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52893B -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52893B
CN115852893B CN202211558491.2A CN202211558491A CN115852893B CN 115852893 B CN115852893 B CN 115852893B CN 202211558491 A CN202211558491 A CN 202211558491A CN 115852893 B CN115852893 B CN 1158528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water inlet
surge
artificial
sewage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584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52893A (zh
Inventor
张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Ecologic Restoration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cologic Restoration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cologic Restoration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cologic Restoration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5849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528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52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52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528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528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属于环境修复领域。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包括连通于主涌一侧的湿地区和连通于相邻支涌之间的强化治理区,强化治理区包括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渠和污水处理设备,相邻支涌中以靠近主涌上游的支涌为前支涌、靠近主涌下游的支涌为后支涌,人工湿地连通于前支涌,污水处理设备连通于人工湿地与后支涌中段之间,人工生态渠连通于人工湿地与后支涌后段之间;前支涌进水口、污水处理进水口、人工渠进水口和人工生态渠的中段均设置有水质监控点。本申请具有提高河涌治理效果并降低治理成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环境修复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进入河涌会造成河涌污染,不仅损害环境,还会危害人类健康,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污染程度会加剧,影响范围扩散,超过河涌自净能力,治理难度大。
因此,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河涌治理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步增加,目前河涌治理的主要方法包括投放化学药品进行脱色除臭和重金属固定,以及采用生物菌剂降解的方式降解污染物,常见的有AAO污水处理工艺和MBR污水处理工艺;另外还有通过建造人工湿地实现异位修复的方式,利用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浮游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生态系统,起到生物循环的作用,净化污染物。
然而生物菌剂和AAO、MBR污水处理存在投入和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而人工湿地治理存在污染负荷低的问题,因此如何更好的治理河涌仍然是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河涌治理效果并降低治理成本,本申请提供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包括连通于主涌一侧的湿地区和连通于相邻支涌之间的强化治理区,所述强化治理区包括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渠和污水处理设备,相邻支涌中以靠近主涌上游的支涌为前支涌、靠近主涌下游的支涌为后支涌,所述人工湿地连通于前支涌,所述污水处理设备连通于所述人工湿地与后支涌中段之间,所述人工生态渠连通于所述人工湿地与后支涌后段之间;
