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53781A - 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53781A
CN115453781A CN202211111176.5A CN202211111176A CN115453781A CN 115453781 A CN115453781 A CN 115453781A CN 202211111176 A CN202211111176 A CN 202211111176A CN 115453781 A CN115453781 A CN 115453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crystal cell
substrate
display modul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111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致远
凌新同
田凡
李雄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1117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537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53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537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2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switchable viewing ang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其中,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与背光模组之间,显示液晶盒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背离背光模组的一侧,或者,显示液晶盒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与背光模组之间,第一方向为防窥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以及显示液晶盒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偏振片;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偏振片的透过轴平行,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偏振片的透过轴正交,位于显示液晶盒两侧的偏振片的透过轴正交。如此有利于有效提升显示产品的防窥性能。

Description

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显示器件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常,显示器件具有较大的视角,位于不同视角的用户均可以获知其显示的信息。然而在一些场景下,用户希望显示器件所显示的信息不可被周围的其他用户获知,即希望显示器件具有防窥功能。
虽然市面上出现了众多的防窥产品,但防窥效果有限。如何进一步提升防窥显示产品的防窥性能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旨在有效提升产品的防窥性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窥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和显示液晶盒;
沿第一方向,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位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显示液晶盒位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背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或者,所述显示液晶盒位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防窥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
在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以及所述显示液晶盒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偏振片;位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所述偏振片的透过轴平行,位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所述偏振片的透过轴正交,位于所述显示液晶盒的两侧的所述偏振片的透过轴正交。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在显示液晶盒的基础上引入了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偏振片的透过轴平行,液晶不加电时,液晶保持初始状态,不改变垂直及斜视角下偏振状态;液晶加电时,液晶状态发生改变,垂直视角下的偏振状态无变化,斜视角偏振状态发生变换,从而斜视角下的大部分光无法通过偏振片。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偏振片的透过轴正交,液晶不加电时,液晶与偏光片透过轴夹角呈45°,入射光偏振状态发生变化(偏振态发生90度旋转),从而透过偏光片;液晶加电时,垂直视角下偏振状态仍会偏转接近90度,斜视角几乎不发生偏振变化,从而只有很少部分斜视光可透过偏振片。采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和面内控制型液晶盒相配合的方式,共享模式下光线能够正常通过偏振片;防窥模式下,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和面内控制型液晶盒的液晶同时倾斜,斜视角有位相差,每两层上下偏振片之间的斜视角光光都会发生较大的偏振状态变化,从而会呈倍率的提升收光效果,使得防窥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的防窥性能呈倍率改善。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3所示为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中的液晶在最初排列状态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中的液晶在收到电场作用后的一种排列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在共享模式下的一种视角效果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在共享模式下的一种视角效果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在防窥模式和共享模式下的水平方向亮度比例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1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1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中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的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18所示为双折射控制型该液晶盒中的第一电极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所示为双折射控制型该液晶盒中的第一电极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中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的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21所示为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中的第一电极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2所示为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中的第一电极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图2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本发明中能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本发明意在覆盖落入所对应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一种膜层示意图,请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防窥显示模组100,包括:背光模组10、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和显示液晶盒40;
