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7074A - 电源滤波电路 - Google Patents

电源滤波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7074A
CN115987074A CN202211720839.3A CN202211720839A CN115987074A CN 115987074 A CN115987074 A CN 115987074A CN 202211720839 A CN202211720839 A CN 202211720839A CN 115987074 A CN115987074 A CN 115987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unit
capacitance
common
capacit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208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楠
张广星
杨思文
吴振坤
邱宇
雷洁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2083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870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87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70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40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Landscapes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源滤波电路。在本发明中,本发明通过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和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对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以及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并通过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吸收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本发明通过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和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对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处的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以及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能够有效地抑制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共模干扰,同时通过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对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处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进行吸收,从而能够满足统型新型标准,并且不需要外加滤波器,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空间与成本。

Description

电源滤波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助变流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滤波电路。
背景技术
辅助变流器有AC380V及DC110V两组输出供电端口,测试发现,两组端口的发射值超标主要成分为共模干扰。例如AC380V端口,即使在逆变电流之后加上正弦波滤波器,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滤波器其测试结果也超出限值10dB以上,因为辅助变流器输出大电流(百安培级)且内部干扰源过多,很难达到统型标准。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共模干扰,以使辅助变流器满足统型新型标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源滤波电路,旨在解决如何有效地抑制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共模干扰,以使辅助变流器满足统型新型标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源滤波电路,所述电源滤波电路设置在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处,所述电源滤波电路包括: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
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的第一接线端均与火线连接,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的第二接线端均与零线连接,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的接地端均与地线连接,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均环绕在所述火线和所述零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均设置在所述火线与所述零线之间;
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和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均用于对所述火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以及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均用于吸收所述火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可选地,所述第一共模回流模块包括第一电容单元和第二电容单元,所述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包括:第三电容单元和第四电容单元;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均设置在所述火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四电容单元均设置在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火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四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可选地,所述第一至第四电容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均包括:至少一个磁环;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X电容。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包括: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一共模抑制模块包括:第一磁环和第二磁环;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包括:第五电容;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包括:第六电容;所述第四电容单元包括:第七电容;所述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包括:第三磁环。
可选地,所述第一至第四电容、所述第六电容以及所述第七电容为Y电容,所述第五电容为X电容,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三电容、所述第六电容以及所述第七电容为微法级电容,所述第二电容和所述第四电容的容值低于所述第一电容或所述第三电容的容值的十分之一,所述第五电容的容值高于10微法。
可选地,所述火线包括:U相线、V相线以及W相线;所述第一共模回流模块包括:第五至第八电容单元;所述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包括:第九至第十二电容单元;
所述第五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二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U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六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一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V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七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W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八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九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
