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13981A - 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13981A
CN115613981A CN202211610491.2A CN202211610491A CN115613981A CN 115613981 A CN115613981 A CN 115613981A CN 202211610491 A CN202211610491 A CN 202211610491A CN 115613981 A CN115613981 A CN 1156139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ole
oil pipe
rod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104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13981B (zh
Inventor
张景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Chengl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Chengl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Chengl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Chengl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1049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139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13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13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139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139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flushing boreholes, e.g. by use of exhaust air from mot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17/00Drilling rods or pipes; Flexible drill strings; Kellies; Drill collars; Sucker rods; Cables; Casings; Tub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34/00Valve arrangements for boreholes or wells
    • E21B34/06Valve arrangements for boreholes or wells in wells
    • E21B34/14Valve arrangements for boreholes or wells in wells operated by movement of tools, e.g. sleeve valves operated by pistons or wire line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包括套管、油管、中心管;安装于油管的气举泵;用于在投入中心管内后,堵塞从地面进入到中心管内的解堵液的第一堵塞球;用于封堵从地面进入到套管和油管之间的解堵液的换流皮碗式封隔器,油管的外侧表面设有下开口;安装于油管的若干外管射流器;安装于中心管的若干内管射流器,内管射流器贯穿油管,且内管射流器与油管固定连接;用于封堵从下开口进入到油管和中心管之间的解堵液的密封部,密封部位于外管射流器的下方。通过本发明,在对多层油水井解堵时,加强了管柱解堵效果,有效实现了分层解堵。

Description

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
背景技术
现有油田射流解堵工艺有旋转射流式、固定射流喷嘴式、多孔管式等,其作用机理均是利用喷嘴及喷孔正对井筒内的油层进行射流冲击、剪切来解除射流炮眼及近井地层的堵塞。射孔管柱有固定式和上下提放活动、全程喷扫式,其联接管柱通常由多根油管串联和连续油管滑动式。这些解堵工艺均为在井筒内液体连续、笼统解堵式,对储层各层段的作用物理参数都是相近或相同的,对地层的水力作用功率也是笼统作用的,这对于单层或薄层油气水井及长井段均质地层效果尚可。对于多层油水井,尤其是层间地质和堵塞状况差异较大的井,则解堵效果有限或不够理想,管柱难以实现分层解堵。
在申请号为CN202210658590.1,专利名称为防砂筛管内混气水脉冲射流解堵管柱的专利中,包括油管、套管、大小接头、防砂封隔器、扩张封隔器、第一射流器、防砂筛管、旋流激发器、第二射流器探冲导头、单流堵塞球和气举阀,与油管连接的大小接头的以下部件都是用不同尺寸的油管短节通过丝扣串联连接,该发明优化了复合解堵作用机理,管柱与工具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集洗井冲砂、射流解堵和气举解堵三功能为一体化的高效解堵工艺,但是该发明仍然无法实现分层解堵,难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以解决在对多层油水井解堵时,管柱解堵效果有限,难以实现分层解堵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包括:
套管、位于所述套管内的油管及设于所述油管内的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的顶部通过悬挂器与油管连通;
安装于油管的气举泵,所述气举泵位于所述悬挂器的正上方;
用于在投入中心管内后,堵塞从地面进入到中心管内的解堵液的第一堵塞球;
所述管柱还包括:
用于封堵从地面进入到套管和油管之间的解堵液的换流皮碗式封隔器,所述油管的外侧表面设有下开口,所述换流皮碗式封隔器位于所述下开口的下方;
安装于油管的若干外管射流器;
安装于中心管的若干内管射流器,所述内管射流器贯穿油管,且内管射流器与油管固定连接;
所述外管射流器的喷嘴和内管射流器的喷嘴均位于套管和油管之间的空间内,且外管射流器的喷嘴和内管射流器的喷嘴均朝向套管;
用于封堵从下开口进入到油管和中心管之间的解堵液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位于外管射流器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管柱还包括设于套管和油管之间的空间内的卡瓦式封隔器,所述卡瓦式封隔器设置在外管射流器和内管射流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油管包括:
