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0201A - 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20201A
CN115720201A CN202210897810.6A CN202210897810A CN115720201A CN 115720201 A CN115720201 A CN 115720201A CN 202210897810 A CN202210897810 A CN 202210897810A CN 115720201 A CN115720201 A CN 115720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test
data
tested
board c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978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20201B (zh
Inventor
蔡芹光
王明坤
孟玉
成海峰
赵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Youren Network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Youren Network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Youren Network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Youren Network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978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2020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20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0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202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02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讯设备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上位机获取测试用例参数,并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分条统计至所述上位机的本地数据库;调用所述本地数据库的原有测试参数,并将所述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所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本发明提高了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

Description

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设备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物联网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同时,用户针对物联网透传设备进行稳定性测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物联网透传设备稳定性测试过程中,传统的串口/网络调试助手传输数据进行数据字节数对比的测试,具体是通过将测试数据从串口发送到网络端,根据串口助手统计的发送和接收字节数,来判断数据字节丢失情况;通过串口/网络调试助手界面打印的数据,查看透传数据是否异常,来判断设备问题,会存在测试周期长,数据量大,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类型多的现象,从而导致这种传统的方法缺乏测试的准确度,很多问题无法发现和分析。比如会出现丢包、误码、分包、粘包、数据乱序等各种情况;测试结束后数据分析对比复杂,评价测试结果耗时长且人工统计容易遗漏失误,自动化程度低。
综上,现有的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式存在透传设备稳定性的测试准确低且测试耗时长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提高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包括:
基于上位机获取测试用例参数,并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分条统计至所述上位机的本地数据库;
调用所述本地数据库的原有测试参数,并将所述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所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
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
可选地,所述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的步骤,包括:
在确定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处于所述待测试状态后,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的发送数据内容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并将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通过所述测试板卡的发送端发送至所述待测透传设备;
将通过所述待测透传设备后的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确定为待测试数据;
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所述待测试数据以获取传输结果,并将所述传输结果通过所述上位机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
可选地,所述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的发送数据内容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步骤,包括:
针对所述发送数据内容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增加包头、包尾、数据长度、序号和校验字段,以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
可选地,所述传输结果包括:误码包、正序包和乱序包,所述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所述待测试数据以获取传输结果的步骤,包括:
通过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和所述待测试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确定所述判断结果对应的完整包;
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调用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校验码解析所述完整包,以获取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并分别记录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
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调用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包序号校验所述正确包,以获取所述正序包和所述乱序包,并分别记录所述正序包和所述乱序包。
可选地,所述判断结果包括:第一完整包、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分包、第二完整包、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其中,所述第一完整包和第二完整包为所述完整包、所述第一不完整包和所述第二不完整包为不完整包,所述第一粘包和第二粘包为粘包,所述第一丢包和所述第二丢包为丢包,所述传输结果还包括:所述丢包、所述分包和所述粘包;
