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19513A - 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19513A
CN115919513A CN202211743299.0A CN202211743299A CN115919513A CN 115919513 A CN115919513 A CN 115919513A CN 202211743299 A CN202211743299 A CN 202211743299A CN 115919513 A CN115919513 A CN 115919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tanium plate
intervertebral disc
artificial intervertebral
artificial
nucleus pulpos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432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超超
王辉
蒋海波
杨梨
刘南南
王艳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ke Medical Equipment (Anhui)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nke Medical Equipment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nke Medical Equipment Chongq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nke Medical Equipment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432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195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19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195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包括通过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使得导向滑动髓核位于上钛板与下钛板之间,得到人工椎间盘;使用夹持器将人工椎间盘夹持固定;通过夹持器将夹持的人工椎间盘送入移植位置;将夹持器从人工椎间盘上取下。本发明通过夹持器将人工椎间盘的整体位置进行固定后,一并植入到原有椎间盘上,增加人工椎间盘在原有椎间盘上的位置的精确度,解决了现有的人工椎间盘与骨骼结合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是治疗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正在日益取代目前常用的脊柱融合手术。它具有恢复椎间隙高度、减小相邻节段应力集中、保持椎体间关节活动度、防止小关节突关节退化等诸多优点。它采用的是可活动的人工椎间盘作为植入物来代替原有天然椎间盘的活动功能。
常见的人工椎间盘结构主要包括分别与相邻节段(相邻的椎体终板下骨)固定连接的上、下关节,上、下关节之间设置有球窝结构。这些人工椎间盘植入椎间隙后立即具有活动性,从而保证前述的诸多优点的实现。
但是,由于人工椎间盘的上、下关节和相邻节段之间最初的固定依靠的是机械固定,最终的固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上、下关节与相邻椎体终板下骨的稳定结合(以下称为生物固定)。即通过在人工椎间盘的突起嵌入椎体实现机械固定和在人工椎体进行表面处理技术来实现的,让骨质长入人工椎间盘的接触表面从而形成上述生物固定。在骨质长入人工椎间盘接触表面之前的时间段里,由于人工椎间盘的上关节与下关节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上、下关节与相邻椎体终板下骨结合面之间产生不稳定性,会延迟上、下关节与相邻椎体终板下骨的结合,甚至导致不结合。所以在目前上市的人工椎间盘的临床报告中常有人工椎间盘移位、甚至脱位的发生,人工椎间盘的下沉也与之有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人工椎间盘与骨骼结合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
使用夹持器将所述人工椎间盘夹持固定;
通过所述夹持器将夹持的所述人工椎间盘送入移植位置;
将所述夹持器从所述人工椎间盘上取下。
其中,在步骤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患者进行诊断,确认损坏椎间盘;
将所述损坏椎间盘取下,得到移植位置。
其中,在步骤将所述损坏椎间盘取下,得到移植位置之后,以及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移植位置四周损坏的组织进行清理。
其中,所述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的具体方式为:
将所述导向滑动髓核的下终板置于所述下钛板的固定槽内,将所述上钛板的球窝与所述导向滑动髓核的芯体接触,得到人工椎间盘。
其中,所述使用夹持器将所述人工椎间盘夹持固定的具体方式为:
将所述夹持器上的上契合块与下契合块分别与所述上钛板和所述下钛板咬合,完成固定。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椎间盘组件,包括上钛板、下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夹持器,所述导向滑动髓核设置于所述上钛板和所述下钛板之间,所述夹持器设置于所述上钛板和所述下钛板外侧壁,所述上钛板具有多个上翼片,多个所述上翼片均位于所述上钛板远离所述导向滑动髓核的一侧,所述下钛板具有多个下翼片,多个所述下翼片均位于所述下钛板远离所述导向滑动髓核的一侧。
其中,所述导向滑动髓核包括下终板和芯体,所述芯体与所述下终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下终板的一侧,所述芯体具有多个缓冲孔,多个所述缓冲孔位于所述芯体的四周。
