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3525A -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3525A
CN115743525A CN202211497191.8A CN202211497191A CN115743525A CN 115743525 A CN115743525 A CN 115743525A CN 202211497191 A CN202211497191 A CN 202211497191A CN 115743525 A CN115743525 A CN 1157435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p
differential
controller
actuato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971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亮
孙军帅
张辉辉
李国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a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a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9719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435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43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35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40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航空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襟缝翼控制手柄、两个襟缝翼控制器、液压马达控制器、电机控制器、襟翼动力驱动装置、两个襟翼差动控制器、两个襟翼差动作动器、8个襟翼作动器、两个襟翼位置传感器、两个翼尖制动器、8个襟翼倾斜传感器、两个内襟翼、两个外襟翼。在传统的集中式驱动襟翼系统架构基础上通过增加襟翼差动作动器、襟翼差动控制器和差动控制逻辑实现了襟翼差动主动控制功能。在襟翼差动控制过程中增加了襟翼差动指令有效性监控、襟翼差动运动监控和保护功能,提高了襟翼差动控制功能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1)国内下一代民用飞机要求飞机在巡航阶段应具有巡航变弯度控制功能,其实现方式是要求飞机在巡航时,内外襟翼能够进行差动控制,即要求独立控制内襟翼或外襟翼进行上下偏转来改变飞机的翼型,从而提高飞机的巡航经济性能,降低燃油消耗率。
2)目前,大型民用飞机高升力系统几乎均采用集中式驱动襟翼,而集中式驱动襟翼传动线系长、系统组件多,从而导致襟翼系统发生卡滞或脱开故障的概率大。当高升力系统发生卡滞或脱开故障时,通用做法是要求高升力系统将襟翼把持在故障当前位置,从而导致整个高升力系统功能完全丧失,使得高升力系统的功能可用性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的现有解决措施:
美国波音公司的一项专利(专利授权号:US9193440)提出了一种内外襟翼差动实现方式。该方式主要由一个安装在内外襟翼之间的变弯度配平机构(VCTU)实现,变弯度配平机构主要包括速度累加齿轮箱、电机、制动器和传感器组成。变弯度配平机构是根据高升力系统控制器的指令实现内外襟翼的解脱和连接,并根据系统控制器的指令实现内外襟翼小角度差动控制。
该专利实现了内襟翼和外襟翼的小角度差动控制,但专利本身更多描述的是变弯度配平机构(VCTU)的内部组成和实现原理,着重在于产品结构的知识产权保护。它存在的问题有:
1)没有明确襟翼差动控制系统架构方案;
2)没有明确襟翼差动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监控和保护策略;
3)当差动控制出现故障时,没有提出高升力系统对应解决措施;
4)当襟翼系统发送卡滞或脱开故障时,如何提高高升力系统的可用性,该专利不能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技术方案: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包括:襟缝翼控制手柄1、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液压马达控制器3、电机控制器4、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8个襟翼作动器8、第一襟翼位置传感器101、第二襟翼位置传感器102、第一翼尖制动器111、第二翼尖制动器112、8个襟翼倾斜传感器12、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其中,
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左侧输出轴通过扭力管9同时与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上的襟翼作动器8内部齿轮箱进行物理连接,并将其输出扭矩传递给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上的襟翼作动器8,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两端分别与襟翼作动器8以及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铰接,襟翼作动器8在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左侧输出轴的驱动下发生转动,从而驱动与其连接的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发生运动,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的运动驱动了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的上下偏转,在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之间安装有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扭力管9分别与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上的襟翼作动器8内部齿轮箱物理连接,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的控制端与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电连接;
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右侧输出轴通过扭力管9同时与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上的襟翼作动器8内部齿轮箱进行物理连接,并将其输出扭矩传递给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上的襟翼作动器8,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两端分别与襟翼作动器8以及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铰接,襟翼作动器8在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右侧输出轴的驱动下发生转动,从而驱动与其连接的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发生运动,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的运动驱动了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的上下偏转,在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之间安装有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扭力管9分别与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上的襟翼作动器8内部齿轮箱物理连接,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的控制端与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电连接;
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控制端分别与液压马达控制机器3和电机控制器4电连接;
