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78884A - 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78884A
CN115978884A CN202211651865.5A CN202211651865A CN115978884A CN 115978884 A CN115978884 A CN 115978884A CN 202211651865 A CN202211651865 A CN 202211651865A CN 115978884 A CN115978884 A CN 115978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compartment
side wall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518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焘
陈记超
刘继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HA Manufacturing Nan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HA Manufacturing Nan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HA Manufacturing Nan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HA Manufacturing Nan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5186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788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78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88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风道组件应用于制冷设备,制冷设备的柜体分隔出蒸发器容纳腔、第一储物间室以及第二储物间室,蒸发器容纳腔位于第一储物间室和第一储物间室之间,风道组件包括第一回风道、第二回风道以及汇流结构,第一回风道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二回风道位于第一回风道的下方,第二回风道具有第二出风口。汇流结构位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交汇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经由汇流结构连通于蒸发器容纳腔,第二出风口位于汇流结构的侧部,使得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回流至第一回风道,并且第二出风口位于汇流结构的侧部,使得位于汇流结构底部的冷凝水不容易从侧部回流至第二回风道。

Description

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冰箱的制冷部件占据了内部的一部分体积,例如冰箱一般将蒸发器设置于后侧,导致冰箱厚度方向的可用空间受限。而法式冰箱通过布局横置蒸发器,能够改善冰箱厚度方向的可用空间。
然而,法式冰箱虽然能够提高可用空间,但是其内部不同温度的储物间室的气流交汇时产生冷凝水容易发生回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以改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方式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应用于制冷设备,制冷设备的柜体分隔出蒸发器容纳腔、第一储物间室以及第二储物间室,蒸发器容纳腔位于第一储物间室和第一储物间室之间,风道组件包括第一回风道、第二回风道以及汇流结构,第一回风道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二回风道位于第一回风道的下方,第二回风道具有第二出风口。汇流结构位于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交汇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经由汇流结构连通于蒸发器容纳腔,第二出风口位于汇流结构的侧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位于汇流结构的同一侧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流结构内设有容水槽,容水槽位于汇流结构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流结构内设有导流部,导流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位于汇流结构与第二回风道的相接处,第二端朝向容水槽并位于第一端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流部具有导流面,导流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回风道与第二回风道在交汇处形成相接端,相接端位于导流部的上方,相接端在导流面的投影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接端与第一端沿水平方向的间距大于或等于3mm。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柜体以及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风道组件,柜体分隔出蒸发器容纳腔、第一储物间室以及第二储物间室,蒸发器容纳腔位于第一储物间室与第二储物间室之间。第一回风道连通于第一储物间室,第二回风道连通于第二储物间室,汇流结构连通于蒸发器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还包括蒸发器接水盘,蒸发器接水盘设置于蒸发器容纳腔内并位于汇流结构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柜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后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后侧壁连接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风道组件设置于第一侧壁内,汇流结构位于第一侧壁远离后侧壁的一侧,第二回风道的第二进风口位于第一侧壁远离后侧壁的一侧。