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4120A - 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94120A CN115994120A CN202310287305.4A CN202310287305A CN115994120A CN 115994120 A CN115994120 A CN 115994120A CN 202310287305 A CN202310287305 A CN 202310287305A CN 115994120 A CN115994120 A CN 1159941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file
- file
- imported
- data
- determi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0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7781 p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该实施方式实现了避免超限导致的导入失败,节约了用户时间和资源,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将导入至联机分析处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合并,用户使用联机分析处理系统查询数据更加便捷。目前,在对导入数据进行合并时,通常采用的方式为:限制导入的数据量,对所导入的数据对用户进行展示以及异步的合并导入数据,或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合并之后再对用户进行展示。
然而,发明人发现,当采用上述方式对导入数据进行合并时,经常会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第一,当将数据导入之后对用户进行展示且异步合并导入数据时,若用户对所展示的未合并的数据进行操作,造成用户对导入数据的操作效率较低,且对用户导入的数据量进行限制,系统不能预估需导入的数据量,造成用户导入较多数据时才超限以造成导入失败,从而导入数据的性能较差,以及浪费用户时间和计算资源。
第二,当对导入数据合并之后再对用户进行展示时,对所有的导入数据进行合并,造成合并导入数据的时间较长,合并数据的效率较低,导致用户等待的时间较长,导入数据的性能较差。
该背景技术部分中所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构思的背景的理解,并因此,其可包含并不形成本国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对应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文件合并装置,装置包括: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对应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第三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单元,被配置成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合并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
第三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所描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文件合并方法,提高了用户对导入数据的操作效率,且避免了数据量超限导致的导入失败,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节约了用户时间和计算资源。具体来说,导入数据的失败、浪费了用户时间和计算资源,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效率较低且导入数据的性能较差的原因在于:当将数据导入之后对用户进行展示且异步合并导入数据时,若用户对所展示的未合并的数据进行操作,造成用户对导入数据的操作效率较低,且对用户导入的数据量进行限制,系统不能预估需导入的数据量,造成用户导入较多数据时才超限以造成导入失败,从而导入数据的性能较差,以及浪费用户时间和计算资源。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文件合并方法,首先,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对应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由此,可以确定表征各个导入数据组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从而可以用于对导入数据文件进行合并。然后,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由此,可以从满足预设数量条件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选择需要合并的数据文件。其次,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由此,所确定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可以表征所需合并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之后,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由此,可以表征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的集合,可以用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是否满足合并条件。最后,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由此,可以得到对目标数据文件合并之后的导入数据文件。也因为没有限制导入数据的数量,而是在联机分析处理系统对各个导入数据进行合并之前,在导入过程中对各个导入数据中符合预处理合并的各个导入数据进行合并,然后联机分析处理系统再对进行预处理合并的各个导入数据和未进行预处理合并的各个导入数据进行合并,从而避免了因超限导致的导入失败,节约了用户时间和资源,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又因为,对用户所展示的各个导入数据是预处理合并后的导入数据,在导入数据过程中完成对各个导入数据进行的预处理合并,从而用户对所展示的导入数据进行操作时,提高了用户操作的效率,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由此,不限制导入数据的数量,从而避免了因超限导致的导入失败,节约了用户时间和资源,及对导入数据进行预处理合并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以及提高了用户对导入数据操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数据文件合并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数据文件合并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数据文件合并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100。该数据文件合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数据文件合并方法的执行主体(例如计算设备)可以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上述各个导入数据组可以为联机分析处理系统用户所发送的数据。上述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对应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上述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与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一对应。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可以表征各个导入数据组。上述每个导入数据组可以包含多个导入数据。由此,可以获取对应各个导入数据组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对各个导入数据组进行合并生成的各个合并数据文件为联机分析处理系统对各个导入数据组正式合并前的预处理合并,是在对数据组进行导入的过程中完成的预处理合并,短时间内可以完成预处理合并。从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确定符合预处理合并条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完成预处理合并之后,联机分析处理系统再对预处理合并之后的导入数据文件进行合并。由此,用户可以先对预处理合并后的导入数据文件进行操作,可以节约用户时间及计算资源,提高导入数据的性能。
可选地,在步骤101之前,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响应于接收到导入数据组,执行以下更新步骤:
第一子步骤,根据上述导入数据组,生成对应所接收的导入数据组的导入数据文件和元数据。其中,上述元数据可以为描述上述导入数据组的数据信息的数据。例如,上述元数据可以为但不限于以下中的一项:数据大小、数据名称、数据长度和数据数量。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上述导入数据组中的各个导入数据。然后,可以确定对应导入数据组的导入数据文件,其中,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可以包含上述导入数据组中的各个导入数据。最后,将对应各个导入数据的数据信息确定为元数据。
第二子步骤,将上述导入数据文件添加至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以对上述导入数据文件集合进行更新。其中,上述导入数据文件集合可以包含对应各个导入数据组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上述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是按照接收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的,且排序后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所对应的各个序号排列顺序为升序。
第三子步骤,将上述元数据添加至元数据集合,以对上述元数据集合进行更新。其中,上述元数据集合可以包含对应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的各个元数据。由此,可以根据所接收的导入数据组,对元数据集合和导入数据文件集合进行更新。
步骤102,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其中,上述预设数量条件可以为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文件数量大于等于预设数值。例如,预设数值可以为5。由此,可以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文件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
可选地,在步骤102之后,首先,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不满足上述预设数量条件,确定是否存在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其中,上述预设新增条件可以为导入数据组为上述联机分析处理系统新接收的且未被执行上述更新步骤中的处理。
