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64743A - 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64743A
CN115964743A CN202211697549.1A CN202211697549A CN115964743A CN 115964743 A CN115964743 A CN 115964743A CN 202211697549 A CN202211697549 A CN 202211697549A CN 115964743 A CN115964743 A CN 1159647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user identifica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975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厉科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ipay Hangz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9754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647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64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47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方案包括: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Description

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信息时代提升人们生活体验的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的互通。信息的数字化传输和共享,极大的提升了业务效率并带来增量价值,例如个性化广告、商品和服务推荐等等。典型的生活场景有网络购物中的商品推荐和当天送达,数字政务中的跑一趟和在线办理等。由于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可能交互的是与用户隐私相关的信息,可能存在用户数据泄露的危险。因此,如何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还能继续做到信息的有效互通,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以提高信息交互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不同;
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是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
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用户标识;
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装置,包括:
触发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标识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不同;
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是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
标识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用户标识;
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不同;
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是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
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用户标识;
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或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
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实现了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终端系统可以为不同的应用生成不同的用户标识,并建立不同的用户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基于该对应关系,实现由终端系统参与的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交互。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终端系统可以将第一应用发送的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进行转换,将用户信息和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第二应用,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交互。由于不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由终端系统管理,第一应用和第二应用无法对方的用户标识,这样即使第一应用中出现信息泄露,非法用户也不能根据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在第二应用中找到对应的用户信息,进而可保证信息交互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整体方案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泳道图;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2的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3的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说明书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为更清楚的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先介绍一些名词:
信息互通:可以表示APP应用或系统之间,针对同一个用户所进行的信息互通。在一次互通交互中,通常包含信息的发送方和信息的接受方。用户信息从发送方共享给接受方。
锚点:可以表示互通系统所依赖的关键连接点。通过锚点信息,信息发送方和信息接受方才能把多次通信的信息关联到同一主体。
广告ID:可以表示APP开发者为跟踪广告的投放效果,给用户所关联的ID。通常和用户的设备所一一映射,而非用户本身。通常一个设备上多个APP的使用人是同一个用户,故广告ID可视为用户ID。例如,苹果系统的IDFA和安卓系统的ADID。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信息互通方法主要是依赖一个标识表示同一主体的方式,例如一账通、通行证等场景中,通过主体ID这个锚点来保证互通双方是针对同一主体。其中采用基于用户ID的模式,不同的应用之间通过识别同一个用户账号建立互通机制。又如,跨屏运营、APP推荐等场景中,主要是采用设备ID的模式,包括苹果和安卓系统的广告ID。不同的应用之间通过识别同一个设备,推测出设备上使用不用服务的用户是同一个,进行信息互通。又如,手机操作系统支持的APP自动联动、场景智能的场景中,主要是基于设备本身,不再显式的需要识别设备ID。在同一个操作系统上面运行的不同的应用可以在客户端本地实现互通。
