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4024B - 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4024B
CN115774024B CN202211477966.5A CN202211477966A CN115774024B CN 115774024 B CN115774024 B CN 115774024B CN 202211477966 A CN202211477966 A CN 202211477966A CN 115774024 B CN115774024 B CN 1157740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age
region
shaft
interference fit
tex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779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74024A (zh
Inventor
黄海鸿
殷超超
周丹
陶梅生
任勇
刘志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47796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740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74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4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74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4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损伤评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为,针对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而设计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本发明考虑到被评价轴类件的结构特征,将过盈配合表面划分了若干子区域,对每个子区域的损伤位置进行检测,获得损伤位置的形貌特征参数,通过计算得到每个参数对损伤的影响系数,综合考虑各个参数的变化,对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进行综合的评价;本发明从微观接触理论出发,基于粗糙表面支撑曲线理论对含表面织构的表面损伤进行评价,分别对原始区域和织构区域的损伤位置进行检测,综合考虑两部分的损伤状态,对含表面织构的过盈配合表面拆卸损伤进行评价,提高了过盈配合拆卸损伤定量化判断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损伤评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为,针对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而设计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表面织构作为有效的表面改性方法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表面织构的加工方法主要有离子刻蚀、激光微加工、电子束刻蚀等。其中,由于激光微加工技术具有加工精度高、效率高、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从而被广泛应用。表面织构改善磨损性能的主要因素体现在表面形貌和材料性能两个方面。一方面,织构凹坑可以有效地存储磨料颗粒,减少配合面的磨粒磨损。另一方面,表面材料在激光加工过程中经历了相变、位错强化和细晶粒强化,在织构周围形成了高硬度单元。因此,配合面的耐磨性显著提高。随着服役周期的增加,织构表面也会出现摩擦损伤。
过盈配合作为主要的连接方式,由于结构简单、连接稳定性好,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中,例如:飞机耳片孔与压合衬套的连接、火车转向架的橡胶节点等。考虑到安全性和生产成本,一些关键过盈配合组件需要定期的检修和维护,如列车转向架的橡胶节点。由于包含有橡胶零件,因此只能通过压力挤压法对橡胶节点进行拆卸。在拆卸过程中,由于应力集中和微变形,在配合面上往往会形成严重的摩擦损伤,从而影响装配性能。为了保证过盈配合组件服役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及时进行损伤评价,避免过盈配合面出现严重损伤,酿成重大事故。
目前针对于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由于过盈配合拆装出现的损伤,尚未检索到有效的损伤程度评价方法。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缺少针对于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由于过盈配合拆装出现的损伤进行有效损伤程度评价的问题,提供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的过盈配合表面分为n个子区域,将每个子区域划分为原始区域和织构区域;
其中,织构区域为子区域中织构所占区域;原始区域为子区域中除去织构区域后的其他区域;
步骤二,对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的第n个子区域的损伤位置进行检测,得到第n个子区域中损伤位置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进而计算n个子区域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的平均值;
其中,表面形貌实测参数包括Str-n、Sv-n、Vmc-n、Vmc-n、Vvv-n;Str-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原始区域的Str;Sv-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原始区域的Sv;Vmc-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原始区域的Vmc;Vmp-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织构区域的Vmp;Vvv-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织构区域的Vvv
Str、Sv、Vmc、Vmp、Vvv为表面形貌特征参数,Str表示表面纹理纵横比,Sv表示表面的最大深度,Vmc表示接触微凸体的核心材料体积,Vmp表示峰值材料体积,Vvv表示峰谷的体积;
