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6396A - 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86396A CN115886396A CN202211435182.6A CN202211435182A CN115886396A CN 115886396 A CN115886396 A CN 115886396A CN 202211435182 A CN202211435182 A CN 202211435182A CN 115886396 A CN115886396 A CN 1158863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rapping
- band
- lacing
- shoe
- shoel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包括:本体,其包括鞋底和鞋面;鞋面设有若干鞋带孔以用于绑设鞋带;第一裹带,其设于本体后跟处的鞋面,且其两端延伸至本体两侧,并在靠近其两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穿带部;第二裹带,其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于本体两侧的鞋面,且各第二裹带的底端位于本体后跟处的鞋底与鞋面的连接部位,顶端靠近鞋带孔;每一第二裹带上至少设有一个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穿带部之下的第二穿带部;和连接带,其数量为两个并分别对应本体两侧设置,各连接带绕过第一穿带部并穿过第二穿带部以在其被鞋带绕过后受鞋带作用拉紧第一裹带;该鞋子能够提高对用户脚踝的包裹性,防止鞋子在运动过程中脱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用户的足部伸入鞋子内部,鞋子的入口一般会向外敞开,在足部伸入鞋子内部后,通过绑紧鞋带、压迫鞋舌的方式,使足部可以固定在鞋子内,但这种固定方式只在脚背上方有限位,有时候会存在压迫脚背的情况,并且由于鞋子后端的位置是固定的,只能依靠鞋带来固定足部,就会导致鞋子对脚后跟以及脚踝处的包裹性较差,而在较高强度的运动中,可能会由于鞋子对脚踝包裹性差导致鞋子在运动过程中脱落,对用户造成损伤,或者是在运动过程中无法对脚踝提供较好的保护,导致脚踝扭伤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该鞋子能够提高对用户脚踝的包裹性,防止鞋子在运动过程中脱落,并可保护用户脚踝避免扭伤。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包括:本体,其包括鞋底和鞋面;所述鞋面设有若干鞋带孔以用于绑设鞋带;第一裹带,其设于所述本体后跟处的鞋面,且其两端延伸至所述本体两侧,并在靠近其两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穿带部;第二裹带,其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于所述本体两侧的鞋面,且各所述第二裹带的底端位于所述本体后跟处的鞋底与鞋面的连接部位,顶端靠近所述鞋带孔;每一所述第二裹带上至少设有一个在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穿带部之下的第二穿带部;和连接带,其数量为两个并分别对应所述本体两侧设置,各所述连接带绕过所述第一穿带部并穿过所述第二穿带部以在其被所述鞋带绕过后受所述鞋带作用拉紧所述第一裹带。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第二裹带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穿带部;各所述第三穿带部沿所述第二裹带的延伸方向排布并位于所述第二穿带部之上。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适于与所述鞋带在靠近所述鞋面上倒数第一个鞋带孔的位置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裹带对应于所述本体后端的部位在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上高于其延伸至所述本体两侧的部位。
进一步的,所述鞋面的鞋领位于所述本体两侧的部分低于其位于所述本体后端的部分,且所述第一裹带沿所述鞋领的形态变化延伸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鞋面的鞋领位于所述本体两侧的部分适于在所述连接带拉紧所述第一裹带时形变。
进一步的,所述鞋面的鞋领位于所述本体两侧的部分为网面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鞋带适于在穿过倒数第二个鞋带孔后绕过所述连接带再穿过倒数第一个鞋带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穿带部、第二穿带部和第三穿带部由缝制于所述第一裹带或第二裹带上的织带与所述第一裹带或第二裹带配合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为两端相接的环形条带,其适于以一端绕过所述第一穿带部,并以两端同时穿过所述第二穿带部和第三穿带部后端部相连。
