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06301A - 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 Google Patents

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06301A
CN115606301A CN202280003148.3A CN202280003148A CN115606301A CN 115606301 A CN115606301 A CN 115606301A CN 202280003148 A CN202280003148 A CN 202280003148A CN 115606301 A CN115606301 A CN 115606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uplink
band
uplink frequency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314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胜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06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063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该方法包括:生成能力上报信息,该能力上报信息包括对应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的能力指示信息,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能力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信息,并向网络设备发送能力上报信息。

Description

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背景技术
通信技术中的上行链路切换功能旨在提供上行频段组合的上行发射性能。该功能可以通过上行链路切换实现高低频相互配合,当高频载波上行覆盖不足时切换到低频载波来提高上行覆盖能力,当上行覆盖充足时,利用高频载波的大带宽和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路输入多路输出)技术实现高速率传输。
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组合中每一上行链路使用的频段可以是单频段,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频段以及双链接(DC,Dual Connectivity)频段,其中,载波聚合频段包括带内载波聚合频段以及带间载波聚合频段。相关技术中关于终端设备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技术方案未覆盖所有的上行链路组合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包括:
生成能力上报信息,所述能力上报信息包括对应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的能力指示信息,所述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所述能力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信息;
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能力上报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包括: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能力上报信息,所述能力上报信息包括对应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的能力指示信息,所述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所述能力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信息;
上报模块,被配置为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能力上报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指令以执行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生成能力上报信息,该能力上报信息包括对应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的能力指示信息,且该能力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信息。由于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从而能够针对包括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的上行频段组合进行切换能力上报。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生成能力上报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生成能力上报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生成能力上报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上行频段组合的上行频段切换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上行频段组合的上行频段切换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上行频段组合的上行频段切换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的框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所有获取信号、信息或数据的动作都是在遵照所在地国家相应的数据保护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并获得由相应装置所有者给予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理解为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另外,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其它量词与之类似;“以下至少一项(个)”、“一项(个)或多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个)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一项(个)或多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和/或”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下面先介绍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环境。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1和网络设备102。该通信系统可以用于支持4G(the 4thGeneration,第四代)网络接入技术,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接入技术,或者,5G(the 5th Generation,第五代)网络接入技术,如新型无线入技术(New RadioAccess Technology,New RAT),或者,其他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该通信系统中,上概述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数量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图1所示通信系统的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数量仅为一种实施例的适应性举例,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图1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一种提供语音或者数据连通性的电子设备,例如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移动台(MobileStation),站台(Station)等。示例地,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智能平板、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台、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CPE(Customer PremiseEquipment,客户终端设备)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接入通信系统、可以与通信系统的网络设备进行通信,或者通过通信系统与其它物体进行通信的设备都可以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例如,智能交通中的终端和汽车、智能家居中的家用设备、智能电网中的电力抄表仪器、电压监测仪器、环境监测仪器、智能安全网络中的视频监测仪器、收款机等,图1中只是以手机进行示意。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网络设备可为基站也可以是网络侧的其他设备,图1中只是以基站进行示意。
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准确、高效协调和互通,基站可以掌握终端设备的所有能力,在掌握终端设备的能力后基站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准确的调度,如果终端设备支持某个特性或功能,基站具有该功能则应为其配置。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向网络设备上报上行链路切换的能力。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201,生成能力上报信息,该能力上报信息包括对应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的能力指示信息,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能力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信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行频段组合中,第一上行频段为单频段,第二上行频段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行频段组合中,第一上行频段为单频段,第二上行频段为双链接频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行频段组合中,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行频段组合中,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行频段组合中,第一上行频段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第二上行频段为双链接频段。
终端设备是否支持在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至少部分或者全部地取决于终端设备的射频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支持频带间切换,才发送该能力上报信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自行确定从多个频段中组成得到上行频段组合,或根据通信协议确定从多个频段中组成得到上行频段组合,或根据基站的配置从多个频段中组成得到上行频段组合,或根据终端设备预配置的配置参数从多个频段中组成得到上行频段组合。
S202,向网络设备发送该能力上报信息。
采用上述方法,在终端设备在上行时支持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频段时,终端设备在生成能力上报信息时,可生成多个上行频段组合对应的能力指示信息。其中,上行频段组合为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多种组合,可根据终端设备自身的射频结构确定终端设备自身支持的多个频段以及根据该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每个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第一上行频段和第二上行频段,第一上行频段和第二上行频段均为上行链路,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终端设备可根据自身的射频结构确定其是否支持在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得到多个上行频段组合对应的能力指示信息。
