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4917A - 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04917A
CN115704917A CN202110911266.1A CN202110911266A CN115704917A CN 115704917 A CN115704917 A CN 115704917A CN 202110911266 A CN202110911266 A CN 202110911266A CN 115704917 A CN115704917 A CN 1157049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sedimentary
toc
carbon content
predi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112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瑞超
王建伟
张奎华
曹建军
曾治平
周涛
于腾飞
张翊
宫亚军
周惠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91126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049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04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49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包括:步骤1,基于研究区钻井、盆缘露头与地震资料确定目的层系展布、沉积中心与边界;步骤2,进行岩相、元素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步骤3,建立不同离岸距离样品与离岸远近元素指标、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程度模型;步骤4,建立多参数与有机质丰度量化关系;步骤5,建立有机质丰度与实际距离的量化预测模型;步骤6,结合沉积相综合确定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该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提高了泥页岩品质预测的精度,为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资源评价、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依据。

Description

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勘探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近几十年陆相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油气分布主要受到烃源岩有效供烃条件的控制。在一定埋深、温度条件下,只有当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达到一定比例之后,才能有油气排出形成有效供烃。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越高,供烃范围内油气排出量就越高,油气资源才更加丰富。因此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为油气资源评价、战略选区中的重要评价因素,有机碳含量的平面预测成为勘探部署决策中的重要研究环节。
目前对有机质丰度的预测以岩心露头样品的实际测试为主,平面辅以测井曲线拟合或者地球物理属性预测的方法。这种方法均需要大量的实际资料支撑,在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难以开展并实现科学预测。部分学者提出有机碳含量与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关联,但目前多以定性研究为主,未能形成有机碳含量的预测方法。
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科学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分布的方法,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布的科学合理评价提供支持,为区带油气潜力评价奠定基础。
在申请号:CN201811511167.9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一种预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测井曲线;根据所述测井曲线计算所述目标区域的总有机碳TOC值;根据所述目标区域的TOC值,结合测井曲线合成地震记录,进行井震标定;根据所述井震标定的结果,提取井旁道地震属性特征,建立TOC与所述地震属性特征的关系式;根据所述关系式建立目标区域TOC的空间分布。
在申请号:CN201410727185.6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一种泥页岩吸附气含量预测方法和装置,通过根据在研究区采集获得的各泥页岩样本在不同温度T下的兰氏体积VL,建立兰氏体积VL、温度T和泥页岩样本的有机质丰度TOC之间的第一关系式,以及根据各泥页岩样本在不同温度T下的兰氏压力PL,建立兰氏压力PL的对数与温度T的倒数之间的第二关系式,进而将第一关系式和第二关系式代入兰氏方程,获得温度T、压力P、泥页岩样本的有机质丰度TOC与吸附气含量V的第三关系式,最后根据第三关系式,预测研究区的吸附气含量V。