由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该鞋子的鞋面上设有第一裹带和第二裹带,并分别设有第一穿带部和第二穿带部,其中第二穿带部在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穿带部的下方,连接带首先绕过第一穿带部,之后倾斜向下穿过第二穿带部,再重新往上走到达鞋带孔的位置,鞋带在此处绕过连接带,当鞋带绑紧的时候,连接带会拉紧第一裹带,从而使第一裹带能够包裹住足部后跟以及脚踝的位置;
其中,令连接带先倾斜向下再弯折向上,可以使连接带拉动第一裹带的方向是倾斜向下,第一裹带收紧的方向也是倾斜向下的,可以形成“倒扣”的结构以锁紧足部后跟向外凸出的部分,之后连接带弯折向上,除了可以与鞋带配合外,还可以从靠近鞋底的位置开始施力使两侧的鞋面由外向内靠拢,增加鞋面对足部的包裹性,此时连接带并不直接对第二裹带施加沿着第二裹带延伸方向的拉力,而是通过对第二穿带部的拉扯带动第二裹带拉紧,由于连接带是穿过第二穿带部而不是绕过第二穿带部,因此连接带会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对第二裹带施力,使第二裹带朝向本体上方变形,也可视为是向后变形,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对足部后跟部位的包裹性,可以更好地与第一裹带相配合;
总之,通过对连接带的走向以及施力方向进行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裹带和第二裹带对足部特别是脚踝处的包裹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鞋带绑设的松紧度调整第一裹带和第二裹带被拉紧的程度,避免在用户运动时出现鞋子脱落或是脚踝防护不足而导致扭伤等情况。
2、第二裹带上设置第三穿带部,第三穿带部可以使连接带顺着第二裹带的延伸方向延伸,避免连接带高过鞋领,同时可以增加连接带对第二裹带的施力部位,使得第二裹带对鞋面进而对足部的包裹性更强。
3、连接带顶端靠近鞋面倒数第一个鞋带孔以与鞋带在该位置连接,此处的倒数第一个鞋带孔也就是最靠近鞋子后跟位置的鞋带孔,连接带靠近此处可以便于鞋带绕过,也可以便于其与鞋带分离,从而方便用户调整鞋子后跟处的松紧程度,在不需要太强的包裹性的情况下提高穿着时的舒适性。
4、第一裹带中间高两端低,与连接带对第一裹带的施力方向配合,可以使第一裹带从上往下倾斜地对足部后端位置施力,有效提高第一裹带的包裹性。
5、鞋面的鞋领中间高两侧低,第一裹带沿着鞋领的形态延伸设置,可以与连接带对第一裹带的施力方向配合,提高鞋面后跟部位对足部的包裹性。
6、鞋面的鞋领两侧适于在连接带拉紧时形变,例如采用网面材质的时候,鞋领位置的形变可以提高鞋面后跟部位向前倾斜的程度,从而提高鞋面对足部的包裹性。
7、在需要鞋带绕过连接带的时候,鞋带先穿过倒数第二个鞋带孔,再绕过连接带,最后再穿过第一个鞋带孔,可以限制连接带与鞋带之间的连接位置,避免连接带在鞋带上滑动,导致鞋子的包裹性下降。
8、第一、第二、第三穿带部由织带缝制在第一、第二裹带上形成,可以保证连接带对第一、第二裹带的拉扯效果稳定,也便于制造、降低生产成本。
9、连接带为两端相接的环形条带,绕过第一穿带部后可以拉紧第一裹带,在穿过第二穿带部和第三穿带部后,可以在鞋子的高度方向上拉动第二裹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的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本体10;鞋面11;鞋领12;第一裹带21;第二裹带22;第一穿带部31;第二穿带部32;第三穿带部33;连接带41;鞋带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鞋子包括本体10、第一裹带21、第二裹带22和连接带41,其中本体10包括鞋底和鞋面11,鞋面11设有若干鞋带51孔以用于绑设鞋带51。
具体而言,鞋底可以是橡胶或是发泡材料等材质,鞋面11通过缝合或是粘合的方式固定在鞋底上,并包围形成鞋子的鞋里,其中的鞋面11还形成有鞋领12,鞋领12是鞋面11上环绕设置以形成用户足部出入口的部分;鞋带51孔沿着前后方向布设,并且以靠近本体10前方的方向为起始,最靠近本体10后端的两个鞋带51孔分别是倒数第一个鞋带51孔以及倒数第二个鞋带51孔。
在本实施例中,鞋面11采用网面材质,以使鞋面11具有足够的透气性能,当然,为了保证鞋面11整体的结构强度,此处所指的采用网面材质仅是说明鞋面11部分为网面,其他部分仍然具有结构强度较好的支撑材料。但应当注意的是,在鞋面11的鞋领12部位,位于本体10两侧的鞋领12的部分最好采用网面材质等适于发生形变的材质,以便于在对鞋面11的后跟部位施力时可以使鞋面11的后跟部分向前倾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鞋面11的鞋领12位于本体10两侧的部分低于其位于本体10后端的部分,具体参照图1,鞋领12在对应于本体10后端的部分具有向上延伸的趋势,之后其两侧向下倾斜延伸,这种结构主要是为了给脚踝部位凸起的踝骨让位,而在本实施例中,这种结构还可通过提供足够的让位空间使鞋面11的后跟部分能够在受力时向前倾斜。
