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0003A -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0003A
CN115990003A CN202111220921.5A CN202111220921A CN115990003A CN 115990003 A CN115990003 A CN 115990003A CN 202111220921 A CN202111220921 A CN 202111220921A CN 115990003 A CN115990003 A CN 1159900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arable device
sensor
wearable
disposed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2092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胜蓝
卢士强
赵梦龙
杨波
张斌
何谦
杨荣广
程天宇
郑文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2092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9000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7394 priority patent/WO202306586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990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00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1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body parts ; Diagnostic temperature sensing, e.g. for malignant or inflamed tiss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05Simultaneously evaluating both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body conditions, e.g. heart and respiratory cond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4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 A61B5/1455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in vivo, e.g. gas concentration, pH value;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fluids or tissues, e.g. interstitial fluid, cerebral tissue using optical sensors, e.g. spectral photometrical oxim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25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5/251Means for maintaining electrode contact with the body
    • A61B5/256Wearable electrodes, e.g. having straps or ba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25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5/279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 A61B5/28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for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7/00Instruments for auscul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7/00Instruments for auscultation
    • A61B7/02Stethoscop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设备主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池和主板,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置有传感器,第二表面上设置有传感器,主板和电池连接,传感器和主板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通过侧壁连接,侧壁上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将设备主体穿戴在人体上;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内设置有心肺音传感器,第二区域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可以实现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健康指标的监测。

Description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由于其便携性和智能性而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可穿戴设备上可以集成多样化的传感器,用来监测人体健康指标。相关技术中,可穿戴设备的类型较为单一,例如手表手环类的可穿戴设备,仅可以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通过紧贴手腕皮肤一侧的传感器,实现数据监测。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可穿戴设备,无法实现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健康指标的监测。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可以实现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健康指标的多参数精确监测。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设备主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池和主板,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传感器,主板和电池连接,传感器和主板上的处理器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通过侧壁连接,侧壁上设置有固定部,设备主体通过固定部与人体连接;其中,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内设置有心肺音传感器,第二区域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其设备主体上可以集成多样化的传感器,设备主体可以借助固定部穿戴在人体上,实现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健康指标的监测;并且,该设备主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具有背向设置的传感器,可以联动测量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测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处理器通过心肺音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数据进行呼吸道感染筛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心肺音传感器用于检测心音,处理器通过心肺音传感器测量的心音数据进行结构性心脏病筛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心肺音传感器用于检测胎心音,处理器通过心肺音传感器测量的胎心音数据进行胎儿心率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内还设置有压力脉搏波传感器,设备主体包括加速度计,加速度计与主板连接;处理器通过压力脉搏波传感器测得的压力数据和加速度计测得的加速度数据进行胎动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内还设置有第一ECG电极,第二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ECG电极,处理器通过第一ECG电极和第二ECG电极测得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心律失常检测。
上述多种应用中,传感器可以实现不同的特征参数测量,处理器根据不同的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的人体健康监测功能,从而可以扩展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温度传感器包括测温薄膜,位于第二区域内的测温薄膜和第一ECG电极相互绝缘设置。
设置测温薄膜作为温度传感器,可以方便将测温薄膜和ECG电极集成在同一个区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测温薄膜和第一ECG电极设置在第二区域内的同一基底层上,基底层上设置有通孔,测温薄膜和第一ECG电极通过设置在通孔内的导线和主板连接。
在一个基底层上同时集成多个传感器的检测电极,相比于分别设置多个检测电极来说,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增大检测电极的面积,有利于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测温薄膜和第一ECG电极为柔性件,测温薄膜和第一ECG电极设置在第二区域内的同一基底层上,测温薄膜和第一ECG电极延伸至基底层和外壳的接缝内,并通过导线和主板连接。
在设备主体上与人体接触的区域设置柔性件,并将传感器集成在柔性件内,可以保证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为卡槽,卡槽的数量至少有两个,卡槽分别设置在设备主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壳包括顶壳和底盖,顶壳包括第一表面和侧壁,底盖包括第二表面,底盖盖设在顶壳上。
本实施方式中,设备主体上的卡槽设置在端部,对设备主体内部器件的排布影响较小,整体上设备主体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为卡槽,卡槽包括第一内壁面、第二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第一内壁面和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第二内壁面和第二表面相对设置,第三内壁面连接在第一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之间,第三内壁面和未与卡槽连通的侧壁相对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壳包括主框架、上盖和下盖,主框架包括卡槽和与第三内壁面相对设置的侧壁,上盖包括第一表面,下盖包括第二表面,上盖和下盖分别盖设在主框架的两侧。
上述设备主体的外壳整体架构,可以视为一个具有空心腔体的U型结构,设备主体一方面具有U型卡槽,便于固定,另一方面,内部的连通使得传感器、主板、电池等结构可以顺利实现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设备主体还包括按键,按键和主板连接,按键设置在侧壁上或者第一表面上或者第二表面上。
按键可以用来控制设备主体的开启、关闭以及功能的切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设备主体还包括充电部,充电部和主板连接,充电部设置在侧壁上或者第一表面上或者第二表面上。
充电部可以用来与外部充电装置连接,以为设备主体充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具有弧度的曲面。
由于人体表面并非绝对平面,例如胸部、腹部是曲面,手臂、腿部等部位的曲率更大,因此,将用来布置传感器的表面设置为曲面,能够让传感器更好地和身体各部位贴合,达到舒适的效果,且能提升信号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穿戴件,设备主体通过固定部连接在穿戴件上,穿戴件用于穿戴在人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穿戴件包括手套、表带、腰带、臂带、护膝、头带、颈带、胸带、衣服、袜子、眼镜。
设备主体借助穿戴件穿戴在人体上,有利于可穿戴设备和人体之间接触的稳定性。设备主体可以借助不同的穿戴件穿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从而实现人体不同部位的检测,扩展功能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设备主体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第一主体的一端和第二主体的一端通过转轴组件连接,第一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第二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设置有传感器;设备主体内还设置有电池和主板,主板和电池电连接,传感器和主板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通过转轴组件连接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使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呈不同夹角时,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传感器的检测方向可以呈现相同或不同朝向,从而使得设备主体适用于更多场景下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可以提高可穿戴设备的实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夹角通过转轴组件改变,夹角范围是0度到360度。
