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4228B - 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4228B
CN115664228B CN202211355565.2A CN202211355565A CN115664228B CN 115664228 B CN115664228 B CN 115664228B CN 202211355565 A CN202211355565 A CN 202211355565A CN 115664228 B CN115664228 B CN 1156642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dissipation
air
liquid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555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64228A (zh
Inventor
李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uyuan Power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Guyuan Power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Guyuan Power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Guyuan Power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5556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642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642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42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642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42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电气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所述电压并网装置包括逆变器主体,所述逆变器主体支撑固定安装在支撑内壳内,所述支撑内壳的外壁上还支撑固定设置有防护架;所述逆变器主体的侧板外壁与所述支撑内壳的侧板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防护架的顶部具有用于向所述散热通道内鼓入空气的进气机构,所述防护架底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散热通道内空气排出的排气机构;所述支撑内壳的侧板上安装有用于对流经所述散热通道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换热组件。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通过逆变器主体进行有效的降温处理,避免了逆变器主体运行过程中因过热而造成损伤,影响电压并网的进程。

Description

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并网就是太阳能组件产生的直流电经过并网逆变器转换成符合市电电网要求的交流电之后直接接入公共电网,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安装在室外的太阳能板处,环境温度直接影响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工作效率,环境温度过高,会超出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的工作温度范围,严重时造成逆变器的损坏。
为改善上述问题,如公开号为CN216625595U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光伏发电用并网逆变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冷却箱,所述冷却箱的内腔右端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贯穿于冷却箱和箱体置于箱体的内腔,导热板将箱体的热量传导到冷却箱内的导热板上,然后启动循环泵能够将冷却箱内的冷却液进行循环冷却,然后冷却液通过喷头喷淋在导热板上对导热板进行散热。
再如公开号为CN212486402U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包括直流部分、交流部分、功率部分和散热风机部分,所述直流部分、交流部分和功率部分均位于机柜中,散热风机部分设置在机柜上方;所述机柜由竖直设置的第一隔板分隔为两个腔室,其中一个腔室用于设置直流部分和功率部分,功率部分位于直流部分上方;另一个腔室用中设置有交流部分,将直流部分、功率部分和交流部分放置于同一柜体中。
又如公开号为CN114189130B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包括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本体和气流增速壳,所述气流增速壳内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本体固定安装在安装腔内,所述气流增速壳的外边侧开设有锥形气流增速槽,所述气流增速壳内开设有杂物沉降腔,气流增速壳的外边侧开设有锥形气流增速槽,锥形气流增速槽能够通过降低气流进入气流增速壳的面积提高气流的速度,从而提高散热的效率和效果。
然而上述方案提供的并网用的逆变器装置在使用时,对于逆变器产生的热量并不能快速的排出,上述方案的散热结构上较为单一,使得散热效果并不能达到逆变器环境温度快速下降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影响逆变器的正常使用,影响电压并网的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旨在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所述电压并网装置包括逆变器主体,所述逆变器主体支撑固定安装在支撑内壳内,所述支撑内壳的外壁上还支撑固定设置有防护架;
所述逆变器主体的侧板外壁与所述支撑内壳的侧板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防护架的顶部具有用于向所述散热通道内鼓入空气的进气机构,所述防护架底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散热通道内空气排出的排气机构;
