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82470A - 蒸发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蒸发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82470A
CN115682470A CN202211000913.4A CN202211000913A CN115682470A CN 115682470 A CN115682470 A CN 115682470A CN 202211000913 A CN202211000913 A CN 202211000913A CN 115682470 A CN115682470 A CN 115682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oler
evaporator
housing
heat exchange
coo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009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静
苏秀平
保罗·W·斯内尔
李哲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Original Assignee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filed Critical York Wuxi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009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8247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82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8247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3660 priority patent/WO202403761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蒸发器组件,其包括蒸发器和至少一个油冷器。蒸发器包括用于容纳制冷剂的蒸发器壳体。油冷器包括油冷器壳体及设置在油冷器壳体中的用于接收待冷却流体的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蒸发器壳体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油冷器壳体包括和相应的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蒸发器和油冷器的位置被设置为使得蒸发器壳体中的至少部分液态制冷剂能够依靠重力经由蒸发器壳体开口和相应的油冷器壳体开口流入冷器壳体中,用于冷却油冷器换热管中的待冷却流体。油冷器壳体中的气态制冷剂也能够经由油冷器壳体开口和相应的蒸发器壳体开口流回蒸发器壳体中。

Description

蒸发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蒸发器组件,特别是用于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的蒸发器组件。
背景技术
冷水机组和热泵机组的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做功将从蒸发器中吸入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 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这个过程中,润滑油流经压缩机的轴承后其温度会升 高,高温的润滑油在不经过冷却后直接泵入压缩机的话,在流经压缩机轴承后会使油温变得 更高,过高的油温因其粘度下降会使润滑效果不足并最终导致严重的压缩机可靠性问题。因 此,需要对压缩机使用的润滑油进行冷却,以确保压缩机的正常工作。在冷水机组和热泵机 组中,有时候也需要对其他的流体进行冷却,例如,需要对冷却变频器的乙二醇溶液进行冷 却。因此,基于所使用的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的具体情况,有必要根据需要冷却压缩机润滑 油、乙二醇溶液等其他流体或同时冷却压缩机润滑油和乙二醇溶液等其他流体。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蒸发器组件和包括该蒸发器组件的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根据本申请的 蒸发器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蒸发器和油冷器,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依靠重力进入油冷器,对油 冷器中的待冷却流体进行冷却。本申请的蒸发器组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使得冷水机组 或热泵机组一开机,就能使用蒸发器中的制冷剂对油冷器中的待冷却流体进行冷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蒸发器组件。该蒸发器组件包括蒸发器和至少 一个油冷器。所述蒸发器包括蒸发器壳体,所述蒸发器壳体用于容纳制冷剂。所述至少一个 油冷器包括油冷器壳体及设置在所述油冷器壳体中的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所述至少一根 油冷器换热管用于接收待冷却流体。所述蒸发器壳体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所述油 冷器壳体包括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 个油冷器壳体开口流体连通。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的位置被设置为使得所述蒸 发器壳体中容纳的至少部分液态的所述制冷剂能够依靠重力经由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 口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流入所述油冷器壳体中以用于冷却所述至少一根油 冷器换热管中的待冷却流体。所述油冷器壳体中的气态的所述制冷剂也能够经由所述至少一 个油冷器壳体开口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流回所述蒸发器壳体中。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的位置被设置为使得所 述蒸发器壳体中的液态的所述制冷剂的实液位高于所述油冷器壳体中的液态的制冷剂的实液 位。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油冷器壳体和所述蒸发器壳体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管连 接,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流体连通。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蒸发器壳体和所述油冷器壳体在各自的所述至少一个 蒸发器壳体开口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处直接连接,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蒸 发器壳体开口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流体连通。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蒸发器壳体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1, 且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位于所述蒸发器壳体的筒状表面上。