转轴组件使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的夹角可无极调节,由于人体表面并非绝对平面,例如胸部、腹部是曲面,手臂、腿部等部位的曲率更大,无极调节能够让检测电极更好地和身体各部位贴合,达到舒适的效果,且能提升信号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夹角为0,第一表面位于第一主体的背向第二主体的一侧,第二表面位于第二主体的背向第一主体的一侧,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之间形成卡槽,卡槽用于将设备主体穿戴在人体上。
此时,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传感器背向设置,可以分别用来测量不同的人体特征参数,实现多个参数的联动测量,从而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身体指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夹角为180度,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传感器可以同时接触人体的某一部位,以同时采集多传感器的指标数据,可实现多生理参数的同时监测,给出综合的分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夹角为360度,第一表面位于第一主体的面向第二主体的一侧,第二表面位于第二主体的面向第一主体的一侧,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卡槽,卡槽用于将设备主体穿戴在人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传感器为透射型血氧传感器。
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传感器可以应用在透射式血氧检测场景下,将用户的手指夹设在U型卡槽内,则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传感器可以构成透射式指夹血氧仪。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可穿戴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和上述的可穿戴设备,终端设备和可穿戴设备通信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系统,可穿戴设备可以实现人体不同部位的健康指标检测,终端设备可以指导用户正确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更加准确的测量,可以对可穿戴设备的检测进行数据处理,可以更直观地呈现检测结果,从而可以提高人体健康指标监测的有效性。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应用于上述可穿戴系统,方法包括:
响应于第一操作,显示第一用户界面,第一用户界面包括第一人体轮廓图像;
在第一人体轮廓图像上显示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用于指示用户将可穿戴设备放置在第一目标检测位置;
显示第二用户界面,第二用户界面包括第二人体轮廓图像和可穿戴设备在第二人体轮廓图像上的第一放置位置,第一放置位置与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匹配;
显示第一特征参数,第一特征参数为可穿戴设备在第一放置位置获取的人体特征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还包括:
显示第三用户界面,第三用户界面包括第三人体轮廓图像和第二目标检测位置,第二目标检测位置用于指示用户将可穿戴设备放置在第二目标检测位置;
显示第四用户界面,第四用户界面包括第四人体轮廓图像和可穿戴设备在第四人体轮廓图像上的第二放置位置,第二放置位置与第二目标检测位置匹配;
显示第二特征参数,第二特征参数为可穿戴设备在第二放置位置获取的人体特征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还包括:显示图像指示信息和文字指示信息,图像指示信息包括位于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的第一标记和位于第二目标检测位置的第二标记,第一标记用于指示第一特征参数对应的测量结果,第二标记用于指示第二特征参数对应的测量结果,文字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特征参数和第二特征参数共同对应的测量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系统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利用终端设备指导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测量生理指标,指引过程直观,可以降低用户的操作难度,提高用户体验,并提高可穿戴设备检测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上可以集成多样化的传感器,设备主体可以通过固定部穿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可以实现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健康指标的监测;并且,该设备主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具有背向设置的传感器,多个可以联动测量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测量信息。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一种侧视图;
图1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另一种侧视图;
图1c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又一种侧视图;
图2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和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和手表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通过表带佩戴在腕部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佩戴在腕部时的一种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和穿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通过穿戴件固定在用户腹部的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臂带上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护膝上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上衣口袋上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袜子上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口罩上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围脖上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裤腰上的示意图;
图16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b为图16a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断面图;
图18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外壳的断面示意图;
图18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外壳的爆炸示意图;
图19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19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角度的断面示意图;
图21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1b为图21a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a提供的设备主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23为图21a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电极的走线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电极的另一种走线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ECG电极和测温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薄膜的制作工艺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射注塑成型的柔性件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处于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处于又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状态变化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系统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的流程图;
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侧的测量步骤图;
图36a-图36i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人机交互界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设备主体;101-主框架;1011-第一支撑板;1012-第二支撑板;1013-连接板;102-上盖;103-下盖;104-顶壳;105-底盖;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13-侧壁;14-固定部;141-第一内壁面;142-第二内壁面;143-第三内壁面;15-传感器;15a-ECG电极;15b-测温薄膜;1501-电极;1502-基底层;1503-导线;1504-隔热层;1505-第一金属线;1506-第二金属线;1507-保护层;1508-非导电硅胶;1509-导电硅胶;151-第一传感器;152-第二传感器;153-第三传感器;154-第四传感器;155-第五传感器;16-主板;161、162、163、164、165-柔性电路板;17-电池;181-按键;182-充电部;19-转轴组件;200-穿戴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可穿戴设备通过集成传感器,可以获取佩戴者的体征数据,以记录和监测用户的健康。相关技术中,用来监测人体健康指标的可穿戴设备,主要形式包括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手表和手环可以通过表带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通过紧贴手腕皮肤一侧的传感器,利用光电容积脉搏波(photoelectric plethysmography,PPG)或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等方式实现对用户的心率或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参数的测量。
在一种相关技术中,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功能模块集成在表体和手环主体内,而表带仅起到佩戴作用,表带上未设置传感器,无法具有测量功能,因此难以应对手表和手环日益增长的功能拓展需求。
在另一种相关技术中,表带内也可以集成一些传感器,以扩展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表带往往适配性差,且功能表带的长短表带可能会对传感器造成遮挡,并且,表带上的传感器需要自供电,会造成表带体积增大。
在另一种相关技术中,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可以设置为可拆结构,例如,表带或者表耳可更换,此时,快拆机构外露于表体之外,无法适配通用表带,难以实现简洁的外观效果,且对表体的外观归一化要求高。