其中,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由于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中均不存在相同的频段,所以一个上行频段组合至少涉及三个频段,从而可实现终端设备在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频段间切换的能力上报。
例如,第一上行频段可为单频段,第二上行频段可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或者,第一上行频段和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
终端设备通过向网络设备发送该能力上报信息,从而能够使网络设备知晓该终端设备的上行链路切换能力,以便进行相应的配置和调度。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上报配置参数。该配置参数可以与该能力上报信息一起发送给网络侧设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配置参数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的多个上行频段组合,以及每一个上行频段组合中包括的上行频段;即,终端设备上报多个上行频段组合,以及每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上行频段。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配置参数中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确定的一个上行频段组合中包括的上行频段;即,终端设备只上报一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上行频段。
可选地,能力上报信息可包括第一位图(Bitmap),该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第一位图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上行频段组合是否支持在上行频段组合的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信息。
其中,终端设备可根据自身的射频结构确定其是否支持在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若终端设备确定该上行频段组合支持频段切换,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该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一值(该第一值例如为1);若终端设备确定该上行频段组合不支持频段切换,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该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二值(该第二值例如为0)。终端设备将该第一位图发送给网络设备,从而使网络设备能够通过第一位图中不同比特位的取值情况确定该比特位对应的上行频段组合是否支持频段切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切换时长,该切换时长表征终端设备在每一对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时间长度。
假设终端支持的频段包括m个频段,终端设备向基站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第一位图包括n个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一值,则上报n个切换时长,此n个切换时长与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切换时长的信令格式可设计为(T1,T2,…,Tn-1),每一位分别为相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切换时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在每一对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时,需要终端设备的各个组件之间进行配合,需要一定的切换时间,每一对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所对应的切换时长即用于保证终端设备在该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顺利完成切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第二位图,第二位图中的比特位与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为终端设备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即,第二位图中比特位的数量与终端设备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数量相同,且第二位图中的每一个比特位分别对应一个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第二位图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中的下行中断频段。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二位图来指示一个或多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每一个上行频段组合的下行中断频段。例如:在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中的下行中断频段为目标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的情况下,第二位图中对应目标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三值(该第三值例如为0);在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中的下行中断频段为目标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二上行频段的情况下,第二位图中对应目标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四值(该第四值例如为1)。
其中,下行中断是由于一些射频结构中下行接收链路与上行链路共用器件,例如共用PLL(Phase Locked Loop,锁相环),导致上行链路切换时需要一定的保护间隔或者下行中断时间,终端设备可根据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和射频结构来确定下行中断在哪一个频段上,并上报给基站。
通过第二位图中的比特位设置不同的值来确定对应的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下行中断的频段,其中,当第二位图中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三值时,表征该比特位对应的目标上行频段组合所对应的下行中断在第一上行频段上;当第二位图中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四值时,表征该比特位对应的目标上行频段组合所对应的下行中断在第二上行频段上,其中,第三值可为0,第四值可为1。
假设终端支持的频段包括m个频段,终端设备向基站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第一位图中共有n个1,则第二位图中包括n个比特位,用于上报n个下行中断,此n个下行中断与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即,n个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中,每一个上行频段组合的下行中断。当第二位图中某一位为0时,则其对应上行频段组合的下行中断可在第一上行频段上;当第二位图中某一位为1时,则其对应上行频段组合的下行中断在第二上行频段上。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生成能力上报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对于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每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第一上行频段可为单频段,第二上行频段可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即,第一上行频段为单频段,第二上行频段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或者,第一上行频段为单频段,第二上行频段为双链接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
生成能力上报信息,可包括以下步骤:
S301,生成包括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51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该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
其中,m为该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的数量,C为组合计算符号。从N中选取M个数进行组合能够得到的组合数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1
的计算方式为: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2
其中,N!表示对N进行阶乘计算。
S302,对该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该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以每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第一上行频段可为单频段,第二上行频段可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为组合目标,可得到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3
对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则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的数量与当前组合目标下组合得到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数量相同,可生成包括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4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从而使第一位图中的每一个比特位对应一个上行频段组合。
对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即,第一位图中比特位的值为第一值时表征该比特位对应的上行频段组合支持频段切换,第一位图中比特位的值为第二值时表征该比特位对应的上行频段组合不支持频段切换,其中,第一值可为1,第二值可为0。
可选地,可对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进行编号,并对编号后的多个频段按照编号大小依次进行排序,并对排序后的多个频段按照上述组合目标依次进行组合,得到多个上行频段组合。
例如,假设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组合包含m个频段,则终端设备向基站上报是否支持上行链路切换能力时,信令格式可设计如下:
Bitmap=(0,0,0,…,0),Bitmap即为第一位图,当第一位图中某一位为1,则表示相应的上行频段组合支持频段切换,即支持上行链路切换。Bitmap的大小(即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数量)可通过数组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5
来确定,如m=3,则Bitmap大小为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6
其中,由于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7
因此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8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9
因此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10
以3个band(频段)和第二上行频段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为例,Bitmap大小为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611
