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9384A - 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9384A
CN115889384A CN202310143607.4A CN202310143607A CN115889384A CN 115889384 A CN115889384 A CN 115889384A CN 202310143607 A CN202310143607 A CN 202310143607A CN 115889384 A CN115889384 A CN 1158893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cavity
supplementing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436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89384B (zh
Inventor
卢丙利
阮红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4360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893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89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9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893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93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风柜包括:柜体,具有内腔,前侧设有前开口;隔断件,设于前开口处;视窗,设于隔断件的外侧,能够沿高度方向上下移动;沿深度方向,视窗和隔断件间隔设置,并形成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旁通通道;上补风模块,设于内腔的顶侧,包括上补风进风口和上补风出风口,上补风进风口和上补风出风口之间设有设定角度的风向转向结构,外界空气通过上补风进风口,流经风向转向结构后,从上补风出风口流出,上补风出风口朝向旁通通道设置;导流模块,设于视窗的底端部,包括第一倾斜段,第一倾斜段位于视窗的内侧,与旁通通道的出口相对设置。本发明能够防止通风柜内的污染物泄漏。

Description

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通风设备一般可以被描述为将一个工作空间内的废气、有害气体及颗粒物等气体排除至工作空间外(通常为室外)的设备,该种设备在工业和生活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产生有毒有害或颗粒物气体的厂房,研发机构的生物和化学实验室,烹饪时产生油烟的厨房等场合,均需要通风设备将一定工作空间内的毒害气体和颗粒物与使用人员相隔离,防止使用人员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并将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排出室外。
通风柜是实验室中控制污染物的重要设备。其功能是控制柜内散发的污染物,并使其顺利排到室外,而不会通过通风柜的操作口散逸到室内,危害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但,现有的通风柜存在污染物泄漏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通风柜存在污染物外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风柜,可通过设置具有上补风出风口的上补风模块,解决视窗空隙处负压小的问题,加快顶部旁通进风速度,防止污染物泄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包括:柜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构成工作腔,所述内腔的前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隔断件,设于所述前开口处,并位于所述内腔的顶侧,沿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所述隔断件与所述内腔的底侧间隔设置;视窗,设于所述隔断件的外侧,所述视窗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所述视窗和所述隔断件间隔设置,并形成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旁通通道;上补风模块,设于所述内腔的顶侧,与补风系统连通,所述上补风模块包括上补风进风口和上补风出风口,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之间设有设定角度的风向转向结构,外界空气通过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流经所述风向转向结构后,从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流出,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朝向所述旁通通道设置;导流模块,设于所述视窗的底端部,所述导流模块包括朝向所述前开口沿第一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位于所述视窗的内侧,所述第一倾斜段与所述旁通通道的出口沿所述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高度方向相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具有上补风出风口的上补风模块,来自补风系统的补风气流由上补风进风口流入上补风模块后,通过上补风模块的风向转向结构使补风气流再均匀地从上补风出风口流出上补风模块,以使通过风向转向结构调整了方向的补风气流能够在内腔上部的旁通通道处,从上补风出风口向内腔提供均匀的补风。同时,本申请的导流模块可以使来自上补风出风口的向下补风气流,沿与旁通通道的出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倾斜段朝向通风柜背部导流板方向流动,使其远离视窗开口面,减少视窗内侧面向下气流对于面风速的影响,并通过第三倾斜段引导从视窗前开口进入的气流的方向,缩小通风柜的内腔内的大涡流,且上抬大涡流的底部。因此,通过将导流模块与上补风模块相结合,加快旁通通道向通风柜的内腔的气流速度,增加了旁通通道内的补风量,缩短了污染物停留时间,减少了污染物的高密度聚集。能够防止污染物通过旁通通道外溢,有效消除惰性流动在视窗内侧的聚集,产生了“1+1>2”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风向转向结构包括进风腔和风向调整腔,所述风向调整腔的体积小于所述进风腔的体积,且所述风向调整腔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上补风出风口与所述风向调整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设定角度是0度至180度,外界空气进入所述进风腔的进风方向与外界空气进入所述风向调整腔的方向相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风向转向结构还包括导风板,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向调整腔通过所述导风板间隔开,所述导风板设有导风通道,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进风腔的顶部设有所述上补风进风口。示例性地,导风通道沿深度方向延伸,即导风通道的延伸方向与高度方向的夹角是90°。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风通道倾斜设置,例如导风通道的延伸方向与高度方向的夹角是0°或锐角,锐角例如是15°、18°、30°、32°、45°、60°、66°、78°、82°等角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风向转向结构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向调整腔相互贯通,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所述进风腔的侧部设有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所述导风板与所述上补风进风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风向转向结构包括进风腔和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所述进风腔的侧部设有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所述导风板与所述上补风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均与所述进风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顶板,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顶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补风进风口设于所述进风腔,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倾斜段与所述上补风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倾斜段具有延伸段,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延伸段设于所述第二倾斜段的下端部,并与所述顶板相对平行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侧板,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顶板、所述侧板、所述第二倾斜段和所述导风板共同形成所述进风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和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设于所述导风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第二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延伸板相对设置;所述导风板、所述第一延伸板和所述第二延伸板共同形成所述风向调整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第一侧板,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和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与所述导风板的下端连接,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第二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延伸板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沿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延伸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延伸板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共同形成所述风向调整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导风板和所述第一底板共同形成所述进风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第一侧板,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的底板和顶板,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位于所述导风板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导风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形成所述进风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导流模块还包括第三倾斜段,所述第三倾斜段沿第二方向延伸,设于所述视窗朝向所述内腔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倾斜段连接,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视窗的底端部包括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视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倾斜段连接,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弧形段与所述导流模块相对设置。