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36453A - 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36453A
CN115936453A CN202211370752.8A CN202211370752A CN115936453A CN 115936453 A CN115936453 A CN 115936453A CN 202211370752 A CN202211370752 A CN 202211370752A CN 115936453 A CN115936453 A CN 115936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carbon emission
index
decomposed
provin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707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霄
张明理
王占营
王文德
邬桐
赵琳
程孟增
商文颖
候依昕
吉星
张娜
刘广朔
赵竞智
蒋海玮
胡旌伟
刘禹彤
刘凯
徐熙林
王宗元
李金起
杨方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LIAONING ECONOMIC TECHNIQUE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LIAONING ECONOMIC TECHNIQUE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LIAONING ECONOMIC TECHNIQUE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LIAONING ECONOMIC TECHNIQUE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1137075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364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36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364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80Management or planning
    • Y02P90/84Greenhouse gas [GHG]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基于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目标领域,得到各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基于各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指标项,得到各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基于各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待分解区域,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累加各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Description

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主要为无差别地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区域。
但是,无差别地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可能会出现分解结果与实际所需碳排放空间差距较大的情况,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差,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差,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包括:
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其中,所述目标领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及废弃物处理领域,M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N为正整数;
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P为正整数;
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能源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单位建筑业生产总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单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单位旅客运输量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单位货物运输量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地区预期经济发展速度;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第三产业比重。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工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单位工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农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农业扶持强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林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活立木蓄积量;
森林培育扶持力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人均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处理量;
城镇常住人口。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所述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包括:
在M为5的情况下,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ωk,采用公式(1)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E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Ek
Ek=E×ωk                  (1)
其中,k表征不同的目标领域,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所述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包括:
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βj,k,采用公式(2)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Ek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Ej,k
Ej,k=Ek×βj,k                  (2)
其中,∑j,kEj,k=Ek,∑j,kβj,k=1。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所述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包括:
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γi,j,k,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Ej,k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Ei,j,k
Ei,j,k=Ej,k×γi,j,k                (3)
其中,∑i,j,kEi,j,k=Ej,k,∑i,j,kγi,j,k=1。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所述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包括:
采用公式(4)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Ei
Ei=∑j,kEi,j,k                  (4)。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Xi,并判断所述指标项为负向指标或正向指标;
在所述指标项为负向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公式(5)对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指标值Φi
在所述指标项为正向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公式(6)对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指标值Φi
其中,Xmin为Xi中的最小值,Xmax为Xi中的最大值;
基于所述标准化指标值Φi,确定所述第二权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其中,所述目标领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及废弃物处理领域,M为正整数;
第一分解模块,用于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第二分解模块,用于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N为正整数;
第三分解模块,用于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P为正整数;