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中,风道组件的汇流结构位于第一回风道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回风道的第二出风口的交汇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经由汇流结构连通于蒸发器容纳腔,有助于第一回风道与第二回风道的风在汇流结构交汇而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排向蒸发器容纳腔。由于第二回风道位于第一回风道的下方,使得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回流至第一回风道,并且第二出风口位于汇流结构的侧部,使得位于汇流结构底部的冷凝水不容易从侧部回流至第二回风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制冷设备的剖切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制冷设备的另一剖切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制冷设备的又一剖切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制冷设备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风道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风道组件的Ⅷ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的制冷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1的制冷设备在风门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100可以为冰箱、冰柜等产品。
制冷设备100包括柜体10和制冷系统,制冷系统装配于柜体10,制冷系统可以为柜体10内提供冷量。其中,制冷系统可以包括蒸发器20、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等结构。
柜体10分隔出蒸发器容纳腔11和储物间室,蒸发器容纳腔11和储物间室可以层叠分布,例如蒸发器容纳腔11与储物间室可以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分布。
蒸发器容纳腔11可以用于收容蒸发器20。蒸发器20的吸风侧21与送风侧22可以相背,例如蒸发器20的送风侧22可以朝向柜体10的后侧,蒸发器20的吸风侧21可以朝向柜体10的柜门。
储物间室可以作为不同温度的间室使用,例如储物间室可以作为冷冻间室12、变温间室13、冷藏间室14或其他间室。
其中,冷冻间室12的温度范围可以是-24度至-16度,变温间室13的温度范围可以是-18度至5度,冷藏间室14的温度范围可以是2度至8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储物间室的温度范围还可以为其他范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物间室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储物间室可以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分布。本申请中,术语“多个”是指大于或等于两个,例如储物间室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其他数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物间室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储物间室可以作为冷藏间室14,另一个储物间室可以作为变温间室13。两个储物间室可以分别作为第一储物间室和第二储物间室,例如第一储物间室可以为冷藏间室14,第二储物间室可以为变温间室1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物间室的数量为三个,有一个储物间室可以作为冷冻间室12,有一个储物间室可以作为变温间室13,剩余一个储物间室可以作为冷藏间室14。三个储物间室可以分别作为第一储物间室、第二储物间室和第三储物间室,例如第一储物间室可以为冷藏间室14,第二储物间室可以为变温间室13,第三储物间室可以为冷冻间室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蒸发器容纳腔11可以位于冷藏间室14与变温间室13之间,使得蒸发器20无需置于柜体10的后侧,从而可以减少蒸发器20沿柜体10的厚度方向占据的空间位置,能够改善柜体10厚度方向的可用空间。
在一个使用场景中,在制冷设备100正常放置使用的情况下,蒸发器容纳腔11可以位于冷藏间室14的下方,蒸发器容纳腔11可以位于变温间室13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柜体10包括冷冻间室12的情况下,冷冻间室12可以位于蒸发器容纳腔11与变温间室13之间。例如在制冷设备100正常放置使用的情况下,冷冻间室12可以位于蒸发器容纳腔11的下方。
蒸发器20能够为储物间室提供冷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送风道,送风道的进风口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送风道的出风口连通储物间室。如此,蒸发器20吹出的冷风能够通过送风道输送至储物间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送风道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蒸发器20吹出的冷风可以经不同的送风道输送至不同的储物间室。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冷冻送风道,冷冻送风道的进风口可以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冷冻送风道的出风口可以连通冷冻间室12。如此,蒸发器20可以通过冷冻送风道为冷冻间室12提供冷量。