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61909A - 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61909A CN115561909A CN202211330809.1A CN202211330809A CN115561909A CN 115561909 A CN115561909 A CN 115561909A CN 202211330809 A CN202211330809 A CN 202211330809A CN 115561909 A CN115561909 A CN 1155619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ce
- housing
- pawl
- assembly
-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9975 flex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04132 cross lin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06010049244 Ankyloglossia congenital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95 ligh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772 blood press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61 fore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49565 Muscle fatigu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64719 Oxyhemoglob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4 computer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8 kn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9 micro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118 muscle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191 relaxation of musc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387 respiratory r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在头戴式设备,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柔性件及交联件;松紧调节组件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所述交联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两个所述交联件的交联长度。本申请可通过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与松紧调节组件的配合,实现了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两个交联件的交联长度的调节,进而增强了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作用,另外,通过交联件与松紧调节组件配合来实现第一系带与第二系带的连接,便于头戴式设备佩戴在用户头部上。本申请可使得系带组件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效果及佩戴效果较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可使用户沉浸到虚拟现实模拟环境中。现有的VR设备可通过系带与人体头部进行固定,避免VR设备掉落,而系带整体的可弯折特性对VR设备的支撑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柔性件及交联件;
松紧调节组件,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所述交联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两个所述交联件的交联长度。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
松紧调节组件,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连接,所述松紧调节组件包括:
旋钮机构,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连接;
棘轮,用于与所述旋钮机构配合;
承载板,与所述棘轮配合,并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且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及
第一棘爪,安装在所述承载板上,与所述棘轮接触,以卡固所述承载板,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所述旋钮机构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棘爪带动所述承载板一同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交联长度。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
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
调节机构壳体,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部分置于所述调节机构壳体内;
旋钮机构,设置在所述调节机构壳体上,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连接;
棘轮,设置在所述调节机构壳体上,与所述旋钮机构配合;
承载板,安装在所述调节机构壳体上,与所述棘轮配合,并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且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及
第一棘爪,安装在所述承载板上,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与所述棘轮接触,以卡固所述承载板,所述旋钮机构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棘爪带动所述承载板一同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交联长度。
采用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中可通过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与松紧调节组件的配合,实现了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两个交联件的交联长度的调节,进而增强了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作用,另外,通过交联件与松紧调节组件配合来实现第一系带与第二系带的连接,便于头戴式设备佩戴在用户头部上。本申请可使得系带组件对头戴式设备的支撑效果及佩戴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头戴式设备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佩戴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佩戴组件部分拆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系带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支架与柔性件的爆炸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支架的爆炸分解图;
图9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10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一实施例中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线XII-XII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电路走线102配合时在线XII-XII的剖视图;
图14为图5所示柔性件与交联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柔性件与交联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16为图1所示佩戴组件与支架、支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中头枕组件与受力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头枕组件与受力组件配合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所示头枕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所示头枕组件至少部分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中所示第一系带、第二系带与头枕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系带与第一装配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系带与第一装配架配合时在线XXIII-XXIII的剖视图;
图24为图18所示功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所示实施例中功能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处理器103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17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与主壳体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6所示松紧调节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爆炸分解图;
图28为图27所示松紧调节组件在另一视角中的爆炸分解图;
图29为图28所示实施例中棘轮棘爪机构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0为图28所示实施例中棘轮棘爪机构在一些实施例中与主壳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齿条、齿条与松紧调节组件部分结构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32为图31所示齿条、齿条与松紧调节组件部分结构配合时在线XXXII-XXXII的截面图;
图33为本申请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与主壳体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图33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与主壳体配合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图34所示松紧调节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爆炸分解图;
图36为图35所示松紧调节组件在另一视角中的爆炸分解图;
图37为图36所示实施例中棘轮棘爪机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图37所示实施例中棘轮棘爪机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图35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阐述了一种头戴式设备。该头戴式设备可以为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设备,例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或虚拟现实眼镜。当然,该头戴式设备也可以为其他需要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例如眼镜,例如具有照明等其他功能且可佩戴在头部的设备,不做赘述。下面以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 (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头戴式设备中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电池和处理器103(见图25)等。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实现虚拟现实眼镜的功能,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实现增强现实眼镜的功能。头戴式设备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控制电路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控制电路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3、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以及实现头戴式设备内部电子元件电连接的电路走线102(见图13)。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头戴式设备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该头戴式设备100可包括佩戴组件10、与佩戴组件10连接的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与佩戴组件10相对设置的头枕组件40、安装在头枕组件40上且用于与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连接的松紧调节组件50以及设置在佩戴组件10和头枕组件40上的受力组件60。
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相对设置。佩戴组件10、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及头枕组件40可形成环形框架以便用户佩戴。受力组件60可设置在环形框架上,以可作为环形框架与用户直接接触的部件,可使得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更加舒适。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可组成系带组件200,当然,系带组件200可不仅限于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还可包括其他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以及下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请参阅图1和图2,佩戴组件10可包括与头枕组件40相对设置且分别与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连接的主机壳体11。
主机壳体11至少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附加其他材料或直接采用其他材料,以实现主机壳体11某种特殊功能例如触感效果、视觉效果、光线效果(例如透光、折射、显示)等。
主机壳体11内部设置容置空间101,以容纳主机、电池等。可以理解地,主机可包括上述记载的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103等。当然,主机也可至少包括上述记载的控制电路。另外,主机及电池也可作为佩戴组件10的一部分。当然,佩戴组件10可不仅限于主机壳体11与主机、电池等,还可包括其他。
主机壳体11可佩戴在用户的眼睛前方,以实现显示组件的显示功能,在用户眼睛前方,实现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功能,当然也可以是实现头戴式设备100的其他功能,不做赘述。主机壳体11可至少通过受力组件60与用户头部例如额头、眼睛周围等接触,以减缓主机壳体11与用户头部直接接触带来的不适感。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图2所示佩戴组件1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佩戴组件10 部分拆解的结构示意图。主机壳体11上设置有装饰件12,以包裹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端部,实现对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端部的遮挡,提升头戴式设备100的外观表现力。
装饰件12设置在主机壳体11靠近受力组件60的一侧,并位于主机壳体11与受力组件60之间的上方。当然,装饰件 12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不做赘述。
装饰件12内设置有安装空间1201,以与容置空间101连通,实现电路走线102从安装空间1201内到容置空间101内的布置。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空间1201可容纳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端部。
装饰件12可为壳体状结构。装饰件12可包括相对扣合连接的第一扣合壳体121及第二扣合壳体122。第一扣合壳体121 及第二扣合壳体122扣合连接以形成安装空间1201,并可将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端部夹设在安装空间120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21可位于第二扣合壳体122的上方,当然,第一扣合壳体121与第二扣合壳体122 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调节,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21也可以位于第二扣合壳体122朝向主机壳体11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21和/或第二扣合壳体122可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固定连接例如卡扣连接、焊接、粘接、螺接等,实现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相对设置,及可在与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 的配合下,实现主机壳体11的佩戴。当然,第一扣合壳体121和/或第二扣合壳体122也可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21可与第二扣合壳体122连接,以夹设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实现第一扣合壳体121和第二扣合壳体122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的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壳体121和第二扣合壳体122可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饰件12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21和第二扣合壳体122可省略,主机壳体11可通过其他结构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连接。
