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0663B -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0663B
CN115510663B CN202211221350.1A CN202211221350A CN115510663B CN 115510663 B CN115510663 B CN 115510663B CN 202211221350 A CN202211221350 A CN 202211221350A CN 115510663 B CN115510663 B CN 1155106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module
evaluation
nuclear power
power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213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10663A (zh
Inventor
张元东
夏庚磊
周涛
王晨阳
彭敏俊
张博文
孙觊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2213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106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510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0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106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066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4220 priority patent/WO2024074082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包括:装置顶层需求模块、功能实现模块、逻辑架构构建模块、评估仿真配置模块、功能评估模块、总体性能评估模块、数据信息通讯模块以及模型库模块;本申请结合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中自顶向下的指标体系拆解以及核动力仿真技术中自底向上的设备与系统集成计算,实现核动力装置指标需求、设计方案、性能评估及论证优化的一体化模型表达,支撑核动力装置复杂系统工程中各关联学科、专业及领域数据信息的统一性与可追溯性,以智能化、数字化方式提高核动力装置设计研发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核动力装置仿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当前日益扩大的海洋能源市场需求,如海洋核动力浮动平台、深海作业核潜艇和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等各类新型海洋核动力装置设计概念层出不穷。然而,由于新型核动力装置的设计与研发工作缺少成熟的经验借鉴,设计方案阶段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面临大量不可预见的技术、进度和经费风险。
核动力装置设计研发具有周期长、耦合关联多等特点,常伴随总体规划、用户需求以及技术指标等变更调整。而传统核动力装置评估优化大多基于文档形式,导致在设计变更后技术文档、设计图纸调整的工作量繁重,产生巨大人力、进度、经费等资源浪费;同时在设计变更后,可能导致其他关联指标参数或总体技术性能不能满足总体需求及技术要求,在反复调整设计过程易造成方案不收敛等问题,导致系统技术状态难以固化。此外评估与优化工作在各系统、专业以及阶段间往往独立开展,未形成变更、验证与反馈的一体化,易造成设计参数与需求指标脱节。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MBSE)应用建模方式能够支撑由系统工程的概念设计阶段到贯穿整个项目的设计、分析、优化过程以及后续的工程生命周期过程中涉及的所有需求、设计、分析、检验和验证工作。因此,MBSE在核动力装置设计评估优化过程的应用能够实现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研究过程的良好协作,利用需求-设计-评估-确认的闭环方式保障系统整体质量,且良好的MBSE思想框架在提升复杂系统工程设计分析效率的同时保证各关联学科专业的数据信息的统一性与可追溯性。
然而,当前关于MBSE在核动力装置设计评估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几近空白,尚未有充分的基于模型的核动力系统性能评估实践作为方法支撑,以论证MBSE的应用可实现性;另外,面对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核动力复杂系统工程,MBSE系统工程理念与当前现有的仿真模型间的耦合协同技术同样亟待提出。
因此,提出有效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在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中的应用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提高设计研发所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出了供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实现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理念与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技术的有效结合,打通“需求-设计-评估-确认”的核动力装置设计仿真闭环,在提高研究效率的同时保障各系统设备与学科专业间的数据信息统一与可追溯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
S1:基于核动力装置的应用场景与任务剖面,对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进行分析,构建需求模型,基于所述需求模型,获得所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
S2:对标所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形成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所述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的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需要执行的具体功能,完成功能模型的构建和数据信息的输出;
S3:整合所述需求模型和所述功能模型之间的端口信息、上下游元素以及需传递的所述数据信息,并基于所述需求模型的需求分配、所述功能模型的功能拆解具体情况以及所述核动力装置的组成,构建逻辑架构模型;
S4: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以及通过评估仿真完成的参数配置、拓扑结构连接,构建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
S5: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仿真分析所述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的运行特性,构建功能评估模型;
S6:基于所述功能评估模型以及对所述核动力装置的总体性能评估仿真论证,构建总体性能评估模型;
S7:构建数据信息通讯模型,实现所述S1中的需求模型、所述S2中的功能模型、所述S3中的逻辑架构模型与所述S4中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所述S5中的功能评估模型、所述S6中的总体性能评估模型的信息交互,完成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