从上述相关技术可以看出,对于手表手环式的可穿戴设备来说,增加设置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以扩展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需求,难度较高,对于其它形式的可穿戴设备来说同样如此。并且,目前相关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结构形式较为单一,仅可以实现一个部位的测量,例如手表手环式的可穿戴设备仅可以实现手腕处的参数测量,头盔式的可穿戴设备仅可以实现头部参数测量。即,相关技术提供的可穿戴设备,无法实现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健康指标的监测。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其设备主体上可以集成多样化的传感器,设备主体自身具有卡槽,可以卡接固定在表带、臂带等约束物上,实现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健康指标的监测;并且,该设备主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具有背向设置的传感器,可以联动测量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测量信息。
以下,参考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主要结构以及应用场景。
图1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一种侧视图,图1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另一种侧视图,图1c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又一种侧视图。参考图1a-图1c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设备主体100,设备主体100可以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池和主板(图中未示出),外壳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表面11上可以设置传感器15,第二表面12上可以设置传感器15,主板和电池连接,传感器15和主板连接。
其中,设备主体100内集成的传感器的类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加速度计、陀螺仪、心/肺/胎心音传感器、ECG、PPG、温度传感器、压力脉搏波传感器、汗液检测传感器、血糖检测传感器、肌电检测传感器、皮电检测传感器、超声传感器、射频传感器、气压计(测海拔)等类型。
设备主体100内可以设置主板和电池,主板和电池电连接,传感器和主板电连接,主板上可以包括处理器、储存单元、通讯单元、人机交互模块等单元,其中,处理器用来处理分析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储存单元用来储存采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通讯单元用来传输数据,与手表、手机、电脑、云端等通过蓝牙等方式实现通讯,人机交互模块用来与用户进行交互及干预,例如通过语音、振动、视觉等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可以通过侧壁13连接,侧壁13上可以设置固定部14,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与人体连接,即利用固定部14可以将设备主体100穿戴在人体上。
固定部14的具体结构在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制,示例性地,固定部14可以为卡槽、凸台、凸柱、卡环等多种类型。应理解,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直接与人体连接,或者,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连接在穿戴件上,再通过穿戴件穿戴在人体上,穿戴件例如可以包括手套、表带、腰带、臂带、护膝、头带、颈带、胸带、衣服、袜子、眼镜等。
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的形状可以有多种,示例性地,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可以设置为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可以均设置为矩形,应理解,该矩形并非严格限定于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而可以为四角具有倒角的倒角矩形或者四角具有圆角的圆角矩形,在矩形的四角设置圆角和倒角,对整体的矩形形貌影响可忽略,同时有利于工艺加工,并可以防止应力集中。相比设置为多边形来说,设置为矩形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的优点。
相比于将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设置为圆形或椭圆形来说,将其设置为矩形可以形成四个侧壁13,更有利于在侧壁13上设置固定部14。
对于人体来说,每个健康指标的监测具有相对应的最佳监测位置,例如压力脉搏波在手腕处测量、心音在胸口处测量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可以利用固定部14卡接在表带、腰带、衣物等穿戴件上,进行固定或限位,以实现人体不同部位的指标检测。
固定部14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以下以卡槽结构的固定部14作为示例。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a所示,固定部14为卡槽,该卡槽可以连通三个侧壁13,卡槽包括第一内壁面141、第二内壁面142和第三内壁面143,第一内壁面141和第一表面11相对设置,第二内壁面142和第二表面12相对设置,第三内壁面143连接在第一内壁面141和第二内壁面142之间,第三内壁面143和未与卡槽连通的侧壁13相对设置。此时,卡槽整体上可以视为U型槽,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U型槽卡接在表带、腰带、袜子、衣物等穿戴件上,或者卡接在类似于腰带的辅助件上,再佩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b所示,卡槽可以连通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3,此时,卡槽的开口可以位于侧壁13的中部,卡槽的开口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其它形状,卡槽的开口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此时,通过在卡槽内穿设带状的辅助件,可以将设备主体100佩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c所示,卡槽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卡槽可以分别设置在设备主体100的两端。示例性地,两个卡槽可以设置在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卡槽可以由侧壁13向内凹陷形成,且卡槽的内径可以大于卡槽在侧壁13上的开口的宽度。此时,通过在卡槽内穿设带状的辅助件,可以将设备主体100佩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
上述卡槽的结构仅为示例,而不对卡槽的结构构成限定。上述实施方式中,卡槽设置为通槽,并可以连通至少两个侧壁13。或者,卡槽也可以为开设在侧壁13上的盲槽。
以下,以图1a所示的设备主体100的结构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的结构及使用场景做说明。
图2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a和图2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设备主体100,设备主体100的外壳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表面11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传感器,第二表面12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传感器,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可以通过侧壁13连接,侧壁13上可以设置固定部14,固定部14可以为U型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在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可以设置相同或不同的传感器,因此,可以利用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不同的传感器进行联动测量,实现多个参数的同时测量,并利用处理器对多个参数结合分析,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身体指标数据。
在一种典型的使用场景中,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卡接在穿戴件200上,该穿戴件200可以为手表的表带。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和手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和手表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和图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可以与手表配合使用,其中手表可以包括表带和表体,设备主体100可以利用固定部14卡接在表带上。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通过表带佩戴在腕部的示意图。参考图5所示,设备主体100固定在表带并佩戴在用户腕部后,设备主体100上的其中一个传感器可以紧贴腕部皮肤设置,位于腕部桡动脉的上方,使得传感器可测量腕部的身体指标,例如ECG、PPG、体温、腕部皮温、压力脉搏波、汗液、血糖、肌电、皮电、超声、射频、皮肤僵硬度(牛皮癣、皮肤癌)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设备主体100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各自设置有传感器15,在第二表面12上的传感器15面向腕部皮肤设置时,第一表面11上的传感器15暴露在外,此时,如图5中场景,另一只手可以放置在第一表面11上的传感器15上,使得两个表面上的传感器15可以同时工作,配合测量上述身体指标。
以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为例,当设备主体100佩戴在用户腕部时,第二表面12上的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用户腕部皮肤的温度,而第一表面11上的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环境温度,通过腕部皮肤温度和环境温度结合分析,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用户体温的数据。或者,用户可以抬起手腕使设备主体100接触用户额头,此时第一表面11上的温度传感器可以检测用户的额温,结合腕部皮肤温度和额温,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用户体温数据。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上述手表为智能手表,具有测量腕部身体指标的传感器的基础上,上述设备主体100与手表同时使用时,可以增加测量的参数类型,相当于对手表的功能进行了扩展,可以提高可穿戴设备整体的功能多样性。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佩戴在腕部时的一种使用场景示意图。参考图6所示,在一种较为典型的应用场景中,设备主体100固定在表带上并佩戴在用户腕部后,第二表面12可以紧贴用户腕部皮肤,可以利用第二表面12内的压力脉搏波传感器测量用户的心率数据,同时,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均可以设置温度传感器,以测量用户腕部皮肤的温度数据和外部环境的温度数据。用户还可以抬起腕部使第一表面11靠近胸口,利用第一表面11上的心肺音传感器,测量用户的心肺音数据。
设备主体100内的处理器根据上述测量得到用户腕部皮肤温度数据和外部环境温度数据计算用户体温,可以结合上述心率、心肺音数据,进一步筛查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症状。例如,如果用户出现体温上升、心率上升,并伴随湿啰音、干啰音等肺音,则判断用户存在呼吸道感染,从而通过设备主体上的指示灯或与设备主体连接的手表或手机对用户进行提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仅利用用户体温以及肺音对呼吸道感染进行筛查,此时,第二表面12内也可以不设置压力脉搏波传感器。
在另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中,例如对于孕妇,设备主体100固定在表带并佩戴在用户腕部后,用户可以将腕部移动至腹部,使第二表面12上的压力脉搏波传感器测量用户的血压和心率数据,同时,第一表面11上的心肺音传感器可以测量用户腹部的胎心音,从而实现胎心和胎动的监测。