在申请号:CN201910405762.2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一种超压背景下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预测方法,该超压背景下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预测方法包括:步骤1,采集获取未熟、低熟的高丰度钻井岩心、野外样品;步骤2,开展实际地质样品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获取实验室测试数据;步骤3,通过对岩心的实验室数据分析,获取样品在不同热演化程度的转化率参数;步骤4,利用最小二乘法获取实际区块的热演化程度计算公式系数;步骤5,根据含油气盆地地震资料及井实测数据,预测获取压力系数;步骤6,预测超压条件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平面分布特征。
以上现有技术均与本发明有较大区别,未能解决勘探人员想要解决有机质丰度预测的技术问题,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为优质泥页岩展布预测、区带油气潜力评价提供技术支持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该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包括:
步骤1,基于研究区钻井、盆缘露头与地震资料确定目的层系展布、沉积中心与边界;
步骤2,进行岩相、元素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步骤3,建立不同离岸距离样品与离岸远近元素指标、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程度模型;
步骤4,建立多参数与有机质丰度量化关系;
步骤5,建立有机质丰度与实际距离的量化预测模型;
步骤6,结合沉积相综合确定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基于研究区钻井、盆缘露头的地层发育特征和岩性组合特征,结合区域地震资料解释,确定各地层层系展布。
在步骤1,针对潜在泥页岩层系,开展预探井、盆缘露头样品沉积岩相研究;根据岩性、粒度、磨圆度、颜色及岩石组分特征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露头、钻井元素分析结果,预测泥岩发育集中段的原始沉积水体边界;通过地层厚度与岩相组合变化,确定沉积中心。
在步骤2,针对各钻井岩心和露头点的泥岩发育层段,以一定间隔取样,测定钙Ca、铁Fe、硼B、钡Ba、锶Sr、锰Mn、钒V、镍Ni、钛Ti、铬Cr、镓Ga、镧La、镱Yb、铈Ce、铕Eu这些常量、微量与稀土元素,同时进行样品有机质丰度相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在步骤3,根据各样品点地理位置,确定采样点与原始沉积水体边界的实际距离,在钻井、露头测试基础上,利用地层厚度与沉积年代、Fe/Mn、Mn/Ti、Co/Ti、(La-Yb)n这些元素指标分析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建立不同样品点的离岸远近参数I距离与样品点距沉积水体边界实际距离L的相关模型,回归关系公式:
L=f(I距离) (1)。
在步骤3,利用钡Ba、铝Al元素测定结果,计算古生产力,建立各样品点古生产力P古生产力与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的相关模型,回归关系公式:
P古生产力=f(I距离) (2)。
在步骤3,利用V/Ni、U/Th、V/Cr、(Cu+Mo)/Zn这些元素指标,建立各样品氧化还原参数I还原,建立I还原与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的相关模型,回归关系公式:
I还原=f(I距离) (3)。
在步骤4,建立各沉积环境指标与有机质丰度TOC相关性模型,单要素分析有机质丰度与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古生产力P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程度I还原参数的关系,回归单要素关系公式:
TOC1=f(P古生产力) (4)
TOC2=f(I距离) (5)
TOC3=f(I还原) (6)。
在步骤4,利用多因素回归等手段,建立研究区适用的多沉积环境要素与有机质丰度的量化预测模型:
TOC=f(P古生产力,I距离,I还原) (7)。
在步骤5,将公式(2)、(3)代入到公式(7)中,将公式自变量换为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结合离岸远近距离指标与实际距离的转换公式(1),得到TOC与实际距离的计算公式:
TOC=f(L实际距离) (8)。
在步骤6,以实测样品TOC为约束,结合沉积相分布认识,以计算公式8,预测不同距离原始沉积水体边界距离的沉积物有机碳平面分布。
本发明中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在地震资料基础上,通过盆缘露头样品与典型预探井的样品分析测试,提出建立沉积距离与有机碳(TOC)指标的量化关系,并预测烃源岩有机碳分布的方法。
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以下两点:第一,方法以有机质沉积与富集机理为核心,在距离沉积边界不同距离条件下,综合考虑烃源岩有机质提供、沉积、保存条件,通过量化评价,创新性建立了以沉积边界距离为关键参数的有机质丰度定量预测方法。第二,基于低勘探程度区样品实际地化测试资料缺乏的实际,以系统取样的元素分析测试结果为基础,个别钻井样品测试数据约束,创新性的提出了不过度依赖于实际地化测试、测井与地震资料的预测方法。
