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4721A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4721A
CN115694721A CN202110863563.3A CN202110863563A CN115694721A CN 115694721 A CN115694721 A CN 115694721A CN 202110863563 A CN202110863563 A CN 202110863563A CN 115694721 A CN115694721 A CN 115694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yers
transport block
code
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35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文婷
苏宏家
卢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6356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94721A/zh
Priority to EP22848252.7A priority patent/EP436236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104820 priority patent/WO202300564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694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4721A/zh
Priority to US18/423,552 priority patent/US2024018704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可以应用于车联网(例如V2X)、物联网(例如IoT)或智慧网联车等场景。确定多输入多输出中的v个层对应的v个调整因子,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调整因子,v为大于1的整数;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对第一传输块执行编码流程,所述编码流程包括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速率匹配以及层映射。各个层分别设置了调整因子,通过调整因子能够调整相应层的码率,从而各个层的码率可以有所不同,这样可以使得码率与SINR尽量相契合,使得部分或全部的层尽量能够达到较大的谱效,从而能够提高这些层的传输质量。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是指在数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MIMO系统相对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single-input single-output,SISO)系统来说,能够通过多天线来抑制信道衰落,同时可以提升信道维度,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能够在不增加频率资源和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增加系统容量。
在使用MIMO技术时,可对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执行编码流程,再发送编码后的TB。在编码流程中,会将TB映射到MIMO的多个层(layer)上,且每个层上的编码速率(code rate)相同。目前的方式可能导致其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层的频谱效率较低,从而影响了传输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用于提高MIMO系统中的频谱效率。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由第一通信装置执行。第一通信装置例如为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是设置在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内的功能模块,或者第一通信装置也可以为应用于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通信芯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例如为基站。该方法包括:确定多输入多输出中的v个层对应的v个调整因子,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调整因子,v为大于1的整数;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对第一传输块执行编码流程,或者说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执行与第一传输块相关的编码流程,所述编码流程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速率匹配、或层映射。换句话说,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对第一传输块执行编码流程,可以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项: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执行速率匹配,或,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执行层映射。应理解,上述的速率匹配为与第一传输块相关的速率匹配,上述的层映射为与第一传输块相关的层映射。
本申请实施例可确定各个层对应的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可用于确定基于MIMO发送的信号在各个层上的频谱效率。其技术本质是,基于调整因子确定编码流程包括的层映射的步骤中映射到每个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由于可以为每个层设置不同的调整因子,从而可以在根据MCS确定的码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节各个层发送信息的码率,进而获得每个层上不同的频谱效率。由于层映射中需要根据调整因子确定每个层可以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其本质影响的是一次MIMO信号发送过程中数据传输可用的有效RE数量,因此需要对应调整传输块大小的确定过程,以及速率匹配的过程等,即,可根据有效的RE数量确定传输块大小,确定速率匹配输出的比特数量,进而确保速率匹配的输出能够按照调整因子分配到各个层上。鉴于接收端在每个层上进行接收时对应的SINR可能不同,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使得根据调整因子所确定的各个层的码率(例如,将层的码率称为层码率)与该层的SINR尽量相契合,使得部分或全部的层尽量能够达到较大的谱效,从而能够提高MIMO系统中的传输质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v个调整因子中的任一个调整因子的取值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这样可以使得v个层的码率均在根据MCS所确定的码率的范围内。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包括: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1
其中,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R表示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调制与编码策略确定的码率,Qm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块的调制阶数,ai表示所述v个调整因子中与所述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因为本申请实施例为各个层设置了调整因子,因此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的计算方式会有所不同,即,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的计算方式与调整因子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ai=1时,可以理解为对第i层来说不存在调整因子。可选的,v个调整因子不全为1。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执行速率匹配,包括:确定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为对应于第一编码块的所述速率匹配的输出比特数量,所述第一编码块是所述第一传输块包括的一个编码块。其中,当j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2
所述第一数量满足第一关系;或者,当j不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3
所述第一数量满足第二关系,j表示所述第一编码块在所述第一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中的序号。其中,C′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编码块的数量,Qm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块的调制阶数,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4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5
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a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mod表示取模运算,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6
表示对x向下取整。在编码过程中需要对速率匹配输出的比特执行星座映射,即,对速率匹配输出的比特序列进行编码,例如可对每Qm个比特编码得到一个复数。NRE,i×ai表示第i层在调整因子ai的影响下可用的RE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7
表示v个层总共的可用的RE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8
的取值可能包含小数部分,为了保证速率匹配输出的G′为Qm的整数倍,因此可以对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9
进行取整处理,以方便执行后续的编码调制等处理步骤。这里采用的是向下取整的方式,这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操作方法,即,希望实际发送的频谱效率不超过根据调整因子所确定的预期频谱效率。或者,这里也可以改为向上取整的方式,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210
这是一种较为激进的操作方法,即,希望实际发送的频谱效率按照根据调整因子所确定的预期频谱效率的上限来确定。在此速率匹配过程中,可按照MIMO的每个层对应的调整因子来确定速率匹配的输出比特总数,体现了调整因子对编码比特数量的约束,获得了层映射的比特数量总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关系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1
其中,E表示所述第一数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关系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2
其中,E表示所述第一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3
表示对x向上取整。
例如第一传输块包括多个编码块,如果G′不能被C′均分,则可使得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前面的编码块速率匹配后的输出比特数量小于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编码块速率匹配后的输出比特数量。所谓的“前面”、“后面”,与j的取值有关,例如,如果序号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4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5
则对应的编码块可以被视为第一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中前面的编码块,而如果序号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6
则对应的编码块可以被视为第一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中后面的编码块。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7
表示v个层中的每个层的调制符号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8
表示v个层中的一个层的调制符号均分后的余数。要使得编码块的输出差异最小,所以在每层为部分编码块(例如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编码块)多分配一个调制符号(或者一个RE),则在v个层共为部分编码块(例如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编码块)多分配v个调制符号。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执行层映射,包括:确定第二数量,所述第二数量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属于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是对所述第一传输块执行所述编码流程中的所述速率匹配、以及执行加扰及星座映射后获得的,或者说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是对所述第一传输块经过编码流程中的速率匹配、加扰以及星座映射后获得的,其中,当i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9
所述第二数量满足第三关系;或者,当i不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10
所述第二数量满足第四关系。其中,Msymb表示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的总数,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a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311
表示对x向下取整,mod表示取模运算。层映射是要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映射到v个层上传输,那么就需要确定v个层上的每个层所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例如对于v个层中的第i层来说,可以确定第二数量,第二数量是至少一个编码符号中待映射到第i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或者,因为此时还未开始映射,因此也可以认为,第二数量是至少一个编码符号中待分配到第i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在层映射之前,通过MCS确定的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和速率匹配后,可获得码率固定的比特,在此过程中调整因子可能影响了传输块包含的比特数量,以及可能影响了速率匹配输出的比特。在层映射的过程中,可利用各个层的调整因子确定映射到每个层的编码符号的数量,实际调节的是各个层能够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量。通过为各个层分别设置调整因子,可以获得对应于各个层的信息比特数量,不同层传输的信息比特数量可能相同或不同。然后将各个层能够映射的信息比特数量匹配到可发送的比特长度上,进而获得各个层发送信息的频谱效率。由于调整因子的存在,可以使得各个层的层码率与SINR尽量契合,从而使得频谱效率尽可能较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关系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1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2
其中,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3
表示所述第二数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关系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4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5
其中,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6
表示所述第二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7
表示对x向上取整。
层映射的目的是根据调整因子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分配到v个层上,且保证分配到各个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与调整因子的要求基本相符。由于各个层的调整因子的取值不一定相等,因此要根据ai确定第i层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8
至少包含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9
个编码符号。当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410
