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9361A -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69361A
CN115469361A CN202211191485.8A CN202211191485A CN115469361A CN 115469361 A CN115469361 A CN 115469361A CN 202211191485 A CN202211191485 A CN 202211191485A CN 115469361 A CN115469361 A CN 1154693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reservoir
data
fault
dimensi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914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69361B (zh
Inventor
曹连宇
赵海山
魏恒飞
张生郡
张旭升
陈彦虎
毕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ngheng Lihua Petroleum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ongheng Lihua Petroleum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ongheng Lihua Petroleum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ongheng Lihua Petroleum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1119148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693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69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93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693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93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2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dels, synthetic seismogr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1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cross-sections or geostructures
    • G01V1/302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cross-sections or geostructures in 3D data cub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7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attributes, e.g. amplitude, instantaneous phase or frequency, reflection strength or polar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4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 G06T17/20Finite element generation, e.g. wire-frame surface description, tessel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1Analysis by combining or comparing a seismic data set with other data
    • G01V2210/616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 G01V2210/6161Seismic or acoustic, e.g. land or sea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1Analysis by combining or comparing a seismic data set with other data
    • G01V2210/616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 G01V2210/6169Data from specific type of measurement using well-log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4Reservoir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4Reservoir parameters
    • G01V2210/6244Poros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2Physical property of subsurface
    • G01V2210/624Reservoir parameters
    • G01V2210/6246Permeabilit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4Geostructures, e.g. in 3D data cubes
    • G01V2210/642Faul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60Analysis
    • G01V2210/66Subsurface modeling
    • G01V2210/665Subsurface modeling using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4Constraint-based CA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8Probabilistic or stochastic C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涉及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领域,方法建立地质知识库,在碎屑岩地层工区中收集建模所需的基础数据并存入地质知识库;基于地质知识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断层面插值,根据断层面插值结果建立三维断层模型;在三维断层模型的控制下,建立各个地层的顶底的层面模型;以三维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为基础,根据预设网格分辨率建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依据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结合碎屑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成果、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构建储层模型及其内部属性模型。本发明可以反映出任一尺度下储层的确定且真实的特征和性质,减少了储层建模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储层模型的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维地质建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地质建模是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钻井等信息对地质体进行描述和建立模型的过程,其得到的地质模型可用于描述地质体的几何形态、地层接触关系以及各种属性特征等。地质模型一般包括构造模型和属性模型。
