径及文件名称Line_to_Point,“连接操作”选择JOIN_ONE_TO_ONE,勾选“保留所有目标要素”,在“连接要素的字段映射”中选择保留PIPEID、E_POINT、S_POINT、EXP_NO字段,“匹配选项”选择HAVE_THEIR_CENTER_IN,点击确定生成Line_to_Point,打开该文件的属性表,点击【表选项】|【导出】,在弹出的导出数据窗口中,在输出表中选择文件保存的路径及文件名称。
优选地,所述根据映射前的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的起点编号S_POINT、终点编号E_POINT和映射后的对应的各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终点编号E_POINT,包括:
若E_Origin[i]=Point[i]_1且S_Origin[i]=Point[i]_2,则End_Point[i]=Point[i]_1和Start_Point[i]=Point[i]_2;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End_Point[i]=Point[i]_2和Start_Point[i]=Point[i]_1。
若E_Origin[i]=Point[i]_1且S_Origin[i]≠Point[i]_2,则End_Point[i]=Point[i]_1和Start_Point[i]=Point[i]_2;
若E_Origin[i]≠Point[i]_1且S_Origin[i]=Point[i]_2,则End_Point[i]=Point[i]_1和Start_Point[i]=Point[i]_2;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End_Point[i]=Point[i]_2和Start_Point[i]=Point[i]_1;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End_Point[i]=Point[i]_2和Start_Point[i]=Point[i]_1。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根据拓扑关系规律确定End_Point[i]和Start_Point[i]。
其中,E_Origin[i]表示映射前第i个管线段的终点编号E_POINT,S_Origin[i]表示映射前第i个管线段的起点编号S_POINT;Point[i]_1表示映射后第i个管线段的一个端点物探点编号,Point[i]_2表示映射后第i个管线段另一个端点物探点编号;End_Point[i]表示第i个管线段的最终的终点编号E_POINT,Strart_Point[i]表示第i个管线段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
具体地,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在图5中第8个管线段P7P8映射前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7,终点编号E_POINT为8。映射后第8个管线段P7P8的两个端点的位置坐标和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则映射后第8个管线段P7P8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仍然为7和8。比较可知,第8个管线段P7P8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7,终点编号E_POINT为8。
示例性的,如图3和图4所示。在图3中第1个管线段P1P9映射前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1,终点编号E_POINT为2;映射后第1个管线段P1P9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为1和9。比较可知,第1个管线段P1P9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1,终点编号E_POINT为9。第3个管线段P10P2映射前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1,终点编号E_POINT为2;映射后第3个管线段P10P2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为10和2,比较可知,第3个管线段P10P2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10,终点编号E_POINT为2。
在图4中,第4个管线段P3P11映射前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3,终点编号E_POINT为4;映射后第4个管线段P3P11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为3和11,比较可知,第4个管线段P3P11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3,终点编号E_POINT为11。此外可知,第5个管线段P5P11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5,终点编号E_POINT为11;第6个管线段P11P6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11,终点编号E_POINT为6;第7个管线段P11P4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11,终点编号E_POINT为4,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第2个管线段P9P10映射前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1,终点编号E_POINT为2;映射后第2个管线段P9P10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为9和10,此时根据拓扑关系规律确定第2个管线段P9P10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S_POINT为9,终点编号E_POINT为10。
实施时,具体步骤包括:
从第二点矢量数据中选择包括管线段编号PIPID、映射前的起点编号S_POINT、终点编号E_POINT、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EXP_NO,然后做进一步处理。
1)输入描述:数据一共4列,第1列PIPEID为管线段编号PIPEID,;第二列E_Origin为映射前的终点编号E_POINT;第三列S_Origin为映射前的起点编号S_POINT;第四列EXP_NO为映射后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起终点对应关系未知),如图8所示。
2)输出需求:将管线段映射后的起终点编号与管线段对应起来,结果如图8所示。
3)逻辑实现过程:
i将EXP_NO列数据中代表同一管线两个端点的两个数据取出Point_1、Point_2;
ii将对应管线的E_POINT、S_POINT列对应数据E_Origin[i]、S_Origin[i]与上一步取出的Point_1、Point_2进行比较判断,得到管线i对应的起点编号Start_Point[i]和终点编号End_Point[i]:
a.若E_Origin[i]=Point_1且S_Origin[i]=Point_2则End_Point[i]=Point_1、Start_Point[i]=Point_2;
b.若E_Origin[i]=Point_2且S_Origin[i]=Point_1则End_Point[i]=Point_2、Strart_Point[i]=Point_1;
c.若E_Origin[i]=Point_1且S_Origin[i]≠Point_2则End_Point[i]=Point_1、Strat_Point[i]=Point_2;
d.若E_Origin[i]=Point_2且S_Origin[i]≠Point_1则End_Point[i]=Point_2、Start_Point[i]=Point_1;
e.若E_Origin[i]≠Point_1且S_Origin[i]=Point_2则End_Point[i]=Point_1、Start_Point[i]=Point_2;
f.若E_Origin[i]≠Point_2且S_Origin[i]=Point_1则End_Point[i]=Point_、Start_Point[i]=Point_1;
g.其他情况下Start_Point[i]=”待确定”、End_Point[i]=”待确定”。
针对g中情况,则根据拓扑关系规律确定。
使用ArcGIS的字段连接工具,将更新后的管线段与管线点的对应关系关联至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得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