时,为了所有的编码符号都能够发送,可将剩余的编码符号均等地映射到每个层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执行层映射,包括:确定编码符号序列,所述编码符号序列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所述编码符号序列中顺序排列,或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所述编码符号序列中交替排列;将所述编码符号序列包括的编码符号映射到所述v个层的所有可用的资源单元上。要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映射到v个层上(或,此时还未开始映射,只是将编码符号分配到v个层上),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一种方式为,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顺序映射(或,分配)到v个层上。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编码符号序列,该编码符号序列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编码符号序列中顺序排列,第一通信装置将该编码符号序列包括的编码符号映射(或,分配)到v个层的所有的可用的RE上,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层映射,且最大可能的使得每个编码块的编码符号聚合在单个层上,保证了一个编码块的编码符号经历相同的信道,当各个层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差异较大时,可以确保部分编码块译码成功,减少编码块重传数量。又例如,另一种方式为,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交替映射(或,分配)到v个层上。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编码符号序列,该编码符号序列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编码符号序列中交替排列,以实现编码块传输的空间分集,确保每个编码块传输的公平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信道状态信息;根据所述v个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v个调整因子。第一通信装置可根据各个层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调整因子,这样确定的调整因子能够真实反映信道的情况,较为准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确定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信道状态信息,包括:测量所述v个层对应的信道状态,获得所述v个信道状态信息;或,接收所述v个信道状态信息。第一通信装置可测量v个层分别对应的信道状态,从而获得v个层分别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一个层对应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则第一通信装置可获得v个信道状态信息。这种方式下第一通信装置可进行测量,无需与其他通信装置进行过多的交互过程,能够节省信令开销。或者,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可测量v个层分别对应的信道状态,从而获得v个层分别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一个层对应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则第二通信装置可获得v个信道状态信息,第二通信装置将v个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装置,从而第一通信装置就获得了v个信道状态信息。这种方式下可由第二通信装置测量,第一通信装置无需执行测量过程,能够减轻第一通信装置的工作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接收装置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v个调整因子,或用于指示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确定的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码率。第二通信装置是第一传输块的接收端,需要对第一传输块进行译码,则第二通信装置也需要确定v个调整因子。一种确定方式为,第一通信装置通过指示信息向第二通信装置指示v个调整因子,则第二通信装置就能确定v个调整因子,这种方式较为灵活。或者,v个调整因子也可以预配置在第一通信装置中,或者是协议预定义的,则第二通信装置根据预配置的信息或协议就能确定v个调整因子,无需第一通信装置指示,能够节省信令开销。
第二方面,提供另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由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第二通信装置例如为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为设置在网络设备内的功能模块,或者第二通信装置也可以为应用于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通信芯片。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例如为基站。该方法包括:通过多输入多输出中的v个层接收第一信号;根据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调整因子,对所述第一信号执行译码流程,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调整因子,所述译码流程包括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解速率匹配以及解层映射,v为大于1的整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v个调整因子中的任一个调整因子的取值大于0且小于1。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包括:所述传输块的比特数量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51
其中,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R表示根据所述传输块对应的调制与编码策略确定的码率,Qm表示所述传输块的调制阶数,ai表示所述v个调整因子中与所述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执行解速率匹配,包括:确定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为对应于第一编码块的所述解速率匹配的输入比特数量,所述第一编码块是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包括的一个编码块;其中,当j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52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53
所述第一数量满足第一关系;或者,当j不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54
所述第一数量满足第二关系,j表示所述第一编码块在所述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中的序号。其中,C′表示所述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编码块的数量,Qm表示所述传输块的调制阶数,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1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2
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a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mod表示取模运算,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3
表示对x向下取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关系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4
其中,E表示所述第一数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关系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5
其中,E表示所述第一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6
表示对x向上取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进行解层映射,包括:获得所述v个层的所有可用的资源单元上映射的编码符号序列,所述编码符号序列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所述编码符号序列中顺序排列,或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所述编码符号序列中交替排列。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当i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7
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满足第三关系;或者,当i不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8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9
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满足第四关系;其中,Msymb表示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的总数,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a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10
表示对x向下取整,mod表示取模运算。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关系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11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12
其中,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13
表示所述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关系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14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15
其中,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16
表示所述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0617
表示对x向上取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测量所述v个层对应的信道状态,获得v个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发送所述v个信道状态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v个调整因子,或用于指示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确定的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码率。
关于第二方面或各个可选的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考对于第一方面或相应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的介绍。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或者为配置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中的通信芯片,或者为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较大设备。或者,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第二通信装置,或者为配置在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中的通信芯片,或者为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较大设备。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相应的手段(means)或模块。例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有时也称为处理模块)和收发单元(有时也称为收发模块)。收发单元能够实现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在收发单元实现发送功能时,可称为发送单元(有时也称为发送模块),在收发单元实现接收功能时,可称为接收单元(有时也称为接收模块)。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可以是同一个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称为收发单元,该功能模块能实现发送功能和接收功能;或者,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可以是不同的功能模块,收发单元是对这些功能模块的统称。
例如,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多输入多输出中的v个层对应的v个调整因子,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调整因子,v为大于1的整数;还用于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对第一传输块执行编码流程,所述编码流程包括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速率匹配以及层映射。
又例如,所述收发单元,用于通过多输入多输出中的v个层接收第一信号;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调整因子,对所述第一信号执行译码流程,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调整因子,所述译码流程包括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解速率匹配以及解层映射,v为大于1的整数。
再例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的任意一方面中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所执行的方法。可选的,该通信装置还包括其他部件,例如,天线,输入输出模块,接口等等。这些部件可以是硬件,软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接口模块,例如,应用于上述的通信装置中,用于实现上述任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或方法,该处理装置例如可以是芯片系统。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方法的功能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上述方面中的芯片系统可以是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也可以是基带芯片等,其中基带芯片可以包括处理器、信道编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调制解调器和接口模块等。
可选地,该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该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可选地,该存储器可以与该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该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该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输入接口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接口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可以是整合的同一接口,该接口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接口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上述的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能够实现第一方面或各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的第一通信装置,以及包括能够实现第二方面或各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方法的第二通信装置。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结构均可参考第三方面。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其被运行时,使得上述各方面中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所执行的方法被实现。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被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过程的示意图;
图3为比特筛选过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译码过程的示意图;
图5A为SINR与BLER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5D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示意性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一种示意性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一种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10中,通信系统10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装置30(例如,终端设备),这一个或多个通信装置30经由一个或多个接入网设备20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设备,以实现多个通信装置30之间的通信。另外,这一个或多个通信装置30中,有些通信装置30之间也能通信,例如两个通信装置30可通过侧行链路(sidelink,SL)通信。所述通信系统例如可以支持2G,3G,4G,或5G(有时也称为新无线(new radio,NR))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相关的蜂窝系统,支持多种无线技术融合的通信系统,或者是面向未来的演进系统。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装置例如为终端设备,或者是设置在终端设备内的功能模块(例如芯片系统,或通信芯片),或者可以是具备终端设备功能的部件或组件,或者也可以是包括终端设备的较大设备。终端设备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是固定设备,移动设备、手持设备(例如手机)、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或内置于上述设备中的无线装置(例如,通信模块,调制解调器,或通信芯片等)。所述终端设备用于连接人,物,机器等,可广泛用于各种场景,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场景:蜂窝通信、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D2D)、车到一切(vehicle to everything,V2X)、机器到机器/机器类通信(machine-to-machine/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2M/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无人驾驶(self driving)、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智能电网(smart grid)、智能家具、智能办公、智能穿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smart city)、无人机、机器人等场景的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有时可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终端、接入站、UE站、远方站、无线通信设备、或用户装置等等。