前支涌与所述人工湿地之间的进水口为前支涌进水口、所述人工湿地与所述人工生态渠之间的进水口为人工渠进水口、所述人工湿地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之间的进水口为污水处理进水口、所述人工生态渠与后支涌之间的进水口为后支涌进水口,所述前支涌进水口、污水处理进水口、人工渠进水口和人工生态渠中段均设置有水质监控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涌的河水引入湿地区,湿地区的净化实现对主涌的污染物治理,然后河水经过湿地区流回主涌;对于汇入主涌的支涌,支涌的部分河水可以进入强化治理区,减少受污染的支涌河水直接排入主涌的情况,从而降低支涌对主涌的污染。
常见的,支涌由于靠近居民生活区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汇入主涌后对主涌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申请对此具有显著的治理效果,强化治理区包括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对前支涌的河水进行净化,人工湿地分别与污水处理设备以及人工生态渠连通,前支涌河水在污水处理设备和人工生态渠中同时流动,不仅保证前支涌河水在强化治理区中能顺畅经过,而且使净化前支涌河水的压力分散于污水处理设备和人工生态渠,提高净化前支涌的效果,另外经过净化的前支涌河水通过污水处理设备进入后支涌的中段、通过人工生态渠进入后支涌的后段,使相邻支涌的河水汇合并流入主涌,降低后支涌的污染程度,同时也降低后支涌对主涌的污染。
另外,污水处理设备的净化效率高但运行维护成本高,人工湿地和人工生态渠的运行维护成本低但净化能力较差,而强化治理区通过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和人工生态渠并行处理的方式,协调三者之间的平衡,并强化治理区是将主涌与相邻支涌结合并行,从而提高河涌治理效果并降低治理成本。上述水质监控点均能作为调整各进水口流量分配的参照,进一步实现提高河涌治理效果并降低治理成本。
可选的,所述湿地区包括依次连通的沉积塘和氧化塘,所述沉积塘与主涌的近上游段连通,所述氧化塘与主涌的近下游段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积塘对主涌的河水进行沉淀过滤,氧化塘对水体起到活化作用,消耗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可选的,污水处理设备包括沿水体流向设置的格栅池、A级生物池、A级生物池、O级生物池和MBR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充分发挥膜生物反应器高活性污泥浓度和高效率硝化的特性,使除磷脱氮能力大大提高,净化水体的效率高。
可选的,所述后支涌前段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的进水端连通,所述人工湿地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的出水端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支涌的部分河水可先经过污水处理设备处理,水体再流回后支涌,提高后支涌的净化效果,同时污水处理设备净化后的水体可流入人工湿地,改善人工湿地的水体质量。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河涌流域治理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主涌近上游段的部分河水引入湿地区,再经所述湿地区流入主涌近下游段;
将前支涌的部分河水引入人工湿地,再经人工湿地流入污水处理设备和人工生态渠,河水经过所述污水处理设备后进入后支涌的中段,河水经过所述人工生态渠后进入后支涌的后段,最终汇入主涌的近下游段;
监测前支涌进水口、人工渠进水口、污水处理进水口、后支涌进水口和人工生态渠中段的水质,调整所述前支涌进水口、人工渠进水口、污水处理进水口、后支涌进水口的水流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水质监控反馈的数据,调整各进水口流量分配,充分发挥人工渠和人工湿地的净化作用,进一步河涌治理效果并降低治理成本。
可选的,调整所述人工渠进水口、污水处理进水口、后支涌进水口的水流量的方法为:
以所述前支涌进水口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1,以所述污水处理进水口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2,以所述人工渠进水口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3,以所述后支涌进水口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4,所述污水处理设备单位时间最大处理流量为Qm
以水质监测结果中前支涌进水口的化学需氧量为CODa,污水处理进水口的化学需氧量为CODb,人工生态渠中段的化学需氧量为CODc,后支涌进水口的化学需氧量为CODd;
当(CODa/CODc)>k(CODb/CODc),k为常数,则调整Q1=4Qm,Q2=100%Qm,Q3=80%Q1-Q2,Q4=75%Q3