襟缝翼控制手柄1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和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电连接;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分别与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液压马达控制器3、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总线连接;
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与电机控制器4总线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和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为输入电源为540VDC的解脱机构为电磁式离合器。
进一步地,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为液电混动型驱动装置,并且液压动力源压力为5000psi,输入电源为540VDC。
进一步地,襟翼作动器8为机械齿轮旋转作动器。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借助上述的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分别接收襟缝翼控制手柄指令以及主飞控系统发送的襟翼差动控制指令并确定进行正常收放控制还是差动控制;
正常收放控制情况下,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通过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和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分别向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发出制动指令,以确保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处于联动状态;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分别根据襟缝翼控制手柄指令、第一襟翼位置传感器101和第二襟翼位置传感器102反馈的实际位置及高升力系统状态生成襟翼位置控制指令,再将襟翼位置控制指令分别通过液压马达控制器3和电机控制器4来控制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产生襟翼运动所需的动力矩,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产生的动力矩通过扭力管组件传递给所有襟翼作动器8,从而驱动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同时进行正常收放运动;
襟翼差动控制状态下,当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和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接收到主飞控系统发送的有效内襟翼差动控制指令时,将生成襟翼差动使能信号、翼尖制动器制动信号和内襟翼差动位置指令;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襟翼差动使能信号通过数据总线发送给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和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收到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后,分别控制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使其解制动,从而使第一内襟翼131与第一外襟翼141脱开以及使第二内襟翼132与第二外襟翼142脱开,第一翼尖制动器111、第二翼尖制动器112分别根据翼尖制动器制动信号将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把持,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内襟翼差动位置指令通过数据总线发送给液压马达控制器3,液压马达控制器3控制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产生动力矩,从而驱动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进行小角度上下偏转;
当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接收到主飞控系统发送的有效外襟翼差动控制指令时,将生成襟翼差动使能信号、翼尖制动器解制动信号、襟翼动力驱动装置制动信号和外襟翼差动位置指令;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同时向第一翼尖制动器111、第二翼尖制动器112发出翼尖制动器解制动信号,再分别向液压马达控制器3和电机控制器4发送襟翼动力驱动装置制动信号;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和外襟翼差动位置指令通过总线发送给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收到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后,分别控制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使其解制动,从而使第一内襟翼131与第一外襟翼141脱开以及使第二内襟翼132与第二外襟翼142脱开,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再根据外襟翼差动位置指令产生动力矩驱动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小角度上下偏转。
进一步地,襟翼差动控制状态下,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分别对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以及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襟翼运动速率监控、倾斜监控、不对称监控、位置超限监控。
进一步地,正常收放状态下,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分别对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以及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襟翼运动速率监控、倾斜监控、不对称监控、位置超限监控。
进一步地,当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或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检测到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或者第二外襟翼142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卡滞故障或脱开故障时,将对故障进行识别和定位,并将故障的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二内襟翼132或者故障的第一外襟翼141和第二外襟翼142把持在当前位置;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生成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并通过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分别控制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使第一内襟翼131与第一外襟翼141脱开同时使第二内襟翼132与第二外襟翼142脱开,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再根据襟缝翼控制手柄指令将未发生故障的襟翼运动到指令位置。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主动式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在传统的集中式驱动襟翼系统架构基础上通过增加襟翼差动作动器、襟翼差动控制器和差动控制逻辑实现了襟翼差动主动控制功能。在襟翼差动控制过程中增加了襟翼差动指令有效性监控、襟翼差动运动监控和保护功能,提高了襟翼差动控制功能的安全性。
具有传统集中式驱动襟翼控制系统的所有功能,具体功能为:襟翼正常收放控制功能、襟翼把持功能、系统状态监控功能、故障保护和故障上报等功能。
