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97582A - 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97582A CN115797582A CN202211502381.4A CN202211502381A CN115797582A CN 115797582 A CN115797582 A CN 115797582A CN 202211502381 A CN202211502381 A CN 202211502381A CN 115797582 A CN115797582 A CN 1157975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el
- dimensional
- space
- target
- object mod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其中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包括: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基于区域属性确定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为目标区域分割得到的对象格子确定对应的对象类型,使得在生成多维对象模型时,可基于对象类型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减少了人为设置的环节,实现自动化生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本申请同时涉及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一种计算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建模技术层出不穷,但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建模的效率较低。
在利用建模技术构建多维空间城市模型时,通常需要人工一点点移动和摆放每个建筑模型,然后再对多个建筑模型进行相互搭配拼接,从而得到完整的多维城市模型,但是随着人们对于多维空间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手工摆放建筑模型无法满足当下需求,亟需一种自动化的多维对象模型的生成方法,以满足对于规模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本申请同时涉及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一种计算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包括:
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根据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
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
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
分割模块,被配置为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
设置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实现上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提供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本申请一实施例基于区域属性确定出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为目标区域分割得到的对象格子确定对应的对象类型,也即通过区域属性和对应的目标区域确定出对象格子的对象类型,使得后续在生成多维对象模型时,可基于对象类型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减少了人为设置的环节,实现自动化生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空间城市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系统架构下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4a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中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过程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中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中的支路道路类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空白的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目标多维空白空间城市模型;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支路线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城市平面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类似地,第二也可以被称为第一。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首先,对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的名词术语进行解释。
多维空间:是指由3条、4条或者更多条维度组成的空间,多维空间定义“维”是一种度量,在三维空间坐标上,加上时间、时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时空。
数字内容创作软件(DCC,Digital Content Creation):范围包括二维/三维动画、音频/视频编辑合成、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VD,Digital Video Disc)创作、动态/互动内容创作、图像编辑等。
点焊接:是指把两个以上相近的点合并成一个点,比如将多个圆形线条,在垂直于圆形线条对应的圆面的方向,通过点焊接的方式,可获得一个圆柱的侧面。
UV展开:创建UV贴图的过程,是将多维模型展开成二维平面图形的过程,U和V指的是2D空间的水平轴和垂直轴。
游戏引擎:是指一些已编写好的可编辑电脑游戏系统或者一些交互式实时图像应用程式的核心组件,比如Unity引擎。
Mesh:是指网、网格、网状物,在本申请中可以是指目标区域、主干道路区域、支路区域以及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后得到的对象格子,具体的使用场景不同,Mesh所指代的内容不同。
在游戏制作中,设计城市或者村庄等人文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城市场景中通常会有道路、建筑、停车场、绿化带与周边一些配套设置等等。而传统的城市制作方法为手工摆放、拼接模型,模型设计人员在DCC软件提前做好模型,导入游戏引擎,场景工作人员通过人工的方法移动和摆放每一个模型,同时还需要使得各个模型相互搭配、拼接,从而形成城市。
传统的城市设计通常是局部化的设计方法,即先在地形某处摆放一部分道路模型,然后再摆放这部分道路附近的建筑与周边配套设置,这种看到哪儿做到哪儿的局部化城市设计方法很容易使得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出现不匹配的问题,若想让模块与模块间过渡流畅,通常需要场景设计人员有良好的整体美感把控能力。
而且这种通过手工的摆放方法经常需要对某些模型进行位置调整,换一个场景设计又得重新摆放模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迭代起来也比较麻烦。进一步地,随着游戏场景的规模越来越大,手工摆放模型生成城市已经满足不了当下的需求。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维空间城市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简单的二维空间城市模型的生成可以是先建立一个城市地基面片网格,网格的长宽基于定义的城市的长度和宽度,将网格线定义为道路线,根据预设的道路宽度,扩宽该道路线,并将该道路线与地基面片网格中的区域部分进行分组,分为道路组和城市组,其中,道路组包括多条道路,城市组包括多个城市格子。针对城市组,对城市组中的每个网格采用二分法进行分割,生成更多的小网格,得到分割后的城市组,根据生成的小网格的长度和宽度与模型库中的各种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定义各小网格对应的建筑,比如医院、学校、住宅楼、车站、绿化带与停车场等。针对道路组网格,定义道路的车道数、车道转弯标志、限速标志等。将处理后的城市组和道路组进行合并,在合并处添加马路牙子、护栏、红绿灯等配套设施。将城市组、道路组、配套设置进行合并,共同构成二维空间城市模型。
基于上述二维空间城市模型的生成方法,进一步提供了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生成方法,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基于区域属性确定出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为目标区域分割得到的对象格子确定对应的对象类型,也即通过区域属性和对应的目标区域确定出对象格子的对象类型,使得后续在生成多维对象模型时,可基于对象类型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减少了人为设置的环节,实现自动化地生成多维对象模型。