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变温送风道,变温送风道的进风口可以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变温送风道的出风口可以连通变温间室13。如此,蒸发器20可以通过变温送风道为变温间室13提供冷量。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冷藏送风道,冷藏送风道的进风口可以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冷藏送风道的出风口可以连通冷藏间室14。如此,蒸发器20可以通过冷藏送风道为冷藏间室14提供冷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的送风道可以布置于柜体10的后侧。例如柜体10可以包括第一侧壁15、第二侧壁16以及后侧壁17,第一侧壁15与第二侧壁16相对,后侧壁17连接于第一侧壁15与第二侧壁16之间。送风道可以布置于后侧壁17内,如此,有助于减少送风道占据的储物间室内的空间位置,也有助于提高后侧壁17内的空间的利用率。
例如冷冻送风道可以布置于后侧壁17内,冷冻送风道的出风口可以连通冷冻间室12的后方。又例如变温送风道可以布置于后侧壁17内,变温送风道的出风口可以连通变温间室13的后方。又例如冷藏送风道可以布置于后侧壁17内,冷藏送风道的出风口可以连通冷藏间室14的后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送风风门,送风风门可以设置于送风道。如此,送风风门能够调整送风道的开合程度,以便于调整蒸发器20输送至储物间室的风量,使得储物间室可以较好地保持处于设定温度。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冷冻送风风门,冷冻送风风门可以设置于冷冻送风道。如此,冷冻送风风门可以调整蒸发器20输送至冷冻间室12的风量。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变温送风风门,变温送风风门可以设置于变温送风道。如此,变温送风风门可以调整蒸发器20输送至变温间室13的风量。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冷藏送风风门,冷藏送风风门可以设置于冷藏送风道。如此,冷藏送风风门可以调整蒸发器20输送至冷藏间室14的风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回风道,回风道的进风口连通储物间室,回风道的出风口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如此,回风道有助于储物间室的风能够重新回到蒸发器容纳腔11内并经蒸发器20进行热交换,从而便于后续热交换后的风再次经送风道输送至储物间室,如此形成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风道可以设置于柜体10的侧壁内,回风道也可以设置于储物间室与蒸发器容纳腔11之间,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风道的数量为多个,不同的储物间室可以采用不同的回风道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冷冻回风道,冷冻回风道的进风口可以连通冷冻间室12,冷冻回风道的出风口可以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如此,冷冻间室12的风可以经冷冻回风道重新回到蒸发器容纳腔11内并经蒸发器20进行热交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冻回风道可以设置于蒸发器容纳腔11与冷冻间室12之间。例如图2和图4所示,柜体10可以包括分隔蒸发器容纳腔11与冷冻间室12的隔板18,隔板18可以设有回风通孔181,回风通孔181的入口可以连通冷冻间室12,回风通孔181的出口可以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如此,回风通孔181可以作为冷冻回风道,使得冷冻间室12的风可以经回风通孔181重新回到蒸发器容纳腔11内。
由于回风通孔181的结构简单,路径较短,有助于简化冷冻间室12与蒸发器容纳腔11之间的回风设计以及提高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风通孔181可以位于蒸发器20的前方,使得回风通孔181相对蒸发器20更靠近柜体10的柜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阅图2至图6,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风道组件101,风道组件101可以便于冷藏间室14、变温间室13等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101可以包括第一回风道70、第二回风道30以及汇流结构80,第一回风道70与第二回风道30均连接于汇流结构80。
第一回风道70具有第一进风口71和第一出风口72,第一进风口71可以连通冷藏间室14,第一出风口72可以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如此,冷藏间室14的风可以经第一回风道70重新回到蒸发器容纳腔11内并经蒸发器20进行热交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回风道70可以设置于柜体10的侧壁内,如此,有助于减少第一回风道70占据冷藏间室14和蒸发器容纳腔11内的空间位置,也有助于提高柜体10的侧壁内的空间的利用率。
第二回风道30具有第二进风口31和第二出风口32,第二进风口31连通变温间室13,第二出风口32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如此,变温间室13的风可以经第二回风道30重新回到蒸发器容纳腔11内并经蒸发器20进行热交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回风道70与第二回风道30可以通过汇流结构80连通蒸发器容纳腔11。例如,汇流结构80可以位于第一出风口72和第二出风口32的交汇处,第一出风口72和第二出风口32经由汇流结构80连通于蒸发器容纳腔11,有助于第一回风道70与第二回风道30的风在汇流结构80交汇而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排向蒸发器容纳腔1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回风道30可以位于第一回风道70的下方,使得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回流至第一回风道7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出风口32可以位于汇流结构80的侧部,使得位于汇流结构80底部的冷凝水不容易从侧部回流至第二回风道30。