本发明中的有机碳含量分布预测方法,涉及沉积岩石学、元素与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方法,旨在为低勘探程度区的有机质丰度预测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基于系统取心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首次建立了以沉积边界距离为关键参数的有机质丰度定量预测方法;该发明解决了陆相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分布预测精度低、对实测资料依赖强的问题,提高了泥页岩品质预测的精度,为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资源评价、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准东南地区P1t沉积相分布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准东南石人沟剖面P1t泥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综合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准东南地区P1t样品离岸实际距离与离岸远近元素指标关系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准东南地区P1t离岸远近元素指标与古生产力关系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准东南地区P1t离岸远近元素指标与氧化还原程度指标关系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准东南地区P1t离岸远近元素指标与TOC关系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准东南地区P1t古生产力与TOC关系图;
图9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氧化还原程度指标与TOC关系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准东南地区P1t泥页岩TOC分布图(单位:%)。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1:基于研究区钻井、盆缘露头的地层发育特征和岩性组合特征,结合区域地震资料解释,确定各地层层系展布。
步骤2:针对潜在泥页岩层系,开展预探井、盆缘露头样品沉积岩相研究;根据岩性、粒度、磨圆度、颜色及岩石组分等特征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露头、钻井元素分析结果,预测泥岩发育集中段的原始沉积水体边界;通过地层厚度与岩相组合变化,确定沉积中心。
步骤3:针对各钻井岩心和露头点的泥岩发育层段,以一定间隔取样,测定钙Ca、铁Fe、硼B、钡Ba、锶Sr、锰Mn、钒V、镍Ni、钛Ti、铬Cr、镓Ga、镧La、镱Yb、铈Ce、铕Eu等常量、微量与稀土元素,同时进行样品有机质丰度相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步骤4:根据各样品点地理位置,确定采样点与步骤2中原始沉积水体边界的实际距离(L,单位km)。在钻井、露头测试基础上,利用地层厚度与沉积年代、Fe/Mn、Mn/Ti、Co/Ti、(La-Yb)n等元素指标分析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建立不同样品点的离岸远近参数(I距离)与样品点距沉积水体边界实际距离(L)的相关模型,回归关系公式。
L=f(I距离)
步骤5:利用钡Ba、铝Al等元素测定结果,计算古生产力,建立各样品点古生产力(P)与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的相关模型,回归关系公式。
P古生产力=f(I距离)
步骤6:利用V/Ni、U/Th、V/Cr、(Cu+Mo)/Zn等元素指标,建立各样品氧化还原参数(I还原),建立I还原与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的相关模型,回归关系公式。
I还原=f(I距离)
步骤7:建立各沉积环境指标与有机质丰度(TOC)相关性模型,单要素分析有机质丰度与离岸远近指标、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程度等参数的关系,回归单要素关系公式。
TOC1=f(P古生产力)
TOC2=f(I距离)
TOC3=f(I还原)
步骤8:利用多因素回归等手段,建立研究区适用的多沉积环境要素与有机质丰度的量化预测模型。
TOC=f(P古生产力,I距离,I还原)
步骤9:将步骤5、6中的相关公式代入到步骤8的公式中,结合步骤4离岸远近距离指标与实际距离的转换公式,得到TOC与实际距离的计算公式。
TOC=f(L实际距离)
步骤10:以实测样品TOC为约束,结合沉积相分布认识,以步骤9中的计算公式,预测不同距离原始沉积水体边界距离的沉积物有机碳平面分布。
以下为应用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应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1中,选取某中-低勘探程度区块,如准噶尔盆地东南博格达山周缘为研究区,研究层位为下二叠统塔什库拉组(P1t)。研究区钻井零星分布于山前构造带,揭示P1t烃源岩较少;露头出露良好,便于取样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钻井、露头和地震资料,标定研究区P1t层位,然后横向追踪,明确研究区目的地层展布,确定地层边界。
(2)根据钻井岩性与地震资料属性预测,确定地层沉积中心为博格达山周缘地区.根据岩性、粒度、磨圆度、颜色及岩石组分等特征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露头、钻井元素分析结果,预测了泥页岩发育段的原始沉积水体边界(图2)。
