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0376A - 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20376A
CN115520376A CN202211184334.XA CN202211184334A CN115520376A CN 115520376 A CN115520376 A CN 115520376A CN 202211184334 A CN202211184334 A CN 202211184334A CN 115520376 A CN115520376 A CN 115520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rotor
lift
coordinate system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843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20376B (zh
Inventor
高会军
李湛
杨义鹏
于兴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18433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203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20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0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20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03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B64C27/08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5/00Other convertible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in or on different media
    • B60F5/02Other convertible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in or on different media convertible into aircr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B64C27/12Rotor dr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52Tilting of rotor bodily relative to fuselage

Abstract

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本发明涉及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普通旋翼飞行器的旋翼旋转轴固定,不能很好的抵抗所搭载的机械臂操作时引入的扰动问题;同时,实现一种不需要动力轮的地面移动遥操作平台。过程为:一、得到期望控制力和控制力矩;二、飞行模式时执行三;地面模式时执行五;三、计算飞行模式时fa和ma;四、计算飞行模式时机器人的控制分配;判断控制分配是否符合驱动机构约束;若符合响应控制分配;否则机器人暂停作业返回降落;五、计算地面模式时fa和ma;同时完成机器人控制分配。本发明用于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 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旋翼飞行器因其出色的垂直起降能力、空中悬停能力,已经在航拍、植保、环境检测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搭载机械臂的旋翼飞行器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被用来进行空中无人作业。然而,普通旋翼飞行器的旋翼旋转轴固定,无法同时提供飞行器的控制力和控制力矩,使得机械臂进行操作时,不能很好的抵抗所搭载的机械臂操作时引入的扰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普通旋翼飞行器的旋翼旋转轴固定,无法同时提供飞行器机体系下的三维控制力和三维控制力矩,使得机械臂进行操作时,不能很好的抵抗所搭载的机械臂操作时引入的扰动问题,而提出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包括:动力平台、被动滑动装置和遥操作装置;
所述遥操作装置为机械臂;
所述动力平台由若干个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构成;
舵机带动无刷电机,无刷电机驱动旋翼转动获得多个矢量升力,使升力方向可以在三维空间变化;多个矢量升力的合力提供控制力和控制力矩;
所述被动滑动装置由若干支架腿和被动轮构成,支架腿将被动轮和动力平台连接在一起;
当空地两用机器人降落在地面时,动力平台通过调整旋翼转轴方向,提供侧向移动力;在被动轮的作用下,空地两用机器人在地面滑动,此时被动滑动装置仅起到支撑作用,而动力平台提供控制力和控制力矩以保证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系统的位姿稳定。
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方法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根据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位姿控制器计算得到期望控制力fc和控制力矩mc
步骤二、判断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遥操作工作模式:
当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遥操作工作模式为飞行模式时,执行步骤三;
当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遥操作工作模式为地面模式时,执行步骤五;
步骤三、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
步骤四、基于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
判断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是否符合驱动机构约束;
所述控制分配的结果为: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
所述驱动机构约束为: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21
其中,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22
分别为径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切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螺旋桨转速的最小值、最大值;
若符合,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响应控制分配;
若不符合,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暂停作业,返回降落;
步骤五、计算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出一种由可倾转旋翼作为驱动装置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可倾转旋翼通过调整旋翼旋转轴方向,同时对扰动力和扰动扭矩进行补偿,可以提高平台空中悬停时的位姿精度,提高空中遥操作的稳定性。同时,搭载的被动轮用于平台降落在地面时的滑行,此时旋翼只需通过侧向倾转,提供侧向力使飞行器在地面滑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空地两用机器人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坐标系建立方法图;