步骤三,获取参考件一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一;获取参考件二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二;其中,参考件一为无损伤的所述轴类件;参考件二为标准损伤的所述轴类件;
步骤四,依据步骤三,计算所述表面形貌特征参数对拆卸损伤的影响因子;
步骤五,基于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计算出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PS、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Pp
步骤六,依据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的应用场景,划分损伤程度区间;综合考虑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PS、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Pp,进行损伤评价。
该种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方法或过程。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装置,使用了第一方面所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
所述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装置包括区域划分模块、参数获取模块、数据计算模块、评价模块。
区域划分模块用于将轴类件的过盈配合表面分为n个子区域,并将每个子区域划分为原始区域和织构区域。参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轴类件在无损伤时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一、在标准损伤时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二、以及被评价轴类件的损伤位置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数据计算模块基于参数获取模块获取的数值,计算被评价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评价模块综合考虑被评价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与预设的的损伤程度区间进行比对,完成损伤评价。
该种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装置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方法或过程。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考虑到被评价轴类件的结构特征,将过盈配合表面划分了若干子区域,对每个子区域的损伤位置进行检测,获得损伤位置的形貌特征参数,通过计算得到每个参数对损伤的影响系数,综合考虑各个参数的变化,对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进行综合的评价,提高了过盈配合拆卸损伤定量化判断的辨识度和准确性。
2,本发明从微观接触理论出发,基于粗糙表面支撑曲线理论对含表面织构的表面损伤进行评价,分别对原始区域和织构区域的损伤位置进行检测,综合考虑两部分的损伤状态,对含表面织构的过盈配合表面拆卸损伤进行评价,提高了过盈配合拆卸损伤定量化判断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图1中对轴过盈配合表面进行子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对轴过盈配合表面进行原始区域、织构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对织构区域与原始区域损伤位置进行检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中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的流程图。其中所提到的轴类件可以是圆轴、也可以方轴等其他类型的轴件,其共性就是存在过盈配合拆卸损伤。
参看图1,本方法可概括为:1,区域划分;2,参数选取及被评价试样形貌检测;3,参考件形貌检测;4,影响因子计算;5,区域损伤程度;6,综合损伤评价。
更具体的,本实施例公开了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区域划分:将被评价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表面分为n个子区域,将每个子区域划分为原始区域和织构区域;
步骤一考虑到过盈配合表面拆卸损伤的分布特点,即损伤会近似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轴表面上,因此可将轴表面均分为n个子区域。通过对子区域进行计算,以便后续取均值,更能反映过盈配合表面拆卸损伤。当然,n越大,其反映过盈配合表面拆卸损伤的准确性越高,但n过大也会提高检测的时间成本、计算的负荷。因此,n应当取适中的值。
本实施例中,参看图2,轴类件选用圆轴件,即图2中轴b装到套筒a内构成c的状态,因此过盈配合表面即为轴b的外壁。轴类件的尺度和材料如表1所示,过盈量为40μm。
表1过盈配合零件的材料性能和尺寸
本实施例将轴b的外壁均分成4块,即取了面积相等的4个子区域:分别将0°到90°命名为第Ⅰ区域,90°到180°命名为第Ⅱ区域,180°到270°命名为第Ⅲ区域,270°到360°命名为第Ⅳ区域。
步骤一对于子区域的划分依据了过盈配合表面的结构特征,也就是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结构特征。如图3所示,织构区域为子区域中织构所占区域。原始区域为子区域中除去织构区域后的其他区域。
步骤二,参数选取及被评价试样形貌检测:对被评价轴类件的第n个子区域的损伤位置进行检测,得到第n个子区域中损伤位置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Str-n、Sv-n、Vmc-n、Vmp-n、Vvv-n,进而计算n个子区域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的平均值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二中检测的损伤位置为损伤程度最大处,其位置可经过目测或通过光学显微镜观测确定。检测即采用三维形貌仪在相同的测量参数下进行检测。
每一个子区域均可获取一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其中,Str-n、Sv-n、Vmc-n、Vmp-n、Vvv-n即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的Str、Sv、Vmc、Vmp、Vvv。Str-n、Sv-n、Vmc-n用于表征子区域中原始区域;Vmp-n、Vvv-n用于表征子区域中织构区域。
