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97302A - 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 Google Patents
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97302A CN115597302A CN202211228267.7A CN202211228267A CN115597302A CN 115597302 A CN115597302 A CN 115597302A CN 202211228267 A CN202211228267 A CN 202211228267A CN 115597302 A CN115597302 A CN 1155973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temperature
- water tank
- assembly
- const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group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72 burs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89 chemical engine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3 dye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31/00—Othe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 F25D31/005—Combined cooling and heat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2—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liquids, e.g. br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25D19/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with more than one refrigeration un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包括第一水箱以及与第一水箱连通的第一进水管路和第一排水管路;加热制冷装置设置在第一水箱上;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水箱上的温度感应组件,温度感应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在第一水箱的内壁上具有高度差;泵体组件与进水组件和/或出水组件连接,泵体组件与温度感应组件电连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简化液位监控结构且温度控制精确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恒温循环水箱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背景技术
今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用于精密恒温和辅助加热的电热恒温水箱也大量生产。恒温水箱主要用于医疗单位、院校、科研、化工、印染等行业的化验部门做蒸馏、干燥、浓缩及恒温加热化学药品及生物用品恒温培养,以及对器械进行煮沸消毒等。市面上恒温水箱为“水浴锅”,“水温箱”,“沸腾消毒箱”等。水箱结构材料主要是不锈钢或氧化铝焊接,耐腐蚀性不好。另外,现有恒温水箱基本采用温度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配合使用来进行液位的测量和温度的检测,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简化液位监控结构且温度控制精确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一种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包括:水箱组件,所述水箱组件包括第一水箱,所述第一水箱内设有第一储水腔;进水管路组件,所述进水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进水管路,所述第一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水腔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路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排水管路组件,所述排水管路组件包括第一排水管路,所述第一排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水腔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路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加热制冷装置,所述加热制冷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上,所述加热制冷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储水腔内的液体进行温度调节;温度感应组件,所述温度感应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的内壁,所述温度感应组件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在靠近所述第一水箱顶壁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在靠近所述第一水箱底壁的一侧设置;泵体组件,所述泵体组件与所述第一进水管路和/或第一排水管路连接,所述泵体组件与所述温度感应组件电连接。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包括:第一水箱、第一进水管路、第一排水管路、加热制冷装置、温度感应组件以及泵体组件。第一水箱内设有用于盛装液体的第一储水腔。第一进水管路以及第一排水管路分别与第一储水腔连通,保证第一储水腔内的液体能够流通,方便第一储水腔内液体的热交换和对第一储水腔内液体的及时补充。加热制冷装置与第一水箱连接,加热制冷装置用于对第一储水腔内的液体进行温度调节,通过设置加热制冷装置,方便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控制第一储水腔内的液体温度。
