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3081A - 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43081A
CN115843081A CN202210694098.XA CN202210694098A CN115843081A CN 115843081 A CN115843081 A CN 115843081A CN 202210694098 A CN202210694098 A CN 202210694098A CN 115843081 A CN115843081 A CN 115843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path
destination node
data packet
h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940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勇朝
王仲杰
张欣怡
阮玉晗
侯书丹
张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69409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430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43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30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该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利用两跳位置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匹配的路由选择方法,解决了半双工机制下高并发导致的丢包问题。此外,在连续资源块的约束下,为最大化传输并发数据包数,提出了一种资源分配算法,以实现无线资源的高效复用。通过以两跳为一个调度周期,一方面可以降低分布式路由选择带来的路由空洞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节点利用率,从而为更多的数据包增加传输机会。所提方案以最大化同时传输成功的数据包数目为目标,周期性地进行路由选择与资源分配,可有效提高数据包投递率和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
背景技术
在节点半双工通信机制以及有限通信资源的约束下,如何设计有效路由选择及资源分配方案以保证尽可能多的数据包成功传输是实现Sidelink自组网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对传统基于IEEE 802.11的Ad Hoc网络的研究中,现有文献大多考虑对路由协议及资源分配方案进行分开设计来减小网络的丢包率。然而,无线资源是数据包传输的前提,即便路由协议确定了数据传输的最优路径,资源冲突也会导致数据包无法传输成功。因此,考虑到路由协议与资源分配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联合路由选择和资源分配来进行跨层优化对提升网络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由于传统无线自组网的协议标准与 Sidelink自组网有很大的区别,包括多址接入方式、子帧结构、资源池配置等等,跨层优化的方式也可以更好地适应Sidelink技术标准的限制。目前基于Sidelink标准考虑跨层优化的方案大多采用集中式解算的方式,基站根据网络的全局拓扑信息进行路由和资源的联合优化,相比于独立进行路由选择和资源分配的方式,可有效提高网络性能。然而,这些方案都假设一次解算之后,数据包传输过程中传输路径固定且传输路径上的节点不会再被其它数据流使用,导致节点利用率较低,从而降低了成功传输数据包的数量。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具备增加节点利用率等优点,解决了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增加节点利用率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面向 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路由过程
S1.1、根据两跳邻居列表构建初始候选路径集合,S1.2、对每个待发送数据包,计算初始候选路径集合中所有目的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删除距离最终目的节点比当前节点还远的路径,S1.3、对每个待发送的数据包,计算初始候选路径集合中所有中继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若①中继节点即为最终目的节点;或②步骤B中得到的集合为空,但存在中继节点,其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小于源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或③步骤B中得到的集合不为空,但存在中继节点,其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小于所有目的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则候选路径为一跳路径,仅存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中继节点为空,S1.4、对每个待发送数据包,若步骤C中得到的集合为空,则采用右手定则选择路径加入候选路径集合。
S2、段间路径选择
段间路径选择考虑A和C中节点的匹配问题,目标是在最大化匹配成功的路径数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目的节点与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最小。当仅考虑最大化匹配成功的路径数时,此问题可以建模为以A和C为顶点集的二分图的最大匹配问题,根据候选路径集合D判断来自两个顶点集的设备是否连通;
S3、段内路径选择
对于M中的一跳路径,无需进行这一阶段的操作。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考虑半双工传输模式对中继节点选择的影响,为尽可能多的数据包分配传输路径。在半双工模式下,要求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21
且/>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22
S4、资源分配
由于数据包分别在两个SL周期内进行第一跳和第二跳传输,因此这两条链路上的资源可以是相同的,而无需分别进行分配,即仅需对一个数据包分配一个PRB集合即可。接下来对路由选择算法得到的路径集合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31
进行资源分配,当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32
时,数据包k在该调度周期内无法传输,无需为其分配无线资源。假设待分配无线资源的路径集合为F={1,2,...,k,...K′},每一个路径对应一个数据包的传输,所提方案的优化目标是最大化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数目,即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33
其中,Ak表示第k个数据包是否可以成功传输,Ak=1表示可以成功传输,而Ak=0表示无法为其分配时频资源,传输失败。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34
也是一个二进制变量,用来指示第k个数据包是否使用第u个PRB。
优选的,所述在S1、步骤中,在单个调度周期内,中心节点收到K个待发送数据包的候选路径集合,可以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35
用A表示所有源节点的集合,/>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36
表示所有中继节点的集合,/>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37