请一同参阅图1、图2和图5,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系带组件20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系带组件200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均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且均与松紧调节组件5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系带20的结构可与第二系带30的结构相同,当然,也可以不同。在此,对第一系带20进行详细介绍,第二系带30的具体结构及其作用可参阅第一系带20的结构及作用进行设置。
请参阅图5,第一系带20可包括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的支架21、与支架21连接且向头枕组件40一侧延伸设置的柔性件22以及与柔性件22连接且伸入头枕组件40内的交联件23。
支架21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配合,以支撑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使得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 更好地架设在用户眼睛前方。柔性件22可弯折,进而可使得第一系带20弯折并进一步与头枕组件40配合。交联件23可与头枕组件40通过松紧调节组件50间接连接,实现头枕组件40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的相对设置及头戴式设备100 的佩戴。
请参阅图5和图6,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支架21与柔性件22的爆炸图。支架21可包括与柔性件22连接的支架本体211及与支架本体211、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的连接组件212。支架本体211通过连接组件212与佩戴组件 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支架21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支架21的爆炸分解图。支架本体211可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起到支撑、定型的效果。支架本体211可为管状结构,内部可实心设置,可空心设置。当然,支架本体2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框架结构、片状结构等。
支架本体211具有相对的两端,即与柔性件22连接的第一端2111及与连接组件212连接的第二端2112。
支架本体211在延伸方向上具有布线通道2101,以便在布线通道2101内设置电路走线102。布线通道2101在第一端 2111与第二端2112之间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布线通道2101可配合柔性件22与支架本体211连接。例如布线通道2101 可使得柔性件22伸入布线通道2101内与支架本体21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211在第一端2111设置有与布线通道2101连通的卡固孔2113,以与柔性件22配合,实现支架本体211与柔性件2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211在第一端2111的边缘设置限位豁口2114,以与柔性件22配合,实现支架本体211与柔性件22的相对位置的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211的第二端2112可伸入佩戴组件10例如装饰件12的安装空间1201内,使得支架本体 211的端部置于安装空间120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211在第二端2112处可向靠近第二系带30的一侧弯折设置。
请参阅图7,连接组件212可包括与支架本体211的第二端2112连接的活动件2121以及与活动件2121转动连接的固定件2122。固定件2122固定在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上,活动件2121与支架本体211连接,在活动件2121与固定件2122相对转动时,实现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与支架本体211的相对转动。
活动件2121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支架本体211一样的材质。活动件2121可为管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活动件2121可与支架本体211采用卡扣、粘接、焊接、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 可与支架本体211为一体结构。即,在某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可为支架本体211的一部分。即,在某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可省略,支架本体211与固定件2122转动连接,活动件2121上与固定件2122配合的结构可设置在支架本体211 的第二端2112。
活动件2121可设置在佩戴组件10例如装饰件12的安装空间1201内,以避免活动件2121外露。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根据安装的需要,可使得活动件2121的部分外露,并可在一些实施例中,使得支架本体211的第二端2112处不位于佩戴组件10例如装饰件12的安装空间120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可具有配置空间2102,以使得支架本体211伸入配置空间2102内,而活动件2121套设在支架本体211的周围。当然,也可以是,活动件2121伸入布线通道2101内,而支架本体211套设在活动件2121的周围,配置空间2102与布线通道2101连通,进而,配置空间2102与布线通道2101共同布置电路走线102,使得电路走线102伸入装饰件12的安装空间1201,并可进一步伸入主机壳体11的容置空间101内,与主机、电池等结构连接。可以理解地,电路走线102也可不经过配置空间2102,直接通过布线通道2101伸入装饰件12的安装空间1201,并可进一步伸入主机壳体11的容置空间10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件212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2123,以与固定件2122配合,限制活动件2121与固定件2122 的相对转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2123可为滑槽或凸起。
固定件212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活动件2121、支架本体211等一样的材质。固定件2122可为管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固定件2122可设置在佩戴组件10例如装饰件12的安装空间1201内,以避免固定件2122外露。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根据安装的需要,可使得固定件2122的部分外露。
固定件2122可固定在装饰件12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21和/或第二扣合壳体12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122可与装饰件12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21、第二扣合壳体122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122可固定在主机壳体11的其他结构上,而不固定在装饰件12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21、第二扣合壳体122上。
固定件2122可套设在活动件2121上,当然也可以伸入配置空间2102内,实现固定件2122与固定件2122的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122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结构2123配合的第二限位结构2124,以与第一限位结构2123配合限制活动件2121与固定件2122的相对转动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结构2124可为置于滑槽内并与滑槽滑动配合的凸起或容纳凸起并与凸起滑动配合的滑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212可与支架本体211的部分置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的容置空间101内。
请参阅图6和图9,图9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柔性件22可包括与交联件23连接的柔性主体221以及与柔性主体221连接且与支架21例如支架本体211插接的插接组件222。柔性主体221通过插接组件 222实现与支架21例如支架本体211的可拆卸连接。
柔性主体221具有可弯折特性,进而可采用柔性材料例如树脂、塑料、纤维等材料制成。柔性主体221可为管状结构,内部可实心设置,可空心设置。当然,柔性主体22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框架结构、片状结构等。
柔性主体221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两端,即与插接组件222连接的第三端2211及与交联件23连接的第四端2212。柔性主体221内部具有在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的走线通道2201,以便在走线通道2201内设置电路走线102。走线通道2201 在第三端2211与第四端2212之间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走线通道2201可配合柔性主体221与插接组件222连接。例如走线通道2201可使得插接组件222伸入走线通道2201内与柔性主体22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走线通道2201可仅在柔性主体221的部分设置,例如仅在端部例如第三端2211、第四端2212设置。
柔性主体221在第三端2211设置第一插接孔2213,以与插接组件222配合,实现柔性主体221与插接组件222的连接。
插接组件222可包括与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连接且用于与支架本体211例如第一端2111连接的插接件223。
插接件223可包括与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连接的插接主体2231以及设置在插接主体2231上且用于与支架本体211例如第一端2111连接的卡扣部2232。
插接主体2231可与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采用插接、焊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体2231可与柔性主体221为一体结构。
插接主体2231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活动件2121、支架本体211等一样的材质。插接主体2231可为管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插接主体2231可伸入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内,与柔性主体22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体2231可设置让位空间2202,以便柔性主体221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与插接主体2231连接,及便于让位空间 2202、走线通道2201与布线通道2101相互连通,布置电路走线102。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体2231设置有与让位空间2202连通的第二插接孔2234,以在柔性主体221伸入插接主体2231 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时,与第一插接孔2213配合实现插接主体2231与柔性主体221的连接。例如在柔性主体221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时,第二插接孔2234与第一插接孔2213连通,便于插接柱2233插入第二插接孔2234与第一插接孔2213,实现插接主体2231与柔性主体221的连接。可以理解地,插接柱2233也可为插接组件222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柱2233可为插销。
卡扣部223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插接主体2231一样的材质。卡扣部2232可自插接主体2231向远离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的一侧延伸设置。
卡扣部2232的数量可为多个,进而围设在让位空间2202的周围。
卡扣部2232可在支架本体211的第一端2111伸入支架本体211例如布线通道2101内,与支架本体211插接卡固,使得让位空间2202与布线通道2101连通,实现电路走线102的布置。也可使得插接主体2231至少部分伸入支架本体211例如布线通道2101内。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支架本体211的第一端2111伸入卡扣部2232之间的让位空间2202内,与卡扣部2232插接卡固。也可使得支架本体211的第一端2111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部2232上设置有固定凸起2235,以与柔性主体221例如卡固孔2113配合,例如,在卡扣部2232 与支架本体211插接卡固时,固定凸起2235位于卡固孔2113内。可以理解地,在卡扣部2232与支架本体211插接卡固时,卡扣部2232可受力发生弹性形变,以使得固定凸起2235置于卡固孔2113内,并在卡扣部2232因弹性形变产生的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下,卡固在卡固孔2113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扣部2232上设置有限位凸起2236,以与柔性主体221例如限位豁口2114配合,例如限位凸起2236 可置于限位豁口2114内,配合卡扣部2232与柔性主体221的插接卡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凸起2236可设置在卡扣部2232与支架本体211连接的部位上。
请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图10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一实施例中的爆炸示意图,图12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线XII-XII的剖视图。插接组件222 还可包括置于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的卡固件224以及与卡固件224配合的限位件225。
卡固件224与限位件225配合卡固柔性主体221。卡固件224用于与插接主体2231连接,以使得柔性主体221通过卡固件224、限位件225与插接主体2231连接。
卡固件224可与插接主体2231、卡扣部2232的组合体的结构类似。卡固件224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也可采用与插接主体2231、卡扣部2232等一样的材料。
卡固件224可为管状结构,内部设置装配空间2203,以容纳限位件225、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
卡固件224的装配空间2203可容纳柔性主体221例如第三端2211,以使得卡固件224套设在柔性主体221的第三端2211。
卡固件224可具有弹性形变的特性。例如卡固件224可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受到插接主体2231 的挤压,而发生弹性形变,以压迫位于装配空间2203内的柔性主体221,可使得柔性主体221发生弹性形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固件224发生弹性形变,以挤压位于卡固件224与限位件225之间的柔性主体221,实现对柔性主体221的卡固。
卡固件224可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使得装配空间2203与让位空间2202连通,布置电路走线102。
卡固件224可包括可围设在限位件225周围的卡固主体2241以及自卡固主体2241向一侧延伸设置的弹性部2242。弹性部2242可为至少一个。弹性部2242可与卡固主体2241配合围设形成装配空间2203。
弹性部2242可在卡固件224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时,发生弹性形变。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部2242 可与插接主体2231例如第二插接孔2234配合。例如弹性部2242上设置有卡固部2243,以在弹性部2242可在卡固件224 伸入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内时,置于插接主体2231例如第二插接孔2234内,实现卡固,避免弹性部2242与插接主体2231之间的脱落。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部2242上设置对称设置的两个卡固部2243,第二插接孔2234也为两个,每一个卡固部2243置于一个第二插接孔2234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插接孔2234的边缘为倾斜设置,具体可与卡固件 224与插接主体2231的插接方向成夹角设置。进而可使得在卡固部2243在第二插接孔2234内时,弹性部2242受力向远离插接主体2231的一侧运动,使得卡固部2243在第二插接孔2234内滑动,进而使得卡固部2243在第二插接孔2234的限位下,带动弹性部2242发生弹性形变,进而能更好地对柔性主体221进行卡固。
限位件225与卡固件224配合卡固柔性主体221。限位件225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也可采用与插接主体2231、卡扣部 2232、卡固件224等一样的材料。限位件225可为管状结构,内部设置连接通道2204,以与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卡固件224例如装配空间2203、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连通,实现电路走线102的布置。当然,卡固件224也可为其他结构。