上油管、中油管以及设于所述上油管和中油管之间的第一转筒,所述第一转筒的上部与设于上油管下端面的第一环槽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筒的下部与设于中油管上端面的第二环槽转动连接;
若干封杆,所述封杆的一端固定于上油管的内侧壁,封杆的另一端固定于中油管的内侧壁;
下油管及设于所述下油管和中油管之间的第二转筒,所述第二转筒的上部与设于中油管下端面的第三环槽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筒的下部与设于下油管上端面的第五环槽转动连接;
所述中心管包括:
上中心管、下中心管及设于所述上中心管和下中心管之间的第三转筒,所述第三转筒的上部与设于上中心管下端面的第四环槽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筒的下部与设于下中心管上端面的第六环槽转动连接;
若干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于上中心管的内侧壁,固定杆的另一端固定于下中心管的内侧壁;
所述外管射流器安装于第一转筒的侧表面;所述内管射流器安装于第三转筒的侧表面,所述内管射流器贯穿第二转筒,且内管射流器与第二转筒固定连接;
所述换流皮碗式封隔器安装在上油管和套管之间;
所述下开口设于上油管的侧表面;
所述管柱还包括:
圆环板,所述圆环板的外侧面与下油管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圆环板的内侧面与下中心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用于驱动第一转筒转动的第一转动部;
用于驱动第二转筒转动的第二转动部。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部包括:
内环板,所述内环板的外侧面固定于中油管的内侧壁,内环板的内侧面固定于上中心管的外侧壁;
设于内环板上表面的若干转槽,所述转槽的底部设有贯穿内环板下表面的底孔;
一端固定于转动球侧面的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与设于转槽内壁的第一轴孔转动连接;
一端固定于转动球侧面的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与设于转槽内壁的第二轴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杆的中轴线与第二转杆的中轴线重合,且第一转杆的中轴线穿过转动球的球心;
与转槽转动连接的转动球,所述转动球设有贯穿其侧表面的导孔,所述导孔的中轴线与第一转杆的中轴线垂直,所述导孔包括前孔及与所述前孔连通的后孔,所述前孔为圆台形孔,所述后孔的直径与前孔的最小直径相等;
位于前孔内的第二堵塞球,所述第二堵塞球的直径大于后孔的直径,所述前孔的最大直径大于第二堵塞球的直径;
设于前孔最大直径处的挡网;
用于驱动转动球绕着第一转杆转动的转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
设于上中心管内壁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二转杆与所述第二穿孔转动连接,且第二转杆的一部分延伸至上中心管的内部;
对称设置于第二转杆侧表面的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及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块外侧面的受力板,所述第二穿孔在上中心管的内壁处设有用于暂存所述受力板的凹圆槽,位于上方的所述凹圆槽的内侧壁设有用于对第二滑块限位的限位槽;
设于第二滑块内的第二电磁铁;
对称设置于第二穿孔两侧的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设于上中心管内,且在其中一个第二滑块滑动至限位槽内时,所述第一电磁铁正对于第二电磁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
一端固定于第三转筒外侧面的扇叶,所述扇叶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转筒的内侧壁,且扇叶位于内管射流器的上方;
设于上油管侧表面的上开口,所述上开口位于下开口的上方;
与上开口连通的导管,所述导管的另一端与外部的液压泵出口连接;
用于启闭下开口的第一启闭组件;
设于圆环板的若干下孔,所述下孔贯穿圆环板的上下端面;
用于启闭下孔的第二启闭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启闭组件包括:
设于下开口底部的板孔,所述上油管的内侧壁设有板槽,所述板孔与对应的板槽连通;
与板孔滑动连接的封板、一端固定于封板底部的连接杆及顶部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推杆,所述推杆与设于上中心管外侧面的外侧槽滑动连接;
侧表面与推杆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杆、一端与所述底杆侧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外侧槽的底部,所述外侧槽的底部位于内环板上端面的下方;
设于底杆内的内孔、与所述内孔滑动连接的联动杆及设于联动杆前端的端块;
设于端块内的第三电磁铁及设于推杆内的第四电磁铁,所述第三电磁铁正对于所述第四电磁铁,在第三电磁铁和第四电磁铁产生相互吸引的力时,所述联动杆向内孔内收缩,使得联动杆的前端与转槽错开;
所述前孔最大直径所在的转动球表面为平面,在转动球转动至所述平面与内环板的上表面平齐时,所述底杆的侧表面与环形板的上表面接触,且此时所述封板将下开口开启。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下孔被分隔为多个孔组,每个所述孔组均包含有至少一个下孔,所述第二启闭组件包括:
与第二转杆相对应的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与孔组一一对应,且调节板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上孔,所述调节板的下表面与圆环板的上表面接触,所述调节板的一端与设于下中心管侧表面的表面孔滑动连接;
设于调节板上表面的固定块及一端与所述固定块的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下中心管的外侧表面;
顶杆及设于所述顶杆侧表面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设于上中心管内侧壁的第一滑槽滑动连接;
