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71377A - 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71377A
CN115671377A CN202211293409.8A CN202211293409A CN115671377A CN 115671377 A CN115671377 A CN 115671377A CN 202211293409 A CN202211293409 A CN 202211293409A CN 115671377 A CN115671377 A CN 115671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phenol
zinc oxide
modified zinc
bulk
zn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9340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金山
卢智慧
王月
赵益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29340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713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71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713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溶剂混合,或者,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其他金属盐、溶剂混合,得到混合物后,再经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本发明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不仅无需高温焙烧、成本低、制备简单,而且制得的形貌规整的微米级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颗粒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较快的锌离子释放速率、能够协同抗菌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优势。

Description

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尤其是在伤口和骨缺损修复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金属或无机纳米材料通常具有各不相同的生物活性,并且抗菌谱广、耐热性好、几乎不产生耐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相关技术中利用单宁酸原位还原AgNO3并将得到的Ag纳米颗粒锚定在羟基磷灰石表面,构建了一系列含纳米银的抗菌骨科材料(包括柠檬酸基和聚氨酯类骨科材料),这些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能力。随着对于医用材料的要求的提高,仅含有银纳米颗粒的抗菌医用材料存在促进组织修复的生物活性不足的问题。而且,目前的抗菌医用材料由于在细菌杀灭过程中容易产生氧化应激造成组织损伤,故还存在抗菌和促进组织修复难以协调的问题。
纳米氧化锌颗粒由于其自身抗菌性、能够催化活性氧的生成、部分降解性、促组织修复能力,被广泛的应用于抗菌材料中。但是,纳米氧化锌仍然存在无法忽视的缺陷,例如,其具有纳米毒性、会产生过量的活性氧(ROS)、锌离子释放速度相对缓慢、纳米氧化锌的制备通常需要经过水热反应和煅烧等高温处理步骤等问题,因此,极大的限制了纳米氧化锌在医用材料方面的应用。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生物安全性更高、锌离子释放速度相对较快、能够控制活性氧含量、协同抗菌和促进组织修复、且能低温简单制备的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材料中存在纳米毒性较高、锌离子释放速度相对较慢、难以控制活性氧含量、抗菌和促进组织修复作用难以同时实现、且制备温度较高耗能大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以含有其他金属离子的技术方案为例,本发明通过设计使用适量植物多酚、锌盐、其他金属离子盐(即其他金属盐)、分散剂混合于溶剂体系中,经相对较低温度的反应即可得到微米级、形貌均匀的原位负载其他金属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以此得到在无需高温煅烧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同时,该反应不仅能够赋予其微米级的球状形貌来克服其纳米毒性,而且制得的植物多酚本体改性的氧化锌能通过自身表面上的结构和组分获得较快的锌离子释放速率和清除/控制ZnO释放的ROS(活性氧自由基),促进整体多酚本体改性的氧化锌能够协同发挥抗菌和促进组织(皮肤/骨)愈合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溶剂混合,经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优选地,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其他金属盐、溶剂混合,经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具体地,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包括两种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可通过控制在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中不加入其他金属盐或加入其他金属盐,并将混合好的混合物经反应,得到ZnO-PP或Zn-PP-M材料。
优选地,所述混合的具体操作是磁力搅拌,且所述磁力搅拌的时间为5min~15min。
优选地,所述植物多酚选自单宁酸、鞣花酸、原花青素、花青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植物多酚选自单宁酸、鞣花酸、原花青素、花青素中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锌盐选自乙酸锌、二水乙酸锌、硝酸锌、氯化锌、硫酸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锌盐选自乙酸锌、二水乙酸锌、硝酸锌、氯化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地,二水乙酸锌的化学式为C4H6O4Zn·2H2O。
优选地,所述分散剂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吐温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分散剂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吐温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溶剂选自水、无水乙醇、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溶剂为无水乙醇、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其他金属盐选自硝酸银、醋酸银、氯化钙、硝酸铕、四氯化钛、氯化铁、硝酸铁、硝酸锰、硫酸锰、氯化锰、硝酸铈、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其他金属盐选自硝酸银、醋酸银、氯化钙、硝酸铕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锌盐与植物多酚的质量比为1:1~50: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锌盐与植物多酚的质量比为10:1~30:1。
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锌盐与植物多酚的质量比为20:1。
优选地,所述锌盐与其他金属盐的质量比为10:1~30:1。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锌盐与其他金属盐的质量比为20:1。
具体地,本发明通过设计以锌盐为主要原料,通过控制加入相对较少的其他金属盐、植物多酚以此来控制在反应釜中能够生成以氧化锌为主要骨架的微/纳米级球体颗粒微米级微球,且骨架上的氧化锌经植物多酚本体改性的,反应体系中可加入少量的其他金属盐,控制反应的温度和时间,从而实现其他金属纳米颗粒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原位负载在经植物多酚本体改性的氧化锌微球的表面,从而制得ZnO-PP或Zn-PP-M材料(见图1)。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温度为100℃~20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温度为110℃~150℃。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时间为8h~24h。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0h~13h。