优选的,所述需求模型、所述功能模型以及所述逻辑架构模型通过建模语言SysML实现图形化表达。
优选的,所述S7中的所述信息交互包括S1中的需求模型、所述S2中的功能模型、所述S3中的逻辑架构模型与所述S4中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所述S5中的功能评估模型和所述S6中的总体性能评估模型之间的逐一映射以及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
所述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包括功能评估反馈和性能评估反馈。
优选的,所述S7中的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型基于XMI标准、AP233标准交换协议和FMI接口标准,实现S1中的需求模型、S2中的功能模型、S3中的逻辑架构模型与S4中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S5中的功能评估模型和S6中的总体性能评估模型之间的模型转换与数据传递。
优选的,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还包括构建模型库,所述模型库用于对所述S1中的需求模型、所述S2中的功能模型、所述所述S3中的逻辑架构模型、所述S4中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所述S5中的功能评估模型、所述S6中的总体性能评估模型以及所述S7中数据信息通讯模型的封装。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
包括装置顶层需求模块、功能实现模块、逻辑架构构建模块、评估仿真配置模块、功能评估模块、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以及数据信息通讯模块;
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用于基于核动力装置的应用场景与任务剖面,进行所述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分析,构建需求模型,基于所述需求模型,获得所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
所述功能实现模块,用于对标所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形成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所述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的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需要执行的具体功能,完成功能模型的构建和数据信息的输出;
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用于整合所述需求模型和所述功能模型之间的端口信息、上下游元素以及需传递的所述数据信息,基于所述需求模型的需求分配、所述功能模型的功能拆解具体情况以及所述核动力装置的组成,构建逻辑架构模型;
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以及通过评估仿真完成的参数配置、拓扑结构连接,构建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
所述功能评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仿真分析所述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的运行特性,构建功能评估模型;
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功能评估模型以及对所述核动力装置的总体性能评估仿真论证,构建总体性能评估模型;
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块,用于构建数据信息通讯模型,实现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与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所述功能评估模块、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的信息交互,完成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
优选的,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块中的所述信息交互包括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与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所述功能评估模块以及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之间的逐一映射以及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
所述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包括功能评估反馈和性能评估反馈。
优选的,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以及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通过建模语言SysML实现图形化表达。
优选的,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块基于XMI标准、AP233标准交换协议和FMI接口标准,实现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与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所述功能评估模块、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之间的模型转换与数据传递。
优选的,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的还包括模型库模块,所述模型库模块,用于构建模型库,对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所述功能评估模块、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以及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块的封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突破传统基于文档形式的评估分析方法,实现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理念与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技术的有效结合,填补当前MBSE在核工程仿真领域的方法空白。
切实提高核动力装置研发效率,保障设计与评估过程数据信息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以及可追溯性,打通“需求-设计-评估-确认”的闭环方法途径。本系统具有广阔的推广空间和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的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部分装置顶层需求模块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部分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部分逻辑架构模块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部分装置顶层需求模块、功能模块与逻辑架构模块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部分参数传递与处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标准化数据信息通讯模块数据信息传递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模块具体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基于相关政策与战略发展,围绕所研对象应用场景、典型任务剖面,开展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分析与模型化表达,构建需求模型,并实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
