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0455B - 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0455B
CN115730455B CN202211503808.2A CN202211503808A CN115730455B CN 115730455 B CN115730455 B CN 115730455B CN 202211503808 A CN202211503808 A CN 202211503808A CN 115730455 B CN115730455 B CN 1157304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water
conservation
model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038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30455A (zh
Inventor
牛存稳
岁姚炳
贾仰文
燕翔
王东东
郝春沣
刘佳嘉
晏思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Priority to CN20221150380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304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30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0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304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04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包括划分计算单元,数据展布,读取基础数据以及初始参数值,设置参数率定条件,进行产汇流计算;以Nash系数作为评判标准,获取最优参数集,并带入WEP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占比高且和水源涵养关系密切的下垫面类型;设置情景参数,调用已构建的WEP模型,结合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其水源涵养量,并根据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合理性分析。优点是:根据不同下垫面水循环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水源涵养特征,结合水量和能量平衡,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刻画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源涵养特性,计算不同下垫面、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的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文技术分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对水的贮存过程,具有供给水源、调节洪峰、补充地下水、净化水质等重要功能。水源涵养量是水源涵养的重要表征指标,常用来反映水源涵养的大小。目前对水源涵养量的计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概念模型的方法,如水量平衡法、土壤蓄水能力法、综合蓄水能力法、年径流法等。这类方法所需参数较少,计算简单,一般适合小流域,但难以得到大流域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另一种是基于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如I nVEST模型,SWAT模型,SCS模型等。这类方法是基于水循环过程,物理性强,可以实现对水源涵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但没考虑不同下垫面之间的差异,难以实现精细化模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模型构建及验证:
基于WEP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划分子流域和等高带计算单元,并将基础数据展布到子流域和等高带上,读取包括预热期、子流域以及等高带面积在内的基础数据以及模型所需的初始参数值,设置参数率定条件,进行产汇流过程的计算;并以Nash系数作为评判标准,获取最优参数集,将最优参数集带入WEP模型进行验证;
S2、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水源涵养量计算: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面积占比高且和水源涵养关系密切的下垫面类型,设置情景参数,调用已构建的WEP模型,结合水量平衡原理,对已筛选的下垫面进行产流计算,并将相关水循环要素代入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得到不同下垫面类型下的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合理性分析;实现可视化分析。
优选的,步骤S1中的基础数据包括,
地形地貌数据:所述地形地貌数据为DEM栅格数据;
河道数据:所述河道数据包括实际水系数据和河道断面参数;
下垫面数据:所述下垫面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含水层厚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数据;
水文气象数据:所述水文气象数据包括水文站的实测径流数据和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
社会取用水数据:所述社会取用水数据包括工业和生活取用水、灌区取用水、水库、水保措施。
优选的,步骤S1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11、划分计算单元:基于地形地貌数据提取河网,并依据实际水系修正河网;之后划分子流域和等高带计算单元;
S12、数据展布:将水文气象数据和社会取用水数据展布到子流域和等高带上,将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数据进行重分类,并保存为矢量格式;将子流域等高带上的叶面积指数数据和植被覆盖度数据统计为月值,保存为预设格式;
S13、加载WEP模型运行所需参数:读取预热期、计算起止时间、子流域和等高带面积、高程、坐标数据,加载初始土壤含水量、积雪深、洼储量;
S14、率定参数设置:设置率定时段、率定尺度、参数取值范围;
S15、产汇流过程计算:以子流域等高带为计算单元,采用手动调参或遗传算法自动率定技术对该等高带上各种下垫面类型运用不同产流模型计算其产流量,分坡面和河网进行汇流演算;