在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本申请同时涉及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一种计算设备,以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下面的实施例中逐一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一般由服务端执行,但是,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客户端也可以与服务端具有相似的功能,从而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在其他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还可以是由客户端与服务端合作执行。以合作执行为例进行说明,见下述图2: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系统架构下的交互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客户端和服务端;
客户端,用于向服务端提供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服务端,用于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具体的,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基于区域属性确定出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为目标区域分割得到的对象格子确定对应的对象类型,也即通过区域属性和对应的目标区域确定出对象格子的对象类型,使得后续在生成多维对象模型时,可基于对象类型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减少了人为设置的环节,实现自动化生成。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2: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用户有构建多维对象模型的需求时,需要预先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可以是人工通过客户端发送到服务端的,也可以是服务端从存储库中获取的。
具体地,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是指形状白盒的多维空间的模型,比如,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所构成的三维对象模型。形状白盒是指一个模型只拥有初始的空白立体形状,没有色彩、填充等信息。在需要建造多维空间城市模型时,该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可以是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在需要建造多维空间楼房内部模型时,该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可以是初始多维空间楼房内部模型,还可以是虚拟空间、厂房内部与次元空间等。
实际应用中,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的生成方式有很多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程序化的生成所需要的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由二维的线条或者平面经过复制位移,拼接得到一个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2,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获取二维空间的外轮廓线;
对所述外轮廓线进行复制,并沿着外轮廓线的中心轴线方向,对复制得到的多条外轮廓线进行位移;
根据位移后的多条外轮廓线,生成外轮廓面;
按照预设厚度,沿所述外轮廓面的法线方向,增加所述外轮廓面的厚度,获得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具体地,二维空间是指仅由长度和宽度(在几何学中为X轴和Y轴)两个要素所组成的平面空间,比如可以是圆形、多边形等。外轮廓线,又叫“外部线条”,是指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之间、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分界线。二维空间的外轮廓线是指二维的图形与背景或者二维的图形与另一个图形之间的分界线,比如,二维空间是一个圆面,则外轮廓线是该圆面与圆面外面的图形之间的分界线,即该圆面的外周线,形状是圆形。中心轴线一般是指把平面或立体分成对称部分的直线。外轮廓线的中心轴线方向是指位于外轮廓线的中心,且垂直于外轮廓线所在的平面方向,比如,外轮廓线是一个圆面的外周线,外轮廓线的中心轴线方向就是以该圆心为起点,且垂直于平面的方向。预设厚度是指预先设置的厚度,用以对城市模型地基的厚度进行设置,比如可以是10米、50米等。法线方向是指垂直于外轮廓面的方向,也即增加外轮廓面预设厚度的方向。
参见图4a,图4a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中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过程示意图。示例性地,存在一个二维空间是一个圆面,则外轮廓线是该圆面与圆面外面的图形之间的分界线,即该圆面的外周线,形状是圆形。复制该圆形,并按照以该圆心为起点,且垂直于平面的方向进行位移,焊接该些位移后的多个圆形中近距离的点,然后沿外轮廓面的法线方向,按照预设厚度10米,增加外轮廓面的厚度。
实际应用中,可以是人工选择二维空间,并预先设置地基的厚度之后,由DCC软件,根据人工选定的二维空间,获取外轮廓线,对外轮廓线进行复制,并沿着外轮廓线的中心轴线方向,对复制得到的多条外轮廓线进行位移,并根据位移后的多条外轮廓线生成外轮廓面,按照预设厚度,沿外轮廓面的法线方向,增加外轮廓面的厚度,即可自动化地获得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根据位移后的多条外轮廓线,生成外轮廓面,具体是将原外轮廓线与一条位移后的外轮廓线的近距离点进行连接,以使两条外轮廓线合并成功,依次的,将合并成功的两条外轮廓线与其他外轮廓线进行连接,直至位移后的多条外轮廓线与原外轮廓线连接成功,生成外轮廓面。
可选地,两条外轮廓线之间的连接可以是使用焊接的技术进行连接,也可以是直接进行粘贴,以使生成的外轮廓面与地面一般紧密且厚实。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对获取的二维空间的外轮廓线进行复制,得到多条外轮廓线,并沿着外轮廓线的中心轴方向,位移多条外轮廓线生成外轮廓面,并按照预设厚度,沿外轮廓面的法线方向,增加外轮廓面的厚度,使得生成的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是基于简单的二维空间的外轮廓线与预设厚度经过处理得到,实现了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的自动化生成。
步骤304:根据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
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用户有构建多维对象模型的需求时,获取到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之后,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
具体地,区域属性是指表征区域的特征的属性,比如,区域属性可以是标识,用以标识区域的类型,在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为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时,标识可以是用以标识区域是道路、建筑、绿化带、停车场等等;比如,区域属性可以是区域的长宽,比如,区域A的区域属性是3*5米。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在城市场景中是指在建筑层级类型不同的空间对象模型,比如,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可以是医院、学校、办公楼、住宅楼等的空间对象模型。
实际应用中,根据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的实现方式有多种,本申请在此不作任何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人工预先通过客户端在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绘制线条,并将绘制好线条的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发送至服务端,由服务端将该线条按照预定义的宽度进行扩大,即可获得该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的多个区域,且多个区域根据线条,确定出各自对应的区域属性,以使后续基于区域属性,确定出目标区域。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是服务端在接收到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之后,通过游戏引擎,按照预设的划分方式进行划分,得到划分痕迹(线条)和区块,将该划分痕迹按照预定义的宽度进行扩大,即可获得该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的多个区域,且多个区域根据线条,确定出各自对应的区域属性,以使后续基于区域属性,确定出目标区域。
在该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绘制线条,其实也是用线条将该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划分为多个区域,比如,以一个圆柱的侧面作为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在该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上绘制圆形形状的线条,则绘制一个线条,该圆柱的侧面就会生成三个区域:线条、线条一侧的区域、线条另一侧的区域等。
可选地,人工通过前端在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上绘制线条的方式有很多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直接在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上进行绘制线条;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将该初始多维对象模型进行展开,获得初始多维对象模型的平面图,并在该平面图上绘制线条,然后再进行扩宽。