一端固定于第一滑块顶部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滑槽的顶部;
设于顶杆侧表面的圆弧槽,所述圆弧槽朝向下中心管;
设于第一滑槽内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第一滑块的上方,在第一滑块与限位块接触时,所述调节板的前端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进入圆弧槽内,使得上孔和下孔错开;在第一滑块的底部与第一滑槽的底部接触时,所述调节板的前端脱离圆弧槽,使得上孔正对于下孔;
外侧面与顶杆顶端固定连接的端板,所述端板呈向下凹陷的圆弧状,且端板位于对应的第二转杆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
设于中油管侧表面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转杆与第一穿孔转动连接;
齿轮,所述第一转杆延伸至中油管外部的部分安装有所述齿轮;
设于第一转筒外侧表面的侧环板,所述侧环板的下表面设有圆环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圆环齿条啮合;
密封筒,所述密封筒的上部与设于第一转筒外侧表面的侧环槽转动连接,密封筒的下部与中油管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侧环板和齿轮均位于密封筒内。
进一步的,若干外管射流器被分为多个射流器组,所述射流器组与封杆的数量相等,且每个射流器组至少包含一个外管射流器,在前孔位于后孔的正下方时,所述封杆的侧表面将其中一个射流器组中的外管射流器的进口密封;在前孔位于后孔的正上方时,所述封杆与射流器组错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根据油井情况设置外管射流器在油管中的位置以及内管射流器在中心管的位置,在正循环、探冲砂过程中,地面清洗液流,例如高压水,进入到油管后,再进入到中心管内,由于此时未向中心管内投入第一堵塞球,因此,清洗液流将会吹洗砂面,然后清洗液流从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空间返出地面;在反循环射流解堵上部油层的过程中,解堵液从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空间进入,并通过下开口进入到油管和中心管的空间内,由于此时密封部的密封作用,解堵液经过外管射流器后,喷射上部油层,进行解堵,解堵完成后,再向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空间内冲入氮气,从而经过压差式气举泵,产生负压,使得管柱内的混合液体经中心管返回至油管,再返回至地面;在正循环射流解堵下部油层的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堵塞球投入中心管内,封闭中心管通道,解堵液进入到油管内,再进入到中心管内,由内管射流器喷出,冲射下部油层,解堵液经油管和套管之间的空间返至地面,本发明,具有解堵效率高、对地层的作用力强,先正压解堵后再行负压返排,对近井堵塞物的冲击、剪切和旋流吸卷作用强,对远井部位射流抽汲作用范围广,解堵处理半径大,并可用气体负压气举返排来强化地层内堵塞物的返排效果,从而在对多层油水井解堵时,加强了管柱解堵效果,有效实现了分层解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正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2中D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4中E处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F处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中端板的正视图;
图8为图5中第二转杆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8中底杆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1中C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10中G处的放大图。
图中标记为:
1、套管;2、上油管;3、中油管;4、下油管;5、气举泵;6、悬挂器;7、上中心管;8、下中心管;9、导管;10、卡瓦式封隔器;11、上开口;12、换流皮碗式封隔器;13、外侧槽;14、推杆;15、连接杆;16、下开口;17、转槽;18、封板;19、板槽;20、板孔;21、第一转筒;22、外管射流器;23、封杆;24、第一环槽;25、第二环槽;26、密封筒;27、侧环槽;28、侧环板;29、齿轮;30、第一转杆;31、第一穿孔;32、内环板;33、转动球;34、导孔;35、第二堵塞球;36、挡网;37、底孔;38、第二转杆;39、受力板;40、顶杆;41、端板;42、第一滑块;43、第一滑槽;44、第一弹簧;45、限位块;46、第二滑块;47、第二穿孔;48、第二滑槽;49、凹圆槽;50、限位槽;51、第一电磁铁;52、第二电磁铁;53、第二弹簧;54、联动杆;55、底杆;56、端块;57、第三电磁铁;58、第四电磁铁;59、内孔;60、第三环槽;61、第四环槽;62、第五环槽;63、第六环槽;64、第二转筒;65、第三转筒;66、内管射流器;67、扇叶;68、固定杆;69、圆环板;70、第一堵塞球;71、调节板;72、下孔;73、圆弧槽;74、表面孔;75、固定块;76、第三弹簧;77、上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如图1、图2、图3、图4、图10所示,包括:
套管1、位于所述套管1内的油管及设于所述油管内的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的顶部通过悬挂器6与油管连通;
安装于油管的气举泵5,所述气举泵5位于所述悬挂器6的正上方;
用于在投入中心管内后,堵塞从地面进入到中心管内的解堵液的第一堵塞球70;
所述管柱还包括:
用于封堵从地面进入到套管1和油管之间的解堵液的换流皮碗式封隔器12,所述油管的外侧表面设有下开口16,所述换流皮碗式封隔器12位于所述下开口16的下方;
安装于油管的若干外管射流器22;
安装于中心管的若干内管射流器66,所述内管射流器66贯穿油管,且内管射流器66与油管固定连接;
所述外管射流器22的喷嘴和内管射流器66的喷嘴均位于套管1和油管之间的空间内,且外管射流器22的喷嘴和内管射流器66的喷嘴均朝向套管1;