在飞机巡航时,能够根据襟翼差动控制指令实现内外襟翼独立控制。当内襟翼进行小角度差动控制时,外襟翼处于把持状态;当外襟翼进行小角度差动控制时,内襟翼处于把持状态。内、外襟翼差动控制过程中,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对其运动状态进行持续监控,确保飞行安全。
当襟翼系统传动线系中任一位置出现卡滞故障或脱开故障时,设计的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可将故障的襟翼把持在当前位置,并控制剩余可用的襟翼进行正常收放,从而提高了高升力系统的可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襟翼差动控制系统架构图;
图2为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工作逻辑图;
其中,襟缝翼控制手柄1、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液压马达控制器3、电机控制器4、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8个襟翼作动器8、扭力管组件9、第一襟翼位置传感器101、第二襟翼位置传感器102、第一翼尖制动器111、第二翼尖制动器112、8个襟翼倾斜传感器12、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和图2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包括1个襟缝翼控制手柄1、2个襟缝翼控制器(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和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1个液压马达控制器3,1个电机控制器4,1个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2个襟翼差动控制器(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和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2个襟翼差动作动器(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和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8个襟翼作动器8,若干扭力管组件9,2个襟翼位置传感器(第一襟翼位置传感器101和第二襟翼位置传感器102),2个翼尖制动器(第一翼尖制动器111和第二翼尖制动器112),8个襟翼倾斜传感器12,2块内襟翼(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二内襟翼132)和2块外襟翼(第一外襟翼141和第二外襟翼142)。
飞机起飞前: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通过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和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分别向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发出制动指令,以确保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处于联动状态。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和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接收襟缝翼控制手柄1发出的控制手柄位置信息,同时根据第一襟翼位置传感器101和第二襟翼位置传感器102反馈的实际襟翼位置和系统状态计算襟翼位置控制指令,再将控制指令分别通过液压马达控制器3和电机控制器4来控制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产生襟翼运动所需的动力矩。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产生的动力矩通过扭力管组件9传递给襟翼作动器8,从而驱动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进行正常收放运动。
飞机巡航时:
当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和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接收到其它系统发送的有效内襟翼差动控制指令时,将生成襟翼差动使能信号、翼尖制动器制动信号和内襟翼差动位置指令。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襟翼差动使能信号通过数据总线发送给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和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和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收到控制指令后,分别控制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使其解制动,从而使第一内襟翼131与第一外襟翼141脱开以及使第二内襟翼132与第二外襟翼142进行脱开。第一翼尖制动器111、第二翼尖制动器112分别根据翼尖制动器制动信号将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把持。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内襟翼差动位置指令通过数据总线发送给液压马达控制器3,液压马达控制器3控制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产生动力矩,从而驱动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进行小角度上下偏转。
当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接收到其它系统发送的有效外襟翼差动控制指令时,将生成襟翼差动使能信号、翼尖制动器解制动信号、襟翼动力驱动装置制动信号和外襟翼差动位置指令。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和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同时对第一翼尖制动器111、第二翼尖制动器112发出解制动控制指令;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和外襟翼差动位置指令通过总线发送给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收到控制指令后,分别控制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使其解制动。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根据外襟翼位置控制指令产生动力矩驱动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小角度上下偏转。
不管是内襟翼差动控制还是外襟翼差动控制,襟缝翼控制器一直对襟翼差动控制系统的运动状态进行持续的襟翼运动速率监控、倾斜监控、不对称监控、位置超限监控,并提供相应故障保护措施。
飞机下降时: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内外襟翼均收回到0°。同时,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断开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并控制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进行制动,从而使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恢复联动控制。FSECU襟缝翼控制器2再根据襟缝翼控制手柄1发出的手柄位置指令,控制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运动到着陆构型位置。
系统容错重构控制:
当襟缝翼控制器2检测到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卡滞故障或脱开故障时,将对故障进行识别和定位,并将故障的一对内襟翼或一对外襟翼把持在当前位置。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生成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并通过左右襟翼差动控制器6和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使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发生解脱,再根据襟缝翼控制手柄1指令将剩余可用的襟翼运动到指令位置,从而提高了高升力系统的可用性。

