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9612A - 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9612A
CN115669612A CN202210910359.7A CN202210910359A CN115669612A CN 115669612 A CN115669612 A CN 115669612A CN 202210910359 A CN202210910359 A CN 202210910359A CN 115669612 A CN115669612 A CN 115669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taxis
chamber
insect
insect activity
trap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103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丽
阎伟
刘博�
覃伟权
吕朝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conut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Coconut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conut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oconut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21091035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696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69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96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本发明所述装置包括昆虫活动室以及与昆虫活动室相连的趋光室,其主体为十字形,中心为昆虫活动室,趋光室呈“十”字形分别对称设在昆虫活动室四周,每个趋光室均被隔板分隔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趋光通道,趋光通道远离昆虫活动室的一端设有可拆卸外置光源和监测组件,趋光通道内与监测组件相邻处设有诱捕口,下接诱捕瓶。使用时,利用监测组件监测记录成虫的趋光行为,收集昆虫活动室、各趋光通道、各诱捕瓶中供试成虫的数量、性别和状态并统计趋光试验结果。本发明所述装置的结构简单,适用于红棕象甲等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监测,且光谱筛选的速度快,筛选结果准确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趋光性研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ferrugineus Olivier)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棕榈象属Rhynchophorus,是多种棕榈科植物的毁灭性害虫,现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广泛分布并造成严重危害。红棕象甲也是一种国际性检疫害虫,被列入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红棕象甲自20世纪末入侵我国以来,目前已扩散至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椰子、油棕、海枣为主的20多种棕榈植物中泛滥成灾。
因红棕象甲的危害特性是大部分时间在树体内部为害,仅有短暂的成虫期暴露在外,隐蔽性极强,故防治困难。目前红棕象甲的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其中,农业防治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化学防治则由于红棕象甲几个月的幼虫期都在树体内部,因此防治见效慢,防治效果不理想,且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和污染。信息素防治因抓住了红棕象甲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即成虫期雌雄成虫需要寻找配偶的短暂时期,利用信息素对红棕象甲进行监测和防治,效果明显。但因信息素诱芯在不同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下,挥发释放时间不同,有效期不长,且一段时间就需要更换诱芯,如果在立地条件不好的山地林地设置,频繁更换诱芯反而造成不便。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害虫防治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物理防治方法。昆虫的趋光行为是昆虫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但因昆虫栖息地光环境不同,其趋光行为也有很大差异,对光波长的反应不同。因此,若想利用红棕象甲等象甲科成虫的趋光行为对其进行防治,只有对象甲成虫的趋光行为进行实验,观测其敏感波光长,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有利于灯光诱捕技术在红棕象甲等象甲科成虫防治中的应用。
