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89075A - 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89075A
CN115589075A CN202211395115.6A CN202211395115A CN115589075A CN 115589075 A CN115589075 A CN 115589075A CN 202211395115 A CN202211395115 A CN 202211395115A CN 115589075 A CN115589075 A CN 115589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wireless
inner cylinder
electric control
trans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951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立辉
李越
周欢
董社霞
韩子玞
李英松
李效波
仲兆宇
陈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Oilfield Services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9511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890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89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890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 E21B47/12Means for transmitting measuring-signals or control signals from the well to the surface, or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well, e.g. for logging while drilling
    • E21B47/13Means for transmitting measuring-signals or control signals from the well to the surface, or from the surface to the well, e.g. for logging while drilling by electromagnetic energy, e.g. radio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4Setting up communications; Call and signal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ophys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包括发射内筒和接收外筒,发射内筒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生产管柱的下端连接,接收外筒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配产管柱的上端连接,发射内筒插入设置于接收外筒的内部且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中,发射内筒的位于接收外筒的内部的位置上设有无线发射装置,接收外筒上与无线发射装置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无线接收装置,无线发射装置与地面控制系统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电连接,同时,无线发射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构造成通过磁耦合谐振原理进行电能和信号的传输。本发明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能够提高油田生产井井下电能与信号传输的可靠性,提高井下电能与信号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油井生产过程中,检泵等修井作业不可避免,且检泵周期低于电控配产管柱的设计寿命,因此必须在生产管柱与配产管柱之间设置类似“丢手”的电能与信号传输工具,保障生产管柱与配产管柱在检泵修井前后均能可靠工作,且井下电能与信号传输工具必须具备对接简单可靠、传输效率高等特性。大庆油田、长庆油田等提出了采用井下电缆湿接头的方式解决检泵等修井作业对井下分层控制工具ICV(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的不利影响,即借鉴水平井裸眼测井钻杆对接井下湿接头技术设计相应的油管内对接井下电缆湿接头。
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油田生产井的井下电能与信号传输工具的湿接头,包括上接头、下接头两部分,在具体使用时必须保证两者之间导电环的绝对接触方能实现电能与信号的可靠传输。但因井下工作环境复杂,井下压力、温度、振动、介质、管柱伸缩等因素的影响,湿接头无法保证对接后的绝缘效果,同时,其在重复对接作业时,往往无法保证上接头、下接头两部分之间的密封圈完好,一旦出现破损,导电环之间通过井内液体与金属壳体导通,从而导致系统短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以提高油田生产井的井下电能与信号传输的可靠性,提高井下电能与信号传输效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包括发射内筒和接收外筒,发射内筒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生产管柱的下端连接,接收外筒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配产管柱的上端连接,发射内筒插入设置于接收外筒的内部且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中,发射内筒的位于接收外筒的内部的位置上设有无线发射装置,接收外筒上与无线发射装置