图3为本发明地面模式下,地面支撑力力矩范围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地面模式下,气动力、力矩解算过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包括:动力平台、被动滑动装置和遥操作装置;
所述遥操作装置为机械臂;
所述动力平台由若干个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构成;
舵机带动无刷电机,无刷电机驱动旋翼转动获得多个矢量升力,使升力方向可以在三维空间变化;多个矢量升力的合力提供控制力和控制力矩;明显区别于普通的固定转轴旋翼飞行器,每个旋翼的转轴都是可变的。
所述被动滑动装置由若干支架腿和被动轮构成,支架腿将被动轮和动力平台连接在一起;被动轮为附图中的轮子;
当空地两用机器人降落在地面时,动力平台通过调整旋翼转轴方向,提供侧向移动力;在被动轮的作用下,空地两用机器人在地面滑动,此时被动滑动装置仅起到支撑作用,而动力平台提供控制力和控制力矩以保证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系统的位姿稳定。
遥操作装置一般为机械臂,通过螺栓等固定在动力平台上方,其末端可根据任务类型安装不同的末端执行器;
本发明进一步拓展旋翼飞行器的应用场景,将矢量倾转旋翼、被动轮和小型遥操作装置结合,组成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
机器人本体的一种典型应用示例如图1所示,遥操作装置为机械臂;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方法具体过程为:
控制器设计时,仅设计动力平台的位姿控制器,即通过控制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的倾转角度和旋翼转速来控制动力平台的位姿稳定;而遥操作装置自身的控制由其自带的控制器完成,不包含在本专利的内容内。
步骤一、根据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位姿控制器计算得到期望控制力fc和控制力矩mc
步骤二、判断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遥操作工作模式:
当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遥操作工作模式为飞行模式时,执行步骤三;
当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遥操作工作模式为地面模式时,执行步骤五;
步骤三、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
步骤四、基于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
判断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是否符合驱动机构约束;
所述控制分配的结果为: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
所述驱动机构约束为: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41
其中,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42
分别为径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切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螺旋桨转速的最小值、最大值;
若符合,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响应控制分配;
若不符合,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暂停作业,返回降落;
步骤五、计算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不同的是,所述步骤一中根据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位姿控制器计算得到期望控制力fc和控制力矩mc;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一、
在动力平台质心处建立机体坐标系Cb,如图2所示,选取NED(东北天坐标系)作为惯性参考坐标系Ce,初始状态下机体坐标系Cb和惯性参考坐标系Ce两者重合;
设机体坐标系Cb原点在惯性参考坐标系Ce的坐标点为pb,机体坐标系Cb相对惯性参考坐标系Ce的姿态为四元数qb(旋转矩阵Rb);
对动力平台进行动力学分析,其受重力、旋翼的升力、遥操作装置的扰动力(即动力平台和遥操作装置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地面支撑力(当处于飞行模式时,此力为零)的影响;
对动力平台建立动力学模型如下: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51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52
其中,fa表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u表示地面支撑力,fg表示动力平台的重力,fd表示遥操作装置对动力平台的总力,mb表示动力平台的质量,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53
表示动力平台的质心在地面参考系下的加速度;ma表示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u表示地面支撑力对动力平台的支撑力所产生的力矩,mg表示动力平台的重力对动力平台的力矩,md表示遥操作装置对动力平台的总扭矩,J表示动力平台的惯性张量,ω表示动力平台的角速度,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54
表示动力平台的角加速度;
所述遥操作装置为机械臂;
所述动力平台由若干个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构成;
舵机带动无刷电机,无刷电机驱动旋翼转动获得多个矢量升力,使升力方向可以在三维空间变化;多个矢量升力的合力提供控制力和控制力矩;
明显区别于普通的固定转轴旋翼飞行器,每个旋翼的转轴都是可变的;
所述fg、fd、mg、md是已知量;
所述fa和ma由旋翼提供;
所述fu和mu由地面提供,机器人处于飞行模式时fu和mu均为零,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fu和mu分别为地面提供的支撑力和支撑力产生的力矩;
通过准确的建模或者传感器测量,fg、fd、mg、md可以准确测量,可以认为是已知量。fa和ma由旋翼提供。fu和mu由地面提供,机器人处于飞行模式时均为零,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分别为被动力和被动力矩。
空地两用遥操作机器人位姿控制系统分为两部分:控制器部分和控制分配部分;
控制器部分通过动力学建模、控制器设计,根据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产生期望控制力fc和控制力矩mc,再解算出fa和ma
控制分配部分根据实际采用的动力装置的数量和分布方式,将fa和ma解算为驱动装置的指令信号,即螺旋桨的转速和舵机的转动角度。
控制器部分设计以采用PID控制方法为例。系统控制器的目标是本专利所述的平台平台可以对目标位姿进行有效跟踪,为遥操作装置提供位姿稳定的基底。
步骤一二、
设期望位置为pt,期望姿态为qt
动力平台的位姿控制器输出的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产生的期望控制力fc和控制力矩mc计算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61
mc=J(K4qev+K5ω+K6∫qevdt) (4)
其中,K1、K2、K3、K4、K5、K6为正定的3维参数矩阵,pb为动力平台的质心在地面参考系下的位置,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62
为动力平台的质心在地面参考系下的期望位置的速度,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63