所述第五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二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U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第六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一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V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第七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W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第八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九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包括: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单元;
所述第十三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八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W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所述第十四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七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V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所述第十五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六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U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
所述第十三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八电容单元,用于吸收所述W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所述第十四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七电容单元,用于吸收所述V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所述第十五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六电容单元,用于吸收所述U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可选地,所述第五至第十二电容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
所述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X电容;
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均包括:至少一个磁环。
可选地,所述第五电容单元包括:第八电容;所述第六电容单元包括:第九电容;所述第七电容单元包括:第十电容;所述第八电容单元包括:第十一电容和第十二电容;所述第九电容单元包括:第十九电容和第二十电容;所述第十电容单元包括:第二十一电容和第二十二电容;所述第十一电容单元包括:第二十三电容和第二十四电容;所述第十二电容单元包括:第二十五电容和第二十六电容;所述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单元分别包括: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所述第一共模抑制模块包括:第四磁环和第五磁环;所述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包括:第六磁环。
可选地,所述第八至第十二电容为Y电容,所述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为X电容,所述第十九至第二十六电容为X电容,所述第八至第十一电容为微法级电容,所述第十二电容为纳法级电容,所述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的容值高于10微法,所述第十九电容、所述第二十一电容、所述第二十三电容以及所述第二十五电容为纳法级电容,所述第二十电容、所述第二十二电容、所述第二十四电容以及所述第二十六电容为微法级电容。
在本发明中,电源滤波电路包括: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本发明通过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和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对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以及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并通过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吸收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本发明通过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和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对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处的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以及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能够有效地抑制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共模干扰,同时通过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对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处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进行吸收,从而能够满足BZDT1111-CG-G100-001统型新型标准,并且不需要外加滤波器,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空间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
图2为本发明辅助变流器的Boost单元和DC-DC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辅助变流器的逆变单元、滤波单元以及充电机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为本发明辅助变流器的共模干扰路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
图7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
图9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20 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 R1~R8 电阻
30~40 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 C101~C123 电容
50 差模吸收模块 L101~L105 电感
101~118 第一至第十八电容单元 V1~V18 IGBT管
C1~C26 第一至第二十六电容 D1~D7 二极管
L1~L6 第一至第六电感 T101~T103 变压器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源滤波电路。
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滤波电路设置在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处,所述电源滤波电路包括:第一10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20、第一30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以及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50;
需要说明的是,辅助变流器主要是给车辆上的所有低压设备供电,辅助变流器内部存在多级变换电路,多级变换电路可包括Boost单元(DC-DC)、DC-DC单元(DC-AC-AC-DC)、逆变单元(DC-AC)、滤波单元(LCL)以及充电机单元(DC-AC-DC、BUCK)。
可理解的是,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辅助变流器的Boost单元和DC-DC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Boost单元的作用是直流升压,可包括电感L102、IGBT管V1-V2、电容C105-C106、电阻R2、电阻R3,DC-DC单元的作用是直流电压转换,可包括IGBT管V3-V8、电阻R4、电阻R5、电容C107-C110、变压器T101、变压器T102、二极管D1-D4、电容C111-C112,辅助变流器中还可包括电容C101-C104,电感L101、电阻R1。
进一步地,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辅助变流器的逆变单元、滤波单元以及充电机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辅助变流器还包括电阻R6-R7、电容C113-C116,逆变单元用于将直流转换为交流,可包括IGBT管V9-V16、滤波单元可包括电感L103、电容C117、电感L104,充电机单元可包括二极管D5-D7、电容C118-C123、电阻R8、IGBT管V17-V18、变压器T103、电感L105。
在具体实现中,图3和图4的电路结构可构成辅助变流器,辅助变流器的电路结构的原理可参照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对此不过多赘述。本实施例中的辅助变流器可输出交流电和直流电,交流电由U、V、W、N构成,直流电由L、N构成,辅助变流器整个箱体均为PE。U表示U相线,V表示V相线,W表示W相线,N表示零线,PE表示地线。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变流器中的每个变化电路的开关器件在工作时由于其本身存在分布电容以及其高频特性,均会产生电磁干扰。若在各干扰源端做措施,例如在充电机单元前端加纳法nF级的对地Y电容,理论上可以减少共模干扰,但由于辅助变流器要求输出数百安培,在干扰源端加Y电容会加大输出损耗,同时共模干扰内夹杂一定程度的纹波,即使纳法级别的金膜安规电容,在变流器工作时也会发热严重,影响变流器的安全性能,所以要使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满足统型标准,最可靠的方式还是在输出端口寻找一种合适的滤波方案。