所述通过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数据和所述待测试数据,以得到所述判断结果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数据;
若是,则确定所述不完整包数据和所述待测试数据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得到第一完整包、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和分包,并分别记录所述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和分包;
若否,则确定所述待测试数据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得到第二完整包、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并分别记录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其中,所述第一完整包和所述第二完整包为所述完整包。
可选地,在所述分别记录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获取所述待测试数据的当前收包序号,并根据所述丢包的计数和所述当前收包序号确定丢包率;
获取所述丢包的计数、所述乱序包的计数、所述误码包的计数、所述分包的计数和所述粘包的计数之间的计数总和,并根据所述当前收包序号和所述计数总和确定总传输成功率;
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通过所述测试板卡的接收端传输至所述上位机,并通过所述上位机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
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作为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测试结果,并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显示所述测试结果。
可选地,在所述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显示所述测试结果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上位机获取预设的阈值;
将所述测试结果与所述阈值进行对比,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最终测试结果。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装置,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装置包括:
分条统计模块,用于基于上位机获取测试用例参数,并通过所述上位机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分条统计至所述上位机的本地数据库;
调用模块,用于调用所述本地数据库的原有测试参数,并根据所述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所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
测试模块,用于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
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装置的各个功能模块在运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先通过上位机导入测试用例参数,再通过上位机将这些参数分条统计到本地数据库中,并调用本地数据库中的原有测试参数,然后将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以确定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在确定到待测透传设备处于预设的待测试状态后,根据测试用例参数和待测试状态控制上位机通过测试板卡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使得对待测透传设备透传稳定性的测试更加全面、可靠、准确,实现了透传稳定性的测试过程数据自动分析,提高了测试效率。
区别于传统的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式,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建立测试板卡分别与上位机和待测透传设备连接,并通过运用测试板卡支持上位机配置待测透传设备,封装上位机的发送数据和解析待测透传设备的接收数据,有效地避免了运用串口/网络调试助手传输数据进行数据字节数对比的测试存在着测试的准确性低和测试周期长的现象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上位机展示数据图;
图4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接收数据代码处理流程的应用例12-16;
图5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简易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接收数据代码处理流程的应用例5-11;
图7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接收数据代码处理流程的应用例1-4;
图8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某产品测试时对应的效果展示图;
图9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装置模块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参照图1所示,图1是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应用于针对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进行测试的终端设备,并具体由终端设备的控制中枢执行,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包括:
步骤S10:基于上位机获取测试用例参数,并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分条统计至所述上位机的本地数据库;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先从上位机中获取测试用例参数,并将测试用例参数分条统计至上位机的本地数据库。
参照图2,图2是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上位机可以理解为测试控制和展示模块10,用于输入测试数据(测试用例参数),控制测试板卡数据开始和结束测试,收集测试板卡提交的测试数据,实时展示测试进度和测试记录,其中,测试控制和展示模块10包含数据存储模块20。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用例参数可以理解为多个参数,例如,发送间隔、发送时长和发送数据内容等。本地数据库可以理解为数据存储模块20,用于存储测试过程数据和常用测试参数。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测试控制和展示模块10和数据存储模块20的连接,将测试控制和展示模块10中的测试用例参数分条统计至数据存储模块20中,其中,分条统计可以理解为先将测试用例参数分成若干个包,比如丢包、粘包和分包等,然后再将这若干个包存放在数据存储模块20中。
步骤S20:调用所述本地数据库的原有测试参数,并将所述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所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先调用本地数据库的原有测试参数,然后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获取测试指令,此时,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中后,从而确定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