沿第一方向D1,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与背光模组10之间,显示液晶盒40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背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或者,显示液晶盒40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背光模组10之间,第一方向D1为防窥显示模组100的厚度方向;
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以及显示液晶盒40沿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偏振片50;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的两侧的偏振片50的透过轴平行,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的两侧的偏振片50的透过轴正交,位于显示液晶盒40的两侧的偏振片50的透过轴正交。
需要说明的是,图1仅以矩形结构的防窥显示模组为例进行说明,并不对本发明中防窥显示模组的实际形状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防窥显示模组还可体现为圆角矩形、圆形等其他形状。图1示出了显示模组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P,并不对子像素P的形状、数量和排布方式进行限定。图2仅对防窥显示模组中的背光模组10、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和显示液晶盒4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进行了示意,并不代表实际的膜层数量和尺寸。图2实施例仅以显示液晶盒40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背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的方案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液晶盒40还可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背光模组10之间,对此将在后续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100中,在显示液晶盒40的基础上引入了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的两侧的偏振片50的透过轴平行,液晶不加电时,液晶保持初始状态,不改变垂直及斜视角下偏振状态;液晶加电时,液晶状态发生改变,垂直视角下的偏振状态无变化,斜视角偏振状态发生变换,从而斜视角下的大部分光无法通过偏振片。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的两侧的偏振片50的透过轴正交,液晶不加电时,液晶与偏振片的透过轴夹角呈45°,入射光偏振状态发生变化(偏振态发生90度旋转),从而光线能够正常透过偏振片;液晶加电时,垂直视角下偏振状态仍会偏转接近90度,斜视角几乎不发生偏振变化,从而只有很少部分斜视光可透过偏振片。采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相配合的方式,共享模式下光线能够正常通过偏振片;防窥模式下,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的液晶同时倾斜,斜视角有位相差,每两层上下偏振片之间的斜视角光都会发生较大的偏振状态变化,从而会呈倍率的提升收光效果,使得防窥显示模组的防窥性能呈倍率改善,因而大大提升了防窥显示模组在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中,显示液晶盒40指的是设置有彩色色阻、实际发挥画面显示功能的液晶盒,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是对背光模组10所发出的光线进行调光(比如可将从显示液晶盒40出射的光线调节为共享模式的光线或者防窥模式的光线)的液晶盒,均包括相对的两个基板以及填充在两个基板之间的液晶分子,在两个基板朝向液晶分子的表面设置有电极结构,但两个基板上均未设置色阻结构,同时也并未设置复杂的驱动电路,只需设置向电极提供信号的走线即可,在后的实施例将对显示液晶盒40、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设置于显示液晶盒40上下两侧的偏振片50,作用是控制画面显示,且二者的透过轴正交。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中,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均填充有液晶分子,其中,液晶分子可以为单光轴正性液晶也可为单光轴负性液晶,可选地,正性液晶对应预倾角0°~10°,负性液晶对应预倾角85°~95°,配向方向为0°或者90°,液晶配向方向与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上下两侧的偏振片的吸收轴角度垂直或者平行,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上下两侧的偏振片的吸收轴角度平行。
可选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为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视角控制盒液晶,其中的液晶可为单光轴正性液晶也可为单光轴负性液晶,正性液晶对应预倾角0°~10°,配向方向为45°或者135°,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上两侧的偏光片的吸收轴角度垂直。
当未施加电场时,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分子保持其最初的排列状态,例如完全“平躺”或者“直立”在液晶盒中,例如请参考图3,图3所示为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在最初排列状态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以未加电时液晶分子完全“平躺”于液晶盒中为例进行说明。在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中,光线沿光轴传播,正交的两个光波前进速度相等,在这个方向上没有位相差,光没有任何光学特性的变化,因此无亮度损失。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不加电时,类似IPS白态显示原理,视角方向存在位相差,可得到广视角特性。因而,在不向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加电时,防窥显示模组整体以共享模式进行显示。
相反,如图4所示,当向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分子以及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施加电场时,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液晶分子以及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液晶分子重新排列,两个液晶盒中的液晶由“平躺”或“直立”的状态变为倾斜的状态,入射光线与光轴存在夹角,在中心视角观察时,没有位相差,光没有任何光学特性的变化,中心亮度没有损失。沿侧视视角观察时,光线在两个振动方向均存在位相差,部分光无法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的上方射出,因而侧视视角的亮度降低,或者不会显示给在侧视角的观察者。即,向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液晶分子施加电场时,防窥显示模组以窄视角模式(防窥模式)运行。其中,图4所示为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在收到电场作用后的一种排列示意图。