泵体组件与第一进水管路和/或第一排水管路连接,泵体组件与温度感应组件电连接,且温度感应组件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在第一水箱上存在高度差。当第一水箱内的液位大于等于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位置时,即两个温度传感器都浸泡在液体中,则在温控过程中,两个温度传感器的读数基本同步,误差相差很小(温差在0.1℃范围以内)。此时,相当于通过双温度传感器监测液体的温度值,具有温度的校核功能,即判断温度传感器工作是否正常。而当第一水箱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没有浸泡在液体里面时,随着温控的变化,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读数不仅达不到同步,而且温度差值也会远大于0.5℃,此时可以监测液位高度是否没达到使用标准,还可以监测温度传感器是否损坏。当第一储水腔内缺水,温度感应组件发出电信号至泵体组件,实现自动补水,同时,通过控制模块对加热制冷装置的加热或制冷功能的控制,使第一水箱内的液体维持在恒定的温度范围内。本申请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通过在第一水箱上设置至少两个具有高度差的温度传感器,同时进行液体温度和液体液位的监控,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控制的精准度和使用的可靠性,且上述结构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整体设计更加紧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箱的容积为400mL~600mL,所述第一排水管路的管径范围为3.0mm~5.0mm,所述第一进水管路的管径范围为4.0mm~10.0mm。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进一步限定了:当第一水箱的容积范围在400mL~600mL时,设置第一排水管路的管径范围为3.0mm~5.0mm,第一进水管路的管径范围为4.0mm~10.0mm,此时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温度控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温度控制误差较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回水组件,所述回水组件包括第一变径接头、第二变径接头以及节流管路,所述节流管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变径接头以及所述第二变径接头,所述第一变径接头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路远离所述水箱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径接头与所述第一进水管路远离所述水箱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径接头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变径接头的孔径。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设置有回水组件,回水组件分别与第一排水管路、第一进水管路以及第一储水腔连通。其中,回水组件由第一变径接头、第二变径接头以及节流管路组成。通过在恒温循环水路系统上设置回水组件,当第一水箱的出水口没连接上管路或堵塞时,第一储水腔内液体可通过回水组件回流到第一储水腔,从而避免了爆管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使用安全性。孔径较大的第二变径接头设置在第一进水管路上,孔径较小的第一变径接头设置在第一排水管路上,从而当排水管路组件上出现堵塞情况而液体需要经过节流管路回流至第一进水管路时,由于第二变径接头的孔径较大,因此不会出现爆管的问题,液体回流顺畅,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变径接头设置在第一泵体与第一排水管路出液口之间的管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泵体组件包括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泵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水管路上,所述第一泵体的进液端口与所述第一水箱的出液端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泵体的出液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变径接头连接。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进一步限定了:泵体组件的第一泵体的进液端通过第一排水管路与第一水箱的排水接头连接,第一泵体的出液端通过第一排水管路向外界排出液体。第一泵体的设置有利于控制恒温循环水箱第一储水腔内的液体流向,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使用可靠性,并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换液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箱组件还包括第二水箱,所述第二水箱内设有第二储水腔,所述进水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二进水管路,所述第二进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水腔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管路连接,所述排水管路组件还包括第二排水管路,所述第二排水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水腔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路连接,所述加热制冷装置包括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和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上,所述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上。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水箱,第二水箱与第二进水管路以及第二排水管路配合,从而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形成为以第一水箱为主体的恒温循环水路以及以第二水箱为主体的恒温循环水路,上述两套恒温循环水路可以同时工作,且第一储水腔内的液体可以通过第二进水管路以及第二排水管路与第二储水腔内的液体相互连通,从而有利于加快恒温循环水路系统上的液体温度的快速调整。其中,第一进水管路以及第二进水管路通过三通阀与外部液源连通。第一排水管路以及第二排水管路通过三通阀与外界连通。
另外,以第一水箱为主体的恒温循环水路以及以第二水箱为主体的恒温循环水路可以单独工作,从而防止其中一组恒温循环水路出现故障而影响恒温循环水路的正常运行。同时,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单独工作,可以达到对不同温度需求的物体(或装置)同时控温的需求,提高了恒温循环水路的工作性能。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中,加热制冷装置为半导体温度元件,半导体温度元件分别设置在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的箱壁上。半导体温度元件使用安全性能高、加热和制冷稳定、加热和制冷效果优越、节能,且可以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可靠性高。