步骤S30: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在确定到待测透传设备处于待测试状态后,针对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的步骤可以理解为,先将测试用例参数通过测试板卡将测试用例参数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并将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通过测试板卡的发送端发送至待测透传设备后,再将通过待测透传设备后的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确定为待测试数据,然后通过测试板卡解析待测试数据以获取传输结果,并将传输结果通过所述上位机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可以理解为基于用户的需求,并通过测试板卡对测试用例参数增加包头、包尾、数据长度、序号和校验字段的内容。
待测试数据可以理解为可测试的带宽范围,包括透传测试字节数、透传数据频率和可测试的数据内容范围,其中透传测试字节数可以理解为可测试的单包数据长度范围,可测试的单包数据长度范围为大于等于12个字节(大于协议长度字节),小于整个测试系统中最小MTU数据长度。假设测试待测设备的TCP透传稳定性时,最大可以测试数据传输字节数为1460个字节,最小可测试的数据传输字节数为12个字节。
透传数据频率可以理解为透传频率大小受透传设备串口端打包机制/波特率等影响以及测试板卡性能。假设在100ms间隔下循环发送1460个字节,待测透传设备可以按照此发送频率正常打包并发送数据,测试板卡在此数据接收频率下可正常解析数据,则当前可测试的最大带宽为14600Byte/s(14.26M/s)
可测试的数据内容范围:因为稳定性透传测试中,测试过程中关注的是设备长期运行时数据传输后的内容准确性和顺序准确性,不关注测试数据的具体内容(比如输入的数据字节是00还是11),具体进行各种不同数据测试是功能测试范畴,本发明不涉及对数据内容的全覆盖测试。测试人员可输入的数据内容范围为不包含包头包尾的任意16进制数据。
例如,参照表1,表1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介绍,需要说明的是,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表1的内容;
包头 序号 数据长度 用户数据 校验码 包尾
2Byte 4Byte 2Byte ?Byte 1Byte 2Byte
0B 0D 初始值1 协议总长度 ??? Check Sum 1C 1D
表1
其中,用户数据指的是用户通过上位机输入的测试数据,可以是单条,也可以是多条不同的数据,用于多条轮询发送;包头可以理解为协议包头是固定值;包尾可以理解为协议包尾是固定值;序号可以理解为自增包序号,由测试板卡的发送端自动生成,以1为起始序号,逐个增大,最大为4个字节数据最大值,然后再回到1重复序号。包序号中包含与包头包尾重复值时,自动跳过该包序号,同时接收解析时会对跳过的序号进行特殊判断;数据长度可以理解为协议总数据长度;校验码可以理解为用于用户数据校验码。
例如,在本实施中,参照图2,通过测试执行模块30中的透传数据封装和解析模块(测试板卡)将上位机的测试用例参数封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然后通过测试板卡的左边串口/网络接口(发送端)将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传递到待测设备40(待测透传设备)中,再将通过待测设备40后的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确定为待测试数据,然后通过待测设备40和右边串口/网络接口(接收端)连接将待测试数据传递到透传数据封装和解析模块进行解析,以获取传输结果,然后再将传输结果通过测试控制和展示模块10与测试执行模块30连接,将传输结果传递到测试执行模块20进行展示,并存储至数据存储模块20中。
本发明先通过上位机导入测试用例参数,再通过上位机将这些参数分条到统计本地数据库中,并调用本地数据库中的原有测试参数,然后将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以确定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在确定到待测透传设备处于预设的待测试状态后,根据测试用例参数和待测试状态控制上位机通过测试板卡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使得对待测透传设备透传稳定性的测试更加全面、可靠、准确,实现了透传稳定性的测试过程数据自动分析,提高了测试效率。
区别于传统的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式,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建立测试板卡分别与上位机和待测透传设备连接,并通过运用测试板卡支持上位机配置待测透传设备,封装上位机的发送数据和解析待测透传设备的接收数据,有效地避免了运用串口/网络调试助手传输数据进行数据字节数对比的测试存在着测试的准确性低和测试周期长的现象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
进一步地,基于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第一实施例,提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第二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可以包括:
步骤S301:在确定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处于所述待测试状态后,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的发送数据内容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并将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通过所述测试板卡的发送端发送至所述待测透传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在确定到待测透传设备处于待测试状态后,先通过测试板卡的发送端接收到上位机的测试用例参数,然后再通过测试板卡将测试用例参数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并再次通过测试板卡的发送端将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传输至待测透传设备。
步骤S302:将通过所述待测透传设备后的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确定为待测试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将通过待测透传设备后的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确定为待测试数据。
步骤S303: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所述待测试数据以获取传输结果,并将所述传输结果通过所述上位机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并将所述传输结果通过所述上位机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上位机展示数据图,控制中枢通过待测透传设备和测试板卡的接收端连接将待测试数据传输至测试板卡中,控制中枢通过测试板卡解析待测试数据的各包数据,以获取各包数据各自对应的传输结果,并将通过上位机和测试板卡的发送端连接将这些传输结果传输至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进行展示,并将这些传输结果存储至本地数据库。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测试板卡进行设备透传稳定性测试,使得测试更为精准,且抗干扰能力强。
进一步地,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1: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的发送数据内容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还可以包括:
步骤S3010:针对所述发送数据内容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增加包头、包尾、数据长度、序号和校验字段,以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通过测试板卡对测试用例参数进行增加包头、包尾、数据长度、序号和校验字段的处理后,以打包封装成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
例如,用户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输入的测试用例参数为00 01,测试板卡将测试用例参数发送到待测透传设备之前,将自动增加包头、包尾、数据长度、序号、校验字段,则发送到透传设备的第1包数据具体协议内容为:0B 0D 00 00 00 01 00 02 00 01 FF1C 0D。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3:控制所述测试板卡根据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解析待测试数据以获取传输结果,可以包括:
步骤S3030:通过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和所述待测试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确定所述判断结果对应的完整包;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先通过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和所述待测试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确定所述判断结果对应的完整包。
需要说明的是,完整包可以理解为包含包头、包尾并且数据长度完整的数据;不完整包可以理解为只接收到包头,还没有接收到包尾,且小于数据长度的数据,会用于下一次处理的数据。
步骤S3031: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调用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校验码解析所述完整包,以获取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并分别记录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简易流程图。控制中枢根据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对应的的校验码解析完整包,若确定到校验码解析完整包的操作成功,则完整包被解析为正确包;若确定到校验码解析完整包的操作操作失败,则完整包被解析为误码包,然后并在测试板卡中分别记录正确包和误码包各自的计数,正确包和误码包各自对应的数据的具体接收时间,以及该时间附近几包数据的具体接收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正确包可以理解为收到完整包后,且数据校验正确的数据包;误码包可以理解为收到完整包后,数据校验结果不正确的数据包。
例如,控制中枢在确定到完整包(含有包头包尾的数据包,HasReceived=Flase,其中HasReceived代表上一次已经接收过但是未接收完整【有接收缓存】)后;参照图4中接收到完整包后的情况中的用例12和用例13,控制中枢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调用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校验码解析以获取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并分别记录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所示内容:
控制中枢通过控制测试板卡检测完整包中是否有数据长度字段,(比如,实际长度≥8),若完整包内的实际数据长度大于或等于8,则判断实际数据长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长度字段中的长度,若判断得到实际数据长度大于或等于长度字段中的长度,则测试板卡根据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对应的校验码校验完整包是否校验正确;若校验正确,则将完整包判定为正确包;若校验错误,则将完整包判定为误码包,且可以确定误码包的计数加1。
若完整包内的实际数据长度小于8,则可以判定完整包中丢包,并确定完整包中的丢包计数加1,在判断实际数据长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长度字段中的长度的步骤中,得到实际数据长度小于长度字段中的长度,进而可以确定控制中枢也将执行完整包中的丢包计数加1的步骤,其中,长度字段中的长度可以理解为。
步骤S3033: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调用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包序号校验所述正确包,以获取所述正序包和所述乱序包,并分别记录所述正序包和所述乱序包。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控制中枢根据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对应包序号校验正确包,若确定到根据包序号校验正确包的操作成功,则正确包被解析为正序包;若确定到根据包序号校验正确包的操作失败,则正确包被解析为乱序包。
需要说明的是,正序包可以理解为收到正确包后,数据包序号校验正确的数据包;乱序包可以理解为收到正确包后,数据序号校验失败的数据包。
例如,参照图4中接收到完整包后的情况中的用例14至用例16,控制中枢通过控制测试板卡根据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对应的校验码对完整包校验正确后,(即完整包被判定为正确包后),控制中枢通过测试板卡根据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对应的包序号校验对完整包进行第一校验操作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所示内容:
控制中枢通过测试板卡检测正确包的包序号是否规律增大,(即可以理解为当前包序号是否比上一次包序号增大1,是一种递进关系),若正确包的包序号是规律增大,则可以判定正确包为正序包;若正确包的包序号不是规律增大,则继续判断正确包的包序号是否减小(即可以理解为当前包序号是否比上一次包序号小),若确定到正确包的包序号是减小,则可以判定正确包为乱序包,并将乱序包的计数加1;若确定到正确包的包序号不是减小,则继续判断正确包的包序号是否重复,若正确包的包序号重复,则判定正确包为乱序包,且将乱序包的计数加1,并使用原包序号作为比较对象,继续下一次数据接收;若正确包的包序号不重复,则计算当前包序号减去上一次包序号的值N,并记为丢包计数+N。
进一步地,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30:通过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数据和所述待测试数据,以得到所述判断结果,还可以包括:
步骤S30301: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控制中枢确定到测试板卡接收到待测试数据后,再判断是否在之前收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即控制中枢判断测试板卡之前是否已接收过待测透传设备的数据,且未接收完整(HasReceived=true?)。
步骤S30302:若是,则确定所述不完整包数据和所述待测试数据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得到第一完整包、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和分包,并分别记录所述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和分包;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若确定到测试板卡之前有接收到不完整包,则通过测试板卡处理不完整包和待测试数据,经处理后,将不完整包和待测试数据最终分类为第一完整包、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分包,并记录非第一完整包的数据,即记录各自对应的计数,各自对应的数据的具体接收时间,以及该时间附近几包数据的具体接收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粘包可以理解为收到的数据包为完整包后面还有其他数据,即包尾后仍然有接收的数据;分包可以理解为收到不完整包后,再次接收一次或者多次才获取到完整包的数据;丢包可以理解为丢失包头、包尾或者中间的某些字节、或者根据包序号判定整包丢失的数据包。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接收数据代码处理流程的应用例5-11,控制中枢若确定到测试板卡之前已接收过待测透传设备的数据,且未接收完整(即不完整包),则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不完整包数据和待测试数据是否既含有包头又含有包尾,若确定到不完整包数据和待测试数据是既含有包头又含有包尾,则判断包头是否在前,若包头在前,则可以确定上一包数据丢失了后半包,并在记录丢包的计数+1后,再将缓存中上一包数据清空,然后获取当前包尾前包头后的数据为最终原始数据(包含包头包尾的数据包);若包头不在前,则先将包尾前数据添加到上一次已接收数据缓存,并获取到包含包头包尾的数据包,此时,判定为分包,且分包的计数+1。