为动力平台的质心在地面参考系下的速度,t为时间,J为动力平台的惯性张量,ωb为动力平台的角速度;qev为姿态偏差qe使用四元数表述时的矢量部分,计算方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64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65
为对qev求转置,qe0为姿态四元数偏差的实部,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66
为姿态四元数的共轭,qt为期望姿态;fc为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产生的期望控制力,mc为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产生的期望控制力矩。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或三不同的是,所述步骤三中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具体过程为:
当机器人处于飞行模式时,fu和mu均为零,按式(5)(6)直接计算出fa和ma,实现对飞行平台的位姿控制;
fa=fc-fd-fg-fu (5)
ma=mc-md-mg-mu+ω×Jω (6)
而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整个系统受到地面支撑力这一被动力影响;当机器人进行地面加减速滑动时,此时需要特别注意整个系统的力矩平衡,以防止发生侧倾。由于被动力的存在,无法根据式(5)(6)直接计算出fa和ma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或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步骤四中基于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判断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是否符合驱动机构约束;
所述控制分配的结果为: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
所述驱动机构约束为: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72
分别为径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切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螺旋桨转速的最小值、最大值;
若符合,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响应控制分配;
若不符合,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暂停作业,返回降落;
具体过程为:
矢量驱动装置驱动指令信号解算被称为控制分配,把fa和ma解算为驱动装置的指令信号,即旋翼的转轴倾转角度和旋转速度;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81
其中,n表示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总个数,fi为第i个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的升力,ni为旋翼的反扭距,满足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82
wi为旋翼的旋转方向,根据旋翼的旋转方向确定,取值为±1;cf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气动力)系数,cn为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气动反扭距)系数;Li为倾转中心的坐标;I3×3表示3×3单位向量,[Li]×表示矢量Li的斜对角矩阵,A6×3n表示控制矩阵;
使用伪逆法计算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的升力,计算如下: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83
其中,A表示A6×3n,AT表示对A求转置;
采用不同双轴倾转结构的驱动装置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将fi解算为实际的倾转角度和旋翼的转速。如本专利图1中给出的结构所采用的矢量倾转机构,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按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91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92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95
其中,Rai为第i个驱动装置自身坐标系和机体坐标系的旋转矩阵,在此坐标系下,倾转角度可以根据驱动装置设计者所采用的规则解算。实际使用中,需要明确考虑转角的大小约束和螺旋桨转速最大值限制;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96
表示对Rai求转置;
判断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是否符合驱动机构约束;
所述控制分配的结果为: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
所述驱动机构约束为: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93
其中,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094
分别为径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切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螺旋桨转速的最小值、最大值;
若符合,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响应控制分配;
若不符合,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暂停作业,返回降落。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所述步骤五中计算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具体过程为:
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fu和mu分别为地面提供的支撑力和支撑力产生的力矩,根据fu和mu计算出fa和ma
步骤五一、
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需保证动力平台在重力方向的合力为零,确定fa在重力方向的分量的范围:
(1)在重力方向,动力平台的质心位置不变,加速度为零,得到如下的受力平衡关系:
fa(3)+fd(3)+fg(3)+fu(3)=fc(3),
其中,fa(3)表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d(3)表示遥操作装置对动力平台的总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g(3)表示重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u(3)表示地面支撑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c(3)表示期望控制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3)表示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
地面支撑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满足fu(3)≤0,从而得到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a(3)的约束式:
fa(3)≥fc(3)-fd(3)-fg(3) (7)
(2)考虑到驱动旋翼转动的无刷电机存在最大转速限制,即旋翼能提供的升力有最大限制,设动力平台选用的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能提供的最大升力为|τmax|,即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分量fa(3)的最大值约束为:
