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3996A -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73996A CN115473996A CN202110654123.7A CN202110654123A CN115473996A CN 115473996 A CN115473996 A CN 115473996A CN 202110654123 A CN202110654123 A CN 202110654123A CN 115473996 A CN115473996 A CN 1154739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face
- window
- image
- camera
- display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7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621 AMOLED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422033 Thesty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37 ne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with interactive means for internal management of messages
- H04M1/7243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with interactive means for internal management of messages for image or video messag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1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using ic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5—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for image manipulation, e.g. dragging, rotation, expansion or change of colou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6—Drag-and-drop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6—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by partitioning the display area of the touch-screen or the surface of the digitising tablet into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areas, e.g. virtual keyboards or menu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90—Arrangement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e.g. multiple cameras in TV studios or sports stadiu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H04N5/772—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th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he television camera being placed in the same enclosur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8
- G06F2203/04803—Split screen, i.e. subdividing the display area or the window area into separate subarea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8
- G06F2203/04806—Zoom, i.e. interaction techniques or interactors for controlling the zooming oper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8
- G06F2203/04808—Several contacts: gestures triggering a specific function, e.g. scrolling, zooming, right-click, when the user establishes several contacts with the surface simultaneously; e.g. using several fingers or a combination of fingers and pe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6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for operating the device by selecting functions from two or more displayed items, e.g. menus or ic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5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functional features of a camer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涉及拍照领域,可以在开始录像前或者正在录像的过程中,灵活切换拍摄模式。电子设备显示第一界面,第一界面包括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在第一界面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一界面的第一边缘的第一操作,在第一界面中显示第一控件。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一控件的第一拖拽操作,显示第二界面;在第二界面中,第一控件所在的第一位置和第一窗口的大小都随第一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电子设备响应于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三界面。第三界面中包括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和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三图像。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以分屏或者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拍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等电子设备通常提供有视频拍摄功能,以采用电子设备的一个摄像头来录制视频。然而,在多人聚会、亲子互动等具有多个拍摄对象的场景中,若采用上述视频拍摄功能,极有可能出现多个拍摄对象无法同时同框的情况。或者,在演唱会等活动现场中,具有同时拍摄远景和近景的需求,若采用上述视频拍摄功能,极有可能无法同时满足用户的多种拍摄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一些电子设备中,还提供有双景录像的功能。
双景录像是指同一时刻开启两个摄像头来采集预览图像的功能。例如,同时开启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来采集预览图像(简称前后双景模式),可以使多个拍摄对象同时同框。或者,同时开启后置长焦摄像头和后置广角摄像头(简称后后双景模式)来采集预览图像,可以同时满足远景和近景的拍摄需求。
然而,现有的双景录像功能中,无法方便的切换拍摄模式,从而不能灵活的切换到需要的拍摄模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在开始录像前或者正在录像的过程中,灵活切换拍摄模式。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显示第一界面,第一界面是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第一界面中包括第一窗口,第一窗口中显示有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在第一界面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也就是说,第一界面是单个摄像头录像的取景界面。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一界面的第一边缘的第一操作,在第一界面中显示第一控件;第一控件用于触发电子设备调整第一窗口的大小。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一控件的第一拖拽操作,显示第二界面;其中,在第二界面中,第一控件所在的第一位置随第一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第一窗口的大小随第一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电子设备响应于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三界面;第三界面是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第三界面包括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第一窗口中显示有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第二窗口中显示有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三图像;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在第三界面中以分屏或者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电子设备可以在开始录像前或者正在录像的过程中,响应于用户对单景模式的取景界面的第一操作(如长按操作),而显示第一控件,以用于触发手机切换拍摄模式。从而可以无需设置长期显示的控件来供用户触发切换拍摄模式,简化界面元素。而后,手机响应于用户对第一控件的拖拽操作,则可以切换到分屏的拍摄模式(如前后双景模式)或者画中画布局的拍摄模式(如画中画双景模式)。如此,可以仅通过第一操作和拖拽操作,即可实现单景模式向前后双景模式或者画中画模式的切换。从而可以实现拍摄模式的便捷切换。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一摄像头是前置摄像头,第二摄像头是后置摄像头;或者,第一摄像头是后置摄像头,第二摄像头是前置摄像头。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在单景模式下,可以默认切换到采用一个前置摄像头和一个后置摄像头的拍摄模式。从而可以适用于大多数双景录像的需求,减少用户切换的次数。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一操作包括单击操作、双击操作、长按操作或者滑动操作。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界面是横屏界面,第一界面的第一边缘包括横屏界面的左边缘或者横屏界面的右边缘。在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界面是竖屏界面,第一界面的第一边缘包括竖屏界面的上边缘或者竖屏界面的下边缘。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通过对取景界面的短边的第一操作而在短边对应的边缘显示第一控件,便于从短边向内拖拽实现拍摄模式的切换。从而可以提高切换的合理性。例如,在横屏状态下切换为左右分屏,在竖屏状态下切换到上下分屏。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第一范围的情况下,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以分屏的方式显示在第三界面中。在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显示屏的第二范围的情况下,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在第三界面中。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依据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所属的范围来以相应的布局方式显示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从而可以实现同一操作触发切换到不同的拍摄模式。例如,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属于第一范围,则可从单景模式切换到前后双景模式。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属于第二范围,则可从单景模式切换到画中画双景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一范围与第二范围相邻。第一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第一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距离值,小于第二距离值的范围。第二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第一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值的范围。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当拖拽操作相较于垂直于第一边缘的方向移动的距离较短时,则切换到分屏,当拖拽操作相较于垂直于第一边缘的方向移动的距离较短时,则切换到画中画。从而可以灵活满足对不同模式的使用需求。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第三范围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显示第一界面。其中,第三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第一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值的范围。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在显示第三界面前判断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在第三范围内。若在第三范围内,则表明拖拽操作是用户的误操作。此时用户并不具有切换需求,不切换拍摄模式,而是继续显示第一界面。而不在第三范围内的情况下,才显示第三界面,即切换拍摄模式。如此,可以使拍摄模式的切换准确贴合用户的需求。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在第三界面中以分屏的方式显示。上述在电子设备响应于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三界面之后,还包括: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三界面中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区域的第二操作,在第三界面中显示第二控件;第二控件用于触发电子设备调整第一窗口的大小和第二窗口的大小。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二控件的第二拖拽操作,显示第四界面;其中,在第四界面中,第二控件所在的第二位置随第二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第一窗口的大小和第二窗口的大小随第二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电子设备响应于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五界面;第五界面是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其中,第五界面中包括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四图像和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五图像,第四图像和第五图像在第五界面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或者,第五界面中包括第四图像,第四图像在第五界面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或者,第五界面中包括第五图像,第五图像在第五界面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在从单景模式切换到分屏后,可以进一步响应于用户对前后双景(或后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中,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区域的第二操作而显示第二控件,以用于触发手机切换拍摄模式。从而可以无需设置长期显示的控件来供用户触发切换拍摄模式,简化界面元素。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二控件的操作拖拽操作,则可以切换到画中画双景模式,或者单景模式。如此,可以仅通过第二操作和拖拽操作,即可实现前后双景(或后后双景)模式向画中画模式或者单景模式的切换。从而可以实现拍摄模式的便捷切换。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二操作包括单击操作、双击操作、长按操作、或者滑动操作。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电子设备响应于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五界面,包括:在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第四范围的情况下,第四图像和第五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在第五界面中。在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显示屏的第五范围的情况下,第四图像或者第五图像以全屏的方式显示在第五界面中。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依据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所属的范围来以相应的布局方式显示第四图像和第五图像。从而可以实现同一操作触发切换到不同的拍摄模式。例如,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属于第四范围第四范围,则可从前后双景模式切换到画中画双景模式。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属于第五范围,则可从前后双景模式切换到单景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第四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距离值,小于第四距离值的范围;第五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值的范围。在电子设备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第四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上边缘或者上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距离值,小于第四距离值的范围;第五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上边缘或者上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值的范围。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当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距离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线较近时,则切换到画中画;当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距离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线较远时,例如,拖拽到界面的边缘时,则切换到单景。从而可以灵活满足对不同模式的使用需求。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显示屏的第六范围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显示第三界面。其中,在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第六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四距离值的范围。