累加模块,用于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先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基于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目标领域,得到各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再基于各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N个指标项,得到各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再基于各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P个待分解区域,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最终累加各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可以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相较于无差别地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本发明实施例考虑了不同领域、不同指标项及其分别对应的权重,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有效提升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和效率,使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更具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更加清晰地理解本申请各实施例,首先对一些相关背景进行如下介绍。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区域分解研究的逐渐升温,国外学者最先涉足该领域的研究,早期欧洲国家的分解方法有简单的各国减排率一致方案、基于人均排放方案和基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分解方案,但是这些方法因为仅仅关注于某一单项因素,而受到人均排放较高或经济体量较小国家的反对。在此基础上又发展起许多综合的分解模型和方案,如综合人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CO2/GDP、GDP和人均GDP的等权加和方法等。欧盟提出的三部门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分配模型,该方法遵循了自下而上”的分解方法以欧盟的三部门法为代表的原则,这也是目前极少数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的碳减排目标分解方法。它将各国碳排放源分为三个部分:电力生产部门、高耗能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以居民生活和交通为主),自下而上对各国设定不同参数,分别计算三个部门的碳排放限额,最后加总即为各国总量目标。早期的三部门法,电力侧重考虑能源结构,工业侧重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其他行业主要和生活福利相关,因此侧重考虑人均GDP和人均CO2排放、以人均GDP和人均累积排放量乘积为表征的GDP方案,以及基于减排成本考虑的FAIR2.0模型等;此后,三部门法得到了很大发展,考虑因素也逐渐复杂,当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定各国未来的控排目标;各国则将其控排目标进一步分解到下级政府,并最终分解落实到相关行业和企业。虽然国际上的分解模型和方案大多是基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解,但是这些分解模型和方案对于我国区域分解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目前开展了碳强度下降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但对碳总量分解方面一直处于研究探索阶段。首先将全国31个地区分为三类,然后在各地区能耗强度下降指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与各地区所处分类有关的调整量,得到各地区的碳强度下降指标。基于各省减排潜力差异的模型预测法、基于松弛变量或零和收益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基于碳排放环境学习曲线模型的分解法等。同时,也有部分学者针对碳排放纵向控制目标,利用基于洛伦兹曲线等方法将中国碳排放纵向控制目标分解到各省,大大促进了我国碳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
目前,国内外能源和碳排放相关目标分解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大多是以多个主权国家之间的碳排放权的区域分解,或者是把一国的碳排放总量分解到国内的省级行政区域。但是,从省域范围内向各地市碳排放权分解进行研究的仅有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适合中国各省碳排放总量区域分解方法。
可见,需要一套更为简便、透明、便于讨论的分解方法,既能反映分解的各项主要原则,同时适应国内数据基础相对薄弱、地区发展差异大、碳排放仍呈增长趋势等实际情况。因此,开展省域层面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分解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碳排放分解理论研究,还能使省级层面的减碳控碳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从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的国内外主要做法看,“公平和效率兼顾”是共同特征,目的是将碳排放总量目标公平合理的方法分解到各区域并被接受。同时,分解方法还要体现我国“控制增量为主,消减存量为辅”的基本政策导向,从而使各地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能够积极完成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对于碳排放总量的区域分解模式,碳排放总量分解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直接分配碳排放总量,按照总量控制目标直接分解相对公平合理,但实际推行难度较大,并且可能会出现分配结果与实际所需排放空间差距较大的情况;
二是分配碳排放增量空间,增量分配方案实施难度较小,各方接受度相对较高,且具有较为准确的增量数据基础;但是,该方案难以带动总量控制目标,实际效果弱化;
三是“增量+部分存量”的分配模式,同时兼顾了总量分配与增量分配的优点,相对公平合理,且更具可操作性,方案更为实际有效。
对于碳排放总量区域分解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即基于各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区之间人口数量和发展阶段的差异进行分解,人口越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应该得到更多的碳排放空间。
(2)效率性原则。即从挖掘低成本减排机会考虑,指有利于使国家在既定的碳排放总量目标下产生更多的发展效益,单位碳排放产生GDP越大的地区应该得到更多的碳排放空间。
(3)可行性原则。尽可能简化分解模型和指标体系,加强对所选指标的可接受性和数据在现有体系中的易获取性。
(4)有效性原则。即能通过合理有效的调控手段,保证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简单透明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在预测区域内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基础上,将排放总量目标分解到下一地方层级,由不同地方承担各自的碳排放量分目标,并保证各地分目标之和等于省内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分解方法秉承公平、效率、可行性和有效性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模型,综合考虑与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相关的所有因素,研究制定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按照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及相应权重进行分解,最后将每个地方的所有指标对应的碳排放量加总,即可得到各地方碳排放量控制目标的分解结果。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包括步骤101至步骤105;其中:
步骤101、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其中,所述目标领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及废弃物处理领域,M为正整数;
步骤102、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步骤103、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N为正整数;
步骤104、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P为正整数;
步骤105、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具体地,相关技术中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主要为无差别地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区域。但是,无差别地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可能会出现分解结果与实际所需碳排放空间差距较大的情况,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差,效率低。
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考虑领域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具体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基于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M个目标领域,得到各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其次,考虑各领域下各指标项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具体基于各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第二权重,将各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N个指标项,得到各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
再次,考虑各指标项在各区域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具体基于P个各指标项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第三权重,将各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P个待分解区域,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
最终,累加各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可以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可选地,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可以指省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可以值分解得到的各地、市级对应的碳排放目标量。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权重可以为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权重,第二权重可以为M个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权重,第三权重可以为待分配区域在M个目标领域对应N个指标对应的权重。
