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7719A - 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07719A CN115807719A CN202211586814.9A CN202211586814A CN115807719A CN 115807719 A CN115807719 A CN 115807719A CN 202211586814 A CN202211586814 A CN 202211586814A CN 115807719 A CN115807719 A CN 1158077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w
- liquid
- temperature
- valve
- liquid coll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8
- 239000003380 propell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MYMOFIZGZYHOMD-UHFFFAOYSA-N Di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O MYMOFIZGZYHOM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435 hydrogen atom Chemical class [H]*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29910001256 stainless stee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5842 Hesper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633 Iberis amar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6 micro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956 nontoxicity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42 thermal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2—Hydrogen storage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及方法,包括低温推进剂贮箱内第一、第二集液通道,集液通道经集液出流器与排液管相连,排液管经三通阀与第一、第二低温截止阀连接;第一低温截止阀与发动机供液或推进剂传输管路连接;第二低温截止阀依次与低温循环泵、回流口连接,回流口与集液出流器形成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回流口和集液通道内的第一、第二换热管首端连接,换热管末端和汇流器连接,汇流器与低温推进剂贮箱顶部排气阀连接;低温推进剂贮箱顶部设有电磁调节阀和安全阀,电磁调节阀与增压气源连接;集液通道靠近低温推进剂贮箱壁面侧安装金属筛网,其余为金属壁面;本发明实现热力学排气装置与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的有机结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温推进剂在轨排气与液体获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低温推进剂因其比冲高、无毒无污染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新一代运载火箭,然而其温度低、沸点低、表面张力小等特殊性也给低温推进剂在轨管理带来诸多挑战,其中低温推进剂在轨安全排气技术及高效液体获取技术直接制约着其长期在轨服务能力。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气液分布不再受到重力作用的显著约束,呈现出分布杂乱、极易受到弱力扰动的特征。常温推进剂系统多采用隔膜式贮箱将气液相进行分隔,从而实现高效的无夹气排液及无夹液排气,以服务于发动机供液需求及贮箱压力安全控制。然而,由于低温推进剂热敏感性强、极易蒸发,隔膜式气液分离方法无法适用于低温推进剂,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气液分离手段,气相有可能覆盖排液口导致夹气排液,严重影响液体传输效率及发动机工作性能;同时,液相也有可能覆盖排气口导致夹液排气,造成推进剂的浪费甚至航天器姿态失稳。
目前,低温上面级发动机在轨重启主要采用主动式正推方法实现气液分离,以满足发动机全液供给的需求,但该方法需要消耗额外能源,并不适用于未来长期、大型的空间任务。因此,研究学者分别提出了热力学排气系统和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来满足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及液体传输的需求。热力学排气系统(Flachbart R,Hastings L,Hedayat A,et al.Thermodynamic vent system performance testing with subcooledliquid methane and gaseous helium pressurant[J].Cryogenics,2008,48(5-6):217-222.)的典型结构主要由循环泵、节流阀、换热器、排气管及喷雾棒组成,通过将一小部分流体(液体或气液两相)节流,经换热器被完全气化后再排出,实现可不依赖气液相重定位的安全排气。网幕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Hartwig J W.Screen channel liquid acquisitiondevice bubble point tests in liquid nitrogen[J].Cryogenics,2016,74:95-105.)的典型结构主要由多根附有金属筛网的集液通道及集液出流器组成,通过金属筛网内大量微米级孔隙依靠表面张力对液体进行获取同时阻隔气体,实现单相液体获取与传输。