在电子设备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第六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上边缘或者上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四距离值的范围。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在显示第五界面前判断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在第六范围内。若在第六范围内,则表明拖拽操作是用户的误操作。此时用户并不具有切换需求,并不切换拍摄模式。而不在第六范围内的情况下,才显示第五界面,切换拍摄模式。如此,可以使拍摄模式的切换准确贴合用户的需求。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在第三界面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上述在电子设备响应于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三界面之后,还包括: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三界面中第一窗口的第三操作,在第三界面显示处于预设状态的第一窗口,预设状态用于指示第一窗口可编辑。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一窗口的移动操作,在第三界面的第三位置处显示第一窗口;第三位置随移动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电子设备响应于移动操作结束,若移动操作结束时的第三位置属于第七范围,电子设备显示第六界面;第六界面是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第六界面中包括第二窗口,第二窗口中显示有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六图像;第六图像在第六界面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在从单景模式切换到画中画后,可以进一步响应于用户对画中画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中小窗的第三操作而使小窗窗口处于可编辑状态,以便对小窗进行操作。此后才能移动小窗窗口。从而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并且,若将小窗窗口移动到第七范围并结束移动,则可将小窗窗口移出界面外。从而将画中画双景模式切换为单景模式,实现画中画到单景的灵活切换。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七范围包括: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五距离值的范围。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在用户向任意方向移动小窗并达到第七范围内时,切换至单景模式。从而避免遗漏用户的切换需求。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上述在电子设备显示第六界面之后,还包括: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六界面的第四操作,显示第七界面;第四操作用于触发电子设备在取景界面中添加预览窗口;第七界面是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其中,第七界面中包括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第一窗口是添加的预览窗,第一窗口中显示有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七图像,第二窗口中显示有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八图像,第七图像和第八图像在第七界面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在将第一窗口移出取景界面之后,可以快捷的将第一窗口再次拖拽回取景界面中。从而实现单景向画中画的快捷恢复。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在第三界面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上述在电子设备响应于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三界面之后,还包括: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三界面中第一窗口的第三操作,在第三界面显示处于预设状态的第一窗口,预设状态用于指示第一窗口可编辑。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第一窗口的缩放操作,在第三界面中显示调整尺寸后的第一窗口;第一窗口的尺寸随缩放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若第一窗口的尺寸达到第一预设尺寸,电子设备显示第八界面;第八界面是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第八界面中包括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九图像和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十图像;第九图像和第十图像在第八界面中以分屏的方式显示。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在从单景模式切换到画中画后,可以进一步响应用户对小窗的第三操作而激活小窗窗口,使小窗窗口处于可编辑状态。此后才能缩放小窗。从而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并且,若小窗缩放后的尺寸达到第一预设尺寸,则可切换到分屏的拍摄模式(如前后双景模式或者后后双景模式)。从而实现画中画向分屏的灵活切换。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缩放操作包括预设的缩放手势或者对第一窗口的边缘的拖动操作。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处于预设状态的第一窗口包括突出显示的第一窗口的边缘线。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通过突出显示小窗的边缘线,以指示小窗处于可编辑状态,从而更有利于提示用户对小窗进行操作。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三操作包括单击操作、双击操作或者长按操作。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是电子设备在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或者,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是电子设备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在开始录像前或者正在录像的过程中切换拍摄模式。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二界面中还包括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第一窗口位于第一控件的第一侧,第二窗口位于第一控件的第二侧;第一窗口中显示有第十一图像,第二窗口中显示有第十二图像。其中,第十一图像是第一摄像头采集的实时图像,第十二图像是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实时图像;或者,第十一图像是预置的第一模糊图像,第十二图像是预置的第二模糊图像。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在单景模式切换至分屏或者画中画模式的过渡过程中,可以在取景界面中显示两张过渡图像,从而实现平滑过渡。其中,采用摄像头实时采集的图像作为过渡图像,可以使过渡过程中显示的是实时取景,保证取景界面中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有利于用户依据该实时取景准确的选择拍摄模式。采用预置的模糊图像则可以利用模糊的转场效果来形象的模拟切换过渡的过程,同时可以降低过渡过程中的手机功耗。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第四界面中还包括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第一窗口位于第二控件的第一侧,第二窗口位于第二控件的第二侧;第一窗口中显示有第十三图像,第二窗口中显示有第十四图像。其中,第十三图像是第一摄像头采集的实时图像,第十四图像是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实时图像;或者,第十三图像是预置的第三模糊图像,第十四图像是预置的第四模糊图像。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在分屏切换至单景或者画中画模式的过渡过程中,也可以可以在取景界面中显示两张过渡图像,从而实现平滑过渡。同样的,过渡图像可以是实时的预览图像,也可以是预置的模糊图像。采用摄像头实时采集的图像作为过渡图像,可以使过渡过程中显示的是实时取景,保证取景界面中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有利于用户依据该实时取景准确的选择拍摄模式。采用预置的模糊图像则可以利用模糊的转场效果来形象的模拟切换过渡的过程,同时可以降低过渡过程中的手机功耗。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在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侧是左侧,第二侧是右侧,或者,第一侧是右侧,第二侧是左侧。在电子设备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侧是上侧,第二侧是下侧,或者,第一侧是下侧,第二侧是上侧。
也就是说,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过渡图像分别显示在控件的两侧,可以模拟过渡过程中窗口的大小变化。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中包括多个摄像头,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屏、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多个摄像头、显示屏、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应用于包括显示屏和存储器的电子设备;所述芯片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电路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接口电路和所述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接口电路用于从所述电子设备的存储器接收信号,并向所述处理器发送所述信号,所述信号包括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所述的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第二方面所述的电子设备,第三方面所述的芯片系统,第四方面所述的计算机存储介质,第五方面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方式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竖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频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置范围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位置范围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位置范围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位置范围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3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位置范围的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3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4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视频拍摄方法的流程图;
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的取景界面的示意图;
图4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尺寸范围的示意图;
图4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拍摄方法可应用于双景录像的场景中。双景录像是指同一时刻开启两个摄像头拍摄视频的方式。在双景录像的场景中,电子设备显示的取景界面中有两个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
为便于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理解,先在此以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并结合图1和图2对双景录像的场景进行说明。
手机可以显示图1中的(a)示出的取景界面101,该取景界面101中包括摄像头1(如后置主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102和摄像头2(如前置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103,并且预览图像102和预览图像103以上下分屏布局来显示。本文中将图1中的(a)示出的这种拍摄模式简称为前后双景模式。或者,手机可以显示图1中的(b)示出的取景界面104,该取景界面104中包括摄像头1(如后置长焦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105和摄像头2(如后置广角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106,并且预览图像105和预览图像106以上下分屏布局来显示。本文中将图1中的(b)示出的这种拍摄模式简称为后后双景模式。或者,手机可以显示图1中的(c)示出的取景界面107,该取景界面107中包括摄像头1(如后置主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108和摄像头2(如前置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109,并且预览图像108和预览图像109以画中画布局来显示。本文中将图1中的(c)示出的这种拍摄模式简称为画中画双景模式。
上述图1中的(a)示出的取景界面101、图1中的(b)示出的取景界面104以及图1中的(c)示出的取景界面107都是竖屏形式下的取景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也可以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实现双景录像。例如,手机可以显示图2中的(a)示出的取景界面201,该取景界面201中包括摄像头1(如后置主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202和摄像头2(如前置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203,并且预览图像202和预览图像203以左右分屏布局来显示。本文中将图2中的(a)示出的这种拍摄模式也简称为前后双景模式。或者,手机可以显示图2中的(b)示出的取景界面204,该取景界面204中包括摄像头1(如后置长焦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205和摄像头2(如后置广角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206,并且预览图像205和预览图像206以左右分屏布局来显示。本文中将图2中的(b)示出的这种拍摄模式也简称为后后双景模式。或者,手机可以显示图2中的(c)示出的取景界面207,该取景界面207中包括摄像头1(如后置主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208和摄像头2(如前置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209,并且预览图像208和预览图像209以画中画布局来显示。本文中将图2中的(c)示出的这种拍摄模式也简称为画中画双景模式。
应理解,在取景界面中,不同的预览图像是显示在不同的窗口中的。例如,图2中的(a)示出的前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201中包括窗口210和窗口211。其中,窗口210中显示有预览图像203,窗口211中显示有预览图像202。图2中的(b)示出的后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204中包括窗口212和窗口213,其中,窗口212中显示有预览图像206,窗口213中显示有预览图像205。图2中的(c)示出的画中画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207中包括窗口214和窗口215,其中,窗口214中显示有预览图像208,窗口215中显示有预览图像209。其中,窗口215也可以称为小窗窗口,窗口214也可以称为大窗窗口。
本申请方案可以适用于上述横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和竖屏场景下的双景录像,但在下文实施例中,将主要结合横屏场景来说明本申请方案。竖屏场景的具体实施,可以参见横屏场景的相关说明。
至此,需要说明的是,前述仅说明了前后双景模式、后后双景模式和画中画双景模式共3种双景录像的拍摄模式。而在具体实施时,双景录像的拍摄模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双景录像的拍摄模式还可以包括前置摄像头分别与各个后置摄像头组合的模式。下文实施例中,将主要以前后双景模式、后后双景模式和画中画双景模式这3种拍摄模式来说明。
常规技术中,无法在前述多种拍摄模式之间,和/或,在前述多种拍摄模式和单景拍摄的拍摄模式(简称单景模式)之间进行灵活切换。其中,单景模式包括前置单景模式或后置单景模式。前置单景模式是仅采用一个前置摄像头采集图像,并全屏显示的模式。后置单景模式是仅采用一个后置摄像头采集图像,并全屏显示的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拍摄方法,该方法用于包括摄像头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提供双景录像功能。其中,在开始录像前或者正在录像的过程中,电子设备可以响应于用户在当前的取景界面中输入的预设手势,切换拍摄模式。并且,电子设备可以根据当前的取景界面以及预设手势的参数切换至不同的拍摄模式。从而实现从当前的拍摄模式灵活切换至其它拍摄模式。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膝上型、手持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以及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等包括折叠屏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该设备的具体形态不作特殊限制。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处理器310,外部存储器接口320,内部存储器3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330,充电管理模块340,电源管理模块341,电池3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350,无线通信模块360,音频模块370,扬声器370A,受话器370B,麦克风370C,耳机接口370D,传感器模块380,按键390,马达391,指示器392,摄像头393,显示屏3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395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300的具体限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3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3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30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3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3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3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3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充电管理模块3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340可以通过USB接口3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340可以通过电子设备30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340为电池3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341为电子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341用于连接电池342,充电管理模块340与处理器310。电源管理模块341接收电池3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340的输入,为处理器310,内部存储器3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394,摄像头393,和无线通信模块3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3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3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3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341和充电管理模块3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电子设备3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350,无线通信模块3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电子设备300通过GPU,显示屏3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3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3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3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该显示屏394是上述折叠屏(如柔性折叠屏或多屏折叠屏)。显示屏3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等。