然后,可以响应于确定存在满足上述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根据满足上述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执行上述更新步骤。由此,可以对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进行更新及对导入数据文件集合和元数据集合进行更新。
步骤103,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其中,上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可以表征满足预设数量条件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需合并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通过各种方式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在一些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通过以下步骤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第一步,根据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生成对应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导入数据文件序列。其中,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可以表征具有排序顺序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集合。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所对应的的排序顺序可以为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接收时间顺序。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在上述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的各个序号。然后,将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按照与其所对应的各个序号升序排列为导入数据文件序列。
第二步,根据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确定对应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其中,对应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与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在上述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所对应的各个序号一致。其中,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和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的序号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一对应。例如,序号可以为“第1个”。
第三步,根据对应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确定对应上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序号大小集合。其中,上述序号大小集合可以表征各个序号的各个序号大小。各个序号中的序号与序号大小集合中的序号大小的对应关系可以为一一对应。例如,序号为“第1个”,则对应的序号大小为“1”。
第四步,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是否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
第五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存在满足上述第一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将满足上述第一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其中,上述第一预设文件大小条件为导入数据文件的文件大小小于等于预设文件数值。例如,上述预设文件数值可以为1024kb。
第六步,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是否存在满足第二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其中,上述第二预设文件大小条件为导入数据文件的文件大小大于上述预设文件数值。
第七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存在满足上述第二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将满足上述第二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第二导入数据文件。
第八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存在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且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对应的最小的序号大小为上述序号大小集合中最小的序号大小,执行以下步骤:
第一子步骤,将上述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第二子步骤,从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中删除对应上述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以对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进行更新。
第九步,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存在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二导入数据文件,且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二导入数据文件对应的最小的序号大小为上述序号大小集合中最小的序号大小,或上述序号大小集合中最小的序号大小对应的导入数据文件为第二导入数据文件,执行以下步骤:
第一子步骤,将上述各个第二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第二导入数据文件序列。其中,上述第二导入数据文件序列可以表征上述各个第二导入数据文件的集合。
第二子步骤,将上述序号大小集合中最小的序号大小对应的第二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目标第二导入数据文件。
第三子步骤,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存在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生成对应所存在的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的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其中,上述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可以表征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的集合。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存在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将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组合为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
第四子步骤,响应于确定对应上述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各个序号大小中最小的序号大小所对应的第一导入数据文件与对应上述第二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序号大小中最大的序号大小所对应的第二导入数据文件相邻,或对应上述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各个序号大小中最小的序号大小所对应的第一导入数据文件与上述目标第二导入数据文件相邻,将上述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第五子步骤,响应于确定对应上述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各个序号大小中最小的序号大小所对应的第一导入数据文件与对应上述第二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序号大小中最大的序号大小所对应的第二导入数据文件相邻,从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中删除对应上述第二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以及对应上述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以对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进行更新。
第六子步骤,响应于确定对应上述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各个序号大小中最小的序号大小所对应的第一导入数据文件与上述目标第二导入数据文件相邻,从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中删除对应上述目标第二导入数据文件的导入数据组以及对应上述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以对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进行更新。
可选地,在步骤103之后,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非空条件,从更新后的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删除对应上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以对上述导入数据文件集合进行更新。其中,上述非空条件可以为上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均不为空。由此,可以对导入数据文件集合进行更新。
可选地,在上述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是否存在满足第二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之后,首先,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不存在满足上述第二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将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然后,可以从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中删除对应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以对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进行更新。