具体地,参照图4和图5,图4和图5为本发明辅助变流器的共模干扰路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辅助变流器整个箱体均为PE,各高频开关器件与箱体的距离都较近,这就导致高频器件与箱体之间的分布电容较大,在工作时产生高频谐波及共模干扰,要使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EMI发射值降低,必须在输出端口做足够的措施,那么可以将干扰堵住或者将干扰引导到PE上,使得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LISN拾取更少的干扰信号。因此,提出本实施例中的电源滤波电路,应用于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
所述第一10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20的第一接线端均与火线连接,所述第一10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20的第二接线端均与零线连接,所述第一10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20的接地端均与地线连接,所述第一30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均环绕在所述火线和所述零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50均设置在所述火线与所述零线之间;
所述第一10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20和所述第一30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均用于对所述火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以及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应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源滤波电路至少需包括两个共模回流模块、两个共模抑制模块、一个差模吸收模块。
可理解的是,第一10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20和所述第一30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都可以对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直流电中的共模干扰回流提供路径,也可以对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交流电中的共模干扰回流提供路径,直流电中的共模干扰和交流电中的共模干扰均包括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和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
在具体实现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10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20可包括能够对共模干扰进行抑制的元器件,例如:电容、共模电感等,对于元器件的数量和型号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第一30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可以是共模磁环,对于共模磁环的数量和磁导率的大小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同时共模磁环也存在一点漏感,有抑制差模的作用。
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50,均用于吸收所述火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应理解的是,差模吸收模块50可以对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直流电中的差模干扰进行吸收,也可以对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交流电中的差模干扰进行抑制,直流电中的差模干扰和交流电中的差模干扰包括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在具体实现中,本实施例中的差模吸收模块30可包括能够对差模干扰进行吸收的元器件,例如:电容、差模扼流圈等,对于元器件的数量和型号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滤波电路包括: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和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对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以及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并通过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吸收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和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对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处的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以及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能够有效地抑制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共模干扰,同时通过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对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处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进行吸收,从而能够满足BZDT1111-CG-G100-001统型新型标准,并且不需要外加滤波器,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空间与成本。
进一步地,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共模回流模块10包括第一电容单元101和第二电容单元102,所述第二共模回流模块20包括:第三电容单元103和第四电容单元104;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101和所述第三电容单元103均设置在所述火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二电容单元102和所述第四电容单元104均设置在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可对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的直流电进行滤波,直流电可包括火线和零线,整个辅助变流器的箱体可形成地线。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101和所述第三电容单元103,均用于对所述火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可理解的是,第一电容单元101可对直流电中的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第一电容单元101和第三电容单元103均可包括若干个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第二电容单元102和所述第四电容单元104,均用于对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应理解的是,第二电容单元102和第四电容单元104可对直流电中的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进行抑制,第二电容单元102和第四电容单元104也均可包括若干个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101至第四电容单元104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所述第一30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均包括:至少一个磁环;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50包括:至少一个X电容。
需要说明的是,X电容和Y电容都是安规电容,区别是X电容接在输入线两端用来消除差模干扰,Y电容接在输入线和地线之间,用来消除共模干扰。
可理解的是,第一电容单元101和第三电容单元103均可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用于对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第二电容单元102和第四电容单元104均可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用于对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差模吸收模块50可包括至少一个X电容,用于吸收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第一共模抑制模块30和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均可包括至少一个共模磁环,用于对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和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对于X电容、Y电容、磁环的数量和大小可依据辅助变流器产生的干扰信号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电容单元101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二电容单元102包括: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所述第一共模抑制模块30包括:第一磁环L1和第二磁环L2;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50包括:第五电容C5;所述第三电容单元103包括:第六电容C6;所述第四电容单元104包括:第七电容C7;所述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包括:第三磁环L3。