S16、获取最优参数及模型验证:以Nash系数作为评价标准,获取最优参数集,并将该最优参数集代入WEP模型,根据实测流量过程和模拟流量过程计算Nash系数,对WEP模型进行验证。
优选的,步骤S11具体为,基于DEM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实现拼接、裁剪、填洼、计算流向和流量、设置阈值提取河网,根据实际水系修正WEP模型根据DEM数据自动生成的河网;之后划分子流域,根据子流域面积设置最大等高带个数和等高带面积,划分等高带计算单元。
优选的,步骤S12具体为,利用反距离平方法将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社会取用水数据展布到子流域和等高带上;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数据进行重分类,并保存为矢量格式;利用马赛克法统计子流域等高带上的土地利用数据、土壤厚度数据、含水层厚度数据,并将叶面积指数数据、植被覆盖度数据统计为月值,保存为“.csv”格式。
优选的,步骤S15中的下垫面类型包括裸地域、林地域、草地域、坡耕地域、灌溉农田域、坝地域、梯田域、非灌溉农田域。
优选的,步骤S2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21、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面积占比高且水源涵养关系密切的下垫面类型;
S22、考虑气候和下垫面的变化,设置不同的情景参数;
S23、根据已筛选的下垫面类型,调用不同的产流计算方程,结合水量平衡原理,将产流计算过程中的相关水循环要素带入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得到不同下垫面类型下的水源涵养量,按照面积加权得到该等高带上的水源涵养量和子流域水源涵养量;
S24、通过面积加权实现小尺度向大尺度的转化,通过对不同下垫面、水资源分区、行政分区上的水源涵养量进行统计,输出年、月、日三种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水源涵养量,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优选的,S22中的情景参数包括模拟起止时间、模拟范围、气候变化因子、下垫面参数。
优选的,步骤S23中水源涵养量计算具体如下,
裸地(ic=3)、森林(ic=4)、草地(ic=5)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wacx,y,ic=Px,y,ic+smeltx,y,ic-Rx,y,ic-ETx,y,ic
该下垫面上的蒸散发计算公式为,
ETx,y,ic=Ex,y,ic,i1+Ex,y,ic,i2+Ex,y,ic,tr1+Ex,y,ic,tr1+Es
坡耕地(ic=6)、灌溉农田(ic=7)、坝地(ic=9)、梯田(ic=10)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wacx,y,ic=Px,y,ic+smeltx,y,ic+wirx,y,ic-Rx,y,ic-ETx,y,ic
该下垫面上的蒸散发计算公式为,
ETx,y,ic=Ex,y,ic,i3+Ex,y,ic,tr3+Es
非灌溉农田(ic=8)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wacx,y,ic=Px,y,ic+smeltx,y,ic-Rx,y,ic-ETx,y,ic
该下垫面上的蒸散发计算公式为,
ETx,y,ic=Ex,y,ic,i2+Ex,y,ic,i4+Ex,y,ic,tr4+Es
按面积加权汇总公式为,
其中,x为子流域编号;y为子流域x下等高带编号;ic为等高带y下第ic种下垫面类型;m为等高带y下的下垫面类型数;n为子流域x下等高带总数;Px,y,ic为降水量;smeltx,y,ic为融雪量,为负值时表示积雪量,从时段降水中扣除;Rx,y,ic为地表径流量;ETx,y,ic为蒸散发量;wirx,y,ic为灌溉水量,等于取水量乘上耗损系数;ETx,y,ic,i为植被截留蒸发量;ETx,y,ic,tr为植被蒸腾量;Es为裸地土壤蒸发量;下标1为高植被作物,2为草地,3为灌溉农作物,4为非灌溉农作物;fr(ic)为第ic种下垫面类型占等高带y的面积权重;subratio(y)为等高带y占子流域x的面积权重。
优选的,步骤S1之前还包括获取WEP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具体为,
从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地形地貌数据;
从流域水文年鉴获取实际水系数据和河道断面参数;
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获取土地利用数据;
从卫星数据解译获取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含水层厚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数据;
从流域水文年鉴获取水文站的实测径流数据;
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获取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包括降水、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从水资源公报获取社会取用水数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方法根据不同下垫面水循环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水源涵养特征,结合水量和能量平衡,基于具备明确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模型)定量刻画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源涵养特性,计算不同下垫面、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的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2、WEP模型考虑气候和下垫面的变化,设置不同模拟情形,借助WEP模型对不同情境下水源涵养量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该方法借助WEP模型并结合水量平衡原理,考虑水和能量的转化过程,计算不同下垫面、水资源分区、行政分区在不同时间尺度(年、月、日)上的水源涵养量大小,得到区域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本发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模型构建及验证:
基于WEP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划分子流域和等高带计算单元,并将基础数据展布到子流域和等高带上,读取预热期、子流域以及等高带面积等基础数据以及模型所需的初始参数值,设置参数率定条件,进行产汇流过程的计算;并以Nash系数作为评判标准,获取最优参数集,将最优参数集带入WEP模型进行验证;