第二步:对标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形成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基于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的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需要执行的具体功能,完成功能模型的构建和数据信息的输出;
第三步:整合需求模型和所述功能模型之间的端口信息、上下游元素以及需传递的数据信息,并基于需求模型的需求分配、功能模型的功能拆解具体情况以及核动力装置的组成,构建逻辑架构模型;
第四步:基于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以及通过评估仿真完成的参数配置、拓扑结构连接,构建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
第五步: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仿真分析所述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的运行特性,构建功能评估模型;
第六步:基于功能评估模型以及对所述核动力装置的总体性能评估仿真论证,构建总体性能评估模型;
第七步:通过标准化数据信息通讯模块实现所述步骤一至三的核动力装置综合性能指标体系模型即需求模型、功能模型、逻辑架构模型构建过程与所述步骤四至六的核动力装置仿真模型及评估计算结果即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功能评估模型和总体性能评估模型间的信息交互与数据分析,实现指标体系模型中需求、功能、架构与评估仿真模型的逐一映射以及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完成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的“需求-设计-评估-确认”的闭环研究途径。
本方法还构建了模型库,对需求模型、功能模型、逻辑架构模型、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功能评估模型、总体性能评估模型以及数据信息通讯模型的封装。
实施例二: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
如图2所示,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包括装置顶层需求模块、功能实现模块、逻辑架构构建模块、评估仿真配置模块、功能评估模块、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以及数据信息通讯模块。
装置顶层需求模块,用于基于核动力装置的应用场景与任务剖面,进行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分析,构建需求模型,基于需求模型,获得所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
功能实现模块,用于基于需求模型向下输出的数据信息,形成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以及基于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的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需要执行的具体功能行为内容,构建功能模型,获得数据信息;
逻辑架构构建模块,用于整合需求模型和功能模型之间的端口信息、上下游元素以及需传递的数据信息,基于需求模型的需求分配、功能模型的功能拆解具体情况以及核动力装置的组成,构建逻辑架构模型,获得核动力装置综合性能指标体系模型化表达;
评估仿真配置模块,用于基于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以及通过评估仿真完成的参数配置、拓扑结构连接,构建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
功能评估模块,用于基于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仿真分析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的运行特性,构建功能评估模型,获得对功能实现效果的评估;
总体性能评估模块,用于基于功能评估模型以及对核动力装置的总体性能评估仿真论证,构建总体性能评估模型,获得对顶层需求可达性论证的支撑;
数据信息通讯模块,用于构建数据信息通讯模型,实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功能实现模块、逻辑架构构建模块与评估仿真配置模块、功能评估模块、总体性能评估模块的信息交互,完成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
本系统还包括模型库模块,用于构建模型库,用于对装置顶层需求模块、功能实现模块、逻辑架构构建模块、评估仿真配置模块、功能评估模块、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以及数据信息通讯模块的封装。
拟对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利用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实现“需求-设计-评估-确认”的闭环研究流程。
在具体的实施例二中,参见图2所示,可通过标准化系统建模语言SysML对装置顶层需求模块实现图形化表达,基于政策标准、用户要求、专家经验层次化梳理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顶层性能需求。
具体的,参见图3所示,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顶层性能需求包含但不限于性能需求、机动性需求、环境适应性需求、安全性需求、结构需求、材料需求、可靠性需求、可操作与维护性需求、设备监控需求等。其中,以环境适应性需求为例,又包含典型海洋运动需求、典型海洋环境需求、平台应用需求;且各子需求又可包含起伏运动需求、摇摆运动需求、倾斜运动需求、海水温度需求、大气温度需求、盐油及霉菌需求、重量需求、尺寸需求及重心需求等。
参见图4所示,可通过标准化系统建模语言SysML对功能实现模块实现图形化表达,对标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传数据信息,完成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功能映射,形成基于顶层需求的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等需要执行的具体功能内容。
参见图4所示,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功能实现模块可拆分为包含但不限于反应堆系统功能、一回路系统功能、核辅系统功能、二回路系统功能、电力系统功能、控制保护系统功能等。其中,以反应堆系统功能为例,可进一步拆解为产生既定设计热量、放射性包容、冷却剂导流、反应性自调节等功能;以一回路系统为例,也可进一步拆解为堆芯正常热量与衰变热导出、冷却剂承压边界、压力稳定、应急冷却以及不凝性气体排放功能等。
逻辑架构构建模块既能够如图5所示基于研究对象系统结构组成,实现逻辑架构模型建立;又能够如图6所示,在装置顶层需求模块与功能实现模块之间建立逻辑架构,实现需求传递、功能映射。