为描述方便,本申请实施例将通信装置以UE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例如包括接入网设备,和/或核心网设备。所述接入网设备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用于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上述通信系统中的基地收发站(BTS),节点B(Node B),演进节点B(eNodeB/eNB,或gNodeB/gNB)、收发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后续演进的基站,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等。所述基站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小站,中继站等。多个基站可以支持上述提及的同一种接入技术的网络,也可以支持上述提及的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基站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共站或非共站的传输接收点。网络设备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或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网络设备还可以是服务器,可穿戴设备,或车载设备,RSU等。以下对接入网设备以为基站为例进行说明。所述通信系统中的多个网络设备可以为同一类型的基站,也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基站。基站可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中继站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终端设备可以与不同接入技术中的多个基站进行通信。所述核心网设备用于实现移动管理,数据处理,会话管理,策略和计费等功能。不同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实现核心网功能的设备名称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以5G系统为例,所述核心网设备包括:访问和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或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网络设备功能的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通信模块或芯片系统,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网络设备中。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是网络设备为例,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在后文中,如无特殊说明,则所述的“网络设备”例如为“接入网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名词的数目,除非特别说明,表示“单数名词或复数名词”,即"一个或多个”。“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是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大小、内容、顺序、时序、应用场景、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等。例如,第一关系和第二关系,可以是同一个关系,也可以是不同的关系,且,这种名称也并不是表示这两种关系的内容、优先级、应用场景或者重要程度等的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会涉及传输块的编码流程以及译码流程,因此下面先介绍编码流程以及译码流程。
例如可参考图2,为编码流程可能包括的一些步骤的示意。根据图2可见,编码流程可包括传输块大小(transport block size,TBS)确定、TBS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 check,CRC)、TB分段、编码块(code block,CB)粒度的信道编码、CB粒度的速率匹配、CB串联、加扰以及星座映射、层映射、MIMO编码、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等过程。下面介绍编码流程所包括的各个步骤。
11)确定待传输的传输块的信息比特数量(也可以称之为比特数量)。该传输块的比特数量,也就是该传输块的尺寸,即,该传输块的TBS。
在NR系统中,网络设备将上下行的编码控制信息通过下行控制信道(例如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发送给UE,该编码控制信息包含MCS,例如包含MCS的索引。例如该编码控制信息对应于待传输的传输块,则网络设备和UE可根据该MCS和表1确定该传输块的码率。例如,编码控制信息包含的MCS的索引IMCS为0,则网络设备和UE可确定该传输块的码率为120/1024。另外,网络设备还可以在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中携带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DMRS)的指示信息和冗余开销信息xOverhead。网络设备和UE都可根据上述信息唯一确定TBS,例如确定该传输块的TBS。
表1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11
网络设备要确定待传输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可以先确定一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上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PDSCH)的可用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数量。例如,一个PRB上PDSCH的可用RE数量用N′RE表示,N′RE可满足如下关系: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12
公式1中,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13
例如等于12,表示一个PRB有12个子载波。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14
表示PDSCH在该时隙(slot)内可用的符号数量,网络设备一般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指示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15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16
表示在该PRB上在PDSCH存续期内的DMRS所占用的RE的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21
表示高层配置的PDSCH中发送导频占用的开销,即高层配置的PDSCH中发送导频所占用的RE的数量,导频包括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hase-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PT-RS)和/或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等。另外为了对每个时隙的一个PRB内最大的可传输数据进行约束,还可计算nPRB上总体的可用资源。例如nPRB上总体的可用资源用NRE表示,NRE也就是v个层中的每个层上可用的RE的数量。例如NRE=min(156,N′RE)×nPRB,min(x,y)表示选择x和y中取值较小的一个,NRE表示的v个层中的每个层上的一个PRB上用于传输数据的RE数量,或者说,NRE表示v个层中的每个层上可用的RE的数量。可选的,对于v个层来说,所对应的NRE均相等。
在确定NRE后,可根据NRE确定待传输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例如将该传输块的比特数量表示为Ninfo,Ninfo例如满足如下关系:
Ninfo=NRE×R×Qm×v (公式2)
其中,R表示根据该传输块对应的MCS确定的码率,Qm表示该传输块的调制阶数,或者说,Qm表示每生成一个RE的复数所需的比特数量。
这里的物理含义为,先计算了v个层中的每个层能够映射的RE数量(排除DMRS以及其他一些导频占用的RE数量),然后根据每生成一个RE的复数所需要的比特数量Qm,得到NRE×Qm,即,每个层最终可以映射的比特数量,每个层最终可以映射的比特包含每个层最终可以映射的信息比特和该信息比特对应的校验比特。考虑R表示根据待传输的传输块对应的MCS确定的码率,所述码率表示一次信息传递中,所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与第一和值的比值,第一和值为该信息比特的数量与校验比特的数量之和,即,R表示该传输块的信息比特数量与v个层中的总共可以承载的比特的比值,那么v个层中的每个层传输的该传输块的比特数量为NRE×R×Qm,则在v个层上总共可以传输的信息比特数量就可参考公式2。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能保证Ninfo为整数,而在编码流程中可能需要对待传输的传输块分段,例如将该传输块划分为多个CB,为了适配分段过程,需要进一步将Ninfo取整,对于取整方式不做限制,例如可参考现有的编码过程中对传输块的比特数量进行取整的方式。
12)对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CRC。即,图2所示的TB CRC。
网络设备可按照CRC生成多项式生成校验比特,该校验比特可用于UE在对接收的信息译码完成后确定译码是否成功。
13)对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分段。即,图2所示的TB分段。
一般来说,通过增加传输块的长度能够获得信道编码增益。但如果一个传输块的长度过长,则通过增加长度获得的信道编码增益会变缓,即,通过增加传输块的长度而获得的信道编码增益较小,而且由于传输块的长度过长,该传输块的编码/译码对硬件的要求都会变高,例如会要求满足相应的时延及缓存大小,以及带来的计算复杂度也较高。且如果将一个传输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编码,如果该传输块的接收端对于部分比特的译码出现错误且无法纠正,需要该传输块的发送端将该传输块整体进行重传,导致传输开销较大,也增加了传输时延。为此,引入了将TB分段为CB的功能,在后续的信道编码过程中以CB为粒度进行信道编码,对于接收端来说也可以以CB为粒度进行信道译码,由于长度的减小,可以降低对硬件的要求。接收端如果对某些CB译码错误,则发送端只需重传这些CB,无需重传整个TB,能够减小传输开销,以及能够减小传输时延。为了接收端能够确认每个CB是否译码成功,发送端可以为每个CB增加校验比特。
以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编码为例,LDPC编码有两种编码生成多项式。例如用Kcb表示最大CB尺寸,对于第一种生成多项式,Kcb=8448,对于第二种生成多项式,Kcb=3840。第一传输块为一个比特序列,例如该比特序列的长度为B,该比特序列可表示为b0,b1,b2,b3,…,bB-1
如果B≤Kcb,则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CB的数量为1,该CB就是该传输块本身。
如果B>Kcb,可将待传输的传输块分割为多个CB,在分段过程中可尽量保持这多个CB的长度均相等,例如该长度表示为K。例如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CB的数量用C表示,C=|B/(Kcb-L|,L表示一个CB的校验比特的长度,其中,该传输块包括的各个CB的校验比特的长度例如均相等。网络设备在对一个CB进行信道编码后输出的比特序列的长度例如表示为B′,B′=B+C×L。待传输的传输块所包括的一个CB也可表示为比特序列,该比特序列例如表示为cr0,cr1,cr2,…,cr(K-1),其中,r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C的整数。例如,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第一个CB的比特序列表示为c00,c01,c02,…,c0(K-1),该传输块包括的第二个CB的比特序列表示为c10,c11,c12,…,c1(K-1),以此类推。
14)对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CB分别进行信道编码。即,图2所示的CB粒度的信道编码。
如果在步骤13)中将待传输的传输块分割为了多个CB,则可执行步骤14);或者,如果在步骤13)中并未将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分割,则步骤14)也可替换为:对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或者,即使在步骤13)中并未将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分割,步骤14)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待传输的传输块唯一包括的一个CB进行信道编码。无论是对CB进行信道编码还是对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信道编码的过程都是类似的。
在信息通过信道传输的过程中,由于比特衰落或者噪声影响等原因,可能导致接收端收到的信息与发送端发送的源信息相比会有比特错误。因此引入信道编码机制,建立比特之间的特定关系,用于接收端确定译码结果是否正确,或者用于接收端纠正传输错误的比特,以期望获得正确的译码结果。例如LTE系统中,对于数据可基于一种级联码(turbo)编码器进行编码,在NR系统中,对于数据可基于LDPC编码器进行编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多赘述。
15)对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CB分别进行速率匹配。
速率匹配的目的是将信道编码的输出比特长度匹配到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例如LDPC编码码率与其生成多项式相关,当LDPC的编码生成多项式固定时,LDPC编码以某个固定码率编码,对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后的输出比特长度可能大于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也可能恰好等于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也可能小于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根据用于发送一个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与LDPC编码长度的各种关系,按照相应的方法可使得信道编码的输出比特长度与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相匹配。
其中,如果在步骤13)中将待传输的传输块分割为了多个CB,则可执行步骤15);或者,如果在步骤13)中并未将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分割,则步骤15)可替换为:对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速率匹配;或者,即使在步骤13)中并未将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分割,步骤15)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待传输的传输块唯一包括的一个CB进行速率匹配。无论是对CB进行速率匹配还是对待传输的传输块进行速率匹配,速率匹配的过程都是类似的。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对CB进行速率匹配为例。
对一个CB进行速率匹配,大致包括几个步骤,下面分别介绍。在下面的介绍过程中,以对CB1进行速率匹配为例,CB1是待传输的传输块所包括的一个CB,例如CB1是第一传输块所包括的任一个CB。
第一个步骤,确定Er。Er为对应于CB1的速率匹配的输出比特数量,或者说,Er是对CB1进行速率匹配后输出的比特数量。Er可以认为是期望CB1在进行速率匹配后输出的比特数量。
例如,当j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1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2
或者,当j不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3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4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5
表示对x向下取整,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6
表示对x向上取整,j表示CB1在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CB中的序号,C′表示待传输的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CB的数量,例如初传时,或者不支持CBG重传时,C′=C;或者,如果网络设备发送的对应于待传输的传输块的编码控制信息指示支持CBG重传,则C′表示该传输块中待传输的CB数量。Qm表示待传输的传输块的调制阶数。G表示用于传输待传输的传输块的比特总数,或者说,G表示该传输块实际映射的总比特数量,G可由资源传输过程中实际占用的RE数量确定,例如,G=NRE×v×Qm,NRE表示v个层中的每个层中可用的RE的数量。
根据前述公式可见,例如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多个CB,如果G′不能被C′均分,则可使得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前面的CB速率匹配后的输出比特数量小于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CB速率匹配后的输出比特数量。所谓的“前面”、“后面”,与j的取值有关,如果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7
则对应的CB可以被视为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前面的CB,而如果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8
则对应的CB可以被视为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CB。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9
表示v个层中的每个层的调制符号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410
表示v个层中的一个层的调制符号均分后的余数。要使得CB的输出差异最小,所以在每层为部分CB(例如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CB)多分配一个调制符号(或者一个RE),则在v个层共为部分CB(例如待传输的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CB)多分配v个调制符号。
第二个步骤,对CB1进行比特筛选。
例如,可将对CB1进行信道编码后的输出比特作为一个循环进行缓存。按照编码的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可确定比特筛选的起始位置k0。在缓存的CB1的信道编码后的输出比特中,从k0开始,顺序取用相应的比特。可参考图3,为比特筛选的示意图。图中外面的圆圈表示缓存的CB1的信道编码后的输出比特,里面的箭头表示从缓存的比特中取用比特的过程。例如,对CB1进行信道编码后输出了di个比特,可从位置d0开始,将这di个比特填充到缓存内,如图3中最外层的箭头所示。例如第一个步骤中确定了Er,则从位置k0开始,顺序输出该缓存内的Er个比特,这样就完成了对于CB1的比特筛选。