可选地,在将该初始多维对象模型通过线条划分出多个区域之后,可以人为的通过前端裁剪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多余的部分,可以是随机裁剪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预先设定多维对象模型的面积或者体积,在该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大于预设面积或体积时进行剪裁,具体使用情况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具体可以是根据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当区域属性为标签时,直接根据标签查找目标区域所对应的标签,并将标签对应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当区域属性为区域的长宽等数据时,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区域长宽阈值与各区域的区域属性进行匹配,进而匹配得到符合标准区域长宽阈值的区域,该匹配得到的区域即为目标区域。
参见图4b,图4b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中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示意图。
示例性地,当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为空白的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时,是竖直的圆柱的侧面,在该圆柱的侧面上画3条平行于水平面的两条圆形道路线条,得到5个区域,当区域属性为标签时,从上到下依次是建筑区域1、道路线条1、建筑区域2、道路线条2、建筑区域3,将区域1、区域2和区域3确定为目标区域,用以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城市对象模型,比如医院、学校、住宅区等。
步骤306: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
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用户有构建多维对象模型的需求时,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并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
具体地,分割是指将各目标区域分别进行划分,得到多个对象格子,比如对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的建筑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更小的建筑区域。格子属性是指表征对象格子的特征的属性,比如可以是对象格子的标签,也可以是对象格子的长宽与位置。对象类型是指需要在该对象格子设置的空间对象模型的类型,比如,在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为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时,空间对象模型的类型可以是医院、学校、办公楼等;在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为初始多维空间楼房内部模型时,空间对象模型的类型可以是器械、衣服、工具等。
可选地,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的方式有很多种,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预先排布好哪一特殊部分需要放置什么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对该区域进行重点分割,其他区域随机分割,比如可以是把医院和学校放置于道路旁边,且长宽处于800米*1500米左右,其他区域可以采用二分法,利用随机分割种子进行分割;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预先设计出某区域被分割后的对象格子的长宽以及所需要放置的空间对象模型的类型,按照预设方案进行分割即可。
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具体是当格子属性为标签时,直接根据标签确定出该些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当格子属性为长宽和位置时,将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与预设类型库进行匹配,预设类型库里存放有各种类型空间对象模型的长宽以及所设置的位置,基于匹配的结果,确定出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6中的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采用二分法,利用随机分割种子,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
具体地,二分法(Bisection method)是指一分为二的方法,具体是采用不同的分割种子进行分割,分割种子的大小决定二分法分割时的分割位置,比如,目标区域大小为1*1,分割种子为四分之一,则利用该分割种子进行二分法分割,得到的两个对象格子大小分别为1*0.25和1*0.75。
可选地,采用二分法,利用随机分割种子,对目标分割区域进行分割,具体是遍历该目标区域,然后采用二分法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可以是采用二分法只对该目标区域分别分割一次,也可以是分割了一次之后,判断出长宽不符合预设范围后,进行二次分割,直至分割出多个符合预设范围的对象格子。
可选地,随机分割种子的设置方式,可以是根据预先设计的排布方案,进行设置分割种子的随机的数值有哪些,出现的比例是多少,其中预先设计的排布方案是指预先确定好多个目标区域总共放置医院的比例、学校的比例、公园的比例等等,比如,医院出现的比例是10%、学校出现的比例是15%时,随机分割种子的数值A对应医院的比例是10%,利用随机分割种子分割10次,其中有一次的随机分割种子的数值为A。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采用二分法,利用随机分割种子,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基于随机分割种子分割出来的多个对象格子的长宽不同,以便于后续为多个对象格子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地生成多维对象模型。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6中的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获得多个格子;
识别各格子的尺寸数据是否超过预设尺寸范围;
针对尺寸数据超过所述预设尺寸范围的第一格子,对所述第一格子继续进行分割,直至分割得到尺寸数据小于所述预设尺寸范围的对象格子。
具体地,预设尺寸范围是指预先设置的对象格子的范围,包括长和宽。
可选地,预设尺寸范围的设置可以是根据各种空间对象模型的类型所设置,比如,在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场景下,各种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中公园的尺寸最大,公园尺寸范围为长度大于500、小于800米,绿化带的尺寸最小,绿化带尺寸范围为长度和宽度均大于1米、小于3米,则可以设定预设尺寸范围为长度小于800米,宽度大于1米。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按照长度和宽度的对应关系设置对应的预设尺寸范围。
可选地,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获得多个格子之前可以包括识别目标区域是否超过预设尺寸范围,若超过,则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获得多个格子。
识别各格子的尺寸数据是否超过预设尺寸范围,若超过,则针对尺寸超过预设尺寸范围的第一格子继续进行分割,直至分割得到的尺寸小于预设尺寸范围的对象格子;若未超过,则是分割得到的格子的尺寸小于预设尺寸范围的对象格子。
可选地,对尺寸数据超过预设尺寸范围的第一格子继续进行分割的方式可以是采用二分法利用随机分割种子进行分割,随机分割种子的设置可以根据空间对象模型的尺寸进行设置,也可以是随意进行设置,具体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获得多个格子,并识别各格子的尺寸数据是否超过预设尺寸范围,针对尺寸数据超过预设尺寸范围的第一格子,对第一格子继续进行分割,直至分割得到尺寸数据小于预设尺寸范围的对象格子,以便于后续为对象格子确定对应的对象类型。
步骤308: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用户有构建多维对象模型的需求时,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并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并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具体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是指基于初始多维对象模型经过分割、设置等操作得到的多维对象模型,包括多个对象格子以及设置在对象格子上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比如,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可以是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目标多维空间厂房内部模型等。
