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1439A - 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1439A
CN115691439A CN202110869868.5A CN202110869868A CN115691439A CN 115691439 A CN115691439 A CN 115691439A CN 202110869868 A CN202110869868 A CN 202110869868A CN 115691439 A CN115691439 A CN 1156914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area
brightness
screen
ratio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98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6986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914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91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14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若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在预设范围内。

Description

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终端设备的显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升终端设备的屏占比,终端厂商将一些光学元件例如摄像头放在显示屏下方,并对该光学元件对应的显示区域进行特殊处理,使其既能够满足光学元件的需求,又能够与其他区域一起正常显示。
但由于该光学元件对应的显示区域与其他显示区域的结构不同,两个区域容易出现显示差异,影响终端设备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亮度调整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其中,所述亮度变化比率为:基于相同驱动信号值显示时不同显示时刻之间的显示亮度比;
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在预设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包括:
获取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维持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当前处于亮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其中,所述亮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亮屏状态的时长。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所述亮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二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一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所述第二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灭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其中,所述灭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灭屏状态的时长。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三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四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三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所述第四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互不重叠的两个显示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图像采集模组对应的区域。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亮度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其中,所述亮度变化比率为:基于相同驱动信号值显示时不同显示时刻之间的显示亮度比;
调整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在预设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维持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若所述终端设备当前处于亮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其中,所述亮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亮屏状态的时长。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所述亮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二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一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所述第二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灭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其中,所述灭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灭屏状态的时长。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三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四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三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所述第四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互不重叠的两个显示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图像采集模组对应的区域。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亮度调整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亮度调整装置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亮度调整装置能够执行如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所述方法中的步骤。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亮度调整方法通过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基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是否存在亮度差;在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时,即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亮度差时,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进行亮度调整,使得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不存在显示亮度差异,有效提升终端设备的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亮度调整方法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屏幕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示例示出的一种亮度调整方法流程图。
图5是基于相关技术中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示例示出的一种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亮度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亮度调整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亮度调整方法。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亮度调整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其中,所述亮度变化比率为:基于相同驱动信号值显示时不同显示时刻之间的显示亮度比;
步骤S102,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在预设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亮度调整方法可以应用于具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等。
在步骤S101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可为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上两个不同的显示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接收的驱动信号可以来自同一个驱动电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接收的驱动信号可来自不同的驱动电路。
不管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驱动电路是相同还是不同,第一显示区域接收的驱动信号可为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和待显示内容所需的视觉亮度生成的驱动信号,且第二显示区域接收的驱动信号可为根据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和待显示内容所需的视觉亮度生成的驱动信号。在某一个显示时刻,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值可以相等或者不等。所述亮度变化比率可用于反映显示区域的当前显示亮度相对于显示区域的初始显示亮度之间的变化情况。
可通过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从而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情况;从而在后续处理过程中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情况,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进行亮度调整。
这里,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可为预先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情况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情况统计得到的。也可以是实时对屏幕进行亮度测量得到的。
在步骤S102中,所述预设范围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对终端设备的屏幕亮度调整的过程中,往往不需要屏幕中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完全相同,考虑到亮度调整的灵活性,在保证用户无法通过肉眼察觉出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存在亮度差时,应当具有一定的误差允许机制。
故本公开实施例可预先确定一个预设范围,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差处于所述预设范围内,确定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调整成功。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即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亮度差时,可通过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
由于终端设备的第一显示区域的初始显示亮度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初始显示亮度可为用户预先设定的或系统默认的。故通过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初始显示亮度,可确定出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根据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初始显示亮度,可确定出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
所述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
或者,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对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