弧形段能够使通风柜外的气流沿着视窗底端部的弧形段的弧形面更加顺畅地进入工作腔内,以及减少在工作腔内产生紊流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导流模块沿所述通风柜的宽度方向延伸,与所述视窗的底端部卡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导流模块沿所述通风柜的宽度方向延伸,与所述视窗的底端部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补风系统包括:补风静压箱,所述补风静压箱具有补风静压腔和与所述补风静压腔连通的补风口,所述补风静压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补风口、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相互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补风静压腔设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进风连接管,所述进风连接管位于所述补风静压腔和所述进风腔之间,所述进风腔的所述上补风进风口设于朝向所述补风静压腔的一侧,并与所述进风连接管一一对应,所述进风连接管沿所述高度方向穿过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伸入所述进风腔内;外界空气由所述补风口进入所述补风静压腔,经所述进风连接管后进入所述进风腔,并由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流出所述风向调整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补风系统包括:补风静压箱,所述补风静压箱具有补风静压腔和与所述补风静压腔连通的补风口,所述补风静压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补风口、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相互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补风静压腔设有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的进风连接管,所述进风连接管位于所述补风静压腔和所述进风腔之间,所述进风腔的所述上补风进风口设于朝向所述补风静压腔的一侧,并与所述进风连接管一一对应,所述进风连接管沿所述深度方向穿过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伸入所述进风腔内;外界空气由所述补风口进入所述补风静压腔,经所述进风连接管后进入所述进风腔,并由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流出所述风向调整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补风系统包括:补风静压箱,所述补风静压箱具有补风静压腔和与所述补风静压腔连通的补风口,所述补风静压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补风口、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相互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补风静压腔设有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的进风连接管,所述进风连接管位于所述补风静压腔和所述进风腔之间,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连接管一一对应,所述进风连接管沿所述深度方向穿过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伸入所述进风腔内;外界空气由所述补风口进入所述补风静压腔,经所述进风连接管后进入所述进风腔,并由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流出所述进风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旁通通道入口处的气流包括至少部分外界气流和来自上补风出风口的补风气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视窗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以使所述通风柜处于第一开启状态、第二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在所述关闭状态,所述视窗的所述底端部与所述内腔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一设定距离,所述旁通通道包括所述视窗的顶端和所述隔断件的底端,所述旁通通道的长度为第一长度;在所述第一开启状态,所述视窗的所述底端部与所述内腔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二设定距离,所述旁通通道包括至少部分所述视窗和至少部分所述隔断件,所述旁通通道的长度为第二长度;在所述第二开启状态,所述视窗的所述底端部与所述内腔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三设定距离,所述旁通通道包括至少部分所述视窗和整个所述隔断件,所述旁通通道的长度为第三长度;其中,所述第三设定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设定距离,所述第二设定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设定距离,所述第三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所述第二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第一设定距离是20mm至800mm,所述第二设定距离是20mm至800mm,所述第三设定距离是20mm至800mm,例如是35 mm、50 mm、150 mm、300 mm、457 mm、500 mm、650mm、780 mm等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所述上补风模块设于所述隔断件和所述补风静压箱之间,所述隔断件和内腔的顶部内衬板共同支撑所述上补风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还包括沿高度方向设置的下段导流板、中段导流板和上段导流板,所述下段导流板、所述中段导流板和所述上段导流板与内腔的后部内衬板间隔设置,以形成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与排风系统连通;所述下段导流板和所述中段导流板设有多个贯穿孔;所述下段导流板与所述中段导流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平行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还包括下补风模块,设于所述内腔的底侧,与所述补风系统连通,所述下补风模块包括下补风口,所述下补风口至少是朝向所述工作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通风柜,还包括左立柱和右立柱,沿所述通风柜的宽度方向,所述下补风模块和上补风模块位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或者,下补风模块位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或者,上补风模块位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所述内腔包括左内衬板和右内衬板,所述左内衬板安装与所述左立柱面向所述内腔后侧的一侧,所述右内衬板安装于所述右立柱面向所述内腔后侧的一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通风方法,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通风柜,所述补风系统还包括:补风通道,设于所述柜体的顶部,所述补风通道与补风静压箱连通;进风通道,与所述补风通道连通,所述进风通道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位于所述柜体的后侧,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所述工作腔位于所述进风通道和下补风口之间;调整通道,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延伸,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调整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连通;下补风模块包括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上设有所述下补风口,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调整通道的出口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通风方法,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通风柜,所述通风方法包括:所述旁通通道处的风速包括补风风速和外界空气的进风风速;
当所述通风柜处于关闭状态,所述补风风速具有第一速度,所述进风风速具有第一速度;
当所述通风柜处于第一开启状态,控制所述上补风出风口补风,所述补风风速具有第二速度,所述进风风速具有第二速度;
当所述通风柜处于第二开启状态,控制所述上补风出风口补风,所述补风风速具有第三速度,所述进风风速具有第三速度;其中,
所述补风风速的第一速度小于第二速度,所述补风风速的第二速度小于第三速度;
所述进风风速的第一速度大于第二速度,所述进风风速的第二速度大于第三速度。
通过上述的通风方法,能有效防止房间内柜外人员的走动、排风柜前的横向气流影响,或当柜内产生大量,乱流的污染物时,污染物从旁通通道处泄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旁通通道处风速为0.3 m/s至2m/s。示例性地,所述旁通通道处风速大于0.5 m/s。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随着所述视窗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移动的设定距离增大,所述上补风出风口的补风风速也增大,外界空气的进风风速减小。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通风方法。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正视图一。
图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侧视图一;其中,通风柜处于第二开启状态。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俯视图。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补风系统和隔断件的立体图。
