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0856B - 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0856B
CN115980856B CN202310272911.9A CN202310272911A CN115980856B CN 115980856 B CN115980856 B CN 115980856B CN 202310272911 A CN202310272911 A CN 202310272911A CN 115980856 B CN115980856 B CN 1159808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ep
towed
representing
point
seis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729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80856A (zh
Inventor
李婧
刘凯
裴彦良
刘晨光
李西双
刘保华
罗小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filed Critical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to CN20231027291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808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80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0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80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08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包括:计算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和垂直方向偏移量;计算各炮集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构建复杂海底界面条件下深拖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同步优化反演的目标函数;求解目标函数,完成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的炮检精确定位。本发明不依赖水听器阵列配置的姿态传感器和深度传感器数据,能够同步获取各炮集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的优化反演结果,有效应对地震波旅行时拾取的不确定性和任意复杂海底界面条件。

Description

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技术是一种将地震高频震源和地震接收电缆均置于近海底位置拖曳的、适用于深水工作环境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研发出来的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已经在天然气水合物系统评估、游离气和气烟囱表征、海底麻坑识别、滑坡灾害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效果。
准确的炮检位置关系是深拖式多道地震数据成像质量的前提条件,对于深拖式高分辨率地震探测系统而言,微小的炮检定位误差引起的地震记录双曲线失真会造成速度分析速度谱聚焦度变差,进而导致叠加处理时出现相消干扰,影响地震成像剖面的分辨率和信噪比。近些年,为了提高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数据成像质量,充分挖掘系统的探测潜力,许多学者相继提出和发展了多种适用于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的炮检位置反演方法。现有技术多依赖于深拖多道地震接收电缆配置的姿态传感器或深度传感器数据,并且没有考虑海水声速的横向不均匀性及海底界面的复杂性,中国专利(CN114460649A)公开了一种深海近底拖曳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形态重建方法,但是该方法也没有考虑海水声速的横向不均匀性及海底界面的复杂性,以上问题都会导致炮检定位结果不够准确,影响最终地震成像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甚至出现构造假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其仅基于直达波、海底反射波和海面反射波走时信息,不依赖于水听器阵列配置的姿态传感器和深度传感器数据,且对任意复杂海底界面均适用,能够有效提高线列阵拖体的几何形态反演精度和可靠性。
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计算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和垂直方向偏移量;
分别计算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构建复杂海底界面条件下深拖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同步优化反演的目标函数;
求解目标函数,实现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和垂直方向偏移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SMS_1
其中,
Figure SMS_4
表示深拖震源距离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9
表示深拖震源距离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2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和首个检波点沿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间隔距离,/>
Figure SMS_5
表示相邻检波点沿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间隔距离,/>
Figure SMS_6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第/>
Figure SMS_10
节线段的俯仰角,/>
Figure SMS_14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第1节线段的俯仰角;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SMS_2
表示第/>
Figure SMS_7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1
表示第1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5
表示第/>
Figure SMS_3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8
表示第1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3
,/>
Figure SMS_16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和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SMS_17
Figure SMS_18
其中,
Figure SMS_21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SMS_24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SMS_27
表示第/>
Figure SMS_22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25
表示第/>
Figure SMS_28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30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9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23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26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29
,/>
Figure SMS_20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SMS_31
Figure SMS_32
其中,
Figure SMS_37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SMS_36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SMS_46
表示第/>
Figure SMS_35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47
表示第/>
Figure SMS_41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50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40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横向坐标,/>
Figure SMS_49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33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水深值,
Figure SMS_43
表示当设定第/>
Figure SMS_38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为反射点时,第/>
Figure SMS_44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的距离,/>
Figure SMS_34
,/>
Figure SMS_45
为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总个数;/>
Figure SMS_39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48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42
,/>
Figure SMS_51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52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横向坐标/>
Figure SMS_53
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SMS_54
其中,
Figure SMS_55
,/>
Figure SMS_56
为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总个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复杂海底界面条件下深拖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同步优化反演的目标函数如下:
Figure SMS_57
其中,
Figure SMS_63
表示使其后的表达式达到最小值时变量/>
Figure SMS_65
的取值,待优化参数
Figure SMS_72
,/>
Figure SMS_60
分别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各节线段俯仰角,构成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
Figure SMS_71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优化参数,/>
Figure SMS_76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
Figure SMS_80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序号,/>
Figure SMS_64