限位件225可置于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内,使得柔性主体221在卡固件224例如弹性部2242的挤压下与限位件225接触,实现对柔性主体221的卡固。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225置于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内,可与柔性主体221的内壁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图13为图10所示实施例中柔性件2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电路走线102配合时在线 XII-XII的剖视图。电路走线102布置在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卡固件224内、插接主体2231例如让位空间2202,其中,电路走线102的设置可使得柔性主体221卡固在电路走线102与卡固件224之间。即,电路走线102起到了限位件225的作用。可以理解地,在某些实施例中,电路走线102可被称为“限位件”。在某些实施例中,电路走线102可作为限位件225的一部分,当然,限位件225可不仅限于电路走线102。
请参阅图5,交联件23可与柔性件22例如第四端2212连接。交联件23可至少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附加其他材料或直接采用其他材料以实现某种特殊功能例如柔韧效果、触觉效果、视觉效果、光线效果等。当然,也可采用具有可弯折特性的材料制成。
交联件23可为壳体状结构,当然,也可为板状结构或片状结构或管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联件23可包括与松紧调节组件50连接的齿条231以及与齿条231连接且用于与柔性主体221的第四端2212连接的装配部232。
齿条231可为片状结构,并具有可弯折特性。齿条231在延伸方向上的一端可与装配部232连接,例如采用焊接、卡接、螺接、插接等方式连接。
齿条231在延伸方向上的边缘设置锯齿2311,以与松紧调节组件50配合。
齿条231在一侧表面上设置限制肋条2312,以与松紧调节组件50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限制肋条2312可在齿条231 的延伸方向上设置。
齿条231在远离装配部232的一端设置限位肋条2313,以与松紧调节组件50配合,避免齿条231与松紧调节组件50 滑脱。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肋条2313可设置在远离装配部232一端的边缘,并可在边缘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肋条2313可与限制肋条231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肋条2313可与限制肋条2312位于齿条231的同一侧。
装配部23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采用与活动件2121、支架本体211、齿条231等一样的材质。装配部232 可为管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装配部232可与齿条23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可与齿条231为一体结构。
装配部232可与柔性件22例如第四端2212,采用插接、焊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体2231可与柔性件22例如柔性主体221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可以省略,齿条231可与柔性件 22例如柔性主体221采用插接、焊接、卡扣、螺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可伸入柔性主体221例如走线通道2201内,与柔性主体22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可套设在柔性主体221的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与柔性主体221连接,并可使走线通道2201与外界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与柔性件22的连接方式可采用柔性件22与支架21的连接方式。即,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部232如同支架21一般设置卡接孔、限位豁口,具体可参照支架21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不作赘述。柔性件22的第四端2212如同第三端2211一般连接插接组件,以通过插接组件与装配部232连接,具体可参照柔性件22在第三端2211 处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不作赘述。
请参阅图14和图15,图14为图5所示柔性件22与交联件23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柔性件22与交联件23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截面示意图。装配部232可包括与齿条231连接的第一夹紧件2321以及与第一夹紧件2321扣合夹紧柔性件22的第二夹紧件2322。
第一夹紧件2321可包括与第二夹紧件2322配合夹紧柔性件22的夹紧主体2323以及连接齿条231与夹紧主体2323的抵接板2324。
夹紧主体2323可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与第二夹紧件2322连接。抵接板2324可自夹紧主体2323向第二夹紧件2322 的一侧弯折设置,并可与齿条231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板2324可对柔性件22的第四端2212抵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板2324上可设置走线孔2325,以与柔性件22的走线通道2201连通,实现电路走线102的穿设。
第二夹紧件2322朝向第一夹紧件2321例如夹紧主体2323一侧的表面设置卡固凸起2326,以用于增加第二夹紧件2322 与柔性件22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第二夹紧件2322与柔性件22的稳固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固凸起2326为棱锥或圆锥。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固凸起2326为棱锥或圆锥。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与卡固凸起2326配合,柔性件22例如柔性主体221 的表面设置卡固槽2214,以对卡固凸起2326让位。在第一夹紧件2321例如夹紧主体2323与第二夹紧件2322夹设柔性件 22时,卡固凸起2326位于卡固槽2214内,实现了对柔性件22的卡固。
请再次参阅图5,第二系带30可与第一系带20相对设置,具体结构也与第一系带20的结构类似,例如,也可包括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连接的支架31、与支架31连接且向头枕组件40一侧延伸设置的柔性件32以及与柔性件32 连接且伸入头枕组件40内的交联件33。所以,第二系带30内的支架31、柔性件32及交联件33的配合关系可参阅第一系带20中结构的介绍,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系带30与第一系带20可对称设置。在此可对第二系带30与第一系带20的不同之处进行介绍。
第二系带30上的齿条331可与第一系带20上的锯齿231相对设置。例如齿条331上的锯齿3311设置在朝向第一系带 20的一侧。例如齿条231上的锯齿2311设置在朝向第二系带30的一侧。例如齿条331上的限制肋条3312、限位肋条3313 与齿条231上的限制肋条2312、限位肋条2313位于同一侧。
第二系带30上的齿条331可与第一系带20上的齿条231通过松紧调节组件50交联在一起。可以理解的,第一系带20 与第二系带30的交联的长度可调节,以实现头戴式设备100的佩戴松紧调节。
请参阅图16,图16为图1所示佩戴组件10与支架21、支架31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支架21中的连接组件212可伸入安装空间1201内,与第一扣合壳体121和/主机壳体11的其他结构连接固定,第二扣合壳体122与第一扣合壳体121扣合连接,以夹设支架21、支架31,使得装饰件12可相对于支架21、支架31转动。所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饰件12可与支架21、支架31转动连接。例如第一扣合壳体121与第二扣合壳体122扣合连接,以夹设支架21和支架31,实现装饰件12可与支架21、支架31转动连接。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系带20中,柔性件22和/或交联件23可形成可弯折部。在第二系带30中,柔性件32和/或交联件33可形成可弯折部。
请参阅图1、图2和图17,图17为图1中头枕组件40与受力组件60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头枕组件40可用于与用户的头部接触,也可间接的通过受力组件60与用户头部接触。头枕组件40可为壳体状结构,内部可用于容纳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交联的部位以及松紧调节组件50的至少部分。
头枕组件40可包括主壳体41以及相对设置并连接在主壳体41上的第一装配架42及第二装配架43。主壳体41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相对设置。第一装配架42与第一系带20滑动连接,并可通过第一装配架42自主壳体41内滑出或滑进主壳体41。第二装配架43与第二系带30滑动连接,并可通过第二装配架43自主壳体41内滑出或滑进主壳体41。
主壳体41可至少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附加其他材料或直接采用其他材料以实现某种特殊功能例如柔韧效果、触觉效果、视觉效果、光线效果等。
请参阅图17、图18、图19和图20,图18为图17中头枕组件40与受力组件60配合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 19为图17中所示头枕组件40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中所示头枕组件40至少部分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主壳体41呈壳体状结构,可作为头枕组件40的外部轮廓,可用于安装受力组件60。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可用于安装可与电路走线102连接的电池、传感器等电子元件。可以理解地,电路走线102可伸入容纳空间401 内。
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也可以用于容纳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交联的部位以及松紧调节组件50的至少部分。
主壳体41在远离受力组件60的一侧设置棘轮411。棘轮411可为圆环状。棘轮411内壁设置有内齿4111。
主壳体41上设置有与容纳空间401连通的中心孔412。中心孔412与棘轮411同轴设置,以与松紧调节组件50配合。
主壳体41在中心孔412周围设置支撑壁413,以与松紧调节组件50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壁413自主壳体41 在中心孔412处的边缘向远离受力组件60的一侧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壁413可以省略。
主壳体41在棘轮411的周围设置适配槽414,以对松紧调节组件50让位。
请参阅图21、图22和图23,图21为图1中所示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与头枕组件40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系带20与第一装配架42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图2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系带 20与第一装配架42配合时在线XXIII-XXIII的剖视图。第一装配架42可至少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附加其他材料或直接采用其他材料以实现某种特殊功能例如柔韧效果、触觉效果、视觉效果、光线效果等。第一装配架42也可采用与主壳体41、支架21等一样的材料制成。
第一装配架42可与支架21配合实现支撑的效果。第一装配架42可为管状结构或框架结构或片状结构等,也可以为其他结构。
第一装配架42可与主壳体41采用粘接、焊接、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架42可与主壳体41为一体结构。
第一装配架42在延伸方向上设置有与主壳体41例如容纳空间401连通的滑动通孔402,以容纳第一系带20例如支架 21、柔性件22等,使得第一系带20例如支架21、柔性件22在滑动通孔402内并在滑动通孔402的延伸方向上滑动,进而使得第一系带20滑进或滑出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可以理解地,第一装配架42与支架21可相对滑动,并可使得支架 21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装配架42例如滑动通孔402内,实现第一装配架42与支架21配合支撑佩戴组件10与头枕组件40的效果,进而使得第一装配架42可为第一系带20的一部分。
请再次参阅图21、图22和图23,第二装配架43可与第一装配架42相对设置,具体结构也可与第一装配架42的结构类似,具体第二装配架43的结构设置可参阅第一装配架42的结构设置。另外,第二装配架43与第二系带30的配合关系可参阅第一装配架42与第一系带20的配合关系的介绍,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18,头枕组件40在外表面设置功能组件44,以用于辅助头戴式设备100,使得用户具有更好的佩戴体验。
功能组件44位于头枕组件40下方。在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功能组件44可与用户颈部接触,进而,可实现触感模拟增强用户沉浸在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环境中,提升用户体验,也可以实现对用户颈部的按摩,使得用户放松而不疲劳,也可进行呼吸率、脉搏率、血压或血氧饱和度等信息检测,对用户健康进行保障。
功能组件44可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子功能组件441和第二子功能组件442。第一子功能组件441和第二子功能组件442 与用户接触,相互配合。
请参阅图18和图24,图24为图18所示功能组件44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子功能组件441可包括与主壳体41连接的延伸壳体4411、设置在延伸壳体4411朝向佩戴组件10一侧的柔性支架4412以及设置在柔性支架4412上的功能件4413。
延伸壳体4411可自主壳体41向下方延伸设置。
柔性支架441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并可具有可弯折特性及可形变特征。柔性支架4412一端与延伸壳体4411连接例如粘接、焊接、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架4412可包括设置在延伸壳体4411上的形变部4414以及设置在形变部4414上的接触部4415。
形变部4414可呈柱状结构,具有可形变特性,以在柔性支架4412接触用户颈部时,使得用户感到舒适。形变部4414 在延伸方向的一端与延伸壳体4411连接,另一端与接触部4415连接。当然,形变部4414可不仅限于柱状结构,还可以为其他结构。
接触部4415与形变部4414相连接。
接触部4415可用于与用户颈部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4415可采用与形变部4414相同的材质制作。
接触部4415可用于承载功能件4413。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4415在远离形变部4414的一侧具有较大的接触面,以保障足够的与用户颈部接触的接触面,使得用户感觉到舒适。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4415为片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功能件4413可设置在柔性支架4412远离延伸壳体4411一端的端面上,以与用户颈部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件4413可设置在接触部4415远离形变部4414的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件4413可设置在接触部4415远离形变部4414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4415可通过贴设的方式与用户颈部接触。
功能件4413可通过电路走线102穿设在柔性支架4412、延伸壳体4411内,进而伸入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内,进而可与控制电路连接,最终实现与处理器103的连接,以便通过处理器103对功能件4413进行控制,或者接收功能件4413 传输来的检测数据或进行数据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触部4415可以实现功能件4413与用户接触的场景下,形变部4414可以省略,延伸壳体4411也可以省略,仅是接触部4415通过电路走线102实现与主壳体4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件4413可包括用于与用户颈部皮肤接触的电极,以通过电极实现对用户颈部施加脉冲电流。在一些场景中,电极传输的脉冲电流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或松弛,使得用户感受到震动、被锤、敲、揉等感觉,实现模拟机械力对人的作用,使人产生触觉。在一些场景中,电极传输的脉冲电流可有效刺激人体肌肉运动,具有收紧肌肤、促进毛细血管微循环、缓解肌肉疲劳的效果,最终达到按摩的效果。
请参阅图25,图25为图24所示实施例中功能件441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处理器103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功能件4413 可包括与处理器103连接的光发生器4416和光电传感器4417。光发生器4416可用于发射光线,并可在处理器103的控制下发出光线。在光发生器4416与用户颈部接触时,可使得光线照射用户颈部。光电传感器4417可用于接收经过用户颈部后的反射光。
具体地,用户颈部皮肤会对光线进行吸收和反射,使得反射后的光线被光电传感器4417接收。进一步的,光电传感器4417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处理器103。进而处理器103能够根据光电传感器4417接收的反射光确定用户的身体的呼吸率、脉搏率、血压或血氧饱和度等变化情况,以保障用户的健康情况。
在一些场景中,用户佩戴头戴式设备100,功能件4413可同时接触到用户颈部,处理器103控制光发生器4416向用户颈部发射光线,光线经过用户颈部处的人体血液和组织吸收后部分发生反射,光电传感器4417可以接收经过用户身体后的反射光,进而,处理器103能够根据光电传感器4417接收的反射光确定受检体例如用户的身体的呼吸率、脉搏率、血压或血氧饱和度等变化情况。
请再次参阅图18和图24,第二子功能组件442可与第一子功能组件441并排设置,第二子功能组件442的具体结构也可与第一子功能组件441的结构类似,具体的,第二子功能组件442的结构设置可参阅第一子功能组件441的结构设置。另外,第二子功能组件442与主壳体41的配合关系可参阅第一子功能组件441与主壳体41的配合关系的介绍,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功能组件441的功能件4413可包括电极,第二子功能组件442的功能件4413可包括光发生器 4416和光电传感器44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功能组件441或第二子功能组件442可省略。