所述支撑内壳的侧板上安装有用于对流经所述散热通道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内壳侧板上的换热板,所述换热板上贯穿转动设置有中空管,所述中空管上同轴固定安装有换热盘,所述换热盘的一侧位于所述换热板内,且位于所述换热板内的换热盘紧贴在所述换热板上,以实现换热盘与换热板之间的热交换,由于中空管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内的换热盘转动至散热通道内,以对散热通道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的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散热螺旋盘管,所述散热螺旋盘管的一端与顶腔连接,所述散热螺旋盘管的另一端与液泵连接,所述换热板上还设置有换热蛇形管,所述换热蛇形管与所述散热螺旋盘管串联,所述中空管的顶端与所述顶腔相通,所述中空管的底端与所述液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液泵与所述中空管之间联动,在所述中空管转动时,使所述液泵动作,将顶腔内的冷却液依次流经散热螺旋盘管和换热蛇形管后,进入中空管内,冷却液再通过中空管回流至顶腔内,这样可以使得冷却液经过散热螺旋盘管和换热蛇形管,其中,经过散热螺旋盘管的冷却液与外部充分换热,且冷却液经过换热蛇形管时,与换热板充分换热,以降低位于换热板内的换热盘的温度。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机构包括转动设于防护架顶部敞口处的布气盘,所述布气盘的一侧具有吹风嘴,所述布气盘的旋转通过驱动电机进行驱动;
所述进气机构还包括第二引风机,所述第二引风机设置在进风口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防护架的顶部内腔之间通过所述布气盘分隔开来,在启动第二引风机时,外部空气进入到进风口内,并进一步通过吹风嘴进入到防护架的顶部内腔中,由于布气盘旋转,使得吹风嘴进入防护架内的气流的方向变化,也就是说可以将气流指定的吹入到对应的散热通道内。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机构包括第一引风机,所述第一引风机安装在出风口内,所述出风口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通道相通,使得在吹风嘴对准相应的散热通道时,并通过启动的第一引风机,使得外部气流进入到散热通道内后再通过相应的出风口排出。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架上具有防护格栅,以使外部气流能够自由进入防护架内侧,并与散热螺旋盘管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逆变器主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盘相对应配合的散热板,以对流经散热通道内的气流进行阻挡,延长气流在散热通道内的流动路径,使气流与换热盘之间进行更为充分的热交换。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保证向各个散热通道内提供气流的同时,使得冷却液在中空管与散热螺旋盘管之间进行循环,所述中空管与所述布气盘之间联动,其中,所述中空管顶端安装有与所述布气盘相啮合的齿轮,使得布气盘转动时,驱动电机依次经过多个散热通道,且与此同时,中空管的旋转,实现液泵对冷却液的循环驱动,以对换热板进行降温处理。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位于所述顶腔内的中空管上具有出液嘴,出液嘴与中空管的内腔相通;所述防护架上还固定设置有供液腔,所述中空管的底端转动贯穿延伸至所述供液腔内,所述供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中空管后,通过出液嘴进入到顶腔内;
所述液泵包括固定安装在防护架上的液缸,所述液缸内具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中空管之间通过联动件连接。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联动件包括偏心安装在所述中空管上的偏心轮,所述联动件还包括推拉框,所述推拉框滑动套设在所述偏心轮上,所述推拉框与所述活塞之间通过推拉杆相连接。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螺旋盘管与所述液缸之间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用于使散热螺旋盘管内的冷却液单向进入到液缸内,所述供液腔与所述液缸之间通过送液管连接,所述送液管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用于使所述液缸内的冷却液通过送液管单向进入到所述供液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通过进气机构和排气机构的配合,向散热通道内鼓入气流,气流经过逆变器主体的表面对逆变器主体进行降温处理;其中,通过使中空管旋转,由于位于所述换热板内的换热盘紧贴在所述换热板上,以实现换热盘与换热板之间的热交换,由于中空管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内的换热盘转动至散热通道内,以对散热通道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的散热效果;在中空管转动时,带动偏心轮做偏心运动,以推动推拉框进行往复移动,进而使得活塞在液缸内进行往复移动,同时配合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使得散热螺旋盘管内的冷却液不断被抽入到液缸内,并通过送液管排入到供液腔内,而供液腔内的冷却液通过中空管进入到顶腔内,顶腔内的冷却液再进入到散热螺旋盘管内,如此循环往复,以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通过逆变器主体进行有效的降温处理,避免了逆变器主体运行过程中因过热而造成损伤,影响电压并网的进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的换热组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的中空管与布气盘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的中空管与液泵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的液泵的联动件的俯视图。