,/>
Figure SMS_68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Figure SMS_75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81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59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66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73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78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62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67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74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79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58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69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77
表示目标函数最优解,/>
Figure SMS_82
,/>
Figure SMS_61
表示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最优解,/>
Figure SMS_70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优化参数最优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83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84
、海面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85
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86
通过对实际炮集记录进行人工拾取获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公式(7)获得目标函数最优解
Figure SMS_87
,将/>
Figure SMS_88
代入公式(1)中的/>
Figure SMS_89
,将/>
Figure SMS_90
代入公式(1)中的/>
Figure SMS_91
,求解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和垂直方向偏移量,实现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
基于以上发明内容,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现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采用最短路径算法对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进行准确求取,不需要对海底界面做任何近似表示,能够适用于任意复杂海底界面情况。
(2)本发明基于直达波、海面反射波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共同构建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炮检定位目标函数,能够应对地震波旅行时拾取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反演算法的稳定性。
(3)本发明考虑海水声速横向非均质性对深拖多道地震接收电缆阵列几何形态反演精度的影响,将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引入目标函数,采用非线性优化算法实现了深拖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优化参数的同步反演,能够有效提高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炮点-检波点相对位置关系的反演精度和可靠性。
本发明所述方法不依赖水听器阵列配置的姿态传感器和深度传感器数据,能够同步获取各炮集的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的优化反演结果,能够有效应对地震波旅行时拾取的不确定性和任意复杂海底界面条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中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接收到的直达波和海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中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中作业测线区段对应的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中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炮点-检波点精确定位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1:基于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的工程设计参数,对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垂直方向偏移量进行表征;
步骤S2:根据地震射线理论,结合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和深拖震源离底高度观测值,对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进行表征;
步骤S3:构建复杂海底界面条件下深拖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同步优化反演的目标函数;
步骤S4:求解目标函数,完成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的炮检精确定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上述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前,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具体包括:对实际炮集记录进行人工拾取获得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92
、海面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93
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94
;读取深度计的值获取各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SMS_95
,读取高度计的值获取各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离底高度观测值
Figure SMS_96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具体为:
在只考虑二维情况下,将深拖震源和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组成的线列阵拖体以各检波点位置为节点分割为多节线段,基于各节线段长度及其俯仰角,对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垂直方向偏移量进行表征,获得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垂直方向偏移量的表达式:
Figure SMS_97
其中,
Figure SMS_100
表示深拖震源距离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03
表示深拖震源距离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07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和首个检波点沿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间隔距离,/>
Figure SMS_101
表示相邻检波点沿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间隔距离,/>
Figure SMS_105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第/>
Figure SMS_109
节线段的俯仰角,/>
Figure SMS_112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第1节线段的俯仰角;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SMS_98
表示第/>
Figure SMS_102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06
表示第1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10
表示第/>
Figure SMS_99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04
表示第1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08
,/>
Figure SMS_111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本实施例中,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的工程设计参数: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为48,即
Figure SMS_113
;深拖震源距离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14
为2.0m,深拖震源距离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15
为0.6m;相邻检波点沿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间隔距离/>
Figure SMS_116
为3.125m;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和首个检波点沿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间隔距离/>
Figure SMS_117
为12.5m;/>
Figure SMS_118
分别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各节线段的俯仰角。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具体为: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直达波和海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示意图。如图2所示,基于地震射线理论可以得出炮检位置和直达波、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的关系,由此获得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和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Figure SMS_119
Figure SMS_120
其中,
Figure SMS_123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SMS_127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SMS_130
表示第/>
Figure SMS_124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26
表示第/>