目前,热力学排气系统和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仍处于地面实验阶段,并未形成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成熟方案,国内外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推进该技术的在轨飞行验证。然而,采用独立的两套装置分别实现在轨排气和排液,势必会造成附加系统质量大、系统兼容控制复杂等问题。同时,热力学排气装置在流体喷注过程中存在扰乱贮箱内气液分布及温度场分布等问题,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也存在气液分离能力十分有限、热敏感失效风险高等问题。为了加快推动冷低温推进系统在未来大型空间任务中的应用,提高低温推进剂在轨管理技术成熟度,亟需开发一套集成式在轨排气/排液系统,从而提升低温推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及方法,利用热力学排气系统和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实现低温推进剂在轨排气、排液的有效性,通过将热力学排气系统的换热器与液体获取装置的集液通道相结合,在有效降低附加系统质量的同时,将热力学排气系统回收的排气冷量集中应用于传输液体而不影响贮箱内整场的两相与温度分布,集液通道在冷量输入下也能够有效降低因漏热引起的失效风险,从而提升低温推进系统长期在轨的工作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包括低温推进剂贮箱1内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第一集液通道2a与第二集液通道2b通过集液出流器4与排液管5相连,排液管5布置有低温液体流量计6和温度传感器7,排液管5通过三通阀8与第一低温截止阀9、第二低温截止阀10相连接;第一低温截止阀9与发动机供液管路或推进剂传输管路相连接;第二低温截止阀10依次与低温循环泵11、节流阀12、回流口13相连接,回流口13与集液出流器4形成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回流口13和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内部设置的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首端连接,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的末端装有第一止回阀15a、第二止回阀15b,并和汇流器16相连接,汇流器16与低温推进剂贮箱1顶部排气阀19相连接;低温推进剂贮箱1顶部设有电磁调节阀17、压力传感器18和安全阀20,电磁调节阀17与增压气源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布置于靠近低温推进剂贮箱1壁面位置,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靠近低温推进剂贮箱1壁面侧安装一层金属筛网3,其余三侧壁面为金属壁面。
所述的金属筛网3由微米级直径的金属丝编织而成,具有多孔介质结构特征,内含有微米级流动孔隙,通过表面张力作用实现气液分离与液体获取。
所述的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截面形状为矩形,采用不锈钢、钛合金等材料;通道数量与长度根据任务需求布置。
所述的低温推进剂贮箱1应用于液氢、液氧、液甲烷的工质,外壁面包裹有绝热结构,连接管道均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包裹绝热或堆积绝热的形式进行热防护处理。
所述的节流阀12为焦耳-汤姆逊阀,结合转化温度与转化曲线进行节流工况设计,确保低温推进剂节流过程始终具有制冷效应。
所述的第一换热管14a和第二换热管14b采用圆形盘管式结构、异形管或其他布置结构形式,材料采用铝合金或铜。
所述的安全阀20为低温安全角阀,当低温推进剂贮箱1内压力超过安全压力上限后,安全阀20开启。
利用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三种工作模式:
第一种工作模式,不排气/排液的单相液体获取传输模式: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集液出流器4组成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结合电磁调节阀17、压力传感器18、排液管5、三通阀8与第一低温截止阀9完成向发动机或推进剂受注箱的全液传输;关闭第二低温截止阀10与排气阀19,监测压力传感器18数据,若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满足排液压力需求,则打开第一低温截止阀9,若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低于排液压力需求,先打开电磁调节阀17进行增压,待压力传感器18数据达到排液压力需求时,再打开第一低温截止阀9;单相液体沿金属筛网3进入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而气体被金属筛网3阻隔,单相液体沿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流动并汇集于集液出流器4,经排液管5、三通阀8与第一低温截止阀9向发动机或推进剂受注箱进行单相液体推进剂传输,传输液体的流量和温度通过低温液体流量计6和温度传感器7监测;
第二种工作模式,排气/不排液的热力学排气模式: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集液出流器4、排液管5、三通阀8、第二低温截止阀10、低温液体循环泵11、节流阀12、回流口13、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第一止回阀15a、第二止回阀15b、汇流器16、压力传感器18和排气阀19组成热力学排气装置,实现不依赖于气液分布的单相气体排放控压;当压力传感器18测得的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高于存储压力上限时,关闭第一低温截止阀9、电磁调节阀17,打开第二低温截止阀10和低温液体循环泵11,低温推进剂由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进入集液出流器4并由排液管5排出,经三通阀8和第二低温截止阀10进入低温液体循环泵11,循环流体经节流阀12转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流体,经回流口13返回低温推进剂贮箱1;回流口13内低温流体与集液出流器4内较高温流体进行换热,回流口13分流为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分别与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组成逆流式套管换热器结构,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内低温流体与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内较高温流体持续换热并逐渐升温气化,在第一换热管14a和第二换热管14b出口处完全气化,以单相气体形式汇集于汇流器16,经排气阀19完成单相气体排放;当压力传感器18测得的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降低至安全存储压力范围时,关闭第二低温截止阀10和低温液体循环泵11,热力学排气装置停止工作;