其中,汇流结构80的侧部,可以是汇流结构80的侧壁。在风道组件101正常放置使用的情况下,汇流结构80中位于左侧方向的部分,位于右侧方向的部分,位于前侧方向的部分,位于后侧方向的部分等位置的结构均可以作为汇流结构80的侧部。
例如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出风口32可以理解为位于汇流结构80的右侧方向,并从汇流结构80的右侧方向的部分连通汇流结构80的内部。第二出风口32也可以理解为位于汇流结构80的后侧方向,并从汇流结构80的后侧方向的部分连通汇流结构80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10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有助于减少零件的数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101可以设置于第一侧壁15内,如此,有助于减少第一回风道70占据冷藏间室14和蒸发器容纳腔11内的空间位置,也有助于减少第二回风道30占据变温间室13和蒸发器容纳腔11内的空间位置,也有助于提高第一侧壁15内的空间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蒸发器容纳腔11位于冷藏间室14与变温间室13之间,冷藏间室14与变温间室13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分布,则第一回风道70与第二回风道30在第一侧壁15内也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分布,使得第一回风道70与第二回风道30布局在不同的高度,两者在空间受限的第一侧壁15内相互造成干涉的影响较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流结构80可以位于第一侧壁15远离后侧壁17的一侧,有助于汇流结构80适配于蒸发器20的吸风侧21朝向背离后侧壁17的布局方式,使得第一回风道70和第二回风道30的回风可以较好地被蒸发器20吸入,有助于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72与第二出风口32可以位于汇流结构80的同一侧部,有助于第一回风道70与第二回风道30可以从同一侧进入汇流结构80,便于汇流结构80将交汇的风一并输送至蒸发器容纳腔11。例如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72与第二出风口32位于汇流结构80的右侧或后侧方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72与第二出风口32可以位于汇流结构80朝向后侧壁17的侧部,有助于减少占用汇流结构80背离后侧壁17的一侧的空间,使得汇流结构80与后侧壁17的距离尽量远,更有利于汇流结构80适配于蒸发器20的吸风侧21朝向背离后侧壁17的布局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回风道30的第二进风口31可以位于第一侧壁15远离后侧壁17的一侧,使得第二回风道30的第二进风口31与变温间室13的送风口间隔一定距离,有助于减少送风至变温间室13的冷量未为变温间室13冷却而直接经第二回风道30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流结构80内可以设有容水槽81,容水槽81可以位于汇流结构80的底部。如此,容水槽81可以容纳冷凝水,使得冷凝水不容易回流至第二回风道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阅图7,汇流结构80内可以设有导流部82,导流部82具有相对的第一端821和第二端822,第一端821可以位于汇流结构80与第二回风道30的相接处,第二端822可以朝向容水槽81并位于第一端821的下方。如此,导流部82可以将冷凝水导流至容水槽81,使得冷凝水不容易回流至第二回风道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流部82具有导流面823,导流面823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可以大于或等于3度。例如α可以是3度、4度、5度、6度、7度、8度、9度、10度或其他数值。如此,α不至于过小,以便于更好地保证冷凝水不容易回流至第二回风道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回风道70与第二回风道30在交汇处可以形成相接端84,相接端84可以位于导流部82的上方,相接端84在导流面823的投影位于第一端821和第二端822之间。如此,有助于产生于第一回风道70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能够滴落在导流面823,从而能够减少从第一回风道70滴落的冷凝水进入第二回风道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接端84与第一端821沿水平方向的间距L可以大于或等于3mm。例如L可以是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或其他数值。如此,L不至于过小,能够更好地保证冷凝水不容易滴落至第二回风道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阅图3,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蒸发器接水盘90,蒸发器接水盘90可以设置于蒸发器容纳腔11内并位于汇流结构80的下方。如此,有助于汇流结构80内的冷凝水能够排向蒸发器接水盘90,使得蒸发器接水盘90可以一并承接蒸发器20产生的化霜水和汇流结构80内的冷凝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温间室13可以通过多个回风路径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以便于根据变温间室13的设定温度的高低而采用不同数量的回风路径回风。
例如参阅图3,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三回风道40,第三回风道40具有第三进风口41和第三出风口42,第三进风口41连通变温间室13,第三出风口42连通冷冻间室12。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风门50,风门50可以设置于第三回风道40。