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洗涤固体和冷冻干燥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洗涤固体是通过2~3次加入清洗溶剂、超声、离心的操作实现的。
优选地,所述清洗溶剂为乙醇或甲醇。
优选地,所述超声的功率为50Hz~60Hz,所述离心的转速为6000r/min~10000r/min。
优选地,所述冷冻干燥是在温度为-80℃、时间为48h~80h的条件下进行。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由第一方面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优选地,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为微/纳米级球体颗粒。具体地,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为微米级球体颗粒和/或纳米级球体颗粒。
优选地,所述微/纳米级颗粒的粒径为10nm~20μ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微/纳米级颗粒的粒径为100nm~15μm。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为微米级球体颗粒。
优选地,所述微米级颗粒的粒径为2μm~10μm。
优选地,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还包括原位负载在微/纳米级球体颗粒表面的纳米颗粒。
优选地,所述纳米颗粒选自银纳米颗粒、氧化银纳米颗粒、钙纳米颗粒、氧化钙纳米颗粒、铕纳米颗粒、铕的氧化物纳米颗粒、钛纳米颗粒、氧化钛纳米颗粒、铁纳米颗粒、铁的氧化物纳米颗粒、锰的氧化物纳米颗粒、铈的氧化物纳米颗粒、氧化镁纳米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纳米颗粒选自银纳米颗粒、氧化银纳米颗粒、钙纳米颗粒、氧化钙纳米颗粒、铕纳米颗粒、铕的氧化物纳米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医用材料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优选地,所述医用材料为水凝胶、粘合剂、医用胶带、填充材料、骨头支架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所述医用材料指的是实施例中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水凝胶、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支架、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胶黏剂中的至少一种。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第二方面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在医用材料上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应用是将医用材料涂抹或填充于皮肤/骨损伤部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不仅无需高温焙烧、成本低、制备简单,而且制得的形貌规整的微米级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颗粒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稳定性,较快的锌离子释放速率、能够协同抗菌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优势。
具体为:
(1)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仅通过简单的一锅水热反应就可以成功制备快速释放金属离子(Zn2+,Ag+,Ca2+等)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2)本发明中的材料是通过植物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而非简单的表面改性和简单的多种材料的混合;
(3)本发明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形貌规整、均为微米级球体颗粒,不同的植物多酚或添加不同的金属盐会招致其球体颗粒表面的致密度和结构略有不同;
(4)本发明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释放的锌离子还可以参与调节三羧酸循环,增加柠檬酸(CA)的胞外蓄积,从而促进成骨分化和矿化;
(5)本发明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银离子盐、钙离子盐、铕离子盐等,可赋予多酚配位氧化锌更多不一样的活性例如抗菌、止血、促血管生成等;
(6)本发明中材料是通过多酚改性后可以显著降低氧化锌的纳米毒性,并且大大提高了氧化锌的锌离子释放速度,并赋予氧化锌强大的抗氧化性能从而能清除氧化锌本身产生的过量ROS并对抗创面或骨缺损部位的炎症反应;
(7)本发明中材料是通过多酚改性后还能用于后续与聚合物(如柠檬酸基聚合物、玉米醇溶蛋白、海藻酸钠等)发生化学反应或者形成氢键结合(例如,将多酚改性氧化锌与柠檬酸基聚合物混合后在真空条件下通过高温进行交联固化),从而形成更适合用于修复皮肤创面和骨缺损的生物医用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7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合成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SEM图。
图3为实施例2和实施例7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SEM图。
图4为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SEM图。
图5为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SEM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XRD谱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元素分析结果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热重分析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锌离子释放曲线。
图10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抗氧化性能测试结果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抗氧化性能对比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测试结果图。
图13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体外抗菌性能测试的光学照片图。
图14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体外抗菌性能测试结果图。
图15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免疫调节性能测试结果图。
图16为本发明中采用不同浓度Zn2+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细胞内源性柠檬酸分泌图。
图17为本发明中锌离子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代谢组学的测试结果图,其中,A为代谢组学热图,B为锌离子对于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的含量的影响图。
图18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图。
图19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在体内修复感染性股骨缺损后新骨生成的骨密度(BMD)和骨体积分数(BV/TV)分析结果图,其中,a为在体内修复感染性股骨缺损后新骨生成的骨密度(BMD)分析结果图,b为复感染性股骨缺损后新骨生成的在体内修复感染性股骨缺损后新骨生成的骨体积分数(BV/TV)分析结果图,星号表示的是显著性差异分析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7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本发明中可以通过将植物多酚PP(英文全称:plantpolyphenol,例如,原花青素PC、单宁酸TA、鞣花酸EA),锌盐(例如,乙酸锌、二水乙酸锌),有机溶剂(例如,乙醇),分散剂(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反应釜搅拌混合后,再置于120℃下进行反应,经多次离心、超声分散的步骤,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ZnO-PP)。