例如,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根据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初始显示亮度、以及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确定出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基于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参数;根据所述亮度参数,调整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之间的差值,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之间的差值,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时,可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或终端设备的当前电量等情况进行调整。
例如,通过对用户的终端设备使用行为的记录,确定用户更偏好于在屏幕较亮的情况下操作;可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之间的差值,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亮度值较低的区域进行亮度提升。
又例如,若终端设备的当前电量低于低电量阈值时,可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之间的差值,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中亮度值较亮的区域进行亮度衰减。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可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显示控制参数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显示控制参数;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之间的差值,对所述第一显示控制参数和/或第二显示控制参数进行调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控制参数用于指示第一显示区域的像素亮度与第一数据电压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显示控制参数用于指示第二显示区域的像素亮度与第二数据电压的对应关系。
这里,显示控制参数可以是Gamma曲线,也可以是一个显示校正系数,用来校正显示区域使用的所述Gamma曲线。这里,所述Gamma曲线是指数据电压和像素亮度的对应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接收到针对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参数的调节指令,根据所述调节指令,调节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参数;根据对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显示参数的调节,调节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显示参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参数可以包括亮度、色度或对比度等。以所述显示参数为亮度为例,所述调节指令可以由用户输入,输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直接输入对第二显示区域进行亮度调节的亮度变化比率,在亮度调节条中进行触控操作,对此,本公开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接收到用户针对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值的调节指令后,根据调节指令所指示的亮度变化比率,对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进行调节;而对于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值,可根据对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的调节,调节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从而使得调节后的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值能够与调节后的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值处于预设范围内,有利于保证终端设备的屏幕的每个位置的显示效果接近,以便实现良好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所述步骤S101中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包括:
获取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维持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处于亮屏状态或灭屏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终端设备的屏幕存在亮度衰减情况,如图2所示,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屏幕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每次终端设备的屏幕切换为亮屏状态,并持续处于亮屏状态时,所述屏幕会出现亮度衰减情况,即随着亮屏状态的保持时长的增加,所述屏幕会从初始亮度逐渐衰减,最终趋于稳定;并且当所述屏幕切换为灭屏状态,并持续处于灭屏状态时,亮度衰减情况会消失,即随着灭屏状态的保持时长的增加,所述屏幕的亮度会逐渐提升,最终恢复至所述屏幕的初始亮度。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监测终端设备的屏幕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终端设备切换至当前亮灭状态后的保持时长,可确定出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变化情况。
由于当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度衰减情况出现或消失时,所述屏幕上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程度不相同,导致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亮度差,故需要根据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分别确定出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程度与所述终端设备维持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有关,并且,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程度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程度不相同,故可通过监测所述终端设备维持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在同一个驱动信号值的不同时间点显示时的亮度变化程度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程度。
本公开实施例考虑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会随着终端设备维持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的变化而变化,故通过监测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维持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根据所述当前亮灭状态以及保持时长,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出终端设备的第一显示区域当前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当前的亮度变化比率;进而在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时,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进行亮度调整,使得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不存在显示亮度差异,有效提升终端设备的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当前处于亮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其中,所述亮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亮屏状态的时长。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与终端设备维持亮屏状态的亮屏时长有关。
因而可通过监测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基于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分别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从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进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是否存在亮度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的第一初始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的第一初始亮度值相同;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初始亮度值和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即可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同理,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一初始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确定出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度值。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的第一初始亮度值即所述显示区域未出现亮度衰减情况时的亮度值;所述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为:所述显示区域处于亮屏状态时不同显示时刻对应的亮度值与所述第一初始亮度值之间的比值。
由于当终端设备处于亮屏状态时会出现亮度衰减情况,即随着亮屏时长的增加,显示区域的亮度值会逐渐衰减,最终趋于稳定;故所述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可为大于0且小于1的实数。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所述亮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二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一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所述第二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关系曲线用于指示在亮屏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关系曲线用于指示在亮屏状态下,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对应关系。
可通过监测在亮屏状态下,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根据第一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以及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初始亮度值,确定在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基于所述多个不同时刻以及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关系曲线;根据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以及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一初始亮度值,确定在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基于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和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关系曲线。
具体地,本公开实施例采用平面二维坐标系,所述平面二维坐标系的横轴为亮屏时长,纵轴为亮度衰减比率。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亮度衰减比率,确定出第一显示区域在平面二维坐标系内的第一关系曲线。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亮度衰减比率,确定出第二显示区域在平面二维坐标系内的第二关系曲线。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在亮屏状态下,每间隔预设时间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多个亮度值;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多个亮度值与所述多个亮度值对应的亮屏时长,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关系曲线;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多个亮度值和所述多个亮度值对应的亮屏时长,确定出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关系曲线。