以下将结合图5至图7对本实施例的防窥显示模组的防窥效果进行进一步说明,其中,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在共享模式下的一种视角效果图,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在共享模式下的一种视角效果图,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在防窥模式和共享模式下的水平方向亮度比例图。假设以45°亮度收光比例P45对防窥显示模组的防窥和共享性能进行说明,其中P45=L45°/L0°,其中,L45°为水平方向右斜视角45°亮度,L0°为垂直视角亮度。当在防窥显示模组中同时引入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时,在防窥模式下,P45<0.4%;共享模式下,P45>93%;共享/防窥P45比值为232:1,防窥效果较佳。而且,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相结合时,在防窥模式下,能够将左上、右上等斜方位视角的光线收敛,因此在防窥模式下的防窥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的位相差为500nm~800nm。不加电时为共享模式;加电时切换到防窥模式,液晶倾斜站立约30~60°,最优选为液晶倾斜45°。当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的位相差小于500nm或者大于800nm时,在防窥模式下,经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射出的光线可能会出现大视角漏光的现象,影响防窥显示模组的防窥效果。而且,当上述液晶的位相差大于800nm时,防窥显示模组还会出现色偏,影响显示效果。因此,本申请将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的位相差设置为500nm~800nm时,既有利于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防窥性能,又能够避免出现显示色偏,故还有利于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整体显示效果。可选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的位相差为650nm~700nm,而且在660nm左右时的防窥性能和显示效果更佳。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液晶的位相差为600nm~900nm。不加电时,液晶配向方向呈45°/135°;加电时,液晶倾斜站立约30~60°,优选为45°。当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液晶的位相差小于600nm或者大于900nm时,在防窥模式下,经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射出的光线可能会出现大视角漏光的现象,影响防窥显示模组的防窥效果,而且,在共享模式下,还会导致中心亮度较低,影响共享模式的显示效果。因此,本申请将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液晶的位相差设置为600nm~900nm时,既有利于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防窥性能,又不会对共享模式下的中心亮度造成影响,因而还有利于提高共享模式下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2,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显示液晶盒40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背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背光模组10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之间设置有第一偏振片51,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之间设置有第二偏振片52,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与显示液晶盒40之间设置有第三偏振片53,显示液晶盒40背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偏振片54;第一偏振片51、第二偏振片52和第四偏振片54的透光轴平行,第三偏振片53与第四偏振片54的透光轴正交。
具体而言,当防窥显示模组中引入一个显示液晶盒40和两个视角控制液晶盒(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时,在防窥显示模组中引入四个偏振片,即可使得每个液晶盒的上下两侧均有偏振片,如此无需为每个液晶盒均单独设置两个偏振片,相邻的液晶盒之间共用一个偏振片即可,因而有利于减少防窥显示模组中的偏振片的数量,在提升防窥效果的同时,还有利于简化防窥显示模组的膜层结构。
此外,当将显示液晶盒40设置在最上方,即设置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远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时,外界的光线照射至防窥显示模组时,显示液晶盒40能够对外界光线进行吸收,减小反射现象,因而还有利于提升防窥显示模组在较亮环境光下的显示效果。
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显示液晶盒40位于背光模组10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之间,背光模组10与显示液晶盒40之间设置有第一偏振片51,显示液晶盒40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之间设置有第二偏振片52,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之间设置有第三偏振片53,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背离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偏振片54,第一偏振片51与第四偏振片54的透光轴平行,第二偏振片52与第三偏振片53的透光轴平行,第一偏振片51与第二偏振片52的透光轴正交。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示出了将显示液晶盒40设置于背光模组10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之间的方案,在共享模式下,不向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液晶供电,背光模组10发出的光线在从显示液晶盒40射出后,通过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时,光没有任何光学特性的变化,因此无亮度损失,能够以共享模式进行显示。在防窥模式下,向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液晶供电,液晶状态发生改变,背光模组10发出的光线在从显示液晶盒40射出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能够对侧视视角的光线收敛,沿侧视视角观察时,光线在两个振动方向均存在位相差,部分光无法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的上方射出,因而侧视视角的亮度降低,或者不会显示给在侧视角的观察者,同样能够实现较佳的防窥性能。
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之间设置有一共用偏振片502,共用偏振片502包括金属线栅。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相当于将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之间的共用偏振片502采用金属线栅的结构实现,金属线栅同样具备偏光功能。本实施例与图8实施例相比,相当于将第三偏振片53制作为金属线栅结构。相比于常规偏光片而言,金属线栅厚度较薄,在实现偏光片功能的同时,还有利于减小防窥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包括一共用衬底00,沿第一方向D1,共用衬底00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的液晶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的液晶之间,共用偏振片502位于共用衬底00朝向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的一侧,或者,共用偏振片502位于共用衬底00朝向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液晶的一侧。
具体而言,图10所示实施例示出了当将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堆叠设置时,二者共用同一共用衬底00的方案。当将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之间的共用偏振片502采用金属线栅的结构制作时,可将金属线栅设置于共用衬底00朝向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液晶的一侧,例如图10所示的结构,还可将金属线栅设置于共用衬底00朝向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液晶的一侧。如此,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之间仅需引用一个共用衬底00,无需为二者设置不同的衬底,因而更加有利简化防窥显示模组的膜层复杂度,而且将共用衬底00上的共用偏振片设置为金属线栅的结构,还有利于进一步减小防窥显示模组的厚度。