所述油冷器壳体为筒状 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2,且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位于所述油冷器壳体的 筒状表面上。所述油冷器壳体的所述纵轴Y2和所述蒸发器壳体的所述纵轴Y1大致平行。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蒸发器壳体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1, 且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位于所述蒸发器壳体的筒状表面上。所述油冷器壳体为筒状 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2,且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位于所述油冷器壳体的 筒状表面上。所述油冷器壳体的所述纵轴Y2和所述蒸发器壳体的所述纵轴Y1大致垂直。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蒸发器壳体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1, 且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位于所述蒸发器壳体的筒状表面。所述油冷器壳体为筒状且 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2,且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位于所述油冷器壳体的一 端。所述油冷器壳体的所述纵轴Y2和所述蒸发器壳体的所述纵轴Y1大致垂直。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在所述油冷器壳体的两端之间 延伸。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还包括、内部支撑板、第一端部支撑板和第二端部支撑板以及第 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内部支撑板被容纳在所述油冷器壳体中,所述内部支撑板上设有至 少一个内部支撑板孔,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分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内部支撑板孔中。 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油冷器壳体的两端,所述第一端 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端部支撑板孔,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 分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端部支撑板孔中。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油 冷器壳体的两端,并分别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所述第一盖板上 设有待冷却流体入口和待冷却流体出口。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被构造为使得所述待冷却流 体在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中流动预定的流程数。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第一盖板包括第一内表面、第一周缘、第一盖板第一 引导板和第一盖板第二引导板。所述第一内表面面向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所述第一周缘自 所述第一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延伸并抵接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所述第一周缘和 所述第一内表面限定所述第一盖板的第一腔。所述第一盖板第一引导板位于所述第一腔中自 所述第一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延伸并抵接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所述第一盖板第 一引导板将所述第一腔为割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盖板第二引导板位于所述第一 腔的第二区域中自所述第一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延伸并抵接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 所述第一盖板第二引导板和所述第一盖板第一引导板垂直,并将所述第二区域分割成第三区 域和第四区域,所述待冷却流体入口和所述待冷却流体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 四区域中。所述第二盖板包括:第二内表面、第二周缘和第二盖板引导板。所述第二内表面 面向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所述第二周缘自所述第二内表面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延伸并 抵接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所述第二周缘和所述第二内表面限定所述第二盖板的第二腔。所 述第二盖板引导板将所述第二腔分割为第五区域和第六区域,且所述第二盖板引导板和所述 第一盖板第一引导板垂直。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呈盘管状地被容纳在所述油冷 器壳体中。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还包括间隔件、盖板、待冷却流体接收管和待冷却流体排出 管。所述间隔件设置在相邻的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之间。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油冷器 壳体的和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相对的一端,所述盖板上设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待冷 却流体接收管被插入并固定至所述入口,并和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流体连通,所述待 冷却流体接收管用于接收待冷却流体,并引导所述待冷却流体进入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 管。所述待冷却流体排出管被插入并固定至所述出口,并和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流体 连通,所述待冷却流体排出管用于接收并排出自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而来的待冷却流 体。
在如上所述的蒸发器组件中,所述蒸发器包括至少一根蒸发器换热管、端部管板和内部 管板。所述至少一根蒸发器换热管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壳体中,用于接收待冷却的液体。所述 端部管板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壳体的两端,且所述端部管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端部管板孔,所述 至少一个根蒸发器换热管分别插入并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端部管板孔中。所述内部管板设置 在所述蒸发器壳体的内部,所述内部管板上设有至少个一个内部管板孔,所述至少一根蒸发 器换热管分别经过所述至少一个内部管板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中的每个 位于靠近所述端部管板和内部管板中的一个的位置,且其中,靠近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 开口的内部管板和所述至少一根蒸发器换热管固定连接。