表示所有目的节点的集合。显然,这三个集合的交集以及任意两个集合的交集都可能不为空,即同一个节点可能在Dk中作为源节点存在,而在Dk′中作为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存在。由于节点在同一个SL周期内只能进行数据包发送或数据包接收,而在该调度周期的第一个SL周期中,源节点发送,中继节点接收;在第二个SL周期时,中继节点发送,目的节点接收,因此不同待发送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为同一个设备(对于候选路径只有一跳的特殊情况,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也不能是同一个设备,这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会在下文段间路径选择部分详述),但是一个数据包的源节点/目的节点不可以和另一个数据包的中继节点为同一个设备,即必须满足/>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
且/>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2
优选的,所述在S2、步骤中,定义了设备集合A和C的另一种符号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3
和/>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4
用/>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5
表示存在源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6
到目的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7
的可行路径,则该二分图的权重可以设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8
然而,这样的权重设置中,仅考虑了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是否连通,而不考虑目的节点与最终目的节点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导致所选路径较长,数据包传输成功的概率变低。因此,对权重的设置进行了如下修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9
其中,d表示该路径上数据包所对应的最终目的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0
表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1
和d 之间的距离,/>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2
表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3
和d之间的距离,α为一个远小于1的小值。这样,离最终目的节点越近的路径所对应的权值越大,被匹配到的概率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选路径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最小。用θv,q指示源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4
到目的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5
是否匹配成功,θv,q=1表示匹配成功,而θv,q=0表示没有,则段间路径选择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6
s.t.θv,q∈{0,1}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7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418
该优化问题可以采用经典的KM(Kuhn-Munkres)算法来求解。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求得的θv,q取值以及路径与数据包索引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匹配结果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51
优选的,所述在S3、步骤中,上述算法都是建立在候选路径集合D中全都是两跳路径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半双工下同时收发导致的丢包问题,即不同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由同一个设备担任(A和C的交集可以不为空)。然而,根据预路由部分可知,候选路径集合中同时存在一跳路径和两跳路径。对一跳路径的情况,不同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是不能由同一个设备担任的。因此,需要对一跳路径的特殊情况进行如下处理。用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52
表示所有待发送数据包的一跳路径集合,对每一个一跳路径,首先判断该路径的目的节点是否是源节点集A的元素,若不是,则证明该目的节点在此阶段不存在半双工下同时收发导致的丢包问题,无需进行任何处理;若是,则将该条路径存入集合Flater中,并将该路径的权重设为 0,即此路径不参与后续的匹配过程。当求解完优化问题后,对任意k,比较Flater中对应目的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与M中ck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当可以满足设备半双工约束时,选择较小的路径作为数据包k的最终路径,更新M。/>
优选的,所述在S4步骤中,将中继节点集合中充当了源节点/目的节点的设备移除,得到新的中继节点集合B′M=BM-BM∩(AM∪CM),这被称为可行中继节点集合;而B″M=BM∩(AM∪CM)被称为重复中继节点集合。用B′M和M作为两个顶点集构建二分图,用θn,m指示中继节点bn,bn∈B′M到(a,c)m,(a,c)m∈M是否匹配成功,θn,m=1表示匹配成功,而θn,m=0表示没有。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权重设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61
其中,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62
表示源节点a、中继节点bn和目的节点c之间存在通信路径。该优化问题可建模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63
s.t.θn,m∈{0,1}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64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65
类似段间路由求解算法,上述优化问题可通过经典的匈牙利算法或KM算法进行求解。根据求得的θn,m取值可以得到匹配成功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组合的集合为M′,未匹配成功的集合为M″=M-M′。
优选的,所述在S3、步骤中,如果重复中继节点集合B″M中的设备参与匹配,而与其冲突的(a,c)不参与匹配时,匹配成功的路径总数有可能会增加。基于此,所提方案针对该情况的处理过程如下。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66
其与B″M的交集只可能有三种情况,即0,1,2。这里用三个等级来描述。等级0表示无交集,等级1表示交集是a节点或者c节点,等级2表示a节点和c节点都在B″M中。显然,等级越高的(a,c)″m退出匹配,即更新M为M=M-{(a,c)″n},而将其影响的中继节点加入匹配,即B′M=B′M+{a,c}且B″M=B″M-{a,c},有较大的概率会增加匹配成功的路径总数。因此,在所提方案中,从M″中等级最高的(a,c)″m开始,更新M,B′M和B″M,然后求解对应的优化问题,若成功匹配的路径数变多,则按这一次的结果继续迭代;若变少或没有变化,则退回上一步,选择等级次高的(a,c)″m,更新M,B′M和B″M,求解对应的优化问题。当迭代次数大于阈值后,停止更新,选择匹配成功路径数最多的结果作为最终匹配结果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1
优选的,所述在S4、步骤中,由于Sidelink节点采取SC-FDMA多址方式,因此需要对每条链路分配连续的PRB,为保证数据包在接收端可以正确解码,每个PRB上的SINR都应高于门限,根据数据包需求不同,应为其分配不同的 PRB数目以支持其有效传输。
在此基础上,所研究的资源分配问题可被建模如下: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2