图11和图12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具体示出了在防窥显示模组中引入正A膜60时的结构。
请参考图12,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防窥显示模组包括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对应的第一偏振片51和第二偏振片52,第一偏振片51位于第一基板21背离第二基板22的一侧,第二偏振片52位于第二基板22背离第一基板21的一侧;
防窥显示模组还包括至少一对正A膜60,至少一对正A膜60位于第一基板21与第一偏振片51之间,和/或,至少一对正A膜60位于第二基板22和第二偏振片52之间。
正A膜60是具有厚度方向相位延迟值的相位延迟膜,满足nz=ny<nx,可选地,一对正A膜60相互垂直。正A膜60以邦加球赤道上的直径为旋转轴,当采用相互垂直(90°)的正A膜60时,在邦加球上是180°,而中心视角上的点也在赤道上,故邦加球经过偶数层正A膜60时,刚好进行了顺时针和逆时针两次旋转,回到原位,所以对中心视角无影响,因而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的至少一侧引入至少一对正A膜60时,并不会对防窥显示模组的正视视角造成影响。对于斜视角上的点来说,不在邦加球赤道上,邦加球经过奇数层旋转后,再经过偶数层时,不会旋转回原来的位置,偏振状态改变,故斜视角度降低,因而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的至少一侧引入一对正A膜60时,有利于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防窥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邦加球赤道上点表示线偏振光,上下极点分别对应右旋圆偏振光和左旋圆偏振光,球面上其他各个点对应椭圆偏振光,其中上半球为右旋椭圆偏振光、下半球左旋椭圆偏振光。球面上表示的是完全偏振光。球心表示的是自然光,球体内其他点表示的是部分偏振光。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正A膜60的位相差满足150nm≤R0(550nm)≤520nm。
具体而言,不同的位相差在邦加球上旋转的角度不同,位相差越大旋转角度越大,当将正A膜60的位相差设置为150nm≤R0(550nm)≤520nm时,可以让中心视角的点在邦加球上的旋转刚好能回到原位附近,而斜视角刚好处在偏振状态改变的较大值,因而有更好的斜视视角防窥效果。若位相差过大或过小,斜视角会有部分漏光,影响防窥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正A膜60的位相差满足R0(550nm)=250nm,或者,R0(550nm)=500nm。
当正A膜6060的位相差满足R0(550nm)=250nm,或者,R0(550nm)=500nm时,有利于确保中心视角的点在邦加球上的旋转刚好能回到原位附近,而斜视角刚好处在偏振状态改变的较大值,因此更加有利于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防窥效果。
继续参考图11,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一对正A膜60包括第一正A膜61和第二正A膜62,第一正A膜61的慢轴方向为45°,第二正A膜62的慢轴方向为135°。具体而言,当第一正A膜61的慢轴角度为45°时,在邦加球上表现为90°,当第二正A膜62的慢轴方向为135°时,在邦加球上为270°,这样可以让左右视角对称,且对中心和左右视角无太大影响,只影响斜视角防窥。
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的一种膜层示意图,本实施例以背光模组1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可体现为直下式背光模组10,对此将在后续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请结合图2、图8和图13,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10包括反射片11、导光板12、扩散膜13、第一棱镜膜14和第二棱镜膜15,其中,沿第一方向,反射片11和扩散膜13分别位于导光板12相对的两侧,第一棱镜膜14位于扩散膜13背离导光板12的一侧,第二棱镜膜15位于第一棱镜膜14背离扩散膜13的一侧。
具体而言,背光模组10的出光量直接影响防窥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因而直接影响防窥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背光模组10中的扩散膜13背离导光板12的一侧引入了两层棱镜膜,分别为第一棱镜膜14和第二棱镜膜15,利用棱镜膜中的棱镜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原理,两层棱镜膜的设置方式有利于增加入射至棱镜膜的光线的利用率,射向第一棱镜膜14和第二棱镜膜15的光线中,一部分光线通过棱镜结构的反射后得以再次利用,另一部分光线能够向中心聚拢实现增亮效果,因而在提升光的有效利用率的同时,还有利于提升窄视角模式下的显示亮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棱镜膜14中的棱镜与第二棱镜膜15中的棱镜的延伸方向正交。
当第一棱镜膜14中的棱镜与第二棱镜膜15中的棱镜的延伸方向正交时,第一棱镜膜14和第二棱镜膜15可以发挥集中光线的作用,使得原本发散的光线尽可能集中于正视角度上,如此一来,有效提升了防窥显示模组在正视视角的亮度,因此有利于提升防窥显示模组在正视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图1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本实施例以背光模组1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可体现为直下式背光模组10,对此将在后续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图14所示的背光模组10的膜层结构相当于是在图13的背光模组10的基础上增加了双亮度增亮膜16。
请参考图2、图8和图14,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双亮度增亮膜16,双亮度增亮膜16位于第二棱镜膜15背离导光板12的一侧。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中,在第二棱镜膜15背离第一棱镜膜14的一侧引入了双亮度增亮膜16,双亮度增亮膜16可看作是一种反射偏振片,通过选择性反射背光模组10中背光模组10中光源60的光,使光源60中原本可能无法传递至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的光线重新得以利用,与第一棱镜膜14和第二棱镜膜15相配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此外,还能有效减轻防窥显示模组可能出现的反射摩尔现象,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图1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本实施例以背光模组1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对此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可体现为直下式背光模组10,对此将在后续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请参考图2、图8和图15,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10包括反射片11、准直导光板18和逆棱镜膜19,其中,沿第一方向D1,反射片11和逆棱镜膜19分别位于准直导光板18相对的两侧,且逆棱镜膜19位于准直导光板18朝向显示液晶盒40的一侧。
具体而言,请结合图2和图15,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采用图15所示的背光模组10的结构时,该背光模组10的膜层数量较少,因而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10的整体厚度,进而有利于减小防窥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
本实施例对应的背光模组10中,光源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准直导光板18的网点结构折射后,从准直导光板18表面出射的光线的方向具有高度的收敛性和集中性,此部分光线再经过逆棱镜膜19后,逆棱镜膜19上的凸起微结构能够将准直导光板18传导的高度集中的光线进行垂直方向的全反射转向,使得背光模组的光学视角高度准直。此种类型的背光模组,再搭配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使用时,使得防窥显示模组在窄视角模式下具备了更好的防窥效果。另外,准直导光板18搭配逆棱镜膜19使用,在视角收敛后,其垂直中心亮度提升幅度较大,因此有利于降低因提高防窥显示模组的亮度所带来的功耗,故,在提升防窥显示模组在窄视角模式下的显示效果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防窥显示模组的续航时间。