属性建模是在构造模型(又称地层框架模型,由地层界面模型、断层模型组成)的基础上,融入地震、地质、测井、钻井等信息生成的各类属性参数的定量模型(如地震参数、储层参数)的过程。随机属性建模,主要是利用变差函数描述储层的空间变化特征,在构造模型的控制下对井点属性进行随机内插得到的统计学属性模型。
上述两类属性建模方法仅使用井资料(井曲线和井点距离)计算,在空间上通过数学算法和统计规律进行预测,但是两种建模方法所构建出的模型不能反映出储层的空间格架,构造层面的井点的真实性不够,模型与构造图的一致性较差,无法精确刻画储层内部变化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旨在解决现有建模方法所构建出的模型不能反映出储层的空间格架,构造层面的井点的真实性不够,模型与构造图的一致性较差,无法精确刻画储层内部变化情况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地质知识库,在碎屑岩地层工区中收集建模所需的基础数据并存入地质知识库;
步骤二:基于地质知识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断层面插值,根据断层面插值结果建立三维断层模型;
步骤三:在三维断层模型的控制下,建立各个地层的顶底的层面模型;
步骤四:以三维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为基础,根据预设网格分辨率建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
步骤五:依据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结合碎屑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成果、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构建储层模型及其内部属性模型。
具体的,所述步骤一中的基础数据包括点数据、面数据和体数据;其中,点数据包括碎屑岩地层工区内所有井信息和井点属性;面数据包括地震解释的构造图、利用插值计算生成的平面图和地震解释的断层数据,断层数据包括地震解释断层数据和断层多边形数据;体数据包括地震三维数据体。
具体的,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201,断层建模数据准备,从地质知识库中读取碎屑岩地层工区内的断层数据信息,包括断层多边形、地震解释断层数据和井断点数据,并根据构造图分析确定建模工区内每条断层的类型、产状、发育层位及断层间的切割关系;
S202,断层面的插值,将地震解释的断层面数据通过插值算法进行插值处理,并根据断层间的切割关系进行断层面的编辑处理;
S203,基于断层面的编辑处理结果,对断层面进行精细三维构造解释,然后在平面上以碎屑岩地层工区范围为约束,在纵向上以碎屑岩地层各层段的顶底面为约束,利用地震解释的断层数据建立三维断层模型。
具体的,所述步骤三具体包括:在三维断层模型的控制下,引入地震解释的层位数据进行内插,构造碎屑岩地层的层面,并利用井分层数据对层面进行校正,建立起各个地层的顶底的层面模型。
具体的,所述步骤四具体包括:以三维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为基础,以角点网格为网格类型,根据预设网格分辨率建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包括三个层面网格,分别为顶部层面网格、中部层面网格和底部层面网格;以重新网格化或手动调整的方式对三个层面网格出现扭曲重叠的网格位置进行修正,确保各个方向网格位置的正确。
具体的,所述步骤五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501,纵向细分层,以顶部构造面为约束,按最小含气单元对等时三维网格模型进行内部的细剖分,获得能精细刻画气藏属性的精细网格模型;
S502,储层建模,基于精细网格模型,结合碎屑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成果、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利用Petrel软件的多级相控功能,根据预设的单井有效厚度划分数据,将储层划分为有效砂岩和非储层,以地震反演有利储层数据体作为纵向约束,利用沉积相模型作相控,建立有效储层模型;
S503,基于地质知识库中的单井测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出最合适的孔渗饱曲线作为基质属性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并统计特征参数,利用有效储层模型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层进行数据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建立基质储层属性模型。
具体的,所述步骤S502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5021,计算单井储层曲线,根据地质知识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单井储层综合解释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获得单井储层曲线;单井储层综合解释计算共计算三级储层数据:第一级划分为非储层+干层+有利储层,其中有利储层为渗透性储层,干层为测井综合解释的干层,非储层为无测井解释储层的井段;第二级划分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将有利储层划分为含气储层和非含气储层,其中含气储层包括气层、差气层和气水同层;第三级划分是在第二级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有效厚度划分曲线,从含气储层中划分出有效厚度井段;
S5022,建立相模型,对沉积相平面分布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基于数字化处理结果建立沉积相模型;
S5023,统计地质数据及数据分析,对碎屑岩地层工区内的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单井储层数据进行离散化,获得井点离散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获得储层的岩相平面展布规律,并利用变差函数计算出数据三维分布的空间各向异性;
S5024,基于岩相平面展布规律、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利用Petrel软件的多级相控功能,根据单井有效厚度划分数据,将储层划分为有效砂岩、砂岩和非储层,以地震反演有利储层数据体作为纵向约束,利用沉积相模型作相控,建立有效储层模型。
具体的,所述步骤S503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5031,单井测井数据的处理,根据地质知识库提供的工区各口井成果测井曲线、测井解释成果表,并结合常规测井曲线、测井综合解释成果数据和岩心孔渗饱数据,逐井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合适的孔渗饱曲线,作为基质属性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
