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26305A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26305A CN115826305A CN202211739616.1A CN202211739616A CN115826305A CN 115826305 A CN115826305 A CN 115826305A CN 202211739616 A CN202211739616 A CN 202211739616A CN 115826305 A CN115826305 A CN 1158263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crystal
- substrate
- display panel
- crystal layer
- electric fie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显示液晶层和调控液晶层;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与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相互垂直;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之间形成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包括:具有透射区和反射区的显示液晶层以及与电压源连接的调控液晶层,电压源被配置为向调控液晶层施加电场,用于在显示面板正常显示时控制调控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以实现液晶显示面板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的相互切换。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高了显示面板在透射模式下的光透过率和显示对比度,改善了显示效果,且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技术由于其显示特性和模组结构的优化,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便携显示器件领域。
传统的背光式液晶显示面板利用液晶显示技术中的透射模式进行显示,而在户外环境光线较亮的情况下,显示对比度较低。因此,产生了半反半透型液晶显示器,即在环境光线较亮时,应用半反半透型液晶显示器的反射区进行显示;在环境光线较暗时,应用半反半透型液晶显示器的透射区进行显示。
然而,现有的半反半透液晶显示器在反射模式下需利用上偏光片和四分之一波片结合的方式,将光线转化为圆偏光,再通过反射时圆偏方向翻转,从而实现反射光透过上偏光片时被全部吸收,形成黑态,与白态形成对比,实现图像显示。在透射模式下,为保证半反半透液晶显示器正常工作,需在下偏光片与液晶层之间同样增加一张四分之一波片。但四分之一波片是针对特定波长而言的,而对特定波长以外的光线,该四分之一波片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四分之一波片,从而导致透射模式下的黑态无法完全关住,使得显示对比度较低。同时,为了减少色偏,还需增加一张二分之一波片。由于现有的半反半透液晶显示器需层叠设置多个波片和偏光片,因此在透射模式下,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的透过率较低,显示对比度较低,存在色偏,显示效果差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在透射模式下背光的透过率,提高显示对比度,改善显示效果并降低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之间形成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
显示液晶层,所述显示液晶层包括透射区和反射区,所述透射区的显示液晶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反射区的显示液晶层的厚度;
调控液晶层,所述调控液晶层设置于所述显示液晶层与所述第二偏光片之间;所述调控液晶层与电压源连接,所述电压源被配置为向所述调控液晶层施加电场,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正常显示时控制所述调控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以实现所述液晶显示面板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的相互切换。
可选地,所述调控液晶层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第一液晶分子;
所述第一液晶分子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液晶分子以水平状态排布,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反射模式。
可选地,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
可选地,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光经过具有预设厚度的所述调控液晶层产生的相位差为四分之一波长。
可选地,在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液晶分子旋转为竖直状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透射模式。
可选地,所述显示液晶层包括:第三基板、第四基板和第二液晶分子;
在未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液晶分子以水平状态排布。
可选地,在所述反射区,所述第三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一侧设置有反射台阶;所述反射台阶包括有机层和金属层;所述有机层设置于所述第三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一侧表面,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所述有机层远离所述第三基板的一侧表面;
所述反射台阶的厚度为所述第三基板与所述第四基板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
可选地,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而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时,各所述像素单元中的所述反射区显示白态;
或者,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且未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时,各所述像素单元中的所述反射区显示黑态。
可选地,在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且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时,各所述像素单元中的所述透射区显示黑态;