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3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3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外部存储器接口3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3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320与处理器3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3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3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321的指令,从而执行电子设备3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310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321中的指令,检测显示屏394(即折叠屏)的折叠角度(即相邻屏的夹角),并响应于夹角的变化显示夹角对应的显示内容(即图像)。内部存储器3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3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3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storage,UFS)等。
电子设备3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370,扬声器370A,受话器370B,麦克风370C,耳机接口3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按键3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3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3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3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3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3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作用于显示屏394不同区域的触摸操作,马达391也可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提醒,接收信息,闹钟,游戏等)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触摸振动反馈效果还可以支持自定义。
指示器3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3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395,或从SIM卡接口395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300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30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3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3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所述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3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3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电子设备300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300中,不能和电子设备300分离。
以下实施例中的方法均可以在具有上述硬件结构的电子设备300中实现。下面将以上述电子设备300是手机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拍摄方法,在开始录像前或者在正在录像的过程中,手机响应于用户在当前的取景界面中输入的预设手势,可以切换拍摄模式。下面将分别以当前的取景界面是单景模式的取景界面(如场景1)、前后双景(或后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如场景2)和画中画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如场景3)的场景,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拍摄方法。
场景1,当前的取景界面是单景模式的取景界面,该场景1中单景模式的取景界面简称为界面a。
其中,单景模式的取景界面中包括单个前置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或者单个后置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
例如,当前的取景界面是图4中的(a)示出的界面a 401,该界面a 401中包括预览图像402。假设该预览图像402是前置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则界面a 401是前置单景模式的取景界面。
又如,当前的取景界面是图4中的(b)示出的界面a 403,该界面a 403中包括预览图像404。假设该预览图像404是后置主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则界面a 403是后置单景模式的取景界面。
应注意,在本文的附图中,虽然仅以几种固定的预览图像来示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文中的预览图像都是相应摄像头采集的实时图像,而不是预置的或者是某个时刻采集的固定图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应用于包括多个摄像头的手机。并且,该手机可提供双景录像的功能。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S501-S504:
S501、手机显示界面a,该界面a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该界面a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第一预览图像显示在该第一窗口,第一预览图像在界面a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
在场景1中,该界面a也可以称为第一界面,摄像头a也可以称为第一摄像头,第一预览图像也可称为第一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开始录像前或者在正在录像的过程中切换拍摄模式。相应的,界面a可以是手机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例如,图4中的(a)示出的界面a401中包括开始录像的控件405,则该界面a 401是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同样的,图4中的(b)示出的界面a 403中包括开始录像的控件406,则该界面a 403是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或者,该界面a可以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例如,图6示出的界面a 601中包括录像计时602、停止录像的控件603、暂停录像的控件604和截图控件605等表示正在录像的标识,则该界面a 601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
先在此说明的是,在该场景1中,将主要界面a是开始录像前的取景界面为例,来说明切换的过程。
其中,界面a中包括单个摄像头a采集的预览图像。该摄像头a可以是手机包括的多个摄像头中的任一个摄像头。例如,该摄像头a是前置摄像头、后置主摄像头、后置长焦摄像头、后置广角摄像头和后置超广角摄像头中的任一个。
S502、手机响应于用户对界面a的第一边缘的操作a,在界面a中显示控件a。其中,该操作a是点击操作、长按操作或者滑动操作。该控件a用于触发手机调整第一窗口的大小。
在场景1中,该操作a也可以称为第一操作,控件a也可以称为第一控件。
在S502之前,手机可接收用户对界面a的第一边缘的操作a。该操作a用于触发手机激活控件a,以便通过该控件a来触发切换拍摄模式。
其中,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界面是横屏界面,该第一边缘可以是横屏界面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第一界面是竖屏界面,该第一边缘可以是竖屏界面的上边缘或者下边缘。在本文实施例中,主要结合横屏形式来说明,则第一是指左边缘和右边缘。
其中,操作a可以是点击操作(如单击操作或双击操作)或长按操作。例如,操作a可以是对图7中的(a)示出的界面a 701的左边缘线702的附近区域的长按操作。即,第一边缘是左边缘,具体是左边缘线702的附近区域。
或者,操作a可以是滑动操作。该滑动操作可以是从左边缘或者右边缘向内的滑动操作。例如,操作a是用户从图7中的(b)示出的界面a 703的右边缘线704的附近区域向内的滑动操作。即,第一边缘是右边缘,并且具体是右边缘线704的附近区域。
该滑动操作也可以是在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从下至上的滑动操作,或者是在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从上至下的滑动操作。例如,操作a可以是用户对图7中的(c)示出的界面a 705的右边缘线706附近的区域从下至上的滑动操作。
下文实施例中,将主要以操作a是对界面a的左边缘的长按操作为例,来说明本申请方案。
在S502中,手机响应于该操作a,在界面a中显示控件a。其中,该控件a显示在用户输入操作a的第一边缘。也就是说,用户在界面a的左边缘输入操作a,则控件a显示在左边缘。用户在界面a的右边缘输入操作a,则控件a显示在右边缘内。
例如,手机接收用户对图7中的(a)示出的界面a 701的左边缘线702的附近区域的长按操作。手机响应于该长按操作,可显示图8示出的界面a 801,该界面a 801中包括控件a802。该控件a 802显示在界面a 801的左边缘线附近的区域。
应理解,上述图8中示出的控件a的形态仅为示例性的,实际实施时,并不以此为限。例如,该控件a也可以是与手机顶部的刘海相匹配的形状。
S503、手机响应于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b,显示界面b。在界面b中,控件a所在的位置a随操作b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窗口a的大小随操作b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其中,操作b是用户对控件a的拖拽操作。在场景1中,该操作b也可以称为第一拖拽操作。界面b也可以称为第二界面,位置a也可以称为第一位置。
在S503之前,手机可接收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b。其中,该操作b是指将控件a从第一边缘向内移动的拖拽操作。例如,操作b是用户对图9中的(a)示出的界面a 901中控件a 902沿箭头方向的拖拽操作。
应注意,该操作b是一个连续的动作,在显示界面b后,该操作b还会继续。并且,操作b和操作a可以是连贯的操作。也就是说,在操作a和操作b之间,用户的手指或者手写笔未离开手机屏幕。或者,操作b和操作a也可以是分解的操作。对于操作b和操作a是分解的操作的情况,手机在界面a中显示控件a后,若预设时间内手机未检测到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则隐藏该控件a。从而避免控件a遮挡预览。
在S503中,手机响应于该操作b,可显示界面b。该界面b中同样包括控件a,该控件a所处的位置a随操作b在界面b中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位置a是不断变化的。
示例性的,手机可接收用户对图9中的(a)示出的界面a 901中控件a 902沿箭头方向的拖拽操作。手机响应于该拖拽操作,可显示图9中的(b)示出的界面b 903。该界面b 903中的位置a 904(虚线框内的位置)包括控件a 905。随着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手机可显示图9中的(c)示出的界面b 906。该界面b 906中的位置a 907(虚线框内的位置)包括控件a 908。很明显,随着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沿着箭头方向不断右移,位置a也在不断右移。
在控件a所处的位置a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为了模拟出切换的过程,在界面b中控件a的第一侧还包括过渡图像a,在控件a的第二侧还包括过渡图像b。相应的,过渡图像a的显示尺寸和过渡图像b的显示尺寸会随着控件a所处的位置a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其中,过渡图像a显示在第一窗口中,过渡图像b显示在第二窗口中。在场景1中,过渡图像a也可以成为第十一图像,过渡图像b也可以称为第十二图像。
例如,图9中(c)示出的界面b 906中包括控件a 908,该控件a 908的右侧还包括过渡图像a 909,即第一侧是右侧。该控件a 908的左侧还包括过渡图像b 910,即第二侧是左侧。而且,随着控件a所处的位置a不断右移,过渡图像a 909的显示尺寸会不断减小,过渡图像b 910的尺寸会不断增大。
其中,过渡图像a可以是以下几种形式中的一种:
形式一,过渡图像a是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也就是说,过渡图像a是摄像头实时采集的图像。如此,可以使从开始输入操作b到结束输入操作b的过程(下文中简称为过渡过程)中,取景界面中显示的为实时取景内容,保证取景界面中内容的真实性。
例如,图9中的(c)示出的界面b 906中包括过渡图像a 909,该过渡图像a 909是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
形式二,过渡图像a是在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的前后一段时间内,摄像头a采集的至少一帧预览图像。也就是说,过渡图像a是摄像头a采集的非实时的预览图像。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手机响应于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b,可获取摄像头a在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而后,在用户持续输入操作b的过程中,对该摄像头a在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进行缩放处理,以适配当前时刻过渡图像a的显示尺寸。
上述方式二,采用摄像头a历史采集的预览图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过渡过程中取景界面中内容的真实感;同时,无需在过渡过程中实时采集预览图像,可以降低手机的功耗。
例如,图9中的(c)示出的界面b 906中包括过渡图像a 909,该过渡图像a 909可以是摄像头a在用户开始输入拖拽操作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如,图9中的(a)示出的界面a901对应用户开始输入拖拽操作时的界面a,则摄像头a在用户开始输入拖拽操作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可以是图9中的(a)示出的界面a 901中的预览图像。
方式三,过渡图像a可以是模糊图像。例如,可以是预置的模糊图像,或者是对上述方式一或方式二中的预览图像进行模糊处理后的图像。如此,则可以利用模糊的转场效果来模拟切换过渡的过程。
其中,过渡图像b可以是以下几种形式中的一种:
形式一,过渡图像b可以是预置的图像。采用预置的图像,可以降低切换过程中的功耗。
其中,该预置的图像可以是预置的纯色图像。例如,图9中的(c)示出的界面b 906中包括控件a 908。该控件a 908的左侧还包括过渡图像b 910。该过渡图像b 910是纯灰色图像。
或者,该预置的图像可以是预置的模糊图像。如此,则可以利用模糊的转场效果来模糊切换过渡的过程。
形式二,过渡图像b可以是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也可称为第二图像)。其中,摄像头b是手机包括的多个摄像头中除摄像头a之外的摄像头。采用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作为过渡图像a,可以使用实时的预览图像来过渡。从而使得过渡的过程更真实。
例如,图10示出的界面b 1001中包括控件a 1002,该控件a 1002的左侧还包括过渡图像b 1004。该过渡图像b 1004是摄像头b(如后置主摄像头)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
应理解,在实际实施时,可以是上述三种形式的过渡图像a中的任一种和上述两种形式的过渡图像b中的任一种的组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为了统一控件a两侧的过渡图像,过渡图像a和过渡图像b都可以采用预置的模糊图像。或者,为了确保显示的内容的真实性,过渡图像a可以采用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过渡图像b可以采用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例如,图10示出的界面b 1001中包括过渡图像a 1003和过渡图像b 1004,其中,过渡图像a 1003是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过渡图像b1004是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
在下文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对比,主要以过渡图像b是预置的灰色图像为例来说明本申请方案。
S504、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显示界面c。该界面c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该界面c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预览图像b和摄像头b采集的预览图像c。第二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一窗口中,第三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二窗口中。预览图像b和预览图像c以分屏的方式或者画中画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
在场景1中,界面c也可以称为第三界面,第二预览图像也可以称为第二图像,第三预览图像也可以称为第三图像。
在S504之前,手机可以检测到操作b结束。当停止操作b并且手指或者手写笔离开显示屏时,则检测到操作b结束,即触发操作b的结束事件。
手机在接收到该结束事件后,显示界面c。应理解,在界面a是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的情况下,该界面c也是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在界面a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的情况下,该界面c也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