其中,所述上钛板具有球窝,所述球窝位于上钛板靠近所述芯体的一侧,所述下钛板具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位于下钛板靠近下终板的一侧;所述球窝在所述芯体上可以按一定预设角度转动。
其中,所述上钛板具有两个上凹槽,两个所述上凹槽均位于所述上钛板靠近所述夹持器的一侧,所述下钛板具有两个下凹槽,两个所述下凹槽均位于所述下钛板靠近所述夹持器的一侧;所述夹持器具有两个上契合块和两个下契合块,两个所述上契合块均位于所述夹持器内侧壁,并分别与两个所述上凹槽咬合,两个所述下契合块均位于所述夹持器内侧壁,并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凹槽咬合。
其中,所述夹持器还具有两个间隔块,两个所述间隔块分别设置于所述夹持器内侧壁,均位于所述上契合块和所述下契合块之间。
本发明的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通过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使得所述导向滑动髓核位于所述上钛板与所述下钛板之间,得到人工椎间盘;使用夹持器将所述人工椎间盘夹持固定;通过所述夹持器将夹持的所述人工椎间盘送入移植位置;将所述夹持器从所述人工椎间盘上取下。本发明通过所述夹持器将人工椎间盘的整体位置进行固定后,一并植入到原有椎间盘上,增加人工椎间盘在原有椎间盘上的位置的精确度,解决了现有的人工椎间盘与骨骼结合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人工椎间盘组件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人工椎间盘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人工椎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夹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下钛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人工椎间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上钛板、2-下钛板、3-导向滑动髓核、4-夹持器、5-上翼片、6-下翼片、7-下终板、8-芯体、9-缓冲孔、10-球窝、11-固定槽、12-上凹槽、13-下凹槽、14-上契合块、15-下契合块、16-间隔块、23-螺纹孔、24-纯钛涂层、25-类金刚石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6,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上钛板1、导向滑动髓核3和下钛板2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
具体的,将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的下终板7置于所述下钛板2的固定槽11内,将所述上钛板1的球窝10与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的芯体8接触,得到人工椎间盘。
具体的,在步骤将上钛板1、导向滑动髓核3和下钛板2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患者进行诊断,确认损坏椎间盘;
将所述损坏椎间盘取下,得到移植位置;
对所述移植位置四周损坏的组织进行清理。
S2使用夹持器4将所述人工椎间盘夹持固定;
具体的,将所述夹持器4上的上契合块14与下契合块15分别与所述上钛板1和所述下钛板2咬合,完成固定。
S3通过所述夹持器4将夹持的所述人工椎间盘送入移植位置;
S4将所述夹持器4从所述人工椎间盘上取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将上钛板1、导向滑动髓核3和下钛板2进行组装,使得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位于所述上钛板1与所述下钛板2之间,得到人工椎间盘;使用夹持器4将所述人工椎间盘夹持固定;通过所述夹持器4将夹持的所述人工椎间盘送入移植位置;将所述夹持器4从所述人工椎间盘上取下。本发明通过夹持器将人工椎间盘的整体位置进行固定后,一并植入到原有椎间盘上,增加人工椎间盘在原有椎间盘上的位置的精确度,解决了现有的人工椎间盘与骨骼结合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第二方面,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为:
请参阅图2至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椎间盘组件,包括上钛板1、下钛板2、导向滑动髓核3和夹持器4,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设置于所述上钛板1和所述下钛板2之间,所述夹持器4设置于所述上钛板1和所述下钛板2外侧壁,所述上钛板1具有上翼片5,所述上翼片5位于所述上钛板1远离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的一侧,所述下钛板2具有下翼片6,所述下翼片6位于所述下钛板2远离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钛板1、导向滑动髓核3和下钛板2进行组装,使得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位于所述上钛板1与所述下钛板2之间,得到人工椎间盘;使用夹持器4将所述人工椎间盘夹持固定;通过所述夹持器4将夹持的所述人工椎间盘送入移植位置;将所述夹持器4从所述人工椎间盘上取下,本发明通过夹持器将人工椎间盘的整体位置进行固定后,一并植入到原有椎间盘上,增加人工椎间盘在原有椎间盘上的位置的精确度,同时通过上翼片5和下翼片6可将骨骼挂住,增加人工椎间盘在骨骼上的稳定性,所述夹持器4为射线可透夹持器,可检验植入物前部位置,并确认匹配准确度,解决了现有的人工椎间盘与骨骼结合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包括下终板7和芯体8,所述芯体8与所述下终板7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下终板7的一侧,所述芯体8具有多个缓冲孔9,多个所述缓冲孔9位于所述芯体8的四周;所述上钛板1具有球窝10,所述球窝10位于上钛板1靠近所述芯体8的一侧,所述下钛板2具有固定槽11,所述固定槽11位于下钛板2靠近下终板7的一侧;所述上钛板1的所述球窝10在所述芯体8上具有预设转动角度,预设转动角度可以为-8°~8°或者-10°~10°,此处不做具体限定。