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57272A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57272A
CN115657272A CN202211391121.4A CN202211391121A CN115657272A CN 115657272 A CN115657272 A CN 115657272A CN 202211391121 A CN202211391121 A CN 202211391121A CN 115657272 A CN115657272 A CN 1156572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optical imaging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911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雁斌
李建鹏
陈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9112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57272A/zh
Priority to TW111144942A priority patent/TWI8325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57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57272A/zh
Priority to US18/176,480 priority patent/US20240151941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上述七片透镜。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大视场角、小光圈值且光学质量优良的特点。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装置的规格日新月异,其关键零组件-光学成像镜头也更加多样化发展。对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主镜头不仅要求更大光圈并维持较短的系统长度外,还追求更高画素与更高分辨率。而高画素隐含着必须增加镜头的像高,藉着采用更大的影像传感器来接受成像光线以提高画素需求。但大光圈的设计虽能让镜头能接受更多的成像光线,却使得设计的难度增加。而高画素迫使镜头的分辨率必须跟着提高,若配合大光圈设计将使得设计难度倍增。因此如何使镜头在有限的系统长度中加入多片透镜,又要增加分辨率且同时增大光圈与像高是需要挑战并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为提供大视场角、小光圈值且光学质量优良的镜头。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其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ALT/(G34+T4+G45+T5)≦1.800,其中ALT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七个透镜厚度的总和,G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45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其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ALT/(G34+T4+G45+T5)≦1.800,其中ALT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七个透镜厚度的总和,G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45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且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其中,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T4+G45+T5+G56)/(T3+G34)≧1.700及ALT/(G34+T4+G45+T5)≦2.700,其中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45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56为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ALT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七个透镜厚度的总和。
在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头中,实施例还可以进一步选择性地满足以下条件:
T3/T2≦1.000,
(T1+G12+T2+G23+T3)/(T4+G45+T5)≦1.400
(T3+G34+T4+G45+T5)/AAG≧1.300,
TL/(T1+T2+T3)≧3.900,
ImgH/Fno≧1.500毫米,
V2/V6≧2.400,
TL/BFL≦4.800,
EFL/BFL≧3.200,
TTL/AAG≧3.600,
TTL/(AAG+BFL)≧2.200,
TL/AAG≧3.000,
V1+V4+V6≦90.000,
(T4+G45+T5)/(T1+G12)≧3.000,
(T1+G12)/T5≦0.600,
TL*Fno/ImgH≦11.000,
(HFOV*ImgH)/EFL≦54.000度,
ALT/(T1+G12+T2)≧3.800,
其中,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1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45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V1为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4为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6为第六透镜的阿贝数。AAG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六个空气间隙的总和。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BFL为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FL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Fno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HFOV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半视角,ALT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七个透镜厚度的总和,即T1、T2、T3、T4、T5、T6、T7的总和;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有益效果在于:藉由满足上述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设计以及屈光率的条件,使光学成像镜头具有较大的视场角,较小的光圈值,且光学质量优良。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一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一透镜的面形凹凸结构及光线交点。
图3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一的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二的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三的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6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8示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9示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1为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12示出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3示出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5为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16示出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7示出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18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9为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20示出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1示出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22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23为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24示出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5示出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26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27为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28示出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9示出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30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31为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32示出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3示出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34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35为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36示出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7示出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38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39为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40示出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1示出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42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43为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
图44示出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5示出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非球面参数表格图。
图46以及图47示出本发明之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重要参数及其关系式的数值表格图。