同时,本发明中还可以通过将多酚PP(例如,原花青素PC、单宁酸TA、鞣花酸EA),锌盐(例如,乙酸锌、乙酸锌的水合物),其他金属盐(例如,银盐、钙盐、铕盐),有机溶剂(例如,乙醇),分散剂(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反应釜搅拌混合后,再置于120℃下进行反应,经多次离心、超声分散的步骤,得到含其他金属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ZnO-PP-M,其中,PP表示的是多酚,M表示其他金属)。
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百分数均为质量百分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2.5g二水乙酸锌(C4H6O4Zn·2H2O)、0.125g原花青素(PC)、0.125g硝酸银、40mL无水乙醇、0.2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100mL反应釜中,充分磁力搅拌5~10min,再将反应釜置于120℃反应12h,得到反应后的混合物;
2)将步骤1)中的反应后的混合物设置在转速为8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10min的条件下离心,倒出液体后,再向离心后得到的固体加入适量的乙醇,在频率为50Hz~60Hz的条件下再次超声分散,重复2次离心和超声的固体清洗的操作步骤,得到清洗后的固体;
3)将步骤2)中的清洗后的固体置于-80℃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干燥处理3天,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即含有银的原花青素改性氧化锌,记作ZnO-PC-Ag)。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20℃~30℃的条件下,将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与海藻酸钠水溶液,混合得到混合物;
2)向步骤1)中的混合物过加入0.25M CaCl2水溶液,并在室温(20℃~30℃)条件下交联,得到复合水凝胶;
其中,海藻酸钠水溶液的浓度为2wt%;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质量占步骤1)中的混合物总质量的10%~70%;步骤2)中的0.25M CaCl2水溶液和步骤1)中的混合物的质量比为1:5。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支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在20℃~30℃的条件下,将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与玉米醇溶蛋白分散在乙醇中并不断搅拌直至溶剂挥发完全,然后转移至模具中,在120℃、真空条件下交联固化3天,得到支架材料;
其中,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与玉米醇溶蛋白的质量比为65:35;
玉米醇溶蛋白和乙醇的质量比为1: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水凝胶或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支架材料在医用材料上的应用,该应用原理如下:将复合水凝胶或支架材料并填充于感染性骨缺损的部位,填充的复合水凝胶或支架材料中原花青素能清除ZnO产生的过量活性氧自由基(ROS),同时其释放的Ag+还能协同ZnO展现出强大的抗菌能力。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能够从复合水凝胶或支架材料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材料上快速释放出的Zn2+;Zn2 +一方面能参与免疫调节,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从而达到抗炎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促进柠檬酸的胞外蓄积从而促进成骨。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胶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20℃~30℃的条件下,将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与聚合物混合,得到预混物,再在室温(20℃~30℃)条件下交联固化,制成复合胶黏剂;
其中,聚合物为柠檬酸基聚合物或苹果酸基聚合物;
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质量占预混物总质量的10%~7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胶黏剂在外用医疗制剂(或材料)中的应用,该应用原理如下:将胶黏剂涂抹于皮肤创面,在皮肤缺损部位,Ag+协同ZnO展现出强大的抗菌能力,同时原花青素还能清除ZnO产生的过量ROS,并且材料释放出的锌离子还能参与免疫调节,促进伤口部位修复或愈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中的0.125g原花青素替换成0.125g单宁酸(TA),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2.5g二水乙酸锌、0.125g单宁酸(TA)、0.125g硝酸银、40mL无水乙醇、0.2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100mL反应釜中,充分磁力搅拌5~10min,再将反应釜置于120℃反应12h,得到反应后的混合物;
2)将步骤1)中的反应后的混合物设置在转速为8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10min的条件下离心,倒出液体后,再向离心后得到的固体加入适量的乙醇,再在频率为50Hz~60Hz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分散,重复2次离心和超声的固体清洗的操作步骤,得到清洗后的固体;
3)将步骤2)中的清洗后的固体置于-80℃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干燥处理3天,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即含有银的单宁酸改性氧化锌,记作ZnO-TA-Ag)。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不添加0.125g硝酸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2.5g二水乙酸锌、0.125g原花青素(PC)、40mL无水乙醇、0.2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100mL反应釜中,充分磁力搅拌5~10min,再将反应釜置于120℃反应12h,得到反应后的混合物;
2)将步骤1)中的反应后的混合物设置在转速为8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10min的条件下离心,倒出液体后,再向离心后得到的固体加入适量的乙醇,再在频率为50Hz~60Hz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分散,重复2次离心和超声的固体清洗的操作步骤,得到清洗后的固体;
3)将步骤2)中的清洗后的固体置于-80℃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干燥处理3天,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即原花青素改性的氧化锌,记作ZnO-PC)。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中的0.125g原花青素替换成0.125g鞣花酸(EA),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2.5g二水乙酸锌、0.125g鞣花酸(EA)、0.125g硝酸银、40mL无水乙醇、0.2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100mL反应釜中,充分磁力搅拌5~10min,再将反应釜置于120℃反应12h,得到反应后的混合物;
2)将步骤1)中的反应后的混合物设置在转速为8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10min的条件下离心,倒出液体后,再向离心后得到的固体加入适量的乙醇,再在频率为50Hz~60Hz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分散,重复2次离心和超声的固体清洗的操作步骤,得到清洗后的固体;
3)将步骤2)中的清洗后的固体置于-80℃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干燥处理3天,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即含有银的鞣花酸改性的氧化锌,记作ZnO-EA-Ag)。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中的0.125g硝酸银替换成0.125g氯化钙,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2.5g二水乙酸锌、0.125g原花青素(PC)、0.125g氯化钙、40mL无水乙醇、0.2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100mL反应釜中,充分磁力搅拌5~10min,再将反应釜置于120℃反应12h,得到反应后的混合物;