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无线接收装置,无线发射装置与地面控制系统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电连接,同时,无线发射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构造成通过磁耦合谐振原理进行电能和信号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内筒包括发射电控部分和发射耦合部分,接收外筒包括接收电控部分和接收耦合部分,无线发射装置设置于发射耦合部分内,无线接收装置设置于接收耦合部分内,其中:发射电控部分内设置有发射控制电路板,发射控制电路板用于与地面控制系统电连接,无线发射装置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一磁芯,第一线圈与发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接收电控部分内设置有接收控制电路板,接收控制电路板用于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包括第二线圈和第二磁芯,第二线圈与接收控制电路板电连接;其中,发射耦合部分插入设置于接收耦合部分内,第一磁芯与第二磁芯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电控部分包括上部油管接头、第一电缆转接头、第一电缆安装座、第一电控腔体外壳、第一中心管、第一出线封装头、第一过线转接座,其中,上部油管接头、第一电缆安装座、第一电控腔体外壳以及第一过线转接座依次旋接;第一中心管的两端分别密封插接于第一电缆安装座和第一过线转接座的内腔;第一电缆转接头旋接在第一电缆安装座的安装孔内;第一中心管与第一电控腔体外壳之间形成发射电控腔体,发射控制电路板设置于发射电控腔体内;发射控制电路板通过第一电缆转接头与地面控制系统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耦合部分包括过线密封管、内筒刚体、外护套、锥头,其中,内筒刚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过线转接座和锥头旋接;外护套套设于内筒刚体上,同时,内筒刚体与外护套之间形成有发射环形腔体,第一线圈与第一磁芯设于发射环形腔体内;过线密封管对称插接于第一过线转接座与内筒刚体两端的密封孔内,以形成密封的过线通道,过线通道用于密封穿过线缆以电连接第一线圈与发射控制电路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耦合部分包括上壳体、内护套、下壳体、第二过线转接座,其中,上壳体、下壳体以及第二过线转接座依次旋接;内护套套设于上壳体和下壳体内,同时,内护套与上壳体、下壳体之间形成有接收环形腔体,第二磁芯与第二线圈设于接收环形腔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电控部分包括第二出线封装头、第二电控腔体外壳、第二中心管、第二电缆安装座、第二电缆转接头、下部油管接头,其中,第二出线封装头、第二电控腔体外壳、第二电缆安装座以及下部油管接头依次旋接,第二中心管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第二电缆安装座与第二过线转接座的内腔密封孔中;第二中心管与第二电控腔体外壳之间形成接收电控腔体,接收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接收电控腔体内;第二电缆转接头旋接在第二电缆安装座的安装孔内,接收控制电路板连接通过第二电缆转接头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芯贴附且环向粘接于内筒刚体的外周壁上,第一线圈螺旋缠绕在第一磁芯上;第二磁芯贴附且环向粘接于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周壁上,第二线圈螺旋缠绕在第二磁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分别沿轴向设置为若干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接构造为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内筒和接收外筒内贯穿形成有同心设置的内通道,内通道的最小直径为62mm。
本发明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能够实现电能与信号无线同步传输;2)电力线载波通信与磁耦合谐振技术共同作用;3)为分体式,可重复对接结构及独立状态下的电气保护性能;4)能够实现高电能传输效率与高无线通信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发射内筒和接收外筒的分开状态;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发射内筒和接收外筒的连接状态;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射内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外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发射内筒10和接收外筒20的连接状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发射内筒10和接收外筒20的分开状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射内筒1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外筒20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4所示,该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包括发射内筒10和接收外筒20,发射内筒10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生产管柱的下端连接,接收外筒20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配产管柱的上端连接,发射内筒10插入设置于接收外筒20的内部且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中,发射内筒10的位于接收外筒20的内部的位置上设有无线发射装置1,接收外筒20上与无线发射装置1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无线接收装置2,无线发射装置1与地面控制系统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2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电连接,同时,无线发射装置1和无线接收装置2构造成通过磁耦合谐振原理进行电能和信号的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包括发射内筒10和接收外筒20两部分,发射内筒10连接在生产管柱的最下端,接收外筒20连接在配产管柱的最上端。