在本体10后跟处的鞋面11外侧表面设有第一裹带21,第一裹带21的两端延伸至本体10两侧,并在靠近其两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穿带部31;在本体10两侧的鞋面11外侧表面分别设有一个第二裹带22,各第二裹带22的底端位于本体10后跟处的鞋底与鞋面11的连接部位,顶端靠近鞋带51孔,每一第二裹带22上至少设有一个在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穿带部31之下的第二穿带部32。
优选的,每一第二裹带22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穿带部33,各第三穿带部33沿第二裹带22的延伸方向排布并位于第二穿带部32之上。
其中,第一裹带21对应于本体10后端的部位在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高于其延伸至本体10两侧的部位,并且第一裹带21还沿着鞋领12的形态变化延伸设置。
具体的,参照图1,如上述对鞋领12部位的描述,鞋领12的形态变化是指用于形成鞋领12的鞋面11的边沿在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呈现后端高两侧低的形态,而第一裹带21沿着鞋领12的形态变化延伸设置,也就是第一裹带21是顺着鞋领12边沿在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也呈现后端高两侧低的结构,而第一穿带部31的数量为两个,被分别设置在靠近第一裹带21的两端部的位置。
第二裹带22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本体10两侧,二者设置方式及结构均相同,以一个第二裹带22为例,第二裹带22的底端位于鞋面11与鞋底的连接部位,并从本体10的后跟部位倾斜向上并向前延伸,直至第二裹带22的顶端到达靠近鞋带51孔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裹带22的顶端靠近的是鞋面11上的倒数第一个鞋带51孔。
在第二裹带22上设置有第二穿带部32和第三穿带部33,第二穿带部32和第三穿带部33的区别在于,在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穿带部31下方的为第二穿带部32,位于第一穿带部31上方或与第一穿带部31大致齐平的为第三穿带部33,因此第三穿带部33也位于第二穿带部32的上方。
其中,第一穿带部31、第二穿带部32和第三穿带部33由缝制于第一裹带21或第二裹带22上的织带与第一裹带21或第二裹带22配合形成,第一裹带21和第二裹带22可以是化纤织带,通过缝制的方式固定在鞋面11的外侧表面,同时在第一裹带21和第二裹带22上还缝制有尺寸较小的化纤织带,该些较小的织带的两端缝制在对应的第一裹带21或第二裹带22上,从而与第一裹带21或第二裹带22的本身配合形成一个可供穿过的孔,连接带41即可从该孔中穿过。其中,第一穿带部31所形成的孔的方向与第一裹带21在本体10两侧延伸的方向垂直,而第二穿带部32、第三穿带部33所形成的孔的方向与第二裹带22在本体10两侧延伸的方向平行。
连接带41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连接带41分别对应本体10两侧设置,各连接带41绕过第一穿带部31并穿过第二穿带部32以在其被鞋带51绕过后受鞋带51作用拉紧第一裹带21。具体的,连接带41为两端相连的环形条带,其适于以一端绕过第一穿带部31,并以两端同时穿过第二穿带部32和第二穿带部32后端部相连。
具体参照图1,连接带41也可为化纤织带,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也可以是无法拉扯变形的材料,其整体为环形的条带,但是在安装到本体10上的时候,连接带41应该是单条的首尾未连接的条带,此时先将连接带41的一端穿过第一穿带部31,再将连接带41的两端拉齐,共同穿过第二穿带部32和第三穿带部33,之后在靠近倒数第一个鞋带51孔的位置将连接带41的两端连接为一体,之后鞋带51就可以穿过连接带41,在鞋带51绑紧的时候,鞋带51会拉动连接带41,进而再通过连接带41拉紧第一裹带21和第二裹带22。
优选的,参照图2,鞋带51适于在穿过倒数第二个鞋带51孔后绕过连接带41再穿过倒数第一个鞋带51孔,也就是说,在绑设鞋带51的时候,可以先不将鞋带51穿过倒数第一个鞋带51孔,而是先将鞋带51绕过连接带41,再将鞋带51穿过倒数第一个鞋带51孔,这样连接带41就会被限制在倒数第一个鞋带51孔和倒数第二个鞋带51孔之间的位置,可以避免连接带41在鞋带51上滑动。