根据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该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包 括根据本申请的蒸发器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蒸发器组件中的油冷器在隐去壳体后的立体图。
图3出位于图2中的油冷器两端的两个盖板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蒸发器组件中的蒸发器在隐去壳体后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7示出将图6所示蒸发器组件中的蒸发器和油冷器爆开的立体图。
图8是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9示出将图8所示蒸发器组件中的蒸发器和油冷器爆开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所示蒸发器组件的主视图。
图11a示出图8的油冷器中的数个油冷器换热管在展开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11b示出容纳有图11a中的油冷器换热管卷绕形成的一种布置的油冷器换热管盘管的油 冷器的俯视图。
图11c示出用于插入图11b中的油冷器盘管中的间隔件。
图11d示出间隔件被插入图11b中的油冷器换热管盘管时的示意俯视图
图11e示出11a中的油冷器换热管被卷绕成的另一种布置的油冷器换热管盘管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该理 解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本申请中使用的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附图标记指的是相同的部件。
在热泵机组或冷水机组中,经过冷凝器的制冷剂气体冷凝液化,液态制冷剂经过节流阀 后变成低温的气液两相进入蒸发器,和进入蒸发器换热管的待冷却液体(如,水等)进行热 交换并汽化,并冷却进入蒸发器换热管的待冷却液体。汽化后的制冷剂随后进入压缩机进行 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回到冷凝器,如此循环往复。伴随制冷剂的工作循环,得到 热泵机组或冷水机组的工作产物,诸如冷水或热水。
本申请进一步利用进入蒸发器中的低温液态制冷剂对热泵机组或冷水机组运行中使用的 流体(下称“待冷却流体”)进行冷却。这些待冷却流体包括但不限于压缩机润滑油、用于冷 却变频器的乙二醇溶液等。本申请通过将油冷器连接至蒸发器形成蒸发组件来利用蒸发器中 的低温液态制冷剂对热泵机组或冷水机组运行中使用的待冷却流体进行冷却。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10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蒸发器组件 100包括相互连接的蒸发器110和油冷器150。蒸发器110包括蒸发器壳体111,蒸发器壳体 111用于容纳制冷剂。蒸发器壳体111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1。油冷器 150包括油冷器壳体151,油冷器壳体151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纵轴Y2。如图1所示,油冷器壳体151的纵轴Y2和蒸发器壳体111的纵轴Y1大致平行,这使得可以在蒸发 器壳体111上连接具有较长轴向长度的油冷器150,而不会占用额外的安装空间。油冷器150的较长的轴向长度能够为油冷器换热管152(图2中示出)中的待冷却流体提供长的流动流程,有利于冷却待冷却流体。在将油冷器壳体151的纵轴Y2和蒸发器壳体111的纵轴Y1大 致平行设置的情况下,油冷器壳体151的轴向长度被设计为使得能够在蒸发器组件100保持不动的情况下,将油冷器换热管152(图2中示出)从油冷器壳体151中抽出以便在需要的 时候对油冷器换热管152进行更换。
油冷器壳体151的筒状表面上设有两个油冷器壳体开口153,分别靠近油冷器壳体151 的两端。蒸发器壳体111的筒状表面上也相应设有两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分别和相应的 油冷器壳体开口153通过连接管114流体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焊接操作将连接管114 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蒸发器壳体111和油冷器壳体151。蒸发器110和油冷器150的位置被设 置为使得蒸发器壳体111中的液态的制冷剂的实液位高于油冷器壳体151中的液态制冷剂的 实液位,以使得蒸发器壳体111中容纳的至少部分液态制冷剂能够依靠重力经由两个蒸发器 壳体开口113和相应的油冷器壳体开口153流入油冷器壳体151中。实液位是指蒸发器壳体 111和油冷器壳体151中的液态制冷剂未发生沸腾时候的液位。进入油冷器壳体151的液态 制冷剂在油冷器壳体151中和进入油冷器壳体151的油冷器换热管152(图2中示出)的待 冷却流体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待冷却流体的冷却。在与待冷却流体热交换之后,进入油冷 器壳体151的液态制冷剂吸收热量转变为气态,气态的制冷剂能够经由两个油冷器壳体开口 153和相应的蒸发器壳体开口113流回蒸发器壳体111中。图1中示出一个油冷器150被连 接至蒸发器110。应当理解的是,可以根据需要将更多的油冷器连接至蒸发器110。
图1中示出在油冷器壳体151的靠近两端的位置设置两个油冷器壳体开口153,这使得 在油冷器壳体151具有较长轴向长度的情况下,油冷器壳体151中的气态制冷剂能够及时地 从附近的油冷器壳体开口153离开,避免出现油冷器壳体151一端的气态制冷剂要行进至位 于另一端的油冷器壳体开口153后才能从油冷器壳体151离开而导致油冷器壳体151中压力 过大的问题。并且在靠近油冷器壳体151两端处设置两个油冷器壳体开口153,使得通过两 个连接管114实现油冷器壳体151和蒸发器壳体111的连接,这使得油冷器壳体151和蒸发 器壳体111的连接更牢固。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油冷器壳体开 口153及相应数量的蒸发器壳体开口113,例如设置一个,或设置三个或更多。
图2是图1中的油冷器150在隐去油冷器壳体151后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油冷器壳体151中设置有在油冷器壳体151的两端之间延伸的油冷器换热管152,用于接收待冷却流体。当蒸发器110中的液态制冷剂进入油冷器壳体151中,油冷器换热管152中的待冷却流体能够和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冷却,液态制冷剂则转变为气态。图2中示出数根油冷器换热管152。应当理解的是,油冷器换热管152的数量可以按需设置,可以是一根,也 可以是更多根。
继续参考图2,油冷器150还包括两个端部支撑板157和158,分别设置在油冷器壳体 151的两端。两个端部支撑板157和158上都设有端部支撑板孔159,油冷器换热管152被插 入到相应的端部支撑板孔159中。图2中示出数个端部支撑板孔159,应当理解的是,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端部支撑板孔159的数量。油冷器150还包括容纳在油冷器壳体151中的内部支撑板155。内部支撑板155上设置有内部支撑板孔156,油冷器换热管152被插入通过相应的内部支撑板孔156。油冷器换热管152被插入端部支撑板孔159和内部支撑板孔156中, 使得当需要维护或更换某根或某些油冷器换热管152时,可以将需要维护或更换的油冷器换热管152从油冷器壳体151中抽出,并插入维护好的或替换的油冷器换热管152。图2中示 出一个内部支撑板155。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数量的内 部支撑板155。图2中示出内部支撑板155上设置数个内部支撑板孔156,应当理解的是,可 以根据需要设置内部支撑板孔156的数量。在油冷器壳体151中设置具有内部支撑板孔156 的内部支撑板155来接收油冷器换热管152有利于固定油冷器换热管152,使其不易受损坏。具体来说,进入油冷器壳体151中的制冷剂和油冷器换热管152中的待冷却流体的温差很大, 导致制冷剂在油冷器壳体151中气化并剧烈沸腾,这导致油冷器150中的油冷器换热管152 发生震动。因此,牢固安装油冷器换热管152是重要的,这使得油冷器换热管152不易因震 动而破损或断裂。