具体地,数据比较单元,基于原管线数据和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得到新增的管线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新增的管线数据是指新增的管线段。
所述基于原管线数据和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得到新增的管线数据,包括:
对于更新后的管线数据中的某一管线段,若在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存在一条管线段,该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坐标与更新后的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坐标均对应相同,则该更新后的管线段为旧管线段,否则该管线段为新管线段,将所述新管线段作为新增的管线数据。
具体的,如图3、图4和图5所示,P1~P8为旧管线点,P9、P10、P11为新管线点;管线段P1P9、P9P10、P10P2、P3P11、P11P4、P5P11和P11P6为新管线段,P7P8为旧管线段,管线段P1P9、P9P10、P10P2、P3P11、P11P4、P5P11和P11P6为新增的管线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管理系统还包括:
可视化平台,用于显示所述新增的管线数据供用户查看;还用于接收用户的管线查询信息,并将所述管线查询信息发送至数据查询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数据查询单元发送的管线数据并显示;
数据查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管线查询信息在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查找相应管线数据发送至所述可视化平台进行显示;
数据编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可视化平台发送的删除指令、修改指令对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相应的管线数据进行删除、修改。
具体地,可视化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显示数据存储单元中的管线数据。当有新增的管线数据时,可视化平台用于显示新增的管线数据供用户查看。示例性的,可视化平台可以展示二维或三维的管线数据,并以不同的颜色显示新管线段和旧管线段。当用户点击某个管线段时,在显示屏上显示该管线段的线属性值。
值得说明的是,可视化平台可以作为与用户的交互平台,还用于接收用户的管线查询信息、删除指令和修改指令。当用户通过可视化平台输入管线查询信息时,数据查询单元根据管线查询信息在数据存储单元中查找到相应管线数据,然后发送到可视化平台进行显示。
示例性的,可以输入管线段的编号查找相应管线段,或者输入管线段的起点坐标查找相应管线段;也可以输入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查找管线点。
所述数据编辑单元用于对管线数据进行日常维护,当管线数据中的某个属性值需要删除或修改时,用户通过可视化平台输入删除指令或修改指令,数据编辑单元可以根据指令对数据存储单元中相应的管线数据进行删除、修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处理单元利用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并对划分后的每条管线段的管线段编号进行重新编号和确定划分后的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实现了对原管线数据的校准;同时,通过智能化生成原管线数据中未被标记的重要节点,避免了人工逐条对管线段进行检查,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的、高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为磁盘、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或随机存储记忆体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系统包括:
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新增的折点、跨点;
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原管线数据和更新后的管线数据;管线数据包括管线段矢量数据和管线点矢量数据;
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利用新增的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并对划分后的所有管线段重新编号,得到第一线矢量数据;基于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生成与每条管线段对应的两个端点对的数据,即第二点矢量数据;根据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管线点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根据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得到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
数据比较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原管线数据和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得到新增的管线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系统还包括:
可视化平台,用于显示所述新增的管线数据供用户查看;还用于接收用户的管线查询信息,并将所述管线查询信息发送至数据查询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数据查询单元发送的管线数据并显示;
数据查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管线查询信息在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查找相应管线数据发送至所述可视化平台进行显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系统还包括:
数据编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可视化平台发送的删除指令、修改指令对所述数据存储单元中相应的管线数据进行删除、修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新增的折点、跨点对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的管线段进行重新划分,包括:
以跨点为分界点,划分所述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存在跨点的管线段;
以折点为分界点,划分所述原管线段矢量数据中存在折点的管线段;
将划分前的各个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划分后的各管线段;所述线属性值包括起点编号和终点编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划分前的各个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划分后的各管线段,包括:
若某个管线段在划分后没有分割,则其线属性值不变;
若某个管线段在划分后分割为多个管线段,则将分割前的管线段的线属性值赋值给分割得到的多个管线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的管线点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利用网络分析工具生成所述第一线矢量数据中所有管线点的数据,得到第一点矢量数据;
基于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对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进行编号,获取第三点矢量数据,包括:
在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中找出位置坐标与所述原管线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作为旧管线点,并将原管线点矢量数据中各点的点属性值赋值给各相应的旧管线点,所述点属性值包括物探点编号;
