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63545A - 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63545A CN115963545A CN202111195150.9A CN202111195150A CN115963545A CN 115963545 A CN115963545 A CN 115963545A CN 202111195150 A CN202111195150 A CN 202111195150A CN 115963545 A CN115963545 A CN 1159635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ll
- positioning
- microseism
- seismic
- travel ti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及系统,属于微地震资料处理领域。所述方法利用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进行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所述方法包括:(1),输入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纵横波速度模型以及初始化参数;(2),多井微地震事件识别与匹配;(3),多井微地震事件的P波、S波走时拾取;(4),获得多井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5),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6),输出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本发明多井联合定位增加了多口井资料的走时和偏振信息,有利于提高微地震定位的精度;多井联合定位提高了识别微地震事件的可靠性和微地震定位方法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地震资料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现在已经成为致密储层油气田开发中一项常用的监测技术,其最主要的应用是水力压裂裂缝分布的监测,也用于对油气开采或注水、注气等二次开采产生裂缝的监测。微地震技术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成为矿山灾害监测、地热开发等领域内的一种常用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非常规油气,尤其是页岩气开发的快速发展,微地震技术在优化压裂方案和开发井网部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使油气田开发中的微地震监测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微地震监测有井中微地震监测和地面微地震监测两大类。地面微地震监测和井中微地震监测各有优缺点。地面监测方式在压裂井段上方地面布设若干接收点或测线进行微地震监测。与井中监测相比,由于地面环境噪声干扰多、地层吸收衰减较大、传播路径复杂等原因,地面监测资料信号能量弱、信噪比低,但地面检波器布设容易,布设范围广,并且不需要观测井,避免了无观测井等因素的限制。井中监测方式在监测目标区域周围的邻井中布设检波器串进行微地震监测。井中检波器位于井下,微地震信号衰减小、接收到的微地震信号强,环境噪声干扰小,信噪比高;但是,单井监测微地震事件水平方向定位精度受监测距离的影响大,水平方向误差随事件距监测井距离增加而增加。随着超长水平井压裂的逐步普及,单井微地震监测的监测距离大大增加,对压裂裂缝的刻画精度已不能有效满足工程的需求。
中国专利公开文献CN103105622A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同型波时差定位方法,其涉及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微地震监测技术,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结合数据库技术,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计算效率的同型波时差定位方法,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微地震发生空间区域的建立及网格剖分;(2)利用射线追踪算法将每个网格的P波或S波正演结果写入数据库;(3)结合实际微地震发生空间的方位角,判断第i个网格Volumei(x,y,z)的方位角是否在微地震事件方位角所确定的范围内(θm-θ′,θm+θ′),若在给定方位角(θm-θ′,θm+θ′)范围内,则确定为微地震可能发生空间点Volumei(x,y,z,θm±θ′);(4)利用公式在微地震发生空间区域Volume中,对其方位角在(θm-θ′,θm+θ′)内的所有网格点Volumei(x,y,z,θm±θ′)进行最优震源位置搜索。
但是上述专利中公开的方法存在以下不足:
(1)利用井中或地面单一微地震数据;
(2)单井微地震监测定位精度较低。
考虑到单井微地震监测的限制,近年也出现了多井联合微地震监测方式,以弥补单一井中微地震监测方式的在长水平井压裂监测中的应用限制。多井联合微地震监测有其特有的优势,多井监测提高了微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另外,多井监测增加了观测张角,提高了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及系统,综合利用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信息进行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提高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压裂裂缝空间分布整体精度,以满足工程需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所述方法利用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进行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
(1),输入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纵横波速度模型以及初始化参数;
(2),多井微地震事件识别与匹配;
(3),多井微地震事件的P波、S波走时拾取;
(4),获得多井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
(5),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6),输出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1)中输入的初始化参数包括:震源定位空间的范围、空间离散化间隔大小和加权系数λ。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2)的操作包括:
(21),分别对每口井的微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处理得到叠加数据道;
(22),分别从每口井的叠加数据道中获得微地震激发时刻和震级;
(23),将所有井中的激发时刻和震级均相同的微地震事件搜索出来,作为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3)的操作包括:
对步骤(2)得到的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分别拾取P波走时、S波走时。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4)的操作包括:
对步骤(2)得到的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分别进行偏振分析,获得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5)的操作包括:
建立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利用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5)中建立的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为:
F=Ft+λ*Fθ (1)
其中,Ft,Fθ分别表示走时目标函数和角度目标函数;
其中,分别表示震源位置到检波器i的P波理论走时、S波理论走时;分别表示微地震事件的P波实际走时、S波实际走时,即步骤(3)得到的P波走时、S波走时;为所有检波器的P波实际走时的均值;<tp>为所有检波器的P波理论走时的均值;Nr为多井监测中所有的井中检波器的数量;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加权系数λ为大于0的数;
如果不偏重走时和角度任一项,则加权系数的值取1;
如果需要偏重走时,则加权系数的取值小于1;
如果需要偏重角度,则加权系数的取值大于1。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所述步骤(5)中利用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的操作包括:
(51),输入步骤(3)、(4)得到的微地震事件的P波走时、S波走时和P波偏振角、纵横波速度模型和初始化参数;
(52),进行震源定位空间离散化得到离散震源点;
(53),计算离散震源点到每一个检波器的P波理论走时、S波理论走时和理论偏振角;
(54),计算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的目标函数值;
(55),重复步骤(53)-(54),获得所有离散震源点对应的目标函数值;
(56),将目标函数值进行排序,最小的目标函数值对应的离散震源点的坐标即为该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输入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纵横波速度模型以及初始化参数;
识别单元:与所述输入单元连接,用于进行多井微地震事件的识别与匹配;
走时拾取单元:与所述识别单元连接,用于进行多井微地震事件的P波、S波走时拾取;
偏振角获取单元:与所述识别单元连接,用于获得多井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
定位单元:与所述输入单元、走时拾取单元、偏振角获取单元分别连接,用于进行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输出单元:与所述定位单元连接,用于输出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的至少一个程序,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中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多井联合定位增加了多口井资料的走时和偏振信息,有利于提高微地震定位的精度;
(2),多井联合定位提高了识别微地震事件的可靠性和微地震定位方法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方法的步骤框图;
图2本发明方法中的步骤(5)的流程图;
图3单井定位结果图;
图4本发明方法定位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所述方法利用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进行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如图1所示,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一】
所述方法包括:
(1),输入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纵横波速度模型以及初始化参数;
所述步骤(1)中输入的初始化参数包括:震源定位空间的范围,空间离散化间隔大小和加权系数λ:
震源定位空间范围包括:Xmin,Ymin,Zmin,Xmax,Ymax,Zmax,分别代表震源定位空间的X,Y,Z方向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空间离散化间隔大小包括:dx,dy,dz,分别代表X,Y,Z方向离散网格大小。
(2),多井微地震事件识别与匹配,具体如下:
(21),分别对每口井的微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处理得到叠加数据道。该步骤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22),分别从每口井的叠加数据道中获得微地震激发时刻和震级。该步骤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23),根据相同微地震事件的激发时刻和震级相同的准则,在多口井的数据中识别和匹配出相同的微地震事件,即将所有井中的激发时刻和震级均相同的微地震事件搜索出来,作为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
后面的步骤(3)到(6)都是对利用步骤(2)识别出来的时刻相同、震级相同的微地震事件进行处理。
(3),多井微地震事件的P波、S波走时拾取:对步骤(2)得到的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分别拾取P波、S波走时(又称为旅行时);该步骤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4),对步骤(2)得到的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分别进行偏振分析,获得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该步骤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5),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具体如下:
建立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利用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获得该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微地震事件在多口井中的数据均有记录,利用步骤(3)和步骤(4)获得的P波、S波走时和P波偏振角建立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
建立的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F=Ft+λ*Fθ (1)
其中,Ft,Fθ分别表示走时目标函数和角度目标函数;
λ为加权系数,用来调节角度目标函数的权重,具体如下:
加权系数λ为大于0的数;
如果不偏重走时和角度任一项,则加权系数的值可以取1;
如果需要偏重走时,则加权系数的取值小于1;
如果需要偏重角度,则加权系数的取值大于1。
加权系数的取值具体可根据微地震数据的走时和偏振角度的精度进行多次测试后给定。
其中,分别表示理论计算得到的震源位置到检波器i的P波理论走时、S波理论走时;分别表示微地震事件的P波实际走时、S波实际走时,即步骤(3)得到的P波、S波走时;为所有检波器的P波实际走时的均值(算术平均值);<tp>为所有检波器的P波理论走时的均值;Nr为多井监测中所有的井中检波器的数量。
如图2所示,所述步骤5的具体步骤如下:
(51),输入步骤(3)、(4)得到的微地震事件的P、S波走时和偏振角度,纵横波速度模型和初始化参数;
(52),进行震源定位空间离散化得到离散震源点sj,j=1,2,…,n,sj为某一离散震源点,n代表离散震源点的总数:
(53),计算离散震源点sj到每一个检波器i的理论走时(即P波、S波理论走时)和理论偏振角:利用现有的射线追踪方法计算获得离散震源点sj到每一个检波器i的理论走时(即P波、S波理论走时)和理论偏振角;
(54),计算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的目标函数值;
(55),重复步骤(53)-(54),获得所有离散震源点对应的目标函数值;
