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2700A - 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92700A CN115992700A CN202211404003.2A CN202211404003A CN115992700A CN 115992700 A CN115992700 A CN 115992700A CN 202211404003 A CN202211404003 A CN 202211404003A CN 115992700 A CN115992700 A CN 1159927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ure
- pressure sensor
- nuclear magnetic
- oil
- magnetic reson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包括以水平形式连接形式柱塞泵与压裂液储存器、压力传感器1、微小容器1、压力传感器2、核磁共振系统、微小容器2、压力传感器3相连,其中阀门1设置在压力传感器1与微小容器1之间,围压系统并联在核磁共振系统与压力传感器3的线路之上,循环泵与核磁共振系统的竖直上下两端连接,压力传感器1、压力传感器2与压力传感器3传感数据进入数据连接系统。本发明解决了压裂液在低渗致密油藏多尺度孔缝中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这一问题,通过改善实验装置设计,达到了一个实验装置可以模拟不同条件下油水渗吸置换的效果,并取得了相应的柴油T2图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领域,通过优化实验设计方案以及实验装置达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裂后水油动态渗吸置换的实验结果。
背景技术
在低渗致密油藏的开发过程中,通常由于其孔喉,细小渗流阻力大导致常规的开采方式效果较差。在油田现场开发过程中,大部分油田往往使用注水压裂开采。所谓的注水压裂开采则是基于低渗致密油藏油水置换效果差,通过注水压裂让其在流通性差的低渗致密油藏中进行“憋压”,当憋压到一定程度时,形成裂缝通道。让后充分发挥裂缝系统作为供水和油流通道的有利因素,利用注水压差,岩石压缩性和流体弹性膨胀、毛细管渗吸作用,促使原油从基质流向裂缝系统,然后进行裂缝系统的水驱油过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连续注水产生的裂缝水窜和基质水封问题,扩大了基质系统的波及体积,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但是低渗致密油藏在水力压裂完成后,压裂液在低渗致密油藏的多尺度孔缝空间分布具有时间效应。压裂完之后首先分布在井周压裂缝网,此时的井周压裂大于地层压力;随着压裂液与储层接触时间增加,压裂液在地层中渗吸进入到微米微裂缝和纳米级孔隙中,地层能量增加,裂缝中的孔隙压力和基质中孔隙压力相等。在实际排采过程中,井周压力小于地层孔隙压力。这三种情况下的油水渗吸置换情况是较为模糊的,通常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装置是无法直观观察到渗吸后的油水分布情况,以及这三种阶段的油水渗吸置换的能力与效果。因此压裂液在低渗致密油藏多尺度孔缝中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是亟需研究的问题。
例如中国专利CN201621190529公开了一种模拟裂缝性特低渗油藏动态渗吸的实验装置以研究水驱周期、水驱速度与裂缝参数等因素来对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动态渗吸的影响规律进行深度分析,但由于当时设备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要求缺乏,在核磁成像这一方面没有考虑进去,因此其在动态接收观察渗吸置换中油水分布情况有待完善。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低渗致密油藏渗吸采油装置来模拟“压裂到焖井到排水到采油”这一整个渗吸采油的动态过程,能够得到渗吸过程中油水渗吸置换的分布状况,且通过改善实验方案设计,得到在不同条件下的,油水的渗吸置换效果。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其实验装置设备包括:围压系统、核磁共振系统、核磁岩心夹持器、柱塞泵、压力传感器、循环泵、微小容器、压裂液储存器;
所述实验装置设备连接方式是以水平形式柱塞泵与压裂液储存器、压力传感器1、微小容器1、压力传感器2、核磁共振系统、微小容器2、压力传感器3相连,其中阀门1设置在压力传感器1与微小容器1之间,阀门2设置在压力传感器2与核磁共振系统之间,阀门3设置在压力传感器3之后,围压系统并联在核磁共振系统与压力传感器3的线路之上,循环泵与核磁共振系统的竖直上下两端连接,压力传感器1、压力传感器2与压力传感器3传感数据进入数据连接系统。
作为本发明所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围压系统包括围压泵;
所述核磁共振系统包含核磁共振线圈、核磁共振仪专用夹持器、核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岩心抽真空加压饱和柴油,放入核磁共振仪专用夹持器中;
关闭阀门2、3,打开阀门1,用柱塞泵对压裂液储存器进行恒流驱液,观察压力传感器1的读数,即微小容器内憋压的数值;
当憋压过程完成后,关闭阀门1,用围压系统将围压调至10MPa同时打开阀门2,此时让微小容器内的压裂液自发的向岩心夹持器中流动,观察压力传感器1的读数变化,同时用核磁数据系统观察岩心中原油的分布状况;
当压力传感器1读数不再变化时,此时微小容器内压力与岩心所受的置换压力相同,用核磁共振系统观察岩心内原油分布情况,并观察T2谱,当核磁成像以及T2谱不再变化时,此时水压等于地层压力的情况模拟结束,记录下数据;
岩心内原油T2谱完成后,观察压力传感器3与压力传感器2的数值,若此时存在压力传感器2小于压力传感器3读数时,核磁共振仪每隔1h扫描岩心并进行成像,得到岩心中柴油的T2图谱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图。