|fa(3)|≤|τmax| (8)
步骤五二、
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飞行平台保持姿态稳定,忽略四个万向轮和地面接触的摩擦力,只考虑地面提供的竖直向上的支撑力fuz,此时地面支撑力通过四个万向轮,对动力平台提供绕机器人机体X轴和Y轴的力矩mux和muy;即fu=[0 0 fuz]T,mu=[mux muy 0]T
fu的作用点为四个万向轮的支撑点,fu是四个支撑力的合力,而mu是四个支撑力的合力矩;
其中,fuz为地面提供的竖直向上的支撑力,T表示转置,mux为地面支撑力通过四个万向轮,对动力平台提供绕机器人机体X轴的力矩;muy为地面支撑力通过四个万向轮,对动力平台提供绕机器人机体Y轴的力矩;
在机体坐标系下,四个支撑点组成一个正方形。在极端情况下,支撑力的合力位于此正方形的边界处,根据支撑力的大小可以确定支撑力力矩(mux,muy)应位于如图3阴影部分定义的力矩正方形内。
(mux,muy)应满足如下公式: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11
其中,a表示被动轮的作用点与机体坐标系原点的连线在机体坐标系XY平面的投影的长度;
步骤五三、
根据步骤五一、步骤五二,结合公式(5)(6),直接计算出f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Y轴分量和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
fa(1)=fc(1)-fd(1)-fg(1) (9)
fa(2)=fc(2)-fd(2)-fg(2) (10)
ma(3)=mc(3)-md(3)-mg(3)+[0 0 1](ω×Jω) (11)
其中,fa(1)为f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fa(2)为f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fc(1)为f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fc(2)为f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fd(1)为f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fd(2)为f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fg(1)为f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fg(2)为f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ma(3)为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mc(3)为m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md(3)为m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mg(3)为m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1)表示三维矢量的第一个分量,(2)表示三维矢量的第二个分量,(3)表示三维矢量的第三个分量;
步骤五四、
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Y轴分量无法直接计算,满足如下等式关系:
fa(3)=fc(3)-fd(3)-fuz-fg(3) (12)
ma(1)=mc(1)-md(1)-mg(1)-mux+[1 0 0]ω×Jω (13)
ma(2)=mc(2)-md(2)-mg(2)-muy+[0 1 0]ω×Jω (14)
其中,ma(1)表示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ma(2)表示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mc(1)表示m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mc(2)表示m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md(1)表示m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md(2)表示m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mg(1)表示m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mg(2)表示m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
步骤五五、
结合不等式约束式(7)(8),以及正方形约束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21
以fa(3)=fc(3)-fd(3)-fg(3)为初值对fa(3)、ma(1)和ma(2)进行可行解搜索,得到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的全部分量均计算完毕;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所述步骤五五中结合不等式约束式(7)(8),以及正方形约束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22
以fa(3)=fc(3)-fd(3)-fg(3)为初值对fa(3)、ma(1)和ma(2)进行可行解搜索,得到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的全部分量均计算完毕;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具体过程为:
1)令fa(3)=fc(3)-fd(3)-fg(3),设fa(3)、ma(1)和ma(2)的可行解集合为Σ,初始为空集合;
2)判断fa(3)是否符合不等式约束(8),若符合,通过式(12)计算出fuz,然后进入3);若不符合,进入6);
3)设ma(1)=ma(2)=0,带入式(13)(14)计算mux和muy,判断(mux,muy)是否满足正方形约束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31
若满足,ma(1)=ma(2)=0,结合公式(9)(10)(11)得到可行解fa和ma
若不满足,再把mux和muy带入式(13)(14)计算ma(1)和ma(2)的数值,结合公式(9)(10)(11)得到可行解fa和ma
把fa和ma组合带入公式(15)(16)(17)中,得到对应的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机构的舵机转角αi、λi和电机转速νi,判断这些数值是否满足实际物理约束,即判断求解出的舵机转角是否符合实际转角约束,判断电机转速是否超过最大转速限制;
若求解出的舵机转角符合实际转角约束,且电机转速未超过最大转速限制,把可行解fa和ma组合加入集合Σ,进入4);
若求解出的舵机转角不符合实际转角约束或电机转速超过最大转速限制(不符合约)束,则进入5);
矢量驱动装置驱动指令信号解算被称为控制分配,把fa和ma解算为驱动装置的指令信号,即旋翼的转轴倾转角度和旋转速度;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41
其中,n表示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总个数,fi为第i个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的升力,ni为旋翼的反扭距,满足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42
wi为旋翼的旋转方向,根据旋翼的旋转方向确定,取值为±1;cf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气动力)系数,cn为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气动反扭距)系数;Li为倾转中心的坐标;I3×3表示3×3单位向量,[Li]×表示矢量Li的斜对角矩阵,A6×3n表示控制矩阵;