(56),将目标函数值进行排序,最小的目标函数值对应的离散震源点的坐标即为该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目标函数值最小时,离散震源点到检波器的旅行时、偏振角和实际拾取的旅行时、偏振角最接近,理论上两者的差值应该为零,实际上只能是差值最小,因此最小的目标函数值对应的离散震源点的坐标即为定位结果。
步骤6,输出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本发明的应用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二】
根据本发明的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理论数据对本方法进行验证,取微地震事件真实位置(0m,0m,2400m),P波和S波走时中加入随机误差(±2ms),偏振角加入随机误差(±1度),然后根据本发明的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方法重复进行50次定位,每次定位时的走时误差和偏振误差不同。也就是说相当于对50个理论位置相同的微地震事件进行定位。
为了测试方法,本实施例在理论计算的微地震事件的走时和偏振角中加入随机误差作为实际的走时和实际偏振角(每次加入的具体随机数值不同,但随机数值的范围保持一致)。没有随机误差时,50次定位都应该定位到同一个真实的位置,但是有走时、偏振角随机误差,定位就应该在理论位置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定位方法的效果越好,对应的范围就越小。
图3为仅利用单井数据的定位结果的俯视图,图4为利用本方法得到的定位结果。通过对比图3和图4可以发现,图4的范围更小,因此理论数据测试表明本发明的定位方法定位误差更小,有利于提高微地震定位精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系统,所述系统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三】
所述系统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输入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纵横波速度模型以及初始化参数;
识别单元:与所述输入单元连接,用于进行多井微地震事件的识别与匹配;
走时拾取单元:与所述识别单元连接,用于进行多井微地震事件的P波、S波走时拾取;
偏振角获取单元:与所述识别单元连接,用于获得多井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
定位单元:与所述输入单元、走时拾取单元、偏振角获取单元分别连接,用于进行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输出单元:与所述定位单元连接,用于输出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具体的,所述输入单元中输入的初始化参数包括:震源定位空间的范围,空间离散化间隔大小和加权系数λ:
震源定位空间范围包括:Xmin,Ymin,Zmin,Xmax,Ymax,Zmax,分别代表震源定位空间的X,Y,Z方向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空间离散化间隔大小包括:dx,dy,dz,分别代表X,Y,Z方向离散网格大小。
所述识别单元进行以下处理:
(21),分别对每口井的微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处理得到叠加数据道。该步骤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22),分别从每口井的叠加数据道中获得微地震激发时刻和震级。该步骤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23),根据相同微地震事件的激发时刻和震级相同的准则,在多口井的数据中识别和匹配出相同的微地震事件,即将所有井中的激发时刻和震级均相同的微地震事件搜索出来,作为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
所述走时拾取单元进行以下处理:
对识别单元得到的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分别拾取P波、S波走时。
所述偏振角获取单元进行以下处理:
对识别单元得到的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分别进行偏振分析,获得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
所述定位单元进行以下处理:
利用走时拾取单元、偏振角获取单元得到的P波、S波走时和P波偏振角建立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
进行震源定位空间离散化得到离散震源点;
计算离散震源点到每一个检波器的理论走时和理论偏振角;
获得所有离散震源点对应的目标函数值;
将目标函数值进行排序,最小的目标函数值对应的离散震源点的坐标即为该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本发明综合利用多井资料的微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走时信息实现了微地震事件的高精度定位。
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Claims (12)
1.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利用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进行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输入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纵横波速度模型以及初始化参数;
(2),多井微地震事件识别与匹配;
(3),多井微地震事件的P波、S波走时拾取;
(4),获得多井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
(5),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6),输出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输入的初始化参数包括:震源定位空间的范围、空间离散化间隔大小和加权系数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操作包括:
(21),分别对每口井的微地震数据进行动校正和叠加处理得到叠加数据道;
(22),分别从每口井的叠加数据道中获得微地震激发时刻和震级;
(23),将所有井中的激发时刻和震级均相同的微地震事件搜索出来,作为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步骤(2)得到的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分别拾取P波走时、S波走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的操作包括:
对步骤(2)得到的识别出来的微地震事件分别进行偏振分析,获得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的操作包括:
建立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利用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权系数λ为大于0的数;
如果不偏重走时和角度任一项,则加权系数的值取1;
如果需要偏重走时,则加权系数的取值小于1;
如果需要偏重角度,则加权系数的取值大于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利用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目标函数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的操作包括:
(51),输入步骤(3)、(4)得到的微地震事件的P波走时、S波走时和P波偏振角、纵横波速度模型和初始化参数;
(52),进行震源定位空间离散化得到离散震源点;
(53),计算离散震源点到每一个检波器的P波理论走时、S波理论走时和理论偏振角;
(54),计算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的目标函数值;
(55),重复步骤(53)-(54),获得所有离散震源点对应的目标函数值;
(56),将目标函数值进行排序,最小的目标函数值对应的离散震源点的坐标即为该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11.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输入单元:用于输入多口井的微地震数据、纵横波速度模型以及初始化参数;
识别单元:与所述输入单元连接,用于进行多井微地震事件的识别与匹配;
走时拾取单元:与所述识别单元连接,用于进行多井微地震事件的P波、S波走时拾取;
偏振角获取单元:与所述识别单元连接,用于获得多井微地震事件在每个检波器的P波偏振角;
定位单元:与所述输入单元、走时拾取单元、偏振角获取单元分别连接,用于进行多井联合微地震定位获得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输出单元:与所述定位单元连接,用于输出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的至少一个程序,所述至少一个程序被所述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中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95150.9A CN115963545A (zh) | 2021-10-13 | 2021-10-13 | 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95150.9A CN115963545A (zh) | 2021-10-13 | 2021-10-13 | 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63545A true CN115963545A (zh) | 2023-04-14 |
Family
ID=87351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95150.9A Pending CN115963545A (zh) | 2021-10-13 | 2021-10-13 | 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63545A (zh) |
-
2021
- 2021-10-13 CN CN202111195150.9A patent/CN115963545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61046B2 (en) | Integrated passive and active seismic surveying using multiple arrays | |
US10073184B2 (en) | Sensor system of buried seismic array | |
US8902707B2 (en) | Analysis of uncertainty of hypocenter location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a VSP and a subsurface array | |
US20190094397A1 (en) | Surface detection and location of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earthquakes without the use of a velocity model | |
EP2972502B1 (en) | System for seismic surveying of a subsurface volume | |
CN103403768A (zh) | 有关地下岩层的模型的方法和系统 | |
US9354337B2 (en) | System, machin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forming an enhanced seismic trace using a virtual seismic array | |
CN108051852A (zh) | 3d快速高分辨率隧道施工超前智能预报方法 | |
Zhang et al. | Microseismic hydraulic fracture imaging in the Marcellus Shale using head waves | |
CN102073064A (zh) | 一种利用相位信息提高速度谱分辨率的方法 | |
US20140142854A1 (en) | Method for locating a microseismic event | |
Glubokovskikh et al. | Multiwell Fiber Optic Sensing Reveals Effects of CO 2 Flow on Triggered Seismicity | |
US20120269035A1 (en) | Evaluating Prospects from P-Wave Seismic Data Using S-Wave Vertical Shear Profile Data | |
US20240230942A9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al-Time Calculating a Microseismic Focal Mechanism Based on Deep Learning | |
CN115963545A (zh) | 一种多井联合监测的微地震定位方法及系统 | |
Swanson |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microseismic event locations in rock burst research studies | |
CN115980851A (zh) | 复合震源参数反演的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579798B (zh) | 一种等反射角度间隔的地震采集观测方法及系统 | |
Jiang et al. | Transdimensional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velocity structure and event locations in downhol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 |
Jiang et al. | Transdimensional downhole velocity optimization by incremental pseudo-master method | |
Eidsvik et al. | Positioning drill-bit and look-ahead events using seismic traveltime data | |
Chakravarty et al. | Hydraulic Fracturing-Driven Infrasound Signals–a New Class of Signal for Subsurface Engineering | |
Aditya et al. | Hydraulic Fracturing-driven Infrasound Signals-A New Class of Signal for Subsurface Engineering | |
Hu et al. |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nitoring effect of microseismic fracturing borehole and surface | |
CN118655642B (zh) | 基于水封洞库岩体结构信息纠正超前地质预报误差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