图48以及图49示出本发明之第六至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重要参数及其关系式的数值表格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开始详细描述本发明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0:光圈;1:第一透镜;2:第二透镜;3:第三透镜;4:第四透镜;5:第五透镜;6:第六透镜;7:第七透镜;9:滤光片;10:光学成像镜头;15,25,35,45,55,65,75,95,110,410,510:物侧面;16,26,36,46,56,66,76,96,120,320:像侧面;99:成像面;100,200,300,400,500:透镜;130:组装部;151,161,251,261,351,361,451,461,551,561,651,661,751,761,Z1:光轴区域;153,163,253,263,353,363,453,463,553,563,653,663,753,763,Z2:圆周区域;211,212:平行光线;A1:物侧;A2:像侧;CP:中心点;CP1:第一中心点;CP2:第二中心点;EL:延伸线;I:光轴;Lc:主光线;Lm:边缘光线;M,R:相交点;OB:光学边界;TP1:第一转换点;TP2:第二转换点;Z3:中继区域。
本说明书和申请专利范围中使用的用语「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凹面」和「凸面」应基于本说明书中列出的定义来解释。
本说明书之光学系统包含至少一透镜,接收入射光学系统之平行于光轴至相对光轴呈半视角(HFOV)角度内的成像光线。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言之「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成像光线包括至少两类光线:主光线(chief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ray)Lm(如图1所示)。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可依不同位置区分为不同区域,包含光轴区域、圆周区域、或在部分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区域,该些区域的说明将于下方详细阐述。
图1为透镜100的径向剖视图。定义透镜100表面上的二参考点:中心点及转换点。透镜表面的中心点为该表面与光轴I的一交点。如图1所例示,第一中心点CP1位于透镜100的物侧面110,第二中心点CP2位于透镜100的像侧面120。转换点是位于透镜表面上的一点,且该点的切线与光轴I垂直。定义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为通过该透镜表面径向最外侧的边缘光线Lm与该透镜表面相交的一点。所有的转换点皆位于光轴I与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之间。除此之外,透镜100表面可能不具有转换点或具有至少一转换点,若单一透镜表面有复数个转换点,则该些转换点由径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转换点开始命名。例如,第一转换点TP1(最靠近光轴I)、第二转换点TP2(如图4所示)及第N转换点(距离光轴I最远)。
当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转换点,定义从中心点至第一转换点TP1的范围为光轴区域,其中,该光轴区域包含中心点。定义距离光轴I最远的转换点(第N转换点)径向向外至光学边界OB的区域为圆周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另包含介于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间的中继区域,中继区域的数量取决于转换点的数量。当透镜表面不具有转换点,定义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0%~50%为光轴区域,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100%为圆周区域。
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朝光轴I偏折且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像侧A2,则该区域为凸面。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的延伸线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物侧A1,则该区域为凹面。
除此之外,参见图1,透镜100还可包含一由光学边界OB径向向外延伸的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一般来说用以供该透镜100组装于光学系统之一相对应元件(图未示)。成像光线并不会到达该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之结构与形状仅为说明本发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讨论之透镜的组装部130可能会在图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参见图2,定义中心点CP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光轴区域Z1。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透镜表面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1在通过光轴区域Z1后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像侧A2相交,即平行光线211通过光轴区域Z1的焦点位于透镜200像侧A2的R点。由于光线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像侧A2,故光轴区域Z1为凸面。反之,平行光线212在通过圆周区域Z2后发散。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后的延伸线EL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物侧A1相交,即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的焦点位于透镜200物侧A1的M点。由于光线的延伸线EL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物侧A1,故圆周区域Z2为凹面。于图2所示的透镜200中,第一转换点TP1是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分界,即第一转换点TP1为凸面转凹面的分界点。
另一方面,光轴区域的面形凹凸判断还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藉由近轴的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之光轴区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资料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结果与前述藉由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判定方式的结果一致,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交点的判定方式即为以一平行光轴之光线的焦点位于透镜之物侧或像侧来判断面形凹凸。本说明书所描述之「一区域为凸面(或凹面)」、「一区域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区域」可被替换使用。
图3至图5提供了在各个情况下判断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范例,包含前述之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及中继区域。
图3为透镜3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3,透镜300的像侧面320在光学边界OB内仅存在一个转换点TP1。透镜300的像侧面320的光轴区域Z1及圆周区域Z2如图3所示。此像侧面32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凹面。
一般来说,以转换点为界的各个区域面形会与相邻的区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转换点来界定面形的转变,即自转换点由凹面转凸面或由凸面转凹面。于图3中,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凹面,面形于转换点TP1转变,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4为透镜4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4,透镜400的物侧面410存在一第一转换点TP1及一第二转换点TP2。定义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物侧面4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4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
定义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该物侧面410的该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除此之外,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为中继区域Z3,该物侧面410的该中继区域Z3为凹面。再次参见图4,物侧面410由光轴I径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的光轴区域Z1、位于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的中继区域Z3,及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的圆周区域Z2。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凸面,面形自第一转换点TP1转变为凹,故中继区域Z3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转换点TP2再转变为凸,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5为透镜500的径向剖视图。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对于无转换点的透镜表面,例如透镜500的物侧面510,定义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0%~50%为光轴区域,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100%为圆周区域。参见图5所示之透镜500,定义光轴I至自光轴I起算到透镜500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为物侧面5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5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由于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因此物侧面510的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透镜500更可具有组装部(图未示)自圆周区域Z2径向向外延伸。