图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补风静压箱、上补风模块和隔断件的立体图。
图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上补风模块的立体图。
图7示出图2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a示出图2中A区域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8b示出图2中A区域的再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导流模块的立体图。
图10a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导流模块的剖视图一;其中,导流模块与视窗为分离式结构。
图10b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导流模块的剖视图二;其中,导流模块与视窗为一体式结构。
图1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侧视图二;其中,通风柜处于第一开启状态。
图1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通风柜的侧视图三;其中,通风柜处于关闭状态。
图1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1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片上系统(SoC)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12,本申请提供一种通风柜1,包括:柜体10。柜体10具有顶部内衬板101、工作台面102、后部内衬板103、左内衬板105(参见图3)、右内衬板104。其中,顶部内衬板101和工作台面102沿通风柜1的高度方向(图1至图12中Z方向所示)相对设置,左内衬板105和右内衬板104沿通风柜1的宽度方向(图1和图3中X方向所示)相对设置,顶部内衬板101沿通风柜1的深度方向(图2至图3中Y方向所示)位于通风柜1的后侧。上述顶部内衬板101、工作台面102、后部内衬板103、左内衬板105、右内衬板104围成了柜体10的内腔S,内腔S构成通风柜1的工作腔(图2、图11和图12中S所示),内腔S的前侧(沿深度方向与后部内衬板103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1a。示例性地,前开口1a作为操作口。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柜体10的下方(即内腔S的下方)设有底柜18,该底柜18可以用于储藏实验所需的试剂及材料。
当通风柜1放置于室内环境中时,使用者作业所面对的是柜体10的前开口1a,在柜体10的前开口1a处设有隔断件13和视窗14。参考图2,隔断件13沿柜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也参见图4和图5),位于内腔S的顶侧(顶部内衬板101下方),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隔断件13与内腔S的底侧(例如是工作台面102)间隔设置。图4中示出,隔断件13沿高度方向竖立设置。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隔断件13倾斜设置。示例性地,参考图3并结合图2,隔断件13沿宽度方向与左立柱11和右立柱12连接。示例性地,隔断件13是隔断玻璃。
上述的视窗14设于隔断件13的外侧,视窗14能够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打开前开口1a,视窗14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的高度不同,前开口1a的开口大小不同;或者,视窗14能够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向下移动关闭前开口1a。也即,视窗14能够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相对隔断件13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以处于第一开启状态(图11所示)、第二开启状态(图2所示)或关闭状态(图12所示)。关于第一开启状态、第二开启状态以及关闭状态后文会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中,沿柜体10的深度方向,视窗14和隔断件13间隔设置,并形成旁通通道P1,旁通通道P1与内腔S连通,以供外界空气和/或来自上补风出风口21的气流流经并进入内腔S。其中,旁通通道P1是沿通风柜1的宽度方向延伸。示例性地,本申请中外界空气指的是位于通风柜1的应用场景(例如是实验室)内的柜外空气。
示例性地,视窗14和隔断件13相互平行设置,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视窗14和隔断件13相互不平行设置,能够形成上述的旁通通道P1的设置形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3,本申请的通风柜1还包括门楣板141,门楣板141位于柜体10的视窗14的外侧顶部。即,沿深度方向,视窗14位于隔断件13和门楣板141之间。
继续参考图2至图4,本申请的通风柜1还包括补风系统40和排风系统50。其中,补风系统40是用于向通风柜1的内腔S补风(例如是向各补风模块提供空气,补气气流如图2中B所示)。排风系统50用于将经过前开口1a进入工作腔的空气(图2中Q1所示)以及经过补风系统40和/或来自外界进入后述的旁通通道P1的空气(图2中Q2所示)汇总进入排风系统50后从工作腔排出(排气气流路径,即排风通道如P2所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风柜1还包括上补风模块20和下补风模块30。其中,上补风模块20设于内腔S的顶侧(例如是顶部内衬板101下方),与补风系统40连通,上补风模块20包括上补风出风口21,上补风出风口21朝向旁通通道P1设置,并位于视窗14和隔断件13之间的空间内。示例性地,上述的上补风出风口21沿通风柜1的宽度方向延伸。示例性地,上述的上补风出风口21正对着旁通通道P1的入口。即,上补风出风口21吹出的气流至少一部分直接吹向旁通通道P1的入口,这样设置后有利于增加旁通通道内的补风风速,防止柜内污染物从旁通通道P1处逸出。缩短污染物停留时间,减少污染物的高密度聚集。
示例性地,在宽度方向上,上补风出风口21能够朝向旁通通道P1竖直向下送风(图2中所示)。这样设置,对于补风型或低面风速等排风量较小的排风柜,合理设计的旁通通道P1和上补风出风口21的补风结构,能解决旁通(视窗14与隔断件13之间的空隙)处负压小,污染物易泄漏的问题。
上述的下补风模块30设于内腔S的底侧,与补风系统40连通。示例性地,沿高度方向,下补风模块30与上述的旁通通道P1间隔设置。下补风模块30包括下补风口31,下补风口31沿宽度方向延伸,下补风口31至少是朝向工作腔设置。示例性地,下补风口31能够朝向工作腔内部斜向上方送风或者水平送风或者竖直向上送风。
继续参考图2,本申请的工作腔内的补风来源包括:上补风出风口21、下补风口31。
由于上述的上补风出风口21和下补风口31沿着工作腔的左右宽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均匀地送出空气,防止湍流的形成。减低操作人员吸入有害物质的风险,各补风口吹出的风形成了“空气屏障”,能够起到隔断工作腔内气流和柜外环境空气气流的作用,有效防止柜外人员走动时扰乱柜内气流。同时,设置上述各补风口后,不但可以减少从前开口1a送入的风量,从而减少空调能耗,而且由于上补风出风口21的设置能够在工作腔内建立稳定的推拉式空气流动模式,因此大大降低了工作腔内的空气溢流的风险。
下面对上补风模块20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6至图8a,上补风模块20沿宽度方向(图6中X方向所示)延伸。示例性地,参考图7和图8a并结合图2所示,上补风模块设于隔断件13和后述的补风静压箱41之间,隔断件13支撑上补风模块。但本申请不限于此,能够将上补风模块安装于内腔S的顶部,实现向工作腔和隔断通道P1送风的安装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上补风模块沿宽度方向与左内衬板和右内衬板连接。
参考图6,上补风模块包括上补风出风口21和上补风进风口2011,上补风出风口21和上补风进风口2011之间设有设定角度的风向转向结构(例如包括后述的进风腔S1和风向调整腔S2)。风向转向结构包括进风腔S1和风向调整腔S2,风向调整腔S2的体积小于进风腔S1的体积。进一步地,风向调整腔S2沿高度方向延伸,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上补风出风口21流出的补风气流的风向集中度,不易散开。上补风出风口21和风向调整腔S2连通并朝向旁通通道P1设置。示例性地,参考图7和图8a,设定角度的风向转向结构的设定转向角度是0度至180度。即,外界空气经风向转向结构可以实现风向变化。例如实现0°、10°、15°、30°、45°、38°、72°、90°、120°、125°、150°、180°的转向。
具体地,风向转向结构能够改变来自上补风进风口2011的气流的流动方向。示例性地,参考图7和图8a,外界空气沿第三方向(如图7和图8a中E方向所示)进入进风腔S1,经风向调整腔S2后沿第四方向(如图7和图8a中F方向所示)由上补风出风口21流出上补风模块。其中,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相交,第四方向为高度方向。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四方向。例如,外界空气沿深度方向进入进风腔S1,经风向调整腔S2后沿高度方向流出上补风模块,即外界空气由进风腔S1进入风向调整腔S2后气流的流向改变了90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风向转向结构还包括导风板203,进风腔S1和风向调整腔S2为相互连通的空腔,并通过导风板203间隔开,导风板203设有沿深度方向延伸的导风通道P3。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7,沿高度方向,进风腔S1和风向调整腔S2设于导风通道P3的上下两侧。本申请对导风板203的形状不做限制,能够将上补风模块分隔出进风腔S1和风向调整腔S2的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图7中示出导风板203呈直角状;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风板203呈圆弧状;或者,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风板203呈直板状。
另外,图7中示出沿深度方向延伸的导风通道P3。本申请对导风通道P3的延伸方向不做限制,能够使进风腔S1内的空气经导风通道P3转向进入风向调整腔S2的设置形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示例性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风通道倾斜设置,例如导风通道的延伸方向与高度方向的夹角是0°或锐角,锐角例如是15°、18°、30°、32°、45°、60°、66°、78°、82°等角度。
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7,导风板203远离后述的第一侧板2041的一端设有沿高度方向向下弯曲的弯曲段,弯曲段与后述的第二延伸板2052共同形成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狭长的窄缝,即导风通道P3;但本申请不限于此,还可以是斜线段或折线段。具体地,上补风进风口2011沿高度方向延伸,设于进风腔S1的顶部。即,本申请的上补风模块是一个箱体结构,该箱体具有上补风风腔,外界空气由上补风进风口2011进入进风腔S1,并由上补风出风口21流出上补风模块,使得上补风出风口21出风均匀。