继续参考图15,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逆棱镜膜19包括凸起微结构191,凸起微结构191位于逆棱镜膜19朝向准直导光板18的一侧。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将逆棱镜膜19中的凸起微结构191设置为朝向准直导光板18的方向设置,该凸起微结构191兼具反射、扩散、集光、混光等效果,使反射后的光线能进一步均匀扩散并增加亮度。将逆棱镜膜19和导光板12搭配使用时,无需再单独引入扩散膜、增亮膜等结构,因而有利于简化背光模组10的结构,进而有利于简化防窥显示模组的整体结构复杂度。
图13至图15所示实施例以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进行了示意,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可体现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例如请参考图16,图1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10包括导光板12和光源60,请参考图13至图15,光源60位于导光板12的侧面,或者,请参考图16,背光模组包括基板000和光源60,光源60位于基板000朝向显示液晶盒的一侧。
具体而言,光源60位于导光板12的侧面时,对应的背光模组1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0,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12包括与显示模组的出光面平行的出光面,导光板12的侧面是与导光板的出光面相交的表面;光源60位于基板000朝向显示液晶盒40的一侧时,对应的背光模组10为直下式背光模组10。侧入式背光模组10和直下式背光模组10均能够为显示液晶盒40提供均匀的光线。当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组10时,可选地,光源50采用mini LED,有利于实现对防窥显示模组不同显示区的分区调控,有利于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显示控制灵活性;此外,直下式背光源可实现局域调光,使防窥显示模组的黑态纯黑,动态对比度更高,显示更清晰。
需要说明的是,图13-16仅仅示意出了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背板、胶框或者铁框、钣金等用于固定背光模组与显示液晶盒、控制型液晶盒的部件。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中,控制型液晶盒与显示液晶盒之间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光学胶粘结固定。
图1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中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的一种膜层示意图,图18所示为双折射控制型该液晶盒中的第一电极层7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9所示为双折射控制型该液晶盒中的第一电极层71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的第一液晶层23;第一基板21位于第二基板22和背光模组10之间;第一基板21朝向第一液晶层2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层71,第二基板22朝向第一液晶层2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层72;
第一电极层71包括整面的第一电极701或者多个块状第一电极701,不同的块状第一电极701分别连接不同的信号线L0;第二电极层72包括整面的第二电极702(整面的第二电极的结构可参考图18中整面的第一电极701的结构,本申请在此不再示出),沿第一方向D1,第一电极701和第二电极702交叠。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分别第一电极层71和第二电极层72,第一电极层71设置于第一基板21朝向液晶层的一侧,第二电极层72设置于第二基板22朝向液晶层的一侧。可选地,第一电极层71和第二电极层72中的第一电极701和第二电极702均为透明电极。当分别向第一电极701和第二电极702施加电压时,在第一电极701和第二电极702之间将产生驱动液晶分子发生偏转的电场,从而使得防窥显示模组进入防窥模式。
可选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中的第一电极701和第二电极702均可体现为例如图18所示的整面状结构,例如,沿防窥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第一电极701和第二电极均至少覆盖显示液晶盒的显示区,如此,只需分别向第一电极701和第二电极702提供相应的电压信号,即可控制防窥显示模组进入防窥模式,有利于简化防窥显示模组的控制过程。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层71还可包括多个块状第一电极701,例如请参考图19,可选地,不同的块状第一电极701分别连接不同的信号线L0,如此可实现对不同的块状电极的电压的分区控制,使得同一防窥显示模组的不同区域可以进入不同的显示模式,比如部分区域以共享模式进行显示,部分区域以防窥模式进行显示,从而实现了对防窥显示模组不同区域的显示模式的灵活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层71中所包含的块状第一电极701的数量和尺寸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设定,假设防窥显示模组为应用于车载显示领域的横屏显示结构,此时可将第一电极层71划分为沿显示屏的长边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块状第一电极701,如此可分别控制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对应的显示模式,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应用灵活性。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块状第一电极701设置为与显示液晶盒40中位于显示区中的子像素一一对应,从而实现对防窥显示模组不同区域的显示模式的精细化控制。
图2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中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的一种膜层示意图,图21所示为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第一电极层7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2所示为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第一电极层71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20至图22,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以及设置于第三基板31和第四基板32之间的第二液晶层33;第三基板31位于第四基板32和背光模组10之间;第三基板31朝向第二液晶层33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电极层81,第四基板32朝向第二液晶层33的一侧设置有第四电极层82;
第三电极层81包括整面的第三电极801或者多个块状第三电极801,不同的块状第三电极801分别连接不同的信号线L1;第四电极层82包括整面的第四电极802,沿第一方向,第三电极801和第四电极802交叠。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在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分别第三电极层81和第四电极层82,第三电极层81设置于第三基板31朝向液晶层的一侧,第四电极层82设置于第四基板32朝向第二液晶层33的一侧。可选地,第三电极层81和第四电极层82中的第三电极801和第四电极802均为透明电极。当分别向第三电极801和第四电极802施加电压时,在第三电极801和第四电极802之间将产生驱动液晶发生偏转的电场,从而使得防窥显示模组进入防窥模式。
可选地,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第三电极801和第四电极802均可体现为例如图21所示的整面状结构,例如,沿防窥显示模组的的厚度方向,第三电极801和第四电极802均至少覆盖显示液晶盒的显示区,如此,只需分别向第三电极801和第四电极802提供相应的电压信号,即可控制防窥显示模组进入防窥模式,有利于简化防窥显示模组的控制过程。