S5032,地质数据统计及数据分析,统计碎屑岩地层工区内各个储层的特征参数,并对特征参数进行离散化处理,利用有效储层模型,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层进行数据分析;
S5033,建立基质储层属性模型,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利用有效储层模型进行随机模拟,分别计算出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利用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对储层数据进行属性分析,根据属性分析结果获得基质储层属性。
具体的,所述利用有效储层模型进行随机模拟,分别计算出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a)利用已经完成的有效储层模型对孔隙度模型的计算进行相控,同时利用经过时深转换后的孔隙度反演体作为第二变量,对孔隙度模型进行协同模拟约束,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孔隙度进行模拟,获得已完成的孔隙度模型;
(b)利用已经完成的有效储层模型对渗透率模型的计算进行相控,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渗透率进行模拟;同时利用已完成的孔隙度模型作为第二变量,协同渗透率模型进行模拟,保证渗透率模型与孔隙度模型的一致性,获得已完成的渗透率模型;
(c)采用在孔隙度模型约束下的有效储层模型相控随机模拟的方法对含气饱和度模型进行计算,获得已完成的含气饱和度模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建模过程中引入了地震解释的层位,在建构造层面时,利用井分层进行校正,这样不仅保证了井点的真实,也落实了井间的构造形态,最终建立的层面模型与构造图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2、本发明以顶部构造面为约束,按最小含气单元进行内部的细剖分,为储层建模提供精细网格模型,从而精确描述储层内部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
3、本发明根据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将沉积相平面分布图进行了数字化,最终建立了沉积相模型,以对后期储层模型进行相控,减少了储层建模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储层模型的精度;
4、本发明利用已完成的孔隙度模型作为第二变量,对渗透率模型的模拟起协同的作用,以保证渗透率模型与孔隙度模型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技术流程图;
图2是构造建模流程示意图;
图3是断层模型图;
图4是实施例中须二顶面构造模型层面与构造对比图;
图5是层位接触关系质量分析示意图;
图6是三维层面模型示意图;
图7是沉积相相模型示意图;
图8是储层模型示意图;
图9是孔隙度模型示意图;
图10是渗透率模型示意图;
图11是有利储层反演与模型剖面;
图12是孔隙度、渗透率反演与模型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具体计算方法,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为了说明该方法的具体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本发明应用场景为HC区块满覆盖面积457km2(资料面积780km2),目的层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对上述地层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及成图。构造解释密度:主要目的层须家河组须二段及其内部小层为1*1CDP,其他目的层为4*4CDP。完成了各大层、须二段小层,共15层构造图、15层T0图、18层地层厚度图。其中,图2~图12所示出的附图内容均不影响本申请方案的实施。如图1所示,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地质知识库,在碎屑岩地层工区中收集建模所需的基础数据并存入地质知识库;
步骤二:基于地质知识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断层面插值,根据断层面插值结果建立三维断层模型;
步骤三:在三维断层模型的控制下,建立各个地层的顶底的层面模型;
步骤四:以三维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为基础,根据预设网格分辨率建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
步骤五:依据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结合碎屑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成果、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构建储层模型及其内部属性模型。
下面结合实际场景对本发明地质建模每步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具体的,本申请方案中,所述步骤一主要是为了构造模型进行建模准备,本发明选取了Petrel软件作为研究的工具。三维地质建模一般遵循点→面→体的步骤,通过建模数据准备,进行构造建模。本申请方案中,横向建模面积:618Km2。纵向模拟单元: 17个层组,18个层位;建模参数:平面网格步长100m×100m,须二段平面网格步长50m×50m,分大安寨组~下沙溪组、珍珠冲组~马鞍山组、须三~须六段、须二段共建立4个模型;纵向细分小层须二段0.7m,其他2~5m。
其中,构造建模准备过程如下:
1)构造建模的基本流程
构造模型反映储层的空间格架,构造模型由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组成,如图2所示,构造建模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地震及钻井解释的断层数据,建立断层模型;第二,在断层模型的控制下,建立各个地层的顶底的层面模型;第三,以断层及层面模型为基础,建立一定网格分辨率的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后续的储层属性建模及图形可视化都将依据该网格进行。选用的PETREL软件采用一体化的构造建模流程,即将断层建模、层面建模及地层建模作为一个技术整体,三者在模型数据共享以及操作过程中能够有机结合。
2)建立地质知识库
建模工区面积618Km2,建模需要基础数据可以分成三类:点数据、面数据及体数据,点数据主要是井信息及井点属性,面数据主要是各种平面图及构造图,体数据主要是地震数据体等。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方案中,点数据包括工区内所有井的横坐标、纵坐标、补心海拔、测井细分层、井轨迹参数、测井曲线、井点属性等数据。面数据为地震解释的构造层面数据及利用插值计算生成的层面数据,共计18个层位,地震解释的断层数据,断层数据包括地震解释断层数据和断层多边形数据等。体数据主要是各种地震三维数据体。
具体的,本申请方案,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201,断层建模数据准备,从地质知识库中读取碎屑岩地层工区内的断层数据信息,包括断层多边形、地震解释断层数据和井断点数据,并根据构造图分析确定建模工区内每条断层的类型、产状、发育层位及断层间的切割关系;
S202,断层面的插值,将地震解释的断层面数据通过插值算法进行插值处理,并根据断层间的切割关系进行断层面的编辑处理;