进一步地,参考图7,上补风模块还包括顶板201,上补风进风口2011沿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顶板201上。上补风模块还包括第二倾斜段202,沿高度方向,第二倾斜段202与上补风进风口2011相对设置。第二倾斜段202具有延伸段2021,延伸段2021设于第二倾斜段202的高度方向的下端部,并与顶板201相对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高度方向延伸的侧板,侧板包括第一侧板2041和第二侧板2042。沿深度方向,第一侧板2041与第二侧板2042相对设置。从而,顶板201、第一侧板2041、第二侧板2042、第二倾斜段202和导风板203共同形成进风腔S1。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延伸板,延伸板包括第一延伸板2051和第二延伸板2052。第一延伸板2051设于导风板203的下侧,与第一侧板2041连接,沿深度方向,第二延伸板2052与第一延伸板2051相对设置。从而,导风板203、第一延伸板2051和第二延伸板2052共同形成风向调整腔S2。
来自补风系统40的外界空气由上补风进风口2011进入进风腔S1,沿导风通道P3流动并通过导风通道P3到达风向调整腔S2。示例性地,导风通道P3为沿第四方向延伸的狭长缝。补风气流在进入进风腔S1后,先填充满腔体,风速降低,动压转化为静压,起到稳压作用,使得宽度方向压力均匀,出风时,宽度方向的出风量也均匀。在静压作用下,风量均匀穿过狭长的窄缝(即导风通道P3),再从导风通道P3进入风向调整腔S2,再从上补风出风口21出风。示例性地,窄缝(即导风通道P3)的宽度为3 mm至50 mm,例如是5 mm、7.5 mm、10 mm、16 mm、35 mm、42 mm等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上部腔体(即进风腔S1)的面积大,阻力小,所以补风气流会先填充满进风腔S1。待进风腔S1充满后,补风气流再流向阻力较大的狭长缝(即导风通道P3),再通过风向调整腔S2,将补风气流的流向调整为通风柜1的高度方向。这样设置,可以充分清扫并稀释视窗14内侧污染物,加快顶部旁通进风速度,防止污染物通过旁通外溢,消除惰性流动在视窗14内侧的聚集,并且还使得通风柜1的结构紧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a,风向转向结构还包括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导风板203。在这些实施方式中,进风腔S1和风向调整腔S2相互贯通,即进风腔S1和风向调整腔S2之间不存在任何阻挡,两者共同形成上补风模块的整个腔体。
上补风模块还具有与进风腔S1连通的上补风进风口2011,上补风进风口2011沿深度方向延伸,设于进风腔S1的侧部。即,本申请的上补风模块20是一个箱体结构,该箱体具有一整个腔体,外界空气由上补风进风口2011进入进风腔S1,并由上补风出风口21流出上补风模块,使得上补风出风口21出风均匀。
具体地,继续参考图8a,上补风模块还包括第一侧板2041。上补风进风口2011沿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第一侧板2041上,沿深度方向,导风板203与第一侧板2041相对设置。进一步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延伸板,延伸板包括第一延伸板2051和第二延伸板2052。第一延伸板2051与导风板203的下端连接,沿深度方向,第二延伸板2052与第一延伸板2051相对设置。示例性地,参考图8a,第一延伸板2051与导风板203为整块侧板沿高度方向的上下两个部分。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深度方向延伸的底板,底板包括第一底板2061和第二底板2062。沿高度方向,第一底板2061与第二延伸板2052的上端连接,第二底板2062与第二延伸板2052的下端连接,上补风模块还包括顶板201。从而,顶板201、第一侧板2041、导风板203和第一底板2061共同形成进风腔S1。而第一延伸板2051、第二延伸板2052和第二底板2062共同形成风向调整腔S2。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8a,此时由于进风腔S1的截面面积大于风向调整腔S2的截面面积。补风气流进入进风腔S1的内腔后,因为进风腔S1的面积大,阻力小,补风气流会先填充满进风腔S1,再转90度向下流向阻力较大的窄部位(即风向调整腔S2),从上补风出风口21出风。这样设置,可以充分清扫并稀释视窗14内侧污染物,加快顶部旁通进风速度,防止污染物通过旁通外溢,消除惰性流动在视窗14内侧的聚集,并且还使得通风柜1的结构紧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b,上补风模块包括上补风出风口21和上补风进风口2011,上补风出风口21和上补风进风口2011之间设有设定角度的风向转向结构。在这些实施方式中,风向转向结构还包括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导风板203和进风腔S1。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8b,设定角度的风向转向结构的设定转向角度是0度至180度。示例性地,设定角度是90度。
上补风模块还具有与进风腔S1连通的上补风进风口2011,上补风进风口2011沿深度方向延伸,设于进风腔S1的侧部。即,本申请的上补风模块20是一个箱体结构(例如呈矩形状),该箱体具有一整个腔体,外界空气由上补风进风口2011进入进风腔S1,并由上补风出风口21流出上补风模块,使得上补风出风口21出风均匀,并完成风向转向。
具体地,继续参考图8b,上补风模块还包括第一侧板2041。上补风进风口2011沿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第一侧板2041。
进一步地,沿深度方向,导风板203与第一侧板2041相对设置,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深度方向延伸的底板206和顶板201。沿高度方向,顶板201和底板206分别位于导风板203的上下两侧,从而,第一侧板2041、导风板203、顶板201和底板206共同形成进风腔S1。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设定角度的风向转向结构不限于是图7和图8(包括图8a和图8b)所示的结构,具有能够将外界空气进入进风腔的进风方向改变为与外界空气进入进风腔的进风方向相交的外界空气进入风向调整腔的进风方向的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示例性地,设定角度是0度至180度。示例性地,设定角度是90度。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上补风模块的结构不限于是图6至图8(包括图8a和图8b)所示的结构,具有上补风进风口2011、上补风风腔和上补风出风口21的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参考图4和图6,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补风进风口2011为圆形通孔,上补风进风口2011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图6中示出了两个以上补风进风口201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补风进风口2011的数量可以是更多个,能够实现向上补风风腔提供外界空气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2、图11和图12示出上补风模块的上补风风腔为一个,并在宽度方向延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补风模块的上补风风腔可以是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5,通风柜1的上补风系统40包括:补风静压箱41。补风静压箱41具有补风静压腔411和与补风静压腔411连通的补风口412。示例性地,补风口412位于补风静压箱41的顶部。补风静压腔411与进风腔S1连通,补风口412、上补风进风口2011和上补风出风口21连通。也就是说,补风从补风口412进入补风静压腔411,流经补风静压腔411底部的上补风进风口2011后,进入上补风模块20的上补风风腔,再经过风向调整腔S2调整风向后,由上补风出风口21流出上补风模块。
参考图4至图5,本申请的补风静压腔411设有多个沿高度方向延伸的进风连接管4111。示例性地,多个进风连接管4111沿通风柜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进风连接管4111位于补风静压腔411和进风腔之间,进风腔的上补风进风口2011设于朝向补风静压腔411的一侧,并与进风连接管4111一一对应。进风连接管4111沿高度方向穿过上补风进风口2011伸入进风腔内。也就是说,外界空气由补风口412进入补风静压腔411,经进风连接管4111后进入进风腔,并由上补风出风口21流出上补风模块20。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a和图8b,本申请的补风静压腔411设有的多个进风连接管4111沿深度方向延伸。示例性地,多个进风连接管4111沿通风柜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进风连接管4111位于补风静压腔411和进风腔S1之间,进风腔的上补风进风口2011设于朝向补风静压腔411的一侧,并与进风连接管4111一一对应。进风连接管4111沿深度方向穿过上补风进风口2011伸入进风腔S1内。外界空气由补风口412进入补风静压腔411,经进风连接管4111后进入进风腔S1,并由上补风出风口21流出上补风模块。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9、图10a、图10b,本申请的通风柜1还包括设于视窗14的底端部142的导流模块60。导流模块60包括朝向前开口沿第一方向(如图10 a、图10b中G方向所示)倾斜延伸的第一倾斜段61和沿第二方向(如图10a、图10b中H方向所示)延伸的第三倾斜段62,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沿柜体的深度方向,第一倾斜段61和第三倾斜段62均设于视窗14朝向内腔的一侧。第一倾斜段61与旁通通道P1的出口相对设置,第三倾斜段62与第一倾斜段61连接,示例性地,导流模块60为沿通风柜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三角导流结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通风柜1的视窗14的底端部142还包括弧形段1421。参考图10a和图10b,弧形段1421的一端与视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倾斜段62连接,沿深度方向,弧形段1421与导流模块60相对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第一倾斜段61在高度方向上靠近视窗14开口的一端高于视窗14的底端部142的最底端,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2,第三倾斜段62能够引导从视窗前开口进入的气流朝向通风柜1的内腔S内沿着第三倾斜段62的倾斜方向向内流动。从而,导流模块60能够有效地缩小通风柜1的内腔S前端形成的大涡流,并将大涡流的底部上抬,使大涡流远离视窗14的底端部142。降低污染物从视窗14开口的上部泄露的风险。
这样设置后:内腔S的气流能够沿着视窗底端部142的导流模块的第一倾斜段61朝向背部导流板方向流动,使其远离前开口1a;前开口1a处来自通风柜1外的外界气流能够沿着弧形段1421朝向背部导流板方向流动,从而减少视窗14内侧面向下的气流对于面风速的影响。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流模块60与视窗的底端部142卡接,示例性地,导流模块60为分离式结构,以便于视窗14的防夹红外对射走线(如图10a),此时弧形段1421的另一端与第三倾斜段62卡接。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导流模块60还可以是与视窗的底端部142为一体结构(如图10b),此时弧形段1421的另一端与第三倾斜段62固定连接。
如图4、图6和图9所示,上述的补风静压箱41、导流模块60和上补风模块(包括后述的导风板203和第二倾斜段202)分别沿通风柜1的宽度方向延伸。
并且,图7示出,补风系统40通过补风口412将外界空气提供给补风静压箱41的补风静压腔411,然后补风静压腔411通过位于补风静压腔411和进风腔S1之间的进风连接管4111将补风气流送入进风腔S1。因为进风腔S1向导风通道P3提供的风是均匀的,从而,由风向调整腔S2流向上补风出风口21的补风气流也是均匀的。