其中,所述第一C1至第四电容C4、所述第六电容C6以及所述第七电容C7为Y电容,所述第五电容C5为X电容,所述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三电容C3、所述第六电容C6以及所述第七电容C7为微法级电容,所述第二电容C2和所述第四电容C4的容值低于所述第一电容C1或所述第三电容C3的容值的十分之一,所述第五电容C5的容值高于10微法。
应理解的是,图7所示的电路结构为对辅助变流器提供的110伏直流电进行电源滤波的最优拓扑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EMI发射值。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六电容C6以及第七电容C7为Y电容,第一电容C1、第三电容C3、第六电容C6以及第七电容C7为微法级电容,即第一电容C1、第三电容C3、第六电容C6以及第七电容C7的容值大于1微法,例如:1.1微法、1.2微法等,用于滤除火线与地线之间、零线与地线之间的低频共模干扰,第二电容C2和第四电容C4的容值低于第一电容C1或第三电容C3的容值的十分之一,例如:0.1微法、0.09微法等,用于滤除火线与地线之间、零线与地线之间相对高频的共模干扰。本实施例对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六电容C6以及第七电容C7的容值的范围进行限制,对具体值不做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五电容C5为X电容,用以吸收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由于X电容本身的结构特性,可以选取10微法以上的容值,例如:10.2微法、10.3微法等,对于具体值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共模抑制模块30可包括第一磁环L1和第二磁环L2,可以选取磁导率较高的非晶磁环,用更大的感抗阻碍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和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
在具体实现中,在第五电容C5的容值足够大时,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的差模干扰较小,所以无需再设置X电容。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可包括第三磁环L3,第三磁环L3选取与第一磁环L1和第二磁环L2同样的非晶磁环,可以选取磁导率较高的非晶磁环,用更大的感抗阻碍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和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至第七电容,第一电容至第四电容、第六电容至第七电容为Y电容,第一电容、第三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为微法级电容,能够滤除火线与地线之间、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还包括第五电容,第五电容为X电容,第五电容的容值为10微法以上,能够滤除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还包括第一磁环至第三磁环,为磁导率较高的非晶磁环,能够进一步滤除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和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电源滤波电路的拓扑,并具体限制了器件的大小范围,能够使辅助变流器满足BZDT1111-CG-G100-001统型新型标准。
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三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火线包括:U相线、V相线以及W相线;所述第一共模回流模块10包括:第五105至第八电容单元108;所述第二共模回流模块20包括:第九109至第十二电容单元112;
所述第五电容单元105和所述第十二电容单元112设置在所述U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六电容单元106和所述第十一电容单元111设置在所述V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七电容单元107和所述第十电容单元110设置在所述W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八电容单元106和所述第九电容单元109设置在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可对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的交流电进行滤波,直流电可包括火线和零线,火线包括U相线、V相线、W相线,整个辅助变流器的箱体可形成地线。
所述第五电容单元105和所述第十二电容单元112,用于对所述U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可理解的是,第三电容单元105和第十二电容单元112均可对交流电中的U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第三电容单元105和第十二电容单元112均可包括若干个Y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第六电容单元106和所述第十一电容单元111,用于对所述V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应理解的是,第六电容单元106和第十一电容单元111均可对交流电中的V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第六电容单元106和第十一电容单元111均可包括若干个Y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第七电容单元107和所述第十电容单元110,用于对所述W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可理解的是,第七电容单元107和第十电容单元110均可对交流电中的W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第七电容单元107和第十电容单元110均可包括若干个Y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第八电容单元108和所述第九电容单元109,用于对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应理解的是,第八电容单元108和第九电容单元109均可对交流电中的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第八电容单元108和第九电容单元109均可包括若干个Y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50包括:第十三113至第十八电容单元118;
所述第十三电容单元103和所述第十八电容单元118设置在所述W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所述第十四电容单元114和所述第十七电容单元117设置在所述V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所述第十五电容单元115和所述第十六电容单元116设置在所述U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
所述第十三电容单元113和所述第十八电容单元118,用于吸收所述W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可理解的是,第十三电容单元113和第十八电容单元118可吸收交流电中的W相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第十三电容单元113和第十八电容单元118可包括若干个X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第十四电容单元114和所述第十七电容单元117,用于吸收所述V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应理解的是,第十四电容单元114和第十七电容单元117可吸收交流电中的V相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第十四电容单元114和第十七电容单元117可包括若干个X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第十五电容单元115和所述第十六电容单元116,用于吸收所述U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可理解的是,第十五电容单元115和第十六电容单元116可吸收交流电中的U相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第十五电容单元115和第十六电容单元116可包括若干个X电容,本实施例对电容的大小和数量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105至第十二电容单元112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
所述第十三113至第十八电容单元118均包括:至少一个X电容;
所述第一30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40均包括:至少一个磁环。