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质上都是单锚点、中心化的系统,互通控制和风险控制都限制在了单个系统。互通双方可以直接通过同一个锚点信息识别到用户,并且基于锚点信息关联出用户的所有互通信息和本地信息。互通双方中任何一方涉及到信息泄漏都会危及到互通的另一方,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方案给出了以下实施例: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整体方案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用户可以为应用1和应用2中的用户,终端系统可以是用户使用的终端的系统或系统服务器,应用1和应用2可以表示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终端客户端,也可以表示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服务器。其中,终端系统可以为应用1和应用2生成各自对应的用户标识,假设应用2需要获取用户在应用1中的某些用户信息,例如,用户的手机号码,终端系统可以获取应用1或服务端1发送的包含用户信息以及适用于应用1的第一用户标识的信息,第一用户标识可以用于应用1查找用户在应用1中的信息。终端系统保存有不同应用对应的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在获取到用户在应用1中的用户信息后,终端系统可以确定应用2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将用户信息和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应用2,使得应用2可以获取到用户在应用1中的用户信息,并且,终端系统发送至应用2的信息不包含应用1的第一用户标识,使得应用2无法根据第一用户标识获取用户在应用1中的信息,即使应用2中涉及到信息泄漏,也不会危机到应用1,可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接下来,将针对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结合附图进行具体说明: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从程序角度而言,流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搭载于系统服务器的程序或终端系统。
如图2所示,该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步骤204: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不同。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终端系统可以针对用户使用的应用生成对应用户标识,针对不同的应用可以生成不同的用户标识。其中,可以基于用户对终端的操作,为不同的应用生成不同的用户标识。
终端系统可以为运行在用户使用的终端中的系统,也可以是终端对应的系统服务器。应用可以表示终端中的应用客户端,也可以表示应用客户端对应的服务器,还可以是用户授权使用某业务服务时,该业务服务对应的服务器,还可以是用户对终端系统的系统应用,例如终端的设置中的应用。第一预设操作可以是用户针对第一应用的操作,实际应用中,终端系统可以获取用户对终端的操作信息,基于用户操作,生成用户标识。
步骤206: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终端系统可以建立不同应用对应的用户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对应关系可以仅由终端系统进行管理或保存,各应用中不存在该对应关系,以便在信息交互过程中,使用信息接收方对应的用户标识给信息接收方发送信息,提高信息交互的安全性。
其中,终端系统生成的用户标识,是用于不同的应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标识。该用户标识与应用中用于管理用户在该应用中的信息的应用标识不同。应用标识是应用对应的服务器为管理使用该应用的用户在该应用中的信息生成的标识,如用户账号、用户UID等。例如,用户注册为某应用的用户后,该应用的服务器可以生成该用户对应的UID,将用户在该应用中的信息与该UID进行关联,例如,用户的注册信息、浏览信息、交易信息等等。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其中部分步骤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相互交换,或者其中的部分步骤也可以省略或删除。
图2中的方法,终端系统可以为不同的应用生成不同的用户标识,并建立不同的用户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基于该对应关系,实现由终端系统参与的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交互。由于不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由终端系统管理,第一应用和第二应用无法对方的用户标识,这样即使第一应用中出现信息泄露,非法用户也不能根据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在第二应用中找到对应的用户信息,进而可保证信息交互的安全性。
基于图2的方法,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该方法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下面进行说明。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用户标识可以是终端系统随机生成的字符串,也可以是根据终端的终端标识生成的字符串。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具体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终端标识;
基于所述终端标识,利用第一预设算法,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
终端标识可以为能够唯一的表示终端、终端的系统或者终端的使用用户的标识,例如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MobileEquipmentIdentity,IMEI)、移动设备识别码(MobileEquipmentIdentifier,MEID)码等。第一预设算法可以是加密算法、哈希算法等。
实际应用中,可以对终端标识中部分或全部字符进行预设算法的计算,得到用户标识;还可以在终端标识的基础上增加随机字符串,再进行预设算法的计算。针对不同的应用,可以使用相同的算法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算法,这里对具体的算法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保证针对不同的应用可以生成不同的用户标识即可。
实际应用中,终端系统服务器还可以对生成的用户标识进行查重,避免使用重复的用户标识。其中,终端系统服务器可以保存有预设时间段生成的历史用户标识,当有新的用户标识生成时,可以判断是否与历史用户标识相同,若相同,在重新生成用户标志,直至生成与历史用户标识不同的用户标识。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终端系统中可以不存在用户对应的应用标识的相关信息,终端系统可以将生成的用户标识发送至对应的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可以保存用户在该应用中的应用标识与该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进而应用服务器可以根据该对应关系,确定应用标识对应的用户在该应用服务器中的信息。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可以包括:
发送所述第一用户标识至所述第一应用,以便所述第一应用基于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发送用户信息至其他应用;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一应用生成的用于管理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中的用户信息的应用标识不同。
实际应用中,终端系统可以基于生成的用户标识向应用服务器发送信息,应用服务器可以基于该用户标识确定对应的应用标识,进而获取用户在应用服务器中的信息,应用服务器可以将获取到的信息基于用户标识发送至终端系统。假设应用服务器为第一应用的服务器,若获取的信息是需要发送至第二应用的信息,终端系统可以将需要发送的信息以第二用户标识的名义发明至第二应用,同理,第二应用中也可以保存第二用户标识与用于管理用户在第二应用中的信息的第二应用标识的对应关系,进而第二应用或第二应用服务器可以确定获取到的信息是本应用中的哪个用户的信息。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第一预设操作具体可以包括:启用终端中推荐服务的操作、安装终端应用的操作、访问终端应用的操作、登录终端应用的操作中至少一种操作。
其中,推荐服务可以包括广告推荐服务。例如,用户开启终端中的广告推荐服务,终端系统可以针对参与广告推荐服务的各应用生成对应的用户标识。
实际应用也可以针对用户对应用程序的操作,生成用户标识。例如,用户在终端中下载了某应用程序并进行安装,终端系统可以生成适用于该应用程序的用户标识,也可以在用户打开访问应用程序或注册为该应用程序的用户后生成适用于该应用程序的用户标识。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还可以基于用户的操作,解除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基于用户对所述终端的第二预设操作生成的服务终止信息;
基于所述服务终止信息,解除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操作可以包括关停终端中推荐服务的操作、卸载终端应用的操作、退出登录终端应用的操作中至少一种操作。
实际应用中,终端系统还可以将不存在对应关系的用户标识标记为无效标识。