第三种工作模式,排气/排液协同模式:同时按第二种工作模式和第一种工作模式开始热力学排气装置和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实现排气和排液过程的同时进行;在第二种工作模式基础上,同时打开第一低温截止阀9实现向发动机或推进剂受注箱的全液传输,经过第一低温截止阀9的传输流量由低温推进剂贮箱1与受注端之间压差决定,经过第二低温截止阀10的热力学排气装置循环流量由低温液体循环泵11的功率决定;通过调节低温液体循环泵11功率增加热力学排气装置循环流量,降低经过与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换热后的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内流体温度;若低温推进剂贮箱1内压力不满足供液需求,打开电磁调节阀17进行增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将传统的热力学排气装置和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进行结构上的有机结合,显著降低了附加系统质量,也降低了附加系统部件及相应的加工、安装和维护成本;将传统的热力学排气装置中独立的套管式换热器改进为基于液体获取装置集液通道的套管式换热器,一方面,利用集液通道的管路结构作为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减少了原有热力学排气装置的套管式换热器外管结构;另一方面,传统的热力学排气装置循环流量较大,循环主流通过套管式换热器外管降温后经喷雾棒返回低温贮箱。本发明减少了返回贮箱的循环回路,减少了喷雾棒结构,且低温液体循环泵流量需求小,循环泵的尺寸及重量随之减小,相应研制及加工成本也将显著降低。
2、本发明将热力学排气装置的内管布置于集液通道内,节流后的低温低压流体通过内管与集液通道内液体进行换热,能够对集液通道内单相液体进行持续冷却降温,即热力学排气装置通过节流获得的排气冷量可以集中传输给集液通道内待传输的单相液体,而非通过喷雾棒广泛传输至整个低温贮箱空间,提高了冷量利用效率。受到持续冷却的集液通道内液体具有更高的低温推进剂品质,较传统的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具有更强的漏热抵御能力,发生气化的失效风险降低,从而可以满足更多变的任务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1,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包括低温推进剂贮箱1内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第一集液通道2a与第二集液通道2b通过集液出流器4与排液管5相连,排液管5布置有低温液体流量计6和温度传感器7,排液管5通过三通阀8与第一低温截止阀9、第二低温截止阀10相连接;第一低温截止阀9与发动机供液管路或推进剂传输管路相连接;第二低温截止阀10依次与低温循环泵11、节流阀12、回流口13相连接,循环流体通过回流口13返回低温推进剂贮箱1,回流口13与集液出流器4形成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回流口13和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内部设置的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首端连接,循环流体沿第一换热管14a和第二换热管14b进行流动与换热;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的末端装有第一止回阀15a、第二止回阀15b,并和汇流器16相连接,汇流器16与低温推进剂贮箱1顶部排气阀19相连接;低温推进剂贮箱1顶部设有电磁调节阀17、压力传感器18和安全阀20,电磁调节阀17与增压气源相连接。
所述的低温推进剂贮箱1应用于液氢、液氧、液甲烷等工质,外壁面包裹有设计合理的绝热结构,连接管道均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包裹绝热或堆积绝热等形式进行热防护处理。
参照图1,所述的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布置于靠近低温推进剂贮箱1壁面位置,截面形状为矩形,采用不锈钢、钛合金等材料;通道数量与长度可根据任务需求布置,本实施例沿低温推进剂贮箱1高度方向布置2根,以第二集液通道2b为例,第二集液通道2b靠近低温推进剂贮箱1壁面侧安装一层金属筛网3,其余三侧壁面为金属壁面;金属筛网3由微米级直径的金属丝编织而成,具有多孔介质结构特征,内含有大量微米级流动孔隙,能够通过表面张力作用实现气液分离与液体获取。
所述节流阀12为焦耳-汤姆逊阀,应结合转化温度与转化曲线进行节流工况设计,确保低温推进剂节流过程始终具有制冷效应。
所述的第一换热管14a和第二换热管14b采用圆形盘管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异形管或其他布置结构形式,材料采用铝合金或铜。
所述的安全阀20为低温安全角阀,当低温推进剂贮箱1内压力超过安全压力上限后,安全阀20开启。
利用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三种工作模式:
第一种工作模式,不排气/排液的单相液体获取传输模式: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集液出流器4组成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结合电磁调节阀17、压力传感器18、排液管5、三通阀8与第一低温截止阀9完成向发动机或推进剂受注箱的全液传输;关闭第二低温截止阀10与排气阀19,监测压力传感器18数据,若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满足排液压力需求,则打开第一低温截止阀9,若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低于排液压力需求,先打开电磁调节阀17进行增压,待压力传感器18数据达到排液压力需求时,再打开第一低温截止阀9,由于低温推进剂贮箱1与受注端之间存在的压差,单相液体沿金属筛网3进入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而气体在表面张力作用下被金属筛网3阻隔;单相液体沿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流动并汇集于集液出流器4,经排液管5、三通阀8与第一低温截止阀9向发动机或推进剂受注箱进行单相液体推进剂传输,传输液体的流量和温度通过低温液体流量计6和温度传感器7监测;
第二种工作模式,排气/不排液的热力学排气模式: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集液出流器4、排液管5、三通阀8、第二低温截止阀10、低温液体循环泵11、节流阀12、回流口13、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第一止回阀15a、第二止回阀15b、汇流器16、压力传感器18和排气阀19组成热力学排气装置,实现不依赖于气液分布的单相气体排放控压;当压力传感器18测得的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高于存储压力上限时,关闭第一低温截止阀9、电磁调节阀17,打开第二低温截止阀10和低温液体循环泵11,在低温液体循环泵11的抽吸作用下,低温推进剂由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进入集液出流器4并由排液管5排出,经三通阀8和第二低温截止阀10进入低温液体循环泵11,循环流体经节流阀12转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流体,经回流口13返回低温推进剂贮箱1;回流口13内低温流体与集液出流器4内较高温流体进行换热;回流口13分流为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分别与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组成逆流式套管换热器结构,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内低温流体与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内较高温流体持续换热并逐渐升温气化,在第一换热管14a和第二换热管14b出口处完全气化,以单相气体形式汇集于汇流器16,经排气阀19完成单相气体排放;第一止回阀15a、第二止回阀15b可以防止多根换热管之间的回流干扰,保障排气过程的顺利进行;当压力传感器18测得的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降低至安全存储压力范围时,关闭第二低温截止阀10和低温液体循环泵11,热力学排气装置停止工作;
第三种工作模式,排气/排液协同模式:工作过程近似于第一种工作模式和第二种工作模式的结合,同时按第二种工作模式和第一种模式开始热力学排气装置和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可以实现排气和排液过程的同时进行;在第二种工作模式基础上,同时打开第一低温截止阀9实现向发动机或推进剂受注箱的全液传输,经过第一低温截止阀9的传输流量由低温推进剂贮箱1与受注端之间压差决定,经过第二低温截止阀10的热力学排气装置循环流量由低温液体循环泵11的功率决定;通过调节低温液体循环泵11功率适当增加热力学排气装置循环流量,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经过与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换热后的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内流体温度;若低温推进剂贮箱1内压力不满足供液需求,可以打开电磁调节阀17进行增压。
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发明不受上述事例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低温推进剂贮箱(1)内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第一集液通道(2a)与第二集液通道(2b)通过集液出流器(4)与排液管(5)相连,排液管(5)布置有低温液体流量计(6)和温度传感器(7),排液管(5)通过三通阀(8)与第一低温截止阀(9)、第二低温截止阀(10)相连接;第一低温截止阀(9)与发动机供液管路或推进剂传输管路相连接;第二低温截止阀(10)依次与低温循环泵(11)、节流阀(12)、回流口(13)相连接,回流口(13)与集液出流器(4)形成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回流口(13)和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内部设置的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首端连接,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的末端装有第一止回阀(15a)、第二止回阀(15b),并和汇流器(16)相连接,汇流器(16)与低温推进剂贮箱(1)顶部排气阀(19)相连接;低温推进剂贮箱(1)顶部设有电磁调节阀(17)、压力传感器(18)和安全阀(20),电磁调节阀(17)与增压气源相连接;