其中,摄像头b可以在手机检测到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时就启动。如此,则有利于在前述S503的过渡过程中利用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进行过渡。或者,摄像头b也可以在检测到用户结束输入操作b时才启动。如此,则可以在有切换需求时才启动,降低手机的功耗。通常情况下,若摄像头a是前置摄像头,则摄像头b是后置摄像头中的任一个摄像头。例如,摄像头b是后置主摄像头。若摄像头a是后置摄像头,则摄像头b可以是前置摄像头中的任一个摄像头。应注意,前置摄像头通常只有一个,这种情况下,摄像头b就是该唯一的前置摄像头。如此,则可以默认切换到采用一个前置摄像头和一个后置摄像头的拍摄模式。从而可以适用于大多数双景录像的需求,减少用户切换的次数。
具体的,手机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在界面c中显示第一预览图像和第二预览图像,以使界面c中第一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和第二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与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相匹配,以及使界面c中第一预览图像和第二预览图像的显示方式与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相匹配。从而满足用户的切换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所属的范围的不同,在界面c中以不同的布局方式、并且以相应的布局方式下的固定尺寸显示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具体的,如图11所示,S504包括S1101-S1102。
S1101、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在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手机的显示屏的第一范围的情况下,则摄像头a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以分屏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其中,第二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为第一尺寸,第三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是第二尺寸。
应理解,第二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一窗口中,则该第一尺寸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窗口的尺寸。同理,第二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二窗口中,则该第二尺寸也可以理解为第二窗口的尺寸。
在S1101之前,手机可判断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位于第一范围。
其中,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从界面a的左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左边缘),则该第一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左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1且小于距离值2的范围。若操作b从界面a的右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右边缘),则该第一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右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1且小于距离值2的范围。通常情况下,该距离值1与显示屏的左边缘线和右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2相关,该距离值2与显示屏的左边缘线和右边缘线之前的距离d2相关。例如,距离值1是比值1和d2的乘积,距离值2是比值2和d2的乘积。如此,则可以使拍摄模式的切换时机与界面b的尺寸相关,提高拍摄模式切换的合理性。
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从界面a的上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上边缘),则该第一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上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1且小于距离值2的范围。若操作b从界面a的下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下边缘),则该第一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下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1且小于距离值2的范围。通常情况下,该距离值1与显示屏的上边缘线和下边缘线之前的距离d2相关,该距离值2与显示屏的上边缘线和下边缘线之前的距离d2相关。例如,距离值1是比值1和d2的乘积,距离值2是比值2和d2的乘积。如此,则可以使拍摄模式的切换时机与显示屏的的尺寸相关,提高拍摄模式切换的合理性。
应理解,本文所指的距离都是垂直距离。也就是说,第一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第一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距离值1,小于距离值2的范围。其中,上述距离值1也可以称为第一距离值,上述距离值2也可以称为第二距离值。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比值1是1/2,比值2是2/3。也就是说,若1/2d2≤d1<2/3d2,则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以分屏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例如,图12中的(a)示出的界面b 1201中,位置1202是操作b开始时的触控位置。即,操作b从界面a的左边缘开始输入。第一范围可以是图12中的(a)中的第一范围1203。该第一范围1203的左边缘与界面b的左边缘的距离等于1/2d2,该第一范围1203的右边缘与界面b的左边缘线的距离等于2/3d2。在本文中,界面b的边缘通常可近似认为是显示屏的左边缘。尤其是在全面屏手机中,界面的边缘就是屏幕的边缘。
应注意,在本文中,都是将等于放在大于的一边的。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等于也可以放在小于的一边。例如,第一范围也可以包括:在显示屏中,与第一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距离值1,小于或等于距离值2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值1可以接近或者等于0。在本实施例中,则第一范围可以包括:在显示屏中,与第一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距离值2的范围。如此,则可以提高切换的灵敏性。
其中,在界面c中,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以分屏的方式显示。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分屏的方式是指左右分屏;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分屏的方式是指上下分屏。
并且,在界面c中,第二预览图像以第一尺寸显示,第三预览图像以第二尺寸显示。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是预先设置的分屏的固定尺寸。也就是说,只要满足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1且小于距离值2,则按照第一尺寸显示第二预览图像,按照第二尺寸显示第三预览图像。通常情况下,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的比例是1:1。
示例性的,比值1是1/2,比值2是2/3,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的比例是1:1,则只要满足1/2d2≤d1<2/3d2,都会按照1:1的比例在界面c中以分屏的方式显示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例如,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图12中的(a)中的位置1207,该位置1207属于第一范围1203。手机响应于该操作b的结束事件,则可显示图12中的(b)示出的界面c1204,该界面c 1204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1205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1206。并且,第二预览图像1205和第三预览图像1206以1:1的比例左右分屏显示。
至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都是预先存储在手机(如相机应用)中的。相机应用在接收到操作b的结束事件后,判断出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的范围。若属于第一范围,则向底层的图像处理模块发送分屏的方式的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而后,底层的图像处理模块对摄像头a采集的视频流进行处理,得到第一尺寸的第二预览图像;以及,对摄像头b采集的视频流进行处理,得到第二尺寸的第三预览图像。最后,图像处理模块将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发送给相机应用以供显示。
S1102、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在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手机的显示屏的第二范围的情况下,则摄像头a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其中,第二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是第三尺寸,第三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是第四尺寸。
应理解,第二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一窗口中,则该第三尺寸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窗口的尺寸。同理,第三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二窗口中,则该第四尺寸也可以理解为第二窗口的尺寸。其中,第一窗口是画中画的小窗窗口,第二窗口是画中画的大窗窗口。
在S1102之前,手机可判断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位于第二范围。该第二范围与第一范围相连。
其中,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从界面a的左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左边缘),则该第二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左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2的范围。若操作b从界面a的右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右边缘),则该第二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右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2的范围。
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从界面a的上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上边缘),则该第二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上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2的范围。若操作b从界面a的下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下边缘),则该第二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下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2的范围。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比值2是2/3。也就是说,若2/3d2≤d1,则第一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例如,图13中的(a)示出的界面b 1301中,位置1302是操作b开始时的触控位置。即,操作b从界面a的左边缘开始输入。第二范围可以是图13中的(a)中的第二范围1203。该第二范围1203的左边缘与界面b的左边缘线的距离等于2/3d2,该第二范围1203的右边缘与界面b的左边缘线的距离等于d2。同样的,界面b的边缘通常可近似认为是显示屏的左边缘。
其中,在界面c中,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第二预览图像显示在画中画的小窗中,第三预览图像显示在画中画的大窗中。也就是说,第一窗口是小窗,第二窗口是大窗。
例如,比值2是2/3,则只要满足2/3d2≤d1,就会切换以画中画的方式来显示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例如,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图13中的(a)中的位置1310,该位置1210属于第二范围1303。手机响应于该操作b的结束事件,则可显示图13中的(b)示出的界面c 1304,该界面c 1304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1305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1306。并且,第一预览图像1305显示在画中画的小窗1307中,第三预览图像1306显示在画中画的大窗1308中。
以及,在界面c中,第二预览图像以第三尺寸(即小窗的尺寸)显示,第三预览图像以第四尺寸(即大窗的尺寸)显示。第三尺寸和第四尺寸是预先设置的画中画的固定尺寸。也就是说,只要满足d1/d2大于比值2,则按照第三尺寸显示第二预览图像,按照第四尺寸显示第三预览图像。
同样的,与上述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类似,第三尺寸和第四尺寸也是预先存储在手机(如相机应用)中的。相机应用在接收到操作b的结束事件后,判断出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的范围。若属于第二范围,则向底层的图像处理模块发送对应画中画的方式的第三尺寸和第四尺寸。而后,底层的图像处理模块对摄像头a采集的视频流进行处理,得到第三尺寸的第二预览图像;以及,对摄像头b采集的视频流进行处理,得到第四尺寸的第三预览图像。最后,图像处理模块将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发送给相机应用以供显示。
采用上述S1101和S1102示出的方式,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所属的范围来以相应的布局方式显示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从而可以实现同一操作触发切换到不同的拍摄模式。例如,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属于第一范围,则可从单景模式切换到前后双景模式。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属于第二范围,则可从单景模式切换到画中画双景模式。并且,该方式中,仅使用固定的尺寸进行切换显示,有利于提高切换的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无级别的切换拍摄模式,而不局限于切换到固定尺寸的分屏布局或者画中画布局。具体的,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在界面c中对应操作b结束时控件a的显示位置(如位置a)的第一侧显示第二预览图像,在界面c中对应操作b结束时控件a的显示位置(如位置a)的第二侧显示第三预览图像。如此,则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位置而以相应的尺寸来显示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从而可以增加显示的多样性。
示例一,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可显示图14中的(a)示出的界面c 1401。操作b结束时控件a的显示位置对应到界面c 1401中的位置是位置1402,则在位置1402的右侧显示第二预览图像1403,在位置1402的左侧显示第三预览图像1404。即,第一侧是右侧,第二侧是左侧。
示例二,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可显示图14中的(b)示出的界面c 1405。操作b结束时控件a的显示位置对应到界面c 1405中的位置是位置1406,则在位置1406的右侧显示第二预览图像1407,在位置1406的左侧显示第三预览图像1408。即,第一侧是右侧,第二侧是左侧。
示例三,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可显示图14中的(c)示出的界面c 1409。操作b结束时控件a的显示位置对应到界面c 1409中的位置是位置1410,则在位置1410的右侧显示第二预览图像1411,在位置1406的左侧显示第三预览图像1412。即,第一侧是右侧,第二侧是左侧。
由上述示例一至示例三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由单景模式可切换至前后双景模式,并且前后双景模式中前置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和后置摄像头采集的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可以有无数可能,而不只是固定的尺寸。从而增加了前后双景模式显示的灵活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前述两种方式可以结合。例如,在第一范围内,手机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确定出与之唯一对应的分屏的显示尺寸,而不是采用固定的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在第二范围内,手机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确定出与之唯一对应的画中画的显示尺寸,而不是采用固定的第三尺寸和第四尺寸。如此,则可以同时确保切换显示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错误的切换拍摄模式,可以先确定是否存在切换的需求。具体的,如图15所示,S504进一步包括S1501-S1502。
S1501、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检测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在第三范围内。若是,则执行S501;若否,则执行S1502。
其中,第三范围与第二范围相邻。
其中,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从界面a的左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左边缘),该第三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左边缘之间的距离d1,小于距离值1的范围。若操作b从界面a的右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右边缘),则该第三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右边缘线之间的距离d1,小于距离值1的范围。
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从界面a的上边缘开始输入(即第一边缘是上边缘),则该第三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上边缘之间的距离d1,小于距离值1的范围。若操作b从界面a的下边缘开始输入操作b(即第一边缘是下边缘),则该第三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该下边缘之间的距离d1,小于距离值1的范围。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距离值1是1/2d2。也就是说,若d1<1/2d2,则在第三范围内。例如,图16示出的界面b 1601中,位置1602是操作b开始时的触控位置。即,操作b从界面a的左边缘开始输入。第三范围可以是图16中的第三范围1604。该第三范围1604的左边缘与界面b的左边缘线重合,该第三范围1604的右边缘与界面b的左边缘线的距离等于1/2d2。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位置1603,则在第三范围1604内。
S1502、显示界面c。该界面c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该界面c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以分屏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或者第二预览图像和第三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