作为本发明所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柱塞泵对压裂液储存器进行恒流驱液是通过关闭压裂液储存器的输出渠道,营造阶段性的密闭空间,形成憋压环境,并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此时的憋压数值。
作为本发明所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围压系统调到10MPa是根据多个实验数据对比后选择的,
当围压系统不进行调压情况下,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过快,使得渗析幅度过大,原油T2图谱变化过快不易记录,柴油T2图谱变化过小不具有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5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相对较快,使得渗析幅度较大,原油T2图谱变化较快不易记录,柴油T2图谱变化较小,原油T2图谱与柴油T2图谱之间存在重叠较多,不具有显著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10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相对平缓,使得渗析幅度明显,原油T2图谱清晰易记录,柴油T2图谱变化清晰易记录,原油T2图谱与柴油T2图谱之间不存在重叠现象,具有显著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15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较慢,使得渗透情况幅度较小,原油T2图谱变化幅度较小,柴油T2图谱变化较大,原油T2与柴油T2图谱之间峰值与波动曲线差距过大,不具有显著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20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过慢,使得渗透过少,不具有实验的前提基础;
所述围压系统调到10MPa是综合多个实验数据结果展示对比后,进行择优选择。
作为本发明所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当压力传感器1读数不再变化时,说明压力传感器1的压力读取数据固定,用核磁共振系统观察岩心内原油分布情况,并观察T2谱,当核磁成像以及T2谱不再变化时,此时水压等于地层压力的情况模拟结束,记录下数据。
作为本发明所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当压力传感器1读数不再变化时,说明压力传感器1的压力读取数据固定,用核磁共振系统观察岩心内原油分布情况,并观察T2谱,当核磁成像以及T2谱不再变化时,此时水压等于地层压力的情况模拟结束,记录下数据。
作为本发明所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原油T2谱不再变化后,若此时存在压力传感器2读数小于压力传感器3读数,说明核磁共振系统在进行排压处理,是在模拟井周压力小于地层压力状态,所以需要在岩心下游端压力衰减过程中,核磁共振仪每隔1h扫描岩心并进行成像,得到岩心中柴油的T2图谱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图。
作为本发明所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将岩心抽真空加压饱和柴油,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围压加载至40MPa原地有效应力,温度设置为40℃,并在此压力下老化1h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
所述实验前准备工作是为了更好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油田开发流程。
作为本发明所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微小容器是一个能够容纳3ml液体的容器,且能够承受40MPa的压力,其作用是作为中间缓存容器。
作为本发明所述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作用是检测压力变化值,在这里主要用来观察渗吸置换过程中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以及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三个阶段;
当阀门1打开后,压力传感器1从初始数值开始感受压力到当压力传感数值不再变化这一阶段,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
当压力传感器1数值不再变化且压力传感器2数值大于压力传感器3时,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
当压力传感器1数值不再变化且压力传感器2数值小于压力传感器3数值时,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
(1)解决了压裂液在低渗致密油藏多尺度孔缝中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这一问题;
(2)将置换渗吸装置与核磁共振系统结合,能够直观动态的体现置换渗吸过程中原油的分布以及置换渗吸效率;
(3)此装置能够完整的体现油田现场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置换渗吸效果;
(4)通过改善实验装置设计,达到了一个实验装置可以模拟不同条件下油水渗吸置换的效果;
(5)通过核磁共振手段对各个阶段的油水两相分布进行表征,进而对储层渗吸压裂液的增能效率和置换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对现场的焖井和排采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实施例1中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的岩心各个压力阶段渗吸置换T2图谱。