可选地,在上述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存在满足上述第二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将满足上述第二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第二导入数据文件之后,首先,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不存在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且序号大小连续的各个第一导入数据文件对应的最小的序号大小为上述序号大小集合中最小的序号大小,确定上述序号大小集合中最小的序号大小所对应的导入数据文件是否为第一导入数据文件。
然后,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序号大小集合中最小的序号大小所对应的导入数据文件为第一导入数据文件,根据预设空值,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其中,上述预设空值可以表征数据文件为空。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为空。由此,可以得到为空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其次,可以将上述序号大小集合中最小的序号大小所对应的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目标第一导入数据文件。
最后,可以从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中删除对应上述目标第一导入数据文件的导入数据组,以对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进行更新。由此,可以更新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
可选地,在上述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是否存在满足第一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之后,首先,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导入数据文件序列中不存在满足上述第一预设文件大小条件的导入数据文件,根据上述预设空值,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确定为空。由此,可以得到为空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然后,可以从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中删除对应上述导入数据序列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以对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进行更新。
上述技术方案作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发明点,解决了背景技术提及的技术问题二“当对导入数据合并之后再对用户进行展示时,对所有的导入数据进行合并,造成合并导入数据的时间较长,合并数据的效率较低,导致用户等待的时间较长,导入数据的性能较差”。导致用户等待的时间较长,导入数据的性能较差的因素往往如下:当合并导入数据时,对所有的导入数据进行合并,造成合并的时间较长及导入数据的性能较差。如果解决了上述因素,就能达到提高用户查询数据的效率,提高导入数据的性能效果。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本公开是从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选择满足预处理合并的导入数据文件,在导入过程中完成预处理合并,从而用户在预处理合并之后再对所有的导入数据再进行正式合并时,缩短正式合并的时间,从而缩短用户等待的时间,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
步骤104,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
可选地,在步骤104之后,首先,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根据上述目标数据文件队列,执行以下步骤:
第一子步骤,将上述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发送至合并处理线程。其中,上述合并处理线程可以为对所需合并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处理的线程。
第二子步骤,确定是否存在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
然后,可以响应于确定存在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根据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执行上述更新步骤。由此,可以对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进行更新,以及对元数据集合和导入数据文件集合进行更新。需要说明的是,当不存在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时,执行重命名步骤,以结束本次的导入任务。
可选地,在步骤104之后,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于目标数据文件队列,执行以下扫描步骤:
第一子步骤,对目标数据文件队列进行扫描。由此,可以用于确定上述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是否均满足合并条件。
第二子步骤,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是否均满足上述合并条件。其中,上述合并条件可以为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均非空。
然后,可以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均不满足上述合并条件,根据所更新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所组合的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再次执行上述扫描步骤。由此,可以确定所更新的目标数据文件队列是否存在满足合并条件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步骤105,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上述合并数据文件可以表征合并后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满足合并条件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然后,将满足合并条件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得到合并数据文件。
可选地,在步骤105之后,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根据上述合并数据文件中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生成对应上述合并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作为第一文件名称。其中,上述第一文件名称可以表征合并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对应上述合并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然后,确定对应上述合并数据文件最小的序号大小及最大的序号大小。最后,将对应上述合并数据文件最小的序号大小及最大的序号大小组合为上述合并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由此,可以得到对应上述合并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例如,对应合并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大小为“5、6、7、8”,则对应合并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为“5_8”。
然后,可以根据上述合并数据文件,生成对应上述合并数据文件的元数据作为目标元数据。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合并数据文件所包含的数据。然后,可以确定对应合并数据文件的数据的数据信息。最后,可以将对应合并数据文件的数据信息确定为元数据,以作为目标元数据。
其次,可以根据上述合并数据文件,确定对应上述合并数据文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合并数据文件对应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然后,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组。
之后,可以删除元数据集合中对应所确定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的各个元数据。
接着,可以将上述目标元数据添加至元数据集合,以对元数据集合进行更新。
最后,可以根据所更新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所组合的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再次执行上述扫描步骤。
可选地,在步骤105之后,首先,上述执行主体还可以响应于确定不存在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执行以下重命名步骤:
第一子步骤,可以将所生成的合并数据文件确定为合并数据文件集合。其中,上述合并数据文件集合中至少包含一个合并数据文件。
第二子步骤,可以确定对应上述合并数据文件集合中的每个合并数据文件的第一文件名称,得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
第三子步骤,可以将从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中删除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所删除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然后,可以确定与所删除的各个导入数据组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最后,将与所删除的各个导入数据组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
第四子步骤,可以根据上述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和上述各个合并数据文件,确定上述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是否存在未合并的导入数据文件。其中,上述未合并的导入数据文件可以表征上述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未被确定为目标数据文件的导入数据文件。
第五子步骤,可以响应于确定上述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存在未合并的导入数据文件,将上述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未合并的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得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