S203,基于断层面的编辑处理结果,对断层面进行精细三维构造解释,然后在平面上以碎屑岩地层工区范围为约束,在纵向上以碎屑岩地层各层段的顶底面为约束,利用地震解释的断层数据建立三维断层模型。
断层模型为一系列表示断层空间位置、产状及发育模式(截切关系)的三维断层面。主要根据地震解释数据,包括断层多边形、地震解释断层数据以及井断点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插值,并根据断层间的截切关系进行断层面的编辑处理。断层模型建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断层建模数据准备
收集工区内的断层数据信息,包括断层多边形、地震解释断层数据,井断点数据等,并根据构造图(即平面图和剖面图)落实建模工区内每条断层的类型、产状、发育层位及断层间的切割关系等。
(2)断层面的插值
断层面插值的过程就是将地震解释断层面数据通过一定的插值算法生成断层面。断层模型反映的是三维空间上的断层面,断层建模即建立断层在三维空间的分布模型,是构造建模中最重要的一步。在Petrel中断层建模是一个重新描述和刻画断层的过程,描绘断层的数据文件被用来定义断层的初始形状。可以通过使用key pillar来建断层,keypillar是在断面中的一条粗略的垂线,由2、3或5个点(定形点)所定义。一组侧面相连的keypillar就定义出了一条断层的形状和空间展布。
依据上述步骤,对断层精细三维构造解释基础上,平面上以工区范围为约束,纵向上以各层段的顶底面为约束,利用地震解释断层数据建立了三维断层模型,如图3所示。首先是建立断层模型,选取了GS16东地区的各条断层,数据来自于地震解释结果。首先是对断层进行编辑处理,对GS16东地区的削截断层进行削截处理,对相互连接的断层进行互相连接处理。
具体的,步骤四具体的包括:以三维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为基础,以角点网格为网格类型,根据预设网格分辨率建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包括三个层面网格,分别为顶部层面网格、中部层面网格和底部层面网格;以重新网格化或手动调整的方式对三个层面网格出现扭曲重叠的网格位置进行修正,确保各个方向网格位置的正确。
其中,三维网格化是建立基于分层和断层的三维网格框架,为后续的层面模型提供理想的三维网格。不同的网格类型、网格尺寸、网格定向、网格规模对模型模拟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保证模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确定一套合理的网格系统是模拟研究的前提。角点网格是一种新型的网格类型,它用不规则六面体的八个顶点坐标描述离散网格的空间位置。由于角点网格的网格线可以是任意走向,因而可以精确描述气藏的几何形状及地质特征,尤其是构造起伏变化大、断层发育的复杂气藏,软件Petrel满足这样的网格条件。网格大小的确定要考虑目前的井网密度、地震的道间距、储层的横向延伸长度和宽度以及数模能够计算的精度。本次建模主要考虑地震资料的充分应用,须二段平面网格大小取50m×50m。
网格化后将得到顶部、中部和底部三个层面网格。由这三个平面网格控制后面整个三维模型的格架,这三层网格出现扭曲叠置的地方需要重新网格化或应用Edit 3d grid模块进行手动调整,在用5点key pillar建立的断层附近,还需要应用Edit 3d grid模块检查其他两点网格位置的正确性,最终要达到I、J方向网格位置的正确,保证了后期三维网格的质量。
具体的,在本申请方案中,所述步骤三具体包括:在三维断层模型的控制下,引入地震解释的层位数据进行内插,构造碎屑岩地层的层面,并利用井分层数据对层面进行校正,建立起各个地层的顶底的层面模型。其中,在层面模型的建立中,以往建层面模型,层位为井分层数据,模型中构造层面为井分层内插所得,对于井间的构造形态不清楚。本次引入地震解释的层位,在建构造层面时,利用井分层进行校正,这样不仅保证了井点的真实,也落实了井间的构造形态,最终建立的层面模型与构造图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工区各个层段的构造模型和构造对比情况如图4所示。
层位模型质量控制包括:井分层与层面模型的吻合度、构造形态与构造图的吻合度、层面接触关系的正确性等,最终要达到描述纵向模拟单元的层位与前期地震、地质研究成果一致、层位之间接触关系合理。如图5所示,质量检查表明:最终建立的三维层面模型(如图6所示)能够准确反映气藏的构造格架,它不仅能反映断层及各小层的总体形态,而且能对各层的细微变化做出精确的定量描述,能够定量描述气藏外部几何形态,准确地描述出各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具体的,本申请方案中,所述步骤五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501,纵向细分层,以顶部构造面为约束,按最小含气单元对等时三维网格模型进行内部的细剖分,获得能精细刻画气藏属性的精细网格模型;
S502,储层建模,基于精细网格模型,结合碎屑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成果、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利用Petrel软件的多级相控功能,根据预设的单井有效厚度划分数据,将储层划分为有效砂岩和非储层,以地震反演有利储层数据体作为纵向约束,利用沉积相模型作相控,建立有效储层模型;
S503,基于地质知识库中的单井测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出最合适的孔渗饱曲线作为基质属性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并统计特征参数,利用有效储层模型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层进行数据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建立基质储层属性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502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5021,计算单井储层曲线,根据地质知识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单井储层综合解释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获得单井储层曲线;单井储层综合解释计算共计算三级储层数据:第一级划分为非储层+干层+有利储层,其中有利储层为渗透性储层,干层为测井综合解释的干层,非储层为无测井解释储层的井段;第二级划分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将有利储层划分为含气储层和非含气储层,其中含气储层包括气层、差气层和气水同层;第三级划分是在第二级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有效厚度划分曲线,从含气储层中划分出有效厚度井段;
S5022,建立相模型,对沉积相平面分布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基于数字化处理结果建立沉积相模型;
S5023,统计地质数据及数据分析,对碎屑岩地层工区内的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单井储层数据进行离散化,获得井点离散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获得储层的岩相平面展布规律,并利用变差函数计算出数据三维分布的空间各向异性;