在从缓存中取用比特的过程中,例如,如果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51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52
其中,空(null)表示无效比特,Ncb表示对CB1进行信道编码后输出的比特长度,j表示在取用比特时的步进值,ek表示从缓存中取出的第k个比特,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53
表示缓存中的第(k0+j)个比特。如上公式表示,在取用比特的过程中,如果某个比特不是无效比特,则该比特是有效比特,那么该比特就可以作为比特筛选的一个输出比特。
第三个步骤,对CB1进行比特交织,或者说,对CB1进行比特筛选后输出的比特再进行比特交织。
比特交织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54
例如CB1进行比特筛选后输出的比特序列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55
对该比特序列进行比特交织,也就是将该比特序列按照公式3变换为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56
s取从0到Qm的整数,w取从0到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57
的整数。
通过如上三个步骤,就完成了对于CB1的速率匹配。对于第一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的速率匹配的方式都是类似的,可参考对于CB1的速率匹配过程的介绍。
16)将待传输的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CB经速率匹配所输出的比特进行连接。即,图2所示的CB串联。
待传输的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CB可能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对其中的每个CB都进行了速率匹配,在对一个CB进行速率匹配后可输出一个比特序列,这多个CB进行速率匹配后可输出多个比特序列,则网络设备可将这多个比特序列连接在一起。例如网络设备可按照待传输的传输块所包括的CB的索引,顺序将这多个比特序列连接在一起。例如将连接在一起的比特序列称为比特序列1。
17)对比特序列1进行加扰以及星座映射。即,图2所示的加扰以及星座映射。
网络设备对比特序列1加扰,例如利用一个伪随机序列对比特序列1包括的每个比特进行异或处理。通过加扰,可使得取值为“1”和“0”的比特的出现随机化,使得这些比特映射到每个星座点的概率相等,这样可以实现时域峰均比最小。另外通过加扰也能实现物理层加密,例如加扰所使用的加扰序列是网络设备配置的,用于配置加扰序列的配置信息是私有的,因此有一定的加密功能。
星座映射是将对比特序列1进行加扰后得到的比特进行编码,以生成复数信息,或者说,生成复数编码符号(也可简称为编码符号),例如共生成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能够在无线电波中传输。简单来说,无线电波可以通过幅度和相位这两个维度来表达,即,可以通过复数的实部和虚部来表达。可见,星座映射的本质就是根据相应的比特生成复数信息。
18)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进行层映射。
层映射是要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映射到v个层上传输,在NR系统中,一个传输块最多可以映射到4个层上。映射方案可参考表2,其中,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61
表示第q个传输块(或,码字(code word))的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62
个复数编码符号,即通过星座映射输出的编码符号,这些编码符号将映射到v个层上,表示为x(i)=[x(0)(i) … x(υ-1)(i)]T,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63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64
可以看出,传输块的编码符号均匀地映射到每个层上,即,每个层的码率相同,都等于该传输块对应的MCS所指示的码率。码率=TBS/(每个层的RE数量×Qm×v)。
表2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65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71
表2中,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72
表示一个传输块(或,码字(code word))的复数编码符号的总数。例如对于第q个传输块,则该传输块的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73
也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74
19)将层映射的结果映射到天线上。即,图2所示的MIMO编码。对于该过程不多赘述。
110)将MIMO编码的信息进行IFFT以及添加CP。即,图2所示的IFFT+CP。
IFFT的作用是将MIMO编码后的信息从频域变化到时域,以期望获得正交频域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的效果,即,可以在不同的频域空间上传输不同的信息。CP是不同的OFDM符号的保护间隔,可以减小OFDM符号间的干扰。
至此,待传输的传输块的编码流程就执行完毕,得到了编码后的传输块,网络设备可将编码后的传输块发送给UE,对于UE来说,例如将接收的信号称为信号1。
如上介绍了传输块的编码过程,接下来介绍编码后的传输块的接收端(例如UE)的解码过程。
可参考图4,为译码流程可能包括的一些步骤的示意。根据图4可见,译码流程可包括解CP+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MIMO译码、解层映射、星座解调+解扰、获得CB译码软比特信息、CB粒度的解速率匹配、CB粒度的信道译码+CRC、以及TB CRC校验等过程。下面通过介绍图4所示的相应步骤。
aa)确定信号1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信号1对应的传输块例如称为传输块1,传输块1是UE对信号1进行译码过程所获得的传输块。在理想情况下,传输块1与编码流程中所述的待传输的传输块为同一传输块。传输块2的比特数量,也就是传输块2的尺寸,即,传输块2的TBS。
UE确定信号1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确定方式例如可参考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1)。
ab)对信号1进行解CP以及FFT。即,图4所示的解CP+FFT。
步骤ab)可视为是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10)的逆过程,主要目的是从时域上去掉CP,并将接收的信号从时域变换到频域。例如将对信号1进行解CP以及FFT后获得的信息称为信息1。
ac)对信息1进行MIMO译码。即,图4所示的MIMO译码。步骤ac)可视为是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9)的逆过程。
网络设备发送的信号经过信道传输以后,其正交性发生变化,出现有意(主动加干扰)或者无意(经过信道污染的被动干扰)的干扰。UE为了获得原始的多层传输的信号,可通过接收机进行干扰消除和噪声消除。典型的接收机有最小均方差(minimum mean-squareerror,MMSE)接收机,或者最大后验概率(maximum a posteriori,MAP)接收机等。理想情况下(例如无干扰或无噪声等情况),MIMO译码的输出为发送端的层映射的输出,例如,步骤c)的输出结果与编码流程中的步骤9)的输出结果相同。
ad)对MIMO译码得到的信息进行解层映射。即,图4所示的解层映射。
UE解层映射的过程,可视为网络设备的层映射的逆过程,即,步骤ad)可视为编码流程的步骤18)的逆过程。UE可根据MIMO译码过程,获得v个层中的每个层的解调符号,并将v个层中的每个层的解调符号进行合并。UE可将v个层中的所有层的最终的解调符号按照顺序方式输出,得到解调符号序列,在理想情况下,UE所输出的解调符号序列,与编码流程中网络设备确定的编码符号序列,是相同的序列。因此,也可认为UE输出的是编码符号序列,该编码符号序列可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
ae)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进行解星座映射以及解扰。即,图4所示的解星座映射+解扰。
解星座映射就是根据至少一个编码符号确定比特信息的过程。在理想情况下,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解星座映射后得到的比特与编码流程对比特序列1加扰后得到的比特可以相同。解扰是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解星座映射后得到的比特进行解扰,解扰过程为编码流程中对比特序列1进行加扰的逆过程。例如将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解星座映射后得到的比特进行解扰得到的信息称为比特序列2,在理想情况下,比特序列1与比特序列2是相同的序列。
af)获得信号1对应的传输块2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的译码比特。即,图4中的获得CB粒度的译码软比特信息。步骤af)可视为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6)的逆过程。
例如,UE可确定传输块2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对应的译码比特的数量,从而可以从比特序列2中确定传输块2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对应的译码比特。例如对于CB1来说,对应的译码比特的数量为Er,Er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Er是同一特征。UE确定Er的方式也可参考图3所示的实施例。
ag)对传输块2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分别进行解速率匹配。步骤ag)可视为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5)的逆过程。
UE确定了第二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对应的译码比特,进一步可以对各个CB对应的译码匹配进行解速率匹配。
例如N表示一个CB在进行信道编码后的输出比特数量。如果一个CB对应的译码比特的数量大于N,相当于发出的信号包括了重复(即,复制)的信息,那么UE将相同信息相加即可。而如果一个CB对应的译码比特的数量小于或等于N,则需要按照顺序将该CB对应的译码比特填充到N的对应位置,而在第一信号的发送端被匹配掉的信息位置(即,N个位置中除了用译码比特填充的位置外的剩余位置)可以用对应的数值填充,具体填充信息与编码方式或者算法相关,这里不做具体描述。
ah)对传输块2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分别进行译码以及CRC校验。即,图4所示的CB粒度的信道译码+CRC校验。步骤ah)可视为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4)的逆过程。
ai)对传输块2进行CRC。即,图4所示的TB CRC校验。
在对信号1对应的传输块2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分别进行译码以及CRC校验后,可将各个CB进行合并,得到传输块2。在得到传输块2后,UE可对传输块2进行CRC校验,以确定传输块2是否传输正确。
至此,UE对信号1的译码过程完成。
如上介绍了编码流程和译码流程,接下来介绍谱效的概念。
谱效,即频谱效率,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在单位带宽上传输的比特数量,一般用bits/s/Hz表示。根据香农定理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191
可知,带宽B上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量C与接收信号的SINR正相关,其中SINR由信号的接收功率S和噪声功率N确定。由此可知,信干噪比越高,带宽B上能够传输的信息比特数量就越多。
C为根据SINR能够获得的理论上的信息比特传输数量,通信技术的目标为逼近香农极限C。在实际通信系统中,一般根据SINR确定实际发送的比特数量,实际发送的比特数量例如为C′,一般来说C′<C。频谱效率的指标可以用C′/B表示,实际的通信系统中还可以用码率来表征频谱效率,CR=C′/(NRE×Qm),CR表示码率,NRE表示单位时间内(例如单位时间为一个时隙)在带宽B上用于传输数据的RE的数量,Qm表示每个RE上能够承载的比特数量。如果实际发送的比特数量C′较小,则正确传输C′个比特所需要的信道的SINR就较低。
可参考图5A,在固定的物理资源上以不同的码率传输信息,C′越小,码率越低。其中,图5A是以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信道为例,另外图5A中的纵轴表示BLER,横轴表示SINR,SINR的单位为dB。以左边第一条线、第二条线和第三条线为例,在SINR=-9dB时,以0.0293的码率传输信息,能够获得的误块率(block errorrate,BLER)为0.03,其单位时间内能正确传输的比特数量为(1-0.03)×NRE×Qm×0.0293=0.028421×NRE×Qm。以0.0397的码率传输信息,能够获得的BLER为0.25,其单位时间内能够正确传输的比特数量为(1-0.25)×NRE×Qm×0.0397=0.029775×NRE×Qm。以0.0483的码率传输信息,能够获得的BLER为0.6,其单位时间内能正确传输的比特数量为(1-0.6)×NRE×Qm×0.0483=0.01932×NRE×Qm。由上可知,在SINR=-9dB时,以0.0397的码率进行传输,能够获得的吞吐率最大,谱效也最大。而如果SINR不等于-9dB,则以0.0397的码率进行传输,则不一定能够获得较大的谱效。
目前,TB映射到每个层上的码率都是相同的,都等于根据MCS所确定的该TB的码率。而对于该TB的接收端来说,在每个层上进行接收时对应的SINR可能不同。根据上述介绍可知,这可能导致其中的部分或全部的层无法获得较大的谱效,从而影响了这些层的传输质量。
鉴于接收端在每个层上进行接收时对应的SINR可能不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MIMO中的各个层分别设置了调整因子,通过调整因子能够调整相应层的码率,从而各个层的码率可以有所不同,这样可以使得码率与SINR尽量相契合,例如在某个层的SINR的取值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该层的调整因子可以调整该层的码率,使得该层使用该码率进行传输时能够获得的谱效最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部分或全部的层尽量能够达到较大的谱效,从而能够提高这些层的传输质量。
图5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10中的一种通信网络架构,后续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均可适用于该架构。图5B所包括的网络设备,例如为通信系统10所包括的接入网设备20,图5B所包括的终端设备,例如为通信系统10所包括的通信装置30。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能够进行通信。
图5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10中的另一种通信网络架构。如图5C所示,通信系统包括核心网(new core,CN)和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其中RAN中的网络设备(例如,基站)例如为通信系统10中的接入网设备20。RAN中的网络设备包括基带装置和射频装置。基带装置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节点实现,射频装置可以从基带装置拉远独立实现,也可以集成基带装置中,或者部分拉远部分集成在基带装置中。RAN中的网络设备可以包括CU和DU,如果有多个DU,则多个DU可以由一个CU集中控制。CU和DU可以根据其具备的无线网络的协议层功能进行划分,例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及以上协议层的功能设置在CU,PDCP以下的协议层,例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等的功能设置在DU。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协议层的划分仅仅是一种举例,还可以在其它协议层划分。射频装置可以拉远,不放在DU中,也可以集成在DU中,或者部分拉远部分集成在DU中,本申请实施例不作任何限制。
图5D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10中的另一种通信网络架构。相对于图5C所示的架构,还可以将CU的控制面(control plane,CP)和用户面(user plane,UP)分离,分成不同实体来实现,分别为控制面CU实体(CU-CP实体)和用户面CU实体(CU-UP实体)。在该网络架构中,CU产生的信令可以通过DU发送给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产生的信令可以通过DU发送给CU。DU可以不对该信令进行解析而直接通过协议层封装而透传给终端设备或CU。在该网络架构中,将CU划分为作为RAN侧的网络设备,此外,也可以将CU划分作为CN侧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对应的附图中,凡是用虚线表示的步骤均为可选的步骤。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例如由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执行。第一通信装置例如为传输块的发送端,因此第一通信装置要对传输块执行编码流程,关于第一通信装置的编码流程将在后文中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介绍。第二通信装置例如为传输块的接收端,因此第二通信装置可接收编码后的传输块,以及对编码后的传输块执行译码流程,关于第二通信装置的译码流程将在后文中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介绍。第一通信装置例如为网络设备,或者为配置在网络设备中的通信芯片,或者为包括网络设备的较大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例如为终端设备,或者为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通信芯片,或者为包括终端设备的较大设备。或者,第一通信装置例如为终端设备,或者为配置在终端设备中的通信芯片,或者为包括终端设备的较大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例如为网络设备,或者为配置在网络设备中的通信芯片,或者为包括网络设备的较大设备。
请参考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S601、第一通信装置确定MIMO中的v个层对应的调整因子,v例如为大于1的整数。
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调整因子,即,层与调整因子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第一通信装置对于v个层共确定v个调整因子。“调整因子”只是该特征的一种名称,或者该特征也可以有其他名称,例如称为“因子”,或者称为“信息”等,名称不构成对于特征的限制。
示例性的,v个调整因子中的任一个调整因子的取值可以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1,这样可以使得v个层的码率均在根据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所确定的码率的范围内。该MCS为第一传输块对应的MCS,根据MCS确定的码率视为第一传输块的码率。为了与根据MCS确定的码率相区分,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层所对应的码率可以称为码率,或者也可以称为等效码率,或称为层码率等。层所对应的码率,也可认为是根据该层的调整因子所确定的码率。但实际上“码率”和“层码率”都是码率的概念,只是根据MCS所确定的码率对应于传输块,而层码率对应于层。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传输块”与“码字(codeword)”可以认为是同一概念,二者可互换。例如第一传输块,也可以称为第一码字。