除了将设备主体100固定在表带上的使用场景外,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还可以固定在带状的穿戴件200上,以穿戴在用户身体其他部位。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和穿戴件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所示,穿戴件200可以呈带状,设备主体100可以利用固定部14卡接在穿戴件200上,该带状的穿戴件200可穿戴在躯干的任意位置,例如:可以穿戴在胸口,则可监测心音、呼吸音、咳嗽音、心率、体温、汗液、超声、射频、皮电等参数;或者可以固定在腰腹上,则可监测肠鸣音,判断肠梗阻、腹泻等疾病;或者,孕妇可以将其穿戴在腹部,可监测胎心/胎动、超声等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对穿戴件200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制,穿戴件200可以为具有弹性的环状结构,或者,可以具有卡扣等结构以用来调节其实际使用长度。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通过穿戴件固定在用户腹部的使用场景示意图。参考图8所示,设备主体100卡接在穿戴件200上之后,穿戴件200可以穿戴在孕妇的腹部,以使设备主体100上的传感器可以监测胎心/胎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传感器可以进行联动测量,例如,第一表面11可以接触腹部,第二表面12可以接触用户腕部,使第一表面11上的心肺音传感器可以测量用户腹部的胎心音,同时,第二表面12上的压力脉搏波传感器测量用户的血压和心率数据。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设备主体100包括加速度计,所述加速度计与所述主板连接,且其第一表面11的第二区域内设置有压力脉搏波传感器用于识别腹部的压力变化值,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压力数据和所述加速度数据进行胎动检测。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利用多个设备主体100进行联动测量,如图8中所示,穿戴件200可以穿戴在孕妇的腹部,两个设备主体100可以卡接在穿戴件200上,其中一个设备主体200的压力脉搏波传感器可识别腹部的压力变化值,配合加速度计可识别胎动,另一个设备主体200的心肺音传感器可识别胎心音。两个设备主体100均可以通过通讯单元与手表/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通讯,结合两个设备主体100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现胎心和胎动的检测。
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还可以具有对身体进行健康干预的功能。示例性地,设备主体100内部可以设置振动马达,以对腹部振动干预,促进肠胃新陈代谢;设备主体100内部可以设置扬声器,以在检测到胎动时播放音乐进行胎教。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通过表带或者特制的带状穿戴件200来固定,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穿戴件200还可以包括手套、腰带、臂带、护膝、头带、颈带、胸带、衣服或袜子等常见的用户自身具有的穿戴物品,设备主体100可以直接利用固定部14,卡接在这些穿戴件200上。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臂带上的示意图。参考图9所示,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固定在臂带上,以检测用户的心率、活动状态、汗液、皮电、血糖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内可以设置血糖干预模块,当检测到血糖偏高时,支持给人体供应药物,示例性地,可以利用渗透法,通过加热让皮肤毛孔放大,使药物能穿透皮肤进入体内,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标,让用户血糖达到正常稳定水平。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护膝上的示意图。参考图10所示,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固定在护膝上,以检测膝盖活动过程中的声音,从而判断磨损和膝盖积液水平,设备主体100还可以监测膝盖的活动角度/冲击状态等。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上衣口袋上的示意图。参考图11所示,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固定在上衣口袋,上衣口袋靠近用户胸腔,可以方便设备主体100监测心肺音、咳嗽音等。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袜子上的示意图。参考图12所示,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固定在袜子上,可以利用声音传感器监测脚踝损伤声音、跑步着地声音、落地的冲击/角度、运动中的活跃水平,该活跃水平例如可以为篮球-起跳次数/跑动水平/活跃状态等,羽毛球-起跳次数/跑动水平等、足球-射门次数/传球次数等。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口罩上的示意图。参考图13所示,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固定在口罩上,可以方便地监测用户的呼吸音、咳嗽音、呼吸率等。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围脖上的示意图。参考图14所示,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固定在围脖上,可以方便地监测颈动脉音,气管/支气管呼吸音等。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固定在裤腰上的示意图。参考图15所示,设备主体100可以通过固定部14固定在裤腰上,可以方便地监测可监测肠鸣音,判断肠梗阻、腹泻等疾病。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设备主体100可以固定在汽车安全带上,例如固定在驾驶员的安全带上,能够监测驾驶员的姿态(是否犯困造成身体倾斜)、呼吸率、心率、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等健康体征数据,从而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并且,通过设备主体100与车机的联动,可以给予驾驶员语音、振动、座椅调节等反馈,同时配合自动驾驶技术判断周边环境情况进行减速,靠边停车等。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设备主体100可以固定在背包背带上,可以测量呼吸音、活动量等数据。例如:在登山过程中,可实时监测呼吸指标、血氧、海拔、活动量指标,综合判断当前运动生理情况,在出现高原反应等异常前及时给用户提示,引导休息或采取其他干预方式。
上述设备主体100的应用场景仅为部分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基于利用设备主体100的固定部14结构佩戴在人体上的方案,可以扩展出更多设备主体100的应用场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相关技术中,手表的表体、手环的主体、血压测量装置等可穿戴设备的主体结构,均需要利用附件来实现固定和佩戴,附件包括魔术贴、卡扣、表带等结构,附件本身存在重量,对于长时间佩戴有负担,并且附件不容易携带,容易丢失。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设备主体100自身具有的固定部14结构,即可以将设备主体100通过卡接的方式实现固定,可以节省可穿戴设备的重量,并降低附件丢失的风险。
固定部14的内部可以设置防滑结构,例如,在第一内壁面141或者第二内壁面142上,可以设置防滑凸点或者防滑软胶条,以使穿戴件200卡接在固定部14内时,实现过盈配合,不容易脱出,可以提高固定的可靠性。
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如上图中所示,仅佩戴一个设备主体100,或者,也可以同时佩戴多个设备主体100,以同时采集多传感器的指标数据,比如腕部表带和腰带上同时佩戴设备主体100,可实现多生理参数的同时监测,给出综合的分析,例如可结合连续体温、呼吸音、心率等参数综合评估呼吸道感染。
同一设备主体100对身体的多个部位进行指标监测,不同指标之间可相互标定,让指标监测更准确。示例性地,佩戴在腕部的设备主体100可持续监测体温(通过算法计算体温)和腕部皮温,佩戴在额头的设备主体100可以测量额温,通过额温可对腕部连续体温进行标定,让体温出值更准确。
应理解,对于佩戴在身体同一位置的多个设备主体100,或者对于一个设备主体100上的多个传感器采集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更精准的计算生理参数。示例性地,佩戴在腕部的设备主体100,可以同时监测ECG和压力脉搏波,可以计算脉搏波传导速度,再结合压力脉搏波的原始波形特征,从而更精准地判断动脉硬化的情况。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仅示出了设备主体100的主要结构,而未详细描述设备主体100的具体形状、传感器的具体位置布置、设备主体100内部的主板和电池的布局等细节结构特征。
以下,参考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6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6b为图16a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6a和图16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设备主体100,设备主体100的外壳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可以通过侧壁13连接,侧壁13上可以形成固定部14,该固定部14整体可以呈U型卡槽,与上述图1a、图2a和图2b中的结构类似,利用该U型卡槽的结构,可以将设备主体100卡接在不同的穿戴件上。
其中,第一表面11上可以设置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内用来设置传感器,每个区域内设置的传感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多个。传感器所在区域的形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可以设置为矩形、圆形或其它形状,示例性地,图中矩形区域为第一区域,圆形区域为第二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1上可以设置第一传感器151和第二传感器152,分别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内,第二表面12上可以设置第三传感器153,在一种示例中,第一传感器151可以为心肺音传感器,第二传感器152可以为ECG电极,第三传感器153可以为ECG电极。
侧壁13上还可以设置按键181和充电部182,按键181和充电部182可以与设备主体100内部的主板电连接,按键181可以用来控制设备主体100的开启、关闭以及功能的切换,充电部182可以用来与外部充电装置连接,以为设备主体100充电,充电部182的结构例如可以为金属触点。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断面图。参考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内可以设置主板16和电池17,主板16和电池17电连接,各传感器和主板16电连接,电池17用来为设备主体100供电,主板16可以接收各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
主板16和电池17可以设置在第一表面11和固定部14之间,其中主板16可以设置在第一传感器151的下方,电池17可以设置在第二传感器152的下方。
在第一表面11和固定部14之间,第一传感器151的下方可以设置测压薄膜1511,测压薄膜1511和主板16连接,在第一传感器151工作时,通过测压薄膜1511的微形变可以得到肺音、心音、肠鸣音、胎心音等数据;第二传感器152可以包括ECG电极,第二传感器152和固定部14之间可以设置第四传感器154,第四传感器154可以为温度传感器,第二传感器152和第四传感器154分别和主板16电连接,分别用来检测心电图和体温;第三传感器153可以包括ECG电极,第三传感器153和固定部14之间可以设置第五传感器155,第三传感器153和第五传感器155可以分别和主板16电连接,分别用来检测心电图和体温。
应理解,设备主体100的体积较小,整体的长度尺寸和宽度尺寸不超过20mm,厚度不超过10mm,因此,将主板16、电池17、多个传感器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走线收容在体积较小的设备主体100中,难度较高。并且,设备主体100需要利用自身具有的U型卡槽来实现固定,因而,设备主体100的外壳架构至关重要。
图18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外壳的断面示意图,图18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外壳的爆炸示意图。参考图18a和图18b所示,设备主体100的外壳可以包括主框架101、上盖102和下盖103,上盖102和下盖103分别盖设在主框架101的两侧,第一表面11设置在上盖102上,第二表面12设置在下盖103上,固定部14和侧壁13设置在主框架101上。
其中,主框架101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1011、第二支撑板1012、连接板1013和侧壁13,第一支撑板1011和第二支撑板1012相对设置,连接板1013连接在第一支撑板1011的一端和第二支撑板1012的一端,第一支撑板1011、第二支撑板1012和连接板1013围设形成U型卡槽。侧壁13和连接板1013可以相对设置,且侧壁13可以和连接板101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以形成容置空间。
结合图17可以看出,主板16、电池17、测压薄膜1151和第四传感器154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11和上盖102之间,第五传感器155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板1012和下盖103之间。侧壁13上设置有开孔,按键181和充电部182可以盖设在该开孔内,且按键181和充电部182的内部电子器件可以设置在侧壁13和连接板1013之间的容置空间内。
上述设备主体100的外壳整体架构,可以视为一个具有空心腔体的U型结构,设备主体100一方面具有U型卡槽,便于固定,另一方面,内部的连通使得传感器15、主板16、电池17等结构可以顺利实现电连接。
