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93312A - 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93312A CN115593312A CN202211432889.1A CN202211432889A CN115593312A CN 115593312 A CN115593312 A CN 115593312A CN 202211432889 A CN202211432889 A CN 202211432889A CN 115593312 A CN115593312 A CN 1155933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view mirror
- target
- mode
- rainfall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20—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技术领域,具体公开提供的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指定车辆中电子后视镜对应的基本信息;采集指定车辆在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和行驶环境信息;判定目标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提取其目标切换模式;分析目标后视镜在其目标切换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并进行切换控制;本发明有效解决了当前技术与环境的结合性不强的问题,打破了当前技术的存在的局限性,并且还极大的扩展了适用场景,同时降低了外界天气对车辆电子后视镜的视野干扰,从根本上提高了车辆电子后视镜的视野清晰度,保障了驾驶人员的出行安全性以及出行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普及,对汽车的行驶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电子后视镜因此应运而生。电子后视镜的不同模式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提升不同环境下的后视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强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需要电子后视镜的模式进行切换分析。
目前电子后视镜的模式切换分析主要基于驾驶人员的行为以及周边环境,由此切换至适配的显示模式,对后视镜没有进行调动,集中在图像呈现层面。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公开号为CN113859127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其主要获取车辆转向灯、倒车档、盲区内移动目标等模式切换触发条件,当模式切换触发条件成立时,将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为流媒体模式,并能根据模式切换触发条件,调整电子后视镜图像的显示模式。
针对上述方案,本发明人认为不管是转向、倒车以及移动目标等进行监测的前提是后视镜的成像未受到外界天气的干扰,而实际场景中当光线过强或者处于强降雨时,电子后视镜模式即使切换为流媒体模式仍存在视野不清晰的情况,且与环境的结合性不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层面:1、当前技术属于后端图像处理,增加了后端图像处理的工作量,且无法减少环境对电子后视镜后视效果的干扰程度,并且适用场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对驾驶人员在恶劣行驶环境下的辅助性不强,无法满足驾驶人员的日常出行需求,且无法提高驾驶人员的日常出行过程中的驾驶安全性和驾驶可靠性。
3、无法提高电子后视镜对应的镜面清晰度,不便于强烈光线或者暴雨场景下驾驶人员对周边行驶环境以及前方路况的观察,使得驾驶人员反光场景或者暴雨场景下的行驶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交通事故的触发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鉴于此,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现提出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一、后视镜基本信息获取:将指定车辆中的电子后视镜记为目标后视镜,并获取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型号、尺寸、中心点位置、初始水平倾斜角、初始垂直倾斜角、许可调控垂直倾斜角区间和许可调控水平倾斜角区间。
步骤二、车辆环境信息采集:获取指定车辆当前在区域的气象类型和所在区域位置,采集指定车辆在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以及指定车辆当前对应的行驶环境信息。
步骤三、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判定:判定目标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若目标后视镜需求切换模式,提取其目标切换模式。
步骤四、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分析: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分析目标后视镜在其目标切换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步骤五、后视镜模式切换控制:将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以及目标后视镜对应切换方法发送至指定车辆对应的后视镜模式切换控制终端,并进行目标后视镜调控。
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判定目标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具体评定过程如下:A1、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为雨天,基于指定车辆在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当前所处雨水干扰等级。
A2、从信息库中提取出目标后视镜触发雨天模式下的雨水干扰等级,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雨水干扰等级大于或者等于目标后视镜触发雨天模式下的雨水干扰等级,则判定目标后视镜需求切换模式,并将雨天模式作为目标切换模式,反之则判定目标后视镜无需切换模式。
A3、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为晴天,基于指定车辆在晴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当前所处光线干扰等级。
A4、从信息库中提取出目标后视镜触发晴天模式下的触发光线干扰等级,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光线干扰等级大于或者等于目标后视镜触发晴天模式下的触发光线干扰等级,则判定目标后视镜需求切换模式,并将晴天模式作为目标切换模式,反之则判定目标后视镜无需切换模式。