使用伪逆法计算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的升力,计算如下: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43
其中,A表示A6×3n,AT表示对A求转置;
采用不同双轴倾转结构的驱动装置有不同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将fi解算为实际的倾转角度和旋翼的转速。如本专利图1中给出的结构所采用的矢量倾转机构,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按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51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52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55
其中,Rai为第i个驱动装置自身坐标系和机体坐标系的旋转矩阵,在此坐标系下,倾转角度可以根据驱动装置设计者所采用的规则解算。实际使用中,需要明确考虑转角的大小约束和螺旋桨转速最大值限制;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53
表示对Rai求转置;
4)判断可行解集合Σ中的可行解数量是否超过30(可行解fa(1)、fa(2)和ma(3)这三个数组成一个元组),若满足,进入6);若不满足,进入5);
5)fa(3)=fa(3)+0.01;进入2);
6)若集合Σ为空集,则说明没有可行解,移动机器人处于不可控状态,此时退出搜索,并且移动机器人暂停全部的作业工作;
若集合Σ不是空集,则对集合Σ中的所有可行解求取全部电机转速平方和
Figure BDA0003866725640000154
选取平方和最小的解作为fa和ma的解;退出搜索;
至此,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的全部分量均计算完毕;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
整个计算过程如图4所示。
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至六之一相同。
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动力平台、被动滑动装置和遥操作装置;
所述遥操作装置为机械臂;
所述动力平台由若干个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构成;
舵机带动无刷电机,无刷电机驱动旋翼转动获得多个矢量升力,使升力方向可以在三维空间变化;多个矢量升力的合力提供控制力和控制力矩;
所述被动滑动装置由若干支架腿和被动轮构成,支架腿将被动轮和动力平台连接在一起;
当空地两用机器人降落在地面时,动力平台通过调整旋翼转轴方向,提供侧向移动力;在被动轮的作用下,空地两用机器人在地面滑动,此时被动滑动装置仅起到支撑作用,而动力平台提供控制力和控制力矩以保证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系统的位姿稳定。
2.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根据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位姿控制器计算得到期望控制力fc和控制力矩mc
步骤二、判断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遥操作工作模式:
当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遥操作工作模式为飞行模式时,执行步骤三;
当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遥操作工作模式为地面模式时,执行步骤五;
步骤三、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
步骤四、基于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
判断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是否符合驱动机构约束;
所述控制分配的结果为: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
所述驱动机构约束为: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11
其中,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12
分别为径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切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螺旋桨转速的最小值、最大值;
若符合,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响应控制分配;
若不符合,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暂停作业,返回降落;
步骤五、计算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根据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位姿控制器计算得到期望控制力fc和控制力矩mc;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一、
在动力平台质心处建立机体坐标系Cb,选取NED作为惯性参考坐标系Ce,初始状态下机体坐标系Cb和惯性参考坐标系Ce两者重合;
设机体坐标系Cb原点在惯性参考坐标系Ce的坐标点为pb,机体坐标系Cb相对惯性参考坐标系Ce的姿态为四元数qb
对动力平台建立动力学模型如下: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21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22
其中,fa表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u表示地面支撑力,fg表示动力平台的重力,fd表示遥操作装置对动力平台的总力,mb表示动力平台的质量,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23
表示动力平台的质心在地面参考系下的加速度;ma表示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u表示地面支撑力对动力平台的支撑力所产生的力矩,mg表示动力平台的重力对动力平台的力矩,md表示遥操作装置对动力平台的总扭矩,J表示动力平台的惯性张量,ω表示动力平台的角速度,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24
表示动力平台的角加速度;
所述遥操作装置为机械臂;
所述动力平台由若干个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构成;
舵机带动无刷电机,无刷电机驱动旋翼转动获得多个矢量升力,使升力方向可以在三维空间变化;多个矢量升力的合力提供控制力和控制力矩;
所述fg、fd、mg、md是已知量;
所述fa和ma由旋翼提供;
所述fu和mu由地面提供,机器人处于飞行模式时fu和mu均为零,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fu和mu分别为地面提供的支撑力和支撑力产生的力矩;
步骤一二、
设期望位置为pt,期望姿态为qt
动力平台的位姿控制器输出的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产生的期望控制力fc和控制力矩mc计算式如下所示: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31
mc=J(K4qev+K5ω+K6∫qevdt) (4)
其中,K1、K2、K3、K4、K5、K6为正定的3维参数矩阵,pb为动力平台的质心在地面参考系下的位置,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32
为动力平台的质心在地面参考系下的期望位置的速度,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33