例如,用户不想接收广告推荐,可以关闭广告推荐服务,终端系统中可以解除参与广告推荐服务的应用的用户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又如,用户A将终端提供给用户B使用,用户A退出终端应用的登录,用户B可以使用自己的信息登录终端应用,终端系统可以根据用户A退出终端应用的操作,解除之前为用户A生成的用户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可以根据用户B的登录,生成新的用户标识,这样可以避免用户B接收到与用户A相关的信息,例如,与用户A相关的推荐信息,不符合用户B的需求,造成对用户B的打扰,也可避免用户A的信息泄露给用户B,也可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基于上述用户标识的管理方法得到的用户标识进行的用户信息的交互。图3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从程序角度而言,流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搭载于系统服务器的程序或终端系统。
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2: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是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用户信息可以是第一应用发送的,用户信息可以是用户在使用第一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其中,第一应用或第一应用的服务器可以将包含用户信息和第一用户标识的信息发送至终端系统。第一用户标识可以是按照上述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所述的方式生成的,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的第一应用可以表示用户终端中的终端应用客户端,也可以表示客户端对应的服务器;还可以表示基于终端系统提供服务的系统应用,或者基于终端系统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用户信息可以是用户使用第一应用的过程中保存在终端中的与用户相关的信息,也可以是第一应用对应的服务器中保存的用户的相关信息。
步骤304: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用户标识。
同理,第二应用可以表示应用客户端、系统应用,也可表示对应的服务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第二应用可以用户信息的需求方,终端系统可以保存有各个应用的应用标识的对应关系,在获取到用户信息后,可以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用户标识,以便将用户信息作为第二应用对应的用户信息发送至第二应用。
步骤306: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终端系统可以将信息提供方提供的用户信息以信息需求方的用户标识的名义发送至信息需求方,实现多锚点的信息交互,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其中部分步骤的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相互交换,或者其中的部分步骤也可以省略或删除。
通过上述方法,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终端系统可以将第一应用发送的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进行转换,将用户信息和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第二应用,实现不同应用之间的信息交互。由于不同用户标识由终端系统管理,第一应用和第二应用无法对方的用户标识,这样即使第一应用中出现信息泄露,非法用户也不能根据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在第二应用中找到对应的用户信息,进而可保证信息交互的安全性。
基于图3的方法,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该方法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下面进行说明。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用户信息可以是数据需求方发送信息获取请求后,基于该请求反馈至数据需求方的信息;也可以是数据提供方按照主动推送至数据需求方的数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之前,还可以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应用发送的用于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用户信息的第一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请求中包含所述第二用户标识;
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请求进行用户标识转换,得到用于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用户信息第二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请求中包含所述第一用户标识;
发送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请求至所述第一应用,以便所述第一应用基于所述第一用户标识获取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中的用户信息。
本说明书实例中终端系统可以获取第二应用发送的包含第二用户标识的第一信息获取请求,然后根据第一用户标识与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与第二用户标识对应的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可以将第一信息获取请求进行标志转换,得到包含第一用户标识的第二信息获取请求,发送至第一应用。第一应用可以基于接收到的第二信息获取请求,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用户信息,并基于第一用户标识反馈至终端系统,终端系统可以进一步的将反馈信息中的第一用户标识变更为第二用户标识,基于第二用户标识将用户信息发送至第二应用。
可选的,所述根据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请求进行用户标识处理,得到用于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用户信息第二信息获取请求,具体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对应的所述第一用户标识;
获取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请求中的需求信息;所述需求信息可以用于表示请求获取的用户信息的信息属性;
基于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第一用户标识,生成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请求。
其中,终端系统可以解析第二应用发送的第一信息获取请求,得到第二应用所请求的需求信息,根据确定出的需求信息和第一用户标识生成第二信息获取请求发送至第一应用。需求信息可以用于表示请求获取的用户信息的信息属性。例如,第二应用想要获取第一应用中用户的手机号码,在第一信息获取请求中可以包含表示手机号码的信息属性的信息,终端系统可以生成包含第一用户标识和该信息属性的第二信息请求,用于向第一应用请求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手机号码。实际应用中可以将用户信息看作是信息属性对应的信息属性值,例如,获取到的用户的具体手机号码。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终端系统还可以基于用户的操作,为不同的应用生成不同的标识,并建立不同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便基于对应关系进行信息交互。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之前,还可以包括:
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不同;
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
其中,对应关系的建立可以与上述介绍的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中的内容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可以包括:
