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64398B - 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64398B
CN115864398B CN202310110217.7A CN202310110217A CN115864398B CN 115864398 B CN115864398 B CN 115864398B CN 202310110217 A CN202310110217 A CN 202310110217A CN 115864398 B CN115864398 B CN 1158643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end
electricity
power
consum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102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64398A (zh
Inventor
毛倩倩
李莉
张甦涛
杨跃平
林雯瑜
周斌
潘喆琼
倪云珂
张也
洪洲
吕天光
王康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Power Supply Co of 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102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643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64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64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64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643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涉及能源管理技术领域,通过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用电区域的用电量,为供电端分配多个用电区域;当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大于第一供电端的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时,将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第二供电端供电,将第二供电端的电能调度给第一供电端对应的流动用电区域。将用电需求化整为零,利用设置的预设比例,仅根据当下的实时数据情况,在各个分布式供电端之间进行电能的调度,提高综合能源调度的灵活性,可再生能源的真实发电量与用户需求在不同用电时期的用电量相互匹配。

Description

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管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综合能源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利用先进的物理信息技术和创新管理模式,整合区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电能、热能等多种能源,实现多种异质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协同管理、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随着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进行发电的电能生成格局劣势逐渐凸显,因而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始大规模并网接入,以降低环保需求带来的压力。
可再生能源发电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然而,受到电网自身调控能力、负荷需求的限制,部分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弃风弃光弃水”现象,成为制约清洁能源发展的突出问题。
现有电力电量平衡未充分考虑各种能源的发电特性以及各个不同地区用电需求的差异,现有综合能源的管理调度常采用各种预测模型,对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各种能源进行调度,但是由于可再生能源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预测模型输出的结果常常与实际发电总量之间产生较大的偏差,以致可再生能源在用电低谷时的利用程度不高,在电力负荷急剧增加的特殊时期,电网调峰需求增加,各可再生能源电站的调度难度又增大,电力供应不足,导致电力电量平衡遭受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综合能源管理调度的灵活性不够,导致可再生能源的真实发电总量与用户需求在不同用电时期不能精准匹配。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包括:
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
根据所述用电区域的历史用电数据分析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
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为所述供电端分配多个所述用电区域,其中,所述用电区域包括固定用电区域和流动用电区域;
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总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预设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第二供电端供电,其中,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对应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
可选地,所述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为所述供电端分配多个所述用电区域包括:
在所述供电端试运行期间,设置所述供电端分配得到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一比例的乘积;
在所述供电端稳定运行期间,设置所述供电端分配得到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二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增大,所述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三比例的乘积时,增加所述供电端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且所述固定用电区域的数量增加后,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二比例的乘积,其中所述第一比例小于所述第二比例,所述第三比例小于所述第一比例。
可选地,所述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四比例的乘积;
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是否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的乘积。
可选地,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包括:
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电网供电。
可选地,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包括: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六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六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六比例的乘积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四比例的乘积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时,分析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高峰时段的位置,其中所述高峰时段按照分段比例分成前半段和后半段;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可选地,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包括: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电网供电。
可选地,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是否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的乘积包括: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电网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一供电端供电,以增加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的乘积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可选地,所述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包括:
对所述用电用户所在地的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其中,所述网格划分的依据包括以小区为单位对城镇进行划分或以街道包围的区域为单位对城镇进行划分或以指定负载量为单元对供电线路进行分段划分;
当需要对所述用电区域的供电端进行切换时,向转换站发送切换信息,其中,所述转换站设置于所述用电区域的电能输入点,所述转换站用于切换不同的供电端或电网。
另外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系统,包括:
区域划分模块,用于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
用电量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电区域的历史用电数据分析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
区域分配模块,用于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为所述供电端分配多个所述用电区域,其中,所述用电区域包括固定用电区域和流动用电区域;
用电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
用电调度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总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预设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第二供电端供电,其中,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对应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通过将用电用户所在地划分成很多个用电区域,这样能够将大的需求侧切分成很多个小的需求侧,将这些用电区域分配给可再生能源的供电端,当供电端分配完之后,剩余的用电区域仍然采用电网集中供电的形式,在用电的过程中,时刻监控供电端的发电量和用电区域的用电量,然后当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大于第一供电端的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时,将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第二供电端供电,以此减少第一供电端的供电压力,将第二供电端的电能调度给第一供电端对应的流动用电区域。这种区域划分,将用电需求化整为零,利用设置的预设比例,即使不知道用电量和发电量的明确数据或者预测用电量和预测发电量不准确,仅根据当下的实时数据情况,也可以灵活的调整供电端与用电区域的对应关系,从而在各个分布式供电端之间进行电能的调度,提高综合能源调度的灵活性,可再生能源的真实发电量与用户需求在不同用电时期的用电量相互匹配,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发明。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发明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术语“可选地”表示“可选的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需要注意,本发明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发明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包括:
S100: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对一个城市的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在该用电区域对应的在分布式供电端的周围,将靠近所述供电端的附近,根据供电端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能力,选择与供电端的发电量相匹配的多个用电区域与供电端对应。
S200:根据所述用电区域的历史用电数据分析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由于用电区域在各个时间段的用电量会发生波动,所以根据历史用电数据可以大致预测当前时间点的用电区域的用电量,另外也可以根据当前用电区域的发展程度或者新增或者减少负荷设备的数量或者用电用户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大致预测用电区域的用电量。
S300: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为所述供电端分配多个所述用电区域,其中,所述用电区域包括固定用电区域和流动用电区域。网格划分得到的用电区域为一个小的需求单元,该需求单元的用电量有限,即使用电区域能的用户数量或者负荷设备达到饱和,其用电量也不会超过一个供电端的发电量,因此一个供电端的用电量起码能够保证一个以上的用电区域饱和用电。例如一个供电端可以与5个用电区域匹配。
S400: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由于供电端的发电量处于不稳定的状况,例如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较大,在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发电量;另外用电区域的用电量也随着用户的作息和天气的变化有关,因此用电量也处于波动的状态,发电量和用电量的波动在数据上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可量化的必然相关性,但是发电量本身的波动和用电量本身的波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可以很好的调度供电端与用电区域的对应关系,根据设定的预设比例,可以时时关注供电端的负载情况,也可以监控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情况。
S500: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总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预设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第二供电端供电,其中,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对应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此处还可以将第一供电端下的流动用电区域与其他更多的供电端相匹配,但是多个所述供电端之间设置有供电优先等级,供电优先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第一供电端、第二供电端、第三供电端、……、第n供电端、最后是电网,其中电网作为最终的保底供电端,在多个供电端均超出预设比例的供电时,转由电网进行供电,或者将电网中利用化石能源进行发电的供电站作为最后等级的供电端,以此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电力系统的备用容量不足,使的一些发电机组处于满负荷运行,这样的话就给电网运行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一个电网内必须留一定比例的备用发电容量,作为事故和检修时的应急。利用设置的预设比例,即使不知道用电量和发电量的明确数据,仅根据当下的数据情况,就可以灵活的调整供电端与用电区域的对应关系,从而在各个分布式供电端之间进行电能的调度。
S600:当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总和不大于所述发电量与所述预设比例的乘积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在本实施例中,将用电用户所在地划分成很多个用电区域,这样能够将大的需求侧切分成很多个小的需求侧,将这些用电区域分别分配给可再生能源对应的供电端,当供电端分配完之后,剩余的用电区域仍然采用电网集中供电的形式,在用电的过程中,时刻监控供电端的发电量和用电区域的用电量,然后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总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预设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以此减少第一供电端的供电压力,将第二供电端的电能调度给第一供电端对应的流动用电区域。这种区域划分,将用电需求化整为零,利用设置的预设比例,即使不知道用电量和发电量的明确数据或者预测用电量和预测发电量不准确,仅根据当下的实时数据情况,也可以灵活的调整供电端与用电区域的对应关系,从而在各个分布式供电端之间进行电能的调度,提高综合能源调度的灵活性,可再生能源的真实发电量与用户需求在不同用电时期的用电量相互匹配,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为所述供电端分配多个所述用电区域包括:
在所述供电端试运行期间,设置所述供电端分配得到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一比例(可以设置为65%)的乘积;所述试运营器期间是指供电端投入使用的前一到两年。