图19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爆炸示意图。参考图19a所示,主板16和电池17可以呈左右并排设置,主板16和电池17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161电连接,测压薄膜1511可以位于主板16的上方,并通过柔性电路板162与主板16电连接,第四传感器154可以位于电池17的上方,并通过柔性电路板163和主板16电连接。
图19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参考图19b所示,第五传感器155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164与主板16电连接,柔性电路板164可以自第五传感器155处开始延伸,并沿着连接板1014延伸至第一支撑板1011,再连接至主板16。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角度的断面示意图。参考图20所示,柔性电路板164的布置可以为,自第五传感器155处开始延伸,一段长度贴合第二支撑板1012的内壁,然后弯折,一段长度贴合连接板1013延伸,然后弯折,一段长度贴合第一支撑板1011的内壁,再连接至主板16。
对于充电部182来说,其盖板盖设在侧壁13的开孔上,充电部182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165与主板16电连接,柔性电路板165设置在连接板1013和侧壁13的容置空间之间。按键181的具体结构在附图中未示出,其结构可以参考充电部182,通过布置在连接板1013和侧壁13之间的柔性电路板实现与主板16的电连接。
上述图16a-图20所示的设备主体100,其固定部14的结构同图1a所示。固定部14设置为U型槽,可以方便地卡接在表带、腰带等穿戴件上,以穿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适用范围广。
以下,参考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另一种设备主体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21a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1b为图21a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1a和图21b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设备主体100,设备主体100的外壳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可以通过侧壁13连接,侧壁13上可以形成固定部14,该固定部1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设备主体100的两端。其中,第一表面11上可以设置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内用来设置传感器,第二表面12上也可以设置至少一个用来设置传感器的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的传感器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多个。传感器所在区域的形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可以设置为矩形、圆形、跑道型或其它形状。示例性地,图中第一表面11上的矩形区域为第一区域,圆形区域为第二区域。
第一表面11上可以设置第一传感器151和第二传感器152,第一传感器151和第二传感器152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内,第二表面12上可以设置第三传感器153,两个第三传感器153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不同区域内。
在一种示例中,第一传感器151可以为心肺音传感器,第二传感器152可以为第一ECG电极,第二区域内还可以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三传感器153可以为第二ECG电极,两个第三传感器153可以分别作为测量电极和参考电极,且其中一个第二ECG电极内可以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
上述传感器均可以和设备主体100内的主板连接,主板上设置有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利用一个或者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实现多种功能,示例性地,处理器可以通过心肺音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数据进行呼吸道感染筛查,例如在图6示出的场景中,设备主体100位于用户手腕内侧,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用户腕部皮肤温度数据,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外部环境温度数据,处理器根据腕部皮肤温度数据和外部环境温度数据计算用户体温,然后用户在例如图36b所示的界面提示下将设备主体100放置在指定的听诊位置以获取用户的肺音数据,处理器可以结合上述用户体温及肺音数据,进一步筛查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果用户出现体温上升,并伴随湿啰音、干啰音等肺音,则判断用户存在呼吸道感染,从而通过设备主体上的指示灯或与设备主体连接的手表或手机对用户进行提示。
或者,心肺音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心音,处理器可以通过心肺音传感器测量的心音数据进行结构性心脏病筛查;或者,心肺音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胎心音,处理器可以通过心肺音传感器测量的胎心音数据进行胎儿心率测量;或者,处理器可以通过第一ECG电极和第二ECG电极测得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心率失常检测。
在另一种示例中,第一表面11上的第二区域内还可以设置压力脉搏波传感器,设备主体100内还可以设置加速度计,加速度计也与主板连接,此时,处理器可以通过压力脉搏波传感器测得的压力数据和加速度计测得的加速度数据进行胎动检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在进行上述呼吸道感染筛查、结构性心脏病筛查、胎儿心率测量、心率失常检测、胎动检测等功能时,可以通过固定部14固定在表带或者其它穿戴件上,使用场景可以如前述附图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侧壁13上可以设置按键181,按键181可以与设备主体100内部的主板电连接,按键181可以用来控制设备主体100的开启、关闭以及功能的切换。第二表面12上还可以设置充电部182,充电部182可以用来与外部充电装置连接,以为设备主体100充电,充电部182的结构例如可以为金属触点。
图22为图21a提供的设备主体的爆炸示意图,图23为图21a提供的设备主体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参考图22和图2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内可以设置主板16和电池17,主板16和电池17电连接,各传感器和主板16电连接,电池17用来为设备主体100供电,主板16可以接收各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
设备主体100的外壳可以包括顶壳104和底盖105,顶壳104可以包括第一表面11、侧壁13及固定部14,底盖105可以包括第二表面12,底盖105盖设在顶壳104上,以围设形成用来容纳主板16和电池17等部件的容置空间。
主板16和电池17可以呈左右排布,其中主板16可以设置在第一传感器151的下方,电池17可以设置在第二传感器152的下方。
在第一表面11和主板16之间,第一传感器151的下方可以设置测压薄膜1511,测压薄膜1511和主板16连接,在第一传感器151工作时,通过测压薄膜1511的微形变可以得到肺音、心音、肠鸣音、胎心音等数据(以上能够获取肺音、心音、肠鸣音、胎心音等数据的第一传感器也可称之为心肺音传感器);第二传感器152可以包括ECG电极,第二传感器152和电池17之间可以设置第四传感器154,第四传感器154可以为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传感器152和第四传感器154分别和主板16电连接,分别用来检测心电图和体温。
上述图21a-图23所示的设备主体100,其固定部14的结构同图1c所示。固定部14可以为卡槽结构,卡槽可以通过穿戴件200,例如表带、绳结、手链、项链等带状约束物,穿戴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在一种具体的示例中,表带可以剪断做支柱,将卡槽分别固定至表带断端,从而使设备主体100通过卡槽安装在表带上。
固定部14设置在设备主体100的端部,对设备主体100内部器件的排布影响较小,各传感器和电池17与主板16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和BTB连接器的配合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侧壁13上还可以设置天线(图中未示出),该天线可以采用激光直接成型工艺(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形成在侧壁13上,该天线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或者金属弹片等结构与主板16连接,以实现馈电和接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柔性电路板可以通过板对板(board to board,BTB)连接器扣合在主板16上,或者,可以通过金属弹片等方式实现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附图16a-23b示出了设备主体100的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对于主板16上的电子元器件、各个部件之间的密封件、散热件等细节结构,在图中未示出或者未标记,对本申请方案的完整性不构成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为曲面,示例性地,图中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均可以设置为曲面。不难理解,由于人体表面并非绝对平面,例如胸部、腹部是曲面,手臂、腿部等部位的曲率更大,因此,将用来布置传感器的表面设置为曲面,能够让传感器更好地和身体各部位贴合,达到舒适的效果,且能提升信号质量。
设备主体100整体可以呈弯曲的结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设置为方向一致的弧形,第一表面11可以设置为外凸的曲面,第二表面12可以设置为内凹的曲面。
另外,相关技术中,包括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生理体征监测设备与身体接触的区域设置为硬质材料,会造成佩戴不舒适。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设备主体100上与人体接触的区域设置柔性件,并将传感器集成在柔性件内,以保证长时间佩戴的舒适性。
继续参考图16a-图23,设备主体100的外壳可以为硬质材料,例如硬质塑料,设备主体100的外壳上可以设置开孔,传感器15可以安装在该开孔内,传感器15的电极一般设置在外表面上,若要实现传感器的正常检测,需要保证传感器15与设备主体100内部的主板16电连接,该电连接的实现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电极的走线示意图。参考图24所示,传感器15可以包括电极1501和基底层1502,电极1501覆盖在基底层1502的外表面,该基底层1502可以为软胶,电极1501自身则为柔性材料,通过在基底层1502上打孔,并将导线1503穿过该孔,可以连通电极1501和主板16。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电极的另一种走线示意图。参考图25所示,传感器可以包括电极1501和基底层1502,电极1501覆盖在基底层1502的外表面,该基底层1502可以为软胶,电极1501自身则为柔性材料,基底层1502和外壳之间存在缝隙,电极1501可以自接缝处延伸到基底层1502内部,并通过导线1503连接至主板16。
可以集成在柔性件上的传感器可以有多种,例如:心/肺/胎心音传感器、ECG、PPG、温度传感器、压力脉搏波传感器、汗液检测传感器、血糖检测传感器、肌电检测传感器、皮电检测传感器等。
在一个柔性件上,可以集成至少一个传感器的检测电极,在一个柔性件上同时集成多个传感器的检测电极,相比于分别设置多个检测电极来说,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增大检测电极的面积,有利于检测的准确性。
以下,以在同一个柔性件上同时集成ECG电极和测温薄膜为例,对在柔性件上集成检测电极的结构做具体说明。
图2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ECG电极和测温薄膜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6所示,在一个基底层1502上,可以同时设置ECG电极15a和测温薄膜15b,ECG电极15a和测温薄膜15b绝缘设置,互不连通,以避免信号干扰。
在基底层1502上设置ECG电极15a,首先需要在基底层1502上设置一层保护膜,然后可以通过磁控溅射工艺在保护层上溅射铬膜和金薄膜。图26中ECG电极15a所在的区域内,深色区域代表保护膜,浅色区域代表铬膜和金薄膜形成的电极线,电极线整体互相连通,整体上呈岛桥结构曲线设计,可以适应变形,减少系统硬度。并且,该特殊微观表面设计,可以增加电极面积,增加电极和皮肤接触稳定性,从而增加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可以增加通风、排汗,提高舒适性。