S2、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水源涵养量计算: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面积占比较高且和水源涵养关系密切的下垫面类型,设置情景参数,调用已构建的WEP模型,结合水量平衡原理,对已筛选的下垫面进行产流计算,并将相关水循环要素代入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得到不同下垫面类型下的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合理性分析;实现可视化分析。
在步骤S1之前需要先收集WEP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综上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法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基础数据收集、模型构建及验证、水源涵养量计算;下面分别针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说明:
一、基础数据收集
该部分在步骤S1之前,为模型的构建和验证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包括,
1、地形地貌数据:所述地形地貌数据为DEM栅格数据;获取方式为,从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地形地貌数据。
2、河道数据:所述河道数据包括实际水系数据和河道断面参数;获取方式为,从流域水文年鉴获取实际水系数据和河道断面参数。
3、下垫面数据:所述下垫面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含水层厚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数据;获取方式为,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获取土地利用数据;从卫星数据解译获取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含水层厚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数据。
4、水文气象数据:所述水文气象数据包括水文站的实测径流数据和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获取方式为,从流域水文年鉴获取水文站的实测径流数据;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获取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包括降水、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5、社会取用水数据:所述社会取用水数据包括工业和生活取用水、灌区取用水、水库、水保措施。获取方式为,从水资源公报获取社会取用水数据。
二、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该部分对应步骤S1,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11、划分计算单元:基于地形地貌数据提取河网,并依据实际水系修正河网;之后划分子流域和等高带计算单元;
具体的,基于DEM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实现拼接、裁剪、填洼、计算流向和流量、设置阈值提取河网,根据实际水系修正WEP模型根据DEM数据自动生成的河网;之后划分子流域,根据子流域面积设置最大等高带个数和等高带面积,划分等高带计算单元。
S12、数据展布:将水文气象数据和社会取用水数据展布到子流域和等高带上,将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数据进行重分类,并保存为矢量格式;将子流域等高带上的叶面积指数数据和植被覆盖度数据统计为月值,保存为预设格式;
具体的,利用反距离平方法将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社会取用水数据展布到子流域和等高带上;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数据进行重分类,并保存为矢量格式;利用马赛克法统计子流域等高带上的土地利用数据、土壤厚度数据、含水层厚度数据,并将叶面积指数数据、植被覆盖度数据统计为月值,保存为“.csv”格式。
S13、加载WEP模型运行所需参数:读取预热期、计算起止时间、子流域和等高带面积、高程、坐标数据,加载初始土壤含水量、积雪深、洼储量;
S14、率定参数设置:设置率定时段、率定尺度(年、月、日)、参数取值范围;
S15、产汇流过程计算:以子流域等高带为计算单元,采用手动调参或遗传算法自动率定技术对该等高带上各种下垫面类型运用不同产流模型计算其产流量,分坡面和河网进行汇流演算,具体为坡面-浅沟、坡面-沟壑、河道汇流进行汇流演算;其中下垫面类型包括裸地域、林地域、草地域、坡耕地域、灌溉农田域、坝地域、梯田域、非灌溉农田域;
S16、获取最优参数及模型验证:以Nash系数作为评价标准,获取最优参数集(即最优参数组合),并将该最优参数集代入WEP模型,根据实测流量过程和模拟流量过程计算Nash系数,对WEP模型进行验证。
三、水源涵养量计算
该部分对应步骤S2,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21、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面积占比较高且水源涵养关系密切的下垫面类型;其中,面积占比高低可以根据相关面积占比与预设的面积占比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确定,比如大于预设的面积占比阈值,即可判定面积占比较高。预设的面积占比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以便更好的满足实际需求。
S22、考虑气候和下垫面的变化,设置不同的情景参数;
其中,情景参数包括模拟起止时间、模拟范围、气候变化因子、下垫面参数。
S23、根据已筛选的下垫面类型,调用不同的产流计算方程,结合水量平衡原理,将产流计算过程中的相关水循环要素带入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得到不同下垫面类型下的水源涵养量,按照面积加权得到该等高带上的水源涵养量和子流域水源涵养量。
水源涵养量计算具体如下,
裸地(ic=3)、森林(ic=4)、草地(ic=5)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wacx,y,ic=Px,y,ic+smeltx,y,ic-Rx,y,ic-ETx,y,ic
该下垫面上的蒸散发计算公式为,
ETx,y,ic=Ex,y,ic,i1+Ex,y,ic,i2+Ex,y,ic,tr1+Ex,y,ic,tr1+Es