当(CODa/CODc)<k(CODb/CODc)且(CODb-CODc)>c(CODc-CODd),k,c为常数,则调整Q1=6.5Qm,Q2=75%Qm,Q3=Q1-Q2,Q4=90%Q3
当(CODa/CODc)<k(CODb/CODc)且(CODb-CODc)<c(CODc-CODd),k,c为常数,则调整Q1=5Qm,Q2=25%Qm,Q3=Q1-Q2,Q4=Q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判断人工生态渠对净化水体的任务的承担程度,而对于超出人工生态渠净化能力的水体,则启动污水处理设备的最大处理量,并减小人工生态渠的进水量,使水体积蓄于人工湿地,从而利用人工湿地作为缓冲以加快人工生态渠的净化能力恢复,另外当人工湿地和人工生态渠的净化能力充足时,可以降低污水处理设备的处理量,从而节约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成本,并且人工湿地与人工生态渠由于流动性有差异,导致两者的净化效率波动也有差异,因此采用上述调整方法综合分析进入人工湿地时的水体污染程度,以及水体经人工湿地到达人工生态渠中段时的所净化的程度,以此来获得更高的净化效率。
可选的,常数k为1.3,常数c为0.95。
可选的,还包括将后支涌前段的部分河水引入所述污水处理设备,将所述污水处理设备的部分出水引入所述人工湿地、部分出水引入后支涌中段,并监测后支涌前段的水质,调整后支涌前段到所述污水处理设备的水流量、所述污水处理设备引入人工湿地和后支涌中段的水流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处理设备可净化部分后支涌前段的河水,进一步改善后支涌的净化效果。
可选的,调整后支涌前段到所述污水处理设备的水流量、所述污水处理设备引入人工湿地和后支涌中段的水流量的方法为:
以所述后支涌前段到所述污水处理设备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5,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排入人工湿地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6,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排入后支涌中段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7,以水质监测结果中后支涌前段的化学需氧量CODe;
当(CODa/CODc)<k(CODb/CODc)、(CODb-CODc)<c(CODc-CODd)且CODb/CODe>q,q为常数,则调整Q1=6.5Qm,Q2=10%Qm,Q3=Q1-Q2,Q4=Q2,Q5=15%Qm,Q6=15%Qm,Q7=10%Q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人工湿地和人工生态渠净化能力充足时,污水处理设备可以分担起对后支涌前段部分河水的净化作用,进一步提高汇入主涌后的河水水质。
可选的,常数q为0.75。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将主涌的河水引入湿地区,湿地区的净化实现对主涌的污染物治理,然后河水经过湿地区流回主涌;对于汇入主涌的支涌,支涌的部分河水可以进入强化治理区,减少受污染的支涌河水直接排入主涌的情况,从而降低支涌对主涌的污染;人工湿地对前支涌的河水进行净化,人工湿地分别与污水处理设备以及人工生态渠连通,前支涌河水在污水处理设备和人工生态渠中同时流动,不仅保证前支涌河水在强化治理区中能顺畅经过,而且使净化前支涌河水的压力分散于污水处理设备和人工生态渠,提高净化前支涌的效果,另外经过净化的前支涌河水通过污水处理设备进入后支涌的中段、通过人工生态渠进入后支涌的后段,使相邻支涌的河水汇合并流入主涌,降低后支涌的污染程度,同时也降低后支涌对主涌的污染。
2.本申请的调整方法综合分析进入人工湿地时的水体污染程度,以及水体经人工湿地到达人工生态渠中段时的所净化的程度,以此来获得更高的净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涌;2、前支涌;21、后支涌;3、沉积塘;31、氧化塘;4、人工湿地;41、人工生态渠;42、污水处理设备;5、前支涌进水口;51、人工渠进水口;52、污水处理进水口;53、后支涌进水口;54、人工生态渠中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河涌一般由主涌和多条支涌组成,由于主涌所占空间大、覆盖广,因此一直是河涌污染治理的重点,然而支涌更加靠近居民生活区、农田或水产养殖区,因此支涌更易受污染,并将污染带到主涌。本申请根据上述情况,研究出结合主涌和支涌的治理系统和方法。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如图1所示,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包括湿地区和强化治理区,湿地区和强化治理区分别位于主涌1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主涌1连通有两条支涌,强化治理区位于两条支涌之间,两条支涌中以靠近主涌1上游的支涌为前支涌2、靠近主涌1下游的支涌为后支涌21。
湿地区包括包括沉积塘3和多个依次连通的氧化塘31,沉积塘3与氧化塘31连通,沉积塘3设置有与主涌1近上游段连通的进水口,主涌1的部分河水流入沉积塘3,然后再流入氧化塘31,氧化塘31设置有与主涌1近下游段连通的出水口,使经过湿地区净化的水体流回主涌1。