发送所述第一用户标识至所述第一应用,以便所述第一应用基于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发送用户信息至其他应用;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一应用生成的用于管理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中的用户信息的应用标识不同。
其中,第一应用可以是维护第一用户标识与用户在第一应用中的应用标识的关系,以便在获取到包含第一用户标识的信息后,可以与第一应用中的用户相对应。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终端系统生成的用户标识还可以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标识,例如,针对广告推荐服务器的场景,生成的用户标识可以为广告ID,不同的应用可以对应不同的广告ID,各应用之间可以根据预设的协议,在获取到包含广告ID的信息获取请求后,应用可以发送根据预设的协议确定出的特定的用户信息。预设的协议可以是用户的授权协议、用户同意享用推荐服务的协议等等。
实际应用中,为了进一步确保信息交互的安全性,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用户信息进行处理后再发送至第二应用。可选的,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具体可以包括:
将所述用户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或脱敏处理,得到处理后的用户信息;
将所述处理后的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用户信息可以是与用户隐私相关的信息,具体的可以包括用户的浏览信息、订单信息、身份信息中至少一种。其中,身份信息可以包括用户账号、手机号码、位置信息、使用的网络信息、终端信息等等。
为更清楚的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图4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的泳道图。如图4所示,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方法可以包括标识生成阶段、标识关系管理阶段、信息获取阶段、信息处理阶段以及信息发送阶段,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402:终端系统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例如,用户启用终端中的广告推荐服务、下载、访问或登录终端客户端,终端系统可以获取到用于生成用户标识的触发信息。
步骤404:终端系统可以根据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
步骤406:终端系统中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
其中,第二用户标识可以是在生成第一用户标识之前生成的,也可以是在生成第一用户标识之后生成的,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例如,用户启用终端中的广告推荐服务时,第二应用可以表示广告推荐服务对应的推荐服务器,第一应用可以是用户使用过的且参与广告推荐服务的终端客户端或客户端的服务器。实际应用中,第二应用也可以是用户使用过的且参与广告推荐服务的终端客户端或客户端的服务器,第一应用与第二应用可以获取对方拥有的用户信息。
又如,在用户授权的信息使用的场景中,如授权第二应用使用第一应用中的信息登录或注册第二应用,第一应用和第二应用可以是用户使用的终端客户端或客户端的服务器。
下面以第一终端应用中的用户手机号登录注册第二终端应用为例进行说明。假设用户注册成为第一终端应用的用户,第一终端应用服务器可以根据用户的注册信息,如手机号、邮箱账号等,为用户生成用户在第一终端应用中的应用标识ID1,该标识用于第一终端应用或服务器管理用户在第一终端应用中的相关信息;其中,在用户注册第一终端应用后或者下载第一终端应用或打开第一终端应用后,终端系统会为用户生成用于进行信息交互的用户标识ID-A;终端系统也可以将该用户标识ID-A发送给第一终端应用或服务器,以便第一终端应用或服务器获知用户标识ID-A与用户在第一终端应用中的应用标识ID1为同一个用户;
假设用户之前没有注册使用过第二终端应用,同理,用户下载或打开第二终端应用,终端系统可以生成适用于第二终端应用的用户标识ID-B,并建立用户标识ID-A与ID-B的对应关系,终端系统可以将具有对应关系的用户标识确定为同一用户。
在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可以基于终端系统中管理的对应关系进行信息交互。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408:第二应用可以基于用户针对第二应用的操作,生成第一信息获取请求。其中,第一信息获取请求中包含第二用户标识。
例如,用户想要使用第一应用的账号注册或登录第二应用时,在第二应用的注册或登录页面中可以包含能够被用户选择的选择控件,若用户选择该控件,可以表示用户授权第二应用获取第一应用中的某些信息。针对第二应用的操作可以是用户授权后执行的注册或登录第二应用的操作,基于该操作,第二应用可以生成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用户信息的第一信息获取请求。
步骤410:终端系统可以获取第二应用发送的第一信息获取请求。
步骤412:终端系统根据之前生成的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请求进行用户标识处理,得到用于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用户信息第二信息获取请求,并发送至第一应用。
步骤414:第一应用可以获取第二信息获取请求,还可以基于该第二信息获取请求所需的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信息,并将第一用户标识和用户信息发送至终端系统。
步骤416:终端系统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
步骤418:终端系统可以根据对应关系,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并生产包含用户信息和第二用户标识的信息,还可以将该信息发送至第二应用。
步骤420:第二应用可以获取包含第二用户标识和用户信息的信息。
继续上例,假设用户授权第二应用可以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的用户信息,终端系统可以向第一应用发起请求,该请求中包含用户标识ID-A;第一应用接收到该请求后,可以根据用户标识ID-A确定需要获取的是第一应用中应用标识ID1的用户的账户信息,如手机号,然后可以将该用户信息以及用户标识ID-A发送给终端系统,以便终端系统获知该用户信息为用户标识ID-A的用户的信息。
终端系统可以将获取到的该用户的账户信息,以及用户标识ID-B,发送给第二应用;第二应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账户信息,完成用户的注册或登录,并且第二应用还可以为用户生成用户在第二应用中的应用标识ID2;第二应用管理用户标识ID-B与应用标识ID2的对应关系,该关系可以表示这两个标识对应同一个用户。
后续,假设第二应用需要根据用户在第一应用中的浏览信息、购买信息等,为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时,第一应用可以将携带用户标识ID-A的用户信息发送至终端系统;终端系统可以将用户标识ID-A替换为用户标识ID-B,还可以将用户信息脱敏处理后,生成携带用户标识ID-B的脱敏的用户信息的信息,将该信息发送给第二应用。
第二应用可以根据交互身份标识ID-B,确定该用户信息是第二应用中应用标识ID2的用户,还可以将根据用户信息确定出的推荐信息推荐给该用户。
实际应用中,若第一应用可以主动推送信息至第二应用,第二应用可以不生成信息获取请求,可以省略图4中的步骤408至步骤412。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对应的装置。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2的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触发获取模块502,用于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标识生成模块504,用于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其中,第一用户标识与第二用户标识不同;
关系建立模块506,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对应的装置。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3的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602,用于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是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