具体的,参见图5所示,可通过标准化系统建模语言SysML对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系统组成进行逻辑架构构建模块的搭建。其中,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主要由反应堆系统功能、一回路系统功能、核辅系统功能、二回路系统功能、电力系统功能、控制保护系统功能等组成;二回路系统又可分为主蒸汽系统、辅蒸汽系统、乏汽系统、凝给水系统、冷却水系统、滑油系统、泄放水系统;主蒸汽系统又包含主蒸汽管道、主汽轮机组、汽水分离器及相关阀门等。进一步的,对架构模型中各系统、设备以及部件进行参数预设,并利用数据传递模型,即可实现向评估仿真配置模块中仿真模型的参数传递与映射。
具体的,可通过标准化系统建模语言SysML对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系统装置顶层需求模块与功能实现模块间逻辑架构进行模型化表达,实现需求向功能的映射,根据需求模型的调整实现功能模型的匹配性跟踪,达到指标可追溯性。
具体的,参见图6所示,以海洋环境需求中海水温度与大气温度需求为例,其会对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冷却水系统功能造成影响,因此上述两需求分别对停堆热量导出、堆芯应急冷却以及冷却器冷却水供应功能实现映射。当海水温度或大气温度需求发生改变,停堆热量导出、堆芯应急冷却以及冷却器冷却水供应功能便在逻辑架构模型的牵引下,完成匹配性调整,实现需求与功能的对标。
具体的,可通过守恒方程解法,利用图论、数据卡等方式完成基于流体网络的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的参数输入与模型拓扑结构搭建。
具体的,参见图7所示,通过标准化数据信息通讯模块实现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综合性能指标体系模型与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评估仿真模型间的信息交互与数据分析,实现指标体系模型中需求、功能与架构与评估仿真模型的逐一映射以及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完成本发明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的“需求-设计-评估-确认”的闭环研究途径。
具体的,数据信息通讯模块中的数据传递模型可基于XMI标准、AP233标准交换协议、FMI接口标准等实现指标体系模型(需求模型、功能模型和逻辑架构模型)与评估仿真模型(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功能评估模型和总体性能评估模型)间的模型转换与数据传递。
具体的,数据信息通讯模块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可包含基于数值逻辑判断、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综合评判、专家模糊打分权重等方法的分析模型以实现针对综合性能指标体系的评估仿真计算结果闭环处理。
具体的,参见图8所示,本发明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涉及的所有模型均封装于模型库模块。
具体的,参见图8所示,模型库模块中的指标体系模型包含但不限于装置顶层需求模型、功能模型、逻辑架构模型等,通过上述模型即可完成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的需求分析、功能拆解以及架构建立。
具体的,参见图8所示,模型库模块中的评估仿真模型包含但不限于反应堆模型、一回路系统模型、核辅系统模型、二回路系统模型、电力系统模型、控制保护系统模型等,通过上述模块即可完成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评估仿真模型的建立。
具体的,参见图8所示,模型库模块中的数据信息通讯模型包含但不限于数据传递模型、数据处理模型等,通过上述模型即可完成核动力海洋浮动平台指标体系模型与其评估仿真模型间的信息传递与数据处理。本实施例模块具体连接如图9所示。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申请优选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申请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S1:基于核动力装置的应用场景与任务剖面,对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进行分析,构建需求模型,基于所述需求模型,获得所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
S2:对标所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形成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所述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的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需要执行的具体功能,完成功能模型的构建和数据信息的输出;
S3:整合所述需求模型和所述功能模型之间的端口信息、上下游元素以及需传递的所述数据信息,并基于所述需求模型的需求分配、所述功能模型的功能拆解具体情况以及所述核动力装置的组成,构建逻辑架构模型;
S4: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以及通过评估仿真完成的参数配置、拓扑结构连接,构建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
S5: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仿真分析所述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的运行特性,构建功能评估模型;
S6:基于所述功能评估模型以及对所述核动力装置的总体性能评估仿真论证,构建总体性能评估模型;
S7:构建数据信息通讯模型,实现所述S1中的需求模型、所述S2中的功能模型、所述S3中的逻辑架构模型与所述S4中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所述S5中的功能评估模型、所述S6中的总体性能评估模型的信息交互,完成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需求模型、所述功能模型以及所述逻辑架构模型均通过建模语言SysML实现图形化表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S7中的所述信息交互包括S1中的需求模型、所述S2中的功能模型、所述S3中的逻辑架构模型与所述S4中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所述S5中的功能评估模型和所述S6中的总体性能评估模型之间的逐一映射以及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
所述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包括功能评估反馈和性能评估反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S7中的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型基于XMI标准、AP233标准交换协议和FMI接口标准,实现S1中的需求模型、S2中的功能模型、S3中的逻辑架构模型与S4中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S5中的功能评估模型、S6中的总体性能评估模型之间的模型转换与数据传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还包括构建模型库,所述模型库用于对所述S1中的需求模型、所述S2中的功能模型、所述S3中的逻辑架构模型、所述S4中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所述S5中的功能评估模型、所述S6中的总体性能评估模型以及所述S7中数据信息通讯模型的封装。