参考图2,导流模块60(例如第一倾斜段61)可以使来自上补风出风口21的向下补风气流,沿与旁通通道P1的出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倾斜段61朝向通风柜1背部导流板方向流动。以防止上补风出风口21提供了流速过快的沿高度方向向下的补风气流,在补风气流沿视窗14内壁面向下运动时,会干扰从前开口1a进入内腔S的气流。即,来自上补风出风口21的向下补风气流可能会影响水平进入通风柜1工作腔内的面风速。通过导流模块60可以使向下补风气流远离前开口1a,避免视窗14内侧面向下气流对于面风速的影响,并使通风柜1外的气流从视窗底端部142的弧形段的弧形面更加顺畅地进入工作腔内,以及减少在工作腔内产生紊流的可能性。
通过上述设置,本申请的通风柜1能够加快视窗14内壁面流速,消除惰流或回流,增强内壁污染物捕捉能力。从而,将导流模块60与上补风模块相结合,产生了“1+1>2”的效果。
参考图3和图4,本申请的补风系统40还包括进风通道42,与补风通道44连通,进风通道42沿高度方向延伸,位于柜体10的后侧,沿柜体的深度方向,工作腔位于进风通道42和下补风口31之间;调整通道43沿柜体的深度方向延伸,沿深度方向,调整通道43具有入口和出口,调整通道43的入口与进风通道42的出口连通;下补风模块30包括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上设有下补风口31,出风通道的入口与调整通道43的出口连接。
示例性地,由进风通道42下来的外界空气进入调整通道43,相当于是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外界空气经过调整通道43,将部分动压转化为静压,降低外界空气的流动速度,最终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均匀,从而可由下补风口31向通风柜1的工作腔均匀送风,起到稳压降噪的作用。
示例性地,进风通道42包括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进风通道421、第二进风通道422、第三进风通道423和第四进风通道424,上述四个进风通道42分别沿高度延伸。
示例性地,进风通道42为四根软管,但不限于此,还可以是两根硬管(例如金属材质的管道)。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进风通道42的截面形状也不作限定,可以为圆形、矩形或其他形状。
示例性地,补风静压箱41包括分别与补风静压箱41连通的第一部分441、第二部分442、第三部分443及第四部分444,分别与对应的四个进风通道42连通。示例性地,补风静压箱41的第一部分441、第二部分442、第三部分443及第四部分444分别沿深度方向延伸。需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进风通道42的结构不限于是图3和图4所示的结构,具有连接补风静压箱41和调整通道43的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参考图1并结合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通风柜1还包括左立柱11和右立柱12,沿通风柜1的宽度方向,下补风模块位于左立柱11和右立柱12之间。沿深度方向,左立柱11位于左内衬板105前侧,右立柱12位于右内衬板104前侧。也即,左内衬板105安装于左立柱11面向内腔后侧的一侧,右内衬板104安装于右立柱12面向内腔后侧的一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图2以及图11至图12,本申请的通风柜1还包括沿高度方向设置的下段导流板52、中段导流板53和上段导流板54,下段导流板52、中段导流板53和上段导流板54与内腔S的后部内衬板103间隔设置,以形成排风通道P2,排风通道P2与排风系统50的排风口51连通。图2示出,排风通道P2整体在高度方向延伸。
下段导流板52和中段导流板53设有多个贯穿孔。
示例性地,参考图1,下段导流板52的面板上大部分区域设有多个下段贯穿孔521,该多个下段贯穿孔521在下段导流板52的左右宽度方向上分布,可以将较重的污染物排出通风柜1。示例性地,沿高度方向,台面上部500mm以内,是污染物发生源的主要位置,下段导流板52增加长槽特征(下段贯穿孔521),加大槽的风速,加快污染物排走。
中段导流板53的面板中部靠下部区域设有多个中段贯穿孔531,该多个中段贯穿孔531在中段导流板53的左右宽度方向上分布,可以将中部区域的污染物排出通风柜1。沿宽度方向,中间位置是污染发生源的主要位置,中段导流板53开槽(中段贯穿孔531)增加风速,加速排放。边缘角落位置,减少排风量,没有开孔。
采用上述结构,能减少平均面风速,从而降低整体的排风量需求。并且,有利于将工作腔内的气体导向上述排气区域而避免空气涡流的产生,并且,由于导流板上的贯穿孔在导流板的整个左右宽度方向上分布,因此有助于提供整个工作腔的宽面基本一致的连续排风。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图11和图12,沿高度方向,后部内衬板103间隔设有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16、第三连接件17。示例性地,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16、第三连接件17分别沿深度方向延伸。
沿高度方向,下段导流板52竖立设置,下段导流板5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15连接,并与内腔S的底侧间隔设置,以形成与排风通道P2连通的第一排风间隙,下段导流板5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16连接;沿高度方向,中段导流板53竖立设置,中段导流板5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16连接,并与下段导流板52之间形成与排风通道P2连通的第二排风间隙,下段导流板5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件17连接,示例性地,下段导流板52与中段导流板53沿高度方向平行设置;沿高度方向,上段导流板54倾斜设置,上段导流板54的一端与第三连接件17连接,另一端朝向内腔S的前侧倾斜并与内腔S的顶部内衬板101连接。
继续参考图1,上述的下段导流板52上设有下排风区域,下排风区域包括多个下段贯穿孔521;中段导流板53上设有中排风区域,中排风区域包括多个中段贯穿孔531。
对于补风型或低面风速等排风量较小的通风柜,柜内的负压远比传统0.5m/s 面风速的通风柜要小。也就是说,柜内/外之间通道(例如旁通通道P1)的进风风速比较小,气流的刚度小,对于波动吸收的能力弱。
如果结构上设计不当,气流组织达不到稳定、平衡的层流状态,局部会出现微负压甚至正压的状态,污染物很容易因为柜外的扰动或风机的波动或实验室同一排风系统中其它柜子的开启/关闭等影响溢出柜外,对使用人员造成伤害。
参考图2、图11和图12,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通风柜1的视窗14能够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相对隔断件13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以使通风柜1处于第一开启状态(图11所示)、第二开启状态(图2所示)或关闭状态(图12所示)。为此,本申请将上述通风柜1的视窗14的开启和闭合状态分为三个工作状态,从而设计通风柜1的补风系统40的风量分配。
具体地,当通风柜1处在关闭状态时,视窗14的底端部142与内腔S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一设定距离h1。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定距离h1是20mm至800mm,例如是35mm、50mm、150mm、300mm、457mm、500mm、650mm、780mm等高度。此时,旁通通道P1包括视窗14的顶端143和隔断件的底端131。即,当通风柜1的视窗14关闭时,旁通通道P1由沿通风柜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视窗14的顶端143和隔断件的底端131构成,旁通通道P1的长度为第一长度H1。
当通风柜1处在第一开启状态时,视窗14的底端部142与内腔S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二设定距离h2。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二设定距离h2是20mm至800mm,例如是35mm、50mm、150mm、300mm、457mm、500mm、650mm、780mm等高度。此时,旁通通道P1包括至少部分视窗14和至少部分隔断件13。即,通风柜1的视窗14打开至设定距离h2高度时,旁通通道P1由沿通风柜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至少部分视窗14和至少部分隔断件13构成,旁通通道P1的长度为第二长度H2。
当通风柜1处在第二开启状态,视窗14的底端部142与内腔S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三设定距离h3。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三设定距离h3是20mm至800mm,例如是35mm、50mm、150mm、300mm、457mm、500mm、650mm、780mm等高度。此时,旁通通道P1包括至少部分视窗14和整个隔断件13。即,通风柜1的视窗14完全打开时,旁通通道P1由沿通风柜1的深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部分视窗14和整个隔断件13构成,旁通通道的长度为第三长度H3。
其中,第三设定距离h3大于第二设定距离h2,第二设定距离h2大于第一设定距离h1,即h3>h2>h1。第三长度H3大于第二长度H2,第二长度H2大于第一长度H1,即H3>H2>H1。
示例性地,通风柜1处于关闭状态(图12所示)时,视窗14处于关闭状态;通风柜1处于第二开启状态(图2所示)时,视窗14开启至最大工作开度(例如457mm);通风柜1处于第一开启状态(图11所示)时,视窗14介于关闭状态和最大工作开度之间。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通风柜1。
继续参考图2、图11和图12,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风方法,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通风柜1,旁通通道P1处的风速包括补风风速(上补风出风口21的补风风速)和外界空气的进风风速(例如是由柜内/外的压力差产生);本申请的通风方法为:当通风柜1处于关闭状态,补风风速具有第一速度,进风风速具有第一速度;当通风柜1处于第一开启状态,控制上补风出风口补风,补风风速具有第二速度,进风风速具有第二速度;当通风柜1处于第二开启状态,控制上补风出风口补风,补风风速具有第三速度,进风风速具有第三速度;其中,补风风速的第一速度小于第二速度,补风风速的第二速度小于第三速度;进风风速的第一速度大于第二速度,进风风速的第二速度大于第三速度。示例性地,旁通通道P1处的风速为0.3 m/s至2m/s。
旁通通道P1内的风速由两部分组成:V0=V1+V2。
其中,V0为旁通通道P1处的风速,V1为内腔S负压在旁通通道P1入口产生的进风风速,V2为上补风出风口21在旁通通道P1产生的补风风速。因此,旁通通道P1内的风速变化是一个随着视窗14开启设定距离h2的增加,内腔S负压在旁通通道P1入口产生的风速V1减少,上补风出风口21在旁通通道P1产生的风速V2增加,旁通通道P1处的风速V0增加的过程。
为了能够有效防止柜外人员的走动,房间内和通风柜1前的横向气流影响;或当通风柜1内产生大量,乱流的污染物时,污染物从旁通通道P1处泄露,需要保持旁通通道P1处的风速V0大于0.3 m/s。示例性地,V0大于0.5 m/s。
当通风柜1处于关闭状态时,即视窗的底端部142与内腔S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一设定距离h1,例如35mm。隔断件13与视窗14形成的旁通通道P1较短,为H1,内外气压差自动产生的气流进入阻力小,从旁通通道P1进入的风速V0例如能达到0.5m/s。此时的气流刚度,可以有效防止污染物逸出通风柜1。
此时,旁通通道P1内的风速主要由通风柜柜内/外的压力差产生,也即主要是内腔S负压在旁通通道P1入口产生的进风风速,具有阻力自动平衡,沿通风柜1的宽度方向,进风速度自动平均分配。在视窗处于关闭状态时,旁通通道P1处内外气压差自动产生的气流流速可保证安全,防止污染物从旁通通道P1处泄漏。示例性地,上补风出风口21在旁通通道P1产生少量补风风速。