这里,所述预设时间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例如,预设时间可为1分钟。
本公开实施例在确定出所述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关系曲线后,可通过监测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屏时长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屏时长,从所述第一关系曲线上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屏时长对应的亮度衰减比率,从第二关系曲线上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亮屏时长对应的亮度衰减比率,从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值,确定是否需要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进行亮度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均指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处于稳定状态,在所述终端设备的亮灭状态切换之前,暂停对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的获取。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处于稳定状态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保持稳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值不会再发生变化,直至终端设备的亮灭状态被切换,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会重新随着切换后的亮灭状态和维持所述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当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指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可在终端设备的亮灭状态切换之前,暂停对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的获取操作和后续的亮度变化比率的确定操作。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在预设时间段内均未发生变化,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均指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处于稳定状态。
这里,所述预设时间段内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所述预设时间段可为10分钟。
可以理解的是,若在预设时间段内,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均未发生变化,说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值均未变化,此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处于稳定状态。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灭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其中,所述灭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灭屏状态的时长。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与终端设备维持灭屏状态的灭屏时长有关。
因而可通过检测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分别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从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恢复后的当前亮度值;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恢复后的当前亮度值;进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恢复后的当前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恢复后的当前亮度值,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是否存在亮度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的第二初始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的第二初始亮度值相同;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二初始亮度值和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即可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恢复后的当前亮度值;同理,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初始亮度值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确定出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恢复后的当前亮度值。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的第二初始亮度值即为所述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达到稳定时的亮度值;故所述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为:所述显示区域处于灭屏状态时不同显示时刻对应的亮度值与所述第二初始亮度值之间的比值。
由于当显示区域处于灭屏状态时亮度衰减情况消失,即随着灭屏时长的增加,显示区域的亮度值会逐渐提升,最终显示区域的亮度值恢复至第一初始亮度值;故所述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可为大于1的实数。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三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四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三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所述第四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关系曲线用于指示在灭屏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对应关系;所述第四关系曲线用于指示在灭屏状态下,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对应关系。
可通过检测在灭屏状态下,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根据第一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以及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二初始亮度值,确定在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基于所述多个不同时刻以及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三关系曲线;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以及所述第二亮度区域的第二初始亮度值,确定在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基于所述多个不同时刻以及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确定第二显示区域的第四关系曲线。
具体地,本公开实施例采用平面二维坐标系,所述平面二维坐标系的横轴为亮屏时长,纵轴为亮度提升比率。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亮度提升比率,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平面二维坐标系内的第三关系曲线。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亮度提升比率,确定第二显示区域在平面二维坐标系内的第四关系曲线。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在灭屏状态下,每间隔预设时间获取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多个亮度值;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多个亮度值与所述多个亮度值对应的灭屏时长,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三关系曲线;根据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多个亮度值和所述多个亮度值对应的灭屏时长,确定出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四关系曲线。
这里,所述预设时间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例如,预设时间可为1分钟。
本公开实施例在确定出所述第三关系曲线和第四关系曲线后,可通过监测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灭屏时长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灭屏时长,从所述第三关系曲线上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当前灭屏时长对应的亮度提升比率,从所述第四关系曲线上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当前灭屏时长对应的亮度提升比率,从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之间是否存在差值,确定是否需要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进行亮度调整。
可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互不重叠的两个显示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图像采集模组对应的区域。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图像采集模组可为隐藏式的图像采集模组。可通过在终端设备的屏幕的第一显示区域下方设置隐藏式的图像采集模组,从而使得图像采集模组对应的第一显示区域能够与第二显示区域一同正常显示,不占用终端设备的屏幕,实现终端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这里,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所述终端设备屏幕上的两个相邻的互不重叠的显示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一显示区域下方的图像采集模组的图像采集,需要对第一显示区域的结构进行调整;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以便照射在第一显示区域的光线中较大比例的光线能够透过第一显示区域进入到图像采集模组,使得图像采集模组采集到清晰的图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显示控制参数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显示控制参数不同,即相同的像素亮度对应的第一数据电压和第二数据电压不同。
这里,由于第一显示区域可为高透光区域,第二显示区域可为非高透光区域;第一显示控制参数可以是用来对高透光区域进行校正的参数;第二显示控制参数可以是用来对非高透光区域进行校正的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高透光区域由于使用寿命更短,因而在使用过程中高透光区域的老化程度高于非高透光区域的老化程度,高透光区域的损耗也高于非高透光区域的损耗。因此需要采用更大的数据电压才能达到与非高透光区域相同的像素亮度效果,也即相同的像素亮度对应的第一数据电压大于所述第二数据电压。
本公开还提供以下实施例:
图4是根据本示例示出的一种亮度调整方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201,获取终端设备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和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在本示例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为具有全面屏的终端设备;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上两个互不重叠的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图像采集模组对应的区域。