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和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可选地,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和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间隔均匀地设置在第一水箱的箱壁上,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间隔均匀地设置在第二水箱的箱壁上,从而能够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加热和制冷效率,且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各处的温度设置均匀性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泵体组件包括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泵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水管路上。通过在第二排水管路上设置第二泵体,可以提高第二储水腔内液体的换液效率,有利于第二储水腔内液体温度的快速平衡,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的性能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感应组件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在靠近所述第二水箱顶壁的一侧设置,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在靠近所述第二水箱底壁的一侧设置。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中第二水箱上设置具有高度差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从而使第二水箱上的循环水路同时进行液体温度和液体液位的监控,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控制的精准度和使用的可靠性,且上述结构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整体设计更加紧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水管路上。具体地,第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泵体与第一变径接头之间的管路上。通过在上述管路上设置单向阀,可以提高第一水箱内液体流出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水管路上。具体地,第二单向阀设置在第二泵体与第一变径接头之间的管路上。通过在上述管路上设置单向阀,可以提高第二水箱内液体流出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第一夹管阀,所述第一夹管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水管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第二夹管阀,所述第二夹管阀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水管路上。
通过在第一进水管路上设置第一夹管阀,在第二进水管路上设置第二夹管阀,可以实现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恒温循环水路使用的定向选择,提高恒温循环水路使用的便利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排气组件,所述排气组件包括排气接头以及排气管路,所述排气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靠近顶壁的一侧,所述排气管路通过所述排气接头与所述第一储水腔连通。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排气组件,排气组件包括排气接头以及排气管路,排气接头设置在第一水箱靠近顶壁的一侧。排气管路通过排气接头与第一储水腔连通。由于第一储水腔内设置了可调节腔内液体温度的加热制冷装置,从而能对第一储水腔内部的液体进行高低温控制,如温度范围在4℃~40℃,因此第一储水腔内温差较大。通过设置排气组件,能使第一储水腔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连通,很好地防止第一储水腔内因温差大而引起腔内空气缩胀,从而损坏箱体。因此上述设计能保障产品的使用安全性,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二水箱上同时设置上述的排气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液位检测组件,所述液位检测组件包括液位显示管路以及液位显示元件,所述液位显示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水腔连接,所述液位显示元件设置在所述液位显示管路上。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液位检测组件,液位检测组件至少包括液位显示管路以及液位显示元件,液位显示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储水腔连接,液位显示元件设置在液位显示管路上。通过设置液位显示管路,并在液位显示管路上设置液位显示元件,能方便且直观地观察第一储水腔内液位高低,提高了液位观察的便利性。且通过在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水箱组件上同时设置温度感应组件以及液位检测组件,在监控第一储水腔内部水位时可选择性地使用,从而提高恒温循环水箱使用的便捷性。
可选地,第二水箱上还同时设置上述的液位检测组件,液位显示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储水腔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防冲击件,所述防冲击件设置在所述水箱组件上,所述防冲击件至少部分与所述进水管路组件以及所述排水管路组件对应设置。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防冲击件,防冲击件设置在第一水箱的第一储水腔内壁,和/或设置在第二水箱的第二储水腔内壁,防冲击件至少部分与进水接头以及排水接头对应设置。通过设置防冲击件,有效地防止了回水、进水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液面波动,进而影响液位检测组件和/或温度感应组件检测不精准,或者产生气泡进入到泵体组件中,从而影响了泵体组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防冲击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防冲击件在第一储水腔和/或第二储水腔内间隔设置,进一步减少第一储水腔和/或第二储水腔进出液体的动作对第一储水腔和第二储水腔内部液体带来的冲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箱组件的材质为高分子耐温材料。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水箱组件的材质为高分子耐温材料。水箱组件选用高分子耐温材料,有利于防止水箱组件出现腐蚀生锈的情况。特别是当恒温循环水箱需要在医疗上使用时,对恒温循环水箱内部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不允许箱体内有生锈的情况。因此使用高分子耐温材料可以防止长时间使用而出现腐蚀生锈从而影响水质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高分子耐温材料为ABS塑料或PC塑料。
优选地,水箱由PC塑料焊接而成,PC塑料不会因长时间腐蚀而出现生锈的现象,且材质透明,方便观察水箱里的水质情况。