Figure SMS_129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32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21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125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28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131
,/>
Figure SMS_122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区别于水平海底界面和倾斜海底界面,针对复杂海底界面情况,由于受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确定问题的影响,不能用简单的几何关系对其海底反射波旅行时进行表征。由各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SMS_133
和深拖震源离底高度观测值
Figure SMS_134
经平滑处理后相加,获得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作业测线区段对应的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
Figure SMS_135
。选取当前炮集深拖震源和深拖地震接收电缆下方的海底界面水深信息,横向范围从深拖震源正下方位置向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方向截取一定距离,将该段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按照横向间隔0.5m离散化,获得离散化后的第/>
Figure SMS_136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水深值/>
Figure SMS_137
,/>
Figure SMS_138
为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序号,则当前炮集海底界面第/>
Figure SMS_139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横向坐标为
Figure SMS_140
其中,
Figure SMS_141
,/>
Figure SMS_142
为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总个数。对于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每个检波点,连接深拖震源、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和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检波点,可以获得/>
Figure SMS_143
个可能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
Figure SMS_144
,也就是说,/>
Figure SMS_145
表示当设定第/>
Figure SMS_146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为反射点时,第/>
Figure SMS_147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的距离。如图3所示,根据最短路径算法,确定其中最短传播距离对应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为真实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由此获得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的表达式:
Figure SMS_148
Figure SMS_149
其中,
Figure SMS_160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SMS_154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SMS_168
表示第/>
Figure SMS_155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65
表示第/>
Figure SMS_157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64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51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横向坐标,/>
Figure SMS_162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50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水深值,
Figure SMS_161
则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56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纵坐标,/>
Figure SMS_169
表示当设定第/>
Figure SMS_152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为反射点时,第/>
Figure SMS_166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的距离,/>
Figure SMS_159
,/>
Figure SMS_170
为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总个数。
Figure SMS_158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67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153
Figure SMS_163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本实施例中,以第75炮为例,第75炮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SMS_173
为1415.52m,深拖震源离底高度观测值/>
Figure SMS_177
为98.24m,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SMS_181
表示第/>
Figure SMS_174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78
表示第/>
Figure SMS_180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SMS_183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71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176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79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182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172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175
,48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图4为本实施例中一共221个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SMS_184
和深拖震源离底高度观测值/>
Figure SMS_185
经平滑处理后相加,获得的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作业测线区段对应的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
Figure SMS_186
,如图4所示,圆点标记表示第75炮对应的海底界面水深值。
以第75炮为例,选取当前炮集深拖震源和深拖地震接收电缆下方的海底界面水深信息,横向范围从深拖震源正下方位置向深拖接收电缆方向截取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有效工作长度150m,本实施例中将一定距离设为100m),将该段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按照横向间隔0.5m离散化,获得离散化后的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水深值
Figure SMS_187
,/>
Figure SMS_188
为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序号,则当前炮集海底界面第/>
Figure SMS_189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横向坐标为
Figure SMS_190
其中,
Figure SMS_191
。201为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总个数。对于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每个检波点,连接深拖震源、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和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检波点可以获得201个可能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
Figure SMS_192
,根据最短路径算法,确定其中最短传播距离对应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为真实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具体为:
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对于深拖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反演精度影响较大,考虑到海水声速的横向不均匀性,使
Figure SMS_193
在1480-1500m/s之间优化取值,将海水声速也作为优化参数在目标函数求解中同步反演。因此,在上述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的表达式的基础上,构建复杂海底界面条件下深拖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同步优化反演的目标函数如下:
Figure SMS_194
其中,
Figure SMS_199
表示使其后的表达式达到最小值时变量/>
Figure SMS_208
的取值,待优化参数
Figure SMS_214
,/>
Figure SMS_196
分别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各节线段俯仰角,构成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
Figure SMS_203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优化参数,/>
Figure SMS_210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
Figure SMS_216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序号,/>
Figure SMS_197
,/>
Figure SMS_204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Figure SMS_211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219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201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207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212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217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198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206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213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218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SMS_195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202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209