图6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7的A至图7的D为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6,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从物侧A1至像侧A2沿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光轴I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1、一第二透镜2、一光圈0、一第三透镜3、一第四透镜4、一第五透镜5、一第六透镜6、一第七透镜7及一滤光片9。当由一待拍摄物所发出的光线进入光学成像镜头10,并经由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光圈0、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及滤光片9之后,会在一成像面99(Image Plane)形成一影像。滤光片9设置于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与成像面99之间。补充说明的是,物侧A1是朝向待拍摄物的一侧,而像侧A2是朝向成像面99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滤光片9为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 Cut Filter)。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的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第七透镜7及滤光片9都各自具有朝向物侧A1且使成像光线通过之一物侧面15、25、35、45、55、65、75、95及朝向像侧A2且使成像光线通过之一像侧面16、26、36、46、56、66、76、96。在本实施例中,光圈0设置于第二透镜2及第三透镜3之间。
第一透镜1具有负屈光率。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的光轴区域15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153为凸面。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6的光轴区域16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163为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与像侧面16皆为非球面(aspheric surface),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透镜2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的光轴区域25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253为凸面。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6的光轴区域26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263为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25与像侧面26皆为非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三透镜3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5的光轴区域35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353为凸面。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6的光轴区域36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363为凸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5与像侧面36皆为非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四透镜4具有负屈光率。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5的光轴区域45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453为凹面。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光轴区域46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463为凸面。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45与像侧面46皆为非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五透镜5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的光轴区域55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553为凹面。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56的光轴区域56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563为凸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55与像侧面56皆为非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六透镜6具有负屈光率。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5的光轴区域65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653为凹面。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66的光轴区域66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663为凸面。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65与像侧面66皆为非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第七透镜7具有负屈光率。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5的光轴区域751为凸面,且其圆周区域753为凹面。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的光轴区域761为凹面,且其圆周区域763为凸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5与像侧面76皆为非球面,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的透镜只有上述七片。
第一实施例的其他详细光学数据如图8所示,且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为4.589毫米(Millimeter,mm),半视角(HalfField of View,HFOV)为47.806度,系统长度为7.230毫米,光圈值(F-number,Fno)为1.850,像高为5.308毫米,其中系统长度是指由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成像面99在光轴I上的距离。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第六透镜6以及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15、25、35、45、55、65、75及像侧面16、26、36、46、56、66、76共计十四个面均是非球面,其中物侧面15、25、35、45、55、65、75与像侧面16、26、36、46、56、66、76为一般的偶次非球面(even asphere surface)。而这些非球面是依下列公式(1)定义:
Figure BDA0003931504370000081
其中:R:透镜表面近光轴I处的曲率半径;Z: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I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I上顶点之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I的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如图9所示。其中,图9中栏位编号15表示其为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的非球面系数,其它栏位依此类推。在本实施例中,各非球面的第2阶非球面系数a2皆为零,故未列于图9中。
另外,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6、47所示。
其中,T1为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2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6为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TF为滤光片在光轴上的厚度;G1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G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45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56为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67为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G7F为第七透镜与滤光片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FP为滤光片与成像面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AAG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六个空气间隙的总和,即G12、G23、G34、G45、G56、G67的总和;ALT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七个透镜厚度的总和,即T1、T2、T3、T4、T5、T6、T7的总和;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为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到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即G7F、TF、GFP之和;EFL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HFOV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半视角;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Fno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
另外,再定义:f1为第一透镜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的焦距;f5为第五透镜的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焦距;f7为第七透镜的焦距;
n1为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4为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为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为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7为第七透镜的折射率;
V1为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2为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3为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4为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5为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6为第六透镜的阿贝数;V7为第七透镜的阿贝数。