一种恒温循环水箱,包括外壳以及前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所述外壳内设有安装腔,所述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箱还包括导热元件,所述导热元件的一侧与所述加热制冷装置连接,所述导热元件的另一侧与所述水箱组件连接。
通过在加热制冷装置与水箱组件之间设置导热元件,有利于加热制冷装置产生的制热或制冷能够快速传递至水箱组件,从而更快速地调节水箱组件内液体的温度。
可选地,导热元件为铜板,铜板的导热系数高,导热性能优秀,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热、冷传递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箱还包括散热元件,所述散热元件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散热元件与所述加热制冷装置连接。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箱还包括散热元件,散热元件与加热制冷装置连接。通过设置散热元件,可以将加热制冷装置运行时的热量通过散热元件快速散发到外界,特别是加热制冷装置为半导体元件时,制冷制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设置散热元件提供风冷散热功能,能够防止半导体温度元件的损坏,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外壳上有多个通孔,提升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结构系统图;
图2为本发明另外一个实施例所述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结构系统图;
图3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恒温循环水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恒温循环水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恒温循环水箱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水箱组件,110第一水箱,101第一储水腔,120第二水箱,102第二储水腔;
20进水管路组件,210第一进水管路,220第二进水管路;
30排水管路组件,310第一排水管路,320第二排水管路;
40加热制冷装置,410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420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
50温度感应组件,510第一温度传感器,520第二温度传感器,530第三温度传感器,540第四温度传感器;
60泵体组件,610第一泵体,620第二泵体;
70排气组件,710排气接头,720排气管路;
80回水组件,810第一变径接头,820第二变径接头,830节流管路;
90防冲击件;
910第一单向阀,920第二单向阀,930第一夹管阀,940第二夹管阀;
100液位检测组件,1001液位显示管路,1002液位显示元件;
300外壳;
400导热元件;
500散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如图1、图2所示,包括:水箱组件10,水箱组件10包括第一水箱110,第一水箱110内设有第一储水腔101;进水管路组件20,进水管路组件20包括第一进水管路210,第一进水管路210的一端与第一储水腔101连通,第一进水管路210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排水管路组件30,排水管路组件30包括第一排水管路310,第一排水管路310的一端与第一储水腔101连通,第一排水管路310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加热制冷装置40,加热制冷装置40设置在第一水箱110上,加热制冷装置40用于对第一储水腔101内的液体进行温度调节;温度感应组件50,温度感应组件50设置在第一水箱110的内壁,温度感应组件50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51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20,第一温度传感器510在靠近第一水箱110顶壁的一侧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520在靠近第一水箱110底壁的一侧设置;泵体组件60,泵体组件60与第一进水管路210和/或第一排水管路310连接,泵体组件60与温度感应组件50电连接。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包括:第一水箱110、第一进水管路210、第一排水管路310、加热制冷装置40、温度感应组件50以及泵体组件60。第一水箱110内设有用于盛装液体的第一储水腔101。第一进水管路210以及第一排水管路310分别与第一储水腔101连通,保证第一储水腔101内的液体能够流通,方便更换第一储水腔101内液体和对第一储水腔101内液体的及时补充。加热制冷装置40与第一水箱110连接,加热制冷装置40用于对第一储水腔101内的液体进行温度调节,通过设置加热制冷装置40,方便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控制第一储水腔101内的液体温度。
泵体组件60与第一进水管路210和/或第一排水管路310连接,泵体组件60与温度感应组件50电连接,且温度感应组件50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10与第二温度传感器520在第一水箱110上存在高度差。水箱组件的温控效果是基于PID算法实现的。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520测量第一水箱110内的介质温度,通过测量值与设定值的比较结果调节加热制冷装置的功率,进而实现恒温水箱内的介质温度控制。同时,通过比对第一温度传感器510的测量值与第二温度传感器520的测量值,检测测量的准确性和检测液位是否符合使用标准。具体地,当第一水箱110内的液位大于等于第一温度传感器510的位置时,即两个温度传感器都浸泡在液体中,则在温控过程中,两个温度传感器的读数基本同步,误差相差很小(温差在0.1℃范围以内)。此时,相当于通过双温度传感器监测液体的温度值,具有温度的校核功能,即判断温度传感器工作是否正常。而当第一水箱110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10没有浸泡在液体里面时,随着温控的变化,第一温度传感器51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20的读数不仅达不到同步,而且温度差值也会远大于0.5℃,此时可以监测液位高度是否没达到使用标准,还可以监测温度传感器是否损坏。当第一储水腔101内缺水,温度感应组件50发出电信号至泵体组件,实现自动补水,同时,通过控制模块对加热制冷装置40的加热或制冷功能的控制,使第一水箱110内的液体维持在恒定的温度范围内。本申请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通过在第一水箱110上设置至少两个具有高度差的温度传感器,同时进行液体温度和液体液位的监控,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控制的精准度和使用的可靠性,且上述结构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整体设计更加紧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水箱的容积为400mL~600mL,第一排水管路的管径范围为3.0mm~5.0mm,第一进水管路的管径范围为4.0mm~10.0mm。