本发明是基于微观接触理论和支撑曲线理论选取的微观形貌特征参数:具体的,对于原始区域,采用表面形貌特征参数Str、Sv和Vmc;对于织构区域,采用表面形貌特征参数Vmp和Vvv
Str:表示表面纹理纵横比。该参数可以描述表面纹理的均匀度,拆卸后,配合表面的损伤会破坏表面的加工纹理。因此,表面纹理纵横比可以用来描述原始区域的拆卸损伤。
Sv:表示表面的最大深度。该参数可以描述划痕和凹坑等损伤的深度,进一步表征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
Vmc:表示接触微凸体的核心材料体积。对于原始区域,拆卸损伤对配合面的核心材料体积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该参数可以用来描述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
Vmp:表示峰值材料体积。对于织构区域,该参数可以反映损伤前后织构的完整性,进一步反映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
Vvv:表示峰谷的体积。对于织构区域,该参数可以反映织构凹坑的体积,进一步反映织构表面的减磨能力。
上述的五个表面形貌特征参数可通过三维形貌仪对轴表面进行检测得到。
n个子区域即获得n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这样计算n组的平均值 其中,/>为n个Str-n的均值;/>为n个Sv-n的均值;/>为n个Vmc-n的均值;/>为n个Vmp-n的均值;为n个Vvv-n的均值。
这样获取的平均值更能体现出Str、Sv、Vmc、Vmp、Vvv对于被评价轴类件整体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分别对织构区域和原始区域进行三维形貌扫描:参看图4,织构区域的扫描范围为直径110μm的圆形区域,原始区域的扫描范围为150×50μm的矩形区域。当然,对于其他规格的轴类件,扫描范围也应当进行适应性调整。
步骤三,参考件形貌检测:获取参考件一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一Str-u、Sv-u、Vmc-u、Vmp-u、Vvv-u,获取参考件二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二Str-d、Sv-d、Vmc-d、Vmp-d、Vvv-d
其中,参考件一为无损伤的轴类件;参考件二为标准损伤的轴类件。
u表示无损伤,d表示标准损伤;无损伤表示该轴类件未出现损伤,标准损伤表示该轴类件出现不可修复损伤。
步骤三的目的在于,获取轴类件的损伤上下限时对应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上限就是标准损伤,下限就是无损伤。具体的,Str-u、Sv-u、Vmc-u、Vmp-u、Vvv-u即为轴类件无损伤时的Str、Sv、Vmc、Vmp、Vvv。Str-d、Sv-d、Vmc-d、Vmp-d、Vvv-d即为轴类件标准损伤时的Str、Sv、Vmc、Vmp、Vvv
对于无损伤、标准损伤,可另外选用两个轴类件作为参考件,并保证其与被评价轴类件规格相同。参考件一未使用(即为无损伤),参考件二损伤达到不能修复(即为标准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参考件一,其检测处没有额外要求,只需在过盈配合表面上。对于参考件二,其检测处就是过盈配合表面上出现不可修复损伤的位置。也可采用步骤一、步骤二的方式,将选用的两个参考件进行区域划分、参数检测取均值,这样获取的参考组数据更能反映对应的状态。
步骤四,影响因子计算:依据步骤三,计算表面形貌特征参数对拆卸损伤的影响因子。
步骤四已获得了轴类件的损伤上下限时对应的两组参数,基于这10个特征参数,进而计算Str、Sv、Vmc、Vmp、Vvv对拆卸损伤的影响因子:
其中,c1表示Str对拆卸损伤的影响;c2表示Sv对拆卸损伤的影响;c3表示Vmc对拆卸损伤的影响;c4表示Vmp对拆卸损伤的影响;c5表示Vvv对拆卸损伤的影响。
步骤五,区域损伤程度:基于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的结果,计算出被评价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PS、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Pp
步骤五的目的在于得到对于被评价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量化,以用于后续的评价衡量。
其中,PS、Pp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以Pp为例,Vmp和Vvv的数量级存在差异,两者变化对织构损伤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若直接使用,会使数量级低的数据影响力被低估。因此为了更合理的利用这两个参数,需要对其进行类似标准化处理,获得每个参数的影响系数,然后再根据实际零件的检测数据进行计算,通过加权处理综合考虑两个参数的变化,对织构的损伤状态进行评价。Ps的设计也基于上述相似的机理,此处不再重复。
步骤六,综合损伤评价:依据被评价轴类件的应用场景,划分损伤程度区间;综合考虑被评价轴类件原始区域的整体损伤程度PS、织构区域的整体损伤程度Pp,进行损伤评价。
常用的作法是,将原始区域损伤程度、织构区域损伤程度均划分为三个区间:其中,将原始区域损伤程度划分为(0,e)、[e,f]、(f,+∞),且满足0<e<f;将织构区域损伤程度划分为(0,p)、[p,q]、(q,+∞),且满足0<p<q。
这样,基于该划分方式下,进行损伤评价依照下面进行:
当PS∈(0,e),且Pp∈(0,p),则表面损伤可以忽略;
当PS∈(0,e),且Pp∈[p,q];或者PS∈[e,f],且Pp∈(0,p),则表面存在轻微损伤;
当PS∈[e,f],且Pp∈[p,q],则表面存在明显损伤;
当PS∈[e,f],且Pp∈(q,+∞);或者PS∈(f,+∞),且Pp∈[p,q],则表面存在严重损伤;
当PS∈(f,+∞),且Pp∈(q,+∞),则表面存在不可修复损伤。
本实施例中,选取表一中的零件,共3组。对3组零件均以服役周期为10000、30000、50000、70000、90000周次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拆卸损伤进行评价,得出PS、Pp的均值。其中的测试环境、参数相同。
e、f、p、q分别依据经验值取0.6、1,0.5、1。即:将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划分为(0,0.6)、[0.6,1]、(1,+∞);将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划分为(0,0.5)、[0.5,1]、(1,+∞)。
当PS∈(0,0.6),且Pp∈(0,0.5),表面损伤可以忽略;
当PS∈(0,0.6),且Pp∈[0.5,1];或者PS∈[0.6,1],且Pp∈(0,0.5),表面存在轻微损伤;
当PS∈[0.6,1],且Pp∈[0.5,1],表面存在明显损伤;
当PS∈[0.6,1],且Pp∈(1,+∞);或者PS∈(1,+∞),且Pp∈[0.5,1],表面严重损伤;