可选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三电极层81还可包括多个块状第三电极801,例如请参考图22,可选地,不同的块状第三电极801分别连接不同的信号线L1,如此可实现对不同的块状电极的电压的分区控制,使得同一防窥显示模组的不同区域可以进入不同的显示模式,比如部分区域以共享模式进行显示,部分区域以防窥模式进行显示,从而实现了对防窥显示模组不同区域的显示模式的灵活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电极层81中所包含的块状第三电极801的数量和尺寸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设定,假设防窥显示模组为应用于车载显示领域的横屏显示结构,此时可将第三电极层81划分为沿显示屏的长边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块状第三电极801,如此可分别控制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对应的显示模式,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应用灵活性。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块状第三电极801设置为与显示液晶盒中位于显示区中的子像素一一对应,从而实现对防窥显示模组不同区域的显示模式的精细化控制。
图2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另一种膜层示意图,本实施例对防窥显示模组中的显示液晶盒40的结构进行了细化,需要说明的是,图23中示出的像素电极92和公共电极91的数量对应关系仅为示意,实际上,一个公共电极91可对应多个像素电极92。请参考图23,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显示液晶盒40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42和阵列基板41以及设置于彩膜基板42和阵列基板41之间的第三液晶层43;彩膜基板42包括黑矩阵421和色阻422,黑矩阵421限定多个开口,色阻422位于填充于开口中。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中设置有三个液晶盒,其中显示液晶盒40包括彩膜基板42和阵列基板41,彩膜基板42上设置有彩色色阻422,可选地,彩色色阻至少包括红色色阻、绿色色阻和蓝色色阻,背光模组10发出的光线在通过显示液晶盒40中的不同颜色的色阻422时形成对应颜色的光线,从而实现防窥显示模组的彩色显示功能。显示液晶盒40的彩膜基板42上的色阻422设置在黑矩阵421形成的开口中。外界的光线在射向防窥显示模组时,显示液晶盒40中的黑矩阵421能够对外界光线进行吸收,减少或者避免外界光线在防窥显示模组中发生反射的现象,因而有利于降低防窥显示模组的反射率,提升其在较大光强环境下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23,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显示液晶盒40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背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显示液晶盒40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42和阵列基板41,阵列基板41包括第一衬底410,彩膜基板42包括第二衬底420,显示模组还包括触控电极T,触控电极T位于第一衬底410和第二衬底420之间。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中,显示液晶盒40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42和阵列基板41,当在防窥显示模组中引入触控电极T使防窥显示模组具备触控功能时,本实施例将触控电极T设置在靠近防窥显示模组的出光面设置的显示液晶盒40中,具体为设置在阵列基板41的第一衬底410与彩膜基板42的第二衬底420之间,以减小触摸主体与触控电极T之间的距离,增大触摸过程中产生的耦合电容的量,从而有利于提升防窥显示模组的触控性能。若将触控电极T设置于显示液晶盒40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时,特别是若将触控电极T设置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或者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朝向背光模组10的一侧时,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或者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电极极有可能会对触控电极造成屏蔽,严重影响触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申请将触控电极T设置于显示液晶盒40中时,当将显示液晶盒40是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背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时,因而触控电极T也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背离背光模组10的一侧,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20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30中的电极并不对对显示液晶盒40中的触控电极T造成影响,因而本申请将触控电极T设置于显示液晶盒中的方式还有利于提升触控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相比于将触控电极以外挂的形式进行设置的方式,本申请将触控电极T设置于显示液晶盒40中,还有利于减小防窥显示模组的整体厚度。
图2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T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23和图24,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T为自容式触控电极;显示液晶盒40包括设置于第一衬底410和第二衬底420之间的像素电极92和公共电极91,公共电极91包括多个电极块,公共电极91复用作触控电极T。
具体而言,当在显示液晶和中引入触控电极T时,将显示液晶盒40中的公共电极91复用作触控电极T,如此无需再在显示液晶盒40中为触控电极T引入单独的膜层,因而由于简化显示液晶盒40的膜层结构,简化显示液晶盒40的制作工艺。当将公共电极91复用作触控电极T时,在显示阶段,公共电极91用于传输公共电压信号;在触控检测阶段,公共电极91用于传输触控信号,从而实现了对公共电极91的分时复用。
请参考图24,当触控电极T体现为自容式触控电极时,公共电极91中复用作触控的电极块分别连接不同的信号线L3,在触控检测阶段,当电极块上的耦合电容发生变化时,变化信号将能够通过对应的信号线进行传输,从而得以确定发生触控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公共电极91位于阵列基板41上。当将公共电极91设置于阵列基板41上时,与公共电极91连接的信号线L3可直接延伸至阵列基板41上的扇出区进而与绑定区的绑定端子形成电连接,从而方便与驱动芯片或者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有利于简化显示液晶盒40整体的制作工艺。
图2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电极T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23和图25,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T为互电容式触控电极,触控电极T包括触控驱动电极93和触控感应电极94,触控驱动电极93和触控感应电极94均位于阵列基板41,或者,触控驱动电极94和触控感应电极94均位于彩膜基板42。