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进一步限定了:当第一水箱的容积范围在400mL~600mL时,设置第一排水管路的管径范围为3.0mm~5.0mm,第一进水管路的管径范围为4.0mm~10.0mm,此时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温度控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温度控制误差较小。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回水组件80,回水组件80包括第一变径接头810、第二变径接头820以及节流管路830,节流管路830分别连接第一变径接头810以及第二变径接头820,第一变径接头810与第一排水管路310远离水箱组件10的一端连接,第二变径接头820与第一进水管路210远离水箱组件10的一端连接,第二变径接头820的孔径大于第一变径接头810的孔径。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设置有回水组件80,回水组件80分别与第一排水管路310、第一进水管路210以及第一储水腔101连通。其中,回水组件80由第一变径接头810、第二变径接头820以及节流管路830组成。通过在恒温循环水路系统上设置回水组件80,当第一水箱110的出水口没连接上管路或堵塞时,第一储水腔101内液体可通过回水组件80回流到第一储水腔101,从而避免了爆管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使用安全性。孔径较大的第二变径接头820设置在第一进水管路210上,孔径较小的第一变径接头810设置在第一排水管路310上,从而当排水管路组件30上出现堵塞情况而液体需要经过节流管路回流至第一进水管路210时,由于第二变径接头820的孔径较大,因此不会出现爆管的问题,液体回流顺畅,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可选地,第一变径接头810设置在第一泵体610与第一排水管路310出液口之间的管路上。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泵体组件60包括第一泵体610,第一泵体610设置在第一排水管路310上,第一泵体610的进液端口与第一水箱110的出液端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泵体610的出液端口通过管路与第一变径接头810连接。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进一步限定了:泵体组件60的第一泵体610的进液端通过第一排水管路310与第一水箱110的排水接头连接,第一泵体610的出液端通过第一排水管路310向外界排出液体。第一泵体610的设置有利于控制恒温循环水箱第一储水腔101内的液体流向,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使用可靠性,并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换液效率。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箱组件10还包括第二水箱120,第二水箱120内设有第二储水腔102,进水管路组件20还包括第二进水管路220,第二进水管路220的一端与第二储水腔102连通,第二进水管路220的另一端与第一进水管路210连接,排水管路组件30还包括第二排水管路320,第二排水管路320的一端与第二储水腔102连通,第二排水管路320的另一端与第一排水管路310连接,加热制冷装置40包括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410和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420,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410设置在第一水箱110上,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420设置在第二水箱120上。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水箱120,第二水箱120与第二进水管路220以及第二排水管路320配合,从而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形成为以第一水箱110为主体的恒温循环水路以及以第二水箱120为主体的恒温循环水路,上述两套恒温循环水路可以同时工作,且第一储水腔101内的液体可以通过第二进水管路220以及第二排水管路320与第二储水腔内102的液体相互连通,从而有利于加快恒温循环水路系统上的液体温度的快速调整。其中,第一进水管路210以及第二进水管路220通过三通阀与外部液源连通。第一排水管路310以及第二排水管路320通过三通阀与外界连通。
另外,以第一水箱110为主体的恒温循环水路以及以第二水箱120为主体的恒温循环水路可以单独工作,从而防止其中一组恒温循环水路出现故障而影响恒温循环水路的正常运行。同时,第一水箱110和第二水箱120单独工作,可以达到对不同温度需求的物体(或装置)同时控温的需求,提高了恒温循环水路的工作性能。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中,加热制冷装置40为半导体温度元件,半导体温度元件分别设置在第一水箱110和第二水箱120的箱壁上。半导体温度元件使用安全性能高、加热和制冷稳定、加热和制冷效果优越、节能,且可以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可靠性高。通过制冷半导体和制热半导体来调节水箱里液体的温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使用时用水的温度恒定,温控液路始终处于闭环自循环状态。当外控温度达到使用要求时,半导体将自动调节功率,保证供水系统各处温度相同,同时供水系统动力泵保持恒定流量供水。可选地,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410包括制冷半导体和制热半导体。可选地,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420包括制冷半导体和制热半导体。可选地,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410和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42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可选地,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410和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4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410间隔均匀地设置在第一水箱110的箱壁上,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420间隔均匀地设置在第二水箱120的箱壁上,从而能够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加热和制冷效率,且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各处的温度设置均匀性更好。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泵体组件60包括第二泵体620,第二泵体620设置在第二排水管路320上。