假设3个band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如按照band号大小顺序排列(由小到大)的指示为#0,#1,#2频段,则上行链路切换可用Bitmap中相应位来指示,具体如下:
Bitmap中第0位指示:支持band#0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位指示:支持band#1与band#0/#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2位指示:支持band#2与band#0/#1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单频段与载波聚合频段之间的上行链路切换,图6示出了一种band#0与band#1/#2inter-band CA之间进行上行链路切换的一种示意图。
可选地,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切换时长,以3个band为例,上报支持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Bitmap(第一位图)为(1,0,1),则代表以下上行频段组合支持上行链路切换:
band#0与band#1/#2inter-band CA;
band#2与band#0/#1inter-band CA。
相应地,上报切换周期为(T1,T2),其中T1为band#0与band#1/#2inter-band CA的切换时长,T2为band#2与band#0/#1inter-band CA的切换时长。
可选地,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下行中断所在的频段。
以3个band为例,如上报支持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Bitmap为(1,0,1),则代表以下两个上行频段组合支持上行链路切换:
band#0与band#1/#2inter-band CA;
band#2与band#0/#1inter-band CA。
相应地,若上报下行中断的Bitmap为(0,1),则第0位的0可代表band#0与band#1/#2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单个band#0上;第1位的1代表band#2与band#0/#1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band#0/#1inter-band CA上。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举例均是以带间载波聚合进行的举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上述举例中涉及到的所有带间载波聚合频段也可以是双链路频段,例如DC(Dualconnectivity,双链接),EN-DC(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LTE与NR双链接)和MR-DC(Multiple Radio DC,多无线双链接)等。
上述方案实现了在终端设备支持三个及三个以上频段的情况下,针对单频段和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单频段和双链接频段进行切换能力上报。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生成能力上报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对于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每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具有重合频段,并且,每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或者第一上行频段为载波聚合频段且第二上行频段为双链接频段。
生成能力上报信息,可包括以下步骤:
S401,生成包括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71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
其中,m为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的数量,C为组合计算符号。
S402,对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以每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具有重合频段为组合目标,可得到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72
对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则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的数量与当前组合目标下组合得到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数量相同,可生成包括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73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从而使第一位图中的每一个比特位对应一个上行频段组合。
对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即,第一位图中比特位的值为第一值时表征该比特位对应的上行频段组合支持频段切换,第一位图中比特位的值为第二值时表征该比特位对应的上行频段组合不支持频段切换,其中,第一值可为1,第二值可为0。
可选地,可对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进行编号,并对编号后的多个频段按照编号大小依次进行排序,并对排序后的多个频段按照上述组合目标依次进行组合,得到多个上行频段组合。
例如,假设终端设备支持的band组合包含m个band,则终端设备向基站上报是否支持上行链路切换能力时,信令格式可设计如下:
Bitmap=(0,0,0,…,0),当Bitmap中某一位为1,则表示相应的组合支持上行链路切换。Bitmap的大小可通过数组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81
来确定,如m=4,则Bitmap大小为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82
以4个band为例,Bitmap大小为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83
假设4个上行band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如按照band号大小顺序排列(由小到大)的指示为#0,#1,#2,#3频段,则上行链路切换可用Bitmap中相应位来指示,具体如下:
Bitmap中第0位指示:支持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0/#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位指示:支持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0/#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2位指示:支持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3位指示:支持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4位指示:支持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0/#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5位指示:支持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6位指示:支持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7位指示:支持band#0/#3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8位指示:支持band#0/#3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9位指示:支持band#1/#2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0位指示:支持band#1/#2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1位指示:支持band#1/#3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具有重合频段的两个载波聚合频段之间的上行链路切换,图7示出了一种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0/#2inter-band CA之间进行上行链路切换的一种示意图。
可选地,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切换时长,以4个band为例,如上报支持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Bitmap为(1,0,0,0,1,1,0,1,0,0,0,0),则代表以下上行频段组合支持上行链路切换:
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0/#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0/#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3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相应地,上报切换时长为(T1,T2,T3,T4),其中T1为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0/#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的切换时长,T2为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0/#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的切换时长,T3为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的切换时长,T4为band#0/#3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的切换时长。
可选地,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下行中断所在的频段。
以4个band为例,如上报支持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Bitmap为(1,0,0,0,1,1,0,1,0,0,0,0),则代表以下上行频段组合支持上行链路切换:
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0/#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0/#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3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相应地,若上报下行中断的Bitmap(第二位图)为(0,1,1,0),则第0位的0可代表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0/#2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前面band#0/#1inter-band CA上;第1位的1可代表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0/#3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后面band#0/#3inter-band CA上;第2位的1可代表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后面的band#1/#2inter-band CA上;第3位的0可代表band#0/#3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前面的band#0/#3inter-band CA上。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举例均是以带间载波聚合进行的举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上述举例中涉及到的所有带间载波聚合频段也可以是双链路频段,例如DC(Dualconnectivity,双链接),EN-DC(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LTE与NR双链接)和MR-DC(Multiple Radio DC,多无线双链接)等。