或者,在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而未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时,各所述像素单元中的所述透射区显示白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相对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之间设置显示液晶层,且显示液晶层包括透射区和反射区,在显示液晶层与第二偏光片之间设置调控液晶层。当外界环境光较亮时,控制调控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呈水平状态,调控液晶层与第二偏光片配合作用,形成圆偏光片。外界环境光线经调控液晶层在显示液晶层的反射区发生反射,反射光再经调控液晶层射出,可使液晶显示面板以反射模式实现画面显示,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当外界环境光较暗时,控制调控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呈竖直状态。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经显示液晶层和调控液晶层射出,不会在调控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上发生双折射效应,从而可使液晶显示面板以透射模式实现画面显示,且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和显示对比度,改善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通过设置调控液晶层,省去了额外设置的多层波片,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偏光片10、第二偏光片20以及第一偏光片10与第二偏光片20之间形成的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100;像素单元100包括:显示液晶层30和调控液晶层40。
第一偏光片10的吸收轴方向与第二偏光片20的吸收轴方向相互垂直;显示液晶层30包括透射区301和反射区302,透射区301的显示液晶层30的厚度大于反射区302的显示液晶层30的厚度。
调控液晶层40设置于显示液晶层30与第二偏光片20之间;调控液晶层40与电压源连接,电压源被配置为向调控液晶层40施加电场,用于在显示面板正常显示时控制调控液晶层40中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以实现液晶显示面板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的相互切换。
本发明液晶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像素单元100入光侧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能够为像素单元100提供入射光线。
具体地,参加图1和图2,一个完整的液晶显示面板中设置有多个像素单元100,各像素单元100由横纵交叉分布的数据线和扫描线划分形成,每一像素单元100具有相同的结构。在像素单元100相对的两表面设置有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20,背光模组设置在第一偏光片20的入光侧。其中,背光模组在图1和图2中均未示出。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偏光片10与第二偏光片20均为线偏光片,仅可吸收与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相同方向的光线,即与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相同方向的光线可通过偏光片,其他方向的光线均被阻挡。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偏光片20设置在靠近显示液晶层30的出光侧,第一偏光片10的吸收轴方向与第二偏光片20的吸收轴方向相互垂直,第一偏光片10用于将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转换为线偏振光,第二偏光片20用于解析经液晶分子电调制后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度,以使液晶显示面板实现画面显示。
各像素单元100均包括显示液晶层30和调控液晶层40。其中,显示液晶层30中相对设置的两个基板靠近液晶分子的一侧表面,分别设置有透明电极层。示例性地,透明电极层可以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透明电极。其中,一侧基板靠近液晶分子的表面设置的ITO电极层用于接收公共电信号,即COM信号;另一侧基板靠近液晶分子的表面设置的ITO电极层用于接收交流电信号。显示液晶层30用于通过两基板相对的表面设置的透明电极层,接收相应的电信号产生电场,从而控制液晶分子的扭转程度,以使显示面板实现图像显示。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适用于半反半透型液晶显示器,因此,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透射区301和反射区302。其中,透射区301用于在液晶显示面板处于透射模式时进行图像显示,反射区302用于在液晶显示面板处于反射模式时进行图像显示。
当外界环境光较暗时,液晶显示面板处于透射模式,此时需控制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模组发光,提供光源。光线依次透过第一偏光片10、显示液晶层30的透射区301、调控液晶层40和第二偏光片20,从而实现液晶显示面板在外界环境光较暗的情况下可清晰地显示图像。当外界环境光较亮时,液晶显示面板处于反射模式,此时可利用外界环境光作为光源,控制背光模组不发光。外界环境光依次透过第二偏光片20和调控液晶层40,进入显示液晶层30,并在显示液晶层30的反射区302发生反射,反射光经调控液晶层40和第二偏光片20后射出,从而实现液晶显示面板在外界环境光较亮的情况下仍可清晰显示图像,且降低液晶显示面板的功耗。
调控液晶层40是一个可以通过电控制的液晶层,同样地,调控液晶层40包括的两个基板靠近液晶分子的表面也分别设置有透明电极层,与显示液晶层30形成电场的方式相同,在此不作赘述。通过对调控液晶层40中相对设置的两层透明电极层施加电信号,在液晶显示面板处于不同的显示模式时,可控制调控液晶层40中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以在相应显示模式下,来自不同光源的光经过调控液晶层40可实现正常显示,且改善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调控液晶层40中的液晶分子以正性液晶分子为例。如图2所示,在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感光元件检测到外界环境光较亮时,则控制背光模组不发光,由外界环境光作为光源。控制调控液晶层40中的液晶分子呈水平状态,使得调控液晶层40与第二偏光片20配合作用,形成一圆偏光片。外界环境光进入第二偏光片20转换为线偏振光,再进入调控液晶层40转换为圆偏光,并在显示液晶层30的反射区302发生反射,反射光也为圆偏光。圆偏光再次经过第二偏光片20后射出,转换为线偏振光,从而使液晶显示面板在外界环境光较亮的情况下,以反射模式实现图像显示,且降低液晶显示面板的功耗。