进一步如图2所示,油冷器150包括两个盖板160和161,分别设置在油冷器壳体151的两端,并分别覆盖两个端部支撑板157和158。盖板160上设有待冷却流体入口181和待 冷却流体出口182(图3和4中示出)。盖板160和161被构造为使得待冷却流体在油冷器换 热管152中流动预定的流程数使得待冷却流体实现冷却。待冷却流体从油冷器换热管152的 一端流动至另一端,则待冷却流体流动一个流程。图3示出盖板160和161的构造的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待冷却流体能够在油冷器换热管152中流动经过四个流程。
如图3所示,盖板160包括内表面164和周缘166。内表面164面向端部支撑板157,周缘166自内表面164朝向端部支撑板157延伸并抵接端部支撑板157。周缘166和内表面164限定盖板160的腔168。盖板160包括设置在腔168中的第一引导板170和第二引导板171。 第一引导板170自内表面164朝向端部支撑板157延伸至和周缘166具有相同的高度以抵接 端部支撑板157,并将腔168分割为第一区域173和第二区域174。第二引导板171位于第二 区域174中,并自内表面164朝向端部支撑板157延伸至和周缘166具有相同的高度以抵接 端部支撑板157。第二引导板171和第一引导板170相互垂直,并将第二区域174进一步分 割成第三区域175和第四区域176。待冷却流体入口181被设置在第三区域175中贯穿盖板 160,待冷却流体出口182被设置在第四区域176中贯穿盖板160。由于第一引导板170和第 二引导板171延伸至和周缘166具有相同的高度以抵接端部支撑板157,第一区域173、第三 区域175和第四区域176之间不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73和第二区域174大小 可以相同,第三区域175和第四区域176大小可以相同。
盖板161包括内表面165和周缘167。内表面165面向端部支撑板158,周缘167自内表 面165朝向端部支撑板158并抵接端部支撑板158。周缘167和内表面165限定第二盖板161 的腔169。盖板161包括引导板172,引导板172设置在腔169中,和盖板160的第一引导板170垂直,并将腔169分割成第五区域177和第六区域178。引导板172自内表面165朝向端 部支撑板158延伸至和周缘167具有相同的高度以抵接端部支撑板158,这使得第五区域177和第六区域178不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五区域177和第六区域178大小可以相同。
盖板160的第一区域173通过部分油冷器换热管152和盖板161的第五区域177和第六 区域178连通,盖板160的第三区域175通过部分油冷器换热管152和盖板161的第六区域178连通,盖板160的第四区域176通过部分油冷器换热管152和盖板161的第五区域177 连通。自待冷却流体入口181而来的待冷却流体进入盖板160的第三区域175,并通过连接 盖板160的第三区域175和盖板161的第六区域178的油冷器换热管152到达盖板161的第 六区域178。此时,待冷却流体流经第一个流程。接着,进入盖板161的第六区域178的待 冷却流体经由连接第六区域178和盖板160的第一区域173的油冷器换热管152进入盖板160 的第一区域173。此时,待冷却流体流经了两个流程。随后,进入盖板160的第一区域173 经由连接盖板160的第一区域173和盖板161的第五区域177的油冷器换热管152进入盖板 161的第五区域177。此时,待冷却流体流经了三个流程。最后,进入盖板161的第五区域 177的待冷却流体经由连接盖板161的第五区域177和盖板160的第四区域176的油冷器换 热管152到达盖板160的第四区域176。此时待冷却流体流经了四个流程。待冷却流体到达 第四区域176后,经由设置在第四区域176中的待冷却流体出口182排出。待冷却流体通过 在油冷器换热管152中完成四个流程的流动实现冷却。
图4是图1中的蒸发器110在隐去蒸发器壳体111之后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蒸发器110包括设置在蒸发器壳体111中在蒸发器壳体111的两端之间延伸的蒸发器换热管112,用于接收待冷却的液体(如水),蒸发器壳体111中的液态制冷剂和蒸发器换热管112中的待冷却的液体(如,水)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能够得到工作产物。蒸发器换热管112中的待冷却的液体能够和进入蒸发器110的液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冷却。图4中示出数根蒸发器换热管112。应当理解的是,蒸发器换热管112的数量可以按需设置,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更多根。
进一步如图4所示,蒸发器110包括设置在蒸发器壳体111的两端的端部管板117,端 部管板117上设有端部管板孔119,蒸发器换热管112插入并固定(诸如胶黏固定)在相应的端部管板孔119中。蒸发器110还包括设置在蒸发器壳体111内部的内部管板115,内部 管板115上设有内部管板孔116,蒸发器换热管112插入通过相应的内部管板孔116。应当理 解的是,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端部管板孔119和内部管板孔116的数量。
在设置两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被设置为分 别靠近两个内部管板115(如图1)。靠近蒸发器壳体开口113的内部管板115和插入其中的 蒸发器换热管112固定(诸如涨接固定)连接。在设置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的实施例中, 蒸发器壳体开口113被设置为靠近端部管板117或与蒸发器换热管112固定连接的内部管板 115。应当理解的是,由于蒸发器换热管112和端部管板孔119固定连接,将蒸发器壳体开口 113设置在端部管板117处有利于防止蒸发器壳体开口113处的蒸发器换热管112的破损或 断裂。具体来说,油冷器壳体151中的制冷剂气体经蒸发器壳体开口113进入蒸发器壳体111 使得在蒸发器壳体开口113处有大量的气泡,这种现象会导致蒸发器壳体开口113处的蒸发 器换热管112的震动。端部管板117和蒸发器换热管112的固定连接使得有利于防止靠近蒸 发器110的端部管板117处的蒸发器换热管112因震动产生破损或断裂。出于防止蒸发器换 热管112因震动而破损或断裂的考虑,蒸发器壳体开口113若不设在靠近蒸发器壳体111端 部的位置,则应当设在靠近内部管板115的位置,并将靠近蒸发器壳体开口113的内部管板 115和插入经过该内部管板115的蒸发器换热管112固定连接。
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200的立体图。该蒸发器组件200包 括蒸发器210和油冷器250。类似图1的实施例,蒸发器210和油冷器250也通过连接管连 接(未示出)。并且,蒸发器210具有和图1的实施例中的蒸发器110类似的结构,油冷器250具有和图1的实施例中的油冷器150类似的结构。图5的实施例和图1的实施例的不同 仅在于,蒸发器壳体211的纵轴Y1和油冷器壳体251的纵轴Y2垂直设置。这种设置使得, 当需要维修或更换油冷器壳体251中的油冷器换热管时,从油冷器壳体251抽出油冷器换热 管的操作不受蒸发器210的端板217的干涉。尽管图5中示出两个油冷器250,应当理解的 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油冷器250。
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300的立体图。该蒸发器组件300包 括蒸发器310和油冷器350。蒸发器310和具有和图1的实施例中的蒸发器110类似的结构。 油冷器350具有和图1的实施例中的油冷器150类似的结构。图6的实施例和图1的实施例 的不同在于,蒸发器310和油冷器350直接连接,且蒸发器壳体311的纵轴Y1和油冷器壳体 351的纵轴Y2垂直设置。尽管图5中示出两个油冷器350,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 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油冷器350。