所述的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布置于靠近低温推进剂贮箱(1)壁面位置,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靠近低温推进剂贮箱(1)壁面侧安装一层金属筛网(3),其余三侧壁面为金属壁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筛网(3)由微米级直径的金属丝编织而成,具有多孔介质结构特征,内含有微米级流动孔隙,通过表面张力作用实现气液分离与液体获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截面形状为矩形,采用不锈钢、钛合金材料;通道数量与长度根据任务需求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推进剂贮箱(1)应用于液氢、液氧、液甲烷的工质,外壁面包裹有绝热结构,连接管道均采用高真空多层绝热、包裹绝热或堆积绝热的形式进行热防护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流阀(12)为焦耳-汤姆逊阀,结合转化温度与转化曲线进行节流工况设计,确保低温推进剂节流过程始终具有制冷效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换热管(14a)和第二换热管(14b)采用圆形盘管式结构、异形管或其他布置结构形式,材料采用铝合金或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阀(20)为低温安全角阀,当低温推进剂贮箱1内压力超过安全压力上限后,安全阀(20)开启。
8.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三种工作模式:
第一种工作模式,不排气/排液的单相液体获取传输模式: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集液出流器(4)组成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结合电磁调节阀(17)、压力传感器(18)、排液管(5)、三通阀(8)与第一低温截止阀(9)完成向发动机或推进剂受注箱的全液传输;关闭第二低温截止阀(10)与排气阀(19),监测压力传感器(18)数据,若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满足排液压力需求,则打开第一低温截止阀(9),若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低于排液压力需求,先打开电磁调节阀(17)进行增压,待压力传感器(18)数据达到排液压力需求时,再打开第一低温截止阀(9);单相液体沿金属筛网(3)进入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而气体被金属筛网(3)阻隔,单相液体沿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流动并汇集于集液出流器(4),经排液管(5)、三通阀(8)与第一低温截止阀(9)向发动机或推进剂受注箱进行单相液体推进剂传输,传输液体的流量和温度通过低温液体流量计(6)和温度传感器(7)监测;
第二种工作模式,排气/不排液的热力学排气模式: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集液出流器(4)、排液管(5)、三通阀(8)、第二低温截止阀(10)、低温液体循环泵(11)、节流阀(12)、回流口(13)、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第一止回阀(15a)、第二止回阀(15b)、汇流器(16)、压力传感器(18)和排气阀(19)组成热力学排气装置,实现不依赖于气液分布的单相气体排放控压;当压力传感器(18)测得的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高于存储压力上限时,关闭第一低温截止阀(9)、电磁调节阀(17),打开第二低温截止阀(10)和低温液体循环泵(11),低温推进剂由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进入集液出流器(4)并由排液管(5)排出,经三通阀(8)和第二低温截止阀(10)进入低温液体循环泵(11),循环流体经节流阀(12)转化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流体,经回流口(13)返回低温推进剂贮箱(1);回流口(13)内低温流体与集液出流器(4)内较高温流体进行换热,回流口(13)分流为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分别与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组成逆流式套管换热器结构,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内低温流体与第一集液通道(2a)、第二集液通道(2b)内较高温流体持续换热并逐渐升温气化,在第一换热管(14a)和第二换热管(14b)出口处完全气化,以单相气体形式汇集于汇流器(16),经排气阀(19)完成单相气体排放;当压力传感器(18)测得的低温推进剂贮箱(1)压力降低至安全存储压力范围时,关闭第二低温截止阀(10)和低温液体循环泵(11),热力学排气装置停止工作;
第三种工作模式,排气/排液协同模式:同时按第二种工作模式和第一种工作模式开始热力学排气装置和筛网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实现排气和排液过程的同时进行;在第二种工作模式基础上,同时打开第一低温截止阀(9)实现向发动机或推进剂受注箱的全液传输,经过第一低温截止阀(9)的传输流量由低温推进剂贮箱(1)与受注端之间压差决定,经过第二低温截止阀(10)的热力学排气装置循环流量由低温液体循环泵(11)的功率决定;通过调节低温液体循环泵(11)功率增加热力学排气装置循环流量,降低经过与第一换热管(14a)、第二换热管(14b)换热后的第一集液通道(2a)和第二集液通道(2b)内流体温度;若低温推进剂贮箱()1内压力不满足供液需求,打开电磁调节阀(17)进行增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86814.9A CN115807719B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86814.9A CN115807719B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07719A true CN115807719A (zh) | 2023-03-17 |
CN115807719B CN115807719B (zh) | 2024-06-04 |
Family
ID=85485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86814.9A Active CN115807719B (zh) | 2022-12-09 | 2022-12-09 | 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07719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1808A (en) * | 1998-05-29 | 2000-08-15 | Orbital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Cryogenic solid hybrid rocket engine and method of propelling a rocket |