实施时,结合图1和图2所示,接收外筒20在井下处于固定状态,发射内筒10随生产管柱逐渐下入井中,直至插入接收外筒20内,通过发射内筒10的工具台肩实现发射内筒10与接收外筒20的轴向定位,此时发射内筒10和接收外筒20为非接触连接状态。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设置的无线发射装置1与地面控制系统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2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电连接。这样,地面控制系统对发射内筒10进行供电和通信,通过磁耦合谐振原理,无线发射装置1和无线接收装置2实现了电力线载波通信与磁耦合谐振技术融合,在电能无线传输的同时,实现了信号的双向传输,从而使得接收外筒20耦合到的电能与信号传递给下部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当需进行检泵等维护作业时,上提生产管柱,以带动发射内筒10向上脱出,以与接收外筒20分离,接收外筒20与下部的配产管柱留在井下。当需重新对接时,发射内筒10随生产管柱下入,直至与接收外筒20插入到位,恢复电能与信号的耦合传输。
与现有湿接头技术必须采用完全接触的电能与信号传输方式相比,本发明采用非接触对接方式,通过谐振耦合系统实现井下电能与信号的无线传输。这样,在无线电能传输过程中,谐振耦合系统可首先采用高频逆变器对来自地面的直流电源进行整流,获得高频交流电流;然后再经由谐振补偿处理后,高频交流电流加载到耦合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中,交变的电流产生相应的磁场。接收端的耦合变压线圈(也称次级线圈)感应磁场并耦合出交流电信号,再经整流滤波后输出为直流电,供给至井下分层控制工具使用,由此实现了井下无线电能传输。无线信号传输方面,载波通信单元通过单芯电缆与地面控制系统建立双向通信,数字信号再经调制解调器转变成高频的交变信号,然后经信号传输电路、耦合变压器传递至接收端的信号传输电路,再由调制解调器进行解析,最终传递给井下分层控制工具,来自分层控制工具的数据同样以相同的路径传递至载波通讯单元,由此建立起井下无线双向通信系统。
通过上述设置,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能够实现电能与信号无线同步传输;2)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的电力线载波通信与磁耦合谐振技术共同作用;3)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为分体式,可重复对接结构及独立状态下的电气保护性能;4)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能够实现高电能传输效率(90%以上)与高无线通信成功率(95%以上)。
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内筒10可包括发射电控部分11和发射耦合部分12,接收外筒20可包括接收电控部分21和接收耦合部分22,无线发射装置1设置于发射耦合部分12内,无线接收装置2设置于接收耦合部分22内。其中:发射电控部分11内设置有发射控制电路板13,发射控制电路板13用于与地面控制系统电连接,无线发射装置1包括第一线圈14和第一磁芯15,第一线圈14与发射控制电路板13电连接;接收电控部分21内设置有接收控制电路板23,接收控制电路板23用于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电连接,无线接收装置2包括第二线圈24和第二磁芯25,第二线圈24与接收控制电路板23电连接;其中,发射耦合部分12插入设置于接收耦合部分22内,第一磁芯15与第二磁芯25对应设置。
结合上文的论述可知,本申请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的具体的耦合方法为:
在无线电能传输过程中,首先采用高频逆变器对来自地面的直流电源进行整流,以获得高频交流电流;然后再经由谐振补偿处理后,高频交流电流加载到耦合变压器的第一线圈14中,交变的电流产生相应的磁场,第二线圈24感应磁场并耦合出交流的电信号,经整流滤波后输出为直流电,供给至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使用,由此实现了井下无线电能传输。
在无线信号传输方面,载波通信单元通过单芯电缆与地面控制系统建立双向通信,数字信号再经调制解调器转变成高频的交变信号,然后经信号传输电路、耦合变压器传递至接收端的信号传输电路,再由调制解调器进行解析,最终传递给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来自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的数据同样以相同的路径传递至载波通讯单元,由此建立起井下无线双向通信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功能均可通过设置的发射控制电路板13和接收控制电路板23进行驱动和控制,其上的元器件可根据具体的功能和实施方式进行选择。磁耦合谐振原理(或设置的谐振耦合系统)均可采用现有的耦合谐振技术。
请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电控部分11可包括上部油管接头111、第一电缆转接头112、第一电缆安装座113、第一电控腔体外壳114、第一中心管115、第一出线封装头116、第一过线转接座117,其中,上部油管接头111、第一电缆安装座113、第一电控腔体外壳114以及第一过线转接座117依次旋接;第一中心管115的两端分别密封插接于第一电缆安装座113和第一过线转接座117的内腔;第一电缆转接头112旋接在第一电缆安装座113的安装孔内;第一中心管115与第一电控腔体外壳114之间形成发射电控腔体304,发射控制电路板13设置于发射电控腔体304内;发射控制电路板13通过第一电缆转接头112与地面控制系统密封连接。