上述方案实现了在终端设备支持三个及三个以上频段的情况下,针对具有重复频段的两个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具有重复频段的两个双链接频段,或者具有重复频段的带间载波聚合频段以及双链接频段进行切换能力上报。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生成能力上报信息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对于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每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即,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或者,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
生成能力上报信息,可包括以下步骤:
S501,生成包括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91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
其中,m为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的数量,C为组合计算符号。
S502,对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以每个上行频段组合中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且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为组合目标,可得到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92
对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则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的数量与当前组合目标下组合得到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数量相同,可生成包括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093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从而使第一位图中的每一个比特位对应一个上行频段组合。
对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即,第一位图中比特位的值为第一值时表征该比特位对应的上行频段组合支持频段切换,第一位图中比特位的值为第二值时表征该比特位对应的上行频段组合不支持频段切换,其中,第一值可为1,第二值可为0。
可选地,可对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进行编号,并对编号后的多个频段按照编号大小依次进行排序,并对排序后的多个频段按照上述组合目标依次进行组合,得到多个上行频段组合。
例如,假设终端设备支持的band组合包含m个band,则终端向基站上报是否支持上行链路切换能力时,信令格式可设计如下:
Bitmap=(0,0,0,…,0),当Bitmap中某一位为1,则表示相应的组合支持上行链路切换。Bitmap的大小可通过数组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101
来确定,如m=5,则Bitmap大小为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102
以5个band为例,Bitmap大小为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103
假设5个上行band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如按照band号大小顺序排列(由小到大)的指示为#0,#1,#2,#3,#4频段,则上行链路切换可用Bitmap中相应位来指示,具体如下:
Bitmap中第0位指示:支持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位指示:支持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2/#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2位指示:支持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3/#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3位指示:支持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4位指示:支持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5位指示:支持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3/#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6位指示:支持band#0/#3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7位指示:支持band#0/#3inter-band CA与band#1/#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8位指示:支持band#0/#3inter-band CA与band#2/#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9位指示:支持band#0/#4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0位指示:支持band#0/#4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1位指示:支持band#0/#4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2位指示:支持band#1/#2inter-band CA与band#3/#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3位指示:支持band#1/#3inter-band CA与band#2/#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itmap中第14位指示:支持band#1/#4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不具有重合频段的两个载波聚合频段之间的上行链路切换,图8示出了一种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之间进行上行链路切换的一种示意图。
可选地,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切换时长,以4个band为例,如上报支持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Bitmap为(1,0,0,1,1,0,0,0,0,1,0,0,0,1,0),则代表以下上行频段组合支持上行链路切换:
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4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1/#3inter-band CA与band#2/#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相应地,上报切换时长为(T1,T2,T3,T4,T5),其中T1为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的切换时长,T2为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的切换时长,T3为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的切换时长,T4为band#0/#4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的切换时长;T5为band#1/#3inter-band CA与band#2/#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的切换时长。
可选地,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下行中断所在的频段。
以4个band为例,如上报支持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Bitmap为(1,0,0,1,1,0,0,0,0,1,0,0,0,1,0),则代表以下上行频段组合支持上行链路切换:
band#0/#1inter-band CA与band#2/#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3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2inter-band CA与band#1/#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0/#4inter-band CA与band#1/#2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band#1/#3inter-band CA与band#2/#4inter-band CA上行链路切换。
相应地,若上报下行中断的Bitmap(第二位图)为(0,1,1,0,0),则第0位的0可代表band#0/#1与band#2/#3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前面band#0/#1inter-band CA上;第1位的1可代表band#0/#2与band#1/#3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后面band#1/#3inter-band CA上;第2位的1可代表band#0/#2与band#1/#4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后面的band#1/#4inter-band CA上;第3位的0可代表band#0/#4与band#1/#2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前面的band#0/#4inter-band CA上;第4位的0可代表band#1/#3与band#2/#4inter-band CA切换时,下行中断在前面的band#1/#3inter-bandCA上。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举例均是以带间载波聚合进行的举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上述举例中涉及到的所有带间载波聚合频段也可以是双链路频段,例如DC(Dualconnectivity,双链接),EN-DC(E-UTRA-NR Dual Connectivity,LTE与NR双链接)和MR-DC(Multiple Radio DC,多无线双链接)等。
上述方案实现了在终端设备支持四个及四个以上频段的情况下,针对不具有重复频段的两个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不具有重复频段的两个双链接频段,或者不具有重复频段的带间载波聚合频段以及双链接频段进行切换能力上报。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900的框图,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生成模块901和上报模块902。
该生成模块901,被配置为生成能力上报信息,该能力上报信息包括对应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的能力指示信息,该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该第一上行频段以及该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该能力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在该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
该上报模块902,被配置为向网络设备发送该能力上报信息。
可选地,该能力上报信息包括第一位图,该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该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
该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一值,该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二值。
可选地,该第一上行频段为单频段,该第二上行频段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且该第一上行频段以及该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该生成模块901,包括:
第一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包括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121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其中,该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m为该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的数量,C为组合计算符号;