当PS∈(1,+∞),且Pp∈(1,+∞),表面存在不可修复损伤。
最后评价结果如下:
对于服役10000周次的试样,PS=0.2,Pp=0.3,表面损伤可以忽略;
对于服役30000周次的试样,PS=0.5,Pp=0.7,表面存在轻微损伤;
对于服役50000周次的试样,PS=0.6,Pp=0.8,表面存在明显损伤;
对于服役70000周次的试样,PS=0.8,Pp=1.5,表面存在严重损伤;
对于服役90000周次的试样,PS=1.3,Pp=3.6,表面存在不可修复损伤。
当然,实际情况中轴类件的应用场景多样,即使是同规格的轴类件,其应用在不同场合时,工作载荷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划分损伤程度区间方式也存在不同,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及经验进行划分。
需要补充的是,当工作载荷较小时,零件即使出现了严重损伤,修复之后也可选择继续使用;针对同样的严重损伤,当载荷较大时,零件更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会将其判定为不可修复损伤,将其直接报废。简而言之,对于相同的损伤,根据工作环境不同,其损伤状态判定也可以是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可视情况调整、灵活性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装置,其使用了实施例1中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对于该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装置包括:区域划分模块、参数获取模块、数据计算模块、评价模块。
区域划分模块用于将轴类件的过盈配合表面分为n个子区域,并将每个子区域划分为原始区域和织构区域。参数获取模块获取轴类件在无损伤时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一、在标准损伤时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二、以及被评价轴类件的损伤位置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数据计算模块基于参数获取模块获取的数值,计算被评价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评价模块,其综合考虑被评价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与预设的损伤程度区间进行比对,完成损伤评价。
其中,数据计算模块即按照实施例1方法中的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公式进行计算。预设的损伤程度区间,可依据被评价轴类件的应用场景进行修改。
此外,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装置还可包括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损伤评价结果,更加直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上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
上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在应用时,可以软件的形式进行应用,如设计成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独立运行的程序,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U盘,设计成U盾,通过U盘设计成通过外在触发启动整个方法的程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的过盈配合表面分为n个子区域,将每个子区域划分为原始区域和织构区域;
其中,织构区域为子区域中织构所占区域;原始区域为子区域中除去织构区域后的其他区域;
步骤二,对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的第n个子区域的损伤位置进行检测,得到第n个子区域中损伤位置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进而计算n个子区域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的平均值;
其中,表面形貌实测参数包括Str-n、Sv-n、Vmc-n、Vmc-n、Vvv-n;Str-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原始区域的Str;Sv-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原始区域的Sv;Vmc-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原始区域的Vmc;Vmp-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织构区域的Vmp;Vvv-n表示第n个子区域中织构区域的Vvv;Str、Sv、Vmc、Vmp、Vvv为表面形貌特征参数,Str表示表面纹理纵横比,Sv表示表面的最大深度,Vmc表示接触微凸体的核心材料体积,Vmp表示峰值材料体积,Vvv表示峰谷的体积;
步骤三,获取参考件一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一;获取参考件二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二;其中,参考件一为无损伤的所述轴类件;参考件二为标准损伤的所述轴类件;
步骤三中,所述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一包括Str-u、Sv-u、Vmc-u、Vmp-u、Vvv-u,分别为所述轴类件无损伤时的Str、Sv、Vmc、Vmp、Vvv;u表示无损伤,为所述轴类件未出现损伤;
所述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二包括Str-d、Sv-d、Vmc-d、Vmp-d、Vvv-d,分别为所述轴类件标准损伤时的Str、Sv、Vmc、Vmp、Vvv;d表示标准损伤,为所述轴类件出现不可修复损伤;
步骤四,依据步骤三,计算所述表面形貌特征参数对拆卸损伤的影响因子;
步骤四中,所述影响因子包括:
其中,c1表示Str对拆卸损伤的影响;c2表示Sv对拆卸损伤的影响;c3表示Vmc对拆卸损伤的影响;c4表示Vmp对拆卸损伤的影响;c5表示Vvv对拆卸损伤的影响;
步骤五,基于步骤二、步骤三、步骤四,计算出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PS、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Pp