现有研究昆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有很多,但多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无法满足红棕象甲等象甲科成虫的趋光行为实验。一是昆虫趋光行为观测的通道数量少,无法满足几百纳米光谱范围内特定波长的快速筛选。二是存在光源交叉,容易影响昆虫趋光行为实验的准确性。例如,有的装置为了提高大范围光谱的筛选效率,设置了较多的通道数量,但却未考虑多光源交叉干扰的问题,虽使得筛选效率提高了,但试验结果缺乏准确性,失去参考意义。而为避免多通道光源交叉而采取的各种隔断、分级、反射等手段,对昆虫趋光行为筛选实验来说又过于复杂,效率低下。三是缺少昆虫趋光行为的远程实时监测和现场观测功能,不能精确记录昆虫趋光的行为时间及持续时长等数据。综上,设计一种可用于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有利于趋光性在对象甲科成虫防治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上述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方法。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昆虫活动室以及与昆虫活动室相连的趋光室;趋光室呈“十”字形分别对称设在昆虫活动室四周,每个趋光室均被隔板分隔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趋光通道,趋光通道与昆虫活动室通过可拆卸隔板隔断,趋光室与昆虫活动室顶部设有不透明顶盖;趋光通道远离昆虫活动室的一端设有封口板,封口板上设有进光口,用于设置可拆卸外置光源,封口板内侧设有监测组件,趋光通道内与监测组件相邻处的趋光通道底部设有诱捕口,趋光室外部设有与诱捕口对应的诱捕瓶;昆虫活动室和趋光室除进光口、诱捕口以及顶盖外,全部粘贴吸光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趋光室顶部的不透明顶盖包括固定在趋光室顶部的透明盖板及透明盖板上的活动式不透光盖板;所述昆虫活动室顶部的不透明顶盖包括可拆卸的透明盖板及透明盖板上的活动式不透光盖板。观测趋光行为时,闭合不透光盖板,营造黑暗环境;趋光行为结束后,可打开不透光盖板,通过透明盖板观察趋光室内的昆虫的活动状况。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所述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的主体为十字形底板、侧板、封口板和与底板大小相同的透明盖板组成的容器;所述封口板位于十字形底板的四端,其余位置为侧板;装置主体被划分为5个面积大小相同的区域,中心为昆虫活动室,趋光室呈“十”字形分别对称设在昆虫活动室四周;趋光室被与侧板平行的隔板分隔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趋光通道,趋光通道与昆虫活动室通过可拆卸隔板隔断;趋光通道远离昆虫活动室的一端设有封口板,封口板上设有进光口,用于设置可拆卸外置光源,封口板内侧设有监测组件,趋光通道内与监测组件相邻处的趋光通道底部设有诱捕口,趋光室外部设有与诱捕口对应的诱捕瓶;昆虫活动室和趋光室除进光口、诱捕口和顶盖外,全部粘贴吸光材料;昆虫活动室与各趋光室顶部还设有可拆卸的不透光盖板。
具体地,所述透明盖板的中心区域可拆卸,即昆虫活动室顶部透明盖板可拆卸,便于将供试虫源置入本发明所述装置中。
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还设了一个由可拆卸隔板组成的可拆卸的置虫室,便于通过置虫室将试虫源置入本发明所述装置中。
具体地,所述置虫室由不透明材料制成,或在置虫室周围粘贴吸光材料,便于让供试虫源先适应黑暗环境,利于趋光实验。
具体地,所述置虫室的长为60cm,宽为60cm,高为20cm。
本发明通过在除进光口、诱捕口和顶盖外的其余所有通道的左右两侧和底部全部粘贴黑色吸光绒纸,保证了光源发出的光源仅在进光口可见,使得象甲科成虫在对不同波长光源选择时,仅受进光口光源吸引或趋避,并被诱捕瓶捕获,以此准确筛选不同波长光源对红棕象甲成虫的吸引和趋避作用,有效避免了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具体地,所述吸光材料为黑色绒纸。
具体地,所述可拆卸外置光源为长方体形,其内部包括滤光片、特定波长的LED灯珠组、电源和风扇控制组,外部包括电压、电流设置旋钮、液晶显示屏以及风扇口和电源线。
具体地,所述监测组件设于底板与封口板的转角处。
具体地,所述监测组件为微型实时监测摄像头。
具体地,所述诱捕瓶的口径大小与诱捕口相同,诱捕口和诱捕瓶间设有漏斗。
具体地,每个趋光室中包含3组等宽的趋光通道,整个装置共12组趋光通道。
本发明采用4向12通道设计,克服了现有昆虫趋光行为筛选装置通道数量少,无法满足几百纳米光谱范围内特定波长的快速筛选的问题。
具体地,所述趋光通道的长为80cm,宽为25cm,高为25cm。由于现有装置空间小,通道不够长,不适于红棕象甲等大型鞘翅目飞行甲虫的长距离飞行趋光习性,且通道尺寸过小,会使大型鞘翅目昆虫趋向光源飞行时多次发生碰撞改变方向或使趋光行为选择时间加倍,延长实验时间甚至改变实验结果,造成数据误差。
具体地,所述进光口的直径为6.5cm,距离左右两侧隔板各9.25cm,距离底板8.5cm,距离上盖板10cm。
具体地,所述诱捕瓶的直径为10cm,其距离两侧隔板各7.5cm,距离封口板5c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装置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在进光口位置间隔设置好光源并对光源所在趋光通道编号,将供试虫源置于昆虫活动室内,移开可拆卸隔板,盖上盖板,打开监测组件监测记录成虫的趋光行为,试验结束后,打开盖板,收集昆虫活动室、各趋光通道、各诱捕瓶中供试成虫的数量、性别和状态并统计。