在图1-图7中:100、底座;200、防护架;201、防护格栅;202、顶腔;300、支撑内壳;301、散热通道;302、出风口;303、第一引风机;304、进风口;305、第二引风机;400、逆变器主体;401、散热板;500、布气盘;501、驱动电机;502、吹风嘴;600、散热螺旋盘管;601、换热蛇形管;700、换热盘;701、换热板;800、液泵;801、偏心轮;802、推拉框;803、推拉杆;804、供液腔;805、液缸;806、活塞;807、送液管;900、中空管;901、出液嘴;902、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所述电压并网装置包括逆变器主体400,所述逆变器主体400支撑固定安装在支撑内壳300内,所述支撑内壳300的外壁上还支撑固定设置有防护架200,所述防护架200起到防护作用。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内壳300支撑固定安装在底座100上。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逆变器主体400的侧板外壁与所述支撑内壳300的侧板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301,所述防护架200的顶部具有用于向所述散热通道301内鼓入空气的进气机构,所述防护架200底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散热通道301内空气排出的排气机构。
请继续参阅图1-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内壳300的侧板上安装有用于对流经所述散热通道301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内壳300侧板上的换热板701,所述换热板701上贯穿转动设置有中空管900,所述中空管900上同轴固定安装有换热盘700,所述换热盘700的一侧位于所述换热板701内,且位于所述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紧贴在所述换热板701上,以实现换热盘700与换热板701之间的热交换,由于中空管900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转动至散热通道301内,以对散热通道301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400的散热效果。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通过进气机构和排气机构的配合,向散热通道301内鼓入气流,气流经过逆变器主体400的表面对逆变器主体400进行降温处理;其中,通过使中空管900旋转,由于位于所述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紧贴在所述换热板701上,以实现换热盘700与换热板701之间的热交换,由于中空管900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转动至散热通道301内,以对散热通道301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400的散热效果。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所述电压并网装置包括逆变器主体400,所述逆变器主体400支撑固定安装在支撑内壳300内,所述支撑内壳300的外壁上还支撑固定设置有防护架200,所述防护架200起到防护作用。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内壳300支撑固定安装在底座100上。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逆变器主体400的侧板外壁与所述支撑内壳300的侧板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301,所述防护架200的顶部具有用于向所述散热通道301内鼓入空气的进气机构,所述防护架200底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散热通道301内空气排出的排气机构。
请继续参阅图1-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内壳300的侧板上安装有用于对流经所述散热通道301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内壳300侧板上的换热板701,所述换热板701上贯穿转动设置有中空管900,所述中空管900上同轴固定安装有换热盘700,所述换热盘700的一侧位于所述换热板701内,且位于所述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紧贴在所述换热板701上,以实现换热盘700与换热板701之间的热交换,由于中空管900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转动至散热通道301内,以对散热通道301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400的散热效果。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通过进气机构和排气机构的配合,向散热通道301内鼓入气流,气流经过逆变器主体400的表面对逆变器主体400进行降温处理;其中,通过使中空管900旋转,由于位于所述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紧贴在所述换热板701上,以实现换热盘700与换热板701之间的热交换,由于中空管900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转动至散热通道301内,以对散热通道301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40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图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散热螺旋盘管600,所述散热螺旋盘管600的一端与顶腔连接,所述散热螺旋盘管600的另一端与液泵800连接,所述换热板701上还设置有换热蛇形管601,所述换热蛇形管601与所述散热螺旋盘管600串联,所述中空管900的顶端与所述顶腔相通,所述中空管900的底端与所述液泵80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液泵800与所述中空管900之间联动,在所述中空管900转动时,使所述液泵800动作,将顶腔内的冷却液依次流经散热螺旋盘管600和换热蛇形管601后,进入中空管900内,冷却液再通过中空管900回流至顶腔内,这样可以使得冷却液经过散热螺旋盘管600和换热蛇形管601,其中,经过散热螺旋盘管600的冷却液与外部充分换热,且冷却液经过换热蛇形管601时,与换热板701充分换热,以降低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的温度,另外,由于中空管900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转动至散热通道301内,以对散热通道301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400的散热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机构包括转动设于防护架200顶部敞口处的布气盘500,所述布气盘500的一侧具有吹风嘴502,所述布气盘500的旋转通过驱动电机501进行驱动。