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旋接可理解为螺纹连接。本申请中所提到的“上、下”可结合附图所示的方位。本申请中,发射内筒10中的上部油管接头111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一电缆安装座113上端内螺纹;第一电控腔体外壳114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一电缆安装座113下端外螺纹;第一过线转接座117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一电控腔体外壳114下端内螺纹;第一中心管115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第一电缆安装座113与第一过线转接座117的内腔密封孔中。其中,第一中心管115与第一电缆安装座113之间可通过键与键槽的连接方式防止二者相对旋转。
请继续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耦合部分12可包括过线密封管118、内筒刚体119、外护套301、锥头302,其中,内筒刚体119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过线转接座117和锥头302旋接;外护套301套设于内筒刚体119上,同时,内筒刚体119与外护套301之间形成有发射环形腔体303,第一线圈14与第一磁芯15设于发射环形腔体303内;过线密封管118对称插接于第一过线转接座117与内筒刚体119两端的密封孔内,以形成密封的过线通道,过线通道用于密封穿过线缆以电连接第一线圈14与发射控制电路板13。
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旋接可理解为螺纹连接。本申请中所提到的“上、下”可结合附图所示的方位。本申请中,内筒刚体119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一过线转接座117下端的内螺纹内;第一线圈14与第一磁芯15粘接在发射环形腔体303内;锥头302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一过线转接座117下端螺纹的外螺纹上。过线密封管118对称插接在第一过线转接座117与内筒刚体119两端的密封孔内,形成密封的过线通道,第一线圈14的引线从过线密封管118内孔穿过,通过第一出线封装头116实现第一线圈14的引线的承压密封,引线接入发射电控腔体304内,与发射控制电路板13连接。第一电缆转接头112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一电缆安装座113的安装孔内,外部单芯钢管电缆通过第一电缆转接头112实现密封,接入到发射电控腔体304内,与发射控制电路板13连接。
请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耦合部分22可包括上壳体221、内护套222、下壳体223、第二过线转接座224,其中,上壳体221、下壳体223以及第二过线转接座224依次旋接;内护套222套设于上壳体221和下壳体223内,同时,内护套222与上壳体221、下壳体223之间形成有接收环形腔体225,第二磁芯25与第二线圈24设于接收环形腔体225内。
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旋接可理解为螺纹连接。本申请中所提到的“上、下”可结合附图所示的方位。本申请中,接收外筒20中的上壳体221通过螺纹旋接在下壳体223上端外螺纹上,下壳体223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二过线转接座224上端外螺纹上;第二磁芯25与第二线圈24粘接在上壳体221、下壳体223与内护套222形成的接收环形腔体225内。
请继续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电控部分21包括第二出线封装头226、第二电控腔体外壳227、第二中心管228、第二电缆安装座229、第二电缆转接头304、下部油管接头305,其中,第二出线封装头226、第二电控腔体外壳227、第二电缆安装座229以及下部油管接头305依次旋接,第二中心管228的两端分别插接在第二电缆安装座229与第二过线转接座224的内腔密封孔中;第二中心管228与第二电控腔体外壳227之间形成接收电控腔体306,接收控制电路板23设置于接收电控腔体306内;第二电缆转接头304旋接在第二电缆安装座229的安装孔内,接收控制电路板23连接通过第二电缆转接头304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密封连接。
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旋接可理解为螺纹连接。本申请中所提到的“上、下”可结合附图所示的方位。本申请中,第二电控腔体外壳227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二出线封装头226下端的外螺纹上,第二电缆安装座229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二电控腔体外壳227下端的内螺纹上;第二中心管228两端分别插接在第二电缆安装座229与第二过线转接座224的内腔密封孔中,第二中心管228与第二电缆安装座229之间通过键与键槽防转;下部油管接头305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二电缆安装座229下端内螺纹上。第二线圈24的引线从第二过线转接座224内孔穿过,通过第二出线封装头226实现线圈引线的承压密封,引线接入接收电控腔体306内,与接收控制电路板23连接。第二电缆转接头304通过螺纹旋接在第二电缆安装座229的安装孔内,外部单芯钢管电缆通过第二电缆转接头304实现密封,接入到接收电控腔体306内,与接收控制电路板23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芯15贴附且环向粘接于内筒刚体119的外周壁上,第一线圈14螺旋缠绕在第一磁芯15上;第二磁芯25贴附且环向粘接于上壳体221和下壳体223的内周壁上,第二线圈24螺旋缠绕在第二磁芯25上。通过该设置,发射内筒10和接收外筒20在连接时,只需要通过工具台肩以保证轴向的定位精度即可,从而提高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100使用的便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芯15和第二磁芯25分别沿轴向设置为若干个。在该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磁芯15和第二磁芯25分别沿轴向设置为若干个,即发射内筒10和接收外筒20包括多组耦合组,设置多组耦合组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能传输效率和无线通信成功率,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接可构造为螺纹连接。当然,旋接也可为其他旋转对接方式,进一步地,在需要时,还可以在连接的位置设置密封圈等密封部件,以提高连接的密封性能。
