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45532A - 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45532A
CN115545532A CN202211312799.9A CN202211312799A CN115545532A CN 115545532 A CN115545532 A CN 115545532A CN 202211312799 A CN202211312799 A CN 202211312799A CN 115545532 A CN115545532 A CN 115545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luation
water
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
comprehen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127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九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21131279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455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45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455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包括在水资源基础评估基础上,使用静态评估、动态评估、修正评估对基础评估进行复合评估,得到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给出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论。本发明公开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采用基础评估复合静态评估系数、动态评估系数、修正评估系数的方法,对生态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得到的评估结果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特色,全方位的考虑影响因素,更全面,更合理,提高了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的参考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资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水资源是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广泛利用的资源,不仅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还用于发电、水运、水产、旅游和环境改造等。水资源的质、量适宜,且时空分布均匀,将为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又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例如水利工程设计不当、管理不善,可造成垮坝事故,也可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水量过多或过少的季节和地区.往往又产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水量过多容易造成洪水泛滥,内涝渍水;水量过少容易形成干旱、盐渍化等自然灾害。适量开采地下水,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无节制、不合理地抽取地下水,往往引起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水量减少、地面沉降,不仅影响生产发展,而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存。正是由于水资源利害的双重性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强调合理利用、有序开发,以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
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对水资源的评价一般都是针对特定的方向对水资源从有限的几个方面进行评估评价。例如,水资源短缺通常用来评价是否有足够的水来满足水资源需求,是描述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状态的评价和评估,与水资源丰富程度、水资源时空变异性、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区域干旱程度、区域用水习惯与节水水平等因素相关,对于此方面的评估和评价,国内外发展了大量指标与方法,包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匮乏指数、水资源负载指数等。但仅仅是从水资源的供需之间的方面进行考虑,并不能对水资源从全方位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和考量;存在评估评价片面,不全面的缺陷。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现有技术公开的关于水资源的评估评价方法存在不全面的缺陷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包括在水资源基础评估基础上,使用静态评估、动态评估、修正评估对基础评估进行复合评估,得到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给出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论;
进一步地,所述水资源基础评估对不同的地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自然属性、地理社会属性进行的基础性评估,得到1-10的基础估值;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评估为使用所述静态评估、动态评估、修正评估对水资源基础评估基础上进行系数修正,得到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静态评估,参考因素包括地表资源、地下水资源、当地资源、过境资源、空间分布、提水条件、蓄水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动态评估,参考因素包括降水量、供水条件、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人口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修正评估,参考因素包括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修复;
进一步地,所述静态评估、动态评估、修正评估以系数表述呈现;
进一步地,所述地理位置分为黄河以北、黄河以南长江以北、长江以南、西部;所述西部包括新疆、青海、西藏;
进一步地,所述地理自然属性包括山丘比例、森林覆盖率、耕地占比;
进一步地,所述地理社会属性包括人口面积比;城镇面积比、大型城市占比;