2)将步骤1)中的反应后的混合物设置在转速为8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10min的条件下离心,倒出液体后,再向离心后得到的固体加入适量的乙醇,再在频率为50Hz~60Hz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分散,重复2次离心和超声的固体清洗的操作步骤,得到清洗后的固体;
3)将步骤2)中的清洗后的固体置于-80℃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干燥处理3天,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即含钙的原花青素改性的氧化锌,记作ZnO-PC-Ca)。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实施例1中的0.125g硝酸银替换成0.125g硝酸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2.5g二水乙酸锌、0.125g原花青素(PC)、0.125g硝酸铕、40mL无水乙醇、0.2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100mL反应釜中,充分磁力搅拌5~10min,再将反应釜置于120℃反应12h,得到反应后的混合物;
2)将步骤1)中的反应后的混合物设置在转速为8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10min的条件下离心,倒出液体后,再向离心后得到的固体加入适量的乙醇,再在频率为50Hz~60Hz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分散,重复2次离心和超声的固体清洗的操作步骤,得到清洗后的固体;
3)将步骤2)中的清洗后的固体置于-80℃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干燥处理3天,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即含铕的原花青素改性的氧化锌,记作ZnO-PC-Eu)。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不添加0.125g硝酸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2.5g二水乙酸锌、0.125g单宁酸(TA)、40mL无水乙醇、0.2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100mL反应釜中,充分磁力搅拌5~10min,再将反应釜置于120℃反应12h,得到反应后的混合物;
2)将步骤1)中的反应后的混合物设置在转速为8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10min的条件下离心,倒出液体后,再向离心后得到的固体加入适量的乙醇,再在频率为50Hz~60Hz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分散,重复2次离心和超声的固体清洗的操作步骤,得到清洗后的固体;
3)将步骤2)中的清洗后的固体置于-80℃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干燥处理3天,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即单宁酸改性氧化锌,记作ZnO-TA)。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实施例1中记载的制备方法,将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替换为实施例2~7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后,均能制得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胶黏剂、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水凝胶、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支架材料,并且得到的材料均能够作为医用材料使用,理由如下:实施例1~7中的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材料主要是依靠多酚物质清除ZnO产生的过量活性氧自由基(ROS),协同ZnO的抗菌能力和参与免疫调节,从而能够使得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材料作为具有抗菌、抗炎、促进皮肤修复、促进骨损伤修复的医用材料。
特别地,实施例5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由于还含有Ca2+,作为医用材料用于皮肤损伤处,不仅能够促进伤口部位凝血,而且能够与ZnO协同作用展现出较好的抗菌能力;实施例6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由于还含有Eu3+,作为医用材料用于皮肤损伤处,不仅能够伤口部位血管生成,而且能够与ZnO协同作用展现出出较好的抗菌能力。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不添加原花青素(即多酚原材料),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2.5g二水乙酸锌、40mL无水乙醇、0.2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置于100mL反应釜中,充分磁力搅拌5~10min,再将反应釜置于120℃反应12h,得到反应后的混合物;
2)将步骤1)中的反应后的混合物设置在转速为8000r/min、离心时间为5min~10min的条件下离心,倒出液体后,再向离心后得到的固体加入适量的乙醇,再在频率为50Hz~60Hz的条件下进行超声分散,重复2次离心和超声的固体清洗的操作步骤,得到清洗后的固体;
3)将步骤2)中的清洗后的固体置于-80℃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干燥处理3天,得到氧化锌(记作ZnO)。
性能测试
(1)大鼠感染性股骨缺损模型的构建:选用12只SD大鼠,在大鼠的股骨髁上用环钻做一个直径为3.5mm,深度为5mm的缺损;然后去除多余的骨组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20μL,107CFU/mL)接种至组织中;用骨蜡封闭缺陷,并缝合伤口,约10天后,伤口被打开,骨蜡被移除,得到大鼠感染性股骨缺损模型。
大鼠皮肤缺损模型的构建:用12只SD大鼠,在大鼠背部皮肤上用手术刀切开1~4个直径为1.5cm的圆形,得到大鼠皮肤缺损模型。
对照组:大鼠感染性股骨缺损模型、大鼠皮肤缺损模型。
实验材料:将实施例1~7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制备成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胶黏剂、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支架材料、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水凝胶中的一种,得到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材料。
测试方法:将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材料填充于大鼠感染性股骨缺损模型中的缺损部位,或者,将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材料涂抹于大鼠皮肤缺损模型中的缺损部位,得到实验组;
而对照组的大鼠感染性股骨缺损模型和大鼠皮肤缺损模型不作处理;在不同时间取材观察,并记录结果。(记录时间:骨缺损第4周、8周、12周,皮肤缺损第1天、3天、7天、14天、21天)
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的鼠感染性股骨缺损模型和大鼠皮肤缺损模型相比,实验组中的大鼠的皮肤或骨损伤部位的愈合状态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大鼠,说明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材料有利于皮肤和骨损伤的愈合或修复。
(2)XRD测试方法:用配备铜靶的X射线衍射仪(XRD,Bruker D8),设置在40kV、40mA、CuKα辐射的条件下进行测试,并收集2θ范围在5°和90°之间的数据。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XRD谱图,如图6所示。采用能谱对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进行元素分析,其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6、图7可知:从XRD谱图可知,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ZnO-PC-Ag)在2θ为31°,34°,36°,47°,56°,62°,66°,67°,69°处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峰,归属于ZnO(JCPDsNo.99-0111),说明该条件下成功合成了多酚本体改性的氧化锌材料;在2θ为38°,44°,64°处出现了Ag纳米颗粒的特征峰(JCPDs No.99-0094),说明了Ag纳米颗粒成功地原位负载在用多酚本体改性的ZnO颗粒表面。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PC-ZnO)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ZnO)的X射线衍射谱上的特征峰均与ZnO(JCPDsNo.99-0111)相吻合,说明原花青素的修饰对ZnO的晶体结构没有影响。