图7示出将图6所示蒸发器组件300中的蒸发器310和油冷器350爆开的立体图。如图 7所示,蒸发器壳体311的筒状表面上设有蒸发器壳体开口313,油冷器壳体351的筒状表面 上设有油冷器壳体开口353。蒸发器壳体311和油冷器壳体351在各自的蒸发器壳体开口313 和油冷器壳体开口353处直接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焊接操作直接连接蒸发器壳体311 和油冷器壳体351。
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蒸发器组件400的立体图。该蒸发器组件400包 括蒸发器410和油冷器450。蒸发器410具有筒状的蒸发器壳体411,油冷器450具有筒状的 油冷器壳体451。蒸发器壳体411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油冷器壳体451具有沿其 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2,蒸发器壳体411的纵轴Y1和油冷器壳体451的纵轴Y2大致垂直。 尽管图8中示出两个油冷器450,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油冷器450。
图9示出将图8所示蒸发器组件400中的蒸发器410和油冷器450爆开的立体图。如图 9所示,蒸发器壳体411的筒状表面上设有蒸发器壳体开口413。油冷器450具有设在其油冷器壳体451一端的油冷器壳体开口453,且在和油冷器壳体开口453相对的一端设有盖板480。蒸发器410和油冷器450在各自的蒸发器壳体开口413和油冷器壳体开口453处直接连接(参考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焊接操作直接连接蒸发器壳体411和油冷器壳体451。图10示出图8中的蒸发器组件400的主视图。如图10所示,油冷器450的盖板480上设有 入口481和出口482,入口481接收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出口482接收待冷却流体排出管 484。
蒸发器410具有和图1的实施例中的蒸发器110类似的构造。油冷器450的构造将结合 图11c-11d讨论。油冷器壳体451中容纳有油冷器换热管卷绕形成的油冷器换热管盘管。图 11a示出数个油冷器换热管452在展开状态下的平面图,图11b是油冷器450的俯视图,示出油冷器壳体451中容纳有由油冷器换热管452卷绕形成的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
图11a示出在油冷器450的纵向上分布数根油冷器换热管452,相邻的油冷器换热管452 之间具有纵向间隙492。应当理解的是,也可以设置不同数量的油冷器换热管452,诸如一根 或更多根。数个油冷器换热管452的一端都连接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以使得自待冷却流 体接收管483而来的待冷却流体能够流进数个油冷器换热管452中。数个油冷器换热管452 的另一端都连接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以使得进入数个油冷器换热管452中的待冷却流体 能够通过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排出。能够将图11a所示的油冷器换热管452和待冷却流体 接收管483及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的连接件以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为中心卷绕数圈,形 成如图11b所示油冷器壳体451中容纳的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
如图11b所示,在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中,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位于油冷器换热管 盘管454的中心,而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位于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的边缘,使得待冷却 流体接收管483能够插入并固定(诸如焊接固定)至油冷器450的盖板480上的入口481,且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能够插入并固定(诸如焊接固定)至油冷器450的盖板480上的出口482。应当理解的是,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和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的位置设置不受图11a和图11b所描述的实施例的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改变卷绕方向使得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位于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的中心,而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位于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的边缘。图11b还示出,油冷器换热管452卷绕后形成在径向方向上的数个圈494,相邻的圈494之间具有径向间隙493。
图11c示出一种间隔件479,用于插入图11b所示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中。如图11c所示,间隔件479包括梁489和自梁489向下延伸的数个间隔单元串491。每个间隔单元串491包括数个间隔单元488,相邻的间隔单元488之间形成缺口490。间隔单元串491的数量根据在径向上的油冷器换热管452的圈494的数量确定,间隔单元488的数量由在油冷器450的纵向上分布的油冷器换热管452的根数确定。通过将数个间隔单元串491分别插入油冷器换热管452卷绕形成的相邻圈494之间的径向间隙493中,间隔件479被插入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中。此时,相邻的间隔单元488之间的缺口490接收相应的油冷器换热管452,而 间隔单元488填充纵向间隙492和径向间隙493。在一个实施中,间隔件479可以由塑料制 成。由于间隔单元488填充相邻油冷器换热管452之间的纵向间隙492和油冷器换热管452 卷绕形成的相邻圈494之间的径向间隙493,当进入油冷器壳体451内的液态制冷剂因和油 冷器换热管452内的待冷却流体存在大温差而发生剧烈沸腾,导致油冷器换热管452发生震 动时,避免相邻油冷器换热管452及油冷器换热管452卷绕形成的相邻圈494之间因为震动 而摩擦,进而避免发生油冷器换热管452破损的情况。图11d示出数个间隔件479被插入油 冷器换热管盘管454中后油冷器450的俯视图。当间隔件479被插入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 中,间隔件479的梁489横在顶部的油冷器换热管452形成的数个圈494上。因此,梁489 为间隔件479提供位置稳定性。图11d示出的数个间隔件479沿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4的周 向均匀分布。