图2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薄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测温薄膜的制作工艺示意图。参考图27和图28所示,测温薄膜15b同样可以通过磁控溅射工艺制作形成,首先,可以在基底层1502上制作二氧化硅SiO2隔热层1504,然后制作双线温敏层,即第一金属线1505和第二金属线1506,例如可以为铂线和康铜线,接着,可以制作氧化铝Al2O3保护层1507,双线温敏层的排布可以如图27中黑色线条所示。
利用磁控溅射工艺制作测温薄膜15b,具有膜层纯度高,附着力好,膜厚均匀,重复性好的优点。相关技术中,温度传感器的应力影响无法校正,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双线温敏层设计可以将温度、压力解耦,有助于提升测量结果准确性和一致性。并且,电极的分形曲线设计减少佩戴压力带来的电阻变化,提升不同佩戴条件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而SiO2隔热层的设计,可以加速热平衡,相比于直接将双线温敏层沉积于基底层1502的方案,可实现快速的环境温度与皮肤温度响应。
除了上述利用磁控溅射工艺将电极形成在柔性件上的方式外,在柔性件上集成传感器还可以具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双射注塑成型的柔性件结构示意图。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双射注塑工艺,在非导电硅胶1508的局部注射导电硅胶1509,导电硅胶1509可以作为电极,从而可实现在柔性件中集成传感器。
上述图26-图29所示的将ECG电极和测温薄膜集成在一个基底层上的实施方式,可以应用在上述图16a-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此时,ECG电极和温度传感器可以集成在同一表面上的同一区域内,例如第一表面11上圆形的第二区域内。
需要说明的是,将ECG电极和温度传感器集成在同一区域内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可以为,在设备主体100的外壳上开孔,开孔内设置金属电极,该金属电极暴露在外的表面可以作为ECG电极,金属电极下方可以设置温度传感器,金属电极和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导线连通至主板。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的相对位置固定。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以使设备主体100的结构更加灵活,适用场景更加丰富。
以下,参考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处于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处于又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0-图3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设备主体100,设备主体100可以包括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第一主体10a的一端和第二主体10b的一端可以通过转轴组件19连接。
第一主体10a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即第一表面11和第三表面,第一表面11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传感器15,第二主体10b可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即第二表面12和第四表面,第二表面12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传感器15。
设备主体100内可以设置主板和电池,主板和电池电连接,传感器和主板电连接。主板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10a内或者第二主体10b内,电池可以设置在第一主体10a内或者第二主体10b内。
第一主体10a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按键181,第二主体10b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充电部182,,按键181和充电部182可以与设备主体100内部的主板电连接,按键181可以用来控制设备主体100的开启、关闭以及功能的切换,充电部182可以用来与外部充电装置连接,以为设备主体100充电,充电部182的结构例如可以为金属触点。
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可以相对于转轴组件19转动,转动角度不受限制,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之间的夹角可以处于0-360°之间。转轴组件19的具体结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转动至两者之间的夹角为某一预设值时,转轴组件19可以锁定,以使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之间的位置固定。用来锁定和解锁转轴组件19的具体结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可以通过齿轮和弹簧的配合结构来实现。
应理解,当夹角固定不可调整时,该转轴组件19可以作为连接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的侧壁。
图30所示的状态下,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之间的夹角为0度,第一表面11位于第一主体10a的背向第二主体10b的一侧,第二表面12位于第二主体10b的背向第一主体10a的一侧。此时,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构成了U型卡槽结构,且传感器15位置布置同上述图2-图23b提供的实施例相同,应用场景可参考前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31所示的状态下,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之间的夹角为180度,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处于同一平面上。此时,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传感器15可以同时接触人体的某一部位,以同时采集多传感器的指标数据,可实现多生理参数的同时监测,给出综合的分析。示例性地,可以将该状态下的设备主体100固定在胸前,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可同时接触胸部,可连续监测ECG胸导联数据;或者,可以固定将该状态下的设备主体100固定在腹部,压力脉搏波传感器和心肺音传感器能够位于同一平面,同时监测胎动和胎心。
图32所示的状态下,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之间的夹角为360度,第一表面11位于第一主体10a的面向第二主体10b的一侧,第二表面12位于第二主体10b的面向第一主体10a的一侧。此时,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可以构成U型卡槽结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传感器15可以应用在透射式血氧检测场景下,将用户的手指夹设在U型卡槽内,则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传感器15可以构成透射式指夹血氧仪。
图3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状态变化的示意图。参考图33所示,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360°之间的任意角度,即转轴组件19使第一主体10a和第二主体10b之间的夹角可无极调节,由于人体表面并非绝对平面,例如胸部、腹部是曲面,手臂、腿部等部位的曲率更大,无极调节能够让检测电极更好地和身体各部位贴合,达到舒适的效果,且能提升信号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通过转轴组件连接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使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呈不同夹角时,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传感器15的检测方向可以呈现相同或不同朝向,从而使得设备主体适用于更多场景下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可以提高可穿戴设备的实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系统,可以包括上述可穿戴设备和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为手机、手表、电脑等,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100可以和终端设备通信连接,以将设备主体100采集到的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
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指标监测的操作具有一定专业性,生理指标的测量流程可能包含多个步骤,且后续的步骤内容会根据前面采集到的生理体征信息而调整,测量流程和测量位置并非普通用户能够知悉。例如心肺音检测,对于普通用户很难准确找到测量部位,如果仅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指引,不够直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户理解困难,往往会操作错误导致测量不准。
基于此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可穿戴系统的测量方法,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上的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等人体特征捕获装置,实时捕捉用户的姿态、身体结构轮廓,判断当前步骤所对应的测量位置,再通过终端设备进行视觉、听觉或触觉反馈,指导用户将一个或多个可穿戴设备放置在正确的位置进行测量;并且根据可穿戴设备上的传感器检测的生理信息重新规划接下来的测量步骤内容,指导用户进行下一步骤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对于测量位置的指引、异常生理信息的提示等,可实时给予反馈和引导,例如可以通过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提示信息,或者通过语音提示。通过前几步获取的信息,制定最佳的检测路径,可以达到效率和效果平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系统的测量方法,应用于可穿戴系统,该可穿戴系统可以包括可穿戴设备和终端设备,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手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或者居家小型健康监测设备等,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手机、电脑等。
以下,参考图6所示,以用户利用穿戴在腕部的可穿戴设备,将腕部放置在胸前,进行肺音听诊功能的场景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系统的测量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图3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系统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的流程图。参考图3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终端设备获取人体轮廓图像,根据待测人体特征参数在所述人体轮廓图像上显示第一目标检测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例如可以为手机,可穿戴设备例如可以为安装了设备主体100的手表,人体特征参数可为肺音,在测量过程中,用户可以一手持手机,另一只手佩戴手表。
用户首先可以在手机上启动肺音听诊功能,手机前置摄像头可以拍摄肩膀和前胸部位,以获取人体轮廓图像,手机可以在显示画面中的人体轮廓图像上显示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在手机显示画面的指引下,用户可以将手腕抬起,手表放置在胸前,设备主体100贴近胸部,用户可以调整手表的位置以使可穿戴设备靠近第一目标检测位置。
S102、终端设备获取可穿戴设备在人体上的第一放置位置,并与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做比较,若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和第一放置位置匹配,控制可穿戴设备开始测量待测人体特征参数。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腕部位置来调整可穿戴设备的位置,前置摄像头可以获取到可穿戴设备的图像,可穿戴设备的图像在人体轮廓图像上的位置即第一放置位置,图像识别算法可以判断第一放置位置和第一目标检测位置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可以控制设备主体100启动肺音数据采集。
应理解,此处第一放置位置和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匹配”,指的是第一放置位置和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完全重合,或者超过一半的面积重叠;或者,“匹配”可以认为是第一放置位置和第二人体轮廓图像的相对位置,与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和第一人体轮廓图像的相对位置对应。