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分析目标后视镜在其目标切换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具体分析过程为:第一步、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为雨天模式,从指定车辆在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中提取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降雨量、承载雨滴信息以及目标后视镜对应承载风向,分析得到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由此确认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第二步、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为晴天模式,提取指定车辆当前对应的行驶环境信息,设定行驶环境干扰权重因子,记为,并从指定车辆在晴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中提取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和反光面积,确认目标后视镜在晴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确认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具体确认过程为:B1、若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为小雨,执行B2步骤,若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为中雨或者暴雨,则执行B4步骤。
B2、从气象管理信息平台提取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设定降雨波动权重因子,记为,从气象管理信息平台提取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对应的各预测降雨时间段以及各预测降雨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
B3、将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与设定的参照加热适配评估指数进行对比,若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小于参照加热适配评估指数,执行B4步骤,反之则分析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并作为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B4、构建后视镜模拟模型,并设定各模拟垂直倾斜角,同时设定模拟降雨量,进而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承载风向,按照模拟降雨量进行降雨模拟,并提取后视镜模拟模型在各模拟垂直倾斜角下对应的模拟信息,由此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垂直倾斜角,进而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角度调控方式和角度调控值,并将其作为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设定降雨波动权重因子,具体设定过程为:将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降雨量与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进行作差,得到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实际降雨差,并从中提取出最大实际降雨差和最小实际降雨差,分别记为和。
以采集时间段为横坐标,以实际降雨差为纵坐标,构建参照二维坐标系,基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实际降雨差在参照二维坐标系中标注出多个点,得到目标后视镜实际降雨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从中提取出极值点数目,记为。
依据分析公式分析得到降雨波动权重因子,其中,分别表示为设定的实际降雨极限差、极限降雨差间隔时长、极值点数目对应的评估占比权重,分别为设定参照的最大实际降雨差、最小实际降雨差、极限差间隔时长,n为采集时间段数目,k为设定的参照极值数目比。
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具体分析过程为:从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对应的各预测降雨时间段中提取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的临近预测降雨时间段,并记为目标时间段,提取目标时间段与当前所处时间段之间的间隔时长,记为。
提取目标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并记为,依据分析公式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e表示自然常数,分别为设定的加热条件下对应的参考降雨间隔时长、参考许可承载降雨量,为设定的参考降雨偏差值,分别表示为设定的间隔时长、预测降雨量对应的加热适配评估占比权重。
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分析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具体分析过程为: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信息中提取出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承载雨滴数目、各承载雨滴对应的位置和面积。
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的中心点位置以及目标后视镜中各承载雨滴对应的面积,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雨滴覆盖评估指数,进而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其中,加热方式包括整体加热和局部加热。
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为整体加热,将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数目和各承载雨滴对应的面积分别记为和,i表示承载雨滴编号,,通过分析公式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整体加热方式下对应的目标加热温度,为设定的单位温度调控评估指数对应的加热温度,为设定的加热条件下的参照承载雨滴数目、参照承载雨滴面积,分别为设定的承载雨滴数目、承载雨滴面积对应的加热评估占比权重,为设定的加热评估修正因子,将整体加热方式以及整体加热方式下对应的目标加热温度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
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为局部加热,确认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区域数目,提取各加热区域对应的位置以及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信息,并按照目标后视镜整体加热的分析方式同理得到局部加热方式下各加热区域对应的目标加热温度,将局部加热方式、局部加热方式下各加热区域对应的位置和目标加热温度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
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垂直倾斜角,具体分析过程为:从后视镜模拟模型在各模拟垂直倾斜角下对应的模拟信息中提取模拟承载雨滴数目、视角面积和车身面积,分别记为和,j表示模拟垂直倾斜角编号,。
将各模拟垂直倾斜角对应的推荐指数按照从大至小的顺序进行排序,并将排序第一位的模拟垂直倾斜角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垂直倾斜角。
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确认目标后视镜在晴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具体确认过程如下:D1、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中提取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进而获取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