还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各个目标领域碳排放量在碳排放总量的占比情况,赋予第一权重;可以根据M个目标领域的影响因素,在M个目标领域内设置的N个指标项,并根据影响程度科学地赋予第二权重;对于各待分解区域,可以对M个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赋予合理的第三权重。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中,先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基于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目标领域,得到各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再基于各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N个指标项,得到各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再基于各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P个待分解区域,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最终累加各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可以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相较于无差别地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本发明实施例考虑了不同领域、不同指标项及其分别对应的权重,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有效提升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和效率,使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更具灵活性。
可选地,所述目标领域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能源领域(又称能源活动领域);
具体地,能源活动领域主要包括固定源燃烧和移动源燃烧。固定源燃烧过程广泛地存在于各行业部门生产及居民生活中,主要确定分行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的能源消耗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指标为效率指标。近年来,交通部门在能源活动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不断上升,设置单位货物(或旅客)周转量对应温室气体排放指标,能反映单位运输成果带来的环境增温效应。公平指标主要包括地区预期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及第三产业比重等。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能源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单位建筑业生产总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3)单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4)单位旅客运输量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5)单位货物运输量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6)地区预期经济发展速度;
具体地,地区预期经济发展速度可以作为相对值指标,用百分数表示,可以是根据各地、市未来的投资和重视程度,赋予各市不同的值,以区别出各市之间的差距。
7)人均GDP;
8)第三产业比重。
具体地,表1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综合指标体系表,如表1所示,可以将目标领域作为一级指标,将各目标领域的各指标项作为二级指标。
可见,能源领域中,1)至5)项为效率指标,6)至8)项为公平指标。
表1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综合指标体系表
2.工业领域;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工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单位工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量。
具体地,如表1所示,1)属于效率指标,2)属于公平指标;
工业领域牵涉到行业和产品较多,单位工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一项指标,能较为全面反映工业行业的总体排放强度,可以将其设定为效率指标;
各地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量,能够直接反应工业及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影响碳排放总量,可以将其设定为公平指标。
3.农业领域;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农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农业扶持强度。
具体地,如表1所示,1)属于效率指标,2)属于公平指标;
农、林、牧、渔业等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比一般相对较小,可以选取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效率指标,农业扶持强度作为公平指标。
4.林业领域;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林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活立木蓄积量;
2)森林培育扶持力度。
具体地,如表1所示,1)属于效率指标,2)属于公平指标;
对于林业碳汇而言,可以考虑活立木蓄积量为效率指标,选择森林培育扶持力度(林业投入占GDP的比重)为其公平指标项。
5.废弃物处理领域。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人均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处理量;
2)城镇常住人口。
具体地,如表1所示,1)属于效率指标,2)属于公平指标;
对于废弃物处理领域,可以选择人均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效率指标,选择城镇常住人口作为公平指标。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的实现方式可以包括:
在M为5的情况下,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ωk,采用公式(1)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E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Ek
Ek=E×ωk                  (1)
其中,k表征不同的目标领域,
具体地,合理的权重分配从整体优化目标出发,客观反映各个指标项的不同重要程度。同时,权重也能发挥导向性作用。通过不同的赋权来体现政策取向,引导地方政府行为。
表2是基于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表,如表2所示,不同目标领域对应于第一权重,不同指标项对应于第二权重。
表2基于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表
具体地,如表2所示,考虑不同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总量的占比情况,如能源领域排放量最大,则能源领域的指标应设置最大值,可以按照某省数据不同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占比情况,分别对能源、工业、农业、林业及废弃物处理领域,赋予权重值:0.75、0.15、0.05、0.03和0.02;之后可以对每一个领域之内的各指标项进行专家打分,合理确定每个指标项的权重值。
可选地,所述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的实现方式可以包括:
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βj,k,采用公式(2)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Ek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Ej,k
Ej,k=Ek×βj,k                  (2)
其中,∑j,kEj,k=Ek,∑j,kβj,k=1。
具体地,如表2所示,在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时,对于二级指标的第二权重设置,在考虑公平的基础上,应偏重于效率指标。其目的是通过收紧碳排放空间倒逼各市经济低碳转型及低碳技术发展。如果强调减排潜力则可以选取适当提高公平指标的权重系数。主要考虑政府部门对于各地扶持力度的不同,导致碳排放空间分配结果的差异化。
可选地,所述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的实现方式可以包括:
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γi,j,k,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Ej,k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Ei,j,k
Ei,j,k=Ej,k×γi,j,k                (3)
其中,∑i,j,kEi,j,k=Ej,k,∑i,j,kγi,j,k=1。
需要说明的是,将公式(1)和公式(2)代入公式(3),可以得到如下计算公式:Ei,j,k=γi,j,k×βj,k×ωk×E。
可选地,所述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的实现方式可以包括:
采用公式(4)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Ei
Ei=∑j,kEi,j,k                  (4)。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基于各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具体确定第二权重,但由于各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的取向和量纲不同,计算得到的第二权重可能不符合要求,本发明实施例在确定第二权重前,先对各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基于处理后的标准化指标值确定第二权重。
具体地,可以获取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Xi,并判断所述指标项为负向指标或正向指标;
在所述指标项为负向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公式(5)对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指标值Φi
在所述指标项为正向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公式(6)对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指标值Φi
其中,Xmin为Xi中的最小值,Xmax为Xi中的最大值;