若确定到不完整包数据和待测试数据是没有包头或者没有包尾,则在确定到只有包头的情况下,先将缓存中上一包数据清空,再确定分包的中间数据,并将当前接收数据记录到缓存,然后确定HasReceived=true(可以理解为上一次已经接收过但是未接收完整),且rest(包尾后的剩余数据长度)=0,最后可以确定上一包数据丢失了后半包,并记录丢包的计数+1;在确定到只有包尾的情况下,则先将包尾前数据添加到上一次已接收数据缓存,并获取到包含包头包尾的数据包,此时,判定为分包,且分包的计数+1。
在上述步骤之后,获取剩余数据rest(包尾后的剩余数据长度),则判断rest是否等于0,若rest等于0,则包尾前数据通过测试板卡调用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校验码解析完整包,以获取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的步骤被继续处理;若rest不等于0,则判定为粘包,并记录粘包的计数+1,然后再将该数据分为包尾前的完整包数据(包含包头包尾的数据包)和包尾后的数据,此时,包尾后的数据再次按照普通数据处理,而包尾前数据通过测试板卡调用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校验码解析完整包,以获取正确包和误码包的步骤被继续处理。
若确定到不完整包数据和待测试数据即没有包头又没有包尾的情况下,则判断累加到缓存后的数据是否有数据长度字段,若确定到接收缓存数据没有数据长度字段,则获取分包的中间数据,并将接收数据记录到缓存,再确定HasReceived=true,以及rest=0;若确定到接收缓存数据有数据长度字段,则继续确认接收数据缓存是否大于数据长度(将自定义协议内容通过测试板卡发送到待透传设备之前,根据自定义协议内容通过测试板卡计算得到的数据长度),若确定到接收数据缓存大于数据长度,则获取丢弃之前缓存包,并使用下一包包序号判定丢包情况,最后则确定当前数据接收完毕,并等待接收下一包数据;若数据缓存小于或等于数据长度,则也获取分包的中间数据,并将接收数据记录到缓存,再确定HasReceived=true,以及rest=0,最后则确定当前数据接收完毕,并等待接收下一包数据。
步骤S30303:若否,则确定所述待测试数据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得到第二完整包、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并分别记录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其中,所述第一完整包和所述第二完整包为所述完整包。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若确定到测试板卡之前没有接收到不完整包,则通过测试板卡处理待测试数据,经处理后,将待测试数据最终分类为第二完整包、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第二丢包,并记录非第一完整包的数据,即记录各自对应的计数,各自对应的数据的具体接收时间,以及该时间附近几包数据的具体接收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接收数据代码处理流程的应用例1-4。控制中枢若确定到测试板卡之前没有接收过不完整包,则判断待测试数据是否有包头,若待测试数据没有包头,则判定待测试数据丢包,并记录丢包的计数+1,再将接收缓存清空,并获取HasReceived=false,然后确定到当前接收完毕后,等待接收下一包数据;若待测试数据有包头,则判断是否有包尾,若有包尾,则获取第一个包头后,以及之后的第一个包尾前的数据,这是一包完整的数据,并获取包尾后的剩余数据个数rest,再判断rest是否等于0,若rest不等于0,则判断为粘包,并记录粘包计数+1,然后将该数据分为包尾前的完整包数据(包含包头包尾的数据包)和包尾后的数据,再将包尾后的数据拿去再次处理一遍;若rest等于0,则可以确定含有包头包尾的数据包(即完整包,Has Received=false)。
若没有包尾,则收到不完整包,并将包头后的数据记录到接收缓存,以及获取HasReceived=true和rest=0,然后在当前接收完毕后,等待接收下一包数据,再将包尾后的数据拿去再次处理一遍。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30303:分别记录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之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B10: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获取所述待测试数据的当前收包序号,并根据所述丢包的计数和所述当前收包序号确定丢包率;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先基于测试板卡获取通过待测透传设备后的自定义协议内容(待测试数据)的当前收包序号,再通过测试板卡获取丢包的计数,然后再通过当前收包序号和丢包的计数确定丢包率。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中枢通过当前收包序号和丢包的计数确定丢包率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丢包率=当前丢包计数/当前收包序号*100%。
步骤B20:获取所述丢包的计数、所述乱序包的计数、所述误码包的计数、所述分包的计数和所述粘包的计数之间的计数总和,并根据所述当前收包序号和所述计数总和确定总传输成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通过测试板卡获取丢包的计数、乱序包的计数、误码包的计数、分包的计数和粘包的计数之间的计数总和,然后再通过测试板卡分析当前收包序号和计数总和,以确定总传输成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中枢通过测试板卡分析当前收包序号和计数总和,以确定总传输成功率表现形式为:
总传输成功率=(1-((数据丢包计数+数据乱序计数+数据误码计数+数据分包计数+数据粘包计数)/当前收包序号))*100%
误码率=误码次数/收包序号*100%
步骤B30: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通过所述测试板卡的接收端传输至所述上位机,并通过所述上位机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通过测试板卡的接收端和上位机的连接将丢包率和总传输成功率传输至上位机,并通过上位机将丢包率和总传输成功率存储至本地数据库。
步骤B40: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作为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测试结果,并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显示所述测试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控制中枢将丢包率和总传输成功率作为待测透传设备的测试结果,并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显示测试结果。
进一步地,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B40: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显示测试结果之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还可以包括:
步骤C10:基于所述上位机获取预设的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基于上位机获取预设的阈值。
比如,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某产品测试时对应的效果展示图,以测试某公司串口服务器产品为例,将串口服务器的串口与测试板卡串口连接,将串口服务器的以太网口与测试板卡的网口置于同一局域网下。调用上位机中发送参数为波特率115200,发送数据量1000Byte,发送间隔为500ms,发送时长为7*24h,发送方向为串口→网络、网络→串口的双向透传数据,预置丢包率标准为5‰,预置误码率标准为5‰,预置总传输成功率标准为99.5%。
步骤C20:将所述测试结果与所述阈值进行对比,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最终测试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枢将测试结果与预设的阈值进行对比,若测试结果大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则输出的待测透传设备的最终测试结果Fail(失败);若测试结果小于预设的阈值,则判断是否达到测试时间,若达到测试时间,则输出的待测透传设备的最终测试结果pass(通过)。