进一步地,所述水资源基础评估中,地理位置、地理自然属性、地理社会属性占比分值比例为40%、30%、30%;
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具体操作包括:
步骤1、根据待评估地块的地理位置、地理自然属性、地理社会属性得到待评估地块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
步骤2、列举待评估地块的静态评估的参考因素,并以1为中心值,给出待评估地块的静态评估系数;
步骤3、列举待评估地块的动态评估的参考因素,并以1为中心值,给出待评估地块的动态评估系数;
步骤4、列举待评估地块的修正评估的参考因素,并以1为中心值,给出待评估地块的修正评估系数;
步骤5、将步骤2~4得到的各系数与步骤1得到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进行复合得到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值,给出综合评估结论;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静态评估系数,地表资源、地下水资源、当地资源、过境资源、空间分布、提水条件、蓄水条件对其的影响分别为正影响、负影响;影响比例最高为2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动态评估系数,降水量、供水条件、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人口数量对其的影响分别为正影响、负影响;影响比例最高为15%: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修正评估系数,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修复对其的影响分别为正影响、负影响;影响比例最高为10%: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5中,所述复合为将步骤2~4得到的各系数与步骤1得到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依次相乘;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5中,所述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值在1-20之间;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5中,所述综合评估结论包括生态水资源优秀、生态水资源优良、生态水资源标准、生态水资源较差、生态水资源极差;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5中,所述综合评估结论与所述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值的对应关系为:评估结果值大于20为生态水资源优秀,评估结果值15-20为生态水资源优良,评估结果值10-15(不包括15)为生态水资源标准,评估结果值5-10(不包括10)为生态水资源较差,评估结果值1-5(不包括5)为生态水资源极差,
采用以上方案,本发明公开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采用对常规基础评估进行复合评估的方式;相对于基础评估,有利于全方位的考虑影响因素,更全面,更合理,提高了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的参考价值;
(2)本发明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将不同区域的动态因素、静态因素纳入考虑,将其他各种区域特殊因素作为修正的参考纳入综合评估考虑;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特色,综合评估结果更合理;
(3)本发明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各因素收集易操作,应用性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采用基础评估复合静态评估系数、动态评估系数、修正评估系数的方法,对生态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得到的评估结果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特色,全方位的考虑影响因素,更全面,更合理,提高了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的参考价值。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技术方案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介绍本发明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这些实施例为示例性描述,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实施例1、白银市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
1、水资源基础评估
白银市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位置处于黄河两侧并横跨黄河;西北部少部分区域属内流区;白银市的地理位置的基础估值为9;
白银市属于甘肃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白银市的地理自然属性的基础估值为7;
白银市人口总量为173.4万,包括6个区县;工业占比处于一般水平;白银市的地理社会属性的基础估值为7;
根据上述对白银市的基础评估,得出白银市地块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为7.8;具体的计量过程为:(9*40%)+(7*30%)+(7*30%);
2、静态评估
白银市境内有黄河以及祖厉河等支流地表资源,1956~2016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11亿m3,产水模数为0.97万m3/km2。地下水资源量1.06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96亿m3
白银市人口总量为173.4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3m3,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1015m3的11.3%,全国平均水平1906m3的5.9%。白银市亩均水资源量42m3,不足全省平均水平507m3的1/10,为全省各市中最低值;
根据白银市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点1980~2015年降水数据,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插值,得到栅格尺度多年平均降水量,介于192~502mm之间。降水总体呈南多北少的趋势,会宁县及部分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大。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白银市人均用水量522m3,略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461.7%,当地水资源不足,主要水源为黄河过境水资源;