请参阅图17和图26,图26为图17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50与主壳体41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松紧调节组件50部分设置在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内,部分位于容纳空间401外。松紧调节组件50可固定在主壳体41 上,并可与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连接,可实现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交联设置,可实现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交联长度的调节。
请参阅图17、图26、图27和图28,图27为图26所示松紧调节组件5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爆炸分解图,图28为图27 所示松紧调节组件50在另一视角中的爆炸分解图。松紧调节组件50可包括安装在容纳空间401内的调节机构壳体51、安装在调节机构壳体51上的旋钮机构52以及安装在主壳体41上的棘轮棘爪机构53。调节机构壳体51用于承载旋钮机构52,并可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进行定位。旋钮机构52与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连接实现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 30交联长度的调节。旋钮机构52与棘轮棘爪机构53配合,使得旋钮机构52可带动棘轮棘爪机构53转动。棘轮棘爪机构 53用于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固,以保障头戴式设备100松紧的稳定性。
调节机构壳体51可包括第一壳体511以及与第一壳体511扣合连接的第二壳体512。第一壳体511与第二壳体512夹设第一系带20及第二系带30。第一壳体511与第二壳体512配合安装旋钮机构52。
第一壳体511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第一壳体511整体可呈片状结构,当然也可为其他形状例如框架结构、壳体状结构。第一壳体511可直接或间接安装在头枕组件40例如主壳体41上。
第一壳体511可包括壳体主体5111。壳体主体5111在朝向主壳体41的一侧设置容纳槽5112,以与旋钮机构52配合。容纳槽5112设置在壳体主体5111上与中心孔412相对的位置。容纳槽5112自壳体主体5111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的一侧凹陷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5112可以省略。
壳体主体5111在容纳槽5112内设置有与中心孔412同轴设置的安装轴5113,以安装旋钮机构52。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轴5113可以省略,或可用穿孔替代。
壳体主体51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5114和第二安装槽5115。第一安装槽5114和第二安装槽5115均位于壳体主体5111 朝向主壳体41的一侧。第一安装槽5114和第二安装槽5115可位于安装轴5113的相对两侧。
第一安装槽5114可用于容纳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第一安装槽5114可与第二壳体512配合容纳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使得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在第一安装槽5114内滑动。第一安装槽5114可在延伸方向向壳体主体5111的边缘延伸设置。
第一安装槽5114可与容纳槽511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5114可自壳体主体511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较容纳槽5112自壳体主体511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小,以提升第一系带20与旋钮机构52的配合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5114可自壳体主体511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与容纳槽5112自壳体主体511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 41一侧凹陷的深度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容纳槽5112省略时,第一安装槽5114也可省略。
壳体主体5111在第一安装槽5114内可设置凸肋5116,以与第一系带20接触,减少第一系带20与壳体主体5111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第一系带20与壳体主体5111的摩擦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肋5116在第一安装槽5114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
第二安装槽5115可用于容纳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第二安装槽5115可与第二壳体512配合容纳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使得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在第二安装槽5115内滑动。第二安装槽5115可在延伸方向向壳体主体5111的边缘延伸设置。
第二安装槽5115可与容纳槽511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5115可自壳体主体511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较容纳槽5112自壳体主体511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小,以提升第二系带30与旋钮机构52的配合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5115可自壳体主体511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与容纳槽5112自壳体主体511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 41一侧凹陷的深度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容纳槽5112省略时,第二安装槽5115也可省略。
壳体主体5111在第二安装槽5115内可设置凸肋5117,以与第二系带30接触,减少第二系带30与壳体主体5111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少第二系带30与壳体主体5111的摩擦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肋5117在第二安装槽5115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
第二壳体512可采用硬性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采用与第一壳体511一样的材料。
第二壳体512整体可呈片状结构,当然也可为其他形状例如框架结构、壳体状结构。第二壳体512可直接或间接安装在头枕组件40例如主壳体41上。
第二壳体512可包括壳体本体5121。壳体本体5121可置于第一壳体511例如壳体主体5111与主壳体41之间。壳体本体5121可与第一壳体511例如壳体主体5111连接,例如通过卡接、螺接、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壳体本体5121可与主壳体41连接,例如通过卡接、螺接、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
壳体本体5121在远离主壳体41的一侧设置让位槽5122,以与旋钮机构52配合。让位槽5122设置在壳体主体5111上与中心孔412相对的位置。让位槽5122自壳体主体5111的表面向靠近主壳体41的一侧凹陷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让位槽5122可以省略。
壳体本体5121在让位槽5122内设置有与中心孔412同轴设置的让位孔5123,以安装旋钮机构52。
壳体本体5121上设置有第一装配槽5124和第二装配槽5125。第一装配槽5124和第二装配槽5125均位于壳体本体5121 远离主壳体41的一侧。第一装配槽5124和第二装配槽5125可位于让位孔5123的相对两侧。
第一装配槽5124可在壳体本体5121与第一壳体511例如壳体主体5111连接时,与第一安装槽5114配合形成容纳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的通道。使得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在通道内滑动。第一装配槽5124可在延伸方向向壳体本体5121 的边缘延伸设置。
第一装配槽5124可与让位槽512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槽5124可自壳体本体5121远离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靠近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较让位槽5122自壳体本体5121远离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靠近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小,以提升第一系带20与旋钮机构52的配合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槽5124可自壳体本体5121远离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靠近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与让位槽5122自壳体本体5121远离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靠近主壳体 41一侧凹陷的深度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让位槽5122省略时,第一装配槽5124也可省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5114或第一装配槽5124省略。
壳体本体5121在第一装配槽5124内可设置限位槽5126,容纳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的限制肋条2312,以实现壳体本体5121与第一系带20配合限位。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5126在第一装配槽5124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使得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的限制肋条2312在限位槽5126内滑动。
第二装配槽5125可在壳体本体5121与第一壳体511例如壳体主体5111连接时,与第二安装槽5115配合形成容纳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的通道。使得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在通道内滑动。第二装配槽5125可在延伸方向向壳体本体5121 的边缘延伸设置。
第二装配槽5125可与让位槽512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装配槽5125可自壳体本体5121远离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靠近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较让位槽5122自壳体本体5121远离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靠近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小,以提升第一系带20与旋钮机构52的配合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装配槽5125可自壳体本体5121远离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靠近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与让位槽5122自壳体本体5121远离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靠近主壳体 41一侧凹陷的深度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让位槽5122省略时,第二装配槽5125也可省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5115或第二装配槽5125省略。
壳体本体5121在第二装配槽5125内可设置限位槽5127,容纳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的限制肋条3312,以实现壳体本体5121与第二系带30配合限位。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5127在第二装配槽5125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使得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的限制肋条3312在限位槽5127内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本体5121与主壳体41为一体结构。即壳体本体5121上与第一壳体511例如壳体主体5111、系带组件200配合的结构设置在主壳体41上,进而壳体本体5121与主壳体41连接,以与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及旋钮机构52配合。同时,可省略壳体本体5121。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壳体41可为调节机构壳体51的一部分。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让位孔5123与中心孔412为同一个结构。
旋钮机构52可伸入第一壳体511与第二壳体512之间,也可伸出主壳体41的容纳空间401。旋钮机构52可包括设置在调节机构壳体51上并伸出主壳体41例如容纳空间401外的调节轮521以及设置在主壳体41例如容纳空间401外并与调节轮521连接的旋转盘522。
调节轮521可包括置于调节机构壳体51内的齿轮主体5211以及与齿轮主体5211同轴设置且连接齿轮主体5211与旋转盘522的连接轴5212。
齿轮主体5211可夹设于第一壳体511与第二壳体512之间。齿轮主体5211可与安装轴5113同轴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主体5211远离连接轴5212的一侧设置插孔5213,以便容纳安装轴5113,进而,通过插孔5213与安装轴5113配合,实现齿轮主体5211与第一壳体511的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主体5211可位于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之间,并可与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的锯齿2311啮合(啮合连接,或啮合传动连接),并可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的锯齿3311啮合。在一些场景中,齿轮主体5211绕安装轴5113转动,进而实现第一系带20 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交联长度的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主体5211可部分位于容纳槽5112内,以提升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 331分别与齿轮主体5211配合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主体5211可部分位于让位槽5122内,以提升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分别与齿轮主体5211配合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主体5211可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5114和第二装配槽5125内,以提升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分别与齿轮主体5211 配合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主体5211可部分位于第一装配槽5124和第二安装槽5115内,以提升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分别与齿轮主体5211配合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安装轴5113用穿孔替代时,齿轮主体5211设置插孔5213的部位可设置转轴,以使转轴穿设于替代安装轴5113的穿孔内。
连接轴5212可与齿轮主体5211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212可穿设让位孔5123,以与齿轮主体5211通过卡接、粘接、螺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212与齿轮主体5211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212可穿设让位孔5123,以与调节机构壳体51例如第二壳体512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212可穿设中心孔412,以从主壳体41例如容纳空间401伸出,与旋转盘522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212可穿设中心孔 412,以与主壳体41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212的外周面可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以与棘轮棘爪机构53卡接,以便通过连接轴5212 带动棘轮棘爪机构53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212可至少在与棘轮棘爪机构53配合的部位的外周面可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
旋转盘522可为壳体状结构或板状结构或片状结构,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旋转盘522可包括与连接轴5212转动连接且与棘轮棘爪机构53配合的转盘主体5221以及自转盘主体5221边缘向主壳体41一侧延伸设置的侧壁5222。
转盘主体5221可为板状结构或片状结构。转盘主体5221可与连接轴5212转动连接。转盘主体5221朝向主壳体41的一侧设置第一凸起5223及第二凸起5224,以与棘轮棘爪机构53连接,带动棘轮棘爪机构53转动。
侧壁5222可自转盘主体5221边缘向主壳体41一侧延伸设置,以伸入适配槽414,对棘轮411内部的部件进行遮挡。
请参阅图29和图30,图29为图28所示实施例中棘轮棘爪机构53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图30为图 28所示实施例中棘轮棘爪机构53在一些实施例中与主壳体41配合的结构示意图。棘轮棘爪机构53可包括形成在主壳体41 上的棘轮411以及与棘轮411配合并收容在棘轮411中的棘爪组件530。