图3为实施例2中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的岩心0MPa压力阶段含油量核磁成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的岩心15MPa压力阶段含油量核磁成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的岩心30MPa压力阶段含油量核磁成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核磁成像信号量标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包括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围压泵(围压系统)、核磁共振系统(主要包括核磁共振线圈、核磁共振仪专用夹持器、核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核磁岩心夹持器、柱塞泵、压力传感器、循环泵、微小容器。实验装置设备包括围压系统、核磁共振系统、核磁岩心夹持器、柱塞泵、压力传感器、循环泵、微小容器、压裂液储存器;
所述实验装置设备连接方式是以水平形式连接形式柱塞泵与压裂液储存器、压力传感器1、微小容器1、压力传感器2、核磁共振系统、微小容器2、压力传感器3相连,其中阀门1设置在压力传感器1与微小容器1之间,阀门2设置在压力传感器2与核磁共振系统之间,阀门3设置在压力传感器3之后,围压系统并联在核磁共振系统与压力传感器3的线路之上,循环泵与核磁共振系统的NS两端连接,压力传感器1、压力传感器2与压力传感器3传感数据进入数据连接系统。围压系统包括围压泵;
核磁共振系统包含核磁共振线圈、核磁共振仪专用夹持器、核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
其中中间容器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被加压活塞所隔开,在加压活塞的下面是水,加压活塞上为氯化锰溶液(能够屏蔽核磁信号),储水泵下接柱塞泵,当柱塞泵以一定流速驱水到储水泵时,加压活塞会向上移动,使上部分氯化锰溶液流入微小容器中,达到实验所需的“憋压”过程。
其中选择氯化锰溶液作为中间溶液的原因是因为岩石中的水在核磁弛豫过程中受到自由弛豫、表面弛豫和扩散弛豫3种机制的影响。如果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顺磁性物质,则会缩短水相T2弛豫时间。在用核磁表征岩石孔隙中油水两相分布时,在水相中添加Mn2+来降低水相的弛豫时间,而油相的弛豫时间不受Mn2+的影响,当Mn2+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水相的T2减小到最小回波间隔,水相的信号在观测开始之前就已经完全衰减。由于Mn2+在烃中不溶解,所以烃的弛豫时间不受影响,观测的核磁信号全部来自于烃,从而达到分辨油水,精确评价油水两相在岩石孔缝中分布的目的。这里选择Mn2+离子的浓度为5.0%。
微小容器是一个能够容纳3ml液体的容器,且能够承受40MPa的压力,其作用是作为中间缓存容器。
围压系统是通过调节围压泵给核磁岩心夹持器提供围压,用来保护焖井憋压过程中的岩心。
核磁共振系统的作用是观察憋压过程结束后,岩心夹持器中岩心自发渗吸置换油水分布情况以及T2谱,能够动态的反映“压-焖-排-采”这一过程的渗吸置换效果
压力传感器的作用是检测压力变化值,在这里主要用来观察渗吸置换过程中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以及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三个阶段。具体实验装置设计图如图1。
将岩心抽真空加压饱和柴油,放入核磁共振仪专用夹持器中;
关闭阀门2、3,打开阀门1,用柱塞泵对压裂液储存器进行恒流驱液,观察压力传感器1的读数,即微小容器内憋压的数值;
当憋压过程完成后,关闭阀门1,用围压系统将围压调至10MPa同时打开阀门2,此时让微小容器内的压裂液自发的向岩心夹持器中流动,观察压力传感器1的读数变化,同时用核磁数据系统观察岩心中原油的分布状况;
当压力传感器1读数不再变化时,此时微小容器内压力与岩心所受的置换压力相同,用核磁共振系统观察岩心内原油分布情况,并观察T2谱,当核磁成像以及T2谱不再变化时,此时水压等于地层压力的情况模拟结束,记录下数据;
岩心内原油T2谱完成后,观察压力传感器3与压力传感器2的数值,若此时存在压力传感器2小于压力传感器3读数时,核磁共振仪每隔1h扫描岩心并进行成像,得到岩心中柴油的T2图谱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图。
围压系统调到10MPa是根据多个实验数据对比后选择的,
当围压系统不进行调压情况下,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过快,使得渗析幅度过大,原油T2图谱变化过快不易记录,柴油T2图谱变化过小不具有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5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相对较快,使得渗析幅度较大,原油T2图谱变化较快不易记录,柴油T2图谱变化较小,原油T2图谱与柴油T2图谱之间存在重叠较多,不具有显著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10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相对平缓,使得渗析幅度明显,原油T2图谱清晰易记录,柴油T2图谱变化清晰易记录,原油T2图谱与柴油T2图谱之间不存在重叠现象,具有显著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15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较慢,使得渗透情况幅度较小,原油T2图谱变化幅度较小,柴油T2图谱变化较大,原油T2与柴油T2图谱之间峰值与波动曲线差距过大,不具有显著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20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过慢,使得渗透过少,不具有实验的前提基础。