S5024,基于岩相平面展布规律、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利用Petrel软件的多级相控功能,根据单井有效厚度划分数据,将储层划分为有效砂岩、砂岩和非储层,以地震反演有利储层数据体作为纵向约束,利用沉积相模型作相控,建立有效储层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503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5031,单井测井数据的处理,根据地质知识库提供的工区各口井成果测井曲线、测井解释成果表,并结合常规测井曲线、测井综合解释成果数据和岩心孔渗饱数据,逐井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合适的孔渗饱曲线,作为基质属性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
S5032,地质数据统计及数据分析,统计碎屑岩地层工区内各个储层的特征参数,并对特征参数进行离散化处理,利用有效储层模型,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层进行数据分析;
S5033,建立基质储层属性模型,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利用有效储层模型进行随机模拟,分别计算出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利用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对储层数据进行属性分析,根据属性分析结果获得基质储层属性。
进一步的,所述利用有效储层模型进行随机模拟,分别计算出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a)利用已经完成的有效储层模型对孔隙度模型的计算进行相控,同时利用经过时深转换后的孔隙度反演体作为第二变量,对孔隙度模型进行协同模拟约束,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孔隙度进行模拟,获得已完成的孔隙度模型;
(b)利用已经完成的有效储层模型对渗透率模型的计算进行相控,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渗透率进行模拟;同时利用已完成的孔隙度模型作为第二变量,协同渗透率模型进行模拟,保证渗透率模型与孔隙度模型的一致性,获得已完成的渗透率模型;
(c)采用在孔隙度模型约束下的有效储层模型相控随机模拟的方法对含气饱和度模型进行计算,获得已完成的含气饱和度模型。
具体的,在相模型及属性模型的建模过程中,在综合分析精细构造模型、测井解释成果数据、有效厚度划分数据、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等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储层模型及其内部属性模型的建立。在建模过程中,还进行了纵向细分层,纵向细分层是以顶部构造面为约束,按最小含气单元进行内部的细剖分,为储层建模提供精细网格模型,从而精确描述储层内部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为了能精细刻画气藏属性在纵向单元网格内的分布,同时考虑有效厚度划分的单层最小厚度,本次细分层单个网格纵向厚度分小层须二段0.7m,其他2~5m为标准。
具体的,在本申请方案中,储层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下:
1)单井储层曲线的计算
工区须二段单井资料充足,单井储层解释综合了测井曲线、录井、岩心、气测、FmI成像测井、试油试采等多种资料,解释结论数据精度很高,因此本次储层建模的单井储层数据以综合解释结论为准进行计算。考虑到最终三维模型要进行多级相控,结合地震反演成果及单井综合解释成果数据的特点,共计算三级储层数据:第一级划分为非储层+干层+有利储层,其中有利储层包括气层、差气层、气水同层、含气水层、水层等渗透性储层,干层为测井综合解释的干层,非储层为无测井解释储层的井段;第二级划分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将有利储层划分为含气储层和非含气储层,其中含气储层包括气层、差气层、气水同层;第三级划分是在第二级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有效厚度划分曲线,从含气储层中划分出有效厚度井段。
2)相模型的建立
根据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将沉积相平面分布图进行了数字化,最终建立了沉积相模型如图7所示,以对后期储层模型进行相控,减少储层建模的不确定性,提高储层模型的精度。
3)地质数据统计及数据分析
地质建模的基本思路是研究已钻井所揭示的地质规律,并分析钻井揭示的地质规律反映GS16东地区的整体地质规律的程度,然后再辅以整体的地质概念进行补充,最终建立合理的三维模型。因此进行地质数据统计并加以分析,是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单井储层数据进行离散化,储层数据为离散数据,离散化取“most of”方法。通过对井点离散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建立储层展布规律,并进行变差函数相关参数的计算。
变差函数是地质统计学特有的基本工具,它既能描述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性,也能描述其随机性,是进行随机模拟的基础。进行变差函数分析时,首先需要根据地质情况,主要是分析储层的平面展布规律,确定主变程方向,并确定主变程、次变程、垂向变程,通过对离散化后数据的分析,以展示数据三维分布的空间各向异性。
变差函数的类型有:球型、指数型、高斯型。本发明主要采用球型变差函数类型。参数的选择主要是指定原始样本变差函数各个方向的变程,具体方法是通过调整搜索半径和步长个数,然后拟合原始数据得到变差函数在该方向上的变程。
4)储层模型的建立
序贯指示模拟算法比较稳健,可以模拟任何类型的储层,其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可以附加前期研究成果数据加以约束。因此,对储层数据的模拟采用基于象元的序贯指示模拟算法。
储层建模充分利用岩相平面展布规律、储层反演平面预测、地震属性含气检测平面图等前期研究成果,利用Petrel软件的多级相控功能,根据单井有效厚度划分数据,将储层划分为有效砂岩(包括气层、差气层、气水同层)、砂岩(包括干层、水层等)和非储层,以地震反演有利储层数据体作为纵向约束,利用沉积相模型作相控,建立了有效储层模型,模型如图8所示。
具体的,本申请方案中,属性模型的建立具体如下:
1)单井测井数据的处理
根据提供的工区各口井成果测井曲线、测井解释成果表(可能有多套),并辅以常规测井曲线、测井综合解释成果数据、岩心孔渗饱数据等,逐井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合适的孔渗饱曲线,作为基质属性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
2)地质数据统计及数据分析
统计特征参数是随机模拟所需要的重要输入参数,其数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模拟实现是否符合客观地质实际,因此正确地统计特征参数是随机模拟成败的关键。
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测井曲线的离散化,孔隙度数据一般采用加权平均,而渗透率由于变化范围较大,采用了几何平均的方法。根据之前建立的有效储层模型,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孔隙度、渗透率进行了数据分析: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截断变换,去除异常值,分层得到孔隙度的正态分布;对于渗透率而言,需对其进行对数变换,使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3)基质储层属性模型的建立
地下储层本身是确定的,但是由于储层结构的空间配置及储层参数空间变化的复杂性,人们又难以掌握任一尺度下储层的确定且真实的特征和性质,因此储层的描述便具有不确定性。通过随机模拟的方法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出这种不确定性对储层表征的影响。