应当注意的是,上述的鞋带51可以是常规的需要用户手动地绑成绳结的鞋带,也可以是在鞋子上设置旋扣式结构,利用该旋扣式结构将鞋带固定的方式,该种旋扣式结构可以参考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9376835U一种纽扣旋转式自动系鞋带的休闲鞋中所公开的内容。当然,其他类似结构也同样落入本申请所保护的范围,本申请并不对鞋带如何绑设固定进行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该鞋子的鞋面11上设有第一裹带21和第二裹带22,并分别设有第一穿带部31和第二穿带部32,其中第二穿带部32在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穿带部31的下方,连接带41首先绕过第一穿带部31,之后倾斜向下穿过第二穿带部32,再重新往上走到达鞋带51孔的位置,鞋带51在此处绕过连接带41,当鞋带51绑紧的时候,连接带41会拉紧第一裹带21,从而使第一裹带21能够包裹住足部后跟以及脚踝的位置;其中,令连接带41先倾斜向下再弯折向上,可以使连接带41拉动第一裹带21的方向是倾斜向下,第一裹带21收紧的方向也是倾斜向下的,可以形成“倒扣”的结构以锁紧足部后跟向外凸出的部分,之后连接带41弯折向上,除了可以与鞋带51配合外,还可以从靠近鞋底的位置开始施力使两侧的鞋面11由外向内靠拢,增加鞋面11对足部的包裹性,此时连接带41并不直接对第二裹带22施加沿着第二裹带22延伸方向的拉力,而是通过对第二穿带部32的拉扯带动第二裹带22拉紧,由于连接带41是穿过第二穿带部32而不是绕过第二穿带部32,因此连接带41会在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对第二裹带22施力,使第二裹带22朝向本体10上方变形,也可视为是向后变形,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对足部后跟部位的包裹性,可以更好地与第一裹带21相配合;总之,通过对连接带41的走向以及施力方向进行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裹带21和第二裹带22对足部特别是脚踝处的包裹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鞋带51绑设的松紧度调整第一裹带21和第二裹带22被拉紧的程度,避免在用户运动时出现鞋子脱落或是脚踝防护不足而导致扭伤等情况。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发明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发明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发明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包括:
本体(10),其包括鞋底和鞋面(11);所述鞋面(11)设有若干鞋带(51)孔以用于绑设鞋带(51);
第一裹带(21),其设于所述本体(10)后跟处的鞋面(11),且其两端延伸至所述本体(10)两侧,并在靠近其两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穿带部(31);
第二裹带(22),其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于所述本体(10)两侧的鞋面(11),且各所述第二裹带(22)的底端位于所述本体(10)后跟处的鞋底与鞋面(11)的连接部位,顶端靠近所述鞋带(51)孔;每一所述第二裹带(22)上至少设有一个在所述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穿带部(31)之下的第二穿带部(32);和
连接带(41),其数量为两个并分别对应所述本体(10)两侧设置,各所述连接带(41)绕过所述第一穿带部(31)并穿过所述第二穿带部(32)以在其被所述鞋带(51)绕过后受所述鞋带(51)作用拉紧所述第一裹带(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每一所述第二裹带(22)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穿带部(33);各所述第三穿带部(33)沿所述第二裹带(22)的延伸方向排布并位于所述第二穿带部(32)之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带(41)适于与所述鞋带(51)在靠近所述鞋面(11)上倒数第一个鞋带(51)孔的位置处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裹带(21)对应于所述本体(10)后端的部位在所述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高于其延伸至所述本体(10)两侧的部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所述鞋面(11)的鞋领(12)位于所述本体(10)两侧的部分低于其位于所述本体(10)后端的部分,且所述第一裹带(21)沿所述鞋领(12)的形态变化延伸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所述鞋面(11)的鞋领(12)位于所述本体(10)两侧的部分适于在所述连接带(41)拉紧所述第一裹带(21)时形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所述鞋面(11)的鞋领(12)位于所述本体(10)两侧的部分为网面材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所述鞋带(51)适于在穿过倒数第二个鞋带(51)孔后绕过所述连接带(41)再穿过倒数第一个鞋带(51)孔。