/>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3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4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5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6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7
C4:Ak∈{0,1}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8
其中,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9
表示第k个数据包需要的PRB数,/>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10
和/>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11
为两个二进制变量,用来表示连续PRB的约束,/>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12
和/>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713
表示第一跳链路和第二跳链路的信干噪比,γth表示信干噪比门限。
优选的,所述在S4、步骤中,约束条件C1表示不同的数据包会被分配不同数目的PRB,C2表示为每个数据包传输所分配的PRBs是连续的,C3保证了数据包的传输质量,C4和C5对二进制变量Ak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81
进行约束。第一跳链路和第二跳链路的信干噪比分别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82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083
其中,hk,1和hk,2分别表示数据包k的第一跳链路和第二跳链路上的信道增益,P是设备在每个PRB上的发射功率,hl,k,1和hl,k,2分别表示数据包l第一跳发送节点与数据包k的中继节点之间的信道增益和数据包l第二跳链路上中继节点与数据包k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信道增益,N0表示高斯白噪声的功率。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通过以两跳为一个调度周期,一方面可以降低分布式路由选择带来的路由空洞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节点利用率,从而为更多的数据包增加传输机会。所提方案以最大化同时传输成功的数据包数目为目标,周期性地进行路由选择与资源分配,可有效提高数据包投递率和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两跳调度周期的联合路由选择和资源分配方案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遗传算法种群适应度优化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路由与资源分配调度周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路由过程
S1.1、根据两跳邻居列表构建初始候选路径集合,S1.2、对每个待发送数据包,计算初始候选路径集合中所有目的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删除距离最终目的节点比当前节点还远的路径,S1.3、对每个待发送的数据包,计算初始候选路径集合中所有中继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若①中继节点即为最终目的节点;或②步骤B中得到的集合为空,但存在中继节点,其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小于源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或③步骤B中得到的集合不为空,但存在中继节点,其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小于所有目的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则候选路径为一跳路径,仅存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中继节点为空,S1.4、对每个待发送数据包,若步骤C中得到的集合为空,则采用右手定则选择路径加入候选路径集合。
S2、段间路径选择
段间路径选择考虑A和C中节点的匹配问题,目标是在最大化匹配成功的路径数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目的节点与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最小。当仅考虑最大化匹配成功的路径数时,此问题可以建模为以A和C为顶点集的二分图的最大匹配问题,根据候选路径集合D判断来自两个顶点集的设备是否连通。
S3、段内路径选择
对于M中的一跳路径,无需进行这一阶段的操作。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考虑半双工传输模式对中继节点选择的影响,为尽可能多的数据包分配传输路径。在半双工模式下,要求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01
且/>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02
S4、资源分配
由于数据包分别在两个SL周期内进行第一跳和第二跳传输,因此这两条链路上的资源可以是相同的,而无需分别进行分配,即仅需对一个数据包分配一个PRB集合即可。接下来对路由选择算法得到的路径集合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03
进行资源分配,当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04
时,数据包k在该调度周期内无法传输,无需为其分配无线资源。假设待分配无线资源的路径集合为F={1,2,...,k,...K′},每一个路径对应一个数据包的传输,所提方案的优化目标是最大化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数目,即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05
其中,Ak表示第k个数据包是否可以成功传输,Ak=1表示可以成功传输,而Ak=0表示无法为其分配时频资源,传输失败。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06
也是一个二进制变量,用来指示第k个数据包是否使用第u个PRB。
在S1、步骤中,在单个调度周期内,中心节点收到K个待发送数据包的候选路径集合,可以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07
用A表示所有源节点的集合,/>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08
表示所有中继节点的集合,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09
表示所有目的节点的集合。显然,这三个集合的交集以及任意两个集合的交集都可能不为空,即同一个节点可能在Dk中作为源节点存在,而在Dk′中作为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存在。由于节点在同一个SL周期内只能进行数据包发送或数据包接收,而在该调度周期的第一个 SL周期中,源节点发送,中继节点接收;在第二个SL周期时,中继节点发送,目的节点接收,因此不同待发送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为同一个设备(对于候选路径只有一跳的特殊情况,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也不能是同一个设备,这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会在下文段间路径选择部分详述),但是一个数据包的源节点/目的节点不可以和另一个数据包的中继节点为同一个设备,即必须满足/>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1
且/>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2
在S2、步骤中,定义了设备集合A和C的另一种符号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3