当通风柜1处于第一开启状态时,视窗的底端部142与内腔S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二设定距离h2。由于视窗14上移后,旁通通道P1加长,为H2,内外气压差自动产生的气流进入旁通通道的阻力增大。随着视窗14的向上移动,旁通通道P1处由通风柜柜内/外的压力差产生的风速V1渐渐减少。若为补风型排风柜,则风量更小,例如,在柜内负压小的场合,此时旁通通道P1的风速V0为0.05m/s左右。
当旁通通道P1的风速V0过小时,在通风柜外如有气流流动较快的情形,污染值将从旁通通道溢出。所以,当通风柜1处于第一开启状态时,可以增加补风,例如增加上补风出风口21的补风,使得旁通通道P1内的风速增加,例如是0.5 m/s左右的向内的风速,从而防止污染物溢出通风柜1。
需要说明的是,上补风出风口21的补风,并非从视窗开启至设定距离h2时才进行补风。根据变风量系统,视窗14开启程度越大,排风量越大,补风也越大,从而旁通通道P1的补风量也越大。即,随着视窗14沿高度方向向上移动的设定距离h2增大,上补风出风口21的补风风速也增大,外界空气的进风风速减小。
当通风柜1处于第二开启状态时,视窗的底端部142与内腔S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三设定距离h3。视窗14上移后,旁通通道P1达到最长(包括整个隔断件13),为H3,内外气压差自动产生的气流进入旁通通道的阻力最大。当通风柜1内产生大量、乱流的污染物时或通风柜1外产生横向气流时,污染物将从旁通通道处泄漏。因此,当通风柜1处于第二开启状态时,通过增加上补风出风口21的补风,旁通通道P1内的风速主要由上补风出风口21产生,使得旁通通道P1内的风速例如为0.5 m/s至1 m/s左右向内的风速,从而防止污染物溢出通风柜1。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通风柜1处于关闭状态,旁通通道P1内的风速主要是上述的进风风速;当通风柜1处于第一开启状态,旁通通道P1内的风速包括上述的进风风速和补风风速,可以是进风风速大于补风风速,也可以是补风风速大于进风风速;当通风柜1处于第二开启状态,旁通通道P1内的风速主要是上述的补风风速。此外,这三种状态下,旁通通道P1处的风速在0.3 m/s至2m/s,例如是0.4m/s、0.45m/s、0.5m/s、0.6m/s、0.8m/s、1.5m/s、1.8m/s等。
此外,本申请的导流模块60可以使来自上补风出风口21的向下补风气流,沿与旁通通道P1的出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倾斜段61朝向通风柜1背部导流板方向流动。以防止当上补风出风口21提供了流速过快的沿高度方向向下的补风气流时,补风气流沿视窗14内壁面向下运动,干扰从前开口1a进入内腔S的气流。即,导流模块60可以引导来自上补风出风口21的向下补风气流朝向通风柜1背部导流板方向流动,使其远离前开口1a,减少视窗14内侧面向下气流对于面风速的影响。另一方面,导流模块60的弧形段1421能够使通风柜1外的气流沿着视窗底端部142的弧形段1421的弧形面更加顺畅地进入工作腔内,以及减少在工作腔内产生紊流的可能性。加快视窗14内壁面流速,消除惰流或回流,增强内壁污染物捕捉能力。从而,将导流模块60与上补风模块相结合,产生了“1+1>2”的效果。
现在参考图13,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600的框图。电子设备600例如是上述的通风柜1。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耦合到控制器中枢603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处理器601。对于至少一个实施例,控制器中枢603经由诸如前端总线(FSB,Front SideBus)之类的多分支总线、诸如快速通道连(QPI,QuickPath Interconnect)之类的点对点接口、或者类似的网络接口606与第一处理器601进行通信。第一处理器601执行控制一般类型的数据处理操作的指令。在一实施例中,控制器中枢603包括,但不局限于,图形存储器控制器中枢(GMCH,Graphics&Memory Controller Hub) (未示出)和输入/输出中枢(IOH,InputOutput Hub) (其可以在分开的芯片上)(未示出),其中GMCH包括存储器和图形控制器并与IOH耦合。
电子设备600还可包括耦合到控制器中枢603的第一协处理器602和存储器604。或者,存储器和GMCH中的一个或两者可以被集成在处理器内(如本申请中所描述的),存储器604和第一协处理器602直接耦合到第一处理器601以及控制器中枢603,控制器中枢603与IOH处于单个芯片中。
存储器604可以是例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相变存储器(PCM,Phase Change Memory)或这两者的组合。存储器604中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一个或多个有形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具体而言,存储有该指令的暂时和永久副本。该指令可以包括:由处理器中的至少一个执行时导致电子设备600实施如图13所示通风方法的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或组合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以控制上补风模块在上补风出风口处的补风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协处理器602是专用处理器,诸如例如高吞吐量MIC(ManyIntegrated Core,集成众核)处理器、网络或通信处理器、压缩引擎、图形处理器、GPGPU(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图形处理单元上的通用计算)、或嵌入式处理器等等。第一协处理器602的任选性质用虚线表示在图13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600可以进一步包括网络接口(NIC,NetworkInterface Controller)606。网络接口606可以包括收发器,用于为电子设备600提供无线电接口,进而与任何其他合适的设备(如前端模块,天线等)进行通信。在各种实施例中,网络接口606可以与电子设备600的其他组件集成。网络接口606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通信单元的功能。
电子设备600可以进一步包括输入/输出(I/O,Input/Output)设备605。I/O可以包括:用户界面,该设计使得用户能够与电子设备600进行交互;外围组件接口的设计使得外围组件也能够与电子设备600交互;和/或传感器设计用于确定与电子设备600相关的环境条件和/或位置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图13仅是示例性的。即虽然图13中示出了电子设备600包括第一处理器601、控制器中枢603、存储器604等多个器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使用本申请各方法的设备,可以仅包括电子设备600各器件中的一部分器件,例如,可以仅包含第一处理器601和网络接口606。图13中可选器件的性质用虚线示出。
现在参考图14,所示为根据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700的框图。在图13中,相似的部件具有同样的附图标记。另外,虚线框是更先进的SoC的可选特征。在图14中,SoC700包括:互连单元750,其被耦合至第二处理器710;系统代理单元780;总线控制器单元790 ;集成存储器控制器单元740;一组或一个或多个第二协处理器720,其可包括集成图形逻辑、图像处理器、音频处理器和视频处理器;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单元730;直接存储器存取(DMA,Direct MemoryAccess)单元76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协处理器720包括专用处理器,诸如例如网络或通信处理器、压缩引擎、GPGPU(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units,图形处理单元上的通用计算)、高吞吐量MIC处理器、或嵌入式处理器等。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单元73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数据和/或指令的一个或多个有形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具体而言,存储有该指令的暂时和永久副本。该指令可以包括:由处理器中的至少一个执行时导致SoC实施如上文所述的通风方法的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方法。
本申请的各方法实施方式均可以以软件、磁件、固件等方式实现。
可将程序代码应用于输入指令,以执行本文描述的各功能并生成输出信息。可以按已知方式将输出信息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为了本申请的目的,处理系统包括具有诸如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微处理器之类的处理器的任何系统。
程序代码可以用高级程序化语言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来实现,以便与处理系统通信。在需要时,也可用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来实现程序代码。事实上,本文中描述的机制不限于任何特定编程语言的范围。在任一情形下,该语言可以是编译语言或解释语言。
至少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由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表示性指令来实现,指令表示处理器中的各种逻辑,指令在被机器读取时使得该机器制作用于执行本文的技术的逻辑。被称为“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核”的这些表示可以被存储在有形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并被提供给多个客户或生产设施以加载到实际制造该逻辑或处理器的制造机器中。
在一些情况下,指令转换器可用来将指令从源指令集转换至目标指令集。例如,指令转换器可以变换(例如使用静态二进制变换、包括动态编译的动态二进制变换)、变形、仿真或以其它方式将指令转换成将由核来处理的一个或多个其它指令。指令转换器可以用软件、硬件、固件、或其组合实现。指令转换器可以在处理器上、在处理器外、或者部分在处理器上且部分在处理器外。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8)

1.一种通风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构成工作腔,所述内腔的前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
隔断件,设于所述前开口处,并位于所述内腔的顶侧,沿所述柜体的高度方向,所述隔断件与所述内腔的底侧间隔设置;
视窗,设于所述隔断件的外侧,所述视窗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
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所述视窗和所述隔断件间隔设置,并形成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旁通通道;
上补风模块,设于所述内腔的顶侧,与补风系统连通,所述上补风模块包括上补风进风口和上补风出风口,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之间设有设定角度的风向转向结构,外界空气通过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流经所述风向转向结构后,从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流出,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朝向所述旁通通道设置;