实际应用中,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其中,对象类型可以是空间对象模型的类型。各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已经被预先设置于预设空间对象模型库中,包括有各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的高度。
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先根据各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的高度在相应的各对象格子中,向垂直于外轮廓面的方向延伸出具有相应高度的模型,初步展现出目标多维对象模型,然后再用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替换掉延伸出来的模型,生成具有美术效果的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本申请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根据各对象格子相应的对象类型从预设空间对象模型库中查找对应的空间对象模型,设置于相应的对象格子中,生成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可选地,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之后还可以为目标多维对象模型设置一些配套设施,比如,当目标多维对象模型为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是,可以是设置红绿灯、减速标志、公交站牌等等。
可选地,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之后,还可以遍历设置了空间对象模型的各Mesh,即模型中的任意一个部件所处的位置,获取各Mesh的法线与位置信息,并根据获取的法线和位置信息对各空间对象模型进行调整,比如移动、旋转等,根据调整结果确定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其中根据法线和位置信息进行调整,以避免空间对象模型出现歪斜或者其他情况。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8,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按照对象类型对应的模型高度,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生成具有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
基于所述空白对象模型的模型高度,从模型库中查找与所述空白对象模型高度匹配的空间对象模型,其中,所述模型库中存储有携带美术资源的空间对象模型;
利用所述空间对象模型对应替换所述空白对象模型,获得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具体地,模型高度是指预先设置的各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对应的高度。空白对象模型是指与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的模型高度相同,但不包含美术效果的模型。模型库是指预先设置的存储各种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的库,该模型库中存储有预先设定好的各种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
示例性地,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生成具有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在使用具体的应用程序进行生成时,是通过在各对象格子处向上挤出具有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
实际应用中,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按照对象类型对应的模型高度,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生成具有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先根据每个对象格子的对象类型,从模型库中查找该对象类型对应的空间对象模型,然后确定该空间对象模型的高度,进而从相应的对象格子分别生成具有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是用户根据自身对于对象类型对应的空间对象模型的高度的概念,根据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为每个对象各自生成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
基于空白对象模型的模型高度,从模型库中查找与空白对象模型高度匹配的空间对象模型,具体是将空白对象模型替换为对象类型相同、模型高度相同的空间对象模型,且该模型库中的空间对象模型携带有美术效果。
实际应用中,利用空间对象模型对应替换空白对象模型,获得目标多维对象模型,通常是服务器通过游戏引擎进行操作的,可以将各对象格子中生成的空白对象模型一个一个替换,也可以是根据对应的空间对象模型一次性替换掉对应的空白对象模型,以使生成的目标多维对象模型中包含的是空间对象模型。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按照对象类型对应的模型高度,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生成具有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并基于空白对象模型的模型高度从模型库中查找高度匹配的空间对象模型,将空间对象模型替换掉空白对象模型,以使生成的目标多维空间模型中携带的是模型库中携带的美术资源的空间对象模型,进一步使得生成的目标多维空间模型更具真实性。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为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在上述步骤304之前,还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获取针对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设定的主干道路线;
按照预设的主干道路宽度,对所述主干道路线进行扩宽,得到主干道路区域;
确定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中除所述主干道路区域以外的城市区域为目标区域。
具体地,主干道路线是指在城市场景下,对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画出来的线条。预设的主干道路宽度是指预先设置的主干道路的宽度,其中,预先设置可以是根据实际生活的城市中的主干道路宽度设置的,也可以是用户结合使用场景自行定义的,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本申请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实际应用中,在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中绘制道路线,即为主干道路线,并对主干道路线进行扩宽,扩宽到预设的道路宽度,该扩宽的主干道路即为主干道路区域,进一步可确定在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中,除该主干道路区域以外的城市区域为目标区域。
可选地,主干道路线的设定可以是直接在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中绘制道路线,也可以是将该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展开,获得城市平面图,在平面图上绘制道路线,比如,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为一个竖直的圆柱的侧面,将该圆柱的侧面平面展开之后,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在该长方形上绘制道路线,即可生成主干道路线。
确定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中除主干道路区域以外的城市区域为目标区域,是基于将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分为两个大的区域:主干道路区域和城市区域,城市区域中可以包括建筑区域。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在确定目标区域之前,获取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设定的主干道路线,并按照预设的主干道路宽度扩宽该主干道路线,得到主干道路区域,并将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中除主干道路区域的城市区域作为目标区域,以使后续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并设置对应的对象空间模型,进一步自动化地生成目标多维空间城市。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获取针对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设定的主干道路线,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将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进行展开,获得城市平面图,并显示所述城市平面图;
获取在所述城市平面图中绘制的主干道路线。
具体地,城市平面图是指将多维空间城市模型展开得到,也即将多维模型转换为二维图形,得到城市平面图。
可选地,将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进行展开,获得城市平面图可以是通过UV展开的方式进行展开,其中,U和V是二维空间的水平轴和垂直轴。
将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进行展开,获得城市平面图,并显示城市平面图,在该城市平面图上绘制主干道路线,并进行获取。