该S1502可采用前述场景1中任一显示界面c的实施方式来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采用上述S1501和S1502的方式,在显示界面c前判断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在第三范围内。若在第三范围内,则表明操作b是用户的误操作。此时用户并不具有切换需求,不切换拍摄模式。而不在第三范围内的情况下,才显示界面c,切换拍摄模式。如此,可以拍摄拍摄模式的切换准确贴合用户的需求。
前述S501至S504的说明中,主要是以开始录像前的切换来说明的。应理解,录像过程中的切换过程也同理,本文中不再赘述。下面将对应S501-S504,并结合一个完整的示例,来说明正在录像中切换拍摄模式的过程:
对应S501,手机可显示图17中的(a)示出的界面a 1701。该界面a 1701是手机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该界面a 1701中包括摄像头a(如前置摄像头)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1703。该第一预览图像1703在界面a 1701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
对应S502、手机响应于用户对图17中的(a)示出的界面a 1701的左边缘线1702的长按操作,可显示图17中的(b)示出的界面a 1704。即操作a是长按操作。该界面a 1704中包括控件a 1705。该控件a 1705用于触发手机切换拍摄模式。
对应S503、手机响应于用户对图17中的(b)示出的界面a 1704中的控件a 1705的拖拽操作,可显示图18中的(a)示出的界面b 1801。即操作b是拖拽操作。该界面b 1801的位置a 1802(图中虚线框)处显示有控件a 1803。该位置a 1802与拖拽操作在界面b 1801中的实时触控位置相匹配。
对应S504、手机响应于拖拽操作的结束事件,显示图18中的(b)示出的界面c1804。该界面c是手机正在录像的取景界面。该界面c 1804中包括摄像头a(如前置摄像头)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1805和摄像头b(如后置主摄像头)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1806。该第二预览图像1805和第三预览图像1806以分屏的方式在界面c 1804中显示。
应注意,与开始录像前的切换不同的是,正在录像中的切换,过渡过程的界面变化会在最终形成的视频中体现。例如,图18中的(a)示出的界面1801会在最终形成的视频中体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视频的连贯性,在形成视频文件时,可以在过渡过程对应的位置处添加转场动效。例如,添加模糊动效。通过添加模糊动效,则可以模糊掉过渡过程,使得过渡过程与切换前后的录像过程可以更好的衔接。或者,若过渡过程的时长超过预设时长a,手机可以对该过渡过程的时长进行压缩处理,以弱化过渡过程在最终形成的视频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视频拍摄方法,手机可以在开始录像前或者正在录像的过程中,响应于用户对单景模式的取景界面的操作a(如长按操作)而显示控件a,以用于触发手机切换拍摄模式。从而可以无需设置长期显示的控件来供用户触发切换拍摄模式,简化界面元素。
而后,手机响应于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b(如拖拽操作),则可以切换到前后双景模式或者画中画双景模式。如此,可以仅通过操作a和操作b,即可实现单景模式向前后双景模式或者画中画模式的切换。从而可以实现拍摄模式的便捷切换。
场景2,当前的取景界面是前后双景(或后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该场景2中前后双景(或后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也同样简称为界面a。
例如,界面a是图19中的(a)示出的界面a 1901。该界面a 1901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1902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1903。假设摄像头a是前置摄像头,摄像头b是后置摄像头,则界面a 1901是前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
又如,界面a是图19中的(b)示出的界面a 1904。该界面a 1904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1905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1906。假设摄像头a是后置长焦摄像头,摄像头b是后置广角摄像头,则界面a 1904是后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
下文实施例中,主要以界面a是前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为例来说明。应注意,该前后双景(或后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可以是通过场景1中的切换而得到的。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其它方式切换而来。例如,由画中画双景模式切换而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应用于包括多个摄像头的手机。并且,该手机可提供双景录像的功能。如图20所示,该方法包括S2001-S2004:
S2001、手机显示界面a,该界面a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该界面a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第一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一窗口中,第二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二窗口中。第一预览图像和第二预览图像以分屏的方式在界面a中显示。
在场景2中,若该界面a由场景1切换而来,则该界面a也可以称为第三界面,摄像头a也可以称为第一摄像头,摄像头b也可以称为第二摄像头,第一预览图像也可以称为第二图像,第二预览图像也可以称为第三图像。
与场景1中类似,场景2中的界面a可以是手机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例如,图19中的(a)示出的界面a 1901中包括开始录像的控件1907,则该界面a 1901是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或者,该界面a可以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例如,图21示出的界面a2101中包括录像计时2102、停止录像的控件2103、暂停录像的控件2104和截图控件2105等表示正在录像的标识,则该界面a 2101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
先在此说明的是,在该场景2中,将主要以界面a是手机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为例,来说明切换的过程。
其中,界面a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该摄像头a和摄像头b可以是手机包括的多个摄像头中的任两个不同摄像头。例如,该摄像头a和摄像头b是前置摄像头、后置主摄像头、后置长焦摄像头、后置广角摄像头和后置超广角摄像头中的任两个。
S2002、手机响应于用户对界面a中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区域的操作a,在界面a中显示控件a。其中,该操作a是点击操作、长按操作或者滑动操作。该控件a用于触发手机调整第一窗口的大小和第二窗口的大小。
在场景2中,操作a也可以称为第二操作,控件a也可以称为第二控件。
在S502之前,手机可接收用户对界面a中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区域的操作a。关于该操作a,可参见场景1中S502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在场景2的下文实施例中,将主要以操作b是长按操作为例来说明。
示例性的,手机响应于用户对图22中的(a)示出的界面a 2201中第一预览图像2202和第二预览图像2203的连接线的长按操作,可显示图22中的(b)示出的界面a 2204。该界面a 2204中包括第一预览图像2205、第二预览图像2206和控件a 2207。其中,控件a 2207显示在第一预览图像2205和第二预览图像2206的临界区域处。应理解,第一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一窗口中,第二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二窗口中,则第一预览图像和第二预览图像的连接线也可以视为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区域。
其中,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区域可以指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线。例如,临界区域是图22中的(a)示出的界面a 2201中的临界线2208。或者,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区域也可以指包括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的临界线在内的预设区域。例如,临界区域是图23示出的界面a 2301中的临界区域2302。
S2003、手机响应于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b,显示界面b。在界面b中,控件a所在的位置a随操作b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第一窗口的大小和第二窗口的大小随操作b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其中,操作b可以是拖拽操作。在场景2中,该拖拽操作也可以称为第二拖拽操作,界面b也可以称为第四界面,位置a也可以称为第二位置。
在S2003之前,手机可接收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b。其中,关于操作b可参见场景1中S503中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手机可接收用户对图24中的(a)示出的界面a 2401中控件a 2402的长按操作。手机响应于用户对控件a 2402的拖拽操作,可显示图24中的(b)示出的界面b2403。该界面b 2403中包括控件a 2404,该控件a 2404显示在界面b 2403的位置a 2405(图中虚线框)处。该位置a 2405随着拖拽操作的右移而逐渐右移。
在控件a所处的位置a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为了模拟出切换的过程,在界面b中控件a的第一侧还包括过渡图像a,在控件a的第二侧还包括过渡图像b。相应的,过渡图像a的显示尺寸和过渡图像b的显示尺寸会随着控件a所处的位置a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其中,过渡图像a显示在第一窗口中,过渡图像b显示第二窗口中。在场景2中,该过渡图像a也可以称为第十三图像,过渡图像b也可以称为第十四图像。
例如,图24中的(b)示出的界面b 2403中包括控件a 2404,该控件a 2404的右侧还包括过渡图像a 2406,即第一侧是右侧。该控件a 2404的左侧还包括过渡图像b 2407,即第二侧是左侧。而且,随着控件a所处的位置a不断右移,过渡图像a 2406的显示尺寸会不断减小,过渡图像b 2407的尺寸会不断增大。
应注意,在过渡过程中,过渡图像a显示在第一窗口中,过渡图像b显示在第二窗口中,过渡图像a的显示尺寸变化也可以视为第一窗口的大小发生变化,过渡图像b的显示尺寸变化也可以视为第二窗口的大小发生变化。
其中,过渡图像a和过渡图像b可以是以下几种形式中的一种:
形式一,过渡图像a是摄像头a实时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过渡图像b是摄像头b实时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如此,则可以使过渡过程中显示的是实时取景,保证取景界面中内容的真实性。
例如,图24中的(b)示出的界面b 2403中的过渡图像a 2406是摄像头a实时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过渡图像b 2407是摄像头b实时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
形式二,过渡图像a是在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的前后一段时间内,摄像头a采集的至少一帧预览图像。过渡图像b是在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的前后一段时间内,摄像头b采集的至少一帧预览图像。也就是说,过渡图像a和过渡图像b都是摄像头采集的非实时的预览图像。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手机响应于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b,可获取摄像头a在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而后,在用户持续输入操作b的过程中,对该摄像头a在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进行缩放处理,以适配当前时刻过渡图像a的显示尺寸。同样的,手机响应于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b,可获取摄像头b在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而后,在用户持续输入操作b的过程中,对该摄像头b在用户开始输入操作b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进行缩放处理,以适配当前时刻过渡图像b的显示尺寸。
上述方式二,采用摄像头a和摄像头b历史采集的预览图像作为过渡图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过渡过程中界面显示的是真实的取景画面;同时,无需在过渡过程中实时采集预览图像,可以降低手机的功耗。
例如,图24中的(b)示出的界面b 2403中的过渡图像a 2406是摄像头a在用户开始输入拖拽操作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过渡图像b 2407是摄像头b在用户开始输入拖拽操作的时刻采集的预览图像。
方式三,过渡图像a和过渡图像b可以是模糊图像。例如,过渡图像a和过渡图像b可以是预置的模糊图像,或者是对上述方式一或方式二中的预览图像进行模糊处理后的图像。如此,则可以利用模糊的转场效果来形象的模拟切换过渡的过程。
S2004、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显示界面c。该界面c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在界面c中,摄像头a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四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或者,在界面c中,摄像头a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以全屏的方式显示。或者,在界面c中,摄像头b采集的第四预览图像以全屏的方式显示。
在场景2中,该界面c也可以称为第五界面,第三预览图像也可以称为第四图像,第四预览图像也可以称为第五图像。
在S2004之前,手机可以检测到b结束。当停止操作b并且手指或者手写笔离开显示屏时,则检测到操作b结束,即触发操作b的结束事件。
手机在接收到该结束事件后,显示界面c。应理解,在界面a是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的情况下,该界面c也是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在界面a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的情况下,该界面c也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
具体的,手机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在界面c中显示第三预览图像和/或第四预览图像,以使界面c中第三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和显示的方式,和/或第四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和显示的方式,与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相匹配。从而满足用户的切换需求。
与场景1中类似,在场景2中,也主要提供了如下几种切换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所属的范围的不同,在界面c中以不同的布局方式、并且以相应的布局方式下的固定尺寸显示第三预览图像和/或第四预览图像。具体的,如图25所示,S2004包括S2501-S2502。
S2501、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在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显示屏的第四范围的情况下,则摄像头a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四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其中,第三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为第五尺寸,第四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是第六尺寸。
应理解,第三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一窗口中,则该第五尺寸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窗口的尺寸。同理,第四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二窗口中,则该第六尺寸也可以理解为第二窗口的尺寸。
在S2501之前,手机可判断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位于第四范围。
其中,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第四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1且小于距离值2的范围。同样的,通常情况下,该距离值1和距离值2与显示屏的左边缘和右边缘之前的距离d2相关。其中,距离值1是比值1和d2的乘积,距离值2是比值2和d2的乘积。如此,则可以使拍摄模式的切换时机与界面b的尺寸相关,提高拍摄模式切换的合理性。
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该第四范围包括: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上边缘线或者下边缘线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1且小于距离值2的范围。同样的,通常情况下,该距离值1和距离值2与显示屏的左边缘线和右边缘线之前的距离d2相关。其中,距离值1是比值1和d2的乘积,距离值2是比值2和d2的乘积。如此,则可以使拍摄模式的切换时机与界面b的尺寸相关,提高拍摄模式切换的合理性。
应理解,操作b可能并不是一直朝一个方向移动的,因此第四范围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从而避免遗漏用户的切换需求。
应理解,前述所指的距离都是垂直距离。在场景2中,上述距离值1也可以称为第三距离值,上述距离值2也可以称为第四距离值。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比值1是1/10,比值2是1/3。也就是说,若1/10d2≤d1<1/3d2,则第三预览图像和第四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第四范围可以由图26中的第四范围2601和第四范围2602两部分组成。该第四范围2601的右边缘与界面b右边缘线的距离等于1/10d2,该第四范围2601的左边缘与界面b右边缘线的距离等于1/3d2。该第四范围2602的左边缘与界面b左边缘线的距离等于1/10d2,该第四范围2602的右边缘与界面b左边缘线的距离等于1/3d2。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在第四范围2601或者在第四范围2602,则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在第四范围内,则摄像头a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四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应理解,界面b的边缘通常可近似认为是显示屏的左边缘。尤其是在全面屏手机中,界面的边缘就是屏幕的边缘。
其中,在界面c中,第三预览图像和第四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并且,在界面c中,第三预览图像和第四预览图像中的一个显示在画中画的方式的小窗中,另一个显示在画中画的方式的大窗中。