棘爪组件530可包括置于棘轮411内的承载板531以及设置在承载板531上的第一棘爪532、第二棘爪533、第一弹性件534和第二弹性件535。
承载板531可为圆形片状结构。承载板531可包括承载主体5311。承载主体5311中间设置一卡接孔5312,以穿设支撑壁413、连接轴5212,实现与支撑壁413的转动连接。
承载主体5311背向主壳体41一侧设置有卡接框5313。卡接框5313可围设在卡接孔5312的周围,以穿设连接轴5212,以便与连接轴5212卡接固定。例如,与连接轴5212的外周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卡接固定。
承载主体5311背向主壳体41一侧设置有第一装配轴5314和第二装配轴5315,以通过第一装配轴5314安装第一棘爪 532,及通过第二装配轴5315安装第二棘爪53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装配轴5314和第二装配轴5315可关于卡接孔5312中心对称。
承载主体5311背向主壳体41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框5316和第二安装框5317,以通过第一安装框5316安装第一弹性件534,及通过第二安装框5317安装第二弹性件53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框5316和第二安装框5317可关于卡接孔5312中心对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框5316 距卡接孔5312的距离较第一装配轴5314距卡接孔5312的距离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框5317距卡接孔5312的距离较第二装配轴5315距卡接孔5312的距离小。
第一棘爪532枢接安装于承载主体5311上的第一装配轴5314上,并可绕第一装配轴5314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棘爪532上设有一枢接孔5321以枢接至第一装配轴5314上,实现第一棘爪532与第一装配轴5314的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棘爪532与第一装配轴5314可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实现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枢接孔5321可设置在第一棘爪532的一端。
第一棘爪532具有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配合的抵接部5322。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5322为棱角,以在第一棘爪 532绕第一装配轴5314转动,使得抵接部5322相背离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而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卡固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枢接孔5321设置在第一棘爪532的一端时,抵接部5322可设置在第一棘爪532的另一端。
第一棘爪532可位于承载主体5311与转盘主体5221之间,以与旋转盘522例如转盘主体5221配合。第一棘爪532在朝向转盘主体5221的一侧设置有活动槽5323,以用于容纳转盘主体5221上的第一凸起5223。
活动槽5323具有位于第一凸起5223远离抵接部5322一侧的内壁面5324,以及位于第一凸起5223靠近抵接部5322一侧的外壁面5325。内壁面5324可与外壁面5325相对设置,以在内壁面5324与外壁面5325之间容纳第一凸起5223。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壁面5324与外壁面5325间隔设置,以使得第一凸起5223在内壁面5324与外壁面5325之间活动,进而实现第一凸起5223与内壁面5324和/或外壁面5325接触,或与内壁面5324、外壁面5325均不接触。在一些场景中,活动槽 5323内容纳第一凸起5223,在第一凸起5223绕卡接孔5312转动时,可使得第一凸起5223与内壁面5324接触,进而带动第一棘爪532绕枢接孔5321朝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使得抵接部5322脱离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卡固配合,进而带动承载板531、调节轮521转动,调小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交联长度,调大头戴式设备100的头围,使得头戴式设备 100变松。在一些场景中,活动槽5323内容纳第一凸起5223,在第一凸起5223绕卡接孔5312转动时,可使得第一凸起5223 与外壁面5325接触,进而带动第一棘爪532绕枢接孔5321向远离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使得抵接部5322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相对滑动,进而带动承载板531、调节轮521转动,调大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交联长度,调小头戴式设备100的头围,使得头戴式设备100变紧。
第二棘爪533与第一棘爪532可相对于卡接孔5312中心对称,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位置调整。
第二棘爪533枢接安装于承载主体5311上的第二装配轴5315上,并可绕第二装配轴5315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棘爪533上设有一枢接孔5331以枢接至第二装配轴5315上,实现第二棘爪533与第二装配轴5315的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棘爪533与第二装配轴5315可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实现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枢接孔5331可设置在第二棘爪533的一端。
第二棘爪533具有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配合的抵接部5332。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5332为棱角,以在第二棘爪 533绕第二装配轴5315转动,使得抵接部5332相背离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而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卡固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枢接孔5331设置在第二棘爪533的一端时,抵接部5332可设置在第二棘爪533的另一端。
第二棘爪533可位于承载主体5311与转盘主体5221之间,以与旋转盘522例如转盘主体5221配合。第二棘爪533在朝向转盘主体5221的一侧设置有活动槽5333,以用于容纳转盘主体5221上的第二凸起5224。
活动槽5333具有位于第二凸起5224远离抵接部5332一侧的内壁面5334,以及位于第二凸起5224靠近抵接部5332一侧的外壁面5335。内壁面5334可与外壁面5335相对设置,以在内壁面5334与外壁面5335之间容纳第二凸起522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壁面5334与外壁面5335间隔设置,以使得第二凸起5224在内壁面5334与外壁面5335之间活动,进而实现第二凸起5224与内壁面5334和/或外壁面5335接触,或与内壁面5334、外壁面5335均不接触。在一些场景中,活动槽 5333内容纳第二凸起5224,在第二凸起5224绕卡接孔5312转动时,可使得第二凸起5224与内壁面5334接触,进而带动第二棘爪533绕枢接孔5331朝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使得抵接部5332脱离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卡固配合,进而带动承载板531、调节轮521转动,调小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交联长度,调大头戴式设备100的头围,使得头戴式设备 100变松。在一些场景中,活动槽5333内容纳第二凸起5224,在第二凸起5224绕卡接孔5312转动时,可使得第二凸起5224 与外壁面5335接触,进而带动第二棘爪533绕枢接孔5331向远离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使得抵接部5332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相对滑动,进而带动承载板531、调节轮521转动,调大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交联长度,调小头戴式设备100的头围,使得头戴式设备100变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棘爪532或第二棘爪533可以省略。
第一弹性件534可安装在第一安装框5316上,并可与第一棘爪532的抵接,具体可与第一棘爪532朝向卡接孔5312 一侧的表面抵接。具体地,第一弹性件534可通过卡接、螺接、焊接等方式安装在第一安装框5316上。
第一弹性件534可具有弹性形变的性能,在第一棘爪532绕枢接孔5321转动时,发生弹性形变。
第一弹性件534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第一弹性件534可为弹簧、扭簧、弹性片等结构。
第二弹性件535可安装在第二安装框5317上,并可与第二棘爪533的抵接,具体可与第二棘爪533朝向卡接孔5312 一侧的表面抵接。具体地,第二弹性件535可通过卡接、螺接、焊接等方式安装在第二安装框5317上。
第二弹性件535可具有弹性形变的性能,在第二棘爪533绕枢接孔5331转动时,发生弹性形变。
第二弹性件535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第二弹性件535可为弹簧、扭簧、弹性片等结构。
请参阅图27、图28和图30,旋转盘522绕连接轴5212转动,使得第一凸起5223带动第一棘爪532转动,使得第二凸起5224带动第二棘爪533转动。
例如,第一凸起5223带动第一棘爪532在第一方向(图30中的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在此以逆时针方向为例)上转动,同时第二凸起5224带动第二棘爪533在第一方向上转动,第一弹性件534和第二弹性件535将被压缩,而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棘爪532的抵接部5322将脱离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的卡固,第二棘爪533的抵接部5332将脱离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的卡固,旋转盘522带动承载板531、连接轴5212转动,在旋转盘522停止转动时,第一弹性件534恢复原状的力将使得第一棘爪532的抵接部5322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卡固,第二弹性件535恢复原状的力使得第二棘爪533 的抵接部5332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的卡固。
例如,第一凸起5223带动第一棘爪532在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上转动,同时第二凸起5224带动第二棘爪533在第二方向上转动。第一棘爪532的抵接部5322将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相对滑动,第二棘爪533的抵接部 5332将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相对滑动,旋转盘522带动承载板531、连接轴5212转动,在旋转盘522停止转动时,第一弹性件534使得第一棘爪532的抵接部5322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卡固,第二弹性件535使得第二棘爪533的抵接部 5332与棘轮411例如内齿4111的卡固。
请参阅图31和图32,图3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齿条231、齿条331与松紧调节组件50部分结构配合时的示意图,图 32为图31所示齿条231、齿条331与松紧调节组件50部分结构配合时在线XXXII-XXXII的截面图。调节轮521例如连接轴5212转动时,可带动齿轮主体5211绕安装轴5113转动,进而驱动与齿轮主体5211啮合的齿条231和齿条331滑动,进而使得齿条231在第一装配槽5124内滑动,限制肋条2312在限位槽5126内滑动,齿条331在第二装配槽5125内滑动,限制肋条3312在限位槽5127内滑动。使得限位肋条2313无法滑进第一装配槽5124,限位肋条3313无法滑进第二装配槽5125 内,而使得齿条231和齿条331分别与松紧调节组件50相对限位而无法滑脱。
请参阅图33和图34,图33为本申请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50与主壳体41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4为图 33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50与主壳体41配合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松紧调节组件50中的棘轮棘爪机构53可安装在调节机构壳体51上,同样的,旋钮机构52也可以安装在调节机构壳体51,而避免旋钮机构52安装在主壳体41远离佩戴组件10的一侧,以提升头戴式设备100的外观表现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机构壳体51朝下的位置开设安装口501,以使得旋钮机构52例如旋转盘522安装在安装口501,并裸露在容纳空间401外。即,安装口501与外界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口501可位于第一子功能组件441和第二子功能组件442之间。
请参阅图35和图36,图35为图34所示松紧调节组件50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爆炸分解图,图36为图35所示松紧调节组件50在另一视角中的爆炸分解图。松紧调节组件50可包括安装在容纳空间401内的调节机构壳体51、安装在调节机构壳体51上的旋钮机构52以及安装在调节机构壳体51上的棘轮棘爪机构53。
调节机构壳体51用于承载旋钮机构52和棘轮棘爪机构53。并可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进行定位。旋钮机构52 与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连接实现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交联长度的调节。旋钮机构52与棘轮棘爪机构53配合,使得旋钮机构52可带动棘轮棘爪机构53转动。棘轮棘爪机构53用于对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固,以保障头戴式设备100松紧的稳定性。
调节机构壳体51可与图27和图28中所示的调节机构壳体51大体结构相同,在此仅对相同结构进行罗列,具体可参阅图27和图28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记载,不作赘述。另外,对不同之处进行详细阐述。
调节机构壳体51可包括第一壳体511和第二壳体512。第一壳体511与第二壳体512配合安装旋钮机构52和棘轮棘爪机构53。
第一壳体511可包括壳体主体5111。壳体主体5111设置容纳槽5112。壳体主体5111设置有安装轴5113。壳体主体5111 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5114和第二安装槽5115。壳体主体5111可设置凸肋5116。壳体主体5111可设置凸肋5117。
壳体主体5111在容纳槽5112远离第二安装槽5115的一侧设置有置物槽513,以容纳旋钮机构52和棘轮棘爪机构53。
置物槽513与容纳槽5112位于壳体主体5111的同一侧。置物槽513可与容纳槽5112连通。置物槽513可向容纳槽5112 远离第二安装槽5115的一侧延伸,并延伸至壳体主体5111的边缘,以形成第一连接口5131,以在第一连接口5131裸露旋钮机构52。进一步地,置物槽513与第一安装槽5114连通。
置物槽513可自壳体本体512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较第一安装槽5114自壳体本体512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大,以降低置物槽513内的结构与第一安装槽5114 内的第一系带20之间发生干涉的概率。在一些实施例中,置物槽513可自壳体本体512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较容纳槽5112自壳体本体5121朝向主壳体41一侧的表面向远离主壳体41一侧凹陷的深度大。
壳体主体5111在置物槽513内设置第一枢接轴5132及第二枢接轴5133。第一枢接轴5132与第二枢接轴5133配合安装旋钮机构52和棘轮棘爪机构53。第一枢接轴5132可位于安装轴5113与第二枢接轴5133之间。第二枢接轴5133较第一枢接轴5132更靠近第一连接口5131。
壳体主体5111在置物槽513内且在第二枢接轴5133周围设置第一安装部5134和第二安装部5135,以安装棘轮棘爪机构5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5134为凹槽或凸柱或凸块。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安装部5135可为转轴。
第二壳体512可包括壳体本体5121。壳体本体5121设置让位槽5122。壳体本体5121设置让位孔5123,当然,让位孔 5123可以省略,并可用安装轴替代,进而与安装轴5113配合安装旋钮机构52。
壳体本体5121上设置有第一装配槽5124和第二装配槽5125。壳体本体5121设置限位槽5126,当然,限位槽5126可与限制肋条2312均省略。壳体本体5121可设置限位槽5127,当然,限位槽5127可与限制肋条3312均省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本体5121可覆盖第一壳体511部分,例如可覆盖第一枢接轴5132,而不覆盖第二枢接轴5133、第一安装部5134和第二安装部5135等。进而,使得第一壳体511与主壳体41配合,以在第一连接口5131处形成安装口 501。当然,安装口501也可由壳体本体5121覆盖第一壳体511形成。
旋钮机构52可与图27和图28中所示的旋钮机构52大体结构相同,在此仅对相同结构进行罗列,具体可参阅图27和图28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记载,不作赘述。另外,对不同之处进行详细阐述。
旋钮机构52可安装在容纳槽5112和置物槽513内,并可自第一连接口5131处伸出。旋钮机构52可包括调节轮521 以及安装在置物槽513内的旋转盘522。调节轮521与旋转盘522传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轮521与旋转盘522通过棘轮棘爪机构53传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盘522可自第一连接口5131处伸出。
调节轮521可包括齿轮主体5211。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主体5211可直接与安装轴5113转动连接。齿轮主体5211也可通过其他结构卡接、螺接、焊接等方式与安装轴5113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主体5211也可通过被夹设在第一壳体511与第二壳体512之间,实现与安装轴5113转动连接。