在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感光元件检测到外界环境光较暗时,则控制背光模组发光,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光源。控制调控液晶层40中的液晶分子呈竖直状态。此时,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偏光片10和显示液晶层30,进入调控液晶层40后,不会在液晶分子上发生双折射效应。因此,显示液晶层30在透射区301可正常显示相应的画面,具有较高的对比度。并且由于该液晶显示面板仅多加一层调控液晶层40,相比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多层波片,该液晶显示面板在透射模式下的光透过率较高。因此,可减小液晶显示面板的功耗,且显示的画面具有较高的显示亮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相对设置的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20之间设置显示液晶层30,且显示液晶层30包括透射区301和反射区302,在显示液晶层30与第二偏光片20之间设置调控液晶层40。当外界环境光较亮时,控制调控液晶层40中的液晶分子呈水平状态,调控液晶层40与第二偏光片20配合作用,形成圆偏光片。外界环境光线经调控液晶层40在显示液晶层30的反射区302发生反射,反射光再经调控液晶层40射出,可使液晶显示面板以反射模式实现画面显示,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当外界环境光较暗时,控制调控液晶层40中的液晶分子呈竖直状态。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经显示液晶层30和调控液晶层40射出,不会在调控液晶层40中的液晶分子上发生双折射效应,从而可使液晶显示面板以透射模式实现画面显示,且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和显示对比度,改善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通过设置调控液晶层,省去了额外设置的多层波片,从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可选地,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2,调控液晶层40包括:第一基板41、第二基板42和第一液晶分子43。
第一液晶分子43设置于第一基板41与第二基板42之间;在未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的情况下,第一液晶分子43以水平状态排布,液晶显示面板为反射模式。
具体地,调控液晶层40中的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与电压源连接,可根据电信号产生相应的电场,从而控制设置于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之间的第一液晶分子43的排布方向,以使液晶显示面板处于相应的显示模式,实现画面显示。
当外界环境光较亮时,液晶显示面板以环境光作为光源,通过反射模式进行画面显示。此时,控制电压源不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使第一液晶分子43保持水平状态排布。
可选地,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在未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的情况下,第一液晶分子43的配向方向与第二偏光片20的吸收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
具体地,参见图3,双箭头表示第二偏光片20的吸收轴方向,即对于经过第二偏光片20的光线,仅有振动方向与吸收轴方向平行的光线可穿过第二偏光片20,其他振动方向的光线均被阻挡,无法透过第二偏光片20。在未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时,调控液晶层40中的第一液晶分子43沿水平方向排布,即以水平状态排布,并且水平排布的第一液晶分子43并不是在水平面内杂乱分布,而是具有一定配向方向的。由图3可看出,第一液晶分子43的垂直投影的配向方向与第二偏光片20的吸收轴方向之间具有45°夹角,即θ=45°。因此,调控液晶层40与第二偏光片20结合相当于一张圆偏光片,外界环境光线经第二偏光片20后转换为线偏振光,再经过调控液晶层40转换为圆偏振光。由此可见,通过设置调控液晶层40,即可与第二偏光片20共同实现圆偏光片的效果,无需额外设置四分之一波片,从而降低了制备成本。
可选地,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2,在未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的情况下,光经过具有预设厚度d的调控液晶层40产生的相位差为四分之一波长。
具体地,调控液晶层40具有一定的预设厚度d,该预设厚度d与各向异性的第一液晶分子43的折射率Δn的乘积即为光线穿过该调控液晶层40产生的相位差,即相位差Δn·d刚好为四分之一波长,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波长为自然光的波长。调控液晶层40起到四分之一波片的作用,使液晶显示面板在反射模式下正常显示。示例性地,对于自然光波长范围,该调控液晶层40可产生的相位差在100~160nm的范围内。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的特定波长的四分之一波片,调控液晶层40可作为可见光范围内任意波长的光线的四分之一波片。在外界环境光较亮的情况下,液晶显示面板以反射模式进行显示时,外界环境光经过第一液晶分子43呈水平状态的调控液晶层40后,产生四分之一波长的相位差,从而实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且降低显示功耗。
可选地,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的情况下,第一液晶分子43旋转为竖直状态,液晶显示面板为透射模式。
具体地,在外界环境光较暗的情况下,则利用传统的背光模组与显示液晶层30组合的方式,以透射模式实现画面显示。在外界环境光较暗的情况下,无需调控液晶层40对背光模组发出的光进行调控作用,仅需使光线全部透过,即可实现正常显示,并达到提高光透过率,提高显示亮度,降低显示功耗的效果。因此,以第一液晶分子43为正性液晶分子为例,在外界环境光较暗时,电压源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使第一液晶分子43处于竖直状态,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穿过显示液晶层30后,直接穿过调控液晶层40,不会在第一液晶分子43上发生双折射效应,使液晶显示面板以透射模式实现画面显示。
可选地,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2,显示液晶层30包括:第三基板31、第四基板32和第二液晶分子33。