图11e示出图11a中的油冷器换热管452形成的另一种布置的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5的 俯视图。在图11e所示的实施例中,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和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均位于 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5的中心。通过将图11a所示的油冷器换热管452先对折,再以待冷却 流体接收管483和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为中心卷绕对折后的油冷器换热管452,得到图11e 所示的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5的布置。这种布置使得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5的直径更小,油 冷器450可以相应具有更小的直径。在采用图11e所示的油冷器换热管盘管455的布置的情 况下,将油冷器450的盖板480上的入口481和出口482相应设置在盖板480的中心,以接 收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和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
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的油冷器和蒸发器的连接方式,使得无需为供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运行使用的 待冷却流体设置额外的冷却循环回路。因此,本申请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2.由于蒸发器壳体中始终存在低温液态制冷剂,且本申请的构造使得蒸发器壳体中的低 温液态制冷剂依靠重力就能进入油冷器壳体中,使用本申请的蒸发器组件的冷水机组或热泵 机组一开机,就能在根据本申请的油冷器中使用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对待冷却流体进行冷却, 而不需要花费时间等待制冷剂进入油冷器壳体,从而确保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中使用待冷却 流体的部件(如使用润滑油的压缩机)的可靠性。尤其是在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刚刚开机的 早期阶段,尽管机组还没有达到冷却润滑油所需要的条件,存留在蒸发器中的低温制冷剂可 以保证在停机状态下被加热器加热过的高温润滑油得到有效的冷却。
3.本申请的油冷器壳体中的油冷器换热管易于拆装,因此可以对特定油冷器换热管进行 维护或更换。
4.在本申请的蒸发器组件中,待冷却流体被容纳在油冷器换热管中,使得待冷却流体(如, 压缩机润滑油)的充注量少,节约成本。
5.油冷器盖板上的引导板设置使得待冷却流体能够在油冷器换热管中自动流动经过预定 流程。
尽管已经结合以上概述的实施例的实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对于本领域中至少具有普通 技术的人员而言,各种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等同方案,无论是已知的或是 现在或可以不久预见的,都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效果和/或技 术问题是示例性而不是限制性的;所以本说明书中的披露可能用于解决其他技术问题和具有 其他技术效果和/或可以解决其他技术问题。因此,如上陈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实例旨在是 说明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因此, 本公开旨在包括所有已知或较早开发的替代方案、修改、变化、改进和/或基本等同方案。

Claims (13)

1.一种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
蒸发器(110,210,310,410),所述蒸发器(110,210,310,410)包括蒸发器壳体(111,211,311,411),所述蒸发器壳体(111,211,311,411)用于容纳制冷剂;和
至少一个油冷器(150,250,350,450),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150,250,350,450)包括油冷器壳体(151,251,351,451)及设置在所述油冷器壳体(151,251,351,451)中的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152,452),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152,452)用于接收待冷却流体;
其中,所述蒸发器壳体(111,211,311,411)包括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313,413),所述油冷器壳体(151,251,351,451)包括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153,353,453),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313,413)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153,353,453)流体连通;
其中,所述蒸发器(110,210,310,410)和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150,250,350,450)的位置被设置为使得所述蒸发器壳体(111,211,311,411)中容纳的至少部分液态的所述制冷剂能够依靠重力经由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313,413)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153,353,453)流入所述油冷器壳体(151,251,351,451)中以用于冷却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152,452)中的待冷却流体;且
其中,所述油冷器壳体(151,251,351,451)中的气态的所述制冷剂也能够经由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153,353,453)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313,413)流回所述蒸发器壳体(111,211,311,41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110,210,310,410)和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150,250,350,450)的位置被设置为使得所述蒸发器壳体(111,211,311,411)中的液态的所述制冷剂的实液位高于所述油冷器壳体(151,251,351,451)中的液态的制冷剂的实液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冷器壳体(151,251)和所述蒸发器壳体(111,211)通过至少一个连接管(114)连接,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153)流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壳体(311,411)和所述油冷器壳体(351,451)在各自的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313,413)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353,453)处直接连接,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313,413)和相应的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353,453)流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壳体(111)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1,且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位于所述蒸发器壳体(111)的筒状表面上;