和/>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4
用/>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5
表示存在源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6
到目的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7
的可行路径,则该二分图的权重可以设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8
然而,这样的权重设置中,仅考虑了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是否连通,而不考虑目的节点与最终目的节点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导致所选路径较长,数据包传输成功的概率变低。因此,对权重的设置进行了如下修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9
其中,d表示该路径上数据包所对应的最终目的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10
表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11
和d 之间的距离,/>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12
表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13
和d之间的距离,α为一个远小于1的小值。这样,离最终目的节点越近的路径所对应的权值越大,被匹配到的概率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选路径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最小。用θv,q指示源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14
到目的节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115
是否匹配成功,θv,q=1表示匹配成功,而θv,q=0表示没有,则段间路径选择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21
s.t.θv,q∈{0,1}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22
/>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23
该优化问题可以采用经典的KM(Kuhn-Munkres)算法来求解。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求得的θv,q取值以及路径与数据包索引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匹配结果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24
在S3、步骤中,上述算法都是建立在候选路径集合D 中全都是两跳路径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半双工下同时收发导致的丢包问题,即不同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由同一个设备担任(A和C的交集可以不为空)。然而,根据预路由部分可知,候选路径集合中同时存在一跳路径和两跳路径。对一跳路径的情况,不同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是不能由同一个设备担任的。因此,需要对一跳路径的特殊情况进行如下处理。用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25
表示所有待发送数据包的一跳路径集合,对每一个一跳路径,首先判断该路径的目的节点是否是源节点集A的元素,若不是,则证明该目的节点在此阶段不存在半双工下同时收发导致的丢包问题,无需进行任何处理;若是,则将该条路径存入集合Flater中,并将该路径的权重设为 0,即此路径不参与后续的匹配过程。当求解完优化问题后,对任意k,比较Flater中对应目的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与M中ck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当可以满足设备半双工约束时,选择较小的路径作为数据包k的最终路径,更新M,在S4、步骤中,将中继节点集合中充当了源节点/目的节点的设备移除,得到新的中继节点集合B′M=BM-BM∩(AM∪CM),这被称为可行中继节点集合;而B″M=BM∩(AM∪CM)被称为重复中继节点集合。用B′M和M作为两个顶点集构建二分图,用θn,m指示中继节点bn,bn∈B′M到(a,c)m,(a,c)m∈M是否匹配成功,θn,m=1表示匹配成功,而θn,m=0表示没有。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权重设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31
其中,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32
表示源节点a、中继节点bn和目的节点c之间存在通信路径。该优化问题可建模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33
s.t.θn,m∈{0,1}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34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35
类似段间路由求解算法,上述优化问题可通过经典的匈牙利算法或KM算法进行求解。根据求得的θn,m取值可以得到匹配成功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组合的集合为M′,未匹配成功的集合为M″=M-M′,在S3、步骤中,如果重复中继节点集合B″M中的设备参与匹配,而与其冲突的(a,c)不参与匹配时,匹配成功的路径总数有可能会增加。基于此,所提方案针对该情况的处理过程如下。对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36
其与B″M的交集只可能有三种情况,即0,1,2。这里用三个等级来描述。等级0表示无交集,等级1表示交集是a节点或者c节点,等级2表示a节点和c节点都在B″M中。显然,等级越高的(a,c)″m退出匹配,即更新M为M=M-{(a,c)″n},而将其影响的中继节点加入匹配,即 B′M=B′M+{a,c}且B″M=B″M-{a,c},有较大的概率会增加匹配成功的路径总数。因此,在所提方案中,从M″中等级最高的(a,c)″m开始,更新M,B′M和B″M,然后求解对应的优化问题,若成功匹配的路径数变多,则按这一次的结果继续迭代;若变少或没有变化,则退回上一步,选择等级次高的(a,c)″m,更新M, B′M和B″M,求解对应的优化问题。当迭代次数大于阈值后,停止更新,选择匹配成功路径数最多的结果作为最终匹配结果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1
在S4、步骤中,由于Sidelink节点采取SC-FDMA多址方式,因此需要对每条链路分配连续的PRB,为保证数据包在接收端可以正确解码,每个PRB上的SINR都应高于门限,根据数据包需求不同,应为其分配不同的PRB数目以支持其有效传输。
在此基础上,所研究的资源分配问题可被建模如下: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2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3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4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5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6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7
C4:Ak∈{0,1}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8
其中,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9
表示第k个数据包需要的PRB数,/>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10