可理解的是,第五电容单元105至第十二电容单元112均可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分别用于对U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V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W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第十三电容单元113至第十八电容单元118均可包括至少一个X电容,用于分别对W相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V相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U相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进行吸收。第一共模抑制模块501和第二共模抑制模块502均可包括至少一个共模磁环,用于对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和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进行抑制。对于X电容、Y电容、磁环的数量和大小可依据辅助变流器产生的干扰信号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参考图9,图9为本发明电源滤波电路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电路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所述第五电容单元105包括:第八电容C8;所述第六电容单元106包括:第九电容C9;所述第七电容单元107包括:第十电容C10;所述第八电容单元108包括: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二电容C12;所述第九电容单元109包括:第十九电容C19和第二十电容C20;所述第十电容单元110包括:第二十一电容C21和第二十二电容C22;所述第十一电容单元111包括:第二十三电容C23和第二十四电容C24;所述第十二电容单元112包括:第二十五电容C25和第二十六电容C26;所述第十三113至第十八电容单元118分别包括:第十三C13至第十八C18电容;所述第一共模抑制模块501包括:第四磁环L4和第五磁环L5;所述第二共模抑制模块502包括:第六磁环L6。
应理解的是,图9所示的电路结构为对辅助变流器提供的380伏交流电进行电源滤波的最优拓扑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辅助变流器输出端口的EMI发射值。
在具体实现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共模抑制模块501可包括第五磁环L5和第六磁环L6,可以选取磁导率较高的非晶磁环,用更大的感抗阻碍U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V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W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
进一步地,所述第八C8至第十二电容C12为Y电容,所述第十三C13至第十八电容C18为X电容,所述第十九C19至第二十六电容C26为X电容,所述第八C8至第十一电容C11为微法级电容,所述第十二电容C12为纳法级电容,所述第十三C13至第十八电容C18的容值高于10微法,所述第十九电容C19、所述第二十一电容C21、所述第二十三电容C23以及所述第二十五电容C25为纳法级电容,所述第二十电容C20、所述第二十二电容C22、所述第二十四电容C24以及所述第二十六电容C26为微法级电容。
可理解的是,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采用Y型接法,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均为Y电容,且为微法级电容,即第八电容C8至第十一电容C11的容值大于1微法,例如:1.1微法、1.2微法等,对于第八电容C8至第十一电容C11的具体容值不做限制,第八电容C8至第十一电容C11的容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第十二电容C12为纳法级电容,与微法级电容C11并联形成第八电容单元108,第十二电容C12的容值可以为100nF,也可以为其他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应理解的是,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采用Y型接法,且均为X电容,由于X电容本身的结构特性,可以选取10微法以上的容值,例如:10.2微法、10.3微法等,对于具体值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第十三电容C13至第十五电容C15的容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十六电容C16至第十八电容C18为X电容,采用Y型接法,可以选取10微法以上的容值,例如:10.2微法、10.3微法等,对于具体值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第十六电容C16至第十八电容C18的容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应理解的是,第十九电容C19至第二十六电容C26为Y电容,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三电容C23以及第二十五电容C25为纳法级电容,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四电容C24以及第二十六电容C26为微法级电容,可以选取微法级的Y电容和纳法级的Y电容进行并联,用于滤除零线与地线之间、W相线与地线之间、V相线与地线之间、U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对于第十九电容C19至第二十六电容C26的具体容值不做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第六磁环L6选取与第四磁环L5和第五磁环L5同样的非晶磁环,可以选取磁导率较高的非晶磁环,用更大的感抗阻碍U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V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W相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滤波电路包括第八电容至第二十六电容,第八电容至第十二电容、第十九电容至第二十六电容为Y电容,能够滤除火线与地线之间、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还包括第十三电容至第十八电容,为Y电容,容值为10微法以上,能够吸收火线与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还包括第四磁环至第六磁环,为磁导率较高的非晶磁环,能够进一步滤除火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和零线与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电源滤波电路的拓扑,并具体限制了器件的大小范围,能够使辅助变流器满足BZDT1111-CG-G100-001统型新型标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滤波电路设置在辅助变流器的输出端口处,所述电源滤波电路包括: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
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的第一接线端均与火线连接,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的第二接线端均与零线连接,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的接地端均与地线连接,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均环绕在所述火线和所述零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均设置在所述火线与所述零线之间;
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和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均用于对所述火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以及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均用于吸收所述火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共模回流模块包括第一电容单元和第二电容单元,所述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包括:第三电容单元和第四电容单元;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均设置在所述火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四电容单元均设置在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
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火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四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四电容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均包括:至少一个磁环;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包括:至少一个X电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单元包括: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第一共模抑制模块包括:第一磁环和第二磁环;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包括:第五电容;所述第三电容单元包括:第六电容;所述第四电容单元包括:第七电容;所述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包括:第三磁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第四电容、所述第六电容以及所述第七电容为Y电容,所述第五电容为X电容,所述第一电容、所述第三电容、所述第六电容以及所述第七电容为微法级电容,所述第二电容和所述第四电容的容值低于所述第一电容或所述第三电容的容值的十分之一,所述第五电容的容值高于10微法。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线包括:U相线、V相线以及W相线;所述第一共模回流模块包括:第五至第八电容单元;所述第二共模回流模块包括:第九至第十二电容单元;