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内筒10和接收外筒20内贯穿形成有同心设置的内通道307,内通道307的最小直径为62mm。通过该设置,工作状态下,发射内筒10插入接收外筒20后,井下产液均通过发射内筒10的中心的内通道307通过。发射内筒10与接收外筒20的中心的内通道307最小直径62mm,能够满足海上油田生产井大排量过流通道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内筒和接收外筒,所述发射内筒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生产管柱的下端连接,所述接收外筒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配产管柱的上端连接,所述发射内筒插入设置于所述接收外筒的内部且二者之间形成有间隙,其中,所述发射内筒的位于所述接收外筒的内部的位置上设有无线发射装置,所述接收外筒上与所述无线发射装置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无线接收装置,所述无线发射装置与地面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无线接收装置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电连接,同时,所述无线发射装置和所述无线接收装置构造成通过磁耦合谐振原理进行电能和信号的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内筒包括发射电控部分和发射耦合部分,所述接收外筒包括接收电控部分和接收耦合部分,所述无线发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发射耦合部分内,所述无线接收装置设置于所述接收耦合部分内,其中:
所述发射电控部分内设置有发射控制电路板,所述发射控制电路板用于与地面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无线发射装置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一磁芯,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发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接收电控部分内设置有接收控制电路板,所述接收控制电路板用于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电连接,所述无线接收装置包括第二线圈和第二磁芯,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接收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其中,所述发射耦合部分插入设置于所述接收耦合部分内,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电控部分包括上部油管接头、第一电缆转接头、第一电缆安装座、第一电控腔体外壳、第一中心管、第一出线封装头、第一过线转接座,其中,所述上部油管接头、所述第一电缆安装座、所述第一电控腔体外壳以及所述第一过线转接座依次旋接;所述第一中心管的两端分别密封插接于所述第一电缆安装座和所述第一过线转接座的内腔;所述第一电缆转接头旋接在所述第一电缆安装座的安装孔内;所述第一中心管与所述第一电控腔体外壳之间形成发射电控腔体,所述发射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发射电控腔体内;所述发射控制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一电缆转接头与地面控制系统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耦合部分包括过线密封管、内筒刚体、外护套、锥头,其中,所述内筒刚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过线转接座和所述锥头旋接;所述外护套套设于所述内筒刚体上,同时,所述内筒刚体与所述外护套之间形成有发射环形腔体,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磁芯设于所述发射环形腔体内;所述过线密封管对称插接于所述第一过线转接座与所述内筒刚体两端的密封孔内,以形成密封的过线通道,所述过线通道用于密封穿过线缆以电连接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发射控制电路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耦合部分包括上壳体、内护套、下壳体、第二过线转接座,其中,所述上壳体、所述下壳体以及所述第二过线转接座依次旋接;所述内护套套设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内,同时,所述内护套与所述上壳体、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有接收环形腔体,所述第二磁芯与所述第二线圈设于所述接收环形腔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控部分包括第二出线封装头、第二电控腔体外壳、第二中心管、第二电缆安装座、第二电缆转接头、下部油管接头,其中,所述第二出线封装头、所述第二电控腔体外壳、所述第二电缆安装座以及所述下部油管接头依次旋接,所述第二中心管的两