US20150354503A1 (en) * | 2013-01-11 | 2015-12-10 | Snecma |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feeding a rocket engine |
CN106762226A (zh) * | 2016-12-01 | 2017-05-31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适用于低温推进剂长期在轨贮存的蒸发量主动控制方法 |
CN110469429A (zh) * | 2019-08-28 | 2019-11-19 |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一种低温流体冷却管理装置 |
CN110566370A (zh) * | 2019-08-28 | 2019-12-13 |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一种微重力环境小流量预冷系统 |
CN114635810A (zh) * | 2022-03-28 | 2022-06-17 | 上海交通大学 | 适用于复杂过载的低温推进剂在轨管理装置 |
-
2022
- 2022-12-09 CN CN202211586814.9A patent/CN1158077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01808A (en) * | 1998-05-29 | 2000-08-15 | Orbital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Cryogenic solid hybrid rocket engine and method of propelling a rocket |
US20150354503A1 (en) * | 2013-01-11 | 2015-12-10 | Snecma |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feeding a rocket engine |
CN106762226A (zh) * | 2016-12-01 | 2017-05-31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适用于低温推进剂长期在轨贮存的蒸发量主动控制方法 |
CN110469429A (zh) * | 2019-08-28 | 2019-11-19 |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一种低温流体冷却管理装置 |
CN110566370A (zh) * | 2019-08-28 | 2019-12-13 |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一种微重力环境小流量预冷系统 |
CN114635810A (zh) * | 2022-03-28 | 2022-06-17 | 上海交通大学 | 适用于复杂过载的低温推进剂在轨管理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07719B (zh) | 2024-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62226B (zh) | 适用于低温推进剂长期在轨贮存的蒸发量主动控制方法 | |
CN109733644B (zh) | 一种低温推进剂空间在轨挤压分离的热力学排气系统 | |
CN107726040B (zh) | 一种带有控压装置的低温推进剂储罐 | |
CN110849012B (zh) | 一种二氧化碳热电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550779B (zh) | 一种低温推进剂热力学排气系统地面集成试验装置及方法 | |
CN112665209A (zh) | 一种温度精准响应的热力学排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853832A (zh) | 一种超导电缆冷却系统 | |
CN116045262A (zh) | 一种产生工业蒸汽的高压储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4370391A (zh) | 一种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 |
US3607636A (en) | Nuclear power station with co cooling system | |
CN115807719B (zh) | 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排液协同系统及方法 | |
CN115076592B (zh) | 一种液氢储罐bog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液氢储罐 | |
CN105275662A (zh) | 一种适用于航空航天发动机的闭式循环系统 | |
CN115419822A (zh) | 利用仲正氢转化冷量的液氢储运型加氢站氢气加注系统 | |
CN111305922B (zh) |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 | |
CN114348302B (zh) | 一种基于涡流管的液氢贮箱空间排气冷量利用系统 | |
CN110966815A (zh) | Lng的高效蓄冷装置 | |
CN114701669B (zh) | 一种低温推进剂贮箱热力学排气系统 | |
CN113048392A (zh) | 一种长距离液氦输送储槽压力调控装置 | |
Yeom et al. | Design of cryogenic systems for 154 kV HTS power cable | |
CN110671832A (zh) | 一种涡流管制冷的工作方法 | |
CN211372848U (zh) | Lng的高效蓄冷装置 | |
CN221548416U (zh) | 一种低温高压氢无损加注系统 | |
CN117628397A (zh) | 一种基于回热式集液器的轻量化推进剂贮箱在轨排气装置 | |
CN113757553B (zh) | 一种空间低温贮箱排气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