和/>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11
为两个二进制变量,用来表示连续PRB的约束,/>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12
和/>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413
表示第一跳链路和第二跳链路的信干噪比,γth表示信干噪比门限,在S4、步骤中,约束条件C1表示不同的数据包会被分配不同数目的PRB,C2表示为每个数据包传输所分配的PRBs是连续的,C3保证了数据包的传输质量,C4和C5对二进制变量Ak和/>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51
进行约束。第一跳链路和第二跳链路的信干噪比分别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52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53
其中,hk,1和hk,2分别表示数据包k的第一跳链路和第二跳链路上的信道增益,P是设备在每个PRB上的发射功率,hl,k,1和hl,k,2分别表示数据包l第一跳发送节点与数据包k的中继节点之间的信道增益和数据包l第二跳链路上中继节点与数据包k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信道增益,N0表示高斯白噪声的功率。
每个调度周期内,节点会根据上一个调度周期中心节点下发的调度信息,在对应的SL周期内进行数据发送和接收操作。因此,数据包在每个调度周期进行两跳的路径传输,在这两跳传输完成时,设备刚好接收到下一个两跳的传输路径和对应的资源,从而继续传输,直至数据包被目的节点接收,如图1 所示。
中心节点进行路由选择和资源分配时,所提方案的设计思路如下:
由于一个调度周期内有三个节点来执行两跳的数据传输,为了描述方便,在后文的描述中数据包产生的节点被称为初始源节点,最终要接收数据包的节点被称为最终目的节点;而一个调度周期内,发送数据包的节点被称为源节点,1跳节点被称为中继节点,2跳节点被称为目的节点,中心节点收集到的信息包括待发送数据包的候选路径集合。显然,每个数据包仅有一个源节点,但存在多条备选路径。由于设备半双工的限制,中继节点不能同时收发数据,因此其不能同时担任其它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这为并发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这里所提路由选择算法的目的是,考虑设备半双工的限制,为每个数据包选择匹配合适的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在不考虑资源约束的前提下,使该调度周期内的匹配成功的路径数最多。在此基础上,由于可用资源数以及不同链路信道条件会影响数据包的成功传输,进一步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方案来最大化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数目,虽然在中心节点的解算过程中,路由选择和资源分配是分开执行的,但是从整个过程来看,不同的调度周期下的路由选择和资源分配共同决定了每个数据包的发送路径,因此所提方案本质上是一种路由选择和资源分配联合优化来提高网络性能的方法。下文中,将对单个调度周期内节点处的预路由过程、中心节点处执行的路由选择算法、以及中心节点处执行的资源分配算法进行详细介绍。
在单个调度周期内,中心节点收到K个待发送数据包的候选路径集合,可以表示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61
用A表示所有源节点的集合,/>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62
表示所有中继节点的集合,/>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63
表示所有目的节点的集合。显然,这三个集合的交集以及任意两个集合的交集都可能不为空,即同一个节点可能在Dk中作为源节点存在,而在Dk′中作为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存在。由于节点在同一个SL周期内只能进行数据包发送或数据包接收,而在该调度周期的第一个SL周期中,源节点发送,中继节点接收;在第二个SL周期时,中继节点发送,目的节点接收,因此不同待发送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为同一个设备(对于候选路径只有一跳的特殊情况,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也不能是同一个设备,这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会在下文段间路径选择部分详述),但是一个数据包的源节点/目的节点不可以和另一个数据包的中继节点为同一个设备,即必须满足/>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64
且/>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65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匹配的路由选择方法。第一阶段称为段间路径选择。首先忽略半双工限制对中继节点的影响,仅考虑A和C中节点的匹配,目标是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匹配成功的路径数,同时为了使数据包以尽可能大的概率达到最终目的节点,还应该尽可能使目的节点与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最小。在这一阶段,可以得到每个待选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匹配结果,即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71
其中/>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72
表示源节点为空,/>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73
表示源节点为空,ck表示第k个数据包选定的目的节点。第二阶段称为段内路径选择,通过考虑半双工对中继节点选择的影响,筛除掉由于中继节点冲突而无法传输数据的(ak,ck)组合,得到所有待选数据包的路径匹配结果,即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74
当/>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75
时,证明数据包k 在该调度周期内无法传输。
资源分配优化问题是一个0-1规划问题,由于其可行解可以看作一串二进制字符串,通常考虑采用遗传算法进行高效求解。遗传算法是一种启发式算法,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理论中优胜劣汰原则,以概率的形式将迭代过程中得最优解遗传给下一代。其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染色体编码方案设计、种群初始化、适应度计算、选择亲代、交叉操作、变异操作等过程,还需设置迭代终止条件以终止算法并输出搜索到的局部最优解。遗传算法在选择、交叉、变异、终止过程中有着较为成熟的简单框架,因此这里重点介绍编码方案以及适应度函数的设计。
(1)染色体编码方案设计:
在种群初始化之前首先考虑设计遗传算法染色体的编码方案。采用了面向数据包的编码方式,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点位数量与待发送数据包数量一致,基因片段的内容记录了该数据包被分配到的连续资源块的起始位置Startk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81
Startk=n代表了第k个数据包以第n个资源块为起点选择连续的/>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82
个PRB,因此从设计上保障了资源块的连续性(约束条件C2)。
(2)适应度函数设计
适应度函数应为所求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即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83
然而当资源分配方案确定后,各个资源块之间的干扰会相互影响,造成约束条件C3无法满足,数据包传输失败。因此,采用如图2所示的流程来优化种群适应度,在实现过程中迭代释放。
受到干扰最大的数据包传输链路所占资源,更新SINR,并重新判断每条路径可否成功传输数据,直到所有数据包能够成功传输或者不参与资源分配,然后输出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数目作为该种群的适应度,并输出相应的资源分配方案。