这里,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可为高透光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可为非高透光区域;可通过在终端设备的显示面板的高透光区域下方隐藏设置摄像头,从而使得摄像头对应的区域能够正常显示,不占用屏幕,实现全面屏的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通常通过收集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初始亮度值和最终亮度值,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平均衰减值;以及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初始亮度值和最终亮度值,确定出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平均衰减值;并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平均衰减值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平均衰减值之间的差值,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初始亮度值进行调整。如图5所示,图5是基于相关技术中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虽然这种处理方法使得第一显示区域的最终亮度值和第二显示区域的最终亮度值相同,但在初始时刻(即初始亮度值对应的时刻),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还是存在亮度差。而本示例考虑到由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程度与所述终端设备维持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有关,因而在对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进行亮度调整之前,通过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和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确定出随着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的变化,第一显示区域亮度值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值的变化情况。
步骤S202,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的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二关系曲线;
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一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所述第二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
可通过收集终端设备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基于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和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对应的亮度值,在平面二维坐标轴中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关系曲线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关系曲线。
这里,所述平面二维坐标轴的横轴可为亮屏时长,纵轴可为所述亮屏时长对应的亮度衰减比率或所述亮屏时长对应的亮度值。
步骤S203,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三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四关系曲线;
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三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所述第四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
可通过收集终端设备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恢复后的亮度值,基于所述多个不同时刻和所述多个不同时刻恢复后的亮度值,在平面二维坐标轴中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三关系曲线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四关系曲线。
这里,所述平面二维坐标轴的横轴可为灭屏时长,纵轴可为所述灭屏时长对应的亮度提升比率或所述灭屏时长对应的恢复后的亮度值。
步骤S204,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维持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
在本示例中,可通过监测所述终端设备的屏幕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所述屏幕维持在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出所述屏幕的亮度变化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亮屏状态下时会出现亮度衰减情况,即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值会随着亮屏时长的增加而逐渐衰减,最终趋于稳定。而当终端设备处于灭屏状态下时,所述亮度衰减情况会消失,即终端设备的屏幕的亮度值会随着灭屏时长的增加而逐渐恢复,最终恢复至初始亮度。因而,通过检测终端设备的屏幕的当前亮灭状态和维持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能够确定出所述屏幕当前处于亮度衰减阶段、亮度恢复阶段或者亮度稳定阶段。
步骤S205,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亮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
在本示例中,当所述终端处于亮屏状态时,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关系曲线上确定与所述亮屏时长对应的亮度衰减比率;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关系曲线上确定与所述亮屏时长对应的亮度衰减比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结构不同,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亮屏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可能不同,导致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会存在亮度差。
步骤S206,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不相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之间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在预设范围内;
在本示例中,当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之间存在差值,即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亮度差时,可根据所述差值,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
步骤S207,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灭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
在本示例中,当所述终端处于灭屏状态时,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三关系曲线上确定与所述灭屏时长对应的亮度提升比率;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四关系曲线上确定与所述灭屏时长对应的亮度提升比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结构不同,当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灭屏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可能不同,导致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会存在亮度差。
步骤S208,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不相同,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之间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在预设范围内。
在本示例中,当根据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确定出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之间存在差值,即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亮度差时,可根据所述差值,对第一显示区域和/或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如图6所示,图6是根据本示例示出的一种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亮度调整装置。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亮度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亮度调整装置100包括:
获取模块101,用于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其中,所述亮度变化比率为:基于相同驱动信号值显示时不同显示时刻之间的显示亮度比;
调整模块102,用于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在预设范围内。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101,用于:
获取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维持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101,用于:
若所述终端设备当前处于亮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其中,所述亮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亮屏状态的时长。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101还用于: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所述亮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二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一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所述第二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101,用于: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灭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其中,所述灭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灭屏状态的时长。
可选地,所述获取模块101还用于: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三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四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三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所述第四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互不重叠的两个显示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图像采集模组对应的区域。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亮度调整装置的框图。例如,装置200可以是移动电话,移动电脑等。
参照图8,装置2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202,存储器204,电源组件206,多媒体组件208,音频组件2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212,传感器组件214,以及通信组件216。