再配合参阅图7的A至图7的D,图7的A的图式说明第一实施例当其波长为470nm、510nm、555nm、610nm及650nm时在成像面99上的纵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Aberration),图7的B与图7的C的图式则分别说明第一实施例当其波长为470nm、510nm、555nm、610nm及650nm时在成像面99上有关弧矢(Sagittal)方向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像差及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场曲像差,图7的D的图式则说明第一实施例当其波长为470nm、510nm、555nm、610nm及650nm时在成像面99上的畸变像差(DistortionAberration)。本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7的A所示,每一种波长所成的曲线皆很靠近并向中间靠近,说明每一种波长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由每一波长的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7毫米的范围内,故本第一实施例确实明显改善相同波长的球差,此外,五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也相当接近,代表不同波长光线的成像位置已相当集中,因而使色像差也获得明显改善。
在图7的B与图7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7毫米内,说明本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能有效消除像差。而图7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0%的范围内,说明本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据此说明本第一实施例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在系统长度已缩短至7.230毫米的条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成像质量,故本第一实施例能在维持良好光学性能之条件下,能够提供大视场角、缩小光圈值且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11的A至图11的D为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10,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非球面系数及这些透镜1、2、3、4、5、6及7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10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2所示,且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4.740毫米,半视角为47.354度,系统长度为7.329毫米,光圈值为2.200,像高为5.308毫米。
如图13所示,图13则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上述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另外,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6、47所示。
本第二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11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3毫米的范围内。在图11的B与图11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6毫米内。而图11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4%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二实施例的半视角大于第一实施例的半视角。因此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来说,第二实施例具有更大的接收影像的角度范围。此外,第二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且第二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
图14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15的A至图15的D为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14,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三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非球面系数及这些透镜1、2、3、4、5、6及7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5的圆周区域753为凸面。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14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6所示,且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4.621毫米,半视角为46.832度,系统长度为7.192毫米,光圈值为2.000,像高为5.308毫米。
如图17所示,图17则为第三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上述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另外,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6、47所示。
本第三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15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6毫米的范围内。在图15的B与图15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0毫米内。而图15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8.0%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三实施例的系统长度短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长度,且第三实施例的半视角大于第一实施例的半视角。因此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来说,第三实施例具有更小的体积及更大的接收影像的角度范围。此外,第三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且第三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
图18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19的A至图19的D为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18,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四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非球面系数及这些透镜1、2、3、4、5、6及7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7具有正屈光率。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18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20所示,且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4.908毫米,半视角为42.993度,系统长度为7.557毫米,光圈值为2.000,像高为5.308毫米。
如图21所示,图21则为第四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上述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另外,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6、47所示。
本第四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19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4毫米的范围内。在图19的B与图19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6毫米内。而图19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6%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四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且第四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
图22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23的A至图23的D为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22,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五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非球面系数及这些透镜1、2、3、4、5、6及7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5具有负屈光率。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22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24所示,且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5.232毫米,半视角为42.295度,系统长度为7.469毫米,光圈值为2.000,像高为5.308毫米。
如图25所示,图25则为第五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上述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另外,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6、47所示。
本第五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23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10毫米的范围内。在图23的B与图23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6毫米内。而图23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12%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五实施例易于制造,因此良率较高。
图26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27的A至图27的D为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26,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六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非球面系数及这些透镜1、2、3、4、5、6及7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26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28所示,且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4.744毫米,半视角为47.359度,系统长度为7.159毫米,光圈值为1.865,像高为5.308毫米。
如图29所示,图29则为第六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上述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另外,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8、49所示。