为动力平台的质心在地面参考系下的速度,t为时间,J为动力平台的惯性张量,ωb为动力平台的角速度;qev为姿态偏差qe使用四元数表述时的矢量部分,计算方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34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35
为对qev求转置,qe0为姿态四元数偏差的实部,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36
为姿态四元数的共轭,qt为期望姿态;fc为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产生的期望控制力,mc为期望位姿和当前位姿的偏差产生的期望控制力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具体过程为:
当机器人处于飞行模式时,fu和mu均为零,按式(5)(6)直接计算出fa和ma,实现对飞行平台的位姿控制;
fa=fc-fd-fg-fu (5)
ma=mc-md-mg-mu+ω×Jω (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基于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计算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判断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是否符合驱动机构约束;
所述控制分配的结果为: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
所述驱动机构约束为: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41
其中,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42
分别为径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切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螺旋桨转速的最小值、最大值;
若符合,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响应控制分配;
若不符合,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暂停作业,返回降落;
具体过程为: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43
其中,n表示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总个数,fi为第i个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的升力,ni为旋翼的反扭距,满足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44
wi为旋翼的旋转方向;cf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系数,cn为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系数;Li为倾转中心的坐标;I3×3表示3×3单位向量,[Li]×表示矢量Li的斜对角矩阵,A6×3n表示控制矩阵;
使用伪逆法计算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的升力,计算如下: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51
其中,A表示A6×3n,AT表示对A求转置;
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按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52
其中,Rai为第i个驱动装置自身坐标系和机体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53
表示对Rai求转置;
判断飞行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分配是否符合驱动机构约束;
所述控制分配的结果为: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
所述驱动机构约束为: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54
其中,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55
分别为径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切向转动舵机转角的最小值、最大值,螺旋桨转速的最小值、最大值;
若符合,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响应控制分配;
若不符合,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暂停作业,返回降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计算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具体过程为:
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fu和mu分别为地面提供的支撑力和支撑力产生的力矩,根据fu和mu计算出fa和ma
步骤五一、
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需保证动力平台在重力方向的合力为零,确定fa在重力方向的分量的范围:
(1)在重力方向,动力平台的质心位置不变,加速度为零,得到如下的受力平衡关系:
fa(3)+fd(3)+fg(3)+fu(3)=fc(3),
其中,fa(3)表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d(3)表示遥操作装置对动力平台的总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g(3)表示重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u(3)表示地面支撑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c(3)表示期望控制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3)表示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
地面支撑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满足fu(3)≤0,从而得到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a(3)的约束式:
fa(3)≥fc(3)-fd(3)-fg(3) (7)
(2)设动力平台选用的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能提供的最大升力为|τmax|,即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在重力方向的分量fa(3)的最大值约束为:
|fa(3)|≤|τmax| (8)
步骤五二、
当机器人处于地面模式时,只考虑地面提供的竖直向上的支撑力fuz,此时地面支撑力通过四个万向轮,对动力平台提供绕机器人机体X轴和Y轴的力矩mux和muy;即fu=[0 0 fuz]T,mu=[mux muy 0]T
fu的作用点为四个万向轮的支撑点,fu是四个支撑力的合力,而mu是四个支撑力的合力矩;
其中,fuz为地面提供的竖直向上的支撑力,T表示转置,mux为地面支撑力通过四个万向轮,对动力平台提供绕机器人机体X轴的力矩;muy为地面支撑力通过四个万向轮,对动力平台提供绕机器人机体Y轴的力矩;
(mux,muy)应满足如下公式: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71
其中,a表示被动轮的作用点与机体坐标系原点的连线在机体坐标系XY平面的投影的长度;
步骤五三、
根据步骤五一、步骤五二,结合公式(5)(6),直接计算出f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Y轴分量和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
fa(1)=fc(1)-fd(1)-fg(1) (9)