具体的,沉积塘3由于靠近主涌1,因此可对主涌1的原河水进行初步沉淀过滤,沉积塘3投放有杂食性鱼类,如鲤鱼和鲫鱼,消耗水体中的部分悬浮物和有机碎屑等营养物质,增强水体的清澈透明度;氧化塘31内设置有生物填料,进行挂膜,投放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如含枯草芽孢杆菌、光合菌群、PGPR微生物、COD降解菌、反硝化除磷菌和高效脱氮除磷菌等,配合曝气系统,起到活化水体的作用。
强化治理区包括人工湿地4、人工生态渠41和污水处理设备42,人工湿地4连通于前支涌2,污水处理设备42连通于人工湿地4与后支涌21中段之间,人工生态渠41连通于人工湿地4与后支涌21后段之间。
人工湿地4设置有与前支涌2连通的前支涌进水口5,使前支涌2的河水流入人工湿地4。人工湿地4种植有沉水植物,如金鱼藻和车轮藻等,投放有滤食性鱼类,如鲢鱼和鳙鱼等,培育有微生物菌种,如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等,通过构成生态食物链功能,处理水体的富营养化物质,达到生态平衡,最终实现水体的净化。
人工生态渠41设置有与人工湿地4连通的人工渠进水口51,使人工湿地4的水体能流入人工生态渠41,人工生态渠41顺着主涌1的流向延伸,人工生态渠41设置有与后支涌21连通的后支涌进水口53,经过人工生态渠41的水体最终流入后支涌21。
人工生态渠41同样培植有沉水植物和投放有滤食性鱼类,完善水体生态构建,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污水处理设备42设置有与人工湿地4连通的污水处理进水口52,使人工湿地4的水体能流入污水处理设备42,污水处理设备42包括沿水体流向设置的格栅池、A级生物池、A级生物池、O级生物池和MBR池,采用A/A/O工艺+MBR工艺结合的处理方式,具有良好的污染物降解、固液分离的作用,净化效果好。本实施例所用污水处理设备42的污水日处理量为5000吨。
污水处理设备42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提升泵、回流泵、抽吸泵、风机和搅拌机等等装置的运转,因此运行和维护的成本较高。
前支涌进水口5、污水处理进水口52、人工渠进水口51、人工生态渠中段54和主涌1近下游段均设置有水质监控点。
本实施例公开还一种河涌流域治理方法。一种河涌流域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主涌1近上游段的部分河水引入湿地区,再经湿地区流入主涌1近下游段;
将前支涌2的部分河水引入人工湿地4,再经人工湿地4流入污水处理设备42和人工生态渠41,水体经过污水处理设备42后进入后支涌21的中段,水体经过人工生态渠41后进入后支涌21的后段,最终经后支涌21汇入主涌1的近下游段;
监测前支涌进水口5、人工渠进水口51、污水处理进水口52、后支涌进水口53和人工生态渠中段54的水质,调整人工渠进水口51、污水处理进水口52、后支涌进水口53的水流量。
具体的调整方法为:
以前支涌进水口5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1,以污水处理进水口52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2,以人工渠进水口51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3,以后支涌进水口53单位时间水流量为Q4,污水处理设备42每日最大处理流量为Qm;
以水质监测结果中前支涌进水口5的化学需氧量为CODa,污水处理进水口52的化学需氧量为CODb,人工生态渠中段54的化学需氧量为CODc,后支涌进水口53的化学需氧量为CODd;
监测前支涌进水口5、人工渠进水口51、污水处理进水口52和后支涌进水口53的COD。
当(CODa/CODc)>k(CODb/CODc),k=1.3,则调整Q1=4Qm,Q2=100%Qm,Q3=80%Q1-Q2,Q4=75%Q3
当(CODa/CODc)<k(CODb/CODc)且(CODb-CODc)>c(CODc-CODd),k=1.3,c=0.95,则调整Q1=6.5Qm,Q2=75%Qm,Q3=Q1-Q2,Q4=90%Q3
当(CODa/CODc)<k(CODb/CODc)且(CODb-CODc)<c(CODc-CODd),k=1.3,c=0.95,则调整Q1=5Qm,Q2=25%Qm,Q3=Q1-Q2,Q4=Q3
由于污水处理设备的净化效率高但运行维护成本高,人工湿地和人工生态渠的运行维护成本低但净化能力较差,因此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调整方法,平衡污水处理设备、人工湿地和人工生态渠三者的配合,既获得良好的污染治理效果,又降低了整个治理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
应用实例
佛山市三水区左岸涌治理:左岸涌是乐平镇、云东海街道的主要排灌涌道,全长约23.52公里,流域面积共约86.86平方公里,汛期水流量约为150至210万吨/日,本实施例应用的集水区域范围在左岸涌及其支流五乡引涌和横七涌,其中左岸涌即为本实施例中的主涌,五乡引涌为前支涌,横七涌为后支涌。五乡引涌以戒毒所、宝月村庄居民生活污水为主要污染来源,同时两岸有部分农业鱼塘养殖,带来部分面源污染,据治理前在左岸涌该集水区域的近下游段监测的数据结果,河水COD在105~120mg/L,氨氮总量8~15mg/L,远低于Ⅴ类水质标准。