基于上述设计,具体求解算法如下:
1、构建染色体;根据每个数据包传输所需的资源块数量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84
为所有数据包随机分配起始位置Startk,构建长度为K′的染色体序列{Start1、Start2… StartK′}。染色体序列的信息可解码为一套唯一的资源分配方案X。X是K′×U 的二维矩阵,/>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85
即为矩阵中第k行第u列的元素。当一条染色体构建之后,将所有/>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86
Figure RE-GDA0003910407130000187
置为1,其余元素置为0;2、初始化种群。重复步骤1,直到生成足够数量的染色体作为初始种群,并将染色体与相应的X矩阵保存;3、计算干扰。计算每个数据包传输路径的每个PRB上的SINR;4、判断每个数据包能否成功传输。根据约束条件C3,将求得的SINR与阈值对比,若小于阈值,则认为该数据包无法成功传输;5、选出SINR最差的数据包传输路径;6、释放SINR最差的数据包传输路径所占资源,并更新资源分配方案X。当第k个数据包的传输路径所占资源被释放时,将X矩阵中的第k行全部置;7、重复步骤3~6,直到所有分配到资源块的数据包SINR均满足门限,即保障了这条染色体满足了C3约束,输出能够传输的数据包的数量作为这条染色体的适应度,以及相应的分配方案X;8、进行遗传算法标准的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利用轮盘赌的方式,根据适应度从上一代种群中选出父辈染色体。并以一定概率进行单点交叉,从随机选取的基因点位交换一对父代的染色体片段,再以较小的概率对新种群中每个染色体上的每个基因点位进行随机变异,最终形成新一代种群;9、计算新一代种群中个体的适应度。对新种群中的每个染色体,重复步骤3~7进行新一代种群的适应度计算,并更新其对应的分配方案X;10、种群迭代搜索。重复步骤8~9,记录最优的染色体以及相应的分配方案X,直到满足迭代停止条件;11、将最优的染色体对应的分配方案X输出作为寻找到的最优资源分配方案。
该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的整体流程为:节点首先执行预路由操作来得到候选路径集合,包括移除要过期的数据包、根据距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筛选两跳邻居列表得到候选路径集合等,以减轻中心节点的计算压力,有数据包传输需求的节点在第一个SL周期内将待发送数据包的最终目的节点信息以及其对应的候选路径集合发送给中心节点,中心节点在第二个SL周期内根据节点上传的信息进行路由选择和资源分配,得到每个节点在下一个调度周期的两个SL周期内发送和接收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预路由过程
S1.1、根据两跳邻居列表构建初始候选路径集合,S1.2、对每个待发送数据包,计算初始候选路径集合中所有目的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删除距离最终目的节点比当前节点还远的路径,S1.3、对每个待发送的数据包,计算初始候选路径集合中所有中继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若①中继节点即为最终目的节点;或②步骤B中得到的集合为空,但存在中继节点,其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小于源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或③步骤B中得到的集合不为空,但存在中继节点,其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小于所有目的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则候选路径为一跳路径,仅存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中继节点为空,S1.4、对每个待发送数据包,若步骤C中得到的集合为空,则采用右手定则选择路径加入候选路径集合;
S2、段间路径选择
段间路径选择考虑A和C中节点的匹配问题,目标是在最大化匹配成功的路径数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目的节点与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最小。当仅考虑最大化匹配成功的路径数时,此问题可以建模为以A和C为顶点集的二分图的最大匹配问题,根据候选路径集合D判断来自两个顶点集的设备是否连通;
S3、段内路径选择
对于M中的一跳路径,无需进行这一阶段的操作。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考虑半双工传输模式对中继节点选择的影响,为尽可能多的数据包分配传输路径。在半双工模式下,要求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11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12
S4、资源分配
由于数据包分别在两个SL周期内进行第一跳和第二跳传输,因此这两条链路上的资源可以是相同的,而无需分别进行分配,即仅需对一个数据包分配一个PRB集合即可。接下来对路由选择算法得到的路径集合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21
进行资源分配,当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22
时,数据包k在该调度周期内无法传输,无需为其分配无线资源。假设待分配无线资源的路径集合为F={1,2,...,k,...K′},每一个路径对应一个数据包的传输,所提方案的优化目标是最大化成功传输的数据包数目,即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23
其中,Ak表示第k个数据包是否可以成功传输,Ak=1表示可以成功传输,而Ak=0表示无法为其分配时频资源,传输失败。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24
也是一个二进制变量,用来指示第k个数据包是否使用第u个PR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S1、步骤中,在单个调度周期内,中心节点收到K个待发送数据包的候选路径集合,可以表示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25
用A表示所有源节点的集合,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26
表示所有中继节点的集合,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27
表示所有目的节点的集合。显然,这三个集合的交集以及任意两个集合的交集都可能不为空,即同一个节点可能在Dk中作为源节点存在,而在Dk′中作为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存在。由于节点在同一个SL周期内只能进行数据包发送或数据包接收,而在该调度周期的第一个SL周期中,源节点发送,中继节点接收;在第二个SL周期时,中继节点发送,目的节点接收,因此不同待发送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为同一个设备(对于候选路径只有一跳的特殊情况,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也不能是同一个设备,这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会在下文段间路径选择部分详述),但是一个数据包的源节点/目的节点不可以和另一个数据包的中继节点为同一个设备,即必须满足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1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S2、步骤中,定义了设备集合A和C的另一种符号表示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3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4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5
表示存在源节点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6