处理组件202通常控制装置2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2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2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2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208和处理组件2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2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设备2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2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206为装置2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2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2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208包括在所述装置2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2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设备2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2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2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2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通信组件2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2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212为处理组件2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2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2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214可以检测到设备2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2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214还可以检测装置200或装置2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2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2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2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2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2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2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2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2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2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2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2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2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2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200的处理器2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6)

1.一种亮度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其中,所述亮度变化比率为:基于相同驱动信号值显示时不同显示时刻之间的显示亮度比;
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在预设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包括:
获取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维持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当前处于亮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其中,所述亮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亮屏状态的时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所述亮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一关系曲线,以及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二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一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所述第二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包括: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灭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其中,所述灭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灭屏状态的时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三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四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三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所述第四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互不重叠的两个显示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图像采集模组对应的区域。
8.一种亮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获取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其中,所述亮度变化比率为:基于相同驱动信号值显示时不同显示时刻之间的显示亮度比;
调整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不相同,对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亮度差在预设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以及维持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
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当前亮灭状态和所述当前亮灭状态的保持时长,确定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和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变化比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若所述终端设备当前处于亮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亮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衰减比率,其中,所述亮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亮屏状态的时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所述亮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一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亮屏状态下亮度衰减比率与亮屏时长的第二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一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所述第二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衰减比率。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若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灭屏状态,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灭屏时长,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亮度提升比率,其中,所述灭屏时长为:所述终端设备维持灭屏状态的时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
获取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在多个不同时刻的亮度值,分别确定第一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三关系曲线和第二显示区域在灭屏状态下亮度提升比率与灭屏时长的第四关系曲线;
其中,所述第三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所述第四关系曲线,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所述亮度提升比率。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互不重叠的两个显示区域;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图像采集模组对应的区域。
15.一种亮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指令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亮度调整方法。
16.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亮度调整装置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亮度调整装置能够执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亮度调整方法。
CN202110869868.5A 2021-07-30 2021-07-30 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6914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9868.5A CN115691439A (zh) 2021-07-30 2021-07-30 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9868.5A CN115691439A (zh) 2021-07-30 2021-07-30 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1439A true CN115691439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59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9868.5A Pending CN115691439A (zh) 2021-07-30 2021-07-30 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9143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96988B (zh) 背光调节方法及装置
EP327660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justing refresh rate
EP317392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age display
CN106710540B (zh) 液晶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8200279B (zh) 背光调节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2201211B (zh) 环境光采集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714205A (zh) 环境光照强度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109429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ambient light and terminal
CN112331158B (zh) 终端显示调节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74718A (zh) 显示亮度调整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210777A (zh) 背光亮度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08597456B (zh) 背光亮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6775541B (zh) 电子设备及画面显示方法
CN106775246B (zh) 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13241044B (zh) 屏幕亮度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037719B (zh) 屏幕亮度调节方法和装置
CN115691439A (zh) 亮度调整方法、亮度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874482B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4968143A (zh) 显示处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2019680A (zh) 屏幕亮度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1314550A (zh)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086075A (zh) 屏幕显示参数调节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078458B (zh) 亮度调节方法、亮度调节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70583B (zh) 显示画面的调整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0876015B (zh) 确定图像分辨率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