本发明共完成了基质孔隙度、渗透率集含气饱和度模型,其中孔渗模型的建立主要采用了相控下的序贯高斯随机模拟算法。
(1)孔隙度模型
孔隙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储层展布的影响,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分布规律不同,因此在计算孔隙度模型时采用了相控的计算方法,即利用已经完成的有效储层模型对孔隙度模型的计算进行相控,同时利用经过时深转换后的孔隙度反演体作为第二变量,对孔隙度模型进行协模拟约束。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孔隙度进行模拟,如图9所示。
(2)渗透率模型
渗透率同孔隙度类似,其变化受储层分布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储层渗透率范围不一样,分布规律也不同。渗透率模型建立时同样应该采用相控的计算方法,即利用已经完成的有效储层模型对渗透率模型的计算进行相控,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渗透率进行模拟;同时,由于渗透率与孔隙度具有地质上的相关性,即对数刻度的渗透率与孔隙度具有线性关系,因此渗透率模拟时,利用已完成的孔隙度模型作为第二变量,对渗透率模型的模拟起协同的作用,以保证渗透率模型与孔隙度模型的一致性,如图10所示。
(3)含气饱和度模型
含气饱和度模型是计算储量和评价气藏的一个重要模型。含气饱和度在同一气水系统内,受构造高低的控制。由于之前有效储层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单井的有效厚度划分数据、地震反演有效储层数据体、地震属性含气检测平面成果等数据,因此含气饱和度模型采用了在孔隙度模型约束下的有效储层模型相控随机模拟的方法进行计算。
通过拉取HC6~HC112井的须二段有利砂岩反演剖面和有效储层模型剖面,可以看出储层模型更大程度上受到反演成果约束,储层的横纵向趋势与前期储层预测认识一致(图11)。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拉取HC6~HC112井储层物性反演剖面与孔隙度模型及渗透率模型剖面,对比可以看出,由于建模中加入了孔隙度反演成果作为约束,须二段孔渗模型与孔渗反演在剖面上也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和对应关系,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地质知识库,在碎屑岩地层工区中收集建模所需的基础数据并存入地质知识库;
步骤二:基于地质知识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断层面插值,根据断层面插值结果建立三维断层模型;
步骤三:在三维断层模型的控制下,建立各个地层的顶底的层面模型;
步骤四:以三维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为基础,根据预设网格分辨率建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
步骤五:依据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结合碎屑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成果、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构建储层模型及其内部属性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基础数据包括点数据、面数据和体数据;其中,点数据包括碎屑岩地层工区内所有井信息和井点属性;面数据包括地震解释的构造图、利用插值计算生成的平面图和地震解释的断层数据,断层数据包括地震解释断层数据和断层多边形数据;体数据包括地震三维数据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201,断层建模数据准备,从地质知识库中读取碎屑岩地层工区内的断层数据信息,包括断层多边形、地震解释断层数据和井断点数据,并根据构造图分析确定建模工区内每条断层的类型、产状、发育层位及断层间的切割关系;
S202,断层面的插值,将地震解释的断层面数据通过插值算法进行插值处理,并根据断层间的切割关系进行断层面的编辑处理;
S203,基于断层面的编辑处理结果,对断层面进行精细三维构造解释,然后在平面上以碎屑岩地层工区范围为约束,在纵向上以碎屑岩地层各层段的顶底面为约束,利用地震解释的断层数据建立三维断层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具体包括:在三维断层模型的控制下,引入地震解释的层位数据进行内插,构造碎屑岩地层的层面,并利用井分层数据对层面进行校正,建立起各个地层的顶底的层面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具体包括:以三维断层模型及层面模型为基础,以角点网格为网格类型,根据预设网格分辨率建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等时三维地层网格体模型包括三个层面网格,分别为顶部层面网格、中部层面网格和底部层面网格;以重新网格化或手动调整的方式对三个层面网格出现扭曲重叠的网格位置进行修正,确保各个方向网格位置的正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501,纵向细分层,以顶部构造面为约束,按最小含气单元对等时三维网格模型进行内部的细剖分,获得能精细刻画气藏属性的精细网格模型;
S502,储层建模,基于精细网格模型,结合碎屑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成果、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利用Petrel软件的多级相控功能,根据预设的单井有效厚度划分数据,将储层划分为有效砂岩和非储层,以地震反演有利储层数据体作为纵向约束,利用沉积相模型作相控,建立有效储层模型;
S503,基于地质知识库中的单井测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出最合适的孔渗饱曲线作为基质属性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并统计特征参数,利用有效储层模型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层进行数据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建立基质储层属性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2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5021,计算单井储层曲线,根据地质知识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单井储层综合解释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获得单井储层曲线;单井储层综合解释计算共计算三级储层数据:第一级划分为非储层+干层+有利储层,其中有利储层为渗透性储层,干层为测井综合解释的干层,非储层为无测井解释储层的井段;第二级划分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将有利储层划分为含气储层和非含气储层,其中含气储层包括气层、差气层和气水同层;第三级划分是在第二级划分的基础上,根据有效厚度划分曲线,从含气储层中划分出有效厚度井段;
S5022,建立相模型,对沉积相平面分布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基于数字化处理结果建立沉积相模型;