fa(2)=fc(2)-fd(2)-fg(2) (10)
ma(3)=mc(3)-md(3)-mg(3)+[0 0 1](ω×Jω) (11)
其中,fa(1)为f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fa(2)为f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fc(1)为f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fc(2)为f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fd(1)为f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fd(2)为f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fg(1)为f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fg(2)为f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ma(3)为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mc(3)为m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md(3)为m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mg(3)为m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1)表示三维矢量的第一个分量,(2)表示三维矢量的第二个分量,(3)表示三维矢量的第三个分量;
步骤五四、
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Z轴分量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Y轴分量满足如下等式关系:
fa(3)=fc(3)-fd(3)-fuz-fg(3) (12)
ma(1)=mc(1)-md(1)-mg(1)-mux+[1 0 0]ω×Jω (13)
ma(2)=mc(2)-md(2)-mg(2)-muy+[0 1 0]ω×Jω (14)
其中,ma(1)表示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ma(2)表示ma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mc(1)表示m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mc(2)表示mc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md(1)表示m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md(2)表示md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mg(1)表示m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X轴分量,mg(2)表示mg在机体坐标系下的Y轴分量;
步骤五五、
结合不等式约束式(7)(8),以及正方形约束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81
以fa(3)=fc(3)-fd(3)-fg(3)为初值对fa(3)、ma(1)和ma(2)进行可行解搜索,得到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的全部分量均计算完毕;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五中结合不等式约束式(7)(8),以及正方形约束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82
以fa(3)=fc(3)-fd(3)-fg(3)为初值对fa(3)、ma(1)和ma(2)进行可行解搜索,得到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的全部分量均计算完毕;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具体过程为:
1)令fa(3)=fc(3)-fd(3)-fg(3),设fa(3)、ma(1)和ma(2)的可行解集合为Σ,初始为空集合;
2)判断fa(3)是否符合不等式约束(8),若符合,通过式(12)计算出fuz,然后进入3);若不符合,进入6);
3)设ma(1)=ma(2)=0,带入式(13)(14)计算mux和muy,判断(mux,muy)是否满足正方形约束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91
若满足,ma(1)=ma(2)=0,结合公式(9)(10)(11)得到可行解fa和ma
若不满足,再把mux和muy带入式(13)(14)计算ma(1)和ma(2)的数值,结合公式(9)(10)(11)得到可行解fa和ma
把fa和ma组合带入公式(15)(16)(17)中,得到对应的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机构的舵机转角αi、λi和电机转速νi,判断求解出的舵机转角是否符合实际转角约束,判断电机转速是否超过最大转速限制;
若求解出的舵机转角符合实际转角约束,且电机转速未超过最大转速限制,把可行解fa和ma组合加入集合Σ,进入4);
若求解出的舵机转角不符合实际转角约束或电机转速超过最大转速限制束,则进入5);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092
其中,n表示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总个数,fi为第i个可双轴倾转的驱动装置的升力,ni为旋翼的反扭距,满足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101
wi为旋翼的旋转方向;cf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系数,cn为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系数;Li为倾转中心的坐标;I3×3表示3×3单位向量,[Li]×表示矢量Li的斜对角矩阵,A6×3n表示控制矩阵;
使用伪逆法计算可双轴倾转的旋翼驱动装置的升力,计算如下: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102
其中,A表示A6×3n,AT表示对A求转置;
第i个驱动装置的径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αi,切向转动舵机转角为λi,以及螺旋桨转速νi按如下公式计算: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103
其中,Rai为第i个驱动装置自身坐标系和机体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104
表示对Rai求转置;
4)判断可行解集合Σ中的可行解数量是否超过30,若满足,进入6);若不满足,进入5);
5)fa(3)=fa(3)+0.01;进入2);
6)若集合Σ为空集,则说明没有可行解,移动机器人处于不可控状态,此时退出搜索,并且移动机器人暂停全部的作业工作;
若集合Σ不是空集,则对集合Σ中的所有可行解求取全部电机转速平方和
Figure FDA0003866725630000105
选取平方和最小的解作为fa和ma的解;退出搜索;
至此,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旋翼提供的升力总和fa和旋翼提供的升力所产生的力矩和旋翼反扭距的总和ma的全部分量均计算完毕;同时完成地面模式时空地两用移动机器人控制分配。
CN202211184334.XA 2022-09-27 2022-09-27 基于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55203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4334.XA CN115520376B (zh) 2022-09-27 2022-09-27 基于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84334.XA CN115520376B (zh) 2022-09-27 2022-09-27 基于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0376A true CN115520376A (zh) 2022-12-27