压力传感器的作用是检测压力变化值,在这里主要用来观察渗吸置换过程中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以及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三个阶段;
当阀门1打开后,压力传感器1从初始数值开始感受压力到当压力传感数值不再变化这一阶段,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
当压力传感器1数值不再变化且压力传感器2数值大于压力传感器3时,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
当压力传感器1数值不再变化且压力传感器2数值小于压力传感器3数值时,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
实施例2
参照图2~6,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其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还包括。在上一个实施例中,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包括
(1)将岩心抽真空加压饱和柴油,放入核磁共振仪专用夹持器中。围压加载至40MPa(原地有效应力),温度设置为40℃,并在此压力下老化1h。采集饱和柴油的T2图谱和柴油岩石孔隙中的分布图。
(2)打开阀门1,关闭阀门2和3。采用柱塞泵对中间容器中含有5.0%Mn离子的蒸馏水溶液进行加压,当压力达到5MPa时,停止加压。此时关闭阀门1,打开阀门2,此时阀门1和2之间的管线和微小容器中的流体在正压差的作用下渗吸进入到岩心和右端的微小容器中。压力传感器1记录岩心上游端压力衰减的过程,压力传感器3记录岩心下游端压力增加的过程。在岩心上游端压力衰减过程中,核磁共振仪每隔1h扫描岩心并进行成像,得到岩心中柴油的T2图谱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图(此阶段裂缝压裂压力>基质孔隙压力)。
(3)岩心上下游端压力相同时,每隔1h采用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和成像,直至岩心的T2图谱不发生变化时停止采集。得到焖井期间柴油的T2图谱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并通过T2谱图和油水分布特征分析焖井期间的水相对油相的置换率(此阶段裂缝压裂压力=基质孔隙压力)。
(4)当步骤(3)完成后,观察压力传感器3与压力传感器2的数值,若此时存在压力传感器2小于压力传感器读数时,则此阶段存在裂缝压裂压力<基质孔隙压力。在岩心下游端压力衰减过程中,核磁共振仪每隔1h扫描岩心并进行成像,得到岩心中柴油的T2图谱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图(此阶段裂缝压裂压力<基质孔隙压力)。
(5)关闭阀门2,打开阀门1,通过柱塞泵将活塞上游端压力增加至10MPa,停止加压。关闭阀门1,打开阀门2,传感器2和3分别记录岩心上下游端的压力变化特征,在岩心上游端压力衰减的过程中,核磁共振仪每隔1h扫描岩心并进行成像,得到岩心中的T2图谱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图。通过T2图谱和孔隙中油水分布图得到岩心中的柴油采收效率。通过上游端压力衰减曲线评价水相对岩心的增能效率。岩心上下游端压力稳定时,重复步骤(3)。
(6)打开阀门1,关闭阀门2和3。将中间容器活塞上游端压力分别增加至15MPa、20MPa、25MPa、30MPa,重复步骤(5)。
由此可以获得岩心各个压力阶段渗吸置换T2图谱,从图谱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压力为10MPa时,其实验效果相比来说更好。
在不断改变外在压力情况下,岩心在0MPa,15MPa,30MPa压力阶段含油量核磁成像图如图3,图4,图5所示,其水油混合比例有所差异。图6为核磁成像信号量标例。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实验装置设备包括围压系统、核磁共振系统、核磁岩心夹持器、柱塞泵、压力传感器、循环泵、微小容器、压裂液储存器;
所述实验装置设备连接方式是以水平形式柱塞泵与压裂液储存器、压力传感器1、微小容器1、压力传感器2、核磁共振系统、微小容器2、压力传感器3相连,其中阀门1设置在压力传感器1与微小容器1之间,阀门2设置在压力传感器2与核磁共振系统之间,阀门3设置在压力传感器3之后,围压系统并联在核磁共振系统与压力传感器3的线路之上,循环泵与核磁共振系统的竖直上下两端连接,压力传感器1、压力传感器2与压力传感器3传感数据进入数据连接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压系统包括围压泵;
所述核磁共振系统包含核磁共振线圈、核磁共振仪专用夹持器、核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
3.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岩心抽真空加压饱和柴油,放入核磁共振仪专用夹持器中;
关闭阀门2、3,打开阀门1,用柱塞泵对压裂液储存器进行恒流驱液,观察压力传感器1的读数,即微小容器内憋压的数值;
当憋压过程完成后,关闭阀门1,用围压系统将围压调至10MPa同时打开阀门2,此时让微小容器内的压裂液自发的向岩心夹持器中流动,观察压力传感器1的读数变化,同时用核磁数据系统观察岩心中原油的分布状况;
当压力传感器1读数不再变化时,此时微小容器内压力与岩心所受的置换压力相同,用核磁共振系统观察岩心内原油分布情况,并观察T2谱,当核磁成像以及T2谱不再变化时,此时水压等于地层压力的情况模拟结束,记录下数据;