坡耕地(ic=6)、灌溉农田(ic=7)、坝地(ic=9)、梯田(ic=10)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wacx,y,ic=Px,y,ic+smeltx,y,ic+wirx,y,ic-Rx,y,ic-ETx,y,ic
该下垫面上的蒸散发计算公式为,
ETx,y,ic=Ex,y,ic,i3+Ex,y,ic,tr3+Es
非灌溉农田(ic=8)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wacx,y,ic=Px,y,ic+smeltx,y,ic-Rx,y,ic-ETx,y,ic
该下垫面上的蒸散发计算公式为,
ETx,y,ic=Ex,y,ic,i2+Ex,y,ic,i4+Ex,y,ic,tr4+Es
按面积加权汇总公式为,
其中,x为子流域编号;y为子流域x下等高带编号;ic为等高带y下第ic种下垫面类型;m为等高带y下的下垫面类型数;n为子流域x下等高带总数;Px,y,ic为降水量;smeltx,y,ic为融雪量,为负值时表示积雪量,从时段降水中扣除;Rx,y,ic为地表径流量;ETx,y,ic为蒸散发量;wirx,y,ic为灌溉水量,等于取水量乘上耗损系数;ETx,y,ic,i为植被截留蒸发量;ETx,y,ic,tr为植被蒸腾量;Es为裸地土壤蒸发量;下标1为高植被作物,2为草地,3为灌溉农作物,4为非灌溉农作物;fr(ic)为第ic种下垫面类型占等高带y的面积权重;subratio(y)为等高带y占子流域x的面积权重。
S24、通过面积加权实现小尺度向大尺度的转化,通过对不同下垫面、水资源分区、行政分区上的水源涵养量进行统计,输出年、月、日三种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水源涵养量,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通过采用本发明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该方法根据不同下垫面水循环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水源涵养特征,结合水量和能量平衡,基于具备明确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WEP模型)定量刻画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源涵养特性,计算不同下垫面、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的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WEP模型考虑气候和下垫面的变化,设置不同模拟情形,借助WEP模型对不同情境下水源涵养量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模型构建及验证:
基于WEP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划分子流域和等高带计算单元,并将基础数据展布到子流域和等高带上,读取包括预热期、子流域以及等高带面积在内的基础数据以及模型所需的初始参数值,设置参数率定条件,进行产汇流过程的计算;并以Nash系数作为评判标准,获取最优参数集,将最优参数集带入WEP模型进行验证;
S2、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水源涵养量计算: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面积占比高且和水源涵养关系密切的下垫面类型,设置情景参数,调用已构建的WEP模型,结合水量平衡原理,对已筛选的下垫面进行产流计算,并将相关水循环要素代入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得到不同下垫面类型下的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水源涵养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合理性分析;实现可视化分析;
步骤S2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21、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面积占比高且和水源涵养关系密切的下垫面类型;
S22、考虑气候和下垫面的变化,设置不同的情景参数;
S23、根据已筛选的下垫面类型,调用不同的产流计算方程,结合水量平衡原理,将产流计算过程中的相关水循环要素带入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得到不同下垫面类型下的水源涵养量,按照面积加权得到该等高带上的水源涵养量和子流域水源涵养量;
下垫面类型包括裸地域、林地域、草地域、坡耕地域、灌溉农田域、坝地域、梯田域、非灌溉农田域;
步骤S23中水源涵养量计算具体如下,
裸地(ic=3)、森林(ic=4)、草地(ic=5)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wacx,y,ic=Px,y,ic+smeltx,y,ic-Rx,y,ic-ETx,y,ic
该下垫面上的蒸散发计算公式为,
ETx,y,ic=Ex,y,ic,i1+Ex,y,ic,i2+Ex,y,ic,tr1+Ex,y,ic,tr2+Es
坡耕地(ic=6)、灌溉农田(ic=7)、坝地(ic=9)、梯田(ic=10)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wacx,y,ic=Px,y,ic+smeltx,y,ic+wirx,y,ic-Rx,y,ic-ETx,y,ic
该下垫面上的蒸散发计算公式为,
ETx,y,ic=Ex,y,ic,i3+Ex,y,ic,tr3+Es
非灌溉农田(ic=8)的水源涵养量计算公式为,
wacx,y,ic=Px,y,ic+smeltx,y,ic-Rx,y,ic-ETx,y,ic
该下垫面上的蒸散发计算公式为,
ETx,y,ic=Ex,y,ic,i2+Ex,y,ic,i4+Ex,y,ic,tr4+Es
按面积加权汇总公式为,
其中,x为子流域编号;y为子流域x下等高带编号;ic为等高带y下第ic种下垫面类型;m为等高带y下的下垫面类型数;n为子流域x下等高带总数;Px,y,ic为降水量;smeltx,y,ic为融雪量,为负值时表示积雪量,从时段降水中扣除;Rx,y,ic为地表径流量;ETx,y,ic为蒸散发量;wirx,y,ic为灌溉水量,等于取水量乘上耗损系数;ETx,y,ic,i为植被截留蒸发量;ETx,y,ic,tr为植被蒸腾量;Es为裸地土壤蒸发量;下标1为高植被作物,2为草地,3为灌溉农作物,4为非灌溉农作物;fr(ic)为第ic种下垫面类型占等高带y的面积权重;subratio(y)为等高带y占子流域x的面积权重;
S24、通过面积加权实现小尺度向大尺度的转化,通过对不同下垫面、水资源分区、行政分区上的水源涵养量进行统计,输出年、月、日三种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水源涵养量,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的基础数据包括,
地形地貌数据:所述地形地貌数据为DEM栅格数据;