(3)针对钻井已有岩心、野外地质剖面P1t层段进行系统取样(样品间隔0.5m-5m),重点层段加密取样间隔(间隔0.2m-0.5m),测定Ca、Fe、B、Ba、Sr、Mn、V、Ni、Ti、Cr、Ga、La、Yb、Ce、Eu等常量、微量与稀土元素。在测定结果基础上,进行Fe/Mn、V/Ni、Sr/Ba、La/Yb等重点元素指标参数分析,编制地球化学综合剖面(图3)。
(4)根据野外系统取样的地理位置,以图2中三角洲沉积相与滨浅湖沉积相的交界线为边界,确定采样点与原始沉积水体边界的距离(L,单位km),最大距离可达39km。利用Fe/Mn、Mn/Ti、La/Yb、Co/Ti等反映离岸距离的元素指标(I距离),本剖面以La/Yb比值作为I距离参数指标。建立实际距离L与元素指标I距离相关性(图4)。
L=-16.6ln(I距离)+13.08 (R2=0.718)
(5)利用沉积速率(Rs)、沉积物干重(PDB)计算质量堆积速率(RMa),利用Ba、Al等元素测试结果计算陆源钡、生源钡与古生产力(P)。古生产力计算过程如下:
Ba陆源=Al×0.0075
Ba生源=Ba-Ba陆源
RMa=Rs×PDB
Ba理论生源=Ba生源/(0.209LgRMA-0.213)
P=0.195×(Ba理论生源)1.41
建立古生产力与离岸远近指标的相关模型(图5)。
P=-531.56×I距离+1122.5 (R2=0.653)
(6)利用V/Ni、U/Th、V/Cr、(Cu+Mo)/Zn等指标反映沉积氧化还原环境的元素参数(I还原),本剖面选用U/Th比值作为氧化还原参数。与离岸远近指标建立相关模型(图6),具体公式为:
I还原=-0.116ln(I距离)+0.3912 (R2=0.796)
(7)建立有机质丰度分别与离岸远近指标、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的关系。
沉积离岸距离与有机质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即离岸越远,有机质丰度越高。据此建立离岸沉积距离元素参数(I距离)与TOC的量化关系(图7)。
TOC1=1.6024×(I距离)2-5.7771×I距离+6.4308 (R2=0.664)
编制古生产力(P)与TOC相关图,表现为两者存在较好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古生产力与TOC的量化关系(图8)。
TOC2=0.0047×P+0.599 (R2=0.681)
分析氧化还原环境的元素参数(I还原)与TOC相关性,建立重点氧化还原参数与TOC的量化关系(图9)。
TOC3=9.1789×ln(I还原)+10.517 (R2=0.655)
(8)根据前述量化关系公式,建立不同离岸距离的氧化还原环境、古生产力与TOC的多元回归量化评价模型。
TOC=f(P古生产力,I距离,I还原)
通过多元回归,得到多因素约束下的有机质丰度(TOC)量化预测公式:
TOC=1.09×eI距离+0.001×P古生产力+21.03×I还原-8.81 (R2=0.872)
(9)在有实测数据点控制区,利用实际样品的离岸距离、氧化还原程度和古生产力测试结果,以实测样品的TOC数据为约束,采用步骤8建立的多因素量化预测公式计算有机质丰度。
(10)针对无实测数据的低勘探程度区,将本实施例步骤(4)、(5)、(6)中建立的L与I距离相关公式代入步骤(8),建立该地区适用的距离相关预测模型:
TOC=1.09×eEXP((13.8-L)/16.6)+0.001×(-531.56×e(13.8-L)/16.6+1122.5)+21.03×(-0.116×((13.8-L)/16.6)+0.3912)-8.81
在沉积相分布基础上,预测P1t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图10)。
实施例2:
在应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2中,选取某低勘探程度区块,如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为研究区,研究层位为古近系安集海河组(E2-3a)。研究区钻井零星分布,由于埋深较大,仅部分钻井揭示E2-3a烃源岩;露头出露良好,便于取样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钻井、露头和地震资料,标定研究区E2-3a层位,然后横向追踪,明确研究区目的地层展布;根据钻井岩性与地震资料属性预测,确定地层沉积中心为沙湾凹陷西南部,呈东西向带状展布。
(2)针对钻井已有岩心、四棵树河、安集海河等野外地质剖面E2-3a层段进行系统取样(样品间隔0.5m-2m),重点暗色泥岩发育层段加密取样,样品间隔0.2m,测定Ca、Fe、B、Ba、Sr、Mn、V、Ni、Ti、Cr、Ga、La、Yb、Ce、Eu等常量、微量与稀土元素。在测定结果基础上,进行Fe/Mn、V/Ni、Sr/Ba、La/Yb等重点元素指标参数分析,编制地球化学综合剖面。
(3)根据岩性、粒度、磨圆度、颜色及岩石组分等特征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露头、钻井元素分析结果,确定原始沉积水体边界。
(4)利用Fe、Mn元素含量的比值Fe/Mn,作为反映离岸距离的元素指标(I距离)。建立各样品据水体边界实际距离L与元素指标I距离相关性。
L=5.23×ln(I距离)-2.76 (R2=0.891)
(5)计算不同样品点的古生产力,计算方法同实施例1;建立古生产力与离岸距离元素指标(I距离)的相关性。
P=-280.5×I距离+1337.6 (R2=0.772)
(6)利用V/Ni元素含量比值,反映沉积氧化还原环境的元素参数(I还原),分析与离岸距离元素指标(I距离)的相关性。
I还原=-0.116ln(I距离)+0.3912 (R2=0.796)
(7)建立有机质丰度分别与离岸远近指标、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的关系。
建立离岸沉积距离元素参数(I距离)与TOC的量化关系。
TOC1=5.2375×e-2.0335(Fe/Mn) (R2=0.805)
编制古生产力与TOC相关图,建立了古生产力与TOC的量化关系。