所述上钛板1具有两个上凹槽12,两个所述上凹槽12均位于所述上钛板1靠近所述夹持器4的一侧,所述下钛板2具有两个下凹槽13,两个所述下凹槽13均位于所述下钛板2靠近所述夹持器4的一侧;所述夹持器4具有两个上契合块14和两个下契合块15,两个所述上契合块14均位于所述夹持器4内侧壁,并分别与两个所述上凹槽12咬合,两个所述下契合块15均位于所述夹持器4内侧壁,并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凹槽13咬合;所述夹持器4还具有两个间隔块16,两个所述间隔块16分别设置于所述夹持器4内侧壁,均位于所述上契合块14和所述下契合块15之间;所述上钛板1靠近所述上翼片5的一侧(含上翼片5)和所述下钛板2靠近所述下翼片6的一侧(含下翼片6)均设置有纯钛涂层24,剩余面设置有类金刚石涂层25;所述上翼片5数量为3个,3个所述上翼片5排列组成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斜三角形;所述下翼片6数量为3个,3个所述下翼片6排列组成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斜三角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终板7在所述固定槽11内具有活动空间,请参阅图6,所述活动空间的范围具体为:所述下终板7在所述固定槽11内两侧的横向(靠近两个所述下凹槽13的一侧)的活动空间均为X,两侧的纵向(与横向垂直)的活动空间均为Y,其中X可以是0-0.3mm,Y可以是0-0.6mm,具体为,X为0.1mm,Y为0.4mm;X为0.2mm,Y为0.5mm;X为0.3mm,Y为0.6mm;X为0.1mm,Y为0.2mm;X为0.2mm,Y为0.3mm;具体尺寸不做限定,所述上钛板1表面呈楔形弧面,使人工椎间盘与原有椎间盘空间达到最大吻合,所述上钛板1和所述下钛板2的材质为钛合金,所述导向滑动髓核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表面硬度极高,表面高度光滑,延长使用寿命,所述下终板7与所述芯体8组成的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的形状采用可吸收冲击的震动的设计,具有震荡吸收功能,将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的下终板7置于所述下钛板2的固定槽11内,将所述上钛板1的球窝10与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的芯体8接触,得到人工椎间盘,将所述夹持器4上的上契合块14与下契合块15分别与所述上凹槽12和所述下凹槽13咬合,完成固定。通过所述夹持器4将夹持的所述人工椎间盘送入移植位置;实现所述人工椎间盘固定在原有椎间盘上,通过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的所述上翼片5和所述下翼片6与骨骼挂住,增加了所述上钛板1和所述下钛板2在骨骼上的稳定性。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所述上翼片5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上翼片排列组成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斜三角形或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及其它形状;
所述下翼片6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下翼片排列组成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斜三角形或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及其它形状。
具体的,请参阅图6,所述上翼片5数量为4个,4个所述上翼片5排列组成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或梯形;所述下翼片6数量为4个,4个所述下翼片6排列组成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或梯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的下终板7置于所述下钛板2的固定槽11内,将所述上钛板1的球窝10与所述导向滑动髓核3的芯体8接触,得到人工椎间盘,将所述夹持器4上的上契合块14与下契合块15分别与上凹槽12和所述下钛板2的下凹槽13咬合,完成固定。通过所述夹持器4将夹持的所述人工椎间盘送入移植位置;实现所述人工椎间盘固定在原有椎间盘上,通过呈矩形分布的所述上翼片5和所述下翼片6与骨骼挂住,增加了所述上钛板1和所述下钛板2与骨骼的接触范围,进而增加了在骨骼上的稳定性。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
使用夹持器将所述人工椎间盘夹持固定;
通过所述夹持器将夹持的所述人工椎间盘送入移植位置;
将所述夹持器从所述人工椎间盘上取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患者进行诊断,确认损坏椎间盘;
将所述损坏椎间盘取下,得到移植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损坏椎间盘取下,得到移植位置之后,以及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移植位置四周损坏的组织进行清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上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下钛板进行组装,得到人工椎间盘的具体方式为:
将所述导向滑动髓核的下终板置于所述下钛板的固定槽内,将所述上钛板的球窝与所述导向滑动髓核的芯体接触,得到人工椎间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使用夹持器将所述人工椎间盘夹持固定的具体方式为:
将所述夹持器上的上契合块与下契合块分别与所述上钛板和所述下钛板咬合,完成固定。