用于封堵从下开口16进入到油管和中心管之间的解堵液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位于外管射流器22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油井情况设置外管射流器22在油管中的位置以及内管射流器66在中心管的位置,在正循环、探冲砂过程中,地面清洗液流,例如高压水,进入到油管后,再进入到中心管内,由于此时未向中心管内投入第一堵塞球70,因此,清洗液流将会吹洗砂面,然后清洗液流从油管和套管1之间的空间返出地面;在反循环射流解堵上部油层的过程中,解堵液从油管和套管1之间的空间进入,并通过下开口16进入到油管和中心管的空间内,由于此时密封部的密封作用,解堵液经过外管射流器22后,喷射上部油层,进行解堵,解堵完成后,再向油管和套管1之间的空间内冲入氮气,从而经过压差式气举泵5,产生负压,使得管柱内的混合液体经中心管返回至油管,再返回至地面;在正循环射流解堵下部油层的过程中,首先将第一堵塞球70投入中心管内,封闭中心管通道,解堵液进入到油管内,再进入到中心管内,由内管射流器66喷出,冲射下部油层,解堵液经油管和套管1之间的空间返至地面,本发明,具有解堵效率高、对地层的作用力强,先正压解堵后再行负压返排,对近井堵塞物的冲击、剪切和旋流吸卷作用强,对远井部位射流抽汲作用范围广,解堵处理半径大,并可用气体负压气举返排来强化地层内堵塞物的返排效果,从而在对多层油水井解堵时,加强了管柱解堵效果,有效实现了分层解堵,在这里,优选的,解堵液可以为混气液,使得解堵效果更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管柱还包括设于套管1和油管之间的空间内的卡瓦式封隔器10,所述卡瓦式封隔器10设置在外管射流器22和内管射流器66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解堵完成后,可关闭井口循环出口闸门来分别求得各层解堵前后的吸水指数,以判定生产井分层段的疏通情况,以此指导油水井分层配产配注方案的制定。对出液低的层段,还可以进行分层酸化及酸化后求产,而不必更换管柱,上层测试、求产过程中如下,首先座封卡瓦式封隔器10,然后反循环向上部底层挤注,记录注入数据(泵压、排量),求得上层吸水指数;再用氮气设备向油管和套管1之间的空间内打压,求取上层产液数据,求算出本层产液指数;下层测试、求产过程如下,首先正循环向地层挤液,求取下层吸水指数;然后解封卡瓦式封隔器10,向油管和套管1的空间内注入氮气,气举求取全井筒的产液指数和产能,最后求得下层产液指数,用全井产液指数减去上层产液指数,则为下层产液指数,这样,本发明的解堵和测试一体化联作管柱和操作方法,可以一趟管柱完成,作业效率高、解堵效果好,特别是可现场同时对解堵层位进行测试,及时评价解堵作业的效果,测试工艺简单,省时、高效、省费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4、图5、图10、图11,所述油管包括:
上油管2、中油管3以及设于所述上油管2和中油管3之间的第一转筒21,所述第一转筒21的上部与设于上油管2下端面的第一环槽2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筒21的下部与设于中油管3上端面的第二环槽25转动连接;
若干封杆23,所述封杆23的一端固定于上油管2的内侧壁,封杆23的另一端固定于中油管3的内侧壁;
下油管4及设于所述下油管4和中油管3之间的第二转筒64,所述第二转筒64的上部与设于中油管3下端面的第三环槽6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筒64的下部与设于下油管4上端面的第五环槽62转动连接;
所述中心管包括:
上中心管7、下中心管8及设于所述上中心管7和下中心管8之间的第三转筒65,所述第三转筒65的上部与设于上中心管7下端面的第四环槽61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筒65的下部与设于下中心管8上端面的第六环槽63转动连接;
若干固定杆68,所述固定杆68的一端固定于上中心管7的内侧壁,固定杆68的另一端固定于下中心管8的内侧壁;
所述外管射流器22安装于第一转筒21的侧表面;所述内管射流器66安装于第三转筒65的侧表面,所述内管射流器66贯穿第二转筒64,且内管射流器66与第二转筒64固定连接;
所述换流皮碗式封隔器12安装在上油管2和套管1之间;
所述下开口16设于上油管2的侧表面;
所述管柱还包括:
圆环板69,所述圆环板69的外侧面与下油管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圆环板69的内侧面与下中心管8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用于驱动第一转筒21转动的第一转动部;
用于驱动第二转筒64转动的第二转动部。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管射流器66喷射解堵时,可通过第一转动部带动第一转筒21转动,这样可带动内管射流器66也跟着转动,从而喷射解堵时,能够旋转,有效提高解堵效果,同样的,在外管射流器22喷射解堵时,可通过第二转动部带动第二转筒64和第三转筒65转动,使得解堵效果更佳。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4、图5、图8所示,所述密封部包括:
内环板32,所述内环板32的外侧面固定于中油管3的内侧壁,内环板32的内侧面固定于上中心管7的外侧壁;
设于内环板32上表面的若干转槽17,所述转槽17的底部设有贯穿内环板32下表面的底孔37;
一端固定于转动球33侧面的第一转杆30,所述第一转杆30与设于转槽17内壁的第一轴孔转动连接;
一端固定于转动球33侧面的第二转杆38,所述第二转杆38与设于转槽17内壁的第二轴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杆30的中轴线与第二转杆38的中轴线重合,且第一转杆30的中轴线穿过转动球33的球心;
与转槽17转动连接的转动球33,所述转动球33设有贯穿其侧表面的导孔34,所述导孔34的中轴线与第一转杆30的中轴线垂直,所述导孔34包括前孔及与所述前孔连通的后孔,所述前孔为圆台形孔,所述后孔的直径与前孔的最小直径相等;
位于前孔内的第二堵塞球35,所述第二堵塞球35的直径大于后孔的直径,所述前孔的最大直径大于第二堵塞球35的直径;
设于前孔最大直径处的挡网36;
用于驱动转动球33绕着第一转杆30转动的转动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在反循环解堵之前,首先通过转动组件使得转动球33转动,从而使得转动球33转动至前孔位于后孔的正上方,这样,第二堵塞球35即可将后孔封住,这时,即可进行反循环解堵过程,在对上层测试、求产和下层测试求产时,始终保持后孔被第二堵塞球35密封,当需要对管柱进行清理时,可通过转动组件带动转动球33转动,使得前孔运动至后孔的正下方,这样第二堵塞球35将会在重力作用下落到挡网36上,这样即可打开底孔37,在通入清洗液后,可对管柱内更多的地方进行清洗。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4、图5、图8所示,所述转动组件包括:
设于上中心管7内壁的第二穿孔47,所述第二转杆38与所述第二穿孔47转动连接,且第二转杆38的一部分延伸至上中心管7的内部;