到目的节点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7
的可行路径,则该二分图的权重可以设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8
然而,这样的权重设置中,仅考虑了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是否连通,而不考虑目的节点与最终目的节点之间的距离,可能会导致所选路径较长,数据包传输成功的概率变低。因此,对权重的设置进行了如下修改: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9
其中,d表示该路径上数据包所对应的最终目的节点,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10
表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11
和d之间的距离,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12
表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13
和d之间的距离,α为一个远小于1的小值。这样,离最终目的节点越近的路径所对应的权值越大,被匹配到的概率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选路径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最小。用θv,q指示源节点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14
到目的节点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315
是否匹配成功,θv,q=1表示匹配成功,而θv,q=0表示没有,则段间路径选择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41
s.t.θv,q∈{0,1}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42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43
该优化问题可以采用经典的KM(Kuhn-Munkres)算法来求解。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求得的θv,q取值以及路径与数据包索引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匹配结果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4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S3、步骤中,上述算法都是建立在候选路径集合D中全都是两跳路径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半双工下同时收发导致的丢包问题,即不同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可以由同一个设备担任(A和C的交集可以不为空)。然而,根据预路由部分可知,候选路径集合中同时存在一跳路径和两跳路径。对一跳路径的情况,不同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是不能由同一个设备担任的。因此,需要对一跳路径的特殊情况进行如下处理。用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45
表示所有待发送数据包的一跳路径集合,对每一个一跳路径,首先判断该路径的目的节点是否是源节点集A的元素,若不是,则证明该目的节点在此阶段不存在半双工下同时收发导致的丢包问题,无需进行任何处理;若是,则将该条路径存入集合Flater中,并将该路径的权重设为0,即此路径不参与后续的匹配过程。当求解完优化问题后,对任意k,比较Flater中对应目的节点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与M中ck离最终目的节点的距离,当可以满足设备半双工约束时,选择较小的路径作为数据包k的最终路径,更新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S3、步骤中,将中继节点集合中充当了源节点/目的节点的设备移除,得到新的中继节点集合B′M=BM-BM∩(AM∪CM),这被称为可行中继节点集合;而B″M=BM∩(AM∪CM)被称为重复中继节点集合。用B′M和M作为两个顶点集构建二分图,用θn,m指示中继节点bn,bn∈B′M到(a,c)m,(a,c)m∈M是否匹配成功,θn,m=1表示匹配成功,而θn,m=0表示没有。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权重设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51
其中,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52
表示源节点a、中继节点bn和目的节点c之间存在通信路径。该优化问题可建模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53
s.t.θn,m∈{0,1}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54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55
类似段间路由求解算法,上述优化问题可通过经典的匈牙利算法或KM算法进行求解。根据求得的θn,m取值可以得到匹配成功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组合的集合为M′,未匹配成功的集合为M″=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S3、步骤中,如果重复中继节点集合B″M中的设备参与匹配,而与其冲突的(a,c)不参与匹配时,匹配成功的路径总数有可能会增加。基于此,所提方案针对该情况的处理过程如下。对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61
其与B″M的交集只可能有三种情况,即0,1,2。这里用三个等级来描述。等级0表示无交集,等级1表示交集是a节点或者c节点,等级2表示a节点和c节点都在B″M中。显然,等级越高的(a,c)″m退出匹配,即更新M为M=M-{(a,c)″n},而将其影响的中继节点加入匹配,即B′M=B′M+{a,c}且B″M=B″M-{a,c},有较大的概率会增加匹配成功的路径总数。因此,在所提方案中,从M″中等级最高的(a,c)″m开始,更新M,B′M和B″M,然后求解对应的优化问题,若成功匹配的路径数变多,则按这一次的结果继续迭代;若变少或没有变化,则退回上一步,选择等级次高的(a,c)″m,更新M,B′M和B″M,求解对应的优化问题。当迭代次数大于阈值后,停止更新,选择匹配成功路径数最多的结果作为最终匹配结果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6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S4、步骤中,由于Sidelink节点采取SC-FDMA多址方式,因此需要对每条链路分配连续的PRB,为保证数据包在接收端可以正确解码,每个PRB上的SINR都应高于门限,根据数据包需求不同,应为其分配不同的PRB数目以支持其有效传输。
在此基础上,所研究的资源分配问题可被建模如下: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1
s.t.C1: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2
C2: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3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4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5
C3: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6
Ak=1
C4:Ak∈{0,1}
C5: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7
其中,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8
表示第k个数据包需要的PRB数,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9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10