可选地,在城市平面图上绘制主干道路线可以是与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展示所设计的,也可以是仅根据展开的城市平面图进行设计并绘制。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将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进行展开,获得城市平面图,并显示城市平面图,同时获取城市平面图中绘制的主干道路线,通过将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进行平面展开,获得城市平面图,可以更清晰地获取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具体区域,以便于后续基于区域进行空间对象模型的设置。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8,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对所述城市平面图中的主干道路线进行像素识别;
根据像素识别结果,确定主干道路线的道路类型,查找所述道路类型对应的主干道路模型;
在所述主干道路区域对应设置所述主干道路模型;
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
对设置了主干道路模型的主干道路区域以及设置了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进行合并,获得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具体地,像素识别是指对图片中的像素进行识别,比如,想要对某图片进行识别,首先需要识别该图片的像素。道路类型是根据道路路口的数量决定的,比如,直行路、T字路、十字路口等。
参见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中的支路道路类型示意图。
通过对当前像素所处道路进行像素识别,识别出的可能的情况有三种,一种是识别到两个方向存在像素点,即为直行路口;另一种是识别到三个方向均存在像素点,即为T字路口;还有一种是识别到四个方向均存在像素点,即为十字路口。
实际应用中,对城市平面图中的主干道路线进行像素识别具体是通过某一像素点在哪些方向还存在大量的像素点,比如,在像素点A的前侧和后侧还存在大量像素点,但是左侧和右侧的像素点非常有限,则可以确定该道路类型是前后相连的道路类型,即直行路。
可选地,像素识别是使用图像识别的方式进行识别,比如可以是利用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识别,检测关键的像素点,若检测到同一排的像素点的数量为100个,且在垂直方向上,连续1000排的像素点数量均为100个,则可以用一个像素点代表一排。
根据像素识别结果,确定主干道路线的道路类型,查找道路类型对应的主干道路模型,并在主干道路区域对应设置主干道路模型,比如若判断出主干道路线的区域A的道路类型为十字路口,则从预设道路模型存储库中查找对应的十字路口的道路模型,设置于对应的区域A处,其中十字路口的道路模型可以是十字路的四个方向均存在红绿灯,路口中心设置有指挥亭、路边有人行道,人行道动车道、以及人行道与动车道之间的绿化带,在四个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为50米。
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可以是从预设的空间对象模型库中查找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进行放置。
对设置了主干道路模型的主干道路区域和设置了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进行合并,获得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具体是将主干道路区域和目标区域以及对应的主干道路模型和空间对象模型进行合并,形成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可选地,在将设置了主干道路模型的主干道路区域以及设置了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进行合并之后,还可以在合并的区域处设置对应的马路牙子、护栏等配套设施,以完善对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设计。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对城市平面图中的主干道路线进行像素识别,并根据像素识别结果,确定主干道路线的道路类型,查找出对应的主干道路模型,并设置在对应的主干道路区域处,同时基于各对象格子对应的对象类型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将设置好模型的主干道路区域和目标区域进行合并,使得生成的目标多维空间模型包含主干道路和目标区域。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之后,还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将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映射至所述城市平面图,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图像区域;
将各对象格子对应的图像区域的像素坐标存储至预设数组中;
所述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包括:
根据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获得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
基于所述预设数组中的像素坐标,将空间对象模型设置于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对应位置处。
具体地,映射是指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的各对象格子在多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图像区域是指将各对象格子从模型中映射到二维平面图中对应位置出的图像的区域。预设数组是指预先设置的存放坐标的数组,比如,存放各对象格子的坐标的数组。
可选地,在将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映射至城市平面图,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图像区域之前,需要先计算城市平面图的长度和宽度,等比例的计算出城市平面图中的主干道路映射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每一个主干道路Mesh上的实际大小,之后再将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映射到城市平面图上时,按照对应的比例进行映射。
将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映射至城市平面图,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图像区域,具体是将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的各对象格子映射到城市平面图,得到包含各对象格子的城市平面图,进而确定各对象格子在该城市平面图中对应的区域作为图像区域。
可选地,将各对象格子对应的图像区域的像素坐标存储至预设数组中可以是将各对象格子对应的图像区域的区域内所有的像素坐标都存储至预设数组中,也可以是只记录该图像区域四个角处的像素坐标存储至预设数组中。
在根据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获得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后,从预设数组中读取各对象格子对应的像素坐标,确定出各对象格子在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对应位置,并在该对应位置处放置对应的空间对象模型。
可选地,预设数组可以是分为多个,比如绿化带预设数组、停车场预设数组、建筑预设数组等,按照上述方式放置对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即可。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应设置城市平面图中,确定出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图像区域,并将各对象格子对应的图像区域的像素坐标存储至预设数组中,并基于该预设数组中存储的像素坐标,将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设置于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对应位置处,以使后续生成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获取在所述城市平面图中绘制的主干道路线之后,还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获取多个路径点,其中,所述多个路径点分布于所述目标区域中;
对所述多个路径点进行连线,构建主干道路线之间的支路线;
按照预设的支路道路宽度,对所述支路线进行扩宽,得到支路区域。
具体地,路径点是用于设置支路线的点,比如在相邻且平行的两条主干道路线中间的目标区域设定多个点,将该多个点进行相连的连线即为支路线。支路线是指设置支路道路的线,通常设置于目标区域中,在城市场景中目标区域为城市区域。预设的支路道路宽度是指预先设置的支路道路的宽度,其中,预先设置可以是根据实际生活的城市中的支路道路宽度设置的,也可以是用户结合使用场景自行定义的,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本申请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可选地,路径点可以是人为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的,或者人为随意设定的;也可以是基于连通任意两条主干道路或者多条主干道路的规则,自动化地设定的,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本申请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可选地,对多个路径点进行连线,构建主干道路线之间的支路线具体可以是将设定的多个路径点进行近距离相连即可,也可以是结合目标区域进行相连,即相连可以是基于绕开目标区域的方式构建主干道路线之间的支路线或者基于次分割目标区域的方式构建主干道路线之间的支路线。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在获取到城市平面图中绘制的主干道路线之后,获取多个分布于目标区域中的路径点,并将该多个路径点进行相连,即可得到支路线,在对支路线进行扩宽之后获得支路区域,使得在确定主干道路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支路区域,也即进一步完善了后续的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生成。