对称设置于第二转杆38侧表面的第二滑槽48、与所述第二滑槽48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46及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块46外侧面的受力板39,所述第二穿孔47在上中心管7的内壁处设有用于暂存所述受力板39的凹圆槽49,位于上方的所述凹圆槽49的内侧壁设有用于对第二滑块46限位的限位槽50;
设于第二滑块46内的第二电磁铁52;
对称设置于第二穿孔47两侧的第一电磁铁51,所述第一电磁铁51设于上中心管7内,且在其中一个第二滑块46滑动至限位槽50内时,所述第一电磁铁51正对于第二电磁铁52。
在本实施例中,在转动球33稳定时,第一电磁铁51和第二电磁铁52产生相互吸引的力,使得位于上方的第二滑块46运动至限位槽50内,位于下方的第二滑块46运动至凹圆槽49内,这样由于限位槽50的限位作用下,保证第二转杆38的稳定,继而保证转动球33的稳定,当需要转动球33转动时,启动转动步骤,具体如下,位于上方的第一电磁铁51和第二电磁铁52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得位于上方的第二滑块46运动至上中心管7内,这时,给油管通入一定量的液体,即可带动受力板39转动,这样即可带动第二转杆38转动,此时,刚开始位于上方的第二滑块46将会运动至下方,刚开始位于下方的第二滑块46将会运动至上方,完成后,此刻位于上方的第一电磁铁51和第二电磁铁52产生相互吸引的力,使得位于上方的第二滑块46运动至限位槽50内,位于下方的第一电磁铁51和第二电磁铁52产生相互吸引的力,使得位于下方的第二滑块46运动至凹圆槽49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10、图11所示,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
一端固定于第三转筒65外侧面的扇叶67,所述扇叶67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转筒64的内侧壁,且扇叶67位于内管射流器66的上方;
设于上油管2侧表面的上开口11,所述上开口11位于下开口16的上方;
与上开口11连通的导管9,所述导管9的另一端与外部的液压泵出口连接;
用于启闭下开口16的第一启闭组件;
设于圆环板69的若干下孔72,所述下孔72贯穿圆环板69的上下端面;
用于启闭下孔72的第二启闭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在正循环解堵时,在刚开始通入解堵液时,如果转动球33处于密封底孔37状态,此时启动转动步骤,使得转动球33将底孔37打开,完成后,通过第一启闭组件将下开口16密封,通过第二启闭组件将下孔72打开,在解堵过程中,液压泵将液体泵入上开口11,从而通过扇叶67带动第二转筒64和第三转筒65转动;在反循环解堵时,首先启动转动步骤,使得转动球33将底孔37关闭,通过第一启闭组件将下开口16打开,并通过第二启闭组件关闭下孔72。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8、图9所示,所述第一启闭组件包括:
设于下开口16底部的板孔20,所述上油管2的内侧壁设有板槽19,所述板孔20与对应的板槽19连通;
与板孔20滑动连接的封板18、一端固定于封板18底部的连接杆15及顶部与所述连接杆1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推杆14,所述推杆14与设于上中心管7外侧面的外侧槽13滑动连接;
侧表面与推杆14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杆55、一端与所述底杆55侧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53,所述第二弹簧53的另一端固定于外侧槽13的底部,所述外侧槽13的底部位于内环板32上端面的下方;
设于底杆55内的内孔59、与所述内孔59滑动连接的联动杆54及设于联动杆54前端的端块56;
设于端块56内的第三电磁铁57及设于推杆14内的第四电磁铁58,所述第三电磁铁57正对于所述第四电磁铁58,在第三电磁铁57和第四电磁铁58产生相互吸引的力时,所述联动杆54向内孔59内收缩,使得联动杆54的前端与转槽17错开;
所述前孔最大直径所在的转动球33表面为平面,在转动球33转动至所述平面与内环板32的上表面平齐时,所述底杆55的侧表面与环形板的上表面接触,且此时所述封板18将下开口16开启。
在本实施例中,在正循环解堵之前,如果此时转动球33正处于将底孔37关闭的状态时,则底杆55的侧表面与环形板的上表面接触,并通过第二弹簧53保持底杆55的稳定,在正循环解堵时,由于需要打开底孔37,因此,此时启动转动步骤,在转动球33转动时,第三电磁铁57和第四电磁铁58产生相互排斥的力,使得联动杆54伸出,这样在转动球33转动时,转动球33的球面将会逐渐与联动杆54接触,并带动推杆14将下开口16密封,从而保证正循环解堵时,解堵后的液体不会流入油管和中心管之间的空间内,完成后,即可进行正循环解堵,在反循环解堵之前,由于需要底孔37密封,并打开下开口16,因此需要在正循环解堵结束之前,启动转动步骤,使得转动球33将底孔37密封,并通过第二弹簧53,将下开口16打开。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若干所述下孔72被分隔为多个孔组,每个所述孔组均包含有至少一个下孔72,所述第二启闭组件包括:
与第二转杆38相对应的调节板71,所述调节板71与孔组一一对应,且调节板71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上孔77,所述调节板71的下表面与圆环板69的上表面接触,所述调节板71的一端与设于下中心管8侧表面的表面孔74滑动连接;
设于调节板71上表面的固定块75及一端与所述固定块75的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三弹簧76,所述第三弹簧76的另一端固定于下中心管8的外侧表面;
顶杆40及设于所述顶杆40侧表面的第一滑块42,所述第一滑块42与设于上中心管7内侧壁的第一滑槽43滑动连接;
一端固定于第一滑块42顶部的第一弹簧44,所述第一弹簧44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滑槽43的顶部;
设于顶杆40侧表面的圆弧槽73,所述圆弧槽73朝向下中心管8;
设于第一滑槽43内的限位块45,所述限位块45位于第一滑块42的上方,在第一滑块42与限位块45接触时,所述调节板71的前端在第三弹簧76的作用下进入圆弧槽73内,使得上孔77和下孔72错开;在第一滑块42的底部与第一滑槽43的底部接触时,所述调节板71的前端脱离圆弧槽73,使得上孔77正对于下孔72;