将所述第一点矢量数据中除所述旧管线点之外的管线点作为新管线点,对所述新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进行编号,得到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每条管线段对应的起终方向,得到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包括:
在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找出位置坐标与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将所述第三点矢量数据中位置坐标相同的管线点的点属性值映射给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相应的管线点,得到映射后的各管线点的物探点编号;
根据映射前的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和映射后的对应的各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得到各管线段的管线段编号与其起点编号和终点编号,进一步处理后作为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中的管线段矢量数据;
将第三点矢量数据作为所述更新后的管线数据中的管线点矢量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映射前的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和映射后的对应的各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包括:
若E_Origin[i]=Point[i]_1且S_Origin[i]=Point[i]_2,则End_Point[i]=Point[i]_1和Start_Point[i]=Point[i]_2;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End_Point[i]=Point[i]_2和Start_Point[i]=Point[i]_1;
其中,E_Origin[i]表示映射前第i个管线段的终点编号,S_Origin[i]表示映射前第i个管线段的起点编号;Point[i]_1表示映射后第i个管线段的一个端点物探点编号,Point[i]_2表示映射后第i个管线段另一个端点物探点编号;End_Point[i]表示第i个管线段的最终的终点编号,Strart_Point[i]表示第i个管线段的最终的起点编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映射前的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和映射后的对应的各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物探点编号,确定所述第二点矢量数据中各管线段对应的最终的起点编号、终点编号,还包括:
若E_Origin[i]=Point[i]_1且S_Origin[i]≠Point[i]_2,则End_Point[i]=Point[i]_1和Start_Point[i]=Point[i]_2;
若E_Origin[i]≠Point[i]_1且S_Origin[i]=Point[i]_2,则End_Point[i]=Point[i]_1和Start_Point[i]=Point[i]_2;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End_Point[i]=Point[i]_2和Start_Point[i]=Point[i]_1;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End_Point[i]=Point[i]_2和Start_Point[i]=Point[i]_1;
若E_Origin[i]≠Point[i]_2且S_Origin[i]≠Point[i]_1,则根据拓扑关系规律确定End_Point[i]和Start_Point[i]。
CN202211521905.4A 2022-11-30 2022-11-30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59946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21905.4A CN115994654A (zh) 2022-11-30 2022-11-30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21905.4A CN115994654A (zh) 2022-11-30 2022-11-30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4654A true CN115994654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989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21905.4A Pending CN115994654A (zh) 2022-11-30 2022-11-30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9465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50051B (zh) 基于bim的三维地质建模和基于地质体模型的施工应用方法
US5278946A (en) Method of presenting multimedia data in a desired form by comparing and replacing a user template model with analogous portions of a system
Jones et al. Database design for a multi-scale 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Raper et al. Design models and functionality in GIS
CN110175216A (zh) 坐标纠错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3434623B (zh) 一种基于多源异构空间规划数据的融合方法
CN110134724A (zh) 一种建筑信息模型的数据智能提取与显示系统及方法
WO1993017381A1 (en) System for dynamic segmentation using mixed data model
CN109446207A (zh) 一种标准地址数据库更新方法和地址匹配方法
CN110569580B (zh) 城市街道空间活力模拟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N101477549A (zh) 知识库支持下的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
CN103177103A (zh) 一种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平台
CN115114356B (zh) 一种基于矢量数据前端展示的实时脱密化方法
CN114595302A (zh) 空间要素的多层级空间关系构建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CN111241228B (zh) 基于矢量数据与图形化处理技术的综合制图方法
Błaszczak-Bąk et al. Reduction of measurement data before Digital Terrain Model generation vs. DTM generalisation
CN115994654A (zh) 地下管线管理系统
CN116167190A (zh) 基于“节点-边”关系的管线数据校准方法
Zhaoguo et al.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based on big data under the impact of covid-19
CN115795758A (zh) 基于“节点-边”关系的管线更新系统
Siejka et al. Correction of topological errors in geospatial databases
CN115935564A (zh) 地下管线更新方法
Zhang et al.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automated generalization of geological maps based on multiple agents and workflow
Basaraner Model generalization in gIS
CN112966041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