具体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靠近界面b的左边缘,则靠近界面a的左边缘的预览图像显示在界面c的小窗中,远离界面a的左边缘的预览图像显示在界面c的大窗中。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靠近界面b的右边缘,则靠近界面a的右边缘的预览图像显示在界面c的小窗中,远离界面a的右边缘的预览图像显示在界面c的大窗中。
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靠近界面b的上边缘,则靠近界面a的上边缘的预览图像显示在界面c的小窗中,远离界面a的上边缘的预览图像显示在界面c的大窗中。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靠近界面b的下边缘,则靠近界面a的下边缘的预览图像显示在界面c的小窗中,远离界面a的下边缘的预览图像显示在界面c的大窗中。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图26中的位置2603。该位置2603在第四范围2601内,并且该位置2603靠近界面b的右边缘。假设界面a是图22中的(a)示出的界面a 2201。在界面a 2201中,第三预览图像2202靠近界面a 2201的右边缘,第三预览图像2203靠近界面a 2201的左边缘,则切换后第三预览图像应该显示在界面c的小窗中,第四预览图像应该显示在界面c的大窗中。相应的,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可显示图13中的(b)示出的界面c 1304。该界面c 1304中,第三预览图像1305显示在界面c 1304的小窗1307中,第四预览图像1306显示在界面c 1304的大窗1308中。该情况下,第一窗口是小窗1307,第二窗口是大窗1308。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图26中的位置2604。该位置2604在第四范围2602内,并且该位置2604靠近界面b的左边缘。假设界面a是图22中的(a)示出的界面a 2201。在界面a 2201中,第三预览图像2202靠近界面a 2201的右边缘,第三预览图像2203靠近界面a 2201的左边缘,则切换后第三预览图像应该显示在界面c的小窗中,第四预览图像应该显示在界面c的大窗中。相应的,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可显示图27示出的界面c 2701。该界面c 2701中,第四预览图像2702显示在界面c2701的小窗2703中,第三预览图像2704显示在界面c 2701的大窗2705中。该情况下,第一窗口是大窗2705中,第二窗口是小窗2703。
同样的,上述第五尺寸和第六尺寸都是预先存储在手机(如相机应用)中的。该第五尺寸和第六尺寸的使用可参见情况1中第三尺寸和第四尺寸的使用,唯一不同的是,情况1中的第三尺寸和第四尺寸是在属于第二范围的情况下使用,而该情况2中的第五尺寸和第六尺寸是在属于第四范围的情况下使用,此处将不再赘述。
S2502、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在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显示屏的第五范围的情况下,则摄像头a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以全屏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或者摄像头b采集的第四预览图像以全屏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其中,第三预览图像和第四预览图像的显示尺寸都是第七尺寸,该第七尺寸是全屏显示的尺寸
在S2502之前,手机可判断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位于第五范围。其中,第五范围与第四范围相邻。
其中,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该第五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的距离d1,小于距离值1的范围。同样的,距离值1可以是比值1和d2的乘积。
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该第五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上边缘或者下边缘的距离d1,小于距离值1的范围。同样的,距离值1可以是比值1和d2的乘积。
通常情况下,距离值1接近或等于0。也就是说,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接近界面b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时,则切换到全屏显示。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接近界面b的上边缘或者下边缘时,则切换到全屏显示。应理解,操作b可能并不是一直朝一个方向移动的,因此第五范围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从而避免遗漏用户的切换需求。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比值1是1/10。也就是说,若d1<1/10d2,则以全屏的方式在界面c中显示第三预览图像或者第四预览图像。第五范围可以由图28中的第五范围2801和第五范围2802两部分组成。该第五范围2801的右边缘是界面b的右边缘线,该第五范围2801的左边缘与界面b右边缘线的距离等于1/10d2。该第五范围2802的左边缘是界面b左边缘线,该第五范围2802的右边缘与界面b左边缘线的距离等于1/10d2。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在第五范围2801或者在第五范围2802,则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在第五范围内,则在界面c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摄像头a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或者在界面c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摄像头b采集的第四预览图像。
其中,在界面c中,第三预览图像或者第四预览图像以全屏的方式显示,全屏的显示尺寸是第七尺寸。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靠近界面b的左边缘,则在界面c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靠近界面a的左边缘的预览图像。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靠近界面b的右边缘,则在界面c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靠近界面a的右边缘的预览图像。
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靠近界面b的上边缘,则在界面c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靠近界面a的上边缘的预览图像。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靠近界面b的下边缘,则在界面c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靠近界面a的下边缘的预览图像。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图28中的位置2803。该位置2803在第五范围2801内,并且该位置2803靠近界面b的右边缘。假设界面a是图22中的(a)示出的界面a 2201。在界面a 2201中,第三预览图像2202靠近界面a 2201的右边缘,第三预览图像2203靠近界面a 2201的左边缘,则切换后的界面c中应该以全屏的方式显示第四预览图像。相应的,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可显示图29中的(a)示出的界面c 2901。该界面c 2901中,第四预览图像2902以全屏的方式显示。该情况下,第二窗口的尺寸即为全屏的尺寸。
示例性的,在横屏场景下,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图28中的位置2804。该位置2804在第二范围2802内,并且该位置2804靠近界面b的左边缘。假设界面a是图22中的(a)示出的界面a 2201。在界面a 2201中,第三预览图像2202靠近界面a 2201的右边缘,第三预览图像2203靠近界面a 2201的左边缘,则切换后的界面c中应该以全屏的方式显示第三预览图像。相应的,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可显示图29中的(b)示出的界面c 2903。该界面c 2903中,第三预览图像2904以全屏的方式显示。该情况下,第一窗口的尺寸即为全屏的尺寸。
应注意,在全屏布局的取景界面由其它录制模式切换而来的情况下,该全屏布局的取景界面中还包括模式标识。该模式标识用于指示当前采用的录制模式。例如,图29中的(a)示出的界面c 2901由图22中的(a)示出的界面a 2201切换而来,该界面c 2901中的第四预览图像2902由后置摄像头采集得到。界面c 2901中包括模式标识2905,该模式标识2905用于指示当前采用的是后置单摄像头录像的录制模式。又如,图29中的(b)示出的界面c2903由图22中的(a)示出的界面a 2201切换而来,该界面c 2903中的第四预览图像2904由前置摄像头采集得到。界面c 2903中包括模式标识2906,该模式标识2906用于指示当前采用的是前置单摄像头录像的录制模式。
同样的,全屏显示的第七尺寸也是预先存储在手机(如相机应用)中的。相机应用在接收到操作b的结束事件后,判断出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的范围。若属于第五范围,则向底层的图像处理模块发送对应全屏显示的第七尺寸。而后,底层的图像处理模块对摄像头a采集的视频流或者对摄像头b采集的视频流进行处理,得到第七尺寸的第三预览图像或者第七尺寸的第四预览图像。最后,图像处理模块将第三预览图像或者第四预览图像发送给相机应用以供显示。
在从前后双景模式(或者后后双景模式)切换为单景模式之后,取景界面中则仅包括第一窗口或者第二窗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快捷的将移出的窗口再次拖拽回取景界面中。具体的,在S2502之后,手机响应于用户对界面c的操作c,显示界面d。该操作c用于触发手机在取景界面中添加预览窗口。界面d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五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六预览图像。第五预览图像和第六预览图像在界面c中以分屏的方式显示。其中,第五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一窗口中,第六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二窗口中。应注意,在显示界面c之后,只能在未再次切换拍摄模式之前,手机才可以响应于用户对界面c的操作c,切回前后双景(或者后后双景)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手机可接收用户对界面c的操作c。该操作c可以是从移出的预览窗口从边缘向取景界面内滑动的手势。例如,将第一窗口从界面b的右边缘移出,则操作c可以是用户输入的从界面c的右边缘向界面c内滑动的手势。
或者,为便于引导用户切回前后双景(或者后后双景)模式,在将预览窗口移出至取景界面之后,在移出的边缘位置显示返回控件。相应的,操作c可以是对该返回控件的滑动操作或者点击操作。例如,手机可显示图39中的(a)示出的界面c 2901,该界面c 2901中包括返回控件2907。操作c可以是对该返回控件2907的点击操作。
采用上述S2501和S2502示出的方式,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所属的范围来以相应的布局显示第三预览图像和/或第四预览图像。从而可以实现同一操作触发切换到不同的拍摄模式。例如,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属于第四范围,则可从前后双景模式切换到画中画双景模式。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属于第五范围,则可从前后双景模式切换到单景模式。并且,该方式中,仅使用固定的尺寸进行切换显示,有利于提高切换的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无级别的切换拍摄模式。具体的,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确定出与之彼此唯一对应的画中画布局的小窗尺寸和大窗尺寸。从而可以增加显示的多样性。
例如,操作b向界面b的右边缘移动,假设3次独立的切换过程中,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不断靠近界面b的右边缘,则对应该3次切换过程,切换后的界面c可分别为图30中的(a)示出的界面c 3001,图30中的(b)示出的界面c 3003和图30中的(c)示出的界面c 3005。并且,界面c 3001中的小窗3002的尺寸大于界面c 3003中小窗3004的尺寸,界面c 3003中小窗3004的尺寸大于界面c 3005中小窗3006的尺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前述两种方式可以结合。例如,在第四范围内,手机可以依据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确定出与之唯一对应的画中画布局的小窗尺寸和大窗尺寸,而不是采用固定的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错误的切换拍摄模式,可以先确定是否存在切换的需求。具体的,如图31所示,S2004进一步包括S3101-S3102。
S3101、手机响应于操作b的结束事件,检测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在第六范围内。若是,则执行S2001;若否,则执行S3102。
其中,第六范围与第四范围相邻。
其中,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该第六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2的范围。同样的,距离值2可以是比值2和d2的乘积。
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该第六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上边缘或者下边缘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距离值2的范围。同样的,距离值2可以是比值2和d2的乘积。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比值2是1/3。也就是说,若1/3d2≤d1,则在第六范围内。第六范围可以是图32中的第六范围3201。该第六范围3201的左边缘与界面b的左边缘的距离等于1/3d2,该第六范围3201的右左边缘与界面b的右边缘的距离等于1/3d2。若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在该第六范围3201内,则表明不存在切换的需求。
S3102、显示界面c。该界面c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在界面c中,摄像头a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四预览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或者,在界面c中,摄像头a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以全屏的方式显示。或者,在界面c中,摄像头b采集的第四预览图像以全屏的方式显示。
该S3102可采用前述场景2的任一显示界面c的实施方式来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采用上述S3101和S3102的方式,在显示界面c前判断操作b结束时的触控位置是否在第六范围内。若在第六范围内,则表明操作b是用户的误操作。此时用户并不具有切换需求,并不切换拍摄模式。而不在第六范围内的情况下,才显示界面c,切换拍摄模式。如此,可以拍摄拍摄模式的切换准确贴合用户的需求。
前述S2001至S2004的说明中,主要是以开始录像前的切换来说明的。应理解,录像过程中的切换过程也同理,本文中不再赘述。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与开始录像前的切换不同的是,正在录像中的切换,过渡过程的界面变化会在最终形成的视频中体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视频的连贯性,在形成视频文件时,可以在过渡过程对应的位置处添加转场动效。例如,添加模糊动效。通过添加模糊动效,则可以模糊掉过渡过程,使得过渡过程与切换前后的录像过程可以更好的衔接。或者,若过渡过程的时长超过预设时长a,手机可以对该过渡过程的时长进行压缩处理,以弱化过渡过程在最终形成的视频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视频拍摄方法,手机可以在开始录像前或者正在录像的过程中,响应于用户对前后双景(或后后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的操作a(如长按操作)而显示控件a,以用于触发手机切换拍摄模式。从而可以无需设置长期显示的控件来供用户触发切换拍摄模式,简化界面元素。
而后,手机响应于用户对控件a的操作b(如拖拽操作),则可以切换到画中画双景模式,或者单景模式。如此,可以仅通过操作a和操作b,即可实现前后双景(或后后双景)模式向画中画模式或者单景模式的切换。从而可以实现拍摄模式的便捷切换。
场景3,当前的取景界面是画中画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该场景3中画中画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也同样简称为界面a。
例如,界面a是图33中的(a)示出的界面a 3301。该界面a 3301中包括摄像头a(如前置摄像头)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3302和摄像头b(如后置摄像头)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3303。并且,第一预览图像3302和第二预览图像3303以画中画的方式在界面a 3301中显示。也就是说,图33中的(a)示出的界面a 3301是画中画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
应注意,图33中的(a)示出的画中画双景模式中小窗3304的位置和尺寸都是示例性的,实际实施时,并不以此为限。例如,界面a也可以是图33中的(b)示出的界面a 3305。该界面a 3305中的小窗3306位于界面a 3305的左上角,并且该小窗3306的尺寸比图33中的(a)中小窗3304的尺寸更大。另外,小窗的形态也并不以图33中的(a)中的小窗3304和图33中的(b)中的小窗3306的形态为限。例如,小窗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三角形等形状。
该场景3中的画中画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可以是通过场景1中的切换而得到的,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场景2中的切换而得到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应用于包括多个摄像头的手机。并且,该手机可提供双景录像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由画中画双景模式切换为单景模式。具体的,如图34所示,该方法包括S3401-S3404:
S3401、手机显示界面a,该界面a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该界面a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第一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一窗口中,第二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二窗口中。第一预览图像和第二预览图像在界面a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在场景3中,若该界面a由场景1切换而来,则该界面a也可以称为第三界面,摄像头a也可以称为第一摄像头,摄像头b也可以称为第二摄像头,第一预览图像也可以称为第二图像,第二预览图像也可以称为第三图像。并且,若该界面a由场景1切换而来,则第一窗口是小窗窗口,第二窗口是大窗窗口。
与场景1中类似,场景2中的界面a可以是手机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或者,场景2中的界面a也可以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
S3402、手机响应于用户对第一窗口的操作a,在界面a中显示处于预设状态的第一窗口。其中,该操作a是点击操作或者长按操作。预设状态用于指示第一窗口可编辑。
在场景3中,操作a可以称为第三操作。
在S3402之前,手机可接收用户对第一窗口的操作a。
示例性的,操作a是长按操作。手机可接收用户对图33中的(a)示出的界面a 3301中第一窗口3304的长按操作。手机响应于用户对第一窗口3304的长按操作,可显示图35示出的界面a 3501。该界面a 3501中的第一窗口3502的边缘突出显示。其中,边缘突出显示可以指示第一窗口3502处于可编辑状态。
其中,可编辑状态是指用户可以对该第一窗口进行操作,以改变该第一窗口的位置和/或尺寸的状态。应理解,第一窗口的边缘突出显示只是一种预设状态的示例。实际实施时,也可以通过文字、动效等其它形式的信息来指示第一窗口处于可编辑的状态。
S3403、手机响应于用户对该第一窗口的移动操作,在界面a的位置a处显示第一窗口。该位置a随移动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在场景3中,位置a也可以称为第三位置。
在S3403之前,手机可接收用户对第一窗口的移动操作。该移动操作可以是拖动或者滑动等实时触控位置可以不断变化的操作。同样的,该移动操作和操作a可以是连贯的操作,也可以是分解的操作。