采用本实施例的河涌治理系统和河涌治理方法,并使用前支涌进水口、人工渠进水口、污水处理进水口、后支涌进水口的水流量调整方法。
举例:当实时测得CODa=118mg/L,CODb=86mg/L,CODc=76mg/L,CODd=45mg/L,满足(CODa/CODc)>k(CODb/CODc),k=1.3的要求,因此调整治理系统的水流量Q1=4Qm,Q2=100%Qm,Q3=80%Q1-Q2,Q4=75%Q3
又举例:当实时测得CODa=115mg/L,CODb=90mg/L,CODc=66mg/L,CODd=48mg/L,满足(CODa/CODc)<k(CODb/CODc)且(CODb-CODc)>c(CODc-CODd),k=1.3,c=0.95的要求,因此调整治理系统的水流量Q1=6.5Qm,Q2=75%Qm,Q3=Q1-Q2,Q4=90%Q3
又举例:当实时测得CODa=108mg/L,CODb=85mg/L,CODc=64mg/L,CODd=40mg/L,满足(CODa/CODc)<k(CODb/CODc)且(CODb-CODc)<c(CODc-CODd),k=1.3,c=0.95的要求,因此调整治理系统的水流量Q1=5Qm,Q2=25%Qm,Q3=Q1-Q2,Q4=Q3
在本实施例的河涌治理系统运行前(运行前湿地区已投入使用,而强化治理区尚未投入使用)、运行第3天和运行第15天时对主涌的近下游段的水质进行检测,该检测地点为于主涌与后支涌交汇点外100m,检测结果记录如表1:
表1
运行前 运行第3天 运行第15天
氨氮(mg/L) 10.24 7.86 1.26
总磷(mg/L) 2.05 1.32 0.32
化学需氧量COD(mg/L) 92.44 45.5 33.5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指标 V类水指标
氨氮 <2.0mg/L
总磷 <0.4mg/L
化学需氧量COD <40mg/L
可以看出主涌的近下游段的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的Ⅴ类水质标准,并且统计可知,运行15天内污水处理设备的日均处理量为3520吨,远低于最大处理量5000吨,并且人工湿地和人工渠的运行投入是基本不变的,因此整个治理系统的运行维护投入大大降低,实现花费更少的资源而获得良好的河涌治理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还包括以下组成和方法:后支涌21前段与污水处理设备42的进水端连通,人工湿地4与污水处理设备42的出水端连通,将后支涌21前段的部分河水引入污水处理设备42,将污水处理设备42的部分出水引入人工湿地4、部分出水引入后支涌21中段,并监测后支涌21前段的化学需氧量CODe,调整后支涌21前段到污水处理设备42单位时间水流量Q5、污水处理设备42引入人工湿地4单位时间水流量Q6,和污水处理设备42引入后支涌21中段单位时间水流量Q7
监测前支涌进水口5、人工渠进水口51、污水处理进水口52、后支涌进水口53和后支涌21前段的COD。
当(CODa/CODc)<k(CODb/CODc)、(CODb-CODc)<c(CODc-CODd)且CODb/CODe>q,q=0.75,则Q1=6.5Qm,Q2=10%Qm,Q3=Q1-Q2,Q4=Q2,Q5=15%Qm,Q6=15%Qm,Q7=10%Qm
本实施例的具体应用同实施例1。
举例:当实时测得CODa=110mg/L,CODb=86mg/L,CODc=61mg/L,CODd=38mg/L,CODe=90mg/L,满足(CODa/CODc)>k(CODb/CODc)、(CODb-CODc)<c(CODc-CODd)且CODb/CODe>q,q=0.75的要求,则调整Q1=6.5Qm,Q2=10%Qm,Q3=Q1-Q2,Q4=Q2,Q5=15%Qm,Q6=15%Qm,Q7=10%Qm
在本实施例的河涌治理系统运行前(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将后支涌前段的河水引入污水处理设备,期间强化治理区停止运行4个月)、运行第3天和运行第15天时对主涌的近下游段的水质进行检测,该检测地点为于主涌与后支涌交汇点外100m,检测结果记录如表2:
表2
运行前 运行第3天 运行第15天
氨氮(mg/L) 9.25 5.57 1.15
总磷(mg/L) 1.98 1.26 0.28
化学需氧量COD(mg/L) 89.76 42.35 29.44
本实施例治理后主涌的近下游段的水质达到Ⅴ类水质标准,且水质要优于实施例1,并且统计可知,运行15天内污水处理设备的日均处理量为3450吨,远低于最大处理量5000吨,并且人工湿地和人工渠的运行投入是基本不变的,因此整个治理系统的运行维护投入大大降低,实现花费更少的资源而获得良好的河涌治理效果。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设置人工生态渠,本对比例中人工湿地和污水处理设备均已建设并投入运行,而人工生态渠未建设,前支涌的河水经人工湿地和污水处理设备净化后进入后支涌,污水处理设备每日均以最大处理量5000吨的标准运行。
在本对比例的河涌治理系统运行前、运行第3天和运行第15天时对主涌的近下游段的水质进行检测,该检测地点为于主涌与后支涌交汇点外100m,检测结果记录如表3:
表3
运行前 运行第3天 运行第15天
氨氮(mg/L) 11.69 9.06 3.50
总磷(mg/L) 2.27 1.70 0.39
化学需氧量COD(mg/L) 96.23 53.37 43.58