具体地,供试虫源的数量不低于160头,雌、雄成虫的数量比为1:1。
具体地,供试虫源的数量为200头,雌、雄成虫各100头。
具体地,所述供试虫源为红棕象甲成虫。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装置既满足了大范围光谱区间内昆虫对不同波长趋性反应的快速筛选,缩短了筛选时间;同时又有效避免了多光源同时筛选存在的光源交汇交叉对昆虫趋光行为造成干扰,保证了筛选试验结果更准确有效。
2、本发明所述装置的空间设计适用于如红棕象甲类的大型鞘翅目甲虫长距离飞行趋光的习性,使昆虫对波长的选择更接近真实环境中的选择行为,避免了因通道尺寸设计过小,使大型鞘翅目昆虫趋向光源飞行时多次发生碰撞改变方向或使趋光行为选择时间加倍,延长实验时间甚至改变实验结果,造成数据误差。
3、因昆虫趋光实验一般都是在封闭黑暗的空间内进行,为了后续多功能光谱诱虫灯的研发,除了需要得到诱集桶内收集昆虫数量这个数据外,还需要对昆虫对不同波长光源选择过程中的各种选择行为进行监测,对昆虫对不同光源选择的时间进行监测,这需要每个实验持续整晚时间,而人工监测不能实现,或者说人工观察会频繁干扰试验进程。本发明所述装置在每个独立通道内部安装了实时监测设备,使实验结果更真实客观,且使收集的数据类型更丰富,可满足筛选试验和后续研发产品所需的实验数据需求。
4、本发明所述装置除进光口和诱捕口以及顶盖外,其余所有通道的左右两侧和底部以及中心置虫室全部粘贴黑色吸光绒纸,保证光源发出的光源仅在进光口可见,红棕象甲成虫对不同波长光源选择时,仅受进光口光源吸引或趋避,并被诱捕瓶捕获,准确筛选不同波长光源对红棕象甲成虫的吸引和趋避作用,有效避免了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趋光室的示意图。
图4为趋光行为反应监测实验中可拆卸光源的设置示意图。
图5为不同波长对红棕象甲趋性的差异统计结果,图中大写字母AB代表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ab代表差异显著,P<0.05。
图注:1-昆虫活动室;2-趋光室;3-十字形底板;4-侧板;5-隔板;6-可拆卸外置光源;7-诱捕口;8-监测组件;9-封口板;10-进光口;11-诱捕瓶;12-漏斗;13-透明盖板;14-不透光盖板,15-置虫室;21-趋光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实施例1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所述装置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其俯视图如图2所示,所述装置中的趋光室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由图1~3所示,本发明所述用于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包括昆虫活动室1以及与昆虫活动室1相连的趋光室2;趋光室2呈“十”字形分别对称设在昆虫活动室1四周,每个趋光室均被隔板5分隔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趋光通道21,趋光通道21与昆虫活动室1通过可拆卸隔板隔断,趋光室2与昆虫活动室1顶部设有不透明顶盖;趋光通道21远离昆虫活动室1的一端设有封口板9,封口板9上设有进光口10,用于设置可拆卸外置光源6,封口板9内侧设有监测组件8,趋光通道内与监测组件相邻处的趋光通道底部设有诱捕口7,趋光室外部设有与诱捕口7对应的诱捕瓶11;昆虫活动室1和趋光室2除进光口、诱捕口以及顶盖外,全部粘贴吸光材料。
上述装置中所述的不透明顶盖包括固定在趋光室顶部的透明盖板13及透明盖板13上的活动式不透光盖板14。观测趋光行为时,闭合不透光盖板14,营造黑暗环境;趋光行为结束后,可打开不透光盖板14,通过透明盖板13观察趋光室内的昆虫的活动状况。
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用于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的主体为十字形底板3、侧板4、封口板9和与底板大小相同的透明盖板13组成的容器;所述封口板9位于十字形底板3的四端,其余位置为侧板4;装置主体被划分为5个面积大小相同的区域,中心为昆虫活动室1,其余为趋光室2;趋光室2被与侧板4平行的两块隔板5分隔为3个大小相同的趋光通道21,趋光通道21的长为80cm,宽为25cm,高为25cm;趋光通道21与昆虫活动室1通过可拆卸隔板隔断;趋光通道21远离昆虫活动室1的一端设有封口板9,封口板9上设有进光口10,进光口10的直径为6.5cm,距离左右两侧隔板各9.25cm,距离底板8.5cm,距离上盖板10cm,可用于设置可拆卸外置光源6,所述可拆卸外置光源6为长方体形,其内部包括滤光片、特定波长的LED灯珠组、电源和风扇控制组,外部包括电压、电流设置旋钮、液晶显示屏以及风扇口和电源线;底板3与封口板9的转角处设有监测组件(微型实时监测摄像头)8;趋光通道21内与监测组件8相邻处的趋光通道21底部设有诱捕口7,趋光室2外部设有与诱捕口7对应的诱捕瓶11,诱捕瓶的直径为10cm,其距离两侧隔板各7.5cm,距离封口板5cm;昆虫活动室1和趋光室2除进光口、诱捕口以及顶盖外,全部粘贴吸光材料,用于避免光的交叉影响;昆虫活动室1与各趋光室2顶部还设有可拆卸的不透光盖板。
上述装置中所述的透明盖板13的中心区域可拆卸,即昆虫活动室1顶部的透明盖板13可拆卸,便于将供试虫源置入本发明所述装置中。
本发明还设了一个由可拆卸隔板组成的可拆卸的置虫室15,便于通过置虫室15将试虫源置入本发明所述装置中。所述置虫室由不透明材料制成,或在置虫室周围粘贴吸光材料,便于让供试虫源先适应黑暗环境,利于趋光实验;所述置虫室的长为60cm,宽为60cm,高为20cm。
实施例2红棕象甲趋光行为反应观察