本申请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按照预设的支路道路宽度,对所述支路线进行扩宽,得到支路区域之后,还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根据预设的材质参数,生成支路模型;
在所述支路区域中设置所述支路模型。
具体地,材质参数是指所选定的材质的参数,用以表征物体的质地,包括纹理、颜色、光滑度、反射率、透明度、发光度、折射率等。支路模型是指支路线经过扩宽得到的支路区域中各支路所对应的模型。
可选地,根据预设的材质参数,生成支路模型可以是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支路的材质设置的参数,比如水泥路、柏油马路等;还可以是系统自定义的道路初始的材质,比如只包括轮廓未设置具体的参数。
示例性地,在Unity中,通常是预先设定一个材质球,材质球中携带有材质参数,根据材质球中携带的材质参数生成支路模型,并在支路区域设置支路模型。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根据预设的材质参数,生成支路模型,并在支路区域设置该支路模型,完善了道路区域的设置,进一步完善了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生成。
下述结合附图6、附图7、附图8、附图9、附图10、附图11,以本申请提供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在空间城市场景的应用为例,对所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其中,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处理流程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空白的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目标多维空白空间城市模型,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支路线示意图,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城市平面图,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空间城市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2:DCC软件应用端,接收用户通过前端选定的多边形面。
步骤604:基于该多边形面,获取多边形面的外轮廓线多边形,并将该多边形进行复制,得到多个,然后沿着垂直于该多边形的方向位移,生成外轮廓面,即多边形柱体的侧面,并按照预设的厚度10米,增加外轮廓面的厚度,生成空白的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具体参见图7,图7示出了空白的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步骤606:将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进行UV展开,获得城市平面图,并向前端显示城市平面图。
步骤608:用户通过前端在城市平面图上绘制主干道路线。
步骤610:DCC软件应用端获取在城市平面图中绘制的主干道路线,按照预设的主干道路宽度30米,对主干道路线进行扩宽,得到主干道路区域;确定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中除主干道路区域以外的城市区域为建筑区域。
步骤612:采用二分法,利用随机分割种子,对所述建筑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建筑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建筑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建筑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
步骤614:基于各建筑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按照对象类型对应的模型高度,在各建筑对象格子中分别生成具有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生成目标多维空白空间城市模型。
具体参见图8,图8示出了目标多维空白空间城市模型。
步骤616:获取多个路径点,其中,多个路径点分布于建筑区域中;对多个路径点进行连线,构建主干道路线之间的支路线;按照预设的支路道路宽度10米,对支路线进行扩宽,得到支路区域。
具体参见图9,图9示出了多个路径点以及将多个路径点进行连线后的支路线。
步骤618:从DCC软件应用端导出目标多维空白空间城市模型和对应的城市平面图,并导入Unity引擎中。
具体参见图10,图10示出了绘制好主干道路、支干线和分割好的建筑区域的城市平面示意图,其中,被斜杠阴影覆盖的区域为建筑区域中的绿化带区域。
步骤620:Unity引擎端根据携带预设的材质参数的材质球,生成支路模型,在支路区域中设置支路模型。
步骤622:对城市平面图中的主干道路线进行像素识别,根据像素识别结果,确定主干道路线的道路类型,查找道路类型对应的主干道路模型;在主干道路区域对应设置主干道路模型。
步骤624:将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映射至城市平面图,确定各建筑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图像区域;将各建筑对象格子对应的图像区域的像素坐标存储至预设数组中,根据各建筑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获得相应的空间城市对象模型;基于预设数组中的像素坐标,利用空间城市对象模型替换对应位置处的空白对象模型。
步骤626:对设置了主干道路模型的主干道路区域以及设置了空间城市对象模型的建筑区域进行合并,获得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具体参见图11,图11示出了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基于区域属性确定出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为目标区域分割得到的对象格子确定对应的对象类型,也即通过区域属性和对应的目标区域确定出对象格子的对象类型,使得后续在生成多维对象模型时,可基于对象类型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减少了人为设置的环节,实现自动化生成。
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相对应,本申请还提供了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实施例,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1202,被配置为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确定模块1204,被配置为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
分割模块1206,被配置为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
设置模块1208,被配置为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可选地,获取模块1202,进一步被配置为获取二维空间的外轮廓线;对外轮廓线进行复制,并沿着外轮廓线的中心轴线方向,对复制得到的多条外轮廓线进行位移;根据位移后的多条外轮廓线,生成外轮廓面;按照预设厚度,沿外轮廓面的法线方向,增加外轮廓面的厚度,获得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可选地,分割模块1206,进一步被配置为采用二分法,利用随机分割种子,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
可选地,分割模块1206,进一步被配置为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获得多个格子;识别各格子的尺寸数据是否超过预设尺寸范围;针对尺寸数据超过预设尺寸范围的第一格子,对第一格子继续进行分割,直至分割得到尺寸数据小于预设尺寸范围的对象格子。
可选地,设置模块1208,进一步被配置为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按照对象类型对应的模型高度,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生成具有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基于空白对象模型的模型高度,从模型库中查找与空白对象模型高度匹配的空间对象模型,其中,模型库中存储有携带美术资源的空间对象模型;利用空间对象模型对应替换空白对象模型,获得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可选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为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在确定模块1204之前还包括扩宽模块,被配置为获取针对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设定的主干道路线;按照预设的主干道路宽度,对主干道路线进行扩宽,得到主干道路区域;确定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中除主干道路区域以外的城市区域为目标区域。