Claims (8)

1.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襟缝翼控制手柄(1)、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液压马达控制器(3)、电机控制器(4)、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8个襟翼作动器(8)、第一襟翼位置传感器(101)、第二襟翼位置传感器(102)、第一翼尖制动器(111)、第二翼尖制动器(112)、8个襟翼倾斜传感器(12)、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其中,
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左侧输出轴通过扭力管(9)同时与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上的襟翼作动器(8)内部齿轮箱进行物理连接,并将其输出扭矩传递给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上的襟翼作动器(8),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两端分别与襟翼作动器(8)以及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铰接,襟翼作动器(8)在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左侧输出轴的驱动下发生转动,从而驱动与其连接的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发生运动,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的运动驱动了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的上下偏转,在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之间安装有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扭力管(9)分别与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一外襟翼(141)上的襟翼作动器(8)内部齿轮箱物理连接,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的控制端与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电连接;
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右侧输出轴通过扭力管(9)同时与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上的襟翼作动器(8)内部齿轮箱进行物理连接,并将其输出扭矩传递给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上的襟翼作动器(8),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两端分别与襟翼作动器(8)以及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铰接,襟翼作动器(8)在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右侧输出轴的驱动下发生转动,从而驱动与其连接的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发生运动,襟翼作动器连杆机构的运动驱动了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的上下偏转,在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之间安装有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扭力管(9)分别与第二内襟翼(132)和第二外襟翼(142)上的襟翼作动器(8)内部齿轮箱物理连接,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的控制端与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电连接;
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控制端分别与液压马达控制机器(3)和电机控制器(4)电连接;
襟缝翼控制手柄(1)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和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电连接;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分别与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液压马达控制器(3)、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总线连接;
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与电机控制器(4)总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和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为输入电源为540VDC的解脱机构为电磁式离合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为液电混动型驱动装置,并且液压动力源压力为5000psi,输入电源为540VDC。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襟翼作动器(8)为机械齿轮旋转作动器。
5.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借助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分别接收襟缝翼控制手柄指令以及主飞控系统发送的襟翼差动控制指令并确定进行正常收放控制还是差动控制;
正常收放控制情况下,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通过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和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分别向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发出制动指令,以确保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处于联动状态;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分别根据襟缝翼控制手柄指令、第一襟翼位置传感器(101)和第二襟翼位置传感器(102)反馈的实际位置及高升力系统状态生成襟翼位置控制指令,再将襟翼位置控制指令分别通过液压马达控制器(3)和电机控制器(4)来控制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产生襟翼运动所需的动力矩,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产生的动力矩通过扭力管组件传递给所有襟翼作动器(8),从而驱动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以及第二外襟翼(142)同时进行正常收放运动;
襟翼差动控制状态下,当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和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接收到主飞控系统发送的有效内襟翼差动控制指令时,将生成襟翼差动使能信号、翼尖制动器制动信号和内襟翼差动位置指令;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襟翼差动使能信号通过数据总线发送给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和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收到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后,分别控制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使其解制动,从而使第一内襟翼(131)与第一外襟翼(141)脱开以及使第二内襟翼(132)与第二外襟翼(142)脱开,第一翼尖制动器(111)、第二翼尖制动器(112)分别根据翼尖制动器制动信号将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把持,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内襟翼差动位置指令通过数据总线发送给液压马达控制器(3),液压马达控制器(3)控制襟翼动力驱动装置(5)产生动力矩,从而驱动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进行小角度上下偏转;