例如,参照图8,用户通过测试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点击一键开始测试,控制中枢发出测试指令,将测试上位机的测试参数通过测试板卡分别与测试上位机和待测设备发送至待测设备,配置待测设备进入透传模式,并与测试板卡建立TCP连接,测试板卡即在设置完成参数后,开始计时,使用以上参数发送数据,进行为期7天的透传稳定性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上位机(即上位机)通过人机交互窗口实时展示当前测试状态,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上位机展示数据图。测试过程中,数据库中网络端口的实时测试结果存储情况如下举例,表2为丢包、表3为误码、表4为分包、表5为粘包、表6为乱序:
Figure BDA0003769673040000171
表2
Figure BDA0003769673040000172
表3
Figure BDA0003769673040000173
表4
Figure BDA0003769673040000174
表5
Figure BDA0003769673040000175
Figure BDA0003769673040000181
表6
测试结束后,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输出最终测试结果,比如透传稳定性测试7天后,该串口服务器丢包率为0.0045‰,总传输成功率为99.996%。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最终提示:测试通过。
如果测试不通过,丢包率等测试结果超出范围,研发人员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可直接调用本地数据库中异常测试结果,分析透传数据失败的原因。
综上,本发明通过测试板卡分别连接上位机和待透传设备,一方面在测试板卡中解析通过待透传设备后的自定义协议内容,以获取各参数,然后通过多种参数的综合分析以获取最终测试结果,进而提高了测试透传稳定性的准确度,并实现了透传稳定性的测试过程数据自动分析,提高了测试效率,另一方面,透传稳定性的多个测试参数统一上传到本地数据库管理,分类分时统计,调用查找方便,提高了研发人员定位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效率。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装置模块。请参照图9,图9为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装置模块的示意图,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装置包括:
分条统计模块H01,用于基于上位机获取测试用例参数,并通过所述上位机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分条统计至所述上位机的本地数据库;
调用模块H02,用于调用所述本地数据库的原有测试参数,并根据所述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所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
测试模块H03,用于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
可选地,测试模块H03,还可以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处于所述待测试状态后,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的发送数据内容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并将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通过所述测试板卡的发送端发送至所述待测透传设备;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将通过所述待测透传设备后的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确定为待测试数据;
存储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所述待测试数据以获取传输结果,并将所述传输结果通过所述上位机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
可选地,测试模块H03,还可以包括:
增加单元,用于针对所述发送数据内容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增加包头、包尾、数据长度、序号和校验字段,以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
可选地,测试模块H03,还可以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通过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和所述待测试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确定所述判断结果对应的完整包;
解析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调用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校验码解析所述完整包,以获取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并分别记录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
包序号校验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调用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包序号校验所述正确包,以获取所述正序包和所述乱序包,并分别记录所述正序包和所述乱序包。
可选地,测试模块H03,还可以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数据;
第一得到单元,用于若是,则确定所述不完整包数据和所述待测试数据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得到第一完整包、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和分包,并分别记录所述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和分包;
第二得到单元,用于若否,则确定所述待测试数据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得到第二完整包、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并分别记录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其中,所述第一完整包和所述第二完整包为所述完整包。
可选地,测试模块H03,还可以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获取所述待测试数据的当前收包序号,并根据所述丢包的计数和所述当前收包序号确定丢包率;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丢包的计数、所述乱序包的计数、所述误码包的计数、所述分包的计数和所述粘包的计数之间的计数总和,并根据所述当前收包序号和所述计数总和确定总传输成功率;
传输单元,用于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通过所述测试板卡的接收端传输至所述上位机,并通过所述上位机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
显示单元,用于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作为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测试结果,并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显示所述测试结果。
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装置的各个功能模块在运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请参照图10,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方案涉及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终端设备具体可以是为本地运行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设备。