通过在第二排水管路320上设置第二泵体620,可以提高第二储水腔102内液体的换液效率,有利于第二储水腔102内液体温度的快速平衡,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的性能可靠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温度感应组件50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530和第四温度传感器540,第三温度传感器530和第四温度传感器540设置在第二水箱120上,第三温度传感器530在靠近第二水箱120顶壁的一侧设置,第四温度传感器540在靠近第二水箱120底壁的一侧设置。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中第二水箱120上设置具有高度差的第三温度传感器530和第四温度传感器540,从而使第二水箱120上的循环水路同时进行液体温度和液体液位的监控,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控制的精准度和使用的可靠性,且上述结构使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整体设计更加紧凑,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第一单向阀910,第一单向阀910设置在第一排水管路310上。具体地,第一单向阀910设置在第一泵体610与第一变径接头810之间的管路上。通过在上述管路上设置单向阀,可以提高第一水箱110内液体流出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可靠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第二单向阀920,第二单向阀920设置在第二排水管路320上。具体地,第二单向阀920设置在第二泵体620与第一变径接头810之间的管路上。通过在上述管路上设置单向阀,可以提高第二水箱120内液体流出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可靠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第一夹管阀930,第一夹管阀930设置在第一进水管路210上。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第二夹管阀940,第二夹管阀940设置在第二进水管路220上。
通过在第一进水管路210上设置第一夹管阀930,在第二进水管路220上设置第二夹管阀940,可以实现第一水箱110和第二水箱120恒温循环水路使用的定向选择,提高恒温循环水路使用的便利性。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排气组件70,排气组件70包括排气接头710以及排气管路720,排气接头710设置在第一水箱110靠近顶壁的一侧,排气管路720通过排气接头710与第一储水腔101连通。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箱还包括排气组件70,排气组件7包括排气接头710以及排气管路720,排气接头710设置在第一水箱110靠近顶壁的一侧。排气管路720通过排气接头710与第一储水腔101连通。由于第一储水腔101内设置了可调节腔内液体温度的加热制冷装置40,从而能对第一储水腔101内部的液体进行高低温控制,如温度范围在4℃~40℃,因此第一储水腔101内温差较大。通过设置排气组件70,能使第一储水腔10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连通,很好地防止第一储水腔101内因温差大而引起腔内空气缩胀,从而损坏箱体。因此上述设计能保障产品的使用安全性,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二水箱120上同时设置上述的排气组件70。
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液位检测组件100,液位检测组件100包括液位显示管路1001以及液位显示元件1002,液位显示管路10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储水腔101连接,液位显示元件1002设置在液位显示管路1001上。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液位检测组件100,液位检测组件100至少包括液位显示管路1001以及液位显示元件1002,液位显示管路10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储水腔101连接,液位显示元件1002设置在液位显示管路1001上。通过设置液位显示管路1001,并在液位显示管路1001上设置液位显示元件1002,能方便且直观地观察第一储水腔101内液位高低,提高了液位观察的便利性。且通过在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的水箱组件上同时设置温度感应组件50以及液位检测组件100,在监控第一储水腔101内部水位时可选择性地使用,从而提高恒温循环水箱使用的便捷性。
可选地,第二水箱120上还同时设置上述的液位检测组件,液位显示管路100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储水腔102连接。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还包括防冲击件90,防冲击件90设置在水箱组件10上,防冲击件90至少部分与进水管路组件20以及排水管路组件30对应设置。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箱还包括防冲击件90,防冲击件90设置在第一水箱110的第一储水腔101内壁,和/或设置在第二水箱120的第二储水腔102内壁,防冲击件90至少部分与进水接头以及排水接头对应设置。通过设置防冲击件90,有效地防止了回水、进水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液面波动,进而影响液位检测组件100和/或温度感应组件50检测液位不精准,或者产生气泡进入到泵体组件60中,从而影响了泵体组件6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防冲击件9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防冲击件90在第一储水腔101内间隔设置,进一步减少第一储水腔101和/或第二储水腔102进出液体的动作对第一储水腔101和第二储水腔102内部液体带来的冲击。
在本实施例中,水箱组件10的材质为高分子耐温材料。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第一水箱10的材质为高分子耐温材料。水箱组件10选用高分子耐温材料,有利于防止水箱组件10出现腐蚀生锈的情况。特别是当恒温循环水箱需要在医疗上使用时,对恒温循环水箱内部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不允许箱体内有生锈的情况。因此使用高分子耐温材料可以防止第一水箱1长时间使用而出现腐蚀生锈从而影响水质的情况。
可选地,高分子耐温材料为ABS塑料或PC塑料。
优选地,水箱有PC塑料焊接而成,PC塑料不会因长时间腐蚀而出现生锈的现象,且材质透明,方便观察水箱里的水质情况。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恒温循环水箱,如图3至图5所示,包括外壳300以及如前述任意一项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外壳300内设有安装腔,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至少部分位于安装腔内。