本发明以红棕象甲为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的使用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将实验室标准虫源的红棕象甲雌虫、雄虫各100头在恒温28℃,湿度65%,光周期L∶D=14h∶10h(早5:00~19:00光照,其余时间黑暗)的条件下饲养。现有研究表明昆虫日龄对昆虫的光谱选择范围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实验选用昆虫从羽化初期至活跃期的30~45天或试验昆虫总数量少于80头后,更换新羽化虫源。
(2)选择进行试验的趋光通道设置可拆卸光源并对试验用趋光通道进行编号,诱捕瓶也按相应的通道编号,趋光行为反应监测实验中可拆卸光源的设置示意图如图4所示;选用乔安(JOOAN)JA-A1-wifi版微型手机远程摄像机作为微型实时监测摄像头(长宽高各3.4cm),将其置于试验通道对应的进光口和诱捕瓶口中心线相交的夹角中间;
(3)本实施例的试验波长范围为265nm~795nm,包括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分为10组实验,可见光光谱范围内每组6个波长,紫外和红外光谱范围内每组3个波长,详见表1。
(4)试验的6个波长按顺序相隔分布在各通道光源处(举例如图4),每组波长相同通道位置3次重复,4个方向各轮换1次,每组波长试验共计12次。
(5)每日18:30开始实验前准备工作:准备试验光源,确定位置放置好光源,打开光源,电流设置为250mA,电压12V;将准备好的供试虫源置于可拆卸的置虫室中,将置虫室置于昆虫活动室内,19:00移开置虫室的隔离板,盖上中心区(昆虫活动室)的透明盖板,再盖上各通道(趋光室)和中心区(昆虫活动室)的不透光盖板;打开手机乔安智联app,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测各记录通道成虫接近、选择光源或返回退出通道等的行为及时间,摄像机同时配备存储卡,可随时查看监控视频记录;如监测时遇到特殊情况,可打开对应部位不透光盖板隔着透明盖板观测检查,不会影响实验进程。
(6)每日相同时间开始试验,每日1组;试验时间为每日18:30~次日8:00,次日8:00,打开两层盖板,收集统计中心置虫室、各通道、各诱捕瓶中红棕象甲成虫数量、性别、状态。
(7)实验完成,将供试虫源按雌、雄分开放入长25cm宽15cm高15cm的透气塑料箱中饲养,用10%的蜂蜜棉球补充营养;用小型吸尘器清理装置各通道,用风扇通风散味,直至下次实验。
通过上述实验,可实时动态观测大型飞行甲虫如红棕象甲的趋光行为,快速筛选其敏感波长,作用的时间、持续时长,为下一步研发红棕象甲专用多时段编程多光谱诱虫灯提供技术基础。
表1波长分组
Figure BDA0003773837930000081
Figure BDA0003773837930000091
实施例3红棕象甲趋光行为反应观察结果分析
本发明利用实施例2所述方法进行了多组试验及重复后,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波长 平均诱集总数±SE 平均雄虫诱集数±SE 平均雌虫诱集数±SE
395 29.07±4.89 15.86±1.90 13.21±3.68
400 18.93±2.06 11.50±1.24 7.43±1.35
405 12.79±4.04 6.36±2.61 6.36±2.61
415 15.14±2.42 5.71±0.87 9.43±1.59
425 8.19±1.52 4.76±1.14 3.43±0.73
445 1.43±0.56 0.86±0.18 0.86±0.29
450 1.43±0.58 0.57±0.33 0.86±0.33
455 2.80±0.43 1.45±0.34 1.35±0.26
465 6.08±0.63 3.04±0.32 3.08±0.50
475 13.94±1.30 4.77±0.60 9.19±0.97
485 16.08±1.61 7.58±1.11 8.50±0.67
495 17.25±1.64 7.50±0.99 9.75±0.89
505 11.42±0.91 4.67±0.54 6.75±0.78
525 3.25±0.34 1.25±0.16 2.00±0.38
530 7.67±0.96 3.00±0.68 4.67±0.76
535 7.75±1.39 2.75±0.62 5.00±1.07
545 19.42±3.25 7.58±1.63 11.83±1.94
555 12.50±1.25 5.83±0.59 6.67±0.92
565 13.25±2.42 5.58±1.19 7.67±1.40
575 7.33±1.72 4.58±0.99 2.75±0.78
585 4.00±2.33 3.00±2.00 1.00±0.33
595 5.25±2.00 2.25±0.00 3.00±2.00
615 7.75±2.65 4.25±1.20 3.50±1.76
625 2.75±0.50 2.25±0.50 0.50±0.00
630 2.75±1.20 1.25±0.67 1.50±0.58
635 2.25±1.50 1.00±0.00 1.25±1.50
将数据经SPSS方差分析后可以看出,不同波长光源下红棕象甲成虫的诱集总数和雌雄虫在不同波长下的诱集数差异极显著(P<0.01),数据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方差分析结果
Figure BDA0003773837930000111