可选地,扩宽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将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进行展开,获得城市平面图,并显示城市平面图;获取在城市平面图中绘制的主干道路线。
可选地,设置模块1208,进一步被配置为对城市平面图中的主干道路线进行像素识别;根据像素识别结果,确定主干道路线的道路类型,查找道路类型对应的主干道路模型;在主干道路区域对应设置主干道路模型;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对设置了主干道路模型的主干道路区域以及设置了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进行合并,获得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可选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在确定模块1204之后还包括存储模块,被配置为将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映射至城市平面图,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图像区域;将各对象格子对应的图像区域的像素坐标存储至预设数组中。确定模块1204,进一步被配置为根据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获得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基于预设数组中的像素坐标,将空间对象模型设置于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对应位置处。
可选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在扩宽模块之后还包括连线模块,被配置为获取多个路径点,其中,多个路径点分布于目标区域中;对多个路径点进行连线,构建主干道路线之间的支路线;按照预设的支路道路宽度,对支路线进行扩宽,得到支路区域。
可选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在连线模块之后还包括生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预设的材质参数,生成支路模型;在支路区域中设置支路模型。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根据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对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基于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基于区域属性确定出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为目标区域分割得到的对象格子确定对应的对象类型,也即通过区域属性和对应的目标区域确定出对象格子的对象类型,使得后续在生成多维对象模型时,可基于对象类型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减少了人为设置的环节,实现自动化生成。
上述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的示意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该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的技术方案与上述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构思,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的技术方案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描述。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框图。该计算设备1300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存储器1310和处理器1320。处理器1320与存储器1310通过总线1330相连接,数据库1350用于保存数据。
计算设备1300还包括接入设备1340,接入设备1340使得计算设备1300能够经由一个或多个网络1360通信。这些网络的示例包括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 SwitchedTelephone Network)、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广域网(WAN,Wide AreaNetwork)、个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或诸如因特网的通信网络的组合。接入设备1340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的任何类型的网络接口(例如,网络接口卡(NIC,NetworkInterface Controller))中的一个或多个,诸如IEEE802.11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无线接口、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接口、以太网接口、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蜂窝网络接口、蓝牙接口、近场通信(NFC,Near FieldCommunication)接口,等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计算设备1300的上述部件以及图13中未示出的其他部件也可以彼此相连接,例如通过总线。应当理解,图13所示的计算设备结构框图仅仅是出于示例的目的,而不是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增添或替换其他部件。
计算设备1300可以是任何类型的静止或移动计算设备,包括移动计算机或移动计算设备(例如,平板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膝上型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上网本等)、移动电话(例如,智能手机)、可佩戴的计算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或其他类型的移动设备,或者诸如台式计算机或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的静止计算设备。计算设备1300还可以是移动式或静止式的服务器。
其中,处理器1320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实现所述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步骤。
上述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示意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该计算设备的技术方案与上述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构思,计算设备的技术方案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描述。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步骤。
上述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意性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该存储介质的技术方案与上述的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技术方案属于同一构思,存储介质的技术方案未详细描述的细节内容,均可以参见上述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描述。
上述对本申请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所述计算机指令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便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它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都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公开的本申请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申请。可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申请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申请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申请。本申请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根据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
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
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包括:
获取二维空间的外轮廓线;
对所述外轮廓线进行复制,并沿着外轮廓线的中心轴线方向,对复制得到的多条外轮廓线进行位移;
根据位移后的多条外轮廓线,生成外轮廓面;
按照预设厚度,沿所述外轮廓面的法线方向,增加所述外轮廓面的厚度,获得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包括:
采用二分法,利用随机分割种子,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包括:
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获得多个格子;
识别各格子的尺寸数据是否超过预设尺寸范围;
针对尺寸数据超过所述预设尺寸范围的第一格子,对所述第一格子继续进行分割,直至分割得到尺寸数据小于所述预设尺寸范围的对象格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包括:
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按照对象类型对应的模型高度,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生成具有相应模型高度的空白对象模型;
基于所述空白对象模型的模型高度,从模型库中查找与所述空白对象模型高度匹配的空间对象模型,其中,所述模型库中存储有携带美术资源的空间对象模型;
利用所述空间对象模型对应替换所述空白对象模型,获得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为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在所述根据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之前,还包括:
获取针对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设定的主干道路线;
按照预设的主干道路宽度,对所述主干道路线进行扩宽,得到主干道路区域;
确定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中除所述主干道路区域以外的城市区域为目标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针对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设定的主干道路线,包括:
将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进行展开,获得城市平面图,并显示所述城市平面图;
获取在所述城市平面图中绘制的主干道路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包括:
对所述城市平面图中的主干道路线进行像素识别;
根据像素识别结果,确定主干道路线的道路类型,查找所述道路类型对应的主干道路模型;
在所述主干道路区域对应设置所述主干道路模型;
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
对设置了主干道路模型的主干道路区域以及设置了空间对象模型的目标区域进行合并,获得目标多维空间城市模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映射至所述城市平面图,确定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图像区域;
将各对象格子对应的图像区域的像素坐标存储至预设数组中;
所述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包括:
根据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获得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
基于所述预设数组中的像素坐标,将空间对象模型设置于所述初始多维空间城市模型的对应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在所述城市平面图中绘制的主干道路线之后,还包括:
获取多个路径点,其中,所述多个路径点分布于所述目标区域中;
对所述多个路径点进行连线,构建主干道路线之间的支路线;
按照预设的支路道路宽度,对所述支路线进行扩宽,得到支路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照预设的支路道路宽度,对所述支路线进行扩宽,得到支路区域之后,还包括:
根据预设的材质参数,生成支路模型;
在所述支路区域中设置所述支路模型。
12.一种多维对象模型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空白的初始多维对象模型;
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初始多维对象模型中预定义的区域属性,确定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区域用于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对象模型;
分割模块,被配置为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分割,得到多个对象格子,并基于各对象格子的格子属性,确定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
设置模块,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各对象格子分别对应的对象类型,在所述各对象格子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空间对象模型,得到目标多维对象模型。
13.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实现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02381.4A CN115797582A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502381.4A CN115797582A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97582A true CN115797582A (zh) | 2023-03-14 |
Family
ID=85442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502381.4A Pending CN115797582A (zh) | 2022-11-28 | 2022-11-28 | 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797582A (zh) |
-
2022
- 2022-11-28 CN CN202211502381.4A patent/CN11579758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39442B (zh) | 一种三维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9410327B (zh) | 一种基于bim和gis的三维城市建模方法 | |
CN109887084B (zh) | 一种利用浸入式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城市规划的方法 | |
CN105989198B (zh) | 基于bim的公路参数化自动建模方法和系统 | |
CN109829022B (zh) | 一种融合监控视频信息的互联网地图服务系统及构建方法 | |
US20230074265A1 (en) | Virtual scenario gene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uter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Zhao | Application of 3D CA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hierarchical details | |
Azfar et al. | Efficient procedure of building university campus models for digital twin simulation | |
JP7290240B2 (ja) | 対象物認識装置 | |
CN109118588B (zh) | 一种基于块分解的彩色lod模型自动生成方法 | |
CN108921943A (zh) | 一种基于车道级高精度地图的道路三维模型建模方法 | |
CN106251331A (zh) | 一种倾斜测量场景中地物的提取方法 | |
CN110990919A (zh) | 城市轨道交通三维gis选线设计分析方法 | |
Cristie et al. | CityHeat: visualizing cellular automata-based traffic heat in Unity3D | |
CN116342783A (zh) | 一种实景三维模型数据渲染优化方法及系统 | |
Uggla et al. | Towards synthesized training data for semantic segmentation of mobile laser scanning point clouds: Generating level crossings from real and synthetic point cloud samples | |
CN115797568A (zh) | 一种基于三维gis与bim集成的建模方法及装置 | |
CN113724279A (zh) | 路网自动划分交通小区的系统、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Aliaga et al. | Interactive reconfiguration of urban layouts | |
CN115797582A (zh) | 多维对象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
CN113989680B (zh) | 建筑三维场景自动构建方法及系统 | |
CN115033972A (zh) | 一种建筑主体结构批量单体化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 |
Gao et al. | A procedural generation method of urban roads based on osm | |
Dai et al. | Check for updates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ized Parametric Design in the Site Selection Analysis of Pocket Park Design | |
Carrozzino et al. | Urban procedural modeling for real-time rendering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