可知主涌的近下游段的水质未能达到Ⅴ类水质标准,因此治理系统的治理净化效果差。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使用前支涌进水口、人工渠进水口、污水处理进水口、后支涌进水口的水流量调整方法,前支涌进水口、人工渠进水口、污水处理进水口、后支涌进水口的水流量基本各自保持不变,污水处理设备每日均以最大处理量5000吨的标准运行。
在本对比例的河涌治理系统运行前(在对比例1的基础上,为建设人工生态渠,期间强化治理区停止运行3个月)、运行第3天和运行第15天时对主涌的近下游段的水质进行检测,该检测地点为于主涌与后支涌交汇点外100m,检测结果记录如表4:
表4
运行前 运行第3天 运行第15天
氨氮(mg/L) 11.22 7.25 1.09
总磷(mg/L) 2.06 1.51 0.35
化学需氧量COD(mg/L) 92.89 41.68 33.23
可知主涌的近下游段的水质虽然达到Ⅴ类水质标准,但与实施例1达到的水质并无太大优势,且污水处理设备每日均以最大处理量5000吨的标准运行,因此整个治理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高,投入大。
本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具体实施方式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4)

1.一种河涌流域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于主涌(1)一侧的湿地区和连通于相邻支涌的强化治理区,所述强化治理区包括人工湿地(4)、人工生态渠(41)和污水处理设备(42),相邻支涌中以靠近主涌(1)上游的支涌为前支涌(2)、靠近主涌(1)下游的支涌为后支涌(21),所述人工湿地(4)连通于前支涌(2),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连通于所述人工湿地(4)与后支涌(21)中段之间,所述人工生态渠(41)连通于所述人工湿地(4)与后支涌(21)后段之间;
前支涌(2)与所述人工湿地(4)之间的进水口为前支涌进水口(5)、所述人工湿地(4)与所述人工生态渠(41)之间的进水口为人工渠进水口(51)、所述人工湿地(4)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之间的进水口为污水处理进水口(52)、所述人工生态渠(41)与后支涌(21)后段之间的进水口为后支涌进水口(53),所述前支涌进水口(5)、污水处理进水口(52)、人工渠进水口(51)和人工生态渠中段(54)均设置有水质监控点;
所述湿地区包括依次连通的沉积塘(3)和氧化塘(31),所述沉积塘(3)与主涌(1)的近上游段连通,所述氧化塘(31)与主涌(1)的近下游段连通;
所述后支涌(21)前段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的进水端连通,所述人工湿地(4)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的出水端连通;
河涌流域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主涌(1)近上游段的部分河水引入湿地区,再经所述湿地区流入主涌(1)近下游段;
将前支涌(2)的部分河水引入人工湿地(4),再经人工湿地(4)流入污水处理设备(42)和人工生态渠(41),河水经过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后进入后支涌(21)的中段,河水经过所述人工生态渠(41)后进入后支涌(21)的后段,最终汇入主涌(1)的近下游段;
监测前支涌进水口(5)、人工渠进水口(51)、污水处理进水口(52)、后支涌进水口(53)和人工生态渠中段(54)的水质,调整所述前支涌进水口(5)、人工渠进水口(51)、污水处理进水口(52)、后支涌进水口(53)的流量;
调整所述人工渠进水口(51)、污水处理进水口(52)、后支涌进水口(53)的流量的方法为:
以所述前支涌进水口(5)的流量为Q1,以所述污水处理进水口(52)流量为Q2,以所述人工渠进水口(51)流量为Q3,以所述后支涌进水口(53)流量为Q4,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最大处理流量为Qm
以水质监测结果中前支涌进水口(5)的化学需氧量为CODa,污水处理进水口(52)的化学需氧量为CODb,人工生态渠中段(54)的化学需氧量为CODc,后支涌进水口(53)的化学需氧量为CODd;
当(CODa/CODc)>k(CODb/CODc),k为1.3,则调整Q1=4Qm,Q2=100%Qm,Q3=80%Q1-Q2,Q4=75%Q3
当(CODa/CODc)<k(CODb/CODc)且(CODb-CODc)>c(CODc-CODd),k为1.3,c为0.95,则调整Q1=6.5Qm,Q2=75%Qm,Q3=Q1-Q2,Q4=90%Q3