标识确定模块604,用于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用户标识;
信息发送模块606,用于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对应的设备。
图7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设备700可以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710;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730;其中,
所述存储器730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710执行的指令720;
对应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图2所示的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710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670能够:
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不同;
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对应于本说明书实施例中图3所示的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710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710能够:
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是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
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用户标识;
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对应的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图7所示的设备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技术的改进可以很明显地区分是硬件上的改进(例如,对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等电路结构的改进)还是软件上的改进(对于方法流程的改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可以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就是这样一种集成电路,其逻辑功能由用户对器件编程来确定。由设计人员自行编程来把一个数字系统“集成”在一片PLD上,而不需要请芯片制造厂商来设计和制作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而且,如今,取代手工地制作集成电路芯片,这种编程也多半改用“逻辑编译器(logiccompiler)”软件来实现,它与程序开发撰写时所用的软件编译器相类似,而要编译之前的原始代码也得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撰写,此称之为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HDL),而HDL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如ABEL(AdvancedBooleanExpressionLanguage)、AHDL(AlteraHardwareDescription Language)、Confluence、CUPL(CornellUniversityProgrammingLanguage)、HDCal、JHDL(Java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Lava、Lola、MyHDL、PALASM、RHDL(Ruby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等,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VHDL(Very-High-SpeedIntegrated CircuitHardwareDescriptionLanguage)与Verilog。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控制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控制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控制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625D、AtmelAT91SAM、Microchip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LabsC8051F320,存储器控制器还可以被实现为存储器的控制逻辑的一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式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终端系统,包括:
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
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终端标识;
基于所述终端标识,利用第一预设算法,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第一用户标识至所述第一应用,以便所述第一应用基于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发送用户信息至其他应用;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一应用生成的用于管理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中的用户信息的应用标识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预设操作具体包括:启用终端中推荐服务的操作、安装终端应用的操作、访问终端应用的操作、登录终端应用的操作中至少一种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基于用户对所述终端的第二预设操作生成的服务终止信息;
基于所述服务终止信息,解除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预设操作包括关停终端中推荐服务的操作、卸载终端应用的操作、退出登录终端应用的操作中至少一种操作。
7.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终端系统,包括:
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是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
根据预设对应关系,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用户标识;
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所述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应用发送的用于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用户信息的第一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请求中包含所述第二用户标识;
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请求进行用户标识处理,得到用于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用户信息第二信息获取请求;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请求中包含所述第一用户标识;
发送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请求至所述第一应用,以便所述第一应用基于所述第一用户标识获取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中的用户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预设对应关系,将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请求进行用户标识处理,得到用于获取用户在第一应用中产生的用户信息第二信息获取请求,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一应用对应的所述第一用户标识;
获取所述第一信息获取请求中的需求信息;所述需求信息用于表示请求获取的用户信息的信息属性;