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通信总线1002,用户接口1003,网络接口1004,存储器1005。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10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1003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串口模块1004可选的可以包括网络接口或者串口通信模块,其中,网络接口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
存储器1005设置在终端设备主体上,存储器1005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1001执行时实现相应的操作。存储器1005还用于存储供终端设备使用的参数。存储器10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5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终端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10所示,作为一种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终端设备的智能连接程序。
在图10所示的终端设备中,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5中存储的终端设备的智能连接程序,并执行上述本发明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的各个实施例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述的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包括:
基于上位机获取测试用例参数,并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分条统计至所述上位机的本地数据库;
调用所述本地数据库的原有测试参数,并将所述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所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
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的步骤,包括:
在确定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处于所述待测试状态后,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的发送数据内容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并将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通过所述测试板卡的发送端发送至所述待测透传设备;
将通过所述待测透传设备后的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确定为待测试数据;
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所述待测试数据以获取传输结果,并将所述传输结果通过所述上位机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的发送数据内容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步骤,包括:
针对所述发送数据内容通过所述测试板卡增加包头、包尾、数据长度、序号和校验字段,以打包为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结果包括:误码包、正序包和乱序包,所述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所述待测试数据以获取传输结果的步骤,包括:
通过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和所述待测试数据,以得到判断结果,并确定所述判断结果对应的完整包;
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调用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校验码解析所述完整包,以获取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并分别记录所述正确包和所述误码包;
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调用所述自定义测试协议内容的包序号校验所述正确包,以获取所述正序包和所述乱序包,并分别记录所述正序包和所述乱序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结果包括:第一完整包、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分包、第二完整包、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其中,所述第一完整包和第二完整包为所述完整包、所述第一不完整包和所述第二不完整包为不完整包,所述第一粘包和第二粘包为粘包,所述第一丢包和所述第二丢包为丢包,所述传输结果还包括:所述丢包、所述分包和所述粘包;
所述通过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数据和所述待测试数据,以得到所述判断结果的步骤,包括:
判断所述测试板卡之前是否接收到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不完整包数据;
若是,则确定所述不完整包数据和所述待测试数据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得到第一完整包、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和分包,并分别记录所述第一不完整包、第一粘包、第一丢包和分包;
若否,则确定所述待测试数据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解析得到第二完整包、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并分别记录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别记录第二不完整包、第二粘包和第二丢包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测试板卡获取所述待测试数据的当前收包序号,并根据所述丢包的计数和所述当前收包序号确定丢包率;
获取所述丢包的计数、所述乱序包的计数、所述误码包的计数、所述分包的计数和所述粘包的计数之间的计数总和,并根据所述当前收包序号和所述计数总和确定总传输成功率;
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通过所述测试板卡的接收端传输至所述上位机,并通过所述上位机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存储至所述本地数据库;
将所述丢包率和所述总传输成功率作为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测试结果,并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显示所述测试结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上位机的人机交互窗口显示所述测试结果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上位机获取预设的阈值;
将所述测试结果与所述阈值进行对比,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的最终测试结果。
8.一种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的装置,包括:
分条统计模块,用于基于上位机获取测试用例参数,并通过所述上位机将所述测试用例参数分条统计至所述上位机的本地数据库;
调用模块,用于调用所述本地数据库的原有测试参数,并根据所述原有测试参数通过与所述上位机相连接的测试板卡,传递到所述测试板卡的端口对应的待测透传设备,以确定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入预设的待测试状态;
测试模块,用于按照所述待测试状态和所述测试用例参数针对所述待测透传设备进行透传稳定性测试。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的步骤。