如图4、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箱还包括导热元件400,导热元件400的一侧与加热制冷装置40连接,导热元件400的另一侧与水箱组件10连接。
通过在加热制冷装置40与水箱组件10之间设置导热元件400,有利于加热制冷装置40产生的制热或制冷能够快速传递至水箱组件10,从而更快速地调节水箱组件10内液体的温度。
可选地,导热元件400为铜板,铜板的导热系数高,导热性能优秀,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热、冷传递性能,提高恒温循环水箱加热制冷效率。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水箱还包括散热元件500,散热元件500设置在安装腔内,散热元件500与加热制冷装置40连接。
上述的恒温循环水箱还包括散热元件500,散热元件500与加热制冷装置40连接。通过设置散热元件40,可以将加热制冷装置40运行时的热量通过散热元件500快速散发到外界,特别是加热制冷装置40为半导体元件时,制冷制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设置散热元件500提供风冷散热功能,能够防止半导体温度元件的损坏,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外壳300上有多个通孔,提升散热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包括:
水箱组件(10),所述水箱组件(10)包括第一水箱(110),所述第一水箱(110)内设有第一储水腔(101);
进水管路组件(20),所述进水管路组件(20)包括第一进水管路(210),所述第一进水管路(2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水腔(101)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路(210)的另一端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
排水管路组件(30),所述排水管路组件(30)包括第一排水管路(310),所述第一排水管路(3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水腔(101)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路(310)的另一端与外界连通;
加热制冷装置(40),所述加热制冷装置(40)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110)上,所述加热制冷装置(40)用于对所述第一储水腔(101)内的液体进行温度调节;
温度感应组件(50),所述温度感应组件(50)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110)的内壁,所述温度感应组件(50)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51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20),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510)在靠近所述第一水箱(110)顶壁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520)在靠近所述第一水箱(110)底壁的一侧设置;
泵体组件(60),所述泵体组件(60)与所述第一进水管路(210)和/或第一排水管路(310)连接,所述泵体组件(60)与所述温度感应组件(50)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110)的容积为400mL~600mL,所述第一排水管路(310)的管径范围为3.0mm~5.0mm,所述第一进水管路(210)的管径范围为4.0mm~1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水组件(80),所述回水组件(80)包括第一变径接头(810)、第二变径接头(820)以及节流管路(830),所述节流管路(830)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变径接头(810)以及所述第二变径接头(820),所述第一变径接头(810)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路(310)远离所述水箱组件(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径接头(820)与所述第一进水管路(210)远离所述水箱组件(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径接头(820)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变径接头(810)的孔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组件(60)包括第一泵体(610),所述第一泵体(610)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水管路(310)上,所述第一泵体(610)的进液端口与所述第一水箱(110)的出液端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泵体(610)的出液端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第一变径接头(81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组件(10)还包括第二水箱(120),所述第二水箱(120)内设有第二储水腔(102),
所述进水管路组件(20)还包括第二进水管路(220),所述第二进水管路(2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水腔(102)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路(2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水管路(210)连接,
所述排水管路组件(30)还包括第二排水管路(320),所述第二排水管路(3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水腔(102)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路(3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路(310)连接,
所述加热制冷装置(40)包括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410)和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420),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度元件(410)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110)上,所述第二半导体温度元件(420)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120)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组件(60)包括第二泵体(620),所述第二泵体(620)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水管路(320)上;和/或