第六子步骤,可以确定对应上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
第七子步骤,可以根据对应上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确定对应上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对应上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然后,可以确定对应上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所对应的各个数字。最后,将上述各个数字确定为上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例如,对应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为“第3个、第4个、第5个”,则对应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为“3、4、5”。由此,可以确定对应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
第八子步骤,可以将对应上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确定为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其中,上述第二文件名称可以表征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由此,可以得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
第九子步骤,可以根据上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确定所更新后的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是否存在剩余的导入数据文件。实践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所更新后的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是否存在非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及非合并数据文件的导入数据文件。
第十子步骤,可以响应于确定所更新后的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存在剩余的导入数据文件,将所更新后的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剩余的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剩余导入数据文件,得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
第十一子步骤,可以确定对应上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
第十二子步骤,可以根据对应上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确定对应上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所对应的各个数字。然后,将对应上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数字确定为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需要说明的是,确定对应上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与确定对应上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的方式一致,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第十三子步骤,可以将对应上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确定为各个第三文件名称。其中,上述第三文件名称可以表征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
第十四子步骤,可以根据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生成对应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文件名称序列。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中每个第一文件名称所对应的各个序号,得到对应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然后,确定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中每个第二文件名称对应的序号,得到对应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及确定对应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中的每个第三文件名称所对应的序号,得到对应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最后,根据对应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对应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和对应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对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进行排序,以得到文件名称序列。
第十五子步骤,可以根据上述文件名称序列,确定对应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
第十六子步骤,可以根据对应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对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进行更新。实践中,首先,上述执行主体可以确定对应排序后的对应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然后,根据排序后的各个序号所对应的各个数字对上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上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上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进行更新。例如,对应各个第一文件名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分别可以为“第1个、第2个、第3个、第5个、第6个”,则将各个第一文件名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各个第三文件名称更新为“1、2、3、4、5、6”。由此,可以更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各个第三文件名称。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文件合并方法,提高了用户对导入数据的操作效率,且避免了数据量超限导致的导入失败,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节约了用户时间和计算资源。具体来说,导入数据的失败、浪费了用户时间和计算资源,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效率较低且导入数据的性能较差的原因在于:当将数据导入之后对用户进行展示且异步合并导入数据时,若用户对所展示的未合并的数据进行操作,造成用户对导入数据的操作效率较低,且对用户导入的数据量进行限制,系统不能预估需导入的数据量,造成用户导入较多数据时才超限以造成导入失败,从而导入数据的性能较差,以及浪费用户时间和计算资源。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数据文件合并方法,首先,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对应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由此,可以确定表征各个导入数据组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从而可以用于对导入数据文件进行合并。然后,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由此,可以从满足预设数量条件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选择需要合并的数据文件。其次,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由此,所确定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可以表征所需合并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之后,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由此,可以表征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的集合,可以用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是否满足合并条件。最后,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由此,可以得到对目标数据文件合并之后的导入数据文件。也因为没有限制导入数据的数量,而是在联机分析处理系统对各个导入数据进行合并之前,在导入过程中对各个导入数据中符合预处理合并的各个导入数据进行合并,然后联机分析处理系统再对进行预处理合并的各个导入数据和未进行预处理合并的各个导入数据进行合并,从而避免了因超限导致的导入失败,节约了用户时间和资源,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又因为,对用户所展示的各个导入数据是预处理合并后的导入数据,在导入数据过程中完成对各个导入数据进行的预处理合并,从而用户对所展示的导入数据进行操作时,提高了用户操作的效率,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由此,不限制导入数据的数量,从而避免了因超限导致的导入失败,节约了用户时间和资源,及对导入数据进行预处理合并提高了导入数据的性能以及提高了用户对导入数据操作的效率。
进一步参考图2,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文件合并装置的一些实施例,这些装置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那些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的数据文件合并装置200包括:第一确定单元201、第二确定单元202、第三确定单元203、组合单元204和合并单元205。其中,第一确定单元201被配置成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对应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第二确定单元202被配置成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第三确定单元203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单元204被配置成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合并单元205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