岩心内原油T2谱完成后,观察压力传感器3与压力传感器2的数值,若此时存在压力传感器2小于压力传感器3读数时,核磁共振仪每隔1h扫描岩心并进行成像,得到岩心中柴油的T2图谱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图。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泵对压裂液储存器进行恒流驱液是通过关闭压裂液储存器的输出渠道,营造阶段性的密闭空间,形成憋压环境,并通过压力传感器获取此时的憋压数值。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压系统调到10MPa是根据多个实验数据对比后选择的,
当围压系统不进行调压情况下,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过快,使得渗析幅度过大,原油T2图谱变化过快不易记录,柴油T2图谱变化过小不具有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5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相对较快,使得渗析幅度较大,原油T2图谱变化较快不易记录,柴油T2图谱变化较小,原油T2图谱与柴油T2图谱之间存在重叠较多,不具有显著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10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相对平缓,使得渗析幅度明显,原油T2图谱清晰易记录,柴油T2图谱变化清晰易记录,原油T2图谱与柴油T2图谱之间不存在重叠现象,具有显著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15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较慢,使得渗透情况幅度较小,原油T2图谱变化幅度较小,柴油T2图谱变化较大,原油T2与柴油T2图谱之间峰值与波动曲线差距过大,不具有显著实验效果;
当围压系统选择20MPa压强进行调压时,憋压状态下压裂液流动速度过慢,使得渗透过少,不具有实验的前提基础;
所述围压系统调到10MPa是综合多个实验数据结果展示对比后,进行择优选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压力传感器1读数不再变化时,说明压力传感器1的压力读取数据固定,用核磁共振系统观察岩心内原油分布情况,并观察T2谱,当核磁成像以及T2谱不再变化时,此时水压等于地层压力的情况模拟结束,记录下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油T2谱不再变化后,若此时存在压力传感器2读数小于压力传感器3读数,说明核磁共振系统在进行排压处理,是在模拟井周压力小于地层压力状态,所以需要在岩心下游端压力衰减过程中,核磁共振仪每隔1h扫描岩心并进行成像,得到岩心中柴油的T2图谱和孔隙中的油水分布图。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岩心抽真空加压饱和柴油,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围压加载至40MPa,温度设置为40℃,并在此压力下老化1h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
所述实验前准备工作是为了更好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油田开发流程;
所述围压加载到40MPa是因为这是原地有效应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小容器是一个能够容纳3ml液体的容器,且能够承受40MPa的压力,其作用是作为中间缓存容器。
10.如权利要求6、7和9任一所述的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作用是检测压力变化值,在这里主要用来观察渗吸置换过程中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以及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三个阶段;
当阀门1打开后,压力传感器1从初始数值开始感受压力到当压力传感数值不再变化这一阶段,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
当压力传感器1数值不再变化且压力传感器2数值大于压力传感器3时,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
当压力传感器1数值不再变化且压力传感器2数值小于压力传感器3数值时,井周压力<地层孔隙压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04003.2A CN115992700B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04003.2A CN115992700B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92700A true CN115992700A (zh) | 2023-04-21 |
CN115992700B CN115992700B (zh) | 2023-08-08 |
Family
ID=85989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04003.2A Active CN115992700B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92700B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13531A1 (en) * | 2013-07-24 | 2015-01-29 | Adams D Jack | Optimization of biogenic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hydrocarbon sources |
WO2015034647A1 (en) * | 2013-09-03 | 2015-03-12 | 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 | Well treatment |