第一通信装置要确定一个层对应的调整因子,一种确定方式为,根据该层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该层对应的调整因子。如果采用这种确定方式,则第一通信装置需要先获得v个层分别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可选的,第一通信装置可测量v个层分别对应的信道状态,从而获得v个层分别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一个层对应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则第一通信装置可获得v个信道状态信息。或者,可选的,第二通信装置可测量v个层分别对应的信道状态,从而获得v个层分别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一个层对应一个信道状态信息,则第二通信装置可获得v个信道状态信息,第二通信装置将v个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装置,从而第一通信装置就获得了v个信道状态信息。例如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UE,那么UE可测量v个层的信道状态,获得CQI,该CQI可指示v个层的信道状态,或者说,该CQI可包括v个层的信道状态信息,UE可将该CQI发送给第一通信装置;或者,UE测量v个层的信道状态,可获得v个CQI,其中一个CQI指示一个层的信道状态,或者说一个CQI包括一个层的信道状态信息,UE可将v个CQI发送给第一通信装置。
或者,v个调整因子也可以预配置在第一通信装置中,或者是协议预定义的,那么第一通信装置无需自行测量,也无需第二通信装置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第一通信装置根据预配置的信息或协议就能确定v个调整因子。
S602、第一通信装置根据v个调整因子对第一传输块执行编码流程。该编码流程例如包括:确定第一传输块包含的比特数量、对第一传输块进行速率匹配或层映射中的至少一项。除此之外,编码流程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步骤,例如可参考图2,为编码流程可能包括的一些步骤的示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编码流程可以包括图2所示的全部步骤或部分步骤,或者,除了图2所示的步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编码流程还可能包括其他步骤。下面通过一些步骤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编码流程,在下面的介绍过程中,以本申请实施例的编码流程包括图2所示的各个步骤为例。
1)确定第一传输块的信息比特数量(也可以称之为比特数量)。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也就是第一传输块的尺寸,即,第一传输块的TBS。
在NR系统中,网络设备将上下行的编码控制信息通过下行控制信道(例如PDCCH)发送给UE,该编码控制信息包含MCS,例如包含MCS的索引。例如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UE,该编码控制信息对应于第一传输块,则网络设备和UE可根据该MCS和表1确定第一传输块的码率。对此可参考前述的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1)的介绍。
例如第一通信装置是网络设备,网络设备要确定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可以先确定一个PRB上PDSCH的可用RE数量。例如,一个PRB上PDSCH的可用RE数量用N′RE表示,N′RE所满足的关系可参考公式1。
另外为了对每个时隙的一个PRB内最大的可传输数据进行约束,还可计算nPRB上总体的可用资源。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nPRB上总体的可用资源用NRE,i表示,NRE,i也就是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RE的数量,i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v的整数。例如NRE,i=min(156,N′RE,i)×nPRB,或者,NRE,i=N′RE×nPRB,min(x,y)表示选择x和y中取值较小的一个,NRE,i表示第i层的一个PRB上用于传输数据的RE数量,或者说,NRE,i表示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RE的数量。可选的,对于v个层来说,所对应的NRE,i可能均相等,例如v个层包括第0层和第1层,NRE,0=NRE,1
在确定NRE,i后,可根据NRE,i确定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例如将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表示为Ninfo,Ninfo例如满足如下关系: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21
其中,R表示根据第一传输块对应的MCS确定的码率,Qm表示第一传输块的调制阶数,或者说,Qm表示每生成一个RE的复数所需的比特数量,ai表示v个调整因子中与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根据公式4可看出,v个层中的第i层所传输的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为NRE,i×R×Qm×ai
可选的,如果v个层对应的NRE,i均相同,或者说,v个层中可用的RE的数量均相同,则Ninfo例如满足如下关系: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22
其中,NRE,T表示v个层中每个层中可用的RE的数量。此时,对于i取从0至(v-1)的整数,NRE,i均等于NRE,T
这里的物理含义为,先计算了v个层中的第i层能够映射的RE数量(排除DMRS以及其他一些导频占用的RE数量),然后根据每生成一个RE的复数所需要的比特数量Qm,得到NRE,i×Qm,即,第i个层最终可以映射的比特数量,第i个层最终可以映射的比特包含第i个层最终可以映射的信息比特和该信息比特对应的校验比特。考虑R表示根据第一传输块对应的MCS确定的码率,所述码率表示一次信息传递中,所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量与第一和值的比值,第一和值为该信息比特的数量与校验比特的数量之和,即,R表示第一传输块的信息比特数量与v个层中的总共可以承载的比特的比值,那么v个层中的第i层传输的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为NRE,i×R×Qm,则在v个层上总共可以传输的信息比特数量就可参考公式5。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能保证Ninfo为整数,而在编码流程中可能需要对第一传输块分段,例如将第一传输块划分为多个CB,为了适配分段过程,需要进一步将Ninfo取整,对于取整方式不做限制,例如可参考现有的编码过程中对传输块的比特数量进行取整的方式。
2)对第一传输块进行CRC。即,图2所示的TB CRC。
第一通信装置可按照CRC生成多项式生成校验比特,该校验比特可用于第一传输块的接收端(例如第二通信装置)在对接收的信息译码完成后确定译码是否成功。
3)对第一传输块进行分段。即,图2所示的TB分段。
对于分段过程可参考前述的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3)。
4)对第一传输块包括的CB分别进行信道编码。即,图2所示的CB粒度的信道编码。
对于信道编码过程可参考前述的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4)。
5)对第一传输块包括的CB分别进行速率匹配。
速率匹配的目的是将信道编码的输出比特长度匹配到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例如LDPC编码码率与其生成多项式相关,当LDPC的编码生成多项式固定时,LDPC编码以某个固定码率编码,对传输块进行信道编码后的输出比特长度可能大于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也可能恰好等于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也可能小于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根据用于发送一个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与LDPC编码长度的各种关系,按照相应的方法可使得信道编码的输出比特长度与用于发送该传输块的多个层实际待发送的比特长度相匹配。
其中,如果在步骤3)中将第一传输块分割为了多个CB,则可执行步骤5);或者,如果在步骤3)中并未将第一传输块进行分割,则步骤5)可替换为:对第一传输块进行速率匹配;或者,即使在步骤3)中并未将第一传输块进行分割,步骤5)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第一传输块唯一包括的一个CB进行速率匹配。无论是对CB进行速率匹配还是对第一传输块进行速率匹配,速率匹配的过程都是类似的。在下文的介绍过程中,以对CB进行速率匹配为例。
对一个CB进行速率匹配,大致包括几个步骤,下面分别介绍。在下面的介绍过程中,以对第一CB进行速率匹配为例,第一CB是第一传输块所包括的一个CB,例如第一CB是第一传输块所包括的任一个CB。
第一个步骤,确定第一数量。第一数量为对应于第一CB的速率匹配的输出比特数量,或者说,第一数量是对第一CB进行速率匹配后输出的比特数量。第一数量可以认为是期望第一CB在进行速率匹配后输出的比特数量。
例如,当j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31
则第一数量满足第一关系;或者,当j不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32
例如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33
则第一数量满足第二关系。j表示第一CB在第一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中的序号,C′表示第一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CB的数量,例如初传时,或者不支持CBG重传时,C′=C;或者,如果第一通信装置发送的对应于第一传输块的编码控制信息指示支持CBG重传,则C′表示第一传输块中待传输的CB数量。Qm表示第一传输块的调制阶数,G′表示第一传输块中所有有效传输的CB在进行速率匹配后输出的比特总数,例如,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1
NRE,i表示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RE的数量,ai表示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mod表示取模运算,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2
表示对x向下取整。
第一关系例如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3
第二关系例如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4
其中,E表示第一数量。公式7中的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5
表示对x向上取整。
或者,可以分别计算第一传输块对应的v个层中的每个层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量。对第一传输块包括的CB分别进行速率匹配,所得到的结果为v个层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量之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6
第一关系例如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7
第二关系例如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8
或者,G′还可能有其他计算方式,第一关系和/或第二关系也可能有其他实现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
根据前述公式可见,例如第一传输块包括多个CB,如果G′不能被C′均分,则可使得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前面的CB速率匹配后的输出比特数量小于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CB速率匹配后的输出比特数量。所谓的“前面”、“后面”,与j的取值有关,如果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9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10
则对应的CB可以被视为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前面的CB,而如果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11
则对应的CB可以被视为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CB。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12
表示v个层中的每个层的调制符号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413
表示v个层中的一个层的调制符号均分后的余数。要使得CB的输出差异最小,所以在每层为部分CB(例如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CB)多分配一个调制符号(或者一个RE),则在v个层共为部分CB(例如第一传输块包括的后面的CB)多分配v个调制符号。
第二个步骤,对第一CB进行比特筛选。
例如,可将对第一CB进行信道编码后的输出比特作为一个循环进行缓存。按照编码的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可确定比特筛选的起始位置k0。在缓存的第一CB的信道编码后的输出比特中,从k0开始,顺序取用相应的比特。关于这部分内容可参考前述的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5)中的第二个步骤的介绍。
第三个步骤,对第一CB进行比特交织,或者说,对第一CB进行比特筛选后输出的比特再进行比特交织。
比特交织例如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1
例如第一CB进行比特筛选后输出的比特序列表示为e0,e1,e2,…,eE-1,对该比特序列进行比特交织,也就是将该比特序列按照公式10变换为f0,f1,f2,…,fE-1。s取从0到Qm的整数,w取从0到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2
的整数。
通过如上三个步骤,就完成了对于第一CB的速率匹配。对于第一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的速率匹配的方式都是类似的,可参考对于第一CB的速率匹配过程的介绍。
6)将第一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CB经速率匹配所输出的比特进行连接。即,图2所示的CB串联。
第一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CB可能包括多个,第一通信装置对其中的每个CB都进行了速率匹配,在对一个CB进行速率匹配后可输出一个比特序列,这多个CB进行速率匹配后可输出多个比特序列,则第一通信装置可将这多个比特序列连接在一起。例如第一通信装置可按照第一传输块所包括的CB的索引,顺序将这多个比特序列连接在一起。例如将连接在一起的比特序列称为第一比特序列。
7)对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扰以及星座映射。即,图2所示的加扰以及星座映射。
关于这部分内容可参考前述的编码流程中的步骤17)。
8)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进行层映射。
层映射是要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映射到v个层上传输,那么就需要确定v个层上的每个层所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例如对于v个层中的第i层来说,可以确定第二数量,第二数量是至少一个编码符号中待映射到第i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或者,因为此时还未开始映射,因此也可以认为,第二数量是至少一个编码符号中待分配到第i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例如,如果i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3
则第二数量满足第三关系;或者,如果i不满足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4
例如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5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6
所则第二数量满足第四关系。Msymb表示至少一个编码符号的总数,也就是步骤7)所输出的编码符号的数量,NRE,i表示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RE的数量,ai表示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7
表示对x向下取整,mod表示取模运算。
第三关系例如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8
第四关系例如包括: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9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10
表示第二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511
表示对x向上取整。
步骤8)的目的是根据调整因子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分配到v个层上,且保证分配到各个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与调整因子的要求基本相符。由于各个层的调整因子的取值不一定相等,因此要根据ai确定第i层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61
至少包含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62
个编码符号。当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63
时,为了所有的编码符号都能够发送,可将剩余的编码符号均等地映射到每个层上。
例如,如果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64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65
此时可认为不存在第三关系和第四关系。
可见,映射到一个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与该层的调整因子有关,那么映射到不同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在确定v个层上的每个层所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后,要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映射到v个层上(或,此时还未开始映射,只是将编码符号分配到v个层上),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一种方式为,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顺序映射(或,分配)到v个层上。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编码符号序列,该编码符号序列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编码符号序列中顺序排列,第一通信装置将该编码符号序列包括的编码符号映射(或,分配)到v个层的所有的可用的RE上,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层映射,且最大可能的使得每个CB的编码符号聚合在单个层上,保证了一个CB的编码符号经历相同的信道,当各个层的SINR差异较大时,可以确保部分CB译码成功,减少CB重传数量。这种方式也可以表示为:
xi(j)=d(k) (公式13)
其中,xi(j)表示映射到第i层的第j个编码符号,d(k)表示编码符号序列中的第k个编码符号。此时,j可取从0到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66
的整数。
例如,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包括编码符号0~13,v=2,那么编码符号序列包括的编码符号为编码符号0~13。例如第一通信装置确定v个层中的第0层上待映射(或,分配)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为4,v个层中的第1层上待映射(或,分配)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为9。在映射时,第一通信装置将编码符号0~3映射(或,分配)到第0层,将编码符号4~13映射(或,分配)到第1层。
又例如,另一种方式为,将至少一个编码符号交替映射(或,分配)到v个层上。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编码符号序列,该编码符号序列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编码符号序列中交替排列,以实现CB传输的空间分集,确保每个CB传输的公平性,第一通信装置将该编码符号序列包括的编码符号映射(或,分配)到v个层的所有的可用的RE上。这种方式也可以表示为,如果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67
则映射(或,分配)到第i层的编码符号满足:
xi(maski)=d(k) (公式14)
例如,maski表示映射到(或,分配到)第i层的编码符号在第i层中的编号。例如,一个编码符号在编码符号序列中的编号为3,将该编码符号映射到第3层,该编码符号例如为映射到第3层的第1个编码符号,则该编码符号在第3层的编号为0。
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编码符号序列中交替排列,交替排列的方式与v的取值有关。例如至少一个编码符号的数量为L,则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该编码符号序列中的排列顺序为:L00,L01,…,L0(v-1),L10,L11,…。其中,Lx1,…,Lxv表示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该编码符号序列中是交替排列,x表示可能经历多轮排列过程,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71
当然,如果L小于v,则该编码符号序列中不会包括Lx(v-1),即,v个层中可能有些层没有可映射(或,分配)的编码符号。
例如,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包括编码符号0~13,v=2,那么编码符号序列包括的编码符号为编码符号0~13,这些编码符号在该编码符号序列中的排列顺序为:编码符号0,2,4,6,8,9,10,11,12,13,1,3,5,7。例如第一通信装置确定v个层中的第0层上待映射(或,分配)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为10,v个层中的第1层上待映射(或,分配)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为4。在映射(或,分配)时,第一通信装置将编码符号序列中的前10个编码符号映射(或,分配)到第0层,即,将编码符号0,2,4,6,8,9,10,11,12,13映射(或,分配)到第0层,以及将编码符号序列中的剩余4个编码符号映射(或,分配)到第1层,即,将编码符号1,3,5,7映射(或,分配)到第1层。
对于如上示例也可以理解为,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包括编码符号0~13,v=2。例如第一通信装置确定v个层中的第0层上待映射(或,分配)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为10,v个层中的第1层上待映射(或,分配)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为4。在映射(或,分配)时,第一通信装置将编码符号0映射(或,分配)到第0层,将编码符号1映射(或,分配)到第1层,将编码符号2映射(或,分配)到第0层,将编码符号3映射(或,分配)到第1层,以此类推。其中,在将编码符号7映射(或,分配)到第1层后,第1层映射(或,分配)的编码符号的数量为4,已经满足了第1层待映射(或,分配)的编码符号的数量,那么对于剩下的编码符号8~13,就均映射(或,分配)到第0层。
在为v个层中的第i层分配编码符号后,就可将这些编码符号映射到第i层包括的可用的RE上。可选的,无论采用顺序映射还是交替映射,都可将编码符号序列包括的编码符号映射到v个层的所有可用的RE上。由以上方案可知,调整因子0<ai≤1,可控制分配到每个层的编码符号数量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72
小于等于该层能够传输的NRE,i。实际信号发送的时候,需要将编码符号映射在每个可用的物理资源(例如可用的RE)上,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也能提高传输质量。根据上述公式可知,一般来说,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73
也就是说对于第i层来说,分配给第i层的编码符号的数量可能小于第i层包括的可用的RE的数量。那么,对于第i层来说,可能有些RE上没有可映射的编码符号。这种情况下,可以对编码符号进行复制,使得复制的编码符号能够映射到本身没有可映射的编码符号的RE上,从而使得第i层的所有可用的RE都能映射编码符号,达到每层实际传输的层码率不相等的效果。
例如,将待映射到v个层中的第i层的编码符号映射到第i层的所有可用的RE上,可根据如下方式映射: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74
此时,j可取从0到NRE,i的整数。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75
表示第i层上映射的编码符号的索引j,k表示编码符号映射的起始位置。得到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81
个编码符号的过程,可视为将第一传输块映射到虚拟资源块上的过程(或者简称为第一映射过程),而公式15是将虚拟资源块上映射的编码符号再映射到PRB上的过程(或者简称为第二映射过程)。且当
Figure BDA0003186670100000282
时,可以以重复发送的方式复制部分虚拟资源块上的编码符号到PRB上,达到所有PRB均有编码符号映射的效果,实现第i层上发送的实际的层码率与其调整因子ai匹配。
9)将层映射的结果映射到天线上。即,图2所示的MIMO编码。对于该过程不多赘述。
10)将MIMO编码的信息进行IFFT以及添加CP。即,图2所示的IFFT+CP。
IFFT的作用是将MIMO编码后的信息从频域变化到时域,以期望获得OFDM的效果,即,可以在不同的频域空间上传输不同的信息。CP是不同的OFDM符号的保护间隔,可以减小OFDM符号间的干扰。
至此,第一传输块的编码流程就执行完毕,得到了编码后的第一传输块。需注意的是,如上的步骤1)~步骤10)的编号只是为了便于描述各个步骤,并不代表步骤的实际执行顺序。例如,步骤1)可能发生在步骤2)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步骤2)之后,或者二者也可能同时发生。
S603、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编码后的第一传输块。相应的,第二通信装置从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编码后的第一传输块。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也将编码后的第一传输块称为第一信号。
其中,步骤2)~步骤4)、步骤6)~步骤7)、步骤9)~步骤10)、S603为可选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可确定各个层对应的调整因子,所述调整因子可用于确定基于MIMO发送的信号在各个层上的频谱效率。其技术本质是,基于调整因子确定编码流程包括的层映射的步骤中映射到每个层上的编码符号的数量,若分配到一个层的编码比特信息数量小于该层包括的可用的RE的数量,则通过再次进行速率匹配,从而获得该层上待发送的全部编码符号。由于可以为每个层设置不同的调整因子,从而可以在根据MCS确定的码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节各个层发送信息的码率,进而获得每个层上不同的频谱效率。由于层映射中需要根据调整因子确定每个层可以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其本质影响的是一次MIMO信号发送过程中数据传输可用的有效RE数量,因此需要对应调整传输块大小的确定过程,以及速率匹配的过程等,即,可根据有效的RE数量确定传输块大小,确定速率匹配输出的比特数量,进而确保速率匹配的输出能够按照调整因子分配到各个层上。鉴于接收端在每个层上进行接收时对应的SINR可能不同,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使得根据调整因子所确定的各个层的层码率与该层的SINR尽量相契合,例如在一个层的SINR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该层的调整因子能够调整该层的层码率,使得该层使用该层码率进行传输时能够获得的谱效最大。例如,一个层的SINR为-9dB,则可以通过该层的调整因子,使得该层的层码率尽量等于0.0397,从而该层能够获得较大的吞吐率以及谱效。可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MIMO中部分或全部的层尽量能够达到较大的谱效,从而能够提高这些层的传输质量。
图6所示的实施例介绍的主要是对第一传输块进行编码的流程,下面提供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主要涉及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译码的流程。请参考图7,为该方法的流程图。
S701、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一信号。相应的,第二通信装置通过MIMO中的v个层从第一通信装置接收第一信号。本申请实施例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可结合应用,例如S701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S603可以是同一步骤。
S702、第二通信装置根据v个层对应的v个调整因子,对第一信号执行译码流程。
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先确定v个层对应的v个调整因子。图6所示的实施例介绍了第一通信装置确定v个调整因子的方式,第二通信装置要确定v个调整因子,一种确定方式为,根据预配置的信息或协议确定v个调整因子。例如,v个调整因子也可以预配置在第一通信装置中,或者是协议预定义的,则第二通信装置根据预配置的信息或协议就能确定v个调整因子。
或者,另一种确定方式为,第一通信装置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指示信息,相应的,第二通信装置从第一通信装置接收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可通过显式或隐式方式指示v个调整因子。例如,该指示信息直接指示v个调整因子,视为通过显式方式指示v个调整因子;或者,该指示信息指示v个码率,第二通信装置根据v个层码率也能确定v个调整因子,这种指示方式视为隐式指示v个调整因子。
该指示信息指示v个调整因子或v个层码率,例如一种指示方式为,该指示信息包括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第一信息可指示调整因子和/或层码率的确定方式,第二信息可指示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v个层中的第i层的调整因子和/或层码率的方式,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就可确定v个调整因子和/或v个层码率。通过第一信息指示调整因子和/或层码率的确定方式,使得调整因子和/或层码率有多种确定方式,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第二信息可指示在第一信息的基础上的调整因子和/或层码率的确定方法,实现了MIMO传输时各层码率动态与其信道状态契合,能够获得更为高效的传输效率。
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可以同时发送(例如携带在一条消息中发送),或者也可以分别发送,例如携带在不同的消息中发送。或者,第一信息也可以通过协议规定,或预配置在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中,则第一通信装置可不必发送第一信息。还有一种可能,第一信息可能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下文将要介绍的表3~表5就是第一信息的三种实现方式),如果第二通信装置获得了多种第一信息,那么第一通信装置还可以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可指示其中一种第一信息,即,通过第三信息指示选择一种第一信息来应用。例如,协议规定了如下的表3~表5这三种第一信息,则第一通信装置可向第二通信装置发送第三信息,第三信息例如指示表4,则第二通信装置可以确定使用表4作为第一信息。
第一信息指示调整因子和/或层码率,可以通过显式方式指示,也可以通过隐式方式指示。例如,第一信息的一种实现方式可参考表3,第一信息可包括表3中的部分项或全部项,其中表3中的一行称为一项:
表3
索引(index) 值(value) 码率×1024
000 0 R
001 -1 R-CR<sub>step</sub>
010 -2 R–2×CR<sub>step</sub>
011 -3 R–3×CR<sub>step</sub>
如表3所示,可认为是通过显式方式指示层码率。第一信息包括层码率的指示信息,例如索引,通过索引的指示对应的层码率Ri。若第i层对应的索引值为“000”,则表示第i层的层码率为Ri=R×ai=R,即ai=1;若第i层对应的索引值为“001”,则表示第i层的层码率为Ri=R×ai=R-CRstep,即ai=1-CRstep/R;若第i层对应的索引值为“0110,则表示第i层的层码率为Ri=R×ai=R-2×CRstep,即ai=1-2×CRstep/R。表3是以3个比特表示索引为例,在实际应用中,用于指示索引的比特数可以大于3或小于3。CRstep表示步进值,CRstep的取值例如由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第一通信装置可将CRstep的取值发送给第二通信装置(例如第一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第二通信装置为UE,网络设备可通过RRC消息或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MAC)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CE)或DCI等将CRstep发送给第二通信装置);或者,CRstep的取值也可预配置在第一通信装置以及第二通信装置中,或者CRstep的取值也可通过协议预定义等。R表示根据第一传输块的MCS确定的码率。value表示与第三列中的层码率参与计算的信息。例如value为-1,表示对应的层码率为R+(-1×CRstep),value为-2,表示对应的层码率为R+(-2×CRstep)。或者,表3也可以去掉第二列,在去掉第二列后,表3仍然可视为第一信息,或者第一信息包括表3中的部分项或全部项。
根据表3的示例可知,第一信息规定了层码率的几种确定方式。或者,表3中的第三列也可以替换为对应的调整因子,即,第一信息指示了调整因子的几种确定方式。或者,也可以在表3中再添加第四列,第四列包括各个索引对应的调整因子,即,第一信息指示了调整因子和层码率的几种确定方式。
第二信息例如通过比特地图(bitmap)实现,该bitmap包括的比特数量可等于第二信息所要指示的层所对应的索引的比特总数。例如,v个层中有些层的层码率或调整因子的计算方式是固定的,不会受其他层的影响,则该bitmap可不包括用于指示该层的比特,而如果v个层中有些层的层码率或调整因子的计算方式是可变的,可能受到其他层的影响,则该bitmap可包括用于指示该层的比特。例如v=4,其中第0层的层码率根据第一传输块的MCS确定,无需指示,而第1层、第2层和第3层的层码率都可能受到其他层的影响,因此第二信息可指示第1层的层码率、第2层的层码率以及第3层的层码率。以表3为例,该bitmap可包括9个比特,这9个比特对应于表3中的3个索引,这3个索引就指示这3个层的层码率。例如该bitmap为“000001010”,表示第1层的层码率为表3中的索引“000”对应的码率,即为R,第2层的层码率为表3中的索引“001”对应的码率,即为R-CRstep,第3层的码率为表3中的索引“010”对应的码率,即为R-2×CRstep
又例如,第一信息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可参考表4,第一信息可包括表4中的部分项或全部项,其中表4中的一行称为一项:
表4
索引(index) 值(value) 码率×1024
00 0 R
01 1 CR<sub>step</sub>(负向)
10 2 2×CR<sub>step</sub>(负向)
11 3 3×CR<sub>step</sub>(负向)
表4所示的第一信息,因为并未直接指示层码率,而是通过指示步进值的方式间接指示了层码率,因此可视为是通过隐式方式指示层码率。当传输块映射到多个层时,各个层之间的SINR一般是逐次递减的,即,第0层的SINR最大,最后一层的SINR最小。例如第0层的层码率可根据第一传输块对应的MCS确定,即,第0层的层码率就是根据第一传输块对应的MCS确定的码率,那么其他层的层码率可以逐次递减,表4所示的第一信息就是采用这种思想设计的。
同理,表4中的索引表示码率的索引,表4是以2个比特表示码率的索引为例,在实际应用中,用于指示层的索引的比特数可以大于2或小于2。CRstep表示步进值,对于CRstep的介绍可参考前文。R表示根据第一传输块的MCS确定的码率。表4的value表示与第三列中的码率参与计算的信息。例如value为1,且第三列表示了是负向调整,则表示对应的层码率为锚点值-CRstep,value为2,且第三列表示了是负向调整,表示对应的层码率为锚点值-2×CRstep。或者,表4也可以去掉第二列,在去掉第二列后,表4仍然可视为第一信息,或者第一信息包括表4中的部分项或全部项。其中,如果一个索引对应的码率被分配给第i层,那么该索引对应的锚点值例如为第i-1层所对应的层码率;或者,一个索引对应的码率所对应的锚点值例如为第0层所对应的层码率。例如对于表4的第三列,被分配为第i层的层码率,如果锚点值为第i-1层对应的层码率,例如第i-1层对应的层码率为R-2×CRstep,则第i层的层码率为R-CRstep-2×CRstep=R-3×CRstep;又例如,对于表4的第三列,如果被分配为第i层的层码率,如果锚点值为第0层对应的层码率,例如第0层对应的层码率为R,则第i层的层码率为R-2×CRstep
根据表4的示例可知,第一信息规定了层码率的几种确定方式,即,第一信息指示了层码率的几种确定方式。或者,表4中的第三列也可以替换为对应的调整因子,即,第一信息指示了调整因子的几种确定方式。或者,也可以在表4中再添加第四列,第四列包括各个层对应的调整因子,即,第一信息指示了调整因子和层码率的几种确定方式。
第二信息例如继续通过bitmap实现。例如v=4,其中第0层的层码率根据第一传输块的MCS确定,无需指示,而第1层、第2层和第3层的层码率都可能受到其他层的影响,因此第二信息可指示第1层的层码率、第2层的层码率以及第3层的层码率。以表4为例,该bitmap可包括6个比特,这6个比特对应于表4中的3个索引,这3个索引就指示这3个层的层码率。例如该bitmap为“011011”,表示第1层的层码率为表4中的索引“01”对应的码率,第2层的层码率为表4中的索引“10”对应的码率,第3层的层码率为表4中的索引“11”对应的码率。例如对于各个层的层码率来说,对应的锚点值均为第0层对应的层码率,第0层对应的层码率为R,那么第1层的层码率为R-CRstep,第2层的层码率为R-2×CRstep,第3层的层码率为R-3×CRstep
再例如,第一信息的再一种实现方式可参考表5,第一信息可包括表5中的部分项或全部项,其中表5中的一行称为一项,表5也可视为表4的真子集:
表5
索引(index) 值(value) 码率×1024
0 0 R
1 1 CR<sub>step</sub>(负向)
表5所示的第一信息,因为并未直接指示层码率,而是通过指示步进值的方式间接指示了层码率,因此可视为是通过隐式方式指示层码率。
同理,表5中的索引表示码率的索引,表5是以1个比特表示码率的索引为例,在实际应用中,用于指示层的索引的比特数可以大于1。关于表5的其他特征,可参考对于表4的介绍。
根据表5的示例可知,第一信息规定了层码率的几种确定方式,即,第一信息指示了层码率的几种确定方式。或者,表5中的第三列也可以替换为对应的调整因子,即,第一信息指示了调整因子的几种确定方式。或者,也可以在表5中再添加第四列,第四列包括各个层对应的调整因子,即,第一信息指示了调整因子和层码率的几种确定方式。
第二信息例如继续通过bitmap实现。例如v=4,其中第0层的层码率根据第一传输块的MCS确定,无需指示,而第1层、第2层和第3层的层码率都可能受到其他层的影响,因此第二信息可指示第1层的层码率、第2层的层码率以及第3层的层码率。以表5为例,该bitmap可包括3个比特,这3个比特对应于表5中的3个索引,这3个索引就指示这3个层的层码率。例如该bitmap为“111”,表示第1层的层码率为表5中的索引“1”对应的码率,第2层的层码率为表5中的索引“1”对应的码率,第3层的层码率也为表5中的索引“1”对应的码率。例如对于第i层的层码率来说,对应的锚点值为第i-1层对应的层码率,第0层对应的层码率为R,那么第1层的层码率为R-CRstep,第2层的层码率为R-CRstep-CRstep=R-2×CRstep,第3层的层码率为R-2×CRstep-CRstep=R-3×CRstep
第二通信装置确定v个调整因子后,可根据v个调整因子对第一信号执行译码流程。该译码流程例如包括确定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解速率匹配或解层映射中的一项或多项。除此之外,译码流程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步骤,例如可参考图4,为译码流程可能包括的一些步骤的示意。本申请实施例中,译码流程可以包括图4所示的全部步骤或部分步骤,或者,除了图4所示的步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译码流程还可能包括其他步骤。下面通过一些步骤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译码流程,在下面的介绍过程中,以本申请实施例的译码流程包括图4所示的各个步骤为例。
a)确定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例如称为第二传输块,第二传输块是第二通信装置对第一信号进行译码过程所获得的传输块。在理想情况下,第二传输块与第一传输块相同。第二传输块的比特数量,也就是第二传输块的尺寸,即,第二传输块的TBS。
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确定方式例如可参考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
b)对第一信号进行解CP以及FFT。即,图4所示的解CP+FFT。
步骤b)可视为是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10)的逆过程,主要目的是从时域上去掉CP,并将接收的信号从时域变换到频域。例如将对第一信号进行解CP以及FFT后获得的信息称为第三信息。
c)对第三信息进行MIMO译码。即,图4所示的MIMO译码。步骤c)可视为是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9)的逆过程。
理想情况下(例如无干扰或无噪声等情况),MIMO译码的输出为发送端的层映射的输出,例如,步骤c)的输出结果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步骤8)的输出结果相同。关于步骤c)的更多介绍可参考前述的译码流程中的步骤ac)。
d)对MIMO译码得到的信息进行解层映射。即,图4所示的解层映射。
第二通信装置解层映射的过程,可视为第一通信装置的层映射的逆过程,即,步骤d)可视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步骤8)的逆过程。第二通信装置可根据MIMO译码过程,获得v个层中的每个层的解调符号,并按照v个层中的每个层对应的调整因子,将v个层中的每个层的解调符号进行合并。例如,所述合并可以是原始索引相同的解调符号的相加或者平均,这样可以获得每个层最终的解调符号。第二通信装置可将v个层中的所有层的最终的解调符号按照顺序或者交替的方式输出,得到解调符号序列,在理想情况下,第二通信装置所输出的解调符号序列,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信装置确定的编码符号序列,是相同的序列。因此,也可认为第二通信装置输出的是编码符号序列,该编码符号序列可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
e)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进行解星座映射以及解扰。即,图4所示的解星座映射+解扰。
解星座映射就是根据至少一个编码符号确定比特信息的过程。在理想情况下,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解星座映射后得到的比特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对第一比特序列加扰后得到的比特可以相同。解扰是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解星座映射后得到的比特进行解扰,解扰过程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对第一比特序列进行加扰的逆过程。例如将对至少一个编码符号解星座映射后得到的比特进行解扰得到的信息称为第二比特序列,在理想情况下,第一比特序列与第二比特序列是相同的序列。
f)获得第一信号对应的第二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的译码比特。即,图4中的获得CB粒度的译码软比特信息。步骤f)可视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6)的逆过程。
例如,第二通信装置可确定第二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对应的译码比特的数量,从而可以从第二比特序列中确定第二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对应的译码比特。例如对于第一CB来说,对应的译码比特的数量为第一数量,第一数量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数量是同一特征。第二通信装置确定第一数量的方式也可参考图6所示的实施例。
g)对第二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分别进行解速率匹配。步骤g)可视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5)的逆过程。
第二通信装置确定了第二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对应的译码比特,进一步可以对各个CB对应的译码匹配进行解速率匹配。关于步骤g)的更多内容,可参考前述的译码流程中的步骤ag)。
h)对第二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分别进行译码以及CRC校验。即,图4所示的CB粒度的信道译码+CRC校验。步骤h)可视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步骤4)的逆过程。
i)对第二传输块进行CRC。即,图4所示的TB CRC校验。
在对第一信号对应的第二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各个CB分别进行译码以及CRC校验后,可将各个CB进行合并,得到第二传输块。在得到第二传输块后,第二通信装置可对第二传输块进行CRC校验,以确定第二传输块是否传输正确。
至此,第二通信装置对第一信号的译码过程完成。需注意的是,如上的步骤a)~步骤i)的编号只是为了便于描述各个步骤,并不代表步骤的实际执行顺序。例如,步骤a)可能发生在步骤b)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步骤b)之后,或者二者也可能同时发生。
其中,步骤b)~步骤c)、步骤e)~步骤f)、步骤h)~步骤i)为可选的步骤。
第二通信装置在通过v个层接收信息时,v个层对应的SINR可能不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MIMO中的各个层分别设置了调整因子,通过调整因子能够调整相应层的层码率,从而各个层的层码率可以有所不同,这样可以使得各个层的实际的层码率与第二通信装置对于该层的SINR等参数相契合,使得部分或全部的层尽量能够达到频谱效率的最大值,从而能够提高这些层的传输质量。关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效果,也可参考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介绍。
图8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通信装置800可以是图3所示的实施例或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一通信装置中的处理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一通信装置的方法。或者,通信装置800可以是图3所示的实施例或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中的处理装置,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应于第二通信装置的方法。具体的功能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其中,例如一种处理装置为芯片系统。
通信装置800包括处理单元801。处理单元801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实现一定的控制功能。所述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或者专用处理器等。例如,包括:基带处理器,中央处理器等。所述基带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所述中央处理器可以用于对通信装置800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和/或处理数据。不同的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是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中,例如,集成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上。处理单元801可以执行上述的步骤S601、S602和S702。
可选的,通信装置800中包括存储单元802,用以存储指令804,所述指令804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被运行,使得通信装置800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选的,所述存储单元802中还可以存储有数据。存储单元802例如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实现,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一起。
可选的,通信装置800可以包括指令803(有时也可以称为代码或程序),所述指令803可以在所述处理器上被运行,使得所述通信装置8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处理器801中可以存储数据。
可选的,通信装置800还可以包括收发单元805以及天线806。收发单元805可以由射频电路、收发机、收发电路、收发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实现,用于通过天线806实现通信装置800的收发功能。收发单元805和天线806也可以是一个整合的收发模块,也就是说天线也可以位于收发单元805中。收发单元805可以执行上述的步骤S603和S701。
可选的,通信装置800还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部件:无线通信模块,音频模块,外部存储器接口,内部存储器,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电源管理模块,天线,扬声器,麦克风,输入输出模块,传感器模块,马达,摄像头,或显示屏等等。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装置800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部件,或者某些部件集成,或者某些部件拆分。这些部件可以是硬件,软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通信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其他可实现上述终端设备功能的组合器件、部件等。当通信装置是终端设备时收发单元可以是发送器和接收器,或整合的收发器,可以包括天线和射频电路等,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例如基带芯片等。当通信装置是具有上述终端设备功能的部件时,收发单元可以是射频单元,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当通信装置是芯片系统时,收发单元可以是芯片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处理单元可以是芯片系统中的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
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处理器和收发器可实现在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模拟IC、射频集成电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混合信号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电子设备等上。实现本文描述的通信装置,可以是独立设备(例如,独立的集成电路,手机等),或者可以是较大设备中的一部分(例如,可嵌入在其他设备内的模块),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关于终端设备,以及网络设备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为描述方便,称为UE)可用于前述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用以实现图3所示的实施例或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或第二通信装置功能的相应的手段(means)、单元和/或电路。例如,终端设备,包括收发模块,用以支持终端设备实现收发功能,和,处理模块,用以支持终端设备对信号进行处理。
图9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该终端设备900可适用于图1、图5B~图5D中的任一个附图所示的架构中。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终端设备900的主要部件。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90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控制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设备900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麦克风,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9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控制电路视为终端设备900的收发单元910,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900的处理单元920。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900包括收发单元910和处理单元920。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910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910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910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用于前述各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用以实现图3所示的实施例或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的功能的手段(means)、单元和/或电路。例如,网络设备包括收发模块,用以支持终端设备实现收发功能,和,处理模块,用以支持网络设备对信号进行处理。
图10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网络设备可适用于图1、图5B~图5D中的任一个附图所示的架构中。该网络设备包括:基带装置1001,射频装置1002、天线1003。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002通过天线1003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信息,将终端设备发送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001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001对终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002,射频装置1002对终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003发送给终端设备。
基带装置1001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10011,存储单元10012和接口10013。其中处理单元10011用于支持网络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存储单元10012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或数据。接口10013用于与射频装置1002交互信息,该接口包括接口电路,用于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在一种实现中,所述处理单元为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这些类集成电路的组合。存储单元10012与处理单元10011可以位于同一个电路中,即片内存储元件。或者存储单元10012也可以与处理单元10011处于不同电路上,即片外存储元件。所述存储单元10012可以是一个存储器,也可以是多个存储器或存储元件的统称。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例如实现图3所示的实施例或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通信装置的相应的功能。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以支持同一种制式的无线接入技术,也可以支持不同种制式的无线接入制式。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以此为例但不限于: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9)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多输入多输出中的v个层对应的v个调整因子,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调整因子,v为大于1的整数;