在未对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施加电场的情况下,第二液晶分子33以水平状态排布。
具体地,相应像素单元100通过接收电信号,控制显示液晶层30中的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形成一定的电场,以控制第二液晶分子33由水平状态转换为一定的扭转态,以实现画面显示。
可选地,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2和4,在反射区302,第三基板31远离第一偏光片10的一侧设置有反射台阶34;反射台阶34包括有机层341和金属层342;有机层341设置于第三基板31远离第一偏光片10的一侧表面,金属层342设置于有机层341远离第三基板31的一侧表面;反射台阶34的厚度为第三基板31与第四基板32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即液晶面板中的透射区301的液晶层厚度设置为反射区302的液晶层厚度的两倍,反射台阶34为半个液晶盒厚。
具体地,在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每个像素单元100中,显示液晶层30均包括透射区301和反射区302。其中,在反射区302中,第三基板31远离第一偏光片10的一侧设置有反射台阶34,外界环境光线穿过调控液晶层40后,进入显示液晶层30,并在反射区302中设置的反射台阶34上发生反射。反射台阶34中的有机层341用于控制反射台阶34与第四基板32之间的距离,使光线在反射台阶34处发生反射后产生的反射光具有一定的相位差。示例性地,反射台阶34中有机层341的厚度设置为显示液晶层30厚度的二分之一,从而使反射光具有二分之一波长的奇数倍的相位差,实现正常显示,减小色偏,改善显示效果。反射台阶34中有机层341远离第三基板31一侧的表面设置有金属层342,金属层342用于使光线发生反射。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的金属层342为铝膜层,且该铝膜层为具有一定凹凸的表面粗糙度的金属膜层。
本实施例所述的半反半透型液晶显示面板在进行黑白画面显示时,透射区301、反射区302以及调控液晶层40之间包括多种显示状态,以下实施例将对液晶显示面板可能出现的各种显示状态进行说明。
可选地,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5和图6,在未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而对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施加电场时,各像素单元100中的反射区302显示白态;
或者,在未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且未对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施加电场时,各像素单元100中的反射区302显示黑态。
具体地,当外界环境光较亮时,由环境光作为光源,无需控制背光模组发光,且无需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使第一液晶分子43保持水平状态即可。如图5所示,当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根据电信号产生电场时,第二液晶分子33呈竖直状态。此时,该像素单元100通过反射区302显示白色,即呈现白态。如图6所示,当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根据电信号不产生电场时,第二液晶分子33呈水平状态。此时,该像素单元100通过反射区302显示黑色,即呈现黑态。通过整个液晶显示面板上各像素单元100呈现的黑态和白态形成对比,以实现相应的画面显示。
可选地,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且对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施加电场时,各像素单元100中的透射区301显示黑态;
或者,在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而未对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施加电场时,各像素单元100中的透射区301显示白态。
具体地,当外界环境光较暗时,则需控制背光模组发光,以背光模组发出的光作为光源。控制电压源对第一基板41和第二基板42施加电场,使第一液晶分子43呈竖直状态。因此,背光模组发出的光可直接由调控液晶层40射出而偏振状态不发生改变。如图7所示,当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根据电信号产生电场时,第二液晶分子33呈竖直状态。此时,该像素单元100通过透射区301显示黑色,即呈现黑态。如图8所示,当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根据电信号不产生电场时,第二液晶分子33呈水平状态。此时,该像素单元100通过透射区301显示白色,即呈现白态。通过整个液晶显示面板上各像素单元100呈现的黑态和白态形成对比,从而在外界环境光较暗时也可显示清晰的画面,且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和对比度,改善了显示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车载显示器的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在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之间设置有显示液晶层,显示液晶层包括透射区和反射区。显示液晶层和第二偏光片之间设置有调控液晶层,调控液晶层可通过电压源控制液晶分子的状态。在外界环境光较亮时,控制液晶分子呈水平状态,调控液晶层用作四分之一波片,与第二偏光片结合形成圆偏光片,使液晶显示面板以反射模式实现画面显示。在外界环境光较暗时,控制液晶分子呈竖直状态,调控液晶层对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的偏振状态不作改变,使光线可直接经调控液晶层和第二偏光片射出,液晶显示面板以透射模式实现画面显示。相比于现有技术,由于省去了额外设置的多层四分之一波片和二分之一波片,因此,在液晶显示面板处于透射模式时,提高了光线透过率和显示对比度,改善了显示效果,降低了制备成本。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之间形成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
显示液晶层,所述显示液晶层包括透射区和反射区,所述透射区的显示液晶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反射区的显示液晶层的厚度;
调控液晶层,所述调控液晶层设置于所述显示液晶层与所述第二偏光片之间;所述调控液晶层与电压源连接,所述电压源被配置为向所述调控液晶层施加电场,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正常显示时控制所述调控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排列状态,以实现所述液晶显示面板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的相互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液晶层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第一液晶分子;