因各组波长样本容量不等,本发明还采用Scheffe法进行了多重比较,不同波长对红棕象甲趋性的差异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图中大写字母AB代表差异极显著,P<0.01;小写字母ab代表差异显著,P<0.05。由图5可知,各组波长对比红棕象甲趋性的差异显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且该装置在波长为5~10nm梯度范围内也可以检验出显著和极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可以满足红棕象甲等象甲科成虫的趋光行为实验,适用于红棕象甲等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监测,且光谱筛选的速度快,筛选结果准确可靠。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昆虫活动室(1)以及与昆虫活动室(1)相连的趋光室(2);趋光室(2)呈“十”字形分别对称设在昆虫活动室(1)四周,每个趋光室均被隔板(5)分隔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趋光通道(21),趋光通道(21)与昆虫活动室(1)通过可拆卸隔板隔断,趋光室(2)与昆虫活动室(1)顶部设有不透明顶盖;趋光通道(21)远离昆虫活动室(1)的一端设有封口板(9),封口板(9)上设有进光口(10),用于设置可拆卸外置光源(6),封口板(9)内侧设有监测组件(8),趋光通道(21)内与监测组件(8)相邻处的趋光通道底部设有诱捕口(7),趋光室(2)外部设有与诱捕口(7)对应的诱捕瓶(11);昆虫活动室(1)和趋光室(2)除进光口、诱捕口以及顶盖外,全部粘贴吸光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趋光室(2)上的不透明顶盖包括固定在趋光室顶部的透明盖板(13)及透明盖板上的活动式不透光盖板(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的主体为十字形底板(3)、侧板(4)、封口板(9)和与底板大小相同的透明盖板(13)组成的容器;所述封口板(9)位于十字形底板(3)的四端,其余位置为侧板(4);装置主体被划分为5个面积大小相同的区域,中心为昆虫活动室(1),趋光室(2)呈“十”字形分别对称设在昆虫活动室(1)四周;趋光室(2)被与侧板(4)平行的隔板(5)分隔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趋光通道(21),趋光通道(21)与昆虫活动室(1)通过可拆卸隔板隔断;趋光通道(21)远离昆虫活动室(1)的一端设有封口板(9),封口板(9)上设有进光口(10),用于设置可拆卸外置光源(6),封口板(9)内侧设有监测组件(8),趋光通道(21)内与监测组件(8)相邻处的趋光通道底部设有诱捕口(7),趋光室(2)外部设有与诱捕口(7)对应的诱捕瓶(11);昆虫活动室(1)和趋光室(2)除进光口、诱捕口以及顶盖外,全部粘贴吸光材料;昆虫活动室(1)与各趋光室(2)顶部还设有可拆卸的不透光盖板(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昆虫活动室(1)顶部的透明盖板(13)可拆卸。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外置光源(6)的内部包括滤光片、特定波长的LED灯珠组、电源和风扇控制组,外部包括电压、电流设置旋钮、液晶显示屏以及风扇口和电源线。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组件(8)设于底板(3)与封口板(9)的转角处。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捕瓶(11)口径大小与诱捕口(7)相同,诱捕口(7)和诱捕瓶(11)间设有漏斗(12)。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材料为黑色绒纸。
9.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装置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光口位置间隔设置好光源并编号,将供试虫源置于昆虫活动室(1)内,移开可拆卸隔板,盖上盖板,打开监测组件监测记录成虫的趋光行为,试验结束后,打开盖板,收集昆虫活动室、各趋光通道、各诱捕瓶中供试成虫的数量、性别和状态并统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供试虫源的数量不低于80头。
CN202210910359.7A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56696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0359.7A CN115669612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0359.7A CN115669612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9612A true CN115669612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61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10359.7A Pending CN115669612A (zh) 2022-07-29 2022-07-29 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696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97736A (zh) * 2023-03-28 2023-04-25 绵阳师范学院 一种用于昆虫的飞行速度测试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97736A (zh) * 2023-03-28 2023-04-25 绵阳师范学院 一种用于昆虫的飞行速度测试设备