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机构还包括第二引风机305,所述第二引风机305设置在进风口304内,所述进风口304与所述防护架200的顶部内腔之间通过所述布气盘500分隔开来,在启动第二引风机305时,外部空气进入到进风口304内,并进一步通过吹风嘴502进入到防护架200的顶部内腔中,由于布气盘500旋转,使得吹风嘴502进入防护架200内的气流的方向变化,也就是说可以将气流指定的吹入到对应的散热通道301内。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排气机构包括第一引风机303,所述第一引风机303安装在出风口302内,所述出风口302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通道301相通,使得在吹风嘴502对准相应的散热通道301时,并通过启动的第一引风机303,使得外部气流进入到散热通道301内后再通过相应的出风口302排出。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架200上具有防护格栅201,以使外部气流与散热螺旋盘管600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逆变器主体400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盘700相对应配合的散热板401,以对流经散热通道301内的气流进行阻挡,延长气流在散热通道301内的流动路径,使气流与换热盘700之间进行更为充分的热交换。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所述电压并网装置包括逆变器主体400,所述逆变器主体400支撑固定安装在支撑内壳300内,所述支撑内壳300的外壁上还支撑固定设置有防护架200,所述防护架200起到防护作用。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内壳300支撑固定安装在底座100上。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逆变器主体400的侧板外壁与所述支撑内壳300的侧板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301,所述防护架200的顶部具有用于向所述散热通道301内鼓入空气的进气机构,所述防护架200底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散热通道301内空气排出的排气机构。
请继续参阅图1-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内壳300的侧板上安装有用于对流经所述散热通道301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内壳300侧板上的换热板701,所述换热板701上贯穿转动设置有中空管900,所述中空管900上同轴固定安装有换热盘700,所述换热盘700的一侧位于所述换热板701内,且位于所述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紧贴在所述换热板701上,以实现换热盘700与换热板701之间的热交换,由于中空管900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转动至散热通道301内,以对散热通道301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400的散热效果。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通过进气机构和排气机构的配合,向散热通道301内鼓入气流,气流经过逆变器主体400的表面对逆变器主体400进行降温处理;其中,通过使中空管900旋转,由于位于所述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紧贴在所述换热板701上,以实现换热盘700与换热板701之间的热交换,由于中空管900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转动至散热通道301内,以对散热通道301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40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图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散热螺旋盘管600,所述散热螺旋盘管600的一端与顶腔连接,所述散热螺旋盘管600的另一端与液泵800连接,所述换热板701上还设置有换热蛇形管601,所述换热蛇形管601与所述散热螺旋盘管600串联,所述中空管900的顶端与所述顶腔相通,所述中空管900的底端与所述液泵80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液泵800与所述中空管900之间联动,在所述中空管900转动时,使所述液泵800动作,将顶腔内的冷却液依次流经散热螺旋盘管600和换热蛇形管601后,进入中空管900内,冷却液再通过中空管900回流至顶腔内,这样可以使得冷却液经过散热螺旋盘管600和换热蛇形管601,其中,经过散热螺旋盘管600的冷却液与外部充分换热,且冷却液经过换热蛇形管601时,与换热板701充分换热,以降低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的温度,另外,由于中空管900的转动,使得位于换热板701内的换热盘700转动至散热通道301内,以对散热通道301内流通的气流进行换热,提高对逆变器主体400的散热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机构包括转动设于防护架200顶部敞口处的布气盘500,所述布气盘500的一侧具有吹风嘴502,所述布气盘500的旋转通过驱动电机501进行驱动。