从元素分析结果可知,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ZnO-PC-Ag)包括以下元素:Zn、O、Ag,其中,银在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质量百分数约为2.77%,通过sigma原则和软件分析该数值的误差约为0.13wt%。
(3)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2和实施例7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2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SEM图,分别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其中,图3中的(a)为实施例2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SEM图,图3中的(b)为实施例7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SEM图。
由图2~5可知:实施例1~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均为微米级别的圆球状颗粒,且粒径约为2~10μm;其中,ZnO-PC-Ag的粒径约为6μm~8μm,ZnO-TA-Ag的粒径约为3μm~5μm,ZnO-PC的粒径约为5μm~7μm。对比例1中制得的ZnO为纳米级别的颗粒,粒径为10nm~80nm。由于实施例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是微米级别的颗粒,从而将它们作为医用材料能够避免纳米颗粒造成的细胞毒性,进而实施例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能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同时,将实施例1(ZnO-PC-Ag)与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ZnO-PC)进行比较,发现实施例1的表面较为致密,可以说明Ag原位生成和负载在多酚改性的氧化锌的表面,使得表面孔隙变少且更加致密。
进一步分析,由图3可知:添加和不添加硝酸银原料制得的ZnO-TA-Ag和ZnO-TA的颗粒大小明显不同,ZnO-TA-Ag是微米级的球体颗粒,ZnO-TA是纳米级的球体颗粒(颗粒的粒径:10nm~100nm)。
(4)热重(TGA)性能是使用同步热分析仪(NETZSCH STA 449F3)测定得到的,其中,参数设置为氩气环境下以10℃/min的加热速率、检测温度为室温~1000℃的条件下进行测试的。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热重分析图,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在程序化升温的测试条件下,当温度达到400℃的时候,ZnO-PC-Ag和ZnO-PC的质量损失均在5%以下,说明ZnO-PC-Ag和ZnO-PC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够在400℃以下混合或交联,制成医用复合材料(例如,粘合剂、胶带、水凝胶)并使用;当测试温度为400℃~1000℃,ZnO-PC-Ag和ZnO-PC均存在2个明显失重的阶段,归因于ZnO-PC-Ag和ZnO-PC上的原花青素。这些结果表明,ZnO、ZnO-PC和ZnO-PC-Ag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5)氧化锌的锌离子释放曲线的测试方法:将0.5g实施例1中的ZnO-PC-Ag、0.5g实施例3中ZnO-PC、0.5g对比例1中的ZnO分别浸入100m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再置于37℃下孵育,每隔一段时间取1mL存在释放介质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并相应补充1mL新鲜PBS,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MS;Agilent 7850,美国)分析在直接测试释放介质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Zn2+的含量。记录测试结果并绘成锌离子释放曲线。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锌离子释放曲线,如图9所示。
由图9可知:相比于ZnO,经原花青素改性后的ZnO-PC和ZnO-PC-Ag的Zn2+释放速度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当浸泡天数为第35天时,ZnO的浸泡溶液中依然没有监测到大量的Zn2+,说明Zn2+没有明显释放,而ZnO-PC的锌离子释放量可达到2500ppb和ZnO-PC-Ag的锌离子释放量可达到3750ppb,说明实施例1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具有较为快速释放锌离子的能力。
(6)材料体外抗氧化性能测试方法:分别称取0.3gZnO、ZnO-PC、ZnO-PC-Ag分别置于3mL初始浓度相同的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的乙醇溶液(以乙醇为溶剂,DPPH为溶质,初始浓度为0.1mM)中,通过体外DPPH法检测不同样品在不同时间(1min,3min,5min)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此来评价实施例制备的释放多金属离子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体外抗氧化性能。
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抗氧化性能测试结果图,如图10所示;其中,a为ZnO-PP-Ag在不同体外DPPH法检测时间条件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图,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吸光度;b为ZnO-PP-Ag在不同体外DPPH法检测时间条件下的DPPH自由基去除率曲线图。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抗氧化性能对比图,如图11所示;其中,a为不同材料在体外DPPH法检测时间为3min时的紫外吸收光谱图;b为不同材料在体外DPPH法检测时间为3min时的DPPH自由基去除率柱状图。图10和图11中a的“Blank”表示的是初始状态(0min时候)或不添加氧化锌材料的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乙醇溶液的紫外光谱图。
由图10和图11可知:在同一时间点(3min),ZnO纳米颗粒对DPPH自由基无清除能力,而经多酚改性后的ZnO-PC和ZnO-PC-Ag展现出强大的抗氧化能力。而且,微级别的ZnO-PC-Ag颗粒在作用5min后就可以几乎完全清除掉DPPH自由基。以上结果表明PC的加入对提高材料抗氧化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ZnO-PC-Ag颗粒上负载的Ag纳米颗粒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7)细胞相容性的测试方法:用PBS将ZnO、ZnO-PC、ZnO-PC-Ag配置成由低到高浓度的悬浮液(5、10、20、50、100、200和400μg/mL),将等量的细胞(1x104个/孔)种入96孔板,加入不同浓度悬浮液,并通过CCK-8法来评价ZnO、ZnO-PC、ZnO-PC-Ag的细胞相容性;测试过程中使用的BMSC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大鼠源,来源为Cyagen的RASMX-01001;测试过程中使用的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是小鼠源,来源为Cyagen的M5-0901。
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测试结果图,如图12所示,其中,a为用BMSCs(RASMX-01001)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相容性测试的结果,b为用RAW 264.7(YC-C020)小鼠巨噬细胞行细胞相容性测试的结果。