D2、从信息库中提取出单位水平调控角以及单位垂直调控角对应的缩减反光面积。
D3、基于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确认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
D4、若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为增大垂直调控,基于目标后视镜初始垂直倾斜角、单位垂直调控角以及许可调控垂直倾斜角区间,设定各垂直调控角,分析得到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适配指数,并将适配指数最高的垂直调控角作为增大垂直调控的目标调控角,并以此分析方式分别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当前其他需调控类型对应的目标调控角。
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所述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适配指数的具体分析过程为: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面积中提取当前所处时间段的反光面积,基于单位垂直调控角对应的缩减反光面积,得到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呈现反光面积,记为,表示垂直调控角编号,。
提取行驶环境干扰权重因子,依据分析公式计算得出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适配指数,表示垂直调控角数目,为设定的补偿呈现反光面积,为设定的参照调控角度值,分别为设定的呈现反光面积、调控角度值对应适配评估占比权重因子,为设定的评估补偿因子。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通过设定晴天切换模式和雨天切换模式,并进行切换分析,有效解决了当前技术与环境的结合性不强的问题,打破了当前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并且还极大的扩展了适用场景,使得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更具灵活性,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外界天气对车辆电子后视镜的视野干扰,从根本上提高了车辆电子后视镜的视野清晰度,从而使得驾驶人员的出行安全性以及出行可靠性均得到了有力保障,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还降低了后端图像处理的工作量。
(2)本发明在雨天模式进行切换分析时,通过分析指定车辆所在区域的降雨类型,对不同降雨类型的切换方法进行针对分析,实现了雨天模式切换方法的深度分析,从而降低了雨水对驾驶人员视线的阻碍,进而增加了驾驶人员在雨天出行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并且消除了不同降雨程度对车辆电子后视镜的影响,从另一层面而言降低了后视镜中雨滴反射光对驾驶人员造成的驾驶隐患,进而降低了驾驶人员与对向行驶车辆的碰撞概率。
(3)本发明在晴天模式切换分析时,通过根据反光信息进行切换分析,有效降低电子后视镜反光对驾驶人员的驾驶风险,同时还降低了驾驶人员在反光场景下的产生的视觉疲劳感,并且可以保障驾驶人员对周边环境以及前方路况的觉察力,极大地减小了交通事故触发的可能性,满足驾驶人员的日常驾驶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方法实施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的构思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一、后视镜基本信息获取:将指定车辆中的电子后视镜记为目标后视镜,并获取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型号、尺寸、中心点位置、初始水平倾斜角、初始垂直倾斜角、许可调控垂直倾斜角区间和许可调控水平倾斜角区间。
需要说明的是,垂直是以地面为参照面进行设定的,垂直倾斜角即垂直于地面方向的角,水平倾斜角指垂直于垂直倾斜角方向的角。
步骤二、车辆环境信息采集:获取指定车辆当前在区域的气象类型和所在区域位置,采集指定车辆在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以及指定车辆当前对应的行驶环境信息。
具体地,指定车辆在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包括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和晴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其中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具体包括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降雨量、承载雨滴信息以及目标后视镜对应的承载风向,晴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具体包括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和反光面积。
进一步地,采集指定车辆在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具体采集过程包括为: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为雨天类型,按照预设采集时间间隔通过目标后视镜内安置的雨量传感器进行降雨量采集,得到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降雨量。
通过目标后视镜内安置的风向传感器进行风向采集,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承载风向。
按照预设采集时间间隔通过指定车辆内部安置的摄像头对目标后视镜进行图像采集,从采集的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图像中识别出承载雨滴数目、各承载雨滴对应的位置以及各承载雨滴对应的面积,并作为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信息,将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降雨量、承载雨滴信息以及目标后视镜对应的承载风向作为指定车辆在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
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为晴天类型,按照预设采集时间间隔通过指定车辆内部安置的摄像头对目标后视镜进行图像采集,从采集的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图像中识别出反光区域位置和反光面积,得到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和反光面积,并作为指定车辆在晴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
进一步地,指定车辆当前对应的行驶环境信息具体包括所处行驶车道和所在区域对应的车流量。
步骤三、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判定:判定目标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若目标后视镜需求切换模式,提取其目标切换模式。
示例性地,判定目标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具体评定过程如下:A1、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为雨天,基于指定车辆在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当前所处雨水干扰等级。