所述油冷器壳体(151)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2,且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153)位于所述油冷器壳体(151)的筒状表面上;和
所述油冷器壳体(151)的所述纵轴Y2和所述蒸发器壳体(111)的所述纵轴Y1大致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壳体(211)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1,且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位于所述蒸发器壳体(211)的筒状表面上;
所述油冷器壳体(251)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2,且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位于所述油冷器壳体(251)的筒状表面上;和
所述油冷器壳体(251)的所述纵轴Y2和所述蒸发器壳体(211)的所述纵轴Y1大致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壳体(411)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1,且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413)位于所述蒸发器壳体(411)的筒状表面;
所述油冷器壳体(451)为筒状且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纵轴Y2,且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453)位于所述油冷器壳体(451)的一端;和
所述油冷器壳体(451)的所述纵轴Y2和所述蒸发器壳体(411)的所述纵轴Y1大致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152)在所述油冷器壳体(151)的两端之间延伸;和
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150)还包括:
内部支撑板(155),所述内部支撑板(155)被容纳在所述油冷器壳体(151)中,所述内部支撑板(155)上设有至少一个内部支撑板孔(156),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152)分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内部支撑板孔(156)中;
第一端部支撑板(157)和第二端部支撑板(158),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和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158)分别设置在所述油冷器壳体(151)的两端,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和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158)上设有至少一个端部支撑板孔(159),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152)分别插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端部支撑板孔(159)中;和
第一盖板(160)和第二盖板(161),所述第一盖板(160)和所述第二盖板(161)分别设置在所述油冷器壳体(151)的两端,并分别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和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158),所述第一盖板(160)上设有待冷却流体入口(181)和待冷却流体出口(18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盖板(160)和所述第二盖板(161)被构造为使得所述待冷却流体在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152)中流动预定的流程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盖板(160)包括:
第一内表面(164),所述第一内表面(164)面向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
第一周缘(166),所述第一周缘(166)自所述第一内表面(164)朝向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延伸并抵接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所述第一周缘(166)和所述第一内表面(164)限定所述第一盖板(160)的第一腔(168);
第一盖板第一引导板(170),所述第一盖板第一引导板(170)位于所述第一腔(168)中自所述第一内表面(164)朝向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延伸并抵接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所述第一盖板第一引导板(170)将所述第一腔(168)为割为第一区域(173)和第二区域(174),和
第一盖板第二引导板(171),所述第一盖板第二引导板(171)位于所述第一腔(168)的第二区域(174)中自所述第一内表面(164)朝向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延伸并抵接所述第一端部支撑板(157),所述第一盖板第二引导板(171)和所述第一盖板第一引导板(170)垂直,并将所述第二区域(174)分割成第三区域(175)和第四区域(176),所述待冷却流体入口(181)和所述待冷却流体出口(182)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区域(175)和所述第四区域(176)中;和
所述第二盖板(161)包括:
第二内表面(165),所述第二内表面(165)面向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158);
第二周缘(167),所述第二周缘(167)自所述第二内表面(165)朝向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158)延伸并抵接所述第二端部支撑板(158),所述第二周缘(167)和所述第二内表面(165)限定所述第二盖板(161)的第二腔(169);和
第二盖板引导板(172),所述第二盖板引导板(172)将所述第二腔(169)分割为第五区域(177)和第六区域(178),且所述第二盖板引导板(172)和所述第一盖板第一引导板(170)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452)呈盘管状地被容纳在所述油冷器壳体(451)中;和
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450)还包括:
间隔件(479),所述间隔件(479)设置在相邻的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452)之间;
盖板(480),所述盖板(480)设置在所述油冷器壳体(451)的和所述至少一个油冷器壳体开口(453)相对的一端,所述盖板(480)上设有入口(481)和出口(482);
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所述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被插入并固定至所述入口(481),并和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452)流体连通,所述待冷却流体接收管(483)用于接收待冷却流体,并引导所述待冷却流体进入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452);和