本第六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27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8毫米的范围内。在图27的B与图27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6毫米内。而图27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3.0%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六实施例的系统长度短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长度,且第六实施例的半视角大于第一实施例的半视角。因此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来说,第六实施例具有更小的体积及更大的接收影像的角度范围。此外,第六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且第六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
图30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31的A至图31的D为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30,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七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非球面系数及这些透镜1、2、3、4、5、6及7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30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32所示,且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4.745毫米,半视角为47.120度,系统长度为7.118毫米,光圈值为1.865,像高为5.308毫米。
如图33所示,图33则为第七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上述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另外,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8、49所示。
本第七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31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8毫米的范围内。在图31的B与图31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2毫米内。而图31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4.0%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七实施例的系统长度短于第一实施例的系统长度,且第七实施例的半视角大于第一实施例的半视角。因此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来说,第七实施例具有更小的体积及更大的接收影像的角度范围。此外,第七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且第七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
图34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35的A至图35的D为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34,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八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非球面系数及这些透镜1、2、3、4、5、6及7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3具有负屈光率,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5的光轴区域351为凹面,且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6的圆周区域363为凹面。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34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36所示,且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6.556毫米,半视角为38.214度,系统长度为8.130毫米,光圈值为2.660,像高为5.308毫米。
如图37所示,图37则为第八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上述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另外,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8、49所示。
本第八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35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毫米的范围内。在图35的B与图35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4毫米内。而图35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3.0%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八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第八实施例的场曲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场曲像差,且第八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
图38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39的A至图39的D为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38,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九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非球面系数及这些透镜1、2、3、4、5、6及7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4具有正屈光率。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38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40所示,且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5.850毫米,半视角为41.003度,系统长度为8.069毫米,光圈值为2.239,像高为5.308毫米。
如图41所示,图41则为第九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上述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另外,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8、49所示。
本第九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39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8毫米的范围内。在图39的B与图39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06毫米内。而图39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5%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九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纵向球差,第九实施例的场曲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场曲像差,且第九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
图42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43的A至图43的D为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请先参照图42,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第十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各光学数据、非球面系数及这些透镜1、2、3、4、5、6及7之间的参数或多或少有些不同。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16的光轴区域161为凹面,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26的圆周区域263为凸面,第四透镜4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镜5具有负屈光率,且第七透镜7的物侧面75的圆周区域753为凸面。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42中省略部分与第一实施例面形相似的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
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44所示,且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有效焦距为9.784毫米,半视角为27.924度,系统长度为16.438毫米,光圈值为3.539,像高为5.308毫米。
如图45所示,图45则为第十实施例的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到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在上述公式(1)中的各项非球面系数。
另外,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48、49所示。
本第十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如图43的A所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14毫米的范围内。在图43的B与图43的C的二个场曲像差图式中,五种代表波长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的焦距变化量落在±0.14毫米内。而图43的D的畸变像差图式则显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维持在±3%的范围内。
经由上述说明可得知:第十实施例的畸变像差小于第一实施例的畸变像差。
综上所述,再配合参阅图46至图49,图46至图49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十实施例的各项光学参数的表格图。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可获致下述的功效及优点:
一、当光学成像镜头10符合第一透镜1具有负屈光率以及第二透镜2具有正屈光率时,能扩大视场角并收敛汇聚不同角度的光线。且配合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6的光轴区域361为凸面、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35的圆周区域353为凸面时,可修正第一透镜1及第二透镜2所造成的像差。再搭配第六透镜6具有负屈光率、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的圆周区域763为凸面及ALT/(G34+T4+G45+T5)≦1.800的比例关系时,能有效缩减光学成像镜头10的体积,使光学成像镜头10拥有良好的光学质量,其中ALT/(G34+T4+G45+T5)较佳的范围为1.400≦ALT/(G34+T4+G45+T5)≦1.800。