白银市水资源空间分布主要为黄河穿镜以及其旁系支流的过境,水系处于地块中部,提水条件便利;白银市处于甘肃省,地质结构不利于蓄水;
综合上述的静态参考因素,给出白银市的静态评估系数为0.95;
具体的数值计量过程为:
中心值1;
地表资源+10%;地下水资源-10%;当地资源-10%;过境资源+15%;空间分布0;提水条件+5%;蓄水条件-15%;
总计-5%;
3、动态评估
白银市降水量不足200mm的区域较少,且均位于灌溉条件较好的区域;其他区域降水量充足;但白银市土质储水条件较差,进一步发展雨养农业的效益较低;
白银市农业生产水资源适宜性高值区集中在黄河河谷地区,供水便利性好,水源保障能力高;农业生产水资源适宜性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河谷、祖厉河河谷、引大入秦受水区以及兴电、景电等大型灌区,具备较好的灌溉供水条件;
白银市现有耕地面积5751.1km2,占白银市国土面积的27.1%,现状耕地比重较高;其中,旱地面积4456.1km2,占耕地总面积的77.5%;水浇地面积1272.5k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1%;水田面积22.4km2,占耕地总面积的0.4%;农业是用水大户,高度依赖黄河过境水资源;
城镇建设水资源适宜性相对高值区主要位于黄河、祖厉河谷地,以及引大入秦、兴电、景电等引调水工程受水区。这些地区邻近水源,集中供水条件相对较好,能够较好的支撑城镇开发建设活动,是人口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区;
白银市现状工业用水量0.76亿m3,是城镇生活和公共用水量的1.35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7倍。综合考虑白银市未来工业发展需要,取生活和工业用水量比例为1:1.4,确定城镇人口需水量,一般情景下中心城区和县城分别为240m3、216m3,节水情景下分别取216m3和202m3
综合上述的动态参考因素,给出白银市的动态评估系数为0.9;
具体的数值计量过程为:
中心值1;
降水量+10%;供水条件-10%;农业生产-10%;城镇建设+5%;人口数量-5%;
总计-10%;
4、修正评估
白银市地域内无专门的生态功能区以及防风固沙等;生物多样性差,无水资源修复区域;
综合上述的修正参考因素,给出白银市的修正评估系数为0.8;
具体的数值计量过程为:
中心值1;
生态功能区-5%;防风固沙-5%;生物多样性-5%;水资源修复-5%;
总计-20%;
5、将白银市地块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7.8与白银市的静态评估系数为0.95、白银市的动态评估系数为0.9、白银市的修正评估系数为0.8相乘得出白银市地块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值为5.3;
白银市地块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论为生态水资源较差。
建议加强加强水资源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强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建设,确保城镇用水安全,增加生态功能区以及防风固沙等;增加生物多样性,开展水资源修复工程。
从上述分析表明,虽然白银市地处位置较佳,其水资源地上、地下、过境资源丰富,但其无节制的农业、工业的发展,以及对改善水资源方面未采取任何有利措施,综合评估结果显示白银市的生态水资仍然较差。
实施例2、滇池流域地块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
1、水资源基础评估
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注入滇池的大小河流共有20余条,其中以盘龙江最大,此外是柴河、金汁河、马料河、昆阳河、海源河、宝象河、东大河、梁王河、呈贡大河、西白沙河等。滇池接纳了20多条河流,除盘龙江外,还有东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洛龙河、捞鱼河、梁王河、大河、柴河、东大河、古城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等,形成滇池流域,流域面积292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5亿立方米。较大的支流宝象河全长46千米,流域面积31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84亿立方米;柴河全长48千米,流域面积30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93亿立方米。海口河是滇池的出水口。滇池流域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基础估值为9;
滇池流域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年均日照2200小时,无霜期240天以上,滇池流域的地理自然属性的基础估值为8;
滇池流域区域内包括四区、呈贡、晋宁、富民、嵩明、安宁等区县;区县人口密度均在4000人/km2以上;工业占比处于中上水平;滇池流域的地理社会属性的基础估值为6;
根据上述对滇池流域的基础评估,得出滇池流域地块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为8.4;具体的计量过程为:(9*40%)+(8*30%)+(8*30%);
2、静态评估
滇池流域区域几乎无入境水资源,区域发展受到水资源条件的制约,滇池流域地表资源主要为滇池,其中,四区、呈贡水资源丰富程度最差,人均水资源数量不足500m3,主城区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晋宁、安宁水资源丰富程度较差,人均水资源数量不足1000m3,缺水问题较为突出。富民、嵩明水资源丰富程度一般,人均水资源数量不足1700m3,存在阶段性、区域性缺水问题;滇池流域处于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区内地质环境复杂,人类活动极大的影响了其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特别是人类较强的工程活动,使地下水的补,迳,排区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滇池流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堪忧。
滇池流域区域,四区、呈贡、安宁开发潜力极低,开发利用率超过70%,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导致区域水生态遭到破坏。富民、嵩明、晋宁水资源开发潜力为中等,目前开发利用率在20~40%之间,尚有一定潜力可挖。从流域格局上,嵩明、晋宁地处滇池流域上游,用水与下游地区相关联,因此基本无潜力可挖。
滇池流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主要以滇池为中心,当地其他水资源不足,基本无过境水资源;滇池流域内的区县和城市环绕滇池周边,地形有坡度,提水条件一般;滇池流域地处西南云南省,地质结构有利于蓄水;
综合上述的静态参考因素,给出滇池流域的静态评估系数为1.12;
具体的数值计量过程为:
中心值1;
地表资源+18%;地下水资源-15%;当地资源+10%;过境资源-16%;空间分布+5%;提水条件0%;蓄水条件+10%;
总计+12%;
3、动态评估