具体而言,当触控电极T为互容式触控电极T时,本发明实施例将触控驱动电极94和触控感应电极94设置于同一基板上,例如将二者均设置于阵列基板41上,或者将二者均设置于彩膜基板42上,相比于将触控驱动电极94和触控感应电极94分别设置在阵列基板41和彩膜基板42上的方式而言,有利于减小触控驱动电极94和触控感应电极94之间的距离,当触摸主体对防窥显示模组进行触摸时,有利于增大触控驱动电极94和触控感应电极94之间的电容变化量,进而有利于提高防窥显示模组的触控性能。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2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26,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100。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防窥显示模组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中,在显示液晶盒的基础上引入了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和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位于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偏振片的透过轴平行,液晶不加电时,液晶保持初始状态,不改变垂直及斜视角下偏振状态;液晶加电时,液晶状态发生改变,垂直视角下的偏振状态无变化,斜视角偏振状态发生变换,从而斜视角下的大部分光无法通过偏振片。位于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偏振片的透过轴正交,液晶不加电时,液晶与偏光片透过轴夹角呈45°,入射光偏振状态发生变化(偏振态发生90度旋转),从而透过偏光片;液晶加电时,垂直视角下偏振状态仍会偏转接近90度,斜视角几乎不发生偏振变化,从而只有很少部分斜视光可透过偏振片。采用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和面内控制型液晶盒相配合的方式,共享模式下光线能够正常通过偏振片;防窥模式下,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和面内控制型液晶盒的液晶同时倾斜,斜视角有位相差,每两层上下偏振片之间的斜视角光光都会发生较大的偏振状态变化,从而会呈倍率的提升收光效果,使得防窥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的防窥性能呈倍率改善。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4)

1.一种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组、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和显示液晶盒;
沿第一方向,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位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显示液晶盒位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背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或者,所述显示液晶盒位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与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防窥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
在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以及所述显示液晶盒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偏振片;位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所述偏振片的透过轴平行,位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的两侧的所述偏振片的透过轴正交,位于所述显示液晶盒的两侧的所述偏振片的透过轴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液晶盒位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背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之间设置有第一偏振片,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之间设置有第二偏振片,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与所述显示液晶盒之间设置有第三偏振片,所述显示液晶盒背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偏振片;所述第一偏振片、所述第二偏振片和所述第四偏振片的透光轴平行,所述第三偏振片与所述第四偏振片的透光轴正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液晶盒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之间,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液晶盒之间设置有第一偏振片,所述显示液晶盒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之间设置有第二偏振片,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之间设置有第三偏振片,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背离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偏振片,所述第一偏振片与所述第四偏振片的透光轴平行,所述第二偏振片与所述第三偏振片的透光轴平行,所述第一偏振片与所述第二偏振片的透光轴正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之间设置有一共用偏振片,所述共用偏振片包括金属线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包括一共用衬底,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共用衬底位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的液晶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的液晶之间,所述共用偏振片位于所述共用衬底朝向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中的液晶的一侧,或者,所述共用偏振片位于所述共用衬底朝向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中的液晶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防窥显示模组包括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对应的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所述第一偏振片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偏振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所述防窥显示模组还包括至少一对正A膜,所述至少一对正A膜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偏振片之间,和/或,所述至少一对正A膜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第二偏振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A膜的位相差满足150nm≤R0(550nm)≤520n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A膜的位相差满足R0(550nm)=250nm,或者,R0(550nm)=500n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正A膜包括第一正A膜和第二正A膜,所述第一正A膜的慢轴方向为45°,所述第二正A膜的慢轴方向为13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导光板、扩散膜、第一棱镜膜和第二棱镜膜,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反射片和所述扩散膜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板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棱镜膜位于所述扩散膜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膜位于所述第一棱镜膜背离所述扩散膜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膜中的棱镜与所述第二棱镜膜中的棱镜的延伸方向正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双亮度增亮膜,所述双亮度增亮膜位于所述第二棱镜膜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准直导光板和逆棱镜膜,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反射片和所述逆棱镜膜分别位于所述准直导光板相对的两侧,且所述逆棱镜膜位于所述准直导光板朝向所述显示液晶盒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棱镜膜包括凸起微结构,所述凸起微结构位于所述逆棱镜膜朝向所述准直导光板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源,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或者,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和光源,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显示液晶盒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层;