二、当上述光学成像镜头10进一步满足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光轴区域461为凸面时,可修正成像面99中心视场的像差。
三、当光学成像镜头10符合第一透镜1具有负屈光率、第二透镜2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15的光轴区域151为凹面时,能扩大视场角并收敛汇聚通过第一透镜1的光线并修正其像差。搭配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36的光轴区域361为凸面、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46的光轴区域461为凸面时,可修正第一透镜1及第二透镜2所造成的像差。再搭配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的圆周区域763为凸面及ALT/(G34+T4+G45+T5)≦1.800的比例关系时,能有效缩减光学成像镜头10的体积,使光学成像镜头10拥有良好的光学质量,其中ALT/(G34+T4+G45+T5)较佳的范围为1.400≦ALT/(G34+T4+G45+T5)≦1.800。
四、当光学成像镜头10符合第一透镜1具有负屈光率及第二透镜2具有正屈光率时,能收敛汇聚通过第一透镜1的光线并修正其像差。进一步满足(T4+G45+T5+G56)/(T3+G34)≧1.700、ALT/(G34+T4+G45+T5)≦2.700的比例关系时,能有缩减光学成像镜头10的体积,使光学成像镜头10维持良好的光学质量,(T4+G45+T5+G56)/(T3+G34)较佳的范围为1.700≦(T4+G45+T5+G56)/(T3+G34)≦4.000,且ALT/(G34+T4+G45+T5)较佳的范围为1.400≦ALT/(G34+T4+G45+T5)≦2.700。
五、当上述光学成像镜头10进一步满足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率及第七透镜7的像侧面76的圆周区域763为凸面时,可扩大视场角并修正成像面99中心视场的像差。
六、当透镜材料符合以下配置关系时,有利于成像光线的传递与偏折,同时有效改善色差,使光学成像镜头10拥优异的光学质量。
其中,
光学成像镜头10符合V4+V5+V6≦90.000,较佳的范围为55.000≦V1+V4+V6≦90.000;以及
光学成像镜头10符合V2/V6≧2.400,较佳的范围为2.400≦V2/V6≦3.200。
七、当光学成像镜头10的半视角满足以下比例关系时,可在维持良好的光学质量的同时有效扩大视场角及缩小体积。
其中,
光学成像镜头10符合(HFOV*ImgH)/EFL≦54.000度,较佳的范围为14.000度≦(HFOV*ImgH)/EFL≦54.000度。
八、当光学成像镜头10的光圈值满足以下比例关系时,可有利于实现小光圈值和大像高的设计。
其中,
光学成像镜头10符合ImgH/Fno≧1.500毫米,较佳的范围为1.500毫米≦ImgH/Fno≦3.000毫米。
九、为了达成缩短透镜系统长度及确保成像质量,同时考量制作的难易程度,将透镜间的空气间隙缩小或是透镜厚度适度的缩短作为手段,若满足以下条件式之数值限定,能使本发明的实施例有较佳的配置。
其中,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L/BFL≦4.800,较佳的范围为3.100≦TL/BFL≦4.8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EFL/BFL≧3.200,较佳的范围为3.200≦EFL/BFL≦4.9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TL/AAG≧3.600,较佳的范围为3.600≦TTL/AAG≦6.0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TL/(AAG+BFL)≧2.200,较佳的范围为2.200≦TTL/(AAG+BFL)≦3.1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L/AAG≧3.000,较佳的范围为3.000≦TL/AAG≦5.0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3/T2≦1.000,较佳的范围为0.400≦T3/T2≦1.0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1+G12+T2+G23+T3)/(T4+G45+T5)≦1.400,较佳的范围为0.700≦(T1+G12+T2+G23+T3)/(T4+G45+T5)≦1.4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ALT/(T1+G12+T2)≧3.800,较佳的范围为3.800≦ALT/(T1+G12+T2)≦5.1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L/(T1+T2+T3)≧3.900,较佳的范围为3.900≦TL/(T1+T2+T3)≦4.8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3+G34+T4+G45+T5)/AAG≧1.300,较佳的范围为1.300≦(T3+G34+T4+G45+T5)/AAG≦2.8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4+G45+T5)/(T1+G12)≧3.000,较佳的范围为3.000≦(T4+G45+T5)/(T1+G12)≦7.2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1+G12)/T5≦0.600,较佳的范围为0.200≦(T1+G12)/T5≦0.6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TL*Fno/ImgH≦11.000,较佳的范围为1.800≦TL*Fno/ImgH≦11.000;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ALT/(G12+G23+G34+G45+G56)≧2.800,较佳的范围为2.800≦ALT/(G12+G23+G34+G45+G56)≦4.000;以及
光学成像镜头10可符合AAG/(T2+T3)≦1.800,较佳的范围为1.000≦AAG/(T2+T3)≦1.800。
此外,另可选择实施例参数之任意组合关系增加镜头限制,以利于本发明相同架构的镜头设计。
有鉴于光学系统设计的不可预测性,在本发明的架构之下,符合上述条件式能较佳地使本发明镜头系统长度缩短、像高增大、成像质量提升,或组装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术的缺点。
本发明之各个实施例所揭露之光学参数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可据以实施。
本发明各实施例揭露之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焦距、透镜厚度、阿贝数等光学参数,举例而言,本发明于各实施例揭露一光学参数A及一光学参数B,其中该些光学参数所涵盖的范围、光学参数互相之比较关系及多个实施例涵盖的条件式范围的具体解释如下:
(1)光学参数所涵盖的范围,例如:α2≦A≦α1或β2≦B≦β1,α1为光学参数A在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大值,α2为光学参数A在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小值,β1为光学参数B在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大值,β2为光学参数B在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小值。
(2)光学参数互相之比较关系,例如:A大于B或A小于B。
(3)多个实施例涵盖的条件式范围,具体来说,由同一实施例的复数个光学参数经过可能的运算所获得之组合关系或比例关系,该些关系定义为E。E可为例如:A+B或A-B或A/B或A*B或(A*B)1/2,而E又满足条件式E≦γ1或E≧γ2或γ2≦E≦γ1,γ1及γ2为同一实施例的光学参数A与光学参数B经过运算所得到的值,且γ1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大值,γ2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小值。
上述光学参数所涵盖的范围、光学参数互相之比较关系及该些条件式的最大值、最小值及最大值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为本发明可据以实施之特征,且皆属于本发明所揭露的范围。上述仅为举例说明,不应以此为限。
本发明之实施例皆可实施,且可于同一实施例中撷取部分特征组合,该特征组合相较于先前技术而言亦能达成无法预期之本案功效,该特征组合包括但不限于面形、屈光率及条件式等特征之搭配。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实施例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

Claims (2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各自包括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物侧面及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且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以及
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上述七片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ALT/(G34+T4+G45+T5)≦1.800,其中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七个透镜厚度的总和,G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4为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45为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2.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各自包括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物侧面及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以及
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上述七片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ALT/(G34+T4+G45+T5)≦1.800,其中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七个透镜厚度的总和,G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4为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45为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3/T2≦1.000,其中T3为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T2为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1+G12+T2+G23+T3)/(T4+G45+T5)≦1.400,其中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2为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23为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3为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3+G34+T4+G45+T5)/AAG≧1.300,其中T3为该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且AAG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六个空气间隙的总和。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L/(T1+T2+T3)≧3.900,其中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为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T3为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7.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各自包括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物侧面及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像侧面;