S5023,统计地质数据及数据分析,对碎屑岩地层工区内的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单井储层数据进行离散化,获得井点离散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获得储层的岩相平面展布规律,并利用变差函数计算出数据三维分布的空间各向异性;
S5024,基于岩相平面展布规律、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结果和地震属性含气检测结果,利用Petrel软件的多级相控功能,根据单井有效厚度划分数据,将储层划分为有效砂岩、砂岩和非储层,以地震反演有利储层数据体作为纵向约束,利用沉积相模型作相控,建立有效储层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3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S5031,单井测井数据的处理,根据地质知识库提供的工区各口井成果测井曲线、测井解释成果表,并结合常规测井曲线、测井综合解释成果数据和岩心孔渗饱数据,逐井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合适的孔渗饱曲线,作为基质属性模型建立的基础数据;
S5032,地质数据统计及数据分析,统计碎屑岩地层工区内各个储层的特征参数,并对特征参数进行离散化处理,利用有效储层模型,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层进行数据分析;
S5033,建立基质储层属性模型,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利用有效储层模型进行随机模拟,分别计算出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利用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对储层数据进行属性分析,根据属性分析结果获得基质储层属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有效储层模型进行随机模拟,分别计算出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和含气饱和度模型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a)利用已经完成的有效储层模型对孔隙度模型的计算进行相控,同时利用经过时深转换后的孔隙度反演体作为第二变量,对孔隙度模型进行协同模拟约束,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孔隙度进行模拟,获得已完成的孔隙度模型;
(b)利用已经完成的有效储层模型对渗透率模型的计算进行相控,分不同类型的储层对渗透率进行模拟;同时利用已完成的孔隙度模型作为第二变量,协同渗透率模型进行模拟,保证渗透率模型与孔隙度模型的一致性,获得已完成的渗透率模型;
(c)采用在孔隙度模型约束下的有效储层模型相控随机模拟的方法对含气饱和度模型进行计算,获得已完成的含气饱和度模型。
CN202211191485.8A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Active CN1154693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1485.8A CN115469361B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91485.8A CN115469361B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9361A true CN115469361A (zh) 2022-12-13
CN115469361B CN115469361B (zh) 2023-05-09

Family

ID=84334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91485.8A Active CN115469361B (zh) 2022-09-28 2022-09-28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69361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8634A (en) * 1996-04-04 1998-11-17 Exxon Production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of generating 3-D geologic models incorporating geologic and geophysical constraints
US20030132934A1 (en) * 2001-12-12 2003-07-17 Technoguide As Three 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construction
US20090043507A1 (en) * 2007-08-01 2009-02-12 Austin Geomodeling,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modeling
CN106875471A (zh) * 2017-01-13 2017-06-20 山东科技大学 煤系含或隔水层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
CN110838175A (zh) * 2019-11-07 2020-02-25 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注气开发油藏的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CN111815773A (zh) * 2020-08-21 2020-10-23 电子科技大学 适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三维复杂地质模型标签制作方法
CN112925017A (zh) * 2021-03-29 2021-06-0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断缝型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CN113313825A (zh) * 2021-05-17 2021-08-2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油藏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和装置
CN113919196A (zh) * 2021-09-26 2022-01-1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层三维应力场模拟方法、模拟系统、终端、存储介质
US20220170366A1 (en) * 2020-12-01 2022-06-02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3d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for heterogeneity in generating and reserving performances of shale
CN115019004A (zh) * 2022-07-19 2022-09-06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储层地质建模的油气储量计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38634A (en) * 1996-04-04 1998-11-17 Exxon Production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of generating 3-D geologic models incorporating geologic and geophysical constraints