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进气机构还包括第二引风机305,所述第二引风机305设置在进风口304内,所述进风口304与所述防护架200的顶部内腔之间通过所述布气盘500分隔开来,在启动第二引风机305时,外部空气进入到进风口304内,并进一步通过吹风嘴502进入到防护架200的顶部内腔中,由于布气盘500旋转,使得吹风嘴502进入防护架200内的气流的方向变化,也就是说可以将气流指定的吹入到对应的散热通道301内。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排气机构包括第一引风机303,所述第一引风机303安装在出风口302内,所述出风口302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通道301相通,使得在吹风嘴502对准相应的散热通道301时,并通过启动的第一引风机303,使得外部气流进入到散热通道301内后再通过相应的出风口302排出。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架200上具有防护格栅201,以使外部气流与散热螺旋盘管600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逆变器主体400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盘700相对应配合的散热板401,以对流经散热通道301内的气流进行阻挡,延长气流在散热通道301内的流动路径,使气流与换热盘700之间进行更为充分的热交换。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保证向各个散热通道301内提供气流的同时,使得冷却液在中空管900与散热螺旋盘管600之间进行循环,所述中空管900与所述布气盘500之间联动,其中,所述中空管900顶端安装有与所述布气盘500相啮合的齿轮902,使得布气盘500转动时,驱动电机501依次经过多个散热通道301,且与此同时,中空管900的旋转,实现液泵800对冷却液的循环驱动,以对换热板701进行降温处理。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和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位于所述顶腔内的中空管900上具有出液嘴901,出液嘴901与中空管900的内腔相通;所述防护架200上还固定设置有供液腔804,所述中空管900的底端转动贯穿延伸至所述供液腔804内,所述供液腔804内的冷却液进入到中空管900后,通过出液嘴901进入到顶腔内。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液泵800包括固定安装在防护架200上的液缸805,所述液缸805内具有活塞806,所述活塞806与所述中空管900之间通过联动件连接。
作为优选,如图6-图7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联动件包括偏心安装在所述中空管900上的偏心轮801,所述联动件还包括推拉框802,所述推拉框802滑动套设在所述偏心轮801上,所述推拉框802与所述活塞806之间通过推拉杆803相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螺旋盘管600与所述液缸805之间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用于使散热螺旋盘管600内的冷却液单向进入到液缸805内,所述供液腔804与所述液缸805之间通过送液管807连接,所述送液管807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用于使所述液缸805内的冷却液通过送液管807单向进入到所述供液腔804内。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泵800的具体实现中,在中空管900转动时,带动偏心轮801做偏心运动,以推动推拉框802进行往复移动,进而使得活塞806在液缸805内进行往复移动,同时配合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使得散热螺旋盘管600内的冷却液不断被抽入到液缸805内,并通过送液管807排入到供液腔804内,而供液腔804内的冷却液通过中空管900进入到顶腔内,顶腔内的冷却液再进入到散热螺旋盘管600内,如此循环往复,以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电压并网装置通过逆变器主体400进行有效的降温处理,避免了逆变器主体400运行过程中因过热而造成损伤,影响电压并网的进程。
以上各方案均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适当的替换和/或修改。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发明的说明的。对本发明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2)

1.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并网装置包括逆变器主体,所述逆变器主体支撑固定安装在支撑内壳内,所述支撑内壳的外壁上还支撑固定设置有防护架;
所述逆变器主体的侧板外壁与所述支撑内壳的侧板内壁之间形成散热通道,所述防护架的顶部具有用于向所述散热通道内鼓入空气的进气机构,所述防护架底部具有用于将所述散热通道内空气排出的排气机构;
所述支撑内壳的侧板上安装有用于对流经所述散热通道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内壳侧板上的换热板,所述换热板上贯穿转动设置有中空管,所述中空管上同轴固定安装有换热盘,所述换热盘的一侧位于所述换热板内,且位于所述换热板内的换热盘紧贴在所述换热板上;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散热螺旋盘管,所述散热螺旋盘管的一端与顶腔连接,所述散热螺旋盘管的另一端与液泵连接,所述换热板上还设置有换热蛇形管,所述换热蛇形管与所述散热螺旋盘管串联,所述中空管的顶端与所述顶腔相通,所述中空管的底端与所述液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液泵与所述中空管之间联动,在所述中空管转动时,使所述液泵动作,将顶腔内的冷却液依次流经散热螺旋盘管和换热蛇形管后,冷却液再通过中空管回流至顶腔内;
所述进气机构包括转动设于防护架顶部敞口处的布气盘,所述布气盘的一侧具有吹风嘴,所述布气盘的旋转通过驱动电机进行驱动;
所述进气机构还包括第二引风机,所述第二引风机设置在进风口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防护架的顶部内腔之间通过所述布气盘分隔开来;
所述排气机构包括第一引风机,所述第一引风机安装在出风口内,所述出风口与对应的所述散热通道相通;