外侧面与顶杆40顶端固定连接的端板41,所述端板41呈向下凹陷的圆弧状,且端板41位于对应的第二转杆38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在正循环解堵时,当解堵液从油管通入后,由于解堵液保持着向下运动,因此可通过端板41带动顶杆40向下运动,从而使得调节板71的前端脱离圆弧槽73,使得上孔77正对于下孔72;当反循环解堵时,由于解堵后的液体将会沿着中心管向上运动,因此通过端板41带动顶杆40向上运动,最终在第一滑块42与限位块45接触时,调节板71的前端在第三弹簧76的作用下进入圆弧槽73内,使得上孔77和下孔72错开。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
设于中油管3侧表面的第一穿孔31,所述第一转杆30与第一穿孔31转动连接;
齿轮29,所述第一转杆30延伸至中油管3外部的部分安装有所述齿轮29;
设于第一转筒21外侧表面的侧环板28,所述侧环板28的下表面设有圆环齿条,所述齿轮29与所述圆环齿条啮合;
密封筒26,所述密封筒26的上部与设于第一转筒21外侧表面的侧环槽27转动连接,密封筒26的下部与中油管3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侧环板28和齿轮29均位于密封筒26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反循环解堵过程中,由于解堵后的液体一直保持从中心管向上流动,因此下孔72一直保持封闭状态,此时在通入解堵液后,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可启动转动步骤,使得转动球33发生转动,从而通过齿轮29带动第一转筒21发生转动。
优选的,如图10所示,若干外管射流器22被分为多个射流器组,所述射流器组与封杆23的数量相等,且每个射流器组至少包含一个外管射流器22,在前孔位于后孔的正下方时,所述封杆23的侧表面将其中一个射流器组中的外管射流器22的进口密封;在前孔位于后孔的正上方时,所述封杆23与射流器组错开。因此,在外管射流器22被密封后,解堵液的压力将会增大,当再次转动至外管射流器22被打开后,喷射的压力也会增大,总而使得解堵效果更好。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发明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包括:
套管(1)、位于所述套管(1)内的油管及设于所述油管内的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的顶部通过悬挂器(6)与油管连通;
安装于油管的气举泵(5),所述气举泵(5)位于所述悬挂器(6)的正上方;
用于在投入中心管内后,堵塞从地面进入到中心管内的解堵液的第一堵塞球(70);
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还包括:
用于封堵从地面进入到套管(1)和油管之间的解堵液的换流皮碗式封隔器(12),所述油管的外侧表面设有下开口(16),所述换流皮碗式封隔器(12)位于所述下开口(16)的下方;
安装于油管的若干外管射流器(22);
安装于中心管的若干内管射流器(66),所述内管射流器(66)贯穿油管,且内管射流器(66)与油管固定连接;
所述外管射流器(22)的喷嘴和内管射流器(66)的喷嘴均位于套管(1)和油管之间的空间内,且外管射流器(22)的喷嘴和内管射流器(66)的喷嘴均朝向套管(1);
用于封堵从下开口(16)进入到油管和中心管之间的解堵液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位于外管射流器(22)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还包括设于套管(1)和油管之间的空间内的卡瓦式封隔器(10),所述卡瓦式封隔器(10)设置在外管射流器(22)和内管射流器(6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包括:
上油管(2)、中油管(3)以及设于所述上油管(2)和中油管(3)之间的第一转筒(21),所述第一转筒(21)的上部与设于上油管(2)下端面的第一环槽(2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筒(21)的下部与设于中油管(3)上端面的第二环槽(25)转动连接;
若干封杆(23),所述封杆(23)的一端固定于上油管(2)的内侧壁,封杆(23)的另一端固定于中油管(3)的内侧壁;
下油管(4)及设于所述下油管(4)和中油管(3)之间的第二转筒(64),所述第二转筒(64)的上部与设于中油管(3)下端面的第三环槽(6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筒(64)的下部与设于下油管(4)上端面的第五环槽(62)转动连接;
所述中心管包括:
上中心管(7)、下中心管(8)及设于所述上中心管(7)和下中心管(8)之间的第三转筒(65),所述第三转筒(65)的上部与设于上中心管(7)下端面的第四环槽(61)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筒(65)的下部与设于下中心管(8)上端面的第六环槽(63)转动连接;
若干固定杆(68),所述固定杆(68)的一端固定于上中心管(7)的内侧壁,固定杆(68)的另一端固定于下中心管(8)的内侧壁;
所述外管射流器(22)安装于第一转筒(21)的侧表面;所述内管射流器(66)安装于第三转筒(65)的侧表面,所述内管射流器(66)贯穿第二转筒(64),且内管射流器(66)与第二转筒(64)固定连接;
所述换流皮碗式封隔器(12)安装在上油管(2)和套管(1)之间;
所述下开口(16)设于上油管(2)的侧表面;
所述管柱还包括:
圆环板(69),所述圆环板(69)的外侧面与下油管(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圆环板(69)的内侧面与下中心管(8)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用于驱动第一转筒(21)转动的第一转动部;
用于驱动第二转筒(64)转动的第二转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包括:
内环板(32),所述内环板(32)的外侧面固定于中油管(3)的内侧壁,内环板(32)的内侧面固定于上中心管(7)的外侧壁;
设于内环板(32)上表面的若干转槽(17),所述转槽(17)的底部设有贯穿内环板(32)下表面的底孔(37);
一端固定于转动球(33)侧面的第一转杆(30),所述第一转杆(30)与设于转槽(17)内壁的第一轴孔转动连接;
一端固定于转动球(33)侧面的第二转杆(38),所述第二转杆(38)与设于转槽(17)内壁的第二轴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杆(30)的中轴线与第二转杆(38)的中轴线重合,且第一转杆(30)的中轴线穿过转动球(33)的球心;
与转槽(17)转动连接的转动球(33),所述转动球(33)设有贯穿其侧表面的导孔(34),所述导孔(34)的中轴线与第一转杆(30)的中轴线垂直,所述导孔(34)包括前孔及与所述前孔连通的后孔,所述前孔为圆台形孔,所述后孔的直径与前孔的最小直径相等;