所述温度感应组件(50)还包括第三温度传感器(530)和第四温度传感器(540),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530)和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540)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120)上,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530)在靠近所述第二水箱(120)顶壁的一侧设置,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540)在靠近所述第二水箱(120)底壁的一侧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单向阀(910),所述第一单向阀(910)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水管路(310)上;和/或
还包括第二单向阀(920),所述第二单向阀(920)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水管路(320)上;和/或
还包括第一夹管阀(930),所述第一夹管阀(930)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水管路(210)上;和/或
还包括第二夹管阀(940),所述第二夹管阀(940)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水管路(220)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组件(70),所述排气组件(70)包括排气接头(710)以及排气管路(720),所述排气接头(710)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110)靠近顶壁的一侧,所述排气管路(720)通过所述排气接头(710)与所述第一储水腔(101)连通;和/或
还包括液位检测组件(100),所述液位检测组件(100)包括液位显示管路(1001)以及液位显示元件(1002),所述液位显示管路(10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储水腔(101)连接,所述液位显示元件(1002)设置在所述液位显示管路(1001)上;和/或
还包括防冲击件(90),所述防冲击件(90)设置在所述水箱组件(10)上,所述防冲击件(90)至少部分与所述进水管路组件(20)以及所述排水管路组件(30)对应设置;和/或
所述水箱组件(10)的材质为高分子耐温材料。
9.一种恒温循环水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300)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恒温循环水路系统,所述外壳(300)内设有安装腔,所述恒温循环水路系统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恒温循环水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热元件(400),所述导热元件(400)的一侧与所述加热制冷装置(40)连接,所述导热元件(400)的另一侧与所述水箱组件(10)连接;和/或
还包括散热元件(500),所述散热元件(500)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散热元件(500)与所述加热制冷装置(40)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28267.7A CN115597302A (zh) | 2022-10-08 | 2022-10-08 | 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28267.7A CN115597302A (zh) | 2022-10-08 | 2022-10-08 | 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97302A true CN115597302A (zh) | 2023-01-13 |
Family
ID=84847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28267.7A Pending CN115597302A (zh) | 2022-10-08 | 2022-10-08 | 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597302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27836A (zh) * | 2023-03-30 | 2023-04-28 | 济南森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激光器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
-
2022
- 2022-10-08 CN CN202211228267.7A patent/CN11559730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27836A (zh) * | 2023-03-30 | 2023-04-28 | 济南森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激光器温湿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194594B2 (en) | Multiple tanks water thermal storage system and its using method | |
CN1942979B (zh) | 低温电缆的循环冷却系统 | |
CN115597302A (zh) | 恒温循环水路系统及恒温循环水箱 | |
CN212677604U (zh) | 服务器的液冷换热机组以及液冷换热系统 | |
CN109323976A (zh) | 一种冷凝粒子计数器温控装置 | |
CN213824860U (zh) | 一种服务机器人步入式恒温恒湿实验装置 | |
CN217160341U (zh) | 单相浸没式冷却系统 | |
CN201184862Y (zh) | 换热器热疲劳试验台 | |
CN112727587B (zh) | 一种冷却液温控系统 | |
US20230417453A1 (en) | Temperature control apparatus | |
CN110133310B (zh) | 生化分析仪 | |
CN111504517A (zh) | 水冷设备换热量测试方法 | |
CN215479812U (zh) | 水路结构及净水机 | |
CN212645855U (zh) | 油耗仪标定装置 | |
CN216972543U (zh) | 基因检测试剂盒 | |
CN211317692U (zh) | 一种风洞换热系统 | |
CN212302319U (zh) | 一种含能材料化学安定性测定用温控系统 | |
CN113562791A (zh) | 水路结构及净水机 | |
CN218601198U (zh) | 一种热管单管传热性能测试装置 | |
CN209752929U (zh) | 一种特种冷热全效恒温机 | |
CN221484285U (zh) | 冷点降温装置和系统 | |
CN215894449U (zh) | 采暖散热器热工试验装置 | |
CN113588483B (zh) | 一种发动机冷却液高温沉积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 |
CN220815946U (zh) | 适用于冷却系统的元件测试台 | |
CN215004316U (zh) | 性能检测试验的加热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