S103、终端设备获取可穿戴设备测量的第一特征参数,并根据第一特征参数确定第二目标检测位置。
手机可以获取设备主体100采集到的数据,即第一特征参数,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通过疾病算法进行判断给出分类结果,根据分类结果,算法规划后续的测量方案,显示相应的第二个测量位置点,即第二目标检测位置。
不难理解,接下来,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可穿戴设备在人体上的第二放置位置,并与第二目标检测位置做比较,若第二目标检测位置和第二放置位置对应,控制可穿戴设备开始测量待测人体特征参数,则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可穿戴设备测量的第二特征参数,并根据第一特征参数和第二特征参数确定第三目标检测位置。以此类推,终端设备可以获取到第N特征参数。
S104、终端设备获取可穿戴设备测量的第N特征参数,根据第一特征参数至第N特征参数,确定第N+1目标检测位置。
以此类推,后续每完成一个位置的测量后,算法都会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实时调整后续测量方案,显示相应的下一个测量点,直至测量结束。
图3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侧的测量步骤图。参考图35所示,在终端设备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前置摄像头开启,可以获取人体轮廓图像。然后,可以判断人体和摄像头的距离是否合适,以保证肩膀、前胸等部位可以完全显示在图像内,有利于提高位置判断的精确性。若判断距离不合适,则指示用户调整人体和摄像头的距离,直至距离合适,以得到第一人体轮廓图像。接着,可以显示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即在第一人体轮廓图像上示意出第一目标检测位置,此时,用户可以抬起手腕将可穿戴设备靠近该目标检测位置。下一步,前置摄像头继续获取第二人体轮廓图像和可穿戴设备在第二人体轮廓图像上的第一放置位置,并判断该第一放置位置和第一目标检测位置是否匹配。若判断出不对应,则指示用户调整可穿戴设备的放置位置,直至第一放置位置和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匹配。
然后,手机可以接收到可穿戴设备的测量信号,并判断测量到的信号是否为待测特征参数的信号,即判断该信号是否符合人体呼吸音信号特征,若结果为否,则提示用户调整可穿戴设备的放置状态,例如可以提示信号质量差,可能是由于衣物太厚、或者可穿戴设备未贴紧人体造成,用户可以调整至信号符合肺音信号特征。
接下来,手机可以控制可穿戴设备测量待测人体特征参数,即启动肺音检测,并判断检测时长是否足够,若检测时长不够,则指示用户检测中断,用户可以重新将设备放置在正确位置继续测量,直至检测时长足够。
下一步,手机可以获取到可穿戴设备测量的第一特征参数,根据第一特征参数确定第二目标检测位置,该确定过程可以为采用算法分析疾病分类,对数据进行时域/频域特征提取,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分类判断,分类结果可以包括正常、第一异常、第二异常……第N异常,该分类结果可以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分类结果,算法可以重新规划检测方案,确定第二目标检测位置,并显示在屏幕上的第三人体轮廓图像上。
然后,手机继续通过前置摄像头获取第四人体轮廓图像及可穿戴设备在第四人体轮廓图像上的第二放置位置,然后重复上述判断过程,直至获取到可穿戴设备测量的第二特征参数,然后算法根据第一特征参数和第二特征参数,重新规划检测方案,确定第三目标检测位置,并显示在屏幕上。
接下来,手机可以重复上述获取特征参数和确定目标检测位置的过程,直至获取到第N特征参数,即最后一个特征参数后,可以根据第一特征参数至第N特征参数确定检测结果,将检测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在另一种描述方式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第一操作,显示第一用户界面,第一用户界面包括第一人体轮廓图像;
在第一人体轮廓图像上显示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用于指示用户将可穿戴设备放置在第一目标检测位置;
显示第二用户界面,第二用户界面包括第二人体轮廓图像和可穿戴设备在第二人体轮廓图像上的第一放置位置,第一放置位置与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匹配;
显示第一特征参数,第一特征参数为可穿戴设备在第一放置位置获取的人体特征参数;
显示第三用户界面,第三用户界面包括第三人体轮廓图像和第二目标检测位置,第二目标检测位置用于指示用户将可穿戴设备放置在第二目标检测位置;
显示第四用户界面,第四用户界面包括第四人体轮廓图像和可穿戴设备在第四人体轮廓图像上的第二放置位置,第二放置位置与第二目标检测位置匹配;
显示第二特征参数,第二特征参数为可穿戴设备在第二放置位置获取的人体特征参数;
显示图像指示信息和文字指示信息,图像指示信息包括位于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的第一标记和位于第二目标检测位置的第二标记,第一标记用于指示第一特征参数对应的测量结果,第二标记用于指示第二特征参数对应的测量结果,文字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特征参数和第二特征参数共同对应的测量结果。
以下参考更加具体的人机交互界面图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图36a-图36i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人机交互界面图。当用户打开运动健康应用后,手机可呈现出图36a所示的界面,该界面上包含多个卡片控件,例如运动记录、心脏健康、肺音等。用户点击肺音卡片控件,手机可以呈现出图36b所示的界面,该界面为肺音听诊的测量前引导界面,界面上用图形方式指示多个听诊位置和用户手臂动作,用文字形式指示用户按照引导操作。
用户点击界面中的“马上开始”按钮后,手机开启摄像头,并可识别摄像头与人体的距离,手机可呈现出图36c所示的界面,该界面上黑色轮廓线表示指引用户的轮廓线,灰色填充区域表示用户的真实成像,即上述人体轮廓图像。在用户的真实成像小于指引轮廓线的时候,可以文字信息提示用户将手机靠近一些。
接着,手机进入到指引用户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的阶段,手机可呈现出图36d所示的界面,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如界面中圆圈所示区域,显示在用户的真实成像上。手机判断第一放置位置与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匹配对应后,可以呈现出图36e所示的界面,进入到信号检测的阶段。该界面可以显示出用户真实成像和可穿戴设备的成像,并显示呼吸音的波形,以判断检测到的信号是否为稳定的肺音信号。此时,可以利用检测位置处的颜色交替闪烁,表示检测到的信号状态。
在检测到稳定的肺音信号后,可穿戴设备可以启动信号采集,手机可呈现出图36f所示的界面,提示用户处于测量中,此时,可以利用检测位置处显示数字倒计时,来提示用户维持足够的检测时间。检测完成后,手机可以呈现出图36g所示的界面,可以通过文字信息来提示用户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对应的分析结果。接着,手机通过算法重新规划测量步骤,可以呈现出图36h所示的界面,显示出第二目标检测位置。接下来的测量过程重复,在此不再赘述,多次测量后,手机可以呈现出图36i所示的界面,可以通过图像指示信息显示出不同的检测位置对应的测量结果,例如可以在第一目标检测位置上显示第一特征参数对应的第一标记,在第二目标检测位置上显示第二特征参数对应的第二标记,第一标记(图中浅色圆)和第二标记(图中深色圆)例如可以分别代表干啰音和湿啰音,以及通过文字指示信息显示出多个人体特征参数整体对应的测量结果。
上述终端设备的人机交互界面图描述了穿戴在腕部的可穿戴设备放置在胸前,利用肺音传感器来检测肺音信号的测量方法,需要补充的是,在实际进行肺音听诊的过程中,除了利用肺音传感器来检测肺音信号外,还可以结合体温、心率等数据来增加听诊的数据可靠性。体温数据除了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上贴近腕部的第二表面上的温度传感器来测量,还可以利用暴露在外侧的第一表面上的温度传感器来测量额温。此时,手机界面可以显示出测量额温的目标检测位置,以指示用户将腕部抬起至额头,使可穿戴设备贴近额头以测量额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测量方法,不仅适用于用户为自己测量的场景,还适用于用户为他人测量的场景,例如:呼吸音检测,不仅有前胸部位的检测,还有背部的检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支持操作者在手机上发起为同伴测量,此时手机调用后置摄像头,操作者一手握手机,另一手持设备主体100,为他人进行检测,具体流程细节可参考前述,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主体100,可同时检测两个不同的体征参数,体征参数可以是:器官/骨骼/肌肉等身体声音、来自胳膊的温度、心率、心电、脑电、血糖、肌电、呼吸等,设备主体100可以结合信号输入启动,或分析/处理,或停止检测体征参数,信号输入包括:敲打身体、跑步风噪、特定频率声音等。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除了摄像头外,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激光雷达等人体特征捕获装置实时捕捉人体的姿态,以指导用户将可穿戴设备放置在第一目标检测位置,或者改变一个/多个传感器相对于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的位置,并对用户是否正确放置给予反馈,该反馈方式除了上述在屏幕上显示这一视觉反馈外,还可以为听觉反馈或触感反馈,即利用终端设备的语音播报或者马达振动来提供反馈。
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可穿戴设备检测的信息,规划后续测量步骤,指导用户将可穿戴设备放置在第二目标检测位置,或改变一个/多个传感器相对于第二目标检测位置的位置,并对用户是否正确放置给予反馈。
该反馈除了可以设置在终端设备上外,还可以设置在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100上,例如利用设备主体100自身的振动或者灯光显示,还可以设置在连接设备主体100的其它某一个处理单元上,例如连接了设备主体100的手表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系统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利用终端设备指导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测量生理指标,指引过程直观,可以降低用户的操作难度,提高用户体验,并提高可穿戴设备检测的准确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8)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
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电池和主板,所述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主板和所述电池连接,所述传感器和所述主板上的处理器连接;
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通过侧壁连接,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固定部,所述设备主体通过所述固定部与人体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内设置有心肺音传感器,所述第二区域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心肺音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数据进行呼吸道感染筛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肺音传感器用于检测心音,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心肺音传感器测量的心音数据进行结构性心脏病筛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肺音传感器用于检测胎心音,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心肺音传感器测量的胎心音数据进行胎儿心率检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内还设置有压力脉搏波传感器,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加速度计,所述加速度计与所述主板连接;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压力脉搏波传感器测得的压力数据和所述加速度计测得的加速度数据进行胎动检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内还设置有第一ECG电极,所述第二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ECG电极,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第一ECG电极和所述第二ECG电极测得的心电图数据进行心律失常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包括测温薄膜,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所述测温薄膜和所述第一ECG电极相互绝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薄膜和所述第一ECG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