当(CODa/CODc)<k(CODb/CODc)且(CODb-CODc)<c(CODc-CODd),k为1.3,c为0.95,则调整Q1=5Qm,Q2=25%Qm,Q3=Q1-Q2,Q4=Q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涌流域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污水处理设备(42)包括沿水体流向设置的格栅池、A级生物池、A级生物池、O级生物池和MBR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涌流域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后支涌(21)前段的部分河水引入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将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的部分出水引入所述人工湿地(4)、部分出水引入后支涌(21)中段,并监测后支涌(21)前段的水质,调整后支涌(21)前段到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的流量、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引入人工湿地(4)和后支涌(21)中段的流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涌流域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后支涌(21)前段到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的流量、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引入人工湿地(4)和后支涌(21)中段的流量的方法为:
以所述后支涌(21)前段到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流量为Q5,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排入人工湿地(4)流量为Q6,从所述污水处理设备(42)排入后支涌(21)中段流量为Q7,以水质监测结果中后支涌(21)前段的化学需氧量CODe;
当(CODa/CODc)<k(CODb/CODc)、(CODb-CODc)<c(CODc-CODd)且CODb/CODe>q,q为0.75,则调整Q1=6.5Qm,Q2=10%Qm,Q3=Q1-Q2,Q4=Q2,Q5=15%Qm,Q6=15%Qm,Q7=10%Qm
CN202211558491.2A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Active CN1158528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58491.2A CN115852893B (zh)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58491.2A CN115852893B (zh)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52893A CN115852893A (zh) 2023-03-28
CN115852893B true CN115852893B (zh) 2023-08-15

Family

ID=85670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58491.2A Active CN115852893B (zh) 2022-12-06 2022-12-06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5289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0748A (ja) * 2003-07-25 2005-02-17 Yutaka Nakai シート製密閉汚水処理槽
CN101148288A (zh) * 2007-09-03 2008-03-26 北京大学 一种河道污水处理的方法及其专用净化系统
CN102351376A (zh) * 2011-07-08 2012-02-1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河滩坡岸多塘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976546A (zh) * 2011-09-06 2013-03-20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旁路离线河流净化方法及净化系统
CN105330107A (zh) * 2015-11-17 2016-02-17 广州市戴斌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5645593A (zh) * 2016-01-06 2016-06-08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高风险城市河流水质安全保障及景观化构建技术
KR101635966B1 (ko) * 2015-05-08 2016-07-04 한국농어촌공사 수질정화 기능을 갖는 생태수로
CN114775510A (zh) * 2022-04-19 2022-07-22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分合可控的生态河湖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60271B1 (ko) * 2012-06-19 2014-02-11 변찬우 멀티셀 및 멀티레인의 습지와 연못 및 침전지 구조를 활용한 생태적 수질정화 비오톱 시스템