基于所述标准化指标值Φi,确定所述第二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在指标体系中,除林业领域外,其他领域的效率指标均可以被认作负向指标,即单位增加值(人口)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越大,得到的排放空间越小;
而对于林业碳汇,活立木蓄积量为正向指标,即某地的活立木蓄积量越大,碳汇能力越强,则可分解的排放目标相对较大,这也可以反应政策的鼓励导向。
对于能源领域的能力指标而言,地区预期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为负向指标;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人均GDP越高,分解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越低;第三产业比重指标为正向指标,这是由于第三产业的碳强度值相对第一、二产业来说相对较低,则第三产业比重越大,温室气体排放量越低,则分解的排放空间随之增大。
对于工业、农业及林业领域,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可被认作正向指标,即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可分解的空间随之增加。
对于废弃物处理而言,城镇常住人口为正向指标,人口越多的地区分解得到的排放空间越大。
在上述指标项中,地区预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为相对值指标,相对值指标是区别于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外的第三种指标,相对值指标可以通过赋值来确定其程度差距;其中,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例如为农业领域的农业扶持强度,以及林业领域的森林培育扶持力度。
具体地,由于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指标值差异较大,为消除量纲影响并整合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解决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取向和定值问题,需要对各指标项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再进行后续计算,例如可以验证设置的第二权重的值是否合适,并可以对其进行调整。
其原则是首先确定各指标项是正向指标或负向指标,定向之后,对各指标项的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即进行归一化处理。即针对各指标项的实际值Xi,其中i可以代表区域内下一层级某地,找出Xi中的最大值Xmax和最小值Xmin,然后根据该指标的取向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采用公式(6)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于负向指标,采用公式(5)进行归一化处理。
下面举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
目前,我国没有对碳排放量进行直接测量或监测,多数关于碳排放总量的研究都是基于能源消费,关于碳排放总量的分解方法研究也多与能源消费相挂钩。由于分解得到的碳排放空间意味着地方未来的发展空间,为此开展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分解研究,寻找一种相对公平合理、直观透明且具可操作性的分解方法至关重要。
本发明实施例主要基于温室气体清单应用研究,对涵盖了社会各领域的主要排放源,包括能源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全要素分析,创新性地研究提出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分解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中的指标体系,基于公平、效率、可行性和有效性原则。
公平原则首先确保区域内人口享受平等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利,即人际公平;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差距较大,发展中的地区需要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空间,较为发达的地区分配空间相对较少,即发展阶段公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导向;
效率原则是指在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下,各地的分解结果可使区域内的经济产出达到最大化,对碳生产力更高的地方分配更多的碳排放空间;
可行性原则主要从政策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两方面考虑。政策可行性,即指分解方案能够被各地方政府接受,由于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政府的焦点仍为经济增长,故以体现区域财政能力的人均GDP作为政策可行的地方分解指数;技术可行性,主要指模型的难度和现有统计体系相关数据的可获取度。考虑到现行统计体系中还未完善碳排放相关统计,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在构建地方权重时,不考虑太多数据研究中出现的碳排放相关数据,使本发明构建的总量控制目标分解体系更具有可操作性,更接近政府决策的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指标体系的研究范围包括全社会的五大领域活动,即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领域。结合国际和国内主流模型思想,参考已有研究对相关指标的设置,围绕碳排放总量区域分解基本原则,提出了上述表1中的指标体系。
对于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中的计算方法,具体地,对于综合指标体系来说,采用层次赋值方法。首先,根据不同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社会排放总量的占比情况,作为第一权重,分别对各领域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于每一领域的各个指标项,综合考虑定量值大小及专家意见,根据其影响力大小,作为第二权重对各个指标项进行逐个赋值;再对于各个指标项对应的待分解区域,根据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第三权重,对各待分解区域进行逐个赋值;最终累加各待分解区域在所有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赋值,作为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其次,可以对各指标对应的赋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以统一量纲并定向。
再次,鉴于各省基于战略考虑给地市一级政府安排重大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置碳排放预留指标,以确保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从而使区域分解方案更具有灵活性;
最后,按照“控制增量为主,消减存量为辅”的原则,对各地市采取“增量+部分存量”的方法,完成碳排放总量目标确定各地市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
具体地,考虑到各省政府基于战略考虑给地市一级政府安排重大项目的实际情况,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设置预留指标,预留碳排放总量指标可以按照全省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10%预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视各省实际情况再定。由于重大项目的碳排放量占用各地市碳排放总量空间,所以需要将碳排放总量目标中预留一部分作为战略机动指标,届时根据各省安排的重点项目落地情况,把预留碳排放指标分配给地方,从而使本分解方案更具有灵活性。在分配此目标时,应根据下达重点项目的能耗和碳排放作为碳排放指标分配依据,以确保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目前,由于碳排放(存量)的区域分布并不符合“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其格局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近期可以按照“控制增量为主,消减存量为辅”的原则,对分配对象采取“增量+部分存量”的方法。例如,各地市的部分存量为2020年各地市实际碳排放(存量)的一部分,例如为实际碳排放量的5%,与2021年~2025年全省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按照上述方法分解,则各地市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可以为“各地调整后的存量+目标分解值”,可以理解为,在对2021年~2015年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增量)分解时,可选取2020年实际碳排放量的5%作为存量指标进行考虑。
本发明实施例中,创新性地为省域开展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地市分解工作提供了兼顾公平、效率和可行的方案,有助于碳排放“双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下面对本发明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装置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装置与上文描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装置200包括:
确定模块201,用于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其中,所述目标领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及废弃物处理领域,M为正整数;
第一分解模块202,用于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第二分解模块203,用于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N为正整数;
第三分解模块204,用于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P为正整数;
累加模块205,用于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装置中,先由确定模块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由第一分解模块基于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目标领域,得到各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再由第二分解模块基于各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N个指标项,得到各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再由第三分解模块基于各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P个待分解区域,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最终由累加模块累加各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可以得到各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相较于无差别地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本发明实施例考虑了不同领域、不同指标项及其分别对应的权重,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有效提升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和效率,使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更具灵活性。