可以理解的是,该装置200中记载的诸单元与参考图1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相对应。由此,上文针对方法描述的操作、特征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同样适用于装置2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3,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终端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图3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3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3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3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3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3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3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301、ROM 302以及RAM 303通过总线3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305也连接至总线3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3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3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3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308;以及通信装置309。通信装置3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3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3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3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图3中示出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代表多个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3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308被安装,或者从ROM 3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3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记载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诸如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之类的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并且可以与任意形式或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互连。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网际网(例如,互联网)以及端对端网络(例如,ad hoc端对端网络),以及任何当前已知或未来研发的网络。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对应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响应于确定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条件,根据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将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第三确定单元、组合单元和合并单元。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合并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的单元”。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来执行。例如,非限制性地,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等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数据文件合并方法,包括:
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所述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对应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
根据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
响应于确定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所述预设数量条件,根据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将所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
响应于确定所述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所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导入数据组,执行以下更新步骤:
根据所述导入数据组,生成对应所接收的导入数据组的导入数据文件和元数据;
将所述导入数据文件添加至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以对所述导入数据文件集合进行更新;
将所述元数据添加至元数据集合,以对所述元数据集合进行更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根据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不满足所述预设数量条件,确定是否存在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
响应于确定存在满足所述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根据满足所述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执行所述更新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将所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数据文件队列,执行以下步骤:
将所述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发送至合并处理线程;
确定是否存在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
响应于确定存在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根据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执行所述更新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将所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于目标数据文件队列,执行以下扫描步骤:
对目标数据文件队列进行扫描;
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是否均满足所述合并条件;
响应于确定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均不满足所述合并条件,根据所更新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所组合的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再次执行所述扫描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响应于确定所述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所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合并数据文件中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生成对应所述合并数据文件的文件名称作为第一文件名称;
根据所述合并数据文件,生成对应所述合并数据文件的元数据作为目标元数据;
根据所述合并数据文件,确定对应所述合并数据文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
删除元数据集合中对应所确定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的各个元数据;
将所述目标元数据添加至元数据集合,以对元数据集合进行更新;
根据所更新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所组合的目标数据文件队列,再次执行所述扫描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响应于确定所述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所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不存在满足预设新增条件的导入数据组,执行以下重命名步骤:
将所生成的合并数据文件确定为合并数据文件集合,其中,所述合并数据文件集合中至少包含一个合并数据文件;
确定对应所述合并数据文件集合中的每个合并数据文件的第一文件名称,得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
将从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中删除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
根据所述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和所述各个合并数据文件,确定所述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是否存在未合并的导入数据文件;
响应于确定所述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存在未合并的导入数据文件,将所述目标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未合并的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得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
确定对应所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
根据对应所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确定对应所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
将对应所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确定为各个第二文件名称;
根据所述各个未合并导入数据文件,确定所更新后的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是否存在剩余的导入数据文件;