导流模块,设于所述视窗的底端部,所述导流模块包括朝向所述前开口沿第一方向倾斜延伸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位于所述视窗的内侧,所述第一倾斜段与所述旁通通道的出口沿所述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高度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转向结构包括进风腔和风向调整腔,所述风向调整腔的体积小于所述进风腔的体积,且所述风向调整腔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上补风出风口与所述风向调整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角度是0度至180度,外界空气进入所述进风腔的进风方向与外界空气进入所述风向调整腔的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转向结构还包括导风板,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向调整腔通过所述导风板间隔开,所述导风板设有导风通道,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进风腔的顶部设有所述上补风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转向结构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进风腔和所述风向调整腔相互贯通,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所述进风腔的侧部设有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所述导风板与所述上补风进风口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向转向结构包括进风腔和导风板,所述导风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所述进风腔的侧部设有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所述导风板与所述上补风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均与所述进风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顶板,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顶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倾斜段与所述上补风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倾斜段具有延伸段,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延伸段设于所述第二倾斜段的下端部,并与所述顶板相对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侧板,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所述顶板、所述侧板、所述第二倾斜段和所述导风板共同形成所述进风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和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设于所述导风板的下侧,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第二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延伸板相对设置;所述导风板、所述第一延伸板和所述第二延伸板共同形成所述风向调整腔。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第一侧板,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和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与所述导风板的下端连接,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第二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延伸板相对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沿高度方向,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延伸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延伸板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共同形成所述风向调整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导风板和所述第一底板共同形成所述进风腔。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第一侧板,所述上补风进风口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还包括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的底板和顶板,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位于所述导风板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导风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形成所述进风腔。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模块还包括第三倾斜段,所述第三倾斜段沿第二方向延伸,设于所述视窗朝向所述内腔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倾斜段连接,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视窗的底端部包括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视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倾斜段连接,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弧形段与所述导流模块相对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模块沿所述通风柜的宽度方向延伸,与所述视窗的底端部卡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模块沿所述通风柜的宽度方向延伸,与所述视窗的底端部为一体式结构。
2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系统包括:补风静压箱,所述补风静压箱具有补风静压腔和与所述补风静压腔连通的补风口,所述补风静压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补风口、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相互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静压腔设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进风连接管,所述进风连接管位于所述补风静压腔和所述进风腔之间,所述进风腔的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连接管一一对应,所述进风连接管沿所述高度方向穿过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伸入所述进风腔内;
外界空气由所述补风口进入所述补风静压腔,经所述进风连接管后进入所述进风腔,并由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流出所述风向调整腔。
2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系统包括:补风静压箱,所述补风静压箱具有补风静压腔和与所述补风静压腔连通的补风口,所述补风静压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补风口、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相互连通。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静压腔设有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的进风连接管,所述进风连接管位于所述补风静压腔和所述进风腔之间,所述进风腔的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连接管一一对应,所述进风连接管沿所述深度方向穿过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伸入所述进风腔内;
外界空气由所述补风口进入所述补风静压腔,经所述进风连接管后进入所述进风腔,并由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流出所述风向调整腔。
2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系统包括:补风静压箱,所述补风静压箱具有补风静压腔和与所述补风静压腔连通的补风口,所述补风静压腔与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补风口、所述上补风进风口和所述上补风出风口相互连通。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静压腔设有沿所述深度方向延伸的进风连接管,所述进风连接管位于所述补风静压腔和所述进风腔之间,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连接管一一对应,所述进风连接管沿所述深度方向穿过所述上补风进风口伸入所述进风腔内;
外界空气由所述补风口进入所述补风静压腔,经所述进风连接管后进入所述进风腔,并由所述上补风出风口流出所述进风腔。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通道入口处的气流包括至少部分外界气流和来自上补风出风口的补风气流。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视窗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或向下移动,以使所述通风柜处于第一开启状态、第二开启状态和关闭状态;
在所述关闭状态,所述视窗的所述底端部与所述内腔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一设定距离,所述旁通通道包括所述视窗的顶端和所述隔断件的底端,所述旁通通道的长度为第一长度;
在所述第一开启状态,所述视窗的所述底端部与所述内腔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二设定距离,所述旁通通道包括至少部分所述视窗和至少部分所述隔断件,所述旁通通道的长度为第二长度;
在所述第二开启状态,所述视窗的所述底端部与所述内腔的底侧的距离为第三设定距离,所述旁通通道包括至少部分所述视窗和整个所述隔断件,所述旁通通道的长度为第三长度;其中,
所述第三设定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设定距离,所述第二设定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设定距离,所述第三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长度,所述第二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长度。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距离是20mm至800mm,所述第二设定距离是20mm至800mm,所述第三设定距离是20mm至800mm。