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整面的第一电极或者多个块状第一电极,不同的所述块状第一电极分别连接不同的信号线;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整面的第二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交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板和第四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基板和所述第四基板之间的第二液晶层;所述第三基板位于所述第四基板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第三基板朝向所述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电极层,所述第四基板朝向所述第二液晶层的一侧设置有第四电极层;
所述第三电极层包括整面的第三电极或者多个块状第三电极,不同的所述块状第三电极分别连接不同的信号线;所述第四电极层包括整面的第四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交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液晶盒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阵列基板之间的第三液晶层;所述彩膜基板包括黑矩阵和色阻,所述黑矩阵限定多个开口,所述色阻位于填充于所述开口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液晶盒位于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背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显示液晶盒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二衬底,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为自容式触控电极;所述显示液晶盒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包括多个电极块,所述公共电极复用作所述触控电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电极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为互电容式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均位于所述阵列基板,或者,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触控感应电极均位于所述彩膜基板。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折射控制型液晶盒中的液晶的位相差为500nm~800nm,所述面内转换控制型液晶盒中的液晶的位相差为600nm~900nm。
2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所述的防窥显示模组。
CN202211111176.5A 2022-09-13 2022-09-13 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4537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1176.5A CN115453781A (zh) 2022-09-13 2022-09-13 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1176.5A CN115453781A (zh) 2022-09-13 2022-09-13 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53781A true CN115453781A (zh) 2022-12-09

Family

ID=84303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11176.5A Pending CN115453781A (zh) 2022-09-13 2022-09-13 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5378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51123B (zh) 2023-01-19 2024-08-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防窺顯示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51123B (zh) 2023-01-19 2024-08-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防窺顯示裝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30735A (en)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front scattering films
KR100352716B1 (ko) 적층 위상차판 및 그것으로 구성된 액정표시장치
KR92000982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2379550B (zh) 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US10191322B2 (en) Display and electronic unit
CN115421323B (zh) 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689323U (zh)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66379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omprising a liquid crystal prism and a reflective prism disposed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substrate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412792B (zh) 透射和镜面可切换的显示面板及车辆后视镜
KR20000006520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5016156A (zh)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US20110043730A1 (en) Display apparatus providing side view luminance enhancement
JP2000075285A (ja)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US1096963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gray scal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40031858A (ko) 액정표시장치
TWI308307B (en) Image display system
CN11050183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13025825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15728983A (zh)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JPH116484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5453781A (zh) 防窥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0284344B1 (ko) 반사형 액정표시소자
JP201207849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05612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09077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