6.一种人工椎间盘组件,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工椎间盘组件包括上钛板、下钛板、导向滑动髓核和夹持器,所述导向滑动髓核设置于所述上钛板和所述下钛板之间,所述夹持器设置于所述上钛板和所述下钛板外侧壁,所述上钛板具有多个上翼片,多个所述上翼片均位于所述上钛板远离所述导向滑动髓核的一侧,所述下钛板具有多个下翼片,多个所述下翼片均位于所述下钛板远离所述导向滑动髓核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椎间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滑动髓核包括下终板和芯体,所述芯体与所述下终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下终板的一侧,所述芯体具有多个缓冲孔,多个所述缓冲孔位于所述芯体的四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椎间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钛板具有球窝,所述球窝位于上钛板靠近所述芯体的一侧,所述下钛板具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位于下钛板靠近下终板的一侧;所述球窝在所述芯体上可以按一定预设角度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人工椎间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钛板具有两个上凹槽,两个所述上凹槽均位于所述上钛板靠近所述夹持器的一侧,所述下钛板具有两个下凹槽,两个所述下凹槽均位于所述下钛板靠近所述夹持器的一侧;所述夹持器具有两个上契合块和两个下契合块,两个所述上契合块均位于所述夹持器内侧壁,并分别与两个所述上凹槽咬合,两个所述下契合块均位于所述夹持器内侧壁,并分别与两个所述下凹槽咬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人工椎间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器还具有两个间隔块,两个所述间隔块分别设置于所述夹持器内侧壁,均位于所述上契合块和所述下契合块之间。
CN202211743299.0A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 Pending CN1159195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3299.0A CN115919513A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3299.0A CN115919513A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19513A true CN115919513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554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43299.0A Pending CN115919513A (zh) 2022-12-31 2022-12-31 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1951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83591B2 (en) Artificial cervical and lumbar disc system
US6994728B2 (en)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method
KR101174924B1 (ko) 추간원판 보철물 및 보철 방법
US8152850B2 (en) Intervertebral disc prosthesis
US6228118B1 (en) Multiple axis intervertebral prosthesis
US20050165407A1 (en) Disk arthroplasty instrumentation and implants
US20050149189A1 (en) Intervertebral disk prosthesis
US20060085077A1 (en) Intervertebral implant and associated method
JP2004130077A (ja) 並進方式の人工椎間板
US8585764B2 (en) Intervertebral disc prosthesi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5919513A (zh) 一种人工椎间盘使用方法
CN219166774U (zh) 一种人工椎间盘组件
US2006024778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tabilization of prosthetic devices
US20220062002A1 (en) Artificial cervical and lumbar disc system
AU2013200332B2 (en)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03

Address after: Floor 1-2, Building A29, Gongtou Chuangzhi Tiandi, No. 1500 Beicheng Avenue, Luyang District,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230041

Applicant after: Lianke Medical Equipment (Anhu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289, Nansha Road, the core area of Hechuan Industrial Park, Chongqing 400000

Applicant before: Lianke medical equipment (Chongq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