US20030132934A1 (en) * 2001-12-12 2003-07-17 Technoguide As Three 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construction
US20090043507A1 (en) * 2007-08-01 2009-02-12 Austin Geomodeling,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modeling
CN106875471A (zh) * 2017-01-13 2017-06-20 山东科技大学 煤系含或隔水层三维可视化建模方法
CN110838175A (zh) * 2019-11-07 2020-02-25 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注气开发油藏的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CN111815773A (zh) * 2020-08-21 2020-10-23 电子科技大学 适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三维复杂地质模型标签制作方法
US20220170366A1 (en) * 2020-12-01 2022-06-02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3d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for heterogeneity in generating and reserving performances of shale
CN112925017A (zh) * 2021-03-29 2021-06-0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断缝型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CN113313825A (zh) * 2021-05-17 2021-08-2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油藏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和装置
CN113919196A (zh) * 2021-09-26 2022-01-1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层三维应力场模拟方法、模拟系统、终端、存储介质
CN115019004A (zh) * 2022-07-19 2022-09-06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储层地质建模的油气储量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何川: "地质建模在ZD油田中的研究与应用" *
姜贻伟;刘红磊;杨福涛;张纪喜;张雪松;: "震控储层建模方法及其在普光气田的应用" *
石莉莉;: "基于地震资料的薄互层储层精细地质建模" *
韩峻;施法中;吴胜和;范峥;: "基于格架模型的角点网格生成算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9361B (zh) 2023-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79145B1 (en) Method for creating facies probability cubes based upon geologic interpretation
EP2869096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ulti-scale meshing for geologic time modeling
EP3293552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diting geological models by switching between volume-based models and surface-based structural models augmented with stratigraphic fiber bundles
CN109116428B (zh) 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确定性建模方法及其装置
US10641923B2 (en)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and exploiting a subterranean formation comprising a network of fractures
CN113919196A (zh) 储层三维应力场模拟方法、模拟系统、终端、存储介质
CA2577706A1 (en) Method for making a reservoir facies model
US20180322232A1 (en) Representing structural uncertainty in a mesh representing a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N113313825A (zh) 一种油藏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和装置
CN115166853A (zh) 页岩气藏天然裂缝模型建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Gundesø et al. SESIMIRA—a new geological tool for 3D modelling of heterogeneous reservoirs
CN112925017A (zh) 一种断缝型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CN113933899A (zh) 基于地震属性约束指导下的砂砾岩储层建模方法和系统
CN115877447A (zh) 一种直平联合井网条件下地震约束三维地质建模的储层预测方法
CN107945271B (zh) 基于地质块体追踪的三维压力场建模方法
CN113742962B (zh) 一种基于水平井的页岩储层属性三维建模方法
CN115019004A (zh) 一种基于储层地质建模的油气储量计算方法
CN115469361B (zh) 一种碎屑岩地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CN111815769B (zh) 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的建模方法、计算设备及存储介质
Strebelle Sequential simulation for modeling geological structures from training images
CN112292714B (zh) 基于断层辐射的网格隔分
CN115880455A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智能插值方法
Erzeybek Balan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paleokarst reservoirs using multiple-point statistics on a non-gridded basis
CN106294900A (zh) 一种用于钻井的数字岩体的构建和应用方法
CN114153002A (zh) 储层天然裂缝三维地质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