ITMI20122123A1 (it) * 2012-12-13 2014-06-14 Asmundis Fulvio Antonio De Metod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il trattamento di liquami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0748A (ja) * 2003-07-25 2005-02-17 Yutaka Nakai シート製密閉汚水処理槽
CN101148288A (zh) * 2007-09-03 2008-03-26 北京大学 一种河道污水处理的方法及其专用净化系统
CN102351376A (zh) * 2011-07-08 2012-02-1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河滩坡岸多塘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976546A (zh) * 2011-09-06 2013-03-20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一种旁路离线河流净化方法及净化系统
KR101635966B1 (ko) * 2015-05-08 2016-07-04 한국농어촌공사 수질정화 기능을 갖는 생태수로
CN105330107A (zh) * 2015-11-17 2016-02-17 广州市戴斌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城市河涌水质净化系统与净化方法
CN105645593A (zh) * 2016-01-06 2016-06-08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高风险城市河流水质安全保障及景观化构建技术
CN114775510A (zh) * 2022-04-19 2022-07-22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分合可控的生态河湖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52893A (zh) 2023-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6068B (zh) 河道生态构建与水体修复系统
CN104326561B (zh) 一种多级微生物强化提高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效率的方法
CN102464404B (zh) 一种受污染河道水体修复治理方法及系统
CN103880244B (zh) 一种农村畜禽粪水、生活污水的综合处理方法
CN104671615A (zh) 一种用于太湖入湖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工艺
CN1298638C (zh) 污水处理组合湿地系统及其污水处理工艺
CN203768124U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105036467A (zh) 一种用于小城镇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污水预处理的方法
CN112047576A (zh) 一种用于去除畜禽养殖场废水中抗性基因及脱氮除磷的装置及其运行工艺
CN108128967A (zh) 一种河道水体异位综合高效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3265145B (zh) 利用自然生物膜反应器净化低负荷低温河水的方法
CN109761368B (zh) 一种削减入湖雨污排口污染物的生态系统
CN105110567A (zh) 一种南方规模化养猪废水深度处理的工艺
CN108821442A (zh) 一种黑臭断头涌综合治理方法
CN109942156A (zh) 基于生物滤池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05585210A (zh) 一种菌类-水生植物共生系统处理养殖污水新工艺
CN104512986A (zh) 一种富营养化湖泊的联合修复方法
CN111635080A (zh) 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在养殖污水、黑臭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CN105967334B (zh) 曝气人工湿地
CN101885553B (zh) 固定繁衍微生物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12609832U (zh) 一种串联回流强化脱氮人工湿地
CN212610151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115852893B (zh) 一种河涌流域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KR20100020541A (ko) 대기노출형 생물막과 인공습지를 이용한 수처리시스템
CN110240359A (zh) 一种用于河道水质提升断面达标的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