第一赋值子模块,被配置为对该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该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
可选地,每个上行频段对中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具有重合频段,并且,该第一上行频段以及该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该第一上行频段以及该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或者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为载波聚合频段且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为双链接频段,该生成模块901,包括:
第二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包括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122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其中,该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m为该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的数量,C为组合计算符号;
第二赋值模块,被配置为对该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该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
可选地,每个上行频段对中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不具有重合频段,并且,该第一上行频段以及该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该第一上行频段以及该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或者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为载波聚合频段且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为双链接频段,该生成模块901,包括:
第三生成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包括
Figure BDA0003845960920000123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其中,该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m为该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的数量,C为组合计算符号;
第三赋值子模块,被配置为对该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该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
可选地,该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切换时长,该切换时长表征该终端设备在每一对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时间长度。
可选地,该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第二位图,该第二位图中的比特位与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该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为该终端设备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
在该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中的下行中断频段为该目标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的情况下,该第二位图中对应该目标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三值;
在该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中的下行中断频段为该目标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二上行频段的情况下,该第二位图中对应该目标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四值。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的框图。例如,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可以是手机、相机、笔记本、平板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
参照图10,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1002,存储器1004,电源组件1006,多媒体组件1008,音频组件1010,输入/输出接口1012,传感器组件1014,以及通信组件1016。
处理组件1002通常控制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10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10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10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10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1008和处理组件10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10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10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1006为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10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1008包括在所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10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10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10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004或经由通信组件10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10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输入/输出接口1012为处理组件10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10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1014可以检测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1014还可以检测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或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10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10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10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1016被配置为便于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10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10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10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10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
上述装置1000可以是独立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独立电子设备的一部分,例如在一种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或芯片,其中该集成电路可以是一个IC,也可以是多个IC的集合;该芯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种类: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可编程逻辑阵列)、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SOC(System on Chip,SoC,片上系统或系统级芯片)等。上述的集成电路或芯片中可以用于执行可执行指令(或代码),以实现上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其中该可执行指令可以存储在该集成电路或芯片中,也可以从其他的装置或设备获取,例如该集成电路或芯片中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用于与其他的装置通信的接口。该可执行指令可以存储于该处理器中,当该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或者,该集成电路或芯片可以通过该接口接收可执行指令并传输给该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提供的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的步骤。示例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包括指令的上述存储器10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1000的处理器1020执行以完成上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能够由可编程的装置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具有当由该可编程的装置执行时用于执行上述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的代码部分。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1)

1.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能力上报信息,所述能力上报信息包括对应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的能力指示信息,所述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所述能力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信息;
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能力上报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力上报信息包括第一位图,所述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所述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一值,所述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二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为单频段,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且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不具有重合频段,所述生成能力上报信息,包括:
生成包括
Figure FDA0003845960910000011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其中,所述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m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的数量,C为组合计算符号;