WO2015034652A1 (en) * | 2013-09-03 | 2015-03-12 | 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 | Well treatment with untethered and/or autonomous device |
US20160369158A1 (en) * | 2015-06-19 | 2016-12-22 | Petroraza Sas | Nanofluids for oil recovery from tight light oil reservoirs and methods of their use |
WO2018218362A1 (en) * | 2017-06-01 | 2018-12-06 | Trican Well Service Ltd. | Proppant treatment and enhanced water imbibition in tight subterranean formations by using dendrimers |
CN108979630A (zh) * | 2018-07-27 | 2018-12-11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应变片式压力测试致密油渗吸实验装置 |
CN109856030A (zh) * | 2019-02-15 | 2019-06-07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渗吸实验装置以及渗吸采出程度的确定方法 |
CN109883922A (zh) * | 2019-03-20 | 2019-06-14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一种致密岩心中压裂液的实时监测系统以及实时监测方法 |
CN112858133A (zh) * | 2021-01-12 | 2021-05-28 | 西安石油大学 | 致密油藏裂缝动态渗吸排驱规律评价方法 |
US20210165126A1 (en) * | 2018-03-15 | 2021-06-03 | The Penn State Research Foundation | Method for improved recovery in ultra-tight reservoirs based on diffusion |
CN114460120A (zh) * | 2021-10-27 | 2022-05-10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致密油渗吸置换的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 |
CN115263286A (zh) * | 2022-07-19 | 2022-11-01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水平井压裂后焖-排-产一体化物理模拟装置和方法 |
-
2022
- 2022-11-10 CN CN202211404003.2A patent/CN11599270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13531A1 (en) * | 2013-07-24 | 2015-01-29 | Adams D Jack | Optimization of biogenic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hydrocarbon sources |
WO2015034647A1 (en) * | 2013-09-03 | 2015-03-12 | 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 | Well treatment |
WO2015034652A1 (en) * | 2013-09-03 | 2015-03-12 | 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 | Well treatment with untethered and/or autonomous device |
US20160369158A1 (en) * | 2015-06-19 | 2016-12-22 | Petroraza Sas | Nanofluids for oil recovery from tight light oil reservoirs and methods of their use |
WO2018218362A1 (en) * | 2017-06-01 | 2018-12-06 | Trican Well Service Ltd. | Proppant treatment and enhanced water imbibition in tight subterranean formations by using dendrimers |
US20210165126A1 (en) * | 2018-03-15 | 2021-06-03 | The Penn State Research Foundation | Method for improved recovery in ultra-tight reservoirs based on diffusion |
CN108979630A (zh) * | 2018-07-27 | 2018-12-11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应变片式压力测试致密油渗吸实验装置 |
CN109856030A (zh) * | 2019-02-15 | 2019-06-07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渗吸实验装置以及渗吸采出程度的确定方法 |
CN109883922A (zh) * | 2019-03-20 | 2019-06-14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一种致密岩心中压裂液的实时监测系统以及实时监测方法 |
CN112858133A (zh) * | 2021-01-12 | 2021-05-28 | 西安石油大学 | 致密油藏裂缝动态渗吸排驱规律评价方法 |