滇池流域滇池流域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立体气候明显,干湿分明,降水量随海拔高程变化,高山地区降雨量较大,以东部、东北部和南部山区降水量较多,河谷、坝区及湖面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31.8mm,折合水量27.21亿m3,年最大降水量为1147.6mm,最小降水量为557.8mm。
滇池流域以滇池为中心对周围农业及工业进行供水,较近位置供水条件较佳,随着距离滇池的距离拉长,供水条件趋向较差;
滇池流域土地资源适宜区面积1182.4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5.8%。土地资源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滇池周边、安宁、富民永定与嵩明牛栏江流域。土地资源适宜区地形条件良好,适宜城市建设与灌溉农业发展,是昆明市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采用再生水源进行农业灌溉的备选区域;
土地资源条件适宜区面积2638.8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5.2%,主要集中在适宜区周边,以及富民县款庄、东村等地。土地资源条件适宜区地形条件较好,对城市发展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支撑能力,是昆明市城市发展的补充区域;
土地资源不适宜区面积3669.0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9.0%。土地资源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山区与丘陵地区,地形条件较差,难以支撑人口集聚,也不具备大规模开展农业灌溉的自然基础;
城镇建设主要水资源适宜性最好的行政单元集中在昆明市主城区、滇池沿湖单元、安宁连然与嵩明的小街和杨林。这些单元中,除嵩明县的两个乡镇单元外,潜力为小、较小、一般,说明虽然这些区域的水资源适宜性较高,但现状人口密度较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小。
在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常住人口415万人,经济总量4950亿元。滇池流域以约占昆明市13.9%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市约60%的人口和78%的经济总量;
综合上述的动态参考因素,给出滇池流域的动态评估系数为1.13;
具体的数值计量过程为:
中心值1;
降水量+10%;供水条件-5%;农业生产+8%;城镇建设+5%;人口数量-5%;
总计+13%;
4、修正评估
滇池流域内无专门的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一般,无水资源修复区域;
综合上述的修正参考因素,给出滇池流域的修正评估系数为0.7;
具体的数值计量过程为:
中心值1;
生态功能区-10%;防风固沙-5%;生物多样性-5%;水资源修复-10%;
总计-30%;
5、
将滇池流域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8.4与滇池流域的静态评估系数为1.12、滇池流域的动态评估系数为1.13、滇池流域的修正评估系数为0.7相乘得出滇池流域地块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值为7.44;
滇池流域地块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论为生态水资源较差。
从上述分析表明,虽然滇池流域地处位置较佳,但其水资源整体不佳,只依靠地上滇池湖泊来负担其周围的区县城市的人口、农业和工业的使用;对改善水资源方面未采取有利措施,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滇池流域的生态水资仍然较差。
实施例3、色林错地区地块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
1、水资源基础评估
色林错地区地理位置位于西部西藏那曲市,跨申扎、尼玛、色尼、安多、班戈5县区,总面积18936.36平方公里;色林错地区属高海拔地区,88.5%的区域海拔在4600~5400m之间,59.8%的区域海拔在4800~5200m之间。南部盆地海拔相对较低,是区内高原湖泊的主要分布区,一般海拔在4800米以下。北部羌塘地区海拔高度较高,大部分区域均高于4800米。色林错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基础估值为7;
色林错东南部降水量最大,属怒江上游地区,中西部地区最低,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属内流区。色林错温度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南部低海拔谷地温度最高,年均温约0~3℃。北部羌塘地区温度最低,年均温约-13℃。受地形因素影响,北部羌塘地区河流较短,流域面积较小,内陆湖面积也较小。南部内陆湖汇流面积较大,湖泊面积和储水量均大于羌塘地区,色林错地区的地理自然属性的基础估值为8;
色林错地区区域内包括申扎、尼玛、色尼、安多、班戈5县区;以乡镇为单元的区域人口格局分布。可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那曲县。色林错周边的协德、马跃、门当、雄梅、多玛、申扎等乡镇社会经济活动强度较低。色林错地区的地理社会属性的基础估值为8;
根据上述对色林错地区的基础评估,得出色林错地区地块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为7.6;具体的计量过程为:(7*40%)+(8*30%)+(8*30%);
2、静态评估
色林错地区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众多河流和湖泊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色林错湖地处该流域地势最低点,湖水清澈,鱼类种类少,周边分布着广阔的沼泽和草原;
色林错温度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南部低海拔谷地温度最高,年均温约0~3℃。北部羌塘地区温度最低,年均温约-13℃。受地形因素影响,北部羌塘地区河流较短,流域面积较小,内陆湖面积也较小。南部内陆湖汇流面积较大,湖泊面积和储水量均大于羌塘地区。
从空间地形起伏度来看,北部羌塘地区和南部盆地地形较为平缓,地形多为缓坡,起伏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南部和中部环盆地地区多为山区,地形起伏度较高,多在1000米以上;提水条件一般;
色林错地区水资源空间分布主要以色林错湿地为中心,分为东西两个片区。西区流域面积达45530平方千米,是西藏最大的一个内陆湖水系,流域内河流湖泊相通,组成了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承接西藏最大内流河扎根藏布和西藏最长内流河扎加藏布的来水。色林错则处于全流域最低洼的地区,是水流汇集的中心,是西藏第一大湖。东区为外流水系区,怒江源头的那曲及其主要支流发源或流经该区域。因此,该湿地在供给水源、补给地下水、维持区域气候、滞留水中沉积物、净化水质、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上述的静态参考因素,给出色林错地区的静态评估系数为1.01;
具体的数值计量过程为:
中心值1;
地表资源+16%;地下水资源+5%;当地资源0%;过境资源-10%;空间分布-15%;提水条件-5%;蓄水条件+10%;
总计+1%;
3、动态评估
色林错东南部降水量最大,属怒江上游地区,中西部地区最低,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属内流区。