需要说明的是,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当前所处雨水干扰等级,具体分析过程如下:从指定车辆在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中提取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承载降雨量,并从中提取出最低承载降雨量,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参照承载降雨量,记为L;
从指定车辆在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中提取出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信息,进而提取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数目和各承载雨滴对应的面积,通过均值计算得到平均承载雨滴数目和平均承载雨滴面积,分别记为和;
依据分析公式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对应雨水干扰评估指数,分别表示为设定的参照承载降雨量、参照承载雨滴数目、参照承载雨滴面积,为设定的雨水干扰评估指数,分别表示为降雨量、雨滴数目、雨滴面积对应的雨水干扰评估占比权重因子。
将指定车辆对应雨水干扰评估指数与设定的各雨水干扰等级对应的雨水干扰评估指数范围进行对比,若指定车辆对应雨水干扰评估指数处于某雨水干扰等级对应的雨水干扰评估指数范围内,则将该雨水干扰等级作为指定车辆当前所处雨水干扰等级。
A2、从信息库中提取出目标后视镜触发雨天模式下的雨水干扰等级,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雨水干扰等级大于或者等于目标后视镜触发雨天模式下的雨水干扰等级,则判定目标后视镜需求切换模式,并将雨天模式作为目标切换模式,反之则判定目标后视镜无需切换模式。
A3、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为晴天,基于指定车辆在晴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当前所处光线干扰等级。
需要说明的是,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当前所处光线干扰等级,具体分析过程包括以下步骤:从指定车辆在晴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中提取出到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面积,并将其进行均值计算,得到平均反光面积,并记为,基于分析公式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对应光线干扰评估指数,e表示自然常数,为设定参照反光面积,为设定的光线干扰评估占比权重因子。
将指定车辆对应光线干扰评估指数与设定的各光线干扰等级对应的光线干扰评估指数范围进行对比,若指定车辆对应光线干扰评估指数处于某光线干扰等级对应的光线干扰评估指数范围内,则将该光线干扰等级作为指定车辆当前所处光线干扰等级。
A4、从信息库中提取出目标后视镜触发晴天模式下的触发光线干扰等级,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光线干扰等级大于或者等于目标后视镜触发晴天模式下的触发光线干扰等级,则判定目标后视镜需求切换模式,并将晴天模式作为目标切换模式,反之则判定目标后视镜无需切换模式。
步骤四、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分析: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分析目标后视镜在其目标切换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示例性地,分析目标后视镜在其目标切换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具体分析过程为:第一步、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为雨天模式,从指定车辆在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中提取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降雨量、承载雨滴信息以及目标后视镜对应承载风向,分析得到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由此确认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可理解地,得到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的具体获取过程为:将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降雨量进行均值计算,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平均承载降雨量,将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平均承载降雨量与设定的各降雨类型对应的承载降雨量范围进行对比,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平均承载降雨量处于某降雨类型对应的承载降雨量范围内,则将该降雨类型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的降雨类型。
进一步地,确认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具体确认过程为:B1、若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为小雨,执行B2步骤,若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为中雨或者暴雨,则执行B4步骤。
在一个具有实施例中气象为雾天时的模式切换方法等同于降雨类型为小雨,两者分析方式相同,故没有进行雾天谈论。
B2、从气象管理信息平台提取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设定降雨波动权重因子,记为,从气象管理信息平台提取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对应的各预测降雨时间段以及各预测降雨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
需要说明的是,预测降雨时间段指处于当前时间之后的预计的降雨时间段,例如当前时间为8:00,且在8:00-9:00时间段内预计降雨,则将该时间段作为预测时间段。
可理解地,设定降雨波动权重因子,具体设定过程为:U1、将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降雨量与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进行作差,得到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实际降雨差,并从中提取出最大实际降雨差和最小实际降雨差,分别记为和。
U3、以采集时间段为横坐标,以实际降雨差为纵坐标,构建参照二维坐标系,基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实际降雨差在参照二维坐标系中标注出多个点,得到目标后视镜实际降雨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从中提取出极值点数目,记为。
U4、依据分析公式分析得到降雨波动权重因子,其中,分别表示为设定的实际降雨极限差、极限降雨差间隔时长、极值点数目对应的评估占比权重,分别为设定参照的最大实际降雨差、最小实际降雨差、极限差间隔时长,n为采集时间段数目,k为设定的参照极值数目比。
还可理解地,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具体分析过程为:从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对应的各预测降雨时间段中提取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的临近预测降雨时间段,并记为目标时间段,提取目标时间段与当前所处时间段之间的间隔时长,记为。
提取目标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并记为,依据分析公式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e表示自然常数,分别为设定的加热条件下对应的参考降雨间隔时长、参考许可承载降雨量,为设定的参考降雨偏差值,分别表示为设定的间隔时长、预测降雨量对应的加热适配评估占比权重。