由图12可知:当ZnO的作用浓度达到50μg/mL时,ZnO组BMSCs及RAW264.7的细胞存活率均降至80%以下,而ZnO-PC组和ZnO-PC-Ag组的作用浓度达到100μg/mL时细胞存活率仍在100%左右或以上,从而能够说明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因为多酚物质PP的加入大大改善了ZnO的细胞毒性,且ZnO-PC-Ag复合材料上原位负载的Ag纳米颗粒对细胞毒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8)体外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将ZnO、ZnO-PC、ZnO-PC-Ag与琼脂培养基混合配置成固体浓度为0,0.16,0.32,0.64,0.125,0.25mg/mL的培养基2组,分别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源:S.aureus,
Figure BDA0003902249430000141
6538TM)和大肠杆菌(来源:E.coli,
Figure BDA0003902249430000142
25922TM)并涂布于培养基上,在对应的培养环境下培养24小时,并用羟基磷灰石(缩写HA,主要成分Ca5(PO4)3(OH))作为对照组,其中,固体材料添加量为0mg/mL的培养基记为“Control”,通过统计菌落数得出不同样品的最低抑菌浓度(即MIC),以此来评价实施例制备的释放多金属离子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体外抗菌性能。
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体外抗菌性能测试的照片图,如图13所示。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体外抗菌性能测试结果图,如图14所示,其中a为不同材料作用后金葡菌的菌落数统计,b为不同材料作用后大肠杆菌的菌落数统计。
由图13和图14可知:ZnO、ZnO-PC、ZnO-PC-Ag颗粒均显示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强的抗菌活性,MIC值为0.16mg/mL。在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测试中,与纯ZnO颗粒相比,ZnO-PC抗菌活性较增强,而在ZnO-PC固体浓度为0.16mg/mL时大肠杆菌存活率由80%左右减少至70%左右,其MIC值均为0.64mg/mL。而引入大银纳米颗粒的ZnO-PC-Ag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进一步有所提高,ZnO-PC-Ag颗粒在0.16mg/mL时大肠杆菌存活率降至55%左右,其MIC值为0.32mg/mL。这些结果说明多酚本体改性的氧化锌颗粒中的PC和Ag纳米颗粒能够增强ZnO颗粒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13的实物图中存在部分点不是菌斑而是聚集的氧化锌材料,这些材料的抗菌性能需要结合图14定量分析数据来看。
从定量和定性分析来看,ZnO-PC和ZnO-PC-Ag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比较敏感,对大肠杆菌不敏感。
(9)免疫调节性能的测试方法:
测试材料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1)在20℃~30℃的条件下,分别将ZnO-PC、ZnO-PC-Ag与海藻酸钠水溶液(海藻酸钠SA),混合得到混合物;
2)向步骤1)中的混合物过加入0.25M CaCl2水溶液,并在室温(20℃~30℃)条件下交联,得到复合水凝胶(即SA/ZnO-PC和SA/ZnO-PC-Ag材料);
其中,海藻酸钠水溶液的浓度为2wt%;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质量占步骤1)中的混合物总质量的30%;步骤2)中的0.25M CaCl2水溶液和步骤1)中的混合物的质量比为1:5。
测试方法:将RAW264.7细胞种于96孔板中,培养至贴壁12h后,分别用脂多糖(LPS)(100ng/mL)和白介素-4(IL-4)(50ng/mL)处理RAW264.7细胞后,再加入冻干处理后的SA/ZnO-PC和SA/ZnO-PC-Ag材料(控制材料添加浓度为0.1mg/mL)干预细胞满24h以上,得到不同的实验组,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极化从而评价实施例1和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免疫调节性能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实施例3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和对比例1中的氧化锌的免疫调节性能测试结果,如图15所示。
由图15可知:经(脂多糖)LPS诱导后,细胞M1表型所占比例约26.1%,不同材料干预后,得到SA/ZnO-PC组和SA/ZnO-PC-Ag组,SA/ZnO-PC组和SA/ZnO-PC-Ag组的细胞M1表型所占比降至10.2%和12.9%。经白细胞介素(IL-4)诱导后,细胞M2表型所占比例约36.3%,而加入材料干预后,SA/ZnO-PC组和SA/ZnO-PC-Ag组该比例提升至43.8%和41.6%。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释放多金属离子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能力,能减少细胞向M1促炎表型极化,并增加细胞向M2抗炎表型极化。
(10)不同浓度锌离子对成骨细胞内源性柠檬酸分泌的影响的测试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锌离子溶液(0,5,10,20,40μmol/L)干预BMSC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柠檬酸(CA)含量检测试剂盒(厂家:索莱宝BC2150)检测细胞内源性柠檬酸分泌量。本发明中采用不同浓度Zn2+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细胞内源性柠檬酸分泌图,如图16所示;其中,a为柠檬酸分泌图,b为相应的细胞存活率图;图中的“**代表P>0.01,P代表显著性差异意思;ns代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图16可知:Zn2+的干预浓度为5~40μM(5~40μmol/L,经换算,约为326~2615ppb)均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内源性柠檬酸的分泌,且柠檬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并结合图9和图17的分析结论,从而能够得出本发明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例如,ZnO-PC、ZnO-PC-Ag)能够通过释放Zn2+,进而促进成骨细胞内源性柠檬酸的分泌和柠檬酸是三羧酸循环,故能够作为有利于修复骨损伤部位的医用材料。
(11)锌离子干预成骨分化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细胞代谢组学的影响的测试方法:含有20μmol/L锌离子的成骨分化培养基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7天后收集并使用市售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对细胞内的各种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本发明中锌离子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代谢组学的测试结果图,如图17所示,其中,A为代谢组学热图,B为锌离子对于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的含量的影响图。
由图17可知:从三羧酸循环的代谢物丰度变化的分析结果,发现锌离子干预组草酰乙酸、柠檬酸、顺乌头酸与异柠檬酸的含量都有所降低,而α-酮戊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与苹果酸的含量都有所提高,这是由于锌离子对顺乌头酸酶的具有抑制作用导致了顺乌头酸与异柠檬酸含量的降低。
同时,结合图16和图17的结果能够说明:锌离子干预能够使得成骨细胞上清液中柠檬酸的含量增高,而细胞内柠檬酸含量降低是因为柠檬酸外泌量的增多。
(12)体外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的测试方法:分别采用浓度为50μmol/mL的ZnO、ZnO-PC、ZnO-PC-Ag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4天后,通过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评价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体外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有利于成骨)的含量,进而通过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评价其材料的促成骨性能。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图,如图18所示;其中,a为不加额外材料情况下诱导14天细胞的碱性磷酸酶表达情况,b,c,d分别为以ZnO、ZnO-PC、ZnO-PC-Ag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14天后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情况,e为不加额外材料情况下诱导14天后的矿化水平,f,g,h分别为以ZnO、ZnO-PC、ZnO-PC-Ag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14天后的矿化水平。