在所述供电端稳定运行期间,设置所述供电端分配得到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二比例(可以设置为75%)的乘积;稳定运行期间是指投入使用两年或两年以上,供电端各个时间段的发电量有一个清晰的预测范围,了解供电端的发电规律。
当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增大,所述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三比例(可以设置为50%)的乘积时,增加所述供电端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且所述固定用电区域的数量增加后,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二比例的乘积,其中所述第一比例小于所述第二比例,所述第三比例小于所述第一比例。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供电端在建立初期,只能根据理论计算推算出供电端的发电量,这个发电量没有经过实践验证,因此在供电端建立的前一到两年,第一比例可以设置为65%,预留更多的发电余量应对突发状况,以此保证在建立初期供电端能够很好的运行,在供电端的运行能力经过实践检验,发电量的数值经过修正之后,可以适当的调低预留的发电量,将第二比例设置为75%,使得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供电端也在不断的扩建中,供电端的发电量增加,此时可以给供电端分配更多的用电区域,上述所说的供电端均为可再生能源的供电端,当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不断增大的时候,化石能源的消耗就会不断减少,从而减少化石能源发电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采用通常可再生能源一般会布设在城镇周围或者离城镇不远的地方,因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就是当地的风能或者太阳能等,因此供电站距离城镇的距离相对较近,电能的输送路径较短,电能在输送过程中耗损减少,也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能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四比例(可以设置为85%)的乘积。所述第四比例是在第一供电端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第一供电端在高峰时段允许的极限输电比例。当第一供电端的供电比例超过第四比例的时候,第一供电端应对意外的能力就会急剧下降。
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是否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可以设置为55%)的乘积,所述第四比例和第五比例均为预设比例。在低谷时段,供电端的发电量出现富余情况,如果不及时消耗掉,这部分富余电量就会浪费掉,因此可以在低谷时段增加第一供应端对应的用电区域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初始供电端与用电区域的分配关系是根据用电区域的平峰用电量进行分配的,因此需要关注在用电的高峰时段和低谷时段期间,用电量与发电量的比例关系,为了保证供电端的安全和发电量的高利用率,因此设置了第四比例和第五比例,以此限制供应端的最高负荷量和最低负荷量。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四比例的乘积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时,分析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高峰时段的位置,其中所述高峰时段按照第一分段比例分成前半段和后半段。其中第一分段比例可以是8:2或者9:1等,前半段占比较大,后半段占比偏小。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在本实施例中,当发现第一供电端的负载量过高时,还需要进一步判断当前时间点的位置,因为在高峰时前半段发生负载过高的情况时,此时高峰时段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发生意外的概率较高,因此为了保证第一供电端安稳运行,需要减少第一供电端的负载量,即减少第一供电端对应的用电区域的数量;但是当负载过高的情况发生在高峰时段的后半段的时候,高峰时段即将过去,发生意外的概率较低,并且第一供电端还有一定发电余量,因此在后半段即使出现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也可以不改变第一供电端对应的用电区域的数量。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包括: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电网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将第一用电端的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前,还需要分析第二供电端的负载情况,当第二供电端的负载情况较大时,此时不适宜将流动用电区域变更到第二供电端的供电范围,可以将流动用电区域的供电端变更为电网,因为可再生能源的供电端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建设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分摊一部分城市的供电压力,减少电网中发电机组的工作强度,但是由于电网本身承受能力就比一般的供电端承受能力强,在其他供电端为电网分摊负载之后,电网的负担大大减轻,因此可以在高峰期间承担其他供电端溢出的用电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判断第二供电端的负载量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判断。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包括:
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当不大于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当大于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电网供电。这样做是为了预测将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的调整至第二供电端名下之后,第二供电端的负载情况是否超出其供电能力范围,当超出其能力范围就可以直接将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调整至电网名下,减少不必要的频繁调整,降低调整次数。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包括: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六比例(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95%)的乘积;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六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六比例的乘积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如果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过大,使得第一供电端严重超负荷运行时,即使高峰时段快要结束,也要将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分离出去,减轻第一供电端的压力,因此设置了一个极限比例即第六比例。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是否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55%)的乘积包括: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55%)的乘积时,将电网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一供电端供电,以增加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当前低谷时间点处于低谷时段的位置,其中所述高峰时段按照第二分段比例分成前半段和后半段,所述第二分段比例可以是6:4或者7:3。当所述当前低谷时间点处于所述低谷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电网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一供电端供电;当所述当前低谷时间点处于所述低谷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这样能够充分平衡调度次数和电能利用率,在减少调度次数的同时保证电能充分利用。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55%)的乘积时,所述第一供应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这样做是为了减少调度次数,因为在平峰时段,第一供电端的负载势必会增加,其中第五比例是一个能够保证第一供电端不会大量浪费电能的最低数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包括:
对所述用电用户所在地的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其中,所述网格划分的依据包括以小区为单位对城镇进行划分或以街道包围的区域为单位对城镇进行划分或以指定负载量为单元对供电线路进行分段划分。在对城市的用电用户进行划分的时候,最好采用有规律的划分方法,这样不会导致处于边界处的用电用户划分不清楚的问题,在用户布局混杂的地区,最好的方法是以街道包围的区域为单位对城镇进行划分,还可以进一步结合以小区为单位对城镇进行划分的方法对布局规整的区域进行划分。
当需要对所述用电区域的供电端进行切换时,向转换站发送切换信息,其中,所述转换站设置于所述用电区域的电能输入点,所述转换站用于切换不同的供电端或电网,依次转换用电区域的电能来源。转换站中可以设置外部切换装置,这个切换装置可以是切换开关,在多个电源之间进行切换,切换开关可以是电控的开关,这样能够实现远程操控。
另外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系统,包括:
区域划分模块,用于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
用电量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电区域的历史用电数据分析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
区域分配模块,用于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为所述供电端分配多个所述用电区域,其中,所述用电区域包括固定用电区域和流动用电区域;
用电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
用电调度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总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预设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第二供电端供电,其中,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对应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系统与上述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的技术效果相近似,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
根据所述用电区域的历史用电数据分析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
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为所述供电端分配多个所述用电区域,其中,所述用电区域包括固定用电区域和流动用电区域;
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总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预设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第二供电端供电,其中,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对应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
其中,所述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四比例的乘积;
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是否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的乘积,所述预设比例包括所述第四比例和所述第五比例;
其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四比例的乘积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时,分析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高峰时段的位置,其中所述高峰时段按照分段比例分成前半段和后半段;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其中,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包括: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电网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为所述供电端分配多个所述用电区域包括:
在所述供电端试运行期间,设置所述供电端分配得到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一比例的乘积;
在所述供电端稳定运行期间,设置所述供电端分配得到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二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增大,所述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三比例的乘积时,增加所述供电端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且所述固定用电区域的数量增加后,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平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二比例的乘积,其中所述第一比例小于所述第二比例,所述第三比例小于所述第一比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包括:
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与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电网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包括: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六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六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六比例的乘积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是否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的乘积包括: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电网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一供电端供电,以增加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的乘积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包括:
对所述用电用户所在地的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其中,所述网格划分的依据包括以小区为单位对城镇进行划分,或以街道包围的区域为单位对城镇进行划分,或以指定负载量为单元对供电线路进行分段划分;
当需要对所述用电区域的供电端进行切换时,向转换站发送切换信息,其中,所述转换站设置于所述用电区域的电能输入点,所述转换站用于切换不同的供电端或电网。
7.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区域划分模块,用于对用电用户所在地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多个用电区域;
用电量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电区域的历史用电数据分析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
区域分配模块,用于根据供电端上传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为所述供电端分配多个所述用电区域,其中,所述用电区域包括固定用电区域和流动用电区域;
用电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
用电调度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用电量总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预设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第二供电端供电,其中,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对应所述第一供电端和所述第二供电端;
其中,所述判断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用电量总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预设比例的乘积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四比例的乘积;
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低谷用电量之和是否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五比例的乘积,所述预设比例包括所述第四比例和所述第五比例;