B3、将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与设定的参照加热适配评估指数进行对比,若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小于参照加热适配评估指数,执行B4步骤,反之则分析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并作为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具体地,分析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具体分析过程为:N1、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信息中提取出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承载雨滴数目、各承载雨滴对应的位置和面积。
N2、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的中心点位置以及目标后视镜中各承载雨滴对应的面积,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雨滴覆盖评估指数,进而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其中,加热方式包括整体加热和局部加热。
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尺寸,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面积,记为,依据分析公式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雨滴覆盖评估指数,分别为设定的雨滴距离、雨滴面积比对应的覆盖评估占比权重因子,分别表示为设定的参照雨滴距离、参照雨滴面积比。
还需要解释的是,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的具体获取方式为:将目标后视镜对应的雨滴覆盖评估指数与设定的参照雨滴覆盖评估指数进行对比,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雨滴覆盖评估指数大于或者等于设定的参照雨滴覆盖评估指数,则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记为整体加热,反之则记为局部加热。
N3、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为整体加热,将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数目和各承载雨滴对应的面积分别记为和,通过分析公式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整体加热方式下对应的目标加热温度,为设定的单位温度调控评估指数对应的加热温度,为设定的加热条件下的参照承载雨滴数目、参照承载雨滴面积,分别为设定的承载雨滴数目、承载雨滴面积对应的加热评估占比权重,为设定的加热评估修正因子,将整体加热方式以及整体加热方式下对应的目标加热温度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
N4、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为局部加热,确认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区域数目,提取各加热区域对应的位置以及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信息,并按照目标后视镜整体加热的分析方式同理得到局部加热方式下各加热区域对应的目标加热温度,将局部加热方式、局部加热方式下各加热区域对应的位置和目标加热温度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确认目标后视镜的加热区域的具体确认方式为:将目标后视镜靠近指定车辆的一侧记为右侧,将远离指定车辆的一侧记为左侧。
在目标后视镜的右侧区域内任选一个承载雨滴,作为首选承载雨滴,将其他承载雨滴记为各待选承载雨滴。
基于首选承载雨滴的位置以及各待选承载雨滴对应的位置,获取首选承载雨滴与各待选承载雨滴之间的距离,将首选承载雨滴与各待选承载雨滴之间的距离与设定的参考整体区域许可承载距离进行对比,若首选承载雨滴与某待选承载雨滴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设定的参考整体区域许可承载距离,则将该待选承载雨滴作为首选承载雨滴对应关联区域雨滴。
统计首选承载雨滴对应的关联区域雨滴数目,并将首选承载雨滴与其各关联区域雨滴组成的区域记为加热区域。
统计目标后视镜内剩余的待选承载雨滴数目,并按照首选承载雨滴以及首选承载雨滴对应关联区域雨滴的分析方式依次对各待选承载雨滴进行分析,进而按此规律得到加热区域数目,并提取各加热区域对应的位置。
B4、构建后视镜模拟模型,并设定各模拟垂直倾斜角,同时设定模拟降雨量,进而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承载风向,按照模拟降雨量进行降雨模拟,并提取后视镜模拟模型在各模拟垂直倾斜角下对应的模拟信息,由此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垂直倾斜角,进而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角度调控方式和角度调控值,并将其作为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后视镜模拟模型是依据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型号进行构建,其中设定各模拟垂直倾斜角主要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的许可调控垂直倾斜角度区间以及目标后视镜初始垂直倾斜角,按照设定单位变更角度值设定得到得到各模拟垂直倾斜角,模拟降雨量为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承载降雨量中的最大降雨量。
具体地,后视镜模拟模型在各模拟垂直倾斜角下对应的模拟信息具体包括模拟承载雨滴数目、视角面积和车身面积,其中,车身面积指后视镜中存在的车身轮廓面积,视角面积指后视镜中车身轮廓之外的面积。
更具体地,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垂直倾斜角,具体分析过程为:从后视镜模拟模型在各模拟垂直倾斜角下对应的模拟信息中提取模拟承载雨滴数目、视角面积和车身面积,分别记为和,j表示模拟垂直倾斜角编号,。
将各模拟垂直倾斜角对应的推荐指数按照从大至小的顺序进行排序,并将排序第一位的模拟垂直倾斜角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垂直倾斜角。
还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后视镜对应的角度调控方式和角度调控值的具体获取方式为:将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垂直倾斜角与其初始垂直倾斜角进行作差,若差值符号为正,则将目标后视镜对应的角度调控方式设定为增大调控,若差值符号为负,则将目标后视镜对应的角度调控方式设定为降低调控,并将差值作为角度调控值。
本发明实施例在雨天模式进行切换分析时,通过分析指定车辆所在区域的降雨类型,对不同降雨类型的切换方法进行针对分析,实现了雨天模式切换方法的深度分析,从而降低了雨水对驾驶人员视线的阻碍,进而增加了驾驶人员在雨天出行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并且消除了不同降雨程度对车辆电子后视镜的影响,从另一层面而言降低了后视镜中雨滴反射光对驾驶人员造成的驾驶隐患,进而降低了驾驶人员与对向行驶车辆的碰撞概率。