端分别插接在所述第二电缆安装座与所述第二过线转接座的内腔密封孔中;所述第二中心管与所述第二电控腔体外壳之间形成接收电控腔体,所述接收控制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接收电控腔体内;所述第二电缆转接头旋接在所述第二电缆安装座的安装孔内,所述接收控制电路板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电缆转接头与配产管柱上的电控工具密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贴附且环向粘接于所述内筒刚体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线圈螺旋缠绕在所述第一磁芯上;所述第二磁芯贴附且环向粘接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内周壁上,所述第二线圈螺旋缠绕在所述第二磁芯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分别沿轴向设置为若干个。
9.根据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接构造为螺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内筒和所述接收外筒内贯穿形成有同心设置的内通道,所述内通道的最小直径为62mm。
CN202211395115.6A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 Pending CN1155890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5115.6A CN115589075A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5115.6A CN115589075A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89075A true CN115589075A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82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95115.6A Pending CN115589075A (zh) 2022-11-08 2022-11-08 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890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50618A (zh) * 2023-09-18 2023-10-27 西安洛科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耦合式无线供电与通信的有缆智能分采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50618A (zh) * 2023-09-18 2023-10-27 西安洛科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耦合式无线供电与通信的有缆智能分采系统
CN116950618B (zh) * 2023-09-18 2024-01-02 西安洛科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耦合式无线供电与通信的有缆智能分采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55464B2 (en) Auto-extending/retracting electrically isolated conductors in a segmented drill string
US6845822B2 (en) Auto-extending/retracting electrically isolated conductors in a segmented drill string
RU2304718C2 (ru) Секция снабженной проводами колонны труб (варианты) и индуктив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для нее
US20080007424A1 (en) Apparatus for Interfacing with a Transmission Path
CN106150394B (zh) 一种井下油管内电缆对接装置
CN109756248B (zh) 用于井下随钻测量的磁耦合携能反向通信方法
CA2516170C (en) A telescopic data coupler
WO2012045698A1 (en) Pipe and pipe assembly provided with layers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aterial for conveying substances
CN115589075A (zh) 一种海上油田用非接触式电力连接装置
CN111058835B (zh) 一种双向通信短节
CN105089645A (zh) 水平井测井挺杆
CN110397407B (zh) 一种双台肩导电钻杆
CN115664053B (zh) 一种基于电磁耦合的井下电能与信号无线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6006139B (zh) 一种使用无线电能传输的有缆智能分注系统
CN115977593B (zh) 一种有缆智能分注系统的有缆无线传输短节
CN112681985B (zh) 一种基于智能钻杆与钻机顶驱的智能钻井平台
CN109209251A (zh) 等外径外卡瓦连续油管连接器
CN216130870U (zh) 一种高柔性井底自供电随钻系统
CN213898956U (zh) 一种油气井的井下压力温度测量装置
CN112483010A (zh) 一种井下工具
CN113006775A (zh) 无缆井下直读压力监测系统
CN114439470A (zh) 一种井下无线短传装置
JP2003531320A (ja) コイル状チューブコネクタ
WO2021006741A1 (en) Mechanical coupling of tubulars
CN216903558U (zh) 一种投捞式通信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