CN115997736B (zh) * 2023-03-28 2023-05-30 绵阳师范学院 一种用于昆虫的飞行速度测试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anzen Interactions of seeds and their insect predators/parasitoids in a tropical deciduous forest
EP3852521A1 (de) Sensorgestütze beobachtung von gliederfüssern
Hassan et al. A sequential testing program to assess the side effects of pesticides on Trichogramma cacoeciae Marchal (Hym., Trichogrammatidae)
US20150216158A1 (en) System for automatic trapping and counting of flying insects
US7607338B1 (en) Handheld instrument for monitoring and/or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s
CN115669612A (zh) 一种观测象甲科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的装置及方法
Bian et al. Decreased capture of natural enemies of pests in light traps with light‐emitting diode technology
WO2018065308A1 (de) Identifizierung von nützlingen und/oder schadstoffen in einem feld für kulturpflanzen
CN106489876A (zh) 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大田害虫监控诱捕装置
Stern et al. Techniques of marking insects with micronized fluorescent dust with especial emphasis on marking millions of Lygus hesperus for dispersal studies
Alves et al. Optimizing band selection for spectral detection of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in soybean
Singh Study on the life cycle of Sitophilus Oryzae on rice cultivar Pusa 2-21 in laboratory condition
Diaz-Montano et al. Evaluation of light attraction for the stored-product psocid,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Dietrick et al. Vacuum cleaner principle applied in sampling insect populations in alfalfa fields by new machine method
Nieuwenhuizen et al. Automated spider mite damage detection on tomato leaves in greenhouses
CN103931563B (zh)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捕食性天敌草间钻头蛛安全性评价方法
Silva-Castaño et al. Abundance and flight activity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Thysanoptera: Thripidae) in a female chrysanthemum crop for seeding, Colombia
Nsengimana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ampling methods for soil litter arthropods in conserved tree plots and banana crop plantations in Rwanda
BR102018072956A2 (pt) Adaptador para automação de dispositivos de detecção, contagem remota, automática e ininterrupta de pragas-alvo e controlador perimetral de lepidópteros
CN210222030U (zh) 一种实蝇类成虫胃毒的毒力测定装置
KR20160001987A (ko) 버섯파리 유인용 유효광원 및 그 선발장치
CN208925005U (zh) 一种新型测试小型蛾类昆虫嗅觉行为的装置
Berenbaum et al. Insect-plant interactions
CN206227426U (zh) 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大田害虫监控诱捕装置
CN112262820A (zh) 一种测定植物精油对粉虱类害虫毒力的装置及测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