第二步、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为晴天模式,提取指定车辆当前对应的行驶环境信息,设定行驶环境干扰权重因子,记为,并从指定车辆在晴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中提取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和反光面积,确认目标后视镜在晴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确认目标后视镜在晴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具体确认过程如下:D1、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中提取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进而获取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
可以理解地,获取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的具体获取过程如下:
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中心点为基点,圈定中心区域,并以中心区域的外边缘线为分割线,将目标后视镜划分为上侧区域、下侧区域、左侧区域、右侧区域以及中心区域,其中,上侧区域指靠近指定车辆车顶那一侧的区域,下侧区域指远离车辆车顶那那一侧的区域,其中上侧、下侧与左侧右侧互为垂直关系。
获取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若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完全处于上侧区域、下侧区域、左侧区域、右侧区域中的任意一侧区域,则将其所处区域的方位作为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
若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完全处于中心区域,提取反光区域的中心点分别与上侧区域、下侧区域、左侧区域、右侧区域之间的间距,并将间距最短区域的方位作为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
若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不完全处于左上区域、右上区域、右下区域和左下区域的任一区域,提取目标后视镜在各所处区域对应的反光面积,将反光面积最大所处区域的方位作为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
D2、从信息库中提取出单位水平调控角以及单位垂直调控角对应的缩减反光面积;
D3、基于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确认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
可理解地,确认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的具体确认方式为:若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为上侧,将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记为增大垂直调控,若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为下侧,将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记为减小垂直调控,若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为左侧,将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记为增大水平调控,若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为右侧,将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记为减小水平调控。
D4、若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为增大垂直调控,基于目标后视镜初始垂直倾斜角、单位垂直调控角以及许可调控垂直倾斜角区间,设定各垂直调控角,分析得到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适配指数,并将适配指数最高的垂直调控角作为增大垂直调控的目标调控角,并以此分析方式分别分析得到减小垂直调控、增大水平调控和减小水平调控对应的目标调控角。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各垂直调控角的具体设定过程为:从目标后视镜对应的许可调控垂直倾斜角区间提取最大许可调控垂直倾斜角,由此基于目标后视镜初始垂直倾斜角和单位垂直调控角,按照单位递增的方式得到各垂直调控角。
其中,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适配指数的具体分析过程为: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面积中提取当前所处时间段的反光面积,基于单位垂直调控角对应的缩减反光面积,得到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呈现反光面积,记为,表示垂直调控角编号,。
提取行驶环境干扰权重因子,依据分析公式计算得出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适配指数,表示垂直调控角数目,为设定的补偿呈现反光面积,为设定的参照调控角度值,分别为设定的呈现反光面积、调控角度值对应适配评估占比权重因子,为设定的评估补偿因子。
本发明实施例在晴天模式切换分析时,通过根据反光信息进行切换分析,有效降低电子后视镜反光对驾驶人员的驾驶风险,同时还降低了驾驶人员在反光场景下的产生的视觉疲劳感,并且可以保障驾驶人员对周边环境以及前方路况的觉察力,极大地减小了交通事故触发的可能性,满足驾驶人员的日常驾驶需求。
步骤五、后视镜模式切换控制:将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以及目标后视镜对应切换方法发送至指定车辆对应的后视镜模式切换控制终端,并进行目标后视镜调控。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定晴天切换模式和雨天切换模式,并进行切换分析,有效解决了当前技术与环境的结合性不强的问题,打破了当前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并且还极大的扩展了适用场景,使得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更具灵活性,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外界天气对车辆电子后视镜的视野干扰,从根本上提高了车辆电子后视镜的视野清晰度,从而使得驾驶人员的出行安全性以及出行可靠性均得到了有力保障,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还降低了后端图像处理的工作量。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的构思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步骤一、后视镜基本信息获取:将指定车辆中的电子后视镜记为目标后视镜,并获取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型号、尺寸、中心点位置、初始水平倾斜角、初始垂直倾斜角、许可调控垂直倾斜角区间和许可调控水平倾斜角区间;
步骤二、车辆环境信息采集:获取指定车辆当前在区域的气象类型和所在区域位置,采集指定车辆在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以及指定车辆当前对应的行驶环境信息;
步骤三、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判定:判定目标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若目标后视镜需求切换模式,提取其目标切换模式;
步骤四、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分析: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分析目标后视镜在其目标切换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步骤五、后视镜模式切换控制:将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以及目标后视镜对应切换方法发送至指定车辆对应的后视镜模式切换控制终端,并进行目标后视镜调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定目标后视镜模式切换需求,具体评定过程如下:
A1、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为雨天,基于指定车辆在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当前所处雨水干扰等级;
A2、从信息库中提取出目标后视镜触发雨天模式下的雨水干扰等级,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雨水干扰等级大于或者等于目标后视镜触发雨天模式下的雨水干扰等级,则判定目标后视镜需求切换模式,并将雨天模式作为目标切换模式,反之则判定目标后视镜无需切换模式;
A3、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气象类型为晴天,基于指定车辆在晴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分析得到指定车辆当前所处光线干扰等级;
A4、从信息库中提取出目标后视镜触发晴天模式下的触发光线干扰等级,若指定车辆当前所处光线干扰等级大于或者等于目标后视镜触发晴天模式下的触发光线干扰等级,则判定目标后视镜需求切换模式,并将晴天模式作为目标切换模式,反之则判定目标后视镜无需切换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目标后视镜在其目标切换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具体分析过程为:
第一步、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切换模式为雨天模式,从指定车辆在雨天下的气象环境信息中提取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降雨量、承载雨滴信息以及目标后视镜对应承载风向,分析得到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由此确认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具体确认过程为:
B1、若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为小雨,执行B2步骤,若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当前对应的降雨类型为中雨或者暴雨,则执行B4步骤;
B2、从气象管理信息平台提取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设定降雨波动权重因子,记为,从气象管理信息平台提取指定车辆所在区域对应的各预测降雨时间段以及各预测降雨时间段对应的预测降雨量,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
B3、将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与设定的参照加热适配评估指数进行对比,若目标后视镜对应加热适配评估指数小于参照加热适配评估指数,执行B4步骤,反之则分析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并作为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B4、构建后视镜模拟模型,并设定各模拟垂直倾斜角,同时设定模拟降雨量,进而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承载风向,按照模拟降雨量进行降雨模拟,并提取后视镜模拟模型在各模拟垂直倾斜角下对应的模拟信息,由此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目标垂直倾斜角,进而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角度调控方式和角度调控值,并将其作为目标后视镜在雨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降雨波动权重因子,具体设定过程为:
以采集时间段为横坐标,以实际降雨差为纵坐标,构建参照二维坐标系,基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实际降雨差在参照二维坐标系中标注出多个点,得到目标后视镜实际降雨差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从中提取出极值点数目,记为;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具体分析过程为:
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信息中提取出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承载雨滴数目、各承载雨滴对应的位置和面积;
基于目标后视镜对应的中心点位置以及目标后视镜中各承载雨滴对应的面积,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雨滴覆盖评估指数,进而得到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其中,加热方式包括整体加热和局部加热;
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为整体加热,将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数目和各承载雨滴对应的面积分别记为和,i表示承载雨滴编号,,通过分析公式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整体加热方式下对应的目标加热温度,为设定的单位温度调控评估指数对应的加热温度,为设定的加热条件下的参照承载雨滴数目、参照承载雨滴面积,分别为设定的承载雨滴数目、承载雨滴面积对应的加热评估占比权重,为设定的加热评估修正因子,将整体加热方式以及整体加热方式下对应的目标加热温度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
若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方式为局部加热,确认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区域数目,提取各加热区域对应的位置以及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的承载雨滴信息,并按照目标后视镜整体加热的分析方式同理得到局部加热方式下各加热区域对应的目标加热温度,将局部加热方式、局部加热方式下各加热区域对应的位置和目标加热温度作为目标后视镜对应的加热信息。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认目标后视镜在晴天模式下的切换方法,具体确认过程如下:
D1、从目标后视镜在各采集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中提取当前所处时间段对应反光区域位置,进而获取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
D2、从信息库中提取出单位水平调控角以及单位垂直调控角对应的缩减反光面积;
D3、基于目标后视镜当前所处时间段反光区域位置与其中心点位置对应的相对方位,确认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
D4、若目标后视镜当前需调控类型为增大垂直调控,基于目标后视镜初始垂直倾斜角、单位垂直调控角以及许可调控垂直倾斜角区间,设定各垂直调控角,分析得到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适配指数,并将适配指数最高的垂直调控角作为增大垂直调控的目标调控角,并以此分析方式分别分析得到目标后视镜当前其他需调控类型对应的目标调控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垂直调控角对应的适配指数的具体分析过程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32889.1A CN115593312B (zh) | 2022-11-16 | 2022-11-16 | 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32889.1A CN115593312B (zh) | 2022-11-16 | 2022-11-16 | 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93312A true CN115593312A (zh) | 2023-01-13 |