齿轮主体5211设置插孔5213。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孔5213可贯穿齿轮主体5211。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安装轴5113用穿孔替代时,齿轮主体5211设置插孔5213的部位可设置转轴,以使转轴穿设于替代安装轴5113的穿孔内,实现齿轮主体 5211与调节机构壳体51的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主体5211为减速双联齿轮。齿轮主体5211可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减速轮5214和第二减速轮5215。第一减速轮5214和第二减速轮5215被插孔5213贯穿,进而第一减速轮5214和第二减速轮5215均与安装轴5113同轴设置。
第一减速轮5214的外径较第二减速轮5215的外径小。
第一减速轮5214用于与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啮合连接(啮合传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速轮5214可位于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之间,并可与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的锯齿2311啮合,并可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的锯齿3311啮合。在一些场景中,第一减速轮5214绕安装轴5113转动,进而实现第一系带 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交联长度的调节。
第一减速轮5214位于第二减速轮5215远离第一壳体511例如壳体主体5111的一侧。即,第二减速轮5215夹设在第一减速轮5214与第一壳体511例如壳体主体511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速轮5214可部分位于容纳槽5112内,以提升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分别与第一减速轮5214配合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速轮5214可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5114和第二装配槽5125内,以提升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 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分别与第一减速轮5214配合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减速轮5214可部分位于第一装配槽5124和第二安装槽5115内,以提升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 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分别与第一减速轮5214配合的效果。
第二减速轮5215用于与棘轮棘爪机构53啮合连接,以在棘轮棘爪机构53的带动下,与第一减速轮5214同步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减速轮5215与第一安装槽5114的槽底、第二安装槽5115的槽底平齐。
旋转盘522可安装在置物槽513内,并与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连接。旋转盘522可包括与棘轮棘爪机构53传动连接的转盘主体5221以及侧壁5222。转盘主体5221与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转盘主体5221的中部设置连接孔5225,以容纳第二枢接轴5133,使得转盘主体5221与第二枢接轴5133同轴设置并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转盘主体5221与第二枢接轴5133同轴设置并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转盘主体5221可通过其他结构卡接、螺接、焊接等方式与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盘522也可通过被夹设在第一壳体511与第二壳体512之间,实现与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枢接轴5133可为旋转盘522的一部分,而不设置在调节机构壳体 51上。
旋转盘522可在连接孔5225周围设置卡接部5226,以与棘轮棘爪机构53连接,带动棘轮棘爪机构53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5226可为穿孔,并可与连接孔5225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5226可为图27和图28及上述实施例中记载的第一凸起5223和第二凸起5224。
侧壁5222设置有内齿轮5220,以与棘轮棘爪机构53连接。
棘轮棘爪机构53可与图27和图28、图29、图30中所示的棘轮棘爪机构53大体结构相同,在此仅对相同结构进行罗列,具体可参阅图27和图28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记载,不作赘述。另外,对不同之处进行详细阐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7和图28、图29、图30中所示的棘轮棘爪机构53可直接设置在第一壳体511上。即棘轮411 可按照在主壳体41上的设置方式设置在第一壳体511朝向主壳体41的一侧。具体地,棘轮411可设置在置物槽513,并围设在第二枢接轴5133周围。棘轮棘爪机构53中承载板531的卡接孔5312可穿设第二枢接轴5133,实现承载板531与第二枢接轴5133的转动连接。旋转盘522例如转盘主体5221通过第一凸起5223、第二凸起5224与棘轮棘爪机构53配合。旋转盘522可与齿轮主体5211啮合传动。例如侧壁5222的外周设置外齿,以与齿轮主体5211中的第一减速轮5214或第二减速轮5215啮合连接。即,第二减速轮5215可以省略。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7和图28、图29、图30中所示的棘轮棘爪机构53可按照在主壳体41上的设置方式直接设置在第二壳体512远离第一壳体511的一侧,通过棘轮棘爪机构53与旋转盘 522配合。即,第二壳体512覆盖第一壳体511的置物槽513。旋转盘522从第二壳体512与主壳体41之间伸出容纳空间 401。也就是说,安装口501设置在第二壳体512与主壳体41之间,而不由置物槽513的第一连接口5131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棘轮棘爪机构53可包括安装在置物槽513内的棘轮411和棘爪组件530。棘轮411与棘爪组件530 啮合连接。棘轮411与齿轮主体5211例如第二减速轮5215啮合连接。棘爪组件530与旋转盘522连接,进而,通过旋转盘 522依次带动棘爪组件530、棘轮411、齿轮主体5211例如第二减速轮5215转动,实现对第一系带20例如齿条231与第二系带30例如齿条331交联长度的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棘轮411可与第一枢接轴5132同轴设置,并安装在第一枢接轴513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棘轮411 可与第一安装槽5114的槽底平齐,而不置于第一安装槽5114内,进而降低与第一安装槽5114内的第一系带20之间发生干涉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棘轮411可与齿轮主体5211例如第二减速轮5215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棘轮411为减速三联齿轮。棘轮411可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减速轮4112、第四减速轮4113和第五减速轮4114。第三减速轮4112、第四减速轮4113和第五减速轮4114可被第一枢接轴5132贯穿,进而第三减速轮4112、第四减速轮4113和第五减速轮4114均与第一枢接轴5132同轴设置。
第三减速轮4112的外径较第四减速轮4113的外径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减速轮4112的外径较第五减速轮4114的外径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减速轮4114的外径较第四减速轮4113的外径小。
第三减速轮4112可与第一安装槽5114的槽底平齐,进而降低与第一安装槽5114内的第一系带20之间发生干涉的概率。第三减速轮4112可与齿轮主体5211例如第二减速轮5215啮合连接,进而可带动齿轮主体5211例如第二减速轮5215转动。
第四减速轮4113可位于第三减速轮4112远离主壳体41的一侧。第四减速轮4113可与棘爪组件530啮合连接。
第五减速轮4114可位于第四减速轮4113远离第三减速轮4112的一侧。即,第四减速轮4113位于第三减速轮4112与第五减速轮4114之间。第五减速轮4114可与棘爪组件530配合卡固,以对棘轮411进行限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减速轮4114可以省略,进而可使得第三减速轮4112或第四减速轮4113与棘爪组件530配合卡固,以对棘轮411进行限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减速轮4113可与第五减速轮4114一同省略,可通过第三减速轮4112与齿轮主体5211例如第二减速轮 5215啮合连接,与棘爪组件530啮合连接,及配合卡固,以对棘轮411进行限位。
棘爪组件530可与图27和图28中所示的棘爪组件530大体结构相同,在此仅对相同结构进行罗列,具体可参阅图27 和图28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记载,不作赘述。另外,对不同之处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37和图38,图37为图36所示实施例中棘轮棘爪机构53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8为图37所示实施例中棘轮棘爪机构53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棘爪组件530安装在置物槽513内。棘爪组件530可包括承载板531、第一棘爪532、第二棘爪533、第一弹性件534、第二弹性件535、第一滚动件536、第二滚动件537、传动齿轮538、限位构件539、限位棘爪540以及限位弹性件541。
承载板531可包括承载主体5311。承载主体5311设置卡接孔5312,以穿设第二枢接轴5133,实现与第二枢接轴5133 的转动连接。
承载主体5311设置有卡接框5313。卡接框5313可不与第二枢接轴5133卡接。卡接框5313上可不设置第一安装框5316 和第二安装框5317,以通过其他方式安装第一弹性件534和第二弹性件535。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一安装框5316和第二安装框5317第一弹性件534和第二弹性件535。
承载主体5311朝向主壳体41一侧设置有第一装配轴5314和第二装配轴5315。
承载板531在径向方向设置有第一限位部5318及第二限位部5319。第一限位部5318可与第一安装部5134配合。第二限位部5319可与第二安装部5135配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5318及第二限位部5319分别自承载板531向远离第二枢接轴5133的一侧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5318与第二限位部5319关于第二枢接轴5133中心对称。
第一棘爪532可位于第一壳体511与主壳体41之间,可不被第二壳体512覆盖。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棘爪532 也可被第二壳体512覆盖,同时,旋转盘522也可被第二壳体512覆盖。
第一棘爪532设有一枢接孔53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棘爪532可不设置抵接部5322。
第一棘爪532可设置与卡接框5313抵接限位的抵接限位部5326。在一些场景中,抵接限位部5326可绕第一装配轴5314 向卡接框5313一侧转动,并可转动至与卡接框5313抵接限位的位置。在一些场景中,抵接限位部5326可绕第一装配轴5314 向远离卡接框5313的一侧转动,并可转动至与卡接框5313脱离抵接限位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限位部5326可为凸起。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限位部5326可具有弹性形变特性,当然,抵接限位部5326也可不具有弹性形变特性,而是卡接框5313与抵接限位部5326抵接限位的部位具有弹性形变特性。
第一棘爪532可设置卡槽5327,以容纳第一滚动件536。卡槽5327可设置在第一棘爪532背向卡接孔5312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棘爪532可绕第一装配轴5314转动,在使得第一棘爪532设置卡槽5327的部位向远离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时,可使得抵接限位部5326向卡接框5313一侧运动,并可运动至与卡接框5313抵接限位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棘爪532可绕第一装配轴5314转动,在使得第一棘爪532设置卡槽5327的部位向靠近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时,可使得抵接限位部5326向远离卡接框5313的一侧运动,并可运动至与卡接框5313脱离抵接限位的位置。
第二棘爪533可位于第一壳体511与主壳体41之间,可不被第二壳体512覆盖。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棘爪533 也可被第二壳体512覆盖,同时,旋转盘522也可被第二壳体512覆盖。
第二棘爪533设有一枢接孔533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棘爪533可不设置抵接部5332。
第二棘爪533可设置与卡接框5313抵接限位的抵接限位部5336。在一些场景中,抵接限位部5336可绕第二装配轴5315 向卡接框5313一侧转动,并可转动至与卡接框5313抵接限位的位置。在一些场景中,抵接限位部5336可绕第二装配轴5315 向远离卡接框5313的一侧转动,并可转动至与卡接框5313脱离抵接限位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限位部5336可为凸起。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限位部5336可具有弹性形变特性,当然,抵接限位部5336也可不具有弹性形变特性,而是卡接框5313与抵接限位部5336抵接限位的部位具有弹性形变特性。
第二棘爪533可设置卡槽5337,以容纳第二滚动件537。卡槽5337可设置在第二棘爪533背向卡接孔5312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棘爪533可绕第二装配轴5315转动,在使得第二棘爪533设置卡槽5337的部位向远离卡接孔5312的一侧运动时,可使得抵接限位部5336向卡接框5313一侧运动,并可转动至与卡接框5313抵接限位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棘爪533可绕第二装配轴5315转动,在使得第二棘爪533设置卡槽5337的部位向靠近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时,可使得抵接限位部5336向远离卡接框5313的一侧运动,并可运动至与卡接框5313脱离抵接限位的位置。
第一弹性件534可设置在第一装配轴53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34可通过卡接、焊接、粘接、螺接等方式直接固定在第一装配轴531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34可套设在第一装配轴5314上,与第一装配轴5314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34与第一装配轴5314连接的部位可置于第一棘爪532与承载板531例如承载主体531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34远离第一装配轴5314的一端可与第一棘爪532远离第一装配轴5314的部位抵接,以通过弹性形变给予第一棘爪532绕第一装配轴5314向远离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的作用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弹性件534与第一装配轴5314转动连接时,第一弹性件534的中部可与卡接框5313抵接,以通过杠杆原理使得第一弹性件534可发生弹性形变。
第二弹性件535可设置在第二装配轴53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535可通过卡接、焊接、粘接、螺接等方式直接固定在第二装配轴5315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535可套设在第二装配轴5315上,与第二装配轴5315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535与第二装配轴5315连接的部位可置于第二棘爪533与承载板531例如承载主体531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535远离第二装配轴5315的一端可与第二棘爪533远离第二装配轴5315的部位抵接,以通过弹性形变给予第二棘爪533绕第二装配轴5315向远离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的作用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弹性件535与第二装配轴5315转动连接时,第二弹性件535的中部可与卡接框5313抵接,以通过杠杆原理使得第二弹性件535可发生弹性形变。
第一滚动件536可设置在卡槽5327内,并可在第一弹性件534的作用下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抵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34推动第一棘爪532向第一滚动件536一侧运动,进而推动第一滚动件536向背离卡接孔 5312一侧运动,使得第一滚动件536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抵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滚动件536可为球体,也可为柱体,以使得第一滚动件536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接触的部位为弧面,进而使得第一滚动件536可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相对滑动或卡接固定。可以理解地,第一滚动件536可与旋转盘 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接触,所以第一滚动件536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接触的部位可被称为抵接部5322。进而抵接部5322可为弧面,再者,也可以为曲面,以实现抵接部5322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相对滑动或卡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滚动件536可与第一棘爪532为一体结构。