基于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第一用户标识,生成所述第二信息获取请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所述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之前,还包括:
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不同;
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第一用户标识至所述第一应用,以便所述第一应用基于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发送用户信息至其他应用;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一应用生成的用于管理用户在所述第一应用中的用户信息的应用标识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所述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具体包括:
将所述用户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或脱敏处理,得到处理后的用户信息;
将所述处理后的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的浏览信息、订单信息、身份信息中至少一种。
14.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装置,包括:
触发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标识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
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15.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是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
标识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用户标识;
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16.一种用户标识的处理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获取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触发信息;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第一用户标识;所述终端具有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第二用户标识;
建立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的对应关系,以便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互。
17.一种用户信息的处理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获取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所述第一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一应用的用户标识;所述第一用户标识是基于用户对终端的第一预设操作生成的;
确定第二应用对应的第二用户标识;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为适用于第二应用的用户标识;
将所述用户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发送至所述第二应用。
18.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标识的处理方法或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
CN202211697549.1A 2022-12-28 2022-12-28 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ending CN1159647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97549.1A CN115964743A (zh) 2022-12-28 2022-12-28 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97549.1A CN115964743A (zh) 2022-12-28 2022-12-28 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64743A true CN115964743A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61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97549.1A Pending CN115964743A (zh) 2022-12-28 2022-12-28 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647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5713B (zh) 一种微服务框架中的服务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014568B (zh) 账户登录方法、设备和服务器
US11768951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gesture triggered automatic erasure on a private network
US9830139B2 (en) Application experience sharing system
CN103716326A (zh) 一种资源访问方法及用户资源网关
US10162952B2 (en) Security model for network information service
US20160315967A1 (en) Dynamically updating policy controls for mobile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CN106664308B (zh) 注册之前的设备验证
CN105278972A (zh) 一种通过动态安装包快速让用户成为好友的系统和方法
CN108564363B (zh) 一种交易处理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及系统
CN114707167A (zh)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12287376A (zh) 一种隐私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510866B (zh) 用于云推送系统的推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1669434A (zh) 一种通信群组的建立方法、系统、装置及设备
CN112100689B (zh) 一种可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182641B (zh) 基于隐私数据、访问参数的数据访问方法、装置及设备
US20150121517A1 (en) Bundle-to-bundle authentication in modular systems
CN115964743A (zh) 用户标识以及用户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JP2023546131A (ja) クライアント側デバイス・ブルーム・フィルタ・マッピング
CN113485731A (zh) 一种用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升级方法和系统
US11637819B2 (en) Establish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user devices
KR101728945B1 (ko) 사용자들간의 관계의 존재를 판단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24078108A1 (zh)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6506452B (zh) 多云数据存储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25308A (zh) 一种区块链升级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