所述第一液晶分子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液晶分子以水平状态排布,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反射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光经过具有预设厚度的所述调控液晶层产生的相位差为四分之一波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液晶分子旋转为竖直状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透射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液晶层包括:第三基板、第四基板和第二液晶分子;
在未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液晶分子以水平状态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区,所述第三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一侧设置有反射台阶;所述反射台阶包括有机层和金属层;所述有机层设置于所述第三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偏光片的一侧表面,所述金属层设置于所述有机层远离所述第三基板的一侧表面;
所述反射台阶的厚度为所述第三基板与所述第四基板之间距离的二分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而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时,各所述像素单元中的所述反射区显示白态;
或者,在未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且未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时,各所述像素单元中的所述反射区显示黑态。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且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时,各所述像素单元中的所述透射区显示黑态;
或者,在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施加电场,而未对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施加电场时,各所述像素单元中的所述透射区显示白态。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739616.1A CN115826305A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739616.1A CN115826305A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26305A true CN115826305A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5519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739616.1A Pending CN115826305A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26305A (zh) |
-
2022
- 2022-12-30 CN CN202211739616.1A patent/CN115826305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01501B (zh) | 繞射型液晶顯示器 | |
US7821599B2 (en) | Image display | |
KR101222421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 |
JP2004206064A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US20050219446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05208568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4157454A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0426887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180284539A1 (en) | Transflective lcd | |
US20140092347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03131266A (ja) |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EP2249196B1 (en) |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7633572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 |
CN108227319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7692742B2 (en) |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CN115826305A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04092814A1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3195288A (ja) | 半透過型の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1846840B (zh) | 一种透反式液晶显示器 | |
JP3022477B2 (ja) |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4206065A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219758625U (zh) |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JP2004219553A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JP2004219552A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KR100744393B1 (ko) | 광시야각을 갖는 반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