TOC2=0.0062×P-0.7281 (R2=0.751)
分析氧化还原环境的元素参数(I还原)与TOC相关性,建立重点氧化还原参数与TOC的量化关系。
TOC3=9.4273×(I还原)+0.1523 (R2=0.812)
(8)根据前述量化关系公式,建立不同离岸距离的氧化还原环境、古生产力与TOC的多元回归量化评价模型。
TOC=f(P古生产力,I距离,I还原)
通过多元回归,得到多因素约束下的有机质丰度(TOC)量化预测公式:
TOC=2.32×eI距离+0.02×P古生产力+13.87×I还原-25.81 (R2=0.861)
(9)在有实测数据点控制区,利用实际样品的离岸距离、氧化还原程度和古生产力测试结果,以实测样品的TOC数据为约束,采用步骤8建立的多因素量化预测公式计算有机质丰度。
(10)针对无实测数据的低勘探程度区,将本实施例步骤(4)、(5)、(6)中建立的L与I距离相关公式代入步骤(8),建立该地区以实际距离为关键参数的有机质丰度预测模型,在沉积相认识基础上,即可预测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安集海河组的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
TOC=2.32×eEXP((L+2.76)/5.23)+0.02×(-280.5×e(L+2.76)/5.23+1337.6)+13.87×e(L +2.76)/5.23-25.81
实施例3:
在应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3中,选取吐哈盆地北缘为研究区,研究层位为二叠系中统塔尔朗组(P2t)。研究区钻井零星分布,仅部分钻井揭示P2t烃源岩;露头出露良好,便于取样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钻井、露头和地震资料,标定研究区P2t层位,然后横向追踪,明确研究区目的地层展布;根据钻井岩性与地震资料属性预测,确定地层沉积中心为吐哈盆地北部,呈东西向展布。
(2)针对钻井已有浅钻孔岩心、塔尔朗沟、东沟等野外地质剖面P2t层段进行系统取样(样品间隔0.5m-2m),重点暗色泥岩发育层段加密取样,样品间隔0.3m,测定Ca、Fe、B、Ba、Sr、Mn、V、Ni、Ti、Cr、Ga、La、Yb、Ce、Eu等常量、微量与稀土元素。在测定结果基础上,进行Fe/Mn、V/(V+Ni)、Sr/Ba、La/Yb等重点元素指标参数分析,编制地球化学综合剖面。
(3)根据岩性、粒度、磨圆度、颜色及岩石组分等特征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露头、钻井元素分析结果,确定原始沉积水体边界。
(4)利用Fe、Mn元素含量的比值Fe/Mn,作为反映离岸距离的元素指标(I距离)。建立各样品据水体边界实际距离L与元素指标I距离相关性。
L=7.67×ln(I距离)-5.91 (R2=0.827)
(5)计算不同样品点的古生产力,计算方法同实施例1;建立古生产力与离岸距离元素指标(I距离)的相关性。
P=-177.9×I距离+932.0 (R2=0.794)
(6)利用V/(V+Ni)元素含量比值,反映沉积氧化还原环境的元素参数(I还原),分析与离岸距离元素指标(I距离)的相关性。
I还原=-0.098ln(I距离)+0.2752 (R2=0.826)
(7)建立有机质丰度分别与离岸远近指标、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的关系。
建立离岸沉积距离元素参数(I距离)与TOC的量化关系。
TOC1=3.2862×e-3.1105(Fe/Mn) (R2=0.811)
编制古生产力(P)与TOC相关图,建立了古生产力与TOC的量化关系。
TOC2=0.0058×P+0.2337 (R2=0.790)
分析氧化还原环境的元素参数(I还原)与TOC相关性,建立重点氧化还原参数与TOC的量化关系。
TOC3=7.8009×(I还原)+0.2544 (R2=0.753)
(8)根据前述量化关系公式,建立不同离岸距离的氧化还原环境、古生产力与TOC的多元回归量化评价模型。
TOC=f(P古生产力,I距离,I还原)
通过多元回归,得到多因素约束下的有机质丰度(TOC)量化预测公式:
TOC=2.77×eI离岸距离+0.11×P古生产力+12.39×I还原-9.707 (R2=0.903)
(9)在有实测数据点控制区,利用实际样品的离岸距离、氧化还原程度和古生产力测试结果,以实测样品的TOC数据为约束,采用步骤8建立的多因素量化预测公式计算有机质丰度。
(10)针对无实测数据的低勘探程度区,将本实施例步骤(4)、(5)、(6)中建立的L与I距离相关公式代入步骤(8),建立该地区以实际距离为关键参数的有机质丰度预测模型,在沉积相认识基础上,即可预测吐哈盆地北缘塔尔朗组的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Claims (11)

1.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包括:
步骤1,基于研究区钻井、盆缘露头与地震资料确定目的层系展布、沉积中心与边界;
步骤2,进行岩相、元素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步骤3,建立不同离岸距离样品与离岸远近元素指标、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程度模型;
步骤4,建立多参数与有机质丰度量化关系;
步骤5,建立有机质丰度与实际距离的量化预测模型;