30.根据权利要求22或24或26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补风模块设于所述隔断件和所述补风静压箱之间,所述隔断件和内腔的顶部内衬板共同支撑所述上补风模块。
31.根据权利要求1至29任一项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高度方向设置的下段导流板、中段导流板和上段导流板,所述下段导流板、所述中段导流板和所述上段导流板与内腔的后部内衬板间隔设置,以形成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与排风系统连通;
所述下段导流板和所述中段导流板设有多个贯穿孔;
所述下段导流板与所述中段导流板沿所述高度方向平行设置。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补风模块,设于所述内腔的底侧,与所述补风系统连通,所述下补风模块包括下补风口,所述下补风口至少是朝向所述工作腔设置。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立柱和右立柱,沿所述通风柜的宽度方向,所述下补风模块和上补风模块位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或者,下补风模块位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或者,上补风模块位于所述左立柱和所述右立柱之间;
所述内腔包括左内衬板和右内衬板,所述左内衬板安装于所述左立柱面向所述内腔后侧的一侧,所述右内衬板安装于所述右立柱面向所述内腔后侧的一侧。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系统还包括:
补风通道,设于所述柜体的顶部,所述补风通道与补风静压箱连通;
进风通道,与所述补风通道连通,所述进风通道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位于所述柜体的后侧,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所述工作腔位于所述进风通道和下补风口之间;
调整通道,沿所述柜体的深度方向延伸,沿所述深度方向,所述调整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调整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进风通道的出口连通;
下补风模块包括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上设有所述下补风口,所述出风通道的入口与所述调整通道的出口连接。
35.一种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至34任一项所述的通风柜,所述通风方法包括:
所述旁通通道处的风速包括补风风速和外界空气的进风风速;
当所述通风柜处于关闭状态,所述补风风速具有第一速度,所述进风风速具有第一速度;
当所述通风柜处于第一开启状态,控制所述上补风出风口补风,所述补风风速具有第二速度,所述进风风速具有第二速度;
当所述通风柜处于第二开启状态,控制所述上补风出风口补风,所述补风风速具有第三速度,所述进风风速具有第三速度;其中,
所述补风风速的第一速度小于第二速度,所述补风风速的第二速度小于第三速度;
所述进风风速的第一速度大于第二速度,所述进风风速的第二速度大于第三速度。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通道处风速为0.3 m/s至2m/s。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视窗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移动的设定距离增大,所述上补风出风口的补风风速也增大,外界空气的进风风速减小。
3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35至37任一项所述的通风方法。
CN202310143607.4A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8893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3607.4A CN115889384B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3607.4A CN115889384B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9384A true CN115889384A (zh) 2023-04-04
CN115889384B CN115889384B (zh) 2023-09-29

Family

ID=86495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3607.4A Active CN115889384B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89384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70820A (ja) * 2004-03-25 2005-10-06 Okamura Corp ドラフトチャンバー
TWM465833U (zh) * 2013-07-12 2013-11-21 Labtech Equipment Corp 通風櫃導流門把手
JP2015077554A (ja) * 2013-10-16 2015-04-23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排気装置
CN204503733U (zh) * 2015-02-13 2015-07-29 杭州腾州净化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补风式通风柜
CN104984970A (zh) * 2015-06-04 2015-10-21 上海锐石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内外补风型通风柜
CN206035095U (zh) * 2016-08-30 2017-03-22 广州穗剑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 通风柜调节门拉手
CN112453001A (zh) * 2020-10-27 2021-03-09 苏州薪火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稳流通风柜
CN112710054A (zh) * 2021-01-29 2021-04-27 广东天赐湾实验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能强制向下送风的通风柜
CN215785572U (zh) * 2021-08-02 2022-02-11 广东中智源实验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柜视窗门
CN115007590A (zh) * 2022-06-17 2022-09-06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柜
CN217726586U (zh) * 2022-06-17 2022-11-04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导流结构和通风柜
CN217726587U (zh) * 2022-06-17 2022-11-04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侧补风组件和通风柜
CN217857912U (zh) * 2022-06-17 2022-11-22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柜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70820A (ja) * 2004-03-25 2005-10-06 Okamura Corp ドラフトチャンバー
TWM465833U (zh) * 2013-07-12 2013-11-21 Labtech Equipment Corp 通風櫃導流門把手
JP2015077554A (ja) * 2013-10-16 2015-04-23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排気装置
CN204503733U (zh) * 2015-02-13 2015-07-29 杭州腾州净化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补风式通风柜
CN104984970A (zh) * 2015-06-04 2015-10-21 上海锐石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内外补风型通风柜
CN206035095U (zh) * 2016-08-30 2017-03-22 广州穗剑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 通风柜调节门拉手
CN112453001A (zh) * 2020-10-27 2021-03-09 苏州薪火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稳流通风柜
CN112710054A (zh) * 2021-01-29 2021-04-27 广东天赐湾实验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能强制向下送风的通风柜
CN215785572U (zh) * 2021-08-02 2022-02-11 广东中智源实验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柜视窗门
CN115007590A (zh) * 2022-06-17 2022-09-06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柜
CN217726586U (zh) * 2022-06-17 2022-11-04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导流结构和通风柜
CN217726587U (zh) * 2022-06-17 2022-11-04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侧补风组件和通风柜
CN217857912U (zh) * 2022-06-17 2022-11-22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9384B (zh) 2023-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97815B (zh) 通风柜
US7217183B2 (en) Turbulence-free laboratory safety enclosure
JP2015166646A (ja) 排気の循環利用型安全キャビネット及び排気の循環利用型安全キャビネットを備えるクリーンルームの空気循環システム
CN217941291U (zh) 一种上补风模块和通风柜
CN111185455A (zh) 一种节能型补风通风柜
CN111112271A (zh) 一种可调增速稳流型理化安全柜
CN205383733U (zh) 新风机及涡轮风机
CN115889384A (zh) 一种通风柜、通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20049364U (zh) 一种导流组件和排风柜
CN115318786B (zh) 一种通风柜
CN220049365U (zh) 一种外补风箱体和排风柜
CN217726586U (zh) 一种导流结构和通风柜
CN217726587U (zh) 一种侧补风组件和通风柜
CN217857912U (zh) 一种通风柜
CN115007590B (zh) 一种通风柜
CN207688247U (zh) 机房空调及其风道结构
JP7039123B2 (ja) クリーンブース
CN207463783U (zh) 通风柜
CN101131395B (zh) 生物安全试验柜
CN205518929U (zh) 风量智能平衡式补风型通风柜
CN201057739Y (zh) 相对封闭式饲养装置
CN208765181U (zh) 一种利用新风的微型机房系统
CN2660379Y (zh) 环保平衡补风型通风柜
CN211400209U (zh) 一种可调节增速稳流型节能理化安全柜
CN217763780U (zh) 一种核酸采样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