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且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该第六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以及
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只有上述七片透镜,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T4+G45+T5+G56)/(T3+G34)≧1.700及ALT/(G34+T4+G45+T5)≦2.700,其中T4为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45为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5为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56为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3为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ALT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七个透镜厚度的总和。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ImgH/Fno≧1.500毫米,其中ImgH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且Fno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V2/V6≧2.400,其中V2为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且V6为该第六透镜的阿贝数。
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L/BFL≦4.800,其中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且BFL为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EFL/BFL≧3.200,其中EFL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且BFL为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TL/AAG≧3.600,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且AAG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六个空气间隙的总和。
13.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TL/(AAG+BFL)≧2.200,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AAG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六个空气间隙的总和,且BFL为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到该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14.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L/AAG≧3.000,其中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且AAG为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六个空气间隙的总和。
15.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V1+V4+V6≦90.000,其中V1为该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4为该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且V6为第六透镜的阿贝数。
16.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4+G45+T5)/(T1+G12)≧3.000,其中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G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7.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1+G12)/T5≦0.600,其中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G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
18.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L*Fno/ImgH≦11.000,其中TL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Fno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且ImgH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
19.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HFOV*ImgH)/EFL≦54.000度,其中HFOV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半视角,ImgH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且EFL为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20.如权利要求1或2或7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的条件式:ALT/(T1+G12+T2)≧3.800,其中T1为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T2为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CN202211391121.4A 2022-11-08 2022-11-08 光学成像镜头 Pending CN1156572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1121.4A CN115657272A (zh) 2022-11-08 2022-11-08 光学成像镜头
TW111144942A TWI832576B (zh) 2022-11-08 2022-11-24 光學成像鏡頭
US18/176,480 US20240151941A1 (en) 2022-11-08 2023-03-01 Optical imaging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1121.4A CN115657272A (zh) 2022-11-08 2022-11-08 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57272A true CN115657272A (zh) 2023-01-31

Family

ID=85016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91121.4A Pending CN115657272A (zh) 2022-11-08 2022-11-08 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51941A1 (zh)
CN (1) CN115657272A (zh)
TW (1) TWI83257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66130B1 (ko) * 2018-01-24 2020-10-1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1123479A (zh) * 2020-01-17 2020-05-08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
CN115128780B (zh) * 2022-08-30 2022-12-16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51941A1 (en) 2024-05-09
TWI832576B (zh) 2024-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76812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459401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50857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12105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74854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0580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394491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13770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646391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78042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565726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US20220196977A1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CN112415721B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9644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70341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29813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612107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2559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2559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394490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48589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8378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90807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48589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987247A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