CN114460120A (zh) * | 2021-10-27 | 2022-05-10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致密油渗吸置换的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 |
CN115263286A (zh) * | 2022-07-19 | 2022-11-01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水平井压裂后焖-排-产一体化物理模拟装置和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王向阳;杨正明;刘学伟;丁云宏;: "致密油藏大模型逆向渗吸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科学技术与工程, no. 08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92700B (zh) | 2023-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Bai et al. | Effect of fracture on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il distribution during CO2 huff-n-puff under tight and low-permeability conditions | |
Cheng et al. | New insights into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tight oil sandstones with NMR | |
CN109612896B (zh) | 含裂缝的真实砂岩岩心物理模拟及驱油效果评价方法 | |
Wan et al. | Pore-scale analysis of gas huff-n-puff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waterflooding process | |
Bostrom et al. | The time-dependent permeability damage caused by fracture fluid | |
CN103257151B (zh) | 一种定量评价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孔喉动用规律的方法 | |
CN104316554B (zh) | 储层孔隙水可动性测试方法 | |
CN109267980B (zh) | 压力脉冲提高注入水渗吸驱油效率和确定脉冲次数的方法 | |
CN103233725A (zh) | 高温高压全直径岩心泥浆污染评价的测定装置及方法 | |
Brown | Capillary effects on fault-fill sealing | |
Ding et al. | Capillary number correlations for gas-liquid systems | |
CN109342287A (zh) | 一种气水稳态渗流的判定方法 | |
Liu et al. | Quantitative study of CO2 huff-n-puff enhanced oil recovery in tight formation using online NMR technology | |
CN114460120A (zh) |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致密油渗吸置换的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 | |
CN110145291A (zh) | 一种体积压裂动态返排模拟装置及模拟方法 | |
CN110320228B (zh) | 页岩油储层注co2渗吸驱油效率的测试分析方法及装置 | |
Deng et al. | Mechanism study of water control and oil recovery improvement by polymer gels based 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
Guo et al. | Water invasion and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in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using core displacement and NMR | |
CN115992700B (zh) | 一种模拟低渗致密油藏“压-焖-排-采”的实验装置和方法 | |
CN112444610A (zh) | 岩心微裂缝实验方法 | |
Ren et al. | Determination of microscopic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 |
Liu et al. |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Aqueous Phase on CO2 Huff ‘n’Puff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Stimulation Measures and Mechanisms | |
Hu et al. | Effect of dynamic imbibi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 |
CN117129506A (zh) |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致密油藏岩心带压渗吸装置和方法 | |
Jian et al.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Fractur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Deep Coal Sea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