河道数据:所述河道数据包括实际水系数据和河道断面参数;
下垫面数据:所述下垫面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含水层厚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数据;
水文气象数据:所述水文气象数据包括水文站的实测径流数据和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
社会取用水数据:所述社会取用水数据包括工业和生活取用水、灌区取用水、水库、水保措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S11、划分计算单元:基于地形地貌数据提取河网,并依据实际水系修正河网;之后划分子流域和等高带计算单元;
S12、数据展布:将水文气象数据和社会取用水数据展布到子流域和等高带上,将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数据进行重分类,并保存为矢量格式;将子流域等高带上的叶面积指数数据和植被覆盖度数据统计为月值,保存为预设格式;
S13、加载WEP模型运行所需参数:读取预热期、计算起止时间、子流域和等高带面积、高程、坐标数据,加载初始土壤含水量、积雪深、洼储量;
S14、率定参数设置:设置率定时段、率定尺度、参数取值范围;
S15、产汇流过程计算:以子流域等高带为计算单元,采用手动调参或遗传算法自动率定技术对该等高带上各种下垫面类型运用不同产流模型计算其产流量,分坡面和河网进行汇流演算;
S16、获取最优参数及模型验证:以Nash系数作为评价标准,获取最优参数集,并将该最优参数集代入WEP模型,根据实测流量过程和模拟流量过程计算Nash系数,对WEP模型进行验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1具体为,基于DEM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实现拼接、裁剪、填洼、计算流向和流量、设置阈值提取河网,根据实际水系修正WEP模型根据DEM数据自动生成的河网;之后划分子流域,根据子流域面积设置最大等高带个数和等高带面积,划分等高带计算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2具体为,利用反距离平方法将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社会取用水数据展布到子流域和等高带上;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数据进行重分类,并保存为矢量格式;利用马赛克法统计子流域等高带上的土地利用数据、土壤厚度数据、含水层厚度数据,并将叶面积指数数据、植被覆盖度数据统计为月值,保存为“.csv”格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S22中的情景参数包括模拟起止时间、模拟范围、气候变化因子、下垫面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之前还包括获取WEP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具体为,
从地理空间数据云获取地形地貌数据;
从流域水文年鉴获取实际水系数据和河道断面参数;
从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获取土地利用数据;
从卫星数据解译获取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含水层厚度、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数据;
从流域水文年鉴获取水文站的实测径流数据;
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获取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包括降水、温度、风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
从水资源公报获取社会取用水数据。
CN202211503808.2A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 Active CN1157304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3808.2A CN115730455B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03808.2A CN115730455B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0455A CN115730455A (zh) 2023-03-03
CN115730455B true CN115730455B (zh) 2023-09-05

Family

ID=85298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03808.2A Active CN115730455B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3045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4532A (zh) * 2012-03-28 2013-10-2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定量评估区域水源涵养量的实用方法
CN114186424A (zh) * 2021-12-14 2022-03-15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气候变化对水源涵养量影响的分析方法
CN114186507A (zh) * 2021-11-19 2022-03-1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wep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河川基流分析方法
CN114781199A (zh) * 2022-06-27 2022-07-22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水源涵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
CN115203643A (zh) * 2022-07-18 2022-10-18 西安交通大学 融合水文与生态要素的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诊断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4532A (zh) * 2012-03-28 2013-10-2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定量评估区域水源涵养量的实用方法