步骤6,结合沉积相综合确定有机质丰度平面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基于研究区钻井、盆缘露头的地层发育特征和岩性组合特征,结合区域地震资料解释,确定各地层层系展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针对潜在泥页岩层系,开展预探井、盆缘露头样品沉积岩相研究;根据岩性、粒度、磨圆度、颜色及岩石组分特征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露头、钻井元素分析结果,预测泥岩发育集中段的原始沉积水体边界;通过地层厚度与岩相组合变化,确定沉积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针对各钻井岩心和露头点的泥岩发育层段,以一定间隔取样,测定钙Ca、铁Fe、硼B、钡Ba、锶Sr、锰Mn、钒V、镍Ni、钛Ti、铬Cr、镓Ga、镧La、镱Yb、铈Ce、铕Eu这些常量、微量与稀土元素,同时进行样品有机质丰度相关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根据各样品点地理位置,确定采样点与原始沉积水体边界的实际距离,在钻井、露头测试基础上,利用地层厚度与沉积年代、Fe/Mn、Mn/Ti、Co/Ti、(La-Yb)n这些元素指标分析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建立不同样品点的离岸远近参数I距离与样品点距沉积水体边界实际距离L的相关模型,回归关系公式:
L=f(I距离) (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利用钡Ba、铝Al元素测定结果,计算古生产力,建立各样品点古生产力P古生产力与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的相关模型,回归关系公式:
P古生产力=f(I距离) (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利用V/Ni、U/Th、V/Cr、(Cu+Mo)/Zn这些元素指标,建立各样品氧化还原参数I还原,建立I还原与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的相关模型,回归关系公式:
I还原=f(I距离) (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建立各沉积环境指标与有机质丰度TOC相关性模型,单要素分析有机质丰度与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古生产力P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程度I还原参数的关系,回归单要素关系公式:
TOC1=f(P古生产力) (4)
TOC2=f(I距离) (5)
TOC3=f(I还原) (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利用多因素回归,建立研究区适用的多沉积环境要素与有机质丰度的量化预测模型:
TOC=f(P古生产力,I距离,I还原) (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将公式(2)、(3)代入到公式(7)中,将公式自变量换为离岸远近指标I距离,结合离岸远近距离指标与实际距离的转换公式(1),得到TOC与实际距离的计算公式:
TOC=f(L实际距离) (8)。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6,以实测样品TOC为约束,结合沉积相分布认识,以计算公式(8),预测不同距离原始沉积水体边界距离的沉积物有机碳平面分布。
CN202110911266.1A 2021-08-09 2021-08-09 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Pending CN1157049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1266.1A CN115704917A (zh) 2021-08-09 2021-08-09 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1266.1A CN115704917A (zh) 2021-08-09 2021-08-09 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4917A true CN115704917A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80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11266.1A Pending CN115704917A (zh) 2021-08-09 2021-08-09 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0491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28453A (zh) * 2023-03-15 2023-06-0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页岩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评价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
CN116499803A (zh) * 2023-06-29 2023-07-28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矿区废石河道底泥取样方法及取样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28453A (zh) * 2023-03-15 2023-06-0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页岩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评价方法、系统、设备及终端
CN116499803A (zh) * 2023-06-29 2023-07-28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矿区废石河道底泥取样方法及取样装置