在变温间室13设定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例如将变温间室13作为冷藏间室使用时,变温间室13可以通过一个变温回风道回风。例如风门50关闭,则变温间室13能够通过第二回风道30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由于变温间室13的风无法通过风门50经第三回风道40和冷冻间室12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有助于减少变温间室13与冷冻间室12因温差较大而产生的结霜凝露的情况。
在变温间室13设定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例如将变温间室13作为冷冻间室使用时,变温间室13可以通过两个变温回风道回风。例如风门50开启,变温间室13既能够通过第二回风道30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又能够通过第三回风道40借道冷冻间室12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有助于保证变温间室13的回风量。此外,由于变温间室13内的温度与冷冻间室12内的温度的差异较小,使得从第三回风道40进入冷冻间室12的风与冷冻间室12的风混合后不容易产生的结霜凝露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门50可以为电动风门,风门50可以由制冷设备100的控制板控制开启与关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回风道40可以设置于柜体10的侧壁内,如此,有助于减少第三回风道40占据变温间室13和冷冻间室12内的空间位置,也有助于提高柜体10的侧壁内的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回风道30与第三回风道40可以分别设置于柜体10的不同侧壁内。如此,有助于避免第二回风道30和第三回风道40位于同一侧壁而导致彼此布局受限,有助于将第二回风道30与第三回风道40分散在不同位置。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回风道40可以设置于第二侧壁16内。如此,通过将第二回风道30和第三回风道40分布在相对的两个侧壁中,能够较好地实现变温间室13的回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出风口42可以靠近位于蒸发器容纳腔11与冷冻间室12之间的隔板18设置,有助于变温间室13的回风可以以较短的距离从第二出风口42进入回风通孔18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门50可以位于第三进风口41,有助于方便风门50的安装与维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门50可以至少部分地凸设于柜体10的侧壁,有助于减少风门50占据柜体10的侧壁内的空间位置,避免了侧壁内填充的保温层厚度过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阅图8和图9,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防护罩60,防护罩60可以连接于侧壁并罩设于风门50,防护罩60设有通风孔61。如此,防护罩60可以为风门50提供一定的防护,还有助于避免风门50受到变温间室13内的物品阻挡而导致无法开启,而通风孔61有助于变温间室13内的风穿过防护罩60吹向第三进风口4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防护罩60可以包括罩盖62、第一侧部63和第二侧部64,第一侧部63和第二侧部64均可以连接于罩盖62,罩盖62可以位于第一侧部63和第二侧部64之间。
防护罩60可以卡设于柜体10的侧壁,例如柜体10的侧壁可以包括侧壁连接部19,防护罩60适于卡设于侧壁连接部19。第一侧部63可以设有卡槽631,防护罩60可以通过卡槽631卡设于柜体10的侧壁,例如第一侧部63可以通过卡槽631卡设于侧壁连接部19。其中,侧壁连接部19可以为第二侧壁16的结构。侧壁连接部19可以为凸筋或凸块等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63可以位于第二侧部64的上方,如此,第一侧部63的卡槽631可以承接用户因失误而洒落的汤汁等液体,使得洒落的液体不容易进入第三回风道40的第三进风口41内,同时也使得洒落的液体不容易进入风门50。
其中,第一侧部63位于第二侧部64的上方是指,在制冷设备100正常放置使用的情况下,第一侧部63相对第二侧部64更靠近柜体10的顶部,第二侧部64相对第一侧部63更靠近柜体10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槽631的两端可以沿第一侧部63的长度方向贯穿第一侧部63,如此,卡槽631为通槽结构,有助于引导落入卡槽631的液体往两端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63可以包括第一挡板632和第二挡板633,第一挡板632和第二挡板633间隔设置,卡槽631可以位于第一挡板632和第二挡板633之间。
第一挡板632可以位于第二侧壁16内,第二挡板633可以位于第二侧壁16外,第二挡板633的高度可以大于第一挡板632的高度。如此,第二挡板633有助于阻挡一部分洒向卡槽631的液体,有助于减少洒落的液体落入卡槽631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风孔61可以设于罩盖62朝向第二侧部64的一侧。由于罩盖62为弧面状结构,从第一侧部63往第二侧部64的方向上,罩盖62中靠近第一侧部63的部分能够遮挡靠近第二侧部64的部分,使得罩盖62中靠近第一侧部63的部分能够阻挡一部分洒落的液体,有助于减少洒落的液体直接从通风孔61进入防护罩60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真空隔热板(Vacuum InsulationPanel,VIP),真空隔热板可以设置于柜体10的侧壁内,真空隔热板可以位于变温回风道背离变温间室13的一侧。如此,有助于对变温回风道内的风进行保温,有助于保证变温回风道对应的侧壁的外表面不容易发生凝露的情况。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阅图2,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一真空隔热板91,第一真空隔热板91可以设置于第一侧壁15内,第一真空隔热板91可以位于第二回风道30背离变温间室13的一侧。如此,有助于对第二回风道30内的风进行保温,有助于保证第一侧壁15的外表面不容易发生凝露的情况。