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对第一传输块执行编码流程,所述编码流程包括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速率匹配以及层映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v个调整因子中的任一个调整因子的取值大于0且小于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确定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包括: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比特数量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11
其中,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R表示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块对应的调制与编码策略确定的码率,Qm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块的调制阶数,ai表示所述v个调整因子中与所述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进行速率匹配,包括:
确定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为对应于第一编码块的所述速率匹配的输出比特数量,所述第一编码块是所述第一传输块包括的一个编码块;
其中,当j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12
所述第一数量满足第一关系;或者,当j不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13
所述第一数量满足第二关系,j表示所述第一编码块在所述第一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中的序号;
其中,C′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编码块的数量,Qm表示所述第一传输块的调制阶数,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14
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a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mod表示取模运算,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15
表示对x向下取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关系包括: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16
其中,E表示所述第一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关系包括: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17
其中,E表示所述第一数量,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18
表示对x向上取整。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进行层映射,包括:
确定第二数量,所述第二数量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属于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是对所述第一传输块执行所述编码流程中的所述速率匹配、以及执行加扰及星座映射后获得的,其中,当i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21
所述第二数量满足第三关系;或者,当i不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22
所述第二数量满足第四关系;
其中,Msymb表示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的总数,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a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23
表示对x向下取整,mod表示取模运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关系包括: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24
其中,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25
表示所述第二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关系包括: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26
其中,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27
表示所述第二数量,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28
表示对x向上取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进行层映射,包括:
确定编码符号序列,所述编码符号序列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所述编码符号序列中顺序排列,或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所述编码符号序列中交替排列;
将所述编码符号序列包括的编码符号映射到所述v个层的所有可用的资源单元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信道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v个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v个调整因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测量所述v个层对应的信道状态,获得所述v个信道状态信息;或,
接收所述v个信道状态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传输块的接收装置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v个调整因子,或用于指示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确定的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码率。
14.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多输入多输出中的v个层接收第一信号;
根据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调整因子,对所述第一信号执行译码流程,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调整因子,所述译码流程包括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解速率匹配以及解层映射,v为大于1的整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v个调整因子中的任一个调整因子的取值大于0且小于1。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的比特数量,包括:所述传输块的比特数量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1
其中,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R表示根据所述传输块对应的调制与编码策略确定的码率,Qm表示所述传输块的调制阶数,ai表示所述v个调整因子中与所述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进行解速率匹配,包括:
确定第一数量,所述第一数量为对应于第一编码块的所述解速率匹配的输入比特数量,所述第一编码块是所述第一信号对应的传输块包括的一个编码块;
其中,当j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2
所述第一数量满足第一关系;或者,当j不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3
所述第一数量满足第二关系,j表示所述第一编码块在所述传输块包括的编码块中的序号;
其中,C表示所述传输块中有效传输的编码块的数量,Qm表示所述传输块的调制阶数,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4
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a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mod表示取模运算,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5
表示对x向下取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关系包括: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6
其中,E表示所述第一数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关系包括: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7
其中,E表示所述第一数量,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8
表示对x向上取整。
20.根据权利要求14~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进行解层映射,包括:
获得所述v个层的所有可用的资源单元上映射的编码符号序列,所述编码符号序列包括至少一个编码符号,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所述编码符号序列中顺序排列,或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在所述编码符号序列中交替排列。
21.根据权利要求14~2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i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9
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满足第三关系;或者,当i不满足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10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11
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满足第四关系;
其中,Msymb表示所述至少一个编码符号的总数,NRE,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中可用的资源单元的数量,ai表示所述v个层中的第i层对应的调整因子,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312
表示对x向下取整,mod表示取模运算。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关系包括: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41
其中,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42
表示所述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关系包括: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43
其中,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44
表示所述第i层映射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Figure FDA0003186670090000045
表示对x向上取整。
24.根据权利要求14~2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测量所述v个层对应的信道状态,获得v个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一个层对应一个信道状态信息;
发送所述v个信道状态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14~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v个调整因子,或用于指示根据所述v个调整因子确定的所述v个层对应的v个码率。
2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以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执行如权利要求14~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执行如权利要求14~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执行如权利要求14~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接口调用并运行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14~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863563.3A 2021-07-29 2021-07-29 通信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56947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3563.3A CN115694721A (zh) 2021-07-29 2021-07-29 通信方法及装置
EP22848252.7A EP4362364A1 (en) 2021-07-29 2022-07-11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PCT/CN2022/104820 WO2023005647A1 (zh) 2021-07-29 2022-07-11 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8/423,552 US20240187043A1 (en) 2021-07-29 2024-01-26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3563.3A CN115694721A (zh) 2021-07-29 2021-07-29 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4721A true CN115694721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57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3563.3A Pending CN115694721A (zh) 2021-07-29 2021-07-29 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87043A1 (zh)
EP (1) EP4362364A1 (zh)
CN (1) CN115694721A (zh)
WO (1) WO202300564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63246B2 (en) * 2012-06-12 2017-09-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port block size determination in new carrier type in LTE
CN109392022B (zh) * 2017-08-11 2022-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0939321B2 (en) * 2017-09-11 2021-03-02 Apple Inc. Power boosting and transport block size (TBS) design in a new radio (NR) system
CN110611549B (zh) * 2018-06-15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传输块大小的方法、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5647A1 (zh) 2023-02-02
US20240187043A1 (en) 2024-06-06
EP4362364A1 (en) 202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2320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channel in communication or broadcasting system
US10771186B2 (en) Transmitt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CN109906575B (zh) 用于在无线蜂窝通信系统中发送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9511172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1128357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UE and base station us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3843302B1 (en)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ing multiple mc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90060605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매핑 방법 및 장치
US1157538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UE and base station for channel coding
KR20200099044A (ko) 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3016154A (zh)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发送或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JP2022046754A (ja) チャネル符号化に用いるユーザー装置、基地局における方法及び装置
JP2024515493A (ja) マルチスロットアップリンク共有チャネル送信のためのレートマッチング
KR102445151B1 (ko)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부호화/복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EP3410619B1 (en) Device, method and program
WO2023005647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KR102472160B1 (ko) 무선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34608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nodes us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6133023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