色林错地区以色林错为中心对周围农业及工业进行供水,较近位置供水条件较佳,随着距离色林错的距离拉长,供水条件趋向较差;
色林错地区内农业和工业以及城镇建设均处于不发达状态;人口数量处于平均水平;社会经济活动强度较低;
综合上述的动态参考因素,给出色林错地区的动态评估系数为1;
具体的数值计量过程为:
中心值1;
降水量0%;供水条件-5%;农业生产0%;城镇建设0%;人口数量+5%;
总计0%;
4、修正评估
色林错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在本区中北部大片分布,高山草甸草原仅分布在东南部的安多县和色尼区以及尼玛、申扎和班戈三县南部的山麓地带。此外,有些稀疏灌木大致沿湖区周围零星分布,双湖县北部还有大片荒漠分布。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使其植物区系、植物形态特征和生理结构都具有高原特点,全年植物生长期仅110天。
隐域性植被比较发育,如藏北嵩草、藏西嵩草、扁穗草、黄花水毛茛、红线草等组成的各种群落仍有分布。在滨湖及宽谷砂砾地上经常出现有由三角草、青藏苔草组成的河漫滩草甸;在滨湖轻盐渍化湿地还见有由赖草、细叶西伯利亚蓼等组成的盐生草甸;在湖滨、河边的过湿地或积水地则广泛发育着由藏北嵩草、扁穗草等组成的沼泽草甸或沼泽;在矿化度较低的淡水湖泊生长着红线草、黄花水毛茛等组成的水生植物群落。
色林错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单元划分应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不同的保护单元类型有差异化的空间管控目标。区划采用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色林错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降水等;二是生态系统特性指标,如生态系统类型、草地生产力;三是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指标,如现有居民点、路网的分布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一类是生态系统产品,如食品、原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功能,如调节气候及大气中的气体组成、涵养水源及保持土壤、支持生命的自然环境条件等。具体包括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环境净化、美学景观等。
色林错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以野生动物保护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牧草生产维系牧民生计,以及高原湖泊群保护及其气候调节、美学景观价值。分区类型划分主要面向这三项功能,研究以千米格网为基础,划分生物多样性维护、高原湖泊群保护、牧草生产的重要性等级,在此基础上确定地块及区划单元的生态保护功能类型。
对于同一斑块,选择适宜性程度最高的功能作为功能类型划分结果。适宜程度相同的,按照生物多样性维护、高原湖泊保护、牧草生产的重要性次序选择。
北部羌塘地区以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局部地区为高原湖泊保护。中部地区色林错、纳木错等重要湖泊及周边地区以高原湖泊保护为主,兼顾生物多样性维护与牧草生产。东南部地区以牧草生产为主,是区内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区域。
在栅格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行政村尺度的分区结果。按照行政村内部各功能适宜性等级,划分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高原湖泊保护区、牧业发展区、湖泊保护与牧业发展复合区共4种类型。
综合上述的修正参考因素,给出色林错地区的修正评估系数为1.3;
具体的数值计量过程为:
中心值1;
生态功能区+10%;防风固沙+10%;生物多样性+10%;水资源修复+10%;
总计+30%;
5、
将色林错地区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7.6与滇池流域的静态评估系数为1.01、滇池流域的动态评估系数为1、滇池流域的修正评估系数为1.4相乘得出滇池流域地块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值为10.7;
色林错地区地块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论为生态水资源标准。
从上述分析表明,虽然色林错地区地处位置不佳,其水资源过境资源也不佳,依靠地上色林错湿地以及一般的地下水资源来负担其周围的区县城市的人口、农业和工业的使用,基础薄弱;但色林错地区对改善水资源方面采取积极有利措施,进行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修复等的有效措施综改善该其余的生态水资源;因此综合评估结果显示色林错地区的生态水资达到了标准。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水资源基础评估基础上,使用静态评估、动态评估、修正评估对基础评估进行复合评估,得到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给出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综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资源基础评估对不同的地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自然属性、地理社会属性进行的基础性评估,得到1-10的基础估值;
所述复合评估为使用所述静态评估、动态评估、修正评估对水资源基础评估基础上进行系数修正,得到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综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态评估,参考因素包括地表资源、地下水资源、当地资源、过境资源、空间分布、提水条件、蓄水条件;
所述动态评估,参考因素包括降水量、供水条件、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人口数量;
所述修正评估,参考因素包括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修复;
所述静态评估、动态评估、修正评估以系数表述呈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综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理位置分为黄河以北、黄河以南长江以北、长江以南、西部;所述西部包括新疆、青海、西藏;
所述地理自然属性包括山丘比例、森林覆盖率、耕地占比;
所述地理社会属性包括人口面积比;城镇面积比、大型城市占比;
所述水资源基础评估中,地理位置、地理自然属性、地理社会属性占比分值比例为40%、30%、3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综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待评估地块的地理位置、地理自然属性、地理社会属性得到待评估地块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
步骤2、列举待评估地块的静态评估的参考因素,并以1为中心值,给出待评估地块的静态评估系数;