步骤六,依据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的应用场景,划分损伤程度区间;综合考虑被评价的所述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PS、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Pp,进行损伤评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类件为圆轴或方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n个子区域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的平均值包括:
其中,表示n个Str-n的均值;/>表示n个Sv-n的均值;/>表示n个Vmc-n的均值;表示n个Vmp-n的均值;/>表示n个Vvv-n的均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被评价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PS、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Pp的计算公式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划分损伤程度区间包括:
将原始区域损伤程度划分为(0,e)、[e,f]、(f,+∞),且满足0<e<f;
将织构区域损伤程度划分为(0,p)、[p,q]、(q,+∞),且满足0<p<q。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进行损伤评价的方法为:
当PS∈(0,e),且Pp∈(0,p),则表面损伤可以忽略;
当PS∈(0,e),且Pp∈[p,q];或者PS∈[e,f],且Pp∈(0,p),则表面存在轻微损伤;
当PS∈[e,f],且Pp∈[p,q],则表面存在明显损伤;
当PS∈[e,f],且Pp∈(q,+∞);或者PS∈(f,+∞),且Pp∈[p,q],则表面存在严重损伤;
当PS∈(f,+∞),且Pp∈(q,+∞),则表面存在不可修复损伤。
7.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使用了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
所述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装置包括:
区域划分模块,其用于将被评价轴类件的过盈配合表面分为n个子区域,并将每个子区域划分为原始区域和织构区域;
参数获取模块,其用于获取轴类件在无损伤时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一、在标准损伤时的表面形貌参考参数组二、以及被评价轴类件的损伤位置的表面形貌实测参数;
数据计算模块,其基于参数获取模块获取的数值,计算被评价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以及
评价模块,其综合考虑被评价轴类件整体原始区域的损伤程度、整体织构区域的损伤程度,与预设的损伤程度区间进行比对,完成损伤评价。
8.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
CN202211477966.5A 2022-11-23 2022-11-23 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57740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77966.5A CN115774024B (zh) 2022-11-23 2022-11-23 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77966.5A CN115774024B (zh) 2022-11-23 2022-11-23 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4024A CN115774024A (zh) 2023-03-10
CN115774024B true CN115774024B (zh) 2024-04-09

Family

ID=85390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7966.5A Active CN115774024B (zh) 2022-11-23 2022-11-23 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7402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69353C1 (ru) * 1992-12-28 1996-11-20 Институт проблем машиноведения РАН Способ дефектоскопии поверхностей
CN101178367A (zh) * 2007-09-21 2008-05-14 天津大学 一种陶瓷加工表面损伤检测系统
JP2012002614A (ja) * 2010-06-16 2012-01-05 Hitachi Ltd 金属材料の損傷評価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2345540A (zh) * 2020-11-06 2021-02-09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圆形结构光检测内孔过盈配合表面拆卸损伤的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69353C1 (ru) * 1992-12-28 1996-11-20 Институт проблем машиноведения РАН Способ дефектоскопии поверхностей
CN101178367A (zh) * 2007-09-21 2008-05-14 天津大学 一种陶瓷加工表面损伤检测系统
JP2012002614A (ja) * 2010-06-16 2012-01-05 Hitachi Ltd 金属材料の損傷評価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2345540A (zh) * 2020-11-06 2021-02-09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圆形结构光检测内孔过盈配合表面拆卸损伤的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ndestructive Surface Threshold Definition for Remanufacturing Disassembly of Interence Fit;周丹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20181113;全文 *
叶轮与轴过盈配合表面形态和损伤模型研究;王瑞强;《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20170215;全文 *