表示目标函数最优解,
Figure SMS_215
,/>
Figure SMS_200
表示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最优解,
Figure SMS_205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优化参数最优解。
本实施例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为48,待优化参数
Figure SMS_220
,其中,/>
Figure SMS_221
分别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各节线段俯仰角,/>
Figure SMS_222
是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当前炮集第/>
Figure SMS_223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224
、海面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225
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SMS_226
通过对实际炮集记录进行人工拾取获得。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具体为:
基于公式(7),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目标函数,获得目标函数最优解
Figure SMS_227
,将/>
Figure SMS_228
代入公式(1)中的/>
Figure SMS_229
,将/>
Figure SMS_230
代入公式(1)中的/>
Figure SMS_231
,求解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和垂直方向偏移量,实现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公式(7),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目标函数,获得目标函数最优解
Figure SMS_232
,将/>
Figure SMS_233
代入公式(1)中的/>
Figure SMS_234
,将/>
Figure SMS_235
代入公式(1)中的/>
Figure SMS_236
,求解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和垂直方向偏移量,实现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如图5所述,为本实施例第75炮的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炮点-检波点位置信息反演结果,即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结果,其中星形标记为深拖震源位置,圆形标记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48个检波点的位置;横坐标表示以实施例第1炮深拖震源位置为参照原点计算的横向距离,定义拖曳作业行进方向为负方向;纵坐标表示深拖震源及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检波点的入水深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最短路径算法对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进行准确求取,方法不需要对海底界面做任何近似表示,能够适用于任意复杂海底界面情况;基于直达波、海面反射波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共同构建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炮检定位目标函数,能够应对地震波旅行时拾取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反演算法的稳定性;考虑海水声速横向非均质性对深拖多道地震接收电缆阵列几何形态反演精度的影响,将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引入目标函数,采用非线性优化算法实现了深拖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优化参数的同步反演,有效提高了深拖式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炮点-检波点相对位置关系的反演精度和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计算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和垂直方向偏移量;
分别计算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构建复杂海底界面条件下深拖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同步优化反演的目标函数;
求解目标函数,实现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
其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和垂直方向偏移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QLYQS_5
其中,/>
Figure QLYQS_2
表示深拖震源距离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15
表示深拖震源距离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6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拖曳点和首个检波点沿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间隔距离,/>
Figure QLYQS_13
表示相邻检波点沿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间隔距离,/>
Figure QLYQS_7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第/>
Figure QLYQS_10
节线段的俯仰角,/>
Figure QLYQS_8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第1节线段的俯仰角;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QLYQS_16
表示第/>
Figure QLYQS_4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11
表示第1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3
表示第/>
Figure QLYQS_14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9
表示第1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12
,/>
Figure QLYQS_1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复杂海底界面条件下深拖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和海水声速优化参数同步优化反演的目标函数如下:
Figure QLYQS_19
其中,/>
Figure QLYQS_26
表示使其后的表达式达到最小值时变量/>
Figure QLYQS_33
的取值,待优化参数/>
Figure QLYQS_18
,/>
Figure QLYQS_25
分别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分割成的各节线段俯仰角,构成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
Figure QLYQS_32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优化参数,/>
Figure QLYQS_39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
Figure QLYQS_23
表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序号,/>
Figure QLYQS_27
,/>
Figure QLYQS_34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Figure QLYQS_40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21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QLYQS_29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36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QLYQS_42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20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QLYQS_28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35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QLYQS_41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17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QLYQS_24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31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QLYQS_38
表示目标函数最优解,/>
Figure QLYQS_22
Figure QLYQS_30
表示接收阵列几何形态表征参数最优解,/>
Figure QLYQS_37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优化参数最优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和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QLYQS_43
Figure QLYQS_50
其中,/>
Figure QLYQS_54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QLYQS_45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QLYQS_49
表示第/>
Figure QLYQS_53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56
表示第/>
Figure QLYQS_44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48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52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QLYQS_55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46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面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QLYQS_47
,/>