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穿带部(31)、第二穿带部(32)和第三穿带部(33)由缝制于所述第一裹带(21)或第二裹带(22)上的织带与所述第一裹带(21)或第二裹带(22)配合形成。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带(41)为两端相接的环形条带,其适于以一端绕过所述第一穿带部(31),并以两端同时穿过所述第二穿带部(32)和第三穿带部(33)后端部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35182.6A CN115886396A (zh) | 2022-11-16 | 2022-11-16 | 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35182.6A CN115886396A (zh) | 2022-11-16 | 2022-11-16 | 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86396A true CN115886396A (zh) | 2023-04-04 |
Family
ID=86480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35182.6A Pending CN115886396A (zh) | 2022-11-16 | 2022-11-16 | 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86396A (zh) |
-
2022
- 2022-11-16 CN CN202211435182.6A patent/CN11588639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29355B (zh) | 鞋 | |
KR102446577B1 (ko) | 신발 체결 시스템 | |
CN113615929B (zh) | 具有分离鞋帮的鞋类物件 | |
CN105286205B (zh) | 具有反应层的鞋类 | |
US10834998B2 (en) | Footwear including a holding cage | |
EP2278894B1 (en) |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integrated arch strap | |
US6601323B2 (en) | Shoelace cover | |
US8074379B2 (en) | Shoes with shank and heel wrap | |
US8656606B2 (en) | Article of footwear including a woven strap system | |
EP3056106B1 (en) | Exercise shoe | |
US20210153596A1 (en) | Sandals | |
KR20030025283A (ko) | 신발, 특히 스포츠 신발 | |
US12004601B2 (en) | Article of footwear with upper having tensile strands | |
US11006697B2 (en) | Tensile strand | |
CN218682354U (zh) | 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 | |
CN115886396A (zh) | 一种提高脚踝包裹性的鞋子 | |
CN113950269B (zh) | 鞋子 | |
US20020010988A1 (en) | Wedging device for a tightening system and an article of clothing incorporating such device | |
JPH1042909A (ja) | 緊締要素 | |
CN110495666B (zh) | 包括保持架的鞋类 | |
CN216089133U (zh) | 一种具有环束鞋面结构的运动鞋 | |
CN216627631U (zh) | 一种后系式多段束口鞋及其鞋口结构 | |
CN115251522A (zh) | 一种具有织带的防护靴及其穿鞋带的方法 | |
CN115778051A (zh) | 一种跳高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