示例性的,手机可接收用户对图35示出的界面a 3501中第一窗口3502的移动操作。手机响应于该移动操作,可以随着移动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调整第一窗口显示的位置a,以使第一窗口跟随移动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而移动。例如,随着移动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不断右移,可以依次显示图36中的(a)示出的界面a 3601,图36中的(b)示出的界面a3603和图36中的(c)示出的界面a 3605。其中,界面a 3601中的第一窗口3602,界面a 3603中第一窗口3604至界面a 3605中第一窗口3606逐渐右移。应理解,位置a是指整个第一窗口所占用的位置区域,第一窗口右移,则第一窗口所占用的位置a也随之右移。
应注意,图36中的(a),图36中的(b)和图36中的(c)示出的移动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仅为示例性的,实际实施时,移动操作可以向界面a中的任意方向移动。
S3404、手机响应于移动操作的结束事件,若移动操作结束时第一窗口所在的位置a位于第七范围,显示界面b。该界面b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该界面b中包括第二窗口,第二窗口中显示有摄像头b采集的第三预览图像,并且第三预览图像以全屏的方式在界面b中显示。
在场景3中,界面b也可以称为第六界面,第三预览图像也可以称为第六图像。
其中,第七范围是指:在显示屏中,与显示屏的边缘的距离d1小于距离值1的范围。其中,距离值1通常是接近于0的值。其中,显示屏的边缘包括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或者右边缘。在场景3中,该距离值1可以称为第五距离。
示例性的,距离值1是图37中的d0,则第七范围可以是图37中的第七范围3701(即图中阴影部分)。手机响应于移动操作的结束事件,若移动操作结束时第一窗口所在的位置a是图37中的位置a 3702,该位置a 3702属于第七范围3701,则可显示界面b。
其中,界面b是单景模式的取景界面。例如,界面b可以是图29中的(a)所示的取景界面。应理解,在界面a是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的情况下,该界面b也是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在界面a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的情况下,该界面b也是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第一窗口移出取景界面之后,可以快捷的将第一窗口再次拖拽回取景界面中。具体的,如图38所示,在S3404之后,还包括S3801:
S3801、手机响应于用户对界面b的操作b,显示界面c。操作b用于触发手机在取景界面中添加预览窗口。界面c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界面c中包括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第一窗口是添加的预览窗口。第一窗口中显示有摄像头a采集的第四预览图像,第二窗口中显示有摄像头b采集的第五预览图像。第四预览图像和第五预览图像在界面c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在场景3中,操作b可以称为第四操作,界面c可以称为第七界面,第四预览图像可以称为第七图像,第五预览图像可以称为第八图像。
应注意,在显示界面b之后,只能在未再次切换拍摄模式之前,手机才可以响应于用户对界面b的操作b,切回画中画双景模式。
在S3801之前,手机可接收用户对界面b的操作b。该操作b可以是从移出第一窗口的边缘向取景界面内滑动的手势。
例如,图39中的(a)示出的界面a 3901中,第一窗口3902按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移出。相应的,操作b可以是沿图39中的(b)示出的界面b 3903中箭头所指的方向的移入手势。
或者,为便于引导用户切回画中画双景模式,在将第一窗口移出至取景界面之后,在移出的边缘位置显示返回控件。相应的,操作b可以是对该返回控件的滑动操作或者点击操作。
例如,图39中的(a)示出的界面a 3901中,第一窗口3902按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移出。在该第一窗口3902移出界面a后,可显示图40示出的界面b 4001。该界面b 4001中包括返回控件4002。相应的,操作b可以是用户对该返回控件4002的点击操作。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拍摄方法,通过操作a可以激活画中画中的小窗窗口,使小窗窗口处于可编辑状态。此后才能移动小窗窗口。从而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并且,若将小窗窗口移动到第七范围并结束移动,则可将小窗窗口移出界面外。从而将画中画双景模式切换为单景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应用于包括多个摄像头的手机。并且,该手机可提供双景录像的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由画中画双景模式切换为前后双景(或后后双景)模式。具体的,如图41所示,该方法包括S4101-S4103:
S4101、手机显示界面a,该界面a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该界面a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一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二预览图像。第一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一窗口中,第二预览图像显示在第二窗口中。第一预览图像和第二预览图像在界面a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S4102、手机响应于用户对第一窗口的操作a,在界面a中显示处于预设状态的第一窗口。其中,该操作a是点击操作或者长按操作。预设状态用于指示第一窗口可编辑。
关于S4101和S4102,可参见前文S3401和S3402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S4103、手机响应于用户对该第一窗口的缩放操作,调整第一窗口的尺寸,在界面a中显示调整尺寸后的第一窗口。第一窗口的尺寸随缩放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若调整后的第一窗口的尺寸达到预设尺寸a,则显示界面d。该界面d是手机录像的取景界面。该界面d中包括摄像头a采集的第六预览图像和摄像头b采集的第七预览图像。第六预览图像和第七预览图像在界面d中以分屏的方式显示。
在场景3中,预设尺寸a也可以称为第一预设尺寸,界面d也可以称为第八界面,第六预览图像可以称为第九图像,第七预览图像可以称为第十图像。
在S4103之前,手机可接收用户对第一窗口的缩放操作。其中,该缩放操作可以是用户输入的缩放手势。例如,缩放操作可以是用户输入的对图42中的(a)示出的界面a 4201中第一窗口4202的缩放手势(如箭头所示)。
或者,缩放操作可以是用户对第一窗口的边缘的拖动操作。例如,缩放操作是用户对图42中的(b)示出的界面a 4203中第一窗口4202的边缘的拖动操作。
手机响应于用户对第一窗口的缩放操作,可以放大或者缩小第一窗口的尺寸。当达到预设尺寸a时,则切换到以分屏的方式来显示。其中,预设尺寸a可以是固定的尺寸。如此,则可以简化设置预设尺寸a的运算。
或者,该预设尺寸a是依据界面a的尺寸设置的尺寸。也就是说,预设尺寸a与电子设备的屏幕尺寸相关。通常情况下,预设尺寸a是接近于界面a的面积的一半的尺寸。如此,则可以提高切换的合理性。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预设尺寸a中的宽度值接近于界面a的宽度的一半,预设尺寸a的高度值接近于界面a的高度。若缩放后的第一窗口的宽度接近该预设尺寸a中的宽度值,和/或,缩放后的第一窗口的高度接近该预设尺寸a中的高度值,则表明调整后的第一窗口的尺寸达到预设尺寸a。
示例性的,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预设尺寸a中的宽度值接近于界面a的宽度,预设尺寸a中的高度值接近于界面a的高度的一半。若缩放后的第一窗口的宽度接近该预设尺寸a中的宽度值,和/或,缩放后的第一窗口的高度接近该预设尺寸a中的高度值,则表明调整后的第一窗口的尺寸达到预设尺寸a。
例如,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如图43所示,界面a的宽度是16个单位,高度是9个单位。预设尺寸a的宽度值是界面a的宽度的一半,即8个单位。预设尺寸a的高度值是界面a的高度的一半,即9个单位。若缩放后的第一窗口的宽度值刚好达到预设尺寸a中的宽度值,即8个单位,则缩放后的第一窗口的尺寸达到预设尺寸a。
在判定出第一窗口的尺寸达到预设尺寸a后,显示界面d。其中,在手机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若缩放后的第一窗口靠近界面a的左边缘,则界面d中由左至右依次显示第六预览图像和第七预览图像。若缩放后的第一窗口靠近界面a的右边缘,则界面d中由左至右依次显示第七预览图像和第六预览图像。
在手机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若缩放后的第一窗口靠近界面a的上边缘,则界面d中由上至下依次显示第六预览图像和第七预览图像。若缩放后的第一窗口靠近界面a的下边缘,则界面d中由上至下依次显示第七预览图像和第六预览图像。
以横屏形式为例,图43中缩放后的第一窗口靠近界面a的右边缘,并且此时第一窗口a的尺寸达到了预设尺寸a,则显示的界面b可以为图19中的(a)示出的取景界面。
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视频拍摄方法,通过操作a可以激活画中画双景模式的取景界面中的小窗窗口,使小窗窗口处于可编辑状态。此后才能缩放小窗。从而可以避免用户误操作。并且,若小窗缩放后的尺寸达到预设尺寸a,则可切换到分屏的方式(如前后双景模式或者后后双景模式)的拍摄模式。
前述场景3的实施例中,是以先激活小窗窗口,而后对其进行移动操作或者缩放操作来说明的。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直接对小窗窗口执行移动操作或者缩放操作。如此,可以简化切换的操作,便于更加快捷的进行切换。
以及,前述场景3的实施例中,主要是以开始录像前的切换来说明的。应理解,录像过程中的切换过程也同理,本文中不再赘述。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与开始录像前的切换不同的是,正在录像中的切换,其中的过渡过程会在最终形成的视频中体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视频的连贯性,在形成视频文件时,可以在过渡过程对应的位置处添加转场动效。例如,添加模糊动效。通过添加模糊动效,则可以模糊掉过渡过程,使得过渡过程与切换前后的录像过程可以更好的衔接。或者,若过渡过程的时长超过预设时长a,手机可以对该过渡过程的时长进行压缩处理,以弱化过渡过程在最终形成的视频中的体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前文实施例是分别针对场景1,场景2和场景3的切换进行说明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上述3种场景的切换过程可以任意组合。例如,在一次开启相机的录像功能至结束的过程中,可以先从单景模式切换至前后双景模式(场景1),而后再从前后双景模式切换至画中画模式(场景2),而后再从画中画模式切换至单景模式(场景3)。本申请实施例对组合的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上述显示屏(如触摸屏)、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该显示屏、存储器和处理器耦合。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电子设备可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手机执行的各个功能或者步骤。该电子设备的结构可以参考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300的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如图44所示,该芯片系统44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4401和至少一个接口电路4402。处理器4401和接口电路4402可通过线路互联。例如,接口电路4402可用于从其它装置(例如电子设备的存储器)接收信号。又例如,接口电路4402可用于向其它装置(例如处理器4401)发送信号。示例性的,接口电路4402可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将该指令发送给处理器4401。当所述指令被处理器4401执行时,可使得电子设备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当然,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含其他分立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手机执行的各个功能或者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手机执行的各个功能或者步骤。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内容,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5)
1.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显示第一界面,所述第一界面是所述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所述第一界面中包括第一窗口,所述第一窗口中显示有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一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在所述第一界面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界面的第一边缘的第一操作,在所述第一界面中显示第一控件;所述第一控件用于触发所述电子设备调整所述第一窗口的大小;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控件的第一拖拽操作,显示第二界面;其中,在所述第二界面中,所述第一控件所在的第一位置随所述第一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述第一窗口的大小随所述第一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三界面;所述第三界面是所述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所述第三界面包括所述第一窗口和第二窗口,所述第一窗口中显示有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二图像,所述第二窗口中显示有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三图像;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在所述第三界面中以分屏或者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摄像头是前置摄像头,所述第二摄像头是后置摄像头;或者,所述第一摄像头是后置摄像头,所述第二摄像头是前置摄像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操作包括单击操作、双击操作、长按操作或者滑动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界面是横屏界面,所述第一界面的第一边缘包括所述横屏界面的左边缘或者所述横屏界面的右边缘;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界面是竖屏界面,所述第一界面的第一边缘包括所述竖屏界面的上边缘或者所述竖屏界面的下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第一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以分屏的方式显示在所述第三界面中;
在所述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所述显示屏的第二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在所述第三界面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范围与所述第二范围相邻;
所述第一范围包括:在所述显示屏中,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距离值,小于第二距离值的范围;
所述第二范围包括:在所述显示屏中,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值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第三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显示所述第一界面;
其中,所述第三范围包括:在所述显示屏中,与所述第一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距离值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在所述第三界面中以分屏的方式显示;
在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三界面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三界面中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的临界区域的第二操作,在所述第三界面中显示第二控件;所述第二控件用于触发所述电子设备调整所述第一窗口的大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大小;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二控件的第二拖拽操作,显示第四界面;其中,在所述第四界面中,所述第二控件所在的第二位置随所述第二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述第一窗口的大小和所述第二窗口的大小随所述第二拖拽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五界面;所述第五界面是所述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
其中,所述第五界面中包括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四图像和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五图像,所述第四图像和所述第五图像在所述第五界面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或者,
所述第五界面中包括所述第四图像,所述第四图像在所述第五界面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或者,
所述第五界面中包括所述第五图像,所述第五图像在所述第五界面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操作包括单击操作、双击操作、长按操作、或者滑动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五界面,包括:
在所述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第四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第四图像和所述第五图像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在所述第五界面中;
在所述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所述显示屏的第五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第四图像或者所述第五图像以全屏的方式显示在所述第五界面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四范围包括:在所述显示屏中,与所述显示屏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距离值,小于第四距离值的范围;所述第五范围包括:在所述显示屏中,与所述显示屏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距离值的范围;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四范围包括:在所述显示屏中,与所述显示屏的上边缘或者上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距离值,小于所述第四距离值的范围;所述第五范围包括:在所述显示屏中,与所述显示屏的上边缘或者上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距离值的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拖拽操作结束时的触控位置位于所述显示屏的第六范围的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显示第三界面;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六范围包括:在所述显示屏中,与所述显示屏的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四距离值的范围;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六范围包括:在所述显示屏中,与所述显示屏的上边缘或者上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四距离值的范围。