CN115520376B CN115520376B (zh) 2023-08-25

Family

ID=84699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84334.XA Active CN115520376B (zh) 2022-09-27 2022-09-27 基于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20376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13836A1 (en) * 2017-05-19 2018-11-22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 Multi-modal vehicle
CN109249767A (zh) * 2018-10-30 2019-01-22 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形飞行车
CN109895099A (zh) * 2019-03-28 2019-06-18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一种基于自然特征的飞行机械臂视觉伺服抓取方法
CN110667845A (zh) * 2019-09-27 2020-01-10 东南大学 一种面向阀门旋拧的双臂作业型飞行机器人系统及方法
CN111687821A (zh) * 2020-06-24 2020-09-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转动式并联型飞行机械臂系统及期望转角解算方法
CN114019993A (zh) * 2021-10-26 2022-02-08 江汉大学 一种便携式多地形无人机的控制方法
CN114684347A (zh) * 2022-04-07 2022-07-01 苏州星河空天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球形倾转旋翼全向飞行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13836A1 (en) * 2017-05-19 2018-11-22 The Texas A&M University System Multi-modal vehicle
CN109249767A (zh) * 2018-10-30 2019-01-22 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形飞行车
CN109895099A (zh) * 2019-03-28 2019-06-18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一种基于自然特征的飞行机械臂视觉伺服抓取方法
CN110667845A (zh) * 2019-09-27 2020-01-10 东南大学 一种面向阀门旋拧的双臂作业型飞行机器人系统及方法
CN111687821A (zh) * 2020-06-24 2020-09-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转动式并联型飞行机械臂系统及期望转角解算方法
CN114019993A (zh) * 2021-10-26 2022-02-08 江汉大学 一种便携式多地形无人机的控制方法
CN114684347A (zh) * 2022-04-07 2022-07-01 苏州星河空天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球形倾转旋翼全向飞行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0376B (zh) 2023-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7035B (zh) 一种六自由度独立可控飞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Huang et al. Aerodynamics and control of autonomous quadrotor helicopters in aggressive maneuvering
Naidoo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UAV for search & rescue applications
CN100565406C (zh) 一种基于四个定位器的飞机部件位姿调整系统及方法
CN106892094A (zh) 一种空间六自由度独立可控四旋翼无人飞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29484B (zh) 油动变距多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558621A (zh) 一种基于解耦控制的飞行机械臂系统
CN109703768B (zh) 一种基于姿态/轨迹复合控制的软式空中加油对接方法
CN112817328B (zh) 一种四旋翼变绳长吊挂系统的路径规划与减摆控制方法
Hossain et al. Bond graph dynamic modeling and stabilization of a quad-rotor helicopter
CN111650955A (zh) 一种攀爬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攀爬机器人
Kita et al. Transition between level flight and hovering of a tail-sitter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erial robot
Kumar et al. Quaternion feedback based autonomous control of a quadcopter uav with thrust vectoring rotors
Sun et al. Dynamic modeling and hardware-in-loop simulation for a tail-sitte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in hovering flight
JP2011051470A (ja) 無人飛翔体の簡易手動飛行操縦システム
JP2009143268A (ja) 航空機の飛行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飛行制御システムを搭載した航空機
Kumar et al. Position and attitude control by rotor tilt and rotor speed synchronization for single axis tilting-rotor quadcopter
Hrishikeshavan et al. Control of a quad rotor biplane micro air vehicle in transition from hover to forward flight
Ji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a quadrotor with tilting propellers
CN113173244A (zh) 一种四轴倾转翼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Salazar-Cruz et al. Real-time control of a small-scale helicopter having three rotors
CN115520376A (zh) 一种基于矢量旋翼的空地两用移动操作平台及其位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Idrissi et al. Mathematical & physical modelling of a quadrotor UAV
CN113580127B (zh)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仿人双机械臂系统及其动态自平衡控制设计方法
CN108170155B (zh) 一种三自由度直升机的被动容错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