6.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顶层需求模块、功能实现模块、逻辑架构构建模块、评估仿真配置模块、功能评估模块、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以及数据信息通讯模块;
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用于基于核动力装置的应用场景与任务剖面,进行所述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分析,构建需求模型,基于所述需求模型,获得所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
所述功能实现模块,用于对标所述需求模型的向下输出,形成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功能映射、所述核动力装置顶层需求的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需要执行的具体功能,完成功能模型的构建和数据信息的输出;
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用于整合所述需求模型和所述功能模型之间的端口信息、上下游元素以及需传递的所述数据信息,基于所述需求模型的需求分配、所述功能模型的功能拆解具体情况以及所述核动力装置的组成,构建逻辑架构模型;
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方案、工作原理,以及通过评估仿真完成的参数配置、拓扑结构连接,构建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
所述功能评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模型,仿真分析所述各子系统、设备以及部件的运行特性,构建功能评估模型;
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功能评估模型以及对所述核动力装置的总体性能评估仿真论证,构建总体性能评估模型;
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块,用于构建数据信息通讯模型,实现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与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所述功能评估模块、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的信息交互,完成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块中的所述信息交互包括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所述功能评估模块以及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之间的逐一映射以及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
所述综合性能指标的评估论证包括功能评估反馈和性能评估反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以及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通过建模语言SysML实现图形化表达。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块基于XMI标准、AP233标准交换协议和FMI接口标准,实现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与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所述功能评估模块、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之间的模型转换与数据传递。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系统的还包括模型库模块,所述模型库模块,用于构建模型库,对所述装置顶层需求模块、所述功能实现模块、所述逻辑架构构建模块、所述评估仿真配置模块、所述功能评估模块、所述总体性能评估模块以及所述数据信息通讯模块的封装。
CN202211221350.1A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55106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1350.1A CN115510663B (zh)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PCT/CN2023/114220 WO2024074082A1 (zh) 2022-10-08 2023-08-22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1350.1A CN115510663B (zh)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0663A CN115510663A (zh) 2022-12-23
CN115510663B true CN115510663B (zh) 2023-05-02

Family

ID=84507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21350.1A Active CN115510663B (zh) 2022-10-08 2022-10-08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10663B (zh)
WO (1) WO20240740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10663B (zh) * 2022-10-08 2023-05-02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5151A (zh) * 2018-05-07 2018-11-23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动力二回路系统参数化仿真模型快速构建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10705078A (zh) * 2019-09-25 2020-01-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核动力装置的仿真模型开发系统及分析方法
CN112597654A (zh) * 2020-12-24 2021-04-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mbse的顶层系统设计方案验证、优化和评估方法
CN113609633A (zh) * 2021-04-08 2021-11-05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一种基于模型的复杂体系协同仿真与验证评估系统和方法
CN114186405A (zh) * 2021-12-02 2022-03-15 中国人民解放军92578部队 一种核动力反应堆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83635B2 (en) * 2003-12-18 2015-03-17 Curtiss-Wright Flow Contro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tection system design support
US9058177B2 (en) * 2004-02-12 2015-06-16 Raju Venkata Chiluvuri Real software components for achieving real component-based design
US10990714B2 (en) * 2015-12-22 2021-04-27 Bwxt Mpower,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afety analysis evaluation with data-driven workflow