位于前孔内的第二堵塞球(35),所述第二堵塞球(35)的直径大于后孔的直径,所述前孔的最大直径大于第二堵塞球(35)的直径;
设于前孔最大直径处的挡网(36);
用于驱动转动球(33)绕着第一转杆(30)转动的转动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
设于上中心管(7)内壁的第二穿孔(47),所述第二转杆(38)与所述第二穿孔(47)转动连接,且第二转杆(38)的一部分延伸至上中心管(7)的内部;
对称设置于第二转杆(38)侧表面的第二滑槽(48)、与所述第二滑槽(48)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46)及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块(46)外侧面的受力板(39),所述第二穿孔(47)在上中心管(7)的内壁处设有用于暂存所述受力板(39)的凹圆槽(49),位于上方的所述凹圆槽(49)的内侧壁设有用于对第二滑块(46)限位的限位槽(50);
设于第二滑块(46)内的第二电磁铁(52);
对称设置于第二穿孔(47)两侧的第一电磁铁(51),所述第一电磁铁(51)设于上中心管(7)内,且在其中一个第二滑块(46)滑动至限位槽(50)内时,所述第一电磁铁(51)正对于第二电磁铁(5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
一端固定于第三转筒(65)外侧面的扇叶(67),所述扇叶(67)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转筒(64)的内侧壁,且扇叶(67)位于内管射流器(66)的上方;
设于上油管(2)侧表面的上开口(11),所述上开口(11)位于下开口(16)的上方;
与上开口(11)连通的导管(9),所述导管(9)的另一端与外部的液压泵出口连接;
用于启闭下开口(16)的第一启闭组件;
设于圆环板(69)的若干下孔(72),所述下孔(72)贯穿圆环板(69)的上下端面;
用于启闭下孔(72)的第二启闭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启闭组件包括:
设于下开口(16)底部的板孔(20),所述上油管(2)的内侧壁设有板槽(19),所述板孔(20)与对应的板槽(19)连通;
与板孔(20)滑动连接的封板(18)、一端固定于封板(18)底部的连接杆(15)及顶部与所述连接杆(1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推杆(14),所述推杆(14)与设于上中心管(7)外侧面的外侧槽(13)滑动连接;
侧表面与推杆(14)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杆(55)、一端与所述底杆(55)侧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53),所述第二弹簧(53)的另一端固定于外侧槽(13)的底部,所述外侧槽(13)的底部位于内环板(32)上端面的下方;
设于底杆(55)内的内孔(59)、与所述内孔(59)滑动连接的联动杆(54)及设于联动杆(54)前端的端块(56);
设于端块(56)内的第三电磁铁(57)及设于推杆(14)内的第四电磁铁(58),所述第三电磁铁(57)正对于所述第四电磁铁(58),在第三电磁铁(57)和第四电磁铁(58)产生相互吸引的力时,所述联动杆(54)向内孔(59)内收缩,使得联动杆(54)的前端与转槽(17)错开;
所述前孔最大直径所在的转动球(33)表面为平面,在转动球(33)转动至所述平面与内环板(32)的上表面平齐时,所述底杆(55)的侧表面与环形板的上表面接触,且此时所述封板(18)将下开口(16)开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下孔(72)被分隔为多个孔组,每个所述孔组均包含有至少一个下孔(72),所述第二启闭组件包括:
与第二转杆(38)相对应的调节板(71),所述调节板(71)与孔组一一对应,且调节板(71)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的上孔(77),所述调节板(71)的下表面与圆环板(69)的上表面接触,所述调节板(71)的一端与设于下中心管(8)侧表面的表面孔(74)滑动连接;
设于调节板(71)上表面的固定块(75)及一端与所述固定块(75)的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三弹簧(76),所述第三弹簧(76)的另一端固定于下中心管(8)的外侧表面;
顶杆(40)及设于所述顶杆(40)侧表面的第一滑块(42),所述第一滑块(42)与设于上中心管(7)内侧壁的第一滑槽(43)滑动连接;
一端固定于第一滑块(42)顶部的第一弹簧(44),所述第一弹簧(44)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一滑槽(43)的顶部;
设于顶杆(40)侧表面的圆弧槽(73),所述圆弧槽(73)朝向下中心管(8);
设于第一滑槽(43)内的限位块(45),所述限位块(45)位于第一滑块(42)的上方,在第一滑块(42)与限位块(45)接触时,所述调节板(71)的前端在第三弹簧(76)的作用下进入圆弧槽(73)内,使得上孔(77)和下孔(72)错开;在第一滑块(42)的底部与第一滑槽(43)的底部接触时,所述调节板(71)的前端脱离圆弧槽(73),使得上孔(77)正对于下孔(72);
外侧面与顶杆(40)顶端固定连接的端板(41),所述端板(41)呈向下凹陷的圆弧状,且端板(41)位于对应的第二转杆(38)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
设于中油管(3)侧表面的第一穿孔(31),所述第一转杆(30)与第一穿孔(31)转动连接;
齿轮(29),所述第一转杆(30)延伸至中油管(3)外部的部分安装有所述齿轮(29);
设于第一转筒(21)外侧表面的侧环板(28),所述侧环板(28)的下表面设有圆环齿条,所述齿轮(29)与所述圆环齿条啮合;
密封筒(26),所述密封筒(26)的上部与设于第一转筒(21)外侧表面的侧环槽(27)转动连接,密封筒(26)的下部与中油管(3)的外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侧环板(28)和齿轮(29)均位于密封筒(26)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其特征在于,若干外管射流器(22)被分为多个射流器组,所述射流器组与封杆(23)的数量相等,且每个射流器组至少包含一个外管射流器(22),在前孔位于后孔的正下方时,所述封杆(23)的侧表面将其中一个射流器组中的外管射流器(22)的进口密封;在前孔位于后孔的正上方时,所述封杆(23)与射流器组错开。