CN202210897810.6A 2022-07-28 2022-07-28 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介质 Active CN1157202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7810.6A CN115720201B (zh) 2022-07-28 2022-07-28 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7810.6A CN115720201B (zh) 2022-07-28 2022-07-28 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0201A true CN115720201A (zh) 2023-02-28
CN115720201B CN115720201B (zh) 2024-04-12

Family

ID=85253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97810.6A Active CN115720201B (zh) 2022-07-28 2022-07-28 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2020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1513A (zh) * 2016-12-30 2017-06-1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产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07562635A (zh) * 2017-09-15 2018-01-09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嵌入式软件测试辅助系统
CN112039728A (zh) * 2020-08-27 2020-12-04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端口通信测试方法及端口通信测试盒
CN112241160A (zh) * 2020-10-20 2021-01-19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测试方法、装置、车辆检测系统以及测试板卡
CN112362360A (zh) * 2020-11-10 2021-02-12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部件测试方法、装置、系统、测试板卡以及存储介质
CN112468322A (zh) * 2020-11-10 2021-03-09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即插即用的电网稳控装置通信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13127338A (zh) * 2021-03-22 2021-07-16 四川锐明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固件测试方法、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1513A (zh) * 2016-12-30 2017-06-1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产品的测试方法和系统
CN107562635A (zh) * 2017-09-15 2018-01-09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嵌入式软件测试辅助系统
CN112039728A (zh) * 2020-08-27 2020-12-04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端口通信测试方法及端口通信测试盒
CN112241160A (zh) * 2020-10-20 2021-01-19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测试方法、装置、车辆检测系统以及测试板卡
CN112362360A (zh) * 2020-11-10 2021-02-12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部件测试方法、装置、系统、测试板卡以及存储介质
CN112468322A (zh) * 2020-11-10 2021-03-09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即插即用的电网稳控装置通信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13127338A (zh) * 2021-03-22 2021-07-16 四川锐明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固件测试方法、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0201B (zh) 2024-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8567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bi-directional network traffic and collecting statistics on same
US7123616B2 (en) Determining round-trip time delay
EP2903213B1 (en) Throughput test method and apparatus
JPH04263536A (ja) ネットワークモニタ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CN105634840B (zh) 一种丢包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2436972B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1119237A (zh) 网卡测试方法
CN104901851B (zh) 一种检测网络质量的方法和系统
CN111245675B (zh) 一种网络延时和丢数据包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1601335B (zh) 一种无线网络性能测试方法及无线ap
CN107231266A (zh) 报文通道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9246189B (zh) 网络数据分发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服务端
CN115037658B (zh) 基于bpf的计量主站网络检测方法及计量主站
WO2021134418A1 (zh) 一种数据校验方法及装置
CN114002987A (zh) 一种获取日志信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5720201A (zh) 透传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的测试方法、终端设备以及介质
CN11243699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314155B (zh) 通讯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69642A (zh) 一种服务器pcie链路的测试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604052A (zh) 车辆通讯交互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WO2023115678A1 (zh) 数据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3486182B2 (ja)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通信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CN103678076B (zh) 一种模块间接口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7679298A (zh) 一种基于Petri网的1394b总线负载仿真建模方法
CN113708998B (zh) 一种物联网串口设备传输链路的学习和模拟方法、设备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