请一同参阅图35、图36、图37、图38和图39,图39为图35所示实施例中松紧调节组件5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旋转盘522转动时,可带动承载板531转动。例如,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一滚动件536抵接,旋转盘 522在第一方向(图39中的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在此以逆时针方向为例)上转动,将推动第一滚动件536向靠近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进而第一弹性件534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滚动件536在弹性形变作用力下,与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 的内齿轮5220紧密接触,而无法相对滑动,进而带动承载板531转动,当承载板531受到阻力时,阻力将与弹性形变作用力配合,而使得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一滚动件536紧密接触,而发生相对滑动,以达不到带动承载板 531转动的效果,但起到阻尼效果,使用户能感觉到内齿轮5220与第一滚动件536的相对滑动的阻尼感。例如,旋转盘522 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一滚动件536抵接,旋转盘522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上转动,将推动第一滚动件 536向远离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使得第一棘爪532的抵接限位部5326与卡接框5313卡接固定,进而旋转盘522的侧壁 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一滚动件536紧密接触,而无法相对滑动,进而带动承载板531转动,当承载板531受到阻力时,阻力将使得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一滚动件536紧密接触,而发生相对滑动,以达不到带动承载板531 转动的效果,但起到阻尼效果,使用户能感觉到内齿轮5220与第一滚动件536的相对滑动的阻尼感。
第二滚动件537可设置在卡槽5337内,并可在第二弹性件535的作用下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抵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535推动第二棘爪533向第二滚动件537一侧运动,进而推动第二滚动件537向背离卡接孔 5312一侧运动,使得第二滚动件537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抵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滚动件537可为球体,也可为柱体,以使得第二滚动件537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接触的部位为弧面,进而使得第二滚动件537可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相对滑动或卡接固定。可以理解地,第二滚动件537可与旋转盘 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接触,所以第二滚动件537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接触的部位可被称为抵接部5332。进而抵接部5332可为弧面,再者,也可以为曲面,以实现抵接部5332与旋转盘522例如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相对滑动或卡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滚动件537可与第二棘爪533为一体结构。
请一同参阅图35、图36、图37、图38和图39,在旋转盘522转动时,可带动承载板531转动。例如,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二滚动件537抵接,旋转盘522在第一方向(图39中的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在此以逆时针方向为例)上转动,将推动第二滚动件537向靠近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进而第二弹性件535发生弹性形变,第二滚动件537在弹性形变作用力下,与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紧密接触,而无法相对滑动,进而带动承载板531 转动,当承载板531受到阻力时,阻力将与弹性形变作用力配合,而使得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二弹性件535紧密接触,而发生相对滑动,以达不到带动承载板531转动的效果,但起到阻尼效果,使用户能感觉到内齿轮5220 与第一滚动件536的相对滑动的阻尼感。例如,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二滚动件537抵接,旋转盘522 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上转动,将推动第二滚动件537向远离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使得第二棘爪533的抵接限位部5336与卡接框5313卡接固定,进而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二弹性件535紧密接触,而无法相对滑动,进而带动承载板531转动,当承载板531受到阻力时,阻力将使得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二弹性件 535紧密接触,而发生相对滑动,以达不到带动承载板531转动的效果,但起到阻尼效果,使用户能感觉到内齿轮5220与第二滚动件537的相对滑动的阻尼感。
请参阅图37和图38,传动齿轮538可安装在置物槽513内。传动齿轮538可与棘轮411例如第四减速轮4113啮合连接,可与旋转盘522连接,以通过旋转盘522带动传动齿轮538转动。传动齿轮538可安装在第二枢接轴5133上,并可与第二枢接轴5133同轴设置,以绕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
传动齿轮538可包括安装在第二枢接轴5133上并位于承载板531的转轮主体5381。转轮主体5381可位于承载板531 远离旋转盘522的一侧。转轮主体5381可与第二枢接轴5133同轴设置,以绕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轮主体5381在中部可设置枢接孔5382,以套设在第二枢接轴5133上,实现与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连接。
转轮主体5381朝向承载板531的一侧凸伸设置第一凸伸部5383及第二凸伸部5384。第一凸伸部5383及第二凸伸部5384 可对称设置。且第一凸伸部5383和第二凸伸部5384中的一个可以省略。
第一凸伸部5383及第二凸伸部5384可穿设与卡接孔5312内,并与位于承载板531远离转轮主体5381一侧的旋转盘 522卡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伸部5383及第二凸伸部5384可自转轮主体5381在枢接孔5382的边缘凸伸设置,进而可使得承载板531在卡接孔5312处套设在第一凸伸部5383及第二凸伸部5384上,实现承载板531与转轮主体5381同轴设置及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伸部5383及第二凸伸部5384可与第一弹性件534的中部抵接,以通过杠杆原理使得第一弹性件534可发生弹性形变。进而可使得第一弹性件534的中部不与卡接框5313抵接,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弹性件 534的中部与卡接框5313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伸部5383及第二凸伸部5384可伸入卡接部5226例如穿孔内,实现转轮主体5381与旋转盘522卡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伸部5383位于卡接部5226内,可与卡接部5226在一侧的部位卡接,可与卡接部5226 在一侧的部位卡接,也可与卡接部5226在两侧的部位均不接触,进而,使得第一凸伸部5383与卡接部5226配合卡接一同绕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使得第一凸伸部5383与卡接部5226配合不卡接,而仅第一凸伸部5383或卡接部5226绕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即,在旋转盘522转动时,可使得第一凸伸部5383在卡接部5226内滑动,并可由第一凸伸部5383与旋转盘522卡接的状态滑动至脱离卡接的状态,或由第一凸伸部5383与旋转盘522脱离卡接的状态滑动至卡接的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伸部5384位于卡接部5226内,可与卡接部5226在一侧的部位卡接,可与卡接部5226在一侧的部位卡接,也可与卡接部5226在两侧的部位均不接触,进而,使得第二凸伸部5384与卡接部5226配合卡接一同绕第二枢接轴5133 转动,使得第二凸伸部5384与卡接部5226配合不卡接,而仅第二凸伸部5384或卡接部5226绕第二枢接轴5133转动。即,在旋转盘522转动时,可使得第二凸伸部5384在卡接部5226内滑动,并可由第二凸伸部5384与旋转盘522卡接的状态滑动至脱离卡接的状态,或由第二凸伸部5384与旋转盘522脱离卡接的状态滑动至卡接的状态。
请参阅图37和图38,限位构件539可安装在第一安装槽5114内,以与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配合,对承载板531施加阻力。限位构件539可为弹性件。限位构件539可包括限位主体5391。限位主体5391可由弹性片弯折形成,当然也可以由其他可弹性形变的材料制成,甚至结构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限位主体5391朝向承载板531的一侧的中部设置阻尼部5392,并在阻尼部5392两侧分别设置卡固部例如第一卡固部 5393和第二卡固部5394。在一些场景中,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可位于卡固部例如第一卡固部5393和第二卡固部5394,以与限位主体5391卡固。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尼部5392可对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施加阻力,以将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限制在第一卡固部5393或第二卡固部5394处。在一些场景中,承载板531绕卡接孔5312 转动,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由第一卡固部5393滑动至第二卡固部5394的过程,可使得阻尼部5392发生弹性形变及恢复原状,阻尼部5392发生弹性形变使得承载板531转动受到阻力,在承载板531克服阻力时,将由第一卡固部5393滑动至第二卡固部5394。在一些场景中,承载板531绕卡接孔5312转动,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由第二卡固部 5394滑动至第一卡固部5393的过程,可使得阻尼部5392发生弹性形变及恢复原状,阻尼部5392发生弹性形变使得承载板 531转动受到阻力,在承载板531克服阻力时,将由第二卡固部5394滑动至第一卡固部5393。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尼部5392可由限位主体5391例如弹性片向朝向承载板531的一侧凸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固部例如第一卡固部5393和第二卡固部5394可由限位主体5391例如弹性片向远离承载板531的一侧凹陷设置。
限位棘爪540枢接安装于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上,并可绕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棘爪540上设有一枢接孔5401以枢接至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上,实现限位棘爪540与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的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棘爪540与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可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实现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枢接孔5401可设置在限位棘爪540的中部。
限位棘爪540具有相互连接的抵接部5402及调节部5403。抵接部5402与调节部5403相互连接的部位设置枢接孔5401,当然,枢接孔5401也可设置在抵接部5402或调节部5403上。
抵接部5402向棘轮411延伸设置,以与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卡接,以实现对棘轮411的限位,避免棘轮411 转动。在一些场景中,抵接部5402可绕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转动,以使得抵接部5402向棘轮411一侧运动,与棘轮 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卡接,以实现对棘轮411的限位,避免棘轮411转动。在一些场景中,抵接部5402可绕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转动,以使得抵接部5402向远离棘轮411的一侧运动,与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脱离卡接状态,以使得棘轮411可转动。
调节部5403朝向承载板531一侧的表面可与承载板531例如第二限位部5319抵接,以在承载板531例如第二限位部 5319绕卡接孔5312转动时,使得调节部5403绕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部5403可与承载板531例如第二限位部5319滑动连接。在一些场景中,如图37所示,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由第一卡固部5393 滑动至第二卡固部5394时,承载板531例如第二限位部5319将推动调节部5403,使调节部5403向远离承载板531的一侧运动,进而使得抵接部5402向靠近承载板531的一侧运动,脱离与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卡接。在一些场景中,如图37所示,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由第二卡固部5394滑动至第一卡固部5393时,调节部5403可向靠近承载板 531的一侧运动,进而使得抵接部5402向远离承载板531的一侧运动,靠近棘轮411,而与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 卡接。
请参阅图37和图38,限位弹性件541可设置在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弹性件541可通过卡接、焊接、粘接、螺接等方式直接固定在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弹性件541可套设在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上,与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弹性件541与第二安装部5135 例如转轴连接的部位可置于限位棘爪540与第一壳体51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弹性件541远离第二安装部5135例如转轴的一端可与限位棘爪540例如调节部5403远离承载板531的一侧抵接,以通过弹性形变给予限位棘爪540例如调节部5403绕第一装配轴5314向靠近承载板531一侧运动的作用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限位弹性件541与第二安装部5135 例如转轴转动连接时,限位弹性件541的中部可与第一壳体511抵接,以通过杠杆原理使得限位弹性件541可发生弹性形变。
请参阅图35、图36、图37、图38和图39,旋转盘522在第一方向(图39中的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在此以逆时针方向为例)上转动,旋转盘522在旋转盘522可在卡接部5226处与第一凸伸部5383、第二凸伸部5384由脱离卡接的状态滑动至卡接的状态期间,或一直处于卡接状态。旋转盘522在与第一凸伸部5383、第二凸伸部5384处于脱离卡接的状态时无法带动传动齿轮538转动。
旋转盘522继续在第一方向上转动,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一滚动件536、第二滚动件537抵接,推动第一滚动件536、第二滚动件537向靠近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第一弹性件534及第二弹性件535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滚动件536及第二滚动件537在弹性形变作用力下,与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紧密接触,
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卡固在第一卡固部5393处,使得承载板531无法转动,使得旋转盘522将与第一滚动件536及第二滚动件537相对滑动。
旋转盘522继续在第一方向上转动,将转动至旋转盘522在卡接部5226处与第一凸伸部5383、第二凸伸部5384卡接的状态,旋转盘522带动传动齿轮538转动,传动齿轮538与棘轮411例如第四减速轮4113转动,棘轮411例如第三减速轮4112带动调节轮521例如第二减速轮5215转动,调节轮521例如第一减速轮5214转动,以调小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 30之间的交联长度,使得头戴式设备100变松。
同时,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将推动限位棘爪540例如抵接部5402向远离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的一侧运动,使得限位棘爪540例如抵接部5402脱离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的卡接,同时使得限位弹性件541发生弹性形变。
待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之间的交联长度调节至合适的位置时,将停止对旋转盘522施加作用力,进而限位弹性件 541弹性形变推动限位棘爪540例如调节部5403向承载板531一侧运动,限位棘爪540例如抵接部5402向棘轮411一侧运动,以与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的卡接,实现对棘轮411的限位固定,避免棘轮411转动。
旋转盘522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方向相反)上转动,旋转盘522在旋转盘522可在卡接部5226处与第一凸伸部5383、第二凸伸部5384由脱离卡接的状态滑动至卡接的状态期间,旋转盘522在与第一凸伸部5383、第二凸伸部5384处于脱离卡接的状态时无法带动传动齿轮538转动。
旋转盘522继续在第一方向上转动,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与第一滚动件536、第二滚动件537抵接,推动第一滚动件536、第二滚动件537向靠近卡接孔5312一侧运动,第一弹性件534及第二弹性件535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滚动件536及第二滚动件537在弹性形变作用力下,与旋转盘522的侧壁5222的内齿轮5220紧密接触,进而在旋转盘 522的转动下,承载板531将转动,