当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接收到主飞控系统发送的有效外襟翼差动控制指令时,将生成襟翼差动使能信号、翼尖制动器解制动信号、襟翼动力驱动装置制动信号和外襟翼差动位置指令;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同时向第一翼尖制动器(111)、第二翼尖制动器(112)发出翼尖制动器解制动信号,再分别向液压马达控制器(3)和电机控制器(4)发送襟翼动力驱动装置制动信号;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和外襟翼差动位置指令通过总线发送给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收到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后,分别控制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使其解制动,从而使第一内襟翼(131)与第一外襟翼(141)脱开以及使第二内襟翼(132)与第二外襟翼(142)脱开,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再根据外襟翼差动位置指令产生动力矩驱动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小角度上下偏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襟翼差动控制状态下,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分别对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以及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襟翼运动速率监控、倾斜监控、不对称监控、位置超限监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正常收放状态下,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分别对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以及第一外襟翼(141)第二外襟翼(142)进行襟翼运动速率监控、倾斜监控、不对称监控、位置超限监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或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检测到第一内襟翼(131)、第二内襟翼(132)、第一外襟翼(141)或者第二外襟翼(142)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卡滞故障或脱开故障时,将对故障进行识别和定位,并将故障的第一内襟翼(131)和第二内襟翼(132)或者故障的第一外襟翼(141)和第二外襟翼(142)把持在当前位置;
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将生成襟翼差动使能信号,并通过第一襟翼差动控制器(61)、第二襟翼差动控制器(62)分别控制第一襟翼差动作动器(71)、第二襟翼差动作动器(72)使第一内襟翼(131)与第一外襟翼(141)脱开同时使第二内襟翼(132)与第二外襟翼(142)脱开,第一襟缝翼控制器(21)、第二襟缝翼控制器(22)再根据襟缝翼控制手柄指令将未发生故障的襟翼运动到指令位置。
CN202211497191.8A 2022-11-27 2022-11-27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157435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7191.8A CN115743525A (zh) 2022-11-27 2022-11-27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7191.8A CN115743525A (zh) 2022-11-27 2022-11-27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3525A true CN115743525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38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97191.8A Pending CN115743525A (zh) 2022-11-27 2022-11-27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35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14085B2 (en) Fault-tolerant actuating system for adjusting flaps of an aircraft, comprising adjustment kinematics with a fixed pivot, and a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 actuating system
JP4418698B2 (ja) 固定翼飛行機の主翼のフラップシステム
EP3064438B1 (en) Monitoring of high-lift systems for aircraft
US9682769B2 (en) High lift system for an aircraft with two separate drive units
US20200156766A1 (en) High-lift actuation system having independent actuation control
US11174006B2 (en) High-lift actuation system with clutch architecture
CN111196349B (zh) 具有集中内侧致动控制和独立外侧致动控制的高升力致动系统
US20100282899A1 (en) System for Actuating at least One Positioning Flap of an Aircraft and a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e System.
US2004007502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ircraft devices with multiple actuators
CN103569352B (zh) 用于在飞行器中产生液压动力的方法、混合动力控制单元的应用以及驱动系统
US20130009017A1 (en) Electronically synchronized flap system
Recksiek Advanced high lift system architecture with distributed electrical flap actuation
CN109733301A (zh) 车辆冗余总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667826B (zh) 一种高升力分布式电传控制系统
EP2928771A1 (en) Electronic flap actuation system
CN115743525A (zh) 一种高可用性襟翼差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1439370B (zh) 高升力系统及襟翼控制方法
CN111439390B (zh) 襟缝翼系统
CN117585149A (zh) 一种分布式的襟翼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516857A (zh) 一种襟翼分布式驱动系统
CN117446154A (zh) 一种分布式后缘襟翼控制系统
CN217260648U (zh) 一种无人机起落架双余度收放控制系统及无人机
CN111645849B (zh) 一种用于致动和控制飞行器机翼的可折叠翼梢的系统和方法
CN117602064A (zh) 一种分布式独立驱动襟翼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3386949A (zh) 用于控制飞行器的襟翼和/或缝翼的控制系统和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