响应于确定所更新后的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存在剩余的导入数据文件,将所更新后的导入数据文件集合中剩余的导入数据文件确定为剩余导入数据文件,得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
确定对应所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
根据对应所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序号,确定对应所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
将对应所述各个剩余导入数据文件的各个文件名称确定为各个第三文件名称;
根据所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所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所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生成对应所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所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所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文件名称序列;
根据所述文件名称序列,确定对应所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所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所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
根据对应所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所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所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的各个序号,对所述各个第一文件名称、所述各个第二文件名称和所述各个第三文件名称进行更新。
8.一种数据文件合并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确定所接收的各个导入数据组所对应的各个导入数据文件,其中,所述各个导入数据组中的导入数据组对应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中的导入数据文件;
第二确定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是否满足预设数量条件;
第三确定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的数量满足所述预设数量条件,根据所述各个导入数据文件,确定各个目标数据文件;
组合单元,被配置成将所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组合为目标数据文件队列;
合并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目标数据文件队列中的各个目标数据文件满足合并条件,对所述各个目标数据文件进行合并,以生成合并数据文件。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87305.4A CN115994120B (zh) | 2023-03-23 | 2023-03-23 | 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287305.4A CN115994120B (zh) | 2023-03-23 | 2023-03-23 | 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94120A true CN115994120A (zh) | 2023-04-21 |
CN115994120B CN115994120B (zh) | 2023-06-06 |
Family
ID=85992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287305.4A Active CN115994120B (zh) | 2023-03-23 | 2023-03-23 | 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94120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195015A1 (en) * | 2013-01-08 | 2014-07-10 | Vega Grieshaber Kg |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field devices, control device, program elements and machine-readable medium |
CN105022656A (zh) * | 2014-04-21 | 2015-11-04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虚拟机快照管理方法和装置 |
CN108021702A (zh) * | 2017-12-26 | 2018-05-11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基于LSM-tree的分级存储方法、装置、OLAP数据库系统及介质 |
CN109947718A (zh) * | 2019-02-25 | 2019-06-28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存储平台及存储装置 |
CN113986833A (zh) * | 2021-10-20 | 2022-01-28 | 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文件合并方法、系统、计算机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4153910A (zh) * | 2021-11-29 | 2022-03-08 | 城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 数据采集方法、装置及电子装置、计算机程序产品 |
-
2023
- 2023-03-23 CN CN202310287305.4A patent/CN11599412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195015A1 (en) * | 2013-01-08 | 2014-07-10 | Vega Grieshaber Kg |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field devices, control device, program elements and machine-readable medium |
CN105022656A (zh) * | 2014-04-21 | 2015-11-04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虚拟机快照管理方法和装置 |
CN108021702A (zh) * | 2017-12-26 | 2018-05-11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基于LSM-tree的分级存储方法、装置、OLAP数据库系统及介质 |
CN109947718A (zh) * | 2019-02-25 | 2019-06-28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存储平台及存储装置 |
CN113986833A (zh) * | 2021-10-20 | 2022-01-28 | 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文件合并方法、系统、计算机系统及存储介质 |
CN114153910A (zh) * | 2021-11-29 | 2022-03-08 | 城云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 数据采集方法、装置及电子装置、计算机程序产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94120B (zh) | 2023-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2151966A1 (zh) | 用于语言模型的处理方法、文本生成方法、装置及介质 | |
CN110390493B (zh) | 任务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5757400B (zh) | 数据表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2379982B (zh) | 任务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857720B (zh) | 用户界面状态信息的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 |
CN111968648A (zh) | 语音识别方法、装置、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5357350A (zh) | 任务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3419841B (zh) | 消息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7787826A (zh) | 物品配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4116247A (zh) | 基于Redis的消息处理方法、装置、系统、服务器和介质 | |
CN111596992A (zh) | 导航栏展示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5994120B (zh) | 数据文件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3988992B (zh) | 订单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3807056B (zh) | 一种文档名称序号纠错方法、装置和设备 | |
CN112100211B (zh) | 数据存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3064704B (zh) | 任务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1399902B (zh) | 客户端源文件处理方法、装置、可读介质与电子设备 | |
CN111209042B (zh) | 一种建立函数栈的方法、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 | |
CN111756833B (zh) | 节点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1538717A (zh) | 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6755889B (zh) | 应用于服务器集群数据交互的数据加速方法、装置与设备 | |
CN115374320B (zh) | 文本匹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介质 | |
CN114374738B (zh) | 信息推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6186093B (zh) | 地址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与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4040014B (zh) | 内容推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