对所述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所述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每个上行频段对中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具有重合频段,并且,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或者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为载波聚合频段且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为双链接频段,所述生成能力上报信息,包括:
生成包括
Figure FDA0003845960910000012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其中,所述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m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的数量,C为组合计算符号;
对所述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所述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每个上行频段对中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均不具有重合频段,并且,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频段均为双链接频段,或者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为载波聚合频段且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为双链接频段,所述生成能力上报信息,包括:
生成包括
Figure FDA0003845960910000013
个比特位数量的第一位图,其中,所述第一位图中的比特位与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m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的频段的数量,C为组合计算符号;
对所述第一位图中对应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一值,对所述第一位图中对应不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赋予第二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切换时长,所述切换时长表征所述终端设备在每一对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时间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力上报信息还包括第二位图,所述第二位图中的比特位与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一一对应,所述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频段切换的上行频段组合;
在所述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中的下行中断频段为所述目标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的情况下,所述第二位图中对应所述目标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三值;
在所述目标上行频段组合中的下行中断频段为所述目标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二上行频段的情况下,所述第二位图中对应所述目标上行频段组合的比特位的取值为第四值。
8.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模块,被配置为生成能力上报信息,所述能力上报信息包括对应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频段能够组成的上行频段组合的能力指示信息,所述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所述第一上行频段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频段中的至少一者为带间载波聚合频段或者双链接频段,所述能力指示信息至少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频段组合包括的第一上行频段以及第二上行频段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信息;
上报模块,被配置为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能力上报信息。
9.一种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1.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指令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80003148.3A 2022-08-15 2022-08-15 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Pending CN1156063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12584 WO2024036448A1 (zh) 2022-08-15 2022-08-15 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06301A true CN115606301A (zh) 2023-01-13

Family

ID=84853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3148.3A Pending CN115606301A (zh) 2022-08-15 2022-08-15 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06301A (zh)
WO (1) WO202403644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80114A (zh) * 2024-01-12 2024-02-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连接控制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367073A1 (en) * 2016-06-15 2017-12-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 capability exchange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9586943B (zh) * 2017-09-28 2021-05-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资源切换配置方法、装置和设备
WO2021026922A1 (zh) * 2019-08-15 2021-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Ue能力信息的上报方法及设备
WO2021087830A1 (zh) * 2019-11-06 2021-05-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能力上报方法、获取终端能力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80114A (zh) * 2024-01-12 2024-02-2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连接控制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580114B (zh) * 2024-01-12 2024-04-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连接控制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6448A1 (zh) 2024-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5023B2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
US2021027451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riggering bandwidth part handover, an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information configuration
US11350394B2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20230208589A1 (en) Srs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srs resource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es
KR20230155581A (ko) 대역폭 부분 설정 방법, 대역폭 부분 설정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bandwidth part configuration method, bandwidth part configuration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11800547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166571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WO2020232712A1 (zh) 寻呼方法及装置
US11310820B2 (en) Cross-carrier scheduling method and device
RU2764603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конфигурирования части полосы частот
EP3716665A1 (en)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50364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n uplink-downlink switching point
JP7315795B2 (ja) ビーム失敗要求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US2022036041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dication of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US11895686B2 (en) Method, device and medium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US20220174734A1 (en) Slot format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63275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inform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11937296B2 (en) Monito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11856571B2 (en)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5606301A (zh) 上报上行链路切换能力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US20220346083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termining 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 and storage media
EP395246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control region
CN109792750B (zh) 载波配置方法及装置
US2022006108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11943173B2 (en) Channel ind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