CN115593312B CN115593312B (zh) | 2023-03-24 |
Family
ID=84853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32889.1A Active CN115593312B (zh) | 2022-11-16 | 2022-11-16 | 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59331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05141A (zh) * | 2023-06-26 | 2023-08-18 | 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后视镜的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001226A (ja) * | 2017-06-13 | 2019-01-10 |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電子ミラー装置 |
US20190217783A1 (en) * | 2016-07-06 | 2019-07-18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Electron mirror apparatus |
EP3848247A1 (en) * | 2018-09-07 | 2021-07-14 | Denso Corporation | Display control device for electronic mirror, and electronic mirror system comprising same |
CN113859127A (zh) * | 2021-09-28 | 2021-12-31 | 惠州华阳通用智慧车载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
CN114670753A (zh) * | 2022-04-21 | 2022-06-28 | 广州优创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adas系统的电子外后视镜独立显示屏切换系统 |
-
2022
- 2022-11-16 CN CN202211432889.1A patent/CN1155933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90217783A1 (en) * | 2016-07-06 | 2019-07-18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Electron mirror apparatus |
JP2019001226A (ja) * | 2017-06-13 | 2019-01-10 |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電子ミラー装置 |
EP3848247A1 (en) * | 2018-09-07 | 2021-07-14 | Denso Corporation | Display control device for electronic mirror, and electronic mirror system comprising same |
CN113859127A (zh) * | 2021-09-28 | 2021-12-31 | 惠州华阳通用智慧车载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
CN114670753A (zh) * | 2022-04-21 | 2022-06-28 | 广州优创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adas系统的电子外后视镜独立显示屏切换系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605141A (zh) * | 2023-06-26 | 2023-08-18 | 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后视镜的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CN116605141B (zh) * | 2023-06-26 | 2024-02-09 | 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后视镜的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93312B (zh) | 2023-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76769B (zh) | 车辆盲区防撞预警系统及方法 | |
CN108960183B (zh) |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弯道目标识别系统及方法 | |
CN113165652B (zh) | 使用基于网格的方法检验预测轨迹 | |
CN108928292B (zh) | 光照角度实时调整的汽车远近光灯自动切换及联网系统 | |
US9384401B2 (en) | Method for fog detection | |
JP3619628B2 (ja) | 走行環境認識装置 | |
US11887380B1 (en) | Sidewalk detection for pedestrian behavior modeling | |
US20200250984A1 (en) | Pothole detection system | |
CN112257522B (zh) | 基于环境特征的多传感器融合环境感知方法 | |
CN113345237A (zh) | 一种使用路侧激光雷达数据提取车辆轨迹的变道识别与预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572183A (zh) | 一种汽车路面自适应的车辆控制方法及设备 | |
CN114442101B (zh) | 基于成像毫米波雷达的车辆导航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CN114475573B (zh) | 基于v2x与视觉融合的起伏路况识别及车辆控制方法 | |
WO2019213982A1 (zh) | 基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驾驶人操控行为量化方法及装置 | |
CN113895464B (zh) | 融合个性化驾驶风格的智能车驾驶地图生成方法及系统 | |
CN112674646B (zh) | 基于多算法融合的自适应贴边作业方法及机器人 | |
CN115520218B (zh) | 自动驾驶车辆四点转弯轨迹规划方法 | |
CN112437501A (zh) | 一种基于交通语义和博弈论的多传感器超视距自组网方法 | |
CN114155720B (zh) | 一种路侧激光雷达的车辆检测和轨迹预测方法 | |
WO2021231355A1 (en) | Determining puddle severity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 |
CN115593312B (zh) | 一种基于环境监测分析的电子后视镜模式切换方法 | |
CN111325187A (zh) | 一种车道位置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 |
CN113903012A (zh) | 碰撞预警方法及装置、车载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142186A (zh) | 不良环境下车辆安全行驶预警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 | |
CN114641419A (zh) | 驾驶控制方法、装置、汽车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