其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第四比例的乘积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一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四比例的乘积时,分析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高峰时段的位置,其中所述高峰时段按照分段比例分成前半段和后半段;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后半段时,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数量不变;
其中,所述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包括:
当所述当前高峰时间点处于所述高峰时段的所述前半段时,判断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是否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所述第二供电端供电;
当所述第二供电端对应的多个所述用电区域的所述高峰用电量之和大于所述第二供电端的所述发电量与所述第五比例的乘积时,将所述第一供电端对应的一个所述流动用电区域变更为电网供电。
CN202310110217.7A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58643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10217.7A CN115864398B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10217.7A CN115864398B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64398A CN115864398A (zh) 2023-03-28
CN115864398B true CN115864398B (zh) 2023-08-01

Family

ID=85657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10217.7A Active CN115864398B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643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14368B (zh) * 2023-10-23 2024-01-23 西安航空学院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大数据数据安全监测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5497A (zh) * 2015-11-20 2016-02-03 施剑鸿 一种低损耗智能电网的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5608635A (zh) * 2015-11-18 2016-05-25 深圳合纵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峰谷电价的区域电网经济调度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9926A (zh) * 2012-06-28 2012-10-03 哈尔滨工业大学 智能电网建设中基于相关向量机的旋转热备用的调度方法
CN103944178B (zh) * 2014-04-08 2016-02-10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能配电网能量平衡优化调度方法
CN104505907B (zh) * 2015-01-09 2016-08-31 南京中欧威能新能源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无功调节功能的电池储能系统的监控装置
CN105006844B (zh) * 2015-05-15 2021-01-0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间歇式发电并网条件下的电力系统日前鲁棒调度系统
CN110009917A (zh) * 2019-04-04 2019-07-12 东南大学 一种分段连续观测的停车场特性调查方法
US11416936B1 (en) * 2019-06-05 2022-08-16 Form Energ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a renewable power asset
CN114594691A (zh) * 2020-12-07 2022-06-07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用水设备的控制方法及用水设备
CN112803443A (zh) * 2020-12-31 2021-05-14 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供电系统、供电控制方法及储能空调设备
CN216904313U (zh) * 2021-08-31 2022-07-05 河北思达歌数据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供电控制系统
CN114154777B (zh) * 2021-10-18 2022-08-19 中标慧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大数据监测方法和系统
CN115347569B (zh) * 2022-10-13 2022-12-27 江苏鼎豪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预测的电力调配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8635A (zh) * 2015-11-18 2016-05-25 深圳合纵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峰谷电价的区域电网经济调度系统及方法
CN105305497A (zh) * 2015-11-20 2016-02-03 施剑鸿 一种低损耗智能电网的管理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64398A (zh) 2023-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34061B1 (ko) 신재생 에너지 연계형 ess의 전력 관리 방법
CN112234638B (zh) 基于负荷侧智能充电桩集群控制的电网调峰系统和方法
CN108233430B (zh) 一种计及系统能源波动性的交直流混合微网优化方法
CN104143839B (zh) 基于功率预测的风电场集群限出力有功功率分配方法
CN108808744A (zh) 有储能参与的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有功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5864398B (zh) 一种综合能源分布式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10661301B (zh) 一种水光蓄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容量配置优化方法
CN112152200B (zh) 一种基于智能微电网的多站融合集成方法及系统
CN114421460A (zh) 一种含电动汽车聚合商的多功能电网调度系统及方法
CN114825388A (zh) 一种基于源网荷储协同的新能源综合消纳调度方法
CN116014797A (zh) 一种配网新能源接纳能力提升的评估方法
CN106295863B (zh) 一种新能源电站辅助功率预测与发电功率申请方法和系统
CN115051388A (zh) 一种基于分布鲁棒的“源-网-荷-储”两阶段调度优化方法
CN111224418B (zh) 一种基于电动汽车储能的微电网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12884265B (zh) 一种应用于城市电网网源协调的智能管理方法
CN110350521B (zh) 一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跨区互动消纳的受端电网阻塞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5622100B (zh) 一种使用光伏储能电池的企业用电分配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2003329B (zh) 一种基于全局能耗优化的火电机组调峰调控方法及系统
CN112736950B (zh) 一种面向微电网群的公共储能电站配置方法及系统
Guo et al. Coordinated dispatching of flexible AC/DC distribution areas considering uncertainty of source and load
CN114266136A (zh) 基于时序模拟和风险度量的清洁能源消纳能力评估方法
Azizou et al. Unit commitment using dynamic programing for planning optimiz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N117498468B (zh) 一种多区域虚拟电厂协同优化运行方法
Zha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market trading model of ancillary services of diversified flexible ramping
CN118214001A (zh) 一种多时间尺度的电网能源调度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