可选地,所述目标领域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能源领域;
2.工业领域;
3.农业领域;
4.林业领域;
5.废弃物处理领域。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能源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单位建筑业生产总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3)单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4)单位旅客运输量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5)单位货物运输量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6)地区预期经济发展速度;
7)人均GDP;
8)第三产业比重。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工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单位工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量。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农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农业扶持强度。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林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活立木蓄积量;
2)森林培育扶持力度。
可选地,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人均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处理量;
2)城镇常住人口。
可选地,第一分解模块202具体用于:
在M为5的情况下,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ωk,采用公式(1)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E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Ek
Ek=E×ωk                  (1)
其中,k表征不同的目标领域,
可选地,第二分解模块203具体用于:
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βj,k,采用公式(2)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Ek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Ej,k
Ej,k=Ek×βj,k                  (2)
其中,∑j,kEj,k=Ek,∑j,kβj,k=1。
可选地,第三分解模块204具体用于:
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γi,j,k,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Ej,k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Ei,j,k
Ei,j,k=Ej,k×γi,j,k                (3)
其中,∑i,j,kEi,j,k=Ej,k,∑i,j,kγi,j,k=1。
可选地,累加模块205具体用于:采用公式(4)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Ei
Ei=∑j,kEi,j,k                  (4)。
可选地,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装置200还包括:处理模块,用于:
获取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Xi,并判断所述指标项为负向指标或正向指标;
在所述指标项为负向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公式(5)对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指标值Φi
在所述指标项为正向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公式(6)对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指标值Φi
其中,Xmin为Xi中的最小值,Xmax为Xi中的最大值;
基于所述标准化指标值Φi,确定所述第二权重。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3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320、存储器(memory)330和通信总线340,其中,处理器310,通信接口320,存储器330通过通信总线3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310可以调用存储器330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该方法包括:
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其中,所述目标领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及废弃物处理领域,M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N为正整数;
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P为正整数;
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33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可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所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该方法包括:
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其中,所述目标领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及废弃物处理领域,M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N为正整数;
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P为正整数;
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方法提供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该方法包括:
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其中,所述目标领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及废弃物处理领域,M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N为正整数;
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P为正整数;
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其中,所述目标领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及废弃物处理领域,M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N为正整数;
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P为正整数;
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能源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单位建筑业生产总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单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单位旅客运输量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单位货物运输量能源活动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地区预期经济发展速度;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第三产业比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工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单位工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农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农业扶持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林业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活立木蓄积量;
森林培育扶持力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领域包括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情况下,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人均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处理量;
城镇常住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包括:
在M为5的情况下,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ωk,采用公式(1)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E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Ek
Ek=E×ωk                  (1)
其中,k表征不同的目标领域,
Figure FDA00039254183600000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包括:
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βj,k,采用公式(2)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Ek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Ej,k