使得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克服阻尼部5392的弹性形变由第一卡固部5393滑动至第二卡固部5394处,同时承载板531例如第二限位部5319推动限位棘爪540例如调节部5403向远离承载板531一侧运动,限位弹性件541发生弹性形变,限位棘爪540例如抵接部5402脱离与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的卡接。
旋转盘522继续在第一方向上转动,将转动至旋转盘522在卡接部5226处与第一凸伸部5383、第二凸伸部5384卡接的状态,由于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卡固在第二卡固部5394处而使得承载板531静止不动,进而,旋转盘522 将与第一滚动件536及第二滚动件537相对滑动,同时,旋转盘522带动传动齿轮538转动,传动齿轮538与棘轮411例如第四减速轮4113转动,棘轮411例如第三减速轮4112带动调节轮521例如第二减速轮5215转动,调节轮521例如第一减速轮5214转动,以调小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之间的交联长度,使得头戴式设备100变松。
待第一系带20与第二系带30之间的交联长度调节至合适的位置时,将停止对旋转盘522施加作用力,进而限位弹性件 541弹性形变推动限位棘爪540例如调节部5403向承载板531一侧运动,进而推动承载板531例如第一限位部5318克服阻尼部5392的弹性形变由第二卡固部5394滑动至第一卡固部5393处。同时,限位棘爪540例如抵接部5402向棘轮411一侧运动,以与棘轮411例如第五减速轮4114的卡接,实现对棘轮411的限位固定,避免棘轮411转动。
可以理解地,松紧调节组件50还可以包括动力源例如电机以驱动旋转盘522转动。在某些实施例中,电路走线102可与松紧调节组件50的动力源例如电机连接。
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系带20与第一装配架42配合支撑佩戴组件10与头枕组件40,第二系带30与第二装配架43 配合支撑佩戴组件10与头枕组件40,第一系带20可在第一装配架42内滑动,第二系带30可在第二装配架43内滑动,实现头戴式设备100的松紧调节。
请参阅图1和图2,受力组件60可包括第一受力件61和第二受力件62。第一受力件61和第二受力件62可作为头戴式设备100的受力部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100可至少通过第一受力件61和第二受力件62作为受力点,使得头戴式设备100稳固支撑、佩戴。
第一受力件61可位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朝向头枕组件40一侧。即,第一受力件61可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在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朝向系带组件200的一侧。第一受力件61可至少通过转轴等结构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转动连接。以在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相对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转动时,相对于第一受力件61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61可至少通过卡接、螺接、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 20、第二系带30,以使得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同时相对于系带组件200例如第一系带20、第二系带30及第一受力件61转动。
第一受力件61可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抵接,以佩戴在用户头部上,实现佩戴组件10内主机的作用。第一受力件61与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之间形成位于上方的装饰槽601,以容纳装饰件12,使得装饰件12的上表面与主机壳体11的上表面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61可均至少包括软垫,以提升与用户额头进眼睛周围接触的舒适感。
第二受力件62位于头枕组件40例如主壳体41朝向佩戴组件10例如主机壳体11的一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受力件62可均至少包括软垫,以通过粘接、卡接、螺接等方式固定在头枕组件40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柔性件及交联件;
松紧调节组件,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所述交联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两个所述交联件的交联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调节组件包括:
旋钮机构,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所述交联件连接;
棘轮,设有内齿,用于与所述旋钮机构配合;
承载板,与所述棘轮配合,并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且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及
第一棘爪,安装在所述承载板上,与所述内齿接触,以卡固所述承载板,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所述旋钮机构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棘爪带动所述承载板一同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两个所述交联件的交联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机构包括:
调节轮,位于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之间,并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所述交联件啮合传动连接,且与所述承载板卡接;以及
旋转盘,与所述调节轮转动连接,与所述第一棘爪连接,所述旋转盘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棘爪带动所述承载板、所述调节轮一同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两个所述交联件的交联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棘爪与所述承载板枢接,所述松紧调节组件还包括:
第一弹性件,固定在所述承载板上,并与所述第一棘爪的中部抵接,所述第一棘爪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配合下与所述内齿接触,以卡固所述承载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棘爪具有一棱角,所述棱角用于与所述内齿接触,以卡固所述承载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调节组件还包括:
主壳体,具有容纳空间,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所述交联件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棘轮安装在所述主壳体的外表面上,所述旋钮机构在所述容纳空间外的部位与所述棘轮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件包括齿条,所述齿条用于与所述旋钮机构啮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松紧调节组件包括:
调节机构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的两个所述交联件,所述旋钮机构部分置于所述调节机构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之间,并与所述齿条啮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系带中,所述齿条在一侧表面上设置限制肋条,所述限制肋条在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调节机构壳体内设置限位槽,以容纳所述限制肋条,所述限位槽在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限制肋条配置为在所述限位槽内沿所述齿条的延伸方向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系带中,所述齿条在远离所述柔性件的一端设置限位肋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件包括:
齿条,所述齿条用于与所述松紧调节组件啮合连接;以及
装配部,与所述齿条连接,在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中,所述装配部与所述柔性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系带中,所述装配部包括:
第一夹紧件,与所述齿条连接;以及
第二夹紧件,与所述第一夹紧件连接,以夹设所述柔性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件包括:
夹紧主体,与所述第二夹紧件配合夹设所述柔性件;以及
抵接板,连接所述齿条与所述夹紧主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板用于与所述柔性件的端部抵接,所述抵接板上设置有走线孔,所述走线孔用于与所述走线通道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系带中,所述夹紧主体上设置有卡固凸起,所述柔性件设置有卡固槽,以与所述卡固凸起配合。
16.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
松紧调节组件,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连接,所述松紧调节组件包括:
旋钮机构,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连接;
棘轮,用于与所述旋钮机构配合;
承载板,与所述棘轮配合,并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且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及
第一棘爪,安装在所述承载板上,与所述棘轮接触,以卡固所述承载板,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所述旋钮机构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棘爪带动所述承载板一同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交联长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
头枕组件,所述松紧调节组件安装在所述头枕组件上,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在所述头枕组件内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所述棘轮设置在所述头枕组件的外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组件上设置有功能件;
其中,所述功能件包括电极,所述电极用于与用户接触,以输出脉冲电流;
和/或,所述功能件还包括:
光发生器,设置在所述头枕组件上,用于发射光线;以及
光电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头枕组件上,用于接收经用户皮肤反射的光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
佩戴组件,与所述头枕组件相对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转动连接。
20.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
调节机构壳体,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部分置于所述调节机构壳体内;
旋钮机构,设置在所述调节机构壳体上,与每一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连接;
棘轮,设置在所述调节机构壳体上,与所述旋钮机构配合;
承载板,安装在所述调节机构壳体上,与所述棘轮配合,并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且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及
第一棘爪,安装在所述承载板上,与所述旋钮机构连接,与所述棘轮接触,以卡固所述承载板,所述旋钮机构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棘爪带动所述承载板一同相对于所述棘轮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系带及第二系带的交联长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30809.1A CN115561909A (zh) | 2022-10-27 | 2022-10-27 | 头戴式设备 |
PCT/CN2023/117582 WO2024087902A1 (zh) | 2022-10-27 | 2023-09-07 | 头戴式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30809.1A CN115561909A (zh) | 2022-10-27 | 2022-10-27 | 头戴式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61909A true CN115561909A (zh) | 2023-01-03 |
Family
ID=84768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30809.1A Pending CN115561909A (zh) | 2022-10-27 | 2022-10-27 | 头戴式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561909A (zh) |
WO (1) | WO202408790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87902A1 (zh) * | 2022-10-27 | 2024-05-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头戴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59672B2 (en) * | 2008-10-21 | 2013-01-29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Headband with pivotal pad |
US10379366B1 (en) * | 2017-04-28 | 2019-08-13 |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head-mounted-display straps |
CN114895466A (zh) * | 2019-12-06 | 2022-08-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头戴式设备 |
CN110967840B (zh) * | 2019-12-06 | 2022-06-0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头戴式设备 |
CN216535317U (zh) * | 2021-11-22 | 2022-05-17 |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 一种悬浮式脑电盔 |
CN115561909A (zh) * | 2022-10-27 | 2023-01-0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头戴式设备 |
CN115509016A (zh) * | 2022-10-27 | 2022-12-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头戴式设备 |
-
2022
- 2022-10-27 CN CN202211330809.1A patent/CN115561909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9-07 WO PCT/CN2023/117582 patent/WO2024087902A1/zh unknow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87902A1 (zh) * | 2022-10-27 | 2024-05-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头戴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87902A1 (zh) | 2024-05-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509016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1381373B (zh) | 头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头带调节结构 | |
CN110441910B (zh) | 头戴式设备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 |
CN109643020B (zh) | 视频眼镜头带及视频眼镜 | |
WO2024087902A1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1025637A (zh) | 系带调节装置和穿戴设备 | |
CN115598849A (zh) | 头戴式设备及用于头戴式设备的头枕组件 | |
US11287660B2 (en) | Head-mounted display | |
CN110908120B (zh) | 头戴式设备 | |
WO2023005794A1 (zh) | 穿戴设备和智能设备 | |
WO2024087871A1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2925099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4895466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220323643U (zh) | 头戴式显示设备 | |
CN115598851A (zh) | 头戴式设备及用于头戴式设备的系带组件 | |
CN113419347B (zh) | 头戴调节装置和头戴显示设备 | |
CN116009258A (zh) | 松紧调节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 |
CN116300108B (zh) | 头带调节装置及头戴显示器设备 | |
CN110967840B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110908121A (zh) | 头戴式设备 | |
CN211426940U (zh) | 支撑结构以及头戴式设备 | |
CN118818769A (zh) | 松紧调节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 |
CN118818768A (zh) | 松紧调节组件及头戴式设备 | |
CN115561908A (zh) | 头戴式设备及用于头戴式设备的系带组件 | |
CN111142262A (zh) | 支撑结构以及头戴式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