体内感染性股骨缺损修复能力的测试方法:参见上文方法制备大鼠股骨髁感染性缺损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植入含材料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复合材料,于4周、8周分别处死一部分大鼠,并解剖取样,通过micro-CT(微焦点X射线CT系统)评价复合材料的成骨能力。实施例1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在体内修复感染性股骨缺损后新骨生成的骨密度(BMD)和骨体积分数(BV/TV)分析结果图,如图19所示,其中,a为在体内修复感染性股骨缺损后新骨生成的骨密度(BMD)分析结果图,b为复感染性股骨缺损后新骨生成的在体内修复感染性股骨缺损后新骨生成的骨体积分数(BV/TV)分析结果图,星号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图18和图19可知:相比于对照组,ZnO,ZnO-PC组、ZnO-PC-Ag组均有较多碱性磷酸酶的表达,说明材料能够促进体外成骨,尤其是ZnO-PC组更明显,原因可能是ZnO-PC组释放出了更多的Zn2+。而ZnO-PC-Ag组稍有减弱,可能是银离子对细胞有轻微毒性引起。与Control组(不加材料干预)相比,ZnO、ZnO-PC、ZnO-PC-Ag组骨密度(BMD)和骨体积分数(BV/TV)分析显示出更好地促骨修复效果。说明实施例制备含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促新骨生成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中的中的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在体内修复感染性股骨缺损后新骨生成的骨密度(BMD)和骨体积分数(BV/TV)分析结果与实施例1的结果相似。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溶剂混合,经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植物多酚、锌盐、分散剂、其他金属盐、溶剂混合,经水热反应或溶剂热反应,得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多酚选自单宁酸、鞣花酸、原花青素、花青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锌盐选自乙酸锌、二水乙酸锌、硝酸锌、氯化锌、硫酸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温度为100℃~200℃;所述反应的时间为8h~24h。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锌盐与植物多酚的质量比为1:1~50:1;所述其他金属盐选自硝酸银、醋酸银、氯化钙、硝酸铕、四氯化钛、氯化铁、硝酸铁、硝酸锰、硫酸锰、氯化锰、硝酸铈、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锌盐与其他金属盐的质量比为10:1~30:1。
6.一种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由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为微/纳米级球体颗粒;所述微/纳米级球体颗粒的粒径为10nm~20μm。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还包括原位负载在微/纳米级球体颗粒表面的纳米颗粒;所述纳米颗粒选自银纳米颗粒、氧化银纳米颗粒、钙纳米颗粒、氧化钙纳米颗粒、铕纳米颗粒、铕的氧化物纳米颗粒、钛纳米颗粒、氧化钛纳米颗粒、铁纳米颗粒、铁的氧化物纳米颗粒、锰的氧化物纳米颗粒、铈的氧化物纳米颗粒、氧化镁纳米颗粒中的一种或多种。
9.一种医用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或7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
10.权利要求6或7所述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在医用材料上的应用。
CN202211293409.8A 2022-10-21 2022-10-21 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156713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93409.8A CN115671377A (zh) 2022-10-21 2022-10-21 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93409.8A CN115671377A (zh) 2022-10-21 2022-10-21 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71377A true CN115671377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67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93409.8A Pending CN115671377A (zh) 2022-10-21 2022-10-21 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7137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8036A (zh) * 2022-06-17 2022-09-16 康健仿生(清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联聚谷氨酸复合凝胶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8126581A (zh) * 2024-05-10 2024-06-04 顺缔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净味抗菌及抗病毒的纳米内墙防护涂料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51856A1 (en) * 2009-04-03 2010-10-07 Venugopal Santhanam Methods for preparing metal and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KR101617994B1 (ko) * 2015-01-08 2016-05-04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산화아연 나노 분말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되는 산화아연 나노 분말
CN111109450A (zh) * 2020-01-14 2020-05-08 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茶多酚分散的氧化锌纳米粒子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CN113842508A (zh) * 2021-09-18 2021-12-28 暨南大学 一种抗菌仿生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KR20220117942A (ko) * 2021-02-17 2022-08-25 영남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신규한 석류-산화아연 나노복합입자 및 이의 용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51856A1 (en) * 2009-04-03 2010-10-07 Venugopal Santhanam Methods for preparing metal and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
KR101617994B1 (ko) * 2015-01-08 2016-05-04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산화아연 나노 분말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되는 산화아연 나노 분말
CN111109450A (zh) * 2020-01-14 2020-05-08 广州立达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茶多酚分散的氧化锌纳米粒子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KR20220117942A (ko) * 2021-02-17 2022-08-25 영남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신규한 석류-산화아연 나노복합입자 및 이의 용도