CN116499803B (zh) * 2023-06-29 2023-08-25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矿区废石河道底泥取样方法及取样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istensen et al. Pre-drilling assessments of averag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the geothermal reservoirs of the Danish area
CN104747183A (zh)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综合分类方法
CN103454685A (zh) 利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预测砂体厚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15704917A (zh) 基于沉积距离预测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的方法
Ali et al. Petrophysical analysis of well logs for reservoir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of “Kadanwari” gas field, middle Indus basin, Pakistan
CN109375283A (zh) 一种砂岩储层3d渗透率演化史的分析方法
Zhang et al. XRF (X-ray fluorescence) applied to characterization of unconventional Woodford Shale (Devonian, USA) lateral well heterogeneity
CN112363226A (zh) 一种非常规油气有利区地球物理预测方法
Esmaeili et al. Developing a saturation-height function for reservoir rock types and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the well log-derived water satur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Fahliyan formation, Dorood oilfield, Southwest of Iran
CN108663719A (zh) 储层古物性恢复的方法及系统
CN112185469B (zh) 一种预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有利聚集区的方法
CN111580183B (zh) 一种古湖泊水深定量还原的方法
Deng et al. A new index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near-wellbore fracture network in naturally fractured gas reservoirs
Van Kempen et al. Data mining in the Dutch Oil and Gas Portal: a case study on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the Volpriehausen Sandstone interval
Ruidas et al. The hardgrounds of the Turonian–Coniacian carbonates of the Bagh Group of central India
Amthor et al. Reservoir characterisation of a Shu’aiba carbonate ramp-margin field, northern Oman
Kunkel et al. Hydraulic Characterization of Potential Geothermal Reservoirs in the North German Basin
CN115616186A (zh) 低勘探程度区泥页岩有机质丰度的预测方法
Gangiredla et 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akken Petroleum System: A Regional Data Analysis Method (Phase I of II)
CN109343121A (zh) 一种确定热接触变质岩储层中岩浆热液规模的方法
CN117195545B (zh) 一种烃源岩和膏盐盖层形成时间窗口和分布范围的计算方法和装置
Etminan et al. An improved model for geostatistical simulation of fracture parameters and their effect on static and dynamic models
Makos et al. Source rock quality and continuous petroleum system in the Ranikot Formation (Kirthar Foldbelt, Pakistan) based on principal organic geochemistry
Rodríguez et al. Reducing Uncertainty in the Pore Pressure Profile of the Most Important Unconventional Argentinian Play: Vaca Muerta
CN111781330B (zh) 基于多露头点的碳酸盐岩沉积旋回特征的研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