此外,第一真空隔热板91还可以位于第一回风道70背离冷藏间室14的一侧,使得第一真空隔热板91还能够对第一回风道70内的风进行保温。其中,第一真空隔热板91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回风道30与第一回风道70的高度之和。
又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冷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第二真空隔热板92,第二真空隔热板92可以设置于第二侧壁16内,第二真空隔热板92可以位于第三回风道40背离变温间室13的一侧。如此,有助于对第三回风道40内的风进行保温,有助于保证第二侧壁16的外表面不容易发生凝露的情况。
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100,参阅图10,控制方法包括步骤010和步骤020。
步骤010:获取变温间室的调控温度。
调控温度可以是用户设定变温间室13的温度。例如在用户将变温间室13设定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例如将变温间室13设定为3度作为冷藏间室使用时,此时,变温间室13的调控温度为3度。又例如在用户将变温间室13设定的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例如将变温间室13设定为-15度作为冷冻间室使用时,此时,变温间室13的调控温度为-15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调控温度也可以为其他温度值。
步骤020:根据调控温度控制风门的启闭。
在调控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控制风门50关闭,则变温间室13能够通过第二回风道30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由于变温间室13的风无法通过风门50经第三回风道40和冷冻间室12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有助于减少变温间室13与冷冻间室12因温差较大而产生的结霜凝露的情况。
在调控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控制风门50开启,则变温间室13既能够通过第二回风道30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又能够通过第三回风道40借道冷冻间室12回风至蒸发器容纳腔11,有助于保证变温间室13的回风量。此外,由于变温间室13内的温度与冷冻间室12内的温度的差异较小,使得从第三回风道40进入冷冻间室12的风与冷冻间室12的风混合后不容易产生的结霜凝露的情况。
参阅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020可以包括步骤021。
步骤021:若调控温度与冷冻间室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度,控制风门关闭。
冷冻间室12的温度可以是用户设定冷冻间室12的温度,例如用户设定冷冻间室12的温度是-24度时,则冷冻间室12的温度是-24度。又例如用户设定冷冻间室12的温度是-20度时,则冷冻间室12的温度是-20度。
冷冻间室12的温度也可以是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冷冻间室12内的温度,有助于减少获取冷冻间室12的温度的误差。
预设温度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类型、规格而设置。预设温度可以是出厂设置的默认温度值,也可以是用户个性化设置的温度。
在调控温度与冷冻间室12的温差大于预设温度的情况下,表明了调控温度较高,变温间室13的温度较高,所需的冷风量较小,使用第二回风道30回风可以满足所需风量。
例如在一个场景中,预设温度可以是5度,调控温度可以是3度,冷冻间室12的温度是-20度,此时,调控温度与冷冻间室12的温差为24度,温差大于预设温度,则控制风门50关闭,使用第二回风道30回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020还可以包括步骤022。
步骤022:若调控温度与冷冻间室的温差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控制风门开启。
在调控温度与冷冻间室12的温差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的情况下,表明了调控温度较低,变温间室13的温度较低,所需的冷风量较大,使用第二回风道30和第三回风道40回风可以保证回风量。
例如在一个场景中,预设温度可以是5度,调控温度可以是-15度,冷冻间室12的温度是-18度,此时,调控温度与冷冻间室12的温差为3度,温差小于预设温度,则控制风门50开启,使用第二回风道30和第二风道回风。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风道组件101和制冷设备100中,风道组件101的汇流结构80位于第一回风道70的第一出风口72和第二回风道30的第二出风口32的交汇处,第一出风口72和第二出风口32经由汇流结构80连通于蒸发器容纳腔11,有助于第一回风道70与第二回风道30的风在汇流结构80交汇而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排向蒸发器容纳腔11。由于第二回风道30位于第一回风道70的下方,使得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不会向上回流至第一回风道70,并且第二出风口32位于汇流结构80的侧部,使得位于汇流结构80底部的冷凝水不容易从侧部回流至第二回风道30。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媒介的表面接触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特指或特殊结构。术语“一些实施方式”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发明中描述的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的柜体分隔出蒸发器容纳腔、第一储物间室以及第二储物间室,所述蒸发器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储物间室和所述第一储物间室之间,所述风道组件包括:
第一回风道,所述第一回风道具有第一出风口;
第二回风道,所述第二回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回风道的下方,所述第二回风道具有第二出风口;以及
汇流结构,所述汇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交汇处,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经由所述汇流结构连通于所述蒸发器容纳腔,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汇流结构的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汇流结构的同一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结构内设有容水槽,所述容水槽位于所述汇流结构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结构内设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汇流结构与所述第二回风道的相接处,所述第二端朝向所述容水槽并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或等于3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道与所述第二回风道在交汇处形成相接端,所述相接端位于所述导流部的上方,所述相接端在所述导流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接端与所述第一端沿水平方向的间距大于或等于3mm。
8.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所述柜体分隔出蒸发器容纳腔、第一储物间室以及第二储物间室,所述蒸发器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储物间室与所述第二储物间室之间;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风道组件,所述第一回风道连通于所述第一储物间室,所述第二回风道连通于所述第二储物间室,所述汇流结构连通于所述蒸发器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蒸发器接水盘,所述蒸发器接水盘设置于所述蒸发器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汇流结构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后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所述后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风道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内,所述汇流结构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后侧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回风道的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后侧壁的一侧。
CN202211651865.5A 2022-12-21 2022-12-21 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59788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1865.5A CN115978884A (zh) 2022-12-21 2022-12-21 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1865.5A CN115978884A (zh) 2022-12-21 2022-12-21 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8884A true CN115978884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7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51865.5A Pending CN115978884A (zh) 2022-12-21 2022-12-21 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7888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93732U (zh) 最下方储物间室与箱体底壁具有特定距离的冰箱
US20200386467A1 (en) Refrigerator air duct
CN108278825B (zh) 冰箱
CN111351289B (zh) 卧式冷柜
US8966929B2 (en) Cooled air recirculation in a refrigerator
CN109990529A (zh) 冰箱
CN111306865A (zh) 一种冰箱
CN110567214A (zh) 冰箱
CN108050750B (zh) 冰箱
CN107062748B (zh) 冰箱
CN110375473A (zh) 冷却室位于冷冻内胆内侧下部的冰箱
CN218884380U (zh) 冰箱
WO2023284529A1 (zh) 冰箱
CN115978884A (zh) 风道组件和制冷设备
CN216716730U (zh) 制冷设备的箱胆及制冷设备
CN210832700U (zh) 冰箱
CN210220351U (zh) 单系统冰箱
CN116182475A (zh) 风门结构和制冷设备
CN116067075A (zh) 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9889921U (zh) 一种冰箱
CN113915815A (zh) 冰箱
CN219934381U (zh) 一种冰箱
CN210832690U (zh) 冰箱
CN219934377U (zh) 一种冰箱
CN219244016U (zh) 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