CN113842508A (zh) * 2021-09-18 2021-12-28 暨南大学 一种抗菌仿生涂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OMNATH DAS,ET AL.: "Catechin mediated one-step fabrication of ZnO microspheres: synthesis",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vol. 57, pages 1094 *
姜山等: "纳米", 科学普及出版社, pages: 214 *
林亚美等: "儿茶素功能化ZnO/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vol. 49, no. 12, pages 160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8036A (zh) * 2022-06-17 2022-09-16 康健仿生(清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联聚谷氨酸复合凝胶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8126581A (zh) * 2024-05-10 2024-06-04 顺缔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净味抗菌及抗病毒的纳米内墙防护涂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671377A (zh) 多酚本体改性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heng et al. Toward highly dispersed 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 nanoparticles with high Cu concentration using Cu/ascorbic acid complex as precursor
Honda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silver-containing hydroxyapatite prepared via ultrasonic spray pyrolysis route
Kolmas et al. Effect of carbonate substitution on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ilver containing hydroxyapatites
Dubnika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silver doped hydroxyapatite depending on the preparation method
Lv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d in-vitro cell compatibilities of doped copper oxide/hydroxyapatite composites
Bandgar et al. Enhanced hemolytic biocompatibility of hydroxyapatite by chromium (Cr 3+) doping in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solution combustion method
WO2018003130A1 (ja) リン酸カルシウム焼結体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ghajanian et al. A 3D macroporous and magnetic Mg2SiO4-CuFe2O4 scaffold for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Surface modific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Ates et al. The effects of Mn and/or Ni dopants on the in vitro/in vivo performance, structur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β-tricalcium phosphate bioceramics
Sundarabharathi et al. In‐vitro biocompatibility, bioactivity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Eu3+/Sr2+ dual‐doped nano‐hydroxyapatite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CN107137771B (zh) 一种纳米磷酸钙骨水泥及其制备方法
Ueda et al. Regulating siz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calcium carbonate via ultrasonic spray for effective antibacterial efficacy and sustained release
Sundarabharathi et al. La3+/Sr2+ dual-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 as bone substitut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in vitro bioactivity and cytocompatibility
Durgalakshmi et al. Structural, morphological and antibacterial investigation of Ag-impregnated Sol–Gel-Derived 45S5 nanoBioglass systems
Sridevi et al. Valorization of biowaste derived nanophase yttrium substituted hydroxyapatite/citrate cellulose/opuntia mucilage biocomposite: A template assisted synthesis for potential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Srinivasan et al. Enhanced in vitro inhibition of MCF-7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cobalt incorporated calcium phosphate (HAp and β-TCP) nanoparticles
Padmanabhan et al. Nanoformulations of core–shell type hydroxyapatite-coated gum acacia with enhanced bioactivity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El-Morsy et al. Mixed systems of hydroxyapatite Gallium oxide (Ga2O3)/Graphene oxide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antibacterial, mechanical and morphology
Chou et al. The effect of Ag dopants on the bioactivity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one-step synthesized Ag-containing 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es
Victoria et al. Comparative studies on synthesis and sintering studies of biologically derived hydroxyapatite from Capria hircus (Goat) and Bos primigenius (Bovine)
Li et al. Hydration kinetics, ion-release and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white Portland cement blended with zirconium oxide nanoparticles
Sha et al.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Eu-doped carbonization modified tricalcium silicate composite bone cement
Baino et al. Multifunctional Bioactive Glasses and Glass-Ceramics: Beyond ‘Traditional’Bioactivity
KR20160028070A (ko) 자성 나노입자를 포함하는 고세포부착성 인산칼슘 골시멘트 조성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의 제조를 위한 키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