同一基底层上,所述基底层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测温薄膜和所述第一ECG电极通过设置在所述通孔内的导线和所述主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薄膜和所述第一ECG电极为柔性件,所述测温薄膜和所述第一ECG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同一基底层上,所述测温薄膜和所述第一ECG电极延伸至所述基底层和所述外壳的接缝内,并通过导线和所述主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卡槽,所述卡槽的数量至少有两个,所述卡槽分别设置在所述设备主体的相对的两个所述侧壁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顶壳和底盖,所述顶壳包括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侧壁,所述底盖包括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底盖盖设在所述顶壳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卡槽,所述卡槽包括第一内壁面、第二内壁面和第三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和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内壁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内壁面连接在所述第一内壁面和所述第二内壁面之间,所述第三内壁面和未与所述卡槽连通的侧壁相对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主框架、上盖和下盖,所述主框架包括所述卡槽和与所述第三内壁面相对设置的侧壁,所述上盖包括所述第一表面,所述下盖包括所述第二表面,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分别盖设在所述主框架的两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还包括按键,所述按键和所述主板连接,所述按键设置在所述侧壁上或者所述第一表面上或者所述第二表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还包括充电部,所述充电部和所述主板连接,所述充电部设置在所述侧壁上或者所述第一表面上或者所述第二表面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具有弧度的曲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穿戴件,所述设备主体通过所述固定部连接在所述穿戴件上,所述穿戴件用于穿戴在人体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件包括手套、表带、腰带、臂带、护膝、头带、颈带、胸带、衣服、袜子、眼镜。
19.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
所述设备主体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通过转轴组件连接,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三表面,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分别设置有传感器;
所述设备主体内还设置有电池和主板,所述主板和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传感器和所述主板电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夹角通过所述转轴组件改变,夹角范围是0度到360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的夹角为0,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背向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背向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之间形成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将所述设备主体穿戴在人体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的夹角为180度,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的夹角为360度,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第一主体的面向所述第二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面向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卡槽,所述卡槽用于将所述设备主体穿戴在人体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为透射型血氧传感器。
25.一种可穿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设备和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可穿戴设备通信连接。
26.一种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可穿戴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第一操作,显示第一用户界面,所述第一用户界面包括第一人体轮廓图像;
在所述第一人体轮廓图像上显示第一目标检测位置,所述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用于指示用户将所述可穿戴设备放置在第一目标检测位置;
显示第二用户界面,所述第二用户界面包括第二人体轮廓图像和所述可穿戴设备在所述第二人体轮廓图像上的第一放置位置,所述第一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目标检测位置匹配;
显示第一特征参数,所述第一特征参数为所述可穿戴设备在所述第一放置位置获取的人体特征参数。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显示第三用户界面,所述第三用户界面包括第三人体轮廓图像和第二目标检测位置,所述第二目标检测位置用于指示用户将所述可穿戴设备放置在所述第二目标检测位置;
显示第四用户界面,所述第四用户界面包括第四人体轮廓图像和可穿戴设备在所述第四人体轮廓图像上的第二放置位置,所述第二放置位置与所述第二目标检测位置匹配;
显示第二特征参数,所述第二特征参数为所述可穿戴设备在所述第二放置位置获取的人体特征参数。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人体特征参数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图像指示信息和文字指示信息,所述图像指示信息包括位于第一目标检测位置的第一标记和位于第二目标检测位置的第二标记,所述第一标记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对应的测量结果,所述第二标记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对应的测量结果,所述文字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特征参数和所述第二特征参数共同对应的测量结果。
CN202111220921.5A 2021-10-20 2021-10-20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Pending CN1159900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0921.5A CN115990003A (zh) 2021-10-20 2021-10-20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PCT/CN2022/117394 WO2023065866A1 (zh) 2021-10-20 2022-09-06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0921.5A CN115990003A (zh) 2021-10-20 2021-10-20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0003A true CN115990003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989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20921.5A Pending CN115990003A (zh) 2021-10-20 2021-10-20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90003A (zh)
WO (1) WO20230658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47796B1 (ko) * 2014-10-15 2023-06-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착탈 가능한 생체 신호 복합 센서 및 이를 이용한 생체 정보 검출 방법
US10709383B2 (en) * 2015-04-02 2020-07-1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nesing, Llc Wrist-worn pulse transit time sensor
US20170031326A1 (en) * 2015-07-31 2017-02-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
EP3384832A1 (en) * 2017-04-06 2018-10-1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guidance for placement of a wearable device
TWI668938B (zh) * 2018-08-28 2019-08-11 王烱中 穿戴式電子裝置
CN109118538A (zh) * 2018-09-07 2019-01-01 上海掌门科技有限公司 图像呈现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65866A1 (zh)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7235B (zh) 腕戴式脉搏传导时间传感器
US20150297145A1 (en) Physiological information generation based on bioimpedance signals
US20190261888A1 (en) Re-wearable wireless device
US2018018492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user feeedback of blood pressure sensor placement and contact quality
US20160070393A1 (en) Wearable devices including metalized interfaces and strap-integrated sensor electrodes
US2008017194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heart rate and other physiological data
US20150359491A1 (e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determination based on signal correlation
US11320789B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determining bioimpedance
JP2017514657A (ja) ウェアラブル電子機器
US20160106367A1 (en) Wearable health sensor
JP2009539576A (ja) 構成変更可能なパルスオキシメーター
WO2016040392A1 (en) Forming wearable devices that include metalized interfaces and strap-integrated sensor electrodes
CN106911346A (zh) 穿戴式装置、生理信息监控系统及生理信息监控方法
CN115990003A (zh) 可穿戴设备和可穿戴系统
US20230240546A1 (en) Fitness monitoring and tracking device
CN215737277U (zh) 一种智能腕戴设备及绑带
CN110755064A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16073644A2 (en) Physiological information generation based on bioimpedance signals
CN220546268U (zh) 一种患者监测手环
CN215455877U (zh) 基于物联网的身体指标监测腕带
CN216932129U (zh) 智能腕带设备
CN216417157U (zh) 一种生命体征监测管理装置
US2023008486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That Generates A Respiration Signal
EP432283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variate stroke detection
TW201726052A (zh) 分散式心血管活動監測系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