CN202211610491.2A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 Active CN1156139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10491.2A CN115613981B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10491.2A CN115613981B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13981A true CN115613981A (zh) 2023-01-17
CN115613981B CN115613981B (zh) 2023-03-03

Family

ID=84880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10491.2A Active CN115613981B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1398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126742D0 (en) * 1990-12-21 1992-02-12 Smith International Well abandonment system
FR2788706A1 (fr) * 1999-01-27 2000-07-28 Air Refreshing Control Dispositif de pulverisation de gouttelettes d'eau et buse pour un tel dispositif
US20100270081A1 (en) * 2009-04-27 2010-10-28 Radial Drilling Technologies II,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ateral Well Drilling Utilizing a Nozzle Assembly with Gauge Ring and/or Centralizer
CN208137872U (zh) * 2018-04-09 2018-11-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流解堵管柱
CN209687438U (zh) * 2019-03-22 2019-11-26 李追 一种高压旋流近井解堵装置
CN211524729U (zh) * 2019-12-30 2020-09-18 胜利油田中胜油气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水平井脉冲射流解堵管柱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126742D0 (en) * 1990-12-21 1992-02-12 Smith International Well abandonment system
FR2788706A1 (fr) * 1999-01-27 2000-07-28 Air Refreshing Control Dispositif de pulverisation de gouttelettes d'eau et buse pour un tel dispositif
US20100270081A1 (en) * 2009-04-27 2010-10-28 Radial Drilling Technologies II,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ateral Well Drilling Utilizing a Nozzle Assembly with Gauge Ring and/or Centralizer
CN208137872U (zh) * 2018-04-09 2018-11-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射流解堵管柱
CN209687438U (zh) * 2019-03-22 2019-11-26 李追 一种高压旋流近井解堵装置
CN211524729U (zh) * 2019-12-30 2020-09-18 胜利油田中胜油气新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水平井脉冲射流解堵管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13981B (zh) 2023-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94112B (zh) 一种油井刮管冲砂一体化装置及刮管冲砂方法
CN103806888B (zh) 井下无限级数控压裂滑套
CN1708630A (zh) 单程完井
CN110424912B (zh) 不改变管柱更换充填层的方法、返排服务装置和完井结构
CN107989563B (zh) 一种井下循环洗井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CN115992658B (zh) 多通射流解堵采油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3175448U (zh) 一种旋转射流负压抽吸复合解堵装置
CN111535760A (zh) 一种正反循环刮削冲洗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CN114635668B (zh) 一种油管内安全冲刮联作工具与方法
CN103573214A (zh) 一种带压作业循环底阀
CN109707358A (zh) 压裂管柱及其压裂方法
CN111042767B (zh) 水平井分段酸化充填防砂一体化管柱及方法
CN111577204B (zh) 一种井下串级滑套系统
CN115613981B (zh) 一种井下射流解堵管柱
CN103306645A (zh) 水平井一趟钻压裂完井管柱及其工艺
CN112983325B (zh) 一种水平井解堵增产一体化工艺及系统
AU2012247456B2 (en) Downhole cleaning system
CN202914063U (zh) 无级差喷砂射孔压裂工具
RU2702438C1 (ru) Депрессионно-репрессионная бурильная компоновка для заканчивания и ремонта скважины
CN108019167B (zh) 一种用于井下的开关洗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4695914B (zh) 水平井管内分段高压充填防砂管柱
CN216950317U (zh) 活塞式多次激活旁通阀
CN202832462U (zh) 能分层酸化及负压排酸的解堵装置
CN210218080U (zh) 防喷型抽油泵双向通止底阀
CN2550493Y (zh) 一种注水井水力冲击解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