CN112153165B (zh) * 2020-11-27 2021-02-0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业务仿真环境构建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55282A (zh) * 2021-07-14 2021-08-1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一种射频微系统设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4491817B (zh) * 2022-02-09 2022-10-04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船舶核动力管网仿真中的母管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15510663B (zh) * 2022-10-08 2023-05-02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5151A (zh) * 2018-05-07 2018-11-23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动力二回路系统参数化仿真模型快速构建系统及构建方法
CN110705078A (zh) * 2019-09-25 2020-01-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核动力装置的仿真模型开发系统及分析方法
CN112597654A (zh) * 2020-12-24 2021-04-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mbse的顶层系统设计方案验证、优化和评估方法
CN113609633A (zh) * 2021-04-08 2021-11-05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一种基于模型的复杂体系协同仿真与验证评估系统和方法
CN114186405A (zh) * 2021-12-02 2022-03-15 中国人民解放军92578部队 一种核动力反应堆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曾小康 ; 黄彦平 ; 张利琴 ; 郎雪梅 ; 昝元峰 ; 袁德文 ; .系统工程方法论在核反应堆数字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核动力工程.2020,(第03期),177-182. *
赖建永等.基于MBSE 的核动力装置智能化设计.《科技创新》.2021,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0663A (zh) 2022-12-23
WO2024074082A1 (zh) 2024-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n et al. Towards integrated simulation of cyber-physical systems: a case study on intelligent water distribution
CN103199521B (zh) 基于网络重构和优化潮流仿真计算构建电网规划的方法
CN115510663B (zh) 一种基于模型的核动力装置评估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09583104A (zh) 一种基于modelica规范的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仿真架构方法
WO2023116189A1 (zh) 一种压水堆三维堆芯核热耦合方法和系统
CN109816336A (zh)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系统
CN113255163B (zh) 基于分布式仿真技术的关联基础设施系统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12182905B (zh) 一种用于综合能源系统的供热管网仿真方法和装置
Gayer et al. CFD modelling as an integrated part of multi-level simulation of process plants: semantic modelling approach
Jiang et al. A brief review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for critical heat flux prediction
Su et al. Data-driven robust dispatch of integrated electricity-gas energy systems considering uncertainty of wind power
Mercurio Discrete dynamic event tre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nuclear power plant crews for safety assessment
CN115146442B (zh) 一种基于SysML的热力系统的集成方法
Zhao et al. Research on Business-oriented Smart Grid Asset Information Modeling Technology
Jun et al. Development of NPP Collaborative Design Management Platform
Siqiao et al.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t nuclear power plant emergency operating guide
da Silva et al. A framework for expert systems development integrated to a SCADA/EMS environment
Alfredsen et al. An object-oriented framework for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Eze et al.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ower station
Roch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omputer code for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circuit of advanced reactors
Hu et al. SAM Co-Development to Support Fluoride-salt-cooled High-temperature Reactor Design and Licensing (CRADA 2018-18177 Final Report)
Jia et al. Research 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of power grid information of provincial and county based on the OMS system
Pan et al. Robot Scheduling System Based on Semantic Recognition
Sun et al. Small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SPWR) Simulation Platform Development for its Design Verification
Ji et al. Development of Modular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Closed-Loop Control for Wind Far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