所述逆变器主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盘相对应配合的散热板;
所述中空管与所述布气盘之间联动,其中,所述中空管顶端安装有与所述布气盘相啮合的齿轮;
位于所述顶腔内的中空管上具有出液嘴,出液嘴与中空管的内腔相通;所述防护架上还固定设置有供液腔,所述中空管的底端转动贯穿延伸至所述供液腔内,所述供液腔内的冷却液进入到中空管后,通过出液嘴进入到顶腔内;
所述液泵包括固定安装在防护架上的液缸,所述液缸内具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中空管之间通过联动件连接;
所述联动件包括偏心安装在所述中空管上的偏心轮,所述联动件还包括推拉框,所述推拉框滑动套设在所述偏心轮上,所述推拉框与所述活塞之间通过推拉杆相连接;
所述散热螺旋盘管与所述液缸之间的连接处具有第一单向阀,第一单向阀用于使散热螺旋盘管内的冷却液单向进入到液缸内,所述供液腔与所述液缸之间通过送液管连接,所述送液管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用于使所述液缸内的冷却液通过送液管单向进入到所述供液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架上具有防护格栅。
CN202211355565.2A 2022-11-01 2022-11-01 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 Active CN1156642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5565.2A CN115664228B (zh) 2022-11-01 2022-11-01 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5565.2A CN115664228B (zh) 2022-11-01 2022-11-01 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4228A CN115664228A (zh) 2023-01-31
CN115664228B true CN115664228B (zh) 2023-07-28

Family

ID=84995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55565.2A Active CN115664228B (zh) 2022-11-01 2022-11-01 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6422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48047A1 (zh) * 2016-02-29 2017-09-08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机柜的冷却装置和机柜
CN111818761A (zh) * 2020-07-14 2020-10-23 孙景玉 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自冷散热装置
CN216625595U (zh) * 2021-08-25 2022-05-27 江西泰明光伏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发电用并网逆变器
CN115091988A (zh) * 2022-07-07 2022-09-23 秦欢喜 一种自适应散热型新能源充电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48047A1 (zh) * 2016-02-29 2017-09-08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机柜的冷却装置和机柜
CN111818761A (zh) * 2020-07-14 2020-10-23 孙景玉 一种光伏逆变器的自冷散热装置
CN216625595U (zh) * 2021-08-25 2022-05-27 江西泰明光伏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发电用并网逆变器
CN115091988A (zh) * 2022-07-07 2022-09-23 秦欢喜 一种自适应散热型新能源充电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4228A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355645U (zh) 一种用于箱式变电站的冷却装置
CN112414164A (zh) 多流道式高效散热水冷排
CN115664228B (zh) 一种分布式光伏二级电压并网装置
CN114244021A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降温设备的电机
CN212202410U (zh) 一种快速散热型压缩机
CN210374720U (zh) 一种高效散热器
CN210484000U (zh) 一种空压机冷却装置
KR20220012561A (ko) 냉온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열교환기
CN110139540A (zh) 超导热管散热器和具有其的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装置
CN219860581U (zh)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
CN218632774U (zh) 一种微型高效率重频高能激光器
CN211451968U (zh) 一种高效率板管式dto高温直燃热量交换器
CN218352351U (zh) 一种水利发电组冷却装置
CN213838701U (zh) 一种便于冷却的机动车油泵
CN213094742U (zh) 一种高频电源散热装置
CN220750537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集成式水冷机
CN215984101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换热器
CN220106660U (zh) 一种液冷冷却储能散热装置
CN216959579U (zh) 一种电气传动装置
CN217898002U (zh) 一种高效汽车散热器
CN215261280U (zh) 一种带有多喷头的混流密闭式冷却塔
CN219991159U (zh) 一种改进散热型臭氧发生器
CN220156060U (zh) 一种电控柜高温用降温装置
CN215378650U (zh) 一种高效散热型机房用柴油发电机
CN215295949U (zh) 一种制冷设备的高效换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