为两个二进制变量,用来表示连续PRB的约束,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11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12
表示第一跳链路和第二跳链路的信干噪比,γth表示信干噪比门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S4、步骤中,约束条件C1表示不同的数据包会被分配不同数目的PRB,C2表示为每个数据包传输所分配的PRBs是连续的,C3保证了数据包的传输质量,C4和C5对二进制变量Ak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13
进行约束。第一跳链路和第二跳链路的信干噪比分别为: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14
Figure RE-FDA00039104071200000715
其中,hk,1和hk,2分别表示数据包k的第一跳链路和第二跳链路上的信道增益,P是设备在每个PRB上的发射功率,hl,k,1和hl,k,2分别表示数据包l第一跳发送节点与数据包k的中继节点之间的信道增益和数据包l第二跳链路上中继节点与数据包k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信道增益,N0表示高斯白噪声的功率。
CN202210694098.XA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 Pending CN1158430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94098.XA CN115843081A (zh)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94098.XA CN115843081A (zh)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3081A true CN115843081A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75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94098.XA Pending CN115843081A (zh) 2022-06-20 2022-06-20 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43081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9528A (zh) * 2016-06-23 2016-09-28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能效优化的认知协作网络联合资源分配方法
CN106993320A (zh) * 2017-03-22 2017-07-28 江苏科技大学 基于多中继多跳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传输路由方法
CN110708736A (zh) * 2019-10-24 2020-01-1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能效中继选择的动态路由方法与系统
CN111225399A (zh) * 2020-02-26 2020-06-02 电子科技大学 无线数能同传协作通信中的一种中继转发和资源分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9528A (zh) * 2016-06-23 2016-09-28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能效优化的认知协作网络联合资源分配方法
CN106993320A (zh) * 2017-03-22 2017-07-28 江苏科技大学 基于多中继多跳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传输路由方法
CN110708736A (zh) * 2019-10-24 2020-01-1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能效中继选择的动态路由方法与系统
CN111225399A (zh) * 2020-02-26 2020-06-02 电子科技大学 无线数能同传协作通信中的一种中继转发和资源分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93939B2 (en) Context-based routing in multi-hop networks
Cheng et al. Joint QoS multicast routing and channel assignment in multiradio multichannel wireless mesh networks using intelligent computational methods
US7469143B2 (en) Model and method for computing performance bounds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Chakraborty Genetic algorithm to solve optimum TDMA transmission schedule in broadcast packet radio networks
Gunasekaran et al. Efficient algorithms to solve broadcast scheduling problem in WiMAX mesh networks
JP2007515906A (ja) マルチホップ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コスト決定
US7280545B1 (en) Complex adaptive rou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nod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945432A (zh) 一种用于无线mesh网络的多速率机会路由方法
CN107343303B (zh) 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对偶分解的路由优化方法
CN110225493A (zh) 基于改进蚁群的d2d路由选择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Gudla et al. A reliable routing mechanism with energy-efficient node selection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N111050375B (zh) 一种无线自组织网络高实时数据广播分发方法
CN115843081A (zh) 一种面向Sidelink标准的联合路由与资源分配方法
CN115134928B (zh) 频段路由优化的无线Mesh网络拥塞控制方法
Mughal et al. Applying game theory to relay resource selection in hybrid-band wireless systems
CN106658647A (zh) 一种基于干扰感知的中继选择算法
CN109714260A (zh) Olsr路由协议中基于ucds算法构建虚拟骨干网的实现方法
Haider et al. Genetic based approach for optimized routing in Maritime Tactical MANETs
CN110856231B (zh) 一种基于多跳网络的多数据流传输方法
CN103607744B (zh) 一种多射频多信道无线网网状网信道感知的机会路由方法
Dai et al. Effective Channel Assignment Based on Dynamic Source Routing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CN101668311A (zh) 移动Ad Hoc网络的路由方法
CN101951641B (zh) 基于分布式空时编码的Ad hoc网络协作中继方法
Abuzanouneh Hybrid multi-objectives genetic algorithms and immigrants scheme for dynamic routing problems in mobile networks
Rahbari Hybrid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in qos routing of wireless mesh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