步骤3、列举待评估地块的动态评估的参考因素,并以1为中心值,给出待评估地块的动态评估系数;
步骤4、列举待评估地块的修正评估的参考因素,并以1为中心值,给出待评估地块的修正评估系数;
步骤5、将步骤2~4得到的各系数与步骤1得到的水资源基础评估的具体值进行复合得到最终的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结果值,给出综合评估结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综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中静态评估系数,地表资源、地下水资源、当地资源、过境资源、空间分布、提水条件、蓄水条件对其的影响分别为正影响、负影响;影响比例最高为20%。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综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3中动态评估系数,降水量、供水条件、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人口数量对其的影响分别为正影响、负影响;影响比例最高为15%。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综合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中修正评估系数,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修复对其的影响分别为正影响、负影响;影响比例最高为10%。
CN202211312799.9A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 Pending CN1155455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2799.9A CN115545532A (zh)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2799.9A CN115545532A (zh)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45532A true CN115545532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718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2799.9A Pending CN115545532A (zh) 2022-10-25 2022-10-25 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4553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enxu et al.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s of China—the case of the Hei River basin
Molua et al. Climate,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 Cameroon
CN113868732A (zh) 一种流域生态廊道安全格局构建布局方法
Qin et al. Climate,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CN115545532A (zh) 一种生态水资源综合评估方法
Smith Change and variability in climate and ecosystem decline in Aral Sea basin deltas
Pan et al. Natural wetland in China
Lal Climate change—implications for India’s water resources
Wei The ge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 analysis of Sri Lanka
Jain et al. Brahmaputra and barak basin
Tianli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remedi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griculture water problem in Qilu lake basin
Jain et al. Mahanadi, Subernarekha and Brahmani basins
El Quosy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o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in irrigated agriculture in Arab Countries
Zhang et al. Valuation of Urban Water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Pradhanang et al. Fresh water resources of Nepal: Prespectives and issues', in
Dirican Assessment of Water Occupancy Rates of the Çamlıgöze Dam Lake between 2010-2021 from Sivas Province in Turkey
Zhixiang et al. Assessment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II): impacts,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Theme Green Book of Environment Evalua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2014
Regmi Global Warming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daptation Technique in Khageri Watershed, Chitwan
Tian et al. Landscape Restoration Design of Guilin Lijiang River Basin Based on” City Better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Kochurov Eth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y
Babkin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RIVERS AND STREAMS IN AUSTRALIA AND OCEANIA
Jin et al. Study Area and Data Source
Xia et al. Investigation on Natural and Social Economic Situations and Pollution Status of Dianchi Lake Basin
Berktay et al. The effective use of water in Konya (Turkey) closed bas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