基于功能参数的渐进成形件表面质量表征研究;赵仕宇;周超;詹艳然;;表面技术(第10期);全文 *
面向再制造低拆解损伤需求的过盈配合界面织构试验研究;周丹等;《机械工程学报》;2018113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4024A (zh) 2023-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uh et al. Detailed surface roughness characterization of engineering surfaces undergoing tribological testing leading to scuffing
Kacalak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classification ability of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surface topography formed in manufacturing and operation processes
Bergseth et al. Influence of real surface topography on the contact area ratio in differently manufactured spur gears
Koulocheris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grease particle contaminants on wear and fatigue life of ball bearings
Ciulli et al. Rough contacts between actual engineering surfaces: Part I. Simple models for roughness description
CN115774024B (zh) 含表面织构的轴类件的过盈配合拆卸损伤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09060351A (zh) 自润滑关节轴承寿命模型评价方法
Amsterdam et al. The influence of stress state on the exponent in the power law equation of fatigue crack growth
Tomanik Modelling of the asperity contact area on actual 3D surfaces
Liman et al. Modeling and multiresponse optimization of cutting parameters in SPDT of a rigid contact lens polymer using RSM and desirability function
Sioma et al. Measurement of wear level of Qubitron II grinding wheels with using 3D vision system
Guerra et al. Standard quant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damages through features characterization of surface imperfections on 3D models: an application on Architectural Heritages
Koulocheris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orundum particle contaminants size on wear and fatigue life of grease lubricated ball bearings
Ardi et al. Surface roughness, areal topographic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ion to LCF behavior in a nickel-based superalloy
Bulaha Analysis of service properties of cylindrically ground surfaces, using standard ISO 25178-2: 2012 surface texture parameters
Labiau et al. Effect of sinusoidal surface roughness under starved conditions on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Yang et al. A Fourier spectrum-based strain energy damage detection method for beam-like structures in noisy conditions
Haffner et al. Approach to the Description of Macro Lead Formation by Means of a Kinematics Simulation Model
Nixon et al. 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Evaluating Debris Resistance of Rolling Element Bearings
Cundill High-precision silicon nitride balls for bearings
Schmit et al. Ball bearing measurement with white light interferometry
Newrkla et al. Systematic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levant su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s for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innovative RPM-Synchronous Grinding process
Radaelli et al.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forging flaw crack nucleation processes
Liu et al. Erosion microscopic morpholog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ydraulic servo spool valve
Bodi et al. Evaluation of Surface Flatness and Roughness for Marble Products Produced with CNC Machin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