13.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在所述第三界面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在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三界面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三界面中所述第一窗口的第三操作,在所述第三界面显示处于预设状态的第一窗口,所述预设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窗口可编辑;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窗口的移动操作,在所述第三界面的第三位置处显示所述第一窗口;所述第三位置随所述移动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移动操作结束,若所述移动操作结束时的所述第三位置属于第七范围,所述电子设备显示第六界面;所述第六界面是所述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所述第六界面中包括所述第二窗口,所述第二窗口中显示有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六图像;所述第六图像在所述第六界面中以全屏的方式显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范围包括: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中,与所述显示屏的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或者右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五距离值的范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显示第六界面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六界面的第四操作,显示第七界面;所述第四操作用于触发所述电子设备在取景界面中添加预览窗口;所述第七界面是所述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
其中,所述第七界面中包括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所述第一窗口是添加的预览窗,所述第一窗口中显示有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七图像,所述第二窗口中显示有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八图像,所述第七图像和所述第八图像在所述第七界面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16.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图像和所述第三图像在所述第三界面中以画中画的方式显示;
在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拖拽操作结束,显示第三界面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三界面中所述第一窗口的第三操作,在所述第三界面显示处于预设状态的第一窗口,所述预设状态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窗口可编辑;
所述电子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所述第一窗口的缩放操作,在所述第三界面中显示调整尺寸后的所述第一窗口;所述第一窗口的尺寸随所述缩放操作的实时触控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若所述第一窗口的尺寸达到第一预设尺寸,所述电子设备显示第八界面;所述第八界面是所述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所述第八界面中包括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第九图像和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第十图像;所述第九图像和所述第十图像在所述第八界面中以分屏的方式显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缩放操作包括预设的缩放手势或者对所述第一窗口的边缘的拖动操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于预设状态的第一窗口包括突出显示的所述第一窗口的边缘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3-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操作包括单击操作、双击操作或者长按操作。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是所述电子设备在开始录像前,录像的取景界面;或者,所述电子设备录像的取景界面是所述电子设备正在录像中的取景界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界面中还包括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所述第一窗口位于所述第一控件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窗口位于所述第一控件的第二侧;所述第一窗口中显示有第十一图像,所述第二窗口中显示有第十二图像;
其中,所述第十一图像是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实时图像,所述第十二图像是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实时图像;或者,
所述第十一图像是预置的第一模糊图像,所述第十二图像是预置的第二模糊图像。
22.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界面中还包括所述第一窗口和所述第二窗口,所述第一窗口位于所述第二控件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窗口位于所述第二控件的第二侧;所述第一窗口中显示有第十三图像,所述第二窗口中显示有第十四图像;
其中,所述第十三图像是所述第一摄像头采集的实时图像,所述第十四图像是所述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实时图像;或者,
所述第十三图像是预置的第三模糊图像,所述第十四图像是预置的第四模糊图像。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横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是左侧,所述第二侧是右侧,或者,所述第一侧是右侧,所述第二侧是左侧;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竖屏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是上侧,所述第二侧是下侧,或者,所述第一侧是下侧,所述第二侧是上侧。
2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中包括多个摄像头,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存储器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多个摄像头、所述显示屏、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令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54123.7A CN115473996B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EP22819257.1A EP4277260A4 (en) | 2021-06-11 | 2022-05-05 | VIDEO PHOTOGRAPHY PROCES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PCT/CN2022/091014 WO2022257655A1 (zh) | 2021-06-11 | 2022-05-05 |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US18/277,344 US20240129621A1 (en) | 2021-06-11 | 2022-05-05 | Video record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54123.7A CN115473996B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73996A true CN115473996A (zh) | 2022-12-13 |
CN115473996B CN115473996B (zh) | 2024-04-05 |
Family
ID=84364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54123.7A Active CN115473996B (zh) | 2021-06-11 | 2021-06-11 |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29621A1 (zh) |
EP (1) | EP4277260A4 (zh) |
CN (1) | CN115473996B (zh) |
WO (1) | WO2022257655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135259A (zh) * | 2023-04-11 | 2023-11-2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摄像头的切换方法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192245A1 (en) * | 2013-01-07 | 2014-07-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implementing preview control |
CN104503682A (zh) * | 2014-11-07 | 2015-04-08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一种屏幕显示窗口的处理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
CN105847935A (zh) * | 2016-03-31 | 2016-08-10 | 徐文波 | 视频内容的显示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7395969A (zh) * | 2017-07-26 | 2017-11-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拍摄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8234891A (zh) * | 2018-04-04 | 2018-06-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8289167A (zh) * | 2017-12-27 | 2018-07-17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拍摄界面调节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9062466A (zh) * | 2018-07-03 | 2018-12-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分屏窗口调节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CN109753215A (zh) * | 2018-04-02 | 2019-05-14 |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窗口分屏显示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0072070A (zh) * | 2019-03-18 | 2019-07-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路录像方法及设备 |
CN111176506A (zh) * | 2019-12-25 | 2020-05-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屏幕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584735B2 (en) * | 2010-11-12 | 2017-02-28 | Arcsoft, Inc. | Front and back facing cameras |
KR20170112492A (ko) * | 2016-03-31 | 2017-10-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CN111541845B (zh) * | 2020-04-30 | 2022-06-24 |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1966252A (zh) * | 2020-05-14 | 2020-11-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应用窗口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
-
2021
- 2021-06-11 CN CN202110654123.7A patent/CN115473996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5-05 US US18/277,344 patent/US2024012962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5-05 EP EP22819257.1A patent/EP4277260A4/en active Pending
- 2022-05-05 WO PCT/CN2022/091014 patent/WO202225765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192245A1 (en) * | 2013-01-07 | 2014-07-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implementing preview control |
CN104503682A (zh) * | 2014-11-07 | 2015-04-08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一种屏幕显示窗口的处理方法以及移动终端 |
CN105847935A (zh) * | 2016-03-31 | 2016-08-10 | 徐文波 | 视频内容的显示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7395969A (zh) * | 2017-07-26 | 2017-11-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拍摄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8289167A (zh) * | 2017-12-27 | 2018-07-17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的拍摄界面调节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9753215A (zh) * | 2018-04-02 | 2019-05-14 |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窗口分屏显示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08234891A (zh) * | 2018-04-04 | 2018-06-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拍照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9062466A (zh) * | 2018-07-03 | 2018-12-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分屏窗口调节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CN110072070A (zh) * | 2019-03-18 | 2019-07-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路录像方法及设备 |
CN111176506A (zh) * | 2019-12-25 | 2020-05-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屏幕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135259A (zh) * | 2023-04-11 | 2023-11-2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摄像头的切换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7135259B (zh) * | 2023-04-11 | 2024-06-07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摄像头的切换方法、电子设备、芯片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129621A1 (en) | 2024-04-18 |
EP4277260A1 (en) | 2023-11-15 |
CN115473996B (zh) | 2024-04-05 |
WO2022257655A1 (zh) | 2022-12-15 |
WO2022257655A9 (zh) | 2023-03-16 |
EP4277260A4 (en) | 2024-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990036B1 (ko) |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제어 방법 | |
KR101899972B1 (ko) |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것의 제어 방법 | |
KR102072509B1 (ko) | 그룹 리코딩 방법, 저장 매체 및 전자 장치 | |
KR20120075775A (ko) | 이동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112286362A (zh) | 真实环境画面中虚拟道具的显示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
CN112714253B (zh) | 视频录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3999446A (zh) | 电子设备的用户界面 | |
CN110569094A (zh) |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
WO2023134583A1 (zh) | 视频录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6156314A (zh) |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5268738A (zh) | 显示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KR20210019110A (ko) | 이동 단말기 | |
JP4724242B2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 |
CN104869317B (zh) | 智能设备拍摄方法及装置 | |
CN115473996B (zh) |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
WO2022262451A1 (zh) |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1752464A (zh) | 手势操作的响应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KR20150057129A (ko) |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동작 방법 | |
KR101781846B1 (ko) |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것의 이미지 디스플레이 제어 방법 | |
CN106155701B (zh) | 图标显示方法及装置 | |
WO2023160143A1 (zh) | 浏览多媒体内容的方法及装置 | |
KR101527020B1 (ko) |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US9936111B1 (en) | Articulating imaging modul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 |
WO2023082888A1 (zh) | 界面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484386B (zh) |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