Figure QLYQS_51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炮集中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QLYQS_59
Figure QLYQS_60
其中,/>
Figure QLYQS_70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深拖震源入水深度观测值,/>
Figure QLYQS_64
表示当前炮集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海水声速;以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为原点,/>
Figure QLYQS_73
表示第/>
Figure QLYQS_65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76
表示第/>
Figure QLYQS_63
个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垂直方向偏移量,/>
Figure QLYQS_74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57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横向坐标,/>
Figure QLYQS_68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58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水深值,/>
Figure QLYQS_69
表示当设定第/>
Figure QLYQS_66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为反射点时,第/>
Figure QLYQS_75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传播路径的距离,/>
Figure QLYQS_61
,/>
Figure QLYQS_71
为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总个数;/>
Figure QLYQS_67
表示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77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海底反射波旅行时理论计算值;/>
Figure QLYQS_62
,/>
Figure QLYQS_72
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的检波点总个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78
个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横向坐标/>
Figure QLYQS_79
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QLYQS_80
其中,/>
Figure QLYQS_81
,/>
Figure QLYQS_82
为海底界面水深变化曲线离散点的总个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前炮集第
Figure QLYQS_83
个检波点接收到的直达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QLYQS_84
、海面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QLYQS_85
和海底反射波旅行时实际观测值/>
Figure QLYQS_86
通过对实际炮集记录进行人工拾取获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公式(7)获得目标函数最优解
Figure QLYQS_87
,将/>
Figure QLYQS_88
代入公式(1)中的/>
Figure QLYQS_89
,将
Figure QLYQS_90
代入公式(1)中的/>
Figure QLYQS_91
,求解出深拖地震接收电缆各检波点相对深拖震源激发点位置的水平方向偏移量和垂直方向偏移量,实现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
CN202310272911.9A 2023-03-21 2023-03-21 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 Active CN1159808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2911.9A CN115980856B (zh) 2023-03-21 2023-03-21 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2911.9A CN115980856B (zh) 2023-03-21 2023-03-21 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0856A CN115980856A (zh) 2023-04-18
CN115980856B true CN115980856B (zh) 2023-06-30

Family

ID=85976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72911.9A Active CN115980856B (zh) 2023-03-21 2023-03-21 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80856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1709A (zh) * 2016-07-20 2017-01-04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海上拖缆宽频宽方位地震勘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2991A (en) * 1988-10-31 1991-02-12 Exxon Production Research Company Marine seismic receiving system employing multiple depth hydrostreamer cable
US7164619B2 (en) * 2001-01-25 2007-01-16 Johan Robertsson Method of processing marine seismic data and a method of seismic surveying
FR2958413B1 (fr) * 2010-04-06 2012-07-13 Total Sa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e la position d'un detecteur dispose au fond de la mer
EP3191872B1 (en) * 2014-09-10 2023-07-26 CGG Services SAS Wave-field reconstruction using a reflection from a variable sea surface
CN107576986B (zh) * 2017-08-30 2019-03-01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确定海底地震反射波旅行时的方法和装置
CN110780350B (zh) * 2019-10-25 2021-10-01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海底地震检波器动态定位方法、系统及检波器
CN112505750B (zh) * 2020-11-18 2021-06-08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深拖多道地震拖缆姿态确定方法及处理终端
CN114460649B (zh) * 2022-04-14 2022-06-24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一种深海近底拖曳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形态重建方法
CN115308800A (zh) * 2022-08-29 2022-11-08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一种利用海底反射波走时和地形数据定位海底地震仪的方法及处理终端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1709A (zh) * 2016-07-20 2017-01-04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海上拖缆宽频宽方位地震勘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0856A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24215B1 (en) Method of first arrival picking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survey data
CN114460649B (zh) 一种深海近底拖曳式多道地震接收阵列形态重建方法
EP3078991B1 (en) Method for swell effect and mis-tie correction in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using multi-beam echo sounder data
CN112505750B (zh) 一种深拖多道地震拖缆姿态确定方法及处理终端
Guan et al.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ubmarine buried pipeline detection via multi-sensor data fusion
CN1330771A (zh) 用于局部浪高确定的方法和在海洋地震信号中的声传感器
US10520631B2 (en) Magnetic field measurement via streamer cables
CN111854704A (zh) 一种海洋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系统
CN112285767B (zh) 海底地震仪四分量海洋面波多阶频散能量成像装置及方法
CN110260044B (zh) 一种海底管道定位方法
CA2792350A1 (en) Seismic clock timing correction using ocean acoustic waves
CN105259570A (zh) 一种海上时移地震接收点位移校正方法
CN111487678B (zh) 一种确定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最小偏移距和系统延迟的分析方法
CN109212598B (zh) 基于直达波反演的三维空间二次定位方法
US20130046472A1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wo detectors at the bottom of the sea
CN115980856B (zh) 适用复杂海底界面的深拖式多道地震炮检精确定位方法
US2014024975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ar-field signature from variable-depth seismic data
CN112180452A (zh) 基于探地雷达和三维速度谱的地下管线埋深估计方法
CN113075732B (zh) 一种消除高分辨率小多道地震地层异常起伏的方法
CN113777653B (zh) 一种合成孔径式浅层地震剖面勘探方法和系统
CN109490962A (zh) 一种浅地层剖面非零偏移距的消除方法
EP0297852A2 (en) Method for real time display of marine seismic survey data coverage
CN112904348B (zh) 一种三维探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RU2525644C2 (ru) Способ геохимической разведки
RU2436132C1 (ru) Измеритель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для проведения георазведк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