Ej,k=Ek×βj,k                  (2)
其中,∑j,kEj,k=Ek,∑j,kβj,k=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包括:
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γi,j,k,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Ej,k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Ei,j,k
Ei,j,k=Ej,k×γi,j,k                (3)
其中,∑i,j,kEi,j,k=Ej,k,∑i,j,kγi,j,k=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包括:
采用公式(4)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Ei
Ei=∑j,kEi,j,k                  (4)。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Xi,并判断所述指标项为负向指标或正向指标;
在所述指标项为负向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公式(5)对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指标值Φi
Figure FDA0003925418360000041
在所述指标项为正向指标的情况下,采用公式(6)对所述指标项对应的实际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指标值Φi
Figure FDA0003925418360000042
其中,Xmin为Xi中的最小值,Xmax为Xi中的最大值;
基于所述标准化指标值Φi,确定所述第二权重。
12.一种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清单,确定M个目标领域;其中,所述目标领域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林业领域及废弃物处理领域,M为正整数;
第一分解模块,用于基于所述M个目标领域对应的第一权重,将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至各所述目标领域,得到各所述目标领域对应的领域碳排放目标量;
第二分解模块,用于基于各所述目标领域的N个指标项对应的N个第二权重,将所述领域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指标项,得到各所述指标项对应的指标碳排放目标量,N为正整数;
第三分解模块,用于基于各所述指标项的P个待分解区域对应的P个第三权重,将所述指标碳排放目标量分解至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P为正整数;
累加模块,用于累加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在所有目标领域的所有指标项对应的区域碳排放目标量,得到各所述待分解区域对应的区域总碳排放目标量。
1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
14.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
1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
CN202211370752.8A 2022-11-03 2022-11-03 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ending CN1159364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70752.8A CN115936453A (zh) 2022-11-03 2022-11-03 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70752.8A CN115936453A (zh) 2022-11-03 2022-11-03 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36453A true CN115936453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651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70752.8A Pending CN115936453A (zh) 2022-11-03 2022-11-03 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3645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un et al. Facto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of CO2 emissions in Hebei, using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Shen et al.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CMM) method for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low-carbon city practice
Li et 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quotas alloc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Evidence from the maximum deviation method
Ramanathan A multi-factor efficiency perspective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ld GDP,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Liu et al.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and coordinated emission reduction pathways under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Frini et al. MUPOM: A multi-criteria multi-period outranking method for decision-making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text
CN113762607B (zh) 一种电网企业碳排放量的预测方法
Chen et al.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growth-equity-environment
Fang et al.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coil i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China
CN115271152A (zh) 一种多目标最优出行结构优化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Molu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dependency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the human development based on metaheuristic optimization
Luo et al. Spatial association network structure of eco-efficienc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Evidence from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China
Luo Simulation of tourism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model
Li et al. Water-energy-food nexus and eco-sustainability: a three-stage dual-boundary network DEA model for evaluating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
Lin et al. An assessment model for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ybrid DEA and modified TOPSIS techniques
CN115936453A (zh) 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分解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u et al. Research on ecological logistics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BCPSGA-BP neural network
Wang et al. Carbon quota allocation modeling framework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based on repeated gam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en Chinese automotive enterprises
Zhang et al. Empirical study o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identificati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Jahanshahi et al. Trend-breaking influences of built form on travel in UK cities: evidence from new quantifications of within-and between-built-form variations
Sansyzbayeva et al. Realities and prospects of using green technologies in Kazakhstan
Shao Model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nefit and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Internet+" Open Platform.
Penazzi et al. Sustainable urban food planning: Optimizing land-use al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 urban-rural ecosystems
Gu et al. Analysis of urban carbon metabolism from the land use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Nanchang, China
CN115689370B (zh) 基于层次分析的森林资产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