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所述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被插入并固定至所述出口(482),并和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452)流体连通,所述待冷却流体排出管(484)用于接收并排出自所述至少一根油冷器换热管(452)而来的待冷却流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10)包括:
至少一根蒸发器换热管(112),所述至少一根蒸发器换热管(112)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壳体(111)中,用于接收待冷却的液体;
端部管板(117),所述端部管板(117)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壳体(111)的两端,所述端部管板(117)上设有至少一个端部管板孔(119),所述至少一个根蒸发器换热管(112)分别插入并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端部管板孔(119)中;和
内部管板(115),所述内部管板(115)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壳体(111)的内部,所述内部管板(115)上设有至少个一个内部管板孔(116),所述至少一根蒸发器换热管(112)分别经过所述至少一个内部管板孔(116);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中的每个位于靠近所述端部管板(117)和内部管板(115)中的一个的位置,且其中,靠近所述至少一个蒸发器壳体开口(113)的内部管板(115)和所述至少一根蒸发器换热管(112)固定连接。
13.一种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器组件(100,200,300,400)。
CN202211000913.4A 2022-08-19 2022-08-19 蒸发器组件 Pending CN1156824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00913.4A CN115682470A (zh) 2022-08-19 2022-08-19 蒸发器组件
PCT/CN2023/113660 WO2024037610A1 (zh) 2022-08-19 2023-08-18 蒸发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00913.4A CN115682470A (zh) 2022-08-19 2022-08-19 蒸发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82470A true CN115682470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61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00913.4A Pending CN115682470A (zh) 2022-08-19 2022-08-19 蒸发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82470A (zh)
WO (1) WO202403761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7610A1 (zh) * 2022-08-19 2024-02-22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37341U (zh) * 2014-04-25 2014-09-17 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冷水机组及其换热器
CN204923593U (zh) * 2015-09-01 2015-12-30 南京冷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重力再循环式蒸发器
CN206330325U (zh) * 2016-11-24 2017-07-14 张家港市江南利玛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器
CN114061178A (zh) * 2020-07-29 2022-02-18 约克广州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
EP4030119A1 (en) * 2021-01-15 2022-07-20 Johnson Controls Denmark ApS A refrigerant processing unit, a method for evaporating a refrigerant and use of a refrigerant processing unit
CN115682470A (zh) * 2022-08-19 2023-02-03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7610A1 (zh) * 2022-08-19 2024-02-22 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7610A1 (zh) 2024-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10709B2 (en) Multichannel condenser coil with refrigerant storage receiver
US7337630B2 (en) Compact evaporator for chiller application
US10935288B2 (en) Condenser
JPH11304293A (ja) 冷媒凝縮器
CN107850359B (zh) 蒸发器及具备该蒸发器的涡轮制冷装置
US20070095512A1 (en) Shell and tube evaporator
US20110146332A1 (en) Accumulator of air conditioner
WO2024037610A1 (zh) 蒸发器组件
WO2014144105A1 (en) Side mounted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in a flooded evaporator and side mounted inlet pipe to the distributor
KR20050088139A (ko) 냉동 사이클용 리시버 탱크, 리시버 탱크가 달린 열 교환기및 냉동 사이클용 응축 장치
EP137380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charging vapour and liquid
JP2006266570A (ja) 車両用冷却装置
CN112066582B (zh) 一种直接蒸发式磁悬浮系统及具有它的空调器
KR101727914B1 (ko) 열교환기
JP3583266B2 (ja) 冷熱サイクル用アキュムレータ
KR20040068393A (ko) 리시버 드라이어를 갖는 응축기
CN114234490B (zh) 冷凝器及用于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
TW202409487A (zh) 蒸發器總成
EP1864839A1 (en) Automotiv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0074527A (ja) 受液器一体型冷媒凝縮器
JP2001099525A (ja) 受液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732936B2 (en) Condenser and turbo chiller having condenser
CN209744752U (zh) 一种涡旋式冷水机
CN111981718B (zh) 制冷设备及制冷设备的用途
KR100340420B1 (ko) 건조기 일체형 과냉각 응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