CN114186507A (zh) * 2021-11-19 2022-03-15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wep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河川基流分析方法
CN114186424A (zh) * 2021-12-14 2022-03-15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气候变化对水源涵养量影响的分析方法
CN114781199A (zh) * 2022-06-27 2022-07-22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水源涵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
CN115203643A (zh) * 2022-07-18 2022-10-18 西安交通大学 融合水文与生态要素的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诊断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InVEST模型的大凌河上游汇水区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王耕;韩冬雪;;水土保持通报(03);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0455A (zh) 2023-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urtz et al. Spatially distributed hydrotope‐based modelling o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runoff in mountainous basins
Batelaan et al. GIS-based recharge estimation by coupling surface–subsurface water balances
Notter et al.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Mt. Kenya region
Zierl A water balance model to simulate drought in forested eco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ntire forested area in Switzerland
Jasper et al. Changes in summertime soil water patterns in complex terrain due to climatic change
Tarolli et al. Rainfall space-time organization and orographic control on flash flood response: The Weisseritz event of August 13, 2002
CN114091277A (zh) 一种考虑初始状态变量影响的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方法
Kouwen et al. Case study: watershed modeling with distributed weather model data
CN115730455B (zh) 一种基于wep模型的不同下垫面水源涵养量计算方法
Kite et al. Integrated basin modeling
Chiesi et al. A semiempirical method to estimate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s
Senatilleke et al. Estimation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cross Sri Lanka using a distributed dual-source evapotranspiration model under data scarcity
CN114781199A (zh) 水源涵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
Ashaolu et al. Effect o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Osun Drainage Basin, Nigeria
Kauffman et al. Green and blue water resources and assessment of soil and water management scenarios using an integrated modelling framework
Van Dijk Soil erosion and associated sediment supply to rivers
Duncker et al. Regional rainfall-runoff relations for simulation of streamflow for watersheds in Du Page County, Illinois
Yun A feasibility study of a field-specific weather service for small-scale farms in a topographically complex watershed
CN114651652B (zh) 一种流域水源涵养林补植空间配置方法
Sen et al. Use of GIS and remote sensing in identifying recharge zones in an arid catchment: A case study of Roxo river basin, Portugal
Shade Water budget for the Kohala area, Island of Hawaii
Nayak et al. Modelling the crop water requirement using CropWat: a case study of Samrat Ashok Sagar (Halali) project command
Shee et al. Hydrological Impact of Landuse Conversion
Chiesi et al. Research Article A Semiempirical Method to Estimate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in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s
Brown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nowpack extent and measurement in the Columbia River Basin and nested sub basi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