所述第五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二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U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六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一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V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七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W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所述第八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九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
所述第五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二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U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第六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一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V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第七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W相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所述第八电容单元和所述第九电容单元,均用于对所述零线与所述地线之间的共模干扰回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差模吸收模块包括: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单元;
所述第十三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八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W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所述第十四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七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V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所述第十五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六电容单元设置在所述U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
所述第十三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八电容单元,用于吸收所述W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所述第十四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七电容单元,用于吸收所述V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所述第十五电容单元和所述第十六电容单元,用于吸收所述U相线与所述零线之间的差模干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至第十二电容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
所述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X电容;
所述第一至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均包括:至少一个磁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电容单元包括:第八电容;所述第六电容单元包括:第九电容;所述第七电容单元包括:第十电容;所述第八电容单元包括:第十一电容和第十二电容;所述第九电容单元包括:第十九电容和第二十电容;所述第十电容单元包括:第二十一电容和第二十二电容;所述第十一电容单元包括:第二十三电容和第二十四电容;所述第十二电容单元包括:第二十五电容和第二十六电容;所述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单元分别包括: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所述第一共模抑制模块包括:第四磁环和第五磁环;所述第二共模抑制模块包括:第六磁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滤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至第十二电容为Y电容,所述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为X电容,所述第十九至第二十六电容为X电容,所述第八至第十一电容为微法级电容,所述第十二电容为纳法级电容,所述第十三至第十八电容的容值高于10微法,所述第十九电容、所述第二十一电容、所述第二十三电容以及所述第二十五电容为纳法级电容,所述第二十电容、所述第二十二电容、所述第二十四电容以及所述第二十六电容为微法级电容。
CN202211720839.3A 2022-12-30 2022-12-30 电源滤波电路 Pending CN1159870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0839.3A CN115987074A (zh) 2022-12-30 2022-12-30 电源滤波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0839.3A CN115987074A (zh) 2022-12-30 2022-12-30 电源滤波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7074A true CN115987074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69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20839.3A Pending CN115987074A (zh) 2022-12-30 2022-12-30 电源滤波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8707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19400A (zh) * 2023-08-29 2023-09-29 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n线检测控制电路及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19400A (zh) * 2023-08-29 2023-09-29 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n线检测控制电路及其方法
CN116819400B (zh) * 2023-08-29 2023-12-26 深圳市首航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n线检测控制电路及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5259B (zh) 滤波装置、功率转换器及共模噪声抑制方法
TWI478473B (zh) 電源供應裝置
JP2008245037A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010288381A (ja) 電力変換装置のノイズ低減回路
CN115987074A (zh) 电源滤波电路
CN214674885U (zh) 一种emi滤波电路及系统
TWI500246B (zh) 具有抑制共模噪音功能的功率變換裝置
Fang et al. A review of passive power filters for voltage-source converters
CN205622509U (zh) 具有电能双向传输功能的机车车辆直流电压变换器
WO2024001124A1 (zh) 一种隔离式acdc变换器、充电设备及电源系统
CN111490638B (zh) 电控组件及电器设备
CN107086790A (zh) 反激式开关电源
CN213305248U (zh) 大电流光伏发电滤波器
CN114977774A (zh) 具有emi抑制的驱动电路及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CN113381593B (zh) 一种大功率容性负载仪器的前端辅助电路
CN212909268U (zh) 应用于长线驱动场合的变频器侧电机滤波器
CN213125832U (zh) 一种三相无源pfc滤波电路
Suzuki 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active and passive PFC circuits
CN205622248U (zh) Usb充电电路及其插座
CN218868106U (zh) 电磁干扰滤波电路、开关电源及充电设备
CN217824388U (zh) 充电电路及充电设备
CN212343633U (zh) 一种抗干扰滤波电源电路
CN219204346U (zh) 一种多路输出低噪声直流